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重点农业项目鬼朋友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重点农业项目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重点农业项目根据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印发《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部署要求,2020年,扶持并推介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细分为:① 支持以多主体参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② 支持以产业园区为单元,园区内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③ 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山东省已出台《关于做好2020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山东省此次在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16市共创建30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同时文件中也明确了申报主体、申报条件、申报材料、申报程序及相关要求等内容;要求各市按照要求于2020年11月30日前将创建材料、申请备案文件和推荐表等申报材料报至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一、概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邦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农民新的农业经营实体,如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劳动分工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基础,与农业有关的利益为纽带,整合联盟管理机构。但是,联合体式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如何运转?其发展中又将面临哪些困难,而这些困难该如何应对?当前产业现状下我国农户该怎样推动创新发展?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现状,提出有利于其发展的转型之路,从而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阐述。二、产业现状(一)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缺乏创新现代农业组织模式的创新是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变革的结果,想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不仅要解决我国农业产业中市场大而生产小的问题,更要重视经营组织的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正在进行中,这是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阶段,创新更是为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铺垫可持续发展道路。(二)资金流动解决资金投向与资金不足双重难题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内部资投向与资金不足问题并存,但龙头企业可以利用资金、资产优势解决自身以及农户的资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提供生产性贷款担保、以优惠价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以降低成本。(三)发展能力不足制约联合体组织创新深入推进现有联合体普遍缺少人才,导致其发展能力不足。长远来看,联合体若想顺利实现可持续的转型升级,需要培养产户的发展和参与能力,只有兼顾能力培养与组织创新,内向的组织创新,才能为开放式创新的组织进行优化。(四)“排斥” 普通农户缩小了组织创新受益范围合资企业成立初期,具有“精英俘虏”和“排斥”普通农民的典型特征。但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将成为少数家庭农场、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民共存的格局。如果农业创新“拒绝”普通农民,则与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融合精神相违背,更加缩小了组织创新受益范围。三、存在问题(一)联合经营潜在收益是联合体产生的根本诱因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其比较优势集中在农业产业链的前后环节。但农户相对弱势,资本、技术、风险等制约因素很难突破,因此,联合体需要构建更为高效的农业产业链,让各方主体承担较为优势的产业环节,共创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局面。(二)政府部门外部推动是联合体产生的直观触发因素创新动力来源于企业家职能或动机的实现。企业家发现了盈利机会后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以其自发建立的经营组织促进产业组织创新。而对联合体的产生来说,虽然潜在收益和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客观因素已经具备,但联合体的成立仍需要政府部门外部推动,这就大大降低了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其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四、转型之路(一)制定联合体标准,开展示范联合体创建选择标准和指标制定的分类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让不同类型的产业以产业联接、要素流动、利益共赢为内在推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并对示范联合体重点支持,实行动态管理,形成优胜劣汰的农业产业市场。(二)扶持示范联合体,重点扶持联合体内部的经营主体整合涉农的相关项目资金,着力解决制约联合体发展的瓶颈制约。通过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提升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等方面,建立强大的基础支撑。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信用担保、融资风险补偿、农业保险、政策补贴等。(三)搭建联合体发展平台,优化联合体发展外部环境搭建人才支持平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与联合体对口联系,并结对帮扶开展合作共建;搭建主体培训平台,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为联合体开展经营管理、农业技术应用等;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使联合体区域能够覆盖建立一个信息资源收集、分类和规则分发系统,对生产经营进行精细化管理。(四)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建立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2017年,我国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联合体成员之间通过内部协调,通过有效规范生产和经营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品牌效益。四、政策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为引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全系统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在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产业链价值,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行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地实现共赢发展。这也为扎根农村,与农民联结利益的供销合作社带来了发展良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什么?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有利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基本特征▲独立经营,联合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是独立法人,一般由一家牵头龙头企业和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成。各成员保持产权关系不变、开展独立经营,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协议或制定章程,形成紧密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实行一体化发展。▲龙头带动,合理分工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各成员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素融通,稳定合作立足主导产业、追求共同经营目标,各成员通过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要素融合渗透,形成比较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增值,农民受益各成员之间以及与普通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协调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怎样发展?《意见》指出,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同时,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坚持市场主导、坚持农民自愿、坚持民主合作、坚持兴农富农的原则。尊重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否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选择哪种合作模式,都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拉郎配、一刀切。并要兼顾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方利益诉求,共商合作、共议发展、共创事业,通过打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挖掘农业增值潜力。农业部副部长叶贞琴表示,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多元主体分工协作机制。《意见》着眼于不同主体的优势和定位,明确提出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并在充分协商基础上,鼓励制定共同章程,探索治理机制,制发成员统一标识,增强成员归属感和责任感。二是健全多类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包括土地、资金、科技、信息、品牌等在联合体内互联共通,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联合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三是完善多种形式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成员相互入股、组建新主体等新型联结方式,引导联合体内部形成服务、购销等方面的优惠待遇,让各成员分享联合体机制带来的好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哪些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应用新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精深加工,建设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主动适应和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供应链管理,制定农产品生产、服务和加工标准,示范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事标准化生产。鼓励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开展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纽带作用。鼓励普通农户、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引导农民合作社依照法律和章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成员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发挥成员积极性,共同办好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加工流通,使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粘合剂”和“润滑剂”。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基础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培育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使用规范的生产记录和财务收支记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健全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完善家庭农场名录制度,建立健全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办法。鼓励家庭农场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引导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对接、要素联结和服务衔接,实现节本增效。完善内部组织制度引导各成员高效沟通协作。坚持民主决策、合作共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引导各成员在充分协商基础上,制定共同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提高运行管理效率。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治理机制,制发成员统一标识,增强成员归属感和责任感。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依托现有条件建立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以多种形式沟通协商涉及经营的重大事项,共同制定生产计划,保障各成员的话语权和知情权。五、总结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为一种创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达到资金、土地、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的组合优化,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阶段,能引领新的农业管理体系更加集约、专业,使组织和社会的建设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以此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保证农业的持续増效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必将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 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2.1 项目政策背景2.2 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 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 场址现状4.2 场址条件4.3 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 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 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 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 质量控制第九章 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 财务分析11.1 评价概述11.2 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 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 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主要用途】 发改委立项,申请土地,银行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 简 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交付时间】5-7个工作日【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来电咨询。关联报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申请报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建议书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商业计划书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无心

中国——以色列(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戈壁农业(一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召开

