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震惊!2021年考研16057人报考南开大学!注定是一场激烈的角逐柳如是

震惊!2021年考研16057人报考南开大学!注定是一场激烈的角逐

近日,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确认工作结束,据教育部有关数据库最新数据统计,今年全国共有16057人正式确认报考南开大学接下来,看看南开大学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吧!南开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为国际公立大学论坛成员,是“学府北辰”之一。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16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22人、硕士生导师770人,教授864人、副教授840人;有专职两院院士8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8人今年考研人数再度突破2020年的人数记录,仅南开大学就超过16000人报名。考研人,最后一个月别想考不考得上的事,踏踏实实再学一个月吧,功不唐捐,为你们加油!

尸姬

世界史学科最好的大学,是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还是北京大学?

世界史作为一个学科,对于广大考生和广大家长来生说,是需要了解这个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完之后的职业选择。每个高考的孩子都是经历长达十几年的奋斗,在高考分数公布时,都有着对自己未来的憧憬。所以在选择学科时,一定避免因为学科选择失误,导致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在开设世界史的高校中,根据2019年软科世界最好学科排名中,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还有北京大学,世界史这个学科办学非常有优势和特色,通过笔者的介绍,希望同学和家长对这个学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高考结束报考志愿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始建于1949年,1955年,由林志纯(日知)教授发起,在全国率先举办了有苏联专家参加的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亚洲史研究班。这个学科的高起点,培养造就了大批著名史学家及史学人才,让这个学科培养的人才中,涌现出刘家和、朱寰、郭守田、李洵、丁则民、陈连庆、徐喜辰、毛昭晰、吴雁南、朱绍侯等一大批学界精英。本学科获得国内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0年,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世界史专业再度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11年,世界史成功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世界史学科在国内排名第一,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这个学科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一直稳居国内学界的前沿,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并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二、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本学科是国家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研究覆盖了史学领域的主要方向。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较高。1994年,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998年12月,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0年,按教育部规定,历史学一级学科分成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教育部认定。2011年,李治安教授获全国第六届高校教学名师奖。王以欣教授主持的“世界上古中古史”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2009年)和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三、北京大学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始建于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在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主持下,与国际接轨,得风气之先。学科课程开设齐全,实力强劲。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学科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教师共有64人,其中教授33人,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者42人。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已经脱颖而出,进占学术前沿,成为科研与教学的主力军。部分老一辈史学家仍在指导研究生,承担项目,笔耕不辍。新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锐意进取。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世界史对于当下的高中生来说,学科很高大上。需要每位学习者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要有通透的了解。所以,喜欢这个学科的同学,一定注重平时的日积月累。开设这个学科的大学应该不止这三所大学。因为篇幅有限,老师只能和同学们分享这几所大学。同学们一定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在人生的选择时刻,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浮城记

南开大学的一些主要专业

金融学南开的金融学是全国很有名的。南开大学金融学系始建于1920年,初名银行学系,是南开大学最早的学科之一。目前,金融学系设有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专业,其中金融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定的国家6大重点学科之一,拥有金融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多个研究领域保持着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南开大学建校初期创立的商科的主要继承者之一,实力很强,2009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南开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排在第三位。工商管理的录取分数在南开算是顶尖的。入学后的课程也比较难,对数学要求高。中国语言文学类南开是传统文科校,文科总体质量高,中国语言文学是南开大学最早建设的几个学科之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2004年举行的全国中文一级学科评估中,南开中文总排名第七。是中文系的本科主干专业。经济学南开经济系历史悠久,商学院、金融等等都是它的分支。2014经济学全国排名,南开经济是第四名,并且设有全国为数不多的基地试点班。经济系在北方就业很好,而且保研率高达30%。生物技术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3年,现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本科专业。每年约40%左右的学生保送或考取研究生,约35%左右的学生出国留学。软件工程南开大学软件学院于2002年1月正式成立,是首批经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学院在南开大学是新兴学院,南开就业最好的专业之一,南开大学虽然在天津,但是离北京近,接触到的人和实习机会都比较多。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同时在南开大学本部(天津市区)和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管理南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是比较不错的,全国排名第20,虽然不能说是南开的强势专业但是,身处南开大学比较厉害的商学院,也很不错的哦。哲学哲学系最早成立于1919年,是一个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专业。目前,南开哲学专业是国内哲学学科仅有的7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该系基地本科生入学后享受新生奖学金比例达60%,毕业生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25%、其中一部分学生可直接推荐为硕博连读生。历史学南开大学历史学全国前三。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1996年,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南开历史学科为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师资雄厚。在南开,“历史学”和“世界历史”是分开的两个专业,但两者很多课是一起上的,大二以后才分别上自己的部分。化学南开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21年,是国内最老、最大和最具实力的化学系之一。化学学科在06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比中,与北大并列第一;南开化学是南开几个支柱型专业之一了,南开的院士,化学占了一半。政治学与行政学南开政治学与行政学排名全国前五,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法学大类,毕业一般授予法学学士学位,主要侧重于理论的学习,大致可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南开大学数学系由姜立夫先生创建于1920年,当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等早年就毕业于南开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是数学系三个本科专业之一。数学系的竞争是整个南开中可以说是最激烈的,保研、出国率都很高。物理学物理系是南开大学理科建立最早的系之一,目前全国排名13,设有物理学和材料物理两个本科专业。物理学专业设有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信息物理与计算机应用等四个专业方向,光学和凝聚态非常强,差不多一半的教授都在做相关内容,其次是理论方面,能在全国排上前十。英语南开大学英语专业全国排名前十,是教育部“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点”、天津市重点学科,是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同时也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南开英语专业的整体实力挺强的,最好的是英美文学环境科学南开大学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成立的环境科学系的大学。首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并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南开的环科是国内顶尖的,戴树桂先生就是南开大学环境学院的,他编著的《环境化学》是国内环科专业的经典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创建于1977年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和创建于1980年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该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其中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比例为50%左右(含保送新加坡和美国等大学的学生),6%出国留学。微电子学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有5个本科专业,分别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光电子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学院的光电方面很强,相比之下微电子专业实力还是有差距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南开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也有人将这个专业称作“低碳经济”专业,学校很重视。旨在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低碳经济”等领域做研究和人才培养

