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近8成博士被迫延毕:陷入争议的湘雅医学院八年制安全期

近8成博士被迫延毕:陷入争议的湘雅医学院八年制

博士生毕业,学校要求发表一作 SCI 论文,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而该要求却让湘雅医学院八年制的学生对学校管理顿生质疑和不满。事情要追溯到 2017 年 12 月。湘雅医学院临时出通知,要求 2010 级,2011 级赴外交流学生及 2012 级全体学生发表一作 SCI 论文后才能毕业,这让 10、11、12 级的学生陷入一个尴尬的处境。10 级、11 级、12 级分别进入第 8、7、6 学年,突然增设的毕业要求让许多没有准备的学生不得不延毕。图片来源:知乎2020 年本该是湘雅 2012 级学生的毕业季,面临「一作 SCI」政策的全面放开加之今年疫情的影响,12 级学生按期毕业率不足 25%(扣除出国交流自动延毕的学生),湘雅八年制 2020 年线上盲审的 C 和 D(D 是完全不合格不能答辩)的人数打破全国八年制历史记录。图片来源:知乎这一局面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质疑,有人赞同,有人感慨......导致此现象的原因首先,不得不提学校管理上的混乱。学校更新毕业政策,学生已临近毕业,突然告诉学生要发文章,让本无准备毕业的学生手足无措,如何应对。SCI 论文的发表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对于生物和医学专业的人来说,即使科研顺利,一篇 SCI 从开始设计实验、投稿、修改、补实验到最后接收,也至少需要 2-3 年,而接到此通知要求的 10 级学生已是第 8 年,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贸然一刀切的规定实不可取。并且对于一作 SCI 文章的要求也没有清晰的定义。不同类型(review、meta、article、letter)的文章哪些满足毕业要求,教务工作者和领导意见不一,共一作、共通讯、第一通讯单位要求等也在不断变更,这些细节问题都没有明文规定,让亟待毕业的学生常常一头雾水,自己是否符合毕业要求还要多方求证才能确定。此外,湘雅八年制时间紧迫,临床科研难以兼顾。八年制培训过程大致为:大一大二学习相关课程;大三大四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大五大六临床课程和科室轮转;大七部分学生出国交流学习,部分在校内找好导师开始科研项目,这两年科研时间还要兼顾毕业论文的写作、SCI 论文的写作与投稿、毕业前的招聘面试,临床学习等等。短短 2 年的科研生涯与 5+3+3(4)博士相比,工作量当然不太够,科研水平也会层次不齐,时间紧迫导致论文质量下降,对标 MD 的培养路径以 PhD 标准进行论文盲审,盲审结果自然也不理想。多方原因累加的结果就是延毕的学生压力重重。不仅面临实验、文章、毕业的压力,还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工作找早了如果论文没有接收不能及时到签约单位报道,造成毁约影响学校信誉,处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不提早找工作,好工作往往没着落。湘雅临床八年制医学生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八年制培养模式存在各种利弊,这只是当下混乱的医学培养制度的一个缩影。陷入泥淖的医学培养模式1. 医学培养模式过于繁多医学培养模式包括:3 年制(专科)、5 年制(本科)、7 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 5+3 一体化、临床医学 8 年制(本博连读)、4+4 学制等等。但没有一个模式可以做到尽善尽美:5 年制有更多自主选择权,但考研压力较大;临床 5+3 一体化免去考研时间,更多精力可放在临床,毕业时四证合一(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执医证),工作比较稳定,偏重临床,科研上却没有优势;8 年制缩短了学制,但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4+4 学制模式还处于探索结果,并不完善。2. 受认可程度参差不齐医学培养制度在乱局中积弊已久,模式培养不一,受认可程度不一,最后常常被贴上「科研科研不行,临床临床不行」的标签。医学生意气风发迎来毕业季,私以为即将迈向人生巅峰,却发现规培、专培豪华二连在前路等待着。医生的培养周期普遍较长,本科 5 年,硕士 3 年,博士 3-4 年,规培 3 年,专培 3 年,而在此期间各种资格证需要考试,本来繁忙的医务工作,还要抽出时间复习准备各种类型的考试,搞科研发论文。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却时常面临各种批判和质疑,专业型学生被质疑科研能力不行,学术型学生被质疑临床能力不行。3. 职业发展困难重重每一个怀揣着医学梦想的有志青年毕业后,迈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会顿然发现「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医生职业前期投入极大,门槛较高,投入产出比极低,起步薪酬低,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执业环境风险高,没太多的时间顾及家庭等。要想升职加薪,不仅要临床做得好,还要科研能力强,看得了病人,发得了文章,才是一个合格医生的基本素养。图片来源:丁香园许多临床医生迫于晋升压力都要继续搞科研,发论文,丁香园曾关于临床和科研话题做了一个小调研,发现七成以上的医生和医学生更喜欢给病人看病,八成以上的医生做科研是为了晋升,极少数是因为兴趣。医学培养模式的破局方向在哪里?一位好医生,临床和科研应该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而现实中,二者更像一对矛盾对立的关系而存在。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往往不擅长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而科研成就较多的高头衔医师却临床水平不足,在我国特有国情和培训考核制度下,导致临床与科研不可兼得的尴尬局面。良性的评价体系和规范化的医学教育体系或许是未来的方向。今年 2 月份,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旨在破除论文「SCI 至上」,树立正确评价导向,推动高等院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破除「SCI 至上」,「唯论文」并不是否定 SCI 和发论文,而是建立更加科学、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样,针对混乱的医学培养体系,葛均波院士给出自己的建议去规范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使医学教育同质化:对于临床型人才 5+3 培养后就授予医学博士,成为好的临床医生和接下来的专科医生;如果培养科研型人才 5 年医学院毕业后可以直接考科研型博士建议把硕士 / 博士打通(学制 4 年,这样为学生节省 1—2 年时间,而且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潜心研究),潜心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果临床型博士希望进行科研工作可以考上述科研型博士,毕业后具备双学位(MD, PhD);反之,如果科研型博士希望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他们也可以参加 3 年规范化培训,取得资格证后成为双博士(PhD, MD)。医学培养模式的真正破局或许还需要更多的尝试,不过作为立身当下的个人,则不应把临床和科研放在简单的对立关系中。医学研究日新月异,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实时阅读专业相关文献,临床技术和思维不断更新,让科研立足于临床数据,对疾病或者医学技术深入研究和探讨,进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临床科研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不可独立存在的,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行的破局之法。

