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欧洲留学毕业压力小?欧美博士常见的区别和误区成熟期

欧洲留学毕业压力小?欧美博士常见的区别和误区

欧洲PhD的学习、申请与美国区别很大,但是在说清楚二者的区别之前,彼小洋就先为大家澄清几点误区。误区1美国学校肯定比欧洲好?这个误区的核心问题是,学校的资源分布问题。Stanford,Harvard,MIT,Yale,Princeton等top20学校,绝大部分人是去不了的。所以所谓的美国学术比欧洲好很多,必须要落实到美国学校的某个专业比欧洲好很多,那才算是真正的好。我们来理性思考一下,去北京读大学,不代表去的就是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所以去美国读书也不代表去的就是哈弗,斯坦福。相反,欧洲人的学术资源分布较为平均,比如有句话:"德国大学无弱旅"。德国不仅无弱旅,遍地都是雄狮劲旅!那为什么包括德国在内整个欧洲(除英国)大学世界排名不高呢?受语言影响!学校排名在QS、泰晤士排名中并不靠前,但是人均科研产量还是世界前茅,诺贝尔奖近几年也不少,Nature,Science,Cell之类的文章也数不胜数。误区2硬性门槛欧洲低于美国吗?实际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硬性要求GRE,但是本科就可以开始申请了。而欧洲虽然英语要求无GRE,但是硬性要求research master学位,所以欧洲门槛并不低,光一个硕士学位,就扼杀了一大批想走捷径的学生,甚至很多院系还有雅思、托福的要求。误区3欧洲难毕业,尤其是德国?事实的情况是,欧洲的博士往往可以在3-4年左右毕业,很少出5-7年的情况,美国PhD虽然本科毕业可以直接申请,但是5-7年的博士比比皆是,尤其是一些热门的专业,何况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来找我们的硕士很少是愿意再熬5-7年的。欧洲PhD和美国PhD的区别澄清了几点误区的基础上,说下欧洲PhD不同于美国的特点,这也是很多学生选择欧洲的原因:区别1 培养方式是师带徒(最大区别)欧洲比较喜欢一对一制,只要你找到愿意带你的导师就行(这个实际就是科研方向是否吻合,能否用自己的研究经历征服导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评估一个学生时候往往要问他硕士课题,开通报告,发表文章,掌握哪些实验技能的原因)。没有固定开学时间,随到随学。区别2 直接进行科研(非授课型)欧洲尤其德国的博士不需要进行课程培训,直接进入科研,大量的节省时间,由教授再在科研中指导,所以也就没有qualify考试。而美国不管有没有硕士学位,除了极少数学校(比如本校master)可以免掉课程之外,大部分地方还要上1年课,这是对于国内硕士来说,美国PhD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区别3 毕业压力小work-life balance是欧洲的特点,欧洲PhD完全受法律保护,教授无法支配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时间。美国PhD比欧洲PhD确实是要勤奋拼命的,所以paper多一些,很多时候这是由于美国教授Tenure制度造成的(在Tenure Track的期间内,年轻人必须在学术界充分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然后才能获得Tenure。这正是为什么在美国学术界年轻人基本上都在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积累自己在学术界获得终身职位的资格),老师压力大,学生也就跟着大了。不过话说回来,欧洲PhD虽然下班回家了,并不代表不干活,很多自律强的PhD都是在家也工作学习的

