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剑桥大学,是一所位于英国英格兰剑桥市的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其始创于1209年,是英语世界中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亦为全球第三古老持续办学的高校。大学的前身是一个于剑桥市成立的学者协会。2、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牛津大学,常被直接称为牛津,是一所位于英格兰牛津市的公立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其为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世上现存第二古老持续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大学的实际创立日期仍不清楚,但有记录的授课历史可追溯到1096年。相关专业:Fine Art(美术)Film Aesthetics(电影美学)History of Art and Visual Culture(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历史)等3、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伦敦大学学院创建于1826年,是一所世界级的研究型综合大学。UCL是伦敦第一所大学,也是伦敦大学的创始学院。UCL是英国史上第一所不以种族、宗教和政治背景而取录学生的大学。4、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爱丁堡大学坐落在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市,是一所创建于1583年的公立研究型大学。爱丁堡大学是苏格兰的第四所也是整个英语圈的第六所大学,每年收到四万七千份申请,为全英第三受欢迎的大学。根据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爱丁堡大学被列为苏格兰首位,英国第五位,世界排名第十七位。相关专业:Inter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Master of Fine Art(室内建筑设计)Fashion(时尚艺术专业)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Jewellery(珠宝)Performance Costume(表现服饰)等5、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伦敦国王学院,又译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是伦敦大学的创校学院之一,1829年由英王乔治四世和首相威灵顿公爵于伦敦泰晤士河畔精华地带所创建,是英国金三角名校和罗素大学集团的知名学院,培养出许多诺贝尔奖得主。相关专业:Cultural & Creative Instries(文化创意产业)Arts & Cultural Management(文化艺术管理)Music(音乐)等6、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曼彻斯特大学是一所着名的英国大学,世界50强顶尖名校,历年最高世界排名为全球第26名,英国着名的六所"红砖大学"之首,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始建于1824年,位于英格兰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相关专业:Arts Management, Policy and Practice(艺术管理,政策与实践)Art Gallery and Museum Studies(美术馆和博物馆研究)等7、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圣安德鲁斯大学,建立于1410年到1413年,是苏格兰第一所大学,同时也是英语世界中第三古老的大学,仅次于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其坐落于英国苏格兰东海岸古镇圣安德鲁斯,是世界知名的教学与研究中心。圣安德鲁斯大学多次被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英国或苏格兰年度大学。相关专业:Museum and Gallery Studies(博物馆和美术馆研究)Art History(艺术史)等8、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杜伦大学是位于英国东北英格兰城市杜伦的一所顶尖大学。其于1832年通过国会法案正式成立,并于1837年被授予皇家宪章。不过,杜伦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历史却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它属于英格兰最早开设的一批大学。相关专业:Musicology(音乐学)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等9、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兰卡斯特大学,是一所坐落在英国兰卡斯特市郊的知名学院制大学。兰卡斯特大学享有着良好的学术声誉。相关专业:Contemporary Arts Consultancy(当代艺术)Art by Research(艺术研究)Creative Writing(创意写作)等10、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华威大学是位于英国英格兰中部华威郡的一所顶尖大学,向来以其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师生互动教学而闻名。学校创立于1965年,现有22,000余名在校生及近5,000名教职人员,包括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海外留学生,相当具有国际化风范,估计目前国际校友已累积至45,000人左右。相关专业:Art, Enterprise and Development(艺术、企业和发展)Fine Arts(美术)History of Art(艺术史)等。
多数人所熟知的英国留学的热门专业一般是金融,传媒,或者工程类专业,但是还有一些专业,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是发展前景却十分可观,今天就跟大家介绍几个小众但是却大有钱途的专业。考古学很多人对考古学和考古学家的最初的印象,来自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夺宝奇兵》中考古学家印第安纳·琼斯险象环生的经历。真实的考古工作可能并不像电影中描述的如此惊险刺激,但却一直处在新发现的前沿。相比之下,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罗伯特·L .凯利的这段描述才是考古生涯的典型写照。“我最爱在崇山峻岭之中探寻遗址,或者埋头发掘,只为遗骨碎片或者断箭残矢。我享受满身尘土,在烈日炙烤下蹲伏发掘,在冰冷的山泉水中沐浴,在苦雨凄风中测绘遗址。”考古学,简单的说是通过发掘古代物质文化,重建分析古代环境资料,包括古代器物,建筑,生物遗迹与文化景观,研究人类文明进程和文化变迁的一门学科,通过遗址勘察,分析收集到的物质资料,采集到的生物信息等对人类的过去有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考古学无论是作为人类学的分支,还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却是跨越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具体的勘察和研究工作都要依赖多学科知识的协助,比如遗传学,生活科技,地质学,语言学,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等。考古学课程有文学学位和理学学位课程两种。无论是哪种,专业课程都将同时涉及艺术和科学的不同学科,学习如何在实验室分析发掘到的各种材料和采集到的数据,得出对历史时期,地点,文化和具体时间的合理解释,同时还会学习借助语言学,地理,艺术和统计学知识等多学科知识探索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推荐院校:根据最新的QS学科排名,英国考古学专业排名进入前100的大学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这三所大学包揽了考古学专业的世界前三),杜伦大学,约克大学,爱丁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十五所大学。美国考古学比较知名的大学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夺宝奇兵》中的印第安纳·琼斯就是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博士,还会说包括汉语在内的27种语言。考古学具体的专业划分包括史前考古学,古典考古学,中世纪考古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等。拥有考古学专业学位,毕业之后可选择职业包括考古学家,遗产经理或者进入博物馆工作。康复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以一个基于针对身体失能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管理,所延伸出来的医疗方式,以满足残障患者的特殊医疗需求,具体包括医疗技术辅助,轮椅提供,矫形器或假肢安装。康复医学起源于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导致许多士兵伤残或者失能,为了协助伤兵恢复因战争导致的身体失能,利用残余肢体功能,发挥最大效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康复医学诊治的对象包括截肢,脊髓损伤,中风,创伤性脑损伤和其他衰弱性损伤的患者。康复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涵盖了大部分伤残的诊断和治疗,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肢体缺失或缺陷康复和假肢肌肉骨骼康复康复医学的重点不是治愈某种疾患,而是改善患者因残疾而导致的人体机能失调或通过科学地训练或其他方式使患者适应某些失能状况获得独立生活或工作地能力。众所周知,医生整体是个很难保持工作生活平衡的职业,但康复治疗师,却可以两者兼顾,是个很不错的职业选择。推荐院校:伦敦大学学院, 格拉斯哥大学,诺丁汉大学,拉夫堡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医学影像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作为一门学科,医学影像属于生物影像,包含影像诊断学、放射学、内视镜、医疗用热影像技术、医学摄影和显微镜,脑波图和脑磁造影等技术。医疗影像在现代医学领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专门的放射科医师人才奇缺。医疗影像专业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医疗影响专业毕业生后,一般进入医疗机构成为技师,主要工作内容为拍摄医学影像,或者诊断医师,即根据医疗成像提供诊断报告,后者难度相对较大,在国外,可以独立座诊断的影响医师,不少都有临床医学背景。推荐院校:伦敦大学学院, 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萨里大学,卡迪夫大学,邓迪大学系统芯片系统芯片是一个完整的电子基板系统,包含模拟,数字,混合信号或射频功能。其组件通常包括图形处理单元(GPU),可以是多核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和系统存储器(RAM)。SOC芯片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因为功率损耗小,性能高,存储空间小,也更可靠。如今大多数的智能收集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采用的都是这种系统芯片。我们的芯片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随着5G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芯片产业前景大好,因此也就需要大批的芯片专业人才。有媒体称,中国目前的芯片人才缺口超过30万人,可以说是钱途大好的职业。推荐院校:南安普顿大学,赫瑞瓦特大学
