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南京14所上班怎么样?爵禄不恃

南京14所上班怎么样?

※高校专业那些事※为您分析、分享、解惑首先,关于南京14所的信息保证不泄密,一切资料来源于公开信息首先关于南京14所上班怎么样,我觉得需要几个方面来回答:14所历史14所实力怎么才能进入14所,需要什么专业,什么大学最好待遇如何14所历史南京这个地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地方很多单位都是根正苗红,但是南京的很多单位都带有民国特色,必经是民国首都,国内第二个叫“京”的地方。比如南京炮兵学院,就是起源于民国的汤山炮校,原名:中/央陆军炮兵专科学校:是中国国/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兵种学校.同样14所也是这样。14所前身是中/华/民/国/国/防部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最早只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来成立军/委批准组建军事无线电电子研究院,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这个部门后来在历史上的名字叫第四机械工业部十院、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以现在14所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对外称号: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这个集团大家都知道,属于十大军/工集团,有几十个研究所,都是搞电子的。14所实力14所可以说中电里面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个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制造科研开发的老大。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8人。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自己培养研究所。自己可以培养研究所的研究所很多,不过近些年很多都不合格被撤销资质。怎么进入14所工作14所现在招聘基本是以博士为主,少量硕士,本科不要。如果你电磁场,通讯,计算机方面的985博士,14所欢迎您。当然14所作为国内顶级研究所,很挑剔,喜欢c9院校,军工院校(包括两电)一般的985不入他的法眼。14所作为电子类研究所,最喜欢西电,成电,基本里面职工60%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其他基本是哈工大,南理工,南航,西工大等居多,也有不少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毕业生。还有第一条路,就是报考14所的研究生。14所也收推免生,对于国家"985工程"院校的推免生,录取后将一次性给予10000-20000元不等的入学奖励金。另外对于第一志愿国家"985工程"院校应届考生,录取后将一次性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入学奖励金。有钱就是好。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企业类研究所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基本如果不在14所工作,毕业证含金量就打打折扣。现在硕士估计留所难度也比较大。每年南京14所都需要调剂,招不满。14所最需要人才就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计算机。这三个专业是主力,其他都是辅助性专业大学学什么专业呢?电子工程,电子科技,通信,计算机,软件。尤其需要懂这个电磁场。这门课学的可是很痛苦。我要说的是,大学本科的电磁场其实很简单,等到研究所,更需要更深的。比如高级电磁场,计算电磁学等,天线等。雷达,信号处理等,哪才叫一个不容易。待遇很多人关心待遇,14所外面传闻待遇很好,其他一个所,不同部门,不但科室,甚至一个办公室待遇差异都不小。和bat没法比待遇应该在研究所里面算不错的,但是你想发家致富,估计那是做梦。国企里面待遇好的都是领导,不是领导,待遇不会多好。另外研究所的特点是,出差多,加班多。能让你一出去几个月,加班多,一周七天让你每天搞到半夜。军/工/行业献身国家,那不是一句空话。任何行业都不容易,加班,出差是军/工单位的常态。很多北京上海的军工单位,里面的员工基本没享受过大城市的繁华.老铁们,看到这里点个关注,点个赞呗

消防犬

换号吧皮肤研究所|英雄联盟龙的传人盲僧现在值得入手吗?

英雄联盟龙的传人盲僧英雄联盟玩家都知道龙的传人是国服人气比较高的皮肤,也是LOL稀有皮肤,以前这个皮肤在国服属于有价无市,现在想要龙瞎的玩家可以直接来换号吧购买成品号。龙瞎在英雄联盟的市场上占据着极大的地位,其具有的年限特点及中国风的因素,让它成为LOL最火的皮肤之一。换号吧测评龙的传人盲僧获取时间:8年 限定龙的传人,是盲僧的一款龙年限定皮肤,从推出的S2到现在也有8年时间,作为年限皮肤,除了上架时期或后期活动期间,玩家可以获取的时间不多。龙的传人盲僧获取难度:★★★★☆龙瞎这个年限皮肤在游戏里的商城是不出售的,唯一的获得办法就是通过抽奖,能不能获得龙的传人这款皮肤完全是靠一个人的运气。如果你是欧皇的话还好,如果你脸黑的话,那么你抽很多的钱都不可能抽得到。龙的传人盲僧稀有度:★★★★龙的传人盲僧首发的年代过于久远,以至于这款皮肤在S2之后就变得十分稀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获得渠道,在以前,龙的传人确实是一款稀有皮肤。龙的传人盲僧保值度:★★在英雄联盟最火的时候,龙的传人盲僧被炒到大几千。现在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游兴起,一些端游的用户开始流失。英雄联盟这款游戏也有10多年时间,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后面阶段,整个游戏的皮肤都在贬值,加上发布久远,多次返场,龙瞎的保值度并不高。龙的传人盲僧推荐入手指数:★★★现在的随着活动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了龙的传人这款皮肤了,论游戏中打击手感的话,龙的传人说实话,根本就是和无手感差不多,但是龙的传人这个皮肤太稀有的原因,值得推荐这款皮肤。买龙的传人皮肤来换号吧游戏账号交易平台,大量优质账号等你来挑,换号吧的游戏号是有永久包赔服务的,大家放心选购!

桓宽

最新“中国医院排行榜”!南京上榜医院有……

11月10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有着 “看病指南”之称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在全国综合排行榜中,南京有4家医院上榜;在全国专科排行榜中,也有多家南京的医院进入前十。▼南京4家医院上榜综合排行榜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 位)南京鼓楼医院(34 位)东部战区总医院 ( 39 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55 位)专科排行榜重症医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东部战区总医院(7)生殖医学:南京鼓楼医院(5)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肾脏病:东部战区总医院(3)康复医学: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口腔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8)南京市口腔医院(10)肿瘤科:江苏省肿瘤医院(9)精神医学:南京脑科医院(6)放射科:东部战区总医院(5)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8)风湿科:南京鼓楼医院(3)健康管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皮肤科: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2)变态反应: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综合)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说明:星号 * 标注的数据存在四舍五入的计算原因今年是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连续第十年发布“复旦版医院排行榜”,该榜借鉴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的评价方法,坚持以临床学科水平、专科声誉为核心,兼顾当年的科研产出。由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排行榜的评选结果亦得到医疗行业广泛认可。

典法无更

换号吧皮肤研究所|王者荣耀孙悟空的全息碎影值得买吗?

