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通过教育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充满励志的色彩,可能只是故事的一面非吾事也

通过教育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充满励志的色彩,可能只是故事的一面

图源:视觉中国*这样一些农家子弟,他们的求学经历可以被形容为一种苦读。可是在这种苦读背后,有怎样一个没有被看见的内心世界呢?程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读书的料2021.03.20 北京 大家好,我叫程猛,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研究。非常感谢一席的邀请,让我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关于农家子弟的故事。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农家子弟,在安徽中部三县交界的一个村庄里长大。从四岁起,我就跟着在村小当民办教师的母亲,经过一段段泥泞的乡间小路和田埂,到邻村上学。在村落里,很多人对谁家的孩子成绩好不好特别关注,既很推崇那些成绩很好的孩子,有的时候也免不了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冷嘲热讽。时常听到大人说起一个淘气的小孩时,就会有一个盖棺定论的说法“他不是读书那块料。”听我妈妈说起过一个数学老师,批评小孩时会说:“你可就是榆木疙瘩刻两个眼。”“读书的料”与“榆木疙瘩”两个隐喻像极了宿命论的说法,有些人生下来就是“读书的料”,有些人则是“榆木疙瘩”。“读书的料”是可教、聪慧的,是很可能出人头地、前途光明的。而“榆木疙瘩”则是难教的、愚笨的,不太可能有什么特别的未来。不瞒大家说,我小时候就被看做是一个“读书的料”。这是小学时的我,穿着校服,身后是我的小学。如果大家注意看的话,会发现我的手很胖,其实那不是胖,是冻肿的。▲ 程猛和他的小学 程猛供图我从家里的学校考到了区里的初中,开始了寄宿生活。在冬天经常感受到的一件事情就是,白天手一点一点地变厚,到了晚上在被窝里又一点一点变成原本的样子。现在我的手指也是有一点变形的,这也是这样一个求学之旅给我刻下的印记。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绩都比较好,村里很多人都觉得我是一个“读书的料”,可是我自己经常怀疑,因为我得非常努力。我知道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天资卓越的人,经常熄灯后还会去水房或门房借着微弱的灯光写作业,但成绩始终不是班里最好的。幸运的是,每逢大考我就超常发挥,每次都只多出分数线一点点,最终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而在我的身边,太多极有天资的小伙伴因为某次大考差了几分,或者遭遇了学业阶段转换过程中的不适应,或者家庭出现变故,走着走着就变换了人生道路。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像一个学业上的锦鲤。可是有时候,又会因为这种运气而感到不安,不知道命运的这种安排会把我带向哪里。这是2016年,我坐着爸爸开的电动三轮车去集上坐车,在村口拍的一张照片。▲ 村口的路 程猛供图甚至某些时刻,我宁愿自己从未走出过家乡,我会忍不住去想,这种“眷顾”本身对于我,对于那些和我有类似经历的“读书的料”,究竟意味着什么。进入农家子弟内心世界在我的博士论文里,我用“读书的料”来指代这样一群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通过努力学习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成长,有着共通的跨越城乡边界的求学和生命体验。在他们身上,交汇着地域、身份和阶层三种结构性力量。农家子弟的求学之旅大致是这样的:从村小到乡镇中心小学、区县初中、再到市里重点高中、最后到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就像一个风筝,一次次地离开家乡,飞到愈加繁华的地方,又在一次次的返乡中,回到线那头的家,像是穿行在不同的社会世界。▲ 农家子弟的求学历程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外在的学业成就,甚至把它说成是“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美谈,可是走出农村,走出的是什么,走不出的是什么呢?改变命运,改变的是什么,改变不了的又是什么呢?正是教育改变了命运,它还改变了什么?这样一个,让我想要深入这样一群“读书的料”的内心世界。可是,想要进入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内心世界都是很艰难的,所以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其实迟疑了很久,也探索了很久,最终是自传进入了我的视野。对经历并不诗情画意的人来说,愿意坦诚地写下自己的过往,需要真正的勇敢,要想获得这份勇敢,我只能交付自己的勇敢,所以,我在给他们的邀请信里附上了自己的自传。最终在我导师康永久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通过学生的作业,通过发邀请信,通过邀请访谈对象来撰写自传等方式,总共搜集到了52位农家子弟的自传。为了弥补自传在主题上不够聚焦的缺憾,我们还访谈了36位农家子弟。访谈的过程很难,因为在访谈中,我们会问不少扎心的问题,比如对农村出身的看法、对贫穷生活的理解、学校生活中的困境、与父母的关系、最羞愧的事、最痛苦的学业阶段等等。我自己曾经就会因为谈到这些话题而有一种莫名的羞愧感。 所以每次开始前,我都有一种担心,担心这样直接谈论过往会不会对被访者造成伤害。我会犹豫到底要不要发出邀请?发出邀请之后又要怎么开始? 很多时候还是被访者的勇气在激励着我。我也一次次地说服自己,如果访谈对象愿意,我就没有理由不开始。即便是一种伤害,也要让这伤害变得有意义。从2014年读博至今,我们累计收集了130多万字的农家子弟自传和访谈转录。▲ 部分访谈对象简介我们所访谈和邀请写自传的这些农家子弟,他们一般都有比较长的农村生活经历,父母至少有一方从事体力劳动、务农或者外出打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明显感受过家境的限制。苦学的动力这样一些农家子弟,他们的求学经历可以被形容为一种苦读。可是在这种苦读背后,有怎样一个我们还没有看见的内心世界呢?他们为什么能突破不利的阶层处境,取得高学业成就呢?其实相比于为什么农家子弟能够取得高学业成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经常讨论的是阶层固化,讨论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的孩子上不了好大学。 这种讨论在我的印象里从十年前就开始了。大概是2011年的时候,有一位天涯网友发起了一个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在帖子里他写到,“现在世道变了,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孩子少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成绩是钱堆出来的”。这种解释逻辑和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异曲同工。布迪厄认为,在一个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阶层,会把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优势,转化为文化资本。他们的子女继承了这种文化资本,在学校生活中就如鱼得水,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功。 而没有这样一些文化资本的劳工阶层家庭的孩子,就会在学校里被冷落,被边缘化,最终接受被淘汰的命运。在《继承人》这本书里,布迪厄说,“教育制度成功地把社会特权转化为天资或个人学习成绩,从而不中断地维护不平等。”▲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按照这个逻辑,农家子弟考不上好大学是因为他们缺少中上阶层的文化资本。有研究者认为农家子弟考上好大学是通过某种方式弥补了他们所缺失的文化资本,取得高学业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弥补缺陷的过程。但是,我很怀疑这种观点,因为它很容易导向文化缺陷论,也遮蔽了复杂的生活本身。农家子弟取得高学业成就的过程不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弥补他们缺陷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实践,一定有他们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参与。 山源是一个重点大学本科在读的女生,父母早逝,她在村里和祖母一起长大。她在自传开头这样写道:“六年级,初中,在无数的荣誉背后,我开始胡思乱想,我开始讨厌那些似乎无法更改的传统……姐姐在五年级结束了她的学业生涯,因为家里实在没钱,她是姐姐,所以要做出牺牲。后续的,毫无疑问,她就得走我们祖祖辈辈都走的路……老师常说你必须出人头地!必须走出这座大山!……我开始下定决心,全力以赴去学习,牢记只有成绩优异才能有出路。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在催促我,告诫我不能成为村里无数个复制品中的一个。那里是个可怕的陷阱,是个万丈深渊,我必须绕道而行,我必须用知识充斥我的头脑,改变我的命运。”山源姐姐的命运和她非常不同。她的姐姐迫于家境很早辍学,在18岁就结婚了,而村里人还觉得姐姐结婚太晚。在自传里,山源写道,在家庭做出自己和姐姐谁可以继续学业的时刻,自己头上好像顶了一桶浓硫酸,她不敢动。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在农家子弟的自传和访谈里,“没有退路”“走出大山”“超越自我”“出人头地”“不成为复制品”是经常出现的词。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生命境遇的深刻觉察,才生长出了一种与命运相抗的源动力。除了想要改变命运,“钱”对农家子弟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美国教育社会学学者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所说的,对于中产阶级子弟而言,“钱,永远存在却决不提及。”而在贫困家庭,“对经济问题的讨论不仅很公开化而且还经常出现,孩子们很清楚家长能付得起什么,不能付得起什么。”▲ 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在做博士论文期间收集的32篇城市中上阶层子弟的自传中,有44次提到了钱,而仅23篇农家子弟的教育自传中却92次提到了钱,相当于每一篇自传平均提到了4次与钱有关的体验。中上阶层子弟的自传里很少提及精确的数字,一般出现的是“花钱”“有钱”“收钱”,而农家子弟的自传里经常出现的词是“没钱”“终于攒够了钱”“要钱”“不可能有钱”“借钱”“为了钱”。