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每年196万人因脑卒中死亡,预防要针对10个危险因素

每年196万人因脑卒中死亡,预防要针对10个危险因素

脑卒中,也称脑血管意外,英文简称是CVA,全称为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也就是咱老百姓常说的中风。从病理角度看,脑卒中是由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前者叫出血性卒中;后者叫缺血性卒中。从实际发生的情况来看,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到70%。2019年2月《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18》发布,报告指出,脑卒中是咱们国民的第1位死亡因素。夺命脑卒中有哪些特点?预防要重视哪些危险因素?咱们现在解读。脑卒中报告呈现的事实是触目惊心的,虽然,随着医疗救护条件提高及知识普及,使得1994年到2013年,咱们国民中,男性脑卒中死亡率年下降为2.7%,女性为4.1%。但是,脑卒中仍然是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病因,每5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2017年死于脑卒中的约有196万人,平均每12秒有1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如此夺命,脑卒中的发生趋势有哪些特点呢?咱们往下看。脑卒中患者,目前在超过40岁的人群中的患病率从2012年的1.89%上升到2016年的2.19%,现患人数约1242万;首次脑卒中后1年内的复发率约为17%;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在男性与女性中分别为65.5岁与67.6岁,比美国早10年。目前,40岁到74岁同胞中的首次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从地理分布来看,呈现北高南低及中部突出的现象,农村是重灾区,是农村居民的首要死因;从医疗费用来看,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费用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61.4%与31.4%。因此,报告对脑卒中现象总结出5高特点,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脑卒中带来的5高现状令人忧心,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90%以上的脑卒中是可控的,相关研究在纳入了32个国家的数万名患者的资料分析后发现,有10个危险因素可以解释90%的卒中风险,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疾病、吸烟、缺乏运动、饮食、酒精、心理因素、腹型肥胖,下面咱们来分别解释。咱们先看脑卒中的首位因素,高血压。在1项纳入了37个亚洲队列,包括42万多人的随访研究发现,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发生风险会增加53%。咱们现在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是25.2%;知晓率46.5%;治疗率41.1%;控制率仅13.8%。在农村居民中,对病情的了解、规范治疗、血压控制等指标会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农村急救条件也相对较差,很多家庭是留守老人与儿童独居,发现脑卒中并得到急救的可能更低,这是农村成为脑卒中重灾区的根本原因。咱们再看脑卒中第2位危险因素,糖尿病。2012年时咱们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就已经达到9.7%,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6.1%、33.4%、30.6%。从研究资料来看,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男性更高。第3个危险因素是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每降低1mmol/L,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可降低21.1%。第4个危险因素是心脏疾病,这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房颤,需要通过动态心电图或连续心电监测等方法来及时发现。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多项生活行为,主要是吸烟、酗酒、缺少运动等,这方面的信息已经较多,咱们就不多述,这里只聊聊饮食。大量的研究证实,低钠及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结构,可以减少卒中发生,钠、钾、饮酒等则可影响血压,增加卒中风险。当前,北方脑卒中发生率较高,经研究认为,口味偏咸,食盐摄入过多是主要因素。预防脑卒中,还要注意控制体重,特别是腹型肥胖,并保持愉快心情,减少心理压力。除了这些因素外,当前的研究还发现,大气污染、同型半胱氨酸、睡眠、偏头痛、炎症、高尿酸、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也是增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需要及时解决,避免不良影响。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测查、快报、细节、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逮捕王