今年上海书展上,一批中外艺术史新著集结亮相,引人关注。 出版社供图 制图:李洁为何相隔遥远的早期文明的艺术作品放到一起时,通常看起来都非常协调?“琴棋书画”中的“画”,究竟是赏画还是画画?当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渐渐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指引人们如何打开艺术作品的艺术史图书也渐渐从学界步入大众视野。今年的上海书展上,即有一批中外艺术史新著集结亮相,引人关注。这些新著不约而同流露出一个鲜明特征——将艺术置于更广阔、开放的时空中加以展开,以人类学、社会历史、物质史等不同学科拓展着艺术史的边界,提供了艺术的N种全新打开方式。读者由此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文化视野,一种与艺术更为新颖、生动、可以感知的连接。艺术品的制作过程而非最终状态,主导了别样的世界艺术史饱览世界艺术长河,除了《艺术的故事》《詹森艺术史》《加德纳艺术通史》等经典艺术通史著作,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今年从英国老牌美术出版社T&H原版引进的《世界的镜像——一部新艺术史》就是其中一部。作者朱利安·贝尔兼具艺术家与艺术史家的身份,他的叙述跨越史前至当代,连接六大洲人类文明。艺术史在书中只是一种框架,而并非一扇只向某些独立的审美王国开放的窗户,在这个框架之内,世界历史的一切广度都不断作出真实的反映。以艺术为镜,人们能从这部艺术史照见人类经验与情感的某些共同结晶。它不是单一的、权威的,而是开放的、带有问题意识的。例如书中提到了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那些相隔遥远的早期文明的艺术作品,无论中国良渚文化中的玉琮,还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雕像,当它们被放到一起的时候,通常看起来都非常协调。身处不同早期文明的人们似乎都拥有一种激情,四处探寻那些可遇不可求又极难雕琢的玉石,将其从遥远的地方源源不断运回,并大量雇佣苦力不遗余力进行切割打磨。对此,作者给出了大胆的揣测:这种激情背后是豪奢的贵族赞助,只有在剩余农产品的支撑下才可能发生。是艺术品的制作过程,而不是它们最终的状态,主导了这部艺术史。作者从尽可能宽广的人类活动视野中去探究视觉的创造力,勾连起全球各大洲的艺术与文明成果,为人们描摹出世界艺术史的宏大视野。面对当代艺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新鲜出炉的《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大师与我们的时代》一书,将更多关注放在创造当代艺术的人身上。这是一份当代艺术的“活档案”——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30余年坚持与艺术家对话,积累2000小时录音,书中内容即精选于此。19篇对话呈现19个来自不同领域最能代表当代艺术界的著名艺术家与组合——大卫·霍克尼、格哈德·里希特、路易丝·布尔乔亚、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扎哈·哈迪德……这是当代艺术的19副典型面孔。这本书的“当代”之处,不仅在于内容,还包括写作方式。奥布里斯特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家乔尔乔·瓦萨里《名人传》的启发来进行写作,把艺术家和建筑师一并收录,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当代艺术家和建筑师早已突破学科的藩篱,在多个领域进行着跨界实践,很多领域貌似迥异,但其间的联系通常是最能激发灵感的。当代艺术的表象不是奥布里斯特执著于揭示的,他以“穷追猛问”发现当代艺术丰富的形态、隐秘的趣味。从这本书里,人们能够看到“最贵在世画家”大卫·霍克尼坚持绘画的理由,他认为这是一种有助于人们观看世界的强烈图像——“记住,现成品是在很多人觉得摄影取代了绘画的时期产生的,实际上,绘画现在正在接管摄影”;人们也忽而发现,大胆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同样有着自己的困惑——“在很多情况下,艺术家都是不幸的……有时,是因为你的作品太超前于这个时代,你所生活的社会无法理解”。创作者和观众的互动,构成了中国画的另一种读法中国艺术史除了分门别类、分时期朝代来读,还可以有什么样的打开方式?新近首发的《第一堂课》汇集了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几十年间在哈佛、芝大等美国名校讲授各类中国艺术史课程的“第一堂课”。这些内容本是讲给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外国人的,反而为国内读者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讲到中国早期艺术时,“重构”是巫鸿格外强调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对其具体环境的重构,将引领人们进一步理解艺术品的意义和功能。例如他提到秦始皇兵马俑,已然超出对独立塑像进行美学欣赏。该书将这些塑像看成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的组成元素,这个军团又是一座更宏大的陵园的组成部分,昭示了一位建造长城、首封泰山的中国帝王的野心。正是将兵马俑置于“上下文”语境中,人们认识到它记载了中国早期艺术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观看中国画,人们或许不知道,观看者足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口。如是新颖观点,由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柯律格在新近引进出版的《谁在看中国画》中提出。他认为,作品是为观众所创作的,创作者和观众的互动值得关注。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使人们对中国画的概念产生新的认识。例如,“琴棋书画”中的“画”,在明代文人雅士眼中其实指的是赏画,一种观看、欣赏的雅好,而不是画画,一种创造实践。而倦勤斋壁画这类清代宫廷“通景画”画法的运用,则说明了帝王作为观者的特殊之处,甚至于这些图景本身就是因帝王而存在。柯律格在书中阐述的是不同观看者对中国画的形塑,并不打算为中国画下定义。这样的探索,与其过往的研究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他往往将艺术引入更大的互动性事件中,由此展开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来源:文汇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记者 | 林子人编辑 | 黄月1什么是“中国画”?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中国和西方,“中国画”有什么不同的含义?2012年,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艺廊举办的梅隆艺术讲座(A.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上,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荣休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试图通过分析明朝至20世纪的绘画图片,来解答上述问题。近日,根据该讲座内容编写而成的《谁在看中国画》一书在中国出版。质疑诸如“中国画”“中国性”“文化传统”之类约定俗成的概念,是这位以研究明代艺术蜚声国际的学者长期的研究母题。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策展工作经历不仅让柯律格发现了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理解艺术的趣味,亦令他对“中西”二元对立的艺术史叙述方式心存警惕。长久以来,西方艺术界形成了一套对中国画的固定叙事。约翰·巴罗(John Barrow, 1764-1848)曾以不屑的口吻谈及中国绘画,称中国画家既无法准确勾勒物体的轮廓又无法用光影和颜料模拟自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也发表过中国画缺乏透视的批评。有趣的是,同时代的中国人恐怕对“何为中国画”的问题不能给出这般斩钉截铁的回答。在柯律格看来,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伴随着中国与外界的交流,特别是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逐渐清晰起来的。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艺术领域“中西二元对立”的观念持续至今,并非不可理解。在柯律格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艺术史的边界被不断拓展。作为一位出生于战后、成长于后殖民主义兴起之时、见证了后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的艺术史学者,他认为这一趋势必然会发生。虽然他所钟情的中国艺术在西方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依然面对各种各样的误读,但他不认为抱怨中国艺术“代表性不足”有什么意义,“改变现状最成功的方式是做出优质有趣的研究,用高质量的观点来吸引各种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在被问及对中国的艺术史研究者有何建议时,柯律格谦逊地表示,向中国同行提建议未免太过自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习以为常”下隐藏之物的求索、对历史复杂性的正视态度,的确为我们理解中国艺术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谁在看中国画》[英]柯律格 著 梁霄 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01 谈研究方法:艺术品的“意义”不再被认为是固定的,这是“后现代”的文化趋势界面文化:在中国艺术史的领域内,最近有哪些共识和分歧?柯律格:这是个很宽泛的问题,在回答之前我会想,现在“中国艺术史领域”是否还可被视作一个连贯一致的场域。有人研究商周青铜器、研究宋画、研究明代印刷文化、研究19世纪摄影术、研究民国国画或当代影像表演艺术——在多大程度上它们还可被认为是同一个“领域”,分享一套共识或争议?上述的每一个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都有自己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我认为想象艺术史学者如今会对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是不现实也不可取的。不过当然,如果学者能够跳脱出自己的学术领域范畴,会大有益处——比如说研究当代艺术的人阅读更多的古代艺术史,或者反过来;这样做促进的也是多元性,而不是同一性。界面文化:我的印象是,艺术史学者(比如高居翰、巫鸿、包华石和你)往往会对同一批视觉材料做出不同的分析。比如说《谁在看中国画》的第三章“帝王”立刻让我想到了巫鸿的《重屏》。另外,你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也呼应了你之前的作品。你是如何从艺术史领域内的交流中获取灵感,为自己的研究找到新方向的?柯律格:所有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也应该是)与其他学者的工作相互交流的结果,没有人能够在真空中做研究。所以在某人书中简略提及的一个例子成为另一本书中详细分析的课题起点,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阅读其他学者的作品能够让你意识到哪些艺术品你此前没有想到过,但有兴趣做更深入的研究。界面文化:与英文版《谁在看中国画》的出版几乎同时,石守谦的《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也出版了,那本书讨论的是山水画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如今在艺术史领域,观众是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吗?为什么?柯律格:曾几何时“艺术史”非常关注艺术家做了什么,对观众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不甚重视。我认为(关注观众)是这一学科在我过去30年的职业生涯中出现的一大重要变化。你可以将之理解为学者们越来越不愿意认为艺术品的“意义”在创作者完成创作之时就被固定了,你也可以将之和我们称为“后现代”的大文化趋势联系起来。不过,我认为这个转向会出现也是非常自然的,这样我们能够获得新的研究主题、新的材料——那些初代艺术史学家不够重视的材料。《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石守谦 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年11月界面文化:你的作品向来强调物质文化的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和你的学术背景有关么?如果说这种研究方式拓展了艺术史的边界,它是如何做到的?