农家子弟对钱的记忆是精确的,对钱的态度是慎重的,与钱有关的画面是三毛钱的麻花、五元钱的猪肉,是交学费前的担心,是食堂三块钱的荤菜、一块五的素菜,是父亲楼上楼下的搬运液化气一次所挣的两块钱。他们在自己经济独立之前所花的每一分钱都直接牵连着父母在黑黝黝的土地之上、在燥热的工地之中、在马路上的吆喝声里留下的点滴汗水。溪若,是一个女孩子,在一个重点大学读博士,父亲做零工,母亲在村里的超市上班。溪若在访谈时和我说,每年开学的时候都是她最担心的时候。她们家有一点重男轻女,交学费都是先交哥哥和弟弟的。爸爸本来是抽烟的,但是为了让三个孩子上学把烟都戒了。后来家里实在太困难,上初二的哥哥觉得她成绩比较好,就主动辍学去早餐店打工。做早餐非常辛苦,几个月之后哥哥头发都白了。我们中国人常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可是对这些农家子弟而言,钱不可能是身外之物,钱对他们来说永远是稀缺的,钱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他们很清楚家人的付出和牺牲,却经常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真的成为一个“读书的料”,像一个苦行僧那样自制和专一,用更好的成绩来回馈深爱自己的家人。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个人事务,而是一种道德事务。甚至在面临恋爱这一青春期常有的可能干扰时都会产生更多的道德恐惧。有一个男孩子说起他初中喜欢过一个女孩,当他发现自己喜欢上这个女孩时,他说自己感到深深的恐惧,觉得自己完了,他说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觉悟。他原本和这个女孩是很好的朋友,但为了专注学习,他选择逃避这个女孩。另外,成绩在农家子弟的学校生活里也非常重要。农家子弟在求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面对与家境更优渥的同学相处所伴随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让他们陷入自卑。在城里的重点高中做田野研究时,一个刚刚从农村初中考上来的女孩和我说,她觉得自己一点优点都没有,处处不如别人。她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想发言时就一直盯着老师的眼睛看,但是不敢举手。老师总是会找举手的同学,她只能在下面小声说,小到老师听不见。很多农家子弟刚刚进入城市里求学,都是羞涩、内向甚至是自卑的,他们被动地等待着。成绩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渴望用优异的成绩赢得老师的重视,赢得同学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一点安全感和自信心。就像山源在自传里所写的:“在学校的优异表现,无疑为我赢得诸多荣誉。所有的老师关注我,到处自豪地把我作为佳话。他们这样谈论:要是我家有这样的姑娘就太好了,这个孩子太成熟过分了,从没见她买过零食,一天到晚都在教室学习,上课太专注了,这孩子真是太难得了。我静静地听着,满心欢喜,也从不对他们的谈论做出反驳,我喜欢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对我自己来说,从农村初中转换到城市重点高中的过程是最艰辛的。我刚到市里读书的时候,总感觉城市里长大的同学衣着、谈吐和学校是契合的,自己总是那么有违和感,容易自卑、局促、不知所措。我感觉这似乎不是我的学校,更像是别人的学校。更难的是,刚去的时候成绩一落千丈。成绩不好之后,老师的关注也就随之黯淡了下来。那时候内心非常苦闷,一到周末就去网吧“包夜”,玩的一个叫做“红色警戒” 的游戏,在坦克大兵的世界里获得一点点安慰。我会跟我妈妈说我是在学电脑,但这个事情终究藏不住。因为我周六打了一晚上游戏,第二天回到家就像游魂一样。有一次她就质问我,问我到底在做什么?那次我就哭了,我也没说学校生活到底有多苦,我妈妈也没有说什么。但是,我印象很深的是,她也哭了。这样一段经历,又把我拉回到了学习上。尽管高一的生活很苦,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所以家人的付出和牺牲,有时候还是会让农家的孩子有浪子回头的机会,再次回到学业的轨道。故事的暗面许多人也觉得通过教育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充满逆袭励志的色彩,但这可能只是故事的一面。这样一场漫长的、残酷的,随时都有可能掉队的向上流动之旅还伴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体验。首先就是人际和文化上的双向冲击。对于很多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城市里的处境,有的时候是有点艰难的,家境限制了他们人际上的很多可能性。一个男孩子说自己在大学还处于后高中时代,同学聚餐他一般都不去,因为要花太多钱。可是同时,他们取得了耀眼的高学业成就,这让他们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和父辈、乡邻不一样的人。溪若和我说她回家参加同学聚会都是被冷落的对象,好像自己成为了异类。到后面她就不愿意去了,被故乡抛在了身后。还有一个男孩子跟我说,他经常被家人或者村里人讥笑为像大闺女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多农家子弟也说,回到村里了,却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了,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有的乡邻很久没见,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些农家子弟的生活轨迹像候鸟一样,每年寒暑假才回家。故乡有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只有家这么大,他们在故乡成为了异乡人。记得在我最初和导师康永久老师谈到自己对农家子弟的研究兴趣时,康老师突然说了一句,“我觉得你内在还有对农村出身的焦虑。”▲ 程猛(左)与导师康永久(右)这句话让我一震。我开始好奇对于农家子弟而言,农村出身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何时出现,又何时隐身?它何时刺痛我们?何时又给我们安慰?一个农村背景的女孩子在一次课题讨论里说,农村出身“平时不提也不觉得什么”,但每次说到与自己农村背景相关的事情,比如父母的职业,就会有一种心虚的感觉。溪若在访谈里也告诉过我,“我其实不在乎农村出身,我力气很大,我干过农活。”她的言语中有一种骄傲。可是她也说,在她刚上大一的时候,还没有机会去做兼职,她是不敢在食堂吃饭的,因为她只买得起青菜和米饭,她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吃得这么清淡,她不想让同学看见她的自卑,更不想被他人同情。农村出身不只是一个符号,它经常弥散在这些农家子弟的生活细节里。很多农家子弟会生长出一种对农村出身特有的敏感。青阳是一个重点大学在读的博士生,父亲务农,母亲做小生意。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别人家的楼高,我们家文化高。”青阳说,在学校,有时候有人会用“农民”“农民工”来取笑一个人穿得比较土。虽然没有取笑他,可是每次当别人这么说,他心里都有一种怪异的感觉。他也被刺痛了,觉得自己好像连带着被取笑了。因为对这些农家子弟而言,农民和农民工就是他们的亲人和家人。青阳还谈到了一个和舍友相处的细节。上大学时,和舍友一起打游戏。他连着赢了一个城市背景、家境优渥的同学好几盘。这个同学就急了,说“你除了这个,还有什么比我好?”这句话有点伤人,可是青阳说在那个时候他好像又没有办法反驳,他只能默默忍受,即便他感到有些屈辱。当然,农村出身也不只是我们内心的那些和敏感、自卑、耻辱相连的记忆,它有时候也伴随着骄傲、自立和开心。一个农村男孩就在访谈里说,“我觉得自己出身于农村但是还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说明我真的很厉害”。青阳也提到自己唯一骄傲的事情就是刚上大学就开始做家教,很早就自立了:唯一的骄傲就是一直在尝试自立......我爸妈的手机一直都是我买的......从大一入学的那个十一假期开始,我就参加家教部的培训,开始了长达 4 年的家教生涯。第一份家教是坐公交快 2 个小时才能到的一户人家,教数学,高二理科,每小时 30 块钱。每次去都很紧张,但好在那时刚高考完,题大多数都还会。记得有一次做完家教就去物美买了两大包东西,60 块钱全花完了 ,好开心 。 农村出身很多时候也会影响他们在城市社会的人际交往。秋敬是一个重点大学在读的硕士研究生,父母务农做小生意,家庭收入在村里是中上等。他说自己好像跟那些和自己家庭背景比较相近的人相处会更自在一些,同时他也觉得和城市背景的同学交朋友会学到更多。 农村出身带来的自在与不自在,也会影响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我们在访谈里问秋敬:“你觉得自己的家庭背景对你的恋爱有没有影响?”秋敬说:“当然有,我会比较自卑。” 他说他觉得自己平时的情商挺高的,大概有100,可是跟这个女孩相处的时候,好像就降到了50。他觉得自己太在乎了,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多了。但他又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太差,觉得在恋爱里总是难以自如地表现自己。代价与风险在复杂而特殊的内心体验之外,这样一场通过教育向上流动之旅还伴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和风险。这代价首先就是与家人情感上的郁结。一个家庭的情感结构是与其生计方式紧紧相连的,父母以何种方式谋生,对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工作”常常意味着“有固定工资,不靠天吃饭,没有繁重的体力活”,因而有专门用以陪伴孩子的闲暇时间和心情;而农家父母通常是要“劳动”的,“劳动”意味着“不能旱涝保收,必须看收成”“靠力气吃饭,有干不完的脏活累活,没有公共保障”,甚至有时要不得已外出打工,离开自己的孩子。对农村家庭来说,父母常常忙于田间劳作或外出务工,全家人坐在一起安稳吃顿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东北的农家女孩说她特别喜欢下雨,因为下雨时自己的妈妈就可以不用上山干活儿,她就可以跟妈妈在家多待一会儿。 在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旅中,这些农家子弟非常渴望家人的陪伴和情感的支持。可是这又是这些农村的家庭,是这些勤劳又很辛苦的父母难以充分给予的。这是青阳在自传里写的一段话,描述了他在城市高中读书时的孤独心境:“周围的同学都有父母关爱,而我只是一个人,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我挨饿,受冻,生病都没人照顾,心里的委屈不知道要和谁分享,面临的种种问题也不知道要去问谁。家里只是一个没有风浪的港湾,给不了你任何的补给,你只能靠自己来回漂泊,顺天由命。”农家子弟进入城市求学的过程是一个与本没有他们位置的世界相撞的过程,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和牺牲,所以不想让父母担心,经常要一个人面对很多困难。