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农科院“十三五”末在籍研究生总规模已近6000人息息相关

中国农科院“十三五”末在籍研究生总规模已近6000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在今天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唐华俊院士表示,研究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末,该院在籍研究生总规模已近6000人,为该院科技创新工程顺利实施及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唐华俊介绍,中国农科院“十三五”研究生教育取得历史性新成就,为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十三五”末,博士招生计划较“十二五”末增长59%,硕士招生计划同比增长91%。“十三五”期间共招收各类研究生8126人,同比增长24%。其中来华留学生招收729人,同比增长2.2倍,博士留学生规模位居全国农林高校第一位、全国高校第六位。“十三五”期间共授予学位5875人,同比增长11.35%,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此外,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新增1个博士、2个硕士一级学科,1个博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4个学科被评为A+、2个学科被评为A-,A+学科数与全国高校相比居于并列第12位。导师总数达到2104人,较“十二五”末增长24.4%。自有授课教师规模达到340人,占到63.8%。唐华俊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2020年首次招收直博生,实现了选拔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人才分类培养持续推进,逐步形成以重点提高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重点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健全三级学位管理体系,实施三级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学位管理质量。他表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是全国涉农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员,肩负着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农业农村创新人才的重任。“十四五”期间,该院将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研究所研学合一步伐,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全院研究生教育的活力。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孰知其纪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已培养15000多名高层次人才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董峻)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已经形成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培养了15000多名高层次人才,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这是记者在16日举行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上了解到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农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奖项22项,实现了国家三大奖项的全覆盖,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介绍,中国农科院积极发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优势,研究生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留学生等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该院学位授权点已从初期的3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发展到1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了农学门类下的9个一级学科全覆盖、工学门类博士一级学科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零”突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表示,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命题和挑战。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要加快培养更多知农爱农高层次人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新华网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实现农学门类9个一级学科全覆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邱晨辉)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悉,截至目前,该院学位授权点已从初期的3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发展到1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了农学门类下的9个一级学科全覆盖、工学门类博士一级学科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零”突破。11月16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在会上说,中国农科院积极发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优势,研究生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留学生等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据他介绍,经过40年的发展,农科院研究生院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4个学科被评为A+,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学科被评为A-,A类学科占参评时博士一级学科的60%,A+学科数在全国所有高校中与北航等院校并列第十二位。今年10月,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在校留学生来自全球57个国家,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先后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其中中比项目成为国内农业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的式新突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当天表示,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命题和挑战。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要加快培养更多知农爱农高层次人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科学部编辑)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京召开

11月16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校友代表、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和副主任郭玮等出席会议。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主持会议。张桃林指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实践走出了一条科研机构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的成功之路,形成了独具农科特色的培养体系,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研究生院要坚定不移围绕国家需求和产业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提升办学和服务“三农”能力。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内涵式发展,服务“三农”事业,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唐华俊强调,研究生院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两个一流”的指示要求,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着力建设一流学科体系、培养国家栋梁之材,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教育新格局,全面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会上还举行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校友之家”揭牌仪式,“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启动和捐赠签约仪式。

则殆

关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部分学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情况通报

2019年12月7日17时,黑龙江省疾控中心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到省农垦总医院诊断6例布病,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哈兽研)学生。发现疫情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卫生健康委立即成立专家组,连夜到省农垦总医院、哈兽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置工作。截至10日17时,此次疫情相关报告布鲁氏菌抗体阳性者13人,其中布病确诊病例1例、疑似2例、隐性感染10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前去就诊的49名学生均来自于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其中37人今年8月份在兰州兽研所实验室有短期动物接触研究工作,在哈学习期间无动物接触史,最终确诊13例感染者。另12名8月份未到兰州兽研所工作过的学生均未感染。专家评估认定此次疫情为输入性疫情。省卫生健康委已组织感染科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对所有感染者密切观察,科学研判,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加强临床治疗。对相关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健康教育,避免过度恐慌。布病为人畜共患疾病,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等染疫动物,人与人之间不传染,不会造成疫情传播。+11

