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好的5所中医药大学,北上广囊括前三名,南京中医药上榜!中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对于自学中医的朋友来说,国医大师的经验虽然宝贵,但模仿难度太高。今天小编和大家聊一聊中国最好的几所中医药大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吧!第一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院校,隶属于教育部,211、全国重点大学。目前,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 特色专业:中医学、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针灸推拿学。第二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是 1956 年创建的广州中医学院,是中国首批兴建的 4 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经过六十二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第二名:上海中医药大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唯一一所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中医药院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7700余名,其中研究生3000余名,本科生3500余名,留学生近1200名,留学生占比位于全国前列。第四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它落座于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格桑花海已经成为校园风景名片。学校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博士点和44个硕士点。第五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06年,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 、中药学、中医学。
近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布了该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接收调剂信息,具体如下: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按照《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公布如下:复试分数线我校复试分数线在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按照生源及各专业招生计划等情况划定,单科成绩要求同国家一区基本线,总成绩要求详见下图。“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单科及总成绩要求同国家一区基本线。“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总成绩要求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基本线。复试方式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方式为网络远程复试,请考生提前准备好硬件设备,详见网站后续通知。根据当前国内疫情防控情况和学校实际,为了确保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我校将制定复试方案并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批准后公布实施,复试时间暂定于5月中旬,具体复试安排将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另行通知,请考生们耐心等待,及时关注通知。如因考生个人原因造成无法复试或录取的,责任由考生自负。接受优秀生源调剂1.接收调剂专业及预计计划数详见下图。2.凡调剂考生须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确定的考生调剂基本条件,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3.调剂方案另行公布。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研以律己,勇挑重担”,体现无愧于时代的责任担当——胡刚校长为2020级研究生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9月17日下午,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齐聚体育馆,聆听胡刚校长讲授题为《“研以律己,勇挑重担” 体现无愧于时代的责任担当》的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胡刚校长带领新生们回顾了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42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他表示,在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入学的研究生,不仅是站在人生道路的新起点上,更是身处“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研究生应当坚持勤思、明辨、力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奋进、追求卓越。胡刚对全体研究生新生提出四点期望。一要心怀家国,矢志奋斗。研究生是国家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做到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二要求真务实,勇攀高峰。中医药博大精深,中西医结合道路任重道远。中医药研究生要传承务实的品质,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要树立勇攀高峰的志向,敢入无人之境、敢破“未解之谜”。三要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科学研究是一条“荆棘路”,研究生要有“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韧劲;“甘坐冷板凳、苦下十年功”的耐心;不畏艰难、不惧失败的勇气;昂扬向上、励精图治的锐气,去探求真理、创造知识。四要明德修身,严于律己。研究生要有知识分子的清风与傲骨,恪守学术道德、端正治学态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永远保有最纯粹的初心和赤诚,坚守社会的良心,做正直的人!课上,胡刚与2020级研究生新生亲切互动。对新生们关注的“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医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路径”“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中的运用”等问题一一耐心解答。胡刚勉励新生,一定要坚定中医药自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蜕变成长、强肩壮臂,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与学校同频共振、彼此成就,成为更好的自己。同学们纷纷表示,“开学第一课”增强了广大研究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给予大家面向未来探索创新的勇气和自信,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份光荣,亦是一种责任。新的路途已然启航,身为南中医学子,在全新的征途中,定会全力以赴,为中医药事业增添色彩,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供稿 |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 | 融媒体中心审核 | 刘丹青