不倒翁

苦读8年医学,他为什么拿了博士学位却放弃从医?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罗鹤终于在2020年毕业了,尽管本博连读学了8年医学,他却没有选择从医,而是进入一家外资医学影像公司。刚入职一周,聊起新启的公司人生活,他语调欢快,“非常开心、每天可以准点下班,待遇太好了!”如果按照从医的路线,毕业之后的他应该在医院接受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期2-3年),每月的收入还不到现在的一半。8年前,罗鹤以很高的高考分数,报了上海这所大学医学院的八年制,不止他们学校,当时八年制医学生的录取分数,在各医学院校都位居各专业的前列,招收了最优秀的一批高中生。八年制顺应了中国医疗人才层次提升的大趋势,也确实参与到了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很大贡献。2002年时,中国146万多执业医师中,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超过60%,有博士学历的0.6%,不超过9000人。而2001年后开设八年制医学专业的14所高校,至今12届毕业生大约1万多人,已经超过2002年之前的博士数量。罗鹤入学时,还是八年制的荣光时刻,最初两三届毕业生刚刚开始工作,“科室里来一个八年制,主任两眼都放光”,一位医生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罗鹤和他的同学,大多看中可以提前3年获得博士学位。对于未来懵懵懂懂,以为学医就是在临床上治病救人,高分入学的八年制毕业生将来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谋得职位肯定不成问题。然而,情势变得很快。科研能力在医生的评价体系中占的权重越来越高。曾经的优势——提前三年拿博士——转而成为劣势,少了三年的科研训练,“八年制的博士真不如5+3+3的科研型博士受待见”,罗鹤感慨,这也是他放弃从医的重要原因。曾经让主任“两眼放光”的学长、学姐们,因为缺少科研成果,晋升时受到限制,有的甚至可能成为“万年主治”。而到了今年,那些没有像罗鹤一样逃离的毕业生找工作时,甚至连被“两眼放光”的机会都没有了。△ 2020年6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几位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来源:人民视觉。入学之时:感受最后的荣光罗鹤入学的2012年,是八年制在全国推广的第12年。从国际上来看,美国作为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其医学教育只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学生需要读完四年任意专业的本科,才能继续学医。临床医生需要念四年医学博士,获取MD(Doctor of Medicine)学位。学术型医生在MD的基础上,还需要读4-5年的PhD(Doctor of Philosophy)。毕业之后,均需经过一定年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国最早践行八年制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参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自开办起,其临床医学专业就只有八年制这一种学制。早年的协和医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医学泰斗级人物,包括人称协和内、外、妇、儿科“四大天王”的张孝骞、黄家驷、林巧稚、诸福棠。协和毕业的医学大家几乎占据了中国现代医学史的半壁江山。2001年,原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发展长学制。同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八年制专业,此后扩展到14所高校。此时,中国医生数量已经不少,但执业医师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大多数,医疗服务的质量仍需有较大提升。当时的媒体报道过一个细节,几位参加医师资格临床实践内容考试的医生,穿手术衣时,将系绳的部位穿在前面,而并非像正规的手术大夫那样在背后系好。监考人员问为什么?答曰:从来都是这样做的。顺应人才层次提升的需要,再加上那几年,正好是中国公立医院开始扩张的时点,八年制医学生成为“香饽饽”。同样是2012年入学的林奇,大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学校对八年制的资源倾斜,比如八年制医学生享有更多的导师资源,他们选择导师时不占用其指导名额。而短短八年就能获得博士学位,这也让身边其他学制的医学生感到羡慕。此后的八年是这样度过的:前四年像是高中延续版,每天和同班同学一起上课,第五年是临床实习,其后两年在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间临床轮转见习,最后一年用来做科研和写毕业论文。罗鹤的前四年也是一样,通识教育和基础医学教育为他打下了临床知识基础,他最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如何解决疑难病例,治好一个病人让他觉得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他也将成为一个医术好的医生奉为圭臬。此时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在他们入学以前,外面的世界已经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将决定他们的未来。最后三年:才发现世界早就变了2010年前后,科研成果在医院的评价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背后的逻辑是,对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做出评价是困难的,而科研层面包括发表文章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获得的基金层次和额度等是比较容易量化评价的。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医院排名,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了一个指挥棒。此后进入医院,学历门槛水涨船高,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几乎都把博士学位作为了硬性标准。这也与人才层次的提高有关,医学博士不再稀缺,于是,八年制学生的认可度逐年降低, “我所在的复旦某医院的王牌科室由于过往八年制学生表现不佳,已经不再招收八年制研究生”,一位医生在微信公众号《小张聊科研》中这样记录。直到大学第六年,林奇终于认清了现实,发表一篇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只能毕业,不能就业”。他开始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一直伴随着余后三年。那一年他选了导师并开始为期两年的临床轮转,导师是一位专业领域的大拿,也是一家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科室里除了像他这样的八年制学生外,还有一些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一路念上来的学生。这批学生比他年长三岁,有更多的临床和科研经验。而毕业之时,林奇需要和他们同台竞争,争取留在科室规培、留在医院工作的机会。“同样是博士,没有人会管你是临床型博士(MD)还是科研型博士(PhD),都会拿同一套标准来要求你,也就是发表的文章。”在各科室轮转见习的过程中,林奇遇到过临床能力极强但因没有科研成果而无法升职称的“万年老主治”(主治医生),也遇到过早期临床能力一般、专注科研,其后平步青云的副主任、主任医师。前辈的经验点醒了他——临床能力是可以靠经验提升的,而科研必须趁年轻获得成果,基础医学试验也只有在正式工作之前才可能有比较集中和连续的时间进行。林奇开始能够客观地认知自己的学制:八年制唯一的优势是年限短,而这个优势的另一面也是劣势,在现有对于医院和医生重科研甚至唯SCI论的评价体系中,与其他博士相比,因为科研时间被压缩,八年制医学生手头的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没有竞争力。进入医院后,有高分(影响因子)文章的医生,更容易申请到国自然课题,从而更有升职的优势。2020年1月发表的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八年制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除工作稳定性及同事之间相处方式外,其他指标满意度未超过中等(3分),且呈现出年资越高,满意度越低的趋势,其中工作环境与工作收入最不令人满意。△ 截取自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同样是第六年,罗鹤选了一位科室主任作为导师,真正开始做科研课题,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和大多数的科研新手一样,罗鹤还没有独立提出一个课题的能力,研究的课题是导师给的。导师把课题布置给罗鹤并大致说明之后,后续设计试验、具体实践的工作都需要他自己来完成。不仅是导师无暇指导,罗鹤也没有同门的师兄师姐可以请教,科研菜鸟不得不独自打怪升级。第一个“怪物”是如何设计试验,罗鹤研究的一个中西医结合方向的课题,根本没有英文文献可供参考,而且因为课题角度很新颖,相关的中文文献也很少。到了真正进行试验操作的时候,第二个“怪物”就出现了,更高阶的神经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和试验操作技术,都需要从头学起。那段时间,求助无门,自学进度缓慢,让罗鹤“自信心受到了打击”。罗鹤感慨,科研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硕士阶段的目标是能够完成给定的课题和试计划的执行,博士阶段应该拥有自主设计课题、设计试验的能力。“八年制的前五年和其他学制的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到了后面三年,直接进入博士的要求,没有经过前期的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一定是不够的。”毕业了:手头没有文章找工作有多难?现在回过头来看,几乎就是在那段灰暗的科研时光,罗鹤决定了不当医生。仍然怀揣医生梦的林奇,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于手头没有文章这件事究竟有多难,有了更直观的体会。面试时,应聘者坐下聊天,一开始的话题就是,你发了几篇文章,有几分(指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分为几个档次,0-3分;3-5分;5-10分;10分以上,影响因子越高,论文越好)。“人家按部就班读出来的科研型博士手头有七八分的文章。”林奇解释说,想要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至少需要手握一篇5分左右的文章,而此时转换了研究方向的林奇还欠缺相关的文章。面试的教授对于林奇各方面表现都挺满意,学历背景不错、面试表现也挺好、此前的导师还是业内翘楚,但是“就是没有什么文章”,教授说得很直接。他一度以为这家医院录取无望,所幸结果是好的。林奇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八年,“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接触科研”,这是他总结的教训。但他也认为,这是学校应该做的,“如果现实要求就是这样看重科研和文章,那学校应该尽早让学生有做科研的意识。”“学什么取决于考什么,焦虑什么取决于就业的时候需要什么。”一位毕业于协和八年制的医生告诉八点健闻,按照协和的学制,最后的8个月是用于科研的时间,但那时候才开始投入科研是肯定来不及的。大多数学生都把找导师开始科研的时间提前了,如今在校的学生大多在入学两年半到三年,也就是刚刚完成医学预科通识教育时,就已经开始找导师指导做课题发文章了。一位协和医学院教务处的老师统计称,今年至少一半的八年制毕业生发表了SCI论文。而医学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不少医学院校开始对八年制的培养计划以及毕业时的科研成果要求做出了调整。就在林奇毕业的这一年,林奇所在医学院调整了八年制的培养计划,缩短了临床科室轮转见习时间、扩展了用于科研的时间,加强了对于毕业生的科研水平要求。同时,上海也出台了明确的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年限的政策。对于八年制学生而言,这两个政策相辅相成,核心就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科研时间,而把临床实践腾挪到了毕业之后的规范化培训。但对于林奇来说,作为政策更迭的过渡一代,似乎成了“最惨的一届”,前有科研时间延长的福利没能享受到,后是临床规培的时间又被拉长了,且八年制因为年限短而体现出的年龄优势也弱化了。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透露,教育部正在加强与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工程院的协同配合,已设立了专项课题,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要求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各校的八年制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医学生培养不能搞半截子工程,要设计好八年制教育与毕业后住院医师规培的匹配和衔接。”有人积极顺应变化,有人干脆不当医生了新的改革开启之前,八年制已经影响了近20年的上万名医学生的命运。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顺应变化。在一位从医四年的八年制毕业生看来,学制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人跟人的差异不在于学制的差异,也不在于智力上的差异,而主要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他认为,开设八年制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医学院校,平台和导师资源充足,如果能主动尽早开始投入科研,可接触到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他自己在八年的医学生涯中,参与过内科、外科多个课题的研究并发表了文章。不过,这样的学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像罗鹤和林奇这样,在求学的过程中逐渐才意识到问题。最终,罗鹤选择了离开医生这个职业,而林奇选择留守,却也不得不离开上学的城市。对于林奇来说,生活学习了八年的上海承载了太多,这里有朋友、有熟悉的医院和导师、有喜欢的生活氛围,但是相比其他城市,除了规范化培训时间延长,上海不能定岗规培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医学生毕业之后,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才能正式成为住院医师。定岗规培就是说完成培训后可以在规培基地留下,不能定岗规培就意味着,两三年之后仍然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综合考虑了各地的规培工资、临床博后的工资、工作和科研压力以及生活成本之后,林奇决定离开上海,远赴南方任临床博后研究员。接下来的博后三年,林奇必须要有一些科研成果,至少要发一篇3分以上的文章。只有这样,在今后正式进入医院工作中,才不会因为科研的缺失,影响国家课题的申请和职称的晋升。也有的毕业生即便不能定岗,也选择留在上海,例如同样是今年毕业的王卓,将在一家三甲医院继续两年的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但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上海人。在他们班继续从医的学生中,一半回了老家和外地发展,一半留在了上海,而这后一半中多数和王卓一样,本就是上海人。至于完成规培后如果留不下来,会不会继续从医?王卓还没有想好,“先规培了再看,以后我可能会去私立医院工作,或者干脆就不当医生了。”2012年,三位不同地方的高中生罗鹤、林奇和王卓同时在上海开启了医生的梦想,8年之后,他们已经是医学博士,但梦想却都还没有实现。回想8年的大学生活,林奇有时会想起一位长者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文中所用均为化名)吴晔婷|撰稿王吉陆|责编我们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微信搜索“八点健闻”,获取更多健康专业资讯