嚎者

在欧洲大学读在职博士DBA有用吗

读欧洲大学在职博士DBA有用吗?总是会听到有人说读书无用,这个读书无用论看起来说的头头是道,让人乍一看貌似很有道理啊,买菜用不到勾股定理,跟别人聊天也不会扯到怎么解微积分,上班用不到函数,相信这些的你也只能坐井观天,如果你读书少,什么都不知道,连看这段文字都得去查查这个名词是啥,也或许不会感兴趣这个标题,根本不会点进来。多读书提升自己从来都是没错的,只是你自己没做好而已。看看大企业的老总,哪个学历不高呢,读书多了,看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样了,格局也就随之增大,境界自然就上来了。开头说的有点多,说回DBA,读DBA的好处在于,能帮你打破固有的模式。可能你用现有的这套方式处理了许多问题,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供使用,还有许多不知道的概念和选择。DBA学位项目进入我国大约是十年前的事了,这十年,DBA相同履历了本来EMBA进入我国时从渐渐被认同到被追捧的进程,不同的是,DBA只用了仅仅十年的时间就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该要读,更该早点读。或许这就是新与成商学院课堂上常常说的趋势(Trend)和机遇(Timing),那么当越来越多人谈这是趋势和机遇时,我们注重的更多是为什么,为什么DBA会成为更高的学习趋势?在分析了各大商学院DBA的在读学员和结业生后,再结合访谈,我们有了答案。我们从归纳维度整合来分析,攻读DBA的这部分人群,均匀年龄在40岁左右,正值人生中最黄金的年月,对生活有热心,对工作有执着,对未来有愿望,在历经MBA/EMBA等高等教育的洗礼后,他们完结了知识、职场的蜕变,也正是这样的蜕变,使他们意识到除了作业上的高度外,更该有学业上的高度和深度,而作为企业处理者的他们,天然生成的敏锐,让他们捕捉到了DBA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系统学习的终极初步,几十年自己的处理经历也将因为DBA打破碎片化,变成系统化,进而构成一套处理模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法论。与传统博士教育模式不同,DBA教育着重理论应用实践的效果。教育部尚没有授予大学“工商管理博士”举办权,目前国内大学的DBA项目均为与境外大学合作,授予合作院校学位。与境外大学合作即为免联考DBA,通俗的讲就是不用考试,入学审核资质即可。像亚洲城市大学,瑞士欧洲大学DBA项目,学制为三年,学员在第一年修完所有规定理论教学课程,第二年及第三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写作和实践教学环节。与传统博士生培养相比,DBA的教学特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如果我们把MBA通常的密集型授课方式比喻为“吃”的过程,那么DBA的课程就好比“消化”的过程。运用欧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针对学员自身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完善公司高层人员管理创新能力,新项目决策优化能力,以顺应瞬息万变的商务环境,做出前瞻性的战略选择。温馨提示:新与成商学院专注高端教育服务16年新与成商学院是专业的MBA、DBA咨询服务平台,为在职人士提供持续深造的一站式学历学位解决方案。南京,北京,广州、上海四大教学区任意选择,在职MBA上课时间为每月集中一次上课,每次两到三天,周边城市也可以方便前来上课。