10月22日,中国-以色列(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戈壁农业(一期)建设项目暨肃州区东洞镇供热供气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在区农业农村局召开。酒泉市发改委、肃州区发改委、区规划中心、农技中心、园区办、酒泉昆仑燃气公司及相关设计单位负责人参会。会上,西北设计院、青海石油设计院等相关设计单位负责人汇报了中国-以色列(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戈壁农业(一期)建设项目暨肃州区东洞镇供热供气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各相关单位和评审专家结合园区目前建设情况、自然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及建议,希望设计院专家能够充分考虑各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方案,尽快使方案落地实施,拉开建设序幕。中国-以色列(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开工建设以来,依托东洞、总寨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大力推进园区农业板块各类项目建设,聚集国内先进设施农业科技,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集现代农业科技展示、试验示范研究、观光休闲体验、综合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将通过产业服务、技术引领、辐射带动、农旅结合,吸引周边农户入园生产种植,不断提升戈壁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戈壁生态农业真正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靓丽名片”。【来源:酒泉市农业农村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绫乃

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难点疑点

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XX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1.1.2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3 项目单位XXXX有限公司1.1.4 项目建设地点XXXX村1.1.5 项目建设周期项目总建设周期为2016.8——2020.7,共4年。1.1.6 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约2.43亿元,其中由建设单位自筹1.43亿元,银行贷款1亿元。1.2 项目介绍园区规划项目有:农业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该示范园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的绿色农产品为宗旨,走农业观光、农村休闲度假之路。在项目选择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在休闲活动安排上,生态农业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参与性项目安排有采摘、酿酒(果酒/葡萄酒)、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追究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度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1.3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是对高科技与农业、现代企业与传统农户经营相结合之路的有益探索,公司将秉承“以科技发展农业,以农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战略,生态园的建设上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产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争把新县绿康源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1.4 项目提出的理由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植业的5至10倍。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生态农业观光园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的与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等同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观光,它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它具有五大基本特点:(1)市场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起点和终点都要定位于市场上。其市场范围更为广阔,融人了情趣与休闲的内涵。(2)专业化: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没有专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专业化是其必然。(3)一体化:生态农业观光园是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一体化是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核心。更加广泛的和大量的第三产业组织会全面介入和渗透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展全方位系列化和多样化的服务。(4)高新化:高密度的资金投入,高新技术的集中采用,是生产高品位高效益产品的必备条件。生态农业观光园对高新化的要求更高,因为它不仅要生产人们喜欢的直接产品,而且要生产人们喜欢的休闲与观赏产品生产的环境。(5)示范与观赏性:这是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别于传统现代农业的最基本和最主要之处。在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示范性和观赏性是其基本内涵。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生活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间。从人们旅游情趣多向性来看,追求田园式的生活情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而新县丰富的山川和多样的农业资源,则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5 建设规划项目总占地约500亩,计划新建冬暖式日光温室10栋(包括畜牧养殖大棚)占地约20亩,高标准观光展示温室5栋、高标准智能联动温室2000平方米;特色种植示范园10000平方米;精品花卉、苗木种植、展示区5000平方米;休闲绿地5000平方米;停车场、园区、文化宣传区5000平方米;综合办公培训区2000平方米;生态酒店3000平方米。表1-1 建设规划表:序号项目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备注1冬暖式日光温室 建筑面积 8000㎡10栋(包括畜牧养殖大棚)2高标准观光展示温室 建筑面积3000㎡5栋3高标准智能联动温室 建筑面积2000㎡4特色种植示范园 建筑面积10000㎡5休闲绿地10亩6蓄水池25亩7停车场15亩8文化宣传区5亩9综合办公培训区5亩2000㎡10生态酒店20亩3000㎡11其他配套建设147亩2000㎡包括园区观景台、道路、休闲亭、变压站、水泵房、沼气池、垃圾回收站、岗楼、门卫等合计500亩27000㎡

