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公布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芬兰科学院合作交流项目批准通知,共有17个项目入选。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芬兰科学院(AF)的合作协议及双边工作计划,双方于2020年共同资助中国与芬兰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和双边研讨会项目,资助领域无限制,资助强度上,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10万元/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芬兰科学院(AF)的双边工作计划,双方共同资助中国与芬兰科研人员之间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和双边研讨会项目。经过公开征集,共受理申请71项。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及双方机构共同协商,将对以下17项申请予以资助,合作交流项目为期2年,执行期限为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2年);研讨会项目为期1年,执行期限为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1年):合作交流项目:双边研讨会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2017 年度科研项目四川地区白芨丰产管理的技术1 特征特性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假鳞茎块根状,白色,肥厚,有指状分歧;茎粗壮、直立;叶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先端渐尖。总状花序顶生,花大,紫红色,花瓣 3,唇瓣倒卵长圆形;蒴果圆柱形,种子细小如尘埃,自然萌芽率极低。白芨花期 4—6 月,果期 8—10 月,12 月倒苗。2 生态习性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忌阳光直射,不耐寒。最适气温 25~30 ℃、空气相对湿度 60%~70%;夏季气温高于 35 ℃、空气相对湿度高于 80%时均不利于其生长;冬季气温低于 10 ℃时停止生长,0 ℃以下或遇低温霜冻,假鳞茎易冻伤或冻死。常生于丘陵、山溪谷边及荫蔽草丛中或林下湿地,适宜栽培于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佳。3 丰产管理的技术自然野生状态下,成熟的白芨种子呈粉末状 ,非常细小,极少萌发成苗。因此,其种子自然萌发率极低,繁殖困难,目前人工繁育多采用分株繁殖,即将块茎切成小块种植。此外,采取组织培养技术也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实生苗,目前生产上也有采用。3.1 选地整地做畦白芨喜温暖、阴凉;忌阳光直射,不耐寒。宜选择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主的阴坡或较阴湿的生荒地块栽种,也适宜于经济林下套作,四川地区有在猕猴桃树下套作白芨,取得成功。栽种前深翻土壤 20~30 cm,结合翻地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 22.5~30.0 t/hm2、复合肥 750 kg/hm2,土肥混匀 , 于栽种前再浅耕 1 次,然后整细耙平,四周排水沟通畅。整地后做宽 1.2 m、高 30 cm 厢面,按株距 20 cm、行距 25~30 cm、沟深 10 cm 开沟或挖定植穴种植。3.2 种苗繁殖3.2.1 分株繁殖 。白芨以块茎繁殖可于 9—10 月收获时 ,选当年生具有 鳞茎和嫩芽,且无虫蛀、无采挖损伤的块茎作种。四川地区可随挖随栽,也可将种贮藏至翌春 2—3 月栽种。置通风干燥处阴晾数日后,沙藏于通风、阴凉、干燥的室内或木箱,注意检查处理霉变。栽种时将有 嫩 芽 的 块茎 分切成小块,每块带芽 1~2 个,伤口蘸草木灰。栽后覆 3~4 cm厚的细土,浇 1次稀薄的腐熟粪水,然后盖土与厢面齐平。3.2.2 组织培养 。采用液体培养基液体悬浮培养萌发种子 ,能有效提高白芨种子萌发率,缩短白芨成苗时间,快速获得白芨幼苗,目前已获得成功,有商业化白芨组培苗销售。3.3 移栽当幼苗的根生长到 3~5 cm 长时可移栽,移栽前需先驯化,再在炼苗棚中培养一段时间,前期注意弱光保湿,一般覆盖遮阳网保持弱光,并覆盖薄膜保湿,移栽 15 d 后白芨成苗即生长正常,移栽 30 d 左右即可定植。白芨移栽存活的关键是原球茎的大小及活力,一般有原球茎的幼苗均可移栽存活,存活率可达 95%以上。3.4 田间管理3.4.1 中耕除草 。 白芨田间除草主要分为 4 次 , 第 1次 于4 月齐苗后 ,第 2 次于 6 月生长旺盛期 ,第 3 次于 8 月后 ,第4 次则结合间种作物收获期进行除草 ,每次中耕需浅锄 ,避免伤芽伤根。也可采用黑色地膜覆盖防除杂草。3.4.2 排灌水 。白芨喜阴湿环境 , 栽培地需经常保持湿润 ,夏季干旱时需早晚各浇 1 次水。白芨怕涝,雨季需及时疏沟排出积水,避免烂根。因此,保持田间排水沟通畅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地方可安装自动化喷灌系统灌水。3.4.3 追肥 。 白 芨 喜 肥 , 生 育 期 间 , 结合 中 耕 除 草 追 肥 3~4 次 ,每次施复合肥 450 kg/hm2 左右 。8 月后结合第 3 次中耕除草将充分沤熟的堆肥盖土压入厢面。冬季倒苗后施足腐熟厩肥或堆肥,有利于白芨养分积累,促进假鳞茎的生长和萌芽。3.4.4 间作和遮荫 。白芨植株矮小 , 生长缓慢 , 栽培年限一般为 3~4 年,可于前 2年在行间间种短期蔬菜作物,进而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在光照较强、无荫蔽条件的地方栽植白芨时,需覆盖遮阳网,特别是春夏季节。3.5 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有根腐病和黑斑病,以防治为主。根腐病又称烂根病,发病期 6—8 月,四川地区多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发病初期根局部呈黄褐色而腐烂,以后逐渐扩大,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分枯萎死亡。田间管理时注意排涝防水,土杂肥要充分腐熟发酵,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发病初期用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灌根,也可用 50%多菌灵 800 倍液或 50%百菌清 800 倍液喷施,每隔 15 d 喷施1 次 ,连续 3~4 次 。黑斑病 7—9 月为发病盛期 ,可用 50% 多菌灵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浸种预防,或发病时喷施,每隔 5~7 d 喷施 1 次,连续 2~3 次。虫害 主要是地老虎。3—4 月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和枯枝落叶,消灭越冬幼虫和蛹;清晨日出之前,检查田间,发现新被害苗附近土面有小孔,立即挖土捕杀幼虫;4—5 月,小地老虎开始危害时,用 50%甲胺磷乳剂 1 000 倍液拌成毒土或毒沙撒施 300~375 kg/hm2,防治效果较好 ,也可用 90% 敌百虫 1 000 倍液浇穴。3.6 采收与加工白芨种植到第 3~4 年后即可采收,9—10 月地上茎枯萎时,用二齿耙、平铲或小锄细心地将鳞茎连土挖出。要留种的将块茎单个摘下,不摘须根,选留新杆的块茎作种用。其余的摘去须根,除掉地上茎叶,抖掉泥土,运回加工。加工时在清水中浸泡 1 h 后,除去粗皮,洗净泥土后放沸水中煮(或蒸)6~10 min,至内无白心时取出,烘至全干,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灰渣使其光滑洁白。一般可采收鲜品12~15 t/hm2,可加工干品 3.0~4.5 t/hm2。白芨以个大 、饱满 、色白、半透明、味苦、嚼之有黏性、质坚实者为佳。贮于干燥通风处,注意防潮防霉。