大家好,这里是换号吧,我是换号吧皮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风清扬,今天来看看王者荣耀中的人气皮肤全息碎影。王者荣耀全息碎影这款皮肤属于荣耀典藏皮肤,是需要水晶兑换的皮肤,想要得到它就要去抽取荣耀水晶,当然文章最后也会说不抽也能获取全息碎影的方法。要是抽奖获取全息碎影,玩家至少要花大几百起步。一些人说全息碎影皮肤手感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好,这款皮肤用起来可能会比较轻盈吧,打击力度不是很带感。换号吧测评孙悟空全息碎影获取时间:近两年孙悟空全息碎影在2018年8月23号上线王者荣耀荣耀水晶商店,到目前快两年时间了。孙悟空全息碎影获取难度:★★★★☆作为一款荣耀典藏皮肤,孙悟空全息碎影未来感十足,当然价格不菲,需要一个荣耀水晶来兑换。玩家们都知道荣耀水晶平均价格要1000以上,361次必出,运气最差要2000左右。土豪朋友可能觉得不难,当然运气十分好的朋友1次就中也有,但是大部分普通玩家是比较难获取的。孙悟空全息碎影稀有度:★★★★全息碎影这款皮肤目前是王者荣耀荣耀水晶商店的9大水晶之一,也是人气最高的皮肤,价格较贵,购买人群有限,全息碎影在游戏中比较稀有。孙悟空全息碎影保值度:★★★★★孙悟空全息碎影推出快两年了,作为一款人气英雄的人气皮肤,全息碎影皮肤几乎没有随着时间贬值,还因为有着超高的人气,看你让有全息碎影的王者荣耀游戏账号升值。孙悟空全息碎影推荐入手指数:★★★★全息碎影的特效还不错,但是手感却不如猴子前不久返场的另一款人气皮肤至尊宝,有很多王者荣耀玩家说至尊宝是猴子手感最好的皮肤,你们认同吗?当然要换号吧平台推荐的话,还是高贵炫酷的全息碎影更值得买。换号吧的玩家们,至尊宝和全息碎影,你们更喜欢哪款皮肤呢?不管手感如何,孙悟空全息碎影是一款值得本命猴子玩家入手的炫酷皮肤,现在有需要购买孙悟空全息碎影皮肤的玩家,想更便宜得到这款皮肤,百度搜索换号吧,换号吧的游戏号是有永久包赔服务的,爱玩孙悟空的用户再也不怕把猴“耍没了”。

