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放缓,国际经贸领域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部分国家开始通过国内立法的方式加强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限制,甚至采取单方限制措施发动“贸易战”,阻挠WTO上诉机构的专家遴选,对现有国际经贸规则体系造成了冲击和破坏。新形势下上述矛盾和冲突加剧,也为中国带来了有关国际诉讼的风险。如何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继续坚持和改进多边经贸体制,为建立更加权威、有效和包容的国际法贡献中国智慧,是每一个国际法学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命题。在此背景下,为了聚焦学术前沿,开拓学术视野,鼓励学术创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拟举办以“新时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本次论坛将采取线上、线下研讨会的方式(视疫情发展情况另行通知),旨在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有志投身于国际法学研究的学子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期加强各高校国际法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丰富知识底蕴,启迪创新思维。在连续5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2020年上海“国际法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将继续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主办、中国法学会WTO法研究会和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协办。论坛组委会现向全国各高校在读国际法学和相关专业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征集参会论文。01论坛时间和地点1、时间: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暂定)2、地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3、方式:本次论坛将采取线上、线下会议研讨的方式进行02论坛主题:新时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议题)1、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创新性研究2、网络空间治理的国际法问题3、人工智能与新技术发展的国际法问题4、国际司法机构:中国的参与和影响5、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国际法律问题6、新形势下涉外争议的解决7、国内法律域外适用的标准和程序研究8、“长臂管辖权”的理论与实践9、海牙国际私法公约与中国的立场10、国际商事法庭域外实践与中国国际商事法庭运行问题11、国际商事仲裁的新发展12、WTO改革与多边贸易体系走向13、中美贸易争端中的国际法问题14、对外经济制裁的国际法问题15、《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后续进程及其中国加入的法律问题16、新时期国际金融法新发展与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法律问题17、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港的国际法治03会议论文提交1、征文对象:全国各高校在读国际法学和相关专业博士及硕士研究生2、字数要求:7000-10000字左右3、征文截止时间:2020年9月30日4、征文应围绕主题且是未公开发表,不存在任何学术不端行为的学术论文,文责自负。5、论文撰写项目及顺序为:标题,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学校,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6、论文格式:论文题目: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上空一行,1.5倍行距;作者(XXX,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8级民商法学专业):四号宋体,不加粗,居中,下空一行,1.5倍行距,作者大于等于一位时姓名间以两个空格隔开,脚注格式见本页底部;摘要:摘要内容字体设为小四号楷体加粗,单倍行距;关键词:(与摘要内容最后一段之间空一行,XXXX;XXXX;XXXX):小四号楷体,关键词之间用一个分号分隔,下空一行;正文格式:中文用五号宋体,英文用五号 Times New Roman,全文行距设置18磅,两端对齐,首行缩进两个字符;文章篇内的节次与子目次序为:“一、”、“(一)”、“1. ”、“(1)”、“①”。(注意,在“1.”后空一格);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居中,与上文之间空一行,空行格式与正文格式一致;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首行缩进两个字符,二级标题与标题或正文间不空行;三级标题格式与正文格式一致,三级标题与标题或正文间不空行(如果各级标题出现在一页的最后一行时,须将其放到下一页的第一行,即与标题后段落放在同一页)。7、参考文献格式如下:中文:[1]陈新民著:《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增订新版·上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2][美]E·博登海默:《法律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吴高盛主编:《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4]余劲松:《国际投资条约仲裁中投资者与东道国权益保护平衡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5]梁峥华:《投资条约仲裁的正当性危机及克服——兼谈我国的对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英文:[1] Michael Waibel, Asha Kaushal, Kyo-Hwa Liz Chung and Claire Balchin, The Backlash against Investment Arbitration: Perceptions and Reality, Wolter Kluwer Law & Business Press, 2010.[2] Susan D. Franck, The Legitimacy Crisis in Investment Arbitration: Privatizing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through Inconsistent Decisions. Fordham Law Review, Vol., 73, 2005[3] WTO: Report of the Panel, European Communities -Measures Affecting Asbestos and Asbestos - Containing Procts, WT/DS135/R, adopted 18 September 2000[4] Robert Azinian and Others v. the United Mexican States, http://www.naftaclaims.com/disputes_mexico.htm8、论文提交方式: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提交,邮件主题:学校+作者姓名+论文名称,如“复旦大学+张三+论文名称”,发送至邮箱:suibelaw2020@163.com9、作者信息:请填写本通知所附之信息表并随论文一并发送至邮箱:suibelaw2020@163.com10、注意!投稿文章应严格符合会务组的格式要求,若投稿文章格式错误达到十处以上,将直接取消评奖资格。格式错误超过五个,减五分(影响最终评奖等级)。04论文要求及优秀论文评选(一)论文评选以公平、公正、择优推荐为原则,评审组在参考以下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经验评判论文质量:1、论文选题新颖,具有学术或实务研究价值。2、论文格式符合要求(尽量引用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均应完整、客观注释)。3、论文结构完整,论证缜密,不属于教科书式的介绍。4、论文语言表述规范,使用法言法语,语句通顺。