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7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优异的成果: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在研究生教育大踏步发展的今天,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文件政策,高校作为政策执行者也是大动作频繁,让人感觉“风雨欲来”。明确导师的权责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针对此前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教育部认为该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决定充分采纳。教育部表示,研究生导师要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在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学位论文答辩前,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培养单位要切实保障和规范博士生导师的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增强博士生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但在进一步扩大导师权益的同时,教育部也对导师的权益范围进行了限制。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坚持公正公开,切实履行选聘程序,建立招生资格定期审核和动态调整制度,确保博士生导师选聘质量。健全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将研究生在学期间及毕业后反馈评价、同行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职责考核情况科学合理地纳入导师评价体系。考评结果将作为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作为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和招生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得放纵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得侵犯研究生学术权益,不按实际贡献排序署名。不得讽刺、挖苦、辱骂研究生或有其他侮辱行为,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任何形式的不正当关系。此外,健全导师变更制度,明确导师变更程序,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因博士生转学、转专业、更换研究方向,或导师健康原因、调离等情况,研究生和导师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重点发展专硕事业教育部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示,优先新增国家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亟需领域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向专业学位倾斜。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在申请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时,申请条件可降低20%。已获得学位授权自主审核资格的学位授予单位,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增列学位授权点,不参加本次新增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争取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实行导师动态调整机制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上的各项举动,或许更能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决心。天津大学从2014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全面实行博士生入学“申请-审核制”,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打破导师终身制,实现导师资格向导师岗位转变,并率先提出导师岗位与职称“脱钩”,对师德失范人员实行一票否决,严禁上岗。而华南理工大学自2012年起开始探索导师资格与招生资格的分离,尝试开展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审核,该工作已连续开展9年,在调动研究生导师培养积极性和提升导师培养质量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深圳大学自2014年全面实行导师资格遴选(确认)与招生条件审核相分离的制度以来,深圳大学每年博导的招生条件审核通过率为75%-80%,硕导的招生条件审核通过率一般为70%-75%,基本达到了以适度竞争激活导师队伍活力的制度效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取得了显著提升。分流机制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对导师提出更严格要求的同时,天津大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加强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在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培养关键环节,以及学术规范、学习年限等方面,明确质量标准,开展考核评价,实施分流选择。这一举措旨在严格培养质量标准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及时调整和选择发展方向的空间,避免临近毕业退出导致学生时间成本的损失,以及学校和导师教育资源的低效利用。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期间,共有超过30所高校公布了研究生退学名单,涉及学生数量超过1300人,其中还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是清退的主要原因。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超过全日制博士 (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的学籍管理作出分类处理。江苏大学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4月研究生学籍清退名单的通知》,决定对李**等35名研究生清退学籍并做退学处理。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大学已对该校至少60名硕博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吉林大学陆续至少有15个学院发布《关于给予部分超期研究生按退学处理的公告》,对所属学院的超期研究生进行学籍清理。这次清理所涉研究生数量规模不小。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这次学籍清理至少涉及93名研究生。被清退显然不是学校和学生愿意看到的结果,该举措虽然残酷,却是有效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分流机制。质量始终是研究生培养的唯一落脚点,“严进严出”应是高校管理的常态,这既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严谨治学的应行之义。排查近5年硕博学位论文对研究生质量的严抓,不仅体现在清退分流上,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更能体现我国办好高等教育的决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关于开展学位论文规范管理和学风建设工作的通知》,对该校近五年硕博学位论文正式进行全面排查,并复核近五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扩大推免及非全日制招生比例纵观近年高校发布的招生章程,能明显发现名校专业硕士的录取正在逐步向非全日制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官网发布了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调整的公告,2021级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在中国人民大学之前,已有不少大学陆续压缩或取消全日制招生,如武汉大学2017年全日制会计专硕仅招推免生,其余全部为非全日制;华中师范大学则在2020年取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专硕招生,全部招收非全日制专硕。专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决定了专硕针对在职人员招生更妥帖,也更合适。有专家表示,“非全日制是专业硕士的未来发展趋势”。数据来自青塔,特此鸣谢!如有侵权
