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23日讯 南京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院落户六合高新区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项目的产品和研发情况怎么样?有了哪些新成果?未来发展规划如何?我们对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郑春燕进行了专访。智能装备项目全部达产后 总年产值约20亿元记者:郑院长您好,我们看到,刚刚在签约仪式上,智能应急管理装备已经正式签约。请您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情况。郑春燕:好的,智能应急管理装备项目是我们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的孵化项目,该项目是落实南京市政府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落地项目,依托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科技研发优势,从事智能应用管理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致力于智慧应急管理、信息通信装备及信息技术服务三大业务板块,以及智慧应急管理、卫星与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系统集成、检测计量、智库服务六个业务单元,该产品与系统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人防、水利、电力、地铁等重点部门和领域。该项目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落实新装备行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选址六合高新区,计划总投资5亿元,购置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生产设备,建设智能应急管理设备生产线,打造新装备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分三期进行,全部达产后,部分产品如车载探地雷达监测车、综合管道检测机器人、地铁轨道多功能检测车、双通道管线雷达检测车等可实现2000台/年的产能,总年产值约20亿元。落户六合一年 已有7项研发产品入选南京“创新产品目录”记者:郑院长,您刚刚说智能应急管理装备项目是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的孵化项目,我们了解到地下空间研究院落户六合高新区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我们的产品和研发情况怎么样?郑春燕:是的,我们地下空间研究院是去年3月20日由省委常委、市委张敬华书记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孝民书记共同揭牌成立的,是南京市政府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成立的首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满潮任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去年8月份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备案,也成功获评2019年度备案通过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初创成长奖”。过去的一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孝民书记、葛世荣校长的支持下,在何满潮院士人才团队的努力下,我们研究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工作,不断落地产业孵化项目,目前已经有7项研发产品入选了南京市的“创新产品目录”。同时,我们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地下空间工程的产业链发展,从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咨询,到地下空间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再到智能应急管理装备,我们努力打造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创新成果:NPR新材料可广泛用于过江隧道、地铁隧道等记者:郑院长,您刚刚指出了地下空间产业链,有哪些具体的产品,科技创新亮点有哪些?郑春燕:比如何满潮院士研发的NPR新材料,它是一种可替代传统钢材的新型负泊松比材料,它是经过特殊的化学成分设计,加入稀土材料,特殊的冶炼和加工工艺,实现了高强度、高韧性、抗腐蚀、抗磁化,在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研究数据中处于领先地位,比普通的钢材强度高3倍以上,目前市面上没有同类产品,属于国内外首创。NPR新材料在过江隧道、地铁隧道、人防工程等软岩大变形隧道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也可以在抗震建筑、桥梁、道路等特殊领域,以及在高速公路护栏、汽车防撞梁、特殊构件等场景得到良好应用。另外NPR新材料是全奥氏体材料,具有无磁性的特点,在高达1T的强磁场下也不会被磁化,可以在军事领域得到良好应用。我们另一个创新产品,盾构TBM智能监控系统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江玉生教授的研发产品,通过对盾构机在隧道掘进的过程中实时监控,实现对盾构机各项施工参数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警,并清晰地显示盾构区间各级风险源的影响区域,实现风险预告、风险提醒,方便施工管理人员掌控区间整体风险分布状况,明确管控重点,同时还能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方便施工管理人员全面的对盾构施工的安全风险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我们还有非炸药空气爆破新材料,利用压缩气体实现炸药爆破的功能,提升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等等产品。人才引进:继续引进高端人才为后续项目积聚力量记者:郑院长,在这么多的创新产品背后,想必我们的人才引进工作肯定也卓有成效。郑春燕:我们研究院主要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人才团队来自矿大的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以及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去年,我们首席科学家何满潮院士、王文胜董事长分别成功入选南京“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人才和南京“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人才,成为南京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去年我们举办了创新周的分论坛活动,邀请了13位院士出席,会上成立了深地空间国际联合实验室,13位院士都成为我们聘请的专家委员会专家,为我们的项目研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同时,得益于南京市和六合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学校有8位教授在我们研究院兼职研发工作,我们还引进博士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硕士研究生5人,组成我们的技术研发团队。