科技创新大潮涌,千帆竞发勇者胜。4月13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262项“河北创造”闪耀全省最高科技殿堂。这是一方敢为人先的热土:创新驱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华北制药、冲出重围高擎自主创新大旗的石家庄金士顿……一次次书写时代传奇。这是一处创新喷涌的泉源:国际首次提出“电磁防护仿生”新概念、高性能节能门窗系统站上全球制高点、洁净化制备集成关键技术解出炼钢领域世界难题……一次次刷新河北省进步的前沿。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杀手锏”技术,一批成果“领跑”,自主创新夯实“内力”,“众创”活力迸发涌流。走过万水千山,站在新的起点,河北创新浪潮,继续奔涌向前。图为华北制药制剂生产线。河北省科技厅供图“原创”几多难?十年可不鸣,一鸣则惊人省科学技术奖,最受关注的无疑是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得主。今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马峙英、东旭集团总裁兼总工程师李青,两位科学大工匠的名字闪耀着这份荣誉的榜单。人们常说“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上世纪90年代初,棉花黄萎病在我国黄河流域大爆发。“眼看着就要收获了,却突然得了这种病,一下子就减产严重甚至绝收了。”马峙英说,“要想重振棉花产业,得靠自有的知识产权。”图为马峙英(右二)带领团队做陆地棉种质资源吐絮期调查。河北省科技厅供图之后20多年,马峙英铆足了劲日夜钻研……无数次失败后,团队终于育成了一系列抗病种质资源。同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的李青,开风气之先当“创客”。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试验……她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一个个尖端技术难题。30年来,她带领东旭一次次打破国外垄断,改变了国内平板显示产业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使一台液晶电视机的价格由万元以上降到两三千元。对于如何实现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化的“双丰收”,李青说:“心无杂念是打开科学奥秘之门的‘钥匙’。”正是这份专注让一个个科研设想“落地生根”。甘坐冷板凳、勇做挖井人,是基石,也是标杆。细数今年获奖项目,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突显。共拥有专利、标准等各类知识产权1144件,51.4%的项目知识产权所有权属于河北省单位。“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今年,石药集团中奇制药技术(石家庄)有限公司周付刚领衔完成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碳青霉烯类药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在做研究。石药集团中奇制药技术(石家庄)有限公司供图据介绍,这一创新药单在实验室就经历了十余年的孕育,如今,碳青霉烯类药物制剂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大大节约了患者用药成本。谈起这份成绩单,周付刚说:“做科研就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心理准备,做药尤其如此。中国十多亿人不能全靠吃外国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医药供应。”碳青霉烯类药物制剂已上市产品。河北省科技厅供图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次获奖项目中,许多项目不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论文,而且实现了良好社会应用。这说明河北省技术研究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都在提升。”河北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郭玉明说。勇立潮头、踏浪而行,河北自主创新,不断开创崭新局面。激活源头调动原始创新。出台基础研究行动实施方案,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河北,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刀刃向内深化自我革命。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项目申报环节,建立稳定支持机制,推进由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与2017年相比,河北省研发投入强度从全国第19位提升到第16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第24位提升到第20位。从过去引进吸收再创新,到如今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这一历史性变革,彰显着河北省发展动力正向创新引擎上切换。但郭玉明也表示,目前,河北省基础研究依然存在短板,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广大科技工作者还要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可喜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河北省创新生力军。2020年度,省自然科学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35岁,省技术发明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35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31岁。45岁以下科技人员主持完成的项目共81项,占项目总数的32%。“协同”有多火?“京津冀”“产学研”大合作此次获奖名单有个细节引人注意: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的项目占比达58.3%。“半数以上获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的成果,由企业主导或参与完成。”郭玉明说,这表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大研发投入进行科技创新,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行快,众行远。如何促进科技、人才、产业、空间统筹协调,使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河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获奖项目中,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斩获了2项一等奖,涉及新能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多个应用场景。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高比例新能源发电‘源网荷’协同互动消纳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技术发明一等奖。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供图“这次获奖,不仅是公司实力的证明,更是产学研、京津冀合作的典范。”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高比例新能源发电‘源网荷’协同互动消纳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参与人、科林研究院副院长常生强表示,依靠与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北京清软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作,项目建成了“源网荷”协同调度系统,使河北电网调峰能力增加120万千瓦,近三年多消纳新能源56亿千瓦时、直接效益12亿元、增收节支42亿元。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众创、众包已不是“新鲜事”。数据显示,河北省与外省合作的项目有146项,其中京津冀合作项目有63项,占与外省合作项目数的43%。京津冀协同创新项目获一等奖9项,占一等奖获奖比例的28%。在加快科技创新之路上,河北的方向更加明晰——对内挖潜力。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覆盖所有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对外抓机遇。