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评职论文不再作硬性要求晨报讯(通讯员 孙李悦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刘通)8月17日,记者从江苏省人社厅获悉,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业资格)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新修订的《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日前印发实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朱从明告诉记者,本次修订工作以“三个突出”为原则导向,“突出品德标准”就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列为人才评价首要内容,建立品德评价正向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突出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就是坚持以用为本,对农业科研领域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岗位实际设立有区别有侧重的考察和评价内容;“突出业绩贡献评价标准”就是坚持凭实绩、贡献评价农业科研人员,切实破除“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把成果转化效益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和代表作评价制度等。记者还了解到,新修订的农业科研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把农业科研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从事试验发展与转化应用以及从事农业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三种类型,并对相应类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业绩成果等提出了有区分的针对性要求。“我今年能申报职称啦!”——得知新修订资格条件已经印发实施,一位长期从事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非常欣喜。他说:“我是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将农民需要的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科研人员,但是因为论文不足,之前一直未能申报职称。而新修订的资格条件对转化应用类人才不作论文硬性要求,我就可以用自己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创收的实际业绩申报职称了。”
2020年7月29日下午,“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现代农业专场”在武汉光谷企业天地顺利举办,活动包含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6个项目推介路演,签约总金额为2510万元,活动主题是“大田作物成果倾情路演,产业基金助力农业产业化”,开展此次活动旨在实现科学技术的交接,促进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使武汉市农业科技化发展更为成熟有动力。会议伊始,在到会的企业和科研专家热烈的掌声中,市科技成果转化局领导和部分协办方领导代表进行了讲话,首先欢迎了参会的企业和科研专家,言语中肯定了大家的技术成果,提出了此次活动的亮点,最后对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形势表示了美好的祝愿,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做科研,在接下来的日子能够使武汉的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让武汉离目标更近一步。会议中,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和项目路演依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共有8项,主要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新发、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潘永忠签订了《中油杂28新品种实施许可》合作协议,枝江市瑞丰农技服务部谢曲、湖北鄂科华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易飞云签订了《不育系“鄂香4A”引进育种合作项目》合作协议,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彭帮柱、武汉光华集团邓桂湖签订了《聚谷氨酸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合作协议,湖北省未来农业产业研究院南永平、武汉上壹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宋强签订了《彩色油菜,水稻在大地艺术景观的应用》合作协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贺正华、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伍修伟签订了《泰美甜2号、泰美甜3号》合作协议,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游艾青、周雷与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吴陵松签订了《水稻新品种合作》合作协议,华中科技大学吕五有、武汉市南极冷气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周艳签订了《冷库及车间制冷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合作协议,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陈焕新、武汉鑫云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陈云华签订了《现代冷库故障诊断与节能研究》合作协议。本次活动邀请到了6位项目路演嘉宾,6位嘉宾从科技研发目的、研发困难点、研发领域开拓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讲解,并与到会专家在提问环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对如何加强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方面做了经验交谈。这6位路演嘉宾各自进行了专业课题讲解,分别是——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樊友军进行了《中油杂28新品种实施许可》的课题讲解;湖北鄂科华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部经理胡丁哲进行了《优质杂交稻新品种鄂香优华占推介》的课题讲解;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中部营销中心总经理伍修伟进行了《甜玉米新品种“泰美甜二号”、“泰美甜三号”的试验示范与推广》的课题讲解;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陵松进行了《顶级香稻新品种华夏香丝成长记》的课题讲解;武汉正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韩浩进行了《武汉正熙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的课题讲解;武汉双绿源创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邱树青进行了《精准基因组育种体系》的课题讲解。会后,所有参会人员就项目的细节问题又深入研讨,运用多媒体设备多角度分析,增强了各自的见解与认知,最后进行了拍照留念。本次活动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主办,、武汉尚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东湖开发区科创局、黄石城发集团武汉公司、中国高校湖北校友会联盟、武汉市种业协会、湖北省蔬菜协会、湖北省空调工程施工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通讯》共同协办举行。本次会议参会人数总计50余人,市科技局、项目签约方、市农业农村局、市农学会、成果签约方及路演嘉宾等都参与到了会议当中,还有不少农业专家、研究员也积极地加入了此次会议。