李健

学医八年,转行我不后悔

作者:粉红大熊猫写这个文章的想法,已经萌生了一年多了。之所以现在来写,是因为现在这个时机,快到了新的毕业生找工作的时间,并且我工作近三年了,对这个行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谈感受、谈现状,可能更为客观和真实。我硕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是生殖医学,方向是雄性配子发生。说生殖医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应该不为过吧,但热门也代表着竞争,代表着该领域会吸引着大量的生源,意味着就业门槛之高。就从这里说说当时求职的经历,以及后来我转行到医药企业的缘由。且听我娓娓道来。医院求职经历2017 年 11 月,我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招聘会。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龙蟠路 88 号。相信南京的毕业生对于这个地点并不陌生。校园招聘会,乌泱泱的毕业生,乌泱泱的医院、企业展台。当时的我,也满怀对未来的憧憬,随着大部队,排队给每一家看似我符合条件的医院投简历。也有很多医院明确写出只要专硕,我们这些没有规培的学硕,只能绕道走,向那些报名的专硕投去羡慕的眼光。就南京而言,江苏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这三家有成熟生殖中心的医院,是每一个生殖人心之神往的医院,当然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然而,等你排到展台前,HR 会说给医院邮箱投简历,然后回去等通知,下一个...... 招聘会上的唯一收获就是告诉你今年哪些医院哪些科招人。接下来呢,就是在各个医院官网上搜罗招聘信息,医院招聘考试及面试一般都比较晚,基本都在春季,省级医院要参加卫生系统的省级考试会更晚,18 年的时候在 9 月份。18 年春季的时候,我先后参加了江苏省中医院生殖科、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产前诊断、明基医院妇产科、南京皮肤病研究所临床研究中心四家单位的考试和面试。这四家单位的岗位都是和我专业相关的,皮研所这个当时也是为了另辟蹊径做了尝试。结果呢,除了明基医院,其他几个公立三甲,我都惨遭淘汰...... 当然肯定是我太菜了,准备的不充分。1、江苏省中医院生殖科:当时参加了笔试,这个基本裸考,所以结果也很惨烈,笔试就淘汰了。2、市妇幼产前诊断:笔试+面试。产前诊断的内容也不是读研期间接触过的,本科妇产科中学习了很粗浅一部分,考前也是在图书馆赶紧借了几本书学习了几天,笔试飘过,进了面试。面试的当天,形式也比较奇怪,群面,6、7 个考官,而且不是一次面一个人,是 6 个人,一起进去面试。问的问题有专业问题、也有非专业问题。大概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小组讨论,围绕一个话题,讨论 5 分钟,然后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 1 分钟。第一轮我代表小组发言的,timer 响了,我把最后两句话说完,对面的老师说注意把握时间。第二轮,依次自我介绍,然后考官提问,也就是说你的自我介绍以及老师问的问题和你回答的情况,其他人都可以听到...... 我是第二位,一阵滔滔不绝,回答问题虽然还不是很满意,但此时我还是有信心的。当我右边的姐姐介绍完的时候,内心的自信就崩塌了。她和我同为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7 年前!比我早七年!),但是她在南京某三甲医院产前诊断岗位上工作了 7 年。3. 明基医院妇产科:笔试是在手机上答题。面试是科主任面试,当时和科主任聊的时候,我就觉得感觉良好,肯定没问题。后面我确实拿到了 offer。4. 南京皮肤病研究所-临床研究:当时这个岗位是新开设的,可能用于集中管理医院的临床研究。也是分笔试和面试,一天结束。上午笔试考了英语和专业课,下午面试,几个考官轮流提问。最后只通知录取的人员 ,也不公布成绩。当然,我没有收到通知。据一位医院的同学反馈, 好像招了一位专硕还是博士。为什么我没有继续读博生殖这个行业势必门槛越来越高,我为什么没有读博呢。最真实的原因,就是痛苦的读研经历。为什么说痛苦呢,我和导师的关系很糟糕。不只是来自科研的压力,更多的是导师的关系恶化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刻意找茬、冷嘲热讽、事事针对......太多太多的事件了,当时一度准备退学,每天都处于极度抑郁的状态,曾经一个爱学习、积极乐观的我已经不存在了,人生第一次有了厌学心理,只想快一点摆脱这个环境。这三年的读研经历,让我惧怕读博。这个过程中,我不否认我也有很大的问题,但我认为导师更多的应该有大的格局,去引导学生,而不是找茬、责骂、甚至是迁怒和撒气。每每回想起来,心都揪起来。可以看出,我还是没办法完全释怀的。这里不多说了。企业面试经历当时一心想在南京留下来,医院求职未果,我开始尝试一些新的选择。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提到医药企业,可能想到的就是医药代表。我也是在后期的了解过程中才知道医药企业的岗位也是多元化的。17 年底至 18 年,我先后面试了两家第三方检验公司(病理医生岗和市场岗),4 家医药公司的医学岗,都拿到了 offer。就医药行业的医学岗而言,临床医学的背景是很有优势的。但外企的 MSL 一般不招应届生,最后选择了一家国内第一梯队的药企。医学经理的工作很多人对于医学经理、医学部的工作可能不了解,我这里简单和大家聊一聊。医学部大体上是市场系统下的分支,国内企业医学经理的工作大差不差。首先分为上市前医学和上市后医学,我做的是上市后医学的工作。主要有几个部分:医学支持、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和撰写、KOL 管理、医学培训、医学策略的制定(分析产品医学策略),有些还承接医学项目管理。1、医学支持:为学术代表、产品经理提供相应文献支持,解答医学问题,寻找循证证据;2、方案设计:针对需求设计合理可行的临床研究、药学研究、基础研究方案;3、为学术代表进行医学知识培训;4、为产品进行医学分析,挖掘其医学定位,为决策层制定医学策略,扩展新适应症;5、专家拜访:医学信息传递、课题合作等;6、专家咨询会、方案讨论会等等多种类型会议的组织。医学经理的工作内容是多样的,不同企业是这些工作内容的不同组合,根据产品属性,每个部分的工作侧重不同。一个合格的医学经理必须具备几个技能:医学幻灯的制作、修改;医学幻灯的演讲;文献搜索及整理能力;专家观点的洞察能力;沟通能力。当然,一个职场人也要懂得体的商务礼仪。说完了工作内容,再来聊一聊工作性质。医学经理或者 MSL 一定是要适应频繁的出差。企业从大的方向来讲,和医院一样,为了人类健康而努力,但企业一定是需要盈利的。你所做的工作,要为市场服务,要为公司产品的销量服务。要了解市场,要解决市场需求,出差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客户大多数都是医院和医生,医院和医生属于「甲方」,企业属于「乙方」,所以很多从医院辞职的医生转行到药企,面对这种身份的转变,都会有心理上的落差。从工作强度来说,比起医院,企业的工作强度对于一个经历过临床轮转的医生来说都是再轻松不过了,没有夜班,加班情况不多,双休,可以安心的度过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年假......收入而言,和同届进入工作岗位的相比,不敢说肯定比大型三甲初级医生高,但肯定不算太低,而且医药行业本身收入不低,加薪幅度也可以。从职业发展而言,可能做到出类拔萃的领导层(医学总监)或者职业经理人比较难,这一点也是诟病。但这也可以作为为之努力的动力,不是吗?我的大多数同学,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同学,基本都去了医院工作,优秀一点的就去了北上广大型三甲医院,本科毕业就业的也去了当地的二级或者三级医院,还有个别去了高校当讲师。基本没有听到哪个同学,硕士毕业和我一样进入药企。还记得当年大学开学典礼,和全校师生一起宣誓,励志成为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为人类健康奋斗终生。没有去医院工作还是有一些遗憾的,但每每听到同学们对医院的吐槽,收不完的病人,写不完的病例,下不了的夜班,放不下的心,没有假期的生活,永远的黑眼圈。很多人都有转行的想法,但却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因为这份工作总是有一点会让你牵绊,救助病人的成就感和社会地位,这一点是企业给不了的。医院、体制内,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去。很多人对我说,很可惜,8 年的学医生涯。有时自己也会迷茫。但人生只有一次,生活是自己的,没有完美的工作,既来之则安之,坚定自己的选择,并在行业内不断挑战和奋斗,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更重要的。选择转行,不后悔。

庶人之剑

容貌焦虑:花大钱、动刀子,为了漂亮我们还要付出多大代价?

