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优秀农贸市场必备攻略:农贸市场调研报告原来这么重要!内周楼疏

优秀农贸市场必备攻略:农贸市场调研报告原来这么重要!

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让农贸市场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连锁商超、社区生鲜店、线上卖菜等商业模式的崛起,无疑给农贸市场带来巨大的威胁。农贸市场面临着竞争加剧、疫情冲击等重重挑战,但这也正是迎接全新发展的机遇,农贸市场需要重新审视自身问题并加以解决,以此得到更加长效的发展。作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农贸市场是集公益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民生工程,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当前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农贸市场只会愈挫愈勇,并不会走向“消亡”。面对着硝烟四起的市场环境,农贸市场必须时刻拥有危机意识。一座农贸市场想要建设好、运营好,前期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农贸市场调研报告则是前期调研的产物,要非常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区域的现状条件、一定范围内竞争对象的有无、项目所服务的消费受众等,并且要找到项目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良好的解决方案,为项目后期的建设和运营所服务。一、农贸市场的现状条件深入实地考察,对农贸市场的现状条件作出深刻分析。在农贸市场调研报告中,要对市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作出分析,切实了解到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对农贸市场做出准确定位,包括市场星级、功能定位、业态规划等,力争建设一个符合当地居民需要的农贸市场。二、农贸市场的竞争对象农贸市场的竞争对象主要包括所服务范围内的其他农贸市场、商超、生鲜店、线上卖菜平台等。在农贸市场调研报告中,需要准确地统计出项目所在区域存在的竞争对象,并且要对这些竞争对象的竞争力做出准确的分析,将竞争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出概述,包括经营定位、商品类型、服务对象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农贸市场的消费受众农贸市场作为服务设施,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固定到农贸市场进行购物的又是哪类人群?如何为消费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这一系列问题正是农贸市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审慎考虑的,因此需要在农贸市场调研报告中得到详细准确的阐述。一座农贸市场从前期调研到中期建设,再到后期运营,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稳扎稳打每一步,才能够实现农贸市场的长效发展。浙江省“五化”市场建设政策的出台,详细提出五化市场的建设要求,包括五化市场应该具备的设施条件,农贸市场调研报告可根据五化建设要求和项目自身条件对之后的建设和运营给出方案建议。

天野

农副产品的未来,探索未来农产品的消费趋势,农人爱看,纯干货

农副产品的未来,探索未来农产品的消费趋势,农人必看 纯干货前言:近几年有一个词语经常出现,当然介绍也大的吓人,可能很多朋友都猜出来了,那就是“溯源”其实这个词语的出现已经很早了,但是伴随着农业农产品的销售遇到瓶颈,这个词语也就频繁再次出现,那么到底什么是溯源,溯源又在农副产品上有什么帮助,能否让农产品的销售出现什么样的转折呢?今天就来讲讲。什么是溯源?原意是寻找或者探索源头,那么结合农副产品那又是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溯源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商的介入让本来的农产品市场在一次腾飞,但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已经到达一个顶峰,我们如果在各类电商平台上搜索你想要的产品,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但是也缺乏一个点,这个点就是粘合度,那么怎么才能增加产品和客户的粘合度呢?这个时候体验消费诞生了,根据这个理念溯源也应允而出。让消费者见证着产品的成熟和包装。这本身就是体验消费的一种,也是商业完整性和发展的趋势。什么是溯源?原意是指:寻找或者探索源头,那么结合农副产品那又是什么呢?其实从字面上已经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一种从消费者直接到产地的体验,当然这个体验是在线上。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的二维码可以看到,产品的保证地、加工地、检验地、生产地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的了解让消费者更好的了解和参与到产品的过程。有人说现在很多都可以啊。那只能说你理解的都是浅层次,随着互联网和AI以及VR眼镜的诞生,让这个过程更加真实更加贴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产品的每一个过程都有视频,那么你可以通过VR眼镜看见,一个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到质检到包装最后到你的身边是什么感受,我想你有百分之八十的几率会购买。这就是增加产品和客户的粘合度。那么对农户或者商家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点:增加客户的粘稠度,通过新型模式的出现,让你的产品更能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第二点:增加产品的曝光度,我们在通过扫描可以看出各个环节的情况,那么各个环节都是有流量的曝光,所以说提高曝光度。第三点:责任分离的好处:以前出现了事件,处理的方案基本也是一刀切,那么通过溯源的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不被影响。图片来源于网络那么溯源有什么对消费者的好处呢?第一点:全程透明:我们都知道在每一次消费时我们都会考虑产品的真实性,那么通过溯源的模式你可以完全无死角的了解产品,所以在透明性上有很大的优势。第二点:安全提高:我们都知道,虽然现在很多产品都有注明它的来与和出处,但是有多少人会查呢?我想只有出了事情才会有吧。但是通过溯源模式你可以清楚地了解是哪个地区的质检部门或者落实到个人呢。我想你会更加放心,因为你在购买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很多知识。第三点:提高效率:这里说的这个效率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产品除了问题,那么有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和知道问题的源头。从而更好地处理事情。这效率的提升是过去的时间的几倍。今天说了那么多,溯源究竟是否能够为农副产品带来在一次的腾飞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未来溯源的出现肯定能够让各方都是有所收益的,很期待溯源给我们农人提供这样的优势,所以说抓住了溯源,就是可以在未来我们的农产品销售中抓住了风口。你们期待吗?一个热爱三农的小伙,请关注我,我会持续给朋友们带来更优质的内容,同样也期待大家能够和我一起讨论未来的趋势,感谢评论,评论必回。