而相比于中上阶层父母可以给予子女经济、专业知识以及人生决定的全方位支持,农家父母不可能和子女谈专业知识,也不懂得他们的孩子究竟在面对什么样的世界,只能坦承“父母也帮不了你了”,让子女自己来拿主意。云隐是一位在国外读博的男生,父母务农。他觉得自己和大城市知识分子家庭背景的舍友有很多差异,平时跟家里交流的方式就很不一样,连打电话的时长都有区别。他的舍友每次一打都会打一两个小时,还会说各种学习上的事情、人际上的事情,甚至谈恋爱的很多细节都会跟父母说。可是他每次打电话就只有五分钟或者最多十几分钟,每次说到最后就开始说天气、说亲戚,说到最后就变成了嘘寒问暖——“妈,你晚饭吃的啥。”在访谈中,有很多人会提到很少跟父母有拥抱等肢体接触。青阳说,他的妈妈小时候是经常带着他的,后来在他不断向外求学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他的妈妈还想和他亲近一下,会来拉他的手,但他就会非常抗拒,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子女和父母虽然很爱对方,但是他们的关系经常被限制在一遍遍的嘘寒问暖之中,爱不表达出来,怨也不说出口,仅仅就人生大事才进行实质性交流。这样一种互相深爱的关系最终却可能变成了双向的“报喜不报忧”,有些东西总是堵塞在那里。但是这种情感在某些时候也会爆发出来。青阳和我们说,有一次他要离开家,他妈妈在帮他收行李的时候,突然说了一句,“妈妈老了,也帮不了你什么了”。他那个时候情感一下子就决堤了,他就抱了他妈妈一下,然后两个人都在哭。后来在回程的路上,他写了这么一首诗:妈妈老了,当我要离开家的时候她抱着我这样说小的时候要么是妈妈抱起我要么是我跑进妈妈怀里那个时候我们拥抱得无忧无虑从不担心下一次拥抱离自己很远长大后,我们再也不拥抱彼此不管是见面还是离别,因为一拥抱就要哭我们的委屈从不倾诉,因为一倾诉就要无穷无尽我们沉默地保护着对方,也保护着自己但这一次,妈妈说她老了我抱住了妈妈,我们都哭红了眼睛其实青阳的故事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小学时一直是妈妈牵着我的手,或者是我坐在自行车的大杠上,她骑着车带着我去上学。10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去区里的初中上学,开始寄宿生活,其实很多事情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熟悉的家人。结束第一周的住宿生活回到家的情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在村口下了车,沿着村口的那条小路,刚走到我们家院子前面的猪圈,我看到妈妈站在门口,眼里已经有泪水了。那也是她第一次离开我。但是我那时候非常勇敢,我没有哭,甚至表现得有些冷漠。好像从那时候开始,我和妈妈的关系就一下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亲近了。如果能回到10岁那年,我就想对那个小孩说,其实你可以不那么勇敢,你可以哭,你可以跑到妈妈的怀里,跟她说你也很想她。除了与家人情感的郁结,农家子弟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旅程还面临着过早地懂事带来的风险。秋敬说,他是四年级那一年懂事的,他把所有的农活都干了一遍,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脚上都是泡。从那一刻起,他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点什么,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 从这些农家子弟懂事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领悟了家庭生计的艰辛,看见了父母的辛苦,理解了父母沉甸甸的爱,不再是天真烂漫的儿童,而是想要将家人的重担背负在身上,童年也就随之被打断了。在访谈中还遇到了一个让我们非常心疼的故事。雨落是一个重点大学在读的研究生,父母务农。父亲酗酒,喝酒之后就会无缘无故发脾气,而她的妈妈经常是很无助的。小学的时候,雨落和同学打闹,同学用一个尖利的东西在她手上划了一个口子。如果是一个普通小孩,回到家之后可能会哇哇大哭,会跟父母说这个同学欺负我或者怎么样。可是雨落却没有办法做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孩。晚上回到家吃晚饭,雨落紧紧地缩着手,把手割伤的这一面朝向自己,不敢伸手夹菜,生怕父母看到。因为她害怕爸爸又会发脾气,怕受到责骂,说她惹事。后来雨落的很多人生选择,甚至上什么样的学校,都受到了家庭很大的影响,经常需要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家人的情绪。明明考到了县里很好的初中,可是她不想让自己的妈妈每次交学费都要问别人借钱,那种感觉太难受了。最后她选择回乡里的初中读书,因为乡里初中的校长跟她说,“你来我们这读书就会给你一笔钱。”这些农家子弟真的太懂事了,他们做的很多选择都是利他的,他们要及早自立,他们想及早回馈,他们压抑自己的需要,懂事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套外部规范,也成为了内心的某种需要。 在很多时候,雨落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很早地成为了家人情绪和家庭生计的照料者。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她只是一个小孩,她是需要被人照料的。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心灵的整饰》中写道,利他主义者(过于关注他人需求的人)“存在着过度培育虚假自我,失去界限的更大风险”。所有的懂事都内隐着这种风险,农家子弟的懂事更是如此。最极致的懂事会带来最压抑的自我,也伴随更大的风险。雨落后来跟我们说,即使到了现在,她还觉得有时候是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的。她说:“我很害怕把我的情绪表达出来,我害怕招致别人的不满,我不敢表达。”这种压抑自我的风险会贯穿很久,需要一个漫长的疗愈过程。被埋没的其实对于农家子弟而言,上好大学一直都是困难的。李春玲老师的研究表明,在80后群体里,城里人上大学的机会是农村人的四倍。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农村的孩子占我国一本院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只有16%。尽管社会情势在发生变化,农家子弟在重点大学所占的比例,和我们整个的人口结构长期都是不相称的。前面说到的这些进入重点大学的农家子弟,他们真的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其他农家子弟就不是吗?实际上,在漫长而残酷的求学过程中,还有更多“读书的料”被埋没了,他们没有机会成为“读书的料”。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差距真实的印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命运的大手把我们抛向哪里?是抛向城市,还是抛向农村,这就已经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生活能有多大的可能性。许立志,被称为“打工诗人”,他和我是同一年出生的,也是一位农家子弟。在考高中的时候,尽管他是班里的第一名,还是离县里的重点中学差了几分。因为家里交不起一万五的赞助费,他只能留在镇上的玉湖中学高中部。在去富士康打工之后,他写下了很多诗,这是其中一首,叫做《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他们把它叫做螺丝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我再咽不下了 许立志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被埋没的“读书的料”,他已经离开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对于进入重点大学的这些农家子弟来说,他们成长的艰辛只是折射出了当代中国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农家子弟所经历的苦痛的冰山一角。相比于被埋没的人,他们为这幸运所付出的代价,真的有点微不足道。这样一条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道路越是艰辛,个体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经历的制度不公和隐性歧视越是深重,越说明我们的社会流动之路并不通畅,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埋没。 所以我今天在这里所讲的“读书的料”的故事,并不是像字面意义上所展现的那样。它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故事,也不是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它是一个农家子弟负重前行,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困惑挣扎的故事,也会是一个走出不真实的内心投影,重建自我的故事。真正的内心明媚我在博士论文里刻画的农家子弟,主要还是80后和90后。在今天,农村和城市的分野、城乡二元结构都在进一步发生转变,科技、媒体等等社会情势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农家子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自然也会不同,伴随着这样一种跨越城乡边界的教育体验和个体成长过程,所遭遇的障碍、冲击就会不一样。但是,有些东西总是会相通。 在博士论文出版后,我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有一位读者说自己“难以言说的阴翳被温和地化解了”,也有读者说自己的经验有不同之处,但是读完他觉得不孤单了。意外的是, 一些没有农村成长经历的读者说,他们好像更能理解自己的父辈或者伴侣,从中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细密纹理。▲ 程猛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这些农家子弟的成长叙事不止是一种个人叙事,更是一种社会叙事,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不是“读书的料”,如果读者能从文字中收获理解,在心里涌出回响,那么在这本书里所有受访者付出的真诚和勇气,就有了最好的归宿。在准备这个演讲的过程中,我和一个朋友聊天,我说我怕把这些农家子弟的故事讲得太沉闷压抑,又怕把这些农家子弟的故事讲的太阳光明媚。她和我说,别担心,你肯定不会讲得阳光明媚的。 我想,真正的阳光,是这个时代能够给予我们每个人多少自由选择的空间,这个社会能够给予我们每个人多少公平正义。只有当城乡差异不断弥合,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才会有真正的内心明媚,这种向上流动的痛苦才会得到缓释。 谢谢大家。 作者| 一席YiXi 来源|一席(ID:yixiclub)

