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银研究:从中央一号文件看我国农业农村金融发展新局面而游无朕

中银研究:从中央一号文件看我国农业农村金融发展新局面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的良好开局,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认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发展将为金融支持提供新的机遇。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主题均为“三农”问题,从农业基础、农业产业发展、农村改革、乡村建设等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农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一号文件的主题变化反映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反映了新时代农业农村问题主要关注点的升级与转变。第一,粮食安全、种子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则。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种子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种业安全。从种业自主创新开发、种业繁育基地建设、依法治种等角度提出要求。2021年,时隔5年后,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政经格局下,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部署种业发展,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 。截至2019年,我国持经营许可证的种业生产企业不足1万家,其中具有研发能力的仅有100家左右,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能力不足。大量跨国种子企业进入我国,客观上制约了本土优势品种的研发和推广,使得国内种子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当前,我国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蔬菜新品种、园艺植物的种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进口。美国排名前10的种业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我国排名前10的种业公司占全球份额的10%左右。美国的孟山都、杜邦和德国的拜尔等公司在种子生物技术领域形成垄断局面。因此,实现粮食种子自给自足是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育种行业具备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等特征,此次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支持生物育种科技项目,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打好种业翻身仗。预期生物育种、种子繁育等产业有望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实现种业的稳健发展。第二,从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建设向全面现代化农业产业转型,夯实现代农业基础。2016年,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提出量化标准,将做好农业种植的基础设施作为重要工作思路。2020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存量面积约7.48亿亩,新建成面积8391万亩,超过8亿亩的发展目标。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基础研发等也是2016年农业发展的重要部署,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表述仍停留在“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背后需要突破的包括农业现代化产业链的构建、农业产业链分工、充分保障农民收入的利益分配机制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农业产业新业态做出重要部署,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现代食品加工等新型农业业态。2020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突破12万亿元,形成了近9万家农业产业化企业,1542家龙头企业,多家电商企业布局农村电商,农业规模化发展已形成较好开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第三,乡村建设向精细化、宜居化方向迈进,县镇村融合程度提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乡村建设的规划主要包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污水治理、改厕、生态环境建设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脱贫攻坚。五年的时间里,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截至2019年底,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97%的乡镇有了快递网点;农村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覆盖。截至2020年9月,农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已达到98%以上,80%以上农村人口实现了自来水饮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实施乡村建设活动的内涵体现在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路、燃气、清洁能源、5G、移动物联网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厕、污水处理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县并轨、城乡统一)、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电商、物流、仓储冷链等)、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投入保障(一般公共预算、金融资源等)。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县城、乡镇、农村的界限将更加模糊化,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通城乡要素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以县域为整体的区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县域的投资、消费等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渐明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并要求落实好承包经营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2020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入市交易。围绕“三块地”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保护农民利益及耕地安全之间稳步探索最佳平衡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随着“三块地”制度的逐渐明晰,围绕土地流转交易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成为可能。届时,全国统一的估值定价系统、土地流转信息系统等将为盘活土地价值、激发土地活力提供重要支持。第五,坚持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不动摇。绿色农业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特别强调了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对渔业资源的休渔禁渔及跨地区跨流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包括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节水工程、生态环境整治等。坚持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是贯穿“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特别强调了发展绿色农产品,对土壤、水资源等的优化利用。要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并强调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重点问题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达到更高要求。展望“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将与完善农业生产力布局、高效利用水土资源、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等进程融合协调,创造产业融合、创新农业、再生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发展模式,迎来较大发展空间。二、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机遇为农业发展匹配适应的金融资源是历年中央文件部署的发展方向之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及产品模式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进行部署。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特别是抵押融资产品范围的拓宽、保险制度的设立及对涉农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等。