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那些事※为您分析、分享、解惑首先,关于南京14所的信息保证不泄密,一切资料来源于公开信息首先关于南京14所上班怎么样,我觉得需要几个方面来回答:14所历史14所实力怎么才能进入14所,需要什么专业,什么大学最好待遇如何14所历史南京这个地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地方很多单位都是根正苗红,但是南京的很多单位都带有民国特色,必经是民国首都,国内第二个叫“京”的地方。比如南京炮兵学院,就是起源于民国的汤山炮校,原名:中/央陆军炮兵专科学校:是中国国/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兵种学校.同样14所也是这样。14所前身是中/华/民/国/国/防部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最早只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来成立军/委批准组建军事无线电电子研究院,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这个部门后来在历史上的名字叫第四机械工业部十院、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以现在14所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对外称号: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这个集团大家都知道,属于十大军/工集团,有几十个研究所,都是搞电子的。14所实力14所可以说中电里面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个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制造科研开发的老大。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8人。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自己培养研究所。自己可以培养研究所的研究所很多,不过近些年很多都不合格被撤销资质。怎么进入14所工作14所现在招聘基本是以博士为主,少量硕士,本科不要。如果你电磁场,通讯,计算机方面的985博士,14所欢迎您。当然14所作为国内顶级研究所,很挑剔,喜欢c9院校,军工院校(包括两电)一般的985不入他的法眼。14所作为电子类研究所,最喜欢西电,成电,基本里面职工60%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其他基本是哈工大,南理工,南航,西工大等居多,也有不少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毕业生。还有第一条路,就是报考14所的研究生。14所也收推免生,对于国家"985工程"院校的推免生,录取后将一次性给予10000-20000元不等的入学奖励金。另外对于第一志愿国家"985工程"院校应届考生,录取后将一次性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入学奖励金。有钱就是好。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企业类研究所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基本如果不在14所工作,毕业证含金量就打打折扣。现在硕士估计留所难度也比较大。每年南京14所都需要调剂,招不满。14所最需要人才就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计算机。这三个专业是主力,其他都是辅助性专业大学学什么专业呢?电子工程,电子科技,通信,计算机,软件。尤其需要懂这个电磁场。这门课学的可是很痛苦。我要说的是,大学本科的电磁场其实很简单,等到研究所,更需要更深的。比如高级电磁场,计算电磁学等,天线等。雷达,信号处理等,哪才叫一个不容易。待遇很多人关心待遇,14所外面传闻待遇很好,其他一个所,不同部门,不但科室,甚至一个办公室待遇差异都不小。和bat没法比待遇应该在研究所里面算不错的,但是你想发家致富,估计那是做梦。国企里面待遇好的都是领导,不是领导,待遇不会多好。另外研究所的特点是,出差多,加班多。能让你一出去几个月,加班多,一周七天让你每天搞到半夜。军/工/行业献身国家,那不是一句空话。任何行业都不容易,加班,出差是军/工单位的常态。很多北京上海的军工单位,里面的员工基本没享受过大城市的繁华.老铁们,看到这里点个关注,点个赞呗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国内博士的培养水平越来越高,含金量也越来越足,在国内985级别的高校读博士完全值得,如果将来想进高校,可以出国做两年博后,因为有些高校进人时有海外留学经历要求。不过,如果你足够优秀,这个门槛也不存在。整体来看,博士学位是可以获得的最高学位,博士毕业后出路一般都不会太差,下面叶秋会用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国内博士出路差吗?说两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华为八博士年薪百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八个人没有一个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只有秦通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非大陆高校背景,华为是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通信类企业,他们给这些博士开出这么高的年薪说明了他们对国内高校博士的认可。华为八博士学术背景还有最近很火的90后美女博导、教授李琳,博士毕业即被南方医科大聘为博导教授,本科电子科大,然后北大医学部五年直博,没有一点海外留学背景!