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8月15日讯(祁阳站记者 熊忠柱)8月14日下午,中共祁阳县委书记周新辉深入农业科技产业园调研。副县长蒋明明参加调研。周新辉一行来到广东农垦油茶科技示范园,仔细察看了园区规划设计图,并听取情况汇报,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土地流转情况。周新辉指出,油茶科技示范园是园区的核心项目,企业作为建设主体要尽快完善总体规划,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连片推进。同时要扩大基地面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形成品牌效应,打造全国最大的单片油茶示范基地。在走访了园区道路建设重要节点、乡村振兴建设工地、渠带路项目后,周新辉强调,乡村振兴工作要做到镇负责村为主,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发挥乡贤的作用,让村民广泛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坚决杜绝等、靠、要的思想。园区道路建设的重点是拉通主干道,科学合理做好规划布局、分段施工、全线铺开,做好道路各重要节点的施工建设和道路景观效果设置。【来源:祁阳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目标,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上海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总体要求,以“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情况为重点,成立了以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为组长,由委员、专家、业内人士组成的课题组,通过走访考察、座谈交流、资料征集等形式,对上海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表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开展了10余次调研活动,赴浦东新区、青浦、奉贤、金山、松江、嘉定、崇明等多个涉农区的基层镇村走访座谈,前往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京等地学习借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听取来自市、区农业农村委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情况介绍,咨询了相关专家顾问,并结合国际大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本市实际,经过反复探讨,形成了调研报告。意义与现状乡村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空间要素,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旺与否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大都市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是上海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的重中之重,对于促进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综合全面发展,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调研认为,对于上海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应当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上海在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循环和提质增效等方面,应当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航员,这是上海推进乡村振兴改革再出发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应从上海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从上海农业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的特殊性出发,从上海农村和农民的实际考虑出发,进行综合性考量。既要站在“三农”看“三农”,又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看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充分考量其长远价值,找准应对问题的策略。从上海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在农业“三区”划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东京等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与苏浙皖等长三角一体化兄弟省市相比,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面临着环境压力大、产业发展空间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产品市场竞争弱、产业经营投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缺少打得出、叫得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地产“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小、散、乱”的特征十分明显,在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方面亟待大力推进。从上海农业农村发展大环境看,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涉及土地、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单靠农业农村部门无法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在全市统筹融合发展的视角下通盘考量、寻找答案。按照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要求,农业产业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底子不足,目标尚高。要扫除阻碍产业发展屏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就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多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确立农业基础地位和作用,通过统筹协调的办法加码推进。问题与挑战目前,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有五大突出问题。土地要素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业产业规划还缺乏刚性,相关产业用地尚未纳入乡镇总规或新市镇规划或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产业用地具体操作路径还不明确。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受限于全市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现有政策中每年5%建设用地用以支持产业发展,但很难用于农业发展领域,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低,各区供地积极性不高,乡村规划引领不够等。二是设施农用地供给不足、管理弹性不够。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仓库、场地及管理用房等;另一方面,栽培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化设施装备的广泛应用也需要硬化部分土地,但设施农用地供给相对不足。以花卉生产为例,上海花卉产业前途光明,现代化花卉生产需要硬化土地,但现有农业用地政策不准硬化,而设施农用地备案指标有限,严重制约了花卉产业旺盛发展。三是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土地流转承包后,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土地政策不稳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约束机制也不到位,给经营者投入与生产带来风险,导致签订长期流转合同的意愿普遍不强,也影响了新增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农业产业被误认为主要污染源从全市面上来看,对农业环保工作的理解和对农业污染源的认定,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已经阻碍了农业产业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在养殖业领域,由于存在认识误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在环保治理中常遭“诟病”,往往简单地将养殖业作为污染源搞“一刀切”,进行取缔、关停、禁止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畜禽养殖业的加速退养,水产养殖业也是如此。