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太极寄宿考研学校~南京汤泉校区介绍隆杀之服

太极寄宿考研学校~南京汤泉校区介绍

太极寄宿考研学校~南京汤泉校区。来吧,展示[嘿哈]。从360度实拍全景里面截的一部分图片。宿舍、教室、健身房还有学校外部环境都很棒。

王曰

南京寄宿考研学校图集

南京考研大厦南京考研大厦南京寄宿考研学校一层咖啡厅负一层健身房自习室自习室篮球场独立卫生间带浴室考研宿舍考研宿舍考研宿舍考研宿舍考研宿舍考研宿舍考研宿舍6人间

良贵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

文| 李仲轩&徐皓峰来源| 凤凰网读书5月17日,自称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的马保国与50岁搏击爱好者切磋,却在30秒内被击倒三次。三天后,他对外回应称“功夫不分高低”,另有“关门弟子”“报仇”之言流传。此事已引发国内外广泛争议,尤其关于中华传统武术传承、太极功夫真假与实战性,众说纷纭。放眼近年新旧武闻,如公开约架、隔空打人,多见作趣,少与“学”、“术”二字有关。而“武”本有一段真正“风光”的历史——民国初年,新政权为解救民族危机,曾大兴武风,由此,武学出现一个高峰期,形意拳也迅速发展……《一代宗师》编剧、《道士下山》作者徐皓峰曾根据李仲轩的口述,撰写《逝去的武林》一书。李仲轩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老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收弟子。他的口述里有往年武者轶事,也有师徒道义、拳术用途、武德等论。本文摘选自其中一篇《尚门忆旧》,部分内容有删减。形意拳叫国术,就要保家卫国开武馆是民国出现的形式。在这之前,中国民间要么是禁武,要么是拳团,就是操练一点实战格斗,目的也只是为了对付土匪,离武术的精深处较远。凡是武师真传的,人数一定不会很多,三五个人,才能忙得过来,教得透。广收门徒,往往就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况。其实,这不是武师们不实在,而是因为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得出,讲则讲不明白,靠着在练武场上喊几句口诀,即便是古代秘传真实不虚,做学生的也很难体会。我们年轻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术书,总是标榜“可用于军营练兵”。那时民族危机,国外侵略,武术界的口号叫“强国强种”,希望能为国出力,训练部队上阵杀敌,所以许多拳种在教授时一切趋于简化,向往能一教七八百人,一蹴而就,速成。▲本文口述作者李仲轩我的老师尚云祥,是个外柔内刚的人,处世精明,不受人骗,可同时又很理想主义。我认识他时,他已年近七十,仍时常像青年一样暴发很大热情。他很爱国,盼望国家打胜仗,教形意拳时,企图一说,听的人转身上战场,就能用上。形意拳传说起源于岳飞,本就是南宋时代用来训练士兵的。一定要让形意拳在现代发挥军事作用——当时老一辈拳师都在动这份脑筋。练武术的都爱国,当时管武术叫国术。李存义说:“形意拳叫国术,就要保家卫国。”李存义本身就亲自上战场,当国术馆馆长时一直琢磨形意拳的军体化和速成法。尚云祥延续李存义的道路,接着向这方面尝试,晚期所教的拳有了简化的倾向。他这个“简”不是简化拳招,而是想,说一句话,片刻间便令人功夫上身。后来发现不行,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智商悟性良莠不齐,内家拳的要点不在拳招,在于“神气”——这种非常灵性的东西,不是动作,无法按照口令操习。而且简化之后发现对人的悟性要求更高,学起来更难。训练战士,还不如按部就班,繁一点好。 虽然此路不通,尚传形意没有成为军体拳,却从此形成了一种教学风格,拳理一语道破,发挥身教的刺激性。言教总是用众多的比喻,搞修辞,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身教则干脆利落,一个眼神,比划一下便令徒弟悟进去。▲民国形意拳图谱光四处比武争名声,是自己毁自己有功夫上身,才是拳术。光把形意拳的打法,用到战场上,拼一会儿刺刀还管用,因为比敌人巧,但上战场时间一长,就不是拼招了,而是拼体能,就必得有功夫。就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如何让功夫迅速上身,一下子教会许多人?