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调研报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之

「调研报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的重要举措,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当前,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农村“脏乱差”问题在一些镇村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近期,我采取听汇报、看现场、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组织领导层面。一是组班子。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直有关部门、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构筑了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环境整治管理网络;二是定目标。制定了《淮安市洪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明确了各镇(街道)、各职能部门职责分工,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三是建机制。依托农村环境“五位一体”管护,逐步建立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机制,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到精细化、无缝隙、全覆盖,确保“整治一处、验收一处、合格一处、保持一处”,杜绝松懈、短期、突击心理,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二)资金投入层面。区政府专题研究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资金和相关工作经费,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顺利开展。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讲究效益、各计其功、形成合力”原则,统筹整合“五位一体”等各类涉农资金,梳理出“五位一体”资金1700万元和可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49个项目资金2427万元,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区级专项资金;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户,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区财政拨付专项工作经费20万元用于召开会议会务费、现场观摩、外出考察学习;倡导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黄集街道仇石村乡贤仇玉俭自愿投资约300万元建设村民文化休闲广场,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进场施工。(三)整治成效层面。一是逐步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工作体系,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垃圾积存,无卫生死角,投入3辆生活垃圾专用转运车辆负责各镇(街道)垃圾转运工作。截至目前,各镇(街道)收集、处置生活垃圾55096.69吨,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均达到100%。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已完成改造无害化卫生户厕648座,改厕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已完成新建公厕19座,改扩建11座,在建公厕13座,在改扩建公厕8座;新建旅游厕所2座,岔河镇文化中心、黄集街道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养成实践基地厕所主体工程已完工,内部装修基本结束;三是持续攻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正在完善图纸设计1个(蒋坝彭城),计划本月开工建设,目前在建规划发展村庄污水处理项目3个(黄集仇庄、高涧王集小区、蒋坝头河大杨庄),铺设污水管道约2万米,稳步提升污水管网入户率。四是农业废弃物治理持续加强,扎实开展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夏季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4%以上,开展蒋坝镇农膜回收利用、安全处置和废弃农药包装物押金综合试点,建成农膜回收点10个,设立4个农膜降解示范点,农膜回收率达78%。(四)长效机制层面。进一步夯实了“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内容,根据不同镇(街道)的特点,加快构建美丽多元、各具特色的村庄环境面貌,既做到面上“实”,又做到点上“亮”,推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上水平、上台阶。不断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区委研究室会同区农居办持续跟踪督查,每月开展一次督查、召开一次例会、通报一次情况、会办一批问题,并将整治实效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依据,定期组织督导评估,督导结果向区委、区政府报告,适时向区各相关部门、各镇(街道)通报,及时交办、限时整改。凡是整改不落实或不到位的,提请区纪委监委进行约谈问责,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的重点指标顺利完成。当前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农村“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路边、沟渠、河岸及房前屋后仍然存在乱堆乱放现象;二是存在家禽散养现象,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路面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现象仍然普遍。三是部分镇(街道)对村居环境整治工作认识不到位,仍按照以前老标准来对照整治,整治标准不高、不实,村庄清洁行动工作推进不快,整治成效不明显,闲置畜禽舍、破败空心房屋依然较多,拆除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二)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自开展“土地双减量”特别是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以来,我区的村庄布局逐渐向集中化方向发展,但是布局散落的现象仍然存在,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区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镇村两级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区各镇(街道)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区好的学校基本集中在城区,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镇级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城区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四)宣传发动不力,农民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形式单一,多是横幅标语,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面上宣传效果不佳,起不到共鸣效果。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各村(居)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都是村组干部和保洁人员,“干部甩膀干、群众背手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积极配合,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缺失。(五)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农村改厕、污水处理、公共空间治理等硬件投入与实际所需资金差距较大,环卫硬件设施不全,农村保洁员工资仍维持在较低水平。目前,中央、省级层面专项资金投入有限,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不足,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缺口仍然较大。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三年行动已经过去一年半,今年要完成三年行动任务的70%,时间紧、任务重,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会越来越多。根据近期调研访谈收集的意见建议,结合本人思考,形成以下几点建议:(一)坚持政府主导,以镇村为主体实施。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快形成区级统筹、部门牵头、镇(街道)主抓、村(居)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整治措施落地见效、整治任务按时完成。发挥村民在农村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将农村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引导农户自己负责。(二)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一是科学规划,因村施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开展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结合我区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计划,统筹谋划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项工作,特别是要将居住空间布局规划确定的46个农村居住点,与原镇村布局确定的规划发展村庄进行融合,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最大程度地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引导有条件的村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发展形态。三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按照由“点”到“线”到“面”的模式,突出示范引领,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结合“水美乡村”、“绿美村庄”、卫生镇、村、健康镇、村创建工作,集中打造一批符合省、市级标准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镇、示范村。(三)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现状下,应继续坚持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科学合理运用财政补助项目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撬动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拓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来源渠道。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对于农房改善工作中计划保留的自然村,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对于不计划保留的自然村,可以将这一部分资金用于集中居住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四)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进一步加大农村“五位一体”管护,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五)发展生态旅游,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借助白马湖旅游开发、方特旅游景区建设等契机,形成具有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和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城区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六)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应在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房屋质量标准、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中,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全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作者:洪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周 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展现新面貌!

玛戈璧

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乡村是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铜冶镇组成了专题调研组,通过近期到村走访、座谈,对镇域25村乡村治理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步计划开展了专题调研。一、 铜冶镇基本情况铜冶镇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心城区西南部,镇域面积77.0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共有农村基层党组织25个,其中党总支3个,党支部22个。村“两委”干部169人,农村党员2352人,农村人口7.2万人。全镇财政收入2008年首次过亿,2015年突破5亿元。2019年突破10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6%。铜冶镇以雄厚的实力,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重点培育的特色小城镇,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2017年8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2018年入选全国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2019年被评为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示范镇,2016-2019年连续四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二、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铜冶镇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上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有待加强。部分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在违建拆除、村貌提升、信访稳控等任务中,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滞后,甚至束手无策,任职多年村内面貌山河依旧;临近村“两委”换届选举,部分村干部存在“想自己升迁”的浮躁心态、“自己无望升迁”的失落心态、“等待领导升迁”的观望心态工作,缺乏工作热情。少部分党员,把自身混同于一般群众,在党委、政府安排的许多工作上,甚至觉悟还不如群众,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发展。(二)农村治理体制有待完善。自治体制需要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群众诉求回应不及时,利益诉求收集、整合及传达能力都存在一些问题,使村民诉求表达出现一定程度偏差,容易发生信访问题。德治传统日渐式微。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价值原则的渗透,利益原则取代传统价值原则,传统价值观念遭到普遍怀疑,部分村民的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占小便宜、追求利益思想日盛。(三)农村集体收入有待壮大。村级经济收入少底子薄。大部分村项目“小、散、弱”,在进行土地开发过程中,没有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的思路下进行大开发和大整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分散。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去年南铜冶村年收入685万元的同时,西任村仅41万元,约是南铜冶村年收入的十七分之一。村级经济收支不平衡,平均收入小于平均支出,缺少经济积累,部分村集体经济年年挣、年年光,有富余也给村民们发了福利,党委、政府安排下的工作没钱推动。三、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对策与建议近年来,区委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严格按照“三性”要求,高质量组织召开“三会一课”和党建年会,推进农村党组织生活规范化,开展整治“两侵”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为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铜冶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聚焦解决问题,实施“三大行动”、 推动“三治融合”、 着手打造“三力”,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一)实施“三大行动”,筑牢乡村治理战斗堡垒只有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始终把稳船舵,乡村振兴的这艘航船才能行稳致远。铜冶镇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着力培养一批 “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实践。首先是“领头羊”行动。南甘子、南故邑村能够实现由乱到治,最大的特点就是选出了敢想敢干的优秀党组织书记。为此,铜冶镇将继续全面开展领头羊选拔工程。加强人才储备。以“青年人才库”建设为抓手,把农村里有知识、懂技术、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人通通吸引过来,参与到村级建设当中。选贤任能。以换届选举为契机,把不想担当、不愿得罪人、不用心推进工作的支部书记换下去,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供舞台。开展党建“大比武”。支书现场比武打擂,学经验、找差距、看不足,调动村党支部书记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工作激情。其次是“党员联系群众”行动。目前铜冶镇25村全部建立建立党员“包片联户”制度,每名党员包联15-20户群众,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协调解决诉求难题,下一步要将机构改革后的组织、综治、安监、环保等部门设立的网格进行合并,统一纳入“包片联户”内容。组织每名党员每月按照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垃圾分类、移风易俗五项职责走访一次包联户,做到“四必访、四必到”(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婚丧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切实畅通村民与村干部沟通交流渠道,及时了解村民诉求和期盼。最后是“服务提升”行动。落实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村(社区)“双报到”制度,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党员先行活动。将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党员志愿服务日”,组织各村、各社区党员开展洁美家园行动、镇域文明和谐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双创”成果;开展便民助民服务,让党员身影处处体现;开展困难帮扶服务,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组织温暖。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拓宽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渠道,增多群众了解党组织的途径,促使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二)推动“三治融合”,探索乡村治理崭新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铜冶镇将全面扎实推进“三治融合”,以自治聚人心,以法治定正道,以德治树新风,加快实现 “党群一心、村庄一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一是抓自治,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坚持阳光议事,让自治“实”起来。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监会成员全程参与,监督党务、村务公开,强化村级权力运行,维护村庄稳定。建立村民代表议信访、老幼托管模式、“网络化+微信矩阵”快速响应机制等民主自治形式,对村民提出的问题建议、合理诉求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快速处置,真正让群众的事群众参与、群众解决,增加群众的获得感。二是抓法治,规范乡村治理的刚性约束。严格执行村规民约。结合时代特征、村民需求,全面清理检查旧版村规民约,并通过大喇叭、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形成“我制定,我签字,我承诺,我执行”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用村里的“小宪法”管人管事。法律顾问定期进村入户。各村聘请的专业律师作要定期与村名见面,做好村民土地政策咨询、合同签订等工作,引导村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律思维。对于有矛盾倾向性矛头的村民及时给予法律上的解答,晓之以情、动之以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抓德治,凝聚乡村治理正能量。搭建“德治”平台,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编撰村志、设立功德墙、评选“最美家庭”等途径,建设“德治”实体宣传阵地。同时,以美篇、公示栏、大喇叭广播站等为抓手,对村内好人好事进行宣传,构筑 “线下实践站+线上微宣传”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让勤俭节约、诚实友善、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焕发出新光彩,让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三)着手打造“三力”,加强乡村治理各项保障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政策倾斜力度不够等因素逐渐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阻碍,使乡村治理面临的任务挑战仍然艰巨,为此铜冶镇将壮大人才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策优势,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壮大有“活力”的农村人才队伍。探索创建大学生回乡任职试点,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招聘选拔村支部书记助理,吸引本村大学生回乡参与村级治理,充实“两委”干部后备力量,进一步优化村干部年龄结构和学历水平。强化有“合力”的政策资金保障。一是推进村集体资金有效利用,结合当前形势,重新修订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并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积累制度,强化制度管控,将村集体经济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吃透政策,时刻关注中央和省、市的政策动向,研读上级资金扶持政策,全面准备好各项资金的申报材料,千万百计争取上级项目支持资金最大化。探索有“潜力”的发展路径。结合正在谋划中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借鉴“农业+”模式,着力打造千亩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布局区、着力塑造认养体验现实版“开心农场”、 着力建造四季水果采摘园,构建两轮驱动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大格局,驱动农村要素、市场、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国家特色小镇的建设,推动文体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活力。(康素丽)责编:张阳