将养殖业简单地归为“污染源”是欠科学的,搞“一刀切”更不可取,合理规划养殖业空间布局,科学利用畜禽粪污制成的有机肥,不但不会造成环保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农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养殖业“受伤”,也影响了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和地力改善。在种植业领域,随着近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从耕地质量调查结果来看,全市耕地地力稳中有升,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小。但对标上海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来看,耕地质量总体状况仍待改变,绿色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种植户用地养地意识普遍缺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仍然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耕作层变浅和板结现象较为突出,持续推进减肥减药工作任重道远。农业环保问题,根本上需要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通过科学、合理、到位的约束机制来解决,从促进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简单采取禁止、退养等做法不可取。产业环境束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园艺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10亩以上,其中果树为30亩以上)面积为2.67万亩,散户种植面积为3.93万亩,规模化生产经营占比为40.47%。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农业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近年来,本市在地产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形成了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成功做法,但全市通过这一方式销售的大米数量不多,生产主体的参与度不高;蔬菜田头交易的比重依然较大,采用订单农业生产量依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亟待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体系。三是项目扶持重点有待进一步聚集。自2016年市级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区后,项目扶持重点未聚焦在原已形成的特色产业上,而分散于茶叶、芝麻、荷花、灵芝等非优势产业,项目规模偏小、过度分散、总数偏多现象至今并无改观,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融合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收能力低。以往上海农民增收主要靠就业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等,现在已不可持续。各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休闲、旅游、农家乐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民收入仍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以金山区吕巷水果公园为例,公园每年可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但通过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增收极为有限,相反却增加了交通、环境等压力。二是仍然缺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落地性政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农业势必要走融合发展之路,但推进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就民宿发展而言,目前全市虽然已经制定了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意见,但尚缺乏全市统一的民宿发展规划和行业评级标准,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监管不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宿尚未取得合规证照,处于“黑户口”状态。另外,在对休闲农业试点项目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照搬城镇项目的技术规范进行审核和报批,如绿化覆盖率、停车位面积、消防供水、供电配置、建筑高度、装配式建筑等,急需制定乡村建设导则,明确乡村建设项目审批规范。务农人才匮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偏低目前,各涉农区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从业人员为例,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为53746人,平均年龄为57.69岁,其中平均年龄最高的是崇明,为60.88岁,松江最低,为48.8岁。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领域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普遍超过60岁。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阻碍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除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外,水果、鲜食玉米等用工量大且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替代不足。这种青黄不接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策与建议上海城乡差别之大,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补上这块短板势在必行。推动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为上海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引擎,为参与国际大都市建设搭建新舞台,不仅要找差距、补短板,更需研究探索如何在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形势下,探索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明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布局一是明确优先发展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获国务院审批,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也紧接着出台,但仍需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突出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防止过去几十年存在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农业农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多领域互利合作、互联互通,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农业板块在全市整体板块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农业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中的优先发展权,明晰市、区两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农业农村土地、环保、金融等问题的主导性权责,对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事务要主动作为、加强协作,跨前一步。二是找准功能定位。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参照系,在研究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农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定位和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上海农业农村的功能发展定位,主要发展“高精尖”和“名特优”特大型城市需要的绿色农产品。三是科学规划布局。以农业“三区”划定成果为重点,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对照2035年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抓好农业农村规划布局,优化种养结构和空间布局,并且吸取历史教训,使规划具有严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突破用地政策,灵活资源配置一是要突破供地政策。研究科学合理用地政策,建立与都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退养土地问责机制;对于绿色生态、前景光明的优势农业产业,积极给予配套支持,对于先进栽培方式所需的硬化土地需求,要突破现有政策束缚,保证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要灵活资源配置。