前辈拳师忧国忧民,是在很费心地想这个问题,不是造个“速成”的幌子骗钱。我可以肯定地说,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速成的是打法。但没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只能欺负欺负普通人,上不了台面。尚门形意追求“功夫速成”,但也要慢慢地练。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练太极拳,要像煮中药似的,让药性慢慢发挥,功夫最终才能有大的成就。形意拳犹如炼钢似的,一开始要猛火急烧,把铁矿杂质都去掉,所以得猛练。可是有没有仔细想过,猛练,练的是什么?形意拳姿势简单,五行十二形,一个下午就能学会,为什么开始时,一个劈拳要练上一年(天资绝佳又正好处于16~24岁青春旺盛期的人,也要练上四个月)?肯定不是练姿势,不是练打法,不是练发力。 这问题,尚师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这句话是有实在含义的。如果一个人练了很长时间的形意拳,但是不得法,一听这句话,真是非常舒畅,的确感到好像在瞬间就长了功夫,但这只是在身上通了,身体感觉对了,以后就能自行进修了,但功夫还是得练才能出来。▲《一代宗师》剧照其实何止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也要十年不出门。猛练,往往还没一拳打死了人,就先把自己打死了,因为强盛很容易,但要小心“盛极而衰”。强盛了之后,不知调养,精气神会如江河奔流般地消耗,练武是强身,但往往练武之人会短寿,一过壮年衰老得厉害。以前练武之人四处寻访,就是要找名师解决这个“盛极而衰”的问题,所以练出功夫后,不知道还有这一档子大事,光四处比武争名声,是自己毁自己。武术这东西是很系统的,就算你是一下悟进去的,还是要一点点练出来。否则只知有一,不知有二,只抬脚不迈步,是不行的。当然,一个人不用功,一辈子练不上档次,就没有这个危险,当个业余爱好,也是很快乐的。形意拳是“炼拳”,修炼,要与精气神发生作用,所以形意拳能变化人的气质,将威武变文雅,将文雅变威武。拜老师,就是找个人能帮助自己由“练拳”过渡到“炼拳”,就不会盛极而衰了,永远的生机勃勃。学拳重要的是身心愉快。武德为什么重要?武德为什么重要?因为一个人有谦逊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练得很好。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都比较简单,越来越缺乏灵气,是练不出功夫的。这种人,老师也不会教的,说一句:“脑子什么也别想啊。”就什么也不管了,你也没法责问,因为有“内家拳的要领是放松与自然”作幌子——这都是老师不愿教的回避法,说些貌似有理的话,哄得你乐呵呵地走了。▲2012年,自称经梧太极第一代传人的闫芳因一段推手视频引发热议,后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后人发布声明,称将其逐出师门。武术的传承是不讲情面的,不是关系越好教得越多,许多拳师连自己儿子都不传的,你的人品,连老师都赞成你,当然会教你了。练武是“孝”字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没有人会教他,每日要以“忠义礼智信”来衡量自己,忠诚,义气,礼节,智慧,信用。一个人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心思就会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师选徒弟,主要看他的气质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说明他心理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身体患上了隐疾。眼光没有一点慈悲,只会凶巴巴地瞪人,可能现在打架厉害,但看他将来,无不是患病早亡——徒弟找师父也是这个标准。想着用武术去欺负人干坏事——太可笑了,折腾不了几年,就把自己作死了。对付这类人,还有一种回避法,就是打出“穷文富武”的幌子。以前科举,就是几本书,哪都能借到,不用费钱,而练武得吃好喝好,把自己养好了,而且要提供老师的食宿,把老师供养好了,因为练武必须得身教,师徒最好一块生活一段时间,所以费钱。