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农村医生培养出5个博士1个硕士,这6点教育心得值得思考绿茵下

农村医生培养出5个博士1个硕士,这6点教育心得值得思考

1941年一个男孩在浙江瑞安出生。他靠自学考入杭州大学物理系。后因父亲逝世,不得不退学照顾家庭。为了让家族振兴,他将全部心血投到了孩子身上。最终,6个孩子,5位博1位硕士。这个男人就是蔡笑晚,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却是不普通的“博士老爹”。△蔡笑晚鲁豫把他请上电视,请教教育孩子的秘方。他的教育理念可以归结为6条。1、读书要趁早。他如何做的呢?坚持教孩子数数,大儿子1岁多就认识10以内的数字,2岁半会简单的加减法。每天广播里放外语节目,孩子早早便对外语产生了兴趣。2、立大志做大事。在他家两层老楼里,贴满了各种科学家画像: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孩子看到画像就要问,画里人是谁。他告诉孩子,这些都是伟大的科学家,都和你们一样,靠自己努力奋斗成为令人尊敬的人。只要你们努力,有一天,也会成为他们。孩子心里默默种下了一颗种子。3、培养自学能力。蔡笑晚会整理出书的难易点,告诉孩子先学重要的,再学简次要的,逐渐让孩子体验如何去自学。4、做人有品德。做事先做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高尚、心态良好、意志坚强、自强自立。5、快乐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不是负担。这样才不会产生厌学情绪。他利用旅游、音乐、奖励、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避免厌学,寓教于乐。6、家庭和睦,平等沟通交流。把孩子当朋友,耐心聊天交流。他会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从不破口大骂,慢慢引导孩子,让他明白对自己负责。【伊棋说】教育孩子,培养成人,家长的辛苦付出必不可少。给孩子提前规划愿景,让他们对未来想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定一个目标,他们的人生就有方向,会为此努力。引导孩子爱上学习,要形成自己学习的能力。引导孩子分析课本,告诉他重点在哪里,要多读,吃透课本,嚼烂知识点,才能烂熟于心。课外要有自己的兴趣,要不然除了学习,什么爱好都没有,无法调节压力。学习最终也是为了生活。所以,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让孩子明白,成才的方式不是以成为硕士博士为评价标准,而是一个能在社会立足,对社会有价值的人。360行,都需要人去做。忠于自己,做自己喜爱的事。我是@伊棋知点,欢迎关注,一起学习方法技巧,与你分享教育新观点。

以思

农村“教育示范村”!培育26人博士34人硕士,这三点原因让它成功

农村"教育示范村"!培育26人博士34人硕士,这三点原因让它成功!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虽然正在一步步的往好的方向在发展,但是还有不少让人特别担忧的地方,比如我们今年要聊的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也是导致许多农村家庭远走他乡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也有许多!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居然有一个村子,凭借着培育出334名大学生火上了热搜,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教育的警钟!它便是安徽潜山的逆水村,因为身处大山,山势使得村里的水出现逆流情况而得名。全村不过3千多人,竟走出了334名大学生,更是有34位硕士和26位博士。大家也纷纷好奇,这样的"教育示范村"为什么能这么成功?主要是因为以下的三点原因。1. 该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我国许多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道路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上。而逆水村不同,村里从上到下都把教育排在首位,在村里有大量的资源倾斜在教育上,村民心中的"光荣户"从来都不是看谁的家境殷实,而是家中走出了几位的大学生。2. 学校及老师的地位虽然笔者相信在大部分的农村老师都是被敬重的,但不难想象教育水平一直没能上去的原因就是敬重程度还没达到逆水村。在逆水村,最亮丽、奢华的风景是村中唯一的一所小学,所有的校内基础设施、教学的设备都十分的先进,村里从上到下对于老师都十分的敬重,把他们当成自家人看待。老师在这样的地方教书也会有很强烈的归属感,自然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升。3. 村集体企业对学生学费的扶持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并不是读书读不进,而是家庭条件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没有办法继续深知。而在逆水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的集体企业就发展的不错,该村学生的学费都是这些企业在出钱。就连新校区的建设企业也出资了30万,老师的待遇也是由这些企业出的资金。而且在逆水村读书有奖励机制,只要你能读,就不会没书读。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也让逆水村的教育水平在农村中独树一帜。看完逆水村教育如此成功的原因,我相信不少的人都会感概自己的现实处境,诚然,在我们大部分的农村,对于教育,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农村教育水平该从哪些方面提高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雄浑