爱梨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台)麦冬大健康产业园建设项目市场可行报告

三台县***发展有限公司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台)麦冬大健康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零XX年八月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三台县是“中国麦冬之乡”,生产的“涪城麦冬”居全国麦冬之上品。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以麦冬现成的大健康产业前景广阔,动力强劲。麦冬大健康产业作为新时代下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是三台县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产业,更是农民征收致富的金牌产业。麦冬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农民征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台致力于以科技为支撑,通过整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多种力量,加强产业前瞻性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助推产业升级。2013年以来,“四川省三台县涪城麦冬集成技术推广与应用科技惠民工程”成功获得国家科技惠民计划立项支持。通过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将麦冬推向了更高的平台建设,有效的加强了麦冬规范化种植、标准化技术的推广,提升了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带动农户走上科学致富之路。此外,麦冬的药用价值极大,已知含麦冬成分的药品已达300多种,但麦冬的食用价值由于“药食同源”一直局限。三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院所进行合作,从麦冬成分分析、卫生学检验、毒理学评价、安全性评估等方面进行长期性、科学性研究,为打破产品发展瓶颈,突破“药食同源”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6月26日,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授牌,组建运行。产研院的成立为麦冬产业发展真正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过针对一二三产业的研究,特别是麦冬新药、保健品、食品产品的新食品新药品的研发,致力于将麦冬大健康产业带入更加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大的价值。鉴于以上背景,项目立足三台县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非常丰富的麦冬中药材资源优势,从事麦冬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研发、推广和产品加工、销售,着力构建“三园四中心一体系”,实施麦冬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涪城麦冬”品牌影响力,为产区提供一条集麦冬种植、品种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链。项目实施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企业立项要求,能够快速形成区域规模,带动三台县麦冬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的收入。该项目基础条件好,资源有保障,服务体系完备,预测市场前景良好。由此可见,本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建成后市场前景与发展前景均十分广阔。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负责人 11.1.6项目投资规模 11.1.7项目建设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21.1.9项目建设期限 21.2项目公司基本情况 2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41.5研究范围 4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72.1项目提出背景 7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92.2.1顺应我国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92.2.2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02.2.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112.2.4促进区域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需要 122.2.5满足麦冬产品市场需求促进区域麦冬产业链快速发展的需要 122.2.6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13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32.3.1政策可行性 132.3.2市场可行性 182.3.3技术可行性 182.3.4管理可行性 192.4可行性分析结论 19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 203.1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3.2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意义及目标分析 203.3我国中药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223.4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233.5三台县麦冬产业发展优势及前景分析 263.6市场分析结论 29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 304.1项目地理位置选择 304.2区域投资环境 304.2.1区域地理位置 304.2.2区域地形地貌 314.2.3区域气候条件 314.2.4区域交通区位条件 314.2.5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31第五章 总体建设方案 335.1项目建设原则 335.2项目建设目标 335.3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345.3.1总体规划方案 345.3.2土建工程方案 345.4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355.5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365.5.1给排水 365.4.2供电 385.5道路设计 405.6总图运输方案 405.7土地利用情况 40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40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41第六章 产品及技术方案 426.1主要产品及规模 426.2产品标准 426.3麦冬种植技术方案 426.4麦冬加工技术方案 44第七章 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457.1主要原材料供应 457.2主要设备选型 45第八章 节约能源方案 47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47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478.2.1能源消耗种类 47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48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48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48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498.5.1供热系统节能措施 498.5.2电力系统节能措施 498.5.3节水措施 498.5.4建筑节能 508.5.5企业节能管理 518.6结论 51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29.1设计依据及原则 52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29.1.2设计原则 529.2建设地环境条件 539.3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539.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539.3.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549.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49.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549.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569.5绿化方案 579.6消防措施 579.6.1设计依据 579.6.2防范措施 579.6.3消防管理 599.6.4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59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 6010.1编制依据 6010.2概况 6010.3劳动安全 6010.3.1工程消防 6010.3.2防火防爆设计 6110.3.3电力 6110.3.4防静电防雷措施 6110.4劳动卫生 6210.4.1防暑降温 6210.4.2卫生 6210.4.3照明 6210.4.4防烫伤 6210.4.5噪声 6210.4.6个人防护 6210.4.7安全教育及防护 63第十一章 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411.1组织机构 6411.2劳动定员 6411.3职工来源 6411.4职工培训 6511.5福利待遇 65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规划 66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6612.2 建设工期 6612.3实施进度安排 66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813.1投资估算依据 6813.2建设投资估算 6813.3流动资金估算 6913.4资金筹措 6913.5项目投资总额 69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72第十四章 财务及经济评价 73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73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314.1.2产品成本 7414.1.3平均产品利润 7514.2财务评价 75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5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614.2.3不确定性分析 7614.3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77第十五章 风险分析及规避 7815.1项目风险因素 78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7815.1.2技术风险 7815.1.3市场风险 7815.1.4资金管理风险 7915.2风险规避对策 79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79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79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79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80第十六章 招标方案 8116.1招标管理 8116.2招标依据 8116.3招标范围 8116.4招标方式 8216.5招标程序 8216.6评标程序 83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83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8316.9合同备案 83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 8417.1结论 8417.2建议 84附 表 85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85附表2 总成本表 86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87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88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89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0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91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92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93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94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95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96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98附表14 借款偿还计划表 100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台)麦冬大健康产业园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三台县***发展有限公司1.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4项目建设地点四川省三台县老马、花园、永明1.1.5项目负责人报告编制人:中投信德杨刚 工程师1.1.6项目投资规模项目的总投资为1332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111400.00万元(土建工程为89650.00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16165.00万元,土地费用1700.00万元,其他费用为641.69万元,预备费3243.31万元),建设期利息为980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12000.00万元。项目建成后,达产年可实现年产值150500.00万元,年均销售收入为95772.73万元,年均利润总额30226.60万元,年均净利润22669.95万元,年上缴税金及附加为718.14万元,年增值税为7181.42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2.69%,投资利税率28.62%,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5.77%,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7.70年。1.1.7项目建设规模本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台)麦冬大健康产业园建设项目将建设10万亩生态麦冬基地,配套建设大田数据监控系统;建设麦冬绿色加工中心;建设万吨麦冬现代气调仓储物流中心,电子交易中心和后端产品深度开发;建设600亩麦冬观光体验园;建设3万平方米道地麦冬种质资源中心,建设道地麦冬有效成分提取中心等内容。项目将立足三台县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非常丰富的麦冬中药材资源优势,从事麦冬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研发、推广和产品加工、销售,着力构建“三园四中心一体系”,实施麦冬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涪城麦冬”品牌影响力,为产区提供一条集麦冬种植、品种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链。1.1.8项目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资金133200.00万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产业基金投资33200.0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00000.00万元。1.1.9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从2017年3月—2020年3月,建设工期共计3年。1.2项目公司基本情况经营范围:主要从事麦冬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研发,推广和产品加工、销售,着力构建“三园四中心一体系”,实施麦冬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涪城麦冬”品牌影响力,为产区提供一条集品种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链。对国家政策允许的项目进行投资、土地整理、房地产开发、公路工程建设、市政道路工程建筑、市政管网工程建筑、桥梁工程建设、园林工程建设、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单位后勤管理服务等。1.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4.《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5.《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6.《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7.《“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8.《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9.《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10.《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11.《三台县麦冬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0年)》;1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13.《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14.《现代财务会计》;15.《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16.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17.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1.4编制原则 (1)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将该企业现有条件(设备、场地等)均纳入到设计方案,合理调整,以减少重复投资。(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设备选用国内最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效益。(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4)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5)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及节能降耗,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6)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1.5研究范围本研究报告对企业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本项目的产品生产纲领;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本报告有 中投信德杨刚工程师原创,请勿复制。更多案例模板参考或报告的定做详询本人