2020中国脑卒中大会暨脑卒中防治工程总结会召开

近日,2020中国脑卒中大会暨脑卒中防治工程总结会召开。会上,与会专家介绍了我国卒中建设的最新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赵性泉教授表示,进一步普及卒中防治适宜技术与保障溶取栓药物供应,是改善卒中致死、致残现状,提升我国卒中救治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2020中国脑卒中大会暨脑卒中防治工程总结会现场减少卒中致死、致残迫在眉睫,普及溶栓取栓是重点在我国,由卒中导致的致死、致残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2018年我国每5位死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3%;另外,有3/4卒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有40%病人重度残疾。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不仅加重了患者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可能性,也为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如何预防卒中人群的致死和致残,在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将是我国卒中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国际经验,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如果及时采取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急救治疗措施,能够明确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显著减少残疾发生。在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的高度重视和组织带动下,在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在过去一年,我国卒中防治工作有序开展,覆盖全国的卒中中心建设不断拓展,卒中急性期救治水平也得到了整体提升。我国卒中防控工作最新进展赵性泉教授对此表示:“有效防控卒中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和可持续发展健康的目标至关重要。在卒中急性期及时采取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脑卒中发病后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因此,加强溶取栓技术是卒中防控的一个重要‘抓手’,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卒中预防和救治水平,逐步改善卒中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现状,从而降低因病致残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与病患家庭负担。”卒中防治,加强溶取栓技术普及、保障溶取栓药物器械供应是关键随着我国卒中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在提升卒中急性期救治水平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拦路虎”,如某些二级医院还不具备能够开展溶栓治疗的卒中团队,各地区间急救治疗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仍未实现溶取栓技术的普及等。赵性泉教授提出:“在发病4.5小时内采取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提升医院尤其是广大县域基层医院的脑卒中救治水平,是我国卒中防控下一步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广培训静脉溶栓技术,全面提升溶栓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大会企业代表之一的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用药品事业部负责人董博文博士也表示:“我们致力于提升卒中诊断标准和诊疗流程,并与多方联手共同支持中国卒中中心建设,促进中国卒中防治事业实现长足发展、造福中国卒中患者。同时,在全球范围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我们的全球供应链在生产能力几近饱和的情况下,竭力保障卒中急性救治期金标准溶栓药物阿替普酶(rt-PA)的供应。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卒中领域,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创新治疗和解决方案,推动健康中国2030早日实现。”【来源:新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哭泣吧

复旦脑科学研究院赵冰樵课题组发现改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新方法

图说:脑卒中引起中性粒细胞跨越血管壁,并在脑组织中产生大量的DNA结构NETs(H3Cit),后者是抑制脑内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来源/科研团队供图新民晚报讯(记者 易蓉)脑卒中患者多数会留有半身不遂和言语困难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如何改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一直是困扰国际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冰樵课题组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发现抑制卒中后脑内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可能为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潜在的药物靶点。传统认为,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形成细胞外诱捕网(NETs)来对抗外源入侵的病原体。细胞外诱捕网是以核内或线粒体内DNA为骨架,负载蛋白酶和水解酶组成的网状结构。赵冰樵研究团队发现脑卒中引起脑内和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NETs,然而其对脑损伤并无保护作用。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阐述了中性粒细胞NETs是抑制卒中后脑内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采用中性粒细胞选择性清除、DNA酶、PAD4基因敲除和药物干预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进一步研究证明抑制NETs产生或促进其降解,都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后的血管新生和功能重塑,并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日前以“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损害脑卒中后血管新生和功能重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released by neutrophils impair revascularization and vascular remodeling after stroke)”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康黎静、余慧林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赵冰樵教授、范文英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起则于于

资讯!干细胞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干细胞是机体内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复制以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干细胞与人体的健康衰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干细胞能够干预的人类疾病高达140余种,其中包括免疫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因此,干细胞成为了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关的临床研究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今年2月,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信息公示中,一款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干细胞新药(缺血耐受人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正式获得国家临床默示许可。近日,关于干细胞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又传来好消息。“人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项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正式启动。这是2020年以来的第二个干细胞干预脑卒中的好消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难点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但是受治疗时间窗等因素的影响,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致残病因。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缺血区半暗带区的血流及氧的供应,控制脑水肿,防治其他疾病的发生。该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效果和应用仍受限制。改善卒中患者预后治疗手段依然是目前临床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寻找新的安全有效、能广泛使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成为热点。 干细胞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虽然人们对干细胞认识的不断加深,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在干细胞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方面进行了探寻。研究表明,干细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的神经功能。它可以通过多向分化潜能,分化为神经系统组成所必需的各种类型细胞,从而替换脑组织损伤细胞。它还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降低脑梗死体积。此外,它还能释放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增强内源性修复机制。最终,对缺血性脑卒中起到有效干预的作用。相关案例2019年,我国解放军总医院公布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移植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共有9名年龄在30-65岁之间的偏瘫患者参与了该项临床研究,他们在中风后5-24个月接受了人源神经干细胞NSI-566脑内移植。结果表明人源神经干细胞NSI-566在治疗偏瘫性脑卒中中拥有一定的临床益处。总结与展望干细胞疗法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是21世纪细胞治疗时代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神经干细胞治疗也成为了最具前景的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减少残疾的治疗方法之一。相信随着科学家不断的努力探寻,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广大脑卒中患者的新希望。

