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李叔同、陶行知、孟宪承、徐悲鸿、陈鹤琴、张大千、傅抱石、吴作人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祥地之一,教育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南师大的随园校区有着 “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之美誉。教育科学学院南师大作为师范类专业的211高校,教育学的专业必然是南师大王牌专业。教育学原理和学前教育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全国领先。这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也是教育科学学院里竞争最激烈的专业。每年这些专业的统招人数都是很少的,但是报名人数都在100人以上,有的专业甚至达到300多人,竞争很恐怖。而且南师大的教育学专业都是自主命题的,出题很灵活,命题规律很不明显,每个知识点都可能考到。像今年的620教育学基础综合,从考完的学姐那里反映今年考题比较灵活,难度较大。当然这一点也可以从收分反映出来,今年这三个专业的均分最少都比去年少了十几分,当然17年是比较简单的。其他的几个教育学的学硕竞争就要小点了。今年考研的复试分数线基本都是在330多分,当然具体的分数大家参考表格的数据。这几个专业课考试内容和前面的三个专业一样,也是620教育学基础综合,教育学学硕的专业都是考的一样。但是招生人数更少了,统招基本都是两三个人。考研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南师的复试比例倒不是很高,即使是这些热门专业,复试比也在1.2:1左右。但是有些专业招生质量不是很好的时候就会从其他专业没考上的同学里调剂,也就是跨专业调剂,但是名额很少。大家对这个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总体来看教育学的这些学硕,专业代码040100开头都不是很好考。主要是专业课难度较大,而且南师大的专业课资料也不太好获取,这给大家的备考造成了很大困扰。考研就是一场信息战,别的同学专业课资料有,而你没有,你就注定失败。如果考研专业课把握不是大的同学,也可以找研研了解,我们和南师大研究生考研辅导团队有合作,但是他们不单独卖资料,只做专业课的辅导。专业真题,笔记,参考书,导师课件等等资料都是免费配备,想买资料的同学就不要找我了。相信大家在几千块和一个南师大研究生文凭之间的价值还是很容易选择的。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专业还是很多的,上面这些专业总共可以分为三类。教育技术学是属于理科类的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考研难度很大,报录比竞争激烈,而且分数特别高。而且这个专业的考试的内容不是教育学的内容,而是C语言和web技术还有教学设计和数据结构。还有一类是管理类的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专业毕竟是管理类的专业,考研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17考研遇冷之后,18考研难度立马飙升很多。这个大家要注意下。其他的专业就是专硕了,很多。专硕考研的难度就要小很多了,英语考的都是英语二,而且专业课都是全国统考333教育学综合和另外一门专业课。这些专业大家也不要怠慢了,333虽然是教育学综合,讲白了其实还是各个学校自主命题的。这些专业一般竞争都不是很激烈,从收分来看今年普遍都要比去年低,但是今年的考题普遍难度都大点。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这两个专业仍然是考研的热门专业,想考这两个专业的还是需要比较强能力的。教师教育学院南师大除教育科学学院外,还独有教师教育学院。这个学院号称教师培养的摇篮,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如果有志向投身于教育行业做老师的的同学可以看过来。教师教育学院大部分是学科教育,这些学科教育专业都是大热门,毕竟是南师大的招牌。学科教育难度大,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南师大占优势。南师大的学科教育收分很高,出的题目也比较灵活一些。这点大家可以去参考历年的真题,印证研研的话是不是说的正确。从考研竞争的角度来看的话,竞争激烈点的是语、数、外。因为这几个专业的本身的特性就业面很宽,无论是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甚至是大学,都有很多就业机会。这几个专业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保录的同学也是比较多的,而且南师大的学科教育有各种各样的计划,南师大每年都有一个和其他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计划,比如去年语文就有6个和盐城师范和江苏第二师范的合作培养名额,数学也是6个。今年是淮阴师范,再去掉农村师资计划和985调剂的,也就没剩下多少了。从考研竞争的角度看这些专业报录比也是比较高的,18年的报录比还没有统计,19考研的宝宝们,只能参考17报录比了。基本都是10:1以上的,英语甚至高达27:1。从分数的角度看,今年南师大333教育学综合难度较大,从教育科学学院的那些专硕也可以看出来,一般均分都要低20分左右。当然这个也有可是今年的考研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现在不好说。因为报录比还没有统计,但是这个情况概率不大,因为南师大这几年考研都是很热门的。尤其是19考研的同学们,大部分同学在看到今年的考研情况会选择南师大,所以给你们打个预防针。其他专业的考学科教育难度也不小,毕竟都是考研热门专业。大家可以和17考研数据对比起来看。不同专业之间也可以参考下,因为这些专业毕竟有350分考试内容是一样的。同学们要结合不同科目的真题难度,估算自己的能力。商学院商学院是很多大学都竞争比较激烈的学院,南师大同样是这样。南师大的经济学专业主要是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也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有四个二级学科招生,招生人数都是很少的,基本统招都是三四个人。还有一个金融专硕和企业管理,统招人数在10人左右,这些专业都是考研的大热门。从考研的竞争角度来看18考研难度要比17考研难度大,因为今年数3的难度比去年大很多,但是均分和去年比起来差别不大,甚至很多专业均分比去年还要高。反映出18考研南师大的这些专业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这也是招生人数少的通病,不稳定,要是报名人数一多,就很容易爆炸。但是南师大的应用经济学和省内其他211对比,比如河海,苏大,南理工这些都要简单些,而且19考研我觉得竞争会下降点,推荐报考。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录取人数比较多的是英语专业。但是这几个专业又是竞争最激烈的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专业招生人数都还算是比较多的。但是今年的收分基本都在380分以上,难度很大,而且这些专业的报录比也很高,今年估计会比去年的高。19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下笔译和口译,预计难度要下降。小语种语言文学的专业招生人数都是个位数,而且少的可怜,统招都是一两个人,甚至俄语专业已经连续两年没有统招了。这其中热门语种竞争大点,日语今年还没有统招,要么保录,要么就是调剂的。19考研报这些专业的同学要看下今年的推免名单,再做决定。文学院南师大的文学专业还是很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每年都有四五百个人报的专业,可惜只招10来个人,当然不包括推免的人,收分也很高,这两年收分均分都在382分左右,报录比妥妥的超过20+。建议有实力的同学报考。中国古代文学,南师大是考研最热门的学校,没有之一,这是就报考的人数而言。报录比20+,18考研的推免人数比17年多了将近一倍。统招人数22人。考研均分都在370分左右。当然古代文学专业在江苏还是非常有名的,仅次于南大。对比文学院的这些专业,考研的总体难度都是比较平稳的,但是稳中有升。很多专业的均分都要比去年的要高,当然也有低的,但是对于考研的热门专业来说还是希望大家好好准备,因为这些专业考研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文学类的专业报录比大多超过10+,有些报录比甚至超过南大。当然生源不同,考南大的一般是其他985的或者211,而考南师大的一般是二本或者一本的同学,还是推荐有实力的同学考虑。数/理/化学院南师大是一个人文情怀浓厚的学校,理科类的专业不算是强势专业。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毕竟是南师大。再不济也能考个教师资格证去应聘下老师吧?当然这个是开开玩笑的。哈哈。南师大的数学专业招生人数很多,是一级学科招生。18考研南师大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考研的难度不小,无论是报录比,还是收分对比其他211还是有点高的。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理工科的专业报考文科类的学校会简单点。但往往会造成撞车的现象。应用统计专业是211的正常难度。其他专业的话大家参考数据,其实这些专业放上来也就是给部分同学参考下,因为有些同学的基础不是很好。其他专业这里放的专业都是一些小学院的专业,比如说电气类、计算机类、汉语国际教育类、环境工程类等等。因为这些学院的专业比较少,但是呢,又有很多同学想考,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热门专业。南师大的工科类的专业竞争都不是很激烈,但是实力也不是太强,具体的数据大家参考表格。南师大专业还有很多,其中不乏有些很厉害的专业,比如地理科学院的一级学科地理学,二级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学、动物学,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是江苏地区心理学专业性最好的。还有很多,比如理科和工科,这里就不一一说了,留点空间让大家和研研交流,哈哈。总结:南京师范大学在江苏省内认可度很高,省内考研难度仅次于南大,各教育行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教育学包括文学相关专业推免比例高,统考竞争激烈,常有数百人争夺专业几个名额,因此报考南师大教育类专业的同学要慎重。不建议实力一般的外省同学报南师大。
全文我将先介绍下读研的好处,在介绍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介绍下怎么样才能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读研的好处第一:平台更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可以更好的继续深造,毕竟博士更吃香;第三:学习专业知识,跟着导师出外业增长见识,自己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东西相对来说比较难以实际表现出来。但是当你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思维方式和你本科的时候一定是不一样的;第四:遇到了好多好多更优秀的人,更有趣的事,第五:平时你在著作中看到的大师,现在活生生出现在你面前;第六:以后工作的选择更广,工作环境更优雅,社会地位高等等的好处;第七:人脉更广,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同一个圈子。以上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读研的优势,当然也不排除优秀的本科生发展的比研究生好,但总体上研究生还是比本科生发展得好。我国有很多很多的高校都有研究生招生资格,下面昌鸿老师接着介绍一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以及怎么顺利的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规模1963年,著名苔藓专家陈邦杰教授招收了我校第1名研究生。1978年,学校成为首批恢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1996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试点单位。目前在读研究生12735人,其中学术型7082人,专业型5653人;博士研究生1581人,硕士研究生11154人。