彩虹曲

搞科研太难了!农科院有毒科研材料被村民“拿”走,还差点被吃

现在搞科研真是越来越难了,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科研材料下一秒会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消失”.......“像火腿肠,留给孙子吃”农科院毒诱饵被捡走,博士急了近日,浙江省农科院博士报警称一箱毒蚂蚁不见了,里面还有形似火腿肠的“毒诱饵”。据悉,9月10日,浙江省农科院的一位博士拨通了110报警电话,电话里他焦急地向民警寻求帮助:早上10点多,他和同事在丽水市景宁县一大酒店周边的草地里采集生物样本,把采集箱放置在路边一个比较隐蔽的角落后,转身到草地里再次采集。过了几分钟回来时却发现采集箱不见了!这可急坏了该博士:“采集箱里面有刚采集的毒蚂蚁样本,3袋专用监测诱饵,200多套监测器,一本记录着调研数据的笔记本。”让这位博士揪心的是,瓶子里装着的毒蚂蚁,一旦有人打开后,可能会遭到它们攻击,另外,“专用监测诱饵外表很像火腿肠片,因为加了多种化学添加剂,如果有人捡走后食用,可能导致身体不适!”随后派出所民警迅速开始查找监控,十分钟后在监控里发现拿走箱子的这对男女,并追踪到小三轮车最后消失的王金阳村。两人搬走箱子把箱子放到三轮车上,走了警方和博士立马赶往王金阳村挨家挨户地寻找,终于找到了那辆小三轮车,拿走采集箱的夫妻表示:看到箱子扔在路边,以为是没人要的就拿了,所幸装有毒蚂蚁的玻璃瓶还没有打开过,但是三袋诱饵被这对夫妻拿出来放到了冰箱里。他们以为这是火腿肠,打算傍晚孙子放学后给孙子吃。“还好你们及时赶到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夫妻俩也一阵后怕。怕是这对夫妻怕,但惨还是被“拿”走了科研样本的博士惨啊。这要是找不回来,可能近几年的科研努力都白费了,所有的数据都得重新做起。毕竟对于博士生来说,科研样本的数据采集绝非一朝一夕,像有的样本一年只有一段时间能采集,过了就得再等一年。有的样本得精心培育好几年,就为最后那一投。所以,科研材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广大研究生的“命”。但是,总有奇奇怪怪的因素让你的科研材料遭受“攻击”。有的让人啼笑皆非,而有的,也让人出奇愤怒....盘点我的研究材料是这么没的...太无语毕设用的鱼被野猫偷吃了去年,有一张关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PPT在微博上流传,这张PPT上记录的是上海海洋大学发生的一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由于实验室人员离开后未紧闭门窗,导致一只野猫闯入实验室,把一位同学培养一年多的毕设用鱼给吃了……图源:见水印案发现场 图源:见水印这只闯入实验室的猫,成功的让这位同学毕设报废紧急更改课题。吵个架女友把我论文删除了最近,知乎上一直有一个热议话题。“因琐事争端把男友论文及资料全删了,有挽回办法吗?怎么才能让男友消气?”因为面对女友的过分关怀不太领情,熬夜写的论文被女友用文件粉碎机删除了。太难了,万万没想到,论文是这样消失的。而删男友评医生职称的论文事件来龙去脉也很简单,起因是:女生担心男友熬夜写论文,就给男友炖了虫草汤,男友坚持说“晚点喝”,女生一生气就“把电源拔了”(此处是什么迷幻操作~是担心汤凉了不好喝吗?)女生闺蜜在知乎上陈述了事件经过:这....代入感很强,我已经开始生气了。事后女主表示,男友回来知道了事情,好在还有部分备份。遇人不淑就怕遇到不懂事的同门A:做了近 3 个月的动物实验,140 只小鼠的工作量,总共加起来得有五六百个样。放进去20天不到,被实验室师弟(非同门)从 -80℃ 冰箱拿出来放了一个周,没有挽救的办法,只能重新订了140只小鼠重做。B:把师姐跑了 3 周程序的电脑电源拔掉了,重点是她当时的程序没有设定时保存……所有结果都没了,这是我做过最坑没有之一的事,师姐当时没有打死我也是仁慈。(跪谢不杀之恩吧)C:花了一个月制备的器件,带回课题组,刚测试了一组性能,性能特别好,然后预约了别的测试,器件放在氮气柜,师兄拿去看了一下,电压加大了,烧了,烧了……(直到毕业再也没做出来性能那么好的器件,师兄,你欠我一个诺贝尔!)