两容颜适

脑卒中领域获批创新药 研发历时12年

来源:经济观察报脑卒中领域获批创新药 研发历时12年瞿依贤/文全球脑卒中治疗领域迎来获批创新药。2020年9月18日,全国神经内科年会期间,国家1类新药先必新R(通用名: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在北京举办上市发布会,由此开始商业化销售。先必新由先声药业历时12年研发,临床数据显示,这款药可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引发的脑神经损伤,并将现有治疗时间窗从24小时延长至48小时。Ⅲ期入组1194例患者由于具有重大临床价值,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浓溶液先后两次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分别为2013年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2019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8年12月还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优先审评资格。今年7月30日,先必新获NMPA批准上市,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H20200007”,获批适应症为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先必新的Ⅲ期临床试验是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阳性对照研究,也是国内治疗AIS为数不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上市发布会上,担任Ⅲ期临床试验PI(主要研究者)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对数据进行了解读,入组1194例患者的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发病48小时以内的AIS患者,即使与已有明确疗效的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相比,先必新仍具有显著优势,可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结局,提升疗效。具体来说,III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价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相比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计划入组1200例发病时间在48小时之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进入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或依达拉奉组,每组600例。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37.5mg(依达拉奉30mg,右莰醇7.5mg)或依达拉奉30mg静脉注射给药,每日两次,给药间隔12小时,连续用药14天。观察并随访至给药后第90天,对第14、30、90天卒中后相关量表进行评分,并对试验期间安全性进行随访。除6例受试者未接受研究药物治疗,总计1194例纳入全分析集,其中599例纳入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组,595例纳入依达拉奉治疗组。全分析集显示,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治疗第90天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右莰醇组为65.61%(393/599),依达拉奉组为57.48%(342/595),两组间差异为8.13%,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治疗第90天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为因变量,以基线mRS患者比例、年龄、性别、既往卒中史和治疗距发病时间为协变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依达拉奉组较依达拉奉右莰醇组的优势比(OR)为0.69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此,王拥军表示:先必新在2015年全国45家医院启动了验证临床效果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新的神经保护剂先必新优于传统的神经保护剂,这是近5年来神经保护剂的一个巨大进步。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上市后的评价,为中国脑血管病新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脑血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曾进胜在上市发布会上表示: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自由基损伤和炎症反应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先必新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双重机制,期待在更多领域能深入探索,惠及更多患者。此外,世界卒中协会主席、STROKE杂志前任主编MarcFisher教授为现场与会专家分享了取栓治疗中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药物的应用,并对先必新的上市表示祝贺,他表示希望先必新能应用于国外卒中患者。先必新上市仪式环节后,为进一步加强脑血管病全程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脑血管病全程管理领域的科研事业发展以及诊疗水平的提高,先声药业宣布,与中国卒中学会合作支持的“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全程管理项目启航基金”项目正式发布。先声药业期望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脑血管病领域科研水平,与更多的临床医生共同推动中国脑血管病领域的科研发展,为更多脑血管病患者得到更有效治疗一起努力。首期课题申请将于2020年9月开放,研究者可通过中国卒中学会官网“国卒中学会官网启航基金项目专区”申请,项目委员会成员将根据选题、内容、设计、团队和预算五大方面综合评分,鼓励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时效性和学科价值的优秀科研项目。为了提升目标医生的科研思维以及对科研的认知,帮助目标医生查缺补漏,完善课题,基金会还将定期开展12场科研培训会,由区域评审负责人对申请课题的基层医院开展研究方法、数据统计等进行系统培训。延长治疗窗口近年来,卒中已成为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8年发布的第4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中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中国卒中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卒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带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中国已高达1300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中国已成为卒中终生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高达39.3%。脑卒中给中国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1000亿元/年。脑卒中的救治具有高度的时间依赖性,患者接受救治的时间每延迟1分钟,将丢失190万神经元及140亿神经突触丢失或功能损坏。因此,脑卒中的救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保护患者的神经元,以减少脑卒中死亡及伤残损失,降低社会经济负担。对于占比超过八成的最常见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近年来溶栓、血管内治疗等血管再通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时间窗内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达到24%。但是,仍有七成以上患者错过时间窗或存在出血风险,这就导致他们无法使用只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提高患者临床获益比例较低的矛盾,仍是目前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脑卒中的神经损伤及修复机制,并寻求有效治疗策略。炎症是缺血性卒中的潜在治疗靶点,其与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等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通路,致使损伤加重,进而导致梗塞灶扩大、神经细胞受损、脑水肿等。右莰醇是新型的炎症抑制药物,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导致的细胞因子和炎症蛋白表达,并能激活GABAa受体,阻断以上恶性循环通路,进而减少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高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一氧化氮自由基和ONOO-离子),于2001年6月在日本正式获批作为脑卒中的治疗药物上市,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预后。2004年,先声药业全球第二家上市必存R(依达拉奉注射液),成为国内畅销的依达拉奉药物品牌。目前,依达拉奉已纳入国内外多部权威指南、临床路径。基于其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损伤的确切机制,依达拉奉在罕见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中的应用也获得快速发展,并在日前获批国内ALS的适应症。先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以4:1的配比组合,科学配伍了两种活性成分:依达拉奉和右莰醇,应用两种成分清除自由基、抗炎以及保护血脑屏障等多重作用机制,可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引发的脑神经损伤,是两种成分的首次成药。III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对比单方依达拉奉注射液,依达拉奉右莰醇显示出明确的疗效优势、临床安全性相似,并大幅度将现有治疗时间窗从24小时延长至48小时,这对国内卒中治疗来说意义重大。资料显示,先必新于2007年开始立项,至今拥有8项发明专利,核心专利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得授权。(瞿依贤/文)