近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主席、总理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释放哪些考研改革信号?一起来看看吧~12021年研究生继续扩招之前,“2021考研会缩招”的消息不断引发焦虑,现在,终于有了明确答案:2021年研究生继续扩招!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今年的研究生计划增量,重点是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目前,已经公布扩招的学校已有8所清华大学: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深圳大学:扩大教育硕士、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金融硕士等的招生规模。陕西理工大学:扩招180人。天水师范大学:2021年有扩招的趋势。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年新闻学、传播学拟招生人数均在2020年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各增加了2个名额,新闻与传播专业从2020年的35人增加到2021年的50个拟招生名额。三峡大学:扩招744人。合肥师范学院:扩招77人,新增学科教学(美术、体育)两个专业。暨南大学:扩招842人。2超8类专业为国家重视专业大大指示: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哪些是国家重视的关键领域?官方文件《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中,已经明确指出关键领域,即:“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分析:围绕高端芯片可以考虑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围绕软件可以考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围绕智能科技可以考虑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3专硕招生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总理指示: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分析学术型硕士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型硕士(专硕),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在硕士招生总人数中占比仅15.9%,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根据李克强总理指示以及历年大数据,专硕招生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以下为详细解读:这两天,一则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新闻刷屏了!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于7月29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规格之高、意义之重要将直接决定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次日,7月30日,教育部召开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相信《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及其配套改革文件将陆续下发,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高潮将到来。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及教育部召开的会议,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呢?将会有哪些重要的改革?对于考研人来说,需要关注的有哪些呢?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100万,其中重点倾斜的领域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7月30日教育部会议副部长翁铁慧强调“要适应国家需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目录,建立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这些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依然会持续扩招,包括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涵盖理工农医教育等服务民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根据部分高校最新公布2021年硕士招生信息来看,有学校已明确扩招:1,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扩招中获得更多关注,且专硕培养模式有待完善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万人。研究生招生数由2012年的不到5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余万人。近年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从2017年起已开始超过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总招生人数811334人,其中学硕337061人,专硕474273人,占比超过58%。关于专硕招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定位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强调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专业学位硕士也在扩招中获得更多关注。对于考研人说,选择专硕还是学硕,不要只盯着“扩招”,具体还是要以自己读研目的、院校招生情况及报考情况综合考虑。但是目前有些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甚至还在套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比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训基地”和“双师型”导师资源不足,有不少专硕根本没有校外导师,也没有参加过基地实践。相信新一轮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会更加完善,教育部副部长也表示:要抓好招生和培养环节,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分类抓好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学科专业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石,但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一级学科调整周期过长,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部分高校自设二级学科存在不规范、小而散等问题,亟待优化调整。”今年有不少学校的招生专业已做调整,学硕已有一级学科的按一级学科进行招生;专硕招生专业原则上不再区分研究方向。初试科目设置上也作出调整,关于已公布初试科目调整的院校通知持续更新!3,研究生“混文凭”将难上加难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改革,打算靠读研“混文凭”的路子恐怕行不通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日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建立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转变“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成为过去,从年初以来,多所高校着手清退了过了最长年限仍未能毕业的研究生,如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江苏大学等。最后,读研不仅仅是学历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也有一部分考研er上岸后在读研时后悔,自己不喜欢学术、学业压力大到喘不过气,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很迷茫,甚至说读研是一种煎熬。对于打算考研以及正在备考的同学们来说,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而选择走考研这条路,以及你要选择的专业、院校,必须要经过深思,这不仅仅是你考研时的精神支撑,更是你未来的方向。切不可盲目从众跟风考研。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动。对于考研人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这也将是一个考上研究生的机遇,抓住读研的新好时代!大家一定要响应号召,努力奋斗,拼尽全力,加油!冲!上岸!