学农有多惨科研材料各种被摘2018年,一则“湖南农业大学科研玉米被偷”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学生们称,位于浏阳基地的科研玉米被当地村民偷窃。他们全班的科研竞赛实验因此受到影响,损失上千万,还有一位同学可能因此不能毕业。《潇湘晨报》援引一名带队老师的回忆称,当天,附近食堂的师傅目睹了一群“不速之客”进入实验农田疑似采摘,便打电话通知了相关老师与学生。“掰玉米的是一群人,年纪看起来都比较大了。”该老师称,掰玉米的人群较年轻的看起来也有五六十岁,他们有的骑着三轮、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带着麻袋将玉米一袋一袋地装走。几天后,浏阳沿溪镇人民政府回应:被村民损毁的试验田约占全部玉米试验田的30%,涉事4人系基地附近60-80岁妇女,已被依法询问。目前已归还玉米棒近百个,未发现被盗玉米流入市场。农大官方微博也回应称:已调整学生毕业论文试验方案。除了科研玉米遭殃,有网友在微博发帖称,事发后,学校5月份刚刚栽种的棉花苗也被偷走不少。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别的高校也发生了很多:2016年3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蒋同学,其为写毕业论文而培育的4棵实验树苗被偷走2棵。蒋同学说,树苗本放在实验室,因为实验室生长环境不好猜移栽到学校的花圃,没想到还是被人盯上了。无奈之下,蒋同学在仅剩的2棵树苗旁做了一块告示牌,跪求“借苗者”告知树苗的位置,哪怕让他采个样就好,因为“两棵样本太少,重新种植也需要时间。”但最终始终没有人“归还”小树苗,他只能改变论文方向。作物被盗鸡也逃不过2017年3月,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引进的120只石棉草科鸡被盗。而在前一年11月份,这里的鸡就被同一伙人偷过。嫌疑人将其拿到附近乡镇赶场时出手,跟平时偷的鸡一样,每斤卖15元。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管理员尤华忠表示,基地的这些鸡每斤要卖50元,以成年鸡10斤计算,一只鸡市价达到500元。除了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科研影响。这是基地打造的原生态环境里不可或缺的一环,“鸡的数量是此前根据密度专门科学计算过的,现在少了20多只,肯定要重新投放。”太难了!我该如何保护好我的科研材料?科研材料对研究生究竟有多重要?有人曾这样描述过,这就是研究生的命!而这些小“事故”也不经让人反问,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住我们的科研材料?其实,近几年,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科研材料。广大研究生们也是下了点心思的。甚至于知乎上还出现过热搜问题。一看就是个有故事的研究生提的问题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科研材料,有的研究生甚至改用独创的密码...对于受灾最严重的的农学类专业研究生来说,也只能加强安保措施了,建设铁丝网、铁蒺藜,或者在科研材料上挂上“已喷高毒农药,请勿食用”的牌子....但是有时候是真没办法,主要关键是有时候学校领导不重视,园区领导没办法,所以只能工作人员干瞪眼!再加上如果雇人看守的话工资从哪儿出?学校增加编制雇人?还是从科研经费出?国家给的经费不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等等问题....尽管有反制措施,每年还是有大批的科研材料因为奇怪的原因被损坏。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国家层面能将此种行径列入法律,通过法律来提高国民对科研的尊重。毕竟几年心血可能一朝毁,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和完善法制吧!本文募格学术整理自齐鲁晚报网、都市快报、知乎、科研圈等