跟随市场之“手”,三地整合人、财、物和行业上下游共筑创新高地,95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油”……加减之间,日渐长高长大的创新主体,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三年前5.5万家增长到8.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増势强劲,达到9400家,是2017年底近3倍。成果转移转化成绩亮眼。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全国排名由“十三五”初期的20位上升到14位,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三年突破200亿元,“十三五”累计超过800亿元。今天的河北,前景光明,大有可为。一年来,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6%,高于规上工业1.7个百分点。“高峰”有多高?“跟跑”“并行”“领跑”节节高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石家庄金士顿轴承科技有限公司气动实验台。河北省科技厅供图今年,河北省评选出的262个项目中,涉及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石化、食品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的项目有186项,占项目总数的79%。郭玉明认为,这正显示出科技创新“面向产业需求”的鲜明导向。“解决国际公认技术难题”“项目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国外行业垄断”……翻看科学技术奖榜单,不难发现,河北省主导产业的科研实力在全国乃至世界已占有一席之地,正在从“跟跑者”“并行者”向“领跑者”转变。听闻“基于故障多元信息的新型保护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作为项目参与者、见证者,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增平十分激动。“电网的快速发展使仅依靠被保护设备信息的继电保护面临根本性挑战,保护误动拒动风险并存,严重威胁电网安全。但没有谁会告诉你关键技术,只有咬牙向前走。”王增平表示,团队历时十余年,对保护构成模式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彻底变革,研制了国际上首套基于故障多元信息的新型保护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电网发展给保护带来的新挑战。初心不辍,他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该项目成果应用于1000余座变电站,出口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销售额达24.94亿元,利润累计3.2亿元。从实验场转战到实际应用场,燕山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系教授赵静一带领团队进行了更为艰辛的磨炼。没有完备的理论,很多技术难点亟待填补……团队进行上千次调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最终,“液压元件/系统及系统群可靠性增长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应用于海军舰艇、导弹控制、装甲车辆、中国天眼、C919/Y20/长征火箭运载装备液压系统,近三年新增销售额达44.89亿元,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驱动发展,科技点亮未来。一年来,河北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紧迫需求,整合省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创新项目组织模式,启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链为锚,为传统产业谋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育新固基,为新兴产业添动能。数字经济、氢能源、电子纸、大健康,一个个新兴项目加速落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除了展现河北省实力的“高大上”科技成果,服务疫情防控的科技成果也技术含量满满。由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省儿童医院等检验科室合作攻关的多重 PCR 技术原理、转化及应用。河北省科技厅供图直抵病魔腹地,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等单位从理论、基础、临床三方面开展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系列研究,形成了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细胞-动物-临床”完整证据链。精准捕捉病毒,省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等检验科室合作攻关,攻克多重 PCR 技术存在多引物交叉配对、扩增效率不平衡等技术难点,实现了一份标本同时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体,优化了病毒核酸检测方案。服务综合防控,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较早发现并提出新冠肺炎患者腹泻症状被低估,推动了新冠病毒胃肠道感染以及粪口传播途径的研究。……“疫情发生以来,河北省设立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专项,先后组织实施两批共计62项科研攻关项目,在科技进步奖评审中单独设立‘抗疫成果组’。”郭玉明说,本次表彰奖励13个项目、77个完成人、24个完成单位,充分激发了科技服务疫情防控正能量。科技加持、创新逐浪,河北抓住机遇、奋发向上,必将淬炼出新的辉煌!(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产经周刊讯(记者 欧亚琦)近日,2021年三一科技节落下帷幕。大会上,三一宣布,2020年共发放年度研发项目增量毛利提奖总额高达1.6亿元,其中个人奖励最高超过了300万元。实打实的巨额激励,不但让三一研发人充满了干劲,更是引发行业内外热议,纷纷表示“这才是别人家的公司”。共享增量毛利单人最高奖励超300万元2017年,三一开始运行增量毛利提奖制度,以某个研发项目当年的增量毛利为基础,对参与该项目实质性工作的员工,进行一定比例的提奖奖励,意在与研发人才共享增量毛利、共享成功。近年来,增量毛利提奖总额连年攀升,2020年发放的三一增量毛利提奖总额更是突破1.6亿元,覆盖了泵送、重机、重起、重装等各大事业部的近20个研究院和数十个项目。具有排量大、压力高、性能可靠、安全智能、高性价等优点的“60米C10泵车”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自上市后一路畅销,广受客户好评。“60米C10泵车”项目经理透露,该项目2020年共发放了超2000万元的增量毛利提奖,他本人获得了300多万元的最高个人奖励。而在2021年,该项目将发放的提奖金额比上一年度更高,有望超过3000万元,他个人预计将获奖400多万元。目前,新一波的奖金正在陆续发放中。他表示:“增量毛利提奖吸引力很大,很多人的薪资直接翻倍、甚至翻了好几倍。大家带项目的积极性、参与度和执行力都大大提升了。”加大研发人才激励加大研发投入在三一,从研发项目立项到产品上市的各阶段,均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如研发项目奖、增量毛利提奖等,不断激发研发团队创新热情。这也是每逢三一科技节,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必强调的话题:“要加大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把该花的钱花出去”“要给予科研人员极高的荣誉”。当前,三一拥有7000余名研发人员,同时还在大力推行研发人员倍增计划,进一步引入和培养优秀人才。在三一集团未来五年的“3个3”规划中,研发工程师的数量将达到30000名,他们将与3000名产业工人一起,助力集团实现3000亿元销售额。秉承“一切源于创新”的理念,三一将研发投入视为最有效的投资,把每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投入研发。2020年,三一重工研发投入62.5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6.30%,较上年增长了15.60亿元。