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厉害了,5位院士成为江苏省中医院学术顾问轮回

厉害了,5位院士成为江苏省中医院学术顾问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冯瑶)10月10日上午,首届“橘泉院士论坛”在江苏省中医院隆重开幕,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广基院士、中国工程院顾晓松院士、中国科学院蒋华良院士齐聚这里,传经送宝,共话中医药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观点高屋建瓴精彩纷呈,迎来台下阵阵掌声。本次论坛由江苏省中医院主办,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谭颖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李昱司长、江苏省各级中医院院长、江苏省中医院战略联盟单位、都市圈医联体、教学联盟单位、江苏省中医院医务教职员工、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共3000余人分别在主会场、分会场以及门诊病区通过网络视频共同见证了这场学术盛宴,另外通过手机直播有近万人现场收看。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教授主持会议,方院长表示,叶橘泉先生是江苏省中医院首任院长,首届中科院学部委员,杰出的中医药学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为纪念先生建院之功勋,成就之伟大,品德之高尚,特举行首届橘泉院士论坛,旨在学习院士精神,打造学术高峰,发展中医药事业,进一步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并将在今后每年10月院庆之日持续举办,努力将橘泉院士论坛,打造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医药最高级别论坛之一。会上,为了敬仰各位院士崇高的情怀和伟大的学术成就,医院特聘请五位院士为学术顾问。全国首届名中医刘沈林教授致开幕词,刘沈林教授指出,江苏省中医院成立于1954年10月,著名中医药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叶橘泉先生担任首任院长,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谭震林为其颁发聘书,郭沫若先生专门题写了院名以示祝贺。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发展,医院拥有2500张病床,门急诊病人超过508万人次,成为全国大型中医院发展的典范。刘教授表示,医院全体同仁将隆重纪念并学习叶橘泉先生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著书立说、启迪后学的宗师风范;借院士论坛东风,以学术为引领,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国传统医学,在新的起跑线上,再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辉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李昱司长在讲话中指出,江苏省中医院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科研和临床的整体实力,在全国中医院中优势突出。在建院之初医院就拥有了中科院学部委员,今天在这里举办院士论坛,邀请了全国多位医学、药学知名院士来院发表主旨演讲,对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献言建策、贡献智慧,不仅为江苏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的创新动力,也将对全国中医药科技创新带来积极广泛的影响。李司长希望大家以院士们对学术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为榜样,发扬院士们在科研上崇尚科学、积极探索的可贵精神,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征途上砥砺奋进。江苏省中医院要抓住机遇,以院士论坛举办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江苏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以及全国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探索经验、引领示范。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谭颖主任在讲话中指出,江苏自古人杰地灵,中医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目前,全省的中医药在资源总量、医疗经营与服务、科研和教学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今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委党组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全力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任务。江苏省中医院作为全省中医院的龙头和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医院,理应在这个过程中带好头,做表率。谭主任希望医院努力在标志性学科、标志性人才、标志性成果、标志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巩固江苏中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以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江苏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谭主任表示,中医院兴则中医药兴,中医院强则中医药强,希望江苏省中医院建设好橘泉论坛这一平台,借助各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在促进江苏的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中,在推进健康江苏的建设进程中再做新的贡献,再铸新的辉煌。当天上午,陈凯先院士作《中医药与世界医学的发展》、吴以岭院士作《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王广基院士作《整合药学导向的中药体内代谢与药效关联研究的探索》、顾晓松院士作《中医中药与神经再生》、蒋华良院士作《中医药对中国现代药物发展的贡献》的主旨报告,5位院士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娓娓道来,视角宏达,内容精深,引人入胜,让听者有不虚此行、收获颇丰之感,“听君一席妙语,如读一本好书”。5位院士介绍: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长期致力于药物设计和新药发现研究,是我国药物分子设计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多方面地发展和改进了药物设计方法和技术,深入开展了药物设计和新药发现研究,并将这些研究运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的计算挖掘和中医药特色的循证研究中。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两次担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九五”和“十五”期间,他曾任“1035工程”和《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专项的负责专家之一;2008年至今,先后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总体专家组成员和技术副总师,参与组织和推动一系列创新药物研发和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促进了现代药学科学、中药学和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交叉,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做出了贡献。荣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首届全国科技创新争先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吴以岭院士致力于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近40年,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继承创新发展络病理论,首次形成“络病证治”体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辟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新途径。先后主持国家973、863计划、“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及何梁何利奖。主编《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等专著,其中《络病学》、《脉络论》专著均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在国内4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及新加坡仲景医学院开课,创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建立全国28省市及60余个地市级络病专委会,形成了遍布全国的近万名络病研究专家队伍,在台湾地区、加拿大、欧洲等分别建立络病学会。创立“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发展模式,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与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王广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创新药物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中药复杂体系体内作用物质基础与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代谢组学与药代动力学整合研究等,通过多年的自主创新与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2004年度,排名第1;2006年度,排名第3)、三等奖1项(排名第1);获中国侨联第二届归侨侨眷“科技创新人才奖”、第九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奖二等奖,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第一层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1篇,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权威期刊上,在国际药学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主编专著2部,其中2005年主编出版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被国家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用书(全国仅151本教材入选),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2003年在中国药科大学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现已培养博士毕业研究生20余名,硕士毕业研究生40余名,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一人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顾晓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三十多年来,他带领学术团队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一、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作为新的理念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新版教科书;二、研制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三、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四、创建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神经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新技术方法;五、创新性地研制了新一代细胞基质化丝素组织工程神经,并获中国发明专利及美国、欧亚、澳大利亚等国际发明专利,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的创新与转化应用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Science杂志撰文称“顾教授是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开拓者(Translational Pioneer)”。主持863项目、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25篇,学术论文被Cell、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Chem Soc Rev等权威期刊引用和评述,他引2300多次;研究成果被载入国际英文专著与教材68部;多次应邀在世界再生医学峰会、材料科学大会、香山会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医疗器械创新与产业发展等论坛作特邀报告;主编/副主编专著与教材8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省部级一、二等成果奖3项。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蒋华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他通过生物学、化学、数理科学和计算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开展原创药物研究新策略与新方法、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药物靶标调控机制等研究。他发展了一系列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新方法,被国际同行和制药公司广泛应用。他发展了能预测化合物药效的理论计算方法,部分解决了药物设计领域的重大难题。他针对多种重要靶标发现了数十个新结构类型的先导化合物,其中4个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研究,4个新药获临床批件。迄今他在国际学刊上发表论文460余篇,其中通讯或共同通讯论文作者190余篇、综述12篇;合编专著24本,译著2本,论著被他人引用2万余次;申请专利160项,获授权7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6项),实现成果转让4项。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青年科学家奖、国家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牡丹自然科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多种奖项。目前担任J. Med. Chem.副主编和其他5种国际学刊的编委。曾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蛋白质科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生物大学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 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