吃鸟瘾

听400+高分学姐教你如何跨考南开大学世界史

又到了历史学考研经验分享系列直播,第四期讲座博仁考研邀请到的是今年成功上岸南开大学世界史的学姐,来分享高分经验~如何复习能考到400+?一起来看看吧~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南开大学世界史的经验,感谢博仁和可可老师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来让我跟大家一起交流考研经验。今天的讲座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南开大学世界史招考情况计划招生是23人,推免12人。世界史报考95人,进入复试人数为15人,最终录取11人。今年初复试的分数占比是:初试65%,复试35%(由于今年疫情影响,复试形式跟往年不同,采用的是网络面试,这个占比是除去复试里面的笔试环节的)世界史今年的初试分数线是:政治60分,外语60分,专业课200分,总分350分。南开大学世界史的题型近几年来是三道:名词解释(9道,10分/道)、简答题(3道,20分/道)、论述题(5道,30分/道)。二、时间安排以及备考规划我建议大家复习时间不用过于早,但是一定不要晚于七月!不要操之过急,三月到五月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而且要做到有弹性地学习,这样一旦有什么学习方法和规划上的问题,可以及时做好调整和规划。要确保从暑期开始,正式进入全方位备战状态。前期复习要做到从基础做起,立足于教材,可以靠思维导图来打好框架;后期要留意答题规范,看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同时,也别忘了对基础的夯实。关于每天的学习安排,大家可以不用起太早,七点钟正常就好,也不用太晚睡,十二点之前睡觉最佳,精神饱满,学习背诵效率也高。不要刻意凌晨五六点钟起来刻苦学习,不然的话几个小时后你可能会困;也不要熬到凌晨三四点都不睡,不然的话第二天肯定起不来,而且身体也会受影响。但一定要做到坚持学习,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心血来潮去图书馆狂学一天,然后接下来在宿舍躺了两三天,这是不行的!每天都坚持看书学习一定要保持这个节奏,形成习惯。三、专业课的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历史学专业课没有统一的学习方法,就像它考试题的作答一样,没有统一的一个模版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一模一样,我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建议和参考。首先,专业课的学习要立足于教材,世界史备考一般用吴齐本,北师大的教材也是可以的,历史事件是不变的,就是看书上体系清不清晰,用什么样的教材其实不太重要,我们能把知识掌握好就行。我们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框架的梳理,最好自己亲自构建框架,做笔记,因为考试的时候肯定不是按顺序考察的,打乱顺序以后,要做到脑子里也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其次,关于要不要背诵的问题,这个也是可可老师一直强调的一个重点,因为历史学的知识点浩如烟海,想要把所有内容都一字不落记在脑子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与其背得精疲力竭口渴万分,而且一上午只背了十个不到的名词解释,不如静下心来,坐在屋里,翻看教材和备考资料,构建框架,并理解性记忆考题里的要点。然后这里建议大家,前期把框架打好或者笔记整理好以后,再进行名词解释等的记忆,不然很容易白费功夫。最后,关于要不要记笔记的问题,要根据个人的情况量力而行。有些同学需要自己亲自整理一遍知识点才能记得住,那么记笔记是有必要的。当然,我们需要考虑到效率问题,如果需要记笔记的话,应该是对已有内容进行补充或者精简,而不是把已有的内容再度拿来整理,我们的目标是掌握知识点,至于采用何种方法,相比于记在脑子里,都是不那么重要的。四、报班问题看个人条件吧,我自己是报了博仁的精品全程班和史学研读班,精品全程班的内容主要有:基础精讲班、框架梳理课、暑期强化班、真题汇编解析班以及学术素养班,课程很系统很详细很全面,每种课程各自针对不同阶段,能从3月一直听到11月。这个容量我个人觉得是很足够的,对跨考生很友好。精品全程班之外的就是可可老师主讲的史学研读班,这里给人气特别高的可可老师打call!他主讲的史学研读课非常精彩,老师会选择一些经典的世界史、中国史的史学专著、论文、专题等进行分期讲解,一共5期,备考前期听这套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家的学术素养,每期都有作业,而且可可老师还会给大家改作业。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试着听听这套课程。当然关于报不报网课还要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来。因为在备考后期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而报班的优势就是,很多资料都是现成的省的自己去找了,专心学习就行。五、公共课政治英语的复习关于公共课,很多知乎上的大神都详细介绍过经验,我这里不会详细展开介绍,但是会简单说一下,因为南开的公共课都是最低60分,也确实需要重视一下。关于政治的复习,1000题要多刷几遍,很多题第一次做对了,很可能第二次、第三次又错了,甚至选的还不一样;第一次做错的题,第二次、第三次还会做错。《知识点提要》和《形势与政策》大家一定要好好看看。后期我主要用的是肖八和肖四,每天做一套选择作为模拟,然后对答案算出分数,我们班同学好几个也考研,因为我们都是跨专业,只有一个政治是一样的,然后大家还经常互相比较选择题都打了多少分,我平时做的话都是35-42分左右,最后选择题得到的分数也跟这个范围差不多,当然平时的得分只是个参考,具体还要看考试你的发挥情况。关于背题方面,我个人是11月底-12月初开始背大题的,背题材料基本上是人手一本肖四大题和小黄书。关于英语的复习,需要强调的是,前期一定注意基础和单词的积累和掌握,可以靠一些背单词app来巩固记忆。阅读不能停,不论每天练的量有多少,重要的是保持手感,自己平时练习的时候要以真题为主,错题要多看几次。总之就是外语的学习贯穿始终,也许所占时间不多,但是不能断掉,要注意时间分配,分清主次。提问答疑环节Q1:我是统考的。世界史的复习有点找不到方向。中国史按部就班完全可以。但世界史现在落下很多。很急又很陌生,看一遍教材没用。A:教材看一遍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多看几遍。第二遍第三遍看教材的时候可以结合课程和辅导资料,记忆名词解释等的同时,需要构建框架。Q2:硬背也不现实。自己整理 看过的 感觉还是忘很头疼。A:忘是很正常的,需要重复记忆。Q3:我想问一下南开大学的世界史题目里面每一部分都有一道中国史的题目,对于中国史部分应该怎么复习呢,或者说复习比重怎么分配呢A:看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数比就能明白复习时的侧重。此外,名词解释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简答题和论述题主要考察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那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史的简答和近现代史的名词解释可以适当忽略。Q4:学姐您好,请问英语很薄弱的话该怎么复习好呐?A:外语的学习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从长计议。单词是一定要背的,语法知识也一定要梳理,不然的话阅读题的准确率、翻译和作文的精准度是没办法保证的。Q5:第二轮复习,中国史笔记该如何做呀?A:这个要看你第一轮复习达到什么水平:是否做到中国古代史每个名词解释基本掌握,是否做到近现代史论述题有话说。Q6:过完一遍后印象不是很深A:那需要多过几遍加深记忆。笔记的话我刚才也谈过,不一定非要做,但也不一定就不做,如果你个人觉得做笔记做一遍才能加强记忆效果的话,可以将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名称按类型归类,将中国近现代史按照时按专题归类。Q7:那世界史部分除了六卷本之外,还需要看其他的参考教材吗?或者其他专著。A:能把六卷本看好就行,学有余力可以看北师大等的教材作为补充。专著是你在备考前期甚至是备考之前要读的,可以跟着可可老师的史学研读班读几本,他史学研读班大概是推荐有五本经典专著以及总结课。Q8:到这个时候大概6月下旬,第一轮刚复习结束,会拖慢进度吗?A:不会的,很多人比你开始还晚,暑假时间抓紧利用就行。Q9:就是觉得时间轴太难建立,主要是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A:手写的话确实很难,可以借助相关构建框架的软件建立,知乎上有很多构建框架的app推荐,你可以都下载了试试哪个比较好用。Q10:10本第一遍刚看一半,用不用加紧时间?A:需要快一点,至少暑假之前尽量把教材过完一遍Q11:学姐您好我想问一下,框架构建就是名词解释的完整梳理这种思路对吗?我是自己对着教材整理,然后发现就是在堆砌名词解释各种概念一样,我就担心我是不是做的有问题A:不要担心,每个人的框架都不同。堆砌名词解释的框架很有好处,后期冲刺提升阶段可以直接拿来看,一目了然,堆砌方式和时间轴方式都可以的,都没毛病。Q12:我是自己在对着教材做的时候发现有点怪,好像细分太多名词概念了,就感觉做的跟一堆名词解释一样。A:市面上很多教辅资料有卖名词解释的,博仁也有一套汇编,你可以按照资料上面的记忆,有问题的或者不准确的自己整理好就行,如果要都抄的话感觉任务量有点大啊。Q13:请问学姐,史学史哪个版本的好一些?A:庞卓恒《史学概论》可以的。Q14:我这么做着就会感觉好像还不如直接去背名词解释,但是都在说复习历史要构建知识框架,所以有点迷茫?A:不要担心,现在做的工作都是为了之后能更节省时间,如果后期发现自己逻辑一片混乱,甚至是没时间做框架梳理的。当时也跟大家有一样的担心,但是后期的确节省了很多时间,只不过不要拖到太晚,十月十一月还在做这种梳理那就有点慢了。Q15:列框架的速度怎么样呀,一天能做多少?A:我当时曾经半个月只做了一个。