神魄

外出打工子女的农村老家“空巢父母”还好吗?

清明假期偶尔与相熟的几位年轻同事和朋友问起是否回农村老家祭扫踏青,同时看望留守在农村的父母。老家在中西部的朋友表示需要长途跋涉,放弃回程。在长三角地区的几位年轻朋友也感叹上海工作太辛苦,不打算返回农村老家。这不禁勾起了我想探究一下他们留守在农村老家的“空巢父母”生活情况的好奇心。于是随手上网寻找了一下有关这个主题的学术研究文章。可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国内已经有两所知名大学的学者就“子女外出打工对留守农村老家父母健康影响”做了相关学术研究。两所大学的学者也各自在不同的学术平台发表了研究论文。有意思的是,两所知名大学的研究学者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一所大学的学者研究结论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家乡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产生负面的影响”。另一所大学的学者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总体来说,子女外出打工对留在家乡的年老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有利。到底我们留在农村家乡的“空巢父母”还健康吗?先看下得出研究结论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家乡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产生负面的 影响”的论文。该论文是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连玉君、黎文素教授,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黄必红教授共同署名发表的。论文的标题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父母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影响研究》。该论文于2014年10月发表在经济学(季刊)第14卷第1期。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因此研究结果有相当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并由可能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作为相关政策制订的参考依据。中山大学的连教授,黎教授,澳门大学的黄教授在该研究中采用包含工具变量的有序模 型 ,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 中2006年 和2009年 两 个 截面数据来研究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家乡的父母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且选取失业率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化作为工具变量。最后得出“子女外出务工使得父母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双双下降”的研究结论。另一篇同研究主题的论文是由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于2019年发表在《中国经济评论》期刊第54期上的题目为《人员流动对父母健康的影响研究:来自于中国留在农村老人的证据》。该论文也受到国家科学基金资助, 南京农业大学及江苏省教育厅资金资助,。大概由于《中国经济评论》是国外学术期刊,该论文全文以英语发表在该期刊上。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三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利用劳动力转移新经济理论(NELB)勾勒并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和外出打工子女汇款回农村老家对留在老家父母健康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短期来看,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家乡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然而考虑子女汇款回农村老家的经济收益。所以,从整体来看,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农村老家父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虽然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三位教授在其2019年发表的同主题研究论文中也引用并提及了连玉君、 黎文素、 黄必红教授在2014年发表的相同主题的研究论文以及该论文的研究结论与其截然相反。但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三位教授在其论文中解释说:之所以得出与连玉君、 黎文素 、黄必红三位教授的论文研究结果完全相反的结论是因为连,黎,黄三位教授发表在前的论文将大量发达地区的居民纳入研究对象中,从而低估了子女汇款回老家对家乡留守父母健康的的巨大助益。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家庭劳动力缺失的负面影响可以被完全抵消。由于笔者也曾在欧美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的训练,可以同时阅读中英文的学术著作及论文。按照西方大学通常的学术规范,当对相同主题进行重复研究时,后发的研究结果与前发的研究结果如果相同的话,后发的研究结果是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除非同主题的研究,后发的研究结果与前发的不同。这很可能是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三位教授后发的同研究主题的论文研究结果与前发的连,黎,黄三位教授的研究结果截然相反的主要原因。虽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三位教授提出了与连,黎,黄三位教授的研究结果相反的结论是因为其研究外出子女汇款回农村老家的效用不同。然而,南京农业大学三位教授发表的论文中并没有解释清楚与连,黎,黄三位教授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到底有什么不同。因此,在学术上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现在有必要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三位教授出来走两步解释一下缘由了。由于2019年后发的这篇论文也受到了国家的相关经济资助,是否涉及到学术不端的问题,有关部门也是需要进行深究一下的。如果我们国内的著名高校为了发表学术论文就去生产这样的学术垃圾,中国的学术发展前景堪忧,中国高等教育前途堪忧。