德合一君

能“本硕博连读”的高校!学制8年,医学生别错过!竞争压力不小

硕博连读,通俗地讲,就是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统一连续就读,不需要参加考研就能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本硕博连读一般是8年制,也有部分学校学制是9年。那么本硕博连读到底好不好呢?能“本硕博连读”的高校!学制短,免去考研的烦恼!医学生别错过对于学医的学生来说,肯定是有益的,大部分医学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考研或者考博,每年为了考上知名大学的研究生,狠下心复习,即使失利也要坚持二战三战。本硕博连读则能节省考研、考博的时间,免去考研的烦恼,这对于学医的学生来说时间成本是大大减少了。而且本硕博连读这种培养方式,更注重创新教育研究,在学习阶段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会得到大大提升严,有利于深入研究。有好处则必要挑战,选择本硕博连读的压力不小。一是本硕博连读的竞争压力非常大,选拔的都是全国各地非常优秀的本科生,且入学后如果成绩下降明显或者受到处分,则会被取消资格,也就是说真正能顺利本硕博连读拿下博士学位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二是学习压力大,本硕博连读的学生压力比一般研究生、博士生压力要大很多,很多学生也因为承受不了读研读博的压力而中途退出了,搞科研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很多,研究是比较枯燥的,一般人未必能承受得住这份枯燥。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所开设了本硕博连读但竞争非常激烈的高校。能“本硕博”连读的高校!学制8年,医学生别错过!竞争压力不小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名字,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作为医学专业里面的佼佼者,实力更是位于全国医科院校前列。也是最早设有8年制临床医学与本科护理专业的医学院校,且其临床医学专业只招生八年制学生。对于大多数想学医的同学来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就读,会是他们心目中的梦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作为第一军医大学的改革沿袭,同样开设了本硕博八年连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在临床医学的培养上面,南方医科大学更是投入了很大的科研资金,还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此外,该学校的学习氛围也非常好,生源也非常的不错,各位毕业生的去向也都很好。教师实力很强,科研创新能力都是一流的,为我国培养不少医疗人才。中山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山大学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在全国排名也是在前十之内,他的排名也足以证明了他的实力。同时,中山大学的医学院也开设了本硕博连读专业,当然也是只有临床专业才招收八年制学生。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厚,师资团队能力强,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谈及本硕博八年连读的医学院,当然不能少了华中科技大学,虽然学校以科技命名,但是它的同济医学院也同样具备相同的实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早年,就成为了国家培养好医生的试点高校,这一点也证明了他的医学实力。如果有能力,特别推荐大家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他的上海医学院也是家喻户晓。当然,凭借着他的办学实力,以及该学校的专业特色,有很多国家级学科以及国家级特色学科等等。同样的,该学校招收的八年本硕博连读的专业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大部分实力较强的医学院都开设了临床医学的博硕博连读8年制专业。除此之外,口腔医学也有高校可以申请本硕博连读,具体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第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博硕博连读尤其优势所在,尤其是对于医学生来说,但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对学生的能力和要求也比较高,适合真正潜心研究,想读博的同学。关于今天的话题:能“本硕博连读”的高校!学制8年,医学生别错过!竞争压力不小!你怎么看?你还知道哪些能本硕博连读的高校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补充和探讨