近日,宜兴市举行2021“专家教授宜兴行”科技人才对接会,开启校地携手、共赢发展的崭新篇章。宜兴市与四所高校分别签署合作协议,47只校地、校企合作以及创业人才项目成功签约,另有8人获聘宜兴市“双招双引”引才大使。宜兴位于长三角几何中心,是无锡“一体两翼”重要一翼。近年来,宜兴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创新创业、科创项目引育,已与34所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集聚了数十家“国字号”载体平台,科技型初创项目成功率超90%,产业、科技、人才呈现深度融合、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宜兴市倍加珍惜这次对接合作成果,本着真诚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为校地校企合作、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优服务、营造最优环境。希望各高校院所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宜兴发展,把更优的科技资源、科研人才引入宜兴,把更多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放在宜兴转化,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对接会上,宜兴市人民政府分别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战略合作协议、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平台、低碳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高端环境精英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等7只校地合作载体项目签约;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的“温经汤”经典名方的产品研发项目等28只校企合作项目签约;钢液痕量氧浓度检测传感器的研究与产业化、移动式等离子体危废处置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便携多功能热牙胶填充仪的研发及产业化等12只创业人才项目签约。同时,园林陶瓷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大学(宜兴)智慧农业与农机智能应用研究院、江苏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宜兴分中心、武汉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宜兴分中心、热镀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载体平台揭牌。与此同时,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许俊华、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潘庆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学院教授吕建军、江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祝俊、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葛道晗、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基建办主任苏建国、武汉科技大学科技发展院副院长佘春雨、北京科桥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京生等8位乡贤和高校、创投机构代表获聘宜兴市“双招双引”引才大使。来源:江苏城市论坛#红色百年话江苏#
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副校长一行来院指导国自然项目申报工作日期:2020年12月24日为切实做好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12月22日下午,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副校长率学校科技处莅临我院,指导2021年国自然申报工作。我院王佩娟院长、方志军副院长以及各重点专科和实验室负责人及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王佩娟院长向程海波副校长一行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及衷心感谢,总结了我院在2020年国自然项目申报中的不足和差距。方志军副院长就我院近几年国自然申报中标情况、项目申报存在问题以及2021年项目申报计划做详细汇报。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陈志鹏副处长介绍了学校国自然项目整体申报情况,通过一系列数据对校本部及各附院的申报、立项情况进行详细梳理,介绍了做的好的附院的先进经验,同时提出学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陈副处长还介绍了学校2021国自然项目申报工作计划,列出各附院申报与立项指标。程海波副校长表示,科研工作是高水平附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医院发展一定要有一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支撑,学校对三临科研工作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而近两年国自然项目中标数大幅度下滑,此次动员工作非常有必要。程校长对我院2021年国自然项目申报提出建议和要求:一是目前处于国自然申报的关键时期,全院上下要高度重视,将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二是要做有组织的科研,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梳理前期科研基础,做好项目培育工作;同时医院要采取有力果断措施,奖惩措施到位;三是要聚焦国自然申报力量,加强组织协调,提高申报质量,充分利用绩效杠杆,提高大家积极性;四是2021年国自然申报应确保100份合格申报书,并遴选优质标书送校专家库进行一对一辅导;五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关注校学术动态和科技处网站,积极参加校内学术活动。最后,王佩娟院长表示我院将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部署,落实好程校长的宝贵建议,并要求各相关科室及科技处采取积极措施,确保2021年国自然项目申报、中标取得成效。科技处2021年12月23日【来源: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2021〕7号),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康复治疗学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眼视光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市场营销、软件工程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于2019年4月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全面启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目前,我校36个本科专业中有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对我校长期以来深入开展专业内涵建设的肯定,更对今后我校专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以此为契机,我校将继续坚持“以本为本”、深入推进“四个回归”,按照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全面推进专业分类建设,发挥各建设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辐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专业发展质量和建设水平,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供稿 | 教务处 文字 | 牛浩 责编 | 田乐 审核 | 陈明、刘丹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于2017年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之初,学校即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制订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名,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学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 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及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中国大陆高校ESI机构排名位列第128位,2017年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2018年上榜自然指数国内高校TOP200,入围美国Scimago中国大学“学术”排名前128强,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艾瑞深校友会2019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100强。