什么待遇呢,年薪90万(税前,优秀骨干是70-90万,她拿的是最高级),安家费220万(优秀骨干180-220,她拿的也是顶级),科研启动经费400万(300-400,她拿的还是顶级),妥妥的人生大赢家,出路差,不存在啊。李琳有的人可能还停留在中国培养的博士水平距离国外有较大差距的早期印象上,其实,中国的博士早已今非昔比了,2018年SCIENCE的青年科学家奖就颁发给了万蕊雪,清华大学博士后,施一公的学生,很多人对这个奖可能不是太清楚,叶秋简单介绍一下,获得这个奖的人每年只有四个,全球范围内,颁发对象是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这个奖的含金量可想而知,颜宁30岁时博后进清华直接就是教授博导也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奖项!万蕊雪获奖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九篇共同一作的顶刊,七篇science,两篇nature!万蕊雪所以,国内高校的很多博士水平很高,出路也很好!上面这些都是顶级博士,那一般博士呢?叶秋博士是西安某985高校,师兄弟姐妹博士毕业后基本上就去了高校,比如西工大、西北大学、电子科大、西电、长安大学、西安理工、西安工程、西安财经、陕西科大等高校,也有的去了研究所,例如南京十四所(待遇很不错)、洛阳612、613,石家庄四十所还有西安、绵阳等一些研究所,待遇的话,去研究所的高于高校的,研究所的刚毕业一般15万以上,二十万左右,高校老师就少多了,不过胜在稳定!所以,国内博士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出路也没有问题!
新华社南京5月22日电 题:铸就“大国之眼”——来自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的蹲点报告新华社记者刘亢、王珏玢、胡喆、刘宇轩70年前,一座2层小楼、几台机床,见证了新中国雷达工业的蹒跚起步;70年后,一座现代化研究所矗立在长江之畔,从这里诞生的雷达产品,享誉世界。从修配仿制到自力更生,从保障“两弹一星”到为“神舟”飞天护航,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研究所,目睹了中国雷达从无到有,由弱向强。这里是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14研究所。在这里,三代雷达人前赴后继,谱出一曲科研报国的壮歌。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张光义在介绍相控阵雷达及其发展趋势(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从落后追赶到局部领先:中国雷达的奋起之路俯瞰大地、探索海洋、追梦太空,人类认知自然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雷达的身影。1949年4月24日,中国雷达工业在南京城北一座2层“小红楼”里起步。100多名职工、三四台机床、几部从敌方缴获的雷达,是当时中国雷达工业起步的全部家底。技术落后,就会挨打。今年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义,至今对那段憋屈的历史耿耿于怀:解放初期,新中国只能“捡”别人的雷达用,很多武器甚至没有雷达。“被炮弹打中,还不知是谁打的。”早在二战期间,英军已能用雷达对德空中拦截,守护英国本土不致沦陷。战后不久,国际上成功用雷达测出地月距离。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战斗机雷达还停留在只能测测距离、能看天看不了地的阶段。专家判断,“中国雷达和国外起码相差30年!”夜幕中的“小红楼”,目睹了一代代雷达人的不眠不休。无数技术鸿沟,硬是靠拆雷达、分析、仿造,一点点追了上来。上世纪5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出第一部314甲中程警戒雷达,标志着我国迈出自主设计雷达的重要一步;70年代,7010大型相控阵远程战略预警雷达屹立于燕山余脉黄羊山上,中国人从此掌握了相控阵雷达尖端技术;进入21世纪,中国雷达发展更驶入了“快车道”:2007年,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雷达如期研制完成。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警眼”雷达,让我国从零基础一跃而上、实现隔代跨越。2017年4月,我国第二艘航母下水,它的“舰眼”是“中华神盾”雷达。有了它,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万公里海岸线的中国,离走向深蓝的梦想又迈进一大步。2019年3月,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中国实现了用全自主研发的雷达测控保障,一路为追梦太空护航。而今,中国雷达已在陆、海、空、天四大领域,实现对电磁信息的感知、处理、使用和反馈。“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前中国雷达技术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并在局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说。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贲德(右)在介绍机载火控雷达及其发展趋势(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能钻研、肯奉献:他们是雷达工业的“老母鸡”在行业内,14所被亲切地称为雷达工业的“老母鸡”。1956年起,上千名14所员工举家迁居三线山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开拓雷达事业,先后包建、援建16家雷达厂、研究所,为雷达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4所内部,能钻研、肯奉献、挑得起重担的雷达人故事,总被一代代新人反复传颂:国之所需,吾心所系。中国雷达创始人申仲义,生生练就一套“看”雷达“绝技”。