惠施之才

院士捐资1000万设立的中医药奖持续为母校南中医“教、研、医”发力

6月22日下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专委会等主办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届以岭中医药奖颁奖典礼暨2019年慢(络)病中国行暨江苏学术年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等出席颁奖典礼。据了解,硕士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吴以岭院士,2014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六十华诞之际慷慨向母校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以岭中医药奖”,用以奖励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以岭中医药奖”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每两年评审发放一次。其中特等奖用于奖励在中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上做出突出贡献并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荣誉称号的教师,一、二、三等奖分设教师类和学生类,用于奖励在中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上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及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岭中医药奖”设立以来,已有3届累计160余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的教师、科研人员、校友和优秀在校生获奖,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立德树人、推进“双一流”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颁奖典礼后举行的学术年会上,吴以岭院士作了题为《系统构建络病理论》的主题报告,回顾了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情况。“我的络病学研究是从1979年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的,至今整整四十年。”吴以岭激动地表示,现在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最好的历史机遇,一方面《中医药法》从战略上确立了中医药的发展地位,“健康中国”战略特别强调中医药参与,另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今年把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的一个专门章节。这些都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希望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能够培养出更多能把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杰出人才。据悉,吴以岭院士致力于中医络病学术及临床研究四十年来,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坚持把学术理论的创新发展、临床重大疾病的辨证治疗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结合在一起,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形成“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三大理论框架,并主编专著《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用于临床重大疑难疾病防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李新立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顾宁教授等,分别在年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现状与挑战》《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对中药定位及临床意义》《从ESC指南的变迁看冠心病治疗的现状与出路》的学术报告,并介绍了各自在专业领域运用中药治病的情况。相关链接吴以岭院士: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吴以岭院士出席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并作主题报告,推动中西医整合创新发展吴以岭院士荣获健康中国2018年度十大医药人物吴以岭院士向中国药科大学捐赠络学研究三部专著吴以岭院士《气络论》:“东风西渐”下的重大创新图文源自网络,转载只为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和气