亲友益疏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现状调研结果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联系着农村千家万户农民群众,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特别是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这段时间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出现了种种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视,为此对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关键词:垣曲县;农副产品;企业;建议1基本情况截止2017年7月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3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6家,目前5家基本正常生产,3家间歇生产,4家停产或濒临倒闭,其他小微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多不景气,可以说目前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形势非常不好,发展前景堪忧。2存在的问题与原因2.1相关部门和企业过于重视上级补助资金,使企业陷入困境我县有12家初具规模的市级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多年经营,都具有自己成熟的生产线及品牌产品。但是,近几年来存在为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一些企业脱离自己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和经营能力上马所谓的高大上超前项目,而相关部门在企业申报项目时,明知企业项目配套资金筹措不到位,为给企业争取项目资金,上报时往往把关不严,结果争取到的项目拖累了企业,严重影响到企业运营。比如蚕丝绸公司在自身经营困难、外债累累的情况下,仍然扩大规模上报投资几千万深加工生产线项目,结果把这个企业拖垮了。还有一些企业拿到了少量项目资金,因自身资金不到位无法上马项目,把企业和相关部门陷入失信境地。这个原因主要是企业和一些管理部门过于重视上级补助资金而脱离企业发展实际,为了争取资金而上项目,没有很好理解和领悟中央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期指出的供给侧改革指导意见,没有很好研究和遵循市场规律,发展理念出现了问题。2.2企业和主管部门均缺少资金风险意识,非正常融资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企业经营说到底是资本的运作。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国内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普遍不景气,像我县山里红、沐风、蚕丝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季节性收购资金,而近年来商业金融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不断收缩银根,只收不贷,使企业雪上加霜,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资金运转,许多企业只好到民间借高利贷,高息贷款利滚利,使企业经营收入都不够偿还高息。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到了农产品收购季节大多借有或曾借有高息贷款,农业企业经营利润本身较薄,一旦借了高利息贷款到一定数额、一定时间,企业根本无力偿还。因此,企业在经营时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到收购资金的筹措,很好保障现金流,是存在失误的。但是,相关部门没有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特殊性做好资金监管和协调工作,特别是银行部门并没有很好的从企业长期发展出发,互惠互利做好扶持企业发展,没有做好普惠金融工作,在市场不景气时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2.3市场研究不够,创新不足,生命力不强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办时大多是应时而生,产品种类单一,产品包装大多多年不变,并没有随着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变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悄然改变,我们的企业仍然是以前的生产理念和市场销售方式,提高改变的不多,这也是影响企业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比如,果铺是高糖食品,以前物质不丰富,喜欢吃糖类,而现在糖尿病得病率越来越高,人们闻糖色变,越来越注重低糖食品,我们企业就要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果粉、果胶等健康食品;比如我县的薯业,仅仅是简单的加工,产品的种类、包装、细分市场的开发远远不够;比如我县的辣椒酱和香菇酱产品品质供给都存在一定的弱点,缺少需求强势产品。不论什么类别的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在一个开放的市场条件下,经营好坏完全取决于企业家和企业本身。中央提出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政府只是提供更好的社会管理服务,不会也不应该参与私营企业的具体经营。我们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大市场,企业发展出了问题,是没有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没有结合市场新常态变化认真领悟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作为相关部门而言,并没有从以往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往往还存在以扶持企业方式干预企业经营,使其盲目扩大规模,从而使企业脱离了本身管理能力、资金能力、人力资源、原料储备等基本条件,使企业陷入市场深渊。2.4各方社会信用重视不够,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金融企业陷入发展怪圈信用是社会和谐交往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保障,离开信用,发展经济根本无从谈起。而我县近年来,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是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很好的保护自己的信用,经营好的时候,不与金融部门打交道,到了困难时,金融部门没有企业信用记录,不给贷款,更有甚者个别企业不及时归还银行到期贷款,私下高利转贷,影响企业信用,结果到需要贷款时,银行不放贷;二是金融部门门槛高。我县目前银行存款达到83亿元,用于支持我县企业贷款寥寥无几。出台的一些助保贷、企业联保等信贷政策,要求太高,只看企业效益好时贷款,只要企业遇到困难,立马抽贷,不予支持,不能与企业间建立信用信任;三是政府对金融企业监管缺位,没有对金融部门的信用有效监管机制,导致两者之间形成资金供需怪圈。3对策和建议3.1强化政策引导,规范项目资金配置针对一些企业投机争取项目资金的想法和做法,建议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成立投资项目专家评审组,由相关领域专家严格把关,制定考核体系,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能力合理安排项目,项目规模要合理论证,杜绝无充分可研论证的项目实施,杜绝为不顾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能性上马所谓“高、大、上”项目,对企业“杀鸡取卵”。对于已安排的企业项目,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坚决杜绝挪用于私人消费,对于那些自筹资金不足,想通过项目骗取资金的要予以杜绝,使上级项目资金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最好把补助资金变成奖励奖金,不要让企业一心想着补助资金,忘了企业发展根本。3.2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了大量扶持企业发展政策,虽然我县也进行了放管服改革,提高了服务质量,特别是建立了3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仍需要对接上级精神和政策出台针对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季节性收购资金的落实和协调,因为没有足够资金收购农产品,不但企业受损,广大农民的辛苦收获也可能付之东流,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培育大、中、小、微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管理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创新能力,加大小微企业孵化力度,确保目前国家各项政策落到实处。3.3依托市场,挖掘优势资源,做强地域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企业发展初期利润薄,投资回收期长,但是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非常有利,好的企业可以极大带动农村发展。因此,作为农业县,要重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影响力,在农业领域选择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长线培育重点企业,通过规范引导企业行为、资金支持、专家团队支持,建立地域特色农业品牌等方式方法,逐步做大做强。3.4坚决打击信用缺失,引导企业融资回归理性对于企业和金融部门信用缺失现象,政府和相关部门尽快建立信用考核体系,对各类企业信用定期考核媒体公示,逐步引导企业规范经营,重视信用。坚决打击高利贷行为,引导企业合理经营,借贷合理合法,符合市场规则,让企业融资处于理性状态。4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自强,不等不靠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虽然存在周期长、利润薄等市场弱点,但他是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进行生产的,市场永远存在,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越来越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认识到企业的优势和机遇,研究市场,抓住机遇,研发新产品,不等不靠,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自立自强发展壮大。