柯律格:我怀疑,我并没有接受艺术史的专业训练这一现实是一把双刃剑——我没有受训成为一位艺术史学者,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清代文学。我的视野也被我的第一份工作塑造了——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博物馆策展人在学术圈看来是一个职位,而不是一门学科。我意识到上述经历或许会让我的研究方法看上去“不成体系”,但这种批评没有怎么困扰到我。在我的一生中,各种强大的力量拓展着艺术史的边界,虽然我的工作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但我不认为这是我的功劳,这是势必会发生的。界面文化:你会如何回应这样一种批评:当下艺术史太过强调艺术品的“社会生活”(借用阿尔君·阿帕杜莱的概念),却忽视了对艺术品本身的细读?两年前白谦慎曾在上海出席过一场讲座,他谈到了编撰图录也被视作艺术史“重要作品”的美好过去。柯律格:我完全不认为关注艺术品的“社会背景”和“文本细读”处于天然对立的位置,仿佛你关注了其中一个方面,就无法顾及另一方面了似的。我认为,最好的作品势必是兼顾两者的(有趣的是,我认为白谦慎自己的作品就是一个好例子)。我更感兴趣的是看到优秀的研究,无论它采用怎样的形式。所以,一本图录既可以是精妙绝伦的,也可以是无聊的,分析艺术品社会背景的作品同理。但是,当这两方面有效结合在一起时,对我来说才是最激动人心的作品。“这有趣吗?”才是我最关注的问题。02 谈新书:“中西”二元对立既非西方强加也非自我设限,在可见的未来亦不会消失界面文化:在过去五个世纪中,中国画被不同的观众所观看、所理解。中国内外的观众是如何塑造“中国画”的?柯律格:这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主旨!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不过我最关键的观点是,不同的观众势必会产生不同的观看之道,而不仅仅只有一类观众、一种观看方式。我喜欢探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历史观点,不喜欢那种“这个现象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理解”、“这一件事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观点。我同样认为——联系你之前的问题——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艺术家总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观众理解作品的框架非常敏感,作品是为观众所创作的(几乎总是如此),所以真正重要的历史课题是从创作者和观众的互动中产生的。界面文化:从士绅到人民,你为什么选择他们作为观众的理想类型呢?“元绘画”(meta-painting)的概念为何重要,你是如何把它当作分析工具的?柯律格:我选择这些人群作为观众的理想类型,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是唯一存在的观众分类,这本书的源头是一个系列讲座的讲稿,我希望让讲座遵循某种时间顺序。我敢保证如果我去翻翻笔记本,能发现我曾为讲座设想过其他的标题,(这些分类)是分析的起点,而不是束缚。关于“元绘画”的问题,我震惊地发现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流行概念体现了西方艺术的“现代性”,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是有些不准确的,因为他们完全忽视了这个现象在中国画里也存在。另外,作为一位在明代艺术研究中投入许多的学者,我也震惊地意识到恰恰是在明代,“画中画”的现象大规模出现,至少在明代作品中它出现的概率提高了很多。在观看了许多其他时代的案例后,我很快意识到这类图像足以让我做一个系列讲座,我可以一直讲到20世纪。回到你刚才提出的“文本细读”的问题,我的确喜欢、也尝试从视觉出发提出观点。我也一直鼓励我的学生这样做。从图像入手,它们不仅仅只是你的观点的图解,某种意义上其本身就构成了你的观点。界面文化:你在书中提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中国画”的概念被西方所见是因为日本画及其观众。我们要如何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语境里理解这件事?柯律格:显然,我们需要首先将之视作一个历史现象,这就是19世纪发生的事,它的出现与中国和日本应对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有关,也同这两个社会如何理解当时西方霸权的形成并为此将自己重新打造为民族国家有关。“图像不仅仅只是你的观点的图解,某种意义上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你的观点。”界面文化:中国内外的观众似乎对中国画的“纯洁性”或“原真性”同样有执念。这是为什么?柯律格: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应该由我回答的问题,而是一个应该由那些有这种想法的观众回答的问题。我自己不太喜欢“纯洁性”或“原真性”之类的概念,但我尝试展现它是如何形成的(这也将是我下一本书的主题)。在我看来,这也不是一个中国独有的问题。界面文化: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今的中国画依然在面对这“西方和中国”、“传统和现代”的双重二元对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强加的负担么?柯律格:“中西”二元对立显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悠久的历史,即便它的历史其实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这是书中的观点之一)。在我看来,这既不是被“西方”外来者强加的,也毫无疑问不是中国自己制造出来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不会说它是一个“自我强加的负担”,而是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对“西方”的理解和对“中国”的理解相互交融的共同产物。这种二元对立在短时间内依然不会消失,这不是那种你说“看啊,这是一个幻觉”就会消散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我还不至于幼稚至此。03 谈中国艺术史:西方正典不足以定义完整的“艺术史”界面文化:《谁在看中国画》是根据2012年你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艺廊举办的梅隆艺术讲座的演讲内容写成。值得注意的是,该讲座自初设以来只有两位艺术史学家讨论了中国艺术,另一位是1998年的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这象征着中国研究在西方正典中的边缘地位。你对此感受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否是值得的?柯律格:其实至今为止已经有三位演讲者在梅隆艺术讲座中讲述中国艺术了,第三位是2019年的巫鸿,他的新书正在筹备当中。如今,西方正典不足以定义完整的“艺术史”这一新观念,已经在诸如国家艺廊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Visual Arts)之类的机构被牢固建立起来,即使国家艺廊本身依然将展现西方正典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2019年5月,巫鸿受邀在梅隆艺术讲座发表演讲。图片来源:YouTube我坚信这种视野更开阔的新观念是正确、必要,且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但改变现状最成功的方式是做出优质有趣的研究,用高质量的观点来吸引各种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我来自苏格兰,在苏格兰从来没有过专门讲述苏格兰艺术的梅隆讲座。但我不认为哀叹“缺乏代表性”有什么用,即使我打心眼里希望有人能够在这个如此有趣的领域做更多的工作,吸引新的受众。界面文化:中文版《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把原版标题中的“早期现代”(Early Modern)替换成了“明代”。在我看来这个翻译似乎未能捕捉到你挑战历来被西方统治的现代性叙事的意图。你是否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在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掉入了它的陷阱?柯律格:这是个很有趣的观点。我需要说,我对中文翻译没有意见,我认为它对中国读者来说很合适。我使用“早期现代”(不止一次了)是为了挑逗、吸引西方读者的注意,因为我很清楚,如果英文作品的标题是“明代中国”,欧洲和其他地方的历史学家会觉得“哦,这只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我不用去读了”;如果你说“早期现代”(我如今倒是不会如此不假思索地用这个词了),你或多或少是在坚持这和他们也有关系,无论他们是否愿意关注。《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英]柯律格 著 黄晓鹃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界面文化:在你看来,艺术史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当你挑战诸如中国画、中国性、传统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的时候,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柯律格: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怪,不过我的确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宏伟大计”或“终极目标”。我的出发点很简单,这些事物对我来说兴味盎然,我希望了解更多,向别人讲述更多。“习以为常”通常是因为有些东西缺失了——有些时候我们将一些东西排除在外,将一些东西刻意遗漏,将一些其实很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或筛除了一些“不符”的证据。所以我总是喜欢说,“是的,但是……”或者“这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我想,到头来我总是会觉得复杂性更让人满足,混乱的图景比整洁的图景更真实、更有意义。界面文化:你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如今有许多关于中国艺术的书被译介到中国,很快中国内部的艺术史圈子就可以摆脱英语的媒介独立运行了。中国艺术史的未来将会如何,你对中国学者有什么建议?柯律格:让我向中国同行提建议未免太过自负。我认为,我们都需要有更开阔的阅读视野,对过去做过和当下正在做的工作有更高的敏感度。但在时间和精力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这当然也越来越难以做到。