不择所出

Nature调查了6000博士生,告诉你读博有多难:360度无死角劝退文

压栗山大 郭一璞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读博,向来是压力山大的活动,博士生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补贴少,同龄人已经成家立业了,博士生还在为论文焦头烂额。不过现在,读博过程中你的苦你的累,Nature都知道。是的,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开展了面向博士生群体的大调查,6000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博士生,借机大吐苦水,把科研的焦虑、求职的压力、对圈子的不满全都倾诉了出来。统计一下,这次调查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36%的博士生都因为焦虑症或抑郁症而寻求过帮助;21%的博士生都遭遇过骚扰、歧视和霸凌行为;将近八成的博士认为,当前的学术圈风气不正,充斥着各种关系、特权和官僚主义,过于压榨博士生,文化落后亟待改进。而对于最现实的毕业求职问题,七成博士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工作,甚至,还有超过30%的博士生觉得自己正在读的项目根本就对找工作没有用。一个全世界学术圈人士都期望能发论文的顶级期刊,公布了这样惊人的数据,简直是“官方劝退科研”啊!怪不得,连房东老太太都说“不要读博,不要写代码”(不要赌博,不要吸大麻)了。近四成博士生都是出国党,在职博士也不少其实这已是Nature的第五次博士生调查,共有超过6320份有效数据。除了英文版,问卷还被翻译成了中葡西法四种文字,因此获得了全球博士生们的广泛参与。其中36%的问卷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人和印度人),27%来自北美和中美洲,非洲、南美和大洋洲的博士生各自只有3%。这6000位博士生,性别基本上男女各一半,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25岁到34岁之间,另外还有12%的博士生不到25岁,11%的博士生超过了35岁,甚至还有五六十岁的老博士生。其中22%的人都处在或上有老、或下有小的状态,需要照顾家庭。已经当妈妈了的博士生Fonseca-Hernández,就对边读博边带娃这件事感到十分焦虑,因为学校里没有幼儿园,她把5岁的女儿送到了收费很贵的校外日托中心,她感叹,想要同时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和优秀的父母,实在是太难了。37%的博士生是出国读的,大部分去了欧洲和美国,出国的原因集中在体验异国文化、本国的资金和博士项目不足以及方便找工作方面。不过,有不少出国党的压力非常大,一位学气象的古巴女生去了墨西哥读海洋物理博士,发现换一个国家已经很难了,读一个新领域则是难上加难,甚至患上了焦虑症。19%的博士生是边读博边工作的,他们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有少数人是为了提升技能或者刷简历刷人脉。考虑到年龄和家庭环境的因素,35岁以上的大龄博士生、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博士们基本上都有工作。欧美博士生担心“德不配位”,亚非拉博士生最愁求职赚钱读博过程中,人们普遍最头疼的事情是对前途的迷茫,79%的博士生都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不确定,70%的博士生时刻都在关心着除了当博士后之外哪里还有坑可以去谋个教职。另外他们的学术压力也很大,78%的博士生都觉得难以维持工作生活的平衡,74%的博士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钱,也是一个难题。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经费的问题,68%的博士生都在担心经费;第二个方面,一半的博士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助学贷款怎么还;第三个方面则是日后生涯的收入问题,67%的博士生都在担忧毕业之后过日子、买房子、养孩子和退休养老的钱要从哪儿来。看到博士生也哭穷,渣本心理平衡了。不过,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是有地域性的:非洲博士生最愁没钱;大洋洲博士生最愁没教职;南美的博士生除了担心找工作的问题,还要操着卖白粉的心,时刻担心政局;欧洲博士生担心自己和老板的关系、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问题;北美和中美洲的博士生担心自己“德不配位”,专业名词叫“冒名顶替症候群”——总觉得自己如今的地位是靠运气获得的,生怕有一天被人发现自己一无所长,被当成骗子,然后身败名裂。当然,同样富(chi)有(bao)而(le)优(cheng)越(de)的欧洲人有时候也担心这个问题;苦哈哈的亚洲博士生,发愁的地方可多了去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挣不到钱怎么办、博士学位通货膨胀怎么办、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怎么办……注意,这里不是贩卖焦虑,是nature的报告白底黑字写的。唉,在座的亚洲读者们,你们都生活在hard模式里啊。不后悔,但满足感越来越低在美国读博学兽医的Radhakrishnan说,现在的博士项目很适合自己,并不觉得孤单。他对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有很深的兴趣,想找到一种能在自己的母国印度抑制狂犬病传播的方法。所以,就算一边读博一边带孩子,一点闲暇都没有,他还是没有后悔读博。其实,这项调查中,有有74%的博士生和他一样,对当初读博的决定感到满意 (下图两个绿色柱) :有75%的博士生,对自己做研究的独立程度表示满意。有67%对自己和导师的关系表示满意。然而,就算说着满意,也依然有挫折和抱怨的情绪。有45%的博士生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行,满意程度下降了。相比之下,42%的人认为满意度提升了。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项目的状况达不到自己的预期。40%的博士生说,他们读的项目没有达到最初的期望,只有10%表示超出了最初的期待。10%这个数字,比起2017年有了严重的下滑,那时还有23%的人认为超出期待。麦吉尔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Anna Sverdlik说,这样的调查报告可以帮学生们建立起更现实的认知:如果知道,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冒名顶替症候群;如果知道,自己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时间而减退,至少还可以提前做些心理准备。当然,有关学术的挑战只是一部分。Zhou Yang是从中国去到美国加州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读化学博士的,他说:我原以为只有科研的事情需要担心,但发现还要想着怎样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相处,还要想着怎样把自己的项目解释给别人听。除了做实验,还有很多很多要考虑的事。Yang也和许多人一样,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发够论文才能毕业的压力,还要担心签证问题。回一次家就要重新签证,签证至少也要一个月,又不能请一个月假。所以,Yang一次都没回过家,不然只会再增加一份压力。这也是大部分在美国读博的外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骚扰和歧视随处可见,又不敢说调查发现,带有伤害性的行为,时有发生。△左是骚扰/歧视,右是霸凌有21%的博士生说,他们受到过骚扰或者歧视;表示受到霸凌 (Bullying) 的也有21%。超过五分之一。分性别看,有25%的女博士生说,自己遭受过骚扰或歧视。男生则有16%表示自己受到过骚扰或歧视。分国家看,最严重的是北美 (24%) ,最轻微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 (18%) 。有些博士生,还在问卷的评论区详细说明了自己的遭遇或感受。比如,一位在印度的女生提到,就像性骚扰会有“Me too”运动爆发的瞬间一样,研究生在工作场所遇到的骚扰也需要得到关注。比如,一位在比利时的女生说,看到过并且自身也有过被导师霸凌和恐吓的经历。学术界顶尖教授,做了错事也不受罚的现象让人震惊,对年轻的学者构成很大的威胁 (包括心理健康受损) 。在表示受到过霸凌的博士生当中,又有57%害怕报复,没有办法自在地讨论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工作时长也是博士生们受到的不公对待之一。6000位博士生里,大约一半都认同:我读博的大学里就是有长时间工作的文化,包括通宵。那么,博士生平均每周工时多少?76%的博士生表示,平均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其中,41-50小时的比例26%,也就是说6000位博士生中有接近50%,平均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而在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的人当中,有85%都表示对这个时长不满意。三成博士生认为当前项目对求职无益更加令人忧心的是,长时间的工作,也不是都能得到回报。只有26%的博士生认为,他们的博士项目,正在为将来找到一个满意的职位,做着很有力 (Very Well) 的准备。相比之下,有超过30%的博士生,都认为自己在读的项目没带来什么职业准备 (Very Badly) 。而在大部分人看来,博士项目给个人带来的最大提升,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比如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做学术演讲、设计实验等等。可即便如此,依然有67%的博士生相信,有了博士学位就能大大改善工作前景。问题是,全球范围内高校提供的岗位都很稀少,但仍然有高达56%的博士生把学术界作为首选工作领域。相比之下,只有28%的博士生把工业界作为首选。而当被问到博士毕业后立刻就能找到怎样的工作,几乎一半人都回答了学界的博士后 (46%) ,排名第二的是工业界的科学家 (10%) ,排名第三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9%) :工作形势严峻是博士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Matt Murray是耶鲁大学在读的分子医学博士生,他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努力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还是怀疑自己读博的决定是不是对的。有些日子里,感觉一切都很讨厌,只想回家。调查中有36%的博士生表示,因为焦虑和抑郁而寻求过帮助。八成博士生不满学术圈现状最后,关于整个学术圈的现状,博士们也有话要说。Nature统计了博士们对于当前学术体系的评价,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博士都认为,学术圈真乱。只有23%的博士觉得当前的学术体系还不错,在他们之外,更多人觉得这个体系是有问题的,很多时候靠关系,很多事儿不公平,给博士们发的钱太少而压力太大,环境官僚化,整个文化是落后过时的,需要得到改进。甚至有8%的人觉得早知如此,就不读博了;还有24%的人觉得要是重新开始的话一定要换个老板。因此,在Nature的调查中,一些人表达了博士生涯中的痛苦纠结:I cannot emphasize enough the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when obtaining a PhD. I wish I were alone in making that statement; however, students in my programme struggled with suicid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读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我希望我是唯一讨论这个话题的,但我项目里的同学们一直在沮丧焦虑甚至想自杀的情绪中挣扎。不过,终究也有很多人认为博士生涯依然是充满荣光与希望的:99% of the time it fails. But that one time it works makes up for all of it.99%的时候都失败了,但是成功的那次能弥补过往的全部。希望大家都有那1%的幸运吧。传送门原始报告及数据:figshare点com斜杠s斜杠74a5ea79d76ad66a8af8— 完 —