一代代南京中医药大学人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0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陈晓明作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走进贵州深山支教,并决定终身留教当地。201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晚会上,陈晓明带回了一段关于贵州月亮山归柳小学的视频,孩子们捧着碗蹲在土地上吃饭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在场师生。201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远志服务团”的青年志愿者们,踏着陈晓明学长的足迹走进千里之外的月亮山,点亮大山深处的一个个“微心愿”。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来到归柳小学长期留驻支教,开启了南中医和月亮山故事的新副本。一代代南中医人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我们我是阮未艾,南中医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今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勉励大家,要“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这番话让我深受鼓舞。作为90后党员的一份子,我曾和三位队友去到贵州山村小学支教,这一年的奋斗和锤炼让我们终身难忘,获益良多。南中医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四名成员我们所任教的归柳小学位于黔东南州榕江县归柳村。榕江县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归柳村就坐落在距离榕江县城20多公里的月亮山区。虽然相隔1600多公里,但是归柳小学与我们的缘分却可以追溯到六年前。大山深处的归柳小学缘起2014年10月,学校60周年校庆晚会上,我校2005届优秀毕业生、全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陈晓明带回了一段视频。视频记录了他所任校长的归柳小学当时的状况,孩子们捧着碗蹲在土地上吃饭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在场师生。归柳小学孩子们当年吃饭的场景此后,远方的月亮山和归柳小学的孩子们成了所有南中医人的牵挂。2015年7月,在晓明学长扎根西部支教的第十个年头,母校的师生们给归柳小学带去了一份“礼物”——援建食堂的20万元善款和“远志服务团”社会实践项目。五年来,“远志服务团”的志愿者们见证了通村的山路从颠簸陡峭到修缮完毕;见证了孩子们的午餐从山间土地挪到了明亮宽敞的“杏林远志堂”;见证了教室里由A4纸拼贴成的“山寨”投影幕布变成了高清电子屏……晓明学长说:“我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在他的感染下,2018年的夏天,我们四名支教团成员来到了这里。逐梦黔山归柳小学的专职教师只有7人,另有4名代课老师,所以我们的教学任务很重,包括中高年级的大部分主课和一到五年级的部分副课,每人每周17个课时,此外还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研组长以及医务室管理员等。学校202名学生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留守儿童各占了四分之一,教育资源有限,加上村民学习观念落后,孩子们大多基础薄弱,个别还有辍学风险。为了改善教学情况,我们四人费了很多脑筋,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量化学习指标、制定奖惩机制、划分学习小组,又或者课余一次次家访、帮孩子们补习……放学后家访的途中渐渐地,孩子们由怕学习变成周末也主动来学校问问题;一些内向拘谨的留守儿童从开始见到老师绕着走到后来成为我们的“小尾巴”。在我们离开时,我所任教的五年级语文由倒数爬升至全镇同类小学第二名,与接班前相比,人均分提升7.47分,及格率上升约53%。另外几位成员所带的主课也都是全镇第一,五年级英语和三年级语文更是超出县均分十几分。课间的打闹少了,书声多了教学之外,我们也开展了很多活动,帮助留守儿童与大半年没见的父母通上了视频电话,为孩子们募集了过冬的新衣新鞋……我们希望可以用微小的力量温暖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二十余次活动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等各方媒体报道35次,也为归柳小学的贫困学生募得资金9万余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其实,在支教过程中,不仅孩子们收获了成长,我们也收获了成长:从刚到时面对学生手足无措的白丁教师到离开时孩子们成熟稳健的良师益友;从不辨菽麦到自己摘菜做饭;这一年,我们在西部贫困地区近距离地感受国情民情社情,意志品格、能力才干得到了锤炼增长;我们教孩子们读书,教他们学习去爱,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广博与精彩。同时,我们也从孩子们身上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单纯的快乐;我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却也收获了友情、留下了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我们和孩子们在一起用一年的时间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支教路上,我们是 “筑梦人” 也是 “逐梦人”,是 “传授者” 也是 “受教者”,我想,这就是支教的意义。“六一儿童节”活动后全校师生合影终章·序曲步履虽小,密而不停!个人的支教生活有终点,但这场爱与扶贫的接力却不会结束,目前21届研支团的成员正坚守在支教的岗位,22届的学妹们也将在9月奔赴西部,一代代南中医青年将在大山深处把“远志”的种子播种、浇灌。在这条奔涌的河流中,我们是后浪,我们也是前浪,我期待着,未来,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校友,在南中医长成栋梁之材。青春何谓,青年何为?从孤身扎根深山的陈晓明,到远志服务团、研究生支教团,以及他们身后万千南中医青年,奔涌在同一条河流,这条岁月的长河,这条民族复兴的长河,他们,正迎着 “人生之春”,书写别样多彩的“人生之华”。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撰文:阮未艾 策划:融媒体中心 编辑:田乐审核:刘丹青