“啊?又有改革?难道是不想我们今年上岸吗?”这是大批21考研人的心声。接下来学姐就给大家讲讲这个改革,看看它到底变在哪里?是好是坏?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影响考研的招生、初试、复试等各个环节,自2017年起,教育部就提出“推进分类考试,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近日,一个省份明确将采取“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的研究生招录方式,这是否意味着其他省份也将迎来变革?专硕、学硕的考试是否将区别更大?一、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有哪些弊端?(一)大四一年几乎都在备考“与高考改革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相比,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相对滞后,而且现行制度对本科教学秩序客观上形成强大的冲击。”由于硕士研究生持重考试的初试安排在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应届本科考生不得不在大四第一学期(甚至大三期间)就把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花在复习备考上,严重影响本科阶段专业课学习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二)考试恶劣事件引争议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期间,发生了多起出错试题、错装试卷、试题泄露等考试时间,影响了考生正常考试,造成了恶劣影响。类似事件发生后,现行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二、研究生招生考试将怎么改?(一)多元选拔、分类考试教育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完善多元化招生选拔机制。进一步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推进分类考试,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加强能力考查,注重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选拔体系。(二)构建“国考+校考”的考试模式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在去年两会上,提到如下建议:进一步优化初试,强化复试,构建“国考+校试”的两段考试模式。在国考方面,参加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以及符合相关条件社会考生,科目包括英语、政治、数学、科技写作(考生根据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章程选择相应的考试科目)。考试时间为一年一次,成绩有效期为2~3年,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合格证书。在校试方面,参加对象为大学四年级学生及符合相关条件的社会考生。考核方式为笔试、面试联考。笔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能力。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外语听说能力、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等。(三)采取“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的招录方式近日,《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计划通过多项改革提高全省研究生培养质量。这其中,最大亮点就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推进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意见》中提出,安徽省将探索建立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新方式。这也意味着,今后,安徽省的研究生考试或将采取“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的招录方式。同时,还将提高硕博连读生在博士生中的比例和本硕连读生在硕士生中的比例,加大接受校内外推免生力度。并支持研究生培养高校优化复试考核,加强能力考察,注重综合评价。三、专硕和学硕考试将更有所区分事实上,专硕和学硕分类考试,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行了。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世杰说,现在有一些学校招收专硕也采取类似工商管理硕士的联考形式,即单独的一套出题体系,学硕和专硕明显分开的不同考核方式。“MBA、法律硕士的考试已经比较成熟了,其他如国际商务、金融硕士也在探索中。像MBA那样的专硕单独考试,可能是未来专硕招生考试的一个改革方向。”李世杰说。从现实操作性来看,灵活性更强的复试或许是分类考试的突破口,但大多数学校的专硕和学硕都采取相同的复试形式。比如在面试上都是抽题和随机提问,面对的可能是同一组老师。只不过面试和笔试的题目有所区别,专硕题目相对而言更容易些。对此,有观点认为,专硕的教育目标与学硕有着显著区别,应更加注重其“职业背景”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面对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你是高兴还是难过呢?你曾经想报考的是学硕还是专硕呢?在这学姐想对大家说:选择大于努力!只要你真心付出,一切皆有可能!加油,考研人们!#考研#
作为一个民主的国家,政府是不会忽略民众的声音的,有关研究生导师的各项改革内容即将全面展开。近几年研究生和导师的矛盾频发,有些是导师对学生进行了骚扰,有些是导师对学生进行了压榨,有些是导师对学生进行了报复,有些是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学业。比如2018年1月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罗茜茜同学就对其博士生导师陈小武进行了举报,原因是性骚扰,后经调查,举报属实,学校取消了陈小武的导师资格和教师资格。再比如2017年12月份,29岁的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杨宝德不堪导师周筠奴役而自杀身亡,据学校调查,周筠教授经常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购物、洗车等,后学校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究其本质,在于研究生和导师的需求和目标不同,就事实而言,很多导师招研究生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而是招来帮忙收集数据、处理实验、分析数据、论文写作、科研申报的,在教师考核指标节节攀升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师为了自己的前途将学生视为方便又经济的劳动力,而学生的目标是学到知识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在这样的利益不对等下,如果学生和导师没能搞好关系,就很容易产生分歧。有专家说研究生和导师最理想的状态是:三年下来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科研任务,推动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上升一个档次,同时研究生从中学到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了深厚的科研素养,最后毕业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不是毕业后双方老死不相往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应当承认的是,很多研究生选择继续学习并不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或是对知识的渴求,而是 把读研作为一种逃避就业的手段,他们的真正想法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或是毕业后考公和事业编制,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科研方面积极性不高,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公务员考试或其他的职业技能考试。对专业学习自然也就采取敷衍的消极态度,只要能满足最低毕业要求就行,这种情况下导师自然也会对学生产生不满,双方矛盾会越积越多。为了解决以上各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今年召开了研究生教育会议,针对导师队伍水平建设探索如何改革,目前会议已闭幕,教育部根据会议内容正在研究制定《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规范》,其中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规范导师招生自主权众所周知导师在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中其实权利是很大的,而目前对这种权力的约束力度却不够,自然很容易产生腐败,征求意见稿提出导师的招生数量应根据其指导能力、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合理限定,导师不能以权谋私,不得参加任何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生招生公平的活动,也不得违规委托他人填写学生培养环节的鉴定意见和评审意见。2、强化“一票否决”制这里的“一票否决”的意思是如果导师在师德师风方面有问题将会被一票否决,在人才引进、职务职称晋升上直接失去评选资格。意见稿指出导师不得挖苦、辱骂和讽刺学生,也不能有其他的侮辱行为,也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还规定导师不得安排学生做与科研和教学不相关的工作,不能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研究生导师改革的下一步是建立进退有序的研究生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导师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学术活跃度高和学生培养质量高的导师会有更多的招生名额,德才兼备的年轻教师也可以有博士生招生资格,而且导师和研究生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未来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学生不再是由一名导师带,而是由一个团队培养。在不久之后一场全国规模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即将展开,对研究生导师进行高级研修,相信未来的导师研究生关系会更加融洽……