禅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阿署达村乡村振兴工作为例

四川攀枝花市东区区委宣传部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农村的“面子”就是中国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东区调研工作组经过对相关政策学习梳理,并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结合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实际,形成报告如下。一、阿署达村基本情况银江镇阿署达村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位于机场西侧,沿机场公路两侧分布,是攀枝花市的对外窗口之一,距攀枝花市中心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自然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一共有633户,1893人,其中80%以上为彝族,全村有中共党员54人。耕地面积3090亩,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芒果、桂圆、蔬菜为主,约占经济收入的60%,另外发展乡村旅游业、外出或就近务工、开办农家乐、汽车运输等收入占40%。阿署达村积极响应做好全市“康养”“阳光”号召,聚焦“农文旅”融合,坚持“以农促旅、以文强旅、以旅兴农”的原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开门迎客、全国首家康养学院落户阿署达,先后获得“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四川百强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四川十佳产业兴旺村”等荣誉。二、乡村振兴发展制约因素(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明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要求。乡村道路建设仍需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农村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薄弱,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较少。(二)农村农业发展的驱动要素紧缺。突出表现在“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缺产业”上,导致农村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足,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不合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缓慢,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兴支柱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尚未兴起。(三)农业发展的内部支撑因素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四是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一家一户经营与大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服务跟不上。(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明显落后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阿署达村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有22个,其中农家乐5个,休闲农园(农庄)2个,乡村民宿14个,为农村产业兴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缺少经验交流平台和有效组织引领,多数各自为政、自主经营,生产规模简单扩大,靠数量求效益,无论是在技术保障上还是发展质量上,都没有实现质的高效提升。生产过程中遇到水药肥、病虫害等方面的问题,多数新型经营主体无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技术标准要求、生产操作规范进行管理和解决,只能继续沿用传统生产方式保证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致使前期为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而做出的规划、投入的准备、付出的努力功亏一篑,收效甚微。三、工作思路及具体做法(一)工作思路。阿署达村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及镇党委工作部署的同时,积极推进本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以做好“阳光”、“康养”文章为重点,聚焦“产业培育、资源挖掘、环境打造、集体经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二)具体做法。一是立足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充分利用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推进“康养+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引导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经济服务型组织和“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成立了村社集体资金全面控股的康养旅游服务公司,致力发展集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体验、户外拓展、有氧运动、课外实践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业。目前,全村共有芒果种植基地12000余亩,桂圆基地1700余亩,平均亩产值超过1万元;建成莲雾基地1200亩,成功引进释迦、芭乐、杨桃、奶油果等热带水果,年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依托特色的精品农业资源,村集体积极引导农户开办农家乐、休闲农庄、乡村客栈,发展近郊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全村共有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点57个,先后举办欢乐阳光节、彝族火把节、特色水果采摘节等多项节庆活动,年接待游客40万余人次。主导产业带动效应逐步凸显。二是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旅品牌。阿署达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激荡的三国时代,蜀相诸葛亮率领征讨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阿署达安营扎寨。阿署达村背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的驻军遗址山之一的保安营山,至今仍保留有环境优雅的添寿湖、山寨奇石、百年仙人树、形如夫妻互拥的夫妻树,以及黑麂、四川山鹧鸪、野鸡等少量的珍稀动物。依托这些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资源以及彝族文化,阿署达村围绕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民宿项目和休闲旅游项目,推出了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故事里”品牌旅游线路,有坨坨肉、烤全羊、连渣捞、铜火锅等风味独特的彝族美食,有7月火把节等热情奔放的彝族风情活动。通过对彝族老村落等传统建筑、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建成了 “彝族文化展厅”,阿署达村打跳舞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开展的大型民俗文化火把节活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使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先后推出道德文化长廊、古村落传统民居、尾矿库钒钛之旅、半山农耕体验区、花舞人间植物天堂、历史文化古迹等系列康养旅游环线,开发“涵管露营地”“故事里民宿”“集装箱酒店”“林间树屋”等近郊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故事里”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等旅游服务配套,致力打造生态旅游经济圈,使生产生活生态、传统与现代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让乡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旅游与生态的互促共赢。三是美化村容环境,建设宜居乡村。一是将环境打造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按照景区标准规划新村民居建设。突出“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的建设理念,把“院落重重叠,青瓦出檐长,坡顶高勒脚,穿斗白粉墙”的川南建筑元素融入到村庄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阿署达红彝族民居古韵与城乡发展的交融并存,有力地提升了新村民居建设水平和景观效果。累计建成依伕达新村面积60亩,房屋22栋、88套,每一套均有“四大两小”六间卧室,楼上楼下共三层,有前院、后院,为村民利用民居改造经营乡村客栈、民宿提供了便利。整合各方投资2.6亿元,采取“低层退台式”风格,建成统一规划的新村二期集中居住区房屋37栋、588套、6.5万平方米。二是积极探索乡村花景打造试点,通过“村社引导、农户自主、政府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绿植,村内三角梅、炮仗花、紫荆花、冬樱花、玫瑰、向日葵构筑成花山、花街、花巷、花栏、花道,一年四季花香四溢,风景如画。三是结合景区建设打造环境亮点。先后引入花舞人间、攀西欢乐阳光度假区等生态旅游项目,建成花香果园体验区、山水养生度假区、生态湿地、滨水康体养生区等多个生态景观节点,丰富了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的同时提升了该村环境品质。四是激活发展动能,壮大集体经济。休闲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为了不断提升集体经济组织凝聚力,阿署达村积极探索盘活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一是由基层党支部引领,以股份合作“共建共富”。阿署达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作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响应发展之需,成立了由村社干部作为原始发起人,1500多名村民投资入股2000万元成立了村集体资金控股的经济组织(攀枝花市金马缔康养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以产权共享为核心,把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联结,共进退、同发展。二是多元经营,促集体经济“百花齐放”。依托集体经合组织平台,挖掘资源特色,以传统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山水乡愁为脉、以农业生产为基,大力发展康农文旅多元融合产业形成闭环产业链,开发经营“景别院”民宿8套,村民自主(合作)打造民宿5套,分别为王牛肉、漫时光、沐也居、富桃里、修竹文舍。以构建多层次旅游接待体系为支撑,培育“故事里”“菩提庄园”2家乡村酒店,接待床位达500余张。创建了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等实体项目,培育了属于自己的“故事里”品牌,成为阿署达村乡村振兴强劲“引擎”。四、下一步工作建议阿署达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思路”的指引下,蹚出了一条富民强村“新路子”,东区将在阿署达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以新思维新方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抢抓机遇,增添乡村振兴新引擎。抢抓十四五规划机遇。紧盯特色小镇、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争取区级包装尾矿库生态修复、高端民宿群打造、弄弄沟至双龙滩村道路等10个项目,确保镇级包装双龙滩村饮水工程等10个项目。抢抓康养产业发展机遇。一是以“中国康养论坛”举办为契机,按照整体部署,助力康养产业的一揽子市区行动,推出一系列镇村行动。二是借势康养产业“5115”工程,全力以赴建设康养产业示范区、特色康养村、旅居点和医养结合点。抢抓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带动机遇。一是依托乌东德、银江两大电站和攀西阳光欢乐谷等大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征地拆迁等服务工作,主动融入寻找集体经济发展新切口。二是依托攀钢等大企业的加速发展,全力做好以项目征地、“三供一业”涉农水电改造等为核心内容的地企共建工作,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三是依托银江镇列入全省现代农业特色小城镇,获评全省第三批特色小城镇两大平台,联动部门单位,全力争取政策资金。(二)紧抓项目,践行融合发展新理念。康养产业项目方面。11月底前完成依伕达一期民宿群高品质提升打造;提档升级故事里康养酒店等一批康养旅居地;力争新建5-8套近郊高档特色民宿;完成汽车营地项目建设;推进华山康养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现代特色农业项目方面。完成华兴葡萄庄园二期、弄弄沟牛油果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引进无根蓝莓项目。集体经济示范项目方面。依托攀钢全产业链,围绕打造“攀钢航母舰队”,推进废石综合利用项目、物流中转站项目、攀钢物流服务、定向劳务服务等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加快推进阿署达彝族美食街项目。今年,受疫情影响,力争7个村4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去年1600万元的水平。(三)狠抓环境,展示宜居乡村新面貌。提升城镇环境。按照确定的方案,以第五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明确的路线为重点,对沿线沿江及倮果等片区按统一标准开展环境整治、环境提升和康养点位打造,利用显眼位置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改善民生环境。做好“三供一业”涉农水电了断和改造,规范辖区水、电等管网架设,促进城乡面貌规范有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年内完成新(改)建农村无害化户厕491户,在阿署达新建生态旅游厕所1座。持续开展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美化农村环境。重塑项目环境。依托两大电站、污水管网建设,主动融入库区项目规划和周边环境重塑,充分展现“银江的水,阿署达的美”。(四)长抓治理,展现基层治理新面貌。做好村级建制调整“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三委一中心”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发挥镇村党组织“车头”引力和镇村各环节“车身”动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有新设计、新措施和新效果。抓好“四级”帮联带展现治理新面貌。建立完善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楼栋网格员“四级”帮联带模式,将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捆绑一体,交目标、交责任、交措施,靠法规、靠政策、靠情理,找问题、找路径、找办法,在帮联带中将工作落实到位,将正能量填充到位,将荣辱观纠偏到位,带领群众走正道、干正事、树正气,引导村民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促进农村风气转变,推动镇村治理现代化。