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肩扛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着力推进卓越医生(中医学9年本博一贯制、“5+3”创新拔尖人才)、卓越科学家(中药学“4+5”本博连读创新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中药学/药学本硕连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设有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药学院、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护理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第一、二、三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面合作,共建“新中药学院”(中药学“4+5”本博连读9年制)。拥有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南京中医院、附属南京医院等6个直属附属医院,29个非直属附属医院、4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3所附属药业(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学校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近2年在NATURE、 JAMA、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家云集。拥有国医大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和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坚持引培并举,一批年轻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特聘教授基金资助,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积累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我国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己经为五大洲培养留学生3万余名。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在教育部的支持下,2019年2月学校又与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签约共建中医与再生医学孔子学院,推进中医药新时代海外发展的积极探索。学校已经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有着广泛交流和合作,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 “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发展,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攀峰、开放协同、文化引领”战略,继续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为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官网
200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陈晓明作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走进贵州深山支教,并决定终身留教当地。201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晚会上,陈晓明带回了一段关于贵州月亮山归柳小学的视频,孩子们捧着碗蹲在土地上吃饭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在场师生。201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远志服务团”的青年志愿者们,踏着陈晓明学长的足迹走进千里之外的月亮山,点亮大山深处的一个个“微心愿”。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来到归柳小学长期留驻支教,开启了南中医和月亮山故事的新副本。一代代南中医人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我们我是阮未艾,南中医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今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勉励大家,要“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这番话让我深受鼓舞。作为90后党员的一份子,我曾和三位队友去到贵州山村小学支教,这一年的奋斗和锤炼让我们终身难忘,获益良多。南中医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四名成员我们所任教的归柳小学位于黔东南州榕江县归柳村。榕江县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归柳村就坐落在距离榕江县城20多公里的月亮山区。虽然相隔1600多公里,但是归柳小学与我们的缘分却可以追溯到六年前。大山深处的归柳小学缘起2014年10月,学校60周年校庆晚会上,我校2005届优秀毕业生、全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陈晓明带回了一段视频。视频记录了他所任校长的归柳小学当时的状况,孩子们捧着碗蹲在土地上吃饭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在场师生。归柳小学孩子们当年吃饭的场景此后,远方的月亮山和归柳小学的孩子们成了所有南中医人的牵挂。2015年7月,在晓明学长扎根西部支教的第十个年头,母校的师生们给归柳小学带去了一份“礼物”——援建食堂的20万元善款和“远志服务团”社会实践项目。五年来,“远志服务团”的志愿者们见证了通村的山路从颠簸陡峭到修缮完毕;见证了孩子们的午餐从山间土地挪到了明亮宽敞的“杏林远志堂”;见证了教室里由A4纸拼贴成的“山寨”投影幕布变成了高清电子屏……晓明学长说:“我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在他的感染下,2018年的夏天,我们四名支教团成员来到了这里。逐梦黔山归柳小学的专职教师只有7人,另有4名代课老师,所以我们的教学任务很重,包括中高年级的大部分主课和一到五年级的部分副课,每人每周17个课时,此外还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研组长以及医务室管理员等。学校202名学生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留守儿童各占了四分之一,教育资源有限,加上村民学习观念落后,孩子们大多基础薄弱,个别还有辍学风险。为了改善教学情况,我们四人费了很多脑筋,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量化学习指标、制定奖惩机制、划分学习小组,又或者课余一次次家访、帮孩子们补习……放学后家访的途中渐渐地,孩子们由怕学习变成周末也主动来学校问问题;一些内向拘谨的留守儿童从开始见到老师绕着走到后来成为我们的“小尾巴”。在我们离开时,我所任教的五年级语文由倒数爬升至全镇同类小学第二名,与接班前相比,人均分提升7.47分,及格率上升约53%。另外几位成员所带的主课也都是全镇第一,五年级英语和三年级语文更是超出县均分十几分。