5、论文逻辑清楚,观点明确,不存在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片面追求文字数量的现象。6、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对相关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二)论文评奖1、本次论坛设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七名,优秀奖十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评选的优秀论文将结集在《上海法学研究》专刊发表。2、论坛将组织评审专家对提交的论文进行匿名评审,确定获奖名单,对获奖学生颁发证书。(三)本活动安排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负责解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可以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将上述安排进行调整。05会务组联系方式联系人:(龚 芮同学:19121735184 ) (熊子君同学:15279595998)(董倩倩同学:18800277276) (张晓通同学:15026573926)会务邮箱:suibelaw2020@163.com来源:Suibe法研会
以“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纪念中国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四十周年”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16日在北京举行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强调,四十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飞跃;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构建;中国研究生教育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朱之文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中国研究生教育,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着力培养国家和社会紧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着力产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特别是紧紧围绕培养模式、资源配置、评价机制、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不断健全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机制,着力在内涵建设上狠下功夫,不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加快推动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要主动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外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融合共享、办学模式相互借鉴、学历学位相互认可,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努力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60多位专家学者和国内近400位研究生教育战线代表参加会议。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龚旗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副主席Julia Kent(茱莉亚·肯特)、欧洲大学联合会博士教育委员会主任Alexander Hasgall(亚力山大·哈沙格尔)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论坛还设有“全球研究生教育新挑战、新机遇和新未来”“博士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术伦理与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主题分论坛。据介绍,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被列入2018年教育部“奋进之笔”之“争先计划”,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联合举办,致力于搭建研究生教育领域国际交流和对话平台。(光明融媒记者晋浩天)
2018年考研结束已经半个多月了,但在考研人心里,还是波澜阵阵,记忆犹新。2月初,考研成绩将陆续公布,现在考研人是忐忑不安,在等待中焦虑,在焦虑中等待。考研人等待中焦虑,焦虑中等待今年238万考生,除了一些纯粹的文史哲类专业和医学专业,大部分专业的考生都需要考数学,特别是理工科和经济类,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要考数学。历来,考研人都知道,得数学者得天下。因为数学是最拉分的科目。考得好的,得高分,往往120分以上(满分150分),甚至130、140以上的也为数不少;考得一般的,往往90、100分上下;考得差的,甚至60分以下。就这一科就拉开20、30甚至50分的差距,即使总分能上国家线的,这个差距也是上985/211与上普通院校的差距;上不了国家线的考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数学考砸了。得数学者得天下,名副其实!咱不怕,数学对很多人都是难题~当然,不同年份,考试的难度有所差异,考生的平均分也不一样。有经验的考生都知道,近年来,考研数学呈现出奇数年份相对简单而单偶数年份相对较难的“规律”,比如2015、17年则相对简单一点,数学一二三的平均分在75至80之间,而2014、16年都比较难,数学一二三的平均分也较低,在70分左右,甚至还要低一点。2018年又是偶数年份,考研数学也脱不开这个“规律”,难度较大。事实上,考完就有不少人反映:今年数学真心难,跟16年一个级别。还有考研人反映:这是十几年来考研数学的又一个高峰,难度甚至超过2016年!有二战经验的考研人的看法,很有参考价值虽然现在阅卷工作还没有结束,具体的难度情况和今年的平均分还无从知晓,但今年数学难度较大是基本的共识。特别让人扎心的是,数学一还出现了20年没有考过的冷门,数学三甚至出现了二阶差分的超纲题。这些无形中也增加了整个试卷的难度,使得考生的分数不会很好。不过,话说回来,要难大家一起难,大家都会考得不太好。那些感觉考崩溃了的同学,不要担心,说不定你周围人比你考得还差呢。别担心,考研毕竟是看排名而不是看绝对的分数。不管怎么说,经历了,就是财富,坚持了,本身就是一种胜利。静待结果的同时不忘好好陪陪父母,帮助做做家务之类,尽尽孝,没有他们多年无私的付出,咱们都走不到今天。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孝顺的孩子天不负。另外关注一下调剂信息,说不定能用得着。最后小编祝大家在成绩公布之日都会有惊喜~
今天上午十一点过,2018年的重头戏——考研数学结束,许多下考场的同学都表示:难度太大!比2016年的题还要难!并且有很多同学都没做完试卷,或者说有时间也做不动!下面是考研数学辅导方面的专家——汤神先生关于2018年考研数学的评价:有些题出得有点冷,不要影响下午考试!不得不说,汤神是位敬业的好老师,他也很会做人,低调务实!在考完数学之余还不忘提醒广大考研人:不要再谈论结束的科目,好好为接下来的科目做准备!汤家凤谈2018考研数学题目当即就有同学抑制不住心中的那股痛劲儿,在汤老师下面回复了一个想要寻短见!汤老师似乎见得比较多了,赶紧进行语言上的开导。下面这位女同学难以忘记考场的情景,情不自禁地考试问老师一些考研数学卷上的题目。然而,那些过去了的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了。在初试成绩中,能改变的只有下午的专业课了。数学1、2、3都难2018年的考研数学有多难?我想只有考场上的同学们最有发言权。上面有说数学二出题太冷了,也有同学说数学三的题目出得很偏,而且是两位同学已经是二战了,压力确实有些偏大。二战生在考研初期有绝对的优势,不过在考研后期可能没有应届生那样有第一次的迎考状态。2018年数学的难度大于2016?上面有同学提到,2018年考研数学的难度不亚于2016年。2016年的线性代数我想广大的研究生还有印象,那确实是令人无法抬笔!这位“翻滚吧我的小猪仔儿”同学说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五个月乘以每天八小时的数学复习时间,到头来竟然还是一场空?2016年的情况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惨,当年录取分数下降了!所以根据水涨船高的原理,2018年的考研数学单科线应该也会有所下降。祝考研学子:金榜题名!