神鬼神帝

港姐冠军徐子珊退出娱乐圈 拟移居欧洲读博士

今年40岁的前港姐冠军徐子珊日前宣布,正式退出娱乐圈,并称自己已卖车卖楼,将移居欧洲并攻读心理学博士。消息令人震惊。出道15年的港姐冠军徐子珊,曾是TVB的当家花旦。24日,她在受访时坦言,过去多年似为“形象”而活,失去自我,故决定40岁送自己一份勇气,退出娱乐圈。半年前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的她,决定移居欧洲并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徐子珊2015年离开无线(TVB),2016年与王祖蓝工作室签约,现在约满后不再续约。 早前有媒体报道,徐子珊似乎对近年在大陆工作的王祖蓝有些不满,因为最初她打算以拍戏为主,甚至有意步王祖蓝的脚步去大陆工作,不料与王祖蓝签约三年,她反而工作量大减,因此在2017年以半工半读形式修读心理学硕士。王祖蓝曾被媒体,徐子珊是否不满他办事不力,他表示,早前曾答应为徐子珊量身订做电影,但计划一拖再拖。他笑言:“她一定好后悔与我签约。”事实上,曾与王祖蓝签约的邓萃雯、罗霖和林欣彤,也已先后离开王祖蓝的公司。徐子珊于2007年在电影《跟踪》中担任女主角,获第三届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新晋演员奖、第27届金像奖最佳新演员。2009年,她推出首张迷你专辑,歌曲一度横扫新人奖。签约TVB期间,徐子珊凭《学警出更》及《舞动全城》夺得2007年万千星辉“飞跃进步女艺员”奖,2012年凭《雷霆扫毒》获“我最喜欢的电视女角色”,虽然多次被提名“最佳女主角”,但直到2012年才捧得视后。身处并不看中学历的娱乐圈,徐子珊似乎与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成名后,徐子珊接受采访时曾直言,自己进娱乐圈是个意外。徐子姗近年来将重心逐渐从圈内转向圈外,尤其是珠宝设计做的风生水起,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还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多年的工作也为她攒下了一笔可观的资金。如今,徐子姗决定卖房卖车移居国外,跨入不惑之年的她,找到了人生的下一个目标,也算是给自己40岁生日的礼物。

四谛

中世纪欧洲:你不知道的“天使博士”和“全能博士”