现在的体育运动员拿金牌,没有物质基础是不行的,围着一个人,有教练、医护多少人?每月的营养品有多少?居住条件有多好?严格来说,武术也要这样,所以尽可以说,你的财力不够,从而拒绝你。古人的生活很清苦,功夫一样练出来,不是不要营养,而是有个方法(形意拳的一些内功),不用花钱一样得来,养不好身体是练不好拳的。练武的人得会吃,不是说当美食家,吃根黄瓜都像吃了根人参似的,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不就是这样吗?但男人一过四十,就不要强求自己的消化能力了,还是得食品精良。不过“穷文富武”是个幌子,老师真正看上你,财力不够不成问题,只要人品好就行,旧时代的拳术名家都是自己贴钱养徒弟,什么叫“入室弟子”?吃、住、穿、用,老师都包了。所以求学,求是求不来的,不如好好地养身体,基本功上了档次,做好自己这块材料。好多人都是练拳练怕了,所以才不练的形意拳古有“入象”之说。入象,便是化脑子。到时候,各种感觉都会有的。碰着什么,就出什么功夫,见识了这个东西,你就有了这个东西——这么说,怕把年轻人吓着,但拳是这么玩的。分不清,超出了身体的范围。恍然,跟常人的感觉不同,那时候出拳就不是出拳了,觉得两臂下的空气能托着胳膊前进,没有了肌肉感;两个胯骨头,能牵动天地;一溜达,万事万物乖乖地跟着……这都是“走火入魔”,脑子迷了。但练拳一定得“走火入魔”,先入了“魔境”再说。有了恍然,处理恍然,是习武的关口,要凭个人聪明了。处理好,就鲤鱼跳了龙门。恍然来了,让它傻傻地过去,练武便难有进展。把“魔境”的好处全得了,所有甜头都吃了,也就没有了“魔境”。形意拳对人脑开发大,培育智能。人上了岁数练,也很好,把脑子练出境界,方能延寿。一天到晚纳闷:“我怎么这样了?”——胆子小,就快点找个师傅吧。好多人都是练拳练怕了,所以才不练的。不是不能成就,是不敢成就。▲《太极张三丰》剧照师傅就是你的心态,告诉你:“要当好汉。没事,这么办。”一句话就救了命。师徒感情好,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参与太大了,徒弟对师傅有依恋。师徒强于父子。拜师傅,就是当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人是太容易动摇了,世上没几个天生的好汉。尚云祥师缘不佳,学了一次,就离了李存义十年。但他自己把功夫练出了境界,自己能作自己的主——不是练拳的不知道这有多难,所以尚师是天生的好汉,有绝顶的聪明。▲尚氏形意拳创始人尚云祥晚年与众弟子合影练武的多,化脑子的少我悟性不高,人也不够勤奋。回忆一下,年轻的时候,其实跟我的师傅们是说不上话的。能跟他们说上话,得多大修为?基本上是师傅说什么,就揣摩什么。得着一句话是幸运,弄懂它就难了。体悟到一点,比考上状元还高兴。拳就这么邪乎,武比文难。练拳得常新常鲜。小时候,听大人们讲:“失意的人看《聊斋》。”我六十岁以后,《聊斋》不离手,有时感慨,难道我也成了失意的人?练武人容易单纯,要打抱不平,眼里不掺沙子。《聊斋》讲了世上复杂的事,欺诈奸盗,看看,便知道事情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聊斋》中都是被冤枉的人,心有苦衷,看看,能找到共鸣,便缓和了情绪。书里怪话多,怪话就是真话,怪事多有隐情。▲《聊斋志异》,蒲松龄著薛颠读《易经》,没教过我。但年轻时毕竟受了影响,这些日子就想读它,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家里就有了本《易经》。很破,封面都没有,幸亏里面不缺页。一天到晚看,后来这本书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没了。年老不管家,家里人一收拾东西便再也找不着了。总算晚年,过了几天读易的瘾。我也是直到自己老了,才明白了年轻时就知道的老理。此书对人生有好处,什么感慨都在里面,犹如练拳化了脑子的人,一切清晰了。薛颠读它是有原因的。薛颠的程度,我不敢推测,神鬼难知。要珍惜时光,真正练进拳里去。得点智慧,人生就有了改观。找师傅学俩狠招——没人理会这闲茬(次要),找师傅就是找个人把自己脑子化了。化脑子没法写,写了也写不完,捅开这层窗户纸,形意里面的好东西多了。化不了脑子,干着急,这辈子等于白练了。练武的多,化脑子的少。化脑子的人里,得点甜头的多,化完的少之又少。(素材来源|凤凰网读书 编辑|冯秋璐 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达芙妮