丘得之矣

农贸集市市场体验感如何?中消协发布60个农村集贸市场“再体验”调查报告

3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0年60个农村集贸市场“再体验”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度60个农村集贸市场的实地体验总得分为65.14分,连续两年呈现稳步增长。2018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协会持续关注农村消费环境,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工作。2020年9月至10月,中消协选取了2018年和2019年调查中问题相对较多、消费者评价得分相对靠后的60个农村集贸市场,委托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针对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再调查体验。超八成消费者认为市场环境得到改善2020年度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回头看”工作分为实地体验式调查和消费者感知调查两个部分。体验式调查环节内容主要涉及农村集贸市场整体情况、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生产用品和总体感受五个部分;消费者感知环节主要是面向进入农村集贸市场的当地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重点了解消费者对所在市场中问题商品感知、整体环境、管理制度、商品种类、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情况的评价状况。体验式调查获取实地体验样本60个,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的37个地市/区,同时获取消费者感知调查问卷有效样本2410份。从体验式调查结果来看,2020年度60个农村集贸市场的实地体验总得分为65.14分,连续两年呈现稳步增长。从近三年得分变化情况看,体验式调查的5个环节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调查发现,近一半市场调查体验得分连续两年上升,表明农村集贸市场消费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从消费者感知得分结果来看,2020年消费者感知得分为79.72分, 相比2019年提高了1.62分,消费者感知得分连续两年稳步提升;超八成消费者认为市场环境得到改善,14.55%的消费者认为农村集贸市场消费环境基本没有变化。2020年农村集贸市场的调查工作中,中消协还专门增加了疫情防控相关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环境消杀、人员管理、活禽宰杀等环节。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来看,各地农村集贸市场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总体表现不错。调查结果显示,60个市场中有43家对市场内进行消毒,其中17家市场每天都进行消毒,另外26家市场定期进行消毒。同时,部分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着人员管理、测温登记流于形式等细节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感知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农村集贸市场的疫情防控工作整体比较认可。“三无”产品问题未见好转,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从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问题商品出现反弹式增长,“三无”产品问题未见好转。本项调查中所指的问题商品主要包括假冒商品、伪劣商品、“三无”商品、过期商品这四类。调查数据显示,在2019年调查的60个市场中有36个市场发现存在疑似问题商品,而2020年调查时发现存在疑似问题商品的市场增加到41家,数量不减反增,值得引起重视。二是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实际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数据结果显示,60个市场中存在垃圾堆积、脏污、异味等卫生问题的市场由2019年的19家上升到2020年的26家。三是生活用品整体体验较差,体验得分有提升,但是效果不明显,商品的“种类齐全”和“生活用品质量”两个细项指标得分均较低。四是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产品、“三无”产品、价格不合理、过期产品等问题依然存在。其中24.84%的消费者反映在农村集贸市场遇到过假冒伪劣产品,27.48%的消费者表示遇见过“三无”产品,这两类问题商品在集贸市场均呈现年年增长的趋势。五是“维权方便”与“售后服务”成消费感知评价短板,有待加强。本次调查还针对农村集贸市场中的流通商品和市场管理方面存在的部分典型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呈现。中消协建议,持续完善各类农贸市场管理规范,严格规范市场经营活动,深入开展消费教育和普法宣传。下一步,中消协将继续关注农村消费市场,结合全国消协组织“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维权年主题,持续关注农村消费环境治理和消费者满意度提升,增加农村品质消费供给和消费维权供给,开展农村消费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切实增强消费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潇湘晨报记者李姝【来源:潇湘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学知