提起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我们不管了解多少都肯定不会陌生,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欧洲中世纪的圣师,托马斯·阿奎纳,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去世后,托马斯·阿奎纳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和“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为天主教长期研究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根据。他撰写的著作是《神学大全》,天主教教会把他当作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三十三位教会圣师之一。 除此之外,他还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许多现代的伦理学家,包括天主教徒或非天主教徒在内,开始主张阿奎纳的美德伦理概念可能可以用作取代康德的功利主义学派。透过许多20世纪的哲学家,例如伊利莎白·安司孔等人的著作,阿奎纳在有关行为意图的理论上也变的相当具影响力。在阿奎纳来看,人类存在的目标是要与天主结合并且建立永恒的连结。更具体的说,这个目标可以透过“乐福直观”达成,乐福直观代表的是当人了解到天主的本质,因而获得了完美、无止尽的幸福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在死后才能达成的,是由天主给予那些在世时透过耶稣基督教诲而获得了救赎和赎罪的人的礼物。值得注意的是阿奎纳的美学理论,尤其是“明白”的概念,极大的影响了现代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学风格,乔伊斯赞美阿奎纳是西方哲学里排名第二的哲学家,仅次于亚里士多德。阿奎纳的美学概念的影响也可以在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埃可的作品里观察到,埃可也写了一篇有关阿奎纳的美学概念的论文。

虹霓关

知乎热议|家境普通还要不要读博?

“家境普通还要不要读博?”一位某985高校硕博连读生,劝退动力工程专业,最近被导师问到要不要转博。在知乎上发布了该问题。从问题的描述中了解到,这位同学家境普通,单亲家庭非独生,哥哥已结婚并承担了抚养母亲的主要责任,赚钱压力不大,然而,就现实而言,读完博士出来差不多30岁了,博士阶段月收5K+一年大概存6w,相比而言,就业每年能存10w,也许读博的时间用来工作大概可以赚一套首付了。看似普通的问题,撕扯出了一个很残酷的真相,即家庭经济支持有限的情况下,读博真的能达到你预期的投入产出比吗?首先我们要清楚,博士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而不是为了培养高收入人才。诚然,一些博士走在产学研结合潮流前端,自己的研究和努力最终能获取高额回报,但这些人终归是少数。所以,家境普通到底要不要读博呢?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其实你已经看透了读博的某一部分本质,即经济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家里没矿的同学来说,核心都是投入产出问题。知乎原问题的案例中,题主如果转博,一年省点能存5w,其实读博也是能赚钱的,但是这其中投入产出比是否值得呢?放诸职场上,就相当于你拿6年5k月薪,薪资不涨。那么就要看你这6年后毕业,能否拿到翻倍的产出。拿题主举的例来看,这六年用来工作,预估储蓄10w/年,共60w。比选择读博路线,储蓄多了30w,反过来推算,那读博毕业工作后,假设总开支为10w/年,且工作路线每年储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想1年内追上工作路线储蓄目标,则需年赚50w以上想2年内追上工作路线储蓄目标,则需年赚35w以上想3年内追上工作路线储蓄目标,则需年赚30w以上...所以,在经济问题上考量比重占多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本专业师兄师姐们,毕业后综合收入水平是否有达到相应标准(薪资+人才引进政策奖励等其他收入)就能知道从经济利益上来说,值不值得你读博的时间成本。当然,这只是短期可见的经济利益,读博带来的利益更加多元且深远。小曼相信如果读博毕业后可预见能赚大钱的,就是家里没这个条件,也会创造条件继续读。回归这个问题“家境普通要不要读博呢?” 其实读博也有不输于工作路线的赚钱模式,只是看你打开方式是否正确罢了。有哪些情况下,能在读博的同时,赚到不输于工作能积累下来的财富?一、走欧洲岗位制读博路线一些海外国家的博士生收入水平其实不比国内硕士毕业就业差,其中以欧洲岗位制博士最为突出,不仅兼顾了学术科研,也积累了“工作经验”,还赚钱。岗位制博士顾名思义,读博不像其他国家一样是去当学生,而是当雇员,享受当地工资&福利体系,每年还有带薪休假(一般在25~30天),当然作为雇员那当然也涉及到缴税等问题。一般工资水平在2-4k欧,扣除月生活花费,算来月盈余平均可达2k欧,按现在汇率大概在16000rmb每月。这还没算永居、其他项目奖金申请等这些利好政策...这就是同博不同命的人间真实。当然,如果真的那么好为啥不人人都申欧洲岗位博士呢?小曼得摸着良心地说:难啊!二、走高薪就职路线(理工科)之前刷屏的华为天才计划招收美女博士,年薪156万的新闻刷屏,其实她还不是这个计划中拿到最高职级的,全球有四人拿到该计划最高薪资,201万。钟钊(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秦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方向);左鹏飞(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张霁(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这些牛人毕业出来,一年就能“回本”,这个路线读博不受家境影响,但这个跟你当初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相关,还需要自身极其优秀。对于多数博士生来说,借题主的情况举例,毕业后如果能拿30w年薪,家境普通读博也不会亏的。回归到问题本身,家境普通可以读博,读博甚至还能赚钱养家拿高薪,但是需要你足够优秀的同时,加上足够好运。如果读拿不了高薪的博,那就看毕业后预期收入是否能够跟硕士毕业工作路线持平。你会如何衡量其中的得失利益呢?