雷锋车

教育学研究热点——基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0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CSSCI) 。在该数据库中,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2018年,检索文献类型为研究论文,分别检索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的“教育学”领域研究文献6585篇和7476篇。通过对这两类项目资助的教育科学研究文献进行查重和筛选处理后,最终获得13956篇文献,这些文献对于科学、客观界定我国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其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为便于表述,在本文中将其统称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 。各年份文献数量统计情况见表1。表 1  2000-2018 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统计表(CSSCI)(二)研究方法 依据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和图书情报学基本原理,以及先进科学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利用软件Citespace4.0,使用关键词共现分析等功能进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科学、准确地展示我国教育研究热点、前沿及其演进情况。02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主题热点及演进历程(一)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频次高的一些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关键词共现是指2个不同的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章之中,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过程中,关键词共现网络能够展现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研究热点词汇,体现出该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热点内容。因此,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已经把关键词共现方法作为分析某一研究领域主题热点的科学、有效方法。本研究利用Citespace4.0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从CSSCI数据库中下载的13956篇“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 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绘制出 2000-2018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图谱(图1) ,在我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图谱中,共出现425个关键节点(主题热点),节点间连线 879 条(热点之间联系) 。1. 关键词共现频次及其影响力分析图1显示的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文献中的高频共现关键词包括:高等教育( 437) 、大学生( 397) 、高校( 254) 、思想政治教育( 204) 、美国( 172) 、职业教育 (139) 、义务教育(138) 、教育(134) 、教师(123) 、教育研究(121) 、教育公平(121) 、基础教育(120)和教育改革(114)等,这些关键词是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热点。图 1  2000—2018 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图谱(CSSCI)2. 关键词共现聚类与归属范围分析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以图1聚类图谱为基础,按照主要关键词共现频次及其影响力,可将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聚类1: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关键词如“高等教育”“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型大学” “高职院校”“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等。聚类2:关于大学生的研究。高频关键词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聚类3:关于高等学校的研究。高频关键词如“高校”“高等学校”“办学体制”“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聚类4:关于国外教育经验借鉴研究。如“美国” “美国教育” “英国” “启示” “大学治理” 等。聚类5: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如“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素质教育” 等。聚类6:关于基础教育的研究。如“中小学”“中小学生”“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等。聚类7:关于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如“教师”“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教师发展” 。聚类8: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慕课”“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等。3. 重要主题热点相关领域分析本研究选取2000-2018年排序位于前列的高频关键词,因其影响力较大,所以对其相关研究领域或范畴进行深入挖掘(表2),以充分了解这些重要主题热点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表 2  2000—2018 年全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共现相关关键词统计表(二)2000-2018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热点演进历程 利用Citespace4.0可视化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在绘制出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科学主题热点图谱后,软件图谱显示方式选择“timezone” (时区),运行软件后生成“ 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演进图谱(CSSCI) ” (见图 2) 。图2  2000-2018年全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年份演进图谱(CSSCI)图2展示出2000-2018年19年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各年份主题热点及其演进轨迹,本文从时间先后视角对2000-2018年间12个主题聚类热点的演进情况进行分析。主题1: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2000-2001) 。代表性研究如霍涌泉探讨了教育现代化与高校教师素质规范的关系①;王晓辉描述了法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沿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②;米红、肖猛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据此进行了国际比较③。主题2: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研究(2002-2003) 。该阶段关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2003年。蓝劲松分析了西方一流大学办学理念,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对策④;李龙基于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深入讨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⑤;张舒予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逻辑体系问题⑥。主题3: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2003) 。代表性研究如刘正伟分析了近代山西村政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崛起进程;徐文探讨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产权问题;沈百福分析了区域层次与中小学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问题。主题4:教育技术信息化研究(2004) 。刘世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培训方法创新进行了实践探索;张一春等构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模型;李长著和俞树煜研究了我国西北民族教育信息化进程。主题5:大学生及德育相关研究(2005) 。谢舒潇等对我国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冯纪明、吴克明对大学生就业难与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进行分析;唐汉卫探讨了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及其表现;朱小蔓等分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面对的挑战问题⑦。主题6:高校(2006)和教育公平研究(2007) 。高校相关研究方面:杨忠泰分析了“大科学” 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一般地方高校的科研定位问题;王冲、王晓明从规模效益视角对高校负债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教育公平研究方面:庞国斌从公平理论视阈下分析了我国公共高等教育投资资源配置问题⑧;孙刚成等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⑨。主题7: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相关研究(2008-2009) 。王威孚等提出要加强与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⑩;梁金霞从现代化中国的深切诉求与德育转型视角出发,对公民教育内涵、意义及推进的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主题8:高职院校相关研究(2010) 。明航分析了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与考核问题;王 博、庞学光探讨了高等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及适应性专业教学组织形式;李福华探讨了高等学校人才引进政策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主题9:国外教育成果借鉴(2011)和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2012-2013) 。陈禹、谷峪分析了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及特征;王定功、路日亮探析了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如健康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等,以及对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启示;李先军分析了英国教师职前培养资助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徐小洲、张敏探讨了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问题,强调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技能是创业竞争力的基础,创业教育链是摆脱创业教育封闭状态的突破口,知识创业是实现创业转型的关键;苏丽锋、孟大虎从强关系、弱关系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利用情况,发现强关系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有助于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但并不能确保大学生可以获得一份高薪工作;岳昌君、程飞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求职途径的影响过程。主题10: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2014) 。黄琰等探讨了翻转课堂在“ 现代教育技术” 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陈燕、王祖浩通过对多年来国内外科学教科书难度的各种评价方法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科学教科书难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建议。主题11: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016) 。顾明远强调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张世善提出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高地分析了“慕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董平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评价模式的建构理路。主题12:新时代立德树人相关研究(2017-2018) 。孙立军等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钟启东分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使命及理论内涵;赵立莹、刘晓君从目标体系、实施路径、问责改进方面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问题;陈秉公提出要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断探索高校立德树人创新体系。03 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前沿及其演进普赖斯最早提出来研究前沿这一概念,主要用来描述某一研究领域的动态本质。本研究利用 Citespace4.0软件的突现词分析功能(detect bursts) ,科学设置阈值,得到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前沿统计结果(见图3) 。图 3  2000-2018 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前沿(CSSCI)从研究前沿突现数值上看,“教育研究”突现值最大,为41.9628,排在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突现值为26.6781,排在第二位,其主要涉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突现值为19.4823,排在第三位。其他关键词突现值排序依次为“美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职教育”“翻转课堂”“青少年”“MOOC”“协调创新”“课程改革”和“大数据”。从研究前沿形成时间上看,2001年,“教学改革”作为研究前沿开始出现;2004年,“教育研究”“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开始备受关注;2014年,“翻转课堂”“MOO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创新”成为新的研究前沿;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开始关注“核心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数据”;2017 年“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作为新的研究前沿出现。