电梯间

2020年星城脑卒中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12月23日,“2020年星城脑卒中高峰论坛”在长沙明城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长沙县卫健局副局长杨曼琼、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副院长黄征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姜维喜、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喻孟强、河南省人民医院教授冯光等领导及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市、县从事脑卒中防治与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100余人参会。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段继新主持开幕式。杨曼琼、黄征宇、姜维喜分别致辞(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开幕式后开展学术交流,省市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及病例分享,并就脑卒中的基础研究、诊治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了学术交流。专家讲座现场(向左滑动查看更多)专家讲座现场(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此次大会不仅献上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也促进了参会专家们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医院的影响力。相关链接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神经外科是长沙市医学重点学科、省级高级卒中中心。今年,由神经外科牵头、以神经内科为核心,联合120急救中心、急诊科、放射科等科室组成的神经医学科已成功申报成为长沙市医学重点学科。医院十分重视脑卒中防治工作,以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为主体,建立多学科协作,开辟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开展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在建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绿色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动脉溶栓、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栓塞、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切除、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置入、颈动脉内膜剥脱、脑出血微创及手术治疗等技术应用和推广,同时积极开展一二级预防、康复治疗、科普宣传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建立卒中中心联盟是提高卒中救治水平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建立区域一体化卒中急救系统,进一步加强“黄金1小时救治圈”的建设,打造急危重症第一时间救治生命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水平及救治成功率,为患者提供更加快速、规范、优质的诊疗服务。文章素材:医务科 张娟神经外科 钟治军编辑、审核:宣传科【来源:长沙市中医医院一长沙市第八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已夫

