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海通证券)1. 全球能源消费:增速放缓,清洁能源为未来方向一次能源(primary energy),又称天然能源,是指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根据 BP 能源统计的分类,一次能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其 他非化石能源(包括核能、水能,以及风能、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等可 再生资源)。1.1 消费稳定增长,亚太地区贡献主要增量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跟随经济发展稳步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密不可分,根据 《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1965-2019 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复合增速 2.5%, 与 GDP 走势基本保持一致。2012 年以来,随着能源效率的提升,一次能源消费增速明 显低于 GDP增速(2012-2019年全球 GDP年均增速 2.8%,一次能源消费增速仅 1.5%)。 2019 年,全球 GDP 增速为 2.4%,一次能源消费 139 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 1.3%。近十年亚太地区能源增速较快,贡献主要增量。根据《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20)》,2019 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 139 亿吨油当量,主要分布在亚太、北美、欧 洲地区,分别占比 44%、20%、14%。近十年(2010-2019 年),亚太地区一次能源消 费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复合增速 3.4%,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9%),贡献全球主要 增量。1.2 消费结构:整体均衡,各地区差异较大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其他能源四分天下。当前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 主,2019 年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占比分别为 33%、24%、27%,非化石能源占比16%(其中核能、水能、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比 4%、6%、5%)。分地区看,中东油 气资源丰富,98%的能源消费依赖石油、天然气,能源结构单一;北美、中南美、独联 体国家、非洲地区以油气资源为主,其他能源为辅;亚太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消费 占比较大;欧洲能源结构相对最为均衡。石油消费占比下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从 1979-2019 年的历史数据来 看,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石油降、煤炭稳、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趋势。其中,石油 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由 47%下降至 33%,煤炭消费占比稳定在 25%-28%,天然气消费 占比由 18%提高至 24%,非化石能源(如核能、水能、风能、热能、太阳能、生物质 能等)占比由 9%提高至 16%。分地区来看,除亚太地区煤炭占比提升明显外,其他地 区表现均与全球趋势一致。亚太地区由于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煤炭占比提升, 整体煤炭消费占比由 1979 年 40%提高至 47%。1.3 趋势:增速放缓,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全球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根据《BP 世界能源展望 2020》, 全球能源需求增速放缓,预计 2018-2050 年平均增速 0.3%-0.7%,相比 1965 年以来年 均 2%以上的增速明显下降。从能源结构看,未来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将更加多元化,其 中可再生能源是增长最快的能源。根据 BP 中性预测,到 2050 年,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由 2019 年 84%降至 40%,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占比分别降至 14%、21%、4%;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 60%,其中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增长较 快,由 2019 年 5%提升至 44%。2.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煤炭仍占半壁江山2.1 能源消费全球第一,利用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全球 24%。2001 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 源消费随之快速提升,2001-2019 年均复合增长率 6.6%,远远超过全球同期 2.1%的增 速。到 2019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 33.84 亿吨油当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比例 24%, 较 2000 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位居全球首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单位 GDP 能耗(一次能源消费量/GDP)可 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2019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位居全球第一, 单位 GDP 能耗 2.4 吨油当量/万美元,在全球前九大能源消费国中位居第三,能源利用 效率相对较低,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二产业占比较高, 第二产业比起一、三产业来说,单位能耗更高;(2)我国煤炭消费量占比较高,相比其 他能源而言,煤炭的能量转化效率较低;(3)国内能源利用技术以及装备水平相比发达 国家而言,仍存在一定差距。2.2 消费结构:化石能源为主,煤炭占比 58%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当前能源消费结构。从我国化石能源储量分布看,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比 88%、4%、8%,资源禀赋决定煤炭是我国历史上 最主要的能源。2019 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33.84 亿吨油当量中,煤炭消费占 比 58%。其次,石油、天然气及其他非化石能源分别占比 20%、8%、15%。与全球主 要国家相比,我国煤炭消费占比较高,天然气消费占比远低于全球平均 24%的水平。煤炭消费占比逐步下降,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占比明显提升。1979-2019 年这四十 年间,我国石油消费相对稳定,由 23%微降至 20%(2005 年以来稳定在 17%-20%); 煤炭消费占比由 72%降至 58%;天然气消费占比由 3%提高至 8%。非化石能源发展迅速,占比由 3%提高至 15%,其中水电由 3%提高至 8%,核能由 0%提高至 2%,其他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热能、生物质能等)占比由 0%提高至 5%。3. 我国能源展望:煤炭占比下降,清洁能源快速发展3.1 能源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化石能源我国提出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根据国务院官网,2020 年 9 月 22 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 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 年 12 月 12 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 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宣布,到 2030 年:(1)中国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将达到 25%左右;(3)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4)风电、太阳能 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时期,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 2021 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化石能源。