中国网科技1月13日讯 知乎今日在2021新知青年大会上宣布品牌焕新升级,品牌Slogan由“有问题,上知乎”升级为“有问题,就会有答案”。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在演讲中表示,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2021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作为知识分享的盛会,新知青年大会每年都汇聚知乎答主、各领域专家、名人,共同探讨内容社区生态建设。本届大会主题为“谢答”,也是首次以视频形式上线知乎。知乎于2011年正式上线,即将迎来十岁生日。过去十年,知乎以问答为主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形态,塑造了中文互联网独特的内容生态。2018年起,知乎面向自身用户和社会大众,开始使用“有问题,上知乎”的品牌Slogan,是对知乎帮助人们提供解答的有力诠释。2021年,品牌Slogan升级为“有问题,就会有答案”,背后则是知乎对知识分享时代知乎价值的进一步强化。知乎独有的问答和内容筛选机制,鼓励真诚的表达、专业的讨论、友善的互动,保障了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广泛传播和长久沉淀。截至2020年12月,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4400万条,总回答数超过2.4亿条。知乎每天会新增超过2000万条创作和互动。近两年来,知乎在用户和商业增长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势头。知乎月活跃付费用户数已经超过250万,形成了集音视频课程、电子书、期刊杂志、论文库、盐选专栏的高价值付费内容库,总内容数超过300万,年访问人次超过30亿。经过十年发展,知乎拥有了独特的社区文化。第一,产生了“谢邀”“认真你就赢了”等一批极具辨识度的专属词汇;第二,形成了《良性讨论公约》、“众裁”制度等基于价值认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约;第三,社区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坚定的排异性,即保持开放,捍卫科学理性,推崇独立思考,反对愚昧反智,打击嘲讽谩骂。在独特的社区文化滋养与孕育下,知乎汇聚了大量优秀创作者和优质内容,构建起了坚实的行业壁垒。周源表示,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我们愿意为所有的创作者,提供足够的赋能”。2020年,知乎全面拥抱视频,不断拓展边界,构建起视频创作生态。在图文+视频的多元化内容生态中,知乎创作者收益也实现大幅提升和规模化效应。周源透露,目前知乎已经有1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万元。2021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过去十年,知乎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通过提问和回答记录一代人的心灵图谱和精神轨迹,也确立并践行自己的使命——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未来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答案可能无经验可循,人们将不断探索无人区。路,向何处求?知乎全新品牌Slogan,也显示出知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答案并不在未知的未来,它藏在每一个人的大脑里,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每一个人走过的脚印里。世界上的每一个问题,终将找到属于它的答案。以下为周源演讲全文: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可爱的知友们:知乎十岁了。十年光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对人而言,仍是冲龄;对酒而言,刚刚陈酿;对知乎而言,这十年,我们已经扎根时代的土壤,而仍然满怀激情,坚持梦想。我的分享从一组数据开始。截至 2020 年,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四千四百万条,总回答数超过两亿四千万条。回答是提问的 5 倍多,我想这能说明,过日子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盘点发现,知乎十年,用户最喜爱的两个提问是——我们穷极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有哪些知识,你知道后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知乎十年获得赞同票最多的 100 个回答里,出现较多的关键词既有情感、体育、娱乐,更多的是提升、坚持、发现……我们来知乎做什么?我们在寻找自己的解答。我们在相遇有趣的灵魂。我们在点亮生活的灯盏。我们在锚定人生的航向。知乎最大的特色是问答。问与答,作为古老悠远的文化基因,影响了社会延续与文明传承的方向。几千年里,有一些问答,宏大而触动人心。惠施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鱼?还有些问答,具体而经世致用。比如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比如科学之问——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还有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伟大的提问催生划时代的回答。某种程度上,不管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10 进制,还是莱布尼茨创立的 2 进制,世界的本质,是“问”进制。总有人提出好的问题,令人期待的问题。提问和回答,在漫长岁月里滋养了文明;而文明,又将问答变成本能,播下不断进步的种子。这些种子,留在殷墟地下的龙骨龟甲上,留在雅典特尔斐的神殿大门上。互联网时代,它们也留在了大家的博客里,留在了 BBS 论坛里,留在了知乎里。知乎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使命——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我们致力于服务那些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精气神的人,服务那些勇于探索、热爱分享、真诚交流的人。我们共同组建了容纳亿万用户的知乎社区。我想,社区是人们相互帮助的工具,社区也是人与人变得亲密的方式。也正因为这样,社区具有互生再造的魅力,社区具有互洽共荣的活力,社区具有自驱生长的动力。社区也会形成独特的文化,知乎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社区文化。我认为,一个互联网社区是否形成了独特文化,有三个核心标志。第一,形成了一批有辨识度的专属词汇。“谢邀”“认真你就赢了”“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要跨界强答”“熟人太多,利益相关,匿了”等,这些词汇想必大家都熟悉。知乎的邀请回答机制一开始就有。经过初步考证,用户“flypig”是第一个在回答中表明自己受到了邀请的人,那是 2011 年 1 月 27 日,知乎正式上线的第二天。然后,这个梗就陆续被大家玩了起来,但是措辞并不统一,并不是一开始就叫“谢邀”。有的说“应邀作答”,有的说“多谢邀请”,有的说“被人盛情邀请,所以稍微说一下”,还有的说“为什么要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啊”。突然有一天,就有了“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谢邀体,也因此走出知乎,冲向世界。这个词汇表,到现在还在不断增加。一开始像暗号,后来有点像方言,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其实好像更像是主流日常用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知乎回答问题,常用“谢邀,人在法院,刚下法庭”。环球时报,在知乎说“谢邀,人在三环,报道全球”。航天员王亚平来知乎互动,第一句话就说“谢邀,人在太空,刚下飞船”。互联网社区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第二个标志,是形成了基于价值认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约。