如参照浙江省“点状供地”原则,或先行先试,增加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将土地减量化建设用地和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一部分,优先用于农业融合发展。三是要明晰推进主体。对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应以整镇、整村为单位进行整体性推进;对于分部门设施建设,探索针对性地统筹推进;对于生产与休闲相结合的产业融合设施建设,创新项目化融合推进。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财政供给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市农业农村委现有项目和资金渠道,善于统筹整合,将农田水利项目、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等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镇和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大型项目倾斜,集聚各种资源,集中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激活民间投资,广泛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要优化财政供给。继续深入调研梳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厘清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短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优化水稻、经济作物、蔬菜、畜禽、水产等补贴政策,并聚焦重点扶持方向性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先建后补等资金拨付方式;健全各类保险政策,着力提升政策供给水平,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僵尸合作社”清理力度,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完善农业产业服务组织体系,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力量凝聚和抱团协作发展。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对小微主体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扶持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的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落户上海,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收益。三是注重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品牌建设。聚焦蔬菜、瓜果、大米、生猪、河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充分运用电商、实体店等销售渠道进行品牌推介,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品牌美誉度,提升产品价值链。着力融合发展,鼓励先行先试一是着力深度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协同推进,充分考虑当地人文特色及自然景观,探索盘活农民房和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整合资源、集聚发展。拓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科普、医药、教育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鼓励突破性先行先试。鼓励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大胆闯、大胆试,借助苏浙皖地广量大的农业资源优势,探索上海在先进生产方式上的卓越引领,在生产功能和空间布局上的战略性合作,弥补“大城市、小郊区”空间潜力不足短板,探索区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创新安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方式,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夯实绿色发展理念一是优化农业行业污染物的监管。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修订)农业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农业行业当前的生产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农业污染物排放参数,特别是养殖业废气废水排放标准中的某些参数,需要进一步评估与认证,以提高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监管执法环节的人性化操作,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行政执法主体环保问责与考核机制,给予农业生产者整改提升的机会,而非“一关了之”。二是强化农业行业绿色生产的理念。一方面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延长土地租赁期限,并且在租赁合同中加入土地质量管控的内容,切实降低掠夺式生产经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农业全程绿色生产模式,在茬口调整、减肥减药、废弃物处置、绿色防控等工作中做大、做深、做实。
4月4日,县委副书记、县长解鸳来到澄塘镇、同安乡部分农业种植基地,就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产业扶贫等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副县长胡耀明等随同。解鸳先后深入到澄塘镇故村果桑木耳种植产业扶贫基地、黄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茜港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同安乡江西九源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业基地调研,与干部群众进行交流。每到一处,解鸳都详细了解产业发展、市场主体、产销对接、技术培训、组织方式、利益联结等情况。解鸳要求,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产业效益,尤其是产业扶贫的效益,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加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力度,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在抓品牌效益、抓产品宣传与推介等方面下功夫、使长劲,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村集体、群众三方共赢。来源:融媒体中心 陈雨欣编辑:熊 敏校对:晏亚芳初审:张 磊 终审:聂云峰大家还在关注县委副书记、县长解鸳率队外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天宝古城征迁,县委书记张俊这样要求!县委书记张俊专题调研扫黑除恶工作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三农”工作的主旋律和总目标。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现有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下,攻坚破难,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前XX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结合我县实际,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笔者认为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一、现代农业概述(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以现代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以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为抓手,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群体。现代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种养业,而是集种养、加工、流通及其他相关产业为一体的产业群体。二是具有多种功能。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物质产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三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用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实现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高度集约,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经营。(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2、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大量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的局限,实现区域分工的合理化布局。