新中国成立之初缺产品、缺图纸,每次出国他就到处看雷达,回国后立刻回忆画图纸,组织大家研究、设计。在中国雷达的起步阶段,许多雷达产品就这样一点一点被“看”出来。一句承诺,一生报国。62岁入党的雷达先辈张直中,在宣誓时说:“我要把62岁当作26岁去工作,把一切献给党。”从修配到仿制、从自行设计到保障“两弹一星”,直至暮年,张直中都在践行对祖国的承诺,奋斗在雷达技术的最前沿。为国科研,万死不辞。“拼命三郎”贲德,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困境立下军令状:研制战斗机雷达,让中国部队用上自己的“争气机”!1年多的试飞期,贲德两次遇险。发动机停转、起落架失灵,都没有把这个文弱书生吓走:“任务逼人!只要能做出雷达,献出什么都行!”“先辈们的事迹,让‘奋斗’‘奉献’不再是空泛的字眼,而成了活生生的人和事。”年轻研究员陈栋说,在雷达研制团队里,有两条“潜”规则:一是团队唯技术不唯权威,鼓励年轻人说话。即使刚工作的“小菜鸟”,也能直接向权威挑战。二是老同志必须毫无保留培养新人、绝不藏私,出现难题也总是“老人”在一线带新人一起干。也正因此,年轻人总能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快速成长。老带新,靠言传,更靠身教。参与“中华神盾”项目的一批年轻技术人员,至今对研制中的惊险波折记忆犹新:2003年初,历经万难造出的雷达一上舰却差点被判“死刑”:在陆地上好好的机器,到了波涛滚滚的海面上却无法识别海浪反射出的千万个假信号,完全无法工作。一些人断定,“中华神盾”到此为止了。科研团队憋着一口气,由负责人带队,直接住到了海边。从此,人员轮班,机器不歇。海上联试,他们带100个塑料袋挂满栏杆,晕船了出去吐,吐完回来接着干。2005年,“中华神盾”如期研制成功。而就在交付当年,总设计师张亚朋被确诊癌症晚期,半年后不幸逝世。“在这样的团队里成长,我毫不怀疑,一代代雷达青年会续写自己的传奇!”陈栋说。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调试“蜘蛛网反无人机系统”(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没有愿不愿意,任务必须完成”蹲点期间,记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没有愿不愿意,任务必须完成。”从战斗机“鹰眼”到“中华神盾”雷达,再到预警机“警眼”,无数攻关都在技术积累为零的恶劣条件下立“军令状”完成。14所人身上,除了科技工作者共性的严谨,总有些独特的“气质”,让他们“不太一样”。这气质是接得起“军令状”的胆识。“项目真难,我也犹豫过。但国家真把任务下达,就得顶得上去。” “中华神盾”主要负责人之一邢文革碰到的这种“临危受命”,在14所还有很多。他说,“不挑活”,是雷达人的老传统。这气质是不退一步的信念。空警2000预警机雷达总设计师张良说:“研制节点就是我的‘阵地’,守不住是失职!”这气质是光荣与愧疚间的抉择。参加“神一”到“神五”发射的多目标测量雷达负责人杨文军,为了雷达研制,在孩子出生后的10个月里,总计回家不足30天。他自称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不负责任的丈夫”,唯一值得一说的,是“还算个负责勤奋的科研人”。年轻的女设计师仇芝,在基地一住好几个月,年幼的儿子开始总问“妈妈,妈妈,你明天回来吗?”到后来变成“妈妈,你明年回家吗?”雷达人自比戈壁滩上的骆驼刺。这种植物高不过半米,却把根扎向十几米深的地下,硬是在荒凉的沙漠里活出一片生机。“前辈们不留退路、破釜沉舟,今天,我们给年轻人更大、更好的平台,让他们干在别处干不成的事。”在14所一扎35年的所长胡明春,带领全所深化改革,激发研发活力。如今,一套重视成长、宽容失败的新体制已经建立:对于学习期内的新人,给予薪资保护,让人才无后顾之忧;提出研发创意得到部门认可的,研究失败不担责任,一旦成功给予重奖。“给力”的政策,让14所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营”。承担多项高精尖技术研发的14所智能感知实验室,平均年龄仅33岁,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清华、北大、中科大等院校的博士毕业生。如今,从14所发源的中国雷达工业展翅腾飞,又在攀登新的高峰——新亮相的中国量子雷达样机,突破同类雷达探测极限;防空警戒雷达在空中编织出一张国土防空情报网,舰载雷达、警戒雷达、机载火控雷达技术不断突破;还有为川航英雄航班传递“生命代码”的空管雷达、摸得清天象的“问天一号”、抓得了“黑飞”无人机的“蜘蛛网”……全新的国产雷达系统,正从各个方面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真没想到,现在的中国雷达能这么多、这么好。”老院士张光义说,年轻一代已经接棒,中国雷达,未来更可期!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进行智能制造数字化协同仿真设计(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利用“蜘蛛网反无人机系统”捕捉无人机踪迹(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海之星”雷达科研团队部分成员在进行课题研讨(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微电子智能制造车间的工作人员在作业(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在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上,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某雷达团队在开展电磁环境测试(3月23日摄)。 新华社发(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供图)
