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那些事※为您分析、分享、解惑首先,关于南京14所的信息保证不泄密,一切资料来源于公开信息首先关于南京14所上班怎么样,我觉得需要几个方面来回答:14所历史14所实力怎么才能进入14所,需要什么专业,什么大学最好待遇如何14所历史南京这个地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地方很多单位都是根正苗红,但是南京的很多单位都带有民国特色,必经是民国首都,国内第二个叫“京”的地方。比如南京炮兵学院,就是起源于民国的汤山炮校,原名:中/央陆军炮兵专科学校:是中国国/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兵种学校.同样14所也是这样。14所前身是中/华/民/国/国/防部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最早只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来成立军/委批准组建军事无线电电子研究院,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这个部门后来在历史上的名字叫第四机械工业部十院、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以现在14所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对外称号: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这个集团大家都知道,属于十大军/工集团,有几十个研究所,都是搞电子的。14所实力14所可以说中电里面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个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制造科研开发的老大。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8人。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自己培养研究所。自己可以培养研究所的研究所很多,不过近些年很多都不合格被撤销资质。怎么进入14所工作14所现在招聘基本是以博士为主,少量硕士,本科不要。如果你电磁场,通讯,计算机方面的985博士,14所欢迎您。当然14所作为国内顶级研究所,很挑剔,喜欢c9院校,军工院校(包括两电)一般的985不入他的法眼。14所作为电子类研究所,最喜欢西电,成电,基本里面职工60%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其他基本是哈工大,南理工,南航,西工大等居多,也有不少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毕业生。还有第一条路,就是报考14所的研究生。14所也收推免生,对于国家"985工程"院校的推免生,录取后将一次性给予10000-20000元不等的入学奖励金。另外对于第一志愿国家"985工程"院校应届考生,录取后将一次性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入学奖励金。有钱就是好。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企业类研究所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基本如果不在14所工作,毕业证含金量就打打折扣。现在硕士估计留所难度也比较大。每年南京14所都需要调剂,招不满。14所最需要人才就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计算机。这三个专业是主力,其他都是辅助性专业大学学什么专业呢?电子工程,电子科技,通信,计算机,软件。尤其需要懂这个电磁场。这门课学的可是很痛苦。我要说的是,大学本科的电磁场其实很简单,等到研究所,更需要更深的。比如高级电磁场,计算电磁学等,天线等。雷达,信号处理等,哪才叫一个不容易。待遇很多人关心待遇,14所外面传闻待遇很好,其他一个所,不同部门,不但科室,甚至一个办公室待遇差异都不小。和bat没法比待遇应该在研究所里面算不错的,但是你想发家致富,估计那是做梦。国企里面待遇好的都是领导,不是领导,待遇不会多好。另外研究所的特点是,出差多,加班多。能让你一出去几个月,加班多,一周七天让你每天搞到半夜。军/工/行业献身国家,那不是一句空话。任何行业都不容易,加班,出差是军/工单位的常态。很多北京上海的军工单位,里面的员工基本没享受过大城市的繁华.老铁们,看到这里点个关注,点个赞呗
新华社南京5月22日电 题:铸就“大国之眼”——来自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的蹲点报告新华社记者刘亢、王珏玢、胡喆、刘宇轩70年前,一座2层小楼、几台机床,见证了新中国雷达工业的蹒跚起步;70年后,一座现代化研究所矗立在长江之畔,从这里诞生的雷达产品,享誉世界。从修配仿制到自力更生,从保障“两弹一星”到为“神舟”飞天护航,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研究所,目睹了中国雷达从无到有,由弱向强。这里是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14研究所。在这里,三代雷达人前赴后继,谱出一曲科研报国的壮歌。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张光义在介绍相控阵雷达及其发展趋势(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从落后追赶到局部领先:中国雷达的奋起之路俯瞰大地、探索海洋、追梦太空,人类认知自然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雷达的身影。1949年4月24日,中国雷达工业在南京城北一座2层“小红楼”里起步。100多名职工、三四台机床、几部从敌方缴获的雷达,是当时中国雷达工业起步的全部家底。技术落后,就会挨打。今年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义,至今对那段憋屈的历史耿耿于怀:解放初期,新中国只能“捡”别人的雷达用,很多武器甚至没有雷达。“被炮弹打中,还不知是谁打的。”早在二战期间,英军已能用雷达对德空中拦截,守护英国本土不致沦陷。战后不久,国际上成功用雷达测出地月距离。