提到英国最顶尖、最负盛名的著名学府,非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莫属。这两所大学有着上百年的爱恨纠葛,因此也碰撞产生了无数学术领域的耀眼火花。在英国乃至全世界,牛剑(Oxbridge)被每一个人熟知。牛剑(Oxbridge)可谓一起构筑了英国的辉煌历史,携手从古至今贯穿在学子们的求学梦中,是英国最傲娇的象征。提到牛津大学,众所周知这里学术研究力量雄厚,在近800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数不胜数的世界级元首和大批著名科学家。除此之外,牛津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座甜蜜的城市,是梦幻的尖塔之城,这里有英国最美丽的园林,有童话梦境中的爱丽丝的店(Alice's Shop)。这里是一座遍布古迹的古老闻名城市,更是让人极度梦想的城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世界超级精英大学——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截图来自于牛津大学官网01牛津大学的历史作为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牛津大学一直以独特和历史悠久闻名。传说中因为这里曾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所以取名为牛津。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的学校创建并没有具体明确的日期,但早在1096年,牛津大学就已经以某种类似学校的形式存在。12世纪以前,英国本土并没有大学,求学者都是需要去法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1167年,由于当时英国国王与法国国王之间的争吵,英国国王将在法国就读的学者召回,并且禁止再去法国读书。这些学者回国后聚集在牛津,在天主教会的协助下继续从事教学与研究。直到1201年,牛津大学有了第一位校长。1209年,牛津大学的学生与镇民的冲突事件过后,部分牛津学者迁离至东北方剑桥镇,并成立剑桥大学。自此之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竞争,并最终成为至今屹立在英国各大排行榜,乃至世界大学排行榜前列的著名高等学府。截图来自于牛津大学官网02牛津大学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截图来自于牛津大学官网英国有一句民间谚语:“穿过牛津城,犹如进入历史”。牛津作为英国的文化古城,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从7世纪起便已经有人居住。9世纪建立的牛津城,更是英国皇族和学者的摇篮。通常以Ring Road为界,Ring Road以内成为Oxford City(牛津城)。牛津城方圆约60公里,为保留城市的历史风貌,在牛津城是不允许建三层以上的建筑。城内唯一的一处高楼建筑就是牛津大学的工程系,一共有8层。牛津城加上Ring Road以外的数十个镇和村落构成牛津郡(Oxfordshire)。牛津大学坐落在伦敦西北约90公里左右的位置,从伦敦开车到牛津路程需一个半小时左右。牛津当地是没有机场的,需要乘飞机先抵达伦敦,再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牛津。在伦敦的5个机场中,希斯罗(London Heathrow Airport)机场是距离牛津大学最近的机场,其次是盖特维克(London Gatwick Airport)机场。从机场出发抵达牛津,可以选择乘坐Airline Coach机场专线、National Express长途客运、乘坐Virgin Trains火车、乘坐出租车抵达牛津市区。在市区内可以乘坐公交车、出租车抵达牛津大学。图片来自于网络在牛津城中,有齐尔维河和爱西斯河穿城而过,可租艘平底船感受悠闲的午后时光。牛津大学是一个融入到城市中的学校,学校没有校门和围墙,分不清哪部分是学校,哪部分是城市,游览牛津大学也就是游览牛津城。正是因为这种巧妙的融合,让你漫步在牛津的街头,处处都能感受到来自校园的文化气息。学院中的建筑有很多都来自于中世纪,由于当时学术是教会的专利,所以很多学院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围也会围绕着许多美丽的庭院。牛津作为多元化的历史名城,几个世界以来,学者、艺术家、作家、科学家、电影制作人等都能从牛津壮观的建筑群中找到灵感。是英国和欧洲主要的艺术、科学、技术和创新中心,也是一个绝佳的生活和学习场所。牛津也是众所周知的安全城市,《大学指南》将牛津大学列为十大最安全的学生城市。漫步在牛津城中,一定会被这样一座哥特风格的石造人行桥所吸引,这就是牛津城的地标——叹息桥,正式名称是赫特福德(Hertford)桥。该桥是由银行家托马斯.巴林捐助,建筑师托马斯·格雷厄姆·杰克逊(Thomas Graham Jackson,1835-1924)设计建造,于1914年完工。石桥跨越新学院路,连接赫特福德学院南北两部分。在剑桥城的大学内,康河上同样有一座叹息桥。叹息桥并没有官方的历史记载,相传是以此来警示学生要勤奋学习,不可懈怠;也有传说是因为学校会让犯错误的学生来到这里反省,作为一种惩罚,学生反省之后,往往叹息,悔不当初。看来就读在世界级著名的高等学府,有压力也绝对有动力。图片来自于网络03牛津大学学院设置和人员规模牛津大学的申请竞争可以用异常激烈来形容。2019年,有超过23000人申请了牛津大学的3300个本科入学名额,这意味着平均每1个入学名额都有7份申请竞争材料。而研究生申请人数更是超过了3万人,去竞争大约5500个就读的名额。截图来自于牛津大学官网1. 院系设置介绍牛津大学共有39个学院,它们和大学的关系类似联邦制形式。每所学院由Head of House和几个Fellows管理,他们是各种学术领域的专家,其中大多数在学校都有职位。6个准学院(称为“永久性私人学堂”Permanent Private Halls,为各宗教教派所办),至今还保留着它们的宗教特许状。此外还有一个继续教育学院。牛津万灵学院没有学生,只有院士(包括访问院士)。各学院规模不等,但基本都在500人以下。其中本科生学院有33个,提供研究生学位的学院有44个。牛津大学为本科生提供49个学科课程,提供超过350门跨学科的研究生课程,同时每年在新的领域开设课程。包括教授和研究课程,可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习,以及从文凭到博士学位的各个级别课程设置。在这些学院中,有1所绝对是一提到就让所有人惊叹的学院,这就是基督教会学院(Christ Church),《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宴会厅Dining Hall,就是在这所学院的大厅(The Hall)进行拍摄取景的。这座学院是哥特式建筑,成立于1525年,是牛津大学中非常古老的学院之一,也是牛津大学中最大的学院之一。2. 师生人员规模牛津大学有24000多名学生,其中本科生11930人,研究生11813人。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3%,超过10000名学生,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到2019年7月,全校教职工总数为14478人。截图来自于牛津大学官网04牛津大学的学术情况1.牛津大学在英国大学排名和世界的近1、2年排名情况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牛津大学位列全球排名第5名。2021年THE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牛津大学位列全球排名第1名。2021年ARWU软科世界大学排名,牛津大学位列全球排名第9名。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牛津大学位列全球排名第5名。2.牛津大学的优势院系和强势学科牛津大学根据专业分为不同的系,在研究生教学中扮演主要角色,通常会提供讲座、课程以及组织考试。除学院外,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尤其是后者)是交由学部来组织,学部不隶属于大学内,也不附属任何一个学院,是跨学院的机构。牛津大学有近100 多个major academic departments,由4个学部监管:人文学部(Humanities)、社会科学部(Social Sciences)、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学部(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Life Sciences)、医学科学学部(Medical Sciences),学部下设独立的中心和研究所等。牛津大学的优势学科有:心理学、生物学、法律、医学、工程学、经济、哲学、历史、音乐、化学、生物化学、文学、法语、德语、数学、物理、地球科学等。3. 学术研究、知名科学家和科研成果介绍牛津大学的学术研究力量十分雄厚,在教师队伍中有83位皇家学会会员,125位英国科学院院士。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都名列英国乃至世界前茅。今天我们使用的最广的抗生素,就是1955年爱德华·阿布拉罕在牛津时发现。牛津大学先后培养了8个国家的12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28位英国首相(其中包括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和卡梅伦)、至少30位外国政府首脑(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20位奥运奖牌获得者、5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菲尔兹奖、6位图灵奖得主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我们熟知的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唯物主义第一人培根、“憨豆先生”罗温·艾金森都是牛津大学的校友。在这所大学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天赋异禀的“大人物”都曾在这里学习或教书。截图来自于牛津大学官网05牛津大学的图书馆系统Bodleian Libraries牛津大学通过100多家图书馆提供广泛了的阅读服务,满足学生、学者和国际研究界的需求,是英国最大的图书馆系统——博德莱安图书馆Bodleian Libraries。由400年历史的大学公共图书馆(The Bodleian Library)和30个学院独立图书馆(College Libraries)组合而成。图书馆共藏有1200多万册印刷品、8万多份电子期刊、众多珍稀书籍和手稿等藏品。博德莱安图书馆(The Bodleian Library)内藏书达500万册之多,仅次于大英图书馆,位列英国三大版权图书馆之一,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图书馆中有一间教室,自1488年就开始使用了,是牛津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教室。图书馆的藏书管理严格,只能阅览,不能外借,连英国女王也不能破例。图片来自于网络牛津大学出镜率最高的建筑物,是拉德克里夫(Radcliffe Camera)图书馆(camera在拉丁文是房间的意思,并不像是相机)。这座优美的巴洛克建筑建于1749年,被很多人誉为如果没来过这里打卡就不算到过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博德莱安图书馆(The Bodleian Library)的医学和科学书籍馆。底层阅览室上方是华丽的圆形房间,大厅石膏吊顶洁白如雪,回廊的墙壁摆满了书橱。拉德克里夫(Radcliffe Camera)图书馆是牛津最权威的图书馆,所有“牛津大学出版”的图书都会送一份到这里收藏,所以馆中可谓藏品丰富。截图来自于牛津大学官网06牛津大学的奖学金牛津大学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资助和奖学金,为所有的大学3年本科生提供高达10,235英镑的资助,金额为全英国之冠。同时,各个学院也有不同种类的基金,帮助有需要资助的学生。牛津大学也有多个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的基地。截图来自于牛津大学官网1.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s)罗德奖学金的全球录取率是万分之一,也是全球最难申请上的奖学金。选取80名全球刚毕业的本科生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罗德学者也被视为全球学术最高荣誉之一。奖学金的金额数目随着学习科目而不同,每位罗德奖学金获得者每学年大约可得到30,000英镑或$50,000美元(最多可补助四年)来全额补助牛津大学的学费、学院费、生活费及到英国的来回机票,并且可以得到使用罗德楼的权利。2. 中国牛津奖学金(China Oxford Scholarship Fund, COSF)中国牛津奖学金于1992年成立,提供已经取得牛津大学研究生入学许可的中国留学生申请,奖学金得主必须在学业完成后返回中国就业。奖学金申请人必须是中国内陆、中国香港或中国澳门的公民,而且是研究生,研究专业不限,金额从1,000英镑至12,500英镑不等。3. 中国奖学金委员会及牛津大学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niversity of Oxford Scholarships)奖学金由中国奖学金委员会(代表中国教育部)和牛津大学共同资助,为表现出学术卓越和领导潜力的中国学生提供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奖学金将支付100%的课程费、生活费补助金(至少15285英镑)和一次从中国到英国的往返机票。4. 克拉伦登奖学金(Clarendon Fund Scholarships)克拉伦登奖学金是牛津大学规模最大的国际学生奖学金,每年提供约140个新奖学金。于2000年成立并于2001年启动,赞助留学生在牛津大学攻读本科以上的研究学位。这个奖学金每年提供100多个名额,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截至2017年,有超过70多个国家的学生受到克拉伦登奖学金的赞助,其中有超过30位是来自中国的学生。07牛津大学的学生生活、社团与娱乐活动截图来自于牛津大学官网牛津大学有400多个学生社团,致力于从无人机、金融科技到古典戏剧和四弦琴演奏等广泛兴趣范围。还有许多政治、国家、地区和宗教团体,以满足个人信仰。大学也会资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社团。 牛津大学卓越的学术传统历来与体育界的卓越声誉齐头并进。在大学历史上有283名学生参加了奥运会,赢得了167枚奖牌,其中84枚是金牌。有大约85个大学体育俱乐部和200多个大学俱乐部,致力于各种运动,从射箭到冰球,从皮划艇到剑道。“活跃在牛津”活动鼓励牛津学生享受运动和健身,无论你专注的运动类型是休闲还是竞技。位于伊夫利路(Iffley Road)的牛津大学体育中心是一个先进的综合体育项目场馆,这里有健身房、道场、赛艇池、足球场和网球场,以及标准比赛用的游泳池。