化妆室

一生奉献给史学研究

【学人追忆】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先生于2021年1月14日辞世。他祖籍浙江杭州,1928年3月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当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在导师邵循正先生指导下研究史学。曾在罗常培先生领导的文科研究所做助教。中国科学院成立后,1952年转到语言研究所。1953年调入近代史所,协助范文澜先生编写《中国通史简编》并进行学术研究工作。自1948年发表《辽史文学王鼎传正误》一文起,蔡先生一直笔耕不辍,撰写或主编了《元代白话碑集录》《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与罗常培合著)、《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七册、《中国通史》十二卷本、《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释》《辽金元史十五讲》《中华史纲》《辽金元史考索》《学林旧事》《中国通史简本》《成吉思汗小传》《清代通史》等,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等百余篇。他将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学术事业,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治学特点。一是通与专结合的典范。蔡先生曾多次谈到关于通才和专精的关系。他强调研究历史要有大局观,要能够融会贯通,认为断代史研究有其局限性。他常说,范老(范文澜)在世时,就要求他们注重通与专结合,并指出历史是前后连贯的一条长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大面,把历史知识缩成一点,可能成为专家,但不能成为通才。必须通与专相结合,不可偏废。在学术研究中,他一直注重通与专结合,论著无论宏观与微观都把握得相当好。他具有渊博的学识,其研究领域时间跨度上溯汉唐,下至明清,所涉及的知识层面亦相当广博,涵盖了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民族学、民俗学、古代文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如此渊博的学识,在当今学术界亦属凤毛麟角。他博古通今,不仅具有通才,能够独立完成《中华史纲》的编写,而且还在专精方面独树一帜,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辽金元史方面的权威,其大作《辽金元史考索》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成就,他对女真文、八思巴字、元曲的研究也都有独到之处。蔡先生学术研究领域广泛,撰有《汉代亭性质及其行政系统》《明代蒙古与大元国号》《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等年代跨度很大的史学论文,还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多篇有关文物方面的论文。他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为中国历史上地震研究提供了较完备的基础资料。二是正确历史观和治史方法。蔡美彪在多个场合谈到马克思主义对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史学工作者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扬实事求是的严肃、严谨学风,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经过辛勤的劳动,一定会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他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机械、僵化和教条。他说:“马克思主义不能成为僵固的教条,而需要不断地汲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以求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是,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需要引进某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代替,那就是严重的误解了。”他多次说过,学术史的发展表明,任何堪称新创的科学成就,都只能是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而不能是趋时哗众的空谈。他常用“天圆地方”来形容做学问的要领。“地方”就是要坐得住,“天圆”就是要善于思考。他还说,“做学问,写文章,如同厨师烹饪做菜,食材和作料都一样,但做出来水平高低却大不相同”,“厨师不能只会做一道菜,而要会做多种菜。搞研究和写作,也要尽可能全面,著书、写论文、编辞书、书评、文章要都应该在行”,“做学问高明之处,不在于发现新材料,而是在于从大家常见的史料中发现问题”。他的很多关于历史观和治史方法的精辟见解,对我们做好学术研究工作很有帮助。三是践行实与冷的精神。“实与冷”,是蔡美彪对范文澜治学精神的精辟总结。而且,他正是以此为座右铭,身体力行使之发扬光大。实,即实际,也包含平实、老老实实。范文澜一再倡导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概念出发。历史现象错综复杂,许多事情缺乏完整记录,有些虽有丰富的资料,但由于资料来源不同,以及记述者的偏见,往往并不能反映历史事实真相。这就需要老老实实地进行艰苦而切实的调查研究工作,反复阅读,周密思考,才能去伪存真,接近历史实际。冷,即冷板凳、冷猪肉的简称。范文澜倡导学人做学问要有“二冷”精神。他经常勉励研究所的同志们下“二冷”的决心。一是坐冷板凳,就是要大家坐下来认真读书搞研究,埋头苦干,坚持不懈。二是吃冷猪肉(古代道德高尚的人,死后可入孔庙配享祭祀),就是告诫大家不要急于求成,要做长期的努力,最终你的成绩会被社会承认。蔡美彪正是践行实与冷精神的楷模。从我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所里工作开始,就见到他每天清晨已经坐在办公室读书和写作,几十年如一日。20世纪80年代以前,近代史所的办公条件还很简陋,通史组二三十人集中在一间大平房里办公。我的办公桌就在蔡先生对面,每天看到他埋头苦干,中午趴在办公桌上稍事休息,下午接着读书写作。直到九十高龄,似乎仍不知“老之已至”,继续一如既往每天坚持读书工作。我们看到,蔡先生最近十年间出版的个人著作有多种。以往他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完成范文澜编写《中国通史》的遗愿,而较少花费在个人课题研究上面。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四是追求史与文兼善。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司马迁的史学功力与文学修养两方面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史学著作应力求做到史实与文字表述完美的统一。然而,当今不少史学工作者,缺乏文学素养,不重视文字的表述。尽管其著作在史料和观点方面多有创新,但由于晦涩难读,从而削弱降低了本身的价值和传播的范围。蔡美彪早年曾与范文澜和罗常培共事,范、罗二人都是语言大师。范文澜早年对《文心雕龙》研究造诣颇深,有几部研究专著出版,他善于化古代汉语为现代汉语,以语句精练、深入浅出为学界所称道。罗常培语文能力超群,在语言学界属于泰斗级人物。蔡先生正是深受他们的影响,非常重视史实的剪裁和文字的表述。可以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出神入化,点石成金,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与他本身具备古文字学、音韵学的深厚造诣,又能诗能文、文史兼通是分不开的。因此,阅读他的著作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没有故作高深、拖泥带水之感。这也正是《中国通史》《中华史纲》能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是“横通”式研究蒙古学。蔡美彪是我国较早从事蒙古学研究的学者,1948年即发表了论文《元秘史中所见古代蒙古之婚俗》。20世纪50年代初,同罗常培编撰《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遂开始系统地搜集和研究有关八思巴字蒙、汉文献等方面的工作。这一时期,他接连发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藏元八思巴字碑拓序目》《从蒙古文字的起源说到新蒙文的推行》《汉语里的蒙古语》《元杂剧中的若干译语》等,对蒙古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此后的七十余年间,他一直都继续耕耘在蒙古学园地,是在蒙古学领域倾注心力较多和取得斐然成绩的学者。蔡先生对蒙古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他不是研究蒙古学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采用一种横通的方法,即采用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例如,关于马可·波罗的研究,以往学者大多认为,马可·波罗是一个旅行家。而蔡先生通过对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讲述的各地情况,以及书中使用的波斯语、蒙古语词语等方面记载,对他在中国十七年间的语言与观念、地位与身份以及游记所显示的特点,进行全方位考察,从而不仅指出他应当是一个斡脱商人,而且在中国的活动轨迹与其身份有关。于是有关马可·波罗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文章发表后,受到南开大学教授杨志玖、澳大利亚蒙古史学家罗依果、南京大学教授陈得芝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赞赏。美国的一些大学历史系将其有关马可·波罗研究的论文作为教材,供学生学习参考。又如,有关关汉卿研究。关汉卿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戏剧家,在戏剧方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但是,由于存世的关汉卿生平事迹资料欠缺,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关汉卿生卒时代和人生经历等知之不多,许多细节更是成为难解之谜。蔡美彪通过关汉卿创作戏剧中的蒙古语等词汇,以历史语言学的视角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研究,从而揭示了关汉卿生于金末,由金入元的结论。并指出他不是人们认为的“金末太医院尹”,或“元太医院尹”,根据元代典籍及户籍制度的史实,得出关汉卿是元代太医院管领的医户的结论。此外,还考证出“元世祖至元后期,关汉卿也曾在杭州一代从事戏剧活动”等经历。这篇《关汉卿生平考略》论文,反映出他治蒙古学善于利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取得的成果更令人信服。他的八思巴字研究也同样有其特点,不是简单地辨识文字,而是把八思巴字作为蒙古历史学的研究工具,反过来又通过历史学诠释八思巴字文献反映的内容,从而将八思巴字蒙古文献学研究推向高峰。总之,蔡美彪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中国通史》《中华史纲》《中国通史简本》等,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传播系统而正确的历史知识,使严肃的学术著作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一部《中国通史》发行几十年,多次再版,荣获国家图书奖,成为许多人案头必备之书。近年所著的《中华史纲》也同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几经再版。这些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打通辽、金、元断代壁垒进行融会贯通研究,对揭示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特点与兴衰规律意义重大。其《辽金元史考索》《辽金元史十五讲》等著作,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形成过程,从而带来民族史研究的新视野。三是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八思巴字蒙文碑刻文献和文物的论著,从而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高潮,尤其是采用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蒙古民族进行综合研究,开创了蒙古学研究的新篇章。此外,他担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国际蒙古史学会执行委员等,为中国蒙古史学和元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者:韩志远,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牡蛎

