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9月3日消息(记者杜金明 通讯员孙勇 杨其军)9月2日下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浙江大学院士团队的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牵头,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发布了N+全球智能制造头部企业“领头雁计划”:未来两年,将面向全球吸收超百家智能制造领域头部企业作为“领头雁”,为中小制造企业向世界500强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同进步、同发展提供机会。据介绍,N+全球智能制造头部企业的“领头雁计划”由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甬智院”)牵头,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协同推进,以浙江省内成型制造领域唯一的省级创新中心为依托,联合发那科(中国)、中国移动、海康威视、油机(中国)联合发起,引导和推动成型制造业企业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普及应用水平,助力宁波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其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明显,而‘甬智院’所在的海曙区更是中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数量占全市半壁江山。”“甬智院”董事、常务副院长朱海标认为,尽管有了集群的产业基础,但大多数成型制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仍处在中低端水平,难以适应未来数字化发展浪潮的需要。行业有痛点,平台来助力。记者了解到,“甬智院”不仅已承接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信部的多项纵向项目,并与国家航天某院、上海宝钢等大型企业联合开展了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应用,更为宁波200多家制造企业提供了智能化诊断、智能工厂规划与设计等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已成立智云端lOT事业部,邀请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成立‘5G+智能制造产业链合作联盟’为‘领头雁计划’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为更多的中小制造企业与世界500强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创造深度而广泛的合作机会。”下一步,“甬智院”还将全面启动“万企设备联网计划”,计划在未来3年内累计实现超万家中小企业的设备联网和数字管理上云,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成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成型制造产业生态联盟。“我们将在联合首批全球智能制造头部企业的基础上,汇聚全球智能制造优势资源汇聚宁波,提供各类行业定制化、高可靠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宁波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朱海标说。
昨天,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首批20个研究团队在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签约入驻。签约的20个团队依托浙江大学“双一流”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结合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和“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产业发展需求,涉及高端装备、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大湾区建设、生工食品等方向。这20个研究团队中,国家级“双一流”学科团队有10个。其中的复杂装备智能设计技术团队、智能制造研究团队、大湾区环境岩土工程与基础建设新材料研究团队分别由谭建荣、杨华勇、李焯芬3位院士领衔。此次签约的20个研究团队将分别纳入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先期成立的9个分院。其中,机械分院4个、能源分院4个、光电分院3个、化工分院2个、计算机分院2个、大湾区分院2个、信电分院1个、控制分院1个、食品分院1个。据了解,首席专家谭建荣院士领衔的复杂装备智能设计技术团队,将围绕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目标,开展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精密注塑成型装备等复杂装备设计技术攻关。首席科学家杨华勇院士领衔的智能制造研究团队面向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研究移动重载机器人技术,为“宁波制造”创造新亮点。首席专家李焯芬院士领衔的大湾区环境岩土工程与基础建设新材料研究团队在已有技术成果基础上,与宁波市重要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关,重点聚焦宁波大湾区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土工与污染土治理、海岸防护与生态海堤、基础建设新材料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服务。【关注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11日上午,在山东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上,大会在强调创新“效率管理”机制时说,对任何一项工作来说,没有效率就谈不上质量。现在项目审批服务有了改进,但部门之间还存在互为前置条件、影响项目进度等问题。各市和省直部门要下决心优化项目流程,能并联的并联审批、能容缺的容缺审批,“3545”改革必须到位。可以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对每一个错时环节“亮灯”管理,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限倒逼进度。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讲话中举了宁波的一个例子:最近宁波引进上海交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从对接洽谈到挂牌只用了12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查阅相关报道获悉,2018年12月2日,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宁波正式揭牌,此时距双方在上海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只有12天时间。宁波市科技局相关人员曾表示:“这期间为了项目落地,我们几乎是24小时不停地联络、对接、洽谈,所有细节在签约前一天才敲定。”据了解,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于宁波市海曙区,重点将加快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宁波集聚转化,孵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助推宁波高质量发展。根据规划,研究院下设2个共性科研平台、3个创新中心和4个前沿技术实验室。当前优先建设人工智能研发公用计算平台、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平台、智能驾驶与无人系统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前沿技术实验室、工业数据解析前沿技术实验室等5个平台项目,择机建设医院数字化与智能化创新中心、自动化码头创新中心、智慧生活与健康前沿技术实验室、智慧海洋前沿技术实验室等4个平台项目。该研究院的落户建设,为促进上海交大科研优势与宁波制造优势的互补融合铺设了高效便捷的通道,为宁波提升数字经济特别是智能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范佳