太极明星洪均生先生谈太极一人陈发科怎样练拳教拳

中间者为刘幕三左二为陈发科先生陈发科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历史上是一位传奇的人物,其在北京凭借精湛的拳技,未曾遇到敌手,被人称为“太极一人”。洪均生先生为发科公众多弟子中平凡的一位,在其著作《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文中,回忆了其与发科公学拳的经历,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出,发科公教拳细致入微,拳学理论简单易懂,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明师。一、陈发科先生因何来京传拳陈发科先生的侄子陈照丕先生做药材行业,1928年其押运药材到北京的天汇药行,当时太极拳在北京已经非常盛行,众人皆知道杨露禅的拳法学自陈家沟,便要求陈照丕表演此拳法,表演之后众人被陈照丕的拳法所折服,因此很多人开始跟随其学习拳法。之后南京特别政府知道了陈照丕的名声,便高薪要求其去南京教拳。因为很多人均没有把拳套学完,所以阻止陈照丕前往南京。无奈之下,便将陈发科介绍来京,并表示自己的拳法都是跟随三叔陈发科所学,陈发科的功夫高于其百倍。二、年轻的陈发科先生怎样练拳陈发科先生常讲,学武比学文难。学文只要聪明善记,便可以自由写出文章。学武不但要学的正确,而且要练的精熟,坚持锻炼将功夫练到身上才能因敌变化、运用自如,所以学练必须结合。陈发科先生一门虽然各个是功夫好手,但其到了十四岁时,因身体不好,所以尚未练出功夫。而哥哥的拳法已经像模像样,为了赶超哥哥,陈发科先生每日练拳少则六十遍,多则上百遍。在顾留馨的回忆中写道“陈师来京教拳,每日坚持练拳三十趟。洪公在学拳之初看到发科公练拳,将其描述为“一路、二路两套全练完,仅仅十余分钟,纵跃神速,震脚声声震砖瓦”。三、陈氏太极拳快慢如何掌握因为洪均生先生在与陈发科先生学拳之前,学的是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练法讲究一个慢字,刘幕三曾经对洪均生说过,此拳练得越慢,代表功夫越好。所以洪均生问发科公,陈氏太极拳应该慢练还是快练。发科公回答道,初始学时,应该慢练,力求架势准确无偏差。功夫上身之后,快慢随心所欲,根据临敌情况,随机应变。慢练腿部承受力量时间变长,对于下盘也有很大好处。四、学习陈氏太极拳怎样进步陈发科先生经常说,拳要学的细致入微,方能逐步前进。功夫,便是下一分功夫,得一分成绩。功夫下的和我一样,成绩也必然和我一样,功夫下得比我还深,那成绩必然高过于我。练拳不能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任何技艺名家的子孙,仅仅有优先继承权,并无继承权,因为拳术不是财产物件,学的武艺都要刻苦训练。五、发科公教拳会保守吗发科公曾经说过,对于来学拳的人,他恨不得钻到他们的肚子里,让他们很快学到手,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对于教拳,发科公曾讲,不保守,还教不会,学不好,为什么要保守呢?所以学生们每问必答,而且详解动作的作用,为做示范动作,数十次不厌其烦。

潜之万物

徐州寄宿考研学校图集

电脑教室免费健身房自习室背书教室上床下桌宿舍宿舍区食堂食堂菜品浴室24小时开放乒乓球台

清庙

中国太极拳申遗成功 看南京市民练习太极忙

中国太极拳申遗成功 看南京市民练习太极忙。2020年12月17日,北京时间当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8月8日,江苏省南京市,在中华门瓮城上,千名南京老人在表演太极拳,为2014年青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助威。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线上召开。中国绘画中,市民在晨练打太极拳的情形。另外,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送王船——南京好像就没有听说过。南京有宝船公园遗址,是郑和下西洋时候造船的地方。中国人的海洋梦其实是从古都南京走出去并实现的。在明故宫公园,打太极拳的老人。在南京很多老人喜欢晨练时打太极拳锻炼身体。太极拳的强度不大,但是锻炼身体效果好。适合老年人。葛老在明故宫打太极拳。好多年前拍的了,不知道葛老身体如何了现在?太极八卦图。2017年7月22日,江苏省南京市,在和平公园,一位市民在练习太极拳。2012年7月5日,江苏省南京市,在玄武湖公园,人们在晨练太极拳。2014年8月8日,江苏省南京市,在中华门瓮城上,千名南京老人在表演太极拳,为2014年青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助威。小编偷懒,最近也很少拍照片了。晨练太极拳的场景,好像冬天也少了一些。真希望中国武术,中国太极拳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促进全民健身!

头头是道

武术名家:有些太极拳师一年赚100多万,教真功夫的高手课都很贵

7月30日,中国武术名家、南京原本截拳道馆长张安邦谈到了当前教武术的培训班收费的问题,在古代,传授武术的价格都很贵,并有着“十二两黄金”的典故,但到了现在,学武术几百块都能搞定。对于这个现象,张安邦给出了较为客观全面的看法。张安邦说道:“其实这个问题,也暴露了今天传统武术的窘境,很多时候师父找不到合适徒弟,徒弟找不到好的师父,货不对路。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一少部分传统武术找不到价值。其实传统武术还是很“贵”的,每个行业都是金字塔,塔尖的也就是食物链顶端的人永远是普通人所无法接触或“消费”的,很多人说这个行业不值钱,往往因为自己处在塔基的层面,接触到的自然是塔基层面的人物。”张安邦举例指出:“就是一般的太极拳师傅开馆,以南京为例,一年学费大几千块钱,往往一周一两次课,一个百来平方的馆,一年学费一百来万很普通,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我在南京市中心黄金位置新街口开馆,我家房租就不止十万八万一年的,教的是实战防身的现代散打搏击,但是我自己是传统武术圈子里混来混去的,跟大家都熟悉,所以这些只能算普通的拳师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也能小康之家。”张安邦最后表示:“一般一小时私教三五百元是便宜的,南京一小时过千的私教也有几个,自己圈里搜搜看,打听打听,只不过这些人价格高,但是基本不带,收到这个价格都是不缺钱的,只有缺钱的才“卖”不到好的价格,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理?传统武术,要么人值钱,要么门派值钱,也就是平台够高才行,很多时候还是要正视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核心的东西永远是核心少部分人掌握的。”