由此,我们也取得了发明专利14项、商标申请10项、软件著作权1项。目前,我们还在继续引进高端人才为后续项目推进积聚力量。未来发展:做产业集群,围绕地下空间做生态链记者: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地下空间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规划。郑春燕:我们还是要做产业集群,围绕地下空间做生态链。今年的市委1号文件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是围绕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今年的1号文更加强调治理能力、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更加体现战略导向。所以我们坚持做地下空间的产业生态链,涉及到地下空间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模块。新材料主要是围绕NPR新材料和非炸药空气爆破新材料进行企业孵化;新装备是围绕智能应急管理装备,做地下空间工程的安全装备,地铁隧道的智能检测装备等;新技术主要是和5G、物联网结合,推进盾构TBM智能监控系统平台、地下智慧停车系统、牛顿力学边坡检测系统、地铁隧道多功能检测系统、道路病害车载雷达探地系统、盾构出土量监控管理系统、盾构盾尾间隙测量系统、RD-js盾构导向系统等等。新装备就是我们今天签约的智能应急管理装备。我们联系大型的央企、国企,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共同在南京打造中国应急管理智能装备产业园。由地下要空间、由地下要效益,紧紧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人才与技术研发优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加快“四新项目”推进,为 “四新”行动做贡献。努力打造国家级地下空间产业创新中心、应用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地下空间产业创新集群。
PingWest品玩9月10日讯,据中国信息产业网消息,近日,字节跳动宣布将在南京成立研发中心,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两年内南京研发中心会逐步搭建约30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吸纳人工智能研究员、算法工程师和产品研发工程师等各类优秀技术人才。此外,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还将开设人工智能研究院,结合南京高等院校的科研人才优势和公司海量数据、先进技术优势,共同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基础核心问题并积极探索产品应用转化,培育更多本地人工智能人才,同时促进南京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发展。
01:131月12日,南京大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落地江北新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出席签约仪式。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位于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是由南京大学和江北新区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机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引领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的升级,提升南京市和江北新区医疗健康领域的行业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研究院将通过5年的建设,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学科体系,在结构生物学、精准医学和新药研发三个子领域分别提出原创性理论与技术,解决若干重大基本问题,转化优秀科研成果,孵化基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的企业。 市领导罗群、徐曙海、蒋跃建,有关区(园区)和部门负责同志,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教授代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拓展阅读当前,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成熟,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然而现有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 “人工智能生物学”(AI Biology)这一科学概念,致力于真正将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结构生物学、精准医学和新药研发等领域的研究,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的原创性突破。目前,相关研究课题已经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立项,并得到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响应和支持。研究院的建立将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平台保障,有助于高效整合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智力资源以及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领域的雄厚基础,快速推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突破与新技术应用转化,为南京市和江北新区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新华网南京12月6日电(记者邱冰清)近日,中国皮肤病学发展大会暨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皮肤病与性病学科领域内医疗、教育、研究、防治第一线的代表600余人出席现场会议。