研究生院历史1997年学校成立研究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2003年,改建为研究生部(党委研究生工作委员会);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师资规模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等。如何顺利考取第一:合理有序地安排复习时间,全力以赴的投入,不要在沉沦在游戏的世界里;第二:养成习惯,重建信息,学会吸引力法则;第三:保持10小时以上的高效复习;第四:做好以上3点,那么考研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买到好的复习教程,其中专业课没什么好买,就是课本历年真题(如果是学校自己命题,就联系研究生院拿到历年真题),政治就考前狂刷题,数学狂刷高等数学课后习题,配合考研历年真题,那么最关键的就是英语,现在市面上很多英语教程,昌鸿老师去年刚认识一个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当时他的英语是那批研究生里最高,在经过和他交流以后,知道了他所使用的英语教程,他除了刷英语的历年真题,买的辅导书就是何凯文老师出的英语备考书籍,在这里昌鸿老师也推荐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购买来学习,可以直接在下面点击查看喔。上面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问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我将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1、本科生2019届推免名单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推荐2019届优秀本科生为免试研究生名单公示》:南师大2019推免生共583人。推免生名额最多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强化培养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文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2、保研率 2015年,学校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投放招生计划4000名,实际招生4037人,覆盖了本科第一批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新疆定向、提前体育、提前艺术等多个类型,其中通过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方式招生90名。2019届毕业生约4000人。保研率:14.6%。3、保研去向 继续留在南师大深造:221人保研其他高校:362人。网络抓取数据去向如下:保研北京大学9人。保研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1人。其他院系未抓取到数据。保研中国科学院大学13人。去中科大8人。去南京大学53人。厦门大学6人。中山大学4人。保研山东大学6人。姓名、专业对比,去向如下:复旦17人,交大7人,浙大13人,东南大学21人,同济大学2人,天津大学7人,吉林大学4人。保研华东五校合计98人。4、深造率考研率:12%。出国留学率:11%。总体深造率:38%
“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是她的校训“严谨、朴实、奋发、奉献”是她的校风“东方最美丽的校园”是她的校区她就是▼南京师范大学今天是教师节也是南师大118周年校庆生日快乐,NNU!百年校史,从“三江”说起南京师范大学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三大校区,南师人的独家记忆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南师人的成长。栖霞区文苑路1号—仙林校区1999年,仙林校区迎来第一批学生。2001年,敬文图书馆建成,背倚青山、遥对校门,成为仙林校区的地标建筑。因太阳刚升起时,霞光恰好洒在坡上草坪而得名的起霞坡,又取自李商隐诗《和郑愚》中“皎日丹霞起”句。数不清有多少人在这消磨时光、与友闲聊、仰望星空……还有采月湖的黑天鹅家族,不断在添新成员。在美丽的南师,“丑小鸭”变天鹅不再是童话!如今的仙林校区风景如画。绿意更是充斥着校园,从校徽上那一抹独特的南师绿也可窥见一二。21年过去,风华正茂的南师仙林校区,故事还在继续……送上一个小彩蛋点开听听,熟悉不?点这里00:08来自南京发布鼓楼区宁海路122号—随园校区黛瓦覆顶,勾檐翘角。众所周知,“东方最美丽的校园”说的就是这里。历经近百年沧桑的100号楼,是随园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南师大校徽的主体就是照着它的样子设计的,象征着学校的百年芳华。在100号楼对面的东北角,便是华夏图书馆了。2019年11月,这座走过85年风雨的图书馆闭馆,开始历时一年半以上的全面修缮。期待华馆涅槃,风华如故人,健朗似少年。说到随园校区,不得不说的还有银杏。每到秋天,金灿灿的银杏与校园内古朴典雅的建筑相互映衬,绝美的画面,承载了百年的风华,惊艳了时光。还有南大楼、中大楼、北大楼、西山图书馆、德风园……都留下南师人的足迹,也成了南师人挥之不去的回忆。玄武区板仓街78号—紫金校区占地面积不大的紫金校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古朴的图书馆,经年萦绕着一股书香与阳光与灰尘缠绕而成的气息,味极淡,却历经多年未曾消散,仿佛只要置身其中,浓浓的历史感就扑面而来。庄严且厚重的教学楼,总能见到上早晚自习的同学的身影。操场上的时光是最快乐的。女生们三三两两慢跑散步,男生们在篮球场上纵情挥洒汗水,散发着青春活力。2019年7月2日,紫金校区正式结束了教书育人的使命,送走了最后一批学子。这里承载了太多人的故事,或幸福或苦涩,或易逝或难忘,都将被珍藏。这些名字,与南师有关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南师大文化底蕴深厚,名家大师辈出。李叔同、陶行知、吴贻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专家学者都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专家学者在这潜心耕耘,培育后学;这里也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 朱小蔓 —她是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是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如今,全国中小学仍在使用由她担任总主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2020年8月10日,朱小蔓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3岁。这位重情感的教育大家把智慧留在了教材里。— 吴为山 —1987年,吴为山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如今,他是国际著名雕塑家,还是中国美术馆馆长。30年来,他共创作了500多尊历史人物雕像,记录着中国历史的足迹,屹立于国内外博物馆和市民广场,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郦波 —他是南师大文学院老师,一个博学的江南才子。在《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家喻户晓的节目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儒雅,风趣,他的每节课都像一首诗一样。”这些体育健将也是南师校友▼— 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 —2017级博士研究生惠若琪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常宁2017级本科生龚翔宇2016年里约奥运会,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作为中国女排队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最终,中国女排获得奥运会女子排球冠军!— 王嘉男 —2014年,王嘉男进入南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就读,现在,他是中国国家田径队队员。2019年多哈世界田径锦标赛选拔赛,他夺得男子跳远冠军。忘不了,舌尖上的南师有一种忘不了的味道叫学校食堂,南师也不例外。仙林校区在东西南北四区皆有食堂,究竟哪个食堂最好吃,这个问题长期争执不下……主要集中在东区食堂和西区食堂的角逐上。东区食堂的麻辣香锅、石锅拌饭、U选快餐、圆桌菜……西区食堂的瓦香鸡、酸汤肥牛辛拉面、煲仔饭、牛肉汤……还有南区的烧烤、北区的美味点心……仙林校区都能满足你!随园校区虽然只有三个食堂,但食物种类也不少~一食堂有快餐;二食堂有麻辣烫、面条、特色小炒;三食堂就更丰富了,香锅、石锅、奶茶……应有尽有。图自:南京热门美食紫金校区同样有三个食堂,鲜嫩的小笼包、劲道爽滑的牛肉面、色香味俱全的炒饭……是南师人无法忘却的记忆。南师的食堂是滋味,更是情怀,温暖着无数南师人的胃与心。扬子滔滔 钟山巍巍 壮我心胸培育英才 师范光荣 振兴中华 道远任重展翅翱翔 向万里碧空 桃李芬芳 清誉满寰中百年征程,百年拼搏百年辉煌,百年风雨在历史的见证下南师大走过118年漫漫征途生日快乐南京师范大学素材来源 | 南京师范大学官网、官微、南师招生编辑 | 馒头
又是一年凤凰花开,又是一年毕业离别。六月的南师,鸟语蝉鸣,万木葱茏。6月19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2020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校领导、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师代表、202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及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齐聚“云端”,共同见证属于毕业生学业有成的高光时刻。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友莲主持。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典礼仪式改为线上模式,通过南京师范大学抖音官方账号、哔哩哔哩官方账号两个平台全程云直播。虽然没有线下“面对面”齐聚一堂的盛大场景,但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心连心”,充分表达母校对毕业生的祝福之心、祝愿之意更浓更真,每一名南师2020届的本科毕业生都能如愿参加学校的最后一场盛典,在满满的仪式感和浓浓的厚生底蕴中汲取养分、积蓄能量,阔步踏上人生的新征途。毕业典礼正式开始前,暖场视频《院长寄语》让每一个坐在屏幕前的毕业生们深深感受到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浓浓情意和殷殷嘱托。上午9时,毕业典礼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大家共同观看了学校为2020届本科毕业生拍摄的毕业纪念专题片《南师·芳华》,专题片中记录了毕业生们对毕业的离愁别绪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也记录了学校老师们对同学们的依依不舍,更表达了学校对所有毕业生的殷切期望。典礼上,校长陈国祥以“开启一场青春的逆行”为题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为全体毕业生送上毕业寄语。陈国祥将毕业生们比作“后浪”,肯定了2020届毕业生在南师的学习生涯中取得的骄人成绩,也对毕业生提出了希冀:“望你们把疫情大考中获得的人生历练,转化为今后战胜困难、应对考验的无穷力量,开启一场青春的逆行!”他希望同学们: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勇气,要坚信,没有天生的成功者,哪怕是锦鲤,也要中流击水,飞过禹门才能化龙;要始终保持坚忍不拔的意志,为了理想和目标顽强拼搏,不轻言放弃,不轻易服输;要始终保持化危为机的敏锐,既要有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也要有寻找机遇的主动、发现机遇的敏锐和抓住机遇的果敢。最后,陈国祥为毕业生送上真挚的祝福:“跃入人海,各有风雨灿烂。此去经年,归来仍是少年。祝福你们毕业快乐!也盼望你们常回来看看,母校,是你们永远的家园!”