2020 年 12 月 21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 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阐述我国推动能源革命的主要政策和重大举 措,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 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消费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实现低碳结 构调整;供给端,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化石能源。3.2 总量:经济增速放缓,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消费增速放缓能源消费主要受经济增速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影响。一次能源消费总量=GDP*单位 GDP 能耗。其中,单位 GDP 能耗为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经济产业结构,通常情况下,第二产业单位能耗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其中重工业又较轻 工业高;(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相比集约型经济单位能耗更高;(3)能源消费 结构,同等标准量的不同能源热值利用程度不同,天然气热效率(有效输出能量与输入 能量之比)75%以上,石油热效率 65%左右,而煤炭的热效率仅 40%-60%,因此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单位 GDP 能耗更高;(4)能源利用技术及装备水平,技术及装备 水平越高,能源转化效率越高,单位 GDP 能耗越小。经济增速放缓,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一次能源消费增速放缓。2012 年以来,我国 经济增速放缓,GDP(不变价)增速由 7.9%下降至 6.1%。同时,第二产业占 GDP 比 重下滑,由 45%降至 39%;煤炭消费占比下降,由 69%下降至 58%。产业及能源结构 调整推动我国能源效率提升,单位 GDP 能耗由 3.88 吨油当量/万美元下降至 2.36 吨油 当量/万美元。经济增速放缓叠加能源效率提升,2012 年以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增速明 显放缓,近七年年均复合增速仅 2.75%。预计 2021-2030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速进一步放缓。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 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增长动力加快转换。同时在碳中和目标 下,国家加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在此背景下,我们假设 2021-2030 年我国 GDP 增速逐步放缓,单位 GDP 能耗持续下降,预计 2021-2030 年一次能源消费增速进一步 放缓,年均复合增速1.7%。到 2030 年,预计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40 亿吨油当量。3.3 结构:煤炭占比下降,天然气及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煤炭消费下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未来我国 鼓励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6.9%,到 2030 年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 25%。而化石能源在未来十年仍将为我国主体能源,其 中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将作为我国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发展的重要过渡能源,我 们预计 2021-2030 年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 7.8%,到 2030 年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 15%。此外,原油在化工需求支撑下,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消费增速平均 1.7%,在 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维持 20%左右,相对稳定。煤炭消费下降,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消费增速-1.8%,到 2030 年消费占比降至 40%以下。3.3.1 天然气:减碳过程中重要的过渡能源天然气碳排放量低,是我国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发展的重要过渡能源。天然气 单位热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 55.5 吨二氧化碳/TJ,在常用化石能源中最低,煤炭单位 热值下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天然气的 1.60-1.77 倍,原油是天然气的 1.30 倍,因此控制碳 排放量是我国促进天然气消费的驱动力之一。“十三五”期间政策频发,促进天然气消费。在控制碳排放等因素驱动下,国家近 年来发布了多项政策,促进天然气消费。我们将这些政策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量”, 要求天然气消费量要达到一定水平,并发展非常规气,促进产量增长;另一类是针对 “价”,在“管住中间、放开两端”的整体思路下,通过气价改革,降低终端气价,促 进天然气消费。2017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提出到 2030 年,力争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 15%左右。天然气产销维持较快增长。2020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 1889 亿方(+8.8%),进口 量 1414 亿方(+5.3%),表观消费量 3250 亿方(+6.8%),在一次能源中消费占比 8.4%。 在天然气下游消费中,城市燃气、工业燃料为最主要的用途,分别占比 37%、35%,发 电、化工用气分别占比 18%、10%。在碳中和背景下,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天然气 消费将维持较快增长,预计到 2030 年消费量达到 6900 亿方,年均复合增速 7.8%,占 一次能源比例达 15%,城市燃气和发电用气增长空间较大。3.3.2 石油:成品油需求逐步见顶,化工需求成主要增长动能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 70%以上。2020 年,我国原油产量 1.95 亿吨(+2.0%),进 口量 5.42 亿吨(+7.3%),表观消费量 7.37 亿吨(+5.9%)。原油进口依存度逐年提升, 到 2020 年达 74%。石油下游用途广泛,2018-2020 年化工轻油收率明显提升。石油经过炼制,下游广 泛应用于交通、工业燃料、化工原料等领域,影响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按照炼油产生的 主要成分分类,石油产品主要包括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化工轻油(石脑油、 燃料油、液化气、润滑油等)及重油产品(焦炭、渣油、石蜡、沥青等)。其中成品油 主要用于汽车、柴油车、航空等交通领域,化工轻油主要用于进一步生产合成纤维、橡 胶、树脂等化工产品,重油产品主要用于道路建设、建筑建材、包装等。历史上,我国炼厂产品以成品油为主,2017 年以前成品油收率占比 60%以上。近 年来,以民营炼化项目为代表的炼化一体化项目逐步投产落地,化工轻油收率明显提升。 2020 年,受疫情影响,成品油需求下降,国内炼厂进一步压减成品油收率,化工轻油 占比进一步提升。2020 年,我国原油加工量 6.74 亿吨(同比+3.4%),成品油收率 49%, 其中汽油、柴油、煤油分别占比 20%、24%、6%;化工轻油收率提升至 42%,其他重 油组分占比 9%。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逐步见顶回落,化工品需求支撑原油消 费增长,原油整体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稳定在 20%左右,到 2030 年我国原油消费量约 8 亿吨。