“我们以空前力度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这是过去三一集团成长的主要因素,也是未来实现更高速度、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战略。”向文波说。研发创新是三一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第一驱动力,正不断推动三一事业走向新的高峰。【来源:星沙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海外网3月31日0时起,“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2020年11月8日,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大会安排“揭榜挂帅”发布路演等活动,吸引海内外人才参会。李 忠摄(人民视觉)4月11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江苏苏州举行开幕式。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3月17日,2021中国国际半导体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近期,各地频发“英雄帖”——3月2日,辽宁省公布2021年首批“揭榜挂帅”榜单,包括科技攻关项目100个;3月29日,湖北省武汉市发布5个重大科技专项,面向全社会实施“揭榜挂帅”,承诺提供1.35亿元市级科技研发资金;4月9日,湖南省为2021年度8个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发榜……“揭榜挂帅”是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把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在破解“卡脖子”难题过程中,“揭榜挂帅”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认为,“揭榜挂帅”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的重大举措,主要针对当前一批制约创新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实行“揭榜挂帅”的办法,可以促使更多优秀科研团队脱颖而出。谁有本事谁揭榜“揭榜挂帅”就是能者上、智者上、谁有本事谁上,是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的一种机制。长期以来,有件事一直困扰着供电公司。为了快速发现、解决故障,供电公司给配电设备安装了智能监控单元,但问题随之而来,这些单位暴露在户外,通过公网与服务器连接,存在被网络入侵破解的安全风险。国家电网浙江杭州供电公司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把任务交给了该公司大有科技智能配电网创新团队。大有科技团队讨论后,想到了一个主意:“揭榜挂帅”。今年2月,他们把需求向社会张榜,很快,有一家企业揭榜了。浙江九州量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表示,量子通信技术可以破解这个难题。九州量子创始人郑韶辉分析说:“利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术,具有无法被窃听或破解的高等级安全特性。”3月8日,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实验室里,随着硬件调试、代码执行、量子加密的遥控分合闸指令被成功解密并接收执行,电力量子加密开关研发成功。“将量子加密技术应用到配电设备上,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他们将逐步把量子科技推广到更多电力设备应用上去,保障电网安全,服务城市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认为,“揭榜挂帅”可营造英雄不问出处的氛围,让有创新实力的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受限于身份,都能参与其中,提升社会整体创新活力。“揭榜挂帅”具有需求明确、导向清晰、参与面广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破解难题的机制。目前,甘肃省兰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正在快速修建中,预计明年就能开通运营。而刚开工的时候,这个项目曾遭遇过难题。红砂岩地层地下水浸泡基坑,坑内涌水涌砂,造成施工困难。兰州市把本市发展中遇到的“卡脖子”技术梳理成榜单,面向全社会发布“英雄帖”。兰州市还通过各驻外办事机构“主动对接”,人才工作站“牵线搭桥”,线上线下发布公告“全面撒网”,吸引更多掌握核心技术、具备攻关能力的创新人才和领军团队积极参与揭榜。不久后,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揭榜并攻克了2号线修建中的难题。据估算,新技术的引入可以节省工期200多天,降低成本2000多万元。“揭榜挂帅”实质上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可以有效破除“唯论文”倾向。多年来,科研课题(经费)采用申报制。项目申报人完成论文发表等“规定作业”后便可结项,科研成果可能并没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产学研脱节。“揭榜挂帅”制坚持效果导向、成果导向,使科研成果可以解决真问题。近日,山东省科学院能源所副所长刘志刚带领团队研发了大功率LED灯。通过 “揭榜挂帅”,这一成果成功走出了实验室。“原本项目成果鉴定会结束后,我们就会接着申请另外一个项目,之前的项目大多会沉淀在实验室或数据库里。”刘志刚说。2020年6月,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向社会提出隧道照明智慧化需求,刘志刚团队凭借较强的研发实力揭了榜。刘志刚团队研发的大功率LED灯采用高热流散热技术,寿命比普通LED灯延长2万小时左右,还可根据天气、车流量变化调整亮度和色温,每年每公里可节省电费超过1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即将投入实际应用。薛澜认为,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可以带动一系列科研管理重大改革举措破题落地。在团队遴选方面,能以更加开放姿态选拔人才,打破科研“小圈子”;在资源配置方面,从学术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落到实处;在考核评价方面,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攻坚克难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各地频发“英雄帖”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揭榜挂帅”被寄予厚望。“揭榜挂帅”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和激烈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在部委层面,工信部较早进行了“揭榜挂帅”尝试。2018年11月,工信部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方案》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16项揭榜任务,并明确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融合应用、支撑服务等活动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法人单位,或者由多个单位组成的联合体可申请成为揭榜单位。在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揭榜挂帅”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解鑫表示,“榜”就是临床任务批件,拿到批件,我们就分阶段给予支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研发力量。“‘揭榜挂帅’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紧迫需求,来设计研发任务。”