知乎就形成了《良性讨论公约》,产生了大家共同参与社区维护,众人当裁判的“众裁”制度。第三,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坚定的排异性。知乎用开放的心态欢迎每一位用户,但我们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理性,推崇独立思考,反对愚昧反智,打击嘲讽谩骂。这样的独特文化来自于社区,来自于大家,又滋养了社区,让知乎能够不断升级,持续发展。社区沉淀下海量的精彩内容,凝聚了我们的智慧,记录了时代格局的变迁。大家想知道,十年来,知乎获得赞同票最高的回答是哪个吗?哪个城市聚集了最多的创作者吗?在这里我做个预告,几天后,知乎将发布十年万赞分析报告。十年里,知乎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气象。在知乎,人们认识自己、探索未知、发现更大的世界。我们关心时事,当旷日持久的英国脱欧计划接近尾声,知乎有丰富详实的讨论,展现谈判的来龙去脉。我们反思灾难,为马航 370 失联揪心牵挂,为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伤心悲痛,为阻击新冠疫情呐喊助威。我们聚焦科技,感受第一张宇宙黑洞照片带来的震撼,分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的喜悦。当屠呦呦接过诺贝尔奖章的那一刻,我们心潮澎湃。当中国女排时隔 16 年再次捧起大冠军杯,我们欢呼雀跃。当科比直升机坠毁的消息传来,我们哽咽落泪。我们不仅在知乎上发现更大的世界,也发现美丽的心灵。有一位让我难以忘怀的用户,在他短暂的 20 年生命中,从未下过病床,但他面对生命的态度感动了许多人。他的故事像火炬一样,给了无数知友前行的力量。这位用户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会有什么收获?”在回答的最后,他说:“我希望,每个人因为平凡而独特,却不因为独特而平凡。”这样的回答发人深省。我常常在想,多少年之后我们再回望今天,会不会有一些影响世界的决定,就是在知乎上,长出了自己小小的尖角呢?有人问我,知乎到底长什么样子?我想,知乎像一个规模空前的虚拟咖啡馆。我们穿梭于此,或者仔细聆听,或者高谈阔论,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虽是虚拟空间,但知乎始终与真实世界保持同步。真实到虚拟的切换,只是指尖与屏幕的轻轻一划。在一问一答的交谈里,在赞同和关注的互动中,现实的热闹和寂静,温暖和凄冷,欢喜和烦恼,被一字一句、一屏一帧地记录下来。时事热点,在这里解读剖析;质疑传言,在这里辨明澄清;观点态度,在这里碰撞激荡。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敞开心扉的交流空间,需要一个认真友善的讨论场景,需要一个高效求解的问答场所。而知乎,借助科技互联的力量,承担起这份使命,把问答的能量成倍激发。今天的知乎,正在快速成长。每天,知乎会新增超过 2000 万条创作和互动。我想,在这里最应该致敬的,是各位创作者,也就是知乎上的答主们。创作者像路灯。在黑夜里,一盏灯,可以带来光明,一盏灯,可以温暖心窝。我自己也是知乎上一名骨灰级的创作者。我回答过生活中的小经验,比如“有哪些快速入睡的妙招?”,也回答过创业过程中的方法论“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但我更多的,还是从知乎上其他领域的答主身上,从他们分享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里,汲取新知和养分。而今天的创作者,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着自己的影响力,带着对世界的热爱,正在成为全新的内容品牌。我们愿意为所有的创作者,提供足够的赋能。我想说,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两年前,有个媒体前辈问我:怎么在文章里插入会动的GIF图?这些动图是哪儿来的?当时我想,这位老师是不是 out 了。其实这有一定的普遍性,表达方式的变化,媒介的升级,是面向所有人的。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知乎社区增长最快的就是视频,涌现出一批图文+视频的新一代创作者。我们也针对性的推出了新的视频创作工具和视频答主扶持计划。现在那位前辈,已经成为知乎的一名视频答主。我认为,在今天的中文互联网,在媒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内容行业还会不断拓展边界。目前,知乎已经有1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头部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万元。2021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成长路上,知乎也时常受到外界的质疑,比如大V被挖,内容水化,格调高冷。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知乎总是给他推送谈情说爱方面的内容,很俗气,越来越水了。我开玩笑说,对于内容而言,你有多爱它,它就多爱你,内容对你是绝对忠诚的。人生海海,各有解答。年轻人难免有情感方面的困惑。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能够满足需要,也能解决问题。我们也思考,怎样既能拥抱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又尽量减少给用户带来的内容噪音。有人说知乎格调“高冷”。但其实,知乎上的内容非常多元,既有量子纠缠,也有柴米油盐。既有多愁善感,也有出国考研。既有诗与远方,也有打工赚钱。我们努力做到“高而不冷”“低而不俗”。我们不回避自己的问题。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互联网企业,容易出现“三化”风险——对环境感知的钝化、企业机体的老化和创新能力的弱化。面对问题,应该做的不是解释,而是解决。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我们在用户和商业增长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势头。2019 年五四青年节,我与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朋友对话。那天我问大家,有谁是知乎的用户?全场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包括现场的摄影师。我特别高兴,就继续问,谁是知乎的付费用户?结果,举起的手几乎全放下了,场面十分尴尬。仅仅过了一年半,现在知乎月活跃付费用户数已经超过 250 万,总内容数超过 300 万,年访问人次超过 30 亿。在惠施提问庄子的两千多年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知乎活跃用户中,18-35 岁的青年占比约 75%,他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八年”,正处在从认识世界迈向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关键阶段。知乎该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进而让世界变得更好?知乎社区的问答和内容筛选机制,鼓励真诚的表达、专业的讨论、友善的互动,保证了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广泛传播和长久沉淀。在这里,我们希望人们能够收获知识和智慧;在这里,我们希望人们能获得温暖和情感;在这里,我们希望人们能凝聚成集体的观念和态度,为更好的世界提供力量。或许,在知乎社区这个“虚拟咖啡馆”,已经悄然孕育着一些改变世界的“小尖角”。或许,这就是知乎在大国崛起、文化自信现实背景下的价值坐标。中国女排夺冠的那一刻,知乎用户不仅在庆贺,更反思为什么之前沉寂多年?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台,知乎用户不仅在欢呼,更探讨如何让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我们凝聚共识。在顺风车接连出现乘客被害时,知乎用户明确指出平台安全防控的薄弱环节,为保障出行安全出谋划策。我们守望相助,当一位患者因“重症肺炎”而生命垂危时,知乎用户立即展开跨国接力,仅用两天时间就将救命药从日本送到患者家属手中,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们提供镜鉴。当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仅四分钟后,知乎上就产生专业讨论,既对世界名胜损毁遗憾惋惜,也为中国文物保护贡献方案。在知乎,我们用提问和回答记录了一代人的心灵图谱和精神轨迹。在这个接连我们彼此的社区里,有人提问,就一定有人回答。如何击退新冠疫情,有钟南山的回答。如何战胜贫困,有百万扶贫干部的回答。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有知乎亿万用户的回答。那么,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会怎么回答?你给自己的回答,你给未来的回答。