不识字农村妇女培养出,9个博士2个硕士1个院士,学霸家庭秘诀

很多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虎父焉能有犬子”!真的是这样吗?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就是出身寒门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他目不识丁的母亲竟然教育出了,9个博士,2个硕士和1个院士!学霸家庭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文/育儿日记360(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遗传基因很重要。能生出博士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教育背景,应该也不该会差到哪里去。真的如此吗?其实是不一定的。就如我们的科学院高福院士的一家。本期话题:不识字农村妇女培养出,9个博士2个硕士1个院士,学霸家庭秘诀!高院士说,母亲是一位不识字的乡下妇女,子女众多,家境贫寒但是她却要求孩子必须要读书要上进。“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这句话,是母亲经常对自己孩子说的。目不识丁的她,却为国家培养出了9个博士,2个硕士和1个院士。这份成绩,别说在以前那个连解决温饱都很困难的年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没有几个家庭能够做到的。高福院士说:“我的母亲是一位不识字的,有文化的有大爱精神的,大写的人,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所谓的学霸家庭,一定离不开有着非凡智慧的父母。如今,有不少家长经常的私信我,自己也是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够更好,但是往往事与愿违。那么,想要养出学霸,培养出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作为父母,平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及时鞭策孩子的学习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大部分的孩子,基本都是缺乏自控能力的。有的母亲常常抱怨,孩子很聪明,对知识接受能力强,反应速度也比较快,记忆能力也不差,但是因为太贪玩,导致学习成绩,一直不上不下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们,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做好对孩子的鞭策。不要轻易的放任孩子的错误。从小让孩子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适时地用不同的方式去鞭策孩子,好好学习。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好奇和探知欲的,父母从小就要引导孩子建立起,对学习对知识的乐趣培养。通过孩子在认知过程中的喜好,提高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对于孩子不喜欢的不擅长的学科,可以及时发现鼓励并和孩子多沟通,避免孩子产生厌烦和偏科现象。对于偏科的孩子,父母能够及时的发现,做好最初的沟通和帮助,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孩子有效的解决和提高。远比偏科时间太长,事后一味的高强度训练和补习,要更有效。想要让孩子成为不偏科的小学霸,首先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就是仔细观察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是致胜的关键点。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父母,看似虽然天天都念叨着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但是平时却从来都不会给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回家了之后,爸妈让其好好做功课,自己却正在吆喝着亲朋好友们打牌,喝酒等等。你觉得这样的家庭能够教养出好的孩子吗?要想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家里的氛围一定不要过于嘈杂混乱。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是保障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绩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父母也要多放下手中的牌,或者手机,和孩子经常一起看看书,相互交流对不同知识的认知和看法,也能很好的帮助孩子稳定和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四、父母要以身示范父母平时从不看书,却只会要求孩子多看书。自己下班回家后,天天打游戏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只许做功课。如果说,父母没有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的话,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反感和抗拒。他们会觉得,看书这么好,你为啥不看?手机不好,为何你们天天不离手的看?久而久之,对父母产生质疑甚至叛逆。“以身作则”这个词语很多家长都明白,但是做得到的却很少。要想能够把孩子教育好,成为品学兼优的高材生,那么,首先做父母的,就应该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严肃管理。你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更重要?你对像高福院士的母亲,这样典型的“好女人旺三代”的理解是什么?欢迎下方评论,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经验和方法。育儿日记360: 关注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传播母婴育儿、 婚姻家庭新观念!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命不可变

农业硕士真的有这么差吗?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农业以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世界五分一人口而著名。中国一直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看作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中之重。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而设立的。然而,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农业硕士毕业后就是去务农,亦或者学了没用,远不及金融管理之类的专业吃香,相对应的职业也没有那么光彩。农业硕士真的有这么差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农业硕士的定义。农业硕士(Master of Agriculture)(曾用名: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管理硕士、农村发展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属于农学大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包括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渔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农村发展八个领域,主要为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前农业硕士下属八大专业,他们分别是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渔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农村发展。那么农业硕士毕业后就业前景怎样?首先,农业推广硕士的正宗就业方向是: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工作。涉及单位主要有 :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农业部-省农业厅(包括下属的种子管理站、土壤肥料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等等)-县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政府(农技站)这一条线,其中有行政岗位、技术岗位和教育培训岗位等,还有就是农业企业相关职位。其次,农业创业正在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而且面对日益增高的食物需求(产量,质量,多样性,安全性),农业会应运市场的需求而发展。也就是说总产量上农业肯定会上升,而且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应用在农业发展上。那么从事农业创业也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再者,目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方面会进行大力扶持。然而从事农业研究的研究性人才空缺较大,这就为农业硕士这些专业性人才提供了许多机会。当然,当今社会,我们遇到的工作更多的是专业不对口,那么,在此大环境下,我们也可将农业硕士当成一个学历,为我们找工作助力,农业硕士是录取分数最低,学费最低,报名门槛最低的研究生专业,其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率高,毕业可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性价比超高。农业硕士学制、学费与培养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个别学校3年),学费8000元/年。培养方式视具体学校不同,分为全日制培养和非全日制培养两类。考试科目1、思想政治理论(全国统一命题,满分100分)2、英语二(全国统一命题,满分100分)3、农业综合四(学校命题,满分150分)4、专业课(学校命题,满分150分)近年分数线2015年国家分数线:最低总分255分,政治34分,英语34分2016年国家分数线:最低总分255分,政治34分,英语34分2017年国家分数线:最低总分255分,政治34分,英语34分2018年国家分数线:最低总分255分,政治34分,英语34分复试说明(1)一般复试比例为1:1.2到1.5,如拟招生10人,会划线通知12人到15人参加复试,最终录取10人。(2)复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初试成绩*比例+复试成绩*比例=总分奖助学金及待遇国家助学金:6000到8000元/年,100%覆盖;研究生学业奖学金:6000到20000元/年,100%覆盖;另外还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友奖学金和各专项奖学金、三助一辅补贴等。农业硕士的优点这么多,我们有何理由看轻它呢?