阿尼甘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京召开

来源:经济日报2019年11月16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国家农业图书馆热烈召开。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代表研究生院作了题为“风雨砥砺,培育英才四十载;薪火相传,谱写教育新篇章”的致辞。他指出,经过40年的发展,研究生院培养类型不断丰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课程教学不断加强,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思政工作不断强化,育人体系不断完备。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4个学科被评为A+,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学科被评为A-,A类学科占参评时博士一级学科的60%,A+学科数在全国所有高校中与北航等院校并列第十二位。师资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划定导师禁行行为十三条。开放办学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化教育新格局不断形成。今年10月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在校留学生来自全球57个国家,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先后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其中中比项目成为国内农业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的式新突破。继续教育不断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建成效不断显现。唐华俊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科院研究生院要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教育新格局。立足“三农”事业,全面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农科教育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办好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实践,走出了一条科研机构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的成功之路。充分发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的特色优势,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国家级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农科特色的办学理念、学科布局、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发展,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希望研究生院坚定不移围绕国家需求和产业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谱写农科研究生教育崭新篇章。将全院科技、人才、平台等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着力办好研究生教育,打造新时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升级版”。服务“三农”事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祁阳站精神、南沙精神和中棉所精神,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矣

搞科研太难了!农科院博士有毒科研材料被村民“拿”走,还差点被食用……

本文募格学术整理自齐鲁晚报网、都市快报、知乎、科研圈等现在搞科研真是越来越难了,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科研材料下一秒会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消失”.......“像火腿肠,留给孙子吃”农科院毒诱饵被捡走,博士急了近日,浙江省农科院博士报警称一箱毒蚂蚁不见了,里面还有形似火腿肠的“毒诱饵”。据悉,9月10日,浙江省农科院的一位博士拨通了110报警电话,电话里他焦急地向民警寻求帮助:早上10点多,他和同事在丽水市景宁县一大酒店周边的草地里采集生物样本,把采集箱放置在路边一个比较隐蔽的角落后,转身到草地里再次采集。过了几分钟回来时却发现采集箱不见了!这可急坏了该博士:“采集箱里面有刚采集的毒蚂蚁样本,3袋专用监测诱饵,200多套监测器,一本记录着调研数据的笔记本。”让这位博士揪心的是,瓶子里装着的毒蚂蚁,一旦有人打开后,可能会遭到它们攻击,另外,“专用监测诱饵外表很像火腿肠片,因为加了多种化学添加剂,如果有人捡走后食用,可能导致身体不适!”随后派出所民警迅速开始查找监控,十分钟后在监控里发现拿走箱子的这对男女,并追踪到小三轮车最后消失的王金阳村。两人搬走箱子把箱子放到三轮车上,走了警方和博士立马赶往王金阳村挨家挨户地寻找,终于找到了那辆小三轮车,拿走采集箱的夫妻表示:看到箱子扔在路边,以为是没人要的就拿了,所幸装有毒蚂蚁的玻璃瓶还没有打开过,但是三袋诱饵被这对夫妻拿出来放到了冰箱里。他们以为这是火腿肠,打算傍晚孙子放学后给孙子吃。“还好你们及时赶到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夫妻俩也一阵后怕。怕是这对夫妻怕,但惨还是被“拿”走了科研样本的博士惨啊。这要是找不回来,可能近几年的科研努力都白费了,所有的数据都得重新做起。