脑卒中领域获批创新药研发历时12年

全球脑卒中治疗领域迎来获批创新药。2020年9月18日,全国神经内科年会期间,国家1类新药先必新(通用名: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在北京举办上市发布会,由此开始商业化销售。先必新由先声药业历时12年研发,临床数据显示,这款药可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引发的脑神经损伤,并将现有治疗时间窗从24小时延长至48小时。Ⅲ期入组1194例患者由于具有重大临床价值,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浓溶液先后两次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分别为2013年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2019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8年12月还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优先审评资格。今年7月30日,先必新获NMPA批准上市,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H20200007”,获批适应症为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先必新的Ⅲ期临床试验是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阳性对照研究,也是国内治疗AIS为数不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上市发布会上,担任Ⅲ期临床试验PI(主要研究者)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对数据进行了解读,入组1194例患者的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发病48小时以内的AIS患者,即使与已有明确疗效的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相比,先必新仍具有显著优势,可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结局,提升疗效。具体来说,III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价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相比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计划入组1200例发病时间在48小时之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进入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或依达拉奉组,每组600例。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37.5mg(依达拉奉30mg,右莰醇7.5mg)或依达拉奉30mg静脉注射给药,每日两次,给药间隔12小时,连续用药14天。观察并随访至给药后第90天,对第14、30、90天卒中后相关量表进行评分,并对试验期间安全性进行随访。除6例受试者未接受研究药物治疗,总计1194例纳入全分析集,其中599例纳入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组,595例纳入依达拉奉治疗组。全分析集显示,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治疗第90天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右莰醇组为65.61%(393/599),依达拉奉组为57.48%(342/595),两组间差异为8.13%,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治疗第90天mRS评分 ≤ 1分的患者比例为因变量,以基线mRS患者比例、年龄、性别、既往卒中史和治疗距发病时间为协变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依达拉奉组较依达拉奉右莰醇组的优势比(OR)为0.69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此,王拥军表示:先必新在2015年全国45家医院启动了验证临床效果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新的神经保护剂先必新优于传统的神经保护剂,这是近5年来神经保护剂的一个巨大进步。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上市后的评价,为中国脑血管病新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脑血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曾进胜在上市发布会上表示: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自由基损伤和炎症反应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先必新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双重机制,期待在更多领域能深入探索,惠及更多患者。此外,世界卒中协会主席、STROKE杂志前任主编Marc Fisher教授为现场与会专家分享了取栓治疗中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药物的应用,并对先必新的上市表示祝贺,他表示希望先必新能应用于国外卒中患者。先必新上市仪式环节后,为进一步加强脑血管病全程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脑血管病全程管理领域的科研事业发展以及诊疗水平的提高,先声药业宣布,与中国卒中学会合作支持的“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全程管理项目启航基金”项目正式发布。先声药业期望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脑血管病领域科研水平,与更多的临床医生共同推动中国脑血管病领域的科研发展,为更多脑血管病患者得到更有效治疗一起努力。首期课题申请将于2020年9月开放,研究者可通过中国卒中学会官网“国卒中学会官网启航基金项目专区”申请,项目委员会成员将根据选题、内容、设计、团队和预算五大方面综合评分,鼓励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时效性和学科价值的优秀科研项目。为了提升目标医生的科研思维以及对科研的认知,帮助目标医生查缺补漏,完善课题,基金会还将定期开展12场科研培训会,由区域评审负责人对申请课题的基层医院开展研究方法、数据统计等进行系统培训。延长治疗窗口近年来,卒中已成为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8年发布的第4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中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中国卒中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卒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带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中国已高达1300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中国已成为卒中终生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高达39.3%。脑卒中给中国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1000亿元/年。脑卒中的救治具有高度的时间依赖性,患者接受救治的时间每延迟1分钟,将丢失190万神经元及140亿神经突触丢失或功能损坏。因此,脑卒中的救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保护患者的神经元,以减少脑卒中死亡及伤残损失,降低社会经济负担。对于占比超过八成的最常见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近年来溶栓、血管内治疗等血管再通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时间窗内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达到24%。但是,仍有七成以上患者错过时间窗或存在出血风险,这就导致他们无法使用只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提高患者临床获益比例较低的矛盾,仍是目前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脑卒中的神经损伤及修复机制,并寻求有效治疗策略。炎症是缺血性卒中的潜在治疗靶点,其与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等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通路,致使损伤加重,进而导致梗塞灶扩大、神经细胞受损、脑水肿等。右莰醇是新型的炎症抑制药物,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导致的细胞因子和炎症蛋白表达,并能激活GABAa受体,阻断以上恶性循环通路,进而减少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高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一氧化氮自由基和ONOO-离子),于2001年6月在日本正式获批作为脑卒中的治疗药物上市,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预后。2004年,先声药业全球第二家上市必存(依达拉奉注射液),成为国内畅销的依达拉奉药物品牌。目前,依达拉奉已纳入国内外多部权威指南、临床路径。基于其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损伤的确切机制,依达拉奉在罕见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中的应用也获得快速发展,并在日前获批国内ALS的适应症。先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以4:1的配比组合,科学配伍了两种活性成分:依达拉奉和右莰醇,应用两种成分清除自由基、抗炎以及保护血脑屏障等多重作用机制,可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引发的脑神经损伤,是两种成分的首次成药。III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对比单方依达拉奉注射液,依达拉奉右莰醇显示出明确的疗效优势、临床安全性相似,并大幅度将现有治疗时间窗从24小时延长至48小时,这对国内卒中治疗来说意义重大。据了解,先必新于2007年开始立项,至今拥有8项发明专利,核心专利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得授权。瞿依贤/文