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战斗机雷达还停留在只能测测距离、能看天看不了地的阶段。专家判断,“中国雷达和国外起码相差30年!”夜幕中的“小红楼”,目睹了一代代雷达人的不眠不休。无数技术鸿沟,硬是靠拆雷达、分析、仿造,一点点追了上来。上世纪5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出第一部314甲中程警戒雷达,标志着我国迈出自主设计雷达的重要一步;70年代,7010大型相控阵远程战略预警雷达屹立于燕山余脉黄羊山上,中国人从此掌握了相控阵雷达尖端技术;进入21世纪,中国雷达发展更驶入了“快车道”:2007年,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雷达如期研制完成。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警眼”雷达,让我国从零基础一跃而上、实现隔代跨越。2017年4月,我国第二艘航母下水,它的“舰眼”是“中华神盾”雷达。有了它,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万公里海岸线的中国,离走向深蓝的梦想又迈进一大步。2019年3月,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中国实现了用全自主研发的雷达测控保障,一路为追梦太空护航。而今,中国雷达已在陆、海、空、天四大领域,实现对电磁信息的感知、处理、使用和反馈。“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前中国雷达技术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并在局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说。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贲德(右)在介绍机载火控雷达及其发展趋势(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能钻研、肯奉献:他们是雷达工业的“老母鸡”在行业内,14所被亲切地称为雷达工业的“老母鸡”。1956年起,上千名14所员工举家迁居三线山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开拓雷达事业,先后包建、援建16家雷达厂、研究所,为雷达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4所内部,能钻研、肯奉献、挑得起重担的雷达人故事,总被一代代新人反复传颂:国之所需,吾心所系。中国雷达创始人申仲义,生生练就一套“看”雷达“绝技”。新中国成立之初缺产品、缺图纸,每次出国他就到处看雷达,回国后立刻回忆画图纸,组织大家研究、设计。在中国雷达的起步阶段,许多雷达产品就这样一点一点被“看”出来。一句承诺,一生报国。62岁入党的雷达先辈张直中,在宣誓时说:“我要把62岁当作26岁去工作,把一切献给党。”从修配到仿制、从自行设计到保障“两弹一星”,直至暮年,张直中都在践行对祖国的承诺,奋斗在雷达技术的最前沿。为国科研,万死不辞。“拼命三郎”贲德,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困境立下军令状:研制战斗机雷达,让中国部队用上自己的“争气机”!1年多的试飞期,贲德两次遇险。发动机停转、起落架失灵,都没有把这个文弱书生吓走:“任务逼人!只要能做出雷达,献出什么都行!”“先辈们的事迹,让‘奋斗’‘奉献’不再是空泛的字眼,而成了活生生的人和事。”年轻研究员陈栋说,在雷达研制团队里,有两条“潜”规则:一是团队唯技术不唯权威,鼓励年轻人说话。即使刚工作的“小菜鸟”,也能直接向权威挑战。二是老同志必须毫无保留培养新人、绝不藏私,出现难题也总是“老人”在一线带新人一起干。也正因此,年轻人总能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快速成长。老带新,靠言传,更靠身教。参与“中华神盾”项目的一批年轻技术人员,至今对研制中的惊险波折记忆犹新:2003年初,历经万难造出的雷达一上舰却差点被判“死刑”:在陆地上好好的机器,到了波涛滚滚的海面上却无法识别海浪反射出的千万个假信号,完全无法工作。一些人断定,“中华神盾”到此为止了。科研团队憋着一口气,由负责人带队,直接住到了海边。从此,人员轮班,机器不歇。海上联试,他们带100个塑料袋挂满栏杆,晕船了出去吐,吐完回来接着干。2005年,“中华神盾”如期研制成功。而就在交付当年,总设计师张亚朋被确诊癌症晚期,半年后不幸逝世。“在这样的团队里成长,我毫不怀疑,一代代雷达青年会续写自己的传奇!”陈栋说。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调试“蜘蛛网反无人机系统”(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没有愿不愿意,任务必须完成”蹲点期间,记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没有愿不愿意,任务必须完成。”从战斗机“鹰眼”到“中华神盾”雷达,再到预警机“警眼”,无数攻关都在技术积累为零的恶劣条件下立“军令状”完成。14所人身上,除了科技工作者共性的严谨,总有些独特的“气质”,让他们“不太一样”。这气质是接得起“军令状”的胆识。“项目真难,我也犹豫过。但国家真把任务下达,就得顶得上去。” “中华神盾”主要负责人之一邢文革碰到的这种“临危受命”,在14所还有很多。他说,“不挑活”,是雷达人的老传统。这气质是不退一步的信念。空警2000预警机雷达总设计师张良说:“研制节点就是我的‘阵地’,守不住是失职!”这气质是光荣与愧疚间的抉择。参加“神一”到“神五”发射的多目标测量雷达负责人杨文军,为了雷达研制,在孩子出生后的10个月里,总计回家不足30天。他自称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不负责任的丈夫”,唯一值得一说的,是“还算个负责勤奋的科研人”。年轻的女设计师仇芝,在基地一住好几个月,年幼的儿子开始总问“妈妈,妈妈,你明天回来吗?”到后来变成“妈妈,你明年回家吗?”雷达人自比戈壁滩上的骆驼刺。这种植物高不过半米,却把根扎向十几米深的地下,硬是在荒凉的沙漠里活出一片生机。“前辈们不留退路、破釜沉舟,今天,我们给年轻人更大、更好的平台,让他们干在别处干不成的事。”在14所一扎35年的所长胡明春,带领全所深化改革,激发研发活力。如今,一套重视成长、宽容失败的新体制已经建立:对于学习期内的新人,给予薪资保护,让人才无后顾之忧;提出研发创意得到部门认可的,研究失败不担责任,一旦成功给予重奖。