坏潘妮

一个农村家庭培养出5个博士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央视曾经播放的一期节目,节目中有一位叫蔡笑晚的老父亲,他共有6个孩子,其中5个博士,1个硕士。目前这6个孩子都已事业有成,有获得世界统计学“诺贝尔奖”的,有在美国开公司的,有在银行机构担任要职的等等。很多人会认为能够培养出这么厉害的孩子,蔡家的家庭条件一定很优秀,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是农村家庭,因为孩子多,家庭收入只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开销。很长时间八口人都是挤在3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蔡老父亲却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孩子3岁之后,蔡老就经常给孩子们出一些趣味数学题,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听,听完后让孩子回答故事中的问题。日积月累下来,像加减法、乘除法、“鸡兔同笼”“牛吃草”等问题,孩子们就在游戏中学会了。培养数学思维,真的要从小抓起,5-12岁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通过数学思维的训练,能够全面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专注力、推理能力和论证能力。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拥有数学思维只能会算题、解题快,这么简单。事实证明,拥有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小朋友,能够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冷静,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非常缜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今天我们就把这道“鸡兔同笼”的数学题化解为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供大家参考。题目是这样的:若干只鸡和兔子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子?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首先,让兔子和鸡都抬起2只脚,这时,所有抬起的脚的数量为35*2=70只。然后,下面还有94-70=24只脚,答案就出来了,兔子是12只,鸡是23只。这里就用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就是让兔子和鸡都抬起两只脚。孩子们不仅一看就懂,还会觉得非常有趣。从新鲜有趣的小故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方方面面的运用,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天然好感,让孩子喜欢数学,快乐学习。这些是我们家长朋友们需要努力做到的。

对立面

农村家庭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到底有多难?看完令人心酸!

现在农村人培养一个大学生,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本身这些孩子家里的物质基础特别的薄弱,而他们的父母更是含辛茹苦的把他们拉扯到大。而很多家庭因为供养着一个大学生出现返贫致贫的现象。虽然现在都说大学生的含金量变得很低,因为在路上随便挑个年轻人都有可能是大学生。但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成本本身就不低,而且会越来越高。所以农村家庭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到底有多难?看完令人心酸!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小学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早上都不会吃饭,父母都已经去田里干活了,所以他们都自己去上学。而像城里的孩子,他们早上吃完早餐就会被父母送到学校,一个个精神饱满的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我们都知道农村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城里的是没办法比的。如果到休息的时间,农村的孩子只会自己玩或者帮父母做家务,而城里孩子就会被父母送到各种辅导班学习。到初中的时候,城里的孩子还会上各种辅导班,也开始进入市重点中学,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而农村的孩子就是从村里的小学升入到镇上的私人中学,他们也一直在努力不敢偷懒,但是他们放了学之后还得干活,需要干很多的农活。而城里的孩子上学的时候,要么就是在放松自己,要么就是在休息或者是在上辅导班;但是农村的孩子空余的时候就要帮自己父母干很累的农活,像掰玉米,挖土头等等。到高中了,城里的孩子大部分都能升上高中,升学率大部分能达到90%。而在自己快步入成年的时候,他们仍然都会上辅导班,补习班;而农村的孩子这时候可能有的已经不上学了,或者是去工地打工挣学费。一边努力赚取学费,一边努力去上学。总之,城里的父母是认为孩子教育成长很重要,他们的时间很宝贵,休息好了就抓紧时间学习就好了,其他就不要想。而农村的父母就是觉得如果你没在学习,有空了就赶紧帮我干活,因为他们就觉得没有休息这个词,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更有出息。所以有一些父母还是做得很好的,农村家庭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农村孩子本身是很胆怯,自私,自卑羞涩,也没有什么才艺,没有办法和城里孩子竞争的。所以不管怎么样,虽然你选择不了你的出身,但是你可以选择你孩子出生,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