张冲

福音!干细胞为脑卒中带来了新思路!

近日,我国进口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试验正式启动的消息备受关注。临床试验的启动,也意味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又向临床应用前进了一步。“脑卒中”又称“中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是导致世界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脑卒中以后会导致脑细胞的功能受损甚至死亡,而死亡的脑细胞不可再生,因此大脑的功能丧失以后很难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干细胞治疗脑卒中带来了新思路。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被广泛应用到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当中,并取得显著进展,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脑卒中新药也渐现曙光,为患者带来希望。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科学证据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所具有的共性。与其他类型的干细胞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易于体外扩增、无伦理问题、无成瘤风险、免疫原性低等显著优势,治疗脑卒中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间充质干细胞已用于临床治疗心脏、肝、肾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等,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在神经系统领域的研究表明,通过不同途径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体内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临床研究中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1]。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研究表明,不论采用的物种、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免疫原性程度、治疗的时间、剂量和途径以及合并症的存在,均一致地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的结局。间充质干细胞改善中风患者的康复截止2021年1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最大临床试验注册库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注册的有关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项目有91项。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个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结果发表,证实了这种疗法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从clinicaltrials.gov系统中可知,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者们从2010年8月开始对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脑卒中进行了相关研究,招募了年龄在18-70岁中重度缺血性颈动脉卒中后不到2周的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到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组和不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组。结果发现,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运动参数指标评分方面有显著改善,也证明了脑卒中后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通过感觉运动神经可塑性改善运动功能,该项目已于2017年10月完成[2]。此外,在国际期刊《脑血管病杂志》上也有相关报道。科研人员将20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在中风发作的头2周内,分别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与安慰剂。剂量是100万个间充质干细胞/千克体重,注射速度是4~6 毫升 /分钟,结果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能保护和修复神经元,并且安全性良好,并改善了重症中风患者的神经康复。对于备受关注的脑卒中后遗症,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改善可以表现在机体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情绪等方面,即对脑卒中后遗症全方位的改善均能有一定帮助。展望在脑卒中,超过80%是缺血性脑卒中,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有静脉溶栓与血管内介入两种方式,其目的均是促使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灌注,但这两种治疗方法均有严格的时间窗,能够接受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患者极少[4]。此外,多种在动物模型中应用有效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效果欠佳,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迫切。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着比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进一步评估与发展,间充质干细胞有望作为一种治疗脑卒中的新方法,减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 欧康, 高小平. 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现状[J]. 健康必读, 2019, (36): 294.https://wenku..com/view/9afda0d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22.html[2]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0875654?term=stem+cell&cond=stroke&draw[3] Exuperio D T, María G F, Patricia M S, et al. Reparative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allogene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adipose tissue: a safety assessment: a phase ii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ingle-center, pilot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14. 23(10): 2694-2700.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2305714002936[4] Hacke W, Kaste M, Bluhmkl E,et al.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3 to 4.5 hour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8. 359(13): 1317-1329.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0804656