“给力”的政策,让14所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营”。承担多项高精尖技术研发的14所智能感知实验室,平均年龄仅33岁,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清华、北大、中科大等院校的博士毕业生。如今,从14所发源的中国雷达工业展翅腾飞,又在攀登新的高峰——新亮相的中国量子雷达样机,突破同类雷达探测极限;防空警戒雷达在空中编织出一张国土防空情报网,舰载雷达、警戒雷达、机载火控雷达技术不断突破;还有为川航英雄航班传递“生命代码”的空管雷达、摸得清天象的“问天一号”、抓得了“黑飞”无人机的“蜘蛛网”……全新的国产雷达系统,正从各个方面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真没想到,现在的中国雷达能这么多、这么好。”老院士张光义说,年轻一代已经接棒,中国雷达,未来更可期!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进行智能制造数字化协同仿真设计(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利用“蜘蛛网反无人机系统”捕捉无人机踪迹(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海之星”雷达科研团队部分成员在进行课题研讨(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微电子智能制造车间的工作人员在作业(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在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上,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某雷达团队在开展电磁环境测试(3月23日摄)。 新华社发(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供图)
华为如果被断供了芯片,能不能采用南京14所的华睿2号芯片呢?我们知道,华为很可能会在9月14号,没有芯片的优势了。因为台积电可能会放弃给我们华为提供代工,如果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制裁不变在9月14号之后,华为确实会缺乏麒麟处理器的代工。没有了台积电给华为进行代工,华为很可能缺乏麒麟处理器,而缩减华为手机的发布,最终华为会陷入到困境。因此,有人会问,我们能不能够用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电科14岁的芯片呢。比如,华睿2号芯片呢?!其实,我们如果看到华睿2号芯片的内容,你可能就不会这么说了。我们看到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电科14所)研发的一款8核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它使用8核架构,由4个向量DSP核和4个可配置专用处理核构成,更为主要的是芯片采用40纳米工艺,工作主频为1GHz,每秒可完成4000亿次浮点运算,支持64位标准双精度,综合处理性能优于国际主流DSP芯片。但是,这和目前使用5nm手机芯片的工艺制程确实有一定的差异,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国的华睿2号芯片实际上主要作用于军事领域,讲究的是稳定,并且这款芯片虽然经过了我国多方面验证,有着极强的特点,可是并不适合手机芯片。因为手机芯片讲究的是散热问题,以及性能问题,这种芯片并非对于手机是适合的。虽然我们期待我们国家能够自主解决芯片问题,但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也期待华为能够解决芯片问题,解决华为手机芯片问题。
中国江苏网11月13日讯(通讯员 陈文 记者 罗鹏)在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下,作为产业园区,如何将“招商突破年”和“企业服务年”有机统筹,实现相得益彰?近日,一场由中国电科十四所、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联合举行的“2020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给出了答案:“围绕园区龙头企业,打破传统的产业链水平分工,构建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引导催生园区内产业研发、生产大循环,园内园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发区工委书记陈志康说。身处“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实施创新驱动、加速动能转换、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南京确立的新赛道。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雨花台区,用南京市域2%的占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4成、全省约2成的同业产值占比,高科技创新潜力由此可见一斑。“作为南京主城唯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雨花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关于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十四所的龙头作用,积极挖掘上下游产业链需求供给,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雨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炜介绍,园区目前已聚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及关联企业27家。