接下来,文学院刘文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姜雨婧、生命科学学院周南海、教育科学学院刘荣秀四位同学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刘文曦同学曾拿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十强,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讲叙了自己与南师之间动人的四年故事。姜雨婧同学则分享了自己在第14届优秀学子宣讲团、在先锋党校、在四川的山区和在社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在毕业之际积极响应党中央扶贫攻坚的号召,毅然选择加入我校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义无反顾地接过支教接力棒,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同时拿到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直博拟录取资格的周南海同学大学期间在SCI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他回顾了自己四年来的大学生活,分享了自己在南师的收获,在对母校深表感恩的同时也对同学们表达了深切的祝福。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刘秀荣同学坦言,因为南师,她获得了爱与归属感,她很幸运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遇见了东方最美丽的校园,遇见了一群最可爱的人。刘荣秀表达了对母校、对中国的思念的同时,也祝愿所有同学前程似锦、毕业快乐,祝愿母校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凤贺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王凤贺在2020年2月作为“移动式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车”研发团队的主要成员,奔赴抗疫一线,支援火神山医院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理工作。他分享了自己的抗疫经历,并寄语毕业生。他说:“当国家需要时,青年一代应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内心奔涌着爱国情怀,肩上扛着责任担当;在奋斗中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必将激荡起更多不惧风雨、勇挑重担的青春力量。”我校1985届校友物理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杨金龙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首先表达了自己对“科技强国”的坚定信心,结合自己四年的南师生活和三十五年来的科学研究经历,与毕业生分享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广大毕业生的热情鼓励以及对青年力量的深切期盼。最后,他对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说道:“同学们,怀揣着伟大梦想,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勇敢向前吧!用你们的知识服务社会,用你们的行动报答母校,奔涌吧后浪!我由衷的祝福你们!”典礼仪式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康生宣读了《南京师范大学关于表彰2020届优秀本科毕业生的通知》和《南京师范大学关于授予王凯婷同学等3749名2020届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决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久生宣读了《南京师范大学关于聘任2020届校友联络员的决定》。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学位授予仪式特地精心设计了个人成长和毕业风采展示环节,为每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都准备了5秒钟的单人单页面的风采展示,让大家都能获得高光展示时刻,充分展现自己在南师求学的青春故事和无限梦想,以一种更加近距离的方式将自己和母校紧紧联系起来。毕业典礼在熟悉的校歌声中结束。据初步统计,通过南师抖音官方账号、哔哩哔哩官方账号两个网络直播平台收看本次毕业典礼的人数达5万余人。无论是在家、在宿舍,还是正在企业实习或国外求学的毕业生们,都积极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认真收看直播,一些学院还将在校内的毕业生们组织起来集中收看。回望南师四季,一群怀揣理想的青年人齐聚南师,怀揣梦想,在东方最美丽的校园里幸福生活,快乐成长,认真求学,充分展示自己的南师芳华。南师时光中,他们牢记“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如今,他们即将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在更广阔的天地鹏程万里。祝愿所有2020届毕业生继续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用时间和汗水浇灌梦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供稿:学工处(部) 图片:张大华 编辑:马海港
专栏往期回顾可以翻看本“话题”上下篇青年学者说文献学——049南京师范大学苏芃2018年3月27日,徘徊于汉长安城遗址个人介绍苏芃,1981年12月生于江苏徐州,摩羯座。2000年9月负笈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本科专业,2010年6月博士毕业留聘任教至今,去年晋升的教授职称。一直以来的主要兴趣是先秦两汉古书的解读与传承流变,对古写本文献关注较多,发表过五十馀篇考证论文及札记。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一等奖(2010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等。曾经有幸参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的修订工作。去年囿于师命,将读硕以来有关《春秋》三传的考证文章选编成一册,名为《〈春秋〉三传研究初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因为疫情延宕,最近才能上市。虽然这本书大体是我硕士论文的升级版,也不算是代表作,但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本书,还是做个朴素的植入广告。1.文献学是一个冷门学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门学问的?是主动报考还是调剂?谈一谈您对“文献学”的最初印象,现在的理解有没有变化?答:我是从大学开始接触文献学的,这还得从更早说起。我小时候原先是想读美术专业的,因为家里画画的人很多,大姨父1950年代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学画比较便利,自己也很喜欢,姨父觉得我可以画下去,平日还常跟我讲王子云、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老辈的故事。可到了初中体检,才发现自己是红绿色盲/色弱,虽然单色分得很清,但面对辨色图,只会指“鹿”为“马”,姨父知道后也有点失望,说或许可以去搞雕塑或者版画,但他觉得除非有极大的毅力,否则没必要走这条路了。从初中到高中,我化学和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又把考化学相关专业引为理想,但高一的物理老师是位退休返聘的宁波老先生,一口方言我听不懂,而且上课只讲难题,说教材上的内容自己看看就行了,结果我物理成绩每况愈下,想想自己色觉又有问题,不少专业限报,于是在高二文理分班时,干脆就是学了文科,而且立志读中文系。想学中文大概和从小读的书有关。我家住在大同街的徐州市图书馆旁,同学妈妈又是图书馆的,给我开绿灯,在闭架的1990年代,我可以进到书库去找书,再加上家里有很多古典名著和外国小说,课余沉浸其间。初中毕业时,语文老师(现在江苏师范大学的步进教授)叮嘱我将来一定要读中文系。还有,我祖父是读中文系的,虽然他在我出生以前就去世了,但这对我也是一种敦勉,也是父母不反对我学文科的原因。高二时,参加全市征文大赛,有篇作文拿了二等奖,发表了出来,让我更加笃定要考中文系。高考先填志愿再考试,我所有志愿填的都是中文系的专业,但莫大讽刺的是语文考砸了,150分只考了94分,全班倒数,阴差阳错按第二志愿读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古典文献专业,日后回忆,这都是命运使然。之所以会报考这个专业,其实很懵懂,填志愿时觉得“古典文献”这四个字看起来就挺有营养,进去应该能读不少古书,方便以后写小说。在上世纪90年代那个文化背景下,我幼稚地以为能写出畅销作品,再被改编成话剧、影视剧,可以寄托神思,在时空中延展生命的维度。然而现实是,我有位从未见过的大舅,曾是国防科委政治部的职业编剧,比我妈年长很多,1976年四十多岁就病逝了,所以我妈认为做编剧太耗心血,坚决不准我报考中文系下面戏剧影视方向的任何专业。我报古典文献,父母倒没有干涉,大概因为不懂,也不知这个学了能做什么,更不知道这个专业可能比做编剧更辛苦。在我录取后,他们才去问了一些朋友,听说这个专业打基础非常好,将来可以接着读研,也就默许了。之所以有这么多拉杂铺陈,是因为时至今日虽然投身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里,但我时常有出离感,会想起年少时的梦,心中总有一个平行时空里无法忘却的彼岸。这或许也不是坏事,在现实中不会入戏太深。大一进来,老师就告诫大家古典文献这个专业是枯燥乏味的,是要坐冷板凳的,我心想我才不是来坐冷板凳的,后来渐渐发现冷板凳一定是少不了的。其实坐冷板凳就是要能沉下心来读书做研究,这个素养也需要慢慢磨练,无论学什么,若要沉潜其中,都离不开冷板凳。今日的文献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古籍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变得比较多元,无论是古籍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还是学科内外的交流,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路径与转化应用,都与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坐冷板凳的素养依然必不可少,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门枯燥乏味的专业,反倒在人文学科中,因为拥有海量的研究资源,不仅可以通过逻辑实证解决故纸堆里的真问题,而且极具激发活力的潜质。我跟学生开玩笑说,咱们是一门赛博朋克(Cyberpunk)专业。2.毕业后又从事文献学研究和教学,您觉得涉古专业本科生学习“文献学”课程的必要性是什么?答:“文献学”课程的必要性主要在于为本科生提供一张古代知识资源的地图,教会学生挖掘资源、阅读资源、使用资源的方法。至于这张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以及层级多少,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但地图一定要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哪怕是一张分辨率不高的模糊地图。3.您的研究方向是偏向历史文献学还是文学文献学?又或者说偏重目录、校雠和版本的哪个具体方面?请重点谈一下您在这个领域的治学心得?答:所谓历史文献学与文学文献学,这个区分或许并不存在。当年学科设置时,“古典文献”先设在中文系下,也就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后来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历史文献学”又设在历史系下,也就是现在的一级学科“中国史”下,其实两者并无太大区别,“历史文献学”的“历史”,并非historical,而是historic,历史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是同义词,像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就包含很多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者。