渭阳

我国农副产品销售现状及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农副产品的消费安全和购买便利。原始的农贸市场作为一种市场形态,其地位、作用在日益降低?原始的农贸市场普遍存在市场规模小、交易场所拥挤、服务功能不全和管理不到位、乱摆乱放、环境卫生差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再有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产量虽提高但地方销售渠道跟不上其脚步。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地方农贸市场和集体批量运输外销。在农贸自由市场上,可以哀悼新鲜的农产品,允许顾客随意挑选,可议价。但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农贸市场许多问题随之显露。如设施简陋,发展严重滞后:投入不足,缺乏改造资金等等问题。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农副产品这一问题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出改革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上销售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它突破了区域限制,让整个世界成为你的市场,令你更容易找到所需产品。更为重要的是,网上销售,可以塑造起农产品品牌,而品牌则是销售的一把利剑,有了它,农副产品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魅力,让其更有吸引力和信赖力。网上销售已经成为新一轮农副产品竞争这盘棋中的先手。

喜剧王

中农批到东营开展投资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专题调研

应东营市供销社邀请,12月8日至9日,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批”)投资总监王勇一行3人到东营专题调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情况。市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陈景新,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任陈志强及相关科室人员陪同调研。中农批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本级现有企业基础上成立的,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为有效服务“三农”、搞活农产品流通、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成立的独资企业,是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整合、升级改造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流通领域企业。此次调研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全面了解东营地区农业产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及投资新建市场发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洽谈投资新建高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关事宜。考察前,陈景新主任就东营地区农业产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及投资新建市场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王总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农副产品种类多、品质好给予了充分肯定认可。随后,一行在东营区实地考察了六户镇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区、东营鑫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市水产市场、西营水果批发市场、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等,在垦利区实地考察了垦利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东营市景明水产有限公司。同时,对河口供销宜家胜宏店进行现场考察。考察期间,中农批王勇总监明确表示将在我市投资建设集物流、仓储、批发、电商等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提升我市农副产品流通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来源:市供销社】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绝句