会议立“聚焦皮肤健康,协同创新发展”为纲,深入深化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我国皮肤病与性病学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除了国际皮肤科学青年学者“紫金论坛”外,会议现场先后为“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中国麻风博物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互联网医院”揭牌。据悉,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是在2019年成立的“全国皮肤性病专科联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由国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医疗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医疗机构组成。国内医疗机构19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本、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巴西等5国6家医疗机构加入该联盟。该联盟将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疑难罕见皮肤病会诊中心、感染性皮肤病分子诊断中心,通过定期开展会诊、培训、研讨等多形式学术活动,合作开展临床研究,打造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皮肤病学医疗合作网络,促进皮肤病学发展。中国麻风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科研楼内,设10个主题展区,陈展实物300余件,立面图文资料300余件,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麻风专题博物馆。该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承办,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协办。(完)【来源:新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忙忙碌碌的他,每日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他的身影常出现于教室、办公室和图书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逐梦少年——向茂铭吧!★个人名片★重庆交通大学2016级河海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向茂铭●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专业第一●获明德奖学金、明德奖学金提名奖、国家奖学金等7项奖助学金●获评重庆市三好学生等14项荣誉称号●获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等21项奖励●主研国家级、主持市级大创课题●已推免至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优秀与充实是他的标签大学期间平均学分绩点排名专业第一,所修80门课程中,73门达到3.5及以上。当问及向茂铭学习的方法时,他说:“进入交大,辅导员王世佰老师曾经分享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是个良心活,成绩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什么。其实,大学的考试想通过并不难,关键在于自主学习。老师希望启发我们的思维,可能会没有说明某个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这时就需要我们课下查阅资料学习,只要我们自己愿意去学,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与此同时,向茂铭还参加了大创项目,主研、主持国家级、市级课题,每日的时间对他来说都可以用争分夺秒来形容。忙碌与充实是他给同学老师的印象,也是给大学四年画上的圆满句号。在采访时他打趣地问笔者:“你知道10000毫安的充电宝可点亮台灯多久吗?”10000毫安的充电宝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充满两三部手机,而对于他来说却是每个夜晚的陪伴。他接着说道“写策划、改材料、做表格、写作业、背单词,每一个挑灯的夜晚,都是属于我的平凡生活。时间真的就是一点点挤出来的,专心做完一件事,并且今日事今日毕。”一路坚持,充分地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那些奋斗过的夜,吃过的苦,学过的知识终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回报你。比赛获奖是他的常态向茂铭努力拓宽学术视野,并积极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荣获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A类一等奖、E类二等奖和全国水利行业BIM应用大赛银奖等21项奖励。他说:“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坚毅的品格。尤其是团队竞赛,我们可以结识很多厉害又有趣的朋友。正是这些竞赛,改变了我对于课堂知识的认识,让我能够学以致用,也让我今后在困难面前更具有信心。”同时他还分享了比赛背后的故事,就拿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奖来说,这一段经历让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他说:“虽然我是学水利的,但是对于船舶知识其实并不是很了解,仅有的一点还是学习港口规划的船舶简介。为了能够更好地配合航运学院同学的工作,我只有每天比考研的室友还早起床,搬器材、做实验、改方案,并与队友一起讨论下一步工作。晚上收拾好所有实验器材,回宿舍时,大家都睡着了,我还需要上网查阅资料恶补专业知识。那时,甚至宿管阿姨都以为我失踪了,几次向辅导员老师询问我的情况。备赛期间的枯燥感与乏味感之强烈,一点也不低于重庆的酷暑,短袖不到一个小时就全湿了。记得有一次在三教的池塘边实验时,我们的模型船意外翻沉,也顾不得脱鞋,我就直接跳下去捞起模型船。最终,我们团队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决赛场上获得了A类一等奖、E类二等奖。”向茂铭也荣获2次国家奖学金等7项奖助学金,并获评重庆市普通高校三好学生等13项荣誉称号。当笔者谈及所获得的奖学金是如何使用时,他说:“我的第一笔国家奖学金给了我的奶奶。那时,奶奶已经是癌症晚期。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我,我是奶奶一手养大的,所以我希望她能够分享到我的人生第一桶金。至于明德奖学金,我用奖金去了日本,参观了向往已久的两所高等学府——东京大学与京都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大的时候,虽立秋,但东京还是很热,太阳很毒。体育场上,东大的学生仍在踢球锻炼身体,不禁让我想到日本足球厉害的原因。”读书弹琴是他的课余无论在校的时间每天有多繁忙,每有闲暇之余,向茂铭的身影便会出现在图书馆里。他说:“我日常比较喜欢阅读,在空闲的时候,就喜欢在图书馆看各种闲书,尤其是历史与物理方面的书籍。