掠食者

中国医药类最强的十所大学,考上都是学霸,毕业就是金饭碗!

医生这个职业可以说是从古至今都对人们的生活及生病起到了大作用,我国古代的各种医学类的人物及巨著都盛产,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及文化的传承,有着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到了现代,医生更是必不可少的,众多的三甲大医院每天排着队来看病的大有人在。所以,医科类的专业的人才还是很欠缺的,今天给大家介绍中国医药类大学最强的十所大学,考上的都是学霸,毕业就是金饭碗。1、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医科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一体,是我国的医科学研究型的重点大学。并且依托于清华大学,看展合作办学,部分进入“211”和“985”工程平台建设行列。2、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学校本部设有10所学院和一所研究院,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学校拥有着众多的博士、硕士授予点,国家级科研院所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南方医科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位于我国的广东省,是广东省的“211工程”院校。有着众多的特色专业及省内名牌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位列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二。4、北京中医药大学,简称“北中医”,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我国医药领域的最高学府。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5、天津医科大学,是一所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211工程”的医科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试办的八年制的医学院校。6、哈尔滨医科大学,是试办的七年制高等医科院校,是省部共建的大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高校。学校入选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7、中国药科大学,简称“中国药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它的药学相关专业很好,是全国第一,还有国家实验室,教授在药学界很有权威,而且研究生比较难考。8、上海中医药大学,简称“上中医”,是“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医药院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一所专业型中医药大学,位居上海有独特的自身特色与优越的地理位置,学校校园环境良好,有良好的教学设备与优秀的师资力量。9、南京医科大学,简称南医大,是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培训基地。10、中国医科大学,简称中国医大,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前身为1931年于江西瑞金创建的红军军医学院,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各位看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可以在下方评论交流

此其柢也

高考分数不是很高的中国药科大学有多少人了解?毕业生出路如何?