似耳

南京陈式太极拳家金一鸣

金一鸣先生(1911年——2008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人。1942年金一鸣供职于兰州中国银行时,师从兰州武术家王福辰学习少林拳、梅花桩及杨式太极拳。解放后,金一鸣来到南京定居。1964年,金一鸣在南京拜于陈氏太极拳传人陈照奎门下,学习陈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金一鸣文化修养较深,悟性高,加之练拳刻苦,进步很快。1979年春,陈照奎住在金一鸣家中单独授拳。上午陈照奎给金一鸣纠正每式拳架动作,讲解要领。下午金一鸣和南京几个师兄弟一同向陈照奎学推手。晚饭后,陈照奎传授太极擒拿手法。金一鸣根据自己练拳的心得,创编了“综合养生太极拳”。这套太极拳是以杨式大架为主创编的,融合陈、吴、孙经典动作创编而成。1973年金一鸣退休后,全身心致力于健身养生研究和传授太极拳,并先后创编拐杖功、气功太极、太极棍等健身功法和拳操,在全国各地传拳授艺。金一鸣每年均有半年在故乡常州教太极拳,坚持了二十多年。他曾担任南京大学武术协会顾问、南京气功科研会高级技术顾问。金一鸣著有《解读太极拳奥秘》一书。他的书法也有造诣,和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互相交流学习书法技艺。他还长于诗词,曾赋诗:“心如行云常自在,意似流水任东西,终身相伴一太极,百岁长寿定可期。”金一鸣对于太极拳健身养生的体悟,用事实证明了这方面的价值。

不顾于虑

马云李连杰要来南京搞事情?在牛首山打造太极禅院总部

还记得这部大腕云集、情怀满满的大片《攻守道》吗?如果你以为它只是部太极片,就大错特错了。它只是一个引子.......上周,李连杰来牛首山了!接下来……马云、李连杰将联手牛首山共同打造“太极禅院”总部基地促进中国旅游文化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先来看看“太极禅院”的颜值!可以说非常“仙美”了!太极禅院太极禅院建筑主体为直径150米圆形庭院布局。圆形轮廓加之陆地与水面形成的水岸线形成了天然的太极图形。陆地为阳,水体为阴。圆形墙体在陆地一侧为实体墙体,嵌入山体之中;在水中,墙体变为渐变的片墙;形成一虚一实两种形象。主要功能空间布置圆形庭院西侧,与原有的水岸相结合,同时在北侧布置内观水院,形成太极的实体部分;东侧主要为隐龙湖水景,南侧设置有大禅堂,形成太极的虚体部分。牛首山文旅度假酒店牛首山文旅度假酒店项目位于景区东入口游客中心以北,紧邻丹阳大道。有酒店、演艺厅、商业街等功能。建筑风格采用新中式,设计理念旨在将牛首山丰厚的自然景观和悠久佛教文化历史相融合,在雅致幽静的环境下创造山水休闲养身度假之旅。厉害了,我的牛首山!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其圆五尺