21考研初试已经结束二十来天了,目前已有部分院校完成了自命题专业课阅卷工作,各省市大致都将在2月26号左右公布初试成绩。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童鞋觉得今年的考研难度很难,自己上岸比较困难。但其实难度可能根本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夸张,甚至大星还觉得很可能是近三年来录取率最高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01今年是录取率最高的一年为方便大家直观地了解近年来的考研报考录取数据,大星直接先把报录数据表放出来。(2010-2021考研报名录取人数)从以上数据可知,由于报考人数的急剧增长,近三年是十余年来录取难度最高的,录取比例不到30%。但我们发现,自19考研之后,每年的报考人数增率其实是逐年递减的,速度放缓了很多。虽然20考研的硕士最终录取人数还没有公布,但我们可以大致推算出来:教育部去年5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示,19考研共招收硕士生81.13万人,扩招比例高达23.3%。而20考研在19考研硕士招生人数的基础上扩招18.9万,因此20考研的真实招生人数应该为100.03万人(包括统考硕士招生和推免硕士招生人数)。所以,拿100.03万招生人数再除以341万总报名人数,整体录取比例为29.3%,比19考研增长1.5个百分点。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童鞋说,20考研er赶上了好时候。但我们如果细细分析的话,会发现今年的录取率可能还要更高一些,原因有如下三种。02疫情加速扩招首先从整体趋势上来说,这些年来硕士研究生一直是稳步扩招的,近十年平均扩招增幅在6%左右。并且在这期间出现了两个大的增率年份,2017年非全纳入统考和2020年疫情,扩招比例都在20%以上。由此可见,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扩招幅度是非常有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的,尤其是后者,对我们考研er的影响深远。而今年同样是受疫情影响的一年,目前来看,甚至还有些扩大的趋势,去年面临的就业、留学等问题今年同样存在。还有就是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也预计达到更庞大的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所以绝对不能排除大幅扩招的可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世奎也认为,“硕士扩招的根本动力,一定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长,突发的疫情把扩招的政策窗口开得更大些,或者说加速了该进程。”因此,为了有效缓解疫情之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焦虑情绪,国家也很可能不得不继续采取升学方式,通过大幅扩招硕士研究生来释放压力。虽然各高校的招简已经发出了计划招生人数,但也是可能会像去年一样临时增加名额的。毕竟8、9月份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疫情会是现在这种情况,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03扩招政策频繁21考研期间发出的扩招政策比往年都要频繁——去年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表示要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9月30日,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也就是说专硕招生人数要占到67%左右。12月3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教育部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指标。因此,从释放的这么多信号可以看出,研究生改革是势在必行,扩招也是是大的发展战略,并且是在“国内外相关情况比较分析”、“31个省市学位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综合得出的结论。它是作为一项教育政策在推行,有一定的政策延续性。尤其是会向关键急需学科、基础学科、专业学位、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单位倾斜。所以,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今年正逢改革,又是在特殊时期下,催化剂的作用很可能会延续,将在去年扩招18.9万的规模上继续大幅扩招。至于扩招的幅度或许没有23%以上那么夸张(连续大幅扩招,教育资源各块的配置可能跟不上),但肯定不会是6%那么少。“平稳”过渡的话,12%-15%左右估计是有的,这样的话,今年的录取率也会是近三年最高的。04院校扩招幅度大不仅是在政策上国家进行扩招支持,今年一些院校的扩招增幅也同样不小,部分院校的扩招人数都在20%以上,并且很多还是在去年大幅度扩招的基础上增加的。去年大幅扩招的有:郑州大学2020年扩招1300余名硕士,扩招幅度约20%;暨南大学2020年扩招1000余人,共录取4607人,扩招幅度约28%;福州大学2020年扩招约1100余人,共录取4630人,扩招幅度约32%;杭州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共录取1655人,扩招幅度41.9%;……而今年的报考人数增幅“只”有10.6%,也就是说今年报考人数的增长率是低于扩招的比例的,增长的报考人数所带来的的影响基本会被扩招所抵消。况且从研友和各辅导老师的反馈来看,今年的考研政治、数学试卷整体难度与去年相比下降不少,唯一有些难度的是英语。但三门综合起来评估的话,总体难度算是比较稳定,过国家线的概率要比去年高。所以,有些童鞋现在也不要太过悲观,除去每年弃考、未审核通过的15%左右的考生,再加上录取百余万人,只要过了线,上岸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大家现在还是要赶紧进行复试甚至是调剂这方面的准备,一个多月的时间,真的是不多,再次祝愿大家今年都能成功上岸~童鞋们对此是怎么看的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2017年7月,南京大学入选教育部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这是对南京大学近年来不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学校今后工作的新要求。 南京大学(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总结南京大学自2013年以来在博士生教育改革中探索并形成的“四三三”博士生培养新模式、相应的操作机制和举措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以期为国内兄弟高校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参考和借鉴。一、改革命题和背景正如著名教育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任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著作《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中写到的:大学像其他人类社会组织一样,处在特定时代总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在外。我们认为:中国大学的发展不仅是立足于本土,还要有立足于世界的视野。在这样一个前提和基础上,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自然而然会面临一些基本命题,如: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发展之道,等等。大学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既要服务所处环境的发展需求,即“科教兴国”,也要依托所在的发展环境,即“国兴科教”,两者是互相补充的。 十八大以来,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基于对一系列重要文件和讲话精神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属性和特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多重社会责任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企业非创新主体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等等。