但是因为一级学科归属的不同,历史系下的往往偏向史部文献研究,而中文系下的容易偏向小学文献、集部文献研究,我认为用经、史、子、集的古书四分法来看待文献学科的分支方向可能更加合理。从我个人的研究兴趣来看,经部文献以及小学文献、史部文献、子部文献都有涉及,集部接触相对不多。大四毕业实习时,也曾协助江庆柏老师整理过《陈维崧诗》,特别是将南京图书馆藏的康熙六十年的《湖海楼诗稿》逐字誊录、校勘。这件事早已尘封在了记忆深处,前段时间有位朋友说他要重新整理陈维崧的集子,来问我当年的工作,一下激起许多在清凉山古籍部看书受挫的回忆。具体来讲,我本科阶段读的古典文献专业,南京师范大学开设于1983年,由老一辈学者徐复、钱玄等先生创立,另外当年还有一些老先生对专业影响很大,比如像诸祖耿先生是江庆柏老师的硕士导师,对业师赵生群老师也指导尤多,大概因为这些老先生,奠定了我们的学术传统,如果攀附一下,应该是“章黄”后学吧,但因为我自己不成器,从来不敢自诩,生怕辱没了前辈令名。专业开设的课程,以先秦经典专书导读为主体,兼及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这些基础课,这种课程体系对我个人影响较大,大二下学期坚定了研习先秦经典的志趣,后来又有施谢捷老师讲授文字学、出土文献课程,黄征老师讲授训诂学、敦煌学等课程,以及专业诸位老师课后的各种交流与指导,使我受益至今。大学时还选修或旁听了很多专业以外的课程,包括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这些方面的,当时南师的文艺学有很多国内活跃的学者,使我一度痴迷文论研究,很想跨考美学。如今回想这些课上的具体内容大都记不清了,但有些思考方法或许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又比如,当时郁贤皓老师刚退休,主动提出到仙林新校区给我们全院开了一门《李白专题研究》的选修课,好像一共6周,主要是讲他如何做考证研究,这门课听到最后剩下的人不多,我是坚持下来的一个,因为缺乏基础,郁老师口音又重,不少地方听不懂,但他以身示范地强调学术攻坚要围绕经典,要解决难题,要挑战前辈大家,这些经验都像常识一样融入在了我的意识里,自己年龄越大,越感受到这些学术取向的重要性。硕士阶段,忝列赵生群老师门下,开始研读《左传》,之所以选择《左传》起先并非个人的喜好。大学时因为方向东老师的几门导读课,我本来最爱读的是老庄这些子书。又因为受施谢捷老师影响,读了一些古文字的书,对李学勤、裘锡圭先生极为钦慕,发现他们两位前辈都强调治先秦之学,《左传》是必读书,而且要熟读。我考博时也报考过李学勤先生,但因为李先生在历史系招生,要考中国通史,我有两道大题不会,结果这门课没及格,又回来考了赵老师,被收留了,因此在南师读博阶段留级生的感觉特别强烈,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毕业离开了,怅然自失,此是后话。考上硕士,甫一入学,赵生群老师正在新注《左传》,我跟赵老师说打算跟他研究《左传》,赵老师听了很高兴,收下了我。虽然本科时上过赵老师的《左传》导读课程,选读过不少篇目,但编年体的书,真正通读起来,非常困难。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的版式对初学者很不友好,正文、注文杂厕,字号接近,又没有颜色区分,《十三经注疏》等影印本就更难读了,当时只好把经传抄录下来,然后对照注文,再一点点弄明白,我记性又不好,看完即忘,如此反复,非常沮丧,将近一学期才读到文公。这里说个题外话,有的老师强调读先秦古书开始要看《十三经注疏》,一些教过我的老师也爱这么说。学院里还流传着诸祖耿先生可以大段背诵《十三经注疏》的传说,老先生记忆力惊人我是完全相信的,我高中有位同桌,就可以过目成诵,新发下来的语文、英语课本,几个早自习下来,一篇篇背给大家听。但如果说从《十三经注疏》入门读古书,我忤逆地认为这是个误区。古书的难易与阅读接受之间有种张力,越难读的经典,越复杂的文本,开始越要找最简明的版本来读,哪怕是一些现代学者的注本,比如李零先生的书,我就很喜欢,还有像唐明邦先生的《周易评注》、杨筠如先生的《尚书覈诂》、杨天宇先生的三礼译注都是很好的入门书,否则像《周易》、《尚书》、《仪礼》这类,开始就看古注古疏,或者集解之类,歧义纷呈,会磨灭阅读的兴趣,怀疑自己的智商,严重打击信心,以致于后患无穷。我在经历各种打击之后得出的教训是:在熟悉了经典文本之后,才适合去看详注。想想清代人也是从四书开蒙,然后才进入经典,也没有说上来就读《十三经注疏》的,而且即便有了基础再来读,最好也要有老师带着讲,光靠自己啃下来,除非天赋异禀,否则事倍功半,多数劳而无功。我认为《十三经注疏》只适合围绕具体问题来查检,或者要有针对性地阅读,而不是通读、泛读,起码不能作入门书。像民国时黄侃先生指导弟子读十三经,也是要求用白文圈点。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自己能有收获,学有所得最为重要,千万不必拘泥于形式,要实事求是,切忌自欺欺人。最近看到一套明嘉靖时期的“魁本”大字刊本五经,那种版式带来的阅读快感,真是读《十三经注疏》无法体验到的。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魁本”《春秋》就阅读版式而言,数字时代应当有更多地探索,尤其是艰深古奥的文本,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呈现,是值得大家思考的。我近年在教学中发现,“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hinese Text Project”网站(https://ctext.org/zh)等工具提供的文本具有“超文本”(Hypertext)的特性,便于阅读学习。例如,我们读《史记·高祖本纪》,利用“相似段落”功能,可以关联大量古书文本。诸如此类助益阅读学习的古籍电子文本,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多。回到读《左传》的问题,赵生群老师后来出版的《春秋左传新注》就挺适合入门,可惜我当时没赶上,到我读博才出版,这书他最近两年在奋力修订,据说增补了不少篇幅,中华书局要出新版。硕士阶段,读《左传》的同时,赵老师命我细读清人著述,尤其高邮王氏父子的几种书,《广雅疏证》我是一条条读下去的,每天还查阅其他文献做笔记,行此日课,几个月才读完。我在不知不觉之中领悟:校勘是一个发现问题的好办法,清人特别重视通过校勘来抉发异文,然后考证异文,解释异文。校勘绝不止于校正文字错讹,更是一种文本比较的研究方法、文本细读的方法。校勘的过程就像进入了一个二次元空间,这里可以包容很多古典学术的内容,训诂、避讳、辨伪、断代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学术研究,都以校勘或者以异文为依托,异文就是一把钥匙。再比如说版本谱系研究,最理想的研究也要建立在版本通校之上。这些认识由来已久,从读硕士时校读《左传》萌发,到了博士阶段,正好遇上赵老师在主持修订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给我指定了博士论文做南宋黄善夫本《史记》校勘研究,我在枯燥的版本异文比对工作中,也深化了认识,写到了博论里,后来在参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项楚、罗鹭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的《校勘学》一章中专门也有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受施谢捷老师影响,我在大学时学会了使用FlashGet等软件“批量下载”功能下载电子书,从他那儿拷贝了陕西师大汉籍全文检索系统2.0版,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读硕士时,也曾热衷于安利师友各种古籍数据库软件。读博时还有篇硕士时发表的论文获得了2008年第三届“余志明《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学术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因此,关于古籍的数字资源,我算是一个较早的使用者,也是受益者。这样一来,自然也会有反思,后来写成一篇《他校时代的降临——e时代汉语古籍校勘学探研》,发表在《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2期。今年4月参加一个线上学术沙龙,我又谈了一些自己近来关于数字时代文史研究的新认识,详见《E时代的文史研究③︱学术检索与文史考据》(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20-07-04)。数字人文研究近年如火如荼,我感觉作为学术从业者的“用户反馈”明显不足,这方面古文献学者也应积极参与,说出自己的需求与意见,这样才能与研发者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4.有人说“文献学”是个基本工具,算不上单独的“学科”,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如果是“工具”,是否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是“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否有瓶颈和走出困境的思路?答:这个问题好像之前的访谈者谈了很多,我和许多朋友一样,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强调文献学的工具性,甚至我认为这个问题混淆了一些基本逻辑。文献学当然是一个学科,这毋庸置疑。我们如果试图区分文献学与其他学科,那么依据什么?界限在哪儿?我想主要看研究的问题是否和书籍本身有关,一方面是内在的研究,包含对书籍文本内容的解读与加工,比如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以及古籍整理等等,这种文本解读如果延伸到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方面深入专门探讨,那可能就走出了文献学的边界,针对的核心问题肯定也不再是书籍的文本内容了,但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视角与知识来解读文本,还是文献学,因为研究核心还是书籍内容本身,这里面也应当容许有一定的交叉地带;另一方面是外在的研究,包含对书籍形态、著录、流变等方面的考察,比如版本学、目录学等等,以及国内方兴未艾的书籍史研究或多或少也有关系。简单来说,文献学就是研究书籍从里到外的学问,古典文献学就是研究古代书籍文本内容、形态流变等相关“元问题”的学问,也包括在此基础上的古籍整理。我想这样很容易和其他学科作出区分,这并不是什么难题。在现代学科划分的背景下,我们把自己划分清楚之后,有时甚至可以把问题丢给其他学科,比如文学是什么?注译一部古代诗集,真算作文学研究吗?又如历史学是什么?有关史书文字、标点的辨误考证,真算作历史学研究吗?我想相邻学科的困惑也会不少。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我们非要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来区隔,作为学者个人的研究方向和路径,有时是不必拘泥于此的,也无法做到泾渭分明。需要明确的是,古典文献学专业虽然在创设之初是为了培养古籍整理的专门人才,但其实是继承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学科,是接续古代学统的学科,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更倾向“旧学”。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用现代学科体系对“旧学”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有些学者陆续提出“中国古典学”的概念,不同学者的界定并不完全一样,有人认为也比较适合古典文献学,觉得也可以借用。其实,我们就用“中国古典文献学”,已经可以清楚明确自己的定位,未必要去正名。从近年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来看,古文献的“元问题”研究以及古籍整理似乎各个学科都在积极申报,一方面说明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有较多的空白亟待填补,成果体量可能适合重大项目;另一方面正也说明古文献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性。至于文献学的工具性,按照我的界定看,它是针对书籍本身“元问题”的研究以及古籍整理,书籍资源是其他所有学科的研究基础与前提,因此文献学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更是一切诠释的起点。但不能因为带有工具性就否定了学科的独立性,工具性意味着其他学科可以借助我们这个学科的方法、成果等展开研究,是在我们独立性基础上的问题,而我们的独立性是建立在对书籍本身“元问题”的研究之上的,这种“元问题”的研究,其他学科可以利用,也可以参与进来,一旦参与进来,相关研究也应该归属于文献学研究。