现在在经济环境一般的情况下,医科大学特别火爆,顶级的医科大学比如北京协和医学院(纳入清华招生计划),北大医学部,复旦医学部,上交医学部。。。。。,分数高的令人瞠目,但和医科相伴而生的药科呢?好像差距有点大啊!即便挂上211的title,即便有中国的冠名,好像还是与医科大学有较大差距,那这么说,你了解中国药科大学吗?学校实力如何?毕业生出路咋样?这些你都了解吗?建议看完你再做决定吧!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 “211 工程”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学科),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学校,成立华东药学院。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17年9月,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同年12月该校药学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位列第一档;学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以及临床医学三个领域的 ESI 排名进入全球前 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 ESI 排名位列全球 72 位。学校自然指数位居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 42 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6144人,其中本专科生11833人(本科生11109人,专科生724人),研究生3976人(硕士3199人,博士777人),留学生383人。毕业生总体去向::2017届毕业生共有4140 名,4105 名毕业生就业(协议就业 2832 人,灵活就业 127人,升学 930 人,出国出境 215 人,自主创业 1 人),占比 99.15%;待就业 35 人,占比 0.85%。博士生以就业和出国为主,硕士生和本科生及专科生以就业、升学为主。生源地:中国药科大学2017 届毕业生均以中东部地区生源为主,其中以江苏省生源最多。此外,博士生与硕士生在安徽、河南、山东三省的生源占比也较高。国内升学:2017 届毕业生共有 930 人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其中硕士生 78 人,本科生 814人,专科生 38 人。我们看看升学主力也是大家最关心的本科生的升学情况:出国留学:2017 届毕业生中共有 215 人选择出国(境)留学;其中博士生 8 人,硕士生 20人,本科生 187 人。2017 届毕业生在美国、英国留学的比例相对较高。 我们看看出国人数较多的本科生的学校分布:就业行业分布:2017 届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为制造业(主要为医药制造业),占比达 49.58%;其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5.42%)、教育(7.57%)、卫生和社会工作(5.11%)。分不同学历层次来看,博士生主要流向教育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制造业;硕士生及本科生均主要流向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专科生主要流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就业单位性质::2017 届毕业生到科研设计单位就业 15 人,占比 0.51%;到国家机关就业 61 人,占比 2.06%;到教育单位就业 164 人,占比 5.54%;到医疗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 239 人,占比 8.07%;以上累加为 16.18%。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 213 人,占比 7.19%;到三资企业就业 517 人,占比 17.47%;到其他知名企业单位就业 1624 人,占比 54.86%。就业区域:2017 届毕业生在江苏省内就业的比例整体较高。从学历层次来看,博士生有 53.27%的人在江苏省就业,硕士生有 45.04%的人在江苏省就业,本科生有41.24%的人在江苏省就业,专科生有 65.05%的人在江苏省就业,其他的以北京、上海、浙江居多。:2017 届毕业生在江苏省内就业的在南京的比例整体较高。分学历层次来看,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超过七成毕业生(75.44%)在南京就业;就业的硕士与本科毕业生中,均有五成以上(分别为 59.41%、52.35%)在南京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是医药产业聚集、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可见学校对医药产业的人才支持度较高。就业单位:2017 届毕业生协议就业主要流向各级医药监管机构、药检系统、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全球医药 50 强和国内制药工业 100 强企业。毕业生到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单位等高层次单位就业的比率达到 36.72%,到全球医药 50 强和国内制药工业 100 强企业就业的比例为 38.24%。国家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圳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科研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 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天津天士力集团研究院、江苏省药物研 究所、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 技术研究所等。事业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 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 验研究院、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所、湖南省药 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等医疗卫生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 徽省立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南京鼓楼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高等教育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东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 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华中 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安徽医 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河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江苏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全球医药50强企业:辉瑞、诺华、罗氏、默沙东、赛诺菲、强生、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 诺和诺德、礼来、拜耳、勃林格殷格翰、安斯泰来、默克雪兰诺、大冢 制药、百特、卫材等。毕业生薪酬水平:2017 届毕业生整体薪酬较高,其中博士生的平均月薪为8250 元;硕士生的平均月薪为 5915 元;本科生的平均月薪为4381 元;专科生的平均月薪为4340 元。各专业就业率:本科生:生物技术(95.83%),经济学(96.36%),市场营销(96.55%),国际经济与贸易(97.59%),其余专业就业率均在98%以上,更有13个本科专业就业率为100%。硕士生:企业管理(85.71%)药理学(96.15%),社会与管理药学(96.88%),其余专业均为100%。博士生:药物代谢动力学(92.31%),药剂学(95.45%),其余专业均为100%。行业远景分析: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 GDP 增加和财政收入增长,使国家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医保领域。2016 年 10 月 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将对医药产业的支持放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将生物医药列为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发展。新医改到 2020 年实施完成后,医保全覆盖及大健康计划由临床治疗向预防和康复两端延伸成功,医药市场扩容将带来医药行业的快步发展。。由于人口老龄化、疾病负担能力增强、健康意识提高等多个利好因素,未来中国医药市场仍将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2019 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2.2 万亿元。医药产业将成为我国 21 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前景被广泛看好,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虽然目前药科不是热门专业,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肯定会有比较丰厚的回报,作为录取分数不算太高的学校,应该是极具性价比的高校,关于中国药科大学的就业质量,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讨论区留言。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盈盈一水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就业率95.9%……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 转眼间 2019届本科毕业生已经离开学校许久, 这半年多来, 他们去了哪儿? 步入了哪些岗位? 工作满意度如何? ……都是母校最关心的问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为你揭晓答案, 一起来看权威解读吧!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电车狂

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谁更强?家长:“难以抉择”!

