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让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走出来 让地方创新需求走进去宋王之猛

让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走出来 让地方创新需求走进去

作为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一个关键突破口,新型研发机构既是高效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也是贯通产学研的桥梁和纽带。记者了解到,目前落户南京的182家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来自清华、北大等32所国内高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12所海外高校,以及中科院17家院所等科研机构。依托新型研发机构,让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走出来,让地方创新需求走进去,南京科教资源潜力正变身创新发展新动力。60%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由“双一流”高校组建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去年底签约落户江宁开发区。在环保技术上,研究院有自己的“王牌”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做技术“后盾”;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大环境学院副院长李爱民亲自“坐镇”。研究院负责人梁英告诉记者,研究院同步成立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打造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创新平台,并实施以水专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核心的“技术二次开发—成果孵化—联盟集成—平台推广—机制保障”全链条科技成果与产业化转化路径。今年上半年,江北某环保项目招标,项目涉及VOC有机废气治理和尾水处理,研究院孵化企业南京华创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顺利接下了工程。装个手机APP就有可能泄露个人隐私——如今,网络信息安全备受关注。今年1月底,由东南大学、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和江宁开发区4方共建的南京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院签约落户南京江宁开发区无线谷,东大学科带头人、研究院掌门人胡爱群和他的东大团队踏上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产业化之路。胡爱群告诉记者,以前他和团队承接了不少企业的产业化项目,但仅限于订单合作,比如企业有什么技术需求,他和团队就负责提供解决方案。研究院成立后,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团队成员更加得心应手。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走出“围墙”,实现产业化,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南京已有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和国内“双一流”高校合作共建的占65%,其中,与清华大学(清华研究院)合作的有9个,与南京大学合作的有20多个,与东南大学合作的有20个左右,与国际高校院所合作的有9个。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开展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的占35%,不少研发项目处于前沿领域,市场前景看好。名城携手名校,创新合作共赢让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走出来,让地方的创新需求走进去——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全市出现名城携手名校,创新合作共赢的生动局面。今年8月,《南京大学关于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细则(试行)》发布,明确提出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助力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双一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以“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为特征的成果转化途径。南大还专门成立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提供全链条产学研融合服务。截至目前,南京大学与南京已共建成立2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是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中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最多的。“原来,教授们手捧着技术找人投资,现在,一个研究院背后有强大的教授团队进行技术支撑。”梁英说,对于高校来说,成立新型研发机构还带来了“意外收获”——教授们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课题源源不断,因为有实践数据支撑,论文引用率相对也大大提高。经过整合设立的15个高新园区正逐渐成为名城携手名校的创新主阵地。根据最新发布的高新区(园)创新发展“三季度榜单”,15个高新区(园)新增科技企业、发明专利申请、企业研发投入等创新指标均提升明显。搭建校友“朋友圈”,创新集群加速崛起大批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背景的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也撬动了南京庞大的校友经济。东大校友总会秘书长姚志彪告诉记者,东南大学在全球约有31万校友。今年上半年东大校庆活动,全球100个左右校友会来了86个校友会负责人。总会专门组织他们到江宁区实地考察,并开展了南京创业创新政策推介活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南京江北新区签约共建的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是首批落地南京的新型研发机构。“团队里很多人都有清华背景,就连原来在扬子石化工作的师弟、清华大学硕士张奇也被我拉来做了副总,专门负责对接清华产业化项目。”研究院总经理游石基介绍,目前,清华大学一批科研成果正在这里加速转化,包括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和高分子液晶聚酯开发等项目。其中,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横跨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两大领域,产品对于工业领域和健康家用净水领域均有显著价值。随着新型研发机构带来的创新资源,一批创新集群正加速崛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发区依托雄厚的产业资源和仙林大学城丰富的科教资源,牵头规划建设了“中国(南京)智谷”。通过深化与南大、北大、南邮、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了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15家,落户人工智能企业达120多家,预计今年人工智能企业营收将超过100亿元。依托与秦淮区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高频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电科第五十五所正瞄准深空探测、卫星遥感、空间通信、安检成像等市场加快研制攻关,同时布局太赫兹技术、毫米波芯片、光电集成器件、碳纳米管及石墨烯5大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最终目标是打造国家级水平的高频器件产业基地。本报记者毛庆