如前所述,这不是一个“我是谁”的问题,而是一个“他者是谁”的问题。换句话说,在现代学科分野之下,我们可以小众,但我们不应该感到弱势。分散在各个学科下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同仁,应当和衷共济地维护我们学科的主体性,建立真正的学术共同体,包括相对稳定的学者队伍、互动交流的期刊阵地、良性循环的内在制度等等。只有这样,在各种考核、评价机制下,我们才会有自己的话语权。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和思考,期待讨论与批评。5.结合自身的求学和教学,“文献学”的研究生培养上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一般做些什么具体学术训练?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您对学生们有何期待?答:既然讲学术训练,我们以文献学教材为例,翻开一看,往往都会有这些章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注释学、辨伪学、辑佚学等等。为什么要设计这些章节,背后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我想因为文献学是关于书的学问。书是什么?《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定义说:“一本书是手写的或印刷的,有相当长度的信息,用于公开发行;信息记载在轻便而耐久的材料上,便于携带。它的主要目的是宣告、阐释、保存与传播知识和信息,因其便于携带与耐久而能达到此目的。”这大概指出了书籍的三个要素:一是符号文本;二是物质载体;三是交流功能。文献学教材所设章节,正是围绕书籍这些要素展开的。校勘、注释、辨伪等都和符号文本有关,版本和物质载体有关,辑佚是物质载体没了,要还原符号文本,目录、版本及典藏大概都和交流功能有关。因此文献学训练,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和书籍有关的这些知识,不仅是三维空间里的从里到外,从内容到形式,更是四维空间里从古到今的知识与学问。为了读懂书籍,还需要不断学习语言文字、制度、地理、物质文化等知识,并且要不断积累经验。从书籍出发,可以拓展到古代文化的各个相关领域。在此基础上,学生除了学习掌握具体的知识,还应该具备以下四方面素养:一是对未知要充满好奇,这样才会有开阔的视野。黄季刚先生说:“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广大为贵。”二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现在很多中文系不开逻辑学课程,非常可惜,这方面自己要注意训练。三要有一定的修辞能力。训练修辞一定要多写,不止要是写学术论文,各种文体都可以尝试。四要自律,能够在一个时段里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哪怕拖延症无法治愈,但内心还是要有阶段性的计划,要有一定的执行力。因为读古文献做研究像跑马拉松一样,不自律的人,没法沉潜积累,恐怕是学不下去,也做不出成绩的。这四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学生,就非常值得期待了,如果能超纲一些,比如脑洞很大,善于发散思维,可能更好吧。6.“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如何?论文发表难度?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什么?答:就业问题其实是问“读古文献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从我上大学时,就被身边的亲朋好友,我只好说自己喜欢。刚进大一,年近九旬的徐复先生专程到仙林校区看望新生,我记得是在J2-105,徐先生讲完让大家提问,班上立刻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请问读我们这个专业有什么用?”徐先生沉思片刻说了句:“你不懂,我懂,这就是有用!”然后就转移话题了,我想对于他老人家,这恐怕也是灵魂拷问吧。这个问题也困惑我很多年,做了老师后,又开始面对学生的类似提问。这二十年来,看到很多人给出的参考答案,但似乎也没有真正的答案。我的认识也一直在变,也许潜意识中就是为了说服自己,获得对专业的认同,不断挣扎。最近几年的认识是这样:问有没有用,就是问有什么社会价值。其实无论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社会价值都是人为赋予的,如果到底,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我们看似“旁日月、挟宇宙”,其实也许不过是更高级文明写下的一串代码,什么都没有用,人生的意义可能只在于孜孜矻矻制造幻相。然而入世为人,先要“定乎内外之分”,才能“辨乎荣辱之境”,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社会价值的问题。当下科技文明可以不断刺激人的欲求,比较直观,相比而言,人文学科看似就没有这么暴力,于是成了很多人嘴里的“无用之用”。但我们作为置身其中的从业者不应该自己去讲“无用之用”,如果给学生讲“无用之用”,光讲情怀,那是极不负责的,更不能自怨自艾,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具有社会价值,如何去引导别人?我们需要探索知识变现的路径,找到自己所长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去实现自身价值,这才是理性的积极态度,才能有说服力,这一点民国时期的学者做得比较好,至今仍有很多启示。在我看来,人文学科最大的社会功用就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首先在于他是一位教育家。学习古文献的社会价值,实现途径也很多元,尤其今天这个互联网社群经济的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古代知识资源,通过修辞训练,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借助智慧把这些资源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财富,传播给更多需要的人。徐复先生讲的“你不懂,我懂”,这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刺激那些“不懂”的人的需求,让他们也想懂,那么“我懂”的社会价值才能彰显出来,这一点是要从业者共同努力争取的。小众不该是脱离大众的小众,也可以是兼容大众、启迪大众的小众。智慧的出口各不相同,不必因为各种成见限制了我们的可能性。回到现实,古典文献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还有个体制上的瓶颈至今没能解决,从我读大学时就已经很难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因为本来对口这个专业的文教、出版、文博等单位,招聘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了,这使得本科毕业生非常尴尬,而我们的推免保研名额又非常少。我还记得大三时,赵生群老师鼓励大家说好好努力考研,要争取整建制读研,当时觉得这愿景恐怕赵老师自己也不会相信。我们班上20多位同学,最后读研的也就六个人,还包括跨考其他专业的。但赵老师这个期许,我们现在的古文献班基本实现了,大概从2015年以后,已经连续多届读研率在70%以上,有两届加上“二战”考研的以及去海外留学的,几乎100%的同学都读了研究生,去海外的不少也是涉古专业,比如有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有去台大中文系的等等。这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不接着读研,本科直接就业很难找到相关岗位,四年的专业培养基本就没有归属了。我想这倒不是学科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为的制度设计问题。如今各类传统文化有关的实验班很多,比如人大、武大、南昌大学的国学班、中山大学的博雅班、山大的尼山学堂,这些班级从招生时,就明确有大量的保研推免名额,这样招生的基础学科才能给考生和家长一点未来的承诺,人家才敢来报考,才能使本科教育有效地延展到硕士阶段。相比而言,“古典文献”这种创建几十年的本科班,吸引力就弱了许多,考研话的,现在又都是考中文大综合,对于古典文献本科生很不利,这些恐怕是学科发展的上层设计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没有及时应对时代需求完成自身的转变,当同质化竞争出现时更加捉襟见肘。今年不少高校在搞古文字的“强基计划”,我认为中文学科下最应该列入“强基计划”的是古典文献班,因为这个班的将来出路的口径比较多元,升入文史哲涉古学科继续读研都很适合,有扎实的古文献基础,将来学什么都可以,比如我们学生近年也有考去中国美术学院读美术史的,国美的毕斐老师一直跟我说,希望硕士能招到古文献的本科生,后来总算有学生去报考了,毕老师特别欢迎,可见古文献专业的本科生如果选择继续深造,去向会很多,这也说明古典文献学才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没有之一。古文献硕士生毕业,以我们专业为例,多是从事文教、出版、文博方面的工作,文教主要是做中小学老师,以前不少同学考了公务员,近年似乎考公务员的反而少了,从事和专业相关工作的反而稍多了一些,或许也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带来的社会需求。当然也有一部分硕士生选择继续读博,我的建议是:考虑是否要读博,要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具备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如果连硕士论文写出来都很费力,自己又觉得很无趣,那最好还是不要继续往下读了。博士毕业,基本就是选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但其实是可以兼容其他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我有个师弟本科是读心理学的,跨专业来读了硕博士,毕业去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做了国际部老师,是IBDP中文文学教师、IBO认证考官,发展也很好,现在去了常熟的UWC,专业知识也照样可以派上用场,在国际学校常年开设《史记》导读的课程。最后讲讲发表论文的问题。我个人从读硕以来,虽然也被不少期刊退过稿,发表论文相对还比较顺利。我觉得主要是两个要点:一是在论文选题与写作上,一是在对期刊的了解上。前者主要是要有问题意识,要能够解决自己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写作表达上要为读者考虑,要让读者容易读懂你的想法和论证,要把论文写得具有可读性。后者要常翻翻专业期刊,了解拟投期刊的偏好与风格,这样会避免盲目投稿。有了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后,知己知彼,自己心里其实最清楚自己的文章能发到哪里,能发到哪类级别的刊物,写出来后大概就有数了,被拒有可能,还可以投同一层次的其他刊物,顶多降低目标再投次一级的刊物,但不可能发不出来。自己感觉满意的文章,要敢于去投寄名刊,相比而言,越是知名刊物,审稿越规范。文史类期刊的周期都很长,从我读书时就是如此,读博时我有两年时间和教育学的同学住同一宿舍,他们投国内外的权威期刊,一两个月内就能收到终审意见,经常是一两周就有结果,让我无比羡慕。我又不愿一稿两投,当时想了个办法,就是在同一时段内完成两三篇文章,同时投给两三个杂志,如果被其中两个杂志退稿,再交换去投,这样虽然是“一稿一投”,但时效上和“一稿两投”“一稿三投”一样,可以既科学又符合规范地缩短投稿周期。从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来看,CSSCI期刊以及各个学校制定的权威期刊目录里古文献学相关的刊物少之又少,CSSCI集刊相对还多一些,我们即便在中文学科内部都很吃亏,相比现当代文学、戏剧影视学的发表平台,无论数量还是级别都要弱势很多,更不要说和中文之外的很多专业比,这个问题很普遍,也影响了我们学科的发展,无论引进人才还是职称升等以及各类竞争性考核,都非常吃亏。有时候我安慰自己说,这可能是命运指引我们要好好努力,加大难度系数以提升战斗力,虽然我也很鄙视自己这种阿Q的想法。7.请您谈一谈对文献学前景的展望,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方面会引起更多关注?我认为文献学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首先,我们学科的评判标准是客观的,不太好弄虚作假。