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在南京揭牌成立,列入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度第三批校级科研机构建设名单。原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王立祥被聘为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等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心肺复苏神经功能完好生存率不足1%,心肺复苏普及率不足1%,心肺复苏设备配置率不足1%,如何突破这“三低”窘境,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教、研转化之路尤为重要。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逸夫医院院长鲁翔表示,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的成立,是联合医院、高校、学会、社会团体,全面践行心肺复苏科学理论,转化创新心肺复苏科学技术,惠及民众心肺复苏科学普及,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人民安康为中心”主要精神实质的重要举措。王立祥领衔颁布的《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就是将心搏骤停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心搏骤停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心搏骤停后期的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全方位、全过程、全立体地诠释了中国特色CPR 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国外CPR技术文件的框架和局限,对指导CPR 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揭牌王立祥做了题为《立体心肺复苏——一个关乎心肺复苏的新认知》专题讲座,阐述心肺复苏研究院总体规划——传承发扬昨天心肺复苏、整合转化今天心肺复苏、开拓创新明天心肺复苏,同心明德叙写好不愧时代的生命故事。南京医科大学急诊相关专业师生、附属逸夫医院医护及行政人员、南京大学EMBA的学员等共同见证了心肺复苏研究院的成立。(董玲)
今天(12月8日),苏州市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发展协议。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长青在签约仪式上讲话,并共同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揭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代表双方签约。现场,还宣读了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聘任通知:聘任18位院士为咨询委员会专家,6位教授为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首席专家,5位医药行业企业家为产业教授。许昆林在讲话中说苏州市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发展协议,这是苏州倾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最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借助高校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健康中国典范城市”。希望校地双方紧紧围绕“做强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等合作目标,聚焦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领域,推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落地和产业化,加快形成肿瘤、心血管、生殖医学等重点方向的国内领先优势,服务苏州发展,造福苏州人民。王长青在讲话中说,希望携手苏州,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一个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新高地,探索校地联动、名城名校合作共建的“苏州样板”;成为提高地方医疗服务水平新载体,打造一流临床服务,开展一流医学科学研究,培养一流医学人才;编织一张公共卫生防护网,高标准运行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标准建设苏州市公共卫生高等研究院。【资料图】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一期建设规划五年,以研究生教育培养、临床和公共卫生研究等为主要方向,下设研究生院和三个创新中心。三个创新中心分别是:★省部共建恶性肿瘤个体化诊疗(苏州)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创新型肿瘤防治体系研究及临床应用。★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中心:致力于出生缺陷防控治疗、干细胞前沿技术研发等生殖医学关键技术的优化创新、临床转化和产业融通。★江苏省心血管病转化医学(苏州)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临床、基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结合生物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探明高发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生、发展的规律,搭建重大心脑血管病研究公共平台。【资料图】签约仪式前,许昆林、李亚平会见了王长青、沈洪兵一行。南京医科大学校领导王瑞新、马水清、唐金海、赵俊、季勇、丁强、沈瑞林;苏州市领导陆新、王翔、俞杏楠、曹后灵、胡志斌,市政府秘书长周伟,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活动。新闻多一点南京医科大学是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省政府共建医学院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资料图】南京医科大学设有19个学院(包含康达学院),拥有28所附属医院和50多所教学医院;学校设有26个本科专业,1个九年本硕博一贯制专业方向、3个“5+3”本硕一体化专业方向。目前,学生总数为1.9万多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南京医科大学与苏州的合作历来已久、源远流长。目前在苏州共设立四所附属医院,累计培养了两千多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苏州已经成为南京医科大学重要的临床师资聚集地、优秀生源来源地、医教协同融合地、毕业生就业首选地。来源:苏州新闻 记者:冯威 徐坚摄影:王亭川综合:南京医科大学编辑:乐毅昂选稿:李俊锋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周宁人 吴佳琪)一氧化碳中毒、农药中毒、药物过量、酒精中毒……中毒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中毒患者?如何进一步规范救治体系?多个学科怎样密切协作?1月20日下午,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成立仪式暨首届学术论坛活动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举行。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由该院急诊医学中心发起,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医院药学部等多个部门共同组建,将为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更多的支撑与保障。