课间的打闹少了,书声多了教学之外,我们也开展了很多活动,帮助留守儿童与大半年没见的父母通上了视频电话,为孩子们募集了过冬的新衣新鞋……我们希望可以用微小的力量温暖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二十余次活动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等各方媒体报道35次,也为归柳小学的贫困学生募得资金9万余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其实,在支教过程中,不仅孩子们收获了成长,我们也收获了成长:从刚到时面对学生手足无措的白丁教师到离开时孩子们成熟稳健的良师益友;从不辨菽麦到自己摘菜做饭;这一年,我们在西部贫困地区近距离地感受国情民情社情,意志品格、能力才干得到了锤炼增长;我们教孩子们读书,教他们学习去爱,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广博与精彩。同时,我们也从孩子们身上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单纯的快乐;我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却也收获了友情、留下了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我们和孩子们在一起用一年的时间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支教路上,我们是 “筑梦人” 也是 “逐梦人”,是 “传授者” 也是 “受教者”,我想,这就是支教的意义。“六一儿童节”活动后全校师生合影终章·序曲步履虽小,密而不停!个人的支教生活有终点,但这场爱与扶贫的接力却不会结束,目前21届研支团的成员正坚守在支教的岗位,22届的学妹们也将在9月奔赴西部,一代代南中医青年将在大山深处把“远志”的种子播种、浇灌。在这条奔涌的河流中,我们是后浪,我们也是前浪,我期待着,未来,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校友,在南中医长成栋梁之材。青春何谓,青年何为?从孤身扎根深山的陈晓明,到远志服务团、研究生支教团,以及他们身后万千南中医青年,奔涌在同一条河流,这条岁月的长河,这条民族复兴的长河,他们,正迎着 “人生之春”,书写别样多彩的“人生之华”。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撰文:阮未艾 策划:融媒体中心 编辑:田乐审核:刘丹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接收调剂信息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按照《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我校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调剂缺额情况公布如下:复试分数线我校复试分数线在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按照生源及各专业招生计划等情况划定,一志愿专业采取差额复试的办法,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生源不足的专业除外),单科成绩要求同国家一区基本线;“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总分线和单科线同国家一区基本线;“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总分不低于299分,单科不设线。具体情况如下:我校部分专业尚有调剂缺额,详见上表(2021年硕士研究生初试分数线及调剂缺额),欢迎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确定的考生调剂基本条件,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的考生填报。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 | 融媒体中心 审核 | 毛敏
6月22日下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专委会等主办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届以岭中医药奖颁奖典礼暨2019年慢(络)病中国行暨江苏学术年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等出席颁奖典礼。据了解,硕士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吴以岭院士,2014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六十华诞之际慷慨向母校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以岭中医药奖”,用以奖励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以岭中医药奖”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每两年评审发放一次。其中特等奖用于奖励在中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上做出突出贡献并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荣誉称号的教师,一、二、三等奖分设教师类和学生类,用于奖励在中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上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及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岭中医药奖”设立以来,已有3届累计160余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的教师、科研人员、校友和优秀在校生获奖,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立德树人、推进“双一流”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颁奖典礼后举行的学术年会上,吴以岭院士作了题为《系统构建络病理论》的主题报告,回顾了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情况。“我的络病学研究是从1979年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的,至今整整四十年。”吴以岭激动地表示,现在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最好的历史机遇,一方面《中医药法》从战略上确立了中医药的发展地位,“健康中国”战略特别强调中医药参与,另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今年把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的一个专门章节。这些都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希望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能够培养出更多能把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杰出人才。据悉,吴以岭院士致力于中医络病学术及临床研究四十年来,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坚持把学术理论的创新发展、临床重大疾病的辨证治疗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结合在一起,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形成“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三大理论框架,并主编专著《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用于临床重大疑难疾病防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李新立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顾宁教授等,分别在年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现状与挑战》《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对中药定位及临床意义》《从ESC指南的变迁看冠心病治疗的现状与出路》的学术报告,并介绍了各自在专业领域运用中药治病的情况。相关链接吴以岭院士: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吴以岭院士出席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并作主题报告,推动中西医整合创新发展吴以岭院士荣获健康中国2018年度十大医药人物吴以岭院士向中国药科大学捐赠络学研究三部专著吴以岭院士《气络论》:“东风西渐”下的重大创新图文源自网络,转载只为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