同时,对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了前期的意见方向与思路,主要对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对“三农”领域加大信贷及综合金融服务进行指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前期基础上加入了对中央及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向农业农村倾斜,通过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指出安排支持易地扶贫及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专项债。要强化对“三农”信贷的货币、财税、监管政策正向激励,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以财税、信贷及综合化服务为主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将为“三农”服务提供更加全面的资金支持。结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展望“十四五”,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将有望迎来新机遇。第一,支持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的专项债券发行。自2019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规模已累计超过233亿元,累计发行支持农业农村的政府专项债券865亿元,四川、湖北、江西、河南、福建、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发行规模处于前列。目前乡村振兴类专项债券主要募投领域有道路、桥梁、水系、村庄整治、厕所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项目,供排水、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以及乡村旅游项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并要求制定出台操作指引。“十四五”规划(草案)指出要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在2020年上半年债券违约背景下,银行在债券承销业务拓展策略上逐步向重点战略行业、优质国企、地方债业务倾斜。支持乡村振兴一般债及专项债发行是银行践行支持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也将为银行债券业务带来较大增长空间。第二,参与乡村振兴基金,以一级市场投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我国多地已积极探索运用股权投资业务服务乡村振兴,探索形成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为主的母基金与社会资本参与的多项平行字基金并行的发展模式。截至2月末,乡村振兴母基金达86只,投资方式以直投为主,部分基金是通过投贷联动的方式运营。广东、江苏、山东、河南等地相关投资基金已初具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并通过地方政府财政的倾斜支持,乡村振兴基金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出“杠杆”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合理把控项目风险。未来,“三农”产业基金可通过股权转让、收购、公开上市等方式退出,以股权投资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景有望进一步拓宽。目前,部分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基金的发起设立、托管等业务。第三,参与构建完善涉农信息数据平台,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业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当前,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与当地林业、农业、科技等政府部门合作,推进整村信息批量采集工作,搭建客户基础信息库。互联网电商平台通过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形成涉农信息数据平台。部分互联网机构通过AI及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种植过程中的生长情况进行捕捉,形成动态监测数据。长期以来,困扰金融行业支持“三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为农业高风险、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建立区域内部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有助于环节这一信息不对称情况,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建设银行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外联种植补贴数据、种植或养殖投保数据等,作为基础进行贷款投放。第四,丰富涉农授信指南,对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等新型抵押模式进行创新,支持新产业新业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熟,产业融合程度持续加深,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制造、农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关联度增强。金融机构要持续增强对农业细分产业及新兴业态的跟踪分析,丰富涉农授信指引,覆盖种植、养殖、乳业、农副食品加工、生物育种等行业,积极拓展生猪活体抵押、农机具抵押和大棚设施抵押等新型抵押模式。围绕农村土地经营权、城乡建设指标增减挂钩等的抵质押融资进行授信探索。对休闲农业、农村康养等领域加强跟踪研究。目前,农业银行针对农业细分领域的授信指引覆盖的细分行业近60余个,并积极探索新型农业抵押授信模式。三、几点建议结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及“十四五”规划,商业银行可积极加大对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把握增长潜力及机遇。第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管理及工作机制。结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与“十四五”规划建议草案,“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探索优化支持方式及路径,涉及银行的多部门、多条线、子公司及附属机构等。建议围绕乡村振兴、“三农”发展、县域金融发展等形成管理及工作机制,统筹协调银行内外部资源,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及资源约束,有选择地拓展支农支小服务,并形成统一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第二,立足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绿色农业项目,丰富金融服务模式。随着我国农村农业发展迈入新阶段,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金融机构对“三农”业务的认识也需要形成新共识。困扰金融机构发展“三农”业务的传统困难,如农业相关所有权制度的法律界定、农业面临的供需端波动性导致的价格波动、农业企业经营模式规范性及信用信息不足、涉农信贷不良回收处置面临难度等,在逐步地改善与消失。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地方政府在涉农信贷中提供的保障与支持、信息技术对农业种植及销售的指引作用等,“三农”业务不再难以触碰,而是蕴含巨大机遇的业务领域。建议金融机构结合中央一号文件与“十四五”规划建议草案的指引,对现代农业发展,如农业产业链、农业新业态等加大支持力度,把握乡镇建设带来的基建投资机遇,坚持支持绿色农业项目。建立与现阶段及未来短期阶段内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授信指引及其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第三,建立健全同业、异业合作机制,共同努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向乡村延伸。在乡风乡情的传统约束下,农村信用建设是一张无形的网、无形的约束。随着5G、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县域、乡镇、农村层面的信用数据有望形成信息化集成平台,结合数据信息的新型信用体系有望实现无形至有形的转变,为大型金融机构、非本土化金融服务者提供充分的信用基础。良好的信用建设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农户的各方支持。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应主动加强合作,利用所具备科技实力沉淀信用数据,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向乡村延伸。金融机构可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家庭农场、农业产业链、农村道路及污水处理等业务领域,加强产品创新及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夯实渠道、客群拓展能力,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业务模式推广普惠金融业务。第四,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通过对公及个人授信、债券发行、参与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托管业务等,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当前,地方政府在县域、城镇、乡村的投入有所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拓展业务时可依托资产业务,全面参与支持政府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各类项目及投入,通过发行债券、参与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参与托管业务等,拓展各类金融服务。例如,目前乡村振兴债券的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县域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社会保障项目或人居环境改善项目。传统认识下,此类授信主体并非大型商业银行的授信目标,可探索通过参与债券、基金等其他模式切入相关业务领域。作 者:李梦宇 中国银行研究院