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围绕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开放合作三个重点,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献上一场节日盛宴,其中,中机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总经理龙伟民获创新争先奖,备受关注。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机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总经理龙伟民说道:“创新争先奖是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这项奖励能促使我们基层的科技工作者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更好地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服务。”中机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19年5月成立,是中央直属科技型企业集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直管的全资子公司,专业从事现代工业设计、先进工程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高档数控技术及军民融合领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制造,为宁波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机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总经理龙伟民说道:“宁波是中国制造2025的示范城市,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宁波市政府,在宁波打造一个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个中心的目标就是为了引领和着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方向快速地、高质量地发展。”公司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前沿方向,积极打造机械总院扎根宁波的先进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及产业孵化基地,助力长三角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全新战略布局。本节目已于8月2日在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播出。节目内容同步更新至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百度百家、搜狐网、凤凰网、今日头条等平台。广通社-浙江新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责编:张玉| 编导:李健)
9月2日下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浙江大学院士团队的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牵头,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发布了N+全球智能制造头部企业“领头雁计划”:未来两年,将面向全球吸收超百家智能制造领域头部企业作为“领头雁”,为中小制造企业向世界500强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同进步、同发展提供机会。据介绍,N+全球智能制造头部企业的“领头雁计划”由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牵头,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协同推进,以浙江省内成型制造领域唯一的省级创新中心为依托,联合发那科(中国)、中国移动、海康威视、油机(中国)联合发起,引导和推动成型制造业企业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普及应用水平,助力宁波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其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明显,而‘甬智院’所在的海曙区更是中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数量占全市半壁江山。”“甬智院”董事、常务副院长朱海标认为,尽管有了集群的产业基础,但大多数成型制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仍处在中低端水平,难以适应未来数字化发展浪潮的需要。行业有痛点,平台来助力。据了解,“甬智院”不仅已承接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信部的多项纵向项目,并与国家航天某院、上海宝钢等大型企业联合开展了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应用,更为宁波200多家制造企业提供了智能化诊断、智能工厂规划与设计等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已成立智云端lOT事业部,邀请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成立‘5G+智能制造产业链合作联盟’为‘领头雁计划’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为更多的中小制造企业与世界500强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创造深度而广泛的合作机会。”下一步,“甬智院”还将全面启动“万企设备联网计划”,计划在未来3年内累计实现超万家中小企业的设备联网和数字管理上云,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成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成型制造产业生态联盟。“我们将在联合首批全球智能制造头部企业的基础上,汇聚全球智能制造优势资源汇聚宁波,提供各类行业定制化、高可靠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宁波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朱海标说。