骆驼圈

培养出18位博士硕士的“状元村”:已成空心村

考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没有改变村子的命运,甚至因为人口的流失,反而加快了乡村的凋敝。老人扛着锄头走过“状元村”小广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这个是1978年考上清华的,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是教授。这个是山东大学的博士后,这个是硕士……”洼里村会计彭淑禄手里,有一本打印的红色小册子,这些年来,所有走出村庄在城里安家落户的人,都在上面。洼里村原来叫彭家洼,村里320户、960多人,绝大部分姓彭。这个泰山脚下的村子,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农耕废弛、人员流失,走在村里,好半天才能见到一两个老人慢慢悠悠地经过,几乎没有年轻人留在村里,哪怕当下正春耕季节,也没有一点点繁忙气象。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一般地路过,不会有人知道,这个村子还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小小的村庄里出了9位博士、9位硕士,将近60位大学生。村主任彭乐冬说,以前县太爷经过洼里村都会“落驴”。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状元村没有状元 老校长借钱供孩子上学几年前,因为当地媒体一次偶然的报道,洼里村有了一个“状元村”的称号,其实洼里村没有高考状元,无论是任何意义上的状元都没有。之所以被称为“状元村”,是因为这里走出去了数量远超其他村子的大学生。这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村子,曾经以出教书先生而闻名,据村主任彭乐冬说,以前县太爷下乡,经过洼里村的时候,都会主动“落驴”,以示尊重。这个传说无从可考,洼里村也没有 “下马石”“落驴石”之类足以证明传说的东西留存,村主任讲这个故事,似乎想证明,洼里村的尊师重教是有传统的。但在村里小学的老校长彭西庆看来,之所以拼命读书的原因只有一个——穷。彭西庆的儿子,是中科院的博士,他至今还记得当年供孩子上学的艰难,那是1992年,儿子考上师专,入学时要交700元,此时的彭西庆,已经当了12年小学校长,经济条件在村里算好的,但依然拿不出700块钱,东拼西凑才借齐,后来小儿子又进入山大读本科,还要交1200元,彭西庆不得不再借一次。老校长彭西庆夫妻俩正在剥花生。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老人苦点就苦点 孩子们再不能受穷了洼里村是典型的农耕村落,村里人世世代代种地为生,虽然东临泰山,但实际上,离泰山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泰山的旅游业,几乎不可能辐射到这个村子里,村里西面有一条河,叫做淘河,是汶水的支流,但远没有出过大汶口遗址的汶水那么有名。那山那水,对洼里村来说,都是靠不住的。和传说中的“教书先生之乡”相比,它还有一个更有可信度的称号“建筑之乡”,这是无数村里人出外打工,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上“拼”出来的。彭兴坤已经60多岁了,仍旧在外地打工,超过了55岁,建筑工地就不要了,极少的看门、看料场之类的工作,都得是老板的熟人才能干。彭兴坤只能到处打点儿零工,“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彭兴坤的妻子说。彭兴坤的一儿一女都是大学生,女儿读博士,去年刚刚毕业,在一所高校任教,儿子去年本科毕业,已经工作。对彭兴坤一家人来说,千斤重担算是放下了,“比起以前,好多了,至少没有负担了”,彭兴坤的妻子说。彭兴坤的妻子不太愿意谈及那些年的艰苦,也不觉得她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村里只要有孩子上学的,谁不穷呢”?她的观念很朴素也很现实,“穷才要上学,我们这一辈人,苦点儿就苦点儿,孩子们再不能受穷了”。孩子第一年生活费靠贷款 好多年才还清彭兴坤的侄儿告诉记者,彭兴坤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夫妻俩掏不出孩子的生活费,甚至在村里也借不到足够的钱,最终还是靠贷款,才能送孩子去上学,“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孩子在学校也能勤工俭学,但一开始的路费、生活费之类的,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我们自己哪儿能贷出来款,什么抵押也没有,还是托人担保才贷到”,彭兴坤的妻子说。前前后后,彭兴坤一家贷了6000元到7000元,一点点还,还了好些年才还清。如今,彭兴坤在外打工,两个人的生活已经不成问题,但也仅止于此,“也就是能生活吧,只是不用再考虑其他的问题了”。在老校长彭西庆家里,夫妻俩正在剥花生,这是今年的种子,早年民办教师转正时,他们家里几乎就没有地了,仅有的一点儿地,种点儿花生之类,权作消遣,他的退休金足够他们老两口生活。孩子们都在城里成家立业了,偶尔回来,也不会再去地里,他们已经彻底和土地告别了。彭兴坤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家,儿子过年过节才会回家,大部分时候,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家,唯有女儿,在一所师范学院教书,寒暑假的时候回家和母亲住一段时间。彭兴坤的妻子也会担心女儿的婚事,“都30岁了,着急,可着急又有什么办法呢,孩子在城里,我们够不着”。留在乡村的老人们,确实很难再为进城的儿女们负担更多的东西了,成家、买房子,这个城里的父母操心的事情,基本上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洼里村的老人们。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他们崇拜学历 但并不真的了解学历从彭兴坤家里出来,记者碰到了一位刚要出门的杨大姐,杨大姐的丈夫在广东打工,留下她在家里照顾上学的小儿子。杨大姐的儿子还很小,在隔壁村上幼儿园,每天早晚都要接送,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她希望孩子毕业后,接着考研究生。“学历低了不行,找不到好工作,硕士都不行,最好是博士”,她说。或许是因为考出去的大学生足够多,也可能是村里重教的风气所致,许多村民都很重视学历,希望自己孩子的学历越高越好。但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并不了解学历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会觉得博士后比博士的学历要高,留美的博士比博士后还高,有时候也会把山东大学和济南大学弄混。村里面走出去几十位大学生,但他们记得最清楚的,还是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等极少数几个名字,大多数孩子究竟考了哪个学校,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的家人才能说得清。不仅是杨大姐,村里的人们几乎都有着类似的观念,学历高了才好找工作。这样的逻辑简单而朴素,就是彻底离开穷困的乡村,而要想走出乡村,考学要远比打工好得多,“打工也行,但那是青春饭,就干那么几年,老了还得回来。而且现在结婚要房子、要车,得打多少年工才能赚到。考学出去就不一样,最起码工作轻松,不用风吹日晒,老了也有保障。一辈子的问题都解决了”。蓝天下的洼里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合欢树已经如盖 小学没有了洼里村的小学,改革开放后,经历过三任校长,彭西庆是第二任,第三任叫彭淑德,如今也已经退休十多年了,村里的小学,也早就撤销了,如今改成了村委会。