玲音

学医多年,放弃从医的医学生们

在中国,总量超过千万的医护人员支撑起世界上最庞大的医疗体系。新冠肺炎期间,他们依靠专业知识和极高的责任心坚守在抗疫一线。同时,他们也为高强度的工作、复杂的医患纠纷所困。我们找到几位放弃从医的医学生,和他们聊了聊实习或规培期间亲历的医护行业现状。培养一个医生至少需要7年。在经历漫长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后,他们决绝地选择离开。或许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窥见医护人员面临的多重困境。玫子 护理专业 研二实习18个月第一次上夜班,坚定了我转行的想法研二那年,导师通知我去实习,在产房做助产士。产房人手不足,我被告知:一周休息1天,剩下6天必须待在科室,随时待命。我从给产妇绑胎监带、打针、换药开始,渐渐可以独立负责接生。独立接生阶段,我平均一天接生3-4个产妇,照顾3-4位待产产妇。接生常要弯着腰给产妇缝针,后一年,我会习惯性地腰疼。有一周特别忙,连着四五天,我平均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眼睛眨一下就隐隐作痛。其实一年前,正是因为不堪忍受在医院的繁重工作和无休止的夜班,我才选择考研,希望除了做护士之外,自己可以有更多选择。高考后,我听从家人的建议报考医学专业,后来被调剂到护理专业,班上有一半同学都是被调剂的,我们算是稀里糊涂学了医。入学宣誓时,我们也为自己以后能救死扶伤而骄傲。大三开始,我在广州一家三甲医院实习,工作没那么辛苦,也不乏充满职业价值感的时刻。我曾负责照顾一位肺癌患者,本以为他时日无多,几个月后在超市遇到,他主动和我打招呼,原来他已经康复出院,我内心特别感动。但疲惫冲刷了成就感。实习期第一次上夜班,就坚定了我想转行的想法。夜班从下午6点上到第二天早上8点,那晚忙到我一秒钟也没睡。下班后,我头晕眼花、嘴唇发白,走在回家的路上,脚都是软的。本科毕业后我留在医院工作,上夜班成为常态。一段时间后,由于长期整夜通宵,我开始失眠、胃疼、月经紊乱。做护士这行很辛苦,可在国内,护理专业不如临床专业受重视,科室的医生基本上都是硕士毕业,一个医生似乎觉得我们护士没怎么念过书,态度傲慢地差使我帮他处理各种杂活。一天下来,我觉得自己腿都要跑断了。在医院的日子里,病人真心致谢、或硬塞吃的给我时,我也觉得自己身上仿佛有光芒在。只是这种价值感没能抵消疲惫。2019年硕士毕业后,我入职一家药企,工作内容并未完全脱离医药行业。现在每天10点上班,晚上6点半下班,不用担心突然要抢救病人,也能睡个好觉。吴蔚 中医学专业 规培1年微薄的工资面前,我退缩了我从小就大病小病不断。五年级时我在作文里写:以后想做一名医生,研发新的药物,帮助像自己一样体质不好的人,那篇作文还在县城的作文竞赛里得了一等奖。高考后,我前两个志愿填写的都是中医学校,本科实习的单位是附属医院,实习生比较多,没觉得累。直到2015年毕业后,成为规培生(规培生,医学毕业生在指定医院参加规范化培训,培训后获得规培证,规培结业证书成为晋升中级职称的条件之一),才认清现实的残酷。有人说规培生是中国医院医生食物链的最底层,我深有体会。规培生需要在各个科室轮值,工作介于医生和护士之间,工作庞杂,白班基本没有休息的时候,最难熬的是夜班,每次夜班我几乎都在盯着墙上的闹钟等待天亮,身体不好,走出值班时,我觉得头昏脑胀、胸闷、喘不过气(其他同事上夜班也有不适,但不像我反应那么大)。体质差曾是我想成为医生的理由,最终也变成我从医之路的路障。节假日正职医护和实习生都可以休息,但规培生必须到岗。规培那一年唯一一次请假,是因为七十多高龄的外公做白内障手术,我想去陪他。护士长说:你们在科室待的时间本来就少,还要请假;再说回家你也帮不上什么忙。我觉得委屈,身为医生,照顾了其他病人,自己的亲人生病了,却不能陪在身边。医生的工资待遇不高也让我退缩了。各地规培生待遇差别很大,但总体不高。在我们医院,规培生的工资包括国家每月发放的2500元工资,3个月后,医院每月补贴1200元。规培生熬到第3年独立值班时,科室会看情况给效益奖金或补助。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大学期间,同学们聊天说起,“学医5年下来,别的同学都成家立业了。我们还拿着两三千的工资,可能连自己也养不活,以后也不知道会怎样。”规培第一年,我已经24岁,也没脸伸手向家里要钱。发生在科室的医患冲突,直接劝退了我的医生理想。一个护士阻止患者家属自带大功率的电器微波炉,被患者家属追着打,闹到差点报警。以前,都是在新闻上看到伤医事件,真正发生在自己身边时,我害怕了。我认识蛮多老一辈医生,七十多岁,自我要求严格,被医院返聘,坚持出诊看病,传授经验给后辈。但想到自己以后做医生要独自值班,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承担种种责任,我没信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我决定考研,研究生毕业后也坚决不想从事临床工作。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做科研,试用期后发现,那个科研项目并不靠谱,我辞职了。如今,29岁的我还在待业中。学医8年放弃做医生,亲人不太能接受,我也心有不甘,可我觉得,虽然有些遗憾,但我想要过自己的生活,也想多陪陪家人。受访者供图 | 夜间值班时分化验单卢可 护理专业 实习2个月实习两个月,遇上两起医闹那天上班,看到护士台上的电脑显示器屏幕裂开。我问了其他同事才知道,凌晨,一个孩子因呕吐被送来医院,孩子家长认定,孩子是对早先来医院看病使用的药物过敏,同护士沟通时一时火大,直接将电脑摔了。后来检查结果显示,呕吐原因是食物中毒。在骨科科室实习不到两个月,遇上两次医闹。还有一次,一位病人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揪住感控护士的衣服,将她推到墙上,再推倒在地上。那位护士后脑勺挫伤,鼻骨轻微创伤。她在家休息了两天,就回来上班了。我实习遇上的最大难题就是和病人沟通。一位老人车祸受伤,治疗一周后,我给他换绷带时发现他的手指不太灵光,问诊时他没提及手指的伤,再度检查后证明手指也骨折了。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可能没办法修复如常。他的家人表示理解,但老人心里过不去,每次都念叨说是我们的过失。这位老人脾气古怪,白天夜里都睡不着觉,整宿整宿地看电视,还常常大声自言自语,扰得另外两床病人睡不着,我们和家属商量晚上给他服用安眠药,家属同意,但老人不肯吃。他也不配合治疗,我们给他上好药疗要用的药包,一转身他就把药包拿下来。我每天早晚跟着护士长查房,骨科的3个护士平均每人要查40个病人,查一次房要3个小时,每天查完房,还要努力劝他配合工作,有时要帮着收拾排泄物、呕吐物,身心俱疲。疲惫会导致工作出错。有个病人要挂六瓶药,我迷迷糊糊只给挂了四瓶,发现失误后,又给他重新扎针补上,护士长当面批评了我,我内心也后怕,一面继续登记病人信息,一面掉眼泪。我承认自己吃不了做护士的苦,实习两个月后,我离开了科室。妈妈觉得可惜,姑姑却很赞同我的决定,她说当医生不容易,干别的挺好。姑姑在县城医院感染科做护士长,姑父是脑科医生,早先堂姐提出要学医时,姑姑姑父却阻止了。虽然做了逃兵,但我内心更加敬重医务工作者。疫情期间,姑姑姑父恰巧去杭州交流学习,在当地的医院支援抗疫。虽然不支持下一代学医,他们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橘 护理专业 实习8个月共情能力太强,我无法对病人的痛苦置身事外我实习的部队医院医患关系还不错。2018年年初,我轮换到老年病科。刚进科室不久,一位75岁的肺癌患者住进单人病房,他积极配合治疗,主动锻炼,对我们医护也很礼貌。他的病情恶化得很快。二十多天后,由于癌细胞扩散压迫视觉神经,老人的左眼渐渐睁不开。他用右眼和我们眼神交流,人被病痛折磨到说话困难,我为他吸痰时,他还会费力地感谢我,夸我操作得好,说自己一点儿都不疼。老人离开是在一个下午。他弥留之际,家属和我们都知道回天乏术,带教老师、护士和我三个人还是轮流给他做心脏复苏,直到家属同意放弃治疗。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经历一个生命从健在到结束的过程,哭声响彻在病房里,我为没能留住老人自责。从医两年多、经验更丰富的带教老师留意到我情绪不对,安慰我别太往心里去,但我心中依旧过不去。因为崇拜医生,大学时我特意转专业学医。老师说,共情、怜悯是护士的基本品质。实习时我才知道,共情能力太强,也可能引发医护内心的痛苦。科室里有一位很阳光的护士,工作专业细致,常和病人开玩笑活跃病房气氛;下班后认真生活,追剧、出游。但我始终找不到边界,每次目睹生离死别,病人和家属的悲哀的情绪也传染给我,同事、家人的劝说用处都不大。那位老人去世一个多月后,我的实习也结束了。带过我的老师邀请我来医院入职。想到自己无法调节情绪,身体也不好……我找了些理由,婉拒了。后来有人告诉我,一线医护人员也需要做好心理创伤预防。我想起大学期间,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我并未重视这门课。我实习时所在的医院没有心理咨询室,或许现在已经有了吧。最后我想说,在医院遇到“感觉很冷漠”的护士,先别急着怪她们没有职业素养,她可能是太累了,也有可能因为刚叮嘱完病患家属注意事项、家属却不以为然而无奈呢。受访者供图 | 实习期,病人送我的苹果林铭 西医临床专业 实习2年没做临床医生,我去研究骨科机器人我在北大读西医临床专业,本硕博连读8年。期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床上骨科实习2年,积水潭医院是全国最好的骨科医院之一,我也算是在最好医院的最好科室,感受了一把中国医疗之痛。我们骨科科室医生不多,大家轮流排班,每三天轮一个24小时夜班,夜班结束,如果自己的病人有手术还得加班,工作强度大,很多医生身体都承受不住。跟我一起轮转的师兄, 30岁左右,因为长期积劳脑出血做了手术。最后幸好人醒过来了,但是肢体活动却大受影响。骨科医生累,一方面因为骨科以急诊病人为主,患者、家属、医生都急,一般急诊科只有三四位值班医生,人手不够,若是来个成批伤(例如连环车祸),一下子好几个病人都送来抢救室,无暇同时顾及重症和轻症患者,这时就特别容易引起医患矛盾。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节奏紧张,和医疗体制也有关系。目前,分诊诊疗体系尚未在中国真正建立。分诊诊疗简单来讲,基层医院负责处理绝大部分患感冒、发烧的普通病人;三甲等大医院收治疑难杂症病人。但在中国,人们觉得在基层医院看病和去三甲医院看病的费用差不多,都想去大医院,就导致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大医院编制有限,无法扩编,人手不足,需要处理的病人远远超过可承受能力范围。于是大医院的医生工作严重饱和,医患矛盾也更突出。我实习期间,医患冲突隔三差五就会看到。我心大,只要不打我,被骂也无所谓。但有一次,凌晨两三点钟,其他医生都在抢救室做手术,值班室就只有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一个腿骨骨折病人新来的,没能及时处理,陪同家属浑身酒气,骂骂咧咧,拿手机对我拍照,威胁要给公安局打电话。我又气愤又无奈,无措地站在那,也不能说什么。后来保安过来,好不容易才拉走闹事家属。幸好后来的家属通情达理,没再为难我们,把病人领去住院了。哪有大夫不希望病人好呢?但有时就是没办法被人理解,最严重的时候,我被病人骂到感觉自己是要谋财害命。受访者供图 | 实习时给病人拍的片子医学专业学习时间和金钱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医生学制长,学历门槛又高,一般来说三甲医院医生的入门标准就是博士,我本硕博连读八年制,已经算是走捷径,但毕业时也快30岁了,还要再经历规培,拿的工资相比于其他职业很低。医生的待遇亟待提高。医生工资基本取决于所在科室的效益情况和个人工作量,薪资随着年龄、资历渐长而增长,都说医生越老越吃香,但等到年纪很大时才能赚到钱,对于我意义不大。毕业后我不想做医生,也未找到其他合适的工作,先去清华读了博后。博后期间,受一些成功转行的师兄的启发,我也转行去了医疗相关的高科技公司——研发骨科机器人。医疗相关的科技公司缺有临床经验的人,在这里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收入也比我去医院要高一些。一位老师的一番话也给了我信心:“一个大夫,兢兢业业一辈子做手术能做多少台手术?你能救多少个人?但是你要是研发成功一款器械,能造福的患者的面要更广。”我很尊重去当大夫的同学。今年疫情,好几个同学都被派到武汉支援,我很崇敬他们。但也并不是说,不学医就背叛了学医道路,好多地方都需要医学人才。和很多同学一样,我报考医学院是父母做的主,他们认为医生、老师这种职业是铁饭碗。我建议想要报考医学专业的、或是想让孩子学医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体验一下医生的生活。立志学医的同学适当考虑自己的家庭条件,毕竟学历门槛高,或许不能很快地去补贴家庭。中国的医疗环境还处在一个阵痛期,还在慢慢改善,可能我们这一代就处在这个阵痛期吧。-----------------------------------------------------------------------策划 | 崔玉敏 刘瑞