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式跟西方高校有着显著差异,需要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举措。那么,中国大学如何找到一个系统性破茧而出的办法,从而走出一条可操作的道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性另一方面就是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转型,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关键点上转型升级。其中,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刘延东同志在近四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均强调我国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刘延东指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质量的重点和难点。要推动改革创新,清除“痛点”、打通“堵点”,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没有严格的执行,提高质量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任务可凝练成12个字:模式改革、提高质量、从严要求。二、南京大学的目标和挑战鉴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南京大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可见”的人才培养架构。学校秉承“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型、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突出绩效,确立了以下改革思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在已有博士生培养平台和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面向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新时期博士生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南京大学面向全校推行博士生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是在文、理、工、医30个院系共4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进行,涉及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在内的1000多名博士生导师以及5200多名在校博士生。同时,这次改革也是在需要体现学校统一的模式观、院系具体落实的特色化、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以及学校资源相对有限等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改革。总体来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就是要在上述约束条件下实现改革的高标准和真实效,以达到最优化目标,即:优化的生源优化的培养过程优化的结果良好的、可操作的动力机制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则面临着3个方面的挑战:1. 体系性难题如何凝练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系统性特点和关键要素,使“顶层设计”为建立博士生培养新模式与质量保障监督体系奠定统一的构架及实践基础?如何在学校整体改革模式下实现各院系、学科的个性化实施?如何体现南京大学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互动,从而避免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孤岛式”推进?2. 节点难题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设计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淘汰机制,从而精准发力并严格执行力度和相关举措,在所有院系和学科实施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原创交叉怎么设计,进而支持和激励博士生开展高水平、原创性的科研探索;以人为本怎么设计,以充分考虑博士生、导师的利益和诉求,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3. 运行机制难题如何建立校(院系)的协同与操作机制,确保统一的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保障监督体系能够在全校实现院系、学科的个性化落地;如何理顺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机制并发挥其杠杆作用;如何提高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规模化成效,从而保证整个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规模化推进落到实处。以上三个方面是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需要直视和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改革的成败。具体措施与创新围绕上述三个方面难题,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逐一清除和打通改革过程的“难点”和“痛点”,摸索出一整套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第一,针对模式设计难题,学校顶层谋划,设计了“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见图1),为全校面向全过程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性框架和指导。“四三三”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博士生培养过程分为预选、硕士、博士、弹性延长等四个阶段,实施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三种奖助激励,落实招生入口优化、过程严格把关、毕业出口弹性设计的三个环节质量控制,完善制度设计、机制运转、措施落实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 图1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 第二,针对个性化实施难题,通过采取“利益机制+推动机制”互动的操作方式,实现了全校所有院系个性化方案的落地。2013年,学校在前期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改革指导文件,院系则结合学科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自愿参加改革的院系,由学校统一组织专家评审和论证,成熟一个实施一个,避免了以往“统一布置”后的“执行走样”。同时,只有参加改革的院系才可以分享改革后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即所属学科、学生都可以享受改革中的资源再分配以及奖助激励等。2013年改革启动后,首批就有24个院系参与改革、制定相应方案并实施;2014年,余下的6个院系(含学科、院系调整新成立的院系)也全部参加了博士生教育改革。第三,针对体系互动难题设计了南京大学本、硕、博培养一体化架构。构建了从本科生培养(“三三制”)到硕士生培养(“二三三”硕士生教育改革)再到博士生培养(“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风格一致、上下贯通、有机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提供南京大学学生最好的、系统化的教育和培养,既体现了高校回归人才培养本源的初衷,也避免了单纯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孤岛式”推进。第四,针对淘汰机制难题制定了特色化的严格考核与分流退出机制,为提升博士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了关键支撑。学校规定所有博士生在入学一年后都必须参加本年级的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如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的可作暂缓通过处理。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南京大学博士生最长学制8年),最多可参加3次资格考核,如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每次资格考核各院系均必须有不低于15%的学生暂缓通过,而优秀率则不得高于15%。暂缓通过的博士生根据学习安排,可加入到后面任何一个年级的博士生中进行资格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博士生才可以进行论文开题及后续学位论文的撰写。第五,针对原创交叉难题,培养过程中设立了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弹性延长阶段则推出了优秀博士生能力提升计划,致力于提升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学校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就设立了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旨在加强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创新研究,鼓励自由探索,重点支持研究生跨一级学科联合申请创新项目。