唯一还和当年的小学有关系的,只剩下院子里的两棵合欢树。彭淑德现在还记得,合欢树是1978年栽的,那时候他还只是个教员,如今,40多年过去了,合欢树已经高耸入云,树阴遮住了小半个院子,但当年的故事却已经模糊不清了。彭淑德甚至想不起来,他教过的学生中,到底有多少考上了大学。“村里人太少了”,村主任彭乐冬说,以前每年都有二三十个适龄学生,如今也就五六个,“开不了一个班了”。现在,洼里村的孩子们,都去隔壁村的小学上学,那是一个大村,有两千多人,周边五六个村的孩子,都在那儿上小学。中学则要到乡里去上。杨大姐的女儿,就曾在乡里上中学,每两周回家一次,“那时候连公交车都没有,附近村里有大车的人家,定期接送孩子们,收很少一点儿钱”。后来,县里的中学招生,杨大姐的女儿看到后,自己跑去考试,被录取了,上学也就更远了。村民正在种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没人种地了 都种白杨树尽管洼里村的大学生很多,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上大学,考不上的,只能出去打工,“年轻人们不会留在村里,更不愿意种地”,彭乐冬说。村里的大部分地,都改种白杨树了。杨木质地疏松,不算是好的经济树种,甚至无法直接成材,村里的白杨树,长成后都是卖给附近的板材厂,板材厂切削、粉碎之后,直接压成复合板。但从经济效益上看,还不如种粮食。唯一的好处,就是它几乎不用看管,“七八年就可以卖了,中间很少需要照顾,人们可以腾出时间去打工”,会计彭淑禄说。对干不动农活的老人来说,白杨树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只是不能以此为生,“真的老了,还是要靠孩子,地里的产出,补贴点儿还成,靠不住”,彭淑禄说。彭淑禄也已经70多岁,从1983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村里当会计,村里的经济情况,没人比他更了解。“我们这个村,要发展起来太难,没产业、没项目、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特产。村里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走在村里,路上背柴的、打水的,骑着电动三轮的,几乎都是老人,村里唯一的小磨坊,几个年迈的老人,正在这里粉碎饲料,材料是花生壳,在粉碎机上粉碎之后,可以喂猪、喂鸡、喂狗。除此之外,村里几乎没有任何发出声音的地方。好好学习 就是“状元们”最好的建议考学出去,意味着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了,但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出去的人偶尔回来,也帮不上村里什么忙,有时候他们也会给村里一些建议,但最好的建议,就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彭淑德说。走出去的学生们,对于日渐凋敝的故乡,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已经博士毕业两年,在一所大学里教书的彭淑庆说,“我们村里出来的学生,很多都在学术方面发展,都没有太大的能力帮助村里”。1993年,彭淑庆小学毕业,进入中学,要到乡里上学,“那时候国家经济已经不错了,但村里还是非常穷,我和哥哥两个人上中学,每周生活费加起来也就2、3块钱,这点儿钱,不用说在食堂吃饭了,就连馒头都买不起。仅有的2、3块钱,用来买圆珠笔芯、本子都很紧张”,他说。兄弟两个人只能从家里带煎饼、咸菜充作口粮,“夏天不能带太多,爱坏,冬天冷,煎饼都冻硬了”。考大学时,彭淑庆选择了一所师范专业,只因为每个月有70块钱的补助,靠着这些补助,加上勤工俭学,才能勉强完成学业。曾经的茶店如今大门紧锁。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专家观点吸引人才的方式,不是靠情怀上大学后,彭淑庆就很少回家了,假期要打工,唯有过年,还能回家待几天。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也没有变多,“虽然有寒暑假,但自己有了孩子,要照顾孩子”。逢年过节回家时,村里有考大学的孩子,也会向彭淑庆求教,“也想给村里做点儿贡献,但力量实在微薄,只能在学业上给孩子们出出主意,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在谈起洼里村的振兴时,村主任彭乐冬有些无奈,“还是要靠产业扶贫,但资源太少了,也就背后的那条河,整理整理,可能还会有点儿游客”。但即便这么一条河,也不是洼里村独有的,村主任的振兴计划,是否有成功的可能,依旧不可知。“这可能是很多乡村在现代化转型中共同的困难”,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阳说,“任何农业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都是以人口大规模流失为特征的,完成转型的标志,不是人口回乡,而是生产模式的转变”。出外的大学生,他们比村民更有知识、眼界,但同样抵挡不住传统村庄和传统农业的衰落,“我们还处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直到今天,考大学依旧是很多农村孩子摆脱贫穷、迈向中产的最好途径。他们考上大学,不仅是从乡村走向城市,更是身份的变化,他们有了干部身份,可以考公务员,可以进入大企业,可以不断地晋升,这是迈向中产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城市人,不再是村里人,想要回报乡村,非常难”。学生们出走之后的乡村,又该如何振兴?杨阳认为,“还是要依靠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转为相对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至于人才的问题,乡村振兴也好,现代农业发展也好,确实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吸引人才的方式,不是靠情怀,而是靠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支持,让愿意去乡村的人,可以得到和城市相同甚至更好的待遇,比如住房、保险、养老等。人才的流动一定是自由的、也是自愿的。只要乡村确实有吸引人的东西,且没有后顾之忧,自然有大量的人会去乡村发展”。年轻人不愿留在乡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记者观察不回乡的学子 和乡村渐行渐远不过,今天的洼里村,离人才的自由流动还很远。彭淑庆的求学经历,或许是这个村子里所有大学生的一个缩影,他们走出了乡村,也从此和出生、成长的乡村割裂,除了偶尔回乡探亲,几乎不会再和乡村发生联系。考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没有改变这个村子的命运,甚至因为人口的流失,反而加快了乡村的凋敝,这个本来就很小的村落,还在进一步萎缩,变得更小。“我们家有六口人,但户口本上,只有三口人”,会计彭淑禄说。彭淑禄的儿子在城里安家落户,户口还在家里,但儿媳妇、孙子孙女的户口都在城里。在彭淑禄的眼里,家里有他们老两口、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六口人,但户口本却只有三个人。洼里村320户,只有960人,平均每户三人,那些连带着户口一起离开的人们,他们的身份,不再是村里的居民,而是走出乡村的第一代移民,或许,他们逢年过节还会回村,因为村里还有他们的亲人、记忆,但到了他们的孩子乃至孙子那里,乡村就只是一个字典里陌生的词汇。离开洼里村的时候后,已近日暮。车行减远,村庄在大片的白杨树林里若隐若现。忽然觉得那个安静、空旷的村子,就如那些白杨树一样,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只能拼命地挤压自己,才能变成板材,变成家具,远赴他乡,供给人们使用。留在原地的,只是一片光秃秃的树桩,就像大地上的一个个伤疤。