几个世界以来,牛津一直是艺术之乡。你会发现在牛津大学和学院里有几十个学生音乐社团,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牛津大学音乐协会(OUMS)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具有代表性的有:牛津大学铜管乐队以及合唱团。大学里有两个专业水准的学生管弦乐团:牛津大学管弦乐团和牛津爱乐乐团。牛津大学戏剧协会(OUDS)规模庞大,非常受欢迎,每学期演出约30场。除了校园范围内的演出活动,戏剧协会(OUDS)还会参加全国巡演,将演出作品在全国各地进行展示竞赛。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果你对写作、编辑、设计、摄影、广播感兴趣,在牛津大学都有很多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想法。牛津是英国唯一的独立学生出版社所在地,这里的学生一直在创造新的媒体渠道。牛津有两份学生经营的周报,Cherwell和Oxford student(“牛津学生报”)。同时,学生们还出版了:牛津文学和文化评论《牛津书评》(ORB)、《科学杂志牛津科学家》(the Oxford Scientist)和英国最古老的独立学生新闻、小说和设计杂志ISIS。牛津艺术俱乐部(OxArt)每周组织艺术活动(油画、博物馆素描等)。还有埃德加·温德艺术史学会、牛津大学摄影学会和牛津大学电影基金会,它们帮助资助学生自编自导的电影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牛津传统的考试风格。学生需要穿sub fusc礼服参加考试,并且系上白领结和拿着高帽。如不桌正式礼服参加,是根本走进不了考场的。考试中间这些看似有些“累赘”的装束可以适当取掉,但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必须再次穿戴整齐。同时,牛津大学在考试时还有佩戴康乃馨的传统。第一天需要佩戴白色康乃馨,象征着好运。接下来的考试期间需要佩戴粉红色康乃馨。直至最后一天的考试,要换成正红色的康乃馨。康乃馨一般都可以由学院提供,每位考试同学都需要严谨着装并且按照考试日程佩戴不同颜色康乃馨花朵。虽然这种行为看起来有些“古板”,但不知道会不会在考试思索的期间,阵阵花香也能使大脑变的更活跃些。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果你过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凌空飞翔。”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是牛津校友雪莱(Shelley)写下的名句。雪莱曾经在神权充斥着牛津大学校园的时代,因为一篇诋毁神谕的文章被学校开除。但雪莱以他坚定的战斗精神参加民族解放运动,如同牛津大学用进步的脚步修改曾经的错误,雪莱像如今依旧庄重的屹立在牛津。敢于为知识和正义拼搏、奋斗、甚至是做好了牺牲准备的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牛津人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这里的街道早已被图书馆、博物馆、学子的身影占领,还有来自全世界膜拜牛津大学的追随者一睹风采。古老的牛津大学,踏着历史的脚印、迎着时代的朝阳,一直在坚定勇敢的前行。也许它会有浓重的雾霭,墙壁的斑驳,但它一直都是英国大学里的翘楚,是世界学子仰慕的殿堂。#牛津大学#
英国有许多著名的艺术类院校,而且英国的艺术类专业在世界也属一流,是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们的天堂,那么,该如何申请英国艺术类专业呢?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英国留学艺术类专业的申请,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以往经历,个性的、有特点的表达出自己对于申请专业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反映你的专业背景、文化背景和相关经历等。一般9-11月份是最佳的申请时间,而作品集的准备则更要提前、花大精力去做好,一般建议在9月前完成。一些学校会在每年的春季在国内举办面试说明会,或者对申请人进行电话、视频面试。申请人可以给自己制订一个申请周期表,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进度,不错过任何心仪的院校。英国艺术类专业介绍专业细分方向介绍根据课程不同的侧重,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1、侧重理论与研究的专业:艺术史、艺术与设计、艺术品评估、设计史、建筑学、艺术史与美术,文化与艺术研究,艺术管理等。这些专业是研究艺术与设计的,着重从历史,发展,文化影响与社会意义方面研究艺术与设计。学成后学生主要从事艺术与设计的相关研究、分析的理论工作,或者从事教育工作,亦或者可以从事相关的出版业。2、侧重实践与应用的专业:基本是按照设计领域来划分的。①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包罗万象:品牌企业VI视觉系统,出版物,平面广告,海报,网站图形元素,产品包装等等。凡是以“视觉”为沟通和表现形式,以“平面”为表现载体的视觉表现都可以囊括在平面设计的范畴内。平面设计通常综合运用图片、排版、文字、符号等形式,因而平面设计常常涉及字体设计,多种Digital软件运用等专业技巧和能力。② 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是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其理念是“在符合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兼具特色”。工业设计在企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今天的汽车、手机、电脑市场中,各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其设计问题。③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④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主要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我国目前的景观设计发展仍比较滞后,对于这类专家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就业前景极为广阔。⑤ 服装设计服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搭配焦点,涉及到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要素。英国有很多大学开设有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参加服装展或者设计竞赛的机会,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⑥ 珠宝设计随着周大福,周生生这些源于伦敦的珠宝品牌在中国走俏,英国已成为意向珠宝设计的同学的首选国。珠宝设计专业主要学习的内容有:珠宝首饰设计创意、首饰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制作与工艺、贵金属首饰设计和创意等。学生将学习从作品创意,到制图,到设计成品的整个过程。⑦ 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现代室内设计已经成为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⑧ 产品设计由于产品设计阶段要全面确定整个产品策略、外观、结构、功能,从而确定整个生产系统的布局,因而,产品设计的意义重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意义。英国艺术类专业申请条件1、专业课成绩及奖项在校学习成绩优秀是竞争好学校的必要条件,一般要求百分制80%以上,好的在校成绩对于申请综合类英国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尤其有优势。另外,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同学,一般都有很多专业奖项。对此,申请人一定要仔细的进行筛选,比如国际类的大奖极有说服力,有时候尤其针对专业类艺术院校,甚至可以让学校对你“网开一面”从而获得录取。除了很少有人能获得的国际性大奖,其它奖项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供,这些同样可以证明你的优秀。2、语言成绩雅思要求:一般来说,IELTS 6.0-6.5分是直接入读英国大学的标准。3、个人陈述由于是英国留学艺术类专业的申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以往经历,个性的、有特点的表达出自己对于申请专业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反映你的专业背景、文化背景和相关经历等。4、推荐信申请艺术类专业,一般学校都会要求两封推荐信。推荐信的内容包括推荐人的姓名、职称、单位、联系方式、同申请人关系等。好的推荐信不需要很多的内容,关键是要说明你的专业特点和潜力,一个未来能为老师争光的学生相信是没有人会拒绝的。5、艺术作品部分艺术类专业的申请是需要额外提供作品的。此时,作品的优劣往往成为了申请的核心,是决定申请成功与否的最关键一步。所以,相关作品的准备越早越好,准备地越完备越好,并且要尽可能的突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切忌作品的准备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因为英国院校的评审非常严格,一些细微弱点的暴露毕竟不会给你的申请加分。英国艺术类院校推荐1、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由建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设计学院组成。提供的课程包括Painting、Photography、Sculpture、Fashion wearings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定的文化氛围,从这些来看,皇家艺术学院绝对是艺术领域最杰出大学之一。2、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艺术学院(Slade School of Art)欢迎有天赋的艺术生们入读,帮助大家提高在painting、sculpture、fine art media(包括电影和摄影等)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除了便利的学习环境,还有个人导师全程指导,这些导师在各自相关领域都有非常强的背景。另外校园位于伦敦,去看展、看表演、参观艺术博物馆更容易。不过为了给学生提供最新的艺术方法,课程模块可能经常变动。3、伦敦艺术大学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伦敦艺术大学在艺术、设计和传播领域享有世界级声誉。开设众多课程,包括六大学院: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坎伯韦尔艺术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s(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London of College Communication(伦敦传媒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伦敦时装学院)、Wimbledon College of Arts(温布尔登艺术学院)。这所大学之所以出名不局限于提供优秀和多样化的课程,而且直接影响着英国文化。该校9个研究中心的作品在不同workshop、展会、文化节、展览等展出。4、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Goldsmiths,London伦敦金史密斯大学的艺术系是世界各地许多技艺精湛的艺术家的聚集地。多样化的学生社区,适合的学习环境,极好的学生体验。学校教授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览中经常能看到。5、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Glasgow School of Art全球最好艺术院校之一,提供很多领域的不同课程,教学实力和科研实力让该校凸显出来。提供的全套课程包括:Sculptural and Environmental Art、Fashion Design、Fine Art、Photography、Textile Design、Painting&Printmaking等。这所大学非常重视研究,设置了很多研究型学位和研究中心,帮助学生把艺术创意变成现实。6、拉夫堡大学 Loughborough University打算去英国学艺术的同学,应该都考虑过拉夫堡。他们的艺术、英语和戏剧学院是英国最佳之一。