我们预计国内成品油需求 2025 年见顶。2020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成品油表观 消费量 2.89 亿吨,同比-6.93%。受经济增速逐步放缓、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 我们预计 2025 年成品油需求接近 3.2 亿吨后见顶回落,到 2030 年成品油占原油需求 比例降至 44%。汽油:预计 2025 年需求见顶。2020 年受疫情影响,国内汽油表观消费量 1.16 亿 吨,同比-7.2%。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快速发展,2015-2020 年销量年均复合增速 45%, 2020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120 万辆。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维持 较快增长,到 2030 年销量占汽车销量 50%以上。随着新能源车不断发展,以及汽车油 耗不断下降,我们预计 2025 年汽油消费量见顶,2021-2030 年消费年均增速 0.3%。柴油负增长,航空煤油稳定增长。2018-2020 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我国柴油消费连续三年负增长,2020 年,柴油表观消费量 1.39 亿吨,同比-4.7%。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柴油消费维持负增长,年均复合增速-2.4%。航空煤油方面,2020 年疫 情对航空业冲击较大,国内煤油需求大幅下滑,全年表观消费量 3318 万吨,同比-14.5%。 随着疫情逐步缓解,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航空煤油需求维持稳定增长,年均复合增速 3.3%。化工品需求支撑原油消费。我国化工品生产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9 年乙烯当量、 PX 进口依存度分别为 56%、51%。2019 年后,我国炼化进入新一轮扩产周期,以民 营炼化为代表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带动行业从燃油型炼厂转向化工原料型炼厂,化工品收 率明显提升,到 2030 年我们预计化工轻油占原油消费比例提升至 47%。炼化周期影响行业开工率。石化行业的景气周期一般为 6-8 年,我们认为石化行业 前几次景气顶点分别出现在 2004-2006 年、2010-2011 年、2016-2018 年,预计下一轮 景气顶点有望在 2022-2024 年出现。行业景气向上时,开工率提高带动石油需求增速提升。因此,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化工品对石油的需求增速随行业周期波动,年均增 速 4.4%。3.3.3 煤炭:控制消费总量,推进清洁利用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不断下降。2020 年,我国煤炭产量 39 亿吨,消费量 19 亿吨油当量,占比从 2008 年最高 74%持续下降至 60%以下。我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 电力行业,2018 年占比 53%;其次钢铁、建材、化工分别占比 16%、13%、7%。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清洁利用。煤炭单位热值排放的二氧化碳高于石油、天然 气等其他能源,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未来我国将 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区为重点, 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散煤综合治理,推广清洁高效燃煤锅炉,推行天然气、电力和 可再生能源等替代低效和高污染煤炭的使用。供给端,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 善煤炭产能臵换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释放优质产能,煤炭开发布局和产能结 构大幅优化,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煤制油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等深加工 产业化示范取得积极进展。我们预计 2021-2030 煤炭消费占比将进一步下降,到 2030 年占比降至 40%以下,年均复合增速-1.8%。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一)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项目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项目。(2)项目实施主体:重庆移峰能源有限公司。(3)运营产能:可满足每个站为约2000辆新能源汽车快速更换锂电池。(4)项目总投资:19,615万元。(5)项目建设周期:10个月。(6)主要建设内容:每个能源站计划租地约4-9亩,建筑面积约2000-4000㎡,通过新增设备、配套及公用设施,建成后每个站满足约2000辆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配套。能源站的主要构成部分为电池箱和充电机组,其核心是高效、规模、安全、温控的充电架和电池箱。能源站运作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发电厂(火电、水电、核电、光电或风电)将电力提供给电网,电网经过高压远距离传输到城市变电站,变电站将高压电转换成10KV进入能源站,能源站进一步将10KV电压变成0.4KV交流电,三相0.4KV电压依次进入分箱充电机,充电机将交流变成直流进入充电架。换电机器人是能源站的另外一个亮点,可适应不同的电池型号、规格,为其它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换电操作。2、项目必要性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对汽车行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环保及安全卫生的要求,将有利于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也是公司发展的需要。(1)项目符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政策的要求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汽车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其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销量的逐年增加,使我国已经连续7年蝉联世界上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但随着汽车使用数量的逐年增多,汽车尾气对空气、大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表现在汽车使用量比较集中的大型城市,目前已成为我国空气的严重污染源之一,因此汽车产业是践行“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地。因此,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国民经济宏观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角逐中,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力方向。当电动汽车产业化条件日趋成熟,产业链蕴藏的巨大商机也将同时浮出水面。同时,大力发展电动汽车能有效地改善能源消耗结构,降低石油消耗。燃油驱动汽车的平均能量利用率仅为14%左右,电动汽车则可达到20%。另一方面,目前世界各国供电系统都存在负荷平衡问题,峰谷差甚至在1:0.5以上,利用夜间对电动车充电,不但有利于电动汽车的能量补充(现有电网容量已经能适应若干年后电动汽车发展电能的需求),还有利于电网的峰谷平衡,有效地降低电网高峰负荷,相应降低峰谷差,提升电网的功率因素,提高发输配电设备利用率。(2)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国2017年人均GDP已超过9,0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4,000~10,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组。我国部分消费群体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对于乘用车有很大的需求,对乘用车更新需求和趋势更加明显,是推动乘用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便利的条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成熟,制约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陆续被攻破,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一定突破,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及电池管理系统成功应用于实际。