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综合协调部部长阮聪、武汉市农学会秘书长熊恒多、东湖开发区科创局副局长夏天、黄石城发集团武汉公司董事长李晨、中国高校湖北校友联盟总召集人屈文莉、湖北省空调工程施工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义喜、中国高校湖北校友联盟产业部长南永平、武汉市种业企业协会秘书长吴陵松等人参与了会议,并在活动现场就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归结起来,此次活动围绕着农业科技研发的新时期,考量了各方因素后,展开了新的规划与期望。活动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在武汉市的落地转化,并且对目前的科技成果发展进行了方向总结,为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2019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20日在南京举行,论坛上发布了《2019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等5个专项研究报告,这是中国农业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年度情况报告,是中国农业总体科技竞争水平在全球的最新定位。 “本年度中国农业领域科技论文的最大变化,是总发文量跃居全球第一;而上一年度还排名第二。”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农业科技情报分析与评估创新团队首席张学福表示,这一数量的跃升意义重大:在统计口径上,上年度为2014—2016年,本年度为2014—2018年。这说明,中国农业科技论文发文数量近两年增长提速。“拥有数量最多的农业科技论文,与我们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的地位是相称的”。 报告重点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对22个农业先进国家及其机构2014—2018年间的整体科技现状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并从基础研究16个学科领域和技术研发8大技术领域总结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趋势。 论文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农业科技论文总体竞争力位居全球第二。在科研影响力上,规范化引文影响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排名第十六;在科研卓越力上,中国的农业科技论文产出质量受到研究同行和高级别期刊的高度认可,高被引论文数量全球第三,Q1期刊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一,发表CNS期刊论文的机构数量全球第二;在国际合作力上,国际合作论文产出量全球第二。 分学科看,中国在分析化学与应用化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技术、兽医学、生物学和农业信息技术6个学科领域科技论文竞争力全球排名第一。从机构论文竞争力来看,中国有8家机构入选全球论文竞争力50强机构,机构数量全球第二;分析化学与应用化学领域包揽了全部竞争力全球前5名机构。 专利方面,张学福解释,上年度报告采用lPC国际分类法,擅长从学科主题角度细分;本年度报告改为基于8大技术领域的国家层面评价,“更能体现国家在相关技术领域的优势和欠缺”。 专利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业专利总体竞争力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在技术生产力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专利产出贡献国,并以平均每年18.92%的高增长率逐年增长;在技术影响力上,虽然中国总被引频次和专利被引率(28.14%)在22国排名第一,但从有引用的专利平均被引频次来看,前三位分别为瑞士、美国和以色列,中国仅位列第十八,中国农业专利的国际影响力仍然有待提升;在技术认可度上,美国和中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以绝对优势高于其他国家,但中国的发明专利授权率仅21.72%,在22国中排名第二十一位;在技术保护力上,中国域外申请专利占比和专利家族规模均低于其他21个国家,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亟待提升。 分技术类别看,中国在动物养殖与管理、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农业机械装备、动物营养与饲料和植物营养与肥料5个领域相对技术优势排名第一。从机构专利竞争力来看,中国有11家机构入选全球50强机构,数量位居第二。中国表现突出的3家机构依次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化工集团。 (科技日报南京11月20日电)
翟虎渠翟虎渠,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七任院长(2001年7月-2011年10月)。遗传育种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翟虎渠回国后的几十年中(曾在英国读博),在“数量遗传”及“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从未间断过。先后主持20多项国家“863”、“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8”和部省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在水稻和烟草新种质及有利基因挖掘、鉴定、定位和克隆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翟虎渠主持的“‘镇稻88’的推广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已推广种植约500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首次从遗传学上证实部分品种在雄配子不育位点上同样存在中性亲和基因。率先在国内开展耐贮藏水稻新品种和糖尿病专用稻米新品种选育工作,已获得一批水稻新品系,其中W017品系为我国选育的第一个耐贮藏性水稻新品系,进入大规模推广后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数10亿元以上谷物贮藏费用。成果“耐储藏水稻的筛选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翟虎渠的学术论文被下载最多的一篇是《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稻米蛋白质含量》共同作者:毕京翠 张文伟 肖应辉 王海莲 江玲 刘玲珑 万向元 翟虎渠万建民论文摘要:以稻谷、米粒、米粉3种形态的样品,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和偏最小二阶乘法(PLS),建立了6个稻米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数学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糙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校正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893、0.971和0.987,校正标准差(RMSEC)分别为0.507、0.259和0.183;精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RC2分别为0.897、0.984和0.986,RMSEC分别为0.497、0.186和0.190。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分析表明,预测糙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V2)分别为0.865、0.962和0.984,内部验证标准差(RMSECV)分别为0.557、0.290和0.205;预测精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的模型RCV2分别为0.845、0.951和0.979,RMSECV分别为0.594、0.316和0.233。模型外部验证分析表明,预测糙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近红外光谱模型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V2)分别为0.683、0.801和0.939,外部验证标准差(RMSEV)为0.962、0.799和0.434;预测精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近红外光谱的模型RV2分别为0.673、0.921和0.959,RMSEV为0.976、0.513和0.344。