一线调研|乡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来自全国17个省区39个行政村的调查报告

作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调研组为深入了解中央“三农”政策落实的成效,分析当前乡村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一步研究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了乡村发展问题的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回乡调研方式,在总行和有关省分行机关选派39名干部职工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展调研,调研区域涵盖了东、中、西部和东北等17个省区的39个不同类型行政村,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同熟人和亲朋访谈,亲身感受村庄发展变迁,了解农民所思所盼,共寻乡村振兴之策。乡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调研中,大家普遍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很大,现代农业快速推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持续改善,乡村发展可以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和变迁。(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这是调研组普遍的直观感受。一是乡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交通更加方便,调查的39个村庄中,通村主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其中37个村庄村内道路也基本硬化,28个村庄通客车或者公交车。饮水更有保障,36个村庄通上了自来水,其余也都配备自采水源。用电稳定可靠,全部村庄均已通电,电网改造以后停电断电问题彻底解决,电冰箱、洗衣机等生活电器已经成了大部分农民家庭的标配。网络覆盖全部村庄,互联网、手机信号都实现了户户通。农民“烧饭做菜”的手段不断升级,绝大部分农民用上“电饭锅”,15个村庄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7个村庄已经实现管道供应天然气或液化气。二是文、教、卫等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提升。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其中22个村庄建有幼儿园,24个村庄建有小学。基本医疗较有保障,38个村庄建有卫生室,均配备了专职医生,其中11个村庄的医生在3名以上。文体场所已成“标配”,38个村庄建设了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健身器具等文体设施,广场舞也在乡村火了起来,22个村庄还建设了职业技能培训场所。三是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民住房安全得到根本保障,基本解决了无房户和危房问题。“厕所革命”有序开展,32个村庄户用厕所开展了无害化改造,其中27个村庄已经基本完成。垃圾处理逐步专业化,36个村庄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收集,专人每日清运。(二)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从调研情况看,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是耕地利用保护整体良好。耕地利用率相对较高,耕种作物以粮食为主,占比超过70%。23个村庄开展了土地整治工作,25个村庄对有机肥替代化肥、废弃农膜回收等进行技术指导。二是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27个村庄成立了不同规模的农民合作社,20个村庄建有家庭农(工)场,土地流转比例达31.2%,种粮大户平均种植规模11.1亩,较人均耕地高4倍多。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3%,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日益健全,超过7成的业务已经实现了上门服务。电子支付比率超过70%,在村庄的小卖部、食品店、农资配送站等经销场所,手机支付已经成了乡亲们的日常习惯。人才服务逐步推广,26个村庄开展了职业农民培训,25个村庄开展专业人才培养,16个村庄有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公职人员回乡挂职和任职。(三)农民生活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一是收入实现逐年增长。据调查统计,受访农户近三年人均收入为22982元、25989元和31290元,年均增长16.7%。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二是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一半左右选择在村庄周边或县城打工,工余时间可以兼顾农业生产,另一半则选择到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寻找机会,获取更多收入,部分年轻人还选择出国务工。三是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分别有28个和35个村庄实现了养老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全覆盖。另外,27个村庄建立了老年人生活补助制度,30个村庄对大病残疾村民进行不同程度的救助。(四)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强化。调研村庄中“两委”班子配备齐全,建立了党员定期学习培训、民主议事制度。全部建有村务公开栏,37个村庄还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议事监督制度,30个村庄建立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组织。同时,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近年来国家有关强农惠农政策在农村得到较好贯彻落实,农民直接补贴全部落实到位;28个村庄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其中25个已经颁发权属证书;18个村庄完成了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当前乡村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我们对39个行政村和165个农户、村干部访谈的情况来看,当前乡村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乡村产业基础仍不牢固。24名调查人员认为,缺乏产业支撑是当前制约乡村振兴的最突出问题,除了影响农民收入外,更造成村集体经济孱弱,影响基层治理效果;71名受访农民反映,粮食价格相对较低,发展种养业风险较大,同时农田水利的“毛细血管”设施落后,期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1名村干部反映,由于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支撑日常支出,更无力改善农民生活和基础设施。1.种植业比较效益低。一是种粮效益相对较低。山东聊城某村村民算了一笔账,现在人均耕地不到2亩,一年小麦、玉米各种一季,算下来每亩地纯利也就1000元左右,加上政府给的每亩小麦补贴125元,总的收益不到1200元,三口之家靠种地一年的收入也就5000元冒头,“还不如一个人在建筑队干两个月小工挣得多”。二是经济作物种植效益也在下降。山东潍坊某村村民反映,山楂、苹果是当地的特色经济作物,近年来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但种植成本却在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不断提高,“现在一瓶500毫升的农药卖20多元钱,而在2018年卖17元左右,2016年才卖14元左右;2015年1.2元一斤的氮磷钾复合肥,现在卖到了1.8—2元,每年涨价都在10%左右。”2.年轻农民离土离乡较多,种地者趋向老龄化。由于种粮难以致富,而且劳作辛苦,农民不再将种地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城打工。根据调查人员的观察,在田间劳作的人员普遍在50岁以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已经超过80%。四川遂宁某村现有村民1613人,其中18—60岁的880人,外出打工的就有730人,村里几乎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同时由于农业效益不高,灌溉及机械化操作不便,该村2331亩耕地仅有690亩还在耕种,撂荒地多。留在农村的农民大多年龄偏大,虽然仍怀着对土地的感情在耕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能力下降,种粮的精细化程度也不如以前。3.水利设施不够完善。这次调研的村庄,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仅有27.8%,仍在使用水泵沟渠等传统灌溉方式的村庄占86.1%,其中41.7%的村庄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内蒙古丰镇某村共有1.2万亩耕地,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经毁损,现在只有300多亩地能够浇上水,而且也是采取传统漫灌的方式。同时,承包土地按地力等级分配,零星分散,农民对修建水利设施投入积极性不高。4.农业经营风险较大。据了解,当前农业生产尤其是一些特色种植和养殖项目,特别容易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等因素影响,而相应的保险保障措施还不健全,“一旦遇到风险,几年都翻不了身”。一是突发事件难以承受。比如今年春节以来鸡蛋价格不断下滑,养殖户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受疫情的影响,鸡蛋运输受阻、工厂学校停产停学需求量大减等,造成鸡蛋严重积压,供大于求。调查期间鸡蛋价格约为2.4元/斤,饲料成本约1.22元/斤,按照每2斤饲料会生产1斤鸡蛋估算,每产一斤鸡蛋就要亏4分钱。二是市场变化难以把握。农民对市场信息不灵敏,不会过多考虑市场变化和供需矛盾,加上没有稳定的产销对接,往往只能跟在“市场的后面”。江西九江某村民在前几年小龙虾价格上涨时,觉得有利可图,跟着投入30多万元开展小龙虾养殖,而这几年小龙虾价格低迷,受供大于求和疫情运输影响一跌再跌,连续两年亏损近20万元。三是人为因素难以抗拒。近几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对养殖业出台了一些规范措施,但在基层执行中存在“一刀切”,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关闭。河南信阳有养殖户反映,前几年当地政府鼓励发展养殖业,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养殖场,手续证件齐全。但后来因环保需要被划为禁养区,养殖场被强拆,虽有补贴,但只有21.6万元,不及成本的五分之一。(二)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还比较多。39名调查人员中有17名提到,由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导致人居环境改善难度加大,尤其是污水不能有效处理较为突出;48名受访农户和村干部同样反映了污水处理问题,同时对农村道路拓宽、亮化需求迫切。1.农村建设缺乏规划。现有村落格局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原来村民住房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简单地履行一个报批手续,建多大面积、建什么式样房屋没有规划,没有专门部门管,加上每家农户的经济实力不一样,一旦房子建好以后就无法改变。此外,农村乱搭乱建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因素导致村庄建设格局较为混乱,地下管网线等基础设施无法规范铺设,加大了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2.污水集中处理较难。绝大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还没有提上日程,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突出短板和弱项。主要原因是村民居住分散,铺设管网长,投资太大,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效应和经济可行性都达不到要求。江西九江某村厕改完成后,产生的污水大多采用每户安装一个小化粪池的方式进行处理,降解后的污水随雨水流入池塘和港堰,最后流入鄱阳湖,严重污染水系。而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仅管道造价就要300元/米,完成村内污水处理需要投入200万—300万元,资金来源难以落实。同时,目前农村土地基本分给了农民,集体机动土地相对较少,项目设施在哪里建也是一个问题。3.农村交通跟不上发展步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用车、小轿车已经成为大部分农民生产生活工具,对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徽合肥某村通村公路已全部硬化,但村内到各村民小组的道路只有主路硬化,不能全部硬化到户,且硬化路面只有3.5米宽,两车不能相错,带来很大不便。过去农村车辆少,问题不明显;现在车辆多了,问题变得突出,村民反映强烈。还有,作为两县交界的一些村庄,与另一县的村庄道路连通不上,“断头路”和“最后一公里”问题较多。另外,部分受访村民希望在乡村道路加装路灯,解决夜间出行安全问题。(三)农村民生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43名受访农民和村干部反映农民收入不够稳定,认为农村养老、医疗保险水平相比城市差距较大。1.农民收入不够稳定。总的看,农民种粮效益较低,农业经营风险较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营收益增长。而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缺乏技术和技能,往往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影响下,很多反映“活不好找”,“有活了也不稳定”,务工收入难以保障。贵州铜仁某村民家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近三年平均家庭收入为15433元,但受今年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预计家庭收入减少过半。2.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由于负担能力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在参加养老保险时普遍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到龄后每月只能领取100多元的养老金,与农村实际生活开支相比保障水平过低。河南信阳某村村民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年缴费200元,费用自理,符合条件的村民领取养老金,领取金额105元/月。据村民介绍,养老金只够基本生活保障,“如果有个这事儿那事儿就不够了”。3.养老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需求。当前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年轻人大多常年在县外、省外打工,难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农村社会化养老需求越来越多。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社会化养老机构建在城区,而且接纳人员有限,不能满足农村的养老需求。(四)农村投入机制有待强化。乡村发展的“钱从哪里来”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调查人员认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对乡村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36名受访村民和村干部则反映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1.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仍需优化。近年来,我国财政涉农资金投入逐年增长,但与农业农村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相比,总量仍比较有限,各地推进“三农”发展的资金缺口仍比较大。特别是,资金的投入结构还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倾向选择经济条件好、产业发展快、声誉较高的农村给予政策帮扶,资金使用效果仍有待提高。