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是以电动车的生产、运行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群,体现了整车、核心零部件、运营配套设施及服务的综合集成:电动车、电动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电源管理、电池回收、电池复用、资源再生、能量回收;正负极材料、电解液、膜的制作工艺;以及,最后还包括供电系统、充电设施、充电服务。本项目建设的能源站采用先进技术,能够很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充电及更换电池功能,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符合公司经营发展战略本项目通过配备一批生产、测试和监控设备,建设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依托自主研发的能源站电池充换电技术,在重庆市等地新建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逐步解决目前影响电动汽车广泛使用的瓶颈问题;并推动企业电动汽车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企业奠定坚实基础。3、项目可行性(1)创新性的商业模式不同于目前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的“充电模式”,本项目所建设能源站拟采取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更换”为主兼顾充电的模式。相较于充电模式,在更换时间、电池寿命、征地占地、投资回收期等方面,换电模式都体现出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能源站换电模式的创新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掣肘是“电池恐惧”:电池成本高企导致电动车价格居高不下;同时,电池寿命和电池的更新换代也构成消费者购买、使用电动车时主要担忧的因素。在公司能源站的运营模式下,公司在消费者第一次换电时,对其购车时电池的大部分对价进行回购,剩余部分转作租赁押金。从“买电池”模式到“租电池”模式的转换,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而提高了公司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竞争力。消费者通过每次支付电池租金、充电电费和服务费的方式租用电池,电池的租赁、保养和维修都由能源站负责,而消费者每次支付的“电池租赁费+充换电费+充换电服务费”换算为百公里的使用费用则比百公里平均油耗费用低30%左右,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2)解决消费者的“里程忧虑”充电时间长、一次充电最大行驶里程短,是充电模式下消费者诟病较多的问题(“里程忧虑”)。在公司能源站的运营模式下,换电时间短于3分钟(短于加油时间),从而不改变消费者现有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利用公司的物联网和车联网技术,嵌入每块电池块中的物联网以无线方式精准计量电量和装入电动车的时间,可实现适时配送,不受换电(能源站)的位置限制,以解决消费者行驶过程中的应急需求。3)有效提高电池的充电效率充电时的电池环境温度对锂电池的充电效率影响较大。在换电模式下,电池的保养和维修均由能源站负责,在特设的工作间内可确保充电的环境温度高于10度,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锂电池的充电效率,降低能耗。(2)能源站利用电力改革成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高性价比的电能在节约消费者充电成本的同时实现盈利是能源站模式的核心。为此,本项目借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东风,利用巨大的储能机制“移峰填谷”,把废弃掉的电能传输到消费者就近的新能源站,夜间为电池充电或储能,可大幅降低能源站的充电成本。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发电量6.5万亿千瓦时。据统计,其中近1/3被遗弃,意味着价值约9000亿元的电能富余或被遗弃,形成巨大浪费和环境破坏。与此同时,部分局域电网却因用电负荷的波动造成“分时刻缺电”现象,造成电能质量下降。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明确提出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路径是:在进一步完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为贯彻落实中发【2015】9号精神,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5月下发《关于完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962号)。根据该文件,跨省跨区送电由送电、受电市场主体双方在自愿平等基础上,在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的前提下,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协商或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确定送受电量、价格,并建立相应的价格调整机制。国家鼓励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确定新建跨省跨区送电项目业主和电价;鼓励送受电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电量交易和价格调整机制,并以中长期合同形式予以明确。能源站通过“移峰填谷”的模式创新,不仅在经济可行性上实现了消费者和运营者(能源站)的双赢,而且契合了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向,符合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原则,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举两得的鲜明特征。(3)能源站的技术优势能源站的功能设计方面,全站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双向电力电子架构,既提高了充电机到车载动力电池的转化效率和电池向电网放电的效率,又通过充电机拓扑结构的调整,降低了充电设施的投入成本。试验证明,借助于能源站的反向供电,可使局域电网的功率因数大大提高,保持在0.95以上。能源站采取高集成化与设备散热处理协调设计思路,减少了能源站主要设备的体积大小,降低了能源站的占地面积。同时采取容错设计和冗余备份,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水平。能源站采取物联网和在线控制技术,对车载电池、站内电池进行物流控制,根据电网有功、无功需求控制站内电池的充电、放电,能快速诊断电池的压差和温差为电池组的重组和变位提供依据。4、项目经济效益本项目预计总投资19615万元,其中本次募集资金拟投入18000万元。本项目达到预期产能后,所得税后的财务内部收益率8.51%,所得税后的投资回收期7.00年(含建设期)。
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务院持续推进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中电联预测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前高后低,全年增长6%-7%。我们认为在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的背景下,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会持续低于经济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火电长期投资机会相对较少,投资者应关心新能源相关标的。对于天然气板块,随着LNG价格长期低迷,建议关注气源成本下降的深圳燃气。环保方面,固废运营类企业如垃圾焚烧与环卫行业,行业景气度高,垃圾焚烧由于环保排放趋严+国补政策退坡,环卫服务行业由于项目大型化、电动化趋势,龙头企业将受益行业集中度提升观点及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资料来源:东兴证券关联报告: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申请报告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建议书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乡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氢能+燃料电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氢能+燃料电池用于交通领域进入推广应用阶段1、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市场前景广阔(1)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包括:制氢、储运氢、加氢站、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各项应用。