科学至上的今天,弄虚作假的研究早晚要被淘汰。一个学科的兴衰,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科本身有没有吸引力,是否能够持续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进入,然后从事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这一点从近年来看,文献学在中文系里起码算是比较好的。当然,一个学科的繁荣,是需要从业者共同努力营造的,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观堂先生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新材料的学术价值,毋庸赘言。从认识论上来讲,人类的认知是主客二分的,要想获得新知,要么是主体革新,要么是客体革新,前者关联的是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后者关联的主要就是新材料,而基于新材料的新认识,带有一定的可验证性,相对更加客观,也更有可持续性。我们所处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大量尘封已久的古书被扫描共享,足不出户就能获见各种新材料;另一方面,海量古籍资源经过了结构化处理,变成了可以检索的文本,为我们挖掘被忽视与遮蔽的资料提供了两千年未有之便利;再一方面,加上地不爱宝,各类出土文献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未经后世改易的“同时材料”。这样的背景之下,新材料的大爆发成了我们的时代机遇。因此,以古代典籍为研究对象的古文献学,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此外,知识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书籍制造与传播方式的更新,会催生新的学术潮流,会加强对知识的重视,从而带来知识生产力的进步。造纸术得到推广应用后的魏晋南北朝,雕版印刷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后的宋代,甚至于明代嘉靖年间版刻技术得到突破后的乾嘉学术,现代西方印刷技术得到应用后的民国学术等等,可能都是这种关联的写照。那么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应该也会迎来新的学术热潮,至少关于古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日趋繁荣是必然的,也许我们已经身处这场浪潮之中了。新材料的极大丰富,让我们更需要思考研究的主次轻重。我的认识是,最值得关注的文献是古代知识资源中的“枢纽文献”,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儿,指那些可以勾连许多重要问题的文献,辐射领域较广的文献,比如早期经典本身。当下的经典研究尤其儒家经典研究,似乎特别重视版本的梳理与校勘。然而在此基础上,古书的重新诠释与解读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先秦经典的注译,至今多是陈陈相因,在各种新材料的参证之下,或许可以做出更加深入地解读,获得许多新知。这类研究虽然难度较大,但关联面广,意义重大,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从当下的学术研究来看,还有三个可见的趋势:一是出土文献依然会备受瞩目,与传世文献的交互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二是经典研究,尤其建立在新材料(古写本、宋元刻本)基础上研究,参与的学者会越来越多。三是在传统的版本研究基础上,明清以降的书籍史与阅读史研究可能会成为一个关注焦点,其实这是一个与社会文化史等研究交叉的领域,已经溢出了纯粹的文献学,但是由于大量相关文献资源的公布,以及钩沉史料的便利,应该会推动这类研究的进展。无论是以上哪个分支领域,都需要从业者建立一定的共识,大家能在共识基础上展开研究、交流与互动,形成学术共同体,这样才能良性发展,出土文献领域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为其他领域提供借鉴。8.请您推荐一种“文献学”的必读书,简要地介绍一下内容及您的阅读体会。答:现在我给大一、大二学生推荐文献学的入门书,一般会选黄永年先生的《古文献学讲义》以及《史部文献要籍概述》《子部文献要籍概述》,这些好像前面接受访谈的朋友,许多人都提到过。崔健的一首歌,有几句歌词,最后送给在学古文献和要学古文献的朋友:蓝色的天空给了我无限的理性,看起来却像是忍受。只有无限的感觉,才能给我无穷的力量。2020年8月23日初稿2020年9月27日改定
1985年4月12—17日,“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典文学研究室、《文学遗产》编辑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河南省文学学会联合主办。与会人员150多人,提交论文92篇。1985年4月16日全国首届古典戏曲学术讨论会合影于郑州1984年4月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时,与会相关人员动议筹备古代戏曲会议并同期成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联合成立了筹备组,并委托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负责日常工作。4月12日下午,会议开幕,邓绍基主持,胡世厚介绍筹备情况,王季思、张庚、龚依群(河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刘问世(河南省社科院顾问)、张文彬(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先后讲话,吴小如、李修生作大会发言。在开幕式上还宣读了孙楷第、钱南扬、任中敏的贺信。赵景深原本与会,但于1985年1月7日逝世,开幕式给予默悼。会议组织有大会发言与小组讨论,在大会发言者还有徐朔方、李平、袁世硕、吕薇芬、曲六乙、黄克、羊春秋、彭飞、姚宝瑄、周华斌、焦文斌。会议围绕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和作家作品、古代戏曲理论、古代戏曲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古代戏曲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4月15日下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胡世厚作筹备情况报告,通过章程,选举理事会。《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名单》4月16日上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成立大会在紫荆山宾馆礼堂召开。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张树德,河南省委理论工作小组副组长马任平,刘问世,张文彬,龚依群先后讲话,决定学会挂靠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那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学界负责人捷足先登的时代,胡世厚就是这样的领导人。自然,学会具体事宜由副所长王永宽操办,永宽兄亦功莫大焉。正是在这次会上,1984年初即入手酝酿的中国《金瓶梅》学会,在徐朔方、刘辉的极力鼓励下,也已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与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的成立,是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其开创意义,已由延续至今的学会年会,以及数以万计的研究成果所证实。故将学会首届所有会员、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开列如下,用供备鉴。《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名单》顾问:王昆仑,全国政协副主席;任中敏,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孙楷第,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吴晓铃,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张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钱南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汉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会长:王季思,赵景深副会长:徐朔方、邓绍基、章培恒、胡世厚秘书长:胡世厚(兼)副秘书长:黄天骥、李平、吕薇芬常务理事:王季思、徐朔方、邓绍基、章培恒、胡世厚、黄天骥、李平、吕薇芬、刘世徳、李修生、李悔吾、沈达人、袁世硕、吴新雷秘书处主任:王永宽理事:王季思,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永宽,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王进珊,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邓绍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刘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编审;刘世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宁希元,兰州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羊春秋,湘潭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曲六乙,中国戏剧出版社副总编辑;吕薇芬,《文学遗产》编辑部主任、助理研究员;沈达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副研究员;李平,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春祥,河南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修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李悔吾,湖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苏寰中,中山大学中文系戏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吴小如,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吴新雷,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张人和,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张发颖,辽宁省社科院文学所;陆蕚庭,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多,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周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周妙中,中华书局副编审;金宁芬,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洪伯昭,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洛地,浙江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祝肇年,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副教授;胡忌,江苏省昆剧院;胡世厚,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俞琳,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副研究员;段启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讲师;袁世硕,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徐沁君,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徐扶明,上海戏曲学校;黄克,中华书局总编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章培恒,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徐朔方,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竹三,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讲师;黄秉泽,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讲师;萧善因。