3、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实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系统化管理和服务。4、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5、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二、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中央加大 “三农”投入、取消农业税和发放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客观分析当前农业生产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农业基础条件薄弱长期以来形成的耕地规模小,田块不规则,田间路状况差等,难以实现大型机械化生产。农村道路、水利等设施老化,损坏严重,修复困难,水渠变干渠等,薄弱的基础条件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另外,长期以来重化肥轻农家肥的“卫生农业”和掠夺性生产的经营模式,使地力水平严重下降。 (二)农业发展效率低下 一方面,土地二轮承包时以人口为基数进行平均分配,各农户经营的土地零星、分散,一户三、五亩,散落七、八块。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现代科技成果推广的成本高、收效小;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市场控制力差;生产专业化水平低、服务需求不足;农业自给率高、商品率较低,从而使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偏低。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领域的流失,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造成了劳动效率低下。 (三)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一方面,耕地抛荒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下降,农业生产总量不高。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是老幼妇孺,他们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品种缺乏必要的接受和操作能力,生产技术主要靠言传身教,选择品种基本靠经验,导致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农业效益得不到提升。据调查,我县农村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情况是小学占31%,初中占46%,高中占21%,文盲占2%,其中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90%为初中以下文化。种田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不到全县总人数的1%。 (四)农业发展服务不优 农资销售缺乏有效监管,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农资价格形成体系不健全,涉农补贴涨,农资跟着涨,农业生产成本近年来大幅上升。例如,近三年来,尿素年涨幅达59%,钾肥涨幅达96%,而粮食价格同期涨幅不到7%。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由于资金、人力等制约,很难开展有效技术服务;针对农业的适用性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力度不够,推广力度不大。综上所述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原因,从表面看是由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引起的,但是深入分析,正是由于农业眼前低收益和长远保障作用之间的博弈,使农民无奈地做出了既“不种”也“不放”的选择,农业也因而陷入了总量提不高、效益上不去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从眼前收益来说,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是农民最不情愿的选择。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产业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大的期许,他们不敢也不愿在农业上投入更多,因而生产要素从农业大量流失、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出现农业生产副业化趋势。如我县农村外出务工每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而从事分散农业生产的,亩纯利润最多也就200元,这种差距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另一方面,从长远利益来说,农业生产又是农民意识里最保险的选择。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具有获得补偿权益和最后保障的功能,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是保障功能。他们将从事农业作为应对一切变数的最后保障,将保有对土地的权利视为一生的根本保证,因此宁愿少种,甚至不种,也不愿意将土地交给别人经营,根深蒂固的种粮保吃饭观念,使农村的土地流转异常艰难,农业的规模效益也难以显现。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针对我们现阶段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解放农民的思想意识和农民的长期利益、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化,促进农业大发展,实现农村大繁荣。(一)要革新思想,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传统落后的小农思想意识是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毒瘤,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破除一系列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全新的农业发展观。一要破除传统农业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二要破除农业就是满足生活需要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多功能的新观念。三要破除抓农业抓不出现代化的旧观念,树立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选择的新观念。四要破除发展现代农业属于农业部门和基层工作的旧观念,树立发展现代农业是全党任务的新观念。(二)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尽快占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制高点,同时制定出台切合我县实际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今后我县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重点发展草莓、银杏树、杞柳、日光温室蔬菜、设施养殖、生态养殖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特色种养基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建设优势特色农业带,以推进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化。(三)加强基础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农业机械化是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能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一要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改变现有的田地条块分割的耕作模式。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排条件,改善田间道路,做到田成块、树成行、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创造适合农业机械操作的硬件环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三要加强农业机械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在研发、生产更多维修便捷、经济实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的同时,加大对农机具的购置补贴,提高农机普及率。 (四)依靠科技创新,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要建设现代农业,并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改革运行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彻底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推陈出新,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二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三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要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创办服务实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实践体和推广体。