变美确实能让人获益,但过度的追求美则反应了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一名22岁的模特做了整形手术,正在等待拆掉鼻夹板。)在社交账号上,蕾蕾对自己的个人描述只有4个字:容貌焦虑。对于这一点,25岁的蕾蕾从不避讳。她坦言,对容貌和身材的焦虑让她彻夜难眠。在无数个夜晚,她完全睡不着,仅仅是因为晚上多吃了一勺米饭,或是在镜子前看到了“丑陋”的自己。于是,两年前,蕾蕾开始尝试通过医美改变自己的容貌。现在,她平均一个月就要走进医美机构两次。一年间,她在医美上的花费高达15万元。尽管她自己知道,做医美仅仅是缓解焦虑的方式而已,治标不治本,但她没办法停下来。只要面对镜子,蕾蕾会无限放大自己外表上的缺点,然后寝食不安。第二天,她就会走进医美机构。就这样,事情一直循环着发生。演员赵薇在自制独白剧《听见她说》的第一集《魔镜》中也讲述了一个有容貌焦虑的女孩。剧中,这个叫做齐齐的女孩每天要花2小时37分钟在镜子前化妆——戴上假发套,贴上双眼皮贴,用厚重的粉底盖住自己的雀斑…然后将自己精致的妆容通过美颜相机拍下来,上传到朋友圈里,等着别人点赞。在她看来,拥有颜值就拥有了话语权。在中国社会中对女性容貌的评判价值体系中,女性群体对外表的焦虑并非新鲜事。人类学家文华在2006年—2007年间走访了北京48家医美机构或整容诊所,听到了58位女性的整容故事。在近一年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文华发现,医美并非是富人的权利,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在尝试用医学手段改造容貌。她们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在婚恋市场或职场上提高竞争力,有的则希望通过医美手段提升自信心,增强在社交场上的话语权。《南方周末》与医美平台——新氧APP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女性自信报告》显示,约有一半接受调查的中国女性认为自己没有魅力,每6个人中就有1人在照镜子和拍照时感到焦虑。自我怀疑蕾蕾主动选择了“北漂”。对她来说,这是一种逃离家乡杭州的“自救”。从蕾蕾记事开始,母亲就经常批评她的长相——腿短、脖子短、皮肤黑。这些负面评价,蕾蕾从小到大听了无数遍。从小学开始,蕾蕾就变得非常不自信,她认定自己是一个丑小孩。尽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她依然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在亲朋好友面前怀疑自己。即便不少人评价说她长得很清秀,眼睛大鼻子挺,但蕾蕾始终觉得人家只是在说客套话。对于自身容貌的怀疑,已经在蕾蕾心中根深蒂固。初中开始,母亲对蕾蕾的否定从长相延伸到了学习。蕾蕾开始变得自卑,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在她的印象里,无论她做什么,母亲都不同意,也不满意。18岁那年,蕾蕾想报考北京的艺术院校学设计,父母就没有同意,而是希望她报考杭州本地学校的金融专业。这一次,蕾蕾下定决心要做出反抗。最后,双方进行了妥协,蕾蕾进入杭州一所学校就读设计专业。但是,妥协之后的蕾蕾一直感到沮丧,这种感觉始终挥之不去。沮丧,不自信,负面情绪之下的蕾蕾陷入极度的自我怀疑之中。从进入大一,她就开始严格节食,中午只吃个五分饱,晚上则干脆不吃饭,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蕾蕾身高165cm,体重97斤,但依然觉得自己“太胖了”。“我从来不觉得节食是很困难的事情,想到体重计上可能上涨的数字,一切我都能忍了。”蕾蕾说。(很多女孩想通过医美让自己“立竿见影”地变得更漂亮,让自己在职场和社交场上更为自信。)这些年,蕾蕾发现自己的焦虑越来越难以排解,情绪也特别不稳定,时而兴奋,时而低落,她也说不清个中原因。在朋友眼里,蕾蕾其实很开朗,大大咧咧的;一群人在一起时,蕾蕾总是活跃气氛的那一个。但实际上,蕾蕾从不向朋友吐露自己的心事,和好闺蜜出去玩的时候也很少自拍,“她们都长得太好看了,只有我最丑。”而感情上的不顺利,又让她的自我怀疑达到了顶峰。2017年,蕾蕾和男友分手了,分手前男友丢下一句让她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话——“你又丑又胖”。这句话成为压倒蕾蕾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天晚上,蕾蕾服下大量安眠药,试图自杀,幸而被朋友发现,及时送医洗胃。她被诊断为躁郁症。蕾蕾开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医生除了让她定期吃药以外,还让她尝试练拳击以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可是,拳击这件事本身,也遭到了母亲的质疑——女孩子练练瑜伽多好,干嘛要打拳?感觉到生活四处皆是高耸的壁垒,极度焦虑之中,蕾蕾想到了医美。2018年,她首次走进整形医院,花了3万元,做了皮下注射玻尿酸的手术,同时进行了手臂抽脂。疼吗?“只是有一点点不舒服而已。”对于别人是钻心疼的抽脂手术术后,蕾蕾没太多感觉,“我只是不想再听见别人说我又丑又胖了!”后来,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对方随口说了句“你的双眼皮好像有点宽”,第二天蕾蕾就去了医美机构。手术做得很成功,身边的同事都觉得蕾蕾的双眼皮好看又自然。这件事让蕾蕾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但这也就持续一段时间而已,没过多久,焦虑感照旧死灰复燃。蕾蕾说,去看心理医生能管用一时,在医生办公室里觉得自己的病马上就好了。可只要走出那扇门,一切又都恢复了原样,“我很丑很差的念头就一直在脑子里徘徊。”现在,蕾蕾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还去各种各样的餐厅里兼职当试吃员,在网络上发表试吃后的文案。这又是一个很让她纠结的事情,毕竟,为了保持身材蕾蕾一直在拼命地节食。可为什么要找这么一份兼职呢?蕾蕾的答案是,她要挣更多的钱,才有能力不断地做医美手术。后来,她想到了催吐的办法。平时,蕾蕾的晚餐通常是一支蛋白棒,或是一块鸡胸肉。但如果当晚有试吃的工作,她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催吐。“如果不能把试吃的东西吐出来,我整晚都会睡不着。”蕾蕾常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大哭,情绪崩溃。在镜子前,她发现自己肚子上的赘肉有点多,脸上的皮肤似乎不太好。蕾蕾说,她也明白自己是在无穷放大身上的缺点,但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每半个月,蕾蕾就要进行一次医美项目,小到水光针,光子嫩肤,热玛吉这样针对皮肤表面的轻医美项目,大到腰腹抽脂等侵入性的医美手术。每年,她在医美上的花费达到15万元左右。在她看来,能缓解焦虑症状的唯一方式,就是医美。寻找自信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喻丰告诉《中国慈善家》,像蕾蕾这样因容貌焦虑而上升至病态的情况并不多见,而真正应该重视的是社会压力之下普遍的焦虑情绪。“这种广泛性的焦虑一直存在,加之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越来越强,从原来只和身边人比较,到现在和互联网任何长得好看的人去比较。这种信息爆炸之下带来的比较,正在加剧年轻群体的容貌焦虑。”(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医院举办的一场美胸沙龙中,几名胸模相互交流。)26岁的小娇也曾陷入对容貌的自我怀疑之中。高中时期,小娇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持续发胖。高三那年,她开始了极端的减肥方式,每天晚上只吃一勺燕麦片泡水,早餐则是一杯豆浆和一个鸡蛋。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许多年。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过度节食,小娇患上了进食障碍症。她对自己的疾病其实也有认知,也在不断去尝试说服自己放下对身材的焦虑。大学毕业后,小娇做了自媒体时尚博主。工作中经常要面对镜头,拍摄各类照片,焦虑的苗头不时还会冒出来。最近半年,她开始尝试直播带货,摄像机下各种缺点就更容易暴露了。“动态情况下,我感觉很多不好的动作和神态都会暴露无疑,有时候真的很焦虑。”小娇说。小娇认为自己脸太大,下巴宽,这样的脸型在镜头前特别没有优势。半年以来,她不断请教身边有直播经验的朋友,一天几小时逼着自己面对镜头练习说话和仪态,反复回看自己的视频,找出缺点后继续进行纠正和练习。