毕竟对于博士生来说,科研样本的数据采集绝非一朝一夕,像有的样本一年只有一段时间能采集,过了就得再等一年。有的样本得精心培育好几年,就为最后那一投。所以,科研材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广大研究生的“命”。但是,总有奇奇怪怪的因素让你的科研材料遭受“攻击”。有的让人啼笑皆非,而有的,也让人出奇愤怒....盘点我的研究材料是这么没的...太无语毕设用的鱼被野猫偷吃了去年,有一张关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PPT在微博上流传,这张PPT上记录的是上海海洋大学发生的一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由于实验室人员离开后未紧闭门窗,导致一只野猫闯入实验室,把一位同学培养一年多的毕设用鱼给吃了……图源:见水印案发现场 图源:见水印这只闯入实验室的猫,成功的让这位同学毕设报废紧急更改课题。吵个架女友把我论文删除了最近,知乎上一直有一个热议话题。“因琐事争端把男友论文及资料全删了,有挽回办法吗?怎么才能让男友消气?”因为面对女友的过分关怀不太领情,熬夜写的论文被女友用文件粉碎机删除了。太难了,万万没想到,论文是这样消失的。而删男友评医生职称的论文事件来龙去脉也很简单,起因是:女生担心男友熬夜写论文,就给男友炖了虫草汤,男友坚持说“晚点喝”,女生一生气就“把电源拔了”(此处是什么迷幻操作~是担心汤凉了不好喝吗?)女生闺蜜在知乎上陈述了事件经过:这....代入感很强,我已经开始生气了。事后女主表示,男友回来知道了事情,好在还有部分备份。遇人不淑就怕遇到不懂事的同门A:做了近 3 个月的动物实验,140 只小鼠的工作量,总共加起来得有五六百个样。放进去20天不到,被实验室师弟(非同门)从 -80℃ 冰箱拿出来放了一个周,没有挽救的办法,只能重新订了140只小鼠重做。B:把师姐跑了 3 周程序的电脑电源拔掉了,重点是她当时的程序没有设定时保存……所有结果都没了,这是我做过最坑没有之一的事,师姐当时没有打死我也是仁慈。(跪谢不杀之恩吧)C:花了一个月制备的器件,带回课题组,刚测试了一组性能,性能特别好,然后预约了别的测试,器件放在氮气柜,师兄拿去看了一下,电压加大了,烧了,烧了……(直到毕业再也没做出来性能那么好的器件,师兄,你欠我一个诺贝尔!)学农有多惨科研材料各种被摘2018年,一则“湖南农业大学科研玉米被偷”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学生们称,位于浏阳基地的科研玉米被当地村民偷窃。他们全班的科研竞赛实验因此受到影响,损失上千万,还有一位同学可能因此不能毕业。《潇湘晨报》援引一名带队老师的回忆称,当天,附近食堂的师傅目睹了一群“不速之客”进入实验农田疑似采摘,便打电话通知了相关老师与学生。“掰玉米的是一群人,年纪看起来都比较大了。”该老师称,掰玉米的人群较年轻的看起来也有五六十岁,他们有的骑着三轮、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带着麻袋将玉米一袋一袋地装走。几天后,浏阳沿溪镇人民政府回应:被村民损毁的试验田约占全部玉米试验田的30%,涉事4人系基地附近60-80岁妇女,已被依法询问。目前已归还玉米棒近百个,未发现被盗玉米流入市场。农大官方微博也回应称:已调整学生毕业论文试验方案。除了科研玉米遭殃,有网友在微博发帖称,事发后,学校5月份刚刚栽种的棉花苗也被偷走不少。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别的高校也发生了很多:2016年3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蒋同学,其为写毕业论文而培育的4棵实验树苗被偷走2棵。蒋同学说,树苗本放在实验室,因为实验室生长环境不好猜移栽到学校的花圃,没想到还是被人盯上了。无奈之下,蒋同学在仅剩的2棵树苗旁做了一块告示牌,跪求“借苗者”告知树苗的位置,哪怕让他采个样就好,因为“两棵样本太少,重新种植也需要时间。”但最终始终没有人“归还”小树苗,他只能改变论文方向。作物被盗鸡也逃不过2017年3月,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引进的120只石棉草科鸡被盗。而在前一年11月份,这里的鸡就被同一伙人偷过。嫌疑人将其拿到附近乡镇赶场时出手,跟平时偷的鸡一样,每斤卖15元。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管理员尤华忠表示,基地的这些鸡每斤要卖50元,以成年鸡10斤计算,一只鸡市价达到500元。除了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科研影响。这是基地打造的原生态环境里不可或缺的一环,“鸡的数量是此前根据密度专门科学计算过的,现在少了20多只,肯定要重新投放。”太难了!我该如何保护好我的科研材料?科研材料对研究生究竟有多重要?有人曾这样描述过,这就是研究生的命!而这些小“事故”也不经让人反问,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住我们的科研材料?其实,近几年,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科研材料。广大研究生们也是下了点心思的。甚至于知乎上还出现过热搜问题。一看就是个有故事的研究生提的问题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科研材料,有的研究生甚至改用独创的密码...对于受灾最严重的的农学类专业研究生来说,也只能加强安保措施了,建设铁丝网、铁蒺藜,或者在科研材料上挂上“已喷高毒农药,请勿食用”的牌子....但是有时候是真没办法,主要关键是有时候学校领导不重视,园区领导没办法,所以只能工作人员干瞪眼!再加上如果雇人看守的话工资从哪儿出?学校增加编制雇人?还是从科研经费出?国家给的经费不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等等问题....尽管有反制措施,每年还是有大批的科研材料因为奇怪的原因被损坏。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国家层面能将此种行径列入法律,通过法律来提高国民对科研的尊重。毕竟几年心血可能一朝毁,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和完善法制吧!不过对小募来说,只要你不在我弄化学反应偶尔离开的时候关电源,我们都还能做朋友~