(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为进一步提升宁波市高新技术促进会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能级水平,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11月26日,宁波市高促会第四届第二次理事会暨专家委员会启动会在宁波工程学院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谭建荣,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吕忠达,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崔平,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李旭,市高促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参加会议。2020年,市高促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截至今年10月,协会累计已拥有215家高新技术企业会员单位,其中会长、副会长及理事单位35家,协会队伍不断壮大。成立了来自全市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36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高效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转型,组织专家深入走访了解企业个性化需求,在有序引导企业复工复产、搭建政企交流平台、提升协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有力成效。会议宣读了成立宁波市高促会专家委员会的决定,并为受聘专家颁发聘任证书,听取并审议通过高促会2020年度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增补理事单位及聘任副秘书长报告等。李旭对过去一年高促会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当前,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希望高促会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积极走访服务科技型企业,加强对企业需求的调研、摸排和反馈工作,为市科技局等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谭建荣表示,宁波作为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明显,产业链链条完整。下一步,希望协会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下真功实功,充分发挥好专家委员会创新资源优势,为宁波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创新转型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协会成为政府的好参谋、企业的引路人,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来源:宁波市科技信息与发展战略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瑞凌辐射智能技术产业园。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供图人工智能辅助筛查、5分钟就能出结果的病毒检测试剂盒、AI测温……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又一次见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实际上,从一项原始技术到一件真正可以投入实战的抗疫“黑科技”,需经历漫长转化流程。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只有10%左右的科技成果得到了顺利转化,这个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何科技成果飘在“天上”容易,“落地开花”却那么难?2016年秋天,宁波是唯一一个以城市的身份,被科技部选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如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先进产业培育?怎样实现科创平台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3年多来,这座制造业之城从顶层设计入手,依托民营经济活力强这个先天优势,不断破题,持续探索,形成了不少富有宁波特色的新经验和新做法,为创新资源较为薄弱的城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启发和借鉴。作为衡量科技成果转化实效的重要指标,今年1~4月,宁波全市达成技术交易781笔,总额83.2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逾3倍,技术交易总额占全省的1/3强。2019年,宁波共计完成技术交易额216.4亿元,增速超过57%。成果如何转化从课题启动那一刻开始会“说话”的空调、可在手机端即时呈现滤网工作状况的吸尘器、提供24小时终端运行监测的饮水机……走进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展示厅,一系列即将走向量产的家电“黑科技”吸引眼球。该院联手本土家电龙头企业加快产学研攻关,参与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实施课题,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多款新产品即将推向市场。“我感觉这条路走对了!”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信息技术专家黄晁欣喜地说。清华大学毕业后,黄晁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赋能传统制造?黄晁在宁波找到了答案。作为拥有诸多产业门类的工业城市,宁波科技创新的主线一直没有偏离过制造业。不过,仍有一些难题需要破解,比如,怎么才能让科技成果供给更好地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创新周期不断缩短的当下,如何优化成果转化生态链,让传统产业更好更快突围?宁波这座制造之城启动创新发展路径的新一轮探索。2018年5月,宁波精心布局的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作为一项创新举措,重大专项的目标是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依照传统路径,一项原创成果从研发到“卖出去”“用起来”,中间需要经历漫长转化流程,并且容错率很低。有别以往,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从方案编制开始,就有了体系完整的协同攻关方案,通过申报课题的精心设计,确保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一脉相承,不偏离方向,从而降低成果转化失败概率。更重要的是,创新路线图是提前划定好的,哪些产业需要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专项就布局在这些细分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解答的是“科技成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科技创新的方向,首先是要有市场潜力,其次是有基础也有能力去做。”黄晁解释道。经过专家组广泛调研、走访论证,颇具宁波特色的智能器件/先进半导体芯片及应用软件等10个专项被梳理出来,制定方案、组织申报……专项推进紧锣密鼓。黄晁团队选择了物端智能方向的几个子课题,分别涉及芯片、模组以及终端系统和平台研发。作为传统块状经济,宁波家电制造业量大面广。黄晁团队要通过全流程技术专利布局,为其量身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从一开始申报的时候,我们就决定和卓力、奥克斯等家电企业一起来做。