恶魔女

中国首部英文版脑血管病年鉴出炉: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6岁

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我国卒中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脑卒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带病生存的脑卒中患者在我国已高达1300万……为让世界医学界全面了解中国卒中现状,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联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卒中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全球神经科学与卒中协作会等机构共同撰写了《中国卒中报告2019(英文版)》,这也是我国首部英文版脑血管病年鉴。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6岁卒中,即通常所说的“中风”,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该报告描述了我国城乡居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况和危险因素,展示患者发病状况、临床特征、诊疗流程及院内结局等疾病发生和医疗质量等指标。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卒中死亡率为149.49/10万,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3%。卒中死亡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同时,农村居民的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居民。卒中已成为造成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位原因。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66岁,其最主要的类型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分别为81.9%、14.9%和3.2%。在三级综合医院中,儿童卒中(<18岁)在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占比分别为0.1%、0.6%和1.4%。此前,曾有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对此,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表示,从63岁到66岁,别看只后退了3年,却是靠大量一级预防措施和人群干预换来的。高血压和吸烟是卒中幸存患者普遍危险因素从报告可以看出,与卒中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高盐饮食等)和既往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房颤等)。在卒中幸存患者中最普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3.0%至84.2%)和吸烟(31.7%至47.6%),其次是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比例相对较低(2.7%至7.4%)。上述危险因素在全人群中也呈现较高的流行水平。根据国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目前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专家:危险因素控制不好,发病和患病率很难降低“解读并分析流行病学数据,对于研判未来防控重点方向和制订相关防控策略至关重要。”王拥军表示,农村地区的卒中死亡、发病和患病情况明显高于城市地区;难点在于与卒中防控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知晓、治疗和控制,农村和城市间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全国卒中防控水平和效果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看农村的效果,所以这是未来的防控重点。另外,从报告可以看出,卒中危险因素呈高流行水平,这说明卒中的后备军充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发病和患病可能还会继续增长。在卒中幸存患者中最普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和吸烟,其次是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上述危险因素在全人群中也呈现较高的流行水平。“这些危险因素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卒中的发病和患病很难降低。”王拥军表示,在患者层面,要管理好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核心指标的控制要达标。在人群层面要通过多种措施降低吸烟、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的流行,需要防治结合,共同努力。据悉,《中国卒中报告2019(英文版)》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10多个行业和国家级权威数据库,其中涉及卒中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国家卒中登记等注册研究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院质量监测系统等行政管理数据库,可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卒中的预防和诊疗现况。这将为相关机构更好地预防疾病发生、快速高效诊治、提升医疗质量、优化资源分配及制定相关卫生和研究政策等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支撑。同时,该报告也是我国近年来第一份较为全面反映我国卒中流行状况和住院疾病医疗质量等诊疗水平和住院结局的英文版统计报告。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欢编辑:王海萍流程编辑:王梦莹