调研报告|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目标,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上海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总体要求,以“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情况为重点,成立了以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为组长,由委员、专家、业内人士组成的课题组,通过走访考察、座谈交流、资料征集等形式,对上海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表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开展了10余次调研活动,赴浦东新区、青浦、奉贤、金山、松江、嘉定、崇明等多个涉农区的基层镇村走访座谈,前往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京等地学习借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听取来自市、区农业农村委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情况介绍,咨询了相关专家顾问,并结合国际大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本市实际,经过反复探讨,形成了调研报告。意义与现状乡村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空间要素,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旺与否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大都市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是上海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的重中之重,对于促进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综合全面发展,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调研认为,对于上海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应当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上海在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循环和提质增效等方面,应当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航员,这是上海推进乡村振兴改革再出发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应从上海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从上海农业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的特殊性出发,从上海农村和农民的实际考虑出发,进行综合性考量。既要站在“三农”看“三农”,又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看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充分考量其长远价值,找准应对问题的策略。从上海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在农业“三区”划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东京等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与苏浙皖等长三角一体化兄弟省市相比,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面临着环境压力大、产业发展空间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产品市场竞争弱、产业经营投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缺少打得出、叫得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地产“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小、散、乱”的特征十分明显,在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方面亟待大力推进。从上海农业农村发展大环境看,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涉及土地、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单靠农业农村部门无法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在全市统筹融合发展的视角下通盘考量、寻找答案。按照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要求,农业产业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底子不足,目标尚高。要扫除阻碍产业发展屏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就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多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确立农业基础地位和作用,通过统筹协调的办法加码推进。问题与挑战目前,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有五大突出问题。土地要素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业产业规划还缺乏刚性,相关产业用地尚未纳入乡镇总规或新市镇规划或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产业用地具体操作路径还不明确。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受限于全市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现有政策中每年5%建设用地用以支持产业发展,但很难用于农业发展领域,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低,各区供地积极性不高,乡村规划引领不够等。二是设施农用地供给不足、管理弹性不够。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仓库、场地及管理用房等;另一方面,栽培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化设施装备的广泛应用也需要硬化部分土地,但设施农用地供给相对不足。以花卉生产为例,上海花卉产业前途光明,现代化花卉生产需要硬化土地,但现有农业用地政策不准硬化,而设施农用地备案指标有限,严重制约了花卉产业旺盛发展。三是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土地流转承包后,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土地政策不稳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约束机制也不到位,给经营者投入与生产带来风险,导致签订长期流转合同的意愿普遍不强,也影响了新增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农业产业被误认为主要污染源从全市面上来看,对农业环保工作的理解和对农业污染源的认定,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已经阻碍了农业产业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在养殖业领域,由于存在认识误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在环保治理中常遭“诟病”,往往简单地将养殖业作为污染源搞“一刀切”,进行取缔、关停、禁止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畜禽养殖业的加速退养,水产养殖业也是如此。将养殖业简单地归为“污染源”是欠科学的,搞“一刀切”更不可取,合理规划养殖业空间布局,科学利用畜禽粪污制成的有机肥,不但不会造成环保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农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养殖业“受伤”,也影响了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和地力改善。在种植业领域,随着近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从耕地质量调查结果来看,全市耕地地力稳中有升,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小。但对标上海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来看,耕地质量总体状况仍待改变,绿色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种植户用地养地意识普遍缺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仍然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耕作层变浅和板结现象较为突出,持续推进减肥减药工作任重道远。农业环保问题,根本上需要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通过科学、合理、到位的约束机制来解决,从促进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简单采取禁止、退养等做法不可取。产业环境束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园艺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10亩以上,其中果树为30亩以上)面积为2.67万亩,散户种植面积为3.93万亩,规模化生产经营占比为40.47%。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农业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近年来,本市在地产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形成了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成功做法,但全市通过这一方式销售的大米数量不多,生产主体的参与度不高;蔬菜田头交易的比重依然较大,采用订单农业生产量依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亟待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体系。三是项目扶持重点有待进一步聚集。自2016年市级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区后,项目扶持重点未聚焦在原已形成的特色产业上,而分散于茶叶、芝麻、荷花、灵芝等非优势产业,项目规模偏小、过度分散、总数偏多现象至今并无改观,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融合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收能力低。以往上海农民增收主要靠就业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等,现在已不可持续。各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休闲、旅游、农家乐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民收入仍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以金山区吕巷水果公园为例,公园每年可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但通过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增收极为有限,相反却增加了交通、环境等压力。二是仍然缺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落地性政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农业势必要走融合发展之路,但推进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就民宿发展而言,目前全市虽然已经制定了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意见,但尚缺乏全市统一的民宿发展规划和行业评级标准,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监管不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宿尚未取得合规证照,处于“黑户口”状态。另外,在对休闲农业试点项目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照搬城镇项目的技术规范进行审核和报批,如绿化覆盖率、停车位面积、消防供水、供电配置、建筑高度、装配式建筑等,急需制定乡村建设导则,明确乡村建设项目审批规范。务农人才匮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偏低目前,各涉农区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从业人员为例,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为53746人,平均年龄为57.69岁,其中平均年龄最高的是崇明,为60.88岁,松江最低,为48.8岁。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领域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普遍超过60岁。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阻碍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除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外,水果、鲜食玉米等用工量大且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替代不足。这种青黄不接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策与建议上海城乡差别之大,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补上这块短板势在必行。推动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为上海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引擎,为参与国际大都市建设搭建新舞台,不仅要找差距、补短板,更需研究探索如何在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形势下,探索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明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布局一是明确优先发展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获国务院审批,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也紧接着出台,但仍需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突出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防止过去几十年存在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农业农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多领域互利合作、互联互通,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农业板块在全市整体板块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农业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中的优先发展权,明晰市、区两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农业农村土地、环保、金融等问题的主导性权责,对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事务要主动作为、加强协作,跨前一步。二是找准功能定位。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参照系,在研究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农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定位和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上海农业农村的功能发展定位,主要发展“高精尖”和“名特优”特大型城市需要的绿色农产品。三是科学规划布局。以农业“三区”划定成果为重点,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对照2035年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抓好农业农村规划布局,优化种养结构和空间布局,并且吸取历史教训,使规划具有严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突破用地政策,灵活资源配置一是要突破供地政策。研究科学合理用地政策,建立与都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退养土地问责机制;对于绿色生态、前景光明的优势农业产业,积极给予配套支持,对于先进栽培方式所需的硬化土地需求,要突破现有政策束缚,保证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要灵活资源配置。如参照浙江省“点状供地”原则,或先行先试,增加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将土地减量化建设用地和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一部分,优先用于农业融合发展。三是要明晰推进主体。对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应以整镇、整村为单位进行整体性推进;对于分部门设施建设,探索针对性地统筹推进;对于生产与休闲相结合的产业融合设施建设,创新项目化融合推进。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财政供给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市农业农村委现有项目和资金渠道,善于统筹整合,将农田水利项目、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等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镇和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大型项目倾斜,集聚各种资源,集中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激活民间投资,广泛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要优化财政供给。继续深入调研梳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厘清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短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优化水稻、经济作物、蔬菜、畜禽、水产等补贴政策,并聚焦重点扶持方向性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先建后补等资金拨付方式;健全各类保险政策,着力提升政策供给水平,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僵尸合作社”清理力度,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完善农业产业服务组织体系,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力量凝聚和抱团协作发展。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对小微主体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扶持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的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落户上海,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收益。三是注重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品牌建设。聚焦蔬菜、瓜果、大米、生猪、河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充分运用电商、实体店等销售渠道进行品牌推介,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品牌美誉度,提升产品价值链。着力融合发展,鼓励先行先试一是着力深度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协同推进,充分考虑当地人文特色及自然景观,探索盘活农民房和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整合资源、集聚发展。拓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科普、医药、教育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鼓励突破性先行先试。鼓励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大胆闯、大胆试,借助苏浙皖地广量大的农业资源优势,探索上海在先进生产方式上的卓越引领,在生产功能和空间布局上的战略性合作,弥补“大城市、小郊区”空间潜力不足短板,探索区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创新安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方式,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夯实绿色发展理念一是优化农业行业污染物的监管。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修订)农业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农业行业当前的生产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农业污染物排放参数,特别是养殖业废气废水排放标准中的某些参数,需要进一步评估与认证,以提高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监管执法环节的人性化操作,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行政执法主体环保问责与考核机制,给予农业生产者整改提升的机会,而非“一关了之”。二是强化农业行业绿色生产的理念。一方面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延长土地租赁期限,并且在租赁合同中加入土地质量管控的内容,切实降低掠夺式生产经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农业全程绿色生产模式,在茬口调整、减肥减药、废弃物处置、绿色防控等工作中做大、做深、做实。