历年的高考志愿填报中,医学类专业一直都是热门,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医学类专业分数线更是直逼985大学,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南京地区的两所医学类院校——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很多家长在选择时会犹豫,是填报南医大呢?还是南中医呢?这两所学校在各自的学科特色方面有什么优势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创建于1934年,当时的名称是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直到1957年,从镇江搬迁至南京,随后更名为南京医学院。在1962年时,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成为南京的一所知名医学类院校。学校现在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3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初始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类高校,主要由江苏省政府和医药局共同管理, 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2018年又成为了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实力更上一层楼。南京中医药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经过上面对南京这两所医学类院校的介绍,可以发现两所院校在医学类各方面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都几乎对等,下面我们从两所院校2020年在江苏省内的收分来看:2020年两所院校的理科收分上,南京医科大学为382分,南京中医药大学为380分。南医大险胜2分,且这个分数超过了省内的211院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可见医学类是有多么火爆!关于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谁更强一点?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候车厅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2021年春节假期医讯

为方便广大群众就医,现将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2021年春节假期(2月11日至2月17日)医讯通知如下:本部门诊部:2021年2月11日(除夕)上午、2月15日(正月初四)至2月17日(正月初六)全天,各科室普通门诊正常对外接诊。急诊系统(内科、外科、妇科、骨伤科、放射科、检验科)24小时对外接诊,急诊儿科接诊时间08:00-19:00。北圩路门诊部:2021年2月11日(除夕)上午、2月15日(正月初四)至2月17日(正月初六)全天,皮肤科、美容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正常对外门诊。涟城门诊部:2021年2月11日(除夕)至2月16日(正月初五),所有诊室均不开放。2月17日(正月初六)起,内科、外科、儿科、B超、放射科、检验科正常对外门诊。马鞍山路特色门诊部:2021年2月11日(除夕)上午、2月17日(正月初六)上午,正常对外门诊。其他时间,所有门诊均不开放。2021年2月7日(周日)、2月20日(周六),全院各门诊部正常对外门诊。联系电话:医院总值班:15365150106;本部门诊部导医咨询:025-83291236;北圩路门诊部导医咨询:025-83291011;涟城门诊部导医咨询:025-83291099;马鞍山路特色门诊部导医咨询:025-83392190。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2021年2月1日【来源:中国江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啤酒节

盘点6所双一流中医药大学:有5所是非211院校

双一流高校中绝大部分都是原先的985和211大学,还有一少部分学科实力比较强的非211院校,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当中属中医药院校最多,目前的双一流大学中共有6所中医药大学,其中5所是非211院校。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现在的北中医是由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同建设的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中医的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两个学科被评为A+,其凭借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三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高校,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此外学校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上海中医药大学虽然非211院校,但其学科实力在国内绝对是领先水平,进入双一流是名副其实,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均取得A+的优秀成绩,是全国中医院校中唯一取得3个A+的高校。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年学校凭借中药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既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此外学校还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天中医虽然是非211大学,但其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有包括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张伯礼在内的3位工程院院士,还有国医大师2人和全国名中医3人。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药学A-,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B+;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前1%。学校校园非常有特色,以湖水景观为特点、中药植被为标志、中医药文化为主线,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植物园、全国最先进的中医药科技园及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心。4.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中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不仅主持编写了第一套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也为新中国现代高等中医教育输送了第一批师资,培养并诞生了承淡安、叶橘泉等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院士,从这里走出了9位国医大师、5位中医药界院士,被誉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学校现有中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儿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2017年学校以中药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5.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建校初期,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学校现有中药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中药学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6.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校始建于1956年,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承担“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经典、强临床”是学校本科教学最鲜明的特色,曾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均为优秀。广州中医药大学虽然非211院校,但其科研工作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校曾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加了国家“523”防治疟疾项目,在临床上证实了青蒿素抗疟功效,为青蒿素的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专家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制定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第一版到第七版的诊疗方案。为何中医药院校入选双一流院校数量比较多?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评论

谋稽乎弦

南京中医药大学怎么样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还是很厉害的。先说南京中医药大学吧,现在已经是双一流大学,在中国医学高校里面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专业排名靠前的一些,往年还出过名人,这已经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了。并且,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师资力量是很雄厚的,对于任教的质量都是打包票的。而且在因材施教这方面,南京中医药大学也是很注重的,擅长培养学生的特长,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性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学质量这一块,所有老师还是抓的很紧的。所有在应届生就业这方面,也是在业界具有好评的。应届生基本功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行业里都是很受到欢迎的。所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是让很多医学类高校眼红的。综上,对于想要学习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