可以说,成果转化从课题启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软硬件开发、系统安装、测试修改……经过院企协作攻关,如今,黄晁团队成功搭建起一套具有本土产业特色的物联网家电云平台,服务家电企业近300家,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领域数十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顺利转化。“越来越多家电终端连上了网,对传统家电制造企业来说,未来的市场空间会更大,开发新产品也会更加容易。”黄晁说。新型纳米碳材料及应用、智能混合动力整车域控制器平台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高纯铜材制备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为突破口,一批立足前沿又紧扣本土产业实际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在甬落地,一条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技术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精准攻关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日渐清晰。搭建孵化器技术和市场两条腿走路一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安装再到实际投入使用需要多久?20多天就够了。今年,宁波智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启动孵化项目公司化改革,通过全新的股权分配和分阶段绩效评估制度设计,帮助优质团队重组资源、对接市场。以此为激励,多位资深研发人员摇身一变成为创业子公司负责人,自动化领域的多项专利技术迅速落地转化。“自己当老板,项目进展和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来了。经过20多天紧张研发,我们的口罩机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项目负责人樊鹏程说。一项成果的顺利转化,需解决团队搭建、中试验证、上下游供应链体系对接乃至社会资本引入等多个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在技术和市场两端都擅长的新型孵化载体。在宁波,一批像智研院这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加速器”。有别于传统院所或一般意义上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高等院校或高层次人才团队建立并直接面向市场开展研发,成果转化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其实现自我造血的关键一环。“从来到宁波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承担了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公司孵化、产业发展的多重任务。”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一位负责人表示。作为专攻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机构,该院大胆创新成果筛选、产出、育成机制,落地两年来,蓝卓、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指静脉等企业崭露头角,一批掌握原创技术的“种子选手”整装待发。宁波产业家底厚,科创却是短板。为了克服这个短板,宁波提前规划、统筹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建设这个“栽树工程”持续提速。平台引进来以后怎么建设?怎样实现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最大化研究院群的科技创新“叠加”“放大”效应?专项资金扶持、重大项目倾斜、院企技术需求对接平台搭建……围绕成果转化这条主线,各类针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激励、帮扶举措在宁波各区县(市)频密推出。《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管理办法》明确将考核结果作为支持研究院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正是其中一项关键性指标。“考核非常细、非常严,一些指标甚至精确到了个位数。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绷紧技术成果转化这条弦,充分施展特长把市场做起来。”宁波智研院副院长肖勇说。释放创新优势,加快融入市场。据统计,宁波现有69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实现“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全覆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超100项,目前,进入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了500个。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开展成果转化布局,也成为院所高校的改革着力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突破在职创业模式,大幅提高成果转化给予团队的现金收益和股权奖励,越来越多人才带着原创技术成果走出了实验室。截至目前,该所已与全国7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产生了45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入选全国“双一流”的宁波大学,改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顶层设计,专利成果转化数额逐年上升,去年,以该校首次召开的地方服务大会为契机,科技创新“触角”源源不断地向地方和产业一线延展。宁波杭州湾新区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里健世生物研发的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膜技术也有经纪人弥补专业化科技服务短板线上成果推介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讲座、全球创新月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镇海区技术经纪人协会会长王炜朋友圈发得最多的,是各种线上互动信息。他的背后,是200多名活跃在一线的技术经纪人。2016年,镇海成为全省首个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工程中心技术经纪人全覆盖的县(市、区)。“我们这批经纪人大多拥有理工科知识背景,甚至本身就是企业技术负责人,经过专业培训,已经成为提升区域技术转移服务能力的主力军。”王炜说。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信息不对称,缺少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作为民营经济大市,近年来,宁波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通过县(区)级科技大市场专业化运作以及出台精准激励政策,在成果供需两端布局专业化科技服务队伍,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技术红娘”快速成长。在镇海,促成科技成果向区内企业转化的按不超过技术合同交易额的1.5%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最高30万元。