吉林松原某村每年仅有5万元左右的补贴,加上自身集体收入非常有限,使得连村里卫生治理的资金需要都无法满足。反观同属一个乡镇的另一个村庄,则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发展了覆盖养殖屠宰、绿色粮食加工、经济作物加工及出口的多项龙头产业,近年来上级政府的各项支持政策持续向该村倾斜,仅在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整治、文化建设等工作领域,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2.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需要调整优化。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城市和工业项目征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但补偿金额通常是按照农用地标准确定,农民或村集体往往只得到了每亩几万块钱的补偿款,很少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收益。调研中,一些农民和基层干部反映,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希望在土地征占中能把一部分增值收益返还给村集体和农民,让农民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3.融资难融资贵依然存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强烈的融资需求,但由于抵押和担保不足而经常得不到满足。调查人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某村了解到,当地的种粮大户基本都参加了专业合作社,但由于合作社普遍存在经营规模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等,难以从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银行获得融资。据该村村民介绍,在金融机构融资需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措施,且利率较高,其参加的合作社主要通过缴纳保险获得一定信用额度的方式进行融资,但额度有限,只能量力而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经营发展。(五)乡村治理能力亟需提升。从调研情况看,农村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源于缺乏有效的乡村治理。20名调查人员认为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困难是缺少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34名受访村民同样反映了这个问题;6名村干部认为当前基层干部待遇偏低。1.基层组织领导力需要加强。党员队伍有待加强,调研村庄的党员总数为2731名,占全体村民的比重为2.3%,远远低于全国党员比例的平均水平。党员结构有待优化,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党员占比仅为23%;从学历结构看,绝大多数农村党员仅有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村支书平均年龄49岁,除了派驻的第一书记,最高学历为高中。受学识、思想和能力限制,村干部观点相对滞后,缺乏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能力和手段,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同时,随着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对集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弱,与集体的关系也日益淡薄。2.基层运转经费不足。总的看,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上级财政的拨款也往往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工作的运转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调查的村庄中,6个村庄没有任何集体收入,18个村庄依靠财政补助和机动土地发包有微薄收入,大多数村庄集体经济入不敷出,更谈不上改善民生。山东潍坊某村集体资产仅有5亩左右土地和3间办公房,2017至2019年集体收入均不足万元,是周围村子收入最少的。现任村书记在职12年,对这样的情况也是一筹莫展,谈到发展集体经济的困境时坦言道,“咱们村不围城、不沿河,夹在中间,地还少,想做事很难”。村书记和会计对集体的收支算了账,“环卫费、宣传材料费等各种费用,一年就要交七万元,咱们村每年收入的几千块钱连基本支出都不够”。由于集体经济相对匮乏,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必要物质条件,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影响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江西萍乡某村2019年靠着老办公楼租赁收入5000元,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该村村民反映,村里路灯坏了、路烂了、水田垮了,基本不找村里,找也解决不了;村支书则反映,集体经济家底薄、可用资金少,办事没有抓手,在管理村民中也是一件难事,不服管的情况时有发生。3.村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在调研过程中,很多接受访谈的村“两委”干部都谈到乡村干部任务量大、工资待遇低、上升空间不足等情况。福建福州某村村支书职务补贴每月仅1400元、村主任1300元,会计1000元。而农村干部“人少事杂事多事急”,工作压力非常大,待遇水平与工作强度明显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安徽合肥某村村支部书记介绍,他在村支部、村委工作40多年,按照政策,退休后的待遇却非常低,每月拿不到1000元,退休后的养老生活很难得以保障。(六)乡村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通过对39个调研村庄的比对分析,我们还发现,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平衡。在39个行政村中,有资源、有产业或城郊村2个,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可称之为相对富裕村;有9个行政村是国定、省定贫困村,通过精准帮扶,已经脱贫;有28个行政村只有耕地和山地,人均占有水平低,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是主要的产业,这类村比富裕村差,比贫困村好一点,成为了“中间村”。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39个行政村中,有资源禀赋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仅有耕地、山地的中间村,集体经济接近“空壳”,农民收入增长完全依靠外出务工;国定、省定贫困村,通过精准扶贫,集体经济和产业开始建立,有的已经超过了中间村。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平衡。我们调研发现,富裕村普遍是党支部强村,中间村都不同程度存在基层党组织能力不强和软弱涣散的问题。相反,在9个贫困村,都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加强了党支部,领导带动全村实现了脱贫致富和跨越式发展。四是支持政策覆盖不平衡。据了解,当前国家有关支农政策存在“两头多、中间少”的倾向,即对先进村及明星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多,对贫困村及其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多,而对一般的中间村及其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政策覆盖还不够全面。几点建议村级发展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结合调研了解的情况,我们对下一步推进乡村发展有如下建议。(一)把推进“中间村”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我国乡村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样板村,包括城郊村、资源型村、产业型村等,这类村庄自身“造血”能力强、发展动力足,基本都走上了内生发展的路子,已经成为了“富裕村”或相对“富裕村”。第二类是贫困村,对这类村,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脱贫之后还要按照“四不摘”要求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并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下一步贫困村发展仍具有较强的资源和政策保障。第三类就是夹在这两类村庄之间的“中间村”。这类行政村在资源、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其主要资源就是土地,主要产业就是种植业,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外出务工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可以说,“中间村”是资源的“洼地”,是各类惠农政策的“夹心层”,同时也是我国行政村的“大多数”。我们建议,要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一步尤其要把“中间村”作为推进重点,精准施策,针对“中间村”的特点制定出台专门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二)加强乡村的人才建设。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当前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知识技能缺乏,依靠农村自身培养人才非常困难。因此,建议进一步拓宽干部选派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全面派驻“第一书记”。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力的关键举措。应积极推广派驻“第一书记”经验做法,特别是要在“中间村”全面建立选派“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其素质高、能力强、思路活的优势,帮助所在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拓宽村干部选派机制。鼓励公职人员返乡助力乡村发展,对已退休的中央和国家部委副处级以上干部、省级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以及省市机关不在管理岗位的在职干部,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派回到自己家乡担任“要职”,可以不领取工作报酬,只解决食宿交通费用。三是突出青年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尤其是要不拘一格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拔上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把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城乡干部双向流动机制,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成长。(三)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对于大部分的村庄而言,最主要的资源是土地,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壮大集体,都必须立足于土地做好文章,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增效增收。一是促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一方面,政府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另一方面,鼓励土地有序流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在土地上增产增效。二是集体统一组织,实行集中运营。对村里可流转的土地资源,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整治、统一发包。对于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集约节约出来的土地资源收归村集体所有,收益用于壮大集体经济。三是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农民收益。村集体统一集中流转的土地,实行合作社或企业化管理,农民土地量化为股份,取得保底收益和分红收入。对规模化经营产生的用工需求,优先雇佣本村村民,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四)因地制宜开展“中心村”建设。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空心村问题也日益加剧,在一些地区推进农民向“中心村”适度集中也具有了现实可行性。我们认为,做好这项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一是要科学系统做好乡村规划。将乡村发展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乡镇为单位,根据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特点,明确聚集提升类、重点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不同发展路径,系统编制乡村发展规划,有计划合村并居,科学布局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设中心村,推进集中居住,要倾听农民的声音,回应农民的关切,保障农民的权益,坚持因地制宜、乡土特色,不搞大拆大建、贪大求洋,葆有历史耐心,做到循序渐进,坚决杜绝行政推动乃至强迫命令。三是配套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村庄规划,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弱项,加大对乡村道路、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多措并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促进乡村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硬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当前重点是尽快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两项指标”跨省交易政策,交易收入要全部用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制定出台普惠性措施,让涉农资金更多覆盖广大“中间村”。研究将土地出让收益和“两项指标”收益的一定比例返还给村集体,用于发展集体产业和物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尽快研究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力度,让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和约束力度,用好用足财政奖补、税收减免、差别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差别化监管等政策,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积极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着力解决好金融机构不愿贷、不能贷、不敢贷的问题,引导更多金融资金流入农业农村。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增信机制,可在县区一级设立专门的乡村发展投融资公司,探索统一承贷转贷模式,并加强财政资金与政策性金融资金协同支持。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鼓励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形成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鲜明导向。执笔人:朱远洋 欧阳平 张昌彩亓向军 赵海本文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0年第19-20期合刊《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00176)网址:www.chinado.cn公众号:ichinado(中国发展观察)电话:010-68352880