12月5日,2020年福建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该校举办。此次论坛由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华侨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共同承办,首次全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的1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会,同时有超过300人次参与线上报告和讨论。 围绕“‘新基建’时代土木工程发展的新机遇”这一主题,论坛邀请到福州大学赖志超教授、厦门大学刘中华教授、东南大学邓小鹏教授、福州大学范功端教授,分别作《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进展》《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桥梁的非线性随机响应》《工程管理创新与展望》《新型纳米材料构建及除藻机理研究》大会特邀报告。 论坛同时设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工程管理等4个专题报告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作品81篇,经评审,选出16名研究生代表作分会场报告,现场评选出4名最佳学术报告奖。 据介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研究生为主体,由研究生自主创办、自主组织、自主参与,旨在增进土建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迄今已举办14届,是省内土建类院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论坛首次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并设立“分论坛”,让更多研究生参与交流,不用来到现场也能听到专家的精彩报告。论坛期间还举办了Poster展,与会代表不仅能在会场内听取精彩的报告,还可以通过观摩Poster展与报告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通讯员:华侨大学唐琳瑶)
今天下午,记者从东莞市厚街镇新塘社区获悉,该社区出台了新的奖学方案,对该社区户籍人员,只要考入清华北大的学子(含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可获得10万元的奖励金。此外,该社区还设立有多个奖励标准,对学子进行奖励。社区此举,旨在激励社区的学子发奋图强,学有所成,营造社区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记者了解到,东莞市厚街镇新塘社区一直以来崇文重教,大力实施奖学措施,自1996年开始进行奖学,至今已坚持24年。社区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可获10万元奖励据了解,东莞市厚街镇新塘社区最新出台了的奖学方案,共设有6个奖励标准,具体如下:考上清华和北大(含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社区一次性奖励10万元;考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高分考生优先投档线本科院校(原第一批本科),社区一次性奖励10000元;考上普通类本科院校(原第二批本科),社区一次性奖励5000元;考上大专院校,社区一次性奖励2000元。另据厚街镇新塘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出台新的奖学方案是为了更加激励社区的学子发奋图强,学有所成,营造社区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对比之前的奖学方案,新出台的奖学方案增加了对考上清华和北大学子的奖励。此外,还有多个奖励标准增加了奖学金额,如考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高分考生优先投档线本科院校(原第一批本科)的奖励比原来的奖学方案奖励标准增加了3000元。考上普通类本科院校(原第二批本科)奖励标准则增加了2000元。值得一提的是,该奖学方案只奖励东莞市厚街镇新塘户籍且被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应届毕业生。每项奖励每人只能申请一次,共分三项奖励,分别为博士研究生奖励、硕士研究生奖励和高考学生奖励(即本科、大专)。同一项奖励按照“就高不就低”和“不重复享受”的原则进行奖励。奖学金由厚街镇新塘社区村、组两级共同承担,各支付一半。崇文重教,24年坚持奖励社区优秀学子据了解,历年来,东莞市厚街镇新塘社区崇文重教,大力实施奖学措施,且奖学金历史悠久。据新塘社区出版的《新塘志》记载,新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尊师重教和良好风气的培养,自古至今都具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传统。为鼓励新塘户籍子弟多读书,读好书,多出人才,新塘自1996年开始实施奖学制度,对考上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子进行奖励。至今,该奖学传统社区已坚持了24年。据统计,仅2019年,厚街镇新塘社区便对51名学子给予了奖励,奖学金额共计16万元。除了奖学,东莞市厚街镇新塘社区还通过多项举措推动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去年,该社区完成了对位于新塘二路旁的新塘(石皮山)学校的修复工程,还原学校当初的模样。社区计划打造成新的社区文化建设基地,配套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老人照料室、健身室、舞蹈室、曲艺室等,将免费开放给社区居民使用。此外,去年,为了传承传统醒狮文化。厚街镇新塘社区面向社区青少年招生,组建了一支新的醒狮队,并聘请专业师傅教学。每年春节前,新塘社区组织学生书写春联赠送居民,营造楹联文化氛围。每年暑假,新塘社区还组织快乐阅读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爱阅读兴趣,营造书香文化氛围。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刘满元 通讯员:黄艳敏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葛宇飞
11月27-29日,由省昆虫学会主办,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承办的广东省昆虫学会2020年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在广州召开。省科协调研员胡勉、省科学院科研部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省昆虫学会理事长韩日畴研究员和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所长杨星科研究员分别代表主办和承办单位致辞。 本次大会在全国全面谋划“十四五”规划的新契机下,以“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作为会议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及广东省内各院校和科研院所等20多家单位的270多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这是历年来广东省昆虫学会年会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会议。 中国科学院戈峰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洪晓月教授、重庆大学夏玉先教授、中国科学院黄勇平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徐汉虹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余小强教授分别做了特邀大会报告。