从研究前沿持续期限上看,“课程改革”研究前沿持续期限最长,从2003年延续至2013年,长达11年之久;“教学改革”研究前沿持续时间为9年(2001-2009) ;“远程教育”持续期限为7年 (2003-2009) ;“美国教育”持续期限为6年(2004-2009) ;“教育研究”“教学研究”“翻转课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期限均为5年;“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持续期限均为4年;“高等教育”“MOOC”“协调创新”“核心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期限均为3年等。需要注意的是,持续到2018年的研究前沿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翻转课堂”“核心素养”“青少年”“大数据”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更值得学者们高度关注。04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前沿演进机理(一)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前沿演进的主要特征 1. 纵向与时俱进。纵观2000-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热点、前沿及其演进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教育科研热点及前沿均是在不同时代教育政策、社会环境及教育实践等因素基础上进行的,其积极满足不同时代教育环境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与时俱进特征。2. 横向均衡发展。2000-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热点及前沿发展,使得今天的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更加丰富和健全,研究主题热点和前沿覆盖面较广,研究领域深入具体,学科结构完善,框架体系健全,研究手段科学,有效推动了教育科研不同领域的均衡发展。3. 主动发展与被动推进相结合。2000-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热点、研究前沿并不总是处在主动的前进和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内外环境的变化、教育本身的需要等也在推动教育科研向前发展,主动发展与被动推进是其演进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4. 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相统一。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热点、研究前沿的纵向前进和横向均衡发展更多是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近些年来,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更多地体现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确保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思路更加科学、合理,研究过程更加严谨、有效,研究结论更加精确、可靠。(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热点、前沿演进的影响因素1. 教育环境变化因素。随着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变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尤其在当今新时代环境影响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迅猛发展,要求教育科研人员深入探索该情境下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育人模式等,由此产生了相应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2. 教育政策影响因素。教育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国家或地方教育政策或教育制度为指引进行的,如依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国家不同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和纲要,以及科研领域的政策性文件,这些规划纲要、制度政策或相关文件推动着教育科研热点和前沿的发展。3. 教育实践需求因素。教育实践及其需求是教育科学研究热点、前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总结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理论的主要依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实践均有各自特征,不同年代的教育实践也各具特色,这使得教育科学研究在横向和纵向维度上能够不断深入和发展。4. 教育科学发展因素。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有其独特的框架、结构和体系。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等都需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这就推动着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均衡考虑学科结构、框架体系的构建和成长,为教育学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吞舟之鱼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正式发布,这是指导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份重要文件。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政府推动引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赢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离不开政府推动引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同样,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尽管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发展基础总体上仍比较薄弱,特别是产业和就业还不稳定,部分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客观而言,脱贫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各种软硬件相对贫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形下,单纯依靠脱贫地区自身发展,走上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不小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发挥政府推动引导作用,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意见》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的工作部署,不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处处体现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用稳政策、防返贫、强保障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等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涉及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又立足现实需要和着眼未来发展作出调整优化,始终是政府推动引导下的谋篇布局。这样,以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引导,有助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市场协同发力,扶上马送一程,以长效机制保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产业,深化开发式帮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是重点。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其中一项很重要因素是产业不兴。产业发展起来,以产业为中心,能够激活诸多积极因素,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让脱贫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脱贫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稳定收入,从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意见》提出了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具体举措。一是强调坚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发展壮大产业,除了政府必要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走市场化道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做好产业布局,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现象。二是体现本地特色。发展壮大产业,应懂地气、接地气,比如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这样才有利于产业后续长期培育。三是提供发展壮大产业的良好营商环境。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等,使脱贫地区的产品有出路、有市场,发展壮大产业才会有动力、有前景。此外,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机场、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意见》对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出的工作部署,旨在为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强化硬件建设与完善。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励勤劳致富“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一方面国家给了好政策,另一方面亦需要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增强依靠顽强意志和自身努力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决心和能力,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进一步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如此,就能够为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事半功倍的功效。从《意见》的工作部署看,扶志扶智相结合,一方面大力推动脱贫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通过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等举措,把人力资本开发摆在重要位置,为当地培养更多不离土不离乡的各种人才,塑造“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使之成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比如,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等,汇聚全社会力量,夯实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强化兜底责任,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就应把人民群众的身边事、要紧事、烦心事解决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意见》从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出发,在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通过长效机制使脱贫群众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共享发展成果。由此,加强制度保障,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孰恶孰美

取消论文“硬杠杠”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之举

取消论文“硬杠杠”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之举【光明时评】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公布多项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等方面,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陈规等举措,引发众多关注。研究生究竟要不要发论文,这是一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老问题重新被关注,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形势所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飞速发展。2000年全国录取研究生总数为10.3万,而根据前不久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消息,2019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数量达到300万,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10万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的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地域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增多。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此外,专硕近年来以更大的加速度扩招,专硕被认为小众、“低人一等”的态势已然逆转,成为更多人的选择。2017年以来,专硕报考占比首次超过学硕,并且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重点大学,适度压缩学术型硕士规模,扩大专业硕士规模,已经逐渐成为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评价机制也必然发生转变,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拿到学位的陈规,显然已经不适应各类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一般而言,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卓越,而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以服务国家、社会需求为方向。显然,发表论文,很难说是服务国家、社会需求的最好或唯一方式。也因此,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中国传媒大学破除论文与学位挂钩的陈规,并推行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正是研究生教育分层分类培养的必然举措。当然,研究生免发论文,绝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学术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改革中,推行分等级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设立“学术写作”必修课,对于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发表予以奖励,规范学位论文工作要求,强化论文过程评价,明确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等,都是在分层分类思想指导下,坚持底线要求,以奖励代替“一刀切”规定,为学生赋能,真正提高论文水平和学术质量的切实举措。在当前和今后的研究生培养中,要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大胆改革陈规,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者:肖 罗,系青年学者)【编辑:卞立群】

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系列文章(一)