贼喊捉贼

读欧洲大学在职博士DBA有用吗

  读欧洲大学在职博士DBA有用吗?总是会听到有人说读书无用,这个读书无用论看起来说的头头是道,让人乍一看貌似很有道理啊,买菜用不到勾股定理,跟别人聊天也不会扯到怎么解微积分,上班用不到函数,相信这些的你也只能坐井观天,如果你读书少,什么都不知道,连看这段文字都得去查查这个名词是啥,也或许不会感兴趣这个标题,根本不会点进来。  多读书提升自己从来都是没错的,只是你自己没做好而已。看看大企业的老总,哪个学历不高呢,读书多了,看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样了,格局也就随之增大,境界自然就上来了。  开头说的有点多,说回DBA,读DBA的好处在于,能帮你打破固有的模式。可能你用现有的这套方式处理了许多问题,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供使用,还有许多不知道的概念和选择。  DBA学位项目进入我国大约是十年前的事了,这十年,DBA相同履历了本来EMBA进入我国时从渐渐被认同到被追捧的进程,不同的是,DBA只用了仅仅十年的时间就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该要读,更该早点读。或许这就是新与成商学院课堂上常常说的趋势(Trend)和机遇(Timing),那么当越来越多人谈这是趋势和机遇时,我们注重的更多是为什么,为什么DBA会成为更高的学习趋势?在分析了各大商学院DBA的在读学员和结业生后,再结合访谈,我们有了答案。  我们从归纳维度整合来分析,攻读DBA的这部分人群,均匀年龄在40岁左右,正值人生中最黄金的年月,对生活有热心,对工作有执着,对未来有愿望,在历经MBA/EMBA等高等教育的洗礼后,他们完结了知识、职场的蜕变,也正是这样的蜕变,使他们意识到除了作业上的高度外,更该有学业上的高度和深度,而作为企业处理者的他们,天然生成的敏锐,让他们捕捉到了DBA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系统学习的终极初步,几十年自己的处理经历也将因为DBA打破碎片化,变成系统化,进而构成一套处理模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法论。  与传统博士教育模式不同,DBA教育着重理论应用实践的效果。  教育部尚没有授予大学“工商管理博士”举办权,目前国内大学的DBA项目均为与境外大学合作,授予合作院校学位。  与境外大学合作即为免联考DBA,通俗的讲就是不用考试,入学审核资质即可。像亚洲城市大学,瑞士欧洲大学DBA项目,学制为三年,学员在第一年修完所有规定理论教学课程,第二年及第三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写作和实践教学环节。  与传统博士生培养相比,DBA的教学特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如果我们把MBA通常的密集型授课方式比喻为“吃”的过程,那么DBA的课程就好比“消化”的过程。  运用欧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针对学员自身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完善公司高层人员管理创新能力,新项目决策优化能力,以顺应瞬息万变的商务环境,做出前瞻性的战略选择。  温馨提示:新与成商学院专注高端教育服务16年  新与成商学院是专业的MBA、DBA咨询服务平台,为在职人士提供持续深造的一站式学历学位解决方案。南京,北京,广州、上海四大教学区任意选择,在职MBA上课时间为每月集中一次上课,每次两到三天,周边城市也可以方便前来上课。

相天

博士后不好当?欧洲博士后钱少事多,待遇差距大 中国博士后幸福感有多高?