终于,在2020年初,小娇决定求助于医美,到医院做了改变髋骨轮廓的手术。手术挺成功的,现在她对自己的容貌很满意。经过反复练习,在镜头前也能表现得更自信了。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周周在尝试医美之前,会花很多时间在化妆上。她一直对自己的内双眼皮很不满意,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和心思来贴双眼皮、化妆。大二那年,周围越来越多同学和朋友尝试医美,在各种信息轰炸之下,她也被“种草”了。终于,她在朋友的推荐之下第一次走进了医美机构,尝试了一些“轻医美”项目,包括光子嫩肤、皮肤清洁等。毕业后的第一年,周周干脆利用假期时间做了双眼皮。她对自己做的这些医美项目都相当满意,“比如皮肤清洁,可以让我的皮肤维持两到三周的好状态,何乐不为呢?”按周周的说法,她买过很多贵价的护肤品,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她算过一笔账:一次医美补水600-700元,效果可以维持小一个月,一瓶昂贵的面霜动辄两三千元。两者相比较之下,医美所能达到的效果远高于护肤品,性价比更高。现在,周周平均两个月做一次医美,有事没事就到相关平台上了解新项目,“如果觉得合适,我就会去尝试,这和买新的护肤品是一样的。”为什么那么在意自己的外表?“我主要是觉得自己可以自信一些,在很多社交场合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周周回答说,她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加班熬夜是常态,皮肤状态不太好,让她很是烦恼。在没做医美之前,每次出门见朋友都要花1小时化妆。聚会的时候,也总是担心脸上是不是脱妆了,瑕疵没有遮住。和小娇、周周的想法类似的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了,他们想通过医美这种让自己“立竿见影”地变得更漂亮,让自己在职场和社交场上更为自信。《南方周末》与医美平台——新氧APP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女性自信报告》指出,在调查对象中有超过40%的女性对工作和社交场域感到焦虑。此外,高达 40%的女性认为会考虑通过改变外貌,也就是医美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自信程度。(成都夏日街头穿着时尚的女孩。)《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的作者文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就曾表示:整容是中国人身体焦虑的窗口,这其中折射的是由社会转型中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剧变带来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精神焦虑。社会变化太快,每个人都生怕被落下,因此就要找一个最快捷的方式去改变自己以获得成功。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治医师郭时伟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以他的观察,来问诊的人中约有10%表示出明显的焦虑,反复强调自己身体某些部位的不足,过度放大一些小缺点。“如果我们劝退了这些人,他们通常还要找其他医美机构,直到有人愿意接收。”郭时伟记得有一位女性,在连续加班后压力无处释放,就来整形门诊,希望通过医美手术来缓解内心的压力。“普通人不会通过手术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其实她没有什么大的缺陷,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项目,只是单纯地希望通过医美消费来缓解压力而已。实际上,这就是病态的特征。”北京煤医医疗美容医院主治医师李艳认为,大部分接触医美的用户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告诉《中国慈善家》,只要第一次尝试了医美项目,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大部分人会不断放大自己身体上的缺陷,在不同部位尝试医美项目。还有一些人对自己身体的某一个特征特别有执念,会要求医生反复用手术来修改。”对医美风险认识不足,也在一方面鼓励了人们对医美的尝试。无论是在一些整容医生的认知中,还是一些相关行业报告中,类似双眼皮手术、鼻部整形一类风险性较小的医美项目都不被认定为“手术”。但事实上,这些项目的手术风险是存在的。针对医美风险评估的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迪就指出,如果医生乃至社会对于此类风险性小的手术没有正确认知,很容易误导消费者。“我们的社会对美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女性在社会中更是处于不安之中,这同样会加剧她们的焦虑。”集体焦虑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是,随着西医外科手术在上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慢慢打破了中国人对于保持身体完整性的传统观念。20世纪30年代,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有整形医生在做隆鼻、双眼皮、隆胸等手术,一些美容诊所开始在中国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美一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虚荣心”的表现,只有一些特殊职业,例如演员等文艺工作者可以做双眼皮手术,而且还需要经过工作单位的批准。改革开放以后,医美行业发展迅速,一度呈井喷式状态。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医美服务行业总收入达1217亿元人民币,预计2023年将达到3601亿元。在这当中,95后和00后成为医美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医美平台更美APP《2020年医美白皮书》中显示,90后在医美消费中占到21%,95后和00后分别占到35%和18%。中国年轻人群体在医美行业的投入占到了总比的74%。文华就认为,市场似乎控制了个人生活最私密的领域——身体。在消费文化中,身体不仅成为了个人身份的反应,也是意识形态竞争的场地。在研究校园贷的时候,朱迪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使用校园贷进行医美手术。“这其实是一种预期年龄焦虑。年轻人认为中年人所表现出的状态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因此希望提前干涉,以防止自己过早衰老。”在朱迪看来,许多年轻女性在医美上的投入体现了她们在职场中处境——因为没有更好的职业履历,出彩的学历背景,因此只能在外貌上多下功夫。周周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95后的她每年在医美上要花掉3至4万元。每两个月固定做一次皮肤管理,时不时还要尝试新的项目。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贵价护肤品可能带来的改变。她认为这是“双管齐下”。而在高度商业化的市场营销宣传之下,密不透风的信息轰炸对消费者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和诱导。比如在护肤品广告中,通常打着“祛除你人生中第一条鱼尾纹”这样的夸大措辞。“燕窝可以留住青春,代餐粉可以保持身材,这些产品的出现都在迎合当下快节奏生活中年轻人的需求。在市场营销的助推之下,焦虑情绪就变得更加强烈。”朱迪说。喻丰认为,德国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提出的“虚假理论”刚好印证了当下的现状。“许多产品在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并不认为自己有需要,但是当市场大力宣传这些产品的功效和用途时,就会有一部分人开始使用,没有使用的人则会怀疑自己从而产生焦虑。”在他看来,变美确实能让人获益,但过度的追求美则反应了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记者 吴可言)