41:16有效教学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有效思维课堂的策略探究摘要: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努力钻研的一个课题,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我想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学习上,要考量学习的有效性,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指标:第一个是学习速度;第二个是学习结果;第三个应是学习体验。接下来,我以这三个方面为核心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探讨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有效性;学习结果;学习体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相应的科学测量方法和学习的情感体验。一、提升学习速度学习的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速度实际上是指学习效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学习效率越高,同样完成一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最少,并且达到的学习效果较好,这样的学习效率就高。我校高中生物常规性授课的一节课时间是40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达到最大化或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这一核心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精心打磨,对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学习效率角度出发的。例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的设计就考虑了学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具体设计如下: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复习了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大家思考:什么是植物激素?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是什么?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如何?用简洁的语言精心设计问题串,意图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在较短时间内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活化高三一轮复习的生物课堂。二、科学诊断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检测指标应该是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检测的方式通常是设置习题进行习题巩固。在《其他植物激素调节复习》这节课中我精选了几道例题,选题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要切实的考虑到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基础做到有针对的性的设置习题。在学生看来应该感觉到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稍有不注意就出现审题及规范答题方面的问题。课堂巩固的习题同时兼有教学环节过渡的辅助作用。因此习题设置的有效,既能做到对学生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又能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一)设置有效的课堂巩固习题例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D.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问题设置意图:A项考察了生长素的合成原理;B项考察了生长素的运输;C和D考察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及其表现。从以上实例来看,这道例题考察了学生对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检测结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容易接受,并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课堂的反馈效果较好。在检测学生对五类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生理作用及相互作用关系方面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例2.下表所示为五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B.在果实生长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C.表中结果说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只能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检测结果:大部分的学生能选择出正确答案,但在分析例题的时候,能发现个别学生运用的是排除法作答,对有些选项涉及的知识还不够理解,因此我要求个别学生描述分析过程。这样对学生的检测既做到了全面又关注了个别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表格类的问题在高考中考察的比较多,曲线类的问题也是常见的题型,如何分析曲线,分析曲线类问题的一般程序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在高考中的得分率及答题速度。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精选了一道曲线类的例题。例3.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B.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关系C.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检测结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集中的表现出基础知识掌握的还算可以,但是思路不是很清晰,不能按照一定步骤解答。解题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解题效率低。客观题能很好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若想很好的检测学生的答题规范性应该设置一道主观题,在本节课的最后为了进行综合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设置了如下例题:例4.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α淀粉酶催化 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 ,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 。检测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能分析作答,但是答案有些不规范,突出表现出还不能运用较为专业的生物学术语来书写答案。正因为设置了样一道有效的例题,才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今后的二轮复习指明了方向,最终大大提升了复习的效率。(二)布置有效课堂任务由于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不爱动手参与,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具体情况如下:下面大家拿出作业纸从激素的种类、合成部位、主要作用三个方面列表比较。 巡视,待学生完成后用手机拍照上传大屏幕,大家看大屏幕,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加以补充完善,强化说明。列表比较只是一个层次的要求,反映出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但不能很好的测量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程度,因此我进一步追加任务:进一步要求学生来分析表格:说一说,植物激素在发挥作用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强调: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例如小苹果长成大苹果体现发育,青苹果变成红苹果体现的是成熟。引导分析:大家注意在细胞伸长方面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表现出相同的促进作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协同作用,而在细胞分裂方面,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又表现出相反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拮抗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植物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三)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布置是高中生物教学常规性一个环节,如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是提升课内和课外学习互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出示了两个方面的课后学习任务。第一个属于巩固习题,第二个主要是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加强知识网络的构建。三、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体验什么是学习体验?可以用两个词来简单概括。第一个是“伴随”第二个是“生发”一节精彩的高三生物复习课应该是课堂气氛生气勃勃而不是死气沉沉。有些同学在课上表现出积极主动,有些同学则习惯沉默寡言,但是这些同学也在思考,也在参与学习活动,虽然过程中表现的不是很积极,但是他们注重的是学习结果,或者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会了哪些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生发”伴随着生物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学科知识获得的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会是越来越强,这样的富有成就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因此无论课前备课还是课中的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是有效的。在教学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短期教学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长期育人目标。主要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4]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5]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

成者为首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德勇: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来源:中国青年报原标题: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正式发布,这是指导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份重要文件。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政府推动引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赢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离不开政府推动引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同样,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尽管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发展基础总体上仍比较薄弱,特别是产业和就业还不稳定,部分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客观而言,脱贫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各种软硬件相对贫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形下,单纯依靠脱贫地区自身发展,走上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不小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发挥政府推动引导作用,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意见》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的工作部署,不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处处体现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用稳政策、防返贫、强保障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等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涉及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又立足现实需要和着眼未来发展作出调整优化,始终是政府推动引导下的谋篇布局。这样,以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引导,有助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市场协同发力,扶上马送一程,以长效机制保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产业,深化开发式帮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是重点。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其中一项很重要因素是产业不兴。产业发展起来,以产业为中心,能够激活诸多积极因素,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让脱贫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脱贫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稳定收入,从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意见》提出了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具体举措。一是强调坚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发展壮大产业,除了政府必要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走市场化道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做好产业布局,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现象。二是体现本地特色。发展壮大产业,应懂地气、接地气,比如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这样才有利于产业后续长期培育。三是提供发展壮大产业的良好营商环境。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等,使脱贫地区的产品有出路、有市场,发展壮大产业才会有动力、有前景。此外,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机场、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意见》对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出的工作部署,旨在为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强化硬件建设与完善。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励勤劳致富“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一方面国家给了好政策,另一方面亦需要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增强依靠顽强意志和自身努力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决心和能力,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进一步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如此,就能够为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事半功倍的功效。从《意见》的工作部署看,扶志扶智相结合,一方面大力推动脱贫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通过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等举措,把人力资本开发摆在重要位置,为当地培养更多不离土不离乡的各种人才,塑造“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使之成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比如,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等,汇聚全社会力量,夯实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强化兜底责任,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就应把人民群众的身边事、要紧事、烦心事解决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意见》从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出发,在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通过长效机制使脱贫群众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共享发展成果。由此,加强制度保障,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逸民

蓝色国土耕耘者|滚金工作室3篇论文荣获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滚金工作室 近日,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宁波大学召开。大连海事大学等25所航海院校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此次年会共收到论文53篇,经评审,最终15篇论文被评选为优秀论文并入选年会论文集,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7篇。辽宁海事局“滚金船员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3名成员的3篇论文荣获优秀论文,其中,饶滚金撰写的《STCW 公约关于船上培训的要求与我国的履约实践》荣获二等奖并在大会上交流,邢永恒以第二作者撰写的《印度航海教育培训机构“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分析与借鉴》荣获三等奖,黄明以第三作者撰写的《自由降落式救生艇实训与评估系统设计》荣获三等奖。此次论文获奖,是对工作室成员的鼓励和鞭策,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履职担当、干事创业的干劲和热情。下一步,工作室将立足船员管理和船员队伍发展,以海事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发挥工作室“孵化器”“练兵场”的作用,培养更多业务骨干、创新能手,为辽宁海事振兴发展增砖添瓦。【来源:辽宁海事】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四封之内