用米粉建立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准确性最高,米粒次之,基于稻谷的预测模型准确性相对较低;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化学分析方法一致性较好,且能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在水稻优质育种和稻米品质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关键词:水稻 蛋白含量 近红外光谱技术 校正模型论文地址: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acta-agronomica-sinica_thesis/0201259643601.html?from=ttwz翟虎渠的学术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一篇是《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共同作者:程式华 曹立勇 陈深广 朱德峰 王熹 闵绍楷 翟虎渠论文摘要:在借鉴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株型育种经验基础上,我国于1996年开始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采取的技术路线是理想株型塑造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至2005年的目标产量是在百亩(6.67hm2)规模下单季稻达到12t/hm2(800kg/667m2)。介绍了国外水稻超高产育种和国内超级稻育种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杂交稻组合“协优9308”。该组合表现出高产与优良株型的完美结合,生育后期青秆黄熟,结实率高,籽粒饱满。2000年在浙江新昌验收百亩片平均产量达到11837kg/hm2,最高产田块产量达到12282kg/hm2。以“协优9308”为例,提出了“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和生理特征,并对今后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论文地址: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chinese-journal-rice-science_thesis/0201259505527.html?from=ttwz如果以上信息对你有用,请收藏吧!
世界知名学术水平计量分析数据库ESI近日发布的世界大学农业科学排名学术统计数据中,共798所世界学术机构上榜。中国11所学术机构今年上榜顶尖论文数量100强。ESI官方公布的顶尖论文数量中国前二十上榜世界100强的有3个国内各领域农林有3所学术机构跻身顶尖论文数量100强榜单,是本次上榜数量最多的国内各领域,其中农林排名第1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林排第2,农林排名第3是南京农业大学;综合第二,有3所学术机构上榜,其中浙江大学在综合排第1,综合排名第2是江南大学,南昌大学在综合排第3;理工位列第三,共1所学术机构上榜,其中理工排名第1是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2所学术机构在理工并列第2。顶尖论文数量理工前4强今年进入顶尖论文数量中国理工类3强的学术机构有:华南理工大学位列世界前1.63%;合肥工业大学位列世界前21.55%;天津科技大学位列世界前33.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0日讯 今日,《2020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以下简称《分析》)在南京举行的,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期间发布。《分析》重点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对22个农业先进国家及其机构2015-2019年间的整体科技现状进行了概括分析,揭示了中国农业总体科技竞争力水平在全球的相对位置,并从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两大视角多个维度总结了中国在农业16个学科领域和8大技术领域的科技发展状况、特点和趋势。《分析》指出,中国农业科技论文量大质低,量质双升的基本格局有待进一步发展。应进一步聚焦“四个面向”,着力加强科研导向,推进高水平科研产出,提高创新效率,提升高质量论文占比,以提升科学研究质量为核心要务。 与农业科技论文发展相比,中国在农业专利竞争力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分析》强调,我国农业领域专利技术申请量虽然在全球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但多为单件专利,专利家族规模小,没有形成潜在市场布局;专利布局主要在国内,国外专利布局量较低,国外技术保护不足。合理的专利布局可以提高专利的整体价值,提升研发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应重点加强专利保护布局,着力提升中国农业核心技术竞争力。【来源:中国经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反映世界科学发展态势的学术期刊《科学观察》,近期发布了2014-2018年农业科学领域中国学者10篇热点论文。以我校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书军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于2015年发表在《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IF5-year=10.46)期刊上的“Starch retrograda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一文榜上有名,在获得引用数最多的中国学者论文中排名第5。该文自发表以来,一直位于该期刊被引用最多(most-cited)论文的榜单,连续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是自2015年以来在google scholar上以“starch”为检索词发表的论文中引用率最高的论文,目前被引用已经高达440次以上。该论文还在2018年获得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颁发的Tanner Award奖励。热点论文即为众人所关注的论文。这种关注度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可以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量化和测度。根据特约撰稿人对热点论文的分析,热点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性研究的动态。该榜单以2014~2018年中国科学家的SCI论文为数据基础,分领域统计自发表以来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以展现颇具显示度的中国科技成果。来源:天津科技大学 图文来源/天津科技大学新闻网 本期编辑/李天天 审校编辑/范春媛 楼婧 监制/党委宣传部 骆妍
7月,吉林大地丰饶的黑土之上,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7月22日下午,来我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习近平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全省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总书记对黑土地的关切,给我们农业科研人员巨大的鞭策和鼓舞,我们要更加刻苦努力,把最好的论文写在这片黑土地上。”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蔡红光说。他介绍说,省农科院自1980年开始关注黑土退化研究,建立了黑土长期定位点,历经4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更加聚焦黑土地保护和恢复研究,根据我省东、中、西部土壤特点,结合玉米增产目标,创建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黑土保护和玉米高产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示范推广”的链条式研究格局。先后与60个规模化经营主体合作建立示范基地,核心试验田面积达10.5万亩。