大会还安排了11个专题报告和16个研究生报告以及38个墙报。杨星科率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70余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会。 会议报告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昆虫学研究领域的新动态和新成果,与会代表结合当前国内外学科前沿、尤其是广东省的昆虫科学新形势,结合大湾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最新要求,畅谈昆虫学研究领域的新起点、新使命和新愿景。会议气氛热烈,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肯定,取得圆满成功。 年会现场 年会现场 (省科学院动物所 翟欣/供稿)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说起国内互联网公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企业。换句话来说,人们能记住的一直都是行业的“顶尖”。不过在九十年代那时候,互联网还是一个很特别的词汇,大部分人脑海里并没有互联网这一概念,也完全不会想到有一天中国会因为互联网发生这么多的变化。如果问你国内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是谁,相信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甚至有人会想当然认为是阿里巴巴。事实上这家公司比阿里成立时间要早得多,在市场已经倒闭了16年之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在这家公司网站上留言。本该享受国内互联网发展红利的企业却“一夜消失”,背后的原因也是值得深思的。1995年那时候,国内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硅谷”的海定中关村,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一千五百米”。就是这则广告,花了瀛海威18万,而瀛海威也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鼻祖”了。之所以广告牌上写着向北1500米,正是因为当时的瀛海威科教馆就在那个地方,也类似于现在我们经常会去的线下体验馆。在这个科教馆内,人们可以使用“瀛海威时空”体验网上冲浪。而瀛海威的创始人张树新,是一个东北的小姑娘。23岁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她,放弃了可以出国考研的机会,选择做一名记者。被称为化学系“才女”的她,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位还是令人有些意想不到的。工作3年后,她又跳槽进入中国科学研究院工作,也见证了中关村之后众多企业一夜之间崛起,一夜之间衰败的案例。真正让张树新改变人生的决定,是从1994年美国之行回来后。那时候她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为美国那一年上网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在300万人左右,而中国还没有互联网这一概念。张树新意识到这是一次机遇,因为她相信总有一天美国发生的事情,中国也会出现。在她看来有一天互联网可以改变所有人的生活,而这一想法也的确实现了,只不过并非由她完成。有了想法之后,张树新第一时间就付出了行动。1995年那时候张树新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她和丈夫将房子抵押给银行,带着700万的资金还有800万的银行贷款,成立了国内首家互联网企业,也就是瀛海威。从这一启动资金就可以看出,张树新的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能够冒着这么大风险,将房子都抵押给银行,可见她想带领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壮大的决心。而“瀛海威时空”网络也是当时在国内唯一立足于大众信息服务,并且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用户在注册之后,只需要缴纳一笔费用兑换上网所需要的信用点,就可以在论坛、游戏城包括咖啡屋等多种领域享受服务了。在瀛海威时空你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还可以阅读电子报纸。那时候很多人还停留在每天阅读5毛一张的纸质报纸,但是瀛海威已经能够实现电子看报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观念还是非常新颖的。1997年的时候,中国拨号入网用户只有25万人,而1998年瀛海威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6万人了。就连马云和张朝阳都对瀛海威存在敬仰之情,不过在瀛海威成立的3年后,搜狐出现了,国内第一家中文网上搜索引擎也就诞生了。加上之后网易等平台的出现,中国互联网逐渐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瀛海威的“衰落”在2004年,因为年检逾期瀛海威被吊销了营业执照,一代互联网企业就这样石沉大海。对于瀛海威失败的原因,张树新也进行过总结:“原本我们是打算卖面包的,结果却需要从种麦子开始做起,卖面包的利润是无法承担种麦子成本的”,这段比喻也直接暗示了瀛海威的结局。原来瀛海威一直以来都是依靠银行贷款,除此之外还有股东的资金。但是利润却不足以支撑投资的费用,与此同时还有众多员工费用需要支出。张树新觉得瀛海威是没法走得更加长远的,因为瀛海威的负债在不断攀升,几乎所有银行的贷款都借过了。资金成为了“压垮”瀛海威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也是张树新决定放弃瀛海威的根本原因。之所以瀛海威刚开始在市场如此受欢迎,最终却黯淡离场,也是因为一开始的定位就错了。虽然瀛海威的注册用户超6万人之多,但是大部分人也只是偶尔上网打发时间罢了,凭借这点资金根本就无法支撑瀛海威的运营。对于个人来说,确实可以不以赚钱为根本目的,初衷只是为了带领中国互联网发展壮大。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盈利,如果企业无法盈利,或者是盈利不足以支撑运行的话,结局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本该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这一点瀛海威确实做到了。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出现时,它却没有及时跟上时代趋势转型,导致巨大的商机被错过,最终还是被资金所困,走向倒闭的道路。然而这家公司却并没有因为倒闭就此消失,反而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因为多达数千人在“去日留痕”这一网站发表自己的留言,有人写着很高兴参与瀛海威网站的建设,也期待所有体验过瀛海威的老朋友能够在这里交流。还有人写着自己20年以后还要来,没想到在市场已经退出16年的互联网企业,却没有被用户遗忘。还能有数千人记得这家企业,恐怕也是对张树新最大的安慰了。本文由聚富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来源:投中网网络问答社区知乎即将迎来它的10岁生日。1月13日,知乎线上举办了品牌成立十周年的《2021新知青年大会》,会上,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及知乎社区优秀创作者进行了知乎十年主题演讲。周源在2021新知青年大会演讲中表示,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2021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同时,周源首度披露了知乎最新用户数据。数据显示,知乎月活跃付费用户数,目前已经超过250万,在集音视频课程、电子书、期刊杂志、论文库、盐选专栏的高价值付费内容库中,总内容数超过300万,年访问人次超过30亿。知乎活跃用户中,18-35 岁的青年占比约 75%最近另有消息传出,知乎正在撰写IPO报告和上市申请书,目前已确定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和瑞信银行为承销投行,上市地点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确认。投中网向知乎求证,对方答复“暂无可回应的口径”。