丘陵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市农牧局组成农牧业产业发展调研组赴各旗区就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市农牧业龙头企业统计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当前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围绕基地建设及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狠抓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品牌建设、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等关键环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707万亩,其中现代农业节水基地338万亩、设施农业园区6万亩,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254万头只,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5万吨左右,肉、乳、绒、毛、禽蛋、瓜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20万吨、0.2万吨、1.2万吨、0.8万吨、120万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我市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二)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过近年来我市对各类经营主体的不断扶持,到2019年,全市共培育公司化养殖园区525处、家庭农牧场1210户、专业大户1285户、登记注册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436家。全市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2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62家、市级277家。从现有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150家,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的43.9%。从150个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来看,占全市一产增加值120亿元的23.7%,直接带动了全市74%、39万农牧民增收致富,成为推动传统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农牧业迈进的领头羊和强劲动力源。(三)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生产加工链条逐步延伸拓宽。从产业角度来看,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150个加工企业中,绒毛类产业49家,数量占比32.7%,从业人员达1.1万人,总资产198.2亿元。林沙等特色产业32家,数量占比21.3%,从业人员1万人,总资产69.5亿元。粮食产业20家,数量占比13.3%,从业人员0.3万人,总资产82.4亿元。肉产业32家,数量占比21.3%,从业人员0.2万人,总资产30.1亿元。饲草、乳、蔬菜、油料等其它产业17家,数量占比11.3%,从业人员0.1万人,总资产14.3亿元。从产业发展规模来看,我市绒毛、林沙等产业相对发展较好,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总产值、利润占比合计达到54%、77.8%、89.6%、62.1%,在全市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7家龙头企业中,两类企业占5家之多。这两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但充分利用、发挥了我市的资源优势,更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就业,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龙头企业在占领行业领军地位、创建地区知名品牌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特别是林沙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逐步向生物质发电、饮食品、化妆品、药品延伸,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四)农畜产品流通及市场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地、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为使产业化龙头企业产生聚集效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互利,我市开展了产业化园区建设工作,建成了鄂尔多斯现代羊绒产业化示范园区等5个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园区。目前,沙柳、沙棘、甘草、山杏基地种植养护面积分别达到626万亩、357万亩、487万亩、105万亩。产业园区及基地的建成运行,不但实现了地理区域上的整合,更加快了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步伐。(五)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指示,我市坚持把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作为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工作紧抓不放。一是探索利益联结的有效形式,主要有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4种模式,其中,种植业以订单模式为主,养殖业以服务协作型为主,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型为主,大型现代农牧业企业以流转聘用型为主。二是通过部门协调配合,系紧农企利益联结的纽带。市农牧局在与扶贫办、金融办、各商业银行、工商联等单位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百企帮百村等活动中,充分调动、发挥龙头企业的帮扶作用,积极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工作。三是把发展和支持产业化联合体作为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工作的重点,通过产、供、销全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带动相关产业从业农牧民与企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已经培育了24家产业化联合体。四是示范引领。全市总结了17例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的典型,充分利用媒体广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农企利益联结的良好氛围。(六)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引导企业创建名牌产品,打造名优企业。通过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推进标准化生产、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参加各类农业展会、申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等途径,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名优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注册了512个农畜产品商标,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63个、鄂尔多斯市知名商标134个。全市认定绿色农畜产品77个、有机农畜产品25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培育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13个。标准化生产种、养殖规模达到270万亩、251.4万头只。全市“三品”总产量约73万吨。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业展会10余次、组织参展商200个次以上。在品牌创建与推广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更调动了企业维护自身形象、加强内部生产管控、提升产品质量的自觉性、主动性。(七)项目建设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2019年我市出台了《鄂尔多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资金扶持办法》,拿出5亿元设立产业振兴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财政资金和金融工具的引导和杠杆效应,为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贴息,已为农牧户及企业的242个项目发放贷款3.27亿元。(八)休闲农牧业发展后劲充足。全市共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家、示范点5家;自治区级示范县2家、示范点13家。有农(牧)家乐、休闲观光农园(庄)366个,从业人数4607人,其中农牧民就业人数3626人,带动农牧户1.4万户,年接待人数145.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9.4亿元,实现利润0.53亿元,全市农牧民旅游增收比重达11.2%。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发育不完善,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从全产业链角度看,产业发展比较单一,传统种养殖生产、加工企业占比高,而流通、专业市场类企业占比小,现代农牧业服务业比较落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严重不足,农牧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二)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差。从企业数量、质量来看,我市涉农龙头企业除鄂尔多斯集团、亿利资源集团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且从事农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生产经营成本高,企业效益低下。(三)资金投入不足。农牧业企业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且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企业一般投资3年以上方可产生经济效益,利润大多维持在10%左右。而我市农牧业企业大部分经营者受制于自身资金实力限制,投入不足、发展缓慢。从金融扶持方面看,一方面政府部门产业扶持项目不多、资金投入又少,加之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程序复杂、授信额度小、周转期短,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因自身种种原因难以争取到银行贷款,企业难以争取到扶持资金的原因如下:一是龙头企业普遍贷款需求大,土地草牧场目前还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企业可向银行提供的有效抵押物少,而我市农牧业融资担保公司刚成立,尚未开展担保抵押业务;二是龙头企业普遍效益不好,且有些企业存在失信等不良记录,不能满足银行放款条件。(四)品牌建设滞后。