我是智能升学宝的孙老师,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最新高考资讯给你,有关志愿填报、生涯规划、综合评价、强基计划等问题私信我,会有专家老师解答。最近,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近日发布#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144所大学上榜,江苏省有21所高校位列全球1000强,南京有14所高校位列全球1000,其中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首次进入全球150强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全都榜上有名!快来看看14所上榜高校里,有没有你即将上的大学吧!综合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更多高考最新政策与资讯、生涯规划、志愿填报等,私信咨询#江苏高考#
华为如果被断供了芯片,能不能采用南京14所的华睿2号芯片呢?我们知道,华为很可能会在9月14号,没有芯片的优势了。因为台积电可能会放弃给我们华为提供代工,如果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制裁不变在9月14号之后,华为确实会缺乏麒麟处理器的代工。没有了台积电给华为进行代工,华为很可能缺乏麒麟处理器,而缩减华为手机的发布,最终华为会陷入到困境。因此,有人会问,我们能不能够用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电科14岁的芯片呢。比如,华睿2号芯片呢?!其实,我们如果看到华睿2号芯片的内容,你可能就不会这么说了。我们看到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电科14所)研发的一款8核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它使用8核架构,由4个向量DSP核和4个可配置专用处理核构成,更为主要的是芯片采用40纳米工艺,工作主频为1GHz,每秒可完成4000亿次浮点运算,支持64位标准双精度,综合处理性能优于国际主流DSP芯片。但是,这和目前使用5nm手机芯片的工艺制程确实有一定的差异,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国的华睿2号芯片实际上主要作用于军事领域,讲究的是稳定,并且这款芯片虽然经过了我国多方面验证,有着极强的特点,可是并不适合手机芯片。因为手机芯片讲究的是散热问题,以及性能问题,这种芯片并非对于手机是适合的。虽然我们期待我们国家能够自主解决芯片问题,但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也期待华为能够解决芯片问题,解决华为手机芯片问题。
中国江苏网11月13日讯(通讯员 陈文 记者 罗鹏)在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下,作为产业园区,如何将“招商突破年”和“企业服务年”有机统筹,实现相得益彰?近日,一场由中国电科十四所、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联合举行的“2020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给出了答案:“围绕园区龙头企业,打破传统的产业链水平分工,构建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引导催生园区内产业研发、生产大循环,园内园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发区工委书记陈志康说。身处“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实施创新驱动、加速动能转换、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南京确立的新赛道。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雨花台区,用南京市域2%的占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4成、全省约2成的同业产值占比,高科技创新潜力由此可见一斑。“作为南京主城唯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雨花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关于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十四所的龙头作用,积极挖掘上下游产业链需求供给,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雨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炜介绍,园区目前已聚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及关联企业27家。今年前三季度,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达26亿元,预计年底达到34亿元,高端现代、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生态环保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园区加快布局。产业环境有了,服务配套齐了,园区加速跑还缺什么?龙头带动!在距离南京不到300公里的上海,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的落户带去了一个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近在咫尺的软件谷,华为、中兴、润和等龙头企业的持续引领,诞生了南京软件名城的城市坐标。对于雨花经开区而言,作为我国雷达工业发源地、被誉为“三军之眼,国之重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从“十五”开始,就开展无纸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研究所建设,目前正向“全数字、全互联,全智能”的智慧型研究所迈进,正是园区可以依仗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领军龙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同时,也重构着全球的产业链。