一项对来自欧洲各地的近9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低工资、长时间工作和获得外部工作的合同障碍可能会危及或阻碍科学家未来的就业能力。这项由葡萄牙科因布拉的欧洲博士后协会网络开展的研究还显示,在薪酬和机构支持方面,地区差异很大。结果于1月23日在bioRxiv server1上作为预印本发表。调查发现,博士后的年薪范围从大约5000欧元(约人民币3.8万元)到70000欧元(约人民币53.2万元),或者超过70000欧元不等,中位数为32000欧元(约人民币24.3万元)。这一结果与去年11月公布的一项针对在美国工作的博士后的调查结果相呼应。在美国,不同地区的博士后薪酬也存在很大差异,平均薪酬略高,约为4.75万美元(约人民币30.5万元)。欧洲报告发现,博士后的最低工资主要集中在东欧国家,如捷克共和国和波兰;在这个地区,每年的工资中位数是15600欧元。南欧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博士后工资中位数为18000欧元 --远低于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近40500欧元的中位数。“欧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欧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科英布拉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该报告的主要作者Maria Ribeiro说。“我希望我们的调查能够揭示整个欧洲博士后的不同工作条件。”Ribeiro说,只有36份受访者(占总数的4%)来自东欧,但有限的数据足以引起警觉。“我对这么低的薪水感到非常惊讶。”起初,她认为报告中的一些工资可能是错误或误解,但她能够证实,东欧的一些全职博士后实际上每月只挣几百欧元。她希望未来的调查能更全面地反映该地区的工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民众对于“博士后”这一身份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博士后就是博士继续深造的下一个目标,能够如博士一样取得学位证和毕业证。但事情恰恰相反。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这样看来一个博士后如果每月只能获得几百欧元的微薄收入,确实令人唏嘘。欧洲博士后钱少、事多、还签订“霸王条款”另一个主要的差异是,超过一半的西欧受访者说他们的机构有一个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办公室,而只有不到20%的南欧受访者和不到3%的东欧受访者说他们能够获得这样的好处。Ribeiro说,南欧相对缺乏职业支持,使得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很难摆脱博士后的怪圈,转而从事长期职业。接受调查的南欧博士后平均工作时间为48个月,比西欧的平均工作时间长了整整一年。挪威研究委员会(一家位于利萨克的政府资助机构)的顾问Berit Hyllseth说,调查结果强调了博士后需要更多的职业指导。她说:“研究机构应该负责发展职业体系,包括职业发展规划。”资助机构也可以在其资助的项目中要求此类计划。”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资助机构协会“欧洲科学”(Science Europe)于2016年10月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呼吁为欧洲大陆的博士后提供更多的资助和支持。调查结果还显示,全职和兼职项目的博士后报告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合同规定的时间。近40%的全职合同工说他们每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11%的人说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合同还禁止全欧洲60%的博士后从事额外工作。在南欧,83%的博士后合同都包含这一限制。该报告的作者警告说,这一要求可能会减少初级科学家的职业选择,因为它阻止他们积累学术以外的工作经验。报告称:“它们对潜在雇主的吸引力将下降。”Ribeiro说,为了公平竞争,南欧和东欧的研究机构必须重新考虑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待遇。“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新规则,而是文化上的改变,”她说。在欧洲许多博士后都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个人生活苦苦挣扎时,我国的博士后情况乐观吗?国内博士后“钱途”看好?人才越来越贵,中国的情况大抵也是如此。据《知识分子》报道,中国博士后的薪水也一路水涨船高。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规定,他们的日常经费每人每年8万元,而且在经费用途方面,逐步变为资助基本用于生活费。此外,只针对博士后申请的专属科研资助,也增长为一等资助为8万元、二等资助为5万元。大学和企业的博士后站点,有的也为博士后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住房优惠或落户便利。不仅如此,在国家基本规定之外,不同的招聘单位开出的博后薪酬条件实际差异很大。厦门大学生命科学方向的一位博士后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周末无休,他的收入为每年16万元,没有加班费,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每个月拿到手里的为7400元左右,“够花,基本没有结余”。在北京某高校做博士后研究(化学领域)的另一位博士后收入略高一些,每个月8600元左右,其中包括2000元的住房补贴。而其所在学校附近最便宜的单间租金每月2330元,面积不到9平方米。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给予博士后待遇略高。如果是国外知名院校(毕业)及国内毕业具有较高学术成就的人,年薪在15—25万元之间,而且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据从公开渠道查询,国家的“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3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博士后站工作,国家会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日常经费40万元为生活费, 20万元为科研补助经费。一份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某实验室的信息显示,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博士后年收入至少可以达到25万元。另外,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到国家科研项目,还有奖励或经费配套。在上海某高校在读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就此表示,“深圳的博后待遇在国内属于较高水平,但是很难全部拿到”。从总体来看,目前待遇优渥的博士后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博士后的收入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且,由于海外经历对于后续科研晋升的重要性,出国做博士后仍然是不少优秀毕业生的选择。