对于物理,可能比较令人惊讶,因为我爸爸是物理老师,小时候家里最多的书就是物理书,那时我最爱看《物理学史》这本书,书里将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介绍的十分详尽,每一位物理学家都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有时也挺后悔当时没选择物理专业。”弹钢琴是他最喜欢,也是坚持最久的爱好,他说:“我从小开始学习钢琴一直学到高中。在大学的寒暑假期,我也会去琴行练琴,感觉那是让我最放松的一件事。”在校期间,由于事务太多,没能在文艺活动上弹一首最爱的曲子,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南科院是他的梦想当笔者问及选择南科院的缘由时,向茂铭回答道:“是因为渠化工程学课上,我的老师杨斌教授提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参与发明了一种利用水能作为提升动力和安全保障措施的全新升船机——水力式升船机,并已建成世界上首座水力式升船机的景洪水力式升船机。水力式升船机理论、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的成套技术体系,这既是升船机发展史上的一次技术跨越,也在高坝通航领域创造出中国品牌,也正是这时,我开始对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产生向往之情。”大三,当他知道了保研政策,便开始争取保研。这一年对于他来说可谓是全年无休,那一年,是没有周末的——他依然是学习工作双肩挑,像一个满负荷运载的芯片,需要在办公室值班,去某一个部门领取材料,处理各种日常事务。然而课程的压力却丝毫未减少,由于专业课几乎都集中于大三,一周的时间几乎被填的满满当当。那时他还是永远坐第一排,仔细听老师的每一堂课,保证成绩的同时,还要跟着老师完成项目。那个时候,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尽量争取保研,累了的时候想到目标也就坚持下来了。他说:“有时,我也尝试过‘宅’的生活方式,但是感觉其实会更累,可能这也是我的缺点吧。”心怀感恩是他的另一面向茂铭说:“能够拿到保研资格,自己的付出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一直在默默陪伴与帮助我的老师。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人生最美的四年,遇到了最好的老师。他们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如此地热爱讲台和自己的学生。有授课从不拘泥于课本、课上会分享行业最新成果的王多银院长;有每节课都会推导水力学公式的周华君老师;有耐心指导学生课程设计的徐绩青老师等可爱的老师们。”他以傅翔老师对他的帮助为例,说道:“大二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大创,当时什么也不懂,但是在傅老师的带领下,我与小组成员一起选题、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实地调研。记得有一次,傅翔老师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从双福驾车带领我们去广阳岛大桥进行无人机对大桥裂纹的提取实验。平时,傅老师也会给我们分享他的科研日常,鼓励我们了解前沿知识,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最后就是交大与河海学院的培养。向茂铭说“在交大的时光很美,交大与学院给予了我很多的关爱与帮助。是交大培养了我‘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铺路石精神,是河海学院教会了我‘爱水知水,上善若水’的品德,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高中生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学长寄语写给学弟学妹:“我常常觉得,李子湖畔的时光,很长也很短——长到可以认真思考你之所爱、所喜、所恶,短到并没有太多时间犹豫和徘徊,而要争分夺秒,抓紧时间,不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远方,那留给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毕竟,未来很美,但她不会向我们走来,需要我们向她走去。同时,我一直觉得每一个交大人的心中,都应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李子湖,常去湖边散步,思考和审视自己,最后愿学弟学妹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李子湖。”父亲节图文征集父爱如山,给我们坚实的依靠;父爱似水,润泽着我们的心田;父爱无言,于无声处给予关爱。来源:重庆交通大学 策划:新媒体中心采访:胡艺瀚 封面:赵翎羽 文案:胡艺瀚 编辑:潘锦 王晗 郑琬蕾校对:丁南 责编:刘越 审核:陆志荣
中国江苏网讯 19日下午,德国海德堡外科学院院长、欧洲胰腺中心主任布克勒教授代表海德堡胰腺中心与江苏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书,宣布“南京-海德堡胰腺研究院”成立。江苏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自2014年成立至今,胰腺手术量从最初的每年50例发展至如今的1000多例。海德堡-南京胰腺研究院成立后,双方将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 (仲崇山 吴倪娜)
中国气象报记者刘若馨 孙啸报道5月18日,为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气象科技核心技术攻关,在2019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气象局分别与江苏省政府及南京市政府就共同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着力构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气象科技研发中心和气象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基地。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江苏省副省长费高云、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郑凯、南京市副市长霍慧萍出席了签约仪式。根据协议,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将共同建设研究院,在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应用、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共同支持研究院的发展,助力气象现代化、江苏创新省份和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研究院将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及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充分发挥江苏和南京的科技、人才、政策优势,按照国际水准、国家站位、江苏特色的标准,联合气象部门、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科技资源,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等气象核心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学科特色明显、研究队伍精干、运行管理高效、体制机制创新的现代研究机构。