吉林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彭飞,上海大学文学院外办副主任、中文系讲师;蒋星煜,上海艺术研究所;蒋松源,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焦文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傅晓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颜长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副主编、副研究员。首批会员:么书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卢兴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副主编;李伊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编辑;王卫民,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程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吴书荫、吴毓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孟繁树,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程毅中,中华书局编审;李复波,中华书局编辑;章正续、史美圣、田苗,光明日报编辑;弥松颐,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编室编辑;杨锦海,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李真瑜,北京大学中文系;蔡运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蒋志雄,北京市委党校讲师;魏奕祉,北京市戏研所;周续赓,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张燕瑾,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朱印文、吕晓平、周华斌,北京广播学院文编系讲师;张全太,教育部《中国教育报》;马美信,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黄强,上海社科院文学所;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商韬,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徐川水,上海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陈振鹏,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李梦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府宪展,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叶长海,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编辑;宋绵有,南开大学中文系;陈玉璞,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宋常立,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卢文周,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门岿、徐家昌,天津社科院文学所;钟林斌,辽宁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林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徐树恒、李月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讲师;姚乃文、孟繁仁,山西省社科院文学所;梁归智,山西大学中文系讲师;孙安邦,山西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窦楷、张守中,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冯俊杰,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许金榜、孔繁信,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韩伟,烟台师专中文系讲师;俞为民,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王长友,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蔡敦勇,江苏省文化厅戏研所;王星琦,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车锡伦,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封桂荣,扬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王永健,苏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泉,苏州大学中文系;卢水石,吴县文化局戏剧工作室;吴敢,徐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麦若鹏,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政,六安市皖西博物馆;钟婴,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讲师;陆小秋,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沈沉,温州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室;胡雪冈,温州师专中文科;庄克华,厦门大学中文系;吴国钦,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康保成、薛兆瑞、师飚,中山大学中文系;周国雄,暨南大学中文系;吴金富,汕头大学中文系讲师;隗芾,汕头大学中文系;谭深盛,深圳教育学院;王陆才,湖北大学中文系;杨建文、佘大平,湖北大学中文系讲师;肖作铭,武汉大学中文系讲师;龚依群,河南省社科院教授;杨海中,河南省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张清华、王世声、卫绍生、王钢、葛培岭、韩宇宏、王广西、裴泽仁、王守国、王增凡,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汤漳平,河南省社科院《中州学刊》编辑部主任;李正平,河南省社科院情报所副所长;李允豹,河南省社科院情报所;任守春,河南省社联学会处副处长;郭光宇,河南省戏剧研究所所长;李翎,河南省戏研所《地方戏研究》编辑部;陈抱成,郑州大学中文系讲师;林从龙,郑州市《教学通讯》编辑部;孟庆锡,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长;蓝纪先,黄河文艺出版社编辑;王鸿玉,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王洪应,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王复兴,《河南戏剧》编辑;王鸿芦,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袁文娜,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朱光,河南省戏曲学校;毛炳身,开封师专中文科讲师;王开文,周口师专中文科讲师;贾庆申,许昌师专中文科讲师;廖全京,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陈宗琳,贵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朱光荣,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刘敏,云南大学中文系;姚宝瑄,新疆社科院文学所;胥惠民,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李叔同、陶行知、孟宪承、徐悲鸿、陈鹤琴、张大千、傅抱石、吴作人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祥地之一,教育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南师大的随园校区有着 “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之美誉。教育科学学院南师大作为师范类专业的211高校,教育学的专业必然是南师大王牌专业。教育学原理和学前教育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全国领先。这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也是教育科学学院里竞争最激烈的专业。每年这些专业的统招人数都是很少的,但是报名人数都在100人以上,有的专业甚至达到300多人,竞争很恐怖。而且南师大的教育学专业都是自主命题的,出题很灵活,命题规律很不明显,每个知识点都可能考到。像今年的620教育学基础综合,从考完的学姐那里反映今年考题比较灵活,难度较大。当然这一点也可以从收分反映出来,今年这三个专业的均分最少都比去年少了十几分,当然17年是比较简单的。其他的几个教育学的学硕竞争就要小点了。今年考研的复试分数线基本都是在330多分,当然具体的分数大家参考表格的数据。这几个专业课考试内容和前面的三个专业一样,也是620教育学基础综合,教育学学硕的专业都是考的一样。但是招生人数更少了,统招基本都是两三个人。考研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南师的复试比例倒不是很高,即使是这些热门专业,复试比也在1.2:1左右。但是有些专业招生质量不是很好的时候就会从其他专业没考上的同学里调剂,也就是跨专业调剂,但是名额很少。大家对这个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总体来看教育学的这些学硕,专业代码040100开头都不是很好考。主要是专业课难度较大,而且南师大的专业课资料也不太好获取,这给大家的备考造成了很大困扰。考研就是一场信息战,别的同学专业课资料有,而你没有,你就注定失败。如果考研专业课把握不是大的同学,也可以找研研了解,我们和南师大研究生考研辅导团队有合作,但是他们不单独卖资料,只做专业课的辅导。专业真题,笔记,参考书,导师课件等等资料都是免费配备,想买资料的同学就不要找我了。相信大家在几千块和一个南师大研究生文凭之间的价值还是很容易选择的。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专业还是很多的,上面这些专业总共可以分为三类。教育技术学是属于理科类的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考研难度很大,报录比竞争激烈,而且分数特别高。而且这个专业的考试的内容不是教育学的内容,而是C语言和web技术还有教学设计和数据结构。还有一类是管理类的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专业毕竟是管理类的专业,考研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17考研遇冷之后,18考研难度立马飙升很多。这个大家要注意下。其他的专业就是专硕了,很多。专硕考研的难度就要小很多了,英语考的都是英语二,而且专业课都是全国统考333教育学综合和另外一门专业课。这些专业大家也不要怠慢了,333虽然是教育学综合,讲白了其实还是各个学校自主命题的。这些专业一般竞争都不是很激烈,从收分来看今年普遍都要比去年低,但是今年的考题普遍难度都大点。