解鑫指出,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军令状”等改革举措压实责任,使科技计划能够更加聚焦国家需求,增强攻坚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近日表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重大攻关项目,包括量子信息、星际探测以及涉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卡脖子”重大攻关项目,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按照“揭榜挂帅”的要求予以推进。4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创新改革借鉴“揭榜挂帅”,采取任务清单方式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及时公布《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举措清单》,组织各地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委、局)揭榜,原则上每个地方年度揭榜改革任务不少于3项。在地方层面,“揭榜挂帅”成为攻破技术瓶颈的“法宝”。早在2017年初,贵州省就率先打破惯例,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张榜”出来,面向全国公开悬赏攻关。贵州省发布的“招贤令”立足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不设论文考核指标,受到了广泛关注。随后,全国各地开始密集探索“揭榜挂帅”。政府部门积极为“揭榜挂帅”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3月10日,广东省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发布了《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揭榜挂帅制技术攻关项目试点工作方案(试行)》。《方案》指出,“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发榜方是提出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重大需求或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的单位,主要为广州市重点产业领域龙头骨干企业,由市科技局论证后向全国张榜,再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或联合体主动揭榜,揭榜成功后,揭榜方与发榜方组成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项目技术攻关。《方案》还明确,市财政为单个项目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3月12日,陕西省科技厅表示,将在陕西省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中实施“揭榜挂帅”方式,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揭榜挂帅”项目将列入省级科技计划,并获得资金支持,重大应急性共性技术攻关由财政负担全部科研经费。其他“揭榜挂帅”项目以企业自筹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省科技厅根据供需双方签订的合同核定“揭榜挂帅”项目科研经费总额,并按照不超过科研经费总额30%、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揭榜制”规则在完善“揭榜挂帅”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揭榜挂帅”规则逐步细化。4月1日,《湖北省揭榜制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外发布。《办法》提出,建立覆盖需求征集、论证遴选、揭榜对接、评估评审、立项、执行、验收全过程的科研信用记录制度,由省科技厅或委托专业机构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评估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等参与主体进行信用管理。省科技厅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记入“黑名单”。4月9日,湖南省为2021年度8个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发榜,并对项目资金拨付进行了严格规定:资助经费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分年度拨付,当年拨付40%,中期评估通过后第二年拨付30%,第三年再拨付30%。项目实施成效好且需持续研究的可以滚动支持资助;效果不好的,终止实施并按规定追回相关财政资金。还有一些地方探索平行竞争模式,由专家组为每个揭榜项目初步筛定2—3个入围团队,每个入围团队获得10%的启动奖金,平行展开研发攻关,获胜者赢得项目剩余资金,充分激发“鲶鱼效应”。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季冬晓认为,“揭榜挂帅”,要注重把好项目筛选、人才甄别、成果评鉴、市场转化等关键环节。应细化入榜项目的技术指标、过程周期、奖励金额、结项方式等具体指标。“揭榜挂帅”过程中,研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降低风险?浙江省金华市在全国率先试点推出了“揭榜险”。截至2020年末,金华市已面向全球发布榜单475项,榜额超18亿元,吸引超100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洽谈对接。攻克难题23项,兑现榜额6330万元;完成揭榜120项,榜额超3亿元。但研发毕竟有风险,于是,金华市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新型险种“揭榜险”:因不可抗力导致“揭榜挂帅”项目失败的,由保险公司按照项目投入分别给予发榜人和揭榜人补偿。政府给予投保费用50%的支持。2020年6月,金华市首份“揭榜险”保单诞生,投保方是浙江派尼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5月,金华市发布了100多个企业的技术需求榜单,派尼尔公司的发动机节能减排技术需求就在榜单上。很快,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揭了榜。“我们从20年前就开始进行小型发动机节能减排研发,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天津内燃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贾滨说。但由于该项目研发周期较长、前期设备投入大,贾滨团队对揭榜也难免有所顾虑。为解决研发的后顾之忧,派尼尔公司与保险公司签下了这份“揭榜险”。季冬晓认为,实行“揭榜挂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事关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创新“长板”,带动整个国家创新生态链形成良性循环。(本报记者 潘旭涛)《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13日 第06 版)