酷老爸

【健康】血的教训!27岁研究所住院到去世仅7天!这样吃感冒药会死人

谁也想不到,一场感冒竟导致 27 岁研究生离开人世。抢救他的医生在手记中写下:从入院到去世仅 7 天!近日,这篇医生手记在朋友圈热传。一场感冒怎么会如此厉害?这 7 天到底发生了什么?4 月 17 日,记者联系上手记作者,南京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呼吸二科副主任医师李培。她推测,很可能因为几颗小小的感冒药引起……医生手记当我坐在办公桌前写下此文时,故事主人公刚刚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人世。从入院到去世仅7天,两家三甲医院,数十名医护人员,动用了最先进的抢救措施和设备,仍没能挽救他的生命。逝者已矣,但他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值得记述,并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小张(化名)27 岁,是一位学经济管理的研究生。因为 " 高热 7 天,伴腹泻 5 天 " 来呼吸科门诊 ……小张给我第一印象是" 高大、极度肥胖、全身皮肤黄染、急性热病容、呼吸急促 "……感冒能有这么严重吗?进一步检查结果证实我的判断没错。血液检查提示小张全身肌肉正在溶解,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因为这样爆发性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法仅用 " 感冒 " 来解释,我非常担心小张错吃了什么药物导致中毒性肌肉溶解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事件还原献血、捐款,甚至找到供肝小伙子还是没能救回来病人去世当天,李培医生写下手记。李培医生告诉记者:“太痛心了!这孩子太年轻,而且时间很短,事发突然,这种结果本来有可能避免的。”据悉,生病后,小张去药店买了很多种感冒药。吃了不管用,还是发热,后来又出现腹泻。坚持了几天实在熬不住,才来医院看病。原以为只是挂个水,没想到进了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小张一开始不相信,认为我是不是夸大病情了,认为感冒不会有那么严重。" 李培医生表示:实际上,检测结果比她预料的还要严重。高烧 41 摄氏度、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 这些症状已不仅仅是普通感冒,人体总共八个脏器系统,而小张当时已有五个系统功能衰竭。检查过程中,小张出现了休克症状,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在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抢救 48 小时后,由于病情严重,小张被转诊到国内顶级的重症监护团队继续救治。通过血液病原检测确诊小张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图文无关什么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李培医生告诉记者,单纯疱疹病毒是平常导致我们感冒的众多常见病毒之一。" 这个孩子一开始的症状也就是感冒。"除了病毒感染,由于小张肝脏已失去功能,合并感染性休克,需要补充大量血制品,小张所在学校为他发起了献血和捐款活动。由于肝脏衰竭需要换肝,李培医生表示,接手救治小张的医护人员也在 4 天内为他找到了供肝。可最终所有人的努力还是没有挽救小张的生命。" 因为肝功能严重衰竭,导致严重的低血糖,陷入昏迷,还来不及换肝,人就走了。" 从入院到最后离世仅仅 7 天时间。诊治医生:可能混吃感冒药引发肝衰竭感冒真的这么可怕吗?李培医生表示,这也是她写这篇手记的原因。小张很可能是混吃感冒药导致肝肾衰竭,希望大家不要乱吃感冒药。"小张学业非常优秀,除了肥胖、脂肪肝、肝功能有点异常外,基本不生病。虽然抽烟,但是不喝酒。据说生病前因为赶课题非常辛苦,经常熬夜。" 李培医生告诉记者,小张原先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检查中,小张曾告诉医生自己体重 250 斤,有脂肪肝。每次体检都说肝功能不好,但是他没当回事。“后来,室友回到宿舍,把小张桌上的感冒药拍给我看,有一大堆,各种各样名目的。然后他就吃吃这个,吃吃那个,属于混着吃的。"△图文无关李培医生说,小张曾告诉她:“因为一种感冒药退热效果不明显,就多买了几种,且因为自己体重大,就加倍剂量吃了不少。” 而这很可能是导致肝脏衰竭的原因,可能是 “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 ” 导致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肾衰竭。中成感冒药多含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易中毒记者了解到,“乙酰氨基酚”是治疗感冒药物中最常用成分,约 80%抗感冒药都含该成分。“成人一次性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10 到 15g(150 — 250mg/kg)后就会引起肝毒性;20 到 25g 或更高的剂量可能致死。”李培医生表示,如果是基础肝功能就较差的病人,对乙酰氨基酚的耐受剂量更低,而小张吃的多种感冒药中,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他买的都是中成感冒药,认为中成药安全。但是混着吃,很可能导致乙酰氨基酚过量。”“我的确没有充足证据证明一定是感冒药导致肝功能恶化,但是他吃的多种感冒药一定是压垮他肝功能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培医生解释,小张原本就肝功能异常,平时身体没有遭受打击,肝功能还能维持。但一旦遭受打击,可能就不行了。“感冒病毒感染本身就会伤肝,药物再伤肝,层层累积,就垮掉了。”△图文无关混吃感冒药,一旦过量还可能诱发白血病混吃感冒药危害真的这么大吗?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药师蒋宇利告诉记者,极个别情况下的确会出现死亡。“我做医生这么多年,碰到过类似情况。”他表示,上世纪 80 年代就有,很多病人对医生不放心,到多个医院看病。每个医生开的药混在一起吃,造成对乙酰氨基酚过量。蒋宇利解释:任何药物都要肝脏代谢,如果只有一种药,肝脏还能对付,如果再吃别的药,就可能损伤。“现在的中成药一般都有对乙酰氨基酚,很多病人觉得药名不一样,可以一起吃。但光这一个成分,市场上的药就有 20 多个别名。” 而混吃感冒药不仅会导致肝肾受损,造血系统也会出问题。“严重还可能诱发白血病。”蒋宇利表示,虽然每一种都是极小概率事件,但都曾出现过。中西药混吃也有风险,吃药最好遵医嘱李培医生表示,日常生活中,很多病人都是中西药混着吃。“因为觉得中药温和,比较安全,所以很多人喜欢中西药搭着吃,但是对乙酰氨基酚很可能就超量了。” 她表示,轻微的肝损伤,人是发现不了的,需要抽血检查才能发现。“肝功能正常的人,停药后,肝功能会自我修复。但肝功能有基础疾病,就可能出问题。” 她指出,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来就有药物性肝损等,剂量控制不好就可能出问题。感冒吃药风险都这么大,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李培医生表示,首先要做好健康管理。比如:超重要减肥。肝功能异常,要做到烟酒不沾等。如果感冒,吃药一定要按照说明书来。最重要的是,不要乱吃、混吃感冒药。一般来说,成人摄入对乙酰氨基酚一次不应超过 500 毫克,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宜低于 6 小时,每日摄入最大量不应超过 2000 毫克,疗程不应超过 3 天。几种药物同时服用时,对乙酰氨基酚总和应当小于 500 毫克。此外,有肝硬化、脂肪肝、肝炎、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以及营养不良患者应慎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如果感冒吃药两三天还不好,就要到医院就医。“ 看病一定要相信医生,坦白告诉医生自己之前吃了什么药、买了什么药,这样就可以避免医生重复开药出现问题。” 蒋宇利说。△图文无关太痛心了!重要提醒:感冒药不能混着吃!感冒药不能混着吃!感冒药不能混着吃!