梦回头

决战2020——乡村振兴需要高学历人才(每个乡镇不低于一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我们都知道,今年国家扩招研究生将近19万,啥概念,我反正不懂,但是我多少明白一点,今年研究生是多了,可是研究生去哪里,这就是大家考虑的事情,扩招应该要有所应对。为什么我说的乡村振兴每个乡镇需要一个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我们在这里要给大家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百度的啊)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1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培养特定高层次专门人才。与侧重于理论、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1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国家拟计划,在2015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不同于在职硕士,两者虽然名字差不多但是实际上明显不同,gct相对简单,而参加统考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将取代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的种类。这是 百度的结果,不是我本人说的啊!我的先申明,但是我们要说每个乡镇都需要一个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说真的,学术的研究生到哪里就是浪费资源,不要说大才小用,而是大才无用。去一个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懂理论懂实践,在很多事情上会发挥较好的学习领导作用,当一个地区的学习氛围起来了,你的成功就到了。说真的,可能有的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去了就一个人,总会被排挤,是的,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去基层挂职锻炼的干部苦不堪言,我在这里要说清楚,这个专业学位的硕士 研究生不是去挂职的,记着了,你是来这里上班工作的,不是 来镀金的,所以我想大家的顾虑是不是可以减少了呢?这样对于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你除了多读几天书你是没有其他优势的,你必须埋头啃摆在你面前的硬骨头,只有这样你才会得到人生的实现。如果大家都认识到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挂职锻炼干部的尴尬,说真的,很多挂职锻炼的干部到哪里单位都知道他就是来镀金的,实质性工作都不给他,都是一些面上工作,他怎么能够出业绩呢?这也就是网上总会看到说挂职锻炼的干部很揪心,很多人也不愿意去。我个人认为,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到各乡镇以后,直接安排招商引资和产品销售的副镇长。让他担任具体工作,开始半年时间让以前的老领导带他一下,余下的事情都是他自己的,这样会激发他在岗位上的能力和优势,每个乡镇做好乡村振兴其实就是做好“引得来、卖得出”这个话题。只有给他们明确的实质性工作,他们才会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取得较好的发展。乡村振兴真的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更不要理论来互怼,需要实践来检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头羊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个地方人才聚集情况完全决定这个地方的将来发展。你真的引得来留得住吗?我们多次阐述这个事情。国家层面出手安排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到乡镇担任副镇长,不需要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一年试用期合格可以直接转正正科级待遇。我想对于引进人才是一个补充,也是对人才到基层的途径。人才兴才会产业兴,产业兴才会乡村振兴。

魔童村

5年培养3名博士14名硕士“学霸村”是如何炼成的?