南报网讯(通讯员 曹秋雯 记者 蒋琰)昨天,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与麒麟科技创新园管委会共同主办了金洽会主题专场活动之一的2017中国(南京)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宏图。现场,双方揭牌成立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长三角所友会,将打造国家级的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潘多拉盒车载后视镜和芯片、仿生机器鱼、教育机器人……论坛开始前,参会嘉宾在会场一睹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最新技术和产品风采。论坛上,各位大咖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机遇,为麒麟科创园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出谋划策。“芯片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类脑神经芯片技术、人工智能通用组建技术和芯片设计、开发、测试平台,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产业化。由于传统的芯片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希望打造出的芯片性能高、功耗低,达到人工智能的计算要求,可以应用在自动驾驶、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广阔的领域。”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健说,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将发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与人才优势,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优秀企业,推动麒麟科创园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将建设“一院、一企、一园”,即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中科智芯科技公司、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孵化园,总投资为2亿元,建成后将实现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产业的协同发展。与此同时,现场揭牌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长三角所友会落户麒麟,这将进一步加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与长三角地区人才技术的互动交流,提供合作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程健介绍,南京最吸引他们的是众多的高校与人才,而之所以选择麒麟科创园合作,是因为园区正在加快推进南京麒麟科技城建设,中科院南京分院及四家研究所不久将整体搬迁至园区,中科院系统资源逐步集聚在此,而且他们拥有良好的资源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麒麟科技创新园管委会主任曹海连介绍,园区早在2013年就明确发展机器人和智能产业,建成全国第一个综合机器人展示体验馆、全国第一个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机器人研发基地,拥有智能化焊接、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研发集成等一批人工智能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了5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及一批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今后园区将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及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为重要支撑,集聚各方力量,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动园区人工智能产业的新发展,将麒麟打造为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地”和“两中心”之一。
6月1日,南京市工信局公布了2020年南京市企业重点研发项目计划名单,蜂巢互联(南京)研究院“江苏省汽车零部件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两个项目入选。南京市企业重点研发项目计划,是工信局为贯彻落实南京市创新驱动“121”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由各区、开发区相关主管部门推荐申报,工信局组织专家评选、审核后发布。该项目计划,将作为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的重要依据,后续将优先申请江苏省企业重点研发项目计划等省级重点项目。江苏省汽车零部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定位于面向汽车零部件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和工业互联网服务的平台,创建汽车零部件区域服务新生态,搭建企业展示平台,同时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的全科诊断服务,并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行业解决方案,赋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汽车零部件企业跨越式发展。平台主要内容包括行业资讯、企业展厅、企业服务、数字化资源服务、专业人才库和工业APP等。蜂巢互联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了研发设计领域内的设计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汇集领域资讯、支持二维及三维模型设计、提供海量设计模型复用及共享、支撑设计协同与数据共享、提升技术交流便利性等应用场景;以提供各类研发设计领域资讯、培训、工业APP应用、技术资料为服务内容;以IaaS、PaaS、SaaS三层云服务架构、三维建模技术、仿真模型建模技术等为关键技术,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个人用户预计将达到100万以上,服务企业10万家以上,汇集零部件模型3000万个以上,整合工业APP应用300个以上。此次蜂巢互联(南京)研究院入选的两个项目,作为“重大新产品研发项目”被列入2020年南京市企业重点研发项目计划,研发经费累计投入将达3000万元。