两仪

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在宁成立 国内190家机构加盟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孙骏 童棹凡)12月3日至6日,中国皮肤病学发展大会暨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在南京召开,全国190家机构及“一带一路”沿线5国6家机构加入专科联盟。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承办。在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中国麻风博物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揭牌。包括7名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控制局、医政医管局、科技教育司、江苏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前任、现任与候任主任委员、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现任主任委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领军人物,与来自皮肤病与性病学科领域内医疗、教育、研究、防治第一线的代表600余人出席现场会议。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是在2019年成立的“全国皮肤性病专科联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由国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医疗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医疗机构组成,至今有遍布国内的医疗机构19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本、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巴西等5国6家医疗机构(其中印度2家)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党委书记林彤表示,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通过定期开展会诊、培训、研讨等多形式学术活动,合作开展临床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也将承担起“国家队”的责任,打造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皮肤病学医疗合作网络,促进皮肤病学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执行副院所长陆前进认为:“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专科联盟的成立能帮助各基层医院补足其在疑难病治疗上的不足。希望全国自上而下的皮肤专科医生,能够通过专科联盟,做到医技上统一的高水平、同质化。”“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在线诊疗服务,以常见病为主,而专科联盟更侧重危重、疑难皮肤病的诊疗。”中国CDC性病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主任顾恒介绍,皮肤病种类总达近3000种,各医疗机构在疑难、少见皮肤病的诊治能力上具有一定差距。通过专科联盟,可为治疗上有困难的患者提供专家会诊、转诊等帮助,让患者不受地域限制,接受更合适的治疗。【来源:中国江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红盖头

考研调剂,快看“三所高校和一所航天科技研究所”:调剂要求不高

考研调剂,如果幸运,也会遇到非常好的机会,进入好大学。这三所高校和一所航天科技研究所,要求不高,调剂人员也不少,想调剂的学生参考一下,注意高校公布的报名时间。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这所学校的实力不需过多重复。目前该校公布的调剂信息支持校内校外调剂,主要集中在航天学院力学学科、数学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它学科还会存在生源不足的情况,相应的调剂方案会根据报名生源的情况即时更新,具体的调剂复试时间、地点及录取等相关事项,报名通过后会由对应学科通知考生。哈工大的调剂名额非常“抢手”,常常公布一天,即“秒空”。如果考生想调剂到该校,需要时时关注该校的信息。目前截止今天下午的,还有力学拟调剂录取11人,数学学科(威海分校)拟接受7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招学硕调剂生6名。“哈工大”对计划调剂的考生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高校。调剂的原则,考生最关心的两点:一是初试成绩,要达到第一志愿报考学科的复试资格线,并且要满足调剂学科的复试资格线。需要注意的是,个别专业要求满足学科的复试资格线;其二,则是调入学科与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科相同或相近。这两点很好理解,调剂也需要成绩;对于后一条,可能部分想调剂的考生有些怨言,但是,跨学科调剂,本身优势不明显,而且“哈工大”又是“双一流”高校,生源质量自然要过硬。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十三所(航天十三所)这是一家国防领域科研院所,致力于引领惯性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承担国家多项航天领域的核心攻关任务,目前是国内最重要的惯性技术及产品研制生产基地,研制开发的惯性技术、精密光机电等技术广泛应用在航天、舰船等领域,能够为研究生提供非学好的学习科研和实习的机会。航天十三所位于北京海淀区,待遇非常好,读研研期间学费和住宿费全免,并且根据考核结果,每月能够领取2000-3000元的助学金、助研费,同时还可以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对考生而言,最大的吸引力是:毕业后提供就业机会,并依据政策解决北京市户口。目前招收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前者的研究方向是惯性仪表及其应用,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系统集成与仿真和智能自主系统;后者的研究方向则是光电器件及仪器和精密仪器设计技术、惯性测试技术及设备等方面。考生原则上要求国家985、211工程院校本科毕业或应届生,专业是自动化类、仪器类、机械类、光学类、电气工程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相关专业,成绩必须单科达到国家复试分数线。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环境工程、交通运输等多项考研调剂专业。复试采用面试形式,每位考生的考核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规定复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复试成绩未达到60分不予录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在航空领域的一些公司里也会享受到与“985”学生相同待遇,在江苏地区就业前景很好。最后提醒两句,一是在复试时,很多专业课老师就是命题老师,所以,复试前最好能联系导师;二是面试时,校内学生更加优势,这是必然的,同样水平的前提下,偏向本校学生可以理解。四、江苏大学江苏大学虽然只是普通的综合类大学,但却是属于“秀外慧中”型高校,工科类专业实力较强,很多课程有“实验多、老师大多认真负责”的特点。本次江苏大学计划招收104名调剂学生,专业从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直到统计、化学、小学教育等领域,更有该校的王牌专业“车辆工程”,想调剂到江苏大学的考生可以与该校招研办联系。对于申请调剂的考生,要求初试成绩达到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A类地区复试分数线,并且本科以普通全日制的学习形式毕业于高水平大学且报考高水平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优秀考生。这个条件要求并不高。想参加调剂,动手要“快”。同学,你还在等什么?