骨肉不葬

《2020年中国农村金融扶贫及创新调研报告》在京发布

探索农村金融助力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 王彩娜)11月21日,由金融扶贫及创新课题组组织编写的《2020年中国农村金融扶贫及创新调研报告》在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2020金融扶贫及创新峰会上正式发布。《2020年中国农村金融扶贫及创新调研报告》显示,在金融扶贫实践中,全国各地相关参与主体积极探索,在制度设计、管理机制以及金融服务与产品方面大胆创新,积极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贫困人口增收。一是建立信息共享与监测评估机制,金融监管部门与政府扶贫办建立了金融扶贫信息共享机制,开发了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系统,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贷款信息一目了然、动态更新。二是多措并举降低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融资成本。三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增加贫困地区有效金融供给,以满足贫困户多样化金融需求。四是精准助力产业扶贫,金融机构因地制宜,积极对接财政资源,促进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融合发展,带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产业发展。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在帮扶贫困地区企业上市、创新金融产品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径。五是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根据贫困地区实际和融资需求,为其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环境整治等短板基础设施提供金融支持。六是通过消费扶贫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金融机构通过直接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或搭建销售平台的方式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七是通过派驻扶贫干部方式定点扶贫,提升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八是积极开展金融扶智,不少金融机构为贫困地区培训村干部、村民,普及金融扶贫政策与知识,提升贫困人口金融素养与道德修养水平。金融扶贫及创新课题调研组成员,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布作为金融扶贫及创新课题调研组成员,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布表示,“总体来看,金融扶贫特色鲜明,成效显著。通过紧密配合国家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得以扩面提质,农村贫困群体的经济活力得以激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金融扶贫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为更好地探索农村金融助力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将农村金融的可获得性纳入缓解多维贫困的目标,金融扶贫及创新课题组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金融扶贫工作。一是强化金融扶贫的“造血式”扶贫能力与效率。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充分运用金融手段调动相对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扶贫与扶智、扶志深度结合,为相对贫困人口提供一揽子金融扶贫产品与服务。二是推动相对贫困人口信用评估体系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刻画相对贫困人口的信用特征,完善金融扶贫信用体系;促进各类金融机构既有农村信用评估数据的共享共用。三是注重发挥合作性金融的减贫作用。在缓解相对贫困中,合作性金融相对于商业性金融更具优势,对合作性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扶贫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根据其扶贫成效进行适当的财政奖励与补贴。四是全力助力金融教育减贫。除了对教育发展提供足额的融资外,还应聚焦相对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金融财商素养教育。五是积极助力绿色减贫。金融扶贫参与主体应对扶持地区的绿色产业进行筛选,对其进行信用评级,综合绿色产业本身的发展前景以及对相对贫困户的吸纳、带动情况,决定其授信额度;探索助力建立绿色资源交易平台,开展绿色资源抵押、质押等金融创新试点,有效放大绿色减贫效应,提升绿色减贫质量。

纥之则啼

2019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暨精准扶贫成果展举行

工人日报客户端11月30日电 以“精准扶贫,金融先行”为宗旨,以“推动农村金融向同质量发展”为主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国研经济研究院主办的2019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暨精准扶贫成果展今天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扶贫办、农业农村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中国平安集团等部门和单位的15名嘉宾,就金融创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发表演讲并进行互动讨论。在同期举办的金融创新暨精准扶贫成果展上,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及部分省区农信联社共162家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类机构和相关企业,展示了它们在金融创新暨精准扶贫方面采取的各类举措和丰硕成果。峰会专题分享环节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金三林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兼副研究员、河北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吴平分享了大名县脱贫攻坚的做法,平安银行总行扶贫金融办公室高级督导杨建军就平安“三村工程”扶贫模式介绍经验,安徽省庐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叶秀介绍了打好“组合拳”助推金融扶贫高质量的经验和成果,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就协调推进产业扶贫与农村金融创新方面发表了独到见解。在“精准帮扶模式与展望”互动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同全,中国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黄小东,河南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王瑛,贵州省工商联宁波商会会长、中林实业集团董事长王宋芳等专家和企业家,热烈探讨精准扶贫方面的有效模式,同时对2020年的帮扶模式进行了展望。参展机构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总干事王泰为博士介绍说,其旗下的文旅委员会已与沿线国家的150多家企业或组织签署了共同发起、建设和运营“开源丝路驿站”的协议,致力于文化扶贫、贸易减贫。联盟目前正在助推“兰考音乐小镇”建设,通过从“一棵树”到“一把琴”的升华,实现兰考“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的美好愿景。峰会期间,国研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19中国农村金融扶贫调研报告》,并公布了一批金融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金融精准扶贫优秀案例。据介绍,自8月初至11月20日,国研经济研究院组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中国银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及各高校的专家,开展全国农村金融扶贫问卷和实地调研工作,各金融机构纷纷自荐或推荐本单位、本区域的金融扶贫案例,峰会组委会按照精准度、有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等为标准,甄选了一批创新、优秀案例,所有入选案例效果突出、精准度透明、创新价值凸显。(记者 黄哲雯)