其中储运氢技术主要包括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固体储运、有机液态储运。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2)国家和地方均出台氢燃料汽车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要有序推进氢燃料电池供给体系建设,包括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和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建设智能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统筹加氢技术和接口、车用储氢装置。示范应用推动行业快速发展。2020年9月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指出示范期暂定为四年,示范期间,五部门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随着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的逐步突破积累、相关配套产业的逐步完善,氢燃料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地抢抓氢能产业布局,目前已有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山东等30余个省市级的氢能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政策各地出台的氢燃料电池政策(3)氢燃料电池产业进入商业化初期,前景广阔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商业化初期,截止2020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7352辆。加氢站建设进度逐步加快,截止2020年底,加氢站建成128座。同时,中石油、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二十余家大型央企纷纷跨界发展氢能产业。央企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2016-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分析2016-2020年加氢站数量分析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25%,届时将成为与汽油、柴油并列的终端能源体系消费主体。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约占该领域用能比例19%,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年。《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指出,交通领域将是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在商用车领域,2030年燃料电池商用车销量将达到36万辆,占商用车总销量的7%(乐观情景将达到72万辆,占商用车总销量13%);2050年销量有望达到160万辆,占比37%(乐观情景下销量300万辆,占比70%以上)。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总体目标2、氢燃料电池产业需大幅降低成本氢燃料电池车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舒适等优点。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可达0.5-1.0kWh/kg,特别适合重载车。电堆与氢罐是分开的,提高了发动机的安全性,电堆不易产生爆炸。氢燃料电池车在续驶里程、加氢时间、驾驶舒适性均可与燃油车接近。目前,氢燃料电池车必须解决购置和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经济性是能否大规模发展的关键。a)目前燃料电池发动机贵,导致一辆车售价是燃油车的三倍左右,锂电池车的1.5-2.0倍;b)加氢站的建设费用高达1200-1500万元。c)在加氢站的加氢费用每公斤高达60-80元,只有降到40元以下才具备与燃油车竞争的基础。因此,要实现无补贴的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必须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成本和氢气的成本,同时降低加氢站的建设费用。根据德勤的分析,中国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总成本(TCO,购买成本和运营成本)在2019年为178美元/百公里,预计到2029年TCO将下降至55美元/百公里,将低于纯电动公交和燃油公交车的成本。氢燃料电池车与汽油车、电动车经济性对比国内燃料电池车的总成本发展趋势(美元/百公里)氢能是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择。氢能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脱碳社会的重要产业方向。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氢能路线图,加快推进氢能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氢能产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但是目前氢气主要来自灰氢(化石燃料),未来与大规模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配套的电解水生产绿氢,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问题。第一章总论1.1氢能+燃料电池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氢能+燃料电池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关联报告: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氢能+燃料电池项目申请报告氢能+燃料电池项目建议书氢能+燃料电池项目商业计划书氢能+燃料电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氢能+燃料电池项目节能评估报告氢能+燃料电池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氢能+燃料电池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氢能+燃料电池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氢能+燃料电池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氢能+燃料电池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专家参编的《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2020)》探讨了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数据中心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清晰的路线图,并对中国数据中心进一步扩大提出可能的问题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政策建议。《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2020)》 http://webadmin.wwfchina.org/storage/files/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pdf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为储存和运算处理由此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报告》的数据,2019 年中国已拥有各类大中小微型数据中心约7.4 万个,机架总规模约227 万架。数据中心作为一个用能快速增长的行业,其能源消耗和绿色发展进程正在不断获得社会关注。2019 年,全国数据中心行业耗电总量约为600 亿-700 亿千瓦时左右,约占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0.8% ~ 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初步估计2030 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总能源消耗量预计将在2019 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社会总用电量的1.5% 到2% 左右。 数据中心行业能源消耗问题逐步得到全世界的关注。