造人

90人集体离职,研究所还能稳坐!什么机构这么牛?

昨天,“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为“核所”)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消息几乎刷爆了各个主流媒体平台热榜。可关于他们为什么集体辞职,官方的回应却非常含糊:一说研究院为核所更换保安引起他们的不满,二说所内科研人员待遇太低,更有工作人员说这种集体辞职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真的正常吗?)直到一家媒体联系到该所的人事处,才拿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他们被挖走了。究竟是谁,能一次性挖走核所近百名研究员?让这些平均30多岁的研究员们放弃事业编、福利房也要集体辞职?他们辞职后,又会去哪儿呢?“出走”的研究员走去哪儿?既然这90多名科研人员是被挖走的,就总要有个去处。有记者采访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一名在职的内部人员,据他的说法,这些人已经办理了正常的辞职手续,后面会到一些相关的技术成果投资公司去工作。不过,“知乎”上有关这方面的问答,却把整个事件指向了另一个方向: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很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而多名匿名知乎用户的回答,都把这次事件的组织者指向了核所的现任所长——吴宜灿。吴宜灿指导学生今年6月底,知乎上就有“如何看待科学岛核所吴院士劝团队百余号成员集体出走,自己却没走?”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下,一个获赞数最多的匿名回答指出,所谓的集体辞职,很可能是吴院士导演的一出“金蝉脱壳”,这些集体辞职的科研人员,可能都被挖去了吴院士的公司——安徽中科超安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今年6月18日,该公司更名为安徽中科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在这篇匿名回答中,还罗列出几名通过“企查查”查到的公司主要受益人:我们特意到核所官网核实,公司受益人中的赵柱民和胡丽琴都是核所的研究员。但同时,企查查并没有显示出吴宜灿与这家公司的直接关系。相反,根据关系图谱,中科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一连串公司背靠的都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很明显,以中科凤麟、中科超安、中科超精、中科瑞华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企业都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产业化平台。如果要描述吴宜灿与这些公司的关系,在企查查没能给出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只能说:在今年5月的报道中,吴宜灿当选为中科超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而“中科凤麟”的创始人本来就是吴宜灿。核所竟成了离职率最高的研究所?不管这次的集体辞职究竟是不是“金蝉脱壳”。但显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内部,已经对核所研究员的辞职见怪不怪了。研究院的一个中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非常坦白:核所每年的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究其原因,绕不开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离职前,这些研究员每个月的工资水平大概都在1万元左右,有事业编,还有福利房。对于这个解释,很多网友却不买账,其中就有一些自称从核所离职的“老员工”。他们甚至系统罗列出了核所的几宗罪:比如,在科研工作里强势使用行政化管理制度。据说,核所之前一直采用的是“部长-一级组长-二级组长-组员”的行政管理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很难有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基本上都是以级别高的人说的为准。这种制度还导致课题组负责人要承担大量的管理工作。在所内不管要办什么事,都必须填写步骤繁琐的表格,再找负责人签字,根本没有时间做实际的科研研究。再比如,科研成绩注水。据传,核所内部有一个“论文必引文献文档”,在论文投稿时,所内会同意要求必须引用文档中10-20篇论文,用来提高相应论文的影响因子。而对于那些考入核所的学生来说,在这里也很难得到导师的指导机会。一般核所的研究生都会被分配到所内的“一级组”或“二级组”,这些组的组长一般都是工作2-4年的普通职工,基本没有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再加上所内部分人“溜须拍马成风”,想踏踏实实做科研,可能根本熬不出头。据说,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多人,但这几年人才开始快速流失,这90多人辞职后,整个核所就只剩100人左右。而上述的这些,都很可能是压垮这些核所研究人员“最后的稻草”。科研人才流失,别粉饰成“人才流动”面对数量如此之大、频率如此之高的“科研人才流失”,如果还有人把它粉饰成“正常的人才流动”,把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简单归结为“待遇不足”,那只能说,这样的人太坏了。“科研人才流失”,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不能再回避的问题。往小了说,大批科研人员流失极大影响整个科研院所的发展,往大了看,人才梯队维护得不好,是会威胁整个国家安全和国家地位的。早在“核所集体辞职”事件前,我国的航天系统就已经因为人才流失狠狠摔过一跤了。两年前,航天601所的原研究员张小平跳槽。这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研究员跳槽后薪资翻倍”的故事,可张小平一走,601所慌了。之前由他参与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出了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会影响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策划工作。最后601所只能无奈发公文“你快回来”。601所发表的《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可即便这样,也没拦住航天系统内人才的流失。2018年《今日科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航天系统内人才流失总数连年呈上升趋势,其中85%的人都是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而这些流失掉的中青年骨干中,有很多人可能都流向了美国。2014年《自然》曾经对16个国家近17000位科研人员的迁移路线做过分析,仅在1996-2011年间,中国流入美国的科研人员就多达7978人,而其中再回国的人,只占了2%。要知道,科研人才流失到民企、国家人才尤其是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流失海外,如果放任这个现象,那后果不堪设想。人才可以有序地流动起来,但人才流失却万万不能。我们的科研体系必须做出改变。否则,这次是一个核所,那下次呢?《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长安信托特约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