谷启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重点农业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重点农业项目根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一号文件部署要求,2020年,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建设旱作梯田,加快三江平原地下水超采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清查,建设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统一上图入库。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区域、分类型制定建设标准。持续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推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机制。《农业农村部关于调整部分地方2020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文件中明确,黑龙江省建设任务由693万亩调整为709.5万亩;山东省建设任务由509万亩调整为524万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任务由130万亩调整为104万亩;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设任务由150万亩调整为144.5万亩。2020年8月31日前报农业农村部备案。山东省已发布《关于下达新增2020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覆盖范围为济南、东营、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思路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粮食生产在"三农"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怎样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的头等大事。在此背景下,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此后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农田基本建设项目;近10年来,通过各种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实施,各个项目区内农业的灌排、田间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得以配套完善,农业和农村生产能力相应提高,为粮食产量连年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原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些规划设计已不再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急需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思路。1.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的成效1.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1.1.1田间灌排系统趋于完善随着项目实施,项目区内沟渠连贯互通,田间固定输水管道长度可达6.37-7.33米/亩,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配套泵站、变压器、机井等水利设施,有效解决灌溉水源问题;在水利用系数方面,衬砌渠道灌溉达到0.8、管道灌溉水利用率达0.85,比项目实施前提高10-20%,比土渠输水节约25%;项目区均全部达到节水灌溉标准。1.1.2农业生产道路得到升级和改造现有项目规划和设计都有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对原有生产路进行升级改造,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标准即为机耕路宽不低于4米、生产路不低于3米,以满足当前农业大型机械作业的需要;同时,在此基础上配套相应过路桥、涵,使田间道路互通,方便农机进出田间和农产品运输,满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求。1.1.3完善了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在建成的项目区内,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产小气候,涵养了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增强了农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得到提高、灌溉水渗漏减少,节省了水资源、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有效改善生态环境。1.2农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后,灌溉水利用率的提高,使灌溉用水量、耗油量、用电量降低20%;田间道路、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大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作业效率提高,减少了耗能,节约了劳动力,每亩可省工1.5个。1.3粮食产量增加项目区内设施齐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耕地力得到提升,农业灌排条件成熟,人工、化肥、农药使用量相对减少,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减少,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良种推广、统防统治及农业高产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亩均增产50-100吨。2.制约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的因素2.1农田配套设施标准相对较低在当前实施的项目中,部分实施方案设计不规范、标准不高、后期养护跟不上,加上个别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损毁,部分农田配套设施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如某些田间砂石路或碎石路使用寿命只有3-5年不等。2.2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分散且建设标准不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种类较多,有小农水示范县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这一类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分散、标准不一、各为其政,在项目实施上衔接难度大、形不成合力,造成许多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工程整体功能被削弱、项目效益难以完整发挥。2.3项目缺乏有效的管护机制随着各级政府对农田建设项目的重视,多年前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已经大有改观;很多项目实施后也会及时将工程产权移交到相关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但缺乏有效的管护机制。项目产权移交后,"怎样管护、谁来管护?"、管护经费来源以及因此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久而久之,项目设施损毁,甚至弃置不用,难以发挥项目应有效益。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展方向和几点建议3.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程管护措施3.1.1落实项目管护责任项目乡镇政府成立相应的项目管护办公室,对项目设施和项目管护单位的工作进行巡查管理,要严厉查处各种损毁项目设施及阻碍项目工程建设的不良行为,对因项目管理、管护不力,发生人为事故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发生重大非自然事故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3.1.2落实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经费通过制定资金使用办法确定工程设施监管单位和受益人的责任,用于项目维护保养,保证项目长期发挥效益。3.1.3增强农民管护意识项目工程建成后,要多形式引导农民正确使用项目设施,让农民群众从中切实感受到项目带来的效益;通过讲解项目管护制度和责任书,提高农民群众对工程的保护力度,增加工程使用年限;并可以雇佣农民参与项目工程的使用监督管理,全面营造农民"会使用、会爱护、会维修"工程设施的良好氛围。3.2加快推进同类项目整合抓住"涉水涉地项目资金整合试点"有利机遇,统筹协调同类农田项目实施工作,在发改部门的牵引下,将小农水示范县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资金有效整合在一起,将各项设计细化、优化,增加项目设计深度,提高项目工程设计标准,增加项目整体效能和使用年限,实现建设高标准良田的目标和任务。3.3项目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将农田项目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农田项目建设与高产创建示范建设平台和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等惠农项目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促进农业农村的新发展。3.3.1发展精致农业以"村或社区"为单位,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增加项目设计深度,与乡镇规划相结合,搞好农田设施的改造、完善,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品牌农业,从中取得收益和分红。3.3.2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大力发展、带动农业产业机构调整。通过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农业基础生产设施,推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结合统防统治,走粮食生产统一作业的服务模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入社,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再就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 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2.1 项目政策背景2.2 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 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 场址现状4.2 场址条件4.3 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 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 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 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 质量控制第九章 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 财务分析11.1 评价概述11.2 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 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 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主要用途】 发改委立项,申请土地,银行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 键 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交付时间】5-7个工作日【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来电咨询。关联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议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行业市场研究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用心棒

呼伦贝尔现代农牧业产业园项目案例

呼伦贝尔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位于呼伦贝尔市机场以东,东至哈克牧场干部屯,南至海拉尔与鄂温克旗行政界1公里处,西至机场一级路与G10高速连接处,北至G10高速250米处,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产业项目聚集区8.3平方公里、现代种养殖项目聚集区13.7平方公里。园区依托呼伦贝尔丰富的绿色农牧业资源,以做优做强种养殖基地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为保障,以育龙头、延链条、推品牌、聚规模为目标,推动农牧产品加工业提档、制造业提质,按照“企业+实验示范+基地”发展模式,打造呼伦贝尔绿色有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龙头。发展定位通过规划实施,将园区打造成为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品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牧业科普教育培训基地和区域智慧农业集成展示基地。发展目标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和科研管理人才,引进培育一批高端特色农牧产品生产、体验型企业,形成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打造“产业化发展航母”,逐步形成管理规范的“区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技水平领先、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生产要素集聚、资源配置合理、设施装备先进的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产业规划1.高科技种植业重点开展小麦、油菜、马铃薯、牧草、中药材等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引进与示范,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发展蔬菜种植与育苗,推进标准化养殖场所建设,建设智慧牧场。2.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创新产品、创响品牌、推进产业聚集”的原则,重点建设,农业产业链服务平台项目区、制酒饮料项目聚集区、乳品饮料项目聚集区、肉制品加工类项目聚集区、特色农产品项目聚集区,重点构造肉牛肉羊、小麦、鲜奶、马铃薯四大产业链。3.科技与生产服务业依托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大数据中心、检验监测中心,开展马铃薯、油菜、三河牛等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示范,发展与园区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相配套的涉农、涉牧机械加工、维修、配件、服务业,以及农资、农具、种子、化肥经销储运服务业。规划分区园区遵循“依托资源、适度集中、拓展功能、示范带动”的原则,合理规划园区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心十区一基地”。“一心”是指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十区”是指现代农牧业科技研发区、生态草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链服务平台项目区、制酒饮料项目集聚区、乳品冷饮项目聚集区、肉类深加工项目集聚区、粮油加工项目聚集区、其他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集聚区、仓储物流项目集聚区、农机农资项目聚集区。“一基地”是指在园区南部建设现代种养殖示范生产基地。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航行者