内成

22个项目、总投资 215亿元,云天励飞、中兴AI项目等落户南京

集微网消息(文/春夏)8月2日,2019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创新发展(深圳)恳谈会在深圳召开。通过此次会议,南京江北新区吸引总投资215亿元,成功签约并促成合作项目共计22个,包括云天励飞人工智能华东总部项目、中芯芯片项目等。(图片来源:南京江北新区)云天励飞人工智能华东总部项目据悉,云天励飞人工智能华东总部项目将落地南京软件园。据南京江北网报道,云天励飞人工智能华东总部项目投资方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首次与江北新区合作,将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布局,构建云天励飞华东区域运营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以及“AI+”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健全AI创新发展体系。中兴耀维人工智能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兴耀维人工智能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投资方为中兴耀维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通讯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的子公司,拟在南京软件园注册成立新公司,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辅以机器智能、运营智能的新兴科技人工智能公司。中兴耀维人工智能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主要聚焦NLP平台的第三代迭代,深化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平台以及智能运营平台的运营服务,完善知识图谱库、建立语料中心,优先支撑江北新区政务、中小微企业的智能服务,力争建立服务全国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旨在建成全国首例创新型NLP智能服务中心。江苏长晶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研发中心深圳长电科技有限公司为江苏长晶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功率器件、分立器件和汽车电子等半导体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现有产品种类近10000种。九天睿芯高效模数混合计算项目深圳市九天睿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效模数混合计算,促进AI应用成为主流。该公司专注于传感器端设备的模数混合神经网络处理器的研发,目标是用主流CMOS技术实现超高能效神经网络处理新型架构,其独有技术已获得美国专利授权。公司的高能效神经计算芯片已成功流片。中芯芯片项目中芯芯片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由三院院士马佐平与南京米加物联科技集团共同成立,投资金额1000万美元。公司总部设在南京江北新区。目前主要开发非接触接近传感器和交流电机变频控制芯片。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产业化建设项目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产业化建设项目由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资,将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建设实验室、中试基地,并进一步推进产业化建设,用于LCP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的工艺研究和技术落地转化。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应用技术中心参与建设的一个技术转化平台,主要针对高分子材料和高性能半导体材料进行生产工艺的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盈利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技术、新工艺。生物液相芯片及多重检测技术研发及生产基地德国胡曼生化诊断有限责任公司拟在南京生物医药谷设立新公司,专注于生物液相芯片及多重检测技术研发及生产,并已完成部分前期开发。首期专注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指标的多重检测,并有望在短期内将仪器及配套试剂推向市场。江北新区智能制造大数据平台该项目拟在江北新区建设智能制造大数据平台,打造制造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帮助政府掌握制造业发展情况,把脉制造产业上下游链条,助力政府补链、强链、引链,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校对/小北)

车魂师

双院士在宁联手打造新研机构,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揭牌

中国江苏网6月24日讯(通讯员 白高萱 记者 韩震霞)今天下午,由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办的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也是今年南京创新周活动在秦淮开展的一次盛会。活动现场,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南京市市长韩立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为“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由王泽山院士联合丁文江院士打造,系南京市首家双院士持股建设的新研机构,重点解决新材料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未来纳米石墨硼复合材料等一批新型技术将不断投入应用,形成产业链,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增添动能。此次活动还有4个项目集中签约,涵盖了智能制造、光电技术、区块链产业等领域。其中,江苏英普区块链产业研究院项目总投资额8000万元,由容淳铭院士领衔,依托挪威斯塔万格大学网络服务创新中心,以区块链基础技术研发及改进为突破,从区块链产品行业应用平台和区块链应用场景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布局。为助推秦淮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和科技成果落地,白下高新区创新举措,牵头聘请一批学界泰斗、业界精英担任秦淮新产业发展顾问。首批专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怡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李海波,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勇杰,南京创熠呈益天使基金合伙人钱玮四位知名行业专家学者组成。此外,活动现场还为白下高新区研发机构兑现了千万元新研绩效奖,6家机构共获得市级绩效评估奖励1150万元。

孔明灯

他们“打入”高校内部,是为了什么?