民国时期武术:太极理论书籍大量涌现

民国时期,提倡国粹体育的呼声高涨,中国传统的武术逐渐为人重新认识,一些以研究武术和开展武术活动为宗旨的新兴社团纷纷建立,取代了旧式武棚、秘密结社等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近代体育组织转化。西方体育推动了传统武术的革新,武术进入体育课,使原来师徒相承练习法改变为课堂式团体教练法。武术进入了竞技运动场,成为表演比赛项目。武术竞技观、体育观得到确立,武术研究逐步开展。总的来看,民国时期的武术有巨大的发展与演变。武术社团组织的演进1911年辛亥革命后,武术活动逐步活跃起来。当时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和组织以研究武术和开展武术活动为宗旨的社团,不少城市相继建立了武术组织。在民国时期众多的武术组织中,影响较大的是精武体育会。其前身是1909年武术名家霍元甲创立的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改为精武体育会。它“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宗旨”。广罗全国武术名家,培养技击人才,融合众家之长,消除门户之见,运用多种形式传播推广武术。该会设教的武术种类繁多,包括:谭腿、功力拳、十字战等50多种单练拳术;各类拳术对练20多种;达摩剑,八卦刀、群羊棍、夺门枪等十路兵械;对枪、单刀对大刀等器械对练50多路。精武体育会成立后发展很快,先后在绍兴、汉口、广州、佛山、汕头、厦门、南昌、南宁、天津等地建立精武会分会。1920年前后,又发展到东南亚各地,如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三宝垄、泗水、西贡、马六甲等华侨聚居地均设有分会。在吉隆坡还成立女子精武体育会。据不完全统计,到1929年,精武会已有分会42个,会员总计逾40万。民国时期,随着武术活动的开展,民间武术社团日益增多,除精武体育会外,上海还有中华武术会、中华国技研究会、致柔拳社、武当太极拳社、汇川太极拳社、尚德武术研究社、鉴泉太极拳社、上海聚胜体育会、忠义国术社、上海民生国术研究社等30多个武术会社。当时北京先后成立了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北京武术体育会、中华国技武术研究社、国强武术研究社、四民武术研究社、正义武术研究社、北京健民国术传习社等20多个民间武术社团。其他地方也有一些武术组织。如天津中华武术会、四川武术会、重庆冀蜀国术馆、青岛中华武术会、山东武术传习所、黄县国术研究会、安徽拳术研究会等。这些民间武术社团,已不同于旧式武棚、秘密结社等,而是按近代体育的组织形式组建机构,面向社会公开招收会员,教师大都采用聘任制。如上海中华武术会成立后,聘杨奉真、于振声传授教门弹腿。1928年7月上海俭德会国术社成立,特邀孙禄堂表演和指导形意拳、八卦掌及太极拳。致柔拳社特邀李景林传授剑法,杨澄甫指导太极拳。这些以研究、传授武术技艺为主的新兴社团的建立,推动了武术社会化的进程,使武术由自发性质、适合于个体而逐渐成为一种适合于群体的大规模的社会化文化形态。作为官办性质的武术组织,规模较大的是南京中央国术馆。该馆系由张之江等人发起,于1928年正式组建。继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各省市国术馆纷纷成立。到1933年底,已有北京、上海、青岛、江苏、四川、浙江、河南、山东、甘肃等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各省的县级国术馆达300余所,许多区、村也设立了国术社,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对武术的传播发展、提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民国建立以后,有识之士吸取西方先进体育教育经验,废除兵操,革新和丰富体育课内容,增设体育科系,开办各种体育专科学校。在兴办新学的浪潮推动下,一些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设武术课,使武术成了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创立较早的中国体操学校,以“发挥全国尚武精神”为宗旨,将武术列为教学内容之一。1912年后该校曾聘精武体育会赵连和、卢炜昌等人兼任武术课教师。北洋法政学校注重体育,“议添技击一门,以振作精神”,并聘形意拳名家刘殿琛担任该校教师,是时“全校生徒,翕然从之,课余练习,未或稍懈。”(《形意拳术扶微·张恩绶序》)形意拳家靳云亭受聘于工艺学堂、育德学校任武术教师。于振声于1915年曾应南京高师之聘,传授武术。1912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成立后,“京师各校,渐向社中聘请教员”,教授武术。(《体育丛刊》北京体育研究社 1924年版)聘请教师教授武术自此形成风气。为了使武术列入学校体育课,很多有识之士和民间团体都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方案。1914年,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正课。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体育研究社委托北京教育会代为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议案认为,学校体育“皆袭他人形式,未克振己国之精神,故兴学二十几年,而国民之强健,未见有若向之进步也,故拟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体育丛刊》1924年版)教育部采纳了此建议,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至此,武术被列入各级学校体育课程走向了合法化。1913~1915年,全国各级学校运动会上相继推出武术项目。如1913年12月8日上海工业学校和徐家汇高等工业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即有刀、枪、棍、剑、拳等武术表演。1914年11月在江苏省召开第一届省联合运动会(主要是以学校为单位参加),武术表演与比赛项目有谭腿、功力拳、刀术、柔术、大铁刀等。1915年11月举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竞赛项目中武术约占1/6,水平也有提高。1918年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决议以《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各中等学校正式体操,教育部即通令各校实行。同年第四次全国教育联合会也通过了以《中华新武术》为全国高等以上学校并各专门学校之正式体操”的建议。1919年,国会通过并令全国实行。《中华新武术》系由马良等人1911年发起创编,并于1914年修订。分摔跤、拳脚、棍术、剑术四科。