研究所将打造四大平台、聚焦四个方向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赵俊教授在主持成立大会时表示,根据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9年数据显示,损伤和中毒在中国城市前10位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位居第五位。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各类中毒的情况常有发生,医院也多次参与到抢救中毒患者的行动中。此次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成立势在必行、意义重大,既是强化校院合作、加强临床与基础交流的成功典范,也标志着校院在中毒疾病及毒理研究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张劲松教授介绍了中毒研究所建设的构想和计划。他介绍,医院近年来进一步打造体外生命支持体系,整合多学科力量,极大地提升了救治的效率。作为急诊的一个重要亚专科方向,希望以成立中毒研究所为契机,与南京医科大学及医院相关学科共同打造“中毒疾病信息学和临床大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毒物快速筛选与检测分析平台”“多组学个体化中毒机理研究平台”和“中毒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平台”4个平台,建设3个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开展临床毒理学研究、分析毒理学研究、环境毒理学研究和药物毒理学研究4个方向,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人才队伍、推动转化深入。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教授指出,中毒疾病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化合物、新材料、新药品的不断出现,以及毒物谱的不断演变,对中毒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作为急诊和职业病两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同时又是省内唯一的中毒救治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中毒临床方面有着鲜明而突出的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点赞了基于医院主导、学校保障的合作理念。他说,中毒学科本身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中毒防治不仅是临床医疗问题,也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研究所应当把科学产出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好全省中毒救治的领头作用,并从中寻求科学问题与科技创新。希望院校双方妥善配置资源、加大合作力度,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应用等方面开拓进取,推动合作共建不断向纵深发展。活动现场,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院长赵俊及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张劲松共同为研究所揭牌,同时聘任张劲松主任为南医大中毒研究所所长,聘任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法医学系系主任陈峰,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系系主任刘起展,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院执行副院长刘文涛为副所长。现场还聘任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东飞、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神经毒理学系系主任肖杭、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励军、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神经毒理系王军教授等4位专家代表为特聘专家。1年救治1000例中毒患者 综合救治能力很重要“我们全年救治的中毒患者超过1000例”,张劲松教授表示,多年来,医院在临床实践不断探索的基础上,除开展中毒临床救治工作外,还开展了毒物检测、解毒剂储备、中毒会诊咨询、中毒相关科研工作。结合自己20多年来的救援经历,张劲松告诉记者,中毒事件占到了他个人参与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67%,这也对医院综合、规范地开展中毒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怎样开展中毒患者救治工作?张劲松介绍,第一步是分诊。患者送到急诊后,首先在分诊台进行快速分诊,如果是中毒患者会迅速进入到中毒的救治流程;第二步是毒物清除与生命体征稳定。一般来说口服途径接触的农药、药物或生物毒素中毒等,在时间窗内需要进行胃肠道洗消处理。“洗胃或催吐最好在第一时间做,接触毒物时间越短、毒物清除越多,抢救成功的效果也就越好。”张劲松教授表示,但是患者如果出现了全身脏器功能衰竭,甚至生命体征不平稳时,那就要先进行复苏,稳定内环境,脏器功能替代,甚至心肺支持(如ECMO);第三步是毒物药物检测筛查。“患者的血液和尿液马上送到了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毒化室,我们就能进一步获得可能的毒物定性定量结果,从而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救治。”搭平台建机制 为造福更多患者不懈努力中毒研究所成立后有什么规划呢?张劲松介绍,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其实很早就和南医大开展合作。此次研究所的成立,将会推动合作更聚焦、更系统、更协同。“从今后的工作来看,我们想在三个领域加强合作,一是加强中毒医学临床与基础合作交流,构筑高水平临床科研平台;二是推动研究水平的提高与转化效率,达到国内本领域顶尖,国际有影响力;三是助力中毒学科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张劲松教授也呼吁,中毒的救治只是中间一个环节,希望通过成立中毒研究所,进一步加深社会大众对中毒的了解,做好健康科普工作,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更好地预防中毒、远离中毒,了解中毒的科学救治方法,为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做出不懈努力。【来源:中国江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考生关注的热点问题Q: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影响2020年研究生复试录取?研究生复试(含硕士、博士、港澳台研究生)会按照计划如期进行吗?A:按照教育部相关通知要求,疫情流行期间原则上不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和考试,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复试工作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在充分考虑考生及老师的健康安全和保证考试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合理做出调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具体时间、形式和要求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南京医科大学通知。Q:重点疫情地区的考生如何参加学校硕士生复试(或博士生招生考试/考核)?A:所有身处疫情重点地区的考生请务必保重身体,并按当地政府、社区、学校要求做好防控工作!我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方案将考虑疫情防控实际情况,不会因考生所处地区不同而影响复试录取结果。