7月28日,区委书记胡选坤调研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区农业农村局及花山街道主要负责人参加调研。胡选坤一行来到沾益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实地调研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成雄蔬菜、美国卓苺规模化种植及“珠源益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情况,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规划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及下步打算。胡选坤指出,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基石。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推动产业聚集化、生产规模化、企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胡选坤要求,区农林投要按照国有集团公司规范化建设标准,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公司架构,本着搭平台、谋服务、抓经营的原则,坚决做到规范程序、依法依规决策。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经济市场运行发展规律,将现有资源平台优势逐步转化为市场优势。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要找准定位,锁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按照国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对表对标抓好创建。要以创建为引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实资金、做大资产、做活资本,解决好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历史遗留问题,真正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助力乡村振兴。要注重农产品品质管控,着力打造“珠源益品”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真正打好沾益“绿色食品牌”。花山街道要以社区为主,做实群众工作,加快土地流转,盘活土地存量,实现土地经营集约化、种植规模化。记者:赵毕章 通讯员:万鹏 李懿
红网时刻永州7月13日讯(通讯员 何小荣 杨祝学)7月12日,永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贺文深入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桥市、白芒营、涛圩等乡镇,实地调研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市委常委、江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罗建华陪同调研,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齐爱社参加调研。张贺文一行先后来到大路铺镇兰下村瑶山雪梨基地、桥市乡野猪桥村水蜜桃基地、白芒营镇红山万亩橘园基地、温氏奶牛养殖场、涛圩镇牛牯岭生态有机茶园和山青生物科技食用菌基地,实地察看各特色农业基地的产业建设发展情况,听取相关情况介绍。眼下正是瑶山雪梨上市热销的时节,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使其成为了热销的“网红果”,目前江华全县共有瑶山雪梨种植面积2.1万亩,预计产量可达7500吨,产值超过4500万元。红山柑橘基地规划种植总面积10000亩,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6000多亩,种植柑橘4000多亩,育苗基地有各种柑橘苗30万株,基地每年给红山村民带来46万元以上的土地流转租金,村民每年务工收入增加150多万元。张贺文对江华特色农业的发展成果和规划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近年来,江华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战场,涌现出了“瑶山雪梨”“江华苦茶”等一批农业金字招牌,为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下步要在这些良好的基础上,在提高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探索引进上下游精深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扶持规模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发展,发动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来,同时加强农业整体策划,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张贺文希望江华能在现有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篇报告以中国农业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了农业信息科技如何应用在传统的农业中,大胆地给出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及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说明了当前阶段发展农业信息科技所面临的问题。文/张朝阳 亿欧智库分析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中国的农业仍然存在着生产效率低、土地产出率低以及化肥、农药使用过量等问题。而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S(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地理信息系统RIS、遥感系统RS)等为核心的农业信息科技有望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亿欧智库此次推出《农业信息科技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希望通过桌面研究及专家访谈的方式,探讨农业信息科技未来的发展前景及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并在最后总结出了发展农业信息科技所面临的几大问题。然而,由于时间与能力的限制,疏忽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此份报告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农业面临的几大问题、定义了农业信息科技、框定了报告研究的范围;第二部分讲述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以及水产养殖等三个领域的信息科技,并介绍了相关企业的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第三部分探讨了农业信息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给出了相关企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2018统计年鉴与亿欧智库整理的数据,2017年中国总就业人口为7.76亿,产值为82.7万亿,人均产值10.65万元;而农业就业人口为2.09亿,产值为6.55万亿,人均产值仅为3.13万元,中国农业就业人口的人均GDP远低于全国就业人口的人均GDP,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效率较低。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的信息技术有望改变现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什么是农业信息科技?农业信息科技是农业科技的一种,指的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S(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地理信息系统RIS、遥感系统RS)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最终实现农业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智慧化发展。农业信息科技的整体概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农、林、牧、渔、副业等的总产值占比分别为53%、4%、27%、11%和5%,农业(种植业)、牧业(畜牧业)、渔业(水产)三者的总产值占比超过了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本报告主要讲述农业信息科技如何应用于这三大领域。下图中,列举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三大领域所涉及的农业信息科技。