第四轮学科评估对历史学考研的影响!

THANK YOUDesign by 青史考研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版主分析壹首先,我们从参与这两次学科评估的高校来看。考古学2012年参选的博士点高校21所,第四轮也是21所。总共高校36所,比2012年多一所。说明考古学的高校格局在数量上面没有什么变化。中国史2012年博士点高校46所,40所参评。第四轮评估48所博士点,全部参评,总共有82所高校参与。参评高校是12年的两倍!!这说明在过去五年间,中国史高校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高校在增加。第二,高校参评的积极性也在提高。12年6所博士点高校没有参评,而第四轮则全部参评。这与坊间传闻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与“双一流”学科之间有密切关系的消息不谋而合。第三,数量的增多,表明学科实力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同时也为各位历史学考研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实是一件好事。世界史12年博士点高校30所,有29所参评。总共48所参评。第四轮有31所博士点,全部参评,总共58所参评。相较于中国史高校来说,世界史的变化没有那么大。但总体趋势与中国史是一致的。从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的参评高校数量的变化,我们能够看出,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拥有历史学各专业博士点、硕士点的高校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史。如今年新增的重庆大学、广州大学等等。这对于历史学考研学生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另外,由于教育部学科评估的权威性与后续国家投入之间的关系,使得参评高校的数量也在大幅度提升。这样,就使得学科评估所表现的历史学高校的实力的真实性、权威性、代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有说服力。既然有说服力,那么我们看到过去五年,有哪些高校有了迅速提升呢?贰从考古学来讲,前三甲有了轻微变化。首先是吉林大学退后一名,山东大学掉落前三甲。西北大学从第4排到了第2。总体来看,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传统考古学名校北大、吉大依然处于前三,西北大学有了提升。从前十名的情况来看,增幅最大的是浙江大学。12年排在了14名,这一次提升到了第8名。南开大学退幅最大,从第7退到了第13名,其他高校的增幅减幅都不大。从中国史来看,前三甲中,虽然学校没有一点变化。但是我们看到,北京大学从第一的神坛掉落,甚至于评分为A,不再是A+。北师大从万年第二的情况下,解脱,最终排在了第一名,这恐怕是中国史学科评估中最为让大家惊讶的。从前十的排名中,增幅最大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其中国史排名从12年的17名,排在了第10名。排在了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的前面,说明这些年首都师大的中国史专业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考中国史高校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除此之外,前十名其他高校的排名,变化不大。从前二十的排名来看,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次没有参评的暨南大学,这一次参评排在了第20名。虽是如此,但是今年暨南大学的竞争压力还是很高的。另外,12年在24名的东北师大提升到了18名。今年对于东北师大来说,是一个幸福的年份。世界史入选“双一流”,软科排名,“世界史”甚至排到了第一名。而中国史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东北师大的实力在近几年得到了巨大的增强。曾经似乎是相对于北上广的历史学高校比较冷门,现在似乎越来越有影响力。相较于东北师大的增幅,兰州大学的退幅也很大。12年排在了16,名,第四轮时排在了24名。关于兰州大学的衰落,版主曾经专门讲到过,这里不再重复了。从世界史来看,前三名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第一名还牢牢掌握在北大手中,但是今年炽手可热的东北师大却从曾经的第3名,掉落到了第5名。这与今年“双一流”学科的入选似乎并不相符,而取而代之的是华东师大。华东师大的世界史确实实力很强,在12年排名第8。从20多名提升到十几名是不难的,但是在前十提升6名,排到第二,难度很大。说明这些年华东师范大学的世界史实力得到了巨大的增强。冷战史、国别史等等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如果对世界史有兴趣,可以报考华东师大哦。被华师取而代之的是南开大学,它从第2掉到了第4。幅度不是很大,但是从前三甲掉落,确实值得我们注意。世界史一直是南开大学的强势学科,也入选了“双一流”,但这次没有进入前三甲。前十名中,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天津师范大学的提升,这所高校12年排名15,第四轮排名第7,增幅8名。相较于同样是“双非”高校的首都师大来讲,天津师范大学的世界史似乎并没有那么为人所知。首师大的世界史实力很强,这是人所共知的。天津师大的提升,打乱了前十的既有格局。对于历史学考生来讲,如果对于世界史有兴趣,但是并不想考太难的学校,可以参考报名天师哦。除此之外前十名的排名变化不大。从前二十的情况来看,学校变化比较大。首先是降幅,12年排在第10的厦门大学掉落到了第15名。12年排在第13的中山大学,第四轮排到了22名,掉落幅度达9名。进入前20的延边大学,掉落到了24名。其次是增幅,12年排在了21名的上海师范大学,排在了第14名。12年排在28名的上海大学,这次排在了第19名,增幅达9名之多。12年排在了第25名的四川大学,这次排在了第17名。增幅的学校中,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在历史学考研中,都属于难度并不是很高的学校。尤其是上海师范大学,如果对于世界史感兴趣,基础不是特比好、或者跨考的同学,建议报考这两所高校。总结总体来看,第四轮学科评估向我们展现了更为代表性、权威性的历史学学科实力格局。这种格局和12年相比,表现出数量的上的巨大增加,尤其是中国史。而在高校学科实力的排名来看,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前十名的主要排名变化不大。其中或有一些升幅很大的高校,如首都师大、华东师大、天津师大等等。而像除了北大、北师、复旦之外的历史学名校的排名变动并不是很大。说明在历史学名校层次上面的格局,依然还在延续。只不过,有一些名校之外的高校在近些年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对于历史学考研的学子来说,好的消息是拥有历史学专业硕士点的高校越来越多,我们可选择的高校也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好考的高校的历史学实力在不断提升。这让我们从非名校不考的选择中会慢慢开始转变。学科评估是五年一次的,这次评估代表着五年以来,历史学高校发展的情况。但之后的变动肯定还会很大。最明显的就是“双一流”国家战略的实施,会对于学校、专业实力都有很大的影响。未来的五年将会怎样,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好。