我市现有农畜产品品牌除鄂尔多斯、东达蒙古王等少数知名品牌外,其余品牌杂乱且知名度不高,缺乏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在打造、宣传、推广品牌方面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我市优质农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够,难以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五)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一些企业在投资建设中,缺乏严谨细致的前期市场考察与科学合理的行业发展规划,没有准确的市场发展定位,表现为“信天游式”发展:一个基地内种植、养殖种类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主业不突出;生产随意性大,在没有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盲目大幅缩减或扩张生产规模,市场行情好时一哄而上,市场行情不好时则一哄而散;产业定位不切实际,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式发展,贪大求全、顾此失彼;家族式管理盛行,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特别是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和专职的财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经营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难以跟上当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之部门的技术服务不到位、市场信息分析研判滞后,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及合作社很难捕捉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容易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六)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不紧密。从我市农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龙头企业、合作社作为利益联结的主体,总体规模偏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带动农牧户的增收能力较差;而农牧户种养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能力不足,不能保质保量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制约了双方利益的密切联结。双方尚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或契约约束机制,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户之间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或利润返还合同,双方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重权利、轻义务,重利益、轻诚信,市场行情好则抵制合作,市场行情差则依赖合作。(七)合作社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目前我市合作社运行规范、组织有效的较少,大部分合作社主要以争取项目资金为主,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组织带动农牧民的作用不明显,多数合作社名存实亡或名不符实,起不到联结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的作用。(八)休闲农牧业发展形式单一,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休闲农牧业存在发展思路不清、融合发展不够、管理模式落后、文化内涵不深、效益不高的问题。下一步发展思路及工作建议针对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我市绒山羊、细毛羊、肉羊、生猪、肉牛、瓜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及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从三个层面提升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切实加大产业发展政策及金融方面的鼓励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二是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重点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体行业发展及农牧民增收;三是学习借鉴区内外成熟经验,创建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化运作机制,整体提升全市农畜产品美誉度及市场竞争力,同时倒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及档次。(一)围绕主导产业,培育行业龙头,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档次。一是对于肉羊、肉牛、生猪、蔬菜瓜果等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一方面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地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打造年产值超亿元的农牧业产业链条,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和产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扭转龙头企业从事简单初级生产加工的不利局面,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逐步形成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加工“三位一体”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二是做好农畜产品仓储、冷链、流通、交易市场建设,满足农畜产品收储、保鲜、运输、交易需求。三是大力培育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主体,服务于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坚持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支持、引导服务主体发展,为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发展动能。一是落实全市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意见及促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意见相关扶持政策;二是积极争取市政府、农业部、自治区农牧厅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改造升级;三是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用好用足5亿元农牧业产业扶持基金,重点从绒山羊、细毛羊、肉牛、瓜果蔬菜、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中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大力资金扶持,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扰。(三)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全市优质农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一是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我市优秀企业及优质产品品牌。二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按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由产品品牌、小地域品牌到区域公用品牌循序渐进,强产业根基与品牌创建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以现有的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阿尔巴斯绒山羊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为基础,培育区域产业发展优势,扶持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企业产品品牌、“小而美”的小地域产品品牌,逐渐整合相关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知名品牌,分年度逐步打造全市区域公用品牌。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在企业内部配备专业设备及专业人员,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内部管控,努力打造本行业、本企业质量过硬、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拳头产品。四是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农展会,探索电商平台、展示直销、零售体验店等绿色农畜产品展示、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绿色农畜产品的输出。(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互惠双赢。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之间产、加、销、资金、技术等多方位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发展农牧民合作社、扶持种养殖大户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牧民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牧民的纽带作用,通过合作社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将联合体的建设、发展作为农企利益联结的重要抓手,利益联结的扶持措施重点向产业化联合体倾斜。梳理总结我市各地典型经验,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宣传,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针对龙头企业或农牧户不履行订单合同的诚信问题,加快构建经营主体的诚信体系,对失信主体采取不再给予项目扶持、信贷担保等手段进行惩戒。(五)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各行业主管部门来说,要充分发挥本行业、本部门职能职责,加强对企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与行业管理,特别是在前期的行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确立、产品定位、技术措施采用以及中期的质量管控、品牌创建、市场分析研判等方面加强服务与指导,帮助企业熟悉、掌握行业发展方向及相关政策,积极应对、规避市场风险,引导龙头企业在面对当前经济下行、企业运行困难的形势下,走出“调结构、压成本、抓创新、拓市场”的发展路子。从企业角度来说,要主动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逐步摆脱家族管理的发展模式,聘用职业经理人及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技术升级改造,堵漏洞、优流程、补短板,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箪一瓢