Q: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会增加吗?A:2020年各专业招生计划目前以我校招生简章中公布计划为准,后期将根据实际下达招生计划,结合生源情况、学科发展现况等进行适当调整并提前公布。硕士研究生Q: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何时公布?A:我校将在教育部《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公布之后确定各专业复试基本分数线,届时请考生关注我校研招网公布的相关通知。Q:考生如何获知是否进入复试?A:我校不发放书面通知或其他形式复试提醒,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我校研招网查询系统进行复试查询和确认,请考生关注我校研招网公布的相关通知。Q:研究生招生复试何时进行?形式是否有变化?A:疫情防控期间要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我校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工作将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部署进行安排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具体时间、形式和要求请关注我校研招网。Q:2020年有哪些专业接收调剂生?A:根据往年情况,我校部分专业需要接受调剂生源,具体接收调剂的相关信息须在学校复试分数线出台后,结合各专业实际招生计划及一志愿上线考生复试录取情况综合确定,目前尚无法提前预测。请考生关注我校研招网公布的调剂相关通知。Q: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统考报名及现场确认时间是否有变化?A:我校原定于2月21日、22日进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审核暨现场确认工作延期进行,具体安排另行通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原定3月2日开始的2020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报名工作推迟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原定5月24日的考试时间是否推迟将视疫情防控进展情况确定。请考生关注我校研招网相关通知。博士研究生Q:2020年何时组织第二批全日制“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生工作?A:我校将在2020年博士生招生计划下达后,视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安排部署,在保证考生健康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适时公布相关通知,请考生关注我校研招网。Q:2020年在职医师攻读临床(口腔)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何时进行?A:原定于3月14日举行的2020年全国医学博士外语考试延期进行,复试及录取工作也相应延迟,具体考试时间另行通知,请考生关注我校研招网通知。港澳台研究生Q: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是否有变化?A:原定于4月18-19日举行的2020年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研究生考试延期进行,具体考试安排会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统一部署,请考生及时关注我校研招网相关通知。关于考研,备考复试等,随时可以关注WEIBO:南京衍坤MBA。
2020年9月1日,南京医科大学的学术报告厅里架起了一整套摄像器材。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江苏省的“挑战杯”竞赛首次采用了线上答辩模式。高远和他的团队在台下做着准备,“感觉线上模式会更紧张一点,不过我很有信心,毕竟项目运营已经比较成熟了”,他笑着说道。9月4日,喜讯传来,他们的创业项目《基于智能算法的血管介入精准治疗系统》夺得了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的金奖,这不仅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突出成果,也充分展示了医工学科交叉的巨大潜力。高远是南医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就读本科期间,医学工程课上接触到的3D打印技术给了他很大的启发。2018年,他和另外5名同学组建了创业实践团队,成立了云智愈(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他说:“目前来看,许多最前沿的科学发现要想真正适用于治病救人,工程学、材料学和信息学的配合至关重要,但往往这些领域的工作者缺乏临床医学的经验,临床医生同样也缺乏这些学科的知识,这种合作一定是大有可为的”。像高远这样的医学生在学校里已越来越多,他们热衷于在医学与工程学、生物学的融合贯通和应用上寻找革新的方向。而这种教育风向和学术氛围的形成也得益于南京医科大学多年来积极布局学科融合发展,尤其是医工、医理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联合。近半个世纪以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顶尖大学很早就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进而有力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医学专业领域,随着转化医学的兴起,医学与工程学、生物学、信息学的融合贯通和应用作为一种创新理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南医大就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并与老牌工科院校东南大学联合招收“工医七年制双学位班”和“工医结合七年一贯制本硕连读”专业,在国内首创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很早就尝试探索医学与理工学科的结合,但受限于学校专业背景单一和资源积淀不足,既有的浅尝辄止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十三五”期间,学校立足医学专业优势,在学科融合发展上多措并举,相继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等新学院。在多年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招录基础上,2016年又设置临床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9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获批设置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做为一所省部委共建地方医科院校,南京医科大学立足自身发展逻辑,锻长板,补短板,逐渐在学科融合发展中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构筑交叉融合新平台南京医科大学充分结合实际状况,遵循学科建设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精准改革布局,初步形成以优势特色学科为轴心,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以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轴心,引导理、工、文学科向其交叉渗透,不断打造新的增长点。学校凝练了生物医学材料与技术、医疗器械与装备、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四个重点发展方向,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和科研团队,涵盖工学、生物学、数学、信息学、计算机和物理学等专业背景,同时还有附属医院、大型企业的互聘教授和产业教授数十名。在“新医科”背景下,学校着力发展面向临床应用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依托学校“临床提升战略”,整合数十家附属医院、合作企业优质资源,组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联盟。