《报告》中显示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后于2007 年、2016 年、2020 年联合斯坦福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就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问题发布研究报告。国内也有多家组织发布对国内数据中心行业能源消耗问题的分析报告。节能减排问题成为行业共同关心的话题。但中国的数据中心行业在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上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数据中心行业对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重视程度有所不足、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认定机制尚不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参与电力交易积极性波动较大等。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能源转型项目高级经理吴越: “数据中心对电力供应极为依赖,数据中心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电力需求是如何解决的,是不是足够的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而近期国家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数据中心能源使用的分析和理解愈发重要”。 中国电子学会主任王娟: 我国先后出台了对数据中心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相关鼓励政策引导、鼓励数据中心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报告》的内容不仅仅助力数据中心行业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水平、探讨数据中心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支持政策等;积极探讨中国特色的购电协议制度以及适当创新绿证交易制度。 该报告主编、高级工程师郭丰表示, 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进一步重视,可再生能源应用便利性的进一步提高,预计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将会不断扩大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世界上体现出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贡献。 在中国的数据中心行业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趋势下,WWF期待与多方携手共同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在中国的发展。 以下为报告全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并下载报告全文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http://www.wwfchina.org/news-detail?id=2033&type=3http://webadmin.wwfchina.org/storage/files/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pdf(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研究|咨询|服务|交流【2020年中国能源研究会系列报道】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圆满结束【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委会“储能创新应用促进多源融合发展”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高质量发展核电 助力能源转型”专题论坛成功召开【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年会分论坛“灵活电力市场助推综合能源发展”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革命与企业转型”专题论坛成功举办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能源研究会,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1、项目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在新能源车载电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强化公司在长三角的供应链配套能力,公司将通过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在上海嘉定区投资新建华东区域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能力、丰富产品生产管线、优化区域布局,最终实现公司“双核心”的战略目标。本项目实施主体为欣锐科技全资子公司上海欣锐电控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周期1.5年(18个月)。2、项目投资概算本项目总投资额为36,050.96万元。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符合战略发展需要,强化公司产业化根基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自主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品质为根基,不断拓展业务布局,优化产品结构,目前已成为国内车载电源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之一。为了继续巩固公司的竞争优势,并为下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公司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体系与市场的融合度,启动“双核心”战略。“双核心”战略是以深圳、上海两地为核心建立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业务在覆盖华南、华东市场的基础上辐射全国,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目前公司仅有深圳单一核心,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项目实施完毕后,将在上海嘉定区建成公司华东区域产品生产基地,将有效促进公司布局长三角、扩大华东市场的战略目标。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立足未来发展、强化市场根基的重要举措,是致力于打造公司在品牌、研发、技术、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公司新的跨越的重要部署。(2)深度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公司盈利水平本项目拟落地于上海嘉定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区明显已经抢占了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布局和发力的制高点,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上海大众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多家,上汽集团、沃尔沃、舍弗勒、天合等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先后在嘉定设立生产研发基地。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及制造企业,公司在此设立生产基地,进行产能布局,符合产业集群式增长路径。通过把生产基地推向市场前沿,有利于靠近目标客户,方便贴身服务,易于与客户及时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缩短反应时间,快速改进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可多方面强化与现有客户之间深度持久的合作关系。公司产能辐射区域扩大,收入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可稳步降低公司运输成本,缩短客户供货周期。综上所述,基于产能布局深度推进,公司盈利水平将大幅提升,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3)紧抓市场发展机遇,提升市场占有率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提升电动车渗透率至关重要。