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致力于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目前投入不少资金建设创意中心等。7、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不论什么排名,牛津大学永远都有一席之地。作为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的艺术学院也非常值得一提。Ruskin School of Art(拉斯金美术学院)以其独特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风格,成为一所卓越的艺术学院。BFA课程中,你将与你的同辈在艺术工作室合作。在这所学校的第一学年旨在展示你的能力和技能,而且导师能够全面指导你在前几年的学习。8、布莱顿大学 University of Brighton位于布莱顿市中心,布莱顿大学艺术学院因为本科和研究生提供多样的课程而闻名。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型学位专业,适合那些想要把自己的艺术知识提升一个全新水平的学生。9、爱丁堡艺术学院 Edinburgh College of Arts(ECA)爱丁堡大学在英国院校中排名较高,设有多个学院,其中一些是世界学习梦寐以求的,当然,爱丁堡艺术学院也是其中之一。在这所大学,可以接触到一群活跃的艺术学生。他们的艺术课程集合studio work、personal tutoring、lectures、seminars、discussions。而且学校还会举办很多的活动,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加,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意和灵感。10、兰卡斯特大学 Lancaster University兰卡斯特大学开设的当代艺术课程包含这些领域:Art、Theater、Design、Film。Painting、drawing、digital art、sculpture这些艺术方向,可以单独学习也可以跨专业学习。课程学习包括实践和理论,教授和老师都是活跃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得到认可。
总有人会问留学值不值?我想答案肯定是值的占大多数,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明星在正红火的时候放弃事业,出国留学深造呢?而且这种案例还不在少数!伯克利音乐学院,这所世界顶尖的音乐学府伴随着TFBOYS王源被录取的消息,一同登上了微博的热搜,让更多国人了解到了位于美国波士顿的这所独立音乐学院。其实,除了即将前往伯克利音乐学院就读的王源外,另一位明星欧阳娜娜也是伯克利的学生,已经在伯克利完成了大一上学期学业的她也通过vlog的形式记录着自己在伯克利的生活,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熬夜赶作业,复习期末考试,忙起来一天也就只能睡2、3个小时,欧阳娜娜的vlog可以说很写实地记录了留学生苦逼的求学路了。那么,除了王源和欧阳娜娜,还有哪些明星曾留学海外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盘点一下,也给各位明星的粉丝打个鸡血,你的爱豆都这么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背单词!林依晨——伦敦大学学院2013年,在林依晨第二次获得Golden Bell影后不久,她宣布暂时离开演艺圈,将自己归零,像个普通人一样去英国留学一年,研修表演专业。 她表示:“从国小、国中起,我就想去留学,但是当时家里没有那个环境。在伦敦的感觉很好,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还可以重温做学生的感觉。去英国学习。这些也许也是我的一个完善。”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建校于1826年,位于英国伦敦,是一所世界顶尖公立综合研究型大学,排名稳居世界前十,为享有顶级声誉的英国老牌名校。它是伦敦大学联盟(University of London,简称UOL)的创校学院,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医学院、经济学院、建筑学院、工程科学学院,其理论物理与数学、空间科学、统计学、生命科学、计算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电子电气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法学、地理学、教育学、社会与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名扬世界。汤唯——雷丁大学在大红大紫的时候汤唯选择了人生的另一种模式,在遥远的国度“寒窗苦读”,卖艺赚钱,有没有收获,大家看看她之后的人生,听听她流利的英语就知道了,其实大明星去留学也并非一番风顺,很多海外的院校对你的身份其实并不“买账”。连汤唯自己都说:“我本以为找个学校读书很容易,去了才发现很不现实。首先,英国的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基础要求很高,雅思成绩要在6.5分以上。我的英语水平远达不到可以被录取的要求。”对此,她先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找了家语言学校,专攻英语,直至她之后顺利地入读雷丁大学,其中各种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位于英格兰南部伯克郡首府雷丁,是一所英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始建于1892年。雷丁大学是英国著名的红砖大学,有近百年招收海外学生的历史,是英国最美的校园之一。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是享誉欧洲和世界的商学院,也是英国的第一所商学院,并且是整个欧洲资格最老的商学院。学院下设的的ICMA中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Centre),为全欧洲最强证券市场与投资银行实务的商学院,研究水平与剑桥、牛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帝国理工齐名,被誉为英国金融领域的“七驾马车”之一。除此之外,雷丁大学的考古学、戏剧舞蹈与电影艺术,社会工作、环境研究、古代历史等专业也非常优秀。王力宏——威廉姆斯学院王力宏于1994年以优异的成绩被耶鲁大学、普斯林顿大学以及威廉姆斯学院同时录取,但由于威廉姆斯学院是全奖,所以王力宏选择就读与此。王力宏还获得National Merit Scholar/美国高中生的最高荣誉。1998年6月并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威廉姆斯学院本科学士学位。威廉姆斯学院 (Williams college),1793年建立,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廉斯敦。威廉姆斯大学为文理学院,曾一直被评为最佳文理学院的前三名,学术声望排名连年位于全美文理学院第一。威廉姆斯学院在2019年USNews美国大学文理学院综合排名中排名第一。威廉姆斯学院的强项在艺术史、环境科学、历史、政治、经济、英语、化学和生物。每个系都规定开设一门个人辅导课,让两个学生与一位教员每星期会面一次,讨论作业和课堂上的讲义,学生与教师比例为7比1。蔡康永——UCLA喜欢看综艺的小伙伴一定对康永哥不陌生,不论是早年的“康熙来了”还是近期的“奇葩说”,蔡康永的才华以及超高的情商被大多数人所承认。出身于较为殷实的家族,蔡康永在求学阶段比同龄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热爱影视的他于1990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研究所编导制作硕士学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简称UCLA ,位于美国洛杉矶市 ,是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也是美国申请人数最多的大学 ,2018-2019申请季UCLA的本科申请人数再次突破10万大关,被誉为美国商业金融、高科技产业、电影艺术等人才的摇篮。在US NEWS2019美国公立大学的排行榜上,UCLA位居全美第一。李治廷——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在18岁的时候,李治廷考上了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攻读物理专业,而非音乐专业。在英国留学期间,李治廷喜欢跟当地的留学生组乐队,他笑称他们乐队是London U 乐队。或许正是这一段乐队的经历,李治廷大学毕业回港,签约了黎明的A-music唱片公司。帝国理工学院, 1907年建立于英国伦敦,是一所主攻理学、工学、医学和商学的世界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正式名称为帝国科学、技术与医学学院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又称伦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帝国理工学院在国际学术界有着顶级声望,在各类权威榜单中排名稳居世界前十。帝国理工学院也是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成员、又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研究水平被公认为英国大学的前五强之列,尤其以工程专业而著名。在帝国的相关人物中,共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在2019 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世界第8位。林志玲——多伦多大学林志玲,中国台湾著名女艺人、身兼演员、模特、主持人于一职。以甜美清丽的外表成为台湾社会瞩目的焦点,被媒体冠以“台湾第一名模”的称号。曾出演《赤壁》、《刺陵》、《幸福额度》等影片。林志玲曾于加拿大顶尖学府多伦多大学就读,获得西方美术史和经济学双主修学位。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简称UofT,UT),始建于1827年,坐落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起源于公元1827年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享誉全球的顶尖高等学府,主校区(简称UTSG)位于多伦多市中心,校园环绕安大略省政府与皇后公园。多伦多大学科研水平高,规模大,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具备最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材,拥有世界级教学设备,被公认为是加拿大综合实力数一数二的优秀大学。多伦多大学坐拥着世界规模前三的图书馆体系,他的出版社在加拿大乃至全北美也影响深远。多伦多大学亦为美国大学协会中仅有的两所非美国学府之一(另一所即为著名的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在北美仅次于哈佛大学,引用数量位居世界前五。江疏影——东安格利亚大学2004年,江疏影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毕业后,她仅仅学习了一个月的雅思英语,就毅然出国留学了,并选择了传媒经济学科。江疏影笑言,虽然读了传媒经济学,但其实自己在上学之前对经济一窍不通,完全没有概念。不过,出国读书对自己的影响十分深刻。“影响最大的就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因为在出国之前都是依赖父母,而且我是一个特别晚熟的人,可能那段国外的几年的时间,使我逐渐地成长起来,因为什么事情都是要自己解决。所以我觉得这段经历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收获。”东英格利亚大学简称UEA,是英国排名前15的精英大学,也是公认的最受学生欢迎的英国大学之一。在校生15000人,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UEA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由4个学系20多个学院组成,开设的专业多达300余种,学科领域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以及医学和健康科学。建校至今,UEA在各领域培养出大批杰出校友, 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保罗·纳斯、世界文学最高奖之一“布克奖(小说类)”三位获奖作家:黑石一雄、伊恩·麦克尤恩和安妮·恩莱特、英剧《神秘博士》主角英国著名演员马特·史密斯、BBC知名主持人格雷格·詹姆斯。如果上面这些明星中恰好有你的爱豆,而你也想成为爱豆的校友,那么就请好好努力吧!认真学英语,认真做申请,离爱豆更近一点!当然,盲目努力是没有用的,要怎么样才能申请到自己爱豆的学校呢,赶快来找斯隆吧,资深留学专家会针对个人制定专属的留学申请计划哦!