兴义市枫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案例

项目简介兴义市枫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兴义市城郊的西部区域,包括木贾办、坪东办、乌沙镇、七舍镇、清水镇、威舍、马岭等乡镇办,具有发展优质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和生态养殖及乡村旅游等资源优势。核心区规划流转土地1000亩,已流转586亩,已建成连体钢架大棚10万平方米,。有大型变电站一座,园区内主干道已硬化,现有机耕道11.4公里。现有农业企业8个,其中龙头企业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清洁化茶叶加工厂3个,年产4万吨芭蕉芋淀粉厂1个;园区核心区有从事优质商品猪养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业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1个,现有蔬菜面积1万亩,芭蕉芋面积10万亩,精品水果0.2万亩,茶园面积5.02万亩,生猪存栏数0.8万头。项目建设条件(1)区位交通优势十分突出兴义市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距贵州贵阳357km,距云南昆明362km,距广西南宁525km,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的中心,地理区位优越,素有“三省通衢”之称。汕昆高速、晴兴高速通车后,兴义至贵阳、兴义至昆明、兴义至广西已是全程高速,特别有利于兴义农产品外运销售,大大减少了产品运输损耗和运输时间。(2)相关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链初步形成据统计,园区内现有优质蔬菜适种面积达9万余亩,产量潜力达18万吨以上,产值潜力超过3.6亿元;加工菜适种面积达3.5万亩,产量潜力超过7万吨,加工菜产值潜力达2亿元以上。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12个,可以有效地组织当地农业生产、协调产品外运和销售;一个蔬菜加工企业(浙江乡妹子有限责任公司兴义分公司),可以消化和吸收部分农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兴义市现已种植“大五星”枇杷3000余亩,产品色泽金黄,果香浓郁,果味醇厚,其品质甚至超过其原产地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现有兴义市鑫桂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及农户生产销售,与多家国内大型超市有意向签订农超对接协议,作为高档水果推向市场。(3)产品特色突出,品牌经营取得初步成效兴义小米辣、佛手瓜、小黄姜等均为本地多年栽培的优良地方品种,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兴义市小黄姜为全国仅有的药食两用原料之一的地方资源特色品种,在兴义市栽培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3万亩以上,总产量在8万吨左右。兴义市生姜加工历史悠久,加工时间与生产栽培时间基本相同,还有丰富的民间贮藏技术和经验,年鲜姜贮藏能力超过1万吨,干姜加工能力超过2万吨,鲜泡姜加工能力超过1万吨。现主要有兴义市品甸生姜生产合作社组织生产,清水河镇誉梅生姜加工厂、兴义市汇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兴义市陈氏生姜开发有限公司3家企业加工生产,鲜姜及加工产品销至贵阳、云南、湖南、湖北、重庆、两广及日本,市场信誉度极高。(4)科技支撑得力兴义果蔬产业的发展,既培养了种菜能手,也锤炼了一批走南闯北善于营销的队伍,这批人的传帮带作用,为兴义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产和外销基础,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兴义还与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进行长期的技术合作,依托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加上兴义市农业局有大批农业技术骨干,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项目发展理念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发2号文件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战略思想,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专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要求,依托兴义气候资源及区位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兴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促进兴义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的重要抓手;成为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示范区,高效农业、循环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样板区;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蔬菜、果树及循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项目建设目标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园区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品特色突出、服务体系健全、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完成后,将成为促进兴义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兴义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区、新型农民的培养区,对快速做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水平,带动全市蔬菜、果树及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非吾事也

成都市蒲江县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案例

园区简介成都市蒲江县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总面积450.73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7%,覆盖鹤山街道、寿安镇、朝阳湖镇、大兴镇、大塘镇、西来镇、复兴乡、长秋乡共1街道5镇2乡,涉及108个村(社区),总人口23.36万元,农业人口17.96万人。园区主导产业为柑橘、猕猴桃,总面积25万亩,占三大产业面积的89.3%。园区是全国优质晚熟柑橘基地、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出口猕猴桃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成都市首批成片推进的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发展思路产业园将按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实施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资本化、信息化“五化”提升,走资金技术密集、现代装备武装、种养殖业循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推动蒲江现代农业高端迈进、引领发展,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五大”举措,明确产业园“一园一环二基地三中心”功能布局,将产业园建设成为“基础设施一流、技术装备一流、社会服务一流、生态环境一流、经济效益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目标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到2020年,将产业园发展为主导产业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绿色有机水果产业园。园区特色1.品种特色明显园区主导产业明确,柑橘品种以春见、不知火为主,均系成熟期为12—4月的晚熟品种,产量高、品质好、耐储运,与全国柑橘主产区错季上市销售;猕猴桃品种以红阳、东红、金艳为主,系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专利品种,产量高、商品性好,且拥有科研机构专有栽培技术。2.规模化发展好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边界清晰,核心示范基地集中,带动种植基地规模连片,呈现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格局,有利于资金、政策、技术集中集成使用。3.标准化程度高园区主导产业制定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通过组织化提升、规模化经营,各项技术标准贯彻执行到位,连续5年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为100%,已建成出口备案基地6个。4.市场针对性强园区配套采购商品化处理基地1000亩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采后通过冷藏延长销售期,分级包装分销各类市场,冷链物流保障商品优势,精深加工满足高端需求。5.产业融合度佳园区除延伸发展加工业外,规划建设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和柑橘、猕猴桃休闲观光区,将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产业链。6.品牌建设响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国内市场和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外市场,成为蒲江农业响亮的名片。未来发展1.优化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坚持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力争三年内园区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主导产业产值达85%,二三产业产值达7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0%以上。2.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围绕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强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和产业融合发展,力争三年内园区主导产业面积达30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65%,农产品加工率达90%以上,旅游收入翻两番。3.强化政策保障支撑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三年内园区新增投入60亿元以上,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0亿元以上,比前三年翻一番。深化农村改革和创新创业,完善农业用地、科技人才、基础设施等要素保障。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蓬头突鬓