优秀博士研究生能力提升计划则是在2012年正式启动的,针对已经达到或超过毕业条件而又自愿在校继续开展学术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此举意在激励优秀学生潜心研究,为获得更具有挑战性、质量更高的学术成果创造条件,更加突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六,针对以人为本难题,建立了常态化的博士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相应的“暂缓通过”博士生的帮扶机制。学校定期召开博士生、博士生导师、院系分管领导座谈会,根据师生建议并结合博士资格考核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考核方案。各院系在资格考核方案中进一步规范考核流程,明确针对“暂缓通过”博士生的具体帮扶措施。同时,学校每年开展面向全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现状问卷调查,及时掌握改革过程中博士生群体的科研、生活现状及关注的问题,较为客观地掌握博士生对改革后的资格考核及奖助政策的反应,从而保证改革对博士生的压力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这一系列难题的突破,解决了当前国内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关键环节难贯通、培养模式难融合、规模化实施难推进”等顽症,形成了一套面向培养全过程的“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模式,通过理顺博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打通质量控制关键环节的“堵点”,实现了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将全过程培养的教育理念落实为人才全面成长的教育实效;关键环节和机制的创新:贯通完善了入口优化、过程把关、出口弹性的全链条式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运行机制(见图2);规模化实施与管理创新:构建形成了基于资源统筹、弹性分配原则的校院改革互动新机制(见图3)。图2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 图3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实施成效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4年多来,围绕质量核心环节,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第一,严格的中期考核和分流退出机制在全校真正落地通过对博士生保持适当的压力,并把压力转变成动力,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图4 2014-2016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执行情况资格考核的核心就是严格控制质量关。相应的,增加压力的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帮扶和利益诉求机制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进而达到博士生资格考核的真正目的:不是“淘汰”,而是“促优”。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在参加第一次资格考核时结果是“暂缓通过”,而参加第二次考核时其结果已提升为“优秀”。第二,以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契机,深化和促进了博士生导师制度改革博士生导师的工作动力与分类指导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提升,切实将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首先,通过“四三三”培养模式改革,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可细分为五类:即未过关的学生、合格的学生、优秀的学生、拔尖的学生和弹性的学生等。导师最清楚所指导的博士生中谁最优秀、谁存在问题,“四三三”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导师对博士生进行分类指导,提高投入的针对性; 其次,导师指导博士生的频次和时间均有明显的增加。学校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导师在课题科研和实践项目中的指导比例由2015年的60%提高到2016年的71.4%;再次,学校适时对博导评聘制度加以改革,不再关注博导本身的头衔,而是关注其基本资格、岗位资格、招生能力和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更好地与博士生教育改革配合起来,推动博士生导师将更多的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到招收优秀学生与培养高质量学生上,投入到提升自身的指导水平与科研活力上。第三,全面、有效地提升了南京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首先,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博士生在学科群一流期刊发表论文由2010年的10篇增加到2015年的65篇;又如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博士生周平在国内率先发现了第一颗磁星,实现了我国脉冲星研究领域零的突破。其次,博士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2016年软件学院多位博士生在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FS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位列当年度全球高校第一。又如有数十位博士生在历年的云计算应用大赛、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数据挖掘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内外大赛上获得冠军或者特等奖。再次,有力地支撑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南京大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NI)排行从2013年全球43位上升到2017年全球12位;2016年,南京大学ESI排名中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1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以2014~2016年物理学院、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等三个学院的博士生发表的学科顶级论文数为例,博士生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为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5 2014~2016年南京大学部分院系博体会与思考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在学校创新体系战略下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本源的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入、不断完善、内涵提升的改革。简单地说,通过此次改革,南京大学给予了在校博士生选择性发展的路径和差异性起步的平台。学校通过对博士生的特色化培养,促进了博士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了统一改革模式观下博士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多样性成功。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不断的循环演进和调整。南京大学在前期博士生教育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改革主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分流淘汰、科教融合、课程改革为改革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改革深入推进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招生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国际合作、导师队伍、投入资助等环节在“四三三”博士生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在宏观层面将进一步夯实两个基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元质量评价机制,和基于综合资源配置的校、院系、学科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博士生培养模式,使得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在提升动力(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提升质量(核心素养、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和支撑发展(个人发展、学科发展、学校发展)上更上一个新台阶。国际上公认的大学发展模式有德国模式(如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美国模式(如19世纪起哈佛、耶鲁等高校创新性地开拓了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处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大学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探索和创新,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高校实际、体现中国大学发展特色的“中国模式”