农业信息科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农业信息科技,需要政府、相关研究机构、学者及农业信息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引导,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相关研究机构、学者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将传统的农业耕作的知识变成数字化、数据化产品;农业信息科技类企业应深入到一线,思考如何帮助农户更好的发展,解决农户的根本问题,农业信息科技的发展重点在于落地。发展农业信息科技所面临的问题农业信息科技已经发展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时间,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仍然存在着人才短缺、设备或软件服务成本较高、传感器精度不准、获取数据难、核心技术缺乏以及可应用的实际环境较少、资金支持力度有限等多种问题。其中,人才短缺是最为根本性问题。农业信息科技的发展重点在于实现农业数字化,通过运用新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恰恰在于农民。本篇文章节选了报告的部分内容,更多内容请前往亿欧官网下载完整版报告《农业信息科技发展研究报告——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红网时刻3月20日讯(麻阳站记者 郑春艳 张前焕)3月19日,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李卫林到兰里、黄桑等乡镇实地调研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发展产业是精准脱贫的主抓手,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力度,用活政策,因地制宜,农业企业要坚定发展信心,助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县领导胡伟平、韩道旺参加调研。李卫林在麻阳桃花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调研农业产业发展。麻阳桃花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种植黄桃为主,黄桃种植面积达1700亩,占全县黄桃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二,年产量可达420万斤。在企业种植基地里,李卫林详细了解了黄桃种植规模、管理模式和产品销售等情况。李卫林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力度,用活用好优惠政策,积极帮助申报省级龙头企业;企业要开动脑筋、打开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短期增收”与“长期致富”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打造麻阳长寿黄桃品牌,将麻阳特色产业做优做强。湖南群益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以养殖青年蛋鸡为主,一年可出笼200万羽青年蛋鸡,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带动全县4个乡镇641户2294人脱贫致富。李卫林详细询问了解公司经营、复工复产与销售等情况。李卫林要求,企业要坚定信心,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在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同时,还要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加快生产,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李卫林在黄桑金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在黄桑金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里,新栽植下去的新品种“怀橘一号冰糖橙”柑桔苗冒出嫩嫩绿芽,李卫林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详细了解扶贫产业园发展模式与柑桔树长势情况。李卫林指出,发展产业是精准脱贫的主抓手,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要用好用活现有的扶贫政策,夯实产业基础,确保产业发展可持续,产业扶贫可持续;要增强产业扶贫带贫能力,稳定利益联接机制,实现贫困户稳定长期获益;要加强与农业技术专家联系,积极帮助指导农业技术生产,确保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7月28日,区委书记胡选坤调研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区农业农村局及花山街道主要负责人参加调研。胡选坤一行来到沾益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实地调研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成雄蔬菜、美国卓苺规模化种植及“珠源益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情况,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规划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及下步打算。胡选坤指出,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基石。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推动产业聚集化、生产规模化、企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胡选坤要求,区农林投要按照国有集团公司规范化建设标准,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公司架构,本着搭平台、谋服务、抓经营的原则,坚决做到规范程序、依法依规决策。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经济市场运行发展规律,将现有资源平台优势逐步转化为市场优势。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要找准定位,锁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按照国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对表对标抓好创建。要以创建为引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实资金、做大资产、做活资本,解决好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历史遗留问题,真正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助力乡村振兴。要注重农产品品质管控,着力打造“珠源益品”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真正打好沾益“绿色食品牌”。花山街道要以社区为主,做实群众工作,加快土地流转,盘活土地存量,实现土地经营集约化、种植规模化。记者:赵毕章 通讯员:万鹏 李懿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调研报告显示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每日甘肃网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尤婷婷)日前公布的《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比较明显。全省坚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一带五区”特色农业生产布局,肉牛、肉羊、高原夏菜、优质苹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100多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393个,有10个“甘味”农产品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品牌。礼县建成国家级大黄原产地保护示范区,榆中县已成为全国高原夏菜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探索推广“德青源模式”“蓝天模式”“庄浪模式”等一批典型模式,启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868个,家庭农场近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个。敦煌种业、金源种业被评为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会宁县应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入围全国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创建了宁县、临洮县、安定区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360个。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等加快推广,张掖海升集团20万平方米玻璃温室亩均收入达80万元。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正在全力打造“平凉红牛”“河西肉牛”自主肉牛品牌。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29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家庭经营净收入4322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省依靠发展产业脱贫的人口占当年脱贫总人口的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