形形色色

一口气读8年,出来就是博士,中国这18所医学院能够本硕博连读

在我国,通常情况下,本科的学习年限是四年,专科的学习年限是三年,只有个别的本科专业是五年。但是你知道吗?在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学习年制,在高考上大学之后,一口气读八年,毕业之后就是博士学位。这种学制由于只有临床医学才实行,所以也被称为是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办学原则是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是一种本博连读的教学制度。这种办学制度由于难度大、中间还会有淘汰,所以一般都是学霸才会选择,而且八年制不仅入学分数高,毕业标准也非常严,所以八年制毕业的博士生也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才。由于开设的标准比较高,所以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开设院校并不多,所以在某种义上来讲,能够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医学院校都是实力非常雄厚的院校,如今,我国已经被批准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学校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部,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校。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它早在1917年,就已经和国际接轨开设了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而北京协和医学院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巅峰。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已经和清华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所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也可以叫清华大学医学部。除了协和医学院之外,我们看到四所传统的医学院也依旧实力强劲,“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南大学的湘雅医学院,山东大学的齐鲁医学院,四川大学的华西医学院也都开设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而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这样一些后起之秀,在医学界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在近几年的排名中上交大医学院和复旦大学医学院已经直逼北京协和医学院。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等老牌的医学名校也依旧表现得非常突出,在很多省份的录取分数线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虽说八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比较重视基础和临床,但无论是学习压力还是录取分数线对考生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想要报考八年制临床医学的考生,还要慎重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声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以及各高校官方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欲