株林

以同等学力报考南开大学研究生,好处多多!

南开大学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闻的,入选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项目。也是考研时34所自划线院校之一,所以报考人数多,难度大。但是若采用同等学力的方式报考,则会轻松很多。同等学力为什么轻松选择同等学力申硕报考南开大学研究生之所以入学轻松,有两个原因,一是免试入学,二是报考条件低。所谓免试入学是指报名人员符合招生单位的要求,然后将自己的个人资料提交给院校,院校经过审核无误后,就可以进入课程研修班学习。并且没有其他任何考试或面试。而且还有一点也极为重要就是,南开大学同等学力相关课程的要求也不高,一般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就可以报名,而若是申请硕士学位,则需要报名人员具有学士学位且满3年。同等学力有何好处其实入学轻松可以说是同等学力的好处之一,还有一点上面也有所提及,那就是可以取得硕士学位证书。而取得硕士学位证书的过程也并不复杂,就是通过申硕考试及论文答辩,两者相对来说都不是十分困难。但是大家也不要觉得,容易取得就含金量不高,事实上通过该方式取得的证书是能够受到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并且能够帮助学员在求职就业、升职加薪、继续深造等方面取得优势。南开大学有哪些专业在招生目前,南开大学多个专业开设有同等学力相关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金融学、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学、民商法学、国际贸易学、应用经济学、世界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等。虽然开设的课程较多,但是相关课程的学费却并不是很高,多数课程的学费不超过3万元,而学习时长则是2年,因此综合来说性价比相对较高。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同等学力是免试入学,因此是没有固定的报名时间,只要学员符合要求就可向院校提出申请,并进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班学习。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成绩查询通道已开放!

潜行者

南开大学研一学长:为什么我要读研究生

(供稿人: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研一 赵佳)前几天rng败了,这两天扑面的IG获胜的消息,伪粉丝的我情绪也随着上下波动。最大的感受是:做好自己,尤其是在自己问自己为什么的时候。1、有时候很羡慕别人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耍,甚至自己在小学的时候被不少女生孤立过,所以不少人用一个字形容我“独”。这个字是说我不懂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迎合,以至于会让很多人不喜欢我。确实,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我既不伶俐乖巧,也不善解人意,脾气还很糟糕,甚至非常讨厌。我也开始怀疑自己,开始小心翼翼照顾到每个我能接触到的人的情绪,慢慢也确实有小伙伴愿意和我一起去厕所,愿意和我一起上下学,愿意和我一起跳皮筋......但是我觉得刻意的讨好,并没有让自己开心起来,反而半夜的时候会忧郁难过。当你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的时候,可能正是自己失去自我的时候。自己读研究生这件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明明本科就能拿到华为的offer,有比较丰厚的工资,为了关心我的人不失望,为了爱我的人不难过,让综合排名年级第一得来的保研名额不要浪费掉,我读研了。并不是说读研这件事没有价值,而是术业有专攻,我并不觉得自己很喜欢学术。所以保研结束的那一个月里,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研究生。”没有答案,真的没有答案,最后我安慰自己“研究生毕业了还可以找工作,但是找工作之后可能就没办法安心读书了,还是要试一试的。”研究生开学之后,我问了周围不少同学:有的是真的热心学术,有的是顺其自然,有的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有的是......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要什么呢?硕士研究生这个阶段到底是一个什么存在呢?硕士生涯就是个分化的阶段,发掘自己的学术潜力,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明确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做科研,并且喜欢做科研,还是有志于其他方面。所以,在硕士期间及早认清自己的能力是关键。我现在更加明确,其实自己并不想被那么多他们喜欢,而只是想找到最真实的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2、既来之,则安之。研究生的生涯开始了,怎么也要好好体验一下自己是不是能做好科研,是不是真的喜欢做科研。要做好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必须明白一个关键点:知识来自文献!从研究没有开始直到研究做完,从头到尾,都离不开查阅文献。想要自己的想法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然要了解前人的工作。如果你一年不看文献,那么,你已经在这个领域里out了。可能根本用不了一年那么久~没事的时候,还是多读读书咯~那研究生阶段导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总结:我们能问的就是选a还是选b?论文撰写前:想出选题跟导师讨论,导师会帮你继续分析该选题否有意义、是否可行,也或许是让你再看更多的文献资料来论证这个选题是否有新意或是否有可行性,最终会尊重你自己的想法;设计出来的方案跟导师讨论,导师帮你修改方案,建议你如何去修改完善;论文撰写过程中:确实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导师会帮你。但是在陈述困难的时候,你要告诉导师你需要的是a或者b;论文完稿时:终稿可以交给导师修改,导师会提出相关修改建议或者意见;同时,自己查好各个相关期刊的特点、审稿时限长短和影响因子等,跟导师汇报后,导师帮你敲定投哪一个期刊。另外,如果有的期刊需要导师确定才能完成投稿,这时候需要提醒导师帮忙同意确定;最后,返修回答信写好后,跟导师讨论获准返回编辑部,反复直到稿件接收并给编辑部授权。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处于研究生阶段,也需要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不能完全期待导师手把手指导,还是要靠自己的。3、那作为研一的我们,或者本科的你们,应该为读研做哪些预备工作呢?研一开学后,根据导师的研究课题,主动考虑哪一块适合自己,自己对哪一个方向的子课题有兴趣,初步查阅相关资料后,提出科学问题并找导师讨论选题,听导师的进一步安排。根据课题需要和科学问题来选题。本科生的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也可以根据此来确定。根据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详细到研究方法的每一个步骤拟如何实现,再找导师讨论。根据导师的建议完成整个方案的修改,解决好每一个存在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然后便是提高自身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完成试验后,得到的数据要进行处理分析,最常见的比如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趋势图、分布图等可以表征你研究结果的图或表。做成图或做成表需要根据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目标来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同一组数据做成图就不能再用表重复表达,即同样的数据用图或表来表示时只能选择一种。根据结果涉及到的内容再次有针对性地查阅大量文献,找出自己的数据与别人的数据之间的差异,思考这样的结果是否回答了我开始设计的科学问题?以及思考自己的结果能说明什么新问题?就此写出一篇好论文;或者从文献中,确定自己的结果与别人的结果之间的gap,写完一篇小论文。正常情况下,试验完成后一个月内能写完论文。在其过程中可以问导师一些诸如“您看我这样的趋势和分布,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成稿后返回给导师修改,再根据导师的建议完善稿件。查看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各期刊的特点和审稿周期等,找导师汇报,敲定目标期刊。准备好给编辑的信或期刊要求的letter,导师认可后,自己上网完成投稿。稿件返修过程中,自己再查阅文献并首先完成修改,需要与导师讨论的地方再找导师讨论。自己起草好回答信后与导师交流,获准后方能将修改稿返回编辑部。迷茫解决不了为什么,痛苦也减少不了疑问,有效的就是做好手边的事,保持一种“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的状态,人生的幸福感会一下子提升不少。来源:南开大学研究生,供稿人: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研一 赵佳