围绕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不仅要求做好店小二,更要扩容朋友圈帮企业精准找朋友,实现做大存量挖潜力、做优增量强支撑、做强变量提动能。”在雨花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娄杰看来,十四所在智能制造领域积累了显著的人才、研发、系统、孵化等优势,但同样需要寻找产品上下游的运用场景,而园区不少初创或处在平台期的智能制造企业也在为实现产品迭代、竞争力突破煞费脑筋,双方的背靠背实现技术、产品补位不仅可以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更能高效整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系统的上下游企业,营造集聚效应。目前,雨花台已出台雨花资本市场、独角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大”培育计划。同时雨花经开区也有着约500亩的成熟用地和20万平方米的载体,既有运营成熟的特色园区,也有独具潜力的新型都市工业园,可以为意向企业量身定制设计方案,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至于这场融合聚能、产业补位、各展擅长的对接会效能如何,如果说上下游26家企业纷至沓来是表象的话,一张写满需求合作的统计表格反映的则是企业心声。像落户经开区从事新型显示屏软硬件研发、生产的欧帝电子,但依旧希望和十四所结成战略合作,借助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合力打造智能工厂示范车间;从事传感器和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中旭电子则提出协同园区企业优化供应链的需求。对此,十四所也明确表示将加速推动双方合作进程,同时依托智能车间、智慧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共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久将迎来一年一次的高考时节,现在,无数莘莘学子正在为之努力,以便通过高考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做出些许改变。不得不说,高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但是它终究是人生的某一阶段的龙门,并不是全部。只有客观的看待并认识它,才能走的更顺利。在此,不得不提“高考疯子”吴善柳,因为他曾经14年高考10次考上9所重点大学,而如今,清华毕业2年后的他现状如何?出生教师家庭的吴善柳,辍学后开启复读之路吴善柳,出生在广西省浦北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爸爸和姐姐都是老师。2000年,18岁的吴善柳作为应届生参加高考,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他出乎意料的落榜了,只好选择复读。2001年再次参加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被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很多人走到这一步都会按部就班的读完大学,然后参加工作,可是吴善柳不同。上了大学后,他在自由的大学生活中迷失了方向,开始沉迷游戏,以至于学业荒废后选择退学。那是2003年,他21岁。退学后四处打工处处碰壁,没有学历的他找不到好的工作备受打击。于是2007年他又选择回到母校征战高考。也就是这个选择,让他深扎高考大军的军营,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这一考就是8年。从第一次应届高考开始,高考霸占了他整整14年时光。历经14年的复读读考上9所重点大学,只为上清华大学说到从200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退学,吴善柳说他还是想上清华大学。从2001年开始复读到2014年实现清华梦,我们来看看他考上过的那些重点大学。2001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北京师范大学2008北京师范大学2009中山大学2010北京林业大学2011北京大学医学部2012南京大学2013同济大学2014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考上清华大学以前,在很多人看来不错的学校,吴善柳都没有去读,一是,他的梦想是清华大学,二是教师和医学专业都不是他喜欢的专业。2018年36岁的吴善柳顺利在清华本科毕业,2年后现状如何2014年,吴善柳最后一次参加高考,正如他自己所言,2015年高考改革,无论这一次考的怎么样,他都得认命。命运最终没有辜负他,这一年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清华梦。清华大学4年,吴善柳本人直言,自己过得并不轻松。高手如云的大学,他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跟的上大家的步伐。2018年顺利毕业,也许因为年龄的问题(此时已经36岁,)也许因为学历的问题(清华本科生),他寻找工作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时万万没想到大学期间考的教师资格证派上了用场,最终去郑州四中做了一名高中老师。毕业两年说不上好不好,但是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着.反思对于吴善柳的高考经历,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表示佩服,因为没有人会有这样的毅力在高考的重压下考这么多年,也没有人考上这么好的大学不去上。