南安眉山乡大眉村魏氏祖训上写着“读书为重”。“今年高考,安溪县参内乡参山村有两名学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一名被北京大学录取。被211大学录取的学子达14人,比去年增加4人。”国庆期间,看到村里的大学生回家,一些村民又翻出了今年暑假在朋友圈热传的这条消息,借此鼓励自家的孩子认真学习。记者从参山村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此前村里就出过不少博士、硕士。而除了参山村,安溪龙涓乡福都村、南安眉山乡、向阳乡旗星村也都是“学霸村”,都曾经在高考中取得过优异的成绩。这些“学霸村”是如何炼成的?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现 象参内村今年三名学子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眉山乡十几年里走出10位清华北大学子;福都村这个3000多人的村庄,先后出过5个博士、22个硕士;旗星村出过多名高考总分第一名……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些村庄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让人羡慕。参内乡参山村现存朱熹写的“读圣贤书”牌匾,显示当地重教风气由来已久。安溪县参内乡参山村今年3人考入清华北大“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比女儿还要激动。”近日,回忆起暑假期间的情景,参山村村民叶金树仍然抑制不住兴奋。他说,女儿叶娜婷读小学时就对画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天完成作业后就拿起笔开始画。父母尊重她的选择,帮她报了兴趣班,此后再也没有间断过。她参加过各种比赛,在全省联考时取得第八名的成绩。今年高考时,她的专业课成绩全国第29名,文考530分,顺利被清华大学美院录取。在安溪参内中心学校校长叶培祥提供的一份《2019年参山村研究生及大学生录取名单》上,记者看到,今年,叶逸文、叶书荣、叶少斌、叶家婧都考上了研究生,其中叶逸文是美国耶鲁大学,叶书荣是西安交通大学,叶少斌和叶家婧是厦门大学。应届生中,陈禹、叶娜婷被清华大学录取,叶桢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叶景芸取得安溪县高考文科第一名,被厦门大学录取。本科以上学子总人数33人。今年的成绩并非偶然,在2018年,该村有3人考取研究生,本科以上总人数31人。2017年,该村有4人考取研究生,本科以上总人数22人。叶培祥提供的一份《参山村历年来考取博士、硕士名单》上显示,该村先后有13人考取博士学位,38人考取硕士学位。“这是不完全统计的数字。”参内中学退休教师叶景菁说,他在参内中学任教时,教过的学生中,也有人成为硕士、博士,但名单中并未体现。南安眉山乡“清华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南安市眉山乡“清华楼”走出10位清华北大学子“清华楼是因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眉山学子魏岳腾而得名。”在南安眉山乡眉山中心小学内,有一幢三层的圆形建筑。9月29日,记者来到该小学,发现该建筑仿北京天坛外形,大门正上方镶嵌着“清华楼”三个大字。南安市大眉村教育基金会会长魏火星介绍,2000年,大眉村人魏岳腾以816分、南安市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眉山乡第一名踏入国内最高学府的学子,极大鼓舞了当地村民培养子女的热情。南安市大眉村教育基金会抓住契机,在上百名乡贤的慷慨解囊下,于2004到2005年建了“清华楼”。2015年,乡贤再次踊跃捐助40多万元,修建“清华楼”的附属工程。目前该楼集教育教研、图书阅览、电化教育、团队活动于一体。十多年来,这栋“清华楼”激励着一届届眉山学子。从2000年以后的十几年里,眉山乡走出了10名清华北大学子。眉山中心小学校本部负责人魏长杰提供的一份名单显示:2004年,颜彬航、李钟顺考取清华大学;2005年,颜彬航的弟弟颜彬游考入北京大学;此后,颜彬航和颜彬游的妹妹考入厦大,一家人被传为佳话……学生在参观安溪龙涓福都小学校史馆展示的优秀学子事迹。安溪县龙涓乡福都村5年培养3名博士14名硕士“孩子读书就没让我们操心过。”说起儿子肖伟集,安溪龙涓福都村村民肖小云很是欣慰。他说,儿子小学就读于福都小学,进入高中后,第一学期期中考全年段第一名,他去参加了家长会。此后因为离家比较远,他基本没有再参加家长会,不过儿子很争气,2011年高考时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2015年被保送硕士,去年毕业到杭州工作。“从小我们就告诉他读书的重要性,用身边的事例来激励他。”肖伟集是福都村诸多优秀学子中的一个。9月25日,在龙涓乡福都小学综合楼2楼校史馆“人才辈出”版块,记者看到了该村十几年来考取硕士、博士的名单:刘新瑜2008年考上厦门大学研究生;肖艺芳2010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潘秋静2011年考上日本九州大学硕士研究生,2016年就读日本广岛大学博士……足有二十几个。福都小学校长肖福良介绍,十几年来,福都村优秀学子辈出,3000多人的村庄,先后出过5个博士、22个硕士、400多个大学生,其中近5年就出了3名博士14名硕士。南安市向阳乡旗星村几个学霸是亲戚说起向阳乡旗星村,就不能不提到该村学子林伟南。2009年10月,就读南安一中高二年级的他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在以高三年学生为主要参赛对象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福建赛区第一名;2010年,他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夺得一等奖,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成为泉州地区以高二年学生的资质获得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并被北京大学录取的第一名学生。林伟南的同班同学又是同村的林燕铭,2008年9月考进南安一中,2011年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据了解,当年南安有6名考生被清华、北大两所高校录取,向阳乡就占了2名,且都出自旗星村。2014年,泉州五中的林子晗以676高分摘取了省文科投档分第一名的桂冠,他也是旗星村人。而在此前的2005年高考,该村的林东杰以总分613分,获得南安市文科第一名,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有意思的是,林子晗、林伟南、林东杰的曾祖父都是亲兄弟。记者从向阳乡了解到,这几年来旗星村学子高考成绩也不错,2018年该村学子林生滩取得文科608分,为全乡最高分。分 析为什么这些偏远的山村多出学霸呢?相关人士表示,这和族范家训的影响、当地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的重视支持、乡贤的捐资助学离不开关系。族范家训熏陶安溪参内乡参山村至今保留着“四落大厝”“顶新厝”“中新厝”“下厝厅”等多座红砖燕尾脊古大厝,户户均有独立书房,为当年私塾办学、名师授课之用。参山村退休教师叶景菁介绍,参山村自古就有“勤耕苦读”之风,家长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他说,因宋代叶氏有人考中进士,祖上还当过教谕,因而子孙知书达理,忠、孝、礼、义等风尚在村中世代衍传。明末,先祖开始建书塾学馆,延师授业,教育子孙后代知书识礼。清朝中期,又建了许多闽南宫殿式大厝,今村中现存的一方朱熹题的“读圣贤书”牌匾就是当时旧书房遗物。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村庄多出学霸与村里的族范家训密不可分。向阳乡旗星村林很昌老人告诉记者,在《九牧邵州联桂山坪林氏族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族范家训”,其中很多是关于读书的,如“家不论贫富,子女不论智愚,第一要读书”等,这对后世子孙产生了不少影响。记者了解到,林伟南的父亲和林子晗的父亲成绩也都一直很优秀,两人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后来都考上大学。林伟南表示,小时候每到中考高考,村里人就经常在谈论谁家的孩子又考出好成绩了。潜移默化之下,他心里也有了一定要把书读好的想法。安溪县龙涓乡福都村党支部书记陈艺中也表示,福都村重知识、重教育的氛围浓厚。现在,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大家都会一起庆祝。村民再苦再累,也不会让孩子辍学。在南安市眉山乡大眉村,记者也看到了魏氏祖训这样写道:“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勤奋学习改变现状“村民知道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知识。”福都村党支部书记陈艺中介绍,福都村距离安溪县城近80公里,地处偏远,一直以来以茶叶、水稻种植为主业,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多年来,村里十分重视教育,教育质量一直名列龙涓乡前茅。同样的看法,在其他“学霸村”也存在着。向阳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认为,向阳乡位于南安市东北部,群山环抱,位置相对偏远,“也许大家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想法,要读书才能够走出大山。”眉山乡中心小学校本部负责人魏长杰也表示,山区孩子比较能吃苦。此外,山区没有太多娱乐设施,孩子受外界的影响小,能把精力多用于学习。学长“传帮带”“福都村频出优秀学子还与学长的‘传帮带’密不可分。”采访中,龙涓乡福都村党支部书记陈艺中、福都小学校长肖福良都多次提到现任安溪英发家具董事长陈明辉。据介绍,陈明辉也是福都村人,福都小学校友,也是村里第一名大学生。事业有成的他,慷慨解囊,鼎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成立育才基金,每年奖学奖教10多万元,2005年以来资助在校大学生上百人次。每年正月初三,他还召开全村大学生座谈会,现场发放奖学金、奖教金。“线下有热心学长组织交流,线上也有全村在校大学生创建的励志QQ群,所有人在群里一起互相讨论学业,相互鼓励。”福都村学子陈炳枝说,今后有机会,他也想把自己的就学经历讲给现在福都小学的学生听。为了更好地激励后来的学子,福都小学于2017年在综合楼二楼建设了校史馆,虽然面积只有40多平方米,但里面“五脏俱全”,尤其是“人才辈出”版块,占了整整一面墙。平时学校会组织在校学生到里面参观,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激励。“优秀学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眉山中心小学校本部负责人魏长杰介绍,“清华楼”建起后,对学校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学生。政府重视乡贤支持“教育佳绩的取得,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重视支持。”向阳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持续投入,并发动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学习环境和教育水平。向阳乡高度重视教育,积极向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争取各种扶助资金支持。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2014年,向阳乡公益事业促进会正式成立,爱心人士捐钱捐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这样上下一心为教育的行动,也在其他地方发生着。在眉山乡,很多乡贤踊跃为大眉村教育基金会捐资,同时为学校出钱出力,“学校‘清华楼’等的建设都离不开乡贤的大力支持。”在参山村,参山慈善会每年对优秀大学生给予奖励。在福都村,今年以来村里就投入四五十万元建设福都小学操场、更换教室玻璃,年底还准备建设学校电脑室。建 议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汲取学习“学霸村”的好做法,更好地培养“我们家的孩子”,进而更好地推动泉州教育事业发展?有崇尚读书的氛围也要有鲜活的榜样泉州师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曾雅茹教授认为,一个村庄的许多孩子高考成绩特别突出,这个村庄应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崇尚读书,村民对考取大学这种行为很认同,并视为自己孩子理想的发展目标、学习的榜样。最后,身边要有一个鲜活的榜样,“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即使生活在一般的生活环境,父母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如果身边有可以学习的榜样,也能够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几个“学霸村”中,有的村族范家训一代代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一种家族文化,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崇尚读书,重视孩子的教育。人才辈出的村庄有一个个鲜活的榜样,村里人对这些榜样很熟悉,平时生活中就会用这些榜样去激励孩子。曾教授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对成绩优秀的村庄进行奖励、挂牌鼓励,在村里设立“博士墙”“硕士墙”,激发其他孩子学习优秀的榜样,同时可以考虑对这些乡村教育的做法进行宣传,供其他地方借鉴学习,进一步倡导崇尚读书、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助力我市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露西娅