2019年,学校建立江苏省智能穿戴监护与康复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并获批成为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重构学科教育体系,革新教学与人才培养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学校真正意义上打破学科界限,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与培养管理模式,形成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管理结构。根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双创动员机制、以任务为中心的科研合作体制、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等,充分释放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的活力,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长效机制”。学校依托多个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品牌专业和优势学科,以微课、慕课、私播课、虚拟仿真实验等为纽带,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交叉学科人才。师生团队基于医工交叉成果衍生的多项创新科研成果和创业项目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借力整合优质资源,探索产学研用新模式学校坚持以大项目为牵引,将多学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从学科队伍、平台资源、技术条件等多个方面支撑优势学科群建设,依托“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两大平台,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强强联合实现了工科资源与医科资源的互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团队发明了对称型镍钛合金封堵器并创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策略,产品已在1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治疗10万例患者,每年为企业创造产值10亿元,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附属口腔医院于金华教授团队研发的自主品牌的口腔材料和设备,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口腔医疗行业严重依赖进口品牌的现状。学校积极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迈瑞公司、神州数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方正集团等大型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对接产业龙头,建立了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平台。(文图:周敏捷 张庆斌 彭渝鉴)责编:张阳
商务合作,请加qq:10766970▁▁▁▁▁▁▁▁▁▁▁▁▁▁3月5日下午,江北新区与南京医科大学举行校地合作签约仪式,共建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这是江北新区与南京医科大学贯彻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部署所做出的重要举措签约仪式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简介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转化院”)于2017年4月获江苏省卫计委科教处批准成立,以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为依托,旨在省卫计委的指导下,通过建立生物医药成果高效转化的管理与服务平台,促进江苏省“创新、创业、转化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集成,助推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双栖培育战略而服务;同时,衔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临床应用多环节,构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研发与产业新局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积极贡献。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提出打造 “五个一”的转化医学江苏新模式,即一条主线,以医学大数据平台为主线;一张网络,构建“分院、基地、中心、所”的四级网络体系;一支队伍,江苏省转化医学咨询专家库;一种模式,引领“医学大数据 + 精准医疗 + 个体化医疗 + 药物研发 + 人工智能 + …”多功能融合新模式;一座桥梁,搭建基础与临床、科研与应用、学校与市场间的桥梁。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简介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依托南京医科大学在宁附属医院包括一附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医大二附院、附属口腔医院(江苏省口腔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以及大学科研平台优势,努力创建三级综合医院,规划床位800张。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着力打造心脏科、骨科、消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口腔科等优势科室,并与江苏省残联康复基地联合打造医疗康复一体化的示范康复中心。该院立足服务江北,辐射苏北、安徽,打造一院三区、下属四个紧密型社区服务中心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区域医疗中心。该院按照“高端、精致、国际化”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并于2016年9月动工。目前该院负二层顶板施工完成40%,地下室施工将于2018年4月完成,主体工程于2018年9月封顶,整体预计2019年10月交付使用。对于以上消息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发表评论!注:本文由南京江北生活圈编写发布