今年前三季度,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达26亿元,预计年底达到34亿元,高端现代、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生态环保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园区加快布局。产业环境有了,服务配套齐了,园区加速跑还缺什么?龙头带动!在距离南京不到300公里的上海,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的落户带去了一个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近在咫尺的软件谷,华为、中兴、润和等龙头企业的持续引领,诞生了南京软件名城的城市坐标。对于雨花经开区而言,作为我国雷达工业发源地、被誉为“三军之眼,国之重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从“十五”开始,就开展无纸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研究所建设,目前正向“全数字、全互联,全智能”的智慧型研究所迈进,正是园区可以依仗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领军龙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同时,也重构着全球的产业链。围绕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不仅要求做好店小二,更要扩容朋友圈帮企业精准找朋友,实现做大存量挖潜力、做优增量强支撑、做强变量提动能。”在雨花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娄杰看来,十四所在智能制造领域积累了显著的人才、研发、系统、孵化等优势,但同样需要寻找产品上下游的运用场景,而园区不少初创或处在平台期的智能制造企业也在为实现产品迭代、竞争力突破煞费脑筋,双方的背靠背实现技术、产品补位不仅可以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更能高效整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系统的上下游企业,营造集聚效应。目前,雨花台已出台雨花资本市场、独角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大”培育计划。同时雨花经开区也有着约500亩的成熟用地和20万平方米的载体,既有运营成熟的特色园区,也有独具潜力的新型都市工业园,可以为意向企业量身定制设计方案,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至于这场融合聚能、产业补位、各展擅长的对接会效能如何,如果说上下游26家企业纷至沓来是表象的话,一张写满需求合作的统计表格反映的则是企业心声。像落户经开区从事新型显示屏软硬件研发、生产的欧帝电子,但依旧希望和十四所结成战略合作,借助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合力打造智能工厂示范车间;从事传感器和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中旭电子则提出协同园区企业优化供应链的需求。对此,十四所也明确表示将加速推动双方合作进程,同时依托智能车间、智慧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共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27日在北京透露,2015年该院先后启动两批共14个研究所试点建设“特色研究所”,通过3年试点建设,这14个研究所已于今年7月顺利通过验收。中科院当日举行2018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严庆介绍中科院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进展时透露了上述信息。他强调,中科院将持续支持“特色研究所”巩固和发展其特色领域、特色方向的特色优势,打造中科院科技创新的“特战旅”。据了解,中科院已验收的14个“特色研究所”分别是南京土壤研究所、电工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心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涵盖农业转型发展、能源结构优化、制造业转型发展、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服务领域。严庆说,总体上,这14个特色所的特色研究方向均具有独特性乃至唯一性,一些特色所区位独特,在国家战略安全、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改革试点,这些特色所围绕特色研究方向进一步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和相应资源配置,完善多元化的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他表示,中科院还将根据验收结果对研究所分类改革进行动态调整,统筹推进新一轮特色研究所的建设工作。验收成绩为优秀的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现已正式进入特色所运行阶段。该所所长沈仁芳称,自2015年开展特色所试点建设以来,南京土壤所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等国家目标,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并举,整合优势力量组建设立土壤资源与信息、土壤地力与保育、土壤环境与修复、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生物与生态等5个研究部,显著提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促进重大成果产出能力与水平。他说,通过3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南京土壤所圆满完成特色所试点建设总体目标,已建立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内的土壤学领域最完整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并成为土壤科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