农村人机会来了!5大“乡村人才”培养计划出炉!农民致富有望!

【村长晓佳一】用文字记录农村生活,书写三农问题,解读社会焦点!敬请点击关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胜利之年,这一年我国实现了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打赢了这场历时八年的脱贫攻坚战。八年的时间里,全国832个贫困县9899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而这一壮举之下则是有数百万人的负重前行,其中甚至有1800多人因脱贫攻坚而牺牲,300多万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基层工作者为此整整在一线奋斗八年。在今天的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一组组数字,一位位楷模让我们感到国家和人民对于摆脱贫困的决心和毅力,也能看到乡村振兴的胜利曙光已经不远了。伟人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现在我们终于实现全面小康,但是这还不够,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区域性差距较为明显,乡村振兴战略提到我们要在2035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缩小城乡差距,因此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既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绩,防止再次返贫,又要在此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也是人才的振兴,对于农村来说留不住人的农村是落后腐朽的,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现在农村向好的方向发展,农村的面貌总体改善了,但是并没有吸引到很多的农村人留在农村,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每年一过完春节,村里就不剩几个人。这样的乡村连人都没有,怎么可以振兴?光靠外部引进没有内部自发机制根本是行不通的。但是国家早有部署,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其中提到5大人才培养计划。要大力培养的五种人才是:① 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新农人、职业农民,培养的是高素质农民,以规模经营为主的农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的带头人都是培养目标,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都可以加入到生产经营中来。② 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二三产业就是工业和服务业,培养和壮大乡村企业家队伍,例如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乡村工匠、手工从业者、传统艺人等等和高校对接,大力培养传统技艺传承人,培育乡村品牌,也可以创办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劳务性收入。③ 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建设;加强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等,从文化教育、卫生健康、乡村文化以及乡村规划多方面培养人才。④ 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乡村治理主要就是村干部的活,虽然现在我国村干部配置蛮齐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村干部都是合格的,尤其是面对乡村振兴这种百年大计,没有人敢打包票一定能够带领村民过上幸福生活。而现在培养的是多方面村干部人才,对知识要求,人为素养,法律知识都要齐全配备。⑤ 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和推广服务工作;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农村要振兴,国家要振兴,农业必须振兴,而农业振兴就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振兴,因此要把农业人才放在农村,放在一线,从技术领军到科技创新到农业服务与推广全面壮大农业科技队伍。而在这些人才培养中,农村有不少人才可以挖掘和培养,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更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五大农村人才培养计划的出炉,会激发农村活力,带动农民致富能力,相信在未来,一定可见建成,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现代化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