《中华新武术》取传统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兵式体操的操练方法,分段分节地配以口令。在教学步骤上,按基本教练、连贯教练、对手教练、连贯对手教练等步骤循序进行,以适应于团体教学和操练,为武术进入学校提供了可行的形式。《中华新武术》为改变武术传统教学方式,使之向近代体育教学方式转变作了有益的尝试,为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23年,教育部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后,我国学校体育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北京体育研究社1924年6月对北京、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北、陕西、四川、广东等地的40所中等以上学校的调查,将武术列为正课的占52.5%;在课外开展武术活动的占22.5%。至30年代中期教育部公布的《中华体育课程标准》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中,都规定了国术为必修课,而且拳种和器械套路不断增多,武术教学趋于系统化。如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公布的民国学校法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初高级中学和师范的教学内容中,应设有太极拳操或国术课。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暂行大学体育课程概要》的教学大纲里,列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刀术、棍术、枪术、剑术、摔跤、搏击等为必修课,同其他体育内容一样,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或毕业。这反映了学校体育课程对武术的重视程度及武术课正逐步走向正轨。这一时期,培养体育师资的学校也有所发展。1912~1927年,相继开办了27所培养师资的体育学校和设有体育专修科系的学校。其中一些学校开设了武术课。如南京高等体育师范、浙江私立体育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17年创立体育科,在课程内容中,武术列为术科之首,设有拳术和柔术。1921年开办的上海体育师范学校是一所培养国术教师的专门学校。国民政府时期体育专业教育继续向前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又兴办了一些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和体育科系。这些学校的师资、设备、教学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教学科目中都设有国术课。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创办国术体育传习所(1936年改名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所设国术课程有:新武术、十路弹腿、四路查拳、八极拳、形意拳、太极拳、对打、刀术、剑术、棍术、中国式摔跤等。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提高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功能,使之成为振奋民族精神,铸就尚武国民的教育手段,扩大了武术普及面,拓广了武术的领域,同时也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学校课堂式的集体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武术师徒相承的单一传授方式,对编写武术教材、研究武术理论、技术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国术国考与武术竞赛活动民国时期,随着“国粹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弘扬,人们对体育、武术本质认识不断深化,武术的竞技价值也得到肯定,人们认为“欲振兴国术,非积极提倡比试不可”。通过竞技可振作尚武精神。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民族观念的驱使下,武术竞技观兴起,同时,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武术逐渐走向现代体育运动会的竞赛场。民国时期,全国、大区、省、市不同级别的体育竞赛已初步形成制度。在地区性及全国运动会上陆续推出武术竞赛项目。1914年11月江苏召开第一届省联合运动会时,谭腿、功力拳、刀术、柔术以及其他一些拳技作为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出现在运动会上。1924年举行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等技法评分的规则。1933年在南京举行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设立了男子组和女子组国术锦标赛。男子设拳术、摔跤、器械(刀、枪、剑、棍)、弹丸。女子设拳术和器械。各按重量级、中量级和轻量级分组。1935年在上海举行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男子国术设拳术(单人、对手)、器械(单人、对手)、摔跤、射箭、弹丸、踢毽、测力等7门15项,女子国术项目与男子同,惟摔跤与测力不分级。在全国运动会的影响下,全国各大区、省、市相继开始举办体育运动竞赛。如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都举行了地区性运动会。其中,华北运动会尤盛,1913~1934年共举办了18次,武术最初作为表演项目,后来被列为运动竞赛项目。如第15届华北运动会上表演了太极拳。第16届华北运动会,国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包括摔跤、拳术、枪术、刀术、棍术、剑术、对练器械等。第17届华北运动会上制订了武术表演比赛规则和细则,设摔跤单项锦标。1934年举行第18届华北运动会,武术表演赛分为单练拳术、对练拳术、单练器械、对练器械四项,进行分项比赛评奖。地区性运动会除了华北运动会外,还有1913年举行的华东运动会、1923年举行的华中运动会,都列入了武术表演、比赛。这一时期的武术,除参加综合性运动会外,还组织了武术运动会。1923年4月在上海举行“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是武术史上第一次单项运动盛会。