执行者

应对疫情,财政青年的见与思⑦:农村防疫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中国财经报应 对 疫 情财政青年的见与思连载(七)2020年春节期间,财政部机关团委组织号召青年干部利用假期返乡开展调研,了解身边人、身边事,反映家乡生活和基层群众真实情况,深入思考提出意见建议。今年时逢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举国上下全力抗击疫情。不少青年干部围绕疫情防控开展调研思考,接地气、察民情,观察视角新颖,见解深刻独到,文风朴实清新,富有真情实感。这些财政青年的“见”与“思”,虽受限于调研条件等,有的不够全面准确、有的略欠成熟,但都饱含情系家国的殷切情怀,以及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战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与担当。现设专题陆续刊发部分调研作品,供参考。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防疫情况调研报告财政部人事教育司 杨天伊 编者按:2020年伊始,黑天鹅悄然落下,新冠病毒席卷全国。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务工返乡人口集中,医疗水平有限,防控意识薄弱,访亲走友观念根深蒂固,防范疫情在农村扩散蔓延,是一场严峻战役。中央反复强调,农村是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绝不能漏掉农村、农民。我心心念念于此,利用回乡过年机会,对农村防疫情况进行了调研。一、“达子从武汉回来了吗?达子在哪?”——组织有力,硬核防疫卓有成效 调研思路:中国农村屡受疫情之痛,从曾经的被动接受、哀嚎遍野到如今的主动发声、井然有序,农村防疫能力取得巨大进步,原因可归结为防疫思路实现了从“遇有疾疫,各人自谋医治,自为保卫”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转变。1月26日上午,我前往郭家村委员会,与柳城街道,郭家村班子成员等同志座谈,了解郭家村的疫情防控工作进展。郭家村是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柳城街道下辖的行政村,是市辖内距城市最近、最富裕、日均往返城市流量最大的农村,距市中心仅20分钟车程,共有村民8789人,分为10组。村班子成员祖祖辈辈都是郭家人,调研发现,这里正经历一场漂亮的“硬核”战役:(一)严格倒排时间表 ,压实责任作风硬1月21日下午朝阳市政府常务会——1月21日连夜召开朝阳县疫情防控工作会议——1月22日上午柳城街道工作部署会议——1月22日下午郭家村全员工作会,24小时内,四级党组织完成全面工作部署。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顺畅的沟通机制、科学的责任分工,是郭家村打好疫情防控战的重要前提。市—县—街道—村四级联防联控,微信群适时工作汇报,全员入群全员到岗,郭家村打响了“全天候”的疫情防控战役。(二)充分利用大数据,多管齐下措施硬分片包干确保无一遗漏。为完成“地毯式”排查、全覆盖登记的任务,郭家村延续以往的网格划分,加强管理力度,每组由1名组长、1名中心户长(女)、1名卫生所医生构成组长牵头逐家入户登记,记录工作地、车次、体温等信息,并与高速公路收费单据、加油单据、微信运动轨迹对比核实。压实卫生所责任,对体温异常人员进行“一对一”管理,建立每日体温台账。大数据已成为重要工作抓手。在乡党委张书记办公室有一张表格,密密麻麻,勾画甚多,这是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区返朝人员名单。借由上级部门提供的人员返程的航班、车次信息,以及同行人员查询APP,充分利用大数据力量,网格化筛查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大幅提高,高效实现人员全覆盖。(三)妥善应对新状况,领导有方本领硬乡土社会,村情复杂,在疫情阻击战当口,村党组织负责人的能力水平和作风态度至关重要,“达子事件”就是例证。大年初一传来消息:在武汉打工的达子回村了!村里炸开了锅,达子父亲还在挨家挨户的拜年,达子姐姐昨天还与邻居一同赶集,如为实情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传闻四起,人心惶惶。张书记迅速行动,协调各方,首先指导组长分组包片找人并散播信息:请达子马上出现,否则将承担刑事责任;其次通过微信定位和视频连线确定达子目前所在城市;最后联系上级刑侦部门通过手机GPS再次定位。在确定达子未返村后,通过喇叭公告破除谣言,舒缓村民紧张情绪。窥一斑而知全豹,“达子事件”的迅速化解,体现了张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充分利用村民关系网、本人公信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做好村民的“守护者”和“带头人”。二、“难道你没有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吗?”——宣传不足,粗放管理问题凸显调研思路:村支两委工作不舍昼夜,成果显著,但我也看到防疫工作出现宣传效果不好,管理粗放等问题。这是一场人人有责的战役,我希望借由本次调研向张书记反映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思路,出能出之力,尽应尽之责。摘录一段座谈实录:我:“冒昧谈一下我的认识,目前我村村民防护意识淡薄、村里多家麻将厅尚在营业、初六还有生日宴。我认为无知者无畏,这与宣传措施的触达力不够有关系。”张书记不解道:“难道你没有听到村里的喇叭广播吗?”我解释原由后取得张书记的理解,后与座谈会上的前辈共同研讨目前所暴露出的如下薄弱环节及产生原因。(一)宣传方式重形式轻实效,缺乏针对性为什么现有宣传方式效果不佳?一是固化落实上级政策,不符实情。村委已严格落实上级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入户宣讲政策、宣传车、村喇叭广播等。但本村多个喇叭早已年久失修;近一半村民已住进楼房,宣传车、大喇叭广播等方式并不适用城中村的特殊村情00.。二是延续老作法旧习惯,创新不足。疫情宣传压力重、时间紧、人手缺,传统方式无法应对新形势。以入户宣讲为例,每组3位网格员与全覆盖政策宣讲任务之间存在客观矛盾,难以实现;与之相比,山东、河南等地已采用方言、顺口溜、无人机等方式“严防死守”,成效显著。 三是忽略宣传对象特征,不中要害。村民获得优质信息渠道不畅,对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新闻资讯的了解也有赖于“村委发布”。但村委在疫情防控宣传中忽视了村民获知信息的特点,没有及时跟进转发官方报道,使村民的防疫认知没有跟上疫情发展变化,一些人甚至成为了谣言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二)工作任务重部署轻督查,缺少刚性机制为什么存在部分经营性场所尚未关停、大型聚会现象依然存在的问题?一是化风成俗,有效整治难度大。三九严寒,北方地区室外娱乐活动少,麻将是村民过年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习惯固化,难以用情理劝说。而农村的麻将厅普遍由个体经营,规模小、布局散、位置隐蔽,难以追查从而“顶风作案”。二是手段受限,监督方式待丰富。部分经营场所“死灰复燃”,暂时停业后重新营业,形式更加隐蔽,村干部不能及时掌握情况。个别经营者无视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和村干部的通告,不听劝阻,继续经营,基层组织行政手段不充足,难以形成震慑。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取长补短,多措并举决胜防疫调研思路:我深爱郭家村这片故土,感慨于基层组织应对有力,欣喜于村干部能在“否定之否定”中完善工作,希冀于本次经验能得以总结,有助于不断迈向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发挥制度优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制度优势,才能上下同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后,全国有30余个省份先后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严防严控,群防群控。数万计医护人员奔赴疫区,数亿计财政信贷资金精准投放,得益于党中央统揽全局,全社会令行禁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必将属于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网格化管理实现群众自治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组织是前沿、是基石、是落实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的战斗堡垒。提升基层组织的公信力、引领力、执行力,要在网格化管理上下功夫,既要面面俱到,为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公共服务,又要以点带面,营造群策群力、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三)压实领导责任,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每个基层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辖内疫情防控具有较大的自主裁量权,个人担当和能力对防疫成败具有重大的影响。注重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充分肯定,对履职不力的干部果断调整,严肃问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流动机制,让善作善成的干部有舞台,尸位素餐的干部没前途。(四)用好财政政策,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疫情防控,财政是一支重要力量。短期要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为确诊患者的医疗负担和医用物资的储备费用兜底;中期要加大公共卫生领域财政投入,着手解决医用物资储备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长期要避免形成“财神跟着瘟神走”现象。为减少地域间的外部性,中央财政要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经费、卫生健康意识培养经费保障机制,保障防治能力全国一盘棋,以长远布局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五)改进宣传方式,以县级融媒体建设为着眼点明确村民特点,提高宣传针对性。一是改进宣传方式,大胆创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诫之以法;二是大力宣传已有平台,提高县级融媒体平台的知名度和覆盖率;三是谋求上下合力,将县级融媒体平台建设成为村民喜闻乐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服务群众中吸引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将党和政府的声音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及时传播到基层群众之中。尾声:此刻的中国,正经历一场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战疫,值得关注、发掘、歌颂的群体和故事有许许多多。郭家村的田野上承载着村民的希望,而如郭家村一般千千万万个农村,承载了国人的牵挂和期待。在希望的田野上,决胜疫情防控,决胜全面小康。来源:财政青年编辑:刘彬