100位创作者月入过10万,计划投入数十亿支持创业者知乎于2011年正式上线,过去十年,以问答为主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形态,形成了中文互联网独特的内容生态。用户可以在上面提问、寻找答案、分享知识,保障了知乎相对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广泛传播和长久沉淀。截至2020年12月,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4400万条,总回答数超过2.4亿条。知乎每天会新增超过2000万条创作和互动。营收模式上,知乎成立初期,广告为其主要营收来源,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开始不断拓展新的变现模式,先后上线了付费问答产品“值乎”、实时问答产品“知乎Live”、学院式产品“知乎大学”、付费精品内容服务“盐选会员”、“好物推荐”等多种产品服务。2020年,知乎开始在视频领域发力,构建视频创作生态。以图文+视频的多元化内容生态中,实现知乎创作者收益大幅提升和规模化效应。近两年,知乎在用户和商业增长上,开始呈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势头。知乎月活跃付费用户数已经超过250万,形成了集音视频课程、电子书、期刊杂志、论文库、盐选专栏的高价值付费内容库,总内容数超过300万,年访问人次超过30亿。周源透露,目前知乎已经有1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万元。2021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周源表示,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我们愿意为所有的创作者,提供足够的赋能”。据此,2021年,知乎的品牌Slogan也得到了升级,沿用了3年的“有问题,上知乎”更改为“有问题,就会有答案””。知乎对此解释称,这一更改的背后是知乎对知识分享时代知乎价值的进一步强化。已经完成8轮融资,或已启动IPO知乎10年,另一个消息沸沸扬扬。知乎已经启动IPO进程,消息传出同期,周源发布内部信,并在信中强调,知乎丝毫不容许任何懈怠,快则生,慢则死。另有Prospect Avenue Capital(PAC)基金创始人廖明曾发表言论,知乎一直在犹豫去美国还是去香港上市。投中网就IPO事宜向知乎求证,对方答复“暂无可回应的口径”。截止目前,知乎已经完成8轮融资,最近一轮是在2019年8月完成的F轮4.37亿美元融资,快手战投部与百度投资并购部投资,投后估值近35亿美元。在过往融资中,其股东名单亦包括今日资本、赛富投资基金、启明创投、腾讯等,创新工场为其天使轮投资方。主要股东信息方面。CVSource数据显示,知乎目前最大股东是创始人周源,持股约21.2%;北京创新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主体为创新工场)持股约18.1%;厦门思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约10.6%,股权穿透后,实际控制人为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赵钧;腾讯持股约9.7%;搜狗持股约3.1%。以下为周源在品牌成立十周年《2021新知青年大会》的演讲全文: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可爱的知友们:知乎十岁了。十年光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对人而言,仍是冲龄;对酒而言,刚刚陈酿;对知乎而言,这十年,我们已经扎根时代的土壤,而仍然满怀激情,坚持梦想。我的分享从一组数据开始。截至 2020 年,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四千四百万条,总回答数超过两亿四千万条。回答是提问的 5 倍多,我想这能说明,过日子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盘点发现,知乎十年,用户最喜爱的两个提问是——我们穷极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有哪些知识,你知道后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知乎十年获得赞同票最多的 100 个回答里,出现较多的关键词既有情感、体育、娱乐,更多的是提升、坚持、发现……我们来知乎做什么?我们在寻找自己的解答。我们在相遇有趣的灵魂。我们在点亮生活的灯盏。我们在锚定人生的航向。知乎最大的特色是问答。问与答,作为古老悠远的文化基因,影响了社会延续与文明传承的方向。几千年里,有一些问答,宏大而触动人心。惠施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鱼?还有些问答,具体而经世致用。比如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比如科学之问——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还有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伟大的提问催生划时代的回答。某种程度上,不管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10 进制,还是莱布尼茨创立的 2 进制,世界的本质,是「问」进制。总有人提出好的问题,令人期待的问题。提问和回答,在漫长岁月里滋养了文明;而文明,又将问答变成本能,播下不断进步的种子。这些种子,留在殷墟地下的龙骨龟甲上,留在雅典特尔斐的神殿大门上。互联网时代,它们也留在了大家的博客里,留在了 BBS 论坛里,留在了知乎里。知乎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使命——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我们致力于服务那些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精气神的人,服务那些勇于探索、热爱分享、真诚交流的人。我们共同组建了容纳亿万用户的知乎社区。我想,社区是人们相互帮助的工具,社区也是人与人变得亲密的方式。也正因为这样,社区具有互生再造的魅力,社区具有互洽共荣的活力,社区具有自驱生长的动力。社区也会形成独特的文化,知乎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社区文化。我认为,一个互联网社区是否形成了独特文化,有三个核心标志。第一,形成了一批有辨识度的专属词汇。「谢邀」「认真你就赢了」「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要跨界强答」「熟人太多,利益相关,匿了」等,这些词汇想必大家都熟悉。知乎的邀请回答机制一开始就有。经过初步考证,用户「flypig」是第一个在回答中表明自己受到了邀请的人,那是 2011 年 1 月 27 日,知乎正式上线的第二天。然后,这个梗就陆续被大家玩了起来,但是措辞并不统一,并不是一开始就叫「谢邀」。有的说「应邀作答」,有的说「多谢邀请」,有的说「被人盛情邀请,所以稍微说一下」,还有的说「为什么要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啊」。突然有一天,就有了「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谢邀体,也因此走出知乎,冲向世界。这个词汇表,到现在还在不断增加。一开始像暗号,后来有点像方言,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其实好像更像是主流日常用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知乎回答问题,常用「谢邀,人在法院,刚下法庭」。环球时报,在知乎说「谢邀,人在三环,报道全球」。航天员王亚平来知乎互动,第一句话就说「谢邀,人在太空,刚下飞船」。互联网社区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第二个标志,是形成了基于价值认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约。知乎就形成了《良性讨论公约》,产生了大家共同参与社区维护,众人当裁判的「众裁」制度。第三,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坚定的排异性。知乎用开放的心态欢迎每一位用户,但我们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理性,推崇独立思考,反对愚昧反智,打击嘲讽谩骂。这样的独特文化来自于社区,来自于大家,又滋养了社区,让知乎能够不断升级,持续发展。社区沉淀下海量的精彩内容,凝聚了我们的智慧,记录了时代格局的变迁。