坏男孩

零基础跨专业的我,是怎样考上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的?

早就有心写一篇关于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研经验,但一直未动笔。除了时间紧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生怕自己的如果有纰漏会影响到后来人的复习。直到2015年考研结束,跟我有过交流的一些学弟学妹们同样取得了不错的初试成绩以后,我才下定决心把这早应该完成的文字码出来,想来此时也真正是到了不吐不快的最好时机。如果写出来的东西能对大家有帮助,就再好不过了。一、资料的选择大家在选学校的时候一定会关注到几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一是招生简章,二是招生目录,三是考试大纲,四是参考书目,五是专业课资料。鉴于有部分同学刚刚开始准备考研,对其中的门门路路还不是特别熟悉,我在这里还是简要介绍一下,已经熟悉流程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这部分。所谓招生简章,往往在考试当年的后半年才会发布,因此我们参考的一般是前一年的。比如今年是2017年考研,那么在开始阶段就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2016年的招生简章了。简章里文字密密麻麻、令人头疼,但是重要的信息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往往有同学会问到一些比如招生计划,今年打算招多少人(配合招生目录来看)、报名条件、学制是几年、用不用交学费等这样的基本问题,这里面都有交代,浏览一下即可。我在这里想要重点强调的是考试大纲的重要性。2015年古代文学专业的考题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往年年年必考的作者书目题目突然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竟然是《南史·文学传论》中的一段话,要求结合材料谈看法。很多人一上去就懵了,不仅在这道题上失分严重,更影响了后面整张试卷的答题状态。其实,今年的专业课考试大纲中,对“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的基本知识(能力)”这一部分的题型进行了特别说明。指出要么是给出10部古代文学常用的文献,要求写出各自的作者及其朝代;要么是给出一段古典文献原文,要求考生回答问题。如果注意到这个新的说明文件,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准备,从而在这道总分为20分的题目中获得比较理想的分数。正是因为每年的大纲内容基本不变,所以导致大家对它比较漠视,希望在今后的复习中大家能够匀出适当的时间来关注下考试的最新动态和安排。比如说,我们还是从这份文件中,还是从同一个部分,仍然可以看出另外一个端倪:未来的考试中,文献数量可能会少于10部,每一题对应的分值将有所提高。因为这是在文件中说明了的。再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方面,可能会需要论述具体批评史问题甚至是关于批评史的综合问题,这样的题目是25分的大题,一般同学可能会注意到古代文学史线索的整理,而注意到批评史发展脉络或整体风貌的同学就微乎其微了。下面进入另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大家应该格外关注的,就是参考书目的问题。从2014年的考试开始,南开古代文学的考试便不再指定参考书目了。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是未必对其中的原因细想。我认为下面两点原因大概是不会偏离太远的。其一是近年来各大最好的古代文学院校纷纷取消了参考书目,像北大、复旦、南大等都早已不再指定参考书目,到今年为止,最好的古代文学院校里仍然指定参考书目的仅剩北师和川大了。但是趋势是毫无疑问的:之后文学的考试将完全开放,不再指定参考书目。这是符合时代动向的,它符合包容、进取、创新的时代思潮(扣个大帽子,不必认真)。更重要的是在命题时可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不同的老师可以不以某本参考教材为准,而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去选择题目。另外一个原因是之前参考书目的不合理性。因为之前的文学基础参考书目里面没有提到文学史,除必考的《文学理论教程》外,只是给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外国文学名篇选读》这样的作品选类参考书,这对于我们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审美自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答题而言,用处微乎其微。我们大家在看参考书目的时候也只是关注到了自己专业的情况,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事实上,文学院的本意是什么呢?文学基础考的是“综合测试考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古代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参考书目放置在一起的时候,整个完整的文学基础的参考书目也就呈现出来了。再换句话说,现行的文学基础科目的参考书目只是解决了鉴赏一道题目的问题,而对于知识性的题目无能为力。出现在实际考题与参考书目之间的一个不匹配状况也成为取消参考书目的一个原因。所以,当我们把问题剖析清楚之后,16年考研应该看的参考书目实际上也就非常明确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855 中国古代文学科目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中、下)罗宗强、陈洪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中国文学史》(四卷本,第二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第二版)陈洪、张峰屹、卢盛江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720 文学基础科目1.《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现代中国文学》(1898—2008)(两本);乔以钢总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3.《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三版);朱维之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实际上,大家在复习现当代文学的时候,更常用的是钱理群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两本教材,2013年以前南开官方指定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参考书目里面也确实有《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就是说,大家可以看乔以钢老师的南开版现代文学史,也可以看上面提到的两本。对于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来说,绝对用不着两个版本的现当代文学史都看的。但是,对我们来说,多看几个版本的古代文学史教材确实相当相当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说到底,考研是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遴选出能力最好、专业实力最强的考生,所以,你看了一个版本的文学史,掌握了一种说法,而别人看了两个版本,拥有了不一样的见识,那么即便你是完成了规定任务,仍然会被刷掉。一句话:好好努力,永远不要怕自己太优秀。  那么接下来随之而来便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参考书目让我看,我能看完吗?又不是牲口。确实,要看完、理解、记住,实在是太难了。所以这时候就有一个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考研不同于学术研究,它有侧重点,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看出来,常考的点其实是有共性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去发现。如果能够找到真题的命题规律,从而判断出来参考书目中的重点内容在哪里,进而把教材分为不同的重要级别去各个突破,那么事情确实会事半功倍的。这里我就不再展开了,厚厚的一套文学史内容实在够庞杂,如果真要展开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这里再说另外一个不同文学史版本的问题,前面说让大家看多个版本文学史,这在参考书目中已经有所体现了,既然学校都认为大家应该看至少两个版本文学史,那么就必须踏踏实实下到这个功夫,去认真看,认真想,认真总结,认真整合不同版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说看到最后还是两张皮,各是各的观点。大家应该追求的目标是把它整合成为自己的内容,自己去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把孤立的点串成珠,珠线只能是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很多人以为,文学的东西就是背,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搬到试卷上的知识点的过程,其实不然,最起码南开古代文学的考试,要求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考研准备过程应该是书本上的知识点→自己的能力→试卷上的知识点的过程。如果没有经过能力转化,那么你的论述始终是苍白的、没有说服力的、得不到阅卷老师青睐的。所以说,有的同学倾向于找一些前人的资料来看,这个是完全可以的。毕竟一方面可以帮你省去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的思路,他们整理笔记时的过程,我们自己可以借鉴到一些东西,可以学会一些方法,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可以培养起一些习惯。这种弥足珍贵的探索成果可能是有的同学自己在整个考研的过程中都达不到的高度,能得到这样的神功大法,为什么不用呢?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也开始倾向于选择找一位本专业在读的学长学姐实际带着进行辅导式的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这当然更好。不过,一切的一切,关键中的关键,都还在于自己,一定要有主动性,只有自己想上进,想有所成就,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别人思想中的闪光点,才能把别人眼中的优秀变成自己的习惯。关于针对性的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资料的推荐,大家可以找我详细询问。二、考试的题型及范围这里我以2015年的考题为例来谈一下考试的题型及复习范围。先分析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科目,它大体上分为三大块: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和文献学。古代文学史的自然不必说,这是重点中的重点,大家一定要在复习中占用将近一半的精力来对付古代文学史科目,不仅因为考试中它占的分值多,地位重要,更因为它也同时是我们研究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的基础。对文学史的感性认识越强烈,在涉及到一些纯理论的时候几乎就不用再绞尽脑汁去理解某句话到底说了什么意思,而是能够非常明显地一下子抓到问题的本质,这就产生了与教材上的理论表述“共鸣”的效果。