在北仑,科技部门工作人员本身就需承担“科技经纪人”的职责,挖掘需求、评估技术、撮合项目……接下来,该区还准备将区域内科创平台服务也纳入到经纪人范畴进行管理考核,“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成果引荐和项目对接效应。”来自一线,服务一线。“每年我们都会组织专家型技术经纪人进企服务,深度挖掘企业需求。”宁波市科技大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专家来自在甬高校院所,总数超过230人。需求征集上来后,再通过中国创新挑战赛这个平台,与来自全国的专利成果精准匹配。“去年的比赛,一天对接下来就有40多个项目达成意向合作,众多优质成果在宁波找到了‘婆家’。”不仅仅是技术经纪人,在宁波,一个个以市场为导向,有着浓郁“实操”色彩的科技服务“生态圈”正在搭建,助力该市补上专业科技服务这块短板。搞科研出身的马骥,3年前选择“下海”,如今他正在培育一支成果转化“特种部队”,手下云集多位从一二线城市“挖”来的研发工程师。“项目评价、产品架构、产线设计……这些是技术成果转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却也是很多‘老板’做不来的。”在马骥团队服务下,一项曾应用在青藏铁路上的复合防腐技术,在紧固件企业顺利完成转化,“订单已经排到6个月以后,相关技术工艺改进了200多处。”专业化科技服务也成为不少高端孵化平台的秘密武器。瞄准瓣膜介入等细分市场,宁波杭州湾新区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通过“医工合作”“产学研模块化合作”等新机制打造创新技术产品,为团队提供从技术到市场的一条龙服务,专利每年以30项以上的速度递增,去年上缴利税超千万元,项目总估值超30亿元。为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风险降到最低,宁波新材料初创园从资源配置到区域环评再到化学品堆放等,全程点对点指导。“以专业服务帮助初创项目走过‘规模化验证’和‘商业化验证’两大考验。”园区负责人介绍。
手握200多项国内外专利,家用水泵行业“隐形冠军”君禾股份成功摆脱疫情影响,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4.4%和47.5%;新风净化行业“小巨人”赛菲新风,在智能车间助力下订单同比翻番……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两链互动”,宁波市海曙区为工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海曙着力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任督二脉’,实现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跃迁,在畅通双循环中,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海曙区委主要负责人说。最新统计显示,1月至10月,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8.9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56.0%,新能源产业增长20.8%。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催生产业新能级。海曙抓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机遇,夯实数字经济布局,先后引进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平台。这些“最强大脑”已为雅戈尔、帅特龙、培源股份等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提供智能制造集成解决方案、生产现场管理系统软件、车间智能终端硬件、云工厂大数据等智能制造提升服务,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在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帮助下,我们通过技改,和保时捷、路虎、奔驰等一线汽车品牌保持密切合作。”培源股份董事长俞培君说,改造后的生产车间,运行效率提升了近30%。科研平台赋能制造业,高效提升了区域创新力,1月至10月,海曙区新产品产值达165.88亿元,同比增长20.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15.35亿元,同比增长11.1%。金属掩膜版(FMM)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产业新业态。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落地后,先后孵化了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和芯然科技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在机器人、传感器、5G通信等新兴领域搭建起完整的核心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吸引超4亿元风投资金。9月,投资额达12亿元的寰采星科技高精度金属掩膜板工程项目落户海曙,将打破垄断,实现进口替代。10月,海曙与阿里巴巴(宁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数字文旅、数字乡村以及区块链应用场景的全省示范和标杆。这些质态优、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项目,正促进海曙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文章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央广网宁波9月18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通讯员勇祖轩)“每次跟宁波‘老板’接触,我都能感受到他们言语中那种强烈的转型升级渴望。这是我决定回国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国际供应链专家、曾在国际知名工业自动化企业工作多年的熊博士加盟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熊博士看来,实体经济发达的宁波,绝对是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不管大公司还是小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精益生产、运营改善都是不可或缺的改造环节,希望借助自己这些年的技术积累,更好的为国内企业做一些服务工作。”熊博士的加盟,是宁波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布局吸引顶尖人才落户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宁波上下合力推进“六争攻坚”行动,大手笔推进大院大所“栽树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来新引进的1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近600名,成为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近日,坐落于奉化区近郊的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总部大楼——瑞凌大厦完成规划设计。同时,瑞凌辐射制冷超材料产业园2期厂房和生产线,计划10月动工建设。看着创新与产业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宁波瑞凌辐射制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博士感慨不已:“这是高铁之外的另一种‘中国速度’!”辐射制冷超材料技术是一项颠覆性新技术,2018年春天,杨博士团队正式落户宁波,当年12月,首批应用辐射制冷超材料技术的降温薄膜批量下线。顶尖项目需要顶尖人才。去年落地以来,瑞凌研究院优质人才迅速集聚。