中消协发布农村集贸市场“再体验”调查报告:假冒伪劣过期商品等问题依然存在

近日,中消协发布2020年60个农村集贸市场“再体验”调查报告。2018年以来,中消协持续关注农村消费环境,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主要涉及整体情况、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生产用品、总体感受五方面。根据消费者对农村集贸市场的感知情况来看,2020年,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产品、“三无”产品、过期商品等问题依然存在。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调查的60个市场中有36个市场发现存在上述问题,而2020年增加到41个市场。从“三无”产品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服饰、鞋袜类,其中食品类占比最高。中消协建议,持续完善各类农村集贸市场管理规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严格规范市场经营活动,落实市场和经营者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消费教育和宣传科普,增强城乡居民品质消费和维权意识。 (责任编辑:柯晓霁) 【来源:经济参考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玉响

数据支撑未来丨基于农贸新形势下消费者偏好与趋势调研报告

编者按作为深圳市食品安全智慧管理系统研发领域的重要成员之一,食安检结合线上线下,从问卷优化、精准触达、数据融合等各个环节,进行闭环式的调研系统设计。食安检携手农批市场物业,商户及消费者,累计访问上千名真实受访者,推出【数据支撑未来】系列调研报告。调研目的是通过对行业的现状问题、消费行为及未来态度预期分析,为业内很多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可能。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采购行为,使商家和物业能够更好地制定针对性方向策略,第一期调研食安检将以消费者的行为数据为基础,从年龄、性别等众多维度综合分析,在多元化的购物模式中,提升消费者对“安全”与“便捷”意识,农批市场寻求自身应变及异业合作或“有章可循”。调研基本概述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线上调研的方式,共采集了744份调研数据,其中男性占49.19%,女性占50.81%。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调研对象的年龄占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以18-50岁的人为主,占总数的92.74%。而此阶段的消费者,一般都是家庭收入提供者。消费者生鲜农批产品采购渠道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催生了多种购物方式形成的可能性,而购物方式的多样化也影响了大量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调研数据发现,仅有52.42%的消费者,以农贸市场采购为主,29.17%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采用超市采购,需要注意的是,已经有18.14%的消费者主要在线上商城购买食品。由此可见消费者生鲜采购渠道虽然以多元化为主,但线下采购仍占据较高比例,然而,继续强化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发展势在必行。批发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聚集八方资源,所以对农贸市场经营者来说,不能固守传统模式,务必要进行经营模式功能的创新。在中国零售市场颠覆性的变局下,不同渠道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模糊和趋同。借助O2O的到家服务为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的便利,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选择,便利和愉悦的需求。同时,研究发现,线上商城发展空间及前景巨大。三者之间,无论是三足鼎立还是优胜劣汰,关键在于未来社会发展情况下,各个主体的运营策略如何制定与执行。消费者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高度关注调研从农贸市场四个方面探讨了消费者关注的问题,调研显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这一点的关注度是极高的,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的关注度总占比为81.18%。▲在农贸市场购物时,更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那么作为农贸市场经营者,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意味着超过80%的人都会有强烈的农贸市场采购意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在追求美好生活质量方面支出的提高,食品价格不再是影响人们购物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换取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心智印记分析通过调研数据发现,农贸市场的优势劣势特色鲜明,扬长避短才能定位未来农贸市场发展方向。数据显示,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品种丰富,这说明未来农贸市场的发展方向,在租户数量、经营品种种类方面都要重点考量。除这之外,价格优惠也是农贸市场的传统优势。尤其要注意,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的短板——环境脏乱差重视度很高。因此,提高农贸市场环境,丰富商品种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农贸市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结语:农批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的需求,食品安全,便捷体验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新的消费需求将孕育渠道和营销模式的变革,也为不同规模的市场带来新的颠覆性增长的机会。在这个时代成功转身的关键在于把握新的游戏规则中的“变和不变”,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增长路径。下期预告:《数据支撑未来丨基于农贸新形势下商户经营影响因素调研报告》