美丽乡村规划如何做好园区规划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优化要素在城乡的自由流动,关键和抓手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 “三园”建设。本文调查发现,农业产业园建设存在园区同质化程度高、低水平竞争度高、围猎农业项目补贴动机水平高 “三高”特征,以及园区主体经营效率低、农业产业深加工能力低、园区劳动力供需匹配度低 “三低”难题;农业科技园建设存在规划定位不准,管理机制不畅,科技园对周边农民增收带动弱,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问题;农业创业园建设存在专项扶持政策力度不强,牵头部门零散,政务服务亟需强化等问题;“三园”建设存在合理用地申请约束多、商业抵押贷款难度大、人才引进留住支持政策少等共性问题。通过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振兴乡村目标,是十九大提出的强国富民重大战略之一。在二十字方针的五大目标中,最为核心的是让乡村居民特别是乡村中从事农业的居民生活富裕起来,而实现生活富裕的前提是产业兴旺,切实缩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真正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必须慎重考虑在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  事实上,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优化要素供2017给,在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方面,都给予了格外重视和关注,主要体现在着力推进建设 “三区、三园、一体 ”。其中 “三园 ”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是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科技园是富集创新要素,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创业园是强调返乡创业中 “人 ”的要素,给人才提供必要的平台,助力打造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的乡村振兴队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 “三园 ”,事实上就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优化要素供给,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抓手。  对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等地展开调研,发现各地对在推进 “三园 ”建设中深入探索和实践,已开始明显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稳步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为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了创业创新的平台,总结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与此同时,“三园”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推动现代农业 “三园 ”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存在园区同质化程度高、低水平竞争度高、围猎农业项目补贴动机水平高的 “三高 ”特征,以及园区主体拿地“眼大肚小”经营效率低、农业产业深加工能力低 、园区劳动力供需匹配度低的 “三低”难题第一,大量农业产业园区的产业同质化非常严重,在乡镇、县区等较小范围通过 “杀价 ” 方式“窝里斗”。课题组发现,目前大量农业产业园都未纳入县级及以上政府的统筹规划,而是由乡镇、行政村自主设置,这直接导致园区定位低、规划乱,缺乏对市场的合理研判,成为小农 “抱团取暖 ”进行价格战的主要平台。例如,川东北某地级市56个调研乡镇中,有38个都没有县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园区,但每个乡镇却平均设置了7个县级以下的农业产业园,甚至个别乡镇高达22个。因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引导,很多区域内的种养类别几乎完全相同,在农产品集中投产时必然发生 “杀价”的 “窝里斗”现象。例如,某县相邻两镇的多个蔬菜产业园均种植青椒,2017年青椒集中上市时,园区间大打价格战,最终导致青椒售价低于人工成本,近半数园区放弃采摘而让青椒坏死在树上,对农民收入造成巨大冲击。  第二,部分园区经营主体追逐农业项目补贴的动机强烈,造成农业经营效率低、土地难以物尽其用。课题组发现,将近95%的园区经营者在被访谈时,都提出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直接补贴”,47%的人认为 “农业项目补贴”是他们 “主要的收益来源”。因此,为了获得更多规模经营补贴,部分业主在拿地时过度美化自身抗风险实力及经营能力,拿地后 “原形毕露”,专门打农业项目补贴的主意,将精力放在土地经营以外。某农业大县2012年通过多轮审核、谈判,最终引入某业主流转2万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但拿下土地后该业主没有能力按原规划进行农业投资,只是维持粗放式经营,导致园区连年亏损目前更是几近瘫痪,当地社会不稳定风险加剧。  第三,农业产业链条太短,严重依赖鲜果销售,加工环节的挖掘严重不足,园区产业附加值低。发达国家农民80%左右的收入都来自种养殖以外的农业产业链上,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条普遍过短,例如,在加工环节,产品加工率低,特别是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流通环节,分类拣选后的冷链运输等模式缺乏,造成农产品销售只能被限定在狭小范围。  2016年,四川省西充县充国香桃源产业园产果面积达3万亩,但因园区未引入精深加工,造成3千万公斤香桃以鲜果形式勉强销售完毕,未产生农产品加工附加值;2017年,随着该产业园产果面积提高到10万亩,产品销售压力将将一部凸显。本文对56个乡镇调研后发现,目前只有14.3%的乡镇其鲜活农产品采用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模式进行销售,其中只有个别乡镇通过电商方式将少量农产品销售到外地。  第四,劳动力供需匹配度低,农业产业园对周围农民的就业拉动和增收提升能力还不够强。根据对本文56个乡镇调研的统计情况来看,目前74%的农村劳动力年龄集中在56~70岁之间,将近八成的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认为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园区最简单的工作。与此同时,有81%的被园区流转土地的农民认为,自身能力不适宜常年在园区务工,从园区仅能通过流转土地获取少量租金。与此同时,即便是在农产品集中收获的高峰期,也存在劳动力供需错配现象。某县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负责人说,在柑橘集中种植期间,该园区每天需要近千名劳动力,必须依托劳务公司在周边县区募集务工人员,园区按每天150元/人标准支付给劳务公司,公司在扣除租车费、盒饭费、中介费后,务工人员实际每天只能到手70~80 元,造成园区招工难、农民增收难并存的现象。  推进农业科技园建设过程中, 存在规划定位不准,管理机制不畅,科技园对周边农民增收带动弱,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问题第一,农业科技园规划定位不准,部分偏离农业创新高地的建设目标。中央明确强调,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提升是为了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但课题组发现,不少农业科技园区被整体定位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等,农业创新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偏离了建设目的。某农业科技园将项目定位为国家农业公园、旅游目的地、都市后花园,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 条编制依据有 8 条都是旅游14业发展规划或意见,无一条涉及中央、省、市农业科技园建设要求,园区内 / 左右面积规划打造休45闲观光旅游产业,“农业成色”严重不足。  第二,农业科技园区硬件强、软件弱,人才核心要素缺乏制约了园区的创新能力。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园投资主体,财政资金大部分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品种引进,在很大程度上筑牢了科技园的硬件基础。然而,农业科技园往往离大城市较远,高层次、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员无心长期扎根园区深入研究,引不进更留不住,导致调研样本中超过60%的农业科技园都过于依赖技术购买而非自主研发来提升科技水平。很多农业科技园已明显出现 “重经营轻科研 ”的趋势,甚至有的科技园负责人认为农业科研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园区内企业很难有动力参与到基础性、公益性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当中。  第三,农业科技园过于 “高大上”,对周围农民的科技示范推广能力弱,农民难以直接受益。本文发现,部分农业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热衷于求高、求新、求气派,不惜花大量资金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工艺和管理系统,但成果却很难直接应用于普通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有的农民打趣说 “这些园区就是科学家将实验室搬到乡下了,我们是搞不懂的”。更有甚者,部分科技园区为了创收,强制性收取入园门票,忽视了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的基本功能。例如,某农业科技园在规划循环农业园板块,拟建设约3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玻璃智能温室大棚,多项技术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建成后计划按25元/人收取门票,周围的农民都在问 “这到底是农业科技园还是农业观光园?”  第四,农业科技园管理体制不畅,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四川已获批的9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但截至目前尚未规定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级别。从调研情况来看,已有园区管委会定级不同,多数定级为正县级,个别为正科级,且部分管委会机构、职责又与农牧局交叉,造成工作协调不畅的问题。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为该县政府派出行政机构,级别为正科级,由于缺乏人员和项目资金,目前管委会和农牧局合署办公,管委会纳入农牧局统一领导;而与此同时,园区市级层面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又设在市科技局,管理体制不畅影响了园区相关工作高效推进。  推进农业创业园建设过程中,存在专项扶持政策力度不强,牵头部门零散,政务服务亟需强化等问题第一,专项扶持政策扶持力度不强,农业创业园被湮没在各类创业园当中。截至目前,川渝云贵等省尚未单独出台农业创业园建立健全方面的指导意见,而已有的农业创业园区 (孵化基地)的补贴等优惠政策也与其它类别的创业园相同,难以发挥集聚农业创业人才的作用。事实上,自2010 年至今,四川共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区 (孵化基地)302个,大学生农业创业园区 (孵化基地)也涵盖其中,但不管是从创业园区 (孵化基地)申报条件、考核内容到认定后的资金支持等,大学生农业创业园 (孵化基地)与其它类别创业园为统一标准,未因农业弱势地位得到 “特殊照顾 ”,这也使得现实中,大学生农业创业园的发展在各类大学生创业园中的表现不突出、不显眼。  第二,农业创业园牵头部门零散,难以发挥资源集聚效应。调研发现,各地农业创业园的创业主体多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巾帼、青年、民营及农民企业家、城镇失业人员 (失地无业农民)等,实际工作中,人社局、妇联、共青团等各部门都在牵头鼓励引导不同群体的创业活动,为各群体搭建不同创业平台和创业园区。这种多点开花、分散引导的方式造成农业创业园 “小而散”,整体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导致资源分散使用不能优化配置发挥集聚效应。  第三,农业创业园区的政务服务有待加强。调研发现,多数农业创业园内未设立专门的政务服务机构或窗口,难以及时为园内创业者答疑解惑并提供创业指导、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一些偏远农村的创业者想要获取政务服务,除了电话咨询外,还需要远距离奔赴市 (镇)。在本文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某县的大学生创业园,其入园项目启动工作主要由园区创建人个人指导,但因其个人精力有限、对农业的新政策了解不到位等,农业创业大学生需要花费1周左右的时间奔走于政府、银行等进行项目启动咨询。  4.在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 “三园”建设过程中,存在合理用地申请约束多、商业抵押贷款难度大、人才引进留住支持政策少等共性问题第一,园区用地申请门槛高、难度大,限制园区主体做强做大。“三园”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审批程序过繁、农业资产产权缺乏有力保障等,等导致部分园区主体心存顾虑。