美刺

打通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几个堵点

权威访·谈本报记者 段树军“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其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是重要支撑。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进入攻坚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这对业务规模较小、收入依赖存贷利差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是严峻挑战。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当前农村金融的热点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农信系统管理体制改革亟待解决中国经济时报:受我国金融改革进入攻坚期的大环境影响,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当前面临哪些挑战?或者说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张承惠:是的。农信系统是支农的主力军,在绝大多数省份,农信系统都是资产总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农信系统在普惠金融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2005年期间,大型银行受改制影响,纷纷撤并县域及以下网点,这个时期,是农信社有效填补了市场空白。农信社在开展存款、汇兑等基本业务的同时,还在宣传普及农村金融知识方面作出贡献。农信社在竞争中积极创新,不断改进金融服务,特别是近年来借助科技赋能,很多农信社建立了较好的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可以说,农信社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农商行公司治理不规范。农信社银行化改革不到位,尤其是运动式“一刀切”的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只是提升了监管力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改制后的农商行股权分散且缺乏合格股东,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普遍没有经营决策权,导致其只关心短期分红。由于公司治理的低效,农商行普遍出现经营重心上移、脱离县域、偏离主业等问题,进而造成服务“三农”意识弱化,信贷风险上升。二是农信社中间业务单一。部分农信机构尤其是偏远地区农信社,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业务、保险代理以及代收代付等传统品种,规模小、品种单一。三是承担过多的政策性功能。作为支农主力军,农信社承担了相当大的政策性职能。在地方政府要求下,部分农信社不得不在偏远地区设立机构网点、发放支农助农低息贷款等政策性职能。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加剧了政策性支农与商业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四是省联社管理体制不顺。省联社定位不清晰,通过上收人事、经营、财务等权力,过多运用行政命令方式,影响干预农商行的独立经营。特别是随着银行化改革推进,行政性管理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在省联社体制改革的讨论中,多数地方的改革方案都是向省里集中,成立联合银行或省级单一法人。选择哪种模式需要慎重考虑,但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解决。现在看,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省联社仍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开展普惠性农村金融服务,需要省联社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牵头落实好政策性功能,同时依托省联社,也有利于风险管控和发生风险之后的处置。但是在发达地区,鉴于农商行普遍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省联社则应退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五是面临不公平竞争问题。近年来,大中型金融机构纷纷下沉重心、布局县域,凭借资金、系统和技术优势,“掐尖”农商行优质客户,影响了竞争秩序,对农商行造成一定冲击。对此应该反思,是否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开展普惠业务并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要求。畅通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渠道中国经济时报:1月初,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积极参与村镇银行改革重组,进一步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在您看来,村镇银行化解风险的关键何在?张承惠:缺少长期性资本投入是农村金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当前农村地区融资主要是短期、超短期贷款,这适合农产品生产的周期,也符合一些流通领域快进快出的需求。但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模化农业,需要长期的资本性投资。村镇银行较农商行规模更小,抗风险能力更弱,除少数与当地政府,或大股东、大企业关系较好的村镇银行外,普遍面临资金来源渠道窄、成本高的问题,有时还成为母行的“提款机”。比如,某村镇银行的母行以高息将资金拆借给村镇银行获取高额利润,间接抬高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吸引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生产是一个解决办法,但也面临较大风险。如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可能导致长期贷款无法偿还。因此,要建立完善体制机制,畅通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渠道,保障长期资本投入的合法权益。由于规模小,多数村镇银行经营管理能力也比较弱。从村镇银行未来发展看,可考虑通过母行进行整合,实现规模化管理。目前一些较大的银行已经设立村镇银行专职管理部门,通过事业部、专业化管理模式,设立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也值得关注研究。让农村合作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近年来村镇银行培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强监管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张承惠: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主要问题是不成体系,特别分散,受地方政府控制。一旦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标准化发展,就无法生存。因为“标准化”会大大增加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成本,使得势单力薄的互助机构无法承担;同时出于防风险需要对互助组织业务范围、服务对象的严格限制,也导致这类机构难以生存。从部分省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情况看,为强化监管防控风险,设定了诸如资金不出村、不准设立资金池等严格标准,造成资金需求与供给严重失配,试点社难以稳定运营。从金融监管角度看,一方面,针对正规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标准,不适用于合作制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另一方面,我国地方尤其是县域金融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实施有效监管。发展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让农村合作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一是建立完整的体系。比如日本的农协组织,通过完整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覆盖了日本农村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农林中央金库作为农协的“中央银行”,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协调者,可在全国范围内对农协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实现资金的规模化投资运营。同时,农林中央金库也是农村金融系统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有效性远远高于分散、各自为政的运作模式。二是资金互助与生产经营密切关联。国外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发展初期都是与农业生产经营密切关联在一起的,是“皮”与“毛”的关系,即成为农村生产经营合作组织体系中的一部分、一个环节。只是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普通金融机构也可以为农村农业提供有效服务了,互助才逐步走向商业化。我国目前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多数是与生产脱节的,没有真正贴近农业、服务农业,所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单纯追求利润、盲目扩张、行为失范。因此,应借鉴国际经验,成立类似农协的组织,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体系化,并使金融成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链条。不解决农业互助组织体系问题,就解决不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问题。