来源: 凤凰网房产苏州站今天(12月8日),苏州市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发展协议。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长青在签约仪式上讲话,并共同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揭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代表双方签约。现场,还宣读了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聘任通知:聘任18位院士为咨询委员会专家,6位教授为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首席专家,5位医药行业企业家为产业教授。许昆林在讲话中说,苏州市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发展协议,这是苏州倾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最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借助高校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健康中国典范城市”。希望校地双方紧紧围绕“做强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等合作目标,聚焦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领域,推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落地和产业化,加快形成肿瘤、心血管、生殖医学等重点方向的国内领先优势,服务苏州发展,造福苏州人民。王长青在讲话中说,希望携手苏州,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一个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新高地,探索校地联动、名城名校合作共建的“苏州样板”;成为提高地方医疗服务水平新载体,打造一流临床服务,开展一流医学科学研究,培养一流医学人才;编织一张公共卫生防护网,高标准运行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标准建设苏州市公共卫生高等研究院。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一期建设规划五年,以研究生教育培养、临床和公共卫生研究等为主要方向,下设研究生院和三个创新中心。三个创新中心分别是:★省部共建恶性肿瘤个体化诊疗(苏州)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创新型肿瘤防治体系研究及临床应用。★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中心:致力于出生缺陷防控治疗、干细胞前沿技术研发等生殖医学关键技术的优化创新、临床转化和产业融通。★江苏省心血管病转化医学(苏州)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临床、基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结合生物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探明高发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生、发展的规律,搭建重大心脑血管病研究公共平台。签约仪式前,许昆林、李亚平会见了王长青、沈洪兵一行。南京医科大学校领导王瑞新、马水清、唐金海、赵俊、季勇、丁强、沈瑞林;苏州市领导陆新、王翔、俞杏楠、曹后灵、胡志斌,市政府秘书长周伟,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活动。新闻多一点南京医科大学是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省政府共建医学院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设有19个学院(包含康达学院),拥有28所附属医院和50多所教学医院;学校设有26个本科专业,1个九年本硕博一贯制专业方向、3个“5+3”本硕一体化专业方向。目前,学生总数为1.9万多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南京医科大学与苏州的合作历来已久、源远流长。目前在苏州共设立四所附属医院,累计培养了两千多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苏州已经成为南京医科大学重要的临床师资聚集地、优秀生源来源地、医教协同融合地、毕业生就业首选地。【转载自苏州新闻】
月5日下午南京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与南京医科大学在江北新区举行校地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共建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这是江北新区与南京医科大学贯彻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部署做出的重要举措医创星作为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专利转化与培训平台,有幸受邀见证这一盛况。出席签约仪式的有南京市领导罗群、胡万进,南京医科大学领导沈洪兵、鲁翔、赵俊、季勇。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南京卫计委以及南京生物医药谷发展中心、南京医科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投资机构负责人参加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主持南京市委常委、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致辞他表示——江北新区获批以来,围绕“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积极对标浦东、深圳等先进地区,大力营造“创新江北”优质生态系统。当前,江北新区正聚焦“两城一中心”,其中“基因之城”将依托新区承担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及产业化试点,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等在宁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加快打造生命健康千亿级主导产业。此次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及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在江北新区落地,不仅与新区发展高度契合,也积极呼应了新区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热切期盼,是在全市推进“两落地一融合”的大背景下校地合作的重要成果。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郭锡熔介绍共建转化院项目情况第四附属医院院长闻浩介绍共建四附院项目情况签约现场南京市委常委、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与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签署校地合作共建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协议、共建南医大四附院合作备忘录。南京市副市长胡万进与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季勇,鲁翔,分别为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揭牌。转化医学研究院合作平台项目签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郭锡熔与信息技术类机构负责人签约共建江苏省医学大数据中心和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工融合平台。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吕凌与医疗技术类公司代表签约吕凌与来自京、沪、港、深和在宁本地6家知名创投机构签约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赵俊代表学校向曾骥孟博士、谭巍博士颁发兼职教授聘书。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在讲话中提出——要切实做好转化医学研究院和第四附属医院建设,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救治患者的治疗手段。要在不断深化合作中探索校地协同创新的新机制,真正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临床服务与江北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转化医学已然成为医学发展的未来之翼。不管是校企合作还是校地合作,都是加强医药技术创新、推动健康科技进步的必要路径。作为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系列服务平台之一,医创星也将继续秉承“医路创新,一路有我”的服务理念,全力为医务人员提供创新激发、专利申报、专利评估、专利孵化、专利销售的一站式服务,打造医护人员自己的“创新乐园”,为江苏医学事业贡献智慧力量。