激励青年科研人员让更多成果从试验场走向练兵场国防科技大学自2016年设立青年创新奖以来,配套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资助60位青年科研人,经费总额共计2200万元。过这个平台,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阵崛起,重大技术项目研究不断加,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快研发,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注入了新的动能。◎本报记者 张 强通 讯 员 方 娇 刘巧林“在国内外同领域研究中,你的成果属于什么样的水平?”“科研成果在部队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哪些效果,是否满足武器装备的需求”……这一个个充满“火药味”的问题,是在国防科技大学近日举行的2020年度青年创新奖评审会议上,10余名专家向40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的。记者了解到,为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为战而研的激情、动力,国防科技大学于2016年开始倾力打造青年创新奖,将其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助推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干拔节成长,一大批科研成果正从试验场走向练兵场,新质战斗力不断生成。将前沿基础研究变成战斗力“面对提问,我们都感到压力不小。”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过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助理研究员宋锐经历过不少答辩,经验颇为丰富。可这次参加学校的青年创新奖评审,他却显得有些紧张。同宋锐一样内心忐忑的还有李裴森副研究员。从事石墨烯磁隧道结及磁传感器研究的他,曾首次将多铁材料与隧道结集成,实现了隧道结磁电阻的电场操控,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应变电子学的开创工作之一。尽管头顶“光环”,但迎上现场评委的目光,他的手心仍不免有些出汗。“从历年评选情况来看,只有具备相当扎实的科研工作基础,且在所从事领域取得同行公认、评审专家认可的博士毕业生,才有可能获得青年创新奖。”该校科研学术处处长孟兵表示。2017年度青年创新奖一等奖获得者、智能科学学院教授肖定邦表示,正是在青年创新奖配套科研项目经费的资助下,他带领团队将目光锁定在速率积分型微陀螺的研究上,其研制的速率积分微半球陀螺在国内比测中排名第一,有望解决自高旋弹药姿态测量精度、卫星拒止下无人装备高精度自主导航等技术难题。换句话说,智能弹药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极易失去打击精度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使我军在未来战场上不依赖于卫星导航,也能让智能弹药瞄得更准、打得更狠。目前,相关科研成果已进入装备应用验证阶段,将前沿基础研究转化为部队战斗力指日可待。在青年创新奖的资助下,已有越来越多的获奖者像肖定邦一样,成长为各专业的“明白人”和“顶梁柱”。从创新奖走出来的青年科学人才5年前,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时年34岁的副教授余同普获得学校2016年度青年创新奖一等奖。获奖当年,他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次年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去年,因在强激光驱动高能粒子束、超短X/γ射线源和正电子束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获得了第十六届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最近,他还获得了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如今,他正以“领头羊”的身份,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继续攀登科学高峰。3年前,电子对抗学院时年33岁的助理研究员张珂获得学校2018年度青年创新奖二等奖。获奖后,他被优先推荐,成为学校首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青年项目,获得青年军事学者“最高”课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助平台优势,他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大展拳脚”,现已晋升为副研究员。平台有多大,发展就有多广阔。“给我们青年人压任务,就是给我们锻炼成才的机会。”2019年度青年创新奖获得者、气象海洋学院副教授马占宏表示,奖项所带来的浓厚的科研氛围、严谨的科研态度、丰富的平台资源,为他创造了成长成才的良好“生态环境”。去年,凭借扎实的科研成绩和未来创新发展潜力,他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数据显示,自2016年设立青年创新奖以来,该校已有120人获奖,有近40%获得国家级和军队、省部级各类奖项。其中,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释放创新能量“为战而研”如何让那些有才华、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员充分释放创新能量,使他们成长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科技奖励或许有着它独有的激励作用。“我拿到青年创新奖配套科研项目经费时,最自然的想法是,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科研工作。”第四届青年创新奖二等奖获得者、信息通信学院讲师程云说,当时他拿到的配套科研经费是30万元,将其用在了未来战场亟待解决的下一代星地融合网络的研究和建设中。一大笔经费带给获奖者的是底气,也是责任,它能激励更多青年科技人员勇闯科研“无人区”,释放创新能量“为战而研”,促进战斗力进一步生成。“这是我学术生涯中最具意义的经费之一。”2020年青年创新奖获得者、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耀华告诉记者,加速器芯片是超级计算机惊人算力的源泉,为让其更好服务于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他将50万元奖励经费投入到存内计算架构研究中,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在主流内存领域的高水平研究空白,为推动超算核心加速器整体效能的提升,保持我国在超算领域的领先优势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不少受访获奖者指出,获得配套科研项目经费让他们有条件钻进某个领域“探险”迅速破解科研难题,或将其转化为科研成果,应用于提升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截至目前,青年创新奖配套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资助60位青年科研人员,经费总额共计2200万元。通过这个平台,该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方阵崛起,重大技术项目研究不断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快研发,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注入了新的动能。(来源:科技日报)
2月5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17年度安徽省省级环境保护科研项目验收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单位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安徽农业大学共同承担的2017年度安徽省省级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厂环境激素类物质的迁移规律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估(2017-09)》进行验收。省生态环境厅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应用单位代表、省环科院主要负责人、承担单位课题组成人员参加会议。 该项目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水中典型雌激素类物质方法,研究了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典型环境激素类物质EDCs的污染现状;以四个污水处理厂为例,得出12种典型环境激素类物质在巢湖流域代表性污水厂出水的检出频次和浓度水平;揭示了巢湖流域EDCs在污水处理厂不同工艺中的迁移特征,评价了污水处理厂EDCs生态风险;研究了12种EDCs在四个污水厂的去除效果;初步探讨了EDCs去除效果与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环境要素的关联性;同时提出了巢湖流域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若干管理措施及意见建议。项目提交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各1套,发表国内外论文2篇。 