某农业创业园负责人计划引入蔬菜净加工设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但因配套设施用地指标不足、租赁土地上加盖工厂房建成后无产权、土地流转到期后投资形成的一大部分资产产权难以清晰明确等,粗加工设备采购计划被搁置。某县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计划在园区内打造农家乐和鲜活农产品展示区,也因建设用地指标必须控制在3%~7%,总量不得超过15亩的限制,未能开展计划。  第二,园区建设的商业贷款难度大,“三园”建设推进速度受到影响。在 “三园 ”中,县级及以上级别的园区建设多由县级政府部门具体推进,前期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入的大量资金,高度依赖于县本级财力以及上级转移支付或补贴,若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园区建设进度就会受到影响。西部各省虽然有部分地区在推进 “两权抵押”贷款,但根据地方银行办事人员的反馈信息,目前各地“两权抵押”主要是农信社在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对此 “兴趣”并不高。  第三,大量 “一般性人才 ”很难在 “三园 ”中享受到政策从而坚定留下来。各地政府重点优化服务群体集中在 “高层次人才”,能够做到有规则、有制度、有政策,但是农业 “三园 ”中大部分人才达不到 “高层次人才 ”标准,无法享受公租房、人才公寓及子女入学优惠等政策,因此这些 “一般性人才”只能 “另谋高就”, “来得了、留不住 ”成为常态。  二、对策建议1.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要避免产业同质化增产不增收,提高农业产业园区补贴的效率,延长产业链、把产品变成商品,最大程度实现劳动供需信息最大化第一,坚持 “特色打头,生态优先 ”的原则,避免各园区盲目发展同类农业产业。建立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联盟,搭建园区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各地涉农相关部门做好产业引导、信息服务工作。根据园区联盟自评自议,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既要注重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龙头引领,也要注重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来实现传统农产品的提质增效。此外,要兼顾 “规模化与特色化”,即适度规模发展。既要避免各园区盲目发展同类农业产业,造成产业同质化增产不增收,也要避免 “一园区一品甚至一园区几品 ”带来的小而杂,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  第二,采用结果导向、多次验收的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园区补贴效率。农业产业园的补贴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机制,以结果为导向,有效避免补贴对象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考虑到一般农业项目实施周期是三至五年,有关部门应推迟验收时间,保证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避免蒙混过关和短期投资骗补行为发生。为弥补周期过长,降低农业产业园区业主或企业积极性,还应加大补贴力度,增加补贴资金额,或采取分阶段验收的办法。  此外,政府部门应该改变当前扶持手段比较单一的做法,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发展资金,以无息贷款方式对园区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园区发展。  第三,注重园区加工业、服务业培育,延长产业链,把产品变成商品。大力开展产业关联企业招商,发展主导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完善销售、配送等配套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产前、产后延伸。积极培育新业态,把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观光、旅游、休闲有机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积极推进 “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  第四,引导农民成立劳务公司,直接对接园区劳动力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劳动供需的信息最大化。  借鉴四川省凉山州模式,农业产业园区被流转土地的农民中培养 “工头”,工头经政府培训考核后,被“扶正”为劳务公司经纪人。通过 “劳务经纪人+用工企业”、“劳务经纪人+劳务派遣公司+用工企业”的模式,针对性的对接农业产业园的用工需求,也可在其余时间到其他用工量较大的企业或区域劳作,真正降低农业产业园区 “有钱招好工”,当地农民劳动增收。  明确农业科技园的定位是 “农业的研发孵化”,突破农业科技园的人才引进机制,整合管理体制、强化制度建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形成对周边农户的技术带动第一,明确农业科技园的定位是农业领域的研发孵化,真正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精确定位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新技术集成创新的重要基地,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园区建立科研基地、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创新和试验,研发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高、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开发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及相关配套技术。 此外,政府部门精确扶持,发挥农业科技园创新成果转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孵化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第二,从引进高端人才的角度,政府部门在编制政策上给予倾斜,财务上给予鼓励。招聘的在编科技人员供职于园区的,和县区全额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享有同样工资待遇,为园区提供专业性技术研发和指导;其次,还要按照科技人才引进标准享受安家费、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研发设施的建设等硬件待遇上吸引专业人才来此就业;再次,科技人才享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职称的优势,公费在外进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以个人名义申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和专利的资格,参与技术入股,使园区发展建设的利益和风险与技术人员进行捆绑的政策等。  第三,整合管理体制,强化农业科技园的制度建设。首先,应从园区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国家级园区的归口部门和行政级别,避免多头管理、名不正言不顺;其次,适当招聘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并给予配套安置政策;再次,针对工作人员日益增多的实际,成立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的员工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制度、考勤制度、值班制度、值宿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达到以制度强化管理的目的。  第四,以项目为载体,强化技术对周边农户的溢出带动作用。首先,加强政府政策上、经济上引导和支持,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给予适当补贴以保障农户的利益,让农户乐于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种植先进适用品种;其次,通过政府、媒体等多渠道、多层面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项目合作主体。第三,大力开展引进来战略,与省内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省内外的企业集团建立经营联系,以此将辐射区农户与农业科技成果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加速科技项目实施和转化。    建立省级农民创业园升级财政专项资金,强3.力推进农民创业园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多部门合力,构建 “一站式”服务平台,形成农民创业园咨询指导联络人制度第一,建立省级农民创业园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农民创业园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民创业园 (示范基地)创建区域内的现代农业项目建设,鼓励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生产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扶持四个方面建设内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应当遵循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注重实效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负责安排使用和管理。  第二,整合多部门资源,避免多部门分散引导,形成农业创业的集聚合力。一是整合创业资源,整合人社、教育、科技、共青团、妇联、民政等各类引导农民创业的部门资源,努力构建农民创业园区“青年+项目+资金”三维一体的创业体制 。二是打造多元化农民创新创业平台。以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为突破口,建立 “回家工程 ”农民创业园,给创业者们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三是强化创业培训。  突出大学返乡创业毕业生等群体,坚持观念培训和能力培训并重、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并举,有效提升劳动者创业成功率。  第三,构建 “一站式 ”服务平台,形成农民创业园咨询指导联络人制度。首先,在县区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农民创业窗口,设立农民创新创业总咨询台、农民创新服务区、农民创业服务区、配套服务区、农业 “互联网+”自助服务区等区域,为农民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全过程服务。其次,建立农民创业园区咨询指导联络人制度。为所有农民创业园提供创业咨询电话服务,根据农民创业园区申请,经资质审核后配备 “经常联络人”,联络人采用上门服务、安排座谈、顾问咨询等方式为农民创业园提供政策指导。  着力解决 “三园”建设中的共性要素集聚难题,加强协调解决 “三园 ”建设中重点项目的用地问题,强化推进农业人才的引进、落地政策,创新解决 “三园”建设发展中的商业贷款难题第一,协调解决农业 “三园 ”建设发展中的用地问题。利用列入重大项目的机会,完成涉及 “三园”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解决关键区域建设用地指标。此外,各地要探索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破解 “三园 ”用地难题的思路,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园区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  第二,以机制体制创新强化农业 “三园 ”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高度重视 “三园”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发展、立足生产实践,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用事业凝聚人才,以实践造就人才。其次,加强 “三园”中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推广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加快知识技能更新。再次,从县区级编制中拿出一部分事业编制给农业技术亟需人才,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并重的方式,切实加强农业人才的集聚。  第三,建立 “政府+ 银行+ 保险 ”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融资合作模式,助力缓解 “三园 ”融资难问题。调动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信用贷款工作的积极性,县市级提供担保基金,设立担保基金专户,用于 “三农 ”园区及其中农业企业和农户向合作银行申请免抵押和免保证金的贷款。  未来逐渐实现,符合产业政策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无任何未解决的法律纠纷和不良信用记录、参加合作农业贷款保证保险等条件的 “三园 ”相关主体均可申请成为贷款对象。北京成长方略经济发展咨询有限公司