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一个趋势:古代文学史正在朝着越来越难的方向发展。所谓“难”,主要是三层含义,一是综合性更强,二是更加灵活,三是知识点的考察更加细致。在2015年的考题中,处处可见的是对论述前提的限制,比如要求“简述唐五代词的发展演进过程”,如果仅仅考大家宋词的演进过程,无疑问题就要简单多了。另一道题“从叙事结构角度,简述《三国演义》结构的特色”,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什么是叙事结构这样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根本无从答起。像这样的问题,不是整理和背诵知识点就能搞定的,更多的是要熟稔文学史写作的一套术语和惯例,从文学史写作的高度去把握这个问题。进一步明确地说,古代文学科目的命题是怎么样命的呢?比如我是导师,我会从我平常关注的问题中进行选择,使用我常使用的话语模式来发问,如果考生的答案与我的话语模式扣合住了,那么得分自然就高,如果能注意到我没有注意到的点,哪怕很小的一点,我都会非常欣喜。而不是说,我是导师,我去翻一番文学史教材,根据书中的现成问法去命一道题要求考生默写出来答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取消参考书目的举措就全然没有必要了。这门考试中,凸显出来的另外一个趋势是:对古代文论的重视。第一大题的材料我们就不说了,仅仅看名词解释题,6道题目中有3道题目涉及到了古代文论的内容,即“赋诗言志”、“不平则鸣”和“假事真情说”;简答题中要求解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述题中又有孟子“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的内在理路说明。从问题本身,到题目的问法,都是非常典型的南开风格。可以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用的技巧,让大家在涉及到文学批评的问题时夺人眼球,那就是可以对南开古代文学专业的思想史研究稍加留意,这是南开特色,也是体现南开认同的利器。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作品的问题,关于作品的多少,作品的重要性等问题,大家自己来把握,我这里只是强调它的重要性。在所有的简答和论述题中,都要求“结合具体作品”。算上作品选的话,确实需要看的书太多了,但是没办法,考试就是这样,如果想要在考场上顺利,那就必须在复习的过程中吃够足够的苦。再来分析一下文学基础。文学基础科目考察的内容广泛,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外国文学欧美部分。题型分为词语解释、简答、文本赏析和论述四类,其中多数是选做题,名词解释是七选五(有时会是六选五),简答是四选三(或是五选三),赏析是二选一,论述是四选二。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均要求必须在四门科目中选择三门,赏析一般是在古代文学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选择一题,论述可以在四门中随意选择两门。总结起来:考生必须在四门科目中选择三门进行重点复习,至少是两门半(其中一门不需准备论述题)。对于咱们古代文学的考生而言,古代文学自然是必选的。另外,文学理论我建议大家选择,因为虽然学起来枯燥,但是它的理论性非常强,很有条理性。对于提高大家的逻辑思考能力帮助很大,顺便还可以检验大家对古代文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如果对古代文学的认识足够深刻,很多理论便能一眼看明白,有的地方非常有心得,同时有的地方你会觉得它说的并不对。总之,这样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便可以相互参照着来学习,既起到一个调节心情的作用,又能够保证两门科目的学习效果。从答题的角度来说,文学理论一直是命题比较固定的学科,只要理解了背会了,分数拿起来没有任何难度。只不过今年这个趋势出现了新变:为了配合考试大纲里的一句话:“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文学问题、关注文学研究动态的能力”,而出现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文化研究是文学研究的合理拓展还是越界?谈谈你的看法”。不过总体上来看,复习文学理论的性价比还是挺高的。另外的一门选择现当代文学或者选择外国文学都是可以的。我当时选的是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背了一下,可惜简答题没有碰上,所以当年的文学基础还是考的有些遗憾的。关于具体的复习方法,我将在下面讲到。三、复习时间的安排通过上面的长篇论述,大家应该对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研情况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那么下面我们有必要来进入下一个话题,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切的,就是复习方案的制定和时间的安排。现在己然进入3月,万物都复苏了,考研的同志们也该醒醒了。最起码学校和专业应该最终定下来,并且下定为之奋斗的决心,不能再中途换学校,否则后面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3月份,参考书目和其他相关的资料应该准备起来的了,同时开始背英语单词,一切都要从基础开始做起。这里再插一个大话题,就是整个考研复习应该什么时候准备。有的同学听到一种说法,不要那么早开始准备。我说:必须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确实如果开始的比较早,复习到后期可能会疲累进而产生懈怠,但是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因为开始的太早,而是因为复习节奏没有把握好,出现问题后状态没有调整过来。大家可以避免前期用力过猛,循序渐进的最好,切莫一说考研立即跃跃欲试瞬间进入学霸模式,而后逐渐松懈,进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产生厌学情绪一蹶不振。刚开始可以稳稳的,把该了解的信息掌握好,该搜集的资料准备好,然后指定一个比较长期的规划,稳步执行。文学说到底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很多东西都是在不经意间感知到的,保持一颗平常心,没有必要搞得如临大敌一般。适当的明白任务艰巨,只要身在践履,不断向前就可以。基本上我把整个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3月到5月底,作为基础复习阶段;第二阶段从6月到10月底,作为重点突破阶段;第三阶段从11月到考前,最为冲刺阶段。可能这样的划分大家太熟悉了,但是确实有效,事实上无数考研成功的师兄师姐也都是这样安排的。基础复习阶段,大家的主要任务是把参考书目从头到尾看一遍,不需要太较真,就像看小说一样把它扫一遍,遇到不明白的术语或者句子可以在下面划道线标示出来,留待第二遍复习时解决。这一遍不需要做笔记,因为此时做的笔记只能是抄书,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一下。到后面这样的东西是完全无用的,零零散散的句子对考试意义特别有限,考试要的是一套完整的论述体系和知识结构。但是并不等于这一遍没有任务,一方面要培养起兴趣来,尤其是对文学理论,可以先看文学史和作品选,在有了一定的作品积累的基础上,可以开始试着去理解文学理论的苦涩语句。同时要在不长的时间内通过整观参考书目,达到在脑子中构建起比较明确的知识框架的目标,不需要清晰,但是需要感性地明白,今后要学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一些最重要的知识点要能够识别出来,明确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关于英语,可以主要学习单词和长难句,至于有的同学一上来就开始做阅读模拟题,我个人不怎么推荐。这是绝大部分同学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其实是不需要进入的一个误区。为什么呢?因为这时期的基础不过关,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做了模拟题对了答案,也只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模拟题的难度和考研英语不是一个级别,换句话说,即便是模拟题都做对,也未必做得对考研英语的真题。反而,有些模拟题本身质量存在问题,命题思路和分析思路都和真题不对路,这样的话,做的越多,后面矫正起来越困难。如果感觉实力够了,就直接去做真题,如果感觉实力不够,模拟题做了也白做。有些激进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神,用很短的时间完成别人很长时间都做不到的工作,复习三四个月,英语80多分,为什么?因为力量用对了,好钢全部用在了刀刃上。还有的同学舍不得做真题,总喜欢留着,想要通过模拟题做熟练了再去做真题。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考研的总复习时间本来就非常紧张,往往等到把模拟阅读100篇做完的时候已经8月份了,这时候开始再做真题,做不了几遍的,很难达到熟悉的程度。反而一开始那些就拿真题练手的同学,已经可能非常熟练,到最后不要怕真题练得熟,越熟越好。这个时期如果政治报班了,可以跟着辅导班一起学,如果没有,可以先不看,留到暑假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整个考研最困难的一段日子来临了,天气燥热,人心惶惶。不少人会在这个时期放弃,或决定工作,或决定保研,或决定换学校,能坚持下来的已经算是意志坚定的一批人,能每天坚持上自习的也已寥寥。恰恰,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就差在了这个时间段的努力。这个时期的专业课应该进入全面的攻坚时期,把不懂的知识点全部搞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尝试着以教材作者的角度入手,去思考为什么章节的布局要是这样的,在论述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是从这几个方面去讨论,还有没有其他作者没有想到的方面。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了。在这之前,还需要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多维联系理清楚、串明白。你可以按照不同文体来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不同时期来进行划分,甚至可以按照不同作家这样的一个一个具体知识点来划分,最后把它串联起来。这样的具体方法的演练,我在终极笔记中已经有说明,此不赘述。还是上面说的,这个阶段一定要把文学是由死变活,变成自己的能力。同时,这个时期政治应该开始复习了,初期主要过知识点,做选择题即可,这里由于我们的重点是专业课,从略。第三阶段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研究真题,一定要找到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命题重点、命题风格,从中可以总结出非常有意义的内容来,对后面的复习和备考非常有用。关于真题的研究和做法,我这里整理了2008年古代文学的详细答案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说明文字,今年有可能的话会更新到2015年的。二是要重新回归课本,看看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最后的最后,千万不要忘记,把2017年最新的考试大纲看一遍,因为考点很可能又一次在上面已经有所提示。然后,2017年的考研,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就看你们的了。码字不易,写到这里,已经头昏眼花,最后一部分显然已经写得不尽如人意。有缺憾是必然的,也不是追求完美的人。能想到的问题都已经有所交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最后,祝各位复习顺利,圆梦南开。