2019年年底,南京市“百校对接计划”正式启动,首批32名由各区选拔推荐的市人才科技专员肩负重任,陆续踏上赴全国各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求“才”之路。由南京江北新区选拔推荐的梁洪基、李晓惠、吕彪三名同志,分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挂职。一年来,他们奔波两地,全力当好江北新区与高校院所之间科技人才合作的“联络使者”,在南京“创新名城 美丽古都”战略的相关政策宣传、促进校地融合发展、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人才项目落地等方面取得诸多成绩。立足新区产业,精准对接需求“初到挂职岗位时,为了迅速融入陌生环境,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时间主动拜访学校教授和学者们,这样才能准确抓住天津大学和江北新区科技合作的契入点。”来自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的李晓惠,作为首批科技人才专员,被派驻到天津大学科研院担任副院长。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李晓惠认真学习并研究天津大学的基本情况。“百校对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根据南京创新合作的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基础,精准梳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资源,最终实现校地、校企精准、有效对接。”为实现这一目标,李晓惠积极推动天津大学最具优势的化工学院与江北新区新材料科技园开展技术对接和平台建设数十次,协调并帮助南化研究院、扬子石化、南大环工院、荣欣化工等企业顺利开展与天津大学的合作。其中南化研究院和天津大学共同申报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总投资达3000多万,双方签订协议共建化工领域工业示范平台。由江北新区研创园派驻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吕彪,他的目标就更为明确:将半导体、集成电路作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主攻方向。“根据南京市‘4+4+1’主导产业体系,以及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产业定位,我早早就在脑海里画下了路线图,重点关注处于技术前沿、具备一定产业化基础的细分领域,深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强化招才引智的精准性。”吕彪对南京市“一号文”、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人才十策”等各项人才、产业政策了然于胸,做到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并且为重点团队和重点项目“量体裁衣”,制定出个性化的招引方案,强化项目服务的“实效性”。谋定而后动,通过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步骤和计划,吕彪先后成功推动南京同畅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的落地、发展;推动曾安等半导体研究生校友申报并入选了市区两级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落户三维降噪项目、光电子器件研发项目、毫米波雷达芯片项目……被派驻到清华大学的科技人才专员梁洪基,以信息梳理为抓手,稳步构建校地互通的合作桥梁。围绕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核心产业,他对清华大学电子系、微电子系、自动化系、生命科学院、医学院等生命健康与集成电路研究相关院所逐一拜访。通过逐一分析、针对筛选的形式,梁洪基对清华大学内部信息进行了汇总,形成了一系列关键联络名单,共计4万多字。项目是对接的核心,人才是对接的枢纽。一年来,梁洪基致力于推动南京吉芮康生物科技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成功落地;与李晓惠一同推进新区与清华大学天津高端院的战略合作,并协助南京清研传动装备研究院申报新研成功;牵线桦冠生物、征祥医药等项目入驻江北新区;协助新区人才企业对接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李俊华教授团队合作培养博士后人才;为新区引入清华大学相关创新创业人才近十名。工作胸怀全局,推动合作共赢高校院所富集了大量的科研资源,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如何在资源对接时将科技人才专员的“单兵作战”转变为“群体作战”,形成合力,考验的则是科技人才专员们的工作格局。南京市江北新区相关部门在科技人才专员派驻之前,就一再叮嘱他们要胸怀全局,围绕全市创新名城建设来开展工作。对接资源的时候,既要考虑本区的合作空间,更要站在全市的高度统筹谋划,让高校的优质资源为全市所用。众所周知,清华大学在科技资源、校友资源方面属于国内顶尖平台。梁洪基在依托自身资源进行校地、校企对接的同时,积极服务上级部门和友区需求,推动跨区合作,深挖合作潜力,促进共赢发展。一年来,他面向南京市整体,积极服务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驻京办等上级部门,以及南京友区的对接合作需求。“我们不仅要当好‘播种机’,更要做好‘创新名城’的宣传员。‘百校对接计划’是一项长期战略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李晓惠在天津大学履职时,时常宣传南京,宣传南京的新型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引进、产业支持等政策。