专家组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详细听取成果汇报,经质询讨论,专家组认为该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合同书设定的各项任务,课题平均得分90.4,经专家同意一致通过验收。课题填补了EDCs在城镇污水厂这一重要环境通道的基础数据,也为巢湖流域敏感地表水体中EDCs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控制提供了必要科学支撑。 【来源: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谭蔚泓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有效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既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给出的重要命题,更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需求已远远超越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阶段,现在“健康人生”的内涵是按照人类生命周期,贯穿孕育、成长、疾病和衰老全过程,覆盖身体、头脑、情绪、环境相关各方面,通过合理干预管理实现最大的幸福,而全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推动。通过科技创新保障健康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现代医学诊疗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也需要其他学科的共同作用力。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中,医学、药学、生物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的力量都集结起来,为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争分夺秒。近期,黄峥卸任拼多多董事长,宣布将更多结合个人兴趣,致力于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命科学”又一次刷屏朋友圈。之前百度CEO李彦宏创立百图生科、字节跳动张一鸣全球招揽医药领域人才、盛大陈天桥建设脑科学前沿实验室——大量互联网、创投行业领军人物痴迷生命科学领域,其内核是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本能好奇、对世界本质的无尽探索和对健康长寿的永恒追求,这是从古至今推动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内驱力之一。未来10年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关键战略机遇期。中国科学院已从顶层布局实施“率先行动”,2019年成立首个医学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在人口健康领域加快设立了一批新型科研机构,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我省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应牢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使命,抓住历史机遇,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着手科技前沿布局,提升我省对生命医学研究领域的战略层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创新资源统筹等手段,把握生命医学黄金发展期。省科技厅日前印发《湖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湖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建设领域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精准医学等。在此基础上,建议加快推进有利于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地实施的机制体制优化改革,聚力打造生命健康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进国家级生命健康研发平台。开展生命医学相关项目培育,部署一批重大疾病和湖南特色病种攻关项目。“后疫情”影响还在持续,世界格局持续变化,这个时代正在全方位渴求原始科研创新、呼唤自主科学技术。湖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健康湖南列为重要目标,而这些都需要科技领域的原始创新来支撑。生命医学研究投入大、周期长,但回报率也很高,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疾病和湖南特色病种攻关项目,鼓励全省相关优势科研力量以有组织的方式联合攻关,才能加速健康湖南建设步伐。弘扬湖湘精神与学风,加快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早在201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握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新趋势,着力提升生物药物、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湖湘精神被概括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学风的特点就是能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勇于任事、不务空谈。全省科研工作者应深切认识到,建设好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科研目标设定的出口一定要落实到人民健康需求;应大力弘扬湖湘精神与学风,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试剂、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引育高端人才,做好长远发展的科技人才战略储备。湖南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医药研发和产业领军型高端人才紧缺。应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建立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加快建成生物医药产业专业人才聚集区;完善各种人才引进政策,瞄准生物医药产业需求,注重交叉学科人才引进。与此同时,生物医药领域有很多知名湘籍院士和高端人才,他们对家乡生命健康建设充满热情和期待。我省应通过适当方式使这些高端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以弥补省内领军型人才严重不足问题,使他们成为推动湖南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的领导力和重要推动力。勇担社会责任,面向人民健康促进科普工作有序发展。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现的“两翼”。当前,广大人民追求健康长寿的生活,却面临科技、信息、医疗资源不均衡、不对称问题,同时一部分人的盲目追求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腾讯公司曾调研发布《谣言治理报告》,显示全年拦截谣言超5亿次,其中健康与养生类谣言文章的比重高达38.77%,是谣言重灾区。在阅读倾向碎片化、移动化的今天,谣言迅速扩散、危害很大。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能用较低成本构筑社会稳定基础。因此,应通过改革科普工作评价体系、加大科普经费投入等方式夯实科普建设根基,同时呼吁、激励更多个体投身科普事业,努力产出更多生命健康主题的优质科普产品,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文化支撑。(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湖南院士咨询与交流促进会会长,湖南大学教授)[责编:姚懿轩][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今天的人们,对ETC再熟悉不过了。