错误

“邮乐农品”农产品产销对接的调研及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地区农产品滞销严重。中国邮政集团旗下的邮乐农品电商,按照农业农村部和邮政集团部署,启动应急响应,联合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打响了名为“防御疫情,健康直达”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保供稳价应急战。截至2月20日,共形成157.7万个订单,销售各类农产品1.17亿元,惠及农民合作社467家、农户1277家,户均增收1873.5元。一、主要做法1.发挥平台优势,组织精选农品进城平台建立农品线上抗疫专区,迅速上线了农村急销、城市急需的数十种2110款生鲜果蔬和健康粮油产品,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针对苏州市蔬菜基地产品滞销和当地市民消费习惯,将基地生产的芹菜、生菜、豆芽等打包成优质蔬菜礼包,搭配赣南脐橙、阿克苏苹果、春见丑橘等水果进行组合销售,让市民通过平台“邮乐食堂”小程序下单订购。联合邮储银行,针对金融VIP客户开展会员维系特价购活动,所有产品48小时内完成发货、配送,保障了市民餐桌需求。2.设立防疫专区,释放平台批销动能针对疫情期间物流受阻、居民居家防疫和生活需求,邮乐农品主动服务集团批量采购,在平台“邮掌柜”开设防疫专区,开展防疫、生活物资组合批销,包括口罩、洗手液、消毒液、酒精、手套等5类需求最大的抗疫物资,“稻花香”“康师傅”“蒙牛”等18个品牌农产品和食品、248款居家用品,重点对接北京、广东、安徽等23个省份的抗疫工作。督促商家及时发货,做到发货日清,缓解了居民生活需求和防疫物资供给紧张的矛盾。截至2月19日,防疫专区累计产生订单11034个,交易额130873576元。3.发力社区团购,促进产销精准对接依托平台滞销农产品帮扶中心,整合地方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资源,引导各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上线,通过邮乐购站点和邮乐小店APP两大渠道,在全国189 个城市开启邮政特色的社区农产品团购模式。在对接形式上,一是由邮乐购站点的店长开团,周边居民参团,再由小店店长统计订单在线上下单;二是由各地邮政员工通过自己的邮乐小店将本地农产品上线,并通过微信分享形式吸引当地消费者下单。以上两类订单,均由平台统一配送到小区定点投放,居民自行领取,实现全程无接触配送。春节之后,通过线上全国寄送和线下社区团购活动,共供应滞销蔬果8176.6吨,累计服务买家115.3万人次。4.聚焦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助农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也带来了挑战。邮乐农品坚持防控疫情不松懈、脱贫攻坚不放松,瞄准贫困地区,在全国多个贫困地区开展以销售生鲜果蔬为主的扶贫助农活动。在华东地区,重点推出贫困地区滞销的特色农产品,如青阳葡萄柚、泗洪芦蒿、沭阳草莓、三坝锦橙、漳州杨桃等,助力贫困户减损增收。在西北贫困地区,联手陕西汉中、宁夏银川等28个市县邮政分公司,在平台开通 “抗击疫情平价放心菜”专区,销售当地滞销蔬菜。春节后,共为陕西地区累计销售蔬菜105,536.5斤,销售金额达635,666元。在银川市,与当地八个村的蔬菜合作社合作,开展蔬菜基地直采直供,共销售10个品种的蔬菜套餐约64吨。二、成绩单的背后抗疫期间,邮乐农品的滞销农产品对接活动迅速开展并取得不俗的成绩,主要原因是四个方面:一是中邮集团的组织推动。2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滞销农产品产销对接视频会议后,中国邮政集团立即召集由电商分销局、市场部、寄递事业部、上海邮乐技术有限公司、邮乐农品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一系列落实会议精神的举措,分解任务,明确邮乐农品和中邮物流为实施主体。产销对接活动开始后,集团负责同志电话调度,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推动活动扎实开展。二是优惠的政策支持。抗疫期间,中国邮政集团在全国发起了线上线下结合的产销对接活动,并拿出了1.78亿元助力销售。邮乐农品“防御疫情,健康直达”活动甫一开始,集团就明确将滞销农产品对接活动纳入此项政策补贴范围,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目前,全国邮政系统通过邮乐及邮乐农品累计实现销售额2.48亿元。其中,邮乐农品生鲜蔬果和禽蛋类产品销售额达到1.26亿元,所获补贴占补贴总数的一半以上。三是强大的物流配合。电商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于物流的速度、服务,在战“疫”时期更是检验电商服务的一把尺子。邮乐农品的滞销农产品产销对接,其物流由中国邮政快递物流承担。它是中国经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网络覆盖范围最广的快递物流综合服务提供商,其员工近16万人,拥有中国邮政航空、中邮物流等子公司,业务范围遍及全国所有市县乡(镇),通达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自营营业网点超过5000个。强大的物流运输、配送和服务保障,是这次农产品对接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四是强大的系统网络。邮乐农品2013年上线后,依托地方邮政系统和农业部门支持,迅速扩张下沉,现已在全国建立地方馆865个,其中省级馆28个、市级馆255个、县级馆582个(覆盖所有的国贫县);建立邮乐购站点45万个,邮乐小店700万个,其中90%以上是农村益农信息社站点。如此强大渗透力的服务网络,成为邮乐农品进社区、入村户的“毛细血管”。在此次对接活动中,这个系统一呼百应,使滞销产品信息迅速汇集、城乡需求精准对接、社群服务邻里相助,保证了滞销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高效率、高质量。三、几点建议调研邮乐农品此次抗疫期间的滞销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迪。第一,加力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渐趋平稳,但滞销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仍然存在。这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因此,要加力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举措之一就是线上线下结合,农村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要针对多年来电商发展中“工业品下乡”畸重、 “农产品进城”畸轻的痼疾,全方位发力农村电商,把培育铺天盖地的小微电商和扶持顶天立地的电商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县以上政府要统筹商务、农林、邮政、供销等部门,组建专班,制定专策,合力推进。第二,重视培育农产品电商“国家队”。邮乐农品是农业电商中的“国家队”,在抗疫关键时刻顶得上、用得上,展示了“国家队”的责任使命和担当。但是,由于农业电商接入端客户“散小弱”,运营成本高、利润低,加之近年来经济大环境和老国企运行机制的影响,以邮乐农品和中粮、中国供销所属电商平台为代表的国家队,其发展速度、竞争力和知名度逊于阿里、京东等综合电商。农业大国需要国家级农业电商龙头。建议国家层面要高度重视培育农业电商国家队,成立联席会议,加强协调和政策指导。主管部门要对所属电商企业简政放权赋能,激励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商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邮乐农品落地在合肥,是中国邮政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电商平台,安徽理应“视如己出”,而且要倍加关爱,加强省级层面的协调、支持,引导各地与之建立利益共同体,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农产品产销联盟,切实发挥邮乐农品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三,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保鲜运输,是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电商都面临的一道坎。要加快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建设,在投入上突出网点冷冻、冷藏设备、外送箱、耗材等一系列的配置,对农产品进行及时的保鲜、保存,保证食品新鲜健康,并要在延长保质期的同时降低耗损率。国家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田间仓储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邮乐、京东、阿里、拼多多等大型电商与新型农业主体建设共享型冷链仓储设施。第四、加快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抗疫时期宅家订购,消费者仍然钟情绿色健康农产品,一些中高端消费者仍挑剔地选购可追溯产品。因此,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必须加快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建议尽快制定全国性的体系建设规划,包括电商农产品的体系、标准。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思路,实现平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存储、运送和销售等的各个环节可控化。要适应质量安全需要,开展农产品区块链追溯应用,打造一批可视化、可控化、可追溯化的品牌农产品。电商平台要与行业协会合作,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馆和示范基地,打造行业性追溯体系和品牌产品。第五、建设农产品对接的政策激励机制。近年来一些生鲜农产品电商纷纷倒下,其中原因之一是生鲜农产品盈利点低。扶持农产品畅销对接,应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中邮集团对这次邮乐农品产销对接活动及时给予补贴,体现了集团对农业的反哺,也是对其所属弱势产业的扶持。据了解,海南、广西近期也出台了疫情期间冬季瓜果菜采购应急补贴及奖励政策,区域内电商平等分享了政策红利。建议将特殊时期的这项政策推而广之并长期化,根据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同时,针对近年来部分小宗鲜活农产品迅速崛起进入千家万户的实际,建议适时调整国家“菜篮子”产品绿色通道目录(如此次抗疫期间反映强烈的部分食用菌品类),对电商平台助销的滞销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在国家目录调整前,由县以上政府背书给予优惠。作者:安徽大学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生态农业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研究工程中心学术委副主任委员胡桂芳提供: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合会2月28日,一名武汉保供人的抗疫日记橘子熟了,橘子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