在汽车电动化大趋势下,产业刺激政策持续推进,供给端传统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进程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的强劲需求,将带动车载电源行业的高速发展,车载电源产业亦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公司目前的客户数量和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产品产销量将紧跟下游产业发展趋势,快速增长的产品种类及市场需求对公司的生产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产能不足将会成为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将提高公司产能,并进一步提升公司智能化制造水平,丰富公司产品产线,有利于满足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对公司紧抓行业发展机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公司产能和产线智能化水平均得到提升的基础上,本项目的实施将为公司拓展氢燃料电池专用产品等产业方向,将技术储备快速实现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公司能够紧跟行业主流方向,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快速占领新产品市场,从而巩固公司核心竞争优势。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为募投项目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多年来,公司始终致力于车载电源产品的生产与研发,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拥有业界突出的研发创新能力及工程制造能力,产品质量和性能处于行业优势地位,“欣锐科技”也成为广大客户认可的知名品牌。同时,从汽车质量的稳定性角度出发,整车厂十分注重供应商的评审,对供应商综合实力和行业经验有较高要求,而且产品质量的测试及认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费用,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因此,一旦企业成功进入汽车厂商合格供应商名录,双方就会达成较为稳定且持久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公司推行“品牌向上”的发展战略,持续积累优质客户资源,主要客户包括吉利汽车、北汽新能源、江淮汽车、小鹏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等国内知名整车厂,还逐步批量配套东风本田、广汽本田、现代汽车等中外合资或独资品牌整车厂商。公司还积累参与多家整车厂的氢燃料电池专用产品项目,并取得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后续氢燃料电池产品配套储备良好的客户资源。优质而稳定的客户资源有利于公司良性循环发展,减少运营风险,为募投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2)深厚的技术储备为募投项目实施提供可靠支撑公司是最早一批从事车载电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企业之一,具有深厚的技术研发优势,公司的产品在技术指标、可靠性及升级换代速度上均处于行业前列。目前,公司已拥有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车载DC/DC变换器和车载充电机)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数年持续研发和技术积累,特别是集成高压“电控”系统领域,器件转换效率可达96%-99%。公司目前核心技术及重大在研项本项目的建设依托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相关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越,同时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安全性高,且各种技术难题能够被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因此,公司深厚的技术储备将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3)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募投项目实施保驾护航自公司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公司已形成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决策管理方面,公司主要高级管理人员长期在电力电子行业内从事科研、营销或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在质量控制管理方面,公司始终坚持贯彻以质量为生命的经营管理原则,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念,建立了执行IATF16949及VDA6.3的汽车级车载电源专业化制造体系,执行“四大工艺、十六个工序、九道质量门”,从产品原理设计、元器件选型、样机生产及量产上均严格按照汽车级要求进行,产品开发均经过专业的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安全测试、及整车兼容性测试等。另外,公司大力引进相应的技术及管理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稳定高效的管理团队为公司业务持续拓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综上所述,公司具备成熟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才管理水平,能够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顺利施提供保障。5、项目经济效益本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IRR)为12.48%,税后净现值(NPV)为722.21万元,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7.57年(含建设期),项目经济效益较好。
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碳中和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水平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探索其实施路径。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提升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路径是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推进多能互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多能互补实施路径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统筹各类电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优先发展新能源,积极实施存量“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提升,稳妥推进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探索增量“风光储一体化”,严控增量“风光火(储)一体化”。有助于强化电源侧灵活调节作用,优化各类电源规模配比,确保电源基地送电可持续性。风光储一体化。对于存量新能源项目,结合新能源特性、受端系统消纳空间,研究论证增加储能设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增量风光储一体化,优化配套储能规模,充分发挥配套储能调峰、调频作用,最小化风光储综合发电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风光水(储)一体化。对于存量水电项目,结合送端水电出力特性、新能源特性、受端系统消纳空间,论证优先利用水电调节性能消纳近区风光电力、增加储能设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通过龙头电站建设优化出力特性,实现就近打捆。对于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严控中小水电规模,以大中型水电为基础,汇集送端新能源电力,优化配套储能规模。风光火(储)一体化。对于存量煤电项目,优先通过灵活性改造提升调节能力,结合送端近区新能源开发条件和出力特性、受端系统消纳空间,扩大就近打捆新能源电力规模;对于增量基地化开发外送项目,优先汇集近区新能源电力,优化配套储能规模;对于增量就地开发消纳项目,在评估资源条件和消纳能力的基础上,优先利用新能源电力。