请辞而退

中国农科院加强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

本报北京1月20日讯(记者 李澈)今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总结“十三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发展成效,谋划“十四五”研究生教育发展。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积极落实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共建协议,研究生招生计划大幅增加,共招收各类研究生8126人,同比增长24%,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同时,中国农科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农科院4个学科被评为A+、2个学科被评为A-。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研究生导师总数达到2104人,较“十二五”末增长24.4%,形成了一支以本院教师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唐华俊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举全院之力办好研究生教育,深入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着力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农村现代化及高等教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21日第3版 作者:记者 李澈

俞贤

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研究生驻村助农薪火相传11年

住在村里“读研”——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研究生驻村助农薪火相传11年新华社石家庄9月1日电 题:住在村里“读研”——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研究生驻村助农薪火相传11年新华社记者范世辉“叔,我从您鸡舍里取个粪样,实验结果出来后再给您回复。”站在鸡舍门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黄晓芙拉家常般和养殖户说。2019年2月,黄晓芙来到河北省曲周县白寨科技小院,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有机肥方面的研究。这个暑假,黄晓芙和白寨科技小院的其他4名同学一起在农村穿街入户,和周边三四个乡镇的养殖户“打成了一片”。黄晓芙是白寨科技小院第12代“掌门”。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李晓林、张宏彦、王冲三位教师,带着曹国鑫、雷友两名研究生来到白寨村,找了59户农民的163亩地做高产高效示范。为了方便工作,曹国鑫和雷友在村里找一个小院住下,科技小院由此而来。当年,示范田里的玉米产量比其他地块增加了16.8%,曹国鑫和雷友成了当地农民眼中的农业专家。2010年,第二批入驻曲周县科技小院的农大研究生共有7人,高产高效的战役由他们接着打。他们分别在三个村子里驻扎,在村里完成研究生学业,推广农业科技,导师则会经常过来驻村进行指导。随后,一批接一批,科技小院的学生渐渐多起来,每年都会有一批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在曲周“安家”。这里既是他们的校园,也是他们的实验基地。“一方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更好地与当地生产结合;另一方面在农村一线进行研究和服务,培养研究生们知农爱农的三农情怀,锻炼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科技小院实现了研究生培养和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的“双赢”,曲周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基地。今年4月以来,廖文晴、丛佳慧、杨晨等9名研究生来到曲周,分别在前衙村、王庄村、相公庄村等6个科技小院安顿下来。他们活跃在农村,在智慧农机、特色种养、粮食高产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技术推广。“今年7月初来到前衙村,一直就住在村里。我已经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也觉得自己在这里学习工作特别有意义。”前衙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刘凌玥从小在城市长大,她说,住在农村才能更好地认识农村和农业,接过师兄师姐手中的接力棒,是一份荣耀,也是一分责任。11年来,共有200多名研究生在曲周完成他们的学业,科技小院也在曲周农村遍地开花。他们在农村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承包土地做示范,闲暇之余还举办农村文化活动,义务辅导村里的孩子们,很受农民欢迎。“11年来,中国农大为曲周引进新品种9个,引进技术25项,集成创新技术体系8项,获得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在《自然》杂志发表两篇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