教育部传来好消息,研究生毕业论文不再是重点,幸福来得太突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2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了1071万人,毕业生达到了847万人,可见竞争多么激烈。高考被称为“一考定终身”,这也是被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可以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尤其是对于寒门子弟而言,但是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本科生的含金量也是大不如前,所以大家就把考研当成了热门选择。很多研究生都给我说过,其实最难的并不是考试,而是将来的毕业,研究生的毕业创作和论文非常困难,想要达标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也成为了学生毕业路上的拦路虎。研究生迎来好消息,论文不再是毕业重点考研的热度越来越高,报考的学生也是供不应求,但是研究生的人数还是有限的,考试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就算是你考研成功了,毕业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当下的研究生状况发展。其实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领域,都是需要攥写论文的,只不过研究生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且还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否则就不能毕业,这也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地方,如果想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需要时间来攥写,有的期刊登报还需要花钱。要知道研究生的论文可不是那么好写的,有的学生为了省事,就会向出版商购买版面,要么就是找枪手代写,甚至为了完成学术论文拉帮结派,这只会让研究生的质量降低。这样的论文可以说毫无意义,也败坏了学校的风气,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出现问题,不过有人也理性分析了,这也不能全怪学生,毕竟论文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要不然也不会剑走偏锋。教育部门针对这样的现象就做出了改革,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不再是学位的唯一标准,学校对学生的发展应该多元化,不能够总是以期刊论文数量作为评选标准,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学生感到欢呼雀跃这样一来最开心的就是研究生们了,毕竟论文是他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上面,比如说做科研,这才是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有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改革之后毕业证书不会和论文数量捆绑,让研究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纯粹,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写好研究生论文学术论文对研究生生来说太重要了。评奖评优升学毕业结项都需要论文。所以是否能又快又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1. 选定方向题目如何挑选题目?首先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拟定尽量新颖的题目和方向。题目尽量少用“浅析”“浅论”等字样。2. 资料准备研究生论文不同于我们基础教育中的作文。用流水账的形式就写好了。研究生的论文需要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案例,数据,甚至是模型等详细做阐述。所以我们在写这个方向的时候,查阅资料主要是跟我们提供更多的有用的让自己的论文更具说服力的论证。3. 提纲为什么会强调论文的提纲,如果一篇论文没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在写的过程中经常会写偏题,迷失自己研究的目的,重要的地方含糊不清,不重要的地方花了大量篇幅。4. 根据提纲补充全文。提纲定好了,就可以开始以着手全文了。很多研究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在补充全文的时候,喜欢先乱七八糟的抄一堆别人的东西上去,整个出来之后再慢慢改。这样做,首先你要表达的就会非常混乱,其次重复率非常高,后期再修改也是非常浪费时间。5. 论文修改写好论文之后,我们首先要拉通读个几遍,看看自己的论文有没有什么错字或者语序有问题的地方。其次是首要跳出细节从整体上看文章有没有那部分有突兀的地方。今日话题: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吗?认为这是不是给研究生减负?我们一起留言讨论吧!

鸱鸦嗜鼠

这位全国优秀教师,扎根农村中学一干就是38年

半岛全媒体记者 崔璞教育是神圣的,教师是光荣的。教师的职业是根的事业,叶的事业,是爱心的事业,是良心的事业。从教三十八年,他立足本职,用满腔热情,用对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辛勤的耕耘着,默默的奉献着。他积极尝试“分层次目标教学法”探索,推行“三三T S合悦小组”学习模式,崭露头角,曾评为胶南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化学教学能手,青岛市、山东省、全国优秀教师和山东省特级教师,2017年晋升为正高级教师,2020年教师节表彰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教书育人楷模”。他,就是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山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师—韩通波。满腔热情,传道授业1982年,18岁的他带着理想,带着追求,告别了师范学校的大门,踏上了工作岗位,在农村中学的三尺讲台一干就是三十八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证书。到如今,他始终承担着毕业班的化学课,教学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始终名列前茅,送走三十八届初三毕业生,连续九年考核为优秀等级。艰辛的劳动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赢得了领导的赞赏,同事们的好评,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为了一切的学生,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他教学思想端正,教学基本功扎实,能熟练的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正确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灵活运用分层次目标教学,推行“三三T S合悦小组学习”模式,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聘为“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讲师团成员”和“胶南市化学兼职教研员”,2012年评为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学员,201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青岛市初中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学生管理上,强调一个“实”字,突出一个“严”字,达到一个“高”字,狠抓一个“考”字,教学成绩连年提高。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山东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一等奖,被多次表彰为省、市优秀辅导教师。三次举行黄岛区级公开课,两次举行青岛市级公开课,获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学科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青岛市化学学科“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荣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以身示范,快乐耕耘勤奋钻研,孜孜以求,努力完善自我。在教学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重点狠抓了备课、授课、课后辅导三个环节,要求自己吃透教材,写好教案,努力把课上好,上活,所倡导的分层次目标教学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撰写的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二等奖,撰写的六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杂志上发表,在《文理导航》杂志发表教研课题研究成果《如何实施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积极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论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的研究,于2020年结题,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设计 》青岛市级经验交流,参与编写山东省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师生的交往是心灵的碰撞,是至真至纯的感情交融,只有真正的理解、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教学中,他坚持正面教育,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知人善教,与学生建立了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关爱每一名学生,2017年有一名学生因病产生了厌学情绪,他多次到家中走访,为学生补课,购买了学习用品赠送给学生,使该生圆满完成了学业并顺利考入了高中。2018年,有一名学生重病住院,他带头捐款,多次到医院和家中探望,学生家长到学校送来锦旗表示感谢。近几年经他辅导和转化的学生不计其数,提起韩老师,学生们打心眼里佩服,连声称赞:“他真是我们的严师慈父。”“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教学工作中,他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使他们树立敬业爱岗的思想,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流教学所得,共同提高。充分利用举办培训班,新老教师结对子和开展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上好一堂课,写好一个教案,做好一篇教学论文的“三个一”活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授课技能迅速提高,结对帮扶的殷帮海老师获青岛市优秀教师称号,多名教师出示黄岛区和青岛市优质课和公开课,看到这些,他发自内心的高兴和自豪。严于律己,无私奉献日常工作中,能模范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坚持早来晚走,从不迟到早退,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前几年,他的双亲已八十多岁高龄,老人生病住院期间,他晚上陪床,白天上课,从来没有给学生耽误一节课,他把全部的情和爱都倾注在学生身上,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每当提起此事,他的眼睛总是湿润润的,为有理解自己并默默支持自己工作的双亲而感到自豪。作为学校的一名老教师代表,参与学校的考核工作,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并深入倾听老师们的意见,向校委会及时反映情况,这项工作的开展,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校风的根本转变,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学校评为青岛市绿色学校和四星级阳光校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与老师们团结协作,坚守工作岗位,爱校如家,积极参加网上授课活动,加强集体备课,每周坚持听评课并写出听课记录。为保障网课顺利进行,他提早制作课件,查找资料,认真研究,不断丰富,确保每一位学生跟上进度。在准备直播课的同时,他广泛收集整理各种课程资源,指导年轻老师开展网上教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奋斗。积极参加家访活动,与学生和家长及时沟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考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 “突出贡献奖”。多少年来,他工作抢在前头,重担挑在肩上,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不少的教职员工不由自主的加入到默默奉献的行列中。他的事迹带动、促进了他所在学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生命有限,精彩无限。讲台是他演绎人生的舞台,他将继续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精彩。一位有着38年教龄的老教师,让人看不到一点的职业倦怠。读书,学习,培训,提升着他的教育境界,改变着他教育的姿态。人生之路漫长,新的征程又开始了,他的目标更高,他的追求更大,他的动力更足,向着学者型、智慧型、专家型教师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