也有很多人觉得不值得,拥这么多年大好时光浪费了,其实还有其他清华大学的方法。个人觉得,很多高考生可以从他的经历中学点什么。明确自己喜欢的大学,也要想好自己喜欢的专业吴善柳的目标一直是清华大学,知道自己想上什么大学,却没有好好考虑自己学什么专业。其实,大学毕业后专业是很重要的。因为爸爸是老师,吴善柳一直对老师这个职业没有兴趣,两次考上师范大学都没有去上,可是清华大学毕业后还是做了老师,不得不说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如果第一次考上师范大学就去读,这么多年的高考时间,在教师这个职业上或许早已头衔、职称数不过来。所以说,考生有目标大学为止奋斗是好事,但是也要选好自己的专业,分数出来后根据专业、学校二合一做调整。如果他能明确自己的专业,根据专业结合学校,也不会在高考上“浪费”这么多年。人生计划要随着现实而改变整个高考阶段历时14年,人生有多少个14年,还是20多岁的大好时光。可以说,吴善柳的生活是缺少计划的。本科不能上清华,硕士、博士就不能读吗?复读一年或者两年后就去读大学,然后继续深造的话也是可以上清华大学的。卡在高考这么多年后毕业时是清华本科,已经36岁的年龄,着实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事情。人不但要有计划意识,还要有计划随着现实情况改变的能力。正确看待高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可是它终究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正确对待高考,把它当做阶段内重要的事情。正确对待高考首先正确对待高考的得失,不在高考成功后迷失,上大学后放纵自己。也不被高考失败打倒,重拾信心后开始新的生活。因为高考后的人生路还很长,也很重要。高考0分蒋多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高考时企图以0分来抵抗现有的高考制度,最终落榜。虽然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此很后悔。可是她并没有走出自己的错误,而是像很多高考落榜的人一样放弃了努力,像现实生活屈服。高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今日话题对“考霸”吴善柳时间,您怎么看?(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除。)
有985称号的高校此前,已经可以说中国高校的佼佼者了,后来的双一流高校,无论是从衡量标准还是入选难度上,都更加登了一个门槛。如果一所高校,既是985高校又是双一流高校,那么说它是中国顶级高校毫不为过。但就是已经跻身中国顶级高校之列的一所高校,单纯因为地处比较偏僻的地区,因此很多考生对这样一所高校有点望而却步。这所高校就是著名的兰州大学。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强基计划试点高校。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兰州大学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5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这样一所著名的高校,单纯因为所处地区荒凉,所以并不像其他双一流高校那么受欢迎,不难想象,如果是这样的高校,处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那么招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兰州真的特别荒凉吗?兰州,简称“兰”或“皋”,古称金城,是甘肃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3个县,总面积1310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21.7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5.36万人,城镇人口304.15万人,城镇化率81.03%。 兰州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位于中国大陆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大西北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西部重要的区域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基地,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西部夏宫”、“水车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誉。经济发展水平很多时候的确跟教育水平有关系,其实不难理解,在当代社会,经济已经一切相连了,即便是教育可能也无法例外。因为高校毕业之后,学生都面临着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实际,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跟当地的就业环境是直接相连了,同时各个产业发展也不离开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因此,不仅经济发展与教育息息相关,同时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选择面也是选择高校的时候,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但不可否认,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进行建设,因此一些地区也是想方设法招揽人才、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人才兴鲁”行动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七个方面提出32项创新力度大、含金量高、彰显诚意的人才政策,包括普及电子惠才卡、专额定向选调毕业生、配建人才安居房等具体措施,干货满满。