诡替身

脑卒中救治“黄金3小时”要靠标准化诊疗抢时间

脑卒中救治“黄金3小时” 要靠标准化诊疗抢时间本报记者 张佳星两个“70%”,让脑卒中(即中风)令人闻风丧胆:首次发病患者中存活率70%,存活患者中又有70%的致残率。脑卒中是名副其实的“狠角色”,却并不是难缠的角色,对于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来说,它不属于疑难杂症,时间和规范治疗是“良方”,黄金3—4.5小时内溶栓成功患者大多可恢复正常。“最近几年我国通过卒中救治1小时圈的建设、临床路径规范化的建设,卒中医疗质量显著改进,但挑战仍存。”近日,中国卒中学会第五次年会召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王拥军表示,“中国卒中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低,东西地域差异显著,脑血管医疗质量存在‘短板’。”《柳叶刀》评估国人终身卒中风险最高“在关于卒中风险研究的21个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区域中,东亚风险最高,其次为中欧和东欧。中国人群总体的终身卒中风险高达39.3%,在同项比较中居于全球首位。”王拥军表示,2018年,《柳叶刀》评估了195个国家中25岁以上人群的卒中终生风险,中国人群风险居首。《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2005—2016年期间,中国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年龄7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持续增加,脑卒中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我国脑卒中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4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2018年高达1242万。首次发病之后的复发率也居高不下。据统计,首次脑卒中后1年的复发率高达17.1%。脑卒中又叫“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目前,许多医院在急救上还是按照就急、就近、就家属意愿的原则转运患者。事实上,如果按照医院传统的流程,挂号、诊断、划价、缴费、取药、手术……人们将永远跑不赢脑卒中对大脑的损伤速度。这一速度一度被认为是每秒190万个脑细胞的调令。因此,传统的治疗方式用于急性卒中患者,常常延误宝贵的救治时间,结果有瘫痪的,更有不少死亡的。还有的医院即使规模很大,但对中风救治不擅长,可能会在救治效果上大打折扣。医学的进步正不断拓宽着脑卒中救治的时间窗口。从3小时到3—4.5小时,再到6小时。在2018年,两个关于机械取栓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将时间窗口从6小时突破至24小时。也就是说,脑卒中24小时内在医院得到得当的救治,或许会被救治成功。医疗质量的控制和标准化是缩短时间的最有效路径之一。临床规范诊疗是关键“针对脑卒中的治疗与防控,建立统一的诊疗质控标准尤为重要。”王拥军介绍,卫健委相关文件指出,脑卒中早期筛查和规范诊疗专业性较强,要成立专门的临床规范诊疗和医疗质量控制专家组。在工业生产中,质量控制意味着一致性和规模化。但在医疗领域则复杂得多,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不同时间的生命指征又不同,如何来确定比“心肺复苏术”复杂数倍的卒中救治标准呢?2018年2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明确了美国对医疗质量的推荐。但证据来源于1个或多个设计比较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试验或者注册试验,没有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去支持医疗质量改进而改善预后。“国际上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干预证据,直到2018年中国发表了第一个干预研究。”王拥军介绍,这一被称为“金桥工程”的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杂志上,是一项整群随机对照研究。研究者中国卒中研究网络的560家单位随机选取40家医院,20家接受标准化的多重干预措施,另外20家医院接受常规医疗。每个月对干预的九项指标进行医疗质量反馈,其中包括有四个急性期指标,五个出院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医院相比,干预组复发率降低26%,致残率降低28%。这不仅意味着医疗质量改进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复发和致残,同时探索出包括临床路径、标准操作流程、专职质控人员和医疗质量持续反馈等治疗标准。“医疗质量改进第一次有了循证医学的支持证据。”王拥军说。医疗质量控制的“最后一公里”这样走质量控制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落实临床标准,在以往的实践中,多通过临床指南和医疗路径控制推进。例如,从救护车接到患者开始,就进行初步诊断,提前将患者的相关信息发送到医院;通过标准的医疗路径管理,将每个步骤固定化,并严格限定时间,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部分医院通过标准化的路径将DNT(患者入院到溶栓开始的时间)从两个小时压减到20分钟,2018年3月全国高级卒中中心DNT中位数为55分钟。“来的时候医生已在等候,医生护士一路小跑,钱也没交就上手术台”的情景在专业医院是“规定动作”。但在基层医院,这样的“规定动作”难以照搬执行。“中国第一个缺血性卒中的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标准,共有13项指标。”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质量研究部主任李子孝介绍,对于这一指标的执行力北上广等城市远高于东北、西北等地区。“这个现状引发我们思考:怎样让更多的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让更多基层医院拥有北上广医院的治疗水平。”当培训、检查等方法表现乏力,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选用了最有执行力的方法——复制。这不是简单的复制。“每个人的脑袋大小不一样,重量不一样,血管分布也不一样,所以直接扣用标准模板会产生极大偏差。”王拥军说,他们设计的“天泽”系统通过超算学习的方式再配准之后,能够获得每一根血管都能够与患者准确匹配的模板,技术含量非常高。“我们设计‘天泽’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把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脑血管病诊疗经验,变成能够无限传播、精准匹配的载体。”李子孝说,在天坛医院的神经影像研究中心,临床大夫、影像处理工程师、影像后处理工程师共同协作把临床经验变为人工智能的语言。“未来,我们会开展金桥工程的新阶段研究。”王拥军说,新的随机对照试验将选取一定样本量的脑卒中患者,在其诊疗全过程,将是否使用“天泽”脑血管病诊断辅助决策系统设为对照变量,设置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比两者的治愈率、致残率与复发率等临床数据。“我们会在覆盖395家医院的全国神经系统基本专科医联体中安装这个系统,基本覆盖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的三级以上的城市医院和部分基层医院。”王拥军说,团队希望将系统安装到每个基层医院,但考虑到有些偏远地区的医院可能缺乏安装条件,国家中心会提供远程登录的方式,使得基层医院得到远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