汝鄙人也

南阳市数字乡村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也为数字乡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2021年1到3月期间,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组织专家以西峡、镇平、方城等地的数字乡村实践和电商发展状况为基础,对市域内镇平县大数据中心、遮山镇和朱岗村两级大数据中心、以及对数字乡村平台服务机构等单元的数字乡村发展情况做了调研。汇报如下:一、调研及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如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引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办发〔2019〕3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镇平县数字经济发展,构建乡村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乡镇、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镇平县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多元主体互动的运作模式,整合全国资源赋能乡村发展,率先开始创建“村振”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村振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是河南磐石公司采用华为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依托,创建的服务体系,下称村振平台)。【村振平台技术服务商河南磐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河南省第2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获国家工信部颁发的中国商业WiFi领域最佳解决方案奖。2016年与百度、奇虎360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在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下,在河南省兰考县落地了全国首例智慧无线乡村信息化扶贫项目。于2019年启动村振数字乡村平台项目。】村振平台融合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以数字化社会治理为基础,打造村级门户并实现万村互联,通过信息化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合政务、电商、农业、金融、民生便民等数字服务下沉农村,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推行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治理模式,畅通社情民意,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培育增强农村群众互联网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南阳宛新生态服务公司为平台全案服务商【宛新公司创办人曾经于2004-2013年期间在南阳市社旗县创办全国第一家农民合作联合社,荣获三十几项国家、省市荣誉,其经验作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主义新农村书记县长学习班教材,具有丰富的乡村产业运营、文化创新、人才培训、规划设计、以及组织运维经验】,目前协助村振乡村服务平台的推介和落地运维工作;通过努力,村振数字乡村平台被打造成基层干部和群众拥护和热爱的好平台,120多项功能模块,70多个角色权限,280多项参数设置,将工作指挥、任务管理、政务服务、民意调查、舆情监控、绩效考核有效融合,形成了集数据管理、业务办理、决策分析为一体的数字乡村应用中枢系统。在乡村治理板块,遮山镇镇长说:“最大一个功能是公示公开,以前是对上负责,对上展示,要靠检查推进,村振服务平台是做到了村务公开全覆盖,也能对群众负责,实现了真正的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知晓工作状况、进度,老百姓也可以复查、回看,发表反馈意见。原来单对单,现在是全部公开,还带上了评价系统,治理进程就会规范,就能进入全民共建”;“村聊圈让熟人社会再一次成为可能”;“一位在成都打工的村民说:每天在村振看看,就好像在村里转转”;“一位离开村子很多年的人说:就算身在外地,也能关注家乡发展,平台把人黏在了一起”;“平台把群众与干部的联系,构建了起来”。干部通过它管理服务群众,上情下达、政策发布、村务公开、了解民情、畅通民意、舆情监控都发挥了实效;群众通过它学习政策、参政议政、反映诉求、购买物资、销售产品、务工求职、学习农技、办理贷款、缴费查询、参与活动,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大量实际需求。朱岗村新任村支书边江说:“村民实名制,干部公开电话,正面解决问题,取得了威信。”副县长王洪涛说:“在现实世界之外,又通过数字世界、用网络把全县人民集聚在了一起”。好产品必将受到用户的肯定和欢迎。2020年11月份,村振数字乡村正式面向镇平县22个乡镇(街道)及431个行政村(居委会)全量开放。两个月时间完成全县覆盖目标。本地各类商家通过它开店卖货、营销拓客、推广服务、开展各类商业活动。二、平台运营效果及项目发展状况如下:一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枢平台稳步实现。全县22乡镇(街道)及431个行政村(居委会)基层干部实名注册上线实现无缝覆盖,推动形成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数字融合新局面,快速提高乡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截止2021年3月10日,全县286389户全部实名上线,触达群众100多万人,累计访问量7619961人次;通知公告发布3453次,有效送达群众1446728人次;工作内容公开发布5024次,累计受众55471235人次;群众来信2684件,群众满意率达到74%;跨层级、跨乡镇、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稳步实现,集数据管理、业务办理、决策分析为一体的数字乡村应用中枢系统发挥出良好实效。基于村振平台的脱贫人口动态管理系统已正式上线,能够满足脱贫户常态化实时监控、国网数据及时精准同步、帮扶记录实时登记和存储查询的需求。平台已逐步面向所有县直单位逐步开放角色权限提供基础服务,跨层级、跨乡镇、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稳步实现,集数据管理、业务办理、决策分析为一体的数字乡村应用中枢系统发挥出良好实效。二是助推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供求撮合服务让小生产有效链接大市场。S2B农产品电商服务让小生产有效链接大市场,侯集镇南洼村300亩黄姜半月内销售一空。590余家县域市场主体在线开店,超过1000种农副产品实现上架销售,3208笔有效订单共销货1100余吨。2021春节期间,返乡登记、流动登记、健康监测、“0接触”物资保障等服务为394376位群众保驾护航。粮补查询、安全感调查、新农合缴费等便民服务下沉农村服务221023人次,“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成为现实。重点培育优质乡村特色农副产品,追溯产地、特色品牌、助力营销等方式相结合,打通一条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数字供应链体系,实现现货采购和一件代发。通过数字工具让农产品在“产”和“管”两个环节上的质量安全监督水平再上新台阶,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让消费者更信赖、更放心。安子营镇刁坡村的手工辣酱、曲屯镇楼子王村的自酿白酒,都通过村振平台销往了全国,并实现了可观的收益。三是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样板示范作用明显。镇平县贯彻落实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文件精神,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的运作模式,由县政府全资公司“镇平县云顶大数据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专业运营商“河南磐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村振(镇平县)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镇平县数字乡村顶层设计及村振平台管理运营主体,把村振数字乡村平台初步打造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农村产业振兴的催化剂、乡村网络文化的新舞台、群众生活富裕的好帮手、乡村生态宜居的新引擎;(镇平县副县长王洪涛说)从当前看,至少从6各方面激活或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一是搭建了“会议”平台。数字乡村服务平台,用网络和数字世界把全县人民分乡镇、以村落为单元集聚在了一起,得以方便召开网络会议。二是搭建了“生活”桥梁。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创业,导致当家人不在家,造成的乡村事务停滞,通过数字乡村平台搭建的虚拟桥梁,实现了链接。三是激活了“社交”平台。形成了县乡村信息通联,本土化乡情社交圈,新时代乡村文化圈。四是从经济层面上看,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实现了“县域内循环”(村货进城),在本县域内搭建起来小循环、微循环,而这正是激活乡村产业的关键。五是在大数据建设方面,相比与过去的数据收集而言,过去是存量数据、死数据,现在实现了存量与增量数据打通,是活数据,不但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动态体现,而且也在随时随刻促进群众数字生活的迭代成长。六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就镇平数字乡村服务平台而言,已经搭建了十项政务服务功能,不但方便服务老百姓,而且也为政府决策与政策传达传递、社会治理提供了运载服务。三、以数字乡村建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政治融合发展的要素分析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数字乡村调研组调研分析如下:提升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促进城乡政治实现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这是从城乡政治领域中促进形成政治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本就属于城乡政治领域中的要素内容。在四加二工作法中,城乡政治领域中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五个具体要素:一是城乡政治资源(权力)的实际配置(党与村民群众,谁、以怎样的方式参与作决定);二是对于城乡政治资源如何配置所确定的目标、手段和评价配置结果的标准(通过四议两公开,作出的决定及其共识);三是作出的决定对城乡政治生态环境的适应状况(对城乡居民权力配置期待的适应);四是参与作决定的所有人实际拥有权利和义务的状况(意见表达程序以及意见受尊重的方式);五是参与作决定的人秉持的“权力正义观”(终极目的是为了谁及价值共享性)。而在南阳通过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二次启动乡村内生性改革,用网络化产生连接、用大数据替代人工,使召集分散的群众参与乡村事务进程成为可能,从城乡政治领域内部形成推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四、前景展望当前,“数字乡村镇平模式”已广受全国关注,截至2021年3月18日,来自全国32个省份、320个地市、1321个县(市/区)3426个乡镇(街道)5978个行政村(居委会)的居民用户纷纷在村振平台完成实名注册,注册量、访问量与日俱增。调研认为,“村振”只所以可行,它做法是,以“参与性、透明性、平等性、诚信度、法制水平、责任水平”为基本指标体系构建起来的数字乡村服务平台,能够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在这些内容上的持续改善,必然可以有效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还可以把“战略远见的高度、预期绩效水平、共识性、效率水平”作为基本指标体系融入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则可以考察和评价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当前的治理能力。此外,通过数字乡村服务平台还可以轻松掌握治理能力动态变化的情况,还可以反观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中各方面基本指标出现了哪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内容加强治理。数字乡村服务平台的创建可以使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保持在较高的取值,那么,城乡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也必然就会得到真正的提升。调研认为,虽然平台在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方面还存有缺陷和局限,但是瑕不掩瑜,作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佳结合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支持社会智库成立南阳市乡村振兴研究院,由第三方推出“南阳市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为促进南阳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加强调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形成地方经验。有了数字乡村服务平台的支持基础,以组织振兴引领五大振兴就已成为可能,以城乡政治融合建构五大融合也将会发挥更好的效能。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数字乡村调研组2021年3月25日

玻璃缘

决胜2020·聚焦山东两会|专题调研见真章,省政协45篇调研报告助力乡村振兴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7日讯今天上午,山东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山东会堂开幕,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向大会作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从2018年开始,山东省政协每年紧抓党委、政府正在实施的重大战略、正在谋划的重大问题选定题目,开展专题调研。2019年,省政协继续发挥专题调研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从去年3月开始,省政协常委会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开展专题调研,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政协智慧。在半年时间里,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省政协各工作机构,各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踊跃参加调研活动。共确定子课题23项,组成45个调研组。调研中,既有各级政协与同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横向联动,也有省、市、县三级政协的纵向协作。各调研组通过采用自主式调研、蹲点调研、微调研等多种方式,趟深水、捉活鱼,下基层、去一线,摸实情、察现状,并坚持用数据分析、用事实说话,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形成45篇调研报告,梳理出275个问题,提出具体建议562条。汇总形成的综合调研报告,总结提炼出山东省推动乡村振兴的3大类、14个有代表性的类型,深度剖析了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7个方面共性问题和突出矛盾,并逐一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闪电新闻记者 张伟 贺晓菲 报道