在南京市科技局主办的“赢在南京”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海选赛天津站、天津大学生各类杯赛等多个场合,她都作了主旨演讲。同时和相关获奖企业和个人建立了联系,引导有意愿落户的企业来宁开展实地调研。她积极协助天津地区大学生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研电赛、世界半导体大会等大型活动,帮助天津地区师生深入了解南京的产业发展。主动谋划设计,思路带来出路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让校地合作的推进面临严峻考验。受疫情影响,天津大学按照教育部要求只允许毕业生到校,教师90%不到校,机关岗位不到30%上班。自己的工作难以开展,怎么办?李晓惠没有选择等待,她及时调整思路,谋求出路。疫情之下,她多次赴北京、天津相关校友企业拜访项目负责人,整合校友资源。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天津市政府联合共建的高端研究院,该院是集协同创新、产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转化和产业孵化平台。李晓惠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她要尽全力推动高端院相关科技成果落地江北新区。从零开始对接,李晓惠多次赶赴位于天津东丽区的高端院商讨校地合作方案。即使在自己的父亲患癌手术期间,她依然不忘使命。父亲手术结束,她给父亲请了护工照顾后,便又一头扎进了工作中。李晓惠始终认为,只要方向正确,就值得拼尽全力去付出。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创新周期间,高端院和江北新区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经过李晓惠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推动,高端院和南京清研传动公司开展具体合作,引进了清华大学教授柴建云人才团队,在南京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7月,双方合作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顺利实现市级备案。芯片是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的主导产业之一,然而芯片产业也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作为“新金融中心”,江北新区目前集聚了各类金融企业500多家,新金融机构200多家,落地300多支基金,基金规模达5000亿元。在引进芯片项目时,吕彪就想到了利用基金等新金融工具为“芯片行业”赋能。在对接国内三维空间降噪方案提供商安声科技时,吕彪就了解到公司一直希望有高集成度国产芯片,因为这样可以使成本降低50%以上,但公司面临的最大困难依然是资金缺口。经过吕彪的协调、沟通,江北新区产业引导资金投资3000万元、扬子盛世投资1000万元,安声科技顺利解决了资金需求,三维降噪项目成功落户江北新区。搭建友谊桥梁,共谋未来发展一年来,在李晓惠的努力下,天津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的互动愈加频繁与默契。“我真的从内心喜欢这份工作,它不仅让我得到成绩上的满足,也让我收获了友谊。”李晓惠说。阳光、谦逊、低调、工作有热情和想法,是天津大学师生们对李晓惠的一致评价。该校环境学院的一位老师曾感慨道,没想到江北新区的干部如此拼命,我们也要派出老师赴江北新区学习。于是,在2020年江苏省科技镇长团选任时,天津大学首次派出一位副教授来到南京江北新区挂职。工作仅短短一年,李晓惠就收获了天津大学科研院领导和同事们给予的高度评价,认为她能俯下身子,放下面子,扎根高校,深入实验室,和学校老师学生们打成一片,真正融入了高校师生当中,开创了天津大学和江北新区诸多合作事项的先河。“这样的好干部,多多益善,天津大学永远是你的家。”离开的时候,天津大学科研院领导一再叮嘱李晓惠常回家看看。主动融入高校,努力扩大“朋友圈”,梁洪基通过深度参与清华大学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五年一届)重点工作,撰写校长、副校长科技合作方面文稿近十篇。尤其是去年清华大学对外封校期间,为了不浪费派驻时间,争取学校各部门支持,梁洪基承接了《清华大学2030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蓝图》初稿撰写,加强了与清华大学各职能部门的了解和沟通,树立了南京干部的良好形象。为此,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于去年10月底专门调研江北新区,寻求科技创新方面合作,这是去年清华大学校机关科技部门第一次专门性调研。由于工作认可,清华方面主动提出,希望梁洪基能在原有基础上延长对接工作3个月,并积极支持江北新区干部继续派驻,通过进一步交流,建立双方的长期合作机制。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江北新区第一批科技人才专员,他们将合作共赢的种子播种在高校院所矢志创新创业的人才心中,吸引了一批最新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团队在南京落地生根,推动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南京开花结果。重任在肩、大道在前。江北新区新一批专员已经出发,相信他们必将以实际行动展现南京的城市形象和干部风采,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党群工作部 编辑|郑好 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合家欢