这种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大大提高了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从人工收费到ETC全国联网智能系统,中国智慧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鲜为人知的是,最早参与制订中国ETC行业技术标准,并为核心设备提供解决方案的是一家深圳企业——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溢科技研发的智能交通设备。别人的东西用起来不方便就自己造说起企业发展和创新历程,金溢科技创始人之一、副董事长刘咏平博士眼里闪着热忱的光。刘咏平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中国ETC还处于萌芽阶段,各省市级交通管理和收费多为人工收费,且普遍一路一公司不联网状态。当时,欧美已拥有相对完善的ETC智慧交通管理收费系统。“也有一些省市使用ETC系统的,但大都是国外设备,常常改一下小小的流程环节,就会被推三阻四,好几个月都解决不了。”刘咏平说,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也对智慧交通提出了迫切需求。“公司董事长罗瑞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就拉着我们几个兄弟股东一起创立了金溢科技。” 公司成立后,罗瑞发主抓项目和市场,刘咏平偏重技术研发。“我们发现深圳市民对ETC的接受度高,对新事物和新科技的接受特别快。”就此,金溢科技在深圳这片创业热土上破土而出。用元器件也要“堆”出自己的ETC设备“公司刚成立时,国内已经有了ETC信息系统,但是没有设备,要靠进口。我们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从基础科研层面突破,从最核心的地方着手。”刘咏平告诉记者,国外ETC设备制造主要采用芯片,但当时国内根本没有。怎么办?“就是用元器件堆,也要堆出来。”刘咏平说,金溢科技最早的ETC设备是在没有芯片的情况下,靠中国人的巧劲和拼劲生产出来的。当时正赶上广州上马最新的ETC项目,金溢科技凭着这股打破科技壁垒的硬气,赚到了第一桶金。金溢科技研发人员在调试设备。然而,ETC行业发展并未像他们设想的那样迅速勃发,撬开市场极为艰难。“那时,我跟老罗常常推着一台小推车,载着设备做展示和推销。”同时,他们继续在科技研发方面下功夫。“我们发现,没有芯片的ETC设备,稳定性不好,所以我们决定还是要从芯片上寻求突破。”刘咏平又转身回到高校,找专家、找教授,组团出国考察学习。“当时并没有那么宏大的科研理想抱负,就是不想受制于人,想着中国能有属于自己的先进ETC系统。”2006年,已在业界小有名气的金溢科技引起国家交通部的关注,应邀参与中国ETC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刘咏平表示,高速公路是交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计划大力发展智慧交通,这给我们提供了历史机遇。2007年,中国ETC行业技术标准正式发布,国家进入智慧化的道路交通收费管理时代。金溢科技也由此成为ETC行业领军企业。建起全链条生产基地2010年前后,金溢科技为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时代做技术储备。该公司与清华大学、电子科大、华南理工等高校实验室进行产学研合作,陆续积累了一批研发项目和成果。2017年,金溢科技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迄今为止,金溢科技已获得500多项授权专利,参与制订的技术标准多达30余项,成为智慧交通行业的先行者和技术引领者。刘咏平透露,金溢科技现已建立起业内最大的全链条生产基地,构建了从SMT到组装的全链条生产能力,拥有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检验水平,全面实现生产过程信息化追溯管控,具备车规级电子产品生产能力。今年初,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金溢科技凭借突出的创新能力和极高的市场认可榜上有名。刘咏平说:“金溢科技受益于时代,更要回馈于时代。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智慧交通的更多可能,持续赋能涉车管理与出行服务,让交通更智慧,让生活更简单。”【记者观察】时势造英雄,英雄让时代更绚烂、更伟大。在与金溢科技创始人之一刘咏平的对话中,记者强烈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时代气息。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批伟大的企业及企业家不负时代,锐意进取,为时代增光添彩。在深圳这片热土上,聚集着众多像金溢科技这样的细分行业头部企业。它们在时代春风下播种、生根、发芽、壮大。这座城市因它们而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因它们而更美好。
3月12日,2020年国家社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白文昌博士申报的《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珠 江三角洲的透视》(俄文版)确立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这也是龙外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龙外科研再上新台阶,跻身于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之列。在项目研究筹备期间,该校校长刘英高度重视,亲自指导项目的前期研究,谋划顶层设计。结合龙外通过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合格评估评审组意见和2019年第一届校长咨询会的报告,刘英校长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外语立校”结合“企学政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省级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的有利契机,提高政治站位,拓宽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努力打造具有外国语特色的科研梯队。2020年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已完成受理申报、通讯初评、会议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并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公示的拟立项项目196项,有1项因需要核实相关情况暂不予立项,公布立项项目为195项。据介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自2017年本科教学质量合格评估后,认真整改,注重科研,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研,同时设立科研奖励资金,用科研成果抵课时等方法取得很大成效,涌现出一批省级科研成果,此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再次申报成功标志着龙外科研进一步向深度、高度发展。龙外将继续专心科研,打造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为教学服务。白文昌博士,现任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兼任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上合组织俄文翻译中心副主任、黑龙江省外语协会副理事、黑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东亚协会副秘书长。多次作为翻译参加国家级重要外交会议、学术论坛等。参与编写多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译著近百部,在ISSN等国际期刊中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参与国际、国家级、省级等各类课题研究,如 “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普希金传统”;“中国俄语外宣与俄媒涉华报道对比研究”;“俄语翻译专业模拟课堂设计”等等,并连续四年荣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讯员: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