草戒指

临洮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简介甘肃省临洮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甘肃省临洮县西北部洮河沿岸,总面积13.3万亩,耕地面积9.3万亩,覆盖6个乡镇、38个村,农户1.62万户,共7.06万人,年总产值28亿元。主导产业为蔬菜,种植面积(含复种)达11万亩,2018年产值25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89%。区位优势1.经济发展近年来,围绕“打造特色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全县上下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2.交通便利临洮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212、309等3条国道穿境而过,兰(州)—临(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临(洮)—渭(源)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建设。定(西)—临(洮)、临(洮)—康(乐)、玉(井)—冶(力关)3条二级公路陆续开工建设。2010年,全县通车里程1656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达360万人;客运周转量1440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14万吨,货运周转量10719万吨公里。3.生态良好气候条件:临洮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80-190天,年平均降雨量317-760毫米之间,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生态植被:临洮县位于洮河下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付区。有林地面积12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2.6%。洮河一级支流78条,其中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支流45条2467.85平方公里,长度1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毛沟共3839条,沟壑密度1.44公里/平方公里。水能资源:黄河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洮河从海巅峡入境,于茅笼峡出境流入刘家峡水库,纵贯9个乡镇115公里,流域面积264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7.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出境径流量46.1亿立方米,临洮县段水力理论蕴藏量32万千瓦。矿产资源:全县共发现各种矿产资源产地34处,分属2大类12个矿种。其中金属矿4种,主要是铜、铁、钨及砂金矿,产地12处;非金属矿8种,主要是白云岩、玉石、方解石、花岗岩、石灰石、萤石、滑石及石英砂,产地22处。空间布局产业园空间布局为“一心三区”,即加工物流中心,科技示范推广区、休闲观光体验区、特色农业生产区。发展战略1.加强组织管理,做好规划衔接建立“领导小组+管委会+供销联盟”的创建推进机制,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布局、协调推进,管委会负责项目建设、督促落实,供销联盟负责产销对接、品牌打造。将产业园建设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核心区建设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中心、产业园信息管理中心和蔬菜电子商务中心,在用地、税收、科技等方面扶持蔬菜产业做大做强。2.明确投资导向,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建设机制。将中央财政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弥补蔬菜产业短板,实施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蔬菜产后处理加工与市场流通等项目16个。3.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完善投融资机制,县财政安排3000万元作为担保金,按照“银行+国有担保投资公司+企业+基地”的统贷融资模式,发放专项贷款1亿元,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园创建。健全带动增收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订单收购带动、代种代管带动、入股分红带动、土地流转带动和务工带动“六种模式”,2018年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57元,高于全县31%。经验成效1.规模化基地加速形成产业园建成2万亩设施蔬菜、7万亩高原夏菜、2万亩食用百合生产基地。在水川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新建双层钢架大棚2699座,连栋智能温室9800平方米,建成标准化设施蔬菜园8个。在山坪区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蔬菜园5个、2000亩以上高原原菜基地6个。在太石镇建成0.6万亩食用百合母籽促进区,在中铺镇建成1.4万亩食用百合原产业产出区。2.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标准体系建设有规范,制订《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全面推行绿化蔬菜生产标准。绿色发展有成效,完成绿色、有机认证8个,“临洮马铃薯”获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9%。溯源体系建设有突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38个,实现农产品全程追溯。品牌建设有亮点,开发“临洮珍好”区域公共品牌,注册“婵香源”“四方蔬菜”等蔬菜商标29个,其中“临洮马铃薯”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作品金奖。3.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延伸产业链条,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3家,供苗能力6000万株;新建蔬菜保鲜库1万平方米,总库容23万平方米,有2家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定点市场;新建食用百合净片生产企业2家、百合干生产企业3家。强化科技支撑,建成蔬菜产业科技研发中心,引进新品种34个,建成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12个,示范物联网、水肥一体种植500亩。推进产学研结合,与甘肃农业大学、中科院寒旱研究所等14家教育科研单位开展合作,选育马铃薯新品种2个,开展食用百合组培快繁试验,推广光谱网等先进技术。狠抓技能培训,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才库,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产业工人1万人,保证每户都有种植技术“明白人”。4.融合化发展初见成效发展“蔬菜+配送”,成立蔬菜供销联盟,与开展东西部协作扶贫的福建超大集团合作,规划建设甘肃蔬菜配送分流中心,为省内31家高校、企业开展“净菜”配送服务。发展“蔬菜+电商”,建成产业园电子商务中心,发展蔬菜电商企业23家,销售收入1200万元。发展“蔬菜+旅游”,结合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培育平长人家AAA级景区1处,新建七彩双联民俗村、紫薇庄园等精品景点4处,吸引兰州为主的都市人群旅游消费。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