“目前,公司拥有一支超过50人的创新研发团队,包含国家、省、市、区级高层次人才8名,具有博士15名,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深化研发创新与人才培养,此外,科学家工作站也已汇聚国内外专业领域权威专家10名。”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宁波市海曙区,由自动化领域“大咖”褚健团队领衔的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内,参观者络绎不绝。作为研究院孵化项目、浙江蓝卓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骨干——80后“海归”吴嵩波正加紧一款流程监控人工智能模组研发。“毕业后我在很多城市待过,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还是家乡宁波。宁波制造业企业数量众多,这些企业遭遇的技术瓶颈、发展痛点,我们想办法帮他们解决。”去年5月成立以来,浙江蓝卓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展迅速,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工业操作系统”让其声名鹊起。目前,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旗下已有蓝卓、中控微电子、国利网安等数个优质孵化项目,研究院共已集聚各类研发人才超过170人。清水湾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去年以来,1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在甬落地,吹响制造业大市宁波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号角。“产业技术研究院正成为宁波吸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蓄水池’。”宁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宁波全市6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共聚集各类人才超过3万名,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这里头国内外院士有16名,其中全职院士7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50余名,博士2000多人。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使得宁波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充满活力,更为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今天,小布从宁波市发改委获悉,《宁波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已公布。方案称,宁波将通过实施100个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释放2000亿元投资,将宁波打造成为全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城市。特约摄影师黄友平/摄这些重大项目包括:全省首条全自动运行智慧轨道交通5号线,新建公用和专用充电桩3100个、综合供能服务站(含加氢站)50个,布局建设甬江实验室,建设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阿里宁波中心,推进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建设等。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全面融合生产生活,宁波新基建具体要怎么干?一起来看看——方案目标到2022年,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一流、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前列、新基建赋能产业全国领跑。特约摄影师刘波/摄在该份行动方案中,宁波提出了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融合基础设施提速、创新基础设施提质、新基建带动产业赋能等四大行动,涵盖21项建设任务,涉及发改、经信、科技、大数据、通信管理、交通、能源、商务、服务业等多个职能部门。◆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快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及5G精品网建设,推进5G+4G网络融合覆盖,提升5G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到2022年,累计建成5G基站达2万个以上,实现区县(市)城区、重点乡镇5G信号全覆盖和规模商用。到2022年底,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500Mbps和800Mbps,互联网城域出口达到12Tbps,拓展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和Wifi6新技术应用。◎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部件管理和交通、智能家居、健康医疗、消防安全、生态环境监管等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到2022年,实现接入物联网平台的智能感知设备数超200万个。◎加快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和应用加快开展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在通信网络中的部署和应用,建立完善IPv6骨干网网间互联体系。研究和试验5G的独立组网(SA)网络IPv6单栈技术,探索基于IPv6和源路由的新一代IP承载协议(SRv6)新技术。◎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宁波移动、电信、联通等公共数据中心,到2022年,新增机柜2400个以上。加快航运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海上丝路指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推进浙江(宁波)数据中心、吉利数据中心等特色产业数据中心建设。◎拓展空天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布局积极谋划推进商用航天发射基地,加快推进低轨卫星互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带动航天发射服务、卫星制造、物联网和空天信息应用服务等四大核心产业。◆融合基础设施提速行动◆◎大力推进“感知城市”建设加大社会治理感知单元在城市管理、应急保障、水利水文等重要领域应用力度,布局1000万个社会感知单元。推进感知系统在车联网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实现车车、车路智能协同和智能驾驶运载工具的联网联控。加快布局和智能化升级改造自动售货机、自助式洗衣柜等各类智能零售服务终端。◎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城市级智能协同“中枢”平台建设,实现各领域智慧应用互联互通、智能联动和集成展示。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进基层治理、医疗健康、工业经济等领域先行建设形成一批城市大脑“典型应用”,提升城市治理和惠民服务智慧化程度,实现“一脑通治”。建成国内领先的智慧城市典型应用场景4个以上,政务服务民生事项实现“掌上办理”比率达90%以上。