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及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正式入驻 茂名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签约

许志晖刘芳出席入驻暨签约仪式3月1日上午,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茂名国家高新区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入驻仪式暨茂名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签约仪式在茂名高新区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志晖,市政协主席刘芳出席。入驻仪式上,许志晖宣布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茂名国家高新区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正式入驻,并与其他市领导一起为研究院、中试基地入驻揭牌。据悉,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茂名国家高新区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是经市委、市政府决策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平台,目前已经引入了10支中试创新团队及10位领军、紧缺拔尖人才。随后,许志晖、刘芳等市领导见证茂名高新区管委会与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茂名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茂名高新区合作建设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形成集材料研发、孵化、产业加速于一体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共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定位高、市场效益好的新材料企业。许志晖、刘芳等市领导还前往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茂名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项目选址现场,实地了解中试基地、加速基地项目规划建设情况,并参观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展厅和实验室。许志晖强调,要做细做实中试基地项目,进一步细化项目资金、合作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内容,学习借鉴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经验,打造共性技术和专业功能性中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育成和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打造全国有名气的中试试验场所。要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加速基地项目落地见效,同时把加速基地项目的合作模式总结好、概括好、宣传好、推广好,吸引更多先进新材料项目来茂名,推动高新区产学研一体化有新突破。要在软硬件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和资本“双孵化”,大力提升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吸引力。市领导王创、吴刚强、李多民、崔锡明,市政协副厅级干部、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法定代表人、常务副院长章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院长纪红兵出席活动。记者 赵艺 通讯员 茂新 胡炜杰【来源:茂名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夏树

南京“两落地一融合”向纵深推进

南京“两落地一融合”向纵深推进刚刚在宁结束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上月底签约落地南京的清华南京智能制造研究院已经迫不及待地搭起展台“自我吆喝”。“股权分配已完成,本月底注册完毕,预计明年就能孵化和聚集一批智能制造相关企业。”研究院总经理何斌自信地说。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两聚一高”决策部署,发挥南京的禀赋优势,南京提出实施“121”战略——建设一个名城,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两个中心,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把南京建成最鼓励创新、最适合创新、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今年9月底,南京启动“两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工程,作为建设创新名城的具体抓手。时隔不到两个月,市委市政府举行“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第一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首批31个新型研发机构项目在会上签约。近期,已签约的新型研发机构纷纷装修进驻、招才引智、核名注册,标志着南京“两落地一融合”向纵深推进,创新名城建设渐入佳境。已签约新型研发机构正紧锣密鼓推进新签约的31家新型研发机构,将把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含金量高的创新成果用全新的方式推向市场,实现企业化和产业化。“研究院已经注册完成,运营公司也成立了,一切都在紧锣密鼓进行。”自11月28日和南京江北新区签约共建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以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游石基就一直在南京忙碌着。他介绍,研究院将为清华大学高分子所和清华海归提供技术转化平台,首个项目瞄准芳纶高科技合成纤维。江北新区专门为研究院提供了16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为了节省时间,研究院采取边装修边工作的模式,预计等明年3月办公楼装修完成时,产业化也将有突破性进展。南京工业大学是我市较早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的高校,由其参与建设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是新签约的31个新型研发机构之一。所长邢卫红介绍,研究所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首批专业研究所,通过“一所两制、统一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平台。上个月,南京江北新区、膜所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南京工业大学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以股权为纽带组建混合所有制研究所(南京工大膜应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形成以科研团队为主体,高校院所、地方平台、社会资本等各方参与的利益共同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引领南京膜产业发展和支撑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邢卫红说。相比于膜科学研究所这样的本土转型,签约落户高淳区的浙江大学苏工院南京健康产业研究院则是崭新的外来面孔。操盘该新型研发机构的是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继术,他同时兼任新成立的南京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他告诉记者,与以往的研究院不同,研究团队价值实现的方式不是单纯拿工资,而是股权激励。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企业化管理,实行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创业导向和薪酬制度,呼唤实现价值梦想和创富梦想的人。实行创新和创业联动的人员无缝流动制度,只要研发或转化需要,研发人员随时可转到研究院,也可从研究院随时转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里?何为新型研发机构?最近,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称:新型研发机构是以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多主体方式投资、多样化模式组建、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化模式运作,集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为一体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创新机构。在南京的实践中,新型研发机构把握了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依托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技术要国内领先。二是平台上的成果是可以产业化,有市场需求的。三是通过多元所有、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企业化公司。四是发挥团队的作用,突出人才团队的价值,团队占大股。五是给这个团队配社会资本,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六是政府帮助开拓市场,提供服务。核心是把市场的力量发挥出来,把体制机制的活力激发出来,让技术成果在很短时间内走向市场。传统研发机构往往承担了众多社会职能,掺杂了多种因素,导致功能定位不清。南京此次建立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机构功能定位上区别于传统研发机构,不仅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还更加关注前沿研究及注重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南京如何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专家提出了建议: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确立人才(团队)持有多数股份、政府投资平台等参股的多元股权结构。紧密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管理、善于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开发、管理咨询、融资等科技服务,支持创新创业,孵化优质企业;发挥国际和国内科技合作的桥梁作用,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基地作用,使其成为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蓄水池,成为利用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纽带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向瞄准主导产业上个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提出构建“4+4+1”的全市主导产业体系,即:打造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和科技服务、文旅健康、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探索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同时,按照“一个牵头园区、一个管理机构、一个国资平台、一个主导产业”,整合设立15个高新园区。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南京将围绕“4+4+1”产业方向,进一步强化高新园区作用,指导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差异化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培育更多优质项目,努力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到2020年,南京将建立以提升区域技术服务能力和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形成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领军型企业的梯次成长链。对于这批全新面孔的新型研发机构,各区积极性颇高。白下高新园区管委会主任於朝勇介绍,白下高新园区和相邻的南理工已合作多年,但多为建载体的传统合作,而这次签约共建的南理工VR研究院则将通过市场化模式,将南理工的技术、团队导入园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记者了解到,还有更多新型研发机构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计划作为第二批签约项目。本报记者 毛庆