杭州的历代先贤,最让我心仪的是北宋的沈括(1031—1095)。他生活的时代,天才辈出,群星璀璨。我读书生涯中,研读的第一部名著是他的《梦溪笔谈》。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卷将《梦溪笔谈》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评价极高,由此检视沈括所发现的艺术问题,同样重要,使这部经典不仅成为桑梓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丰碑。沈括《梦溪笔谈》元大德九年(1305)的刻本书影说来有缘,我的外公钱宝琮是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一,曾为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科学家》一书写过沈括传。科学史的参照,促成我在1982年完成题为“沈括的艺术收藏和鉴赏”的学士论文,解读沈括在艺术史上的出色贡献,这一研究直接受益于跨学科的交流。那时,“立交桥”的比喻,尚未强调对中外学术不同语境的跨越。譬如,我对刚问世的第一部综述世界艺术收藏史专著——约瑟夫·阿斯罗普(Joseph Aslop)的《稀有的艺术传统》(The Rare Art Tradition)无从知晓,就像该书的中国部分对沈括的成就完全陌生一样。过了10多年,好友曹意强对“包罗万象史”(Universal History) 史观的系列考察,激励我把《梦溪笔谈》和世界艺术史发展的一般性问题联系在一起研读,展开跨语境的对话。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堪称典范。2006年,牛津大学艺术史家马丁·坎普启动“包罗万象的列奥纳多”研究,让世人了解日新月异的达·芬奇研究。2017年6月,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院讲学,介绍这个宏大的项目,比较沈括和《梦溪笔谈》,以此来呈现艺术史包罗万象的隽永魅力。作为开放的平台,《梦溪笔谈》和“包罗万象的列奥纳多”研究参照,象征着人类无穷的好奇心,这就是“人所关心的,我都关心”,深化阅读与思考的关系。900多年前,沈括“退处林下”,在润州(江苏镇江)的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和《续笔谈》1卷,17类,共609条。今有元大德九年(1305)善本影印、胡道静校注、白话翻译和相关研究,大都有电子文本,不仅成为阅读艺术史和艺术批评语言的经典,而且引发对传统视觉文化的关注。读者若对历代名臣画像感兴趣,可从“世人画韩退之”一条,了解北宋时的韩愈像(多被误为南唐韩熙载像,所以《梦溪笔谈》将此收入“辩证”类,而非“书画”类,说明沈括对掌故与图像的熟悉),进而把握宋人“以图证史”的历史学和艺术史学方法。作为开放的平台,《梦溪笔谈》和“包罗万象的列奥纳多”研究参照,彰显了人类奇异的想象力,突出了书写对文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探索了图像和语词的关系。除了绘画收藏鉴赏,沈括精通占卜象数、金石碑帖,擅长书法,有摩崖题刻存世。《梦溪笔谈》第17卷将“书画”并提,细解侄儿沈辽作书的结字法,还将“墨禅”章惇的书学妙理补入“艺文”。反观达·芬奇对于书写的实践与认识,则不免与“人类最伟大天才”的完美形象出现抵牾。“包罗万象的列奥纳多”网站上的论著中,揭秘达·芬奇反书作镜像文字和拼写意大利文字母时有差错,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他在《比较论》中探索了绘画和所有姊妹艺术的关系,唯独对绘画和书写的联系讳莫如深。通过和沈括比较,可以看出文化巨人之间的鲜明差异,也足以引导读者寻绎世界艺术史上“书写”这个无法绕开的大问题。作为开放的平台,《梦溪笔谈》和“包罗万象的列奥纳多”研究参照,表现了人类无限的创造潜能可以经由艺术发明来酝酿实现,从而完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钱钟书从沈括对《霓裳羽衣舞》的分析中得出“画只能画一声”的精辟论断,这可以上溯唐人徐凝“欲作三声出树难”的诗句,也暗合了德国戏剧理论家莱辛在著作《拉奥孔》中对不同艺术门类时空特征的区别。英国艺术史论家贡布里希描述再现心理的投射时,引述沈括记述宋迪启发画家陈用之的“败壁张素法”的典故,以及达·芬奇提示科曾斯获得灵感的手段,发现他们有惊人的相似。试想:同样生活在哥白尼“日心说”发明之前,沈括和达·芬奇都提出惊人的科学观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实践和理论之中,但是为什么他们在看待制像的目的上会大相径庭?科学真理与艺术真理,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显示出《梦溪笔谈》作为世界艺术史坐标的意义,也挑战我们重新认识艺术、认识科学、认识人自己。艺术史作为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理想表征,包罗万象——上及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在。艺术通过艺术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拈出代表北宋文艺复兴杰出成就的《梦溪笔谈》,参照“包罗万象的列奥纳多”研究,希望能启人心智,常读常新。(作者:洪再新,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
序言/ Introction毕业,又一次学术启航!——写在艺术人文学院2019届毕业展之前 杨振宇时光如梭。艺术人文学院每一届的毕业生,从刚刚入校的“回望湖山,艺术前行”,直到毕业季的论文写作与答辩冲关,在山水自然与艺术人文的世界里,逐渐养育出对这所学院无限丰富的记忆与眷恋,也逐渐发现了一个遥远的陌生的自己。回想1928年,蔡元培先生选址西子湖畔孤山,创国立艺术院,同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及“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毗邻而居,由此开衍出这座城市百年来的文心艺魂,养护了一种宏阔辽远的历史与全球视野。这所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自创立伊始,就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确立了艺术与人文相互激荡、彼此交汇的理想和风骨。近百年来,中国美术学院一直抱持“学院是为研究学术而设,是为追求一种纯粹严格的独立学术而设”的理念,同时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发动机与思想库,也以“改造民心,藉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为现实目标。如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与智性追求,强烈的社会关怀与使命意识,这两个历史性方向上的多元互动,构成了今日学院崇高的声誉与地位。这个表面看似悖论的理念与目标中,也隐含着一个历史悠久的“书斋革命”的传统,让人不禁想起学院首届哲匠大奖获得者范景中教授所爱引用的歌德名言:“他们静静坐在书房里坚持工作,细心照料着科学和艺术的神圣之火。”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史论研究,也一次次地贡献了“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模式”、“学术作为一种社会能量”等重要的观念,不仅构成了艺术人文学院的学术传统,也深深影响了国内的艺术生态。中国美术学院重视艺术史论的建设,另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即如何原滋原味地介绍与吸收西方最好的艺术史学观念,进而重铸中国自身的艺术史学体系。这个传统,远可以追溯至1936年,滕固先生德国留学回来后不久任我院院长之时。最近则是在1995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曹意强,重返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一名国际性学者,曹意强恪守如下信念:“惟有同时努力做出与中西两大艺术传统相匹配的学术成果,才能促成两个世界相互间的平等理解。”有所不为而又无所不容,这正是学院的学术抱负与学术境界。艺术人文学院每一届的毕业展,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传统。首先,毕业论文将以概要的形式在橱窗进行常规陈列,展示长达一个学期。当其他专业的毕业展已经撤展的时候,艺术人文学院的橱窗里,还依然持久散发着学子们思想的热量。对于其中的优秀论文,学院还会将其发表于《艺术人文学刊》、《艺术史与观念史》等学术期刊。这既是对学生学术研究的肯定,也是与其他院校保持交流的方式。一届届毕业生论文选题的积累和学术的推进,逐渐形成了艺术人文学院优良的学术传统。今年,我们更是与浙江美术馆等机构合作,打造“艺术人文之旅”学术报告会。该系列报告会以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为契机,特邀请学院博士毕业生在校外举办公共学术讲座,组织学院硕士与学士毕业生在校内举行专场学术讲座,旨在充分展示优秀毕业生的学术风采,开启艺术人文学院独有的毕业季模式,并建立起学院内外的智性互动。真正的学术,一定也是社会能量。通过论文报告会,希望每位毕业同学都能通过论文收获思想的智性,也同时充分感受行动的力量,意识到论文本身的思考、写作、交流、论辩、报告会……就包含着理智与情感的丰富投入。同时也意识到,毕业不仅仅只是一篇论文,更是一种学术综合能力的展示与检阅,既开启一生的学术新阶段,也是将自己的学术探索与大家一起分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文报告与毕业展示,是为所有毕业生精心准备的一场学术成人仪式!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毕业的欢庆,更是学院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是学院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于是,又一届毕业生,带着学院深深的祝福,再次学术启航!Part1西湖美术讲坛:艺术人文之旅系列讲座6月1日-2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携手浙江美术馆,共同举办“西湖美术讲坛:艺术人文之旅系列讲座”。王照宇、吴京颖、赵晟三位博士生分别就各自的论文研究进行了专题报告,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的大量听众。讲座由孔令伟教授主持。王照宇的《奕世尚古—明代中期无锡华氏家族古书画鉴藏研究》,以近年来旅居海外的华氏后裔所捐献的家族文物为中心,深入研究了诸多华氏收藏家行状、藏品与藏印、藏品的鉴赏与流动等内容,为我们理解文人家族与文人画之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吴京颖的《19世纪中期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之旅》,以《艺术指南》[Der Cicerone]为线索,对青年时代的布克哈特,及19世纪中期德语国家的文化面貌做了深入研究和介绍。《艺术指南》诞生于1855年,在不同读者眼中展现了丰富的面貌。19世纪的旅行者视其为随行实用手册,艺术家称其为“艺术的故事”,文学爱好者则把它当作审美教育的指针……此书开辟了专题文化史研究的范例,对后世各类物质文化史研究影响深巨。赵晟的《苏州画家黄向坚与万里寻亲图》讨论了一个富有意味的主题。明末清初,苏州画家黄向坚远赴云南寻亲,迄顺治八年(1651)十二月,至顺治十年()六月奉亲归里,期间越三年,行程二万六千余里。回乡后,黄向坚以寻亲途中见闻写成《寻亲纪程》出版,并以云贵山水为主题绘制有多种题材的《万里寻亲图》,因其风格写实,具有很强的“临场感”,同时又因其“孝子文本”的特性,受到世人的称赞和推崇。赵晟就此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的阐述。Part2 艺术人文之旅|优秀毕业论文报告会2019年6月5日下午,“艺术人文之旅:优秀毕业论文报告会”在南山路校区1C601举行,陆天嘉、陈涵、高泽、许溪四位硕士和陈南汐、刘子阳两位本科毕业生分别做了毕业论文的报告分享。报告会由吴敢教授主持。陆天嘉的《艺圃志:明末清初的园林与士人的艺术生活》着眼于艺圃在十七世纪的历史,并试图通过这座园林提供明清之际艺术史的特别视角,尝试以艺术史的方法、文化史的眼光考察这一时期艺圃四代园主的园居生活,包括他们对园林的修建、园中的艺术活动等。陈涵的《建构现代艺术的美国身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两次美国艺术展览(1932&1943)》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中的两次美国艺术展览:《美国绘画和雕塑:1862-1932》和《美国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为例,试分析以阿尔弗雷德·巴尔为核心的MoMA第一代策展人,是如何以展览行为来建构现代艺术中的美国身份。