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同学上半年一直在家上网课。不过目前多所高校已经明确了返校时间,大部分院校将实行分批返多所高校返校时间1.中国石油大学在校生8月23日开始返校报到,秋季学期9月7日开始上课;2020级本科生报到时间另行通知,9月14日开始上课;2020级研究生报到、上课时间另行通知。2.武汉大学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于9月6日返校注册,9月7日正式上课。2020级普通本科生新生于9月11日报到注册,此外,新生在9月12日至13日要接受入学教育并进行体检。2020级研究生新生则是在9月5日报到注册。3.中国政法大学8月29日,该校2017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2018级和2019级本科生、研究生返校;2020级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报到,8月31日正式上课。8月30至31日,该校2020级研究生报到,9月7日正式上课。9月7日,2017级本科生(新闻学专业除外)返校。9月12—13日,2020级本科生报到。疫情出现反弹的地区开学安排也相继延后了: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相继发布通知,延迟开学,何时明确开学及返校时间将根据疫情情况而定。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今年的研究生计划增量,重点是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也确定了一个消息:2021年研究生继续扩招!8月3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实施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召开了研究生教育会议。会议指出,中国传媒大学将从招生、培养体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调整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1.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结合我校特点,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2.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3.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4.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充分体现艺术硕士人才选拔的独特性。通过强化初试、材料评议、复试的考核重点,即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既具备良好的专业功底,又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从招生源头解决艺术硕士培养中的痛点问题。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举措1.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数量与种类。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2.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明确考试时长、内容和要求。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3.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学科专业方向设置调整围绕全媒体人才培养,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一级学科设置原则,用一级学科统领布局学科建设,突出传媒优势和特色。通过改革,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只是一个开始,这是一个信号,相信其他院校很快也有好消息了。
2020届秋招已经开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改革后的非全找工作……这是成都关于非全就业的问题这是目前山东省出台的文件,看起来还不同样一个做为即将毕业的非全小仙女的感又一个心态崩了的非全小哥哥下面是湖北的中建三局战役总的来说,一些大的企业,比如中字头和国字头,还有银行,有些地方的公务员和选调生等,都要求全日制研究生。目前只有山东省的几个市出台了对应国家改革的政策,其他的地区还没有出台。但是也不要急,大家可以像文章最后一张图那样去举报,另外一些私企还是比较认同统招的非全的。作为国家改革的第一批小白鼠,有些地区相应的政策还没来得及跟上,这是正常的。我们要自己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相信国家,相信党,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保护统招非全就业的权利。同时祝2020届,即将毕业的应届生们,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0.5万人。一时间,研究生教育招收人数超80万成为热议话题,引起了众多关注,特别是正在准备2018年复试的考研人及家长和正在着手开始准备2019年考研的广大考生及家长。不少人觉得,研究生教育进入大扩招时代,研究生再次面临贬值!事实到底如何呢?一、公报提供的2017年招收的80.5万研究生是一个总的概念,并非单纯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也不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数据,而是包含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一个总数。公报的用语是“研究生教育招生80.5万”,这是一个标准的用语。这个用语与我们日常说的“研究生招生”不是一回事。普通大众日常用语的“研究生”通常是指“硕士研究生”,“考研”是指“考取硕士研究生”。而公报的标准用语是指中国内地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招生总数。研究生教育,既包括硕士研究生招生,也包括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既包括全日制,也包括非全日制,绝非我们普通大众日常所说的和所理解的“研究生招生”指是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二、研究生教育招收80.5万人,里面的构成怎样?1、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预估我们知道,博士生的招收单位主要是985高校和各大科研院所,其他单位招收规模较小。下表是2016年主要985高校博士招收人数前十名统计表。2016年985高校招收博士人数前十名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研究生招生66.71万,其中硕士招生58.98万,中间的差额就是当年博士生招生的人数,为7.73万。根据这个“标尺”,考虑2017年不少大学和科院院所博士招生人数有小幅度增加,预计2017年博士生的招生人数与16年基本相当,估计大约8万人左右。2、2017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数量估计同样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研究生招生总数58.98万,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为51.7万,故2016年的非全日制招生人数约为7.3万人。由于2017年是把非全和全日制开始并轨招生的第一年,以往的非全考试是在每年10月,并轨招生使得非全的考试时间延后两个月,使得非全的报考人数相比2017年有大幅度增长,根据消息显示,很多招生单位也加大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力度。此外,不少地方高校和普通211学校从2017年开始对某些专业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特别是专业硕士的非全研究生,很多学校2017年开始从无到有,且招生规模不小。比如热门的经济管理类,金融硕士非全、会计硕士非全等等,招收数量某些学校甚至达到了全日制的一半。虽然无法具体统计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也可以做一个初步的预估。参考多种数据初步估计,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国招生规模预计超过10万人,大约10到12万之间。3、2017年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估计有了上面的估计数据,2017年的全日制招生规模就一目了然了。总数80.5万扣除博士招生人数和非全研究生人数,粗略估计为60到62万人之间。