追之

基于夸克区块链技术的农村金融平台研究

夸克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金融原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进行基于夸克区块链技术的农村金融智慧平台的研究。将夸克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和非对称加密等特点作为技术核心应用到农村金融智慧平台建设中,明确各参与方的利 益联结机制,辅以信息数字化,对农户融资困难提出解决思路。当前,数字经济不断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农村金融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夸克区块链作为 一项颠覆性技术,频繁地活跃在大众视野中,有望引领全球 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大数据和夸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方 面的应用推广,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提供了可能型。在农业 领域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后,要利用夸克区块链技术去 中心化、去信任化、开放透明和不可篡改的特点,为农村金 融甚至农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模式。农业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加 快农业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必定会促进农业向更高水平 转型。解决农业融资的问题要以核心企业和合作社为关键节 点,基于夸克区块链技术的农村金融智慧平台的搭建在一定程度 上打破了农户及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平台的建设要不断明 确农业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以及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逐 步形成一个公平、透明的信用体系。利用夸克区块链技术的优势, 实现农业金融的信息化、数字化、可追溯化,逐步打通供应链, 扩大产业化规模,助力于农业的发展,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

大东方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普及率高 为何农户贷款仍很难?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反思乡村经济,我们发现乡村经济衰退可能源于现代经济理论的误导。现代经济理论主要应用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而农村的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福祉最大化为目标的微弱经济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构筑的经济体系内,微弱经济体受到政策的忽略,以及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排斥。”11月18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在“2020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发布的《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中称,普惠金融就是将被传统金融机构排斥的“中小微弱”包容进金融服务体系。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四成,多数为低收入群体。”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CAFI )理事会联席的主席兼院长贝多广在上述论坛上表示,我国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个月的收入1000元左右,主要分布在农村。因此,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水平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1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在“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在表示,“十四五”期间,人民银行等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有深度的普惠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金融应该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学部委员李扬在上述峰会上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37.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增长9.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9244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389元,增长10.1%。由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消费零售额也远低于城镇。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0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498亿元,同比增长4.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78亿元,增长5.1%。1—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0341亿元,同比下降6.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559亿元,下降5.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必须加快提升农村消费,提高农民收入。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农村银行业机构(包括农信机构和村镇银行)资产规模为39.8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12.9%,但农村银行业机构法人机构数量众多,目前为3920多家,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的85%以上,网点和服务渗透率高,在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6月末,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8659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的35.44%,占比高于大型国有银行、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而农信机构更是农村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为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95.4%。然而,由于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和微弱群体的服务方式不同,农户贷款难仍未能有效解决。对于中小企业,银行通常用抵押不动产或质押股权等方式提供信贷服务;对于微弱群体,银行主要通过信用调查或者大数据分析来提供金融服务,而此类群体数量大,信用记录不完善,收入偏低,金融素养和能力也比较弱。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在“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发表主旨发言时指出,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农户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并存,农户想要贷与银行不敢贷并存”的现实性问题。银行方面要加强风控水平,击破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等难点。毕竟“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应该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使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支持。”因此,他表示,不能强行要求银行贷款,信贷资金的本质就是有贷有还,而且要有付息,它不是财政拨款,也不是慈善。虽然农村银行业机构是农村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但仍面临诸多困难。《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20)》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但大多数农信机构规模较小,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十分有限。随着经济下行、利率收窄以及国有六大商业银行的服务下沉,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特别是对于头部客群的争夺使得农信机构受到剧烈的冲击。《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表示,目前,我国各家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参差不齐、分化严重。从资产质量来看,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10%~20%;而资产质量比较好的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广东一带,不良贷款率可以维持在1%左右,甚至低于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从盈利能力来看,有的农村商业银行ROE高达20% 以上,而差一些的农村商业银行ROE 不足5%,分化也很严重。