大家想知道,十年来,知乎获得赞同票最高的回答是哪个吗?哪个城市聚集了最多的创作者吗?在这里我做个预告,几天后,知乎将发布十年万赞分析报告。十年里,知乎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气象。在知乎,人们认识自己、探索未知、发现更大的世界。我们关心时事,当旷日持久的英国脱欧计划接近尾声,知乎有丰富详实的讨论,展现谈判的来龙去脉。我们反思灾难,为马航 370 失联揪心牵挂,为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伤心悲痛,为阻击新冠疫情呐喊助威。我们聚焦科技,感受第一张宇宙黑洞照片带来的震撼,分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的喜悦。当屠呦呦接过诺贝尔奖章的那一刻,我们心潮澎湃。当中国女排时隔 16 年再次捧起大冠军杯,我们欢呼雀跃。当科比直升机坠毁的消息传来,我们哽咽落泪。我们不仅在知乎上发现更大的世界,也发现美丽的心灵。有一位让我难以忘怀的用户,在他短暂的 20 年生命中,从未下过病床,但他面对生命的态度感动了许多人。他的故事像火炬一样,给了无数知友前行的力量。这位用户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会有什么收获?」在回答的最后,他说:「我希望,每个人因为平凡而独特,却不因为独特而平凡。」这样的回答发人深省。我常常在想,多少年之后我们再回望今天,会不会有一些影响世界的决定,就是在知乎上,长出了自己小小的尖角呢?有人问我,知乎到底长什么样子?我想,知乎像一个规模空前的虚拟咖啡馆。我们穿梭于此,或者仔细聆听,或者高谈阔论,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虽是虚拟空间,但知乎始终与真实世界保持同步。真实到虚拟的切换,只是指尖与屏幕的轻轻一划。在一问一答的交谈里,在赞同和关注的互动中,现实的热闹和寂静,温暖和凄冷,欢喜和烦恼,被一字一句、一屏一帧地记录下来。时事热点,在这里解读剖析;质疑传言,在这里辨明澄清;观点态度,在这里碰撞激荡。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敞开心扉的交流空间,需要一个认真友善的讨论场景,需要一个高效求解的问答场所。而知乎,借助科技互联的力量,承担起这份使命,把问答的能量成倍激发。今天的知乎,正在快速成长。每天,知乎会新增超过 2000 万条创作和互动。我想,在这里最应该致敬的,是各位创作者,也就是知乎上的答主们。创作者像路灯。在黑夜里,一盏灯,可以带来光明,一盏灯,可以温暖心窝。我自己也是知乎上一名骨灰级的创作者。我回答过生活中的小经验,比如「有哪些快速入睡的妙招?」,也回答过创业过程中的方法论「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但我更多的,还是从知乎上其他领域的答主身上,从他们分享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里,汲取新知和养分。而今天的创作者,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着自己的影响力,带着对世界的热爱,正在成为全新的内容品牌。我们愿意为所有的创作者,提供足够的赋能。我想说,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两年前,有个媒体前辈问我:怎么在文章里插入会动的 GIF 图?这些动图是哪儿来的?当时我想,这位老师是不是 out 了。其实这有一定的普遍性,表达方式的变化,媒介的升级,是面向所有人的。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知乎社区增长最快的就是视频,涌现出一批图文+视频的新一代创作者。我们也针对性的推出了新的视频创作工具和视频答主扶持计划。现在那位前辈,已经成为知乎的一名视频答主。我认为,在今天的中文互联网,在媒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内容行业还会不断拓展边界。目前,知乎已经有100 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 10 万元;有 1000 位头部创作者,月收入超过 1 万元。2021 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成长路上,知乎也时常受到外界的质疑,比如大 V 被挖,内容水化,格调高冷。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知乎总是给他推送谈情说爱方面的内容,很俗气,越来越水了。我开玩笑说,对于内容而言,你有多爱它,它就多爱你,内容对你是绝对忠诚的。人生海海,各有解答。年轻人难免有情感方面的困惑。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能够满足需要,也能解决问题。我们也思考,怎样既能拥抱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又尽量减少给用户带来的内容噪音。有人说知乎格调「高冷」。但其实,知乎上的内容非常多元,既有量子纠缠,也有柴米油盐。既有多愁善感,也有出国考研。既有诗与远方,也有打工赚钱。我们努力做到「高而不冷」「低而不俗」。我们不回避自己的问题。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互联网企业,容易出现「三化」风险——对环境感知的钝化、企业机体的老化和创新能力的弱化。面对问题,应该做的不是解释,而是解决。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我们在用户和商业增长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势头。2019 年五四青年节,我与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朋友对话。那天我问大家,有谁是知乎的用户?全场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包括现场的摄影师。我特别高兴,就继续问,谁是知乎的付费用户?结果,举起的手几乎全放下了,场面十分尴尬。仅仅过了一年半,现在知乎月活跃付费用户数已经超过 250 万,总内容数超过 300 万,年访问人次超过 30 亿。在惠施提问庄子的两千多年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知乎活跃用户中,18-35 岁的青年占比约 75%,他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八年」,正处在从认识世界迈向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关键阶段。知乎该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进而让世界变得更好?知乎社区的问答和内容筛选机制,鼓励真诚的表达、专业的讨论、友善的互动,保证了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广泛传播和长久沉淀。在这里,我们希望人们能够收获知识和智慧;在这里,我们希望人们能获得温暖和情感;在这里,我们希望人们能凝聚成集体的观念和态度,为更好的世界提供力量。或许,在知乎社区这个「虚拟咖啡馆」,已经悄然孕育着一些改变世界的「小尖角」。或许,这就是知乎在大国崛起、文化自信现实背景下的价值坐标。中国女排夺冠的那一刻,知乎用户不仅在庆贺,更反思为什么之前沉寂多年?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台,知乎用户不仅在欢呼,更探讨如何让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我们凝聚共识。在顺风车接连出现乘客被害时,知乎用户明确指出平台安全防控的薄弱环节,为保障出行安全出谋划策。我们守望相助,当一位患者因「重症肺炎」而生命垂危时,知乎用户立即展开跨国接力,仅用两天时间就将救命药从日本送到患者家属手中,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们提供镜鉴。当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仅四分钟后,知乎上就产生专业讨论,既对世界名胜损毁遗憾惋惜,也为中国文物保护贡献方案。在知乎,我们用提问和回答记录了一代人的心灵图谱和精神轨迹。在这个接连我们彼此的社区里,有人提问,就一定有人回答。如何击退新冠疫情,有钟南山的回答。如何战胜贫困,有百万扶贫干部的回答。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有知乎亿万用户的回答。那么,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会怎么回答?你给自己的回答,你给未来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