◎加快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促进数字孪生理念在未来社区实体建设中落地应用,重点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依托数字平台实现建设过程全周期管理。探索建立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建筑、交通等场景应用数字化操作系统,建设应用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各模块线上线下功能,建立“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深入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以梅山港区为试点,开展无人驾驶、远程控制、在线监控、集群通信、自动化码头等“5G+智慧码头”研究应用。推进集装箱码头桥吊和龙门吊远控、集卡驾驶无人化等码头自动化项目。加快实施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通苏嘉甬高速铁路(宁波段)、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接线等智慧化改造交通设施项目。争取建成全省首条全自动运行智慧轨道交通5号线。◎加快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布局建设推进公用和专用充电桩、综合供能服务站(含加氢站)等新能源终端设施建设,三年内新建公用和专用充电桩3100个,综合供能服务站(含加氢站)50个。探索“5G+智慧电力”融合模式,加快推动国网浙江电力开展5G与配用电物联网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加快建设数字乡村设施实施数字乡村项目建设,打造“数字乡村产业服务平台”“数字乡村治理服务平台”和“数字乡村民生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打造数字田园、数字牧场等一批数字乡村示范工程,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郑凯侠/摄◆创新基础设施提质行动◆◎争取国家支持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新能源技术与材料综合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十四五”极端海洋环境工程保障材料科教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极端环境材料研发与使用服役性能综合研究“大科研”平台。◎高标准推进甬江实验室建设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契机,围绕信息技术、绿色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创新设计等领域,布局建设甬江实验室。聚焦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特种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海洋新材料、绿色石化等方向,建设新材料浙江实验室、东海实验室。◎加快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所、天大浙江研究所、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项目建设落地。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产业匹配性高、排名全国乃至全球前列的优势资源,布局引进高水平研究机构。◎完善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新材料检测评估中心、医用同位素药物生产和研发中心、宁波机器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石墨烯、磁性材料等领域,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布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和基础研究需要,聚焦材料基因和先进制造、新药研发和蛋白质解构、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等领域。依托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所谋划组建宁波市超算中心,依托吉利研究院重点发展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技术。◆新基建带动产业赋能行动◆◎提升新基建带动制造业技术能力重点开发低功耗、高带宽、实时应用的智能传感技术和器件,发展智能终端摄像模组、光学薄膜、光学精密仪器设备。推进实现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业领先发展、芯片制造业跨越发展、电子材料业特色发展、系统装备与工艺配套发展。到2022年,攻克20项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难题。◎加快推进先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规划建设华为创新中心、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鲲鹏课程开发等项目。高标准建设阿里宁波中心,建设阿里数字产业园。加快推进宁波软件园、宁波微电子创新、低轨卫星应用示范等产业园建设,提升宁波数字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区块链培育及创新应用到2022年,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科技(区块链)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培育引进集聚区块链企业100家以上,打造2~3家国内知名区块链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浙江大学,积极争创区块链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形成市级以上可复制推广的区块链试点场景应用30个。◎提升工业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水平引进建设阿里巴巴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supET)运营总部。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依托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和利时智能科技等工业互联网企业,围绕工业操作系统(sup0S)和利时数字工厂操作系统(HolliCube)等基础性平台。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国内领先的基于5G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加快完善智能物流产业设施加快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等“四港联动”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信息接入全覆盖,促进全市物流网络协同运作。深入推进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广“卫星+5G”技术在机场导航、物流仓储、快件分拨、冷链运输等环节的应用。推进阿里巴巴宁波数字贸易港转运中心、瑞峰智能物联等一批智慧物流中心布局建设。此外,宁波还将从统筹协调、政策扶持、应用示范、要素保障、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保障。来源:宁波市发改委文字:易鹤、张璟璟编辑:余婧婧转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