我是智能升学宝的孙老师,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最新高考资讯给你,有关志愿填报、生涯规划、综合评价、强基计划等问题私信我,会有专家老师解答。最近,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近日发布#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144所大学上榜,江苏省有21所高校位列全球1000强,南京有14所高校位列全球1000,其中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首次进入全球150强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全都榜上有名!快来看看14所上榜高校里,有没有你即将上的大学吧!综合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更多高考最新政策与资讯、生涯规划、志愿填报等,私信咨询#江苏高考#
研究生考试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工资高,软件工已成为计算机专业以外的网络热门专业,2018年高考的软工录取分数也很高,随着新一年大学院考试的报名时间的临近,很多本科生报名做软工的意愿也非常强烈,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软件工程考研:江苏这14所强校,就业前景好,薪资高值得报考。江苏省入选第四届C类以上高校共有14所,这14所代表江苏省软件工程专业最高水平,这里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属于A类学科,南大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以前10名为基础,软件工程专业非常强,工程的专业实力也一样,考上这两个大学的研究生是最难的。在江苏的高校,软工科属于B类专业高校6所,东南大学和南航的软工属于B+学科,南理工、河海、江南大学、南邮属于B类学科,这六所大学都属于一流大学,那些在全国的大学排名中处于上位,上面的考生可以报考这六所大学的软工专业。最后一个班也属于软工科最好的C类大学,一共有六所大学,其中软工有C+高校,江苏大学、南信工有两所,C-类有江苏科技、中国矿大、南京工业和南京财经大学等4所,这六所大学是中国矿大和南信工所属双一流建设大学,虽然都是普通的一本,但是因为是软工科也不弱的高校,所以是取得中等分数的考生最好的选择。那么以上就是软件工程考研:江苏这14所强校,就业前景好,薪资高值得报考,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评论。
欢迎关注:大学视野中国的高校,几乎毫无例外的经历过更名、改建、拆分等一系列过程,很多高校在这一过程中由盛转衰,当然也有很多高校则依然保持当年的雄姿,在中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些高校,他们在院系拆分之后,有些逐渐衰退下来,有些则依然实力强劲,现在来看,完全不同的命运,不禁让人感慨。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应该是中国高校中“流血”最严重的高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南京大学的很多院系被拆分出去,其工学院部分院系发展成为现在的东南大学,工学院水利系发展成为现在的河海大学,此外还有部分院系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但更厉害的是,虽然拆分了很多院系,南京大学目前依然是中国最顶尖大学之一,不得不让人佩服。与南京大学有关的部分院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是中国高校史上拆分较为严重的一所高校,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后来这所高校拆分,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而留在哈尔滨的只是当年的海军工程专业,发展到现在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目前而言,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位列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实力也非常不错。与哈尔滨工程大学有关的部分院校河南大学比起上面两所高校,河南大学拆分之后则没有那么幸运,虽然当年是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与南京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属同一档次,但在拆分之后,却逐渐没落下来,其与南京大学相比,差距明显。当然,现在的河南大学也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总体发展趋势还是挺乐观的。河南大学与河南大学有关的部分院校山西大学山西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1949年之后,山西大学的很多院系也被陆续拆分,比如其法律系被并入北京大学,财经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还有部分系科并入西北工学院(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这所高校更悲催的是,拆分之后便默默无闻,在去年九月份,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山西省唯一的一所进入此名单,山西大学不在此列。与山西大学有关的部分院校与山西大学有关的部分拆分出来的院校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关于中国高校更多的故事,欢迎各位同学下方留言与我们交流,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回复大家,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专注校园生活,走遍校园内外,欢迎关注【大学视野】