参赛的有精武体育会、北京体育研究社、天津进德武术研究会、上海武德会、山东武术传习所、中华武术会等20多个单位,共400余名选手。有团体、单练、对手三种形式,共有百余个项目。这次武术运动会采用了近代体育竞赛的形式,改变了庙会献技与擂台打擂的传统竞赛形式。此后,1929年在杭州举行了国术游艺大会,1930年在上海举行了国术比赛,都是按照现代体育竞赛形式进行的。1928年和1933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共举办了两届“国术国考”。第一届国术国考(1928年10月)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山东、河北、北平、南京等17个省、市国术馆和中央国术馆共333名应试者参加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单人表演,项目包括拳术、刀、剑、枪、棍;正试为两人对抗比赛,项目包括:拳脚门(散手),摔跤门,棍枪门(长兵),刀剑门(短兵)等。预试及格方可参加正试。正试未按体重分组,只以抽签分组进行淘汰赛。比赛无任何护具,也不作时间限制。第二届国术国考于1933年10月仍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来自湖北、河南、青岛、重庆、湖南、汉口、福建、贵州、山西、山东、河北、北平、天津、浙江、上海、江西及中央国术馆等20个单位429人参加考试。这次考试大致沿袭第一次国术国考的作法,有所改进的是: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赛按体重分组;有统一的护具;增设了搏击和女子对抗比赛。国术国考虽有种种不足,但它制定和实践了武术拳械单练与对搏的比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武术进入运动竞赛场,是民国时期武术一大进展。武术竞赛中借鉴了西方现代体育的比赛方法,使武术改变了传统的竞赛形式,在向现代体育演进过程中迈进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这一时期竞赛规则仍显粗疏,武术竞赛特别是武术对抗赛终未表现出应有的特色。武术在海外传播民国时期,我国国术团体先后派出武术名手分赴海外表演、执教,传播武术。精武会总部率先向海外派出武术名师到各分会执教。1929年8月,福建永春组成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联合组织南洋旅行团,代表团由国术队和篮球队组成。张之江任团长。国术体专总务主任庞玉森任国术队领队。队长为杨松山。队员有:张文广、何福生、温敬铭、李锡恩、康绍远、马正武、马文奎、张登魁、李凤鸣。该团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金保、怡保、太平、槟城、马尼拉、香港等地,历时3个多月,进行了65场表演。所到之处,受到了热烈欢迎。1936年8月,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柏林举行。中国派出了140人的代表团,其中包括由11人组成的国术表演队。男队员有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寇远兴、张尔鼎;女队员有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7月22日到达柏林。7月底武术队在汉堡街头和汉堡大剧院表演两场。武术队的精彩表演受到汉堡市民的热烈欢迎,尤其是空手夺枪,每次表演都要重演五六次。8月11日奥运会的表演项目正式开始,在可容纳3万人的露天剧场进行。表演项目有:太极拳、各种拳术、对练及飞叉等20多项。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表演,博得观众交口称赞。武术队还应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进行表演。每次表演后,都被热情的观众簇拥着,要求签名留念。中国武术队的表演,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增添了光彩,也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风采,这可视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开端。武术研究逐步开展20世纪20~30年代,由于西方体育的强烈冲击,急剧改变着中国传统体育的历史面貌和思想观念,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国传统的武术,一些有价值的武术论著先后出现,武术研究工作逐步开展。早在20年代,武术史学家唐豪就积极倡导武术的科学化,对武术界的宗派门户之风以及牵强附会武术历史渊源的谬说进行了批判。他广泛查录文献,收集民间武术资料,深入实地考察,先后撰写了《太极拳与内家拳》、《少林武当考》、《行健斋随笔》、《内家拳》、《中国武艺图籍考》等论著,这些论著材料翔实,推理细密,结论公允,为武坛扬弃附会玄虚的种种传说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唐豪的开拓性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武术史学的科学基础。民国时期,对武术历史研究有重要贡献的还有徐哲东,著有《国技论略》、《太极拳考信录》等。这一时期,武术家们整理的传统拳械论著颇多。姜容樵编著了20多种。其中包括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少林拳以及刀、剑、棍、枪等兵械的练法。其他还有孙禄堂《八卦掌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刘殿操《形意拳术扶微》,吴志青《教门弹腿图说》,许厚《太极拳势图解》,陈微明《太极拳术》,徐致一《太极拳浅说》等。这些著作包括拳械源流、基本动作和技法,以及套路动作图解,保留了前代流传的拳械技术和技法。有的书中还增加作者体会,编入技法歌诀等。这些整理、总结和分析,无疑是对传统武术的再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著作中开始用现代自然科学作为理论依据,从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对武术进行研究。如《太极拳浅说》中有“太极拳与心理学之关系”、“太极拳与生理学之关系”、“太极拳与力学之关系”等内容,开始用现代科学的观点认识研究武术。民国时期,武术组织出版了一些武术刊物,如中央国术馆的《国术周刊》、《国术季刊》、《国术特刊》,北京体育研究社的《体育季刊》,上海中华武术会《武术会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有关武术研究的文章,在研究武术,宣传武术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原标题:民国时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