与260余家合作社及种粮大户建立合作关系,建设示范田42万亩,并以这些示范田为核心,向外大面积辐射推广,因地制宜,分区施策,推广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和水肥精准施用技术,在切实有效地保护黑土地的同时,实现土壤培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水肥高效、生态友好的多赢格局。“总书记这次来吉林考察,第一站就选择察看黑土地上粮食生产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我作为农业农村工作者,受到巨大鼓舞,增添了无穷力量,也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曾面对面向总书记汇报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凤春说,吉林的黑土地是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区,总书记对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非常肯定,他说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定要保护好。按照总书记要求,我省正认真总结推广已经探索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今年我省将推广1850万亩,未来5年要增加到400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70%左右。据了解,近年来,为了加强黑土地保护,我省分别颁布实施了《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土耕地土壤肥力评价技术规范》《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技术规范》《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规范》《旱作农田合理耕层创建技术规范》《玉米秸秆全量原位还田技术规范》等法令条例和技术规范,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技术保障。正在田间察看庄稼长势的榆树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杨洪涛告诉记者:“总书记这么关心黑土地保护工作,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作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好这片黑土地。”他说,近年,为避免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榆树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配方施肥面积已达到300万亩,占大田面积的70%。2016年至2018年,榆树市实施了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并总结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黑土地施肥技术模式——“堆沤发酵式配方增施法”,目前,每年可积造优质农家肥250万立方米,施用面积达110万亩。除此之外,榆树市还采用多种方式,促进秸秆还田、实施保护性耕作等。至2019年,榆树市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20万亩,翻压还田面积20万亩。部分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通过轮作休耕、深松深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达到保护黑土地的目的。“黑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儿啊!地肥了,我们的日子才能更好。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儿,我们一定要留给子孙后代!”长春市净月区新湖镇新型职业农民范咏说,“我这开始保护性耕作4年了,每公顷玉米可增产5%,化肥使用量下降10%。”他说,他们合作社的70公顷土地全部采取保护性耕作,种植面积连年递增。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成为黑土地保护的受益者,近几年,他始终保持原有的托管价格为当地百姓服务。如今保护性耕作已让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益。他表示,将继续发挥合作社的带头作用,加大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成为黑土地保护的践行者、推动者。来源:吉林日报
正阳花生丰收大河网讯(记者 何心悦)作为农业大省,创新对河南农业的作用不言而喻。9月4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近年来该院以自主创新,破解农业重大技术难题,并通过实施科技推广项目等举措,助力河南脱贫攻坚事业。着力自主创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麦47、郑麦7698等强筋品种和郑麦004等弱筋品种;在玉米育种方面,先后育成了郑单958、郑单309等系列高产玉米新品种,其中郑单958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在动物疫病防治研究方面,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及肉制品安全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花生、芝麻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强化示范推广,大力提升支撑“三农”发展能力科研成果出来了,就要把它带进农户家。河南省农科院常年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全省70多个县(市、区)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与科技服务工作,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引领支撑。“十二五”以来累计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70余项,培训农民130多万人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2017年,省农科院整合全省农科系统53家单位,共同启动实施了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发挥科技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河南省农科院以其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依托,以 “院县共建”和派出帮扶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为抓手,通过实施科技推广项目、产业扶贫、提供智力支持等,助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16年以来共派出341名专家参与组织实施56个扶贫项目。其中,在兰考县指导农户发展大棚甜瓜种植,助推“兰考蜜瓜”成为兰考县第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目前已发展到10000多亩,亩均效益2万元以上,成为全省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商水县芝麻新品种郑太芝1号示范基地据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建有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69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经多年创新发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形成了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动物疫病防治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和重点研究领域,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芝麻遗传育种研究跨入世界领先行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未来,我院将深入推进院“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协同创新合力发展工程”等五大发展工程,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