博格曼

重资5000万设立新材料研究院 桐昆股份意欲何为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桐昆股份”)1月2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基于未来公司技术发展战略的需要,公司将以自有资金在桐乡设立一家以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公司,以此作为创新平台来进一步实现公司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再提升。桐昆股份拟设立子公司的名称为浙江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拟为5000万元人民币,桐昆股份占新设公司股权比例的100%。经营范围包括 PTA、纺丝助剂、纤维、乙二醇锑、液态钛白粉、雾化硅油等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研发,知识产权运营,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服务。公开资料显示,桐昆股份是全球化纤行业龙头,涤纶长丝产销量连续十多年全球第一,国内占比约16%,全球占比约11%。公司当前PTA产能近400万吨,涤纶长丝产能近620万吨。兴业证券研究员认为,桐昆股份近年来公司涤纶长丝产能整体保持增长。根据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披露计划,桐昆股份2019年新增长丝产能120万吨,预计2020年新增涤丝产能50万吨。从长远角度看,公司将继续扩张聚酯涤纶产业链,规划500万吨PTA和240万吨涤纶长丝产能,未来公司产销量也有望保持增长。桐昆股份此前发布公告,预计2019年的净利润为28亿元到30亿元,同比增加32%到41%。报告期内公司聚酯纤维、精对苯二甲酸行业持续保持有序竞争,产品毛利率保持在良好水平。公司新建项目投产同比2018年有所增加,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来源: 化工新材料网

动与过也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召开内资企业总经理座谈会

1月16日下午,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召开内资企业总经理座谈会。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参加座谈会。 会上,新区相关部门与新材料科技园32家企业负责人就2019年度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如何谋求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陈潺嵋代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广大艰苦创业、冲锋在前、建功立业的新老企业家们表示感谢。 陈潺嵋指出,新区始终把促进企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在技改投入、增资扩股、科技人才、总部经济、企业研究院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她希望企业家们能抓住机遇,用新思路化解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自身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陈潺嵋还表示,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企业发展,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当好企业“娘家人”,做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她勉励在座的企业家们要高起点布局,加速完成传统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同时注重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关注企业员工成长,培育发展动能,为新区保增长、促发展、增和谐作出更大贡献。新区环保水务局、行政审批局、新材料科技园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天乐