相比2016年的51.7万,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确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一时的特殊情况,不能说明研究生招生就进入了大扩招时代。三、2018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会怎样?2017年研究生扩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通过初步调查显示,作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大户的985高校的全日制招生在2017年并无明显增长,只有少数规模很大的部分高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有较大增长,比如山东大学。真正导致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增的是很多地方普通院校和少数普通211,在2015年前后突击申请增加了不少研究生招生点,并在之前的试运行后集中在2017年开始大规模扩招。而这种扩招显然是不可持续的。2018年相比2017年,尽管考研的报考人数增加了37万,从2017年的201万增加到2018年的238万,但招生规模不会因此水涨船高,近期反而多省份公布了不少高校撤销了部分硕士点的新闻。所以,预计201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基本与2017年持平,2018年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60万到62万之间。以上为小编看法,你怎么看呢?配图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4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从1978年到2018年,这条40年的时间轴,镌刻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壮大的40年历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变迁1978年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当年共录取研究生10708人。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教育领域法律。1981年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其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5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58个。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155人。1983年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198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刊。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1986年第二批10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1900年设立我国首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1993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国模突破10万。199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成立,这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前身。1995年正式启动“985工程”建设。最终确定了39所高校为“985工程”建设高校。开始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首次评选出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全国在学研究生规模突破100万。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5万个,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发布,研究生教育走上内涵发展之路。2014年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公费研究生推出舞台。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两种类型研究生招生工作并轨。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确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当前,我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78个,科研机构237个。在学研究生规模达263.96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6.2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12个“第一”01第一次研究生招生197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八年研究招生工作安排意见》,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当年录取研究生10708人。02第一家研究生院1978年10月,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研究生院。03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博士生导师1155人,通过率45%。04第一次学位授权审核1981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和博士指导教师名单,从申报到批准公布历时9个月。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246个,批准15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558个,批准358个。博士点申报1151个,批准318个,通过率27.6%硕士点申报4294个,批准3185个,通过率74.2%。05第一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982年2月6日,中国学位史上首页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答辩人:马中骐。答辩委员会由数理学部常委、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担任主席,朱洪元、胡宁、谷超豪、李华钟、戴元本、侯伯宇等担任委员。06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1983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获得博士学位。07第一位女博士徐工巧,1942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酶室研究生。1982年通过论文答辩,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这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女博士。08第一批试办研究生院1984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有22所高校陆续试办研究生院。09第一份研究生教育专业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是我国首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专业期刊,1984年9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司主办,杂志设设在北京理工大学。10第一个专业学位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原则同意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从此我国有了专业学位,即MBA。1986年12月16日中美政府合作的第一期MBA学员毕业留影11第一份学位专业目录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予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赵恒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我国迄今为止先后施行过四份学科专业目录。最新版于2018年颁布13个门类111个一级学科。12第一轮学科评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此项工作自2002年首次在全国展开,至今进行了四轮学科评估。本文内容整理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黑桃Q。本号文章欢迎分享,转载注明来源MBA网(mbachinaV)近期热文清华总裁班同学开餐厅破产,清华回应:这个锅,不背!值得一看!同济MBA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备考攻略《职场人转折点报告》:平均27岁升任经理,40岁升任CxO一夜裁员4.4万人:“稳定”是最不稳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