锅炉工

已退学+放弃保研读博!23岁学霸型前锋留洋欧洲,淡泊名利重信仰

2010年开始,中超球员不需要达到五大联赛的竞技水平,便可获得中超球队的天价转会费、天价签字费、天价年薪,这样的现象发展到2019年终于碰到了天花板,足协开始遏制中超本土球员“高薪低能”的泡沫环境,留洋成为了国内球员获得天价年薪的唯一方式,国内普通球员最高只能拿到1000万年薪,即便国脚也只能拿到最多1200万的年薪。除了球员限薪,俱乐部浮躁的一面也被打压,国内俱乐部都将逐渐接受球队名称中性化的改革。2020赛季冬窗,由于新政策来得太迟,不少俱乐部迎来了“寒冬”,中甲、中乙有一大批球队面临资金困难,而且接近解散,不得不说浮躁无秩序的投入已经成为联赛发展的毒瘤,这一次洗牌看似惨淡,但是未来局面将呈现可持续发展,俱乐部回归重视青训和基础建设的模式,不再是空中楼阁。新的环境下,国内年轻球员也更愿意留洋了,近日,23岁仍混迹中乙球队,但是职业发展颇为励志的23岁学霸型前锋袁征已经完成了留洋,他加盟了欧洲中资球队贡多马尔,该队目前位列葡萄牙锦标联赛(葡萄牙第三级别联赛)第11名,袁征的留洋与其他球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是一名职业素养极高的球员。23岁的袁征此前并非职业球员,而是大学生联赛出道的球员,就读于河海大学并且获得了保研读博的机会,学霸属性明显,在大学生联赛曾随队获得全国亚军,上赛季代表球队南京沙叶河海征战中乙,但是该队在冬窗没能扛过“寒冬”,目前已经退出中乙,这也是袁征选择留洋导火索。袁征表示自己再三考虑才决定退学+放弃保研读博的机会从而留洋,同时他也给出了自己踢球的理念,直言老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随即引用大学老师的话,表示想在科学、艺术、体育这些领域成就一番事业,初心一定是要从热爱上升到执着、信仰,一定不是金钱和名利,暗示他留洋的初心是淡泊名利重信仰的状态。能沉下心来,这恰恰是国内球员目前普遍缺乏的一种心态,袁征还对留洋做出了全面的规划,首先他杜绝留洋镀金刷水的行为,坚定学习至上的留洋信仰,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融入葡萄牙的一切,目标希望通过学习两个赛季的时间学习取得进步,每年提升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追梦,相信袁征会在欧洲完成目标。

老大妈

已退学+放弃保研读博!23岁学霸型前锋留洋欧洲,淡泊名利重信仰

2010年开始,中超球员不需要达到五大联赛的竞技水平,便可获得中超球队的天价转会费、天价签字费、天价年薪,这样的现象发展到2019年终于碰到了天花板,足协开始遏制中超本土球员“高薪低能”的泡沫环境,留洋成为了国内球员获得天价年薪的唯一方式,国内普通球员最高只能拿到1000万年薪,即便国脚也只能拿到最多1200万的年薪。除了球员限薪,俱乐部浮躁的一面也被打压,国内俱乐部都将逐渐接受球队名称中性化的改革。2020赛季冬窗,由于新政策来得太迟,不少俱乐部迎来了“寒冬”,中甲、中乙有一大批球队面临资金困难,而且接近解散,不得不说浮躁无秩序的投入已经成为联赛发展的毒瘤,这一次洗牌看似惨淡,但是未来局面将呈现可持续发展,俱乐部回归重视青训和基础建设的模式,不再是空中楼阁。新的环境下,国内年轻球员也更愿意留洋了,近日,23岁仍混迹中乙球队,但是职业发展颇为励志的23岁学霸型前锋袁征已经完成了留洋,他加盟了欧洲中资球队贡多马尔,该队目前位列葡萄牙锦标联赛(葡萄牙第三级别联赛)第11名,袁征的留洋与其他球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是一名职业素养极高的球员。23岁的袁征此前并非职业球员,而是大学生联赛出道的球员,就读于河海大学并且获得了保研读博的机会,学霸属性明显,在大学生联赛曾随队获得全国亚军,上赛季代表球队南京沙叶河海征战中乙,但是该队在冬窗没能扛过“寒冬”,目前已经退出中乙,这也是袁征选择留洋导火索。袁征表示自己再三考虑才决定退学+放弃保研读博的机会从而留洋,同时他也给出了自己踢球的理念,直言老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随即引用大学老师的话,表示想在科学、艺术、体育这些领域成就一番事业,初心一定是要从热爱上升到执着、信仰,一定不是金钱和名利,暗示他留洋的初心是淡泊名利重信仰的状态。能沉下心来,这恰恰是国内球员目前普遍缺乏的一种心态,袁征还对留洋做出了全面的规划,首先他杜绝留洋镀金刷水的行为,坚定学习至上的留洋信仰,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融入葡萄牙的一切,目标希望通过学习两个赛季的时间学习取得进步,每年提升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追梦,相信袁征会在欧洲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