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在宁揭牌

6月24日下午,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大会举行。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丁文江共同为研究院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防空兵学院教授刘怡昕出席。揭牌仪式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落户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王泽山院士、丁文江院士领衔创办。研究院瞄准世界材料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材料研发与制备技术平台的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研究成果产业孵化引领相关行业发展。副省长马秋林,市长韩立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丁文江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韩立明对研究院的揭牌表示祝贺,向支持参与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高校院所和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她说,在创新名城建设的大棋局中,“两落地一融合”是“先手棋”,新型研发机构是“当头炮”。新研机构对于创新资源粘合、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米”作出了重要贡献。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的设立,不仅契合了国家的重大需求,也为南京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我们将按照“宁满意”要求、发扬“店小二”精神,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全过程、个性化服务,助力研究院创新、助推研究院发展,共同把研究院打造成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靓丽名片。韩立明表示,南京将进一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加快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更强竞争力。全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切实提升高端研发能力和技术源头供给水平,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前沿性科研成果,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充分调动产学研、金介媒等各方力量积极性,加快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合力抚育成果转化“大森林”。尊重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认真落实鼓励创新一揽子政策,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技术应用场景,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更多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真正把南京建成近悦远来、追梦圆梦的创新创业之城。活动现场,高活性金属联合实验室同时揭牌。【来源:南京日报南报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周颂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加快推进封闭化管理

中国江苏网讯 9月17日,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伟带领新区相关职能部门到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专题调研推进新材料科技园封闭化管理工作,新材料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建宁、副主任康政虹陪同调研。王伟强调,要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加快推进科技园封闭化管理,要着力于“抓重点、啃难点、守节点、出亮点”去推进落实新材料科技园封闭化管理。抓重点“目前外环路道路东西段正在推进征迁工作,中间段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当天一早,王伟一行直奔科技园封闭化管理外环路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汇报了当前项目的进展情况。为解决省道穿园而过带来的封闭化管理“先天”难题,新区下决心用“后天”补“先天”,决定建设一条高标准的外环路。因此,外环路的建成与否直接关系到科技园封闭化管理的效果好坏和水平高低。据介绍,外环路设计全长12.75公里,目前除六合段(1.3公里)和拆迁影响段(4公里)外,其余7.4公里己全面开工建设,已开工断面施工进展符合总体序时进度计划。外环路建成后,将作为新区快速路网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省道功能。同时也将作为科技园东区的重要货运通道,增强与西坝港区的联系,大大提升科技园交通出行品质。王伟指出,解决“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是这个工程的重点,并勉励现场人员攻坚克难,再接再厉,确保年底实现外环路建成通车。啃难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技园封闭化管理在探索中稳步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并攻克了不少难题。例如,封闭化管理项目涉及到的拆迁任务重、时间紧;外环路建设范围内涉及多条管廊、管线,圩区地质条件也为工程建设增加了难度;重点保障项目危化品停车场建设,在新区乃至全市仅此一例,缺少经验和操作范例可循。在听完科技园副主任康政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后,王伟要求各相关部门,放下思想包袱,克服一切困难,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加强创新与工作协调,高标准打造科技园封闭化管理,为科技园企业以及新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守节点到2020年底实现对科技园的整体封闭化管理,这是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委对化工园区实现规范化管理要求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此项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新区相关职能部局的支持与配合。其中,外环路工程建设,不到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立项、招标、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实现了进场施工。在建设过程中,指挥部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强力推进工程,通过倒排工期明确关键线路和节点、合理优化设计方便快速施工、开展劳动竞赛和奖优罚劣等措施,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目标。调研过程中,王伟反复强调了“2020年底”这个时间节点。王伟要求,各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责任担当,将科技园封闭化管理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必须不打折扣,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出亮点在现场调研中,王伟还要求,科技园及建设部门,在封闭化建设及后期管理中,要充分挖掘特色亮点,注入文化底色,打造生态园区,将整个封闭化管理效果最直观地体现在“变化”二字上。在系统机能方面,王伟要求科技园继续加强信息一体化建设,强化全过程监管,实现全局监控一体联防,精准应急响应。以打造国内先进的封闭化智慧园区为目标,力争为国家标准的出台提供参考,为其他化工园区封闭化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夏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