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这两个专业仍然是考研的热门专业,想考这两个专业的还是需要比较强能力的。教师教育学院南师大除教育科学学院外,还独有教师教育学院。这个学院号称教师培养的摇篮,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如果有志向投身于教育行业做老师的的同学可以看过来。教师教育学院大部分是学科教育,这些学科教育专业都是大热门,毕竟是南师大的招牌。学科教育难度大,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南师大占优势。南师大的学科教育收分很高,出的题目也比较灵活一些。这点大家可以去参考历年的真题,印证研研的话是不是说的正确。从考研竞争的角度来看的话,竞争激烈点的是语、数、外。因为这几个专业的本身的特性就业面很宽,无论是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甚至是大学,都有很多就业机会。这几个专业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保录的同学也是比较多的,而且南师大的学科教育有各种各样的计划,南师大每年都有一个和其他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计划,比如去年语文就有6个和盐城师范和江苏第二师范的合作培养名额,数学也是6个。今年是淮阴师范,再去掉农村师资计划和985调剂的,也就没剩下多少了。从考研竞争的角度看这些专业报录比也是比较高的,18年的报录比还没有统计,19考研的宝宝们,只能参考17报录比了。基本都是10:1以上的,英语甚至高达27:1。从分数的角度看,今年南师大333教育学综合难度较大,从教育科学学院的那些专硕也可以看出来,一般均分都要低20分左右。当然这个也有可是今年的考研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现在不好说。因为报录比还没有统计,但是这个情况概率不大,因为南师大这几年考研都是很热门的。尤其是19考研的同学们,大部分同学在看到今年的考研情况会选择南师大,所以给你们打个预防针。其他专业的考学科教育难度也不小,毕竟都是考研热门专业。大家可以和17考研数据对比起来看。不同专业之间也可以参考下,因为这些专业毕竟有350分考试内容是一样的。同学们要结合不同科目的真题难度,估算自己的能力。商学院商学院是很多大学都竞争比较激烈的学院,南师大同样是这样。南师大的经济学专业主要是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也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有四个二级学科招生,招生人数都是很少的,基本统招都是三四个人。还有一个金融专硕和企业管理,统招人数在10人左右,这些专业都是考研的大热门。从考研的竞争角度来看18考研难度要比17考研难度大,因为今年数3的难度比去年大很多,但是均分和去年比起来差别不大,甚至很多专业均分比去年还要高。反映出18考研南师大的这些专业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这也是招生人数少的通病,不稳定,要是报名人数一多,就很容易爆炸。但是南师大的应用经济学和省内其他211对比,比如河海,苏大,南理工这些都要简单些,而且19考研我觉得竞争会下降点,推荐报考。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录取人数比较多的是英语专业。但是这几个专业又是竞争最激烈的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专业招生人数都还算是比较多的。但是今年的收分基本都在380分以上,难度很大,而且这些专业的报录比也很高,今年估计会比去年的高。19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下笔译和口译,预计难度要下降。小语种语言文学的专业招生人数都是个位数,而且少的可怜,统招都是一两个人,甚至俄语专业已经连续两年没有统招了。这其中热门语种竞争大点,日语今年还没有统招,要么保录,要么就是调剂的。19考研报这些专业的同学要看下今年的推免名单,再做决定。文学院南师大的文学专业还是很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每年都有四五百个人报的专业,可惜只招10来个人,当然不包括推免的人,收分也很高,这两年收分均分都在382分左右,报录比妥妥的超过20+。建议有实力的同学报考。中国古代文学,南师大是考研最热门的学校,没有之一,这是就报考的人数而言。报录比20+,18考研的推免人数比17年多了将近一倍。统招人数22人。考研均分都在370分左右。当然古代文学专业在江苏还是非常有名的,仅次于南大。对比文学院的这些专业,考研的总体难度都是比较平稳的,但是稳中有升。很多专业的均分都要比去年的要高,当然也有低的,但是对于考研的热门专业来说还是希望大家好好准备,因为这些专业考研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文学类的专业报录比大多超过10+,有些报录比甚至超过南大。当然生源不同,考南大的一般是其他985的或者211,而考南师大的一般是二本或者一本的同学,还是推荐有实力的同学考虑。数/理/化学院南师大是一个人文情怀浓厚的学校,理科类的专业不算是强势专业。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毕竟是南师大。再不济也能考个教师资格证去应聘下老师吧?当然这个是开开玩笑的。哈哈。南师大的数学专业招生人数很多,是一级学科招生。18考研南师大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考研的难度不小,无论是报录比,还是收分对比其他211还是有点高的。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理工科的专业报考文科类的学校会简单点。但往往会造成撞车的现象。应用统计专业是211的正常难度。其他专业的话大家参考数据,其实这些专业放上来也就是给部分同学参考下,因为有些同学的基础不是很好。其他专业这里放的专业都是一些小学院的专业,比如说电气类、计算机类、汉语国际教育类、环境工程类等等。因为这些学院的专业比较少,但是呢,又有很多同学想考,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热门专业。南师大的工科类的专业竞争都不是很激烈,但是实力也不是太强,具体的数据大家参考表格。南师大专业还有很多,其中不乏有些很厉害的专业,比如地理科学院的一级学科地理学,二级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学、动物学,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是江苏地区心理学专业性最好的。还有很多,比如理科和工科,这里就不一一说了,留点空间让大家和研研交流,哈哈。总结:南京师范大学在江苏省内认可度很高,省内考研难度仅次于南大,各教育行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教育学包括文学相关专业推免比例高,统考竞争激烈,常有数百人争夺专业几个名额,因此报考南师大教育类专业的同学要慎重。不建议实力一般的外省同学报南师大。
全文我将先介绍下读研的好处,在介绍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介绍下怎么样才能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读研的好处第一:平台更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可以更好的继续深造,毕竟博士更吃香;第三:学习专业知识,跟着导师出外业增长见识,自己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东西相对来说比较难以实际表现出来。但是当你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思维方式和你本科的时候一定是不一样的;第四:遇到了好多好多更优秀的人,更有趣的事,第五:平时你在著作中看到的大师,现在活生生出现在你面前;第六:以后工作的选择更广,工作环境更优雅,社会地位高等等的好处;第七:人脉更广,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同一个圈子。以上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读研的优势,当然也不排除优秀的本科生发展的比研究生好,但总体上研究生还是比本科生发展得好。我国有很多很多的高校都有研究生招生资格,下面昌鸿老师接着介绍一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以及怎么顺利的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师生规模1963年,著名苔藓专家陈邦杰教授招收了我校第1名研究生。1978年,学校成为首批恢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1996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试点单位。目前在读研究生12735人,其中学术型7082人,专业型5653人;博士研究生1581人,硕士研究生11154人。研究生院历史1997年学校成立研究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2003年,改建为研究生部(党委研究生工作委员会);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师资规模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等。如何顺利考取第一:合理有序地安排复习时间,全力以赴的投入,不要在沉沦在游戏的世界里;第二:养成习惯,重建信息,学会吸引力法则;第三:保持10小时以上的高效复习;第四:做好以上3点,那么考研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买到好的复习教程,其中专业课没什么好买,就是课本历年真题(如果是学校自己命题,就联系研究生院拿到历年真题),政治就考前狂刷题,数学狂刷高等数学课后习题,配合考研历年真题,那么最关键的就是英语,现在市面上很多英语教程,昌鸿老师去年刚认识一个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当时他的英语是那批研究生里最高,在经过和他交流以后,知道了他所使用的英语教程,他除了刷英语的历年真题,买的辅导书就是何凯文老师出的英语备考书籍,在这里昌鸿老师也推荐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购买来学习,可以直接在下面点击查看喔。上面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问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我将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1、本科生2019届推免名单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推荐2019届优秀本科生为免试研究生名单公示》:南师大2019推免生共583人。推免生名额最多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强化培养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文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2、保研率 2015年,学校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投放招生计划4000名,实际招生4037人,覆盖了本科第一批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新疆定向、提前体育、提前艺术等多个类型,其中通过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方式招生90名。2019届毕业生约4000人。保研率:14.6%。3、保研去向 继续留在南师大深造:221人保研其他高校:362人。网络抓取数据去向如下:保研北京大学9人。保研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1人。其他院系未抓取到数据。保研中国科学院大学13人。去中科大8人。去南京大学53人。厦门大学6人。中山大学4人。保研山东大学6人。姓名、专业对比,去向如下:复旦17人,交大7人,浙大13人,东南大学21人,同济大学2人,天津大学7人,吉林大学4人。保研华东五校合计98人。4、深造率考研率:12%。出国留学率:11%。总体深造率: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