2019-2025 能源消费与电力结构分析及预测(单位∶亿吨标准煤、g/kwh、亿千瓦时、亿千瓦、小时、%)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第八章环境保护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第十四章财务评价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关联报告: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申请报告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议书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商业计划书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12月14日,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2019年度研究报告发布暨能源转型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能源供需报告》等6份能源电力行业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活动现场。新华网发《中国能源供需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6.4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6%。预计2019、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将有所放缓,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7.9和49.4亿吨标准煤。煤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但依旧是主要能源,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长将成为拉动能源总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南方五省区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报告》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我国近年的能源消费强度呈下行趋势。在南方五省区,2014年至2018年间能源消耗强度从0.52降至0.42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19.4%。广东是全国能源消费强度最低的省区之一,2018年下降至0.31吨标准煤/万元。《南方五省区高载能行业发展及用电报告》选取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化工、石化行业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载能产业去产能方案,明确各省区、各企业产能压减目标及任务;落实国家电价政策,努力消除地方过度干预电力交易和市场不规范问题,防止地方以“低电价”变相鼓励、无序扩张高耗能产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向上游能源生产环节延伸,实现产业与煤炭、电力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组合,降低生产成本。《中国南方电网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南方五省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5015亿度,占总发电量的42.2%。加上三峡送广东的水电,南方五省区全年实际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为5159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4.4%,超出我国和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报告》指出,2016至2018年期间,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累计释放改革红利超过1800亿元。2018年我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2万亿度,同比增长26.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0.2%。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在相关降电价政策与电力市场竞争共同作用下,终端用电价格明显下降。《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发展报告》围绕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电网行业的投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展望。从电源投资结构发展来看,近10年,我国火电投资占比从占绝对性的主导地位大幅下滑,风电投资占比近3年超过了水电投资占比,一跃成为第二大能源投资品种。核电投资在2013年前后达到峰值后逐渐趋于平稳。光伏投资增长自2015年开始趋于稳定。南网能源院副总经理陈允鹏表示,促进能源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升级转型,是南网能源院的使命担当,“我们积极融入能源变革,加大能源开放合作力度,向建设智能电网转型、向建设能源生态服务商转型。”南网能源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承接国家部委委托重点课题研究17项,承担南方电网公司重点课题研究22项,开展南方电网公司总部技术服务144项,承接南方电网分子公司及外部单位专项技术服务17项,负责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项目28个。(刘杰、杨志勇)来源: 新华网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链接:https://pan..com/s/1D7ZxCnKGdVCk7SW8jT0_sQ提取码:3bww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6的分享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ERR能研微讯,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本报讯(记者韩扬眉)4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施普林格·自然联合组织的《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对全球2000年至2019年间8个不同新能源技术领域整体及其20项代表性技术主题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全球尺度重点关注了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特点。报告指出,全球新能源领域研究正进入加速发展期。太阳能、储能和氢能3个领域受到全球广泛关注,成为近5年全球新能源发文量最大的领域;电池储能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燃料技术则是全球前3位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主题。全球新能源领域研究成果技术转化率整体较低,产学研结合有待加强。相对而言,储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的研究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锂离子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是科研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技术热点。报告指出,中国在新能源研究领域贡献总量较大,TOP10%的高质量研究贡献量也较高,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部分领域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排名相对靠后,研究整体效率仍需提升。报告显示,通过定性分析,储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将成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的有力支撑,氢能将是打造未来能源体系、实现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太阳能燃料技术的突破及其成本降低或将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而能源互联网将发挥“互联网+”智慧能源双重优势,实现能源统筹优化配置。据悉,该报告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施普林格·自然共同组织的“未来科技”系列报告的第一篇。未来,双方将定位于国际高端权威的科技分领域前瞻分析,采用多维大数据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结果与建议,按年度发布。《中国科学报》 (2021-04-13 第1版 要闻) 【来源:中国科学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