高泽的《从“春社醉归”到“田畯醉归”——意象的内涵与转变》旨在解读与诠释《田畯醉归图》和《春社醉归图》。“田畯醉归”描写的是一田官接受乡民敬酒后骑牛而归的场景;“春社醉归”描写的是春社醉散后,乡间野老骑牛而归的场景。此二题材看似毫无关联却对应同一意象,究其原因,与此意象在作画中的独具匠心、观画中的有意解读有关。许溪的《“和平鸽”入东土记——和平思潮与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视觉符号》的叙事主线围绕“和平鸽”的文化意义及视觉符号在我国的传播、接受及艺术创作过程。另外,陈南汐的《18世纪前后英国对中国造园术的接受与转译》梳理这一时期英国对中国园林的争议,讨论“中国风”盛行背后英国园林观念的演变。刘子阳的《唐孙过庭与<书谱>相关问题研究》通过“孙过庭署名作品研究”及“《书谱》相关问题研究”两个部分的思考与分析,对初唐书法家孙过庭的署名作品、生平活动情况以及《书谱》成书时间、传模过程等问题进行补充。Part 3艺术人文学院毕业论文展毕业展的第三部分,是毕业论文的展示。一篇篇毕业论文的概要,陈列在长长的橱窗内,充分展现艺术人文学院广阔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陈列时间为一个学期,欢迎观摩,驻足沉思。最后,祝愿2019届所有毕业生,带着学院深深的祝福与期待,接过学术接力棒,再次扬帆启航。艺术人文学院简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脉深厚,秉持蔡元培倡导的“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既是国际艺术史学研究的重镇,又以重建中国艺术研究为己任,是当代中国”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的建设高地,名师荟萃,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艺术科学”观念,为我国的艺术学研究奠定教育根基。198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美术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7年招收首届史论本科生;2008年获浙江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获批文博专业艺术硕士招生点。2016年获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院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获评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在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编辑 |王思凡 胡心云审核 |杨振宇 徐元
画中伦勃朗瞬间回眸、嘴巴微张、眉毛扬起,露出惊讶的神情,这具有戏剧感的一幕转瞬即逝,却与画面外的观者彼此相遇,形成对话。这件蚀刻版画创作于1630年,画面是静止的,却又充满了动势,当时伦勃朗大约24岁,这件极具冲突的作品被作为目前正在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举行的“年轻的伦勃朗”展览的海报,其原大仅有5.2 x 4.7厘米。伦勃朗,《戴着帽子、张着嘴的自画像》,1630,5.2x 4.7cm,阿什莫林博物馆藏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年轻的伦勃朗”汇聚伦勃朗职业生涯的首个十年,展出包括伦勃朗及其朋友、学徒的30多幅油画和90件素描和版画作品,这也是迄今为止聚焦伦勃朗青年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大·斯特吉斯 (Xa Sturgi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展览的目的不是把伦勃朗塑造成创造杰作的天才,而是展示伦勃朗的不同——一位年轻艺术家的坚韧不拔,不断肯定和否定自己,最终成为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83岁的老妇人》,1634,英国国家美术馆藏展览策划了十年之久,阿什莫林博物馆前任馆长克里斯托弗·布朗(Christopher Brown)与伦勃朗出生地荷兰莱顿市立的艺术博物馆(Museum De Lakenhal)策展人很早便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将展览聚焦在1624年至1634年:1624年,伦勃朗获得了在荷兰当时最著名的画家彼得·拉斯特曼于阿姆斯特丹的画室中当学徒的机会并在拉斯特曼手下工作了六个月。彼时,他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与同门好友扬·列文斯(Jan Lievens)一起在家乡莱顿开画室招徒作画,其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伦勃朗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在1630年代早期便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艺术史上其他画家,伦勃朗起步很晚,18岁时才创作了第一批作品。而拉斐尔、丢勒在10岁前就已透露出成为艺术大师的潜质;毕加索也自称小时候就画得如拉斐尔一样好。即便在24岁画出精准、具有戏剧冲突的自画像,伦勃朗并不算早熟的艺术家,更不被认为是神童,那么伦勃朗又是如何成为日后将地窖之光射入、画出《夜巡》的伦勃朗?这便是展览所要讲述的:伦勃朗,《自画像》,1629,利物浦博物馆藏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伦勃朗展览充满了年轻的伦勃朗意想不到的好奇心和鲜为人知的的画作。18岁时,伦勃朗创作的第一批作品笨拙地描绘了人类的五种感官,这些作品透露出伦勃朗绝不是天生的画家。展览并未掩盖这一事实,而是将其毫不吝惜地展示。同时也讲述了伦勃朗试图成为画家的决心和坚持——步履蹒跚、执着练习、自我纠正,一些未完成的素描也是他中途放弃工作的记录。其中伦勃朗早期《圣经》题材的作品,显示出他当时的不成熟,这在他后来作品中是少见的。策展人似乎故意让人注意到他“人性化”的失败,并“自豪”地将伦勃朗失败的尝试放在同行优秀的作品边。伦勃朗圣经题材作品,1625这幅大约创作于1625年的蚀刻画中,没有景深和透视,画中人也僵硬如玩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伦勃朗当时应该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几次试图擦除修改表达错误的线条,但结果并不让人满意。但这就是早期粗糙、笨拙的伦勃朗,这也使一些作品是否归属于伦勃朗名下有所争议。2014年,一幅名为《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的油画委托德国一家拍卖行拍卖,拍卖行将其定性为“荷兰画派”的作品,荷兰一位艺术品商人最终以150万欧元竞得该画。随后他委托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多名修复专家对画作进行鉴定,通过对比画作中的人物与同时期的伦勃朗油画,并提取颜料样本进行分析,确认油画由伦勃朗本人创作,而且修复专家还确认油画顶部身着白衣的男子正是伦勃朗本人。但是若非科学取证,很难相信这件作品和后来那些经典之作出自于同一人之手。伦勃朗,《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约1627-1628年展览作品以时间顺序,陈列在博物馆的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以自画像为开端,时刻提醒观者这些作品背后的人,伦勃朗的脸更是无处不在。伦勃朗,《受洗》,1626在1626年的一幅名为《受洗》的作品中,伦勃朗的形象还不止出现一次,画面后方马背上两张相似的面孔,严重分散了观众对画面本身的注意力。还有一件名为《历史画》的作品,画面后方出现了容易辨认又无法解释的、黑眼睛、蓬乱头发的自画像,这也许是伦勃朗画面中首次出现年轻的自己。伦勃朗,《历史画》,1626年轻的自画像记录艺术成长展览入口处陈列了三幅伦勃朗的自画像,这三件作品都名声赫赫,其尺寸却出人意料的小。那件来自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绘画收藏馆的《自画像》中,年轻的伦勃朗像一个孤独的灵魂出现在黑夜的森林,他的瞳孔比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黑影更黑。他完美定义了所谓“黑暗与光明的边界”,他看起来几乎遥不可及,直到你注意到他的眼睛也直视着你。伦勃朗,《自画像》,1629,15.6x12.7cm,巴伐利亚绘画收藏馆藏这件大约绘于1629年的自画像与1930年所绘惊讶到张大嘴巴的蚀刻自画像出自同一时间,可见在1629前后,伦勃朗同时使用油画、素描、印刷三种媒介创作,并且混合使用它们。他用一根尖头绘图鹅毛笔加工铜板,他的实验是如此广泛而激进,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伦勃朗,《自画像》,1929,6.7x6.7cm,阿什莫林博物馆藏展览随着伦勃朗历经的时间,将观者引向他不断变化的想法。伦勃朗的蚀刻板像是素描本,在蚀刻板的表面创作,如果不如他所意,则将其回收再利用,所以很多蚀刻画中呈现了反复创作的痕迹。伦勃朗,《带有其他作品的自画像》,1632,10.2x11.5cm,阿什莫林博物馆藏展览中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版画也展示了画家对作品思路的修改。比如,一件《父亲肖像》就可以看到创作者修改的痕迹,画家的父亲在1630年去世,而他的修改也是对父亲的纪念。伦勃朗,《父亲》,1628-1629,阿什莫林博物馆藏伦勃朗也曾为年迈的母亲画过很多肖像,画中母亲多为静静地坐着、等着,谦卑而和蔼,显示出她对儿子的关怀和耐心。伦勃朗,《母亲》,1631,9.8x7cm,阿什莫林博物馆藏1631年,伦勃朗的自画像开始变化,此时他已经搬到阿姆斯特丹,他开始把自己描绘成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展览也通过油画与素描草图的同时陈列方式,展示这些作品的诞生过程。伦勃朗,《戴软帽的自画像》,1634,阿什莫林博物馆藏为了成为具有莎士比亚戏剧风格的艺术家,伦勃朗付出了难以置信的努力。展览展出的140件作品相比艺术家十年的自我革命和超越只是沧海一粟。在这场革命中,伦勃朗不断寻找新的方式,传达戏剧的深刻内涵。画家伦勃朗化身戏剧巨匠,搭配了奇装异服和道具,并用奢华、奔放、光芒四射的绘画提升自己的“表演”。伦勃朗,《耶利米悲叹耶路撒冷的毁灭》,1630,荷兰国家博物馆光可以再造,伦勃朗难以超越展览中有一些作品属于伦勃朗的朋友和学生,其中也包括好友扬·利文斯。他们曾在莱顿共享工作室,现今,他们的作品也经常被安排在同一空间展出,他们之间似乎一直存在着竞争关系,同一座城市竞争、绘画相同题材的竞争,直至如今依旧在空间的隐约比较。相比之下,伦勃朗重视画面的戏剧性,他总有本事在众所周知的故事中挑选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让人铭记。伦勃朗《基督在彼拉多》,1634,英国国家美术馆藏展览还展示了伦勃朗追随者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并非出自伦勃朗之手,但每一件的笔触、光线都写着“伦勃朗”,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些作品,观者可以通过一个侧面了解是什么让伦勃朗的风格变得“成熟”。然而,即使功成名就,伦勃朗却从未放弃他在职业生涯开始时的尝试。展览的尾声的几幅作品,展示了伦勃朗的无法超越。其中借展自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高贵的斯拉夫》蔚为壮观,画面描绘了一位头戴羽毛头巾、身穿东方服饰、上了年纪的男子。他的笔触令人眼花缭乱,闪耀的金链,带着半透明光泽的珍珠、华美的丝绸等不同材质被不同的用笔诠释,从这一切中浮现的也是伦勃朗自己——即使光线暗淡,依旧骄傲而坚定。伦勃朗,《高贵的斯拉夫》,1632,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634年,伦勃朗完成了《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等杰作,但这些名声赫赫的作品并不在这次展览中,这也正是此次展览的目标——不迷恋于伦勃朗的成功,而是追随他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步,甚至每一个失误。他对日常生活的痴迷从未消失,他把生活周遭的街道、建筑、小贩、乞丐、老人等都浓缩成笔下的十四行诗。伦勃朗,《长胡须的老人》,1632,哈佛大学博物馆藏展览的最后一件自画像作品创作于1635年,在展览所呈现的时间表之外。这也是对其最早期自画像的回应和对比。此处,他穿着礼服,走过了艺术最初的十年。“年轻的伦勃朗”正是回顾了一位众所周知的艺术家的早年生活——一个充满创造力、对生活着迷的年轻人努力寻找自己的道路。(注:展览将持续至6月7日,本文编译自牛津大学学生乔什·波丁顿的《艰苦奋斗的才能》和卫报艺评人劳拉·卡明的《伦勃朗:如何从错误中学习》)(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