人能

汇聚金融领域创新智慧 助力农村金融向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小霞在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以“精准扶贫,金融先行”为宗旨,以“推动农村金融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9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暨精准扶贫成果展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国务院扶贫办原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中国人民银行原办公厅主任肖乾珠分别作主旨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王忠宏,中国银行业协会顾问王哲出席峰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王辉主持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余斌在题为《在扩大开放中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中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来消除供给侧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让供给最终能够满足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推动农业以过去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的转变。而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要通过改革来消除制约金融供给侧调整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让金融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从而提供更多新的产品来满足对金融的需求。”余斌指出,从根本上来说,要大力发展民营区域性中小银行来解决在制造业、在民营企业中所存在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郑文凯在题为《金融企业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六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预计到2019年年底,全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都将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90%以上。”对于近年来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郑文凯阐述了其四个方面的体会:第一,主动联系对接脱贫攻坚任务;第二,注重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第三,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第四,展示全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良好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宋洪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主旨演讲中指出。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宋洪远谈了三点看法: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领域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第三点,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包括目标的衔接、任务的衔接、工作机制的衔接、技术的衔接以及战略的衔接。他表示,当前,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实现战略转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肖乾珠在《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措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服务立体化、服务覆盖面广、支付增信日益完善、金融消费教育不断加强的大好局面。同时,普惠金融促进了实体经济和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服务于民生工程和大众创业工程的发展。肖乾珠说,普惠性金融一定要为中小企业服务、为创新创业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峰会“精准扶贫实践与探索”专题分享环节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金三林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兼副研究员、河北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吴平分享了大名县脱贫攻坚的做法,平安银行总行扶贫金融办公室高级督导杨建军就平安“三村工程”扶贫模式介绍经验,安徽省庐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叶秀介绍了打好“组合拳”助推金融扶贫高质量的经验和成果,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就协调推进产业扶贫与农村金融创新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精准帮扶模式与展望”互动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同全,中国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黄小东,河南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王瑛,贵州省工商联宁波商会会长、中林实业集团董事长王宋芳等专家和企业家,热烈探讨精准扶贫方面的有效模式,对于2020年的帮扶模式进行了展望。同期举办的金融创新暨精准扶贫成果展,有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及部分省区农信联社等共162家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类机构和相关企业,纷纷展示本单位在金融创新暨精准扶贫方面采取的各类举措和丰硕成果。上海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国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从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商银行,一贯坚持初心和使命,支持“三农”发展,助力农村金融扶贫。在理念高度上,积极响应中央扶贫精神,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扶贫;在区域广度上,根据上级扶贫安排,尽力拓宽金融扶贫范围;在扶贫深度上,立足上海地域特色,在大都市讲好农业故事;在措施力度上,紧密结合农商特色,切实强化扶贫举措落地;在扶贫效度上,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实现银行企业农村共赢。据参展机构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总干事王泰为博士介绍,旗下的文旅委员会已与沿线国家的150多家企业或组织签署了共同发起、建设和运营“开源丝路驿站”的协议,致力于文化扶贫、贸易减贫,联盟目前正在助推“兰考音乐小镇”建设,通过从“一棵树”到“一把琴”的升华,实现兰考“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的美好愿景。峰会期间,国研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19中国农村金融扶贫调研报告》,并公布了一批金融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金融精准扶贫优秀案例。自8月初至11月20日,国研经济研究院组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中国银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及各高校的专家,开展全国农村金融扶贫问卷和实地调研工作,各金融机构纷纷自荐或推荐本单位、本区域的金融扶贫案例,峰会组委会按照精准度、有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等为标准,甄选了一批创新、优秀案例,所有入选案例效果突出、精准度透明、创新价值凸显。

另一天

央行:不断深化绿色金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改革创新和研究工作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吴限)4月10日,央行官网公布的2019年研究工作会议中提到,2018年央行研究系统深入研究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问题,持续开展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基础理论研究,有序推进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绿色金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改革创新和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具备长期向好和深化改革的条件和基础。央行研究系统要深刻把握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中心任务,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现代金融体系效率性、稳定性、普惠性、开放性四大核心要素,主动作为,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特色研究,进一步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更好地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智力支撑。