一口气读八年,会有什么收获?北大医学部八年制就业报告揭开答案

在很多家长眼里,学生上学将来毕业出来就只能找三种工作,公务员、教师和医生。因为很多上一辈的家长们都吃过很多苦,所以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找一份比较稳定而且有固定收入的工作,而这三种工作都可以满足。但是,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三种工作的任何一个,有的家长非常让自己的孩子学医,可是孩子不愿意学,因此会闹出很多的矛盾,甚至对孩子一生的命运都会有所影响。学医到底好不好,很多家长心中其实并不是非常的了解,或许只是自己去医院发现看病的人很多,所以他们认为学医今后会收入非常不错。我们来看一看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的就业报告就可以知道学习到底有没有用处了。医学八年制的意思是学生高考后如果被北大医学部八年制录取后,就会一直从本科读到硕士生再读到博士生,如果你毕不了业,那么你连一个本科学历都没有,所以北大医学部八年制的学生压力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但,往往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我们先看看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情况。目前北大医学部临场医学博士毕业生男生有422人,女生有451人,男女性别相差不大,大部分同学都分布在外科学和内科学,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这些学生仅有一小部分是选择了出国,大部分学生是直接选择就业了,因为对于一名医学学生,博士学历已经够用了。而这些毕业生去的医院真的是令人羡慕,分别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等都是国内的一流医院,无论是薪资还是待遇都是非常高的。薪资到底有多高,福利到底有多好呢?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合同护士薪资都是在六千起步,内科医生八千起步,药剂科一般员工薪资在一万元以上,博士学历月薪一般都是在一万二起步,而且有加班薪资,医学逢年过节会给医生护士发放米面粮油等福利。而且北大医学部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完成本科阶段,学生可以选择修双博士学位,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则会有双重保障。我们再看看北大医学部口腔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女生有115人,而男生仅有66人,男女比例接近于1:2,他们毕业后就业的一员大部分都是去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等,这些单位看着都令人羡慕。北大口腔医院的薪资也很高,主治医师月薪九千起步,药剂师七千起步,福利也非常的不错,所以只要是从北京大学医学部能够顺利毕业对于学生来说今后的工作肯定是不愁的。但是,能够将这8年熬到头并且拿到博士学历的学生也是真的值得人敬佩的。大家觉得学医好不好呢?

清而容物

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有何区别?想学医的同学值得一看

传统的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共需11年。临床医学八年制则是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拿到博士学位。首先来分析一下八年制的主要学习过程:八年制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通识教育、基础医学、临床课程及通科实习、专科实习及毕业。1、通识教育就是所有东西都要学,微积分、线代、大物、四大化学、数据库、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然辩证法…五花八门,也不知道学了有没有用,反正就是让你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这些课程花了我们两年的时光,很长很长。2、基础医学就是要学习解剖、组胚、生理、病生、病理、药理…这个阶段你会对人体有一个初步了解,它是什么,长什么样,由什么组成,怎么生病,怎么治疗。八年制按照系统来上课,纵向式的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横向学习。五年制的学习过程1、五年制是按照课本来学,比如说解剖、组胚、生理、病生、病理等等,一本书就是一门课,学完一本在说另外一本。八年制则是按照系统上课,所有课本同步上,比如说学习心血管系统,先学习解剖的心血管章节,然后是组胚的心血管章节、生理的心血管章节,以此类推,考试则是考所有书籍关于心血管系统的章节。2、最后两个阶段就进入了临床,见习实习、内外妇儿、临床科研、执医考试、毕业工作。学习的主要阵地从教室转移到医院科室,挨个科室进行学习和实习。最后选择心仪的科室和导师,跟着他在这个科室进行深造,最终通过执医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八年制的利与弊其实,八年制有很多弊端,我现在比较推崇的模式是临床医学五年制+硕博连读(科研型)。八年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的孤傲。因为八年制有着相对稳定的未来,按部就班,成绩大差不差,就可以挑个不错的科室最后留院。但与此同时,八年制也非常容易建立起了信息茧房。我们要在一个地方生活八年,过得相对封闭,其他人怎样我们丝毫不知,我们只知道自己看似很厉害,看似很努力。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下,大多数的天纵英才都泯然众人!八年制毕业的时候只是一个MD,不是PhD。八年制培养的初衷就是把一帮优秀的人召集起来,花更少时间培养出一个专门搞临床的医生出来。它想培养你的临床能力,但市场大趋势要的是超强的科研能力,所以矛盾就出来了。哪怕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你的科研能力,时间哪来呢?根基没有变,所有的科研培养全部都是流于形式。所以,大部分八年制毕业的学生越来越不受待见。为什么我推荐临床医学五年制+硕博连读(科研型)?因为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科研能力很重要很重要。本科五年好好学习,不要倦怠,通过考研或保研到更高的平台上去。然后以科研为主,硕博连读五年时间做出些不小的成就,为你之后的医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然后再参加规培专培等临床培训,虽然前期花的时间长,但是你的后期发展会非常顺畅。所有老师教授都是这样给学生说的:你们还年轻,先搞几年科研,之后再搞临床,不用急。如果你没有什么大想法,但硕士还有博士肯定也是要读的,那你就老老实实选择专业型的硕士或博士,只搞临床不搞科研,当个医生就好。只是你的竞争力会稍弱,后期职场发展会有些慢。有一个教授说过:临床都是别人的,科研才是自己的,文章更是自己的。不想给别人做嫁衣你就先好好搞研究。如果你想有所作为,那么你面前的那条路肯定非常艰苦。如果你很佛系,读个八年制或者专业型的硕士和博士也挺好,老老实实当个普通的医生。如果你心中装着天下,有着远大抱负,选了八年制就很脑阔疼,你会觉得你的专业限制了你的发展。