【写在前面】这里所说的“布局苏州”指的是与苏州进行战略合作,不是说该校从南京迁到苏州!消息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官方公众号新闻!会议现场2020年12月8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在江苏苏州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南京医科大学正式布局苏州了!苏州市市委书记、南京医科大学等双方领导及职能部门(包括附属医院)众多人士参加了这场大会,举办地点在苏州,会议由苏州市常务副市长王翔主持召开。签约现场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这不是一所研究机构,也不是单纯的南京医科大学分校,更不是一所独立学院,它是一所研究生教育和研究院皆有的机构,简单地说,南京医科大学下设研究生院和3个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具体名单详见南京医科大学官网新闻所示。揭牌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以下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1)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医疗;(2)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响应;(3)高层次人才培养;(4)生物医药研发;(5)其他;据该校官网新闻显示,该校还将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等机构,依托苏州市强大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服务苏州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能提升学校色办学层次和科研水平以及科研平台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一件“共和”的事情。许昆林书记、王长青书记共同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揭牌!致辞现场聘任仪式现场聘任仪式现场照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长青进行了发言,发言后,进行了聘任仪式。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院士报告苏州市市委书记也进行了发言,总体上,他的发言涉及了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成立的必要性,最后,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沈洪兵院士和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分别进行了一场讲座演讲。
【一、南京医科大学简介】:南京医科大学(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是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共建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培训基地,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南京市雨花医院并入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1年,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3年,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学校成为首批“中国医学数字教育项目示范基地”;201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联合发文,决定共建南京医科大学,学校正式列入省部共建大学;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成立,南京医科大学泰州临床医学院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成立,学校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成立,南京医科大学徐州临床医学院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成立,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成立;2019年,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2020年,南京医科大学盐城临床医学院揭牌成立。【二、南京医科大学院系与专业简介】:据南京医科大学学院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9个学院(包括1个独立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4个本科专业,1个九年本硕博一贯制专业方向、3个“5+3”本硕一体化专业方向。【三、南京医科大学专业推荐】:1、推荐指数排名第一: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的临床专业基本技能、一定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知识、宽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适应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个性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素养、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发展潜质的合格临床医师。2、推荐指数排名第二: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及良好发展潜质的高级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达到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胜任口腔疾病的预防、诊疗和相关口腔临床科研工作。3、推荐指数排名第三: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预防医学实践和组织、宣教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为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疾病防治及卫生教育与保健服务,能够从事疾病控制与监测工作的通用型预防医学人才。4、推荐指数排名第四:康复治疗学;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医学基本知识及其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融康复、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以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服务,改善患者健康及满足社会的康复需求。5、推荐指数排名第五:医学影像学;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影像医学操作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够通晓并运用现代影像医学诊断技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6、推荐指数排名第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7、推荐指数排名第七:卫生检验与检疫;8、推荐指数排名第八:医学检验技术;9、推荐指数排名第九:内科学;10、推荐指数排名第十:药理学;依次为: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下一期给大家讲解暨南大学,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