括号们

原来这些才是南开大学的特色王牌专业,选到就是赚到

1937年,抗日救国的南开大学,成为第一所被侵华日军炸毁的学校。师生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谱写了中国高教奇迹。西南联大的八年,在南开大学近百年的历史中是短暂的,但这八年却对南开大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开”是一个闻名中外的教育体系。从这里,走出了周恩来、温家宝两任总理,1位副总理、4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5位全国政协副主席、100余位院士。这条绵延逾百年的文脉被称为“南开现象”。经过近百年历史积淀,南开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在国际上享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好声誉度。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试点班:毕业时授予工学和法学双学位, 就业前景好。伯苓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人文、社科):其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五个伯苓班由新生入学后二次选拔产生。人文、社科伯苓班为学生在本专业修学一年后,自愿申请,经选拔进入。伯苓班拥有最优的师资,独特的教学计划,拥有在学期间出国交换的机会,该班升学率100% 国际会计:由南开大学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开办,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好。数学试点班:毕业生70 %被免试推荐及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城市管理: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该校城市学学科2014年在英国官方评估中位列第一)联合办学,在学期间赴英国学习一年。经管法实验班:50%以上的学生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部分就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体现出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巨大优势。(入校后二次选拔)什么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则表明高校的此专业在国内具有特色,在全国都具有优越性。百项工程(开展14年)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孵化器。参与度广:每年立项项目约500项,参与学生达2000余名,将近每年招生人数的2/3。成果多:创新研究硕果颇丰,在国家大学生各类创新实践大赛中屡获大奖,其中,三名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还有学生的学术论文在专业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等上发表,部分学生创新成果被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用,有的还被作为全国和地方“两会”议案或提案。实践成果: 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天津市及全国的比赛中屡获佳绩。南开大学多次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等奖。2014年11月,在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中,“闯先生”团队在两万多个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大赛金奖。2015年,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闯先生”团队荣获银奖。我校创业学生郭鑫获2012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习近平同志亲切接见;创业学生汤明磊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4年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14年天津市青年创业奖;创业学生和团队也连续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