大白若辱

想学医的学生注意,这15所医学院拥有8年制直博的资格,值得报考

2020届的高三考生都应该清楚,2020年所发生的疫情能够得到快速的控制,是离不开我国医务人员的努力。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报考医学类的大学或者是专业,将来成为一名的医护人员,这不仅能够让自己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必要的时候还能够为国家做贡献。相信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支持自己的孩子学医,所以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就可以考虑报考我国最顶尖的医学类院校,也要选择最优秀的一批专业。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我国拥有招收本硕博连读学生资格的16所高校,各位学生可以重点关注。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个概念,通常所说的“5+3”模式,只是读8年大学,即本科教育以及硕士教育,拿到的只是硕士学位。而8年一贯制医学专业就是通常所说的直博,毕业学生拿到的是博士学位,这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总体来说,后者的要求更高,能够获得招生资格的高校更少。具体来说,只有下面的高校。1、北京大学医学院,以前是北京医科大学。学校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等相关的专业,都可以招收直博的学生。往年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在685分左右。2、清华大学医学部,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学校是首批拥有招收直博学生资格的高校,往年受到学校的欢迎,理科录取分数线在680分以上。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是在680分以上。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学校医学相关的专业和复旦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大,也是保持在680分的水平。以上的4所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是最高,能够考上这些学校8年制直博类专业的学生,起码都能够达到清华北大的分数线。所以每天只有顶尖的学霸才可以报考,基本全省前500名才有机会考上。当然,除了以上的四所高校高校之外,还有很多的名校录取分数线会低一些,但是学校的实力与知名度都是非常的不错,也是很值得大家报考。比如下面的7所985高校的医学院就值得考虑。5、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6、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7、浙江大学浙江医学部8、华中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9、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0、南京大学医学院11、武汉大学医学院这七所高校的录取分数各有不同,实力也有所差别。但这些学校都是很不错,医学类的专业都是比较强,特别是学校的附属医院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每当国家有灾难发生的时候,这些医学院都经常会派出最精锐的医护人员前往一线。因此,这些医学院可以说是我国医学界的中流砥柱,也是国家医护人员的培养基地。按照往年的分数情况来看,这些学校的八年制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基本都是在630分到680分之间,学生们可以根据将来自己分数的情况,选择相对应的大学。如果自己的分数都没有达到以上名校的要求,则可以再考虑以下的4所军医类的大学。具体如下:12、南方医科大学(曾经的第一军医大学)13、空军军医大学14、海军军医大学15、陆军军医大学这4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也是能够给普通的学生一个机会。特别是后面的三所高校,因为是属于部队管理的范畴,学生报考的时候需要体检,也需要进行政审。所以这些条件就会把很多高分的学生挡在门外,所以录取分数就会低很多,理科600分左右就可以报考。想学医的同学,能够考上这15所医学院八年制的医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会非常的好。毕业证最低的就业条件,也是能够进入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工作,月薪方面也是非常的可观,所以是很值得报考。

割也

都说学医苦,谁解其中味?一名在读博士医学生说

导读【医脉通独家策划】“医生生命周期”系列03:“读博的迷茫”谁来治愈、帮助、安慰伤痕累累,心灰意冷的医生呢?来源:医脉通作者:歌晓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2020年就快翻篇,然而近几天,伤医的事件又多起来了。10月28日,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健,因一起医患纠纷,到南京金陵司法鉴定所参加医疗鉴定听证会,在电梯内遭7名家属围殴。10月31日中山三院发生持刀伤医事件,2名医护人员被砍伤,其中一名伤者为年初驰援武汉的医生陶炯。回望2020年全年,注定以最不寻常的一年而被记住。岁末年初之际,身处医疗圈中的人们纷纷转发一张充满着肃杀之气的图片,配文赫然写着“二十四节气—大寒,前有肆虐的病毒,后有病人的砍刀“,阴冷中透着刺骨寒气。2020年初,朋友圈被广泛转发的图片,为奋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祈福配文是怎么来的?原来,1月20日同一天发生了两大事件。一是央视播放了钟南山院士采访谈话,确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抗击新冠的战役就此全面铺开。二是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在这天被一个救治过的患者被砍成重伤。此事一经报道,引起社会轩然大波。所幸,陶勇医生最后死里逃生。但作为一名眼外科医生,手部受伤无疑是对他职业生涯的重创。翻开陶勇的简历可以看到,他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医生,不到40岁,就拿下了主任医师职称,在临床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想要成为一名像陶勇那样级别的医生,需要多久?01 至少八年”抗战”医学生的圈子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学医之前要先去算算命,命短的不适合学医”。这话虽是调侃,却道出了医学生的酸楚。首先,我们总结一下医生的道路,看看成为一名能给人看病的医生到底需要多少年。事实上,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中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堪称世界上最复杂的体系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现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设有专硕(实践型)、科硕(研究型)、专博(实践型)、科博(研究型)四个学位,而且还有四证合一、八年制博士,搞得体系比较混乱。”在介绍一名医生的成长历程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俗称规培),针对的是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简言之,就是让医学生毕业之后在临床进行轮转,积累临床经验,培训结束后才正式成为临床医生,时间大致为1-3年。规培是成为一名医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部分规培生来说,规培期间收入微薄,工作繁重、内容琐碎。我们假定,某人6周岁上一年级,一路小,初,高中顺利上完,到高考的时候,TA正满十八周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随后,TA面临选择专业的问题。如果TA选择了非医学类专业,或者非临床医学(不需要规培的专业),本科时间就是4年,毕业之后不会面临必须进行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或者读研读博这样的路线。但对于临床医学这个复杂的专业,就不是4年这么简单了。到目前为止,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学制,分别是五年制、5+3一体化、八年制等。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区别:表1 临床医学不同体制及区别可以说,医生的培养周期是各行业中最漫长、最辛苦的。如果某人在高考之后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TA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医生?笔者选择了相对简单的方式,按照TA就业的阶段来划分:表2 医学生就业所需时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最快的途径,TA要想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医生也要经过8年的时间,比其他专业的人晚就业4年。而且,有些人的从医之路会更加漫长,他们即使完成了硕士,博士,取得了学位,还要继续进行规范化培训,学习时间长达15年甚至更久。试想一位医生三十几岁还在啃书本,这需要多大的恒心及苦行僧式的自律。而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理想情况下,现实往往更加残酷。从医学生到医生,在这条漫漫长路上,不知道这期间有多少人在硬着头皮学下去,又有多少人选择了放弃。都说学医苦,到底苦在哪里?除了上述的时间成本高之外,学医还是一件十分无助的事情。首先,跟其他专业比起来,医学课业十分繁重。对于医学生来说,完全没有高中老师所说的“上了大学就好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课程教材,有“蓝色生死恋”之称毫不夸张地说,大学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完全是“另一个高中”。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其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大。医学生的教科书堆起来跟学生的个头儿一样高。虽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是最终还是要靠记忆。除了课本知识外,几乎每一科还有相应的实验课。所以当问起每个医学生的大学生活时,得到的答案可能更多的是被排满的课程、背知识点、写实验报告支配的恐惧。当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们在上网、逛街、化妆、看电影、谈恋爱的时候,医学生更多地是整日泡在自习室里,与成千上万的书页为伴。02 被学历“内卷”裹挟其次,医学专业学历“内卷”日趋严重。千万不要觉得读完5年的大学本科就可以脱离苦海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目前,根据现在各个医院招聘现状,全国各个省级三级甲等医院(简称三甲医院)一般好一点的临床岗位都需要博士学历。而随着博士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甚至已经开始只招聘博士后。而入职到工作岗位上,医生评职称的对学历要求高,往往学历越高,晋升越快,有些晋升还需要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意味着本科学历根本在医学圈无处立足。所以一名医学生要想找到好点的工作,并且以后有较好的发展,差不多至少要读到硕士甚至博士,才能结束学业长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人选择更快捷的8年制。此外,很多想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的医学生,为了拼一个好的岗位,迫不得已开始走向读博,或者做博后的道路。某三甲医院招聘要求03 让人又爱又恨的博士学位再次,获得博士学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医学生来说,临床型博士(专博)是每个人都觊觎的机会,竞争自然十分激烈。但无奈其名额有限,这导致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科研型博士(科博)。在中国,一般科博完全脱离临床实践,基本上是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对于不擅长实验、或者不喜欢实验的医学生而言,这无疑加重了他们日后励志从医的艰辛。抛开这些不说,仅读博这件事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2019年12月23日,《自然》杂志对来自世界各地的6300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超过三分之一(3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因攻读博士学位而焦虑或抑郁。虽然博士被社会打上了“高知”的标签,但是他们个人往往面临着学业,经济,生活的三重绝望。古人说“三十而立”,但这似乎完全没有博士什么事儿。此时,大多数博士还拿着微薄的补助,在实验室中挣扎。面对着总是没有阳性结果的实验,文章屡投不中的惨淡现实,不满意的环境,不确定的未来……这些都给在读博士医学生增加了难以言喻的压力。2019年《自然》杂志报道博士生的焦虑和抑郁正在加剧,网页截图04 让你追逐,更让你怀疑的医生工作此外,医生工作是道阻且长、艰辛复杂的。即使最终克服上述重重困难,终于博士毕业了。同时也完成了规培,顺利找到了一份医生的工作,也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满足:这是一份既让你追逐,又被你怀疑的工作。当前,很多医生常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有特色的门诊甚至半天就要接诊上百个号;有的外科医生一台手术有时要连续十几个小时,一名医生有时一天要连续完成好几台手术。另外,还有躲不开的几天一轮的夜班(连续 24 小时值班)。也许这些工作对于一个擅长看病的医生还可以应付,然而,还要面对晋升上的艰难处境。在医生的职称评审中,论文要求甚至有“一票否决权”,成为医生晋升的“紧箍咒”。很多医生在临床上出类拔萃,工作兢兢业业,但由于论文不达标,迟迟评不上高级职称。所以,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医生们还不得不为发表文章犯愁,正所谓“不堪重负的骆驼”。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医生还面临极大的执业风险。笔者曾在某三甲医院亲自目睹,一位挺着大肚子的怀孕女医生在出门诊,走廊外面排满了焦急等待的人们,其中有个老大爷甚至还打着吊瓶,也许是身体不舒服,一直“哎呀,哎呀”地叫着;时不时地总会有人等不急进去诊室里面催,一旁的护士一直在解释“你们出去再等等,还没到你们的号。我们老师已经够辛苦的了,怀着孕给大家看着病,你们再等等.......”众生皆苦啊,医生忙得晕头转向,病人等得焦头烂额,而这仅仅是中国医患矛盾的一个缩影。一方面病人越来越不信任医生,另一方面大多数医生由于超负荷工作,都面临着焦虑、职业倦怠、压力大的常见心理问题,很多人最担心的是出医疗事故。近几年医患矛盾更加激化,前有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被杀害,后有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被砍伤,所以出现了此文开头医生圈“一片哀嚎,无限凄凉“的一幕。最后,医生薪酬待遇低。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总该从此修成正果、成为人生赢家吧?也就是说这样一份投入成本极高、辛劳又危险的职业,理应匹配较高的薪酬回报。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是薪酬待遇。超过八成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薪酬不匹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培养一名医生同样需要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是他们医生的薪酬为社会平均工资的的3-5倍,而我们国家卫生行业人员收入水平仅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18%。难怪网络上流传着“自己孩子学医打断腿”的论调,呜呼,哀哉!05 谁解其中味?在中国,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历程,怎一个“苦”字了得。以上种种,不知哪一点击中了现在的你?对此,葛均波曾发出呼声“我们的医学教育5年足够了,之后再进行3年的规范化培训,我个人认为完成规范化培训就应该获得“医学博士”,但是现在改革无法推进。我觉得能够走通这条路对国家和国家医学教育是有利的,对学生也是有利的,因为学生就不要这么辛苦,而且除了考试之外什么都不会,科研、看病都不会”。破茧成蝶往往是痛苦的,正如中国的医疗环境,此时还处在一个阵痛期。近两年可以看到,虽然进程缓慢,医疗环境还是在一点点地改善,可能我们这一代的苦痛就因为恰逢阵痛期。我们愿意相信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道路是坎坷漫长的。医学的真谛无论如何,医生总要有人来当,也总会有人选择临床医学专业。至少目前,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必须经历这一系列漫长又复杂的培养过程。痛苦和失望有之,但美好与温暖总在不经意间打动我们的心。2020年10月16 日,久未露面的陶勇医生出现在《朗读者》第三季的先导片中,讲述了他和王阿婆之间的故事:陶勇帮助王阿婆做手术恢复了视力。临终前,阿婆托联络员带给陶勇一句话,“这些年我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在黑暗中很孤独,很想回家, 谢谢你,帮我找到回家的路。”感动之余,笔者不禁想问,医学的真谛是什么?对此,医生们总是会回应这样一句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想这不仅适用于医生对病人,也适用于每一个走在医学路上的人。当TA们在学医的路上踉跄前行的时候,谁来治愈、帮助、安慰伤痕累累,心灰意冷的医生呢?责编 | 苏暄