本报讯(记者钱红艳)你听过地道南京话朗诵的《静夜思》《绝句》《游子吟》吗?这可不是搞笑,而是南京市小学生在“南京白局”展演中的一个节目。在上周市教育局举行的“南京白局”校际联盟授牌仪式上,多个学校的展演曲目让人耳目一新。当天,市教育局宣布14所学校加入“南京白局”校际联盟名单,探索“南京白局”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继承、传播和创新。授牌仪式中,市教育局宣布包括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景明佳园小学、瑞金路小学、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考棚小学、建康路小学、瑞金北村小学、市实验幼儿园、摄山初级中学、南师附小、南师附中新城初中、金陵汇文学校、摄山星城小学、市艺术小学14所学校加入“南京白局”校际联盟,徐春华、黄玲玲等一批“南京白局”非遗传承人将走进校园,指导“南京白局”学生社团活动,编排创新曲目,将“南京白局”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打造校本课程。
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关注悠鱼思,关注更多教育资讯。我就是悠鱼思,为大家分享教育方面知识感悟。考研大战刚刚结束,结果如何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所以考研的羡慕保研的。小编就给大家说说保研高校。江苏省作为教育改革大省,211高校多达11所,自然都具有保研资格,但是除了这11所到校之外,还有14所双非院校具有保研资格,快来看看都是哪些高校吧。江苏大学以省命名,却不在省会。坐落于镇江市,以工科为特色的综合型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同宗同源。拥有流体机械及工程,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科技大学又是不在省会的大学,坐落在镇江。前身是上海船舶工业学校,2004年院校更名热潮,改名为江苏科技大学。强项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自动化等。江苏师范大学不在南京,在徐州,曾用名徐州师范大学。拥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点: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技术学。南京艺术学院“南艺”,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一,国家文化部与江苏省政府省部共建大学。南艺的动画,设计学全国知名。南京体育学院南体,省属高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南京林业大学又一所与南京大学有渊源的大学。实力雄厚。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业工程、生态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园林、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森林工程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是中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第一套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就是南中医主持编写,从这里更是走出了9位"国医大师"(占全国的三分之一)、5位中医药界院士(占全国的二分之一),被誉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中药学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南京医科大学省属重点大学,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5个国家特色专业。南京邮电大学南邮,两电一邮的遗珠,一信息科技为特色,实力不亚于北邮。入选第一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多科性百强名校,由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历史溯源可以找到三江师范学堂,与南京大学有渊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名叫信息工程大学,王牌专业却是大气科学,前身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入选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徐州医科大学成立于1958年,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徐州医科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麻醉学本科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麻醉学、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也被誉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在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南通大学2004年由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所公办本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临床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语、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以上是江苏省具备保研资格的非211大学,你还想了解哪些省份的保研大学,欢迎在评论区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