3月24日下午,江北新区发布《关于促进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意见》分五大部分、十六条举措,从保障措施、专项扶持,人才奖励等各个方面,吸引全球高端法律服务机构与优秀人才落户。其实经济竞争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关于人才的竞争。虽然兰州大学所在的地区跟北上广这些地方相比有所欠缺,但兰州大学本身作为中国一流大学,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因此,高三即将参考高考的学子,还是可以考虑报考兰州大学,尤其是如果考入自己的理想专业,通过几年的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毕业之后的选择或许更加主动。对于这样的高校大家怎么看?如果有两所高校,一所是相对普通的高校但地处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另外一所是著名高校但所处位置相对偏僻,如果你是考生或者考生家长,会怎么选?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师范大学在近些年的招生录取过程中,分数线普遍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教育类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某些财经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还要高出一个层次。随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以及师范类学生就业前景趋向稳定,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倾向于报考师范院校。在众多师范大学之中,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分别是985院校之中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院校之中的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以及陕西师范大学。而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之外,还有14所师范院校的实力能够排在国内师范大学前列,尤其是在当地的教育影响力几乎处于领航位置。在这14所师范院校之中,依然不缺乏211工程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身影。比如南京师范大学虽然没有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但是专业实力不亚于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中,除了教育类专业,还有法学专业、金融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样是南京师大的优势专业,由此可见,作为211院校之中的师范大学,不仅人文社会科学具备发展实力,理工科专业同样具备潜力。同样是211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的华南师范大学,在优势学科建设层面也具备均衡发展的潜力。如果考生想在华南地区选择考研的院校,那么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类专业、经济类专业以及物理专业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除此之外,作为211大学之中的低调师范院校湖南师范大学,在综合实力建设层面同样具备强劲的实力。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湖南师范大学没有一个学科获得A类成绩,其中的教育学作为优势专业也只是获得了B+的成绩。在师范大学得到持续扶持的进程中,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潜力依然比较充足。在这些非211大学的师范院校当中,首都师范大学后来者居上,成功进入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行列。此外,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由于具备区域位置上的优势,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同样是临近生源地考生的理想选择。
本报讯(记者钱红艳)你听过地道南京话朗诵的《静夜思》《绝句》《游子吟》吗?这可不是搞笑,而是南京市小学生在“南京白局”展演中的一个节目。在上周市教育局举行的“南京白局”校际联盟授牌仪式上,多个学校的展演曲目让人耳目一新。当天,市教育局宣布14所学校加入“南京白局”校际联盟名单,探索“南京白局”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继承、传播和创新。授牌仪式中,市教育局宣布包括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景明佳园小学、瑞金路小学、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考棚小学、建康路小学、瑞金北村小学、市实验幼儿园、摄山初级中学、南师附小、南师附中新城初中、金陵汇文学校、摄山星城小学、市艺术小学14所学校加入“南京白局”校际联盟,徐春华、黄玲玲等一批“南京白局”非遗传承人将走进校园,指导“南京白局”学生社团活动,编排创新曲目,将“南京白局”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打造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