幸平

26岁女白领再高考,八年直博为学医!网友:姑娘,有啥想不开的?

一、前几天,“云南高开学霸爱川大”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李一峰,今年高考成绩712分、排名云南第八。他的这个成绩,上清华是妥妥的。超过了清华大学调档线9分。但是,这位帅哥去却选择了四川大学口腔专业。2015年,李一峰以648分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录取。因为选择这个专业前对于这个专业一无所知,入学后每一天他都很困惑,迷茫。放弃,既然不喜欢!两年后,李一峰退到高三,从头再来。这是一位任性的帅哥,他的做法让无所人佩服。男学霸,请收下我的膝盖!也是这一则报道,我们第一次知道四川大学医学专业这么牛!二、今天,又见到一则报道,对于四川大学医学专业更有了高山仰止的看法。北京女孩徐霁,今年26岁。2010年,徐霁第一次参加高考,以646分的成绩被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录取。毕业后,徐霁进入了一家外企,她用三年从普通员工做到了项目主管。但是,工作后的她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去年,徐霁前放弃了待遇不错的外企工作,复读再战高考。近日,徐霁收到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该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每年招收90名八年制学生,毕业后将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徐霁说,从第一次高考后的选择到第二次重新选择她花了8年。她也期待着下一个8年后,自己的蜕变,也许实验室会多了一个博士后,又或许医院里会多了一位好大夫。女学霸,请收下我的膝盖!三、网上有朋友说,你们都是超级学霸,都曾有过学习其它专业的经历,现在考入同一所学校,又是相近的专业,入学后可以聊聊。看了这两则报道之后,笔者有几点感触:第一,没有想到四川大学的医学竟然这么牛,学医成了这么多学霸的选择。不论是李一峰的高分选择,还是徐霁的勇敢决定,他们的选择,让更多的人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学校的医学专业。第二,现代的高考制度,让更多的人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多年前,允许社会考生参加高考,让许多梦想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理想的青年,有了参加高考的机会,有了成功的可能,真的是个不错政策。第三,有理想,并敢于为自己理想而努力拼搏的人,总让人佩服。一位网友评论说,不能直接表达对这种人的敬佩吗?我27岁,我到现在每年邻近六月还会做关于高考的梦,总是梦到重来一次当年网络消息与如今相比简直闭塞,且是估分报志愿,后果一塌糊涂,遗憾但如今早已没有资本和心气重来一次。所以我是无比敬佩和羡慕她的,人生轨迹完全改变了。理智的说,李一峰的做法,特别是徐霁的选择,有着巨大的时间成本。有网友说,如徐霁的情况来说,八年后毕业34岁,再规培个两年,专科培训三年,已经快40岁的人了,没有任何年龄优势,理想主义有时会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里,我们要为他们的勇气点赞,期待着他们早日学成,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