朱门怨

第11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丨汇聚金融领域创新智慧 助力农村金融向高质量发展

嘉宾就“精准帮扶模式与展望”进行互动交流。■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在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以“精准扶贫,金融先行”为宗旨,以“推动农村金融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9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暨精准扶贫成果展举行。2019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现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国务院扶贫办原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中国人民银行原办公厅主任肖乾珠分别作主旨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王忠宏,中国银行业协会顾问王哲出席峰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王辉主持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余斌在题为《在扩大开放中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中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来消除供给侧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让供给最终能够满足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推动农业以过去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的转变。而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要通过改革来消除制约金融供给侧调整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让金融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从而提供更多新的产品来满足对金融的需求。”余斌指出,从根本上来说,要大力发展民营区域性中小银行来解决在制造业、在民营企业中所存在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郑文凯在题为《金融企业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六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预计到2019年年底,全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都将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90%以上。”对于近年来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郑文凯阐述了其四个方面的体会:第一,主动联系对接脱贫攻坚任务;第二,注重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第三,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第四,展示全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良好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宋洪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主旨演讲中指出。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宋洪远谈了三点看法: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领域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第三点,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包括目标的衔接、任务的衔接、工作机制的衔接、技术的衔接以及战略的衔接。他表示,当前,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实现战略转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肖乾珠在《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措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服务立体化、服务覆盖面广、支付增信日益完善、金融消费教育不断加强的大好局面。同时,普惠金融促进了实体经济和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服务于民生工程和大众创业工程的发展。肖乾珠说,普惠性金融一定要为中小企业服务、为创新创业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峰会“精准扶贫实践与探索”专题分享环节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金三林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兼副研究员、河北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吴平分享了大名县脱贫攻坚的做法,平安银行总行扶贫金融办公室高级督导杨建军就平安“三村工程”扶贫模式介绍经验,安徽省庐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叶秀介绍了打好“组合拳”助推金融扶贫高质量的经验和成果,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就协调推进产业扶贫与农村金融创新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精准帮扶模式与展望”互动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同全,中国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黄小东,河南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王瑛,贵州省工商联宁波商会会长、中林实业集团董事长王宋芳等专家和企业家,热烈探讨精准扶贫方面的有效模式,对于2020年的帮扶模式进行了展望。特邀嘉宾参观精准扶贫成果展。同期举办的金融创新暨精准扶贫成果展,有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及部分省区农信联社等共162家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类机构和相关企业,纷纷展示本单位在金融创新暨精准扶贫方面采取的各类举措和丰硕成果。上海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国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从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商银行,一贯坚持初心和使命,支持“三农”发展,助力农村金融扶贫。在理念高度上,积极响应中央扶贫精神,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扶贫;在区域广度上,根据上级扶贫安排,尽力拓宽金融扶贫范围;在扶贫深度上,立足上海地域特色,在大都市讲好农业故事;在措施力度上,紧密结合农商特色,切实强化扶贫举措落地;在扶贫效度上,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实现银行企业农村共赢。据参展机构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总干事王泰为博士介绍,旗下的文旅委员会已与沿线国家的150多家企业或组织签署了共同发起、建设和运营“开源丝路驿站”的协议,致力于文化扶贫、贸易减贫,联盟目前正在助推“兰考音乐小镇”建设,通过从“一棵树”到“一把琴”的升华,实现兰考“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的美好愿景。峰会期间,国研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19中国农村金融扶贫调研报告》,并公布了一批金融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金融精准扶贫优秀案例。自8月初至11月20日,国研经济研究院组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中国银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及各高校的专家,开展全国农村金融扶贫问卷和实地调研工作,各金融机构纷纷自荐或推荐本单位、本区域的金融扶贫案例,峰会组委会按照精准度、有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等为标准,甄选了一批创新、优秀案例,所有入选案例效果突出、精准度透明、创新价值凸显。郑文凯:金融扶贫的四个体会■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大力推进,全国上下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各级各部门协同发力、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力参与、贫困群众协商共建的全新发展和治理格局。”11月30日,国务院扶贫办原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在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分论坛2019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上表示。“6年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预计到2019年年底,全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都将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90%以上。”郑文凯指出,全国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全国各省区市人均GDP与最高、最低地区的比值由2000年的10.8%缩小到2018年的4.5%。他指出,当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已全面形成,全国20多万个社会组织,有80%以不同方式参与脱贫攻坚。此外,贫困村基层基础工作显著加强。全国12.8万个贫困村都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从建档立卡确定贫困人口,到各项扶持政策基金项目落地实施都实行全过程公开透明、群众参与、民主协商,接受督查、检查和群众监督。郑文凯表示,“这些创新成果和成效为明年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标志着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主要指标任务,创造人类减贫史和人类发展进步史上的奇迹。”而对于近年来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郑文凯阐述了其四个方面的体会。第一,主动联系对接脱贫攻坚任务。一方面,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承担中央单位的定点扶贫任务。另一方面,金融行业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也以多种方式联系贫困县,选派干部挂职和驻村,拓展了参与脱贫攻坚的更多渠道。第二,注重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金融行业立足行业优势,采取帮助贫困地区兴办企业、发展产业、培育品牌、招商引资、打造投融资平台、发育资本市场等多种办法,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第三,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银行部门设立了面向建档立卡户的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证券行业对贫困县融资提供优惠政策、绿色通道。期货和保险行业面向贫困县实行“一司一县”对口扶贫、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产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帮助农户防范市场风险,建立稳定增收渠道。第四,展示全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良好形象。当前,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把参与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的过程中,通过全员参与、专设机构、专派人员、制度建设等方式注重脱贫攻坚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业务拓展、改革创新、融合推进,在金融领域不同行业中也产生了互联互动效应。“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扶贫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的理论和实践,也为我们进一步前进指出了方向。这些经验做法,不仅体现了行业特点,也具有示范意义,不仅具有现实作用,更蕴含长远价值,值得深入地总结。”郑文凯说。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帅

十花

读报丨《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2020年第44期精彩内容速览(12月11日出版)