2018年4月23日上午,由世界著名人工智能专家余凯博士团队,清华大学张钹院士领衔的国内著名AI学者团队和南京政府三方倾力打造的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正式成立,落户于南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企校三方依托自身优势,紧密响应“两落地,一融合”号召,改革深化产学研传统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一个“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产业”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于2018年2月7日上午签约为南京市第二批新型研发机构,由科技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委员会委员、地平线创始人&CEO、前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创始人余凯博士出任理事长,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科院院士张钹出任首席科学家。研究院将基于AI芯片和处理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语言处理、高性能计算等核心技术的先行性研究,重点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商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制造、智能城市等AI+行业领域进行产学研成果转化。与此同时,依托其内的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集聚海内外领军人才、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创新企业,为南京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撑,助力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预计在5年内累计培育、引进企业60家。通过3-5年努力,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以及产业高地!同时,研究院也将与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进行深入合作,为产业做贡献!打造AI人才&技术高地在AI的世界里,中国早已觉醒,并迅速成为领军者之一。无论是在AI基础学术研究领域、产业发展或是政府支持,中国均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缺口和企业精准扶持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据腾讯发布的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统计显示:至2017年,全球AI领域人才总数仅30万(其中高校领域10万人,产业界20万人),但需求量为百万级;全球虽共有367所高校(中国仅占20所)具有AI研究方向、6000多名AI学者,但每年AI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总数仅为2万名左右。全球AI相关领域人才缺口之大可见一斑。余凯博士深感高精尖AI人才的紧缺与培养不易,早在2017年初就萌生了与国内顶尖高校联合培养产业应用针对性人才、打造AI人才高地的念头。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的诞生,离不开政府“两落地,一融合”政策的有力号召,更离不开清华大学张钹院士等权威专家的深度支持。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预期每年至少招收30-50名一流高校基础专业应届硕博作为研究员亦是培养对象,联合国内高校著名学者针对性制定辅导培养计划,为产学研结合夯实理论研究基础;同时将持续从海内外引进顶尖高科技公司AI领域资深专家作为研究骨干(目前已有团队成员来自Facebook, NEC lab, Google, 百度美研所等),依托自身丰富的产业经验给予研究团队最先进前沿的技术支撑及最敏锐精准的战略指导,带领团队推进面向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突破技术壁垒,为技术转化与产业化提供创新技术储备。助力建设 AI+ 产业创新生态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的另一使命,是为人工智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与服务支持,助力建设AI+行业应用及产业创新的完整生态体系。研究院将依托自研技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南京AI技术产业重大问题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研究院投入运营后,在五年内预计完成技术研发合作项目100个,获批相关知识产权50项,成果转移孵化20个,服务企业30家;研究院孵化以及加速平台累计培育、引进企业60家。通过3-5年努力,研究院将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以及产业高地!最后,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现阶段招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我们真诚邀请海外人工智能相关的精英们出任研究院各个产学研领域的领军骨干,包括但不限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基础算法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及语言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AI芯片或处理器设计智能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技术等领域如果您是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大牛(顶级高科技公司的资深研发人员或著名高校学者);如果您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回国发展或创业;那么这就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她成立伊始,正张开双臂欢迎你加入到她的创始团队,成为领军人(院长、副院长职位也可申请);因为她既有中国精神,又融合了硅谷文化;因为她地处美丽的六朝古都南京,不仅生活便利、城市繁华,同时也充满机遇;因为她能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国内一流的人才安居环境(包含高额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子女择校优先等);当然,更是因为她能让你在致力于高科技研究的同时,又能常回家陪伴父母亲人…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