鹿柴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家居环境研究—宝应地区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 % 以上。随着国民经的持续快速发展 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市场也越来越繁荣,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 高,各种现代家具也陆续进入普通农村家庭。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变,以及新旧家具的更迭。为了分析乡村家居环境的发展现状,探讨乡村家具、住宅环境发展的前景和思路,以及调研旧家具的回收利用、新家具的引入市场等情况,2018年8月1日,小分队成员来到了美丽的荷藕之乡——宝应。宝应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里下河平原西北部,属宁镇扬同城化外围圈层,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和金湖县、洪泽区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与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毗邻。世界文化遗产京杭运河穿邑而过,风光宜人,设施配套,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宝应顺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城镇建设采用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按照本区域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制定各类型用地的人均占地指标并全面落实,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整理农村宅基地。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法规进行供地审批,提高待批用地项目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在旧城改造案例中,小分队以安宜镇齐心村的搬迁为切入点,探讨宝应乡村家居环境的改变,或者说——“蜕变”。齐心村总计百余户村民于去年8月拆迁完毕,可以说基本完成了改造。安置小区“荷香华庭”白户居民近期刚好在装修,小分队成员走进了这些搬迁户,调研了他们对“拆迁”的想法、以及旧家具的处理手段、新家具的购买情况。荷香华庭小区在对拆迁的看法方面,大多数村民表示,很看好拆迁,拆迁整体上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很多。比如有的村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自己家里买不起商品房,也建不起农村房,正好拆迁了,可以拿到安置房了,儿子的婚房问题也解决了。在对旧家具的处理方面,部分村民表示会把能用的旧家具赠送给亲朋好友,有的家里还有一两件古旧家具,会运到旧货市场售出,还有村民表示家具还能继续在新房使用。下图为部分村民家中的旧家具。上图中的两条清朝传下来的凳子,还保存着古典家具的牙板、线脚装饰构造,材料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榆木。紧接着,小分队成员采访了一户正在装修的人家,在对于家居环境方面,从原本单门独院的房子搬到了三室一厅的安置小区,整体家装风格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原本的院落还保留原始居民的淳朴风格,而现在则偏向于现代简约风格。并且新房家具基本都为定制,且由民间手艺人(木匠)制作,沙发床等大件家具会考虑购买。上图为采访居民家中装修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以及后期资料的查找,我们针对宝应这一地区的乡村废旧家具处理方式作出如下建议:(一)乡村家具进城由于宝应居住百年之上的原始居民较多,乡村地区还保留着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旧硬木家具,这些旧家具无论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讲,不宜被弃置与销毁。年代久远、手工制作、地域性特色家具材料,这些因素满足了城市一些收藏家的精神需求,完全可以售给城市的古旧家具受理中心。(二)旧家具翻新乡村旧家具往往是本地木匠生产,翻新旧家具的技术障碍不大,且成本也较低。翻新旧家具是一种很好的环保手段。(三)回收、拆装与再利用乡村旧家具多为实木家具,榫卯构造,可拆装后重新涂漆,或组合成新的家具。暑期社会实践告一段落,在这些与村民的访谈接触中,小分队通过调研、策略分析,做出如下总结: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政府、企业、个人应团结一致,高度重视乡村废旧家具的处理与回收,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对旧家具的绿色处理,以及倡导绿色环保的家居理念,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无染

「调研报告」支部引领,产业振兴——关于胜利村“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支部引领,产业振兴——关于胜利村“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胜利村位于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政府东南2.5公里处,南邻前二十五村,北邻二十八村,东靠东营飞机场,西靠双永干渠道。全村共有178户、516人。其中,村“两委”成员6人,党员22人。村内耕地面积6869.02亩,属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土地以沙土为主,土壤松散,盐分较低,适合各种作物生长。村民以农业为主,主产棉花、小麦、水稻、大豆等农作物。一、基本情况(一)组织建设情况胜利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成员6人。原有“50后”1人,“60后”1人,“70后”4人。“90后”16人,党支部年轻化程度较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充足。现任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狠抓实干,围绕抓班子、夯基础,抓服务、促和谐,抓产业、促发展,持续推动过硬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班子,夯基础,打造一支团结有力的班子队伍。从加强村班子建设入手,增强党支部凝聚力,组织开展村内各项活动。胜利村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员家庭户挂牌、包片联户“网格化”等活动,在村内形成了“党员带头创建和谐家园、党员带头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发挥了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服务,促和谐,将为民服务精神照进寻常百姓家。就像村文化大院的标语一样,“不忘初心,为民服务,向着胜利,继续前进”,胜利村党支部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多措并举提高为民服务本领。一是开设民情民事直通车,为群众提供最优质服务。建立积分机制,并在文化大院进行公示,对于有益群众的事情积极鼓励,对于有损群众的事情严厉制止,形成良好的党群关系氛围。二是党员包户,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让群众有困难可以高效对接党员帮助解决,真正提高为民服务效率。与此同时,胜利村的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也在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助力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迸发新的发展活力。(二)产业发展情况胜利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业,部分村民从事商业、劳务输出及运输服务。2019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探索林下松茸菇种植,2020年发展“胜利在望”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红色文旅等项目,取得一定成效。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3.6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2.14万元。水稻种植为主导。胜利村现有耕地6869.02亩,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其中4000余亩土地已流转,剩余2000余亩土地中,1600余亩用于种植水稻。特色种植为辅助。2015年引进了东营市润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苗木、中草药等特色种植,此两项种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群众人均创收近2000元。林下种植添新态。2018年从济南引进松茸菇种植,试验种植2亩,亩产6000斤,2019年完成种植26亩,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4万元。瓦下经济带就业。2019年,与东营东洲服饰进行合作,先期投资近30万,引进缝纫机、裁布机、锁边机等设备及管理经验,发展服装、被服、窗帘等加工制造。棚下经济助发展。目前,胜利村正在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助力下,着力打造“胜利在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项目计划总投入535万,目前已投资480万,基本建成了棉被日光温室16座,薄膜连栋温室2座,单栋薄膜温室5座,阴阳温室1座,棉被日光温室种植各类沙培蔬菜,连栋薄膜温室采用葡萄与无花果间作模式,主要种植黄瓜、西瓜、葡萄、无花果等。项目建成后,山东田立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提供一年的免费技术指导,负责选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及设施条件的多品类优良品种,帮助当地农户解决销售问题,通过技术培训,可让更多群众学习到农业新技术、新种植模式,有效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解决了本地区盐碱地不能生产瓜果蔬菜的问题,填补了本地区盐碱地蔬菜生产的空白。(三)村容村貌情况自2015年以来,胜利村重点打造村庄美化亮化工程。一是投资210万元完成了村内道路与广兴路的对接工程,新建进村公路1000米,村内连网道路400米;二是投资80余万元新建了村文化大院,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站;三是投资20万元改造了村前东西大街,对村内南北主街道进行改造提升,铺装路面1300平方米。(四)土地流转及使用情况胜利村可耕地面积为6800余亩,其中4000亩土地统一流转,流转土体用于小麦、水稻及棉花种植;剩余土地1600亩种植水稻;村东南方向的100亩土体流转用于建成天源LNG储气站项目;村北边300余亩土地流转用于惠泽农业大闸蟹养殖。(五)人才资源情况胜利村村“两委”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劲头十足,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林下松茸菇种植,带头建立蔬菜大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及服装加工等相关产业。2019年11月27日,东营技师学院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落户胜利村,为乡村培育人才提供保障。(六)农民对乡村振兴的了解及意愿情况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知晓度较高,村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最希望培训的项目是农业生产管理培训,“道路变宽”、“医疗更方便”、“房子变大”、“工作机会更多”等愿望是老百姓心底的真实写照。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一)乡村基础设施体系、人居环境待完善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胜利村基础设施条件还需进一步提升。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村内厕所、污水的排放没有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案;二是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单一,村内缺乏集中有效的垃圾处理途径,存在一定程度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二)农村产业结构、产业链有待升级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长期以来,胜利村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合作社+家庭生产”的经营模式存在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效益低下、价值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均衡,虽然目前投入了大量成本,发展单位价值含量较高的农作物产品,但在产业初期,成效还未十分显著,种植业与养殖业依然占较大比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较短,产业融合比例较低,产品粗加工占比高,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三、建议和思考胜利村的发展振兴之路充满希望,朝气蓬勃。本次调研结合胜利村实际情况和目前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打造美丽人居环境。一是创新垃圾处理方式。如引进秸秆微贮技术将秸秆转化为饲料二次利用;搭建沼气池将粪便、秸秆、杂草等废弃物变废为宝。二是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明确规范垃圾产生、收集、清运等行为,同时可以借鉴二十师村环保超市等优秀案例,采用积分制,用积分兑换商品,奖励垃圾处理优秀的村民。(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一是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延长产业链,如本村产量较大的莲藕可制成莲藕脆片、糖藕等产品出售,采用卫生环保美观的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物流等行业。发展物流业,结合互联网销售平台,在解决农民返乡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为农产品提供新的销路。发展旅游业,结合本村玻璃大棚的种植优势,发展特色农作物采摘及中小学生研学等活动。(三)建强人才引进队伍,培育长效致富力量。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农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相信在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正确引导下,结合胜利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必定可以走出一条支部引领、乡风和谐、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来源:东营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