2020年12月11日版面及目录(2020年第44期,总第3627期)头版01产业升级中的金融驱动力/中华合作时报(蔡靓)霞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许霞)02 温暖红土地的扶贫赞歌/中华合作时报(胡宏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骆寒蕾)03打造百姓心中的“暖银行”/中华合作时报(贾丹丹)广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谢咏任)广西田林农商银行(黄恩一 黄夏艳)04 大破大立:一家农商银行的“自我革命”/中华合作时报(贾丹丹)甘肃兰州农商银行(杜亚军)视点01山西农信改制重大进展:筹建太原农商银行理论01应用大数据创新信贷业务势在必行/河南·中原三农金融研究院(舒野 冯双双)02 《民法典》对金融同业的影响/安徽五河农商银行(李晓龙)03青年干部的成长与培养/四川省中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陈娟)04 发挥内审职能 助推普惠金融健康发展/江苏海安农商银行(丁毳毳 崔静静)业界01 精准服务闯新路/江苏淮安农商银行(史传洲 朱子月)02推进“双拥”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济宁审计中心(孟浩博)03全力纾困中小微企业/福建长乐农商银行(陈琴 陈丹)04通过阿里拍卖处置抵债资产/山西晋中开发区农商银行(刘晓娜)05 实现金融自助服务点全覆盖/河南省唐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杜晓)06“微担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宁波办事处(张军 吴志毅)07推出小微企业创业贷/江苏句容农商银行(钱晨)08发放“饲草惠牧贷”/内蒙古阿巴嘎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王克薇)09 开展“两险”代收代缴工作/河北热河农商银行(张二伟)10细化核心用户管理/山西清徐农商银行(宋斌)11 多功能“金燕驿站”正式开业/河南淅川农商银行(张红阳 曾照宇)12开展微信银行推广工作/河南兰考农商银行(陈营营)13开设“金融小课堂”/河北丰宁农商银行(田博中)党建01 创新党建融合工作模式/安徽肥西农商银行(邓飞跃)02 品牌党支部建设持续推进网点功能转型/山东海阳农商银行(徐健)03 打造农金“先锋战队”/吉林公主岭农商银行(孟祥艳)04 举行“党建+金融”签约仪式/河南巩义农商银行(方钲)05 传达会议精神 领会精神实质/山东潍坊农商银行(张金华)06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山西襄汾农商银行(徐瑞斌)07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内蒙古正蓝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张雅婧)08 召开“党建引领 金融惠民”零售转型大会/江苏镇江农商银行(陈志赟)09 开展“学习强国”挑战答题竞赛/广西融安农商银行(覃晨然 黄文静)10抓牢抓实党建工作/河北省乐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王志国 李思佳 高雅坤)11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江苏南通农商银行(王翔)12 组织党员意识形态学习教育专题培训/河南汝州农商银行(樊创佳 李智斐)13扎实开展“党建创新提升年”活动/山东高密农商银行(赵凤仁)市场01 一家地方银行的责任担当/江西抚州农商银行(江文婷)02 助力企业“逆势”生长/福州农商银行(陈晨晖)03 用初心擦亮普惠金融底色/湖南澧县农商银行(李国芳)04“双社联合”助养殖户渡难关/福建省连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蒋泳 朱旺文)05驻村小分队扶贫帮困暖人心/江西南丰农商银行(黄炳丁 罗芬)06 做好存款保险宣传工作/安徽桐城农商银行(苏洪)07 掀起“微信银行”宣传热潮/河南省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张保华 罗一清)08为小微企业保驾护航/山西孝义农商银行(陷俊明)09 全面扶持小微企业/江苏沭阳农商银行(胡玲玲)10 帮果农解燃眉之急/河北唐山曹妃甸农商银行(杨春辉)11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暨旺季业务营销活动/河北阳原农商银行(薛慧槟 李相进)12 推进小额普惠贷款/浙江富阳农商银行(李罗飞 申屠珊)13 启用存款保险标识/河北滦州农商银行(梁韶峰 张春娇)管理01推进网点转型 提升服务质效/山东泰山农商银行(赵帅)02提升合规文化建设质效/内蒙古托克托农商银行(梁钧淞)03 开展员工阳光心态培育活动/安徽阜阳颍泉农商银行(张悦 王丹丹)04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马云封)05部署金融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工作/福建安溪农商银行(林艺环)06深化内部审计推广工作/河北大厂农商银行(李贺佳 黄英夫)07举办合规演讲比赛/江苏东海农商银行(樊丽君 陈文明)08召开案件警示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安徽明光农商银行(杨瑾)09 提升“行业规范建设深化年”活动质效/山东临淄农商银行(孙琪)10加强在线学习平台应用/江苏泗阳农商银行(柯楚芬)11举办首届内训师大赛/山东桓台农商银行(马斌 王静远)12集中培训普惠金融服务站管理人员/河南省夏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杨舒涵)13举办业务技能大赛/江苏海门农商银行(杨晨)科技01 打造“指尖服务”新名片/安徽蒙城农商银行(吴宏伟)02 厅堂升级 百姓满意/山东宁阳农商银行(高磊)03 柜面无纸化 服务便捷化/浙江桐庐农商银行(袁帆 徐彦杰)04 成功上线“一二手房快贷”/内蒙古包头农商银行(班磊)05 创设“智能零售”科技金融信贷平台/河北张家口农商银行(田媛媛 赵帅)06 推动LEI编码申请/江苏无锡农商银行(白昕昀)07 上线审计检查积分管理工作辅助平台系统/河北固安农商银行(徐建华)08 推出智能授信方案/杭州余杭农商银行(金伟忠 王剑鑫)09 实现“刷脸支付”服务/河南濮阳开州农商银行(朱登瑞)10 投入使用首个黔农智慧停车场/贵州凯里农商银行(常峻)11 定制智慧缴费方案/山东蒙阴农商银行(孙田田)12 “移动银行”精准服务农民工/山东临朐农商银行(郭健)13 举办科技金融银企对接会/连云港东方农商银行(韩皓哲)本期电子报点击此处查看《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本期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