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在南京成立教之

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在南京成立

央广网南京12月6日消息 中国皮肤病学发展大会暨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成立大会3日至6日在南京召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领军人物,与来自皮肤病与性病学科领域内医疗、教育、研究、防治第一线的代表600余人出席现场会议。会议推出的国际皮肤科学青年学者“紫金论坛”,分别由国内皮肤病与性病学科领域中的知名学术大咖们主持,参与论坛的专家则以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青年研究委员会本届与往届委员为主,登上讲坛的国内外15名青年才俊就皮肤病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研究展开论说,思想交锋、观点碰撞,卓有建树的皮肤病与性病学科的认识,充分展示了青年是事业的未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在致辞时表示,“科学济人道”是百年协和的老校训,“知肤助健康”是医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皮毛非事小,识读学问大。“我们要立潮头、担大任、攀高峰,乘科技大举进步之风,迎势而上,努力创新,攻坚克难,由表及里,面皮着手、微观着眼,破皮肤病学科之沉疴痼疾,立皮肤科学协同之大旗,启皮肤科学发展之远航,为医为国为民谋人道福祉,集贤集智集知求科学正途。”开幕式上,“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中国麻风博物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互联网医院”先后揭牌。据了解,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由国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医疗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医疗机构组成,至今有遍布国内的医疗机构19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本、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巴西等5国6家医疗机构(其中印度2家)加入。联盟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疑难罕见皮肤病会诊中心、感染性皮肤病分子诊断中心,通过定期开展会诊、培训、研讨等多形式学术活动,合作开展临床研究,打造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皮肤病学医疗合作网络,促进皮肤病学发展。中国麻风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科研楼内,设10个主题展区,陈展实物300余件,立面图文资料300余件,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麻风专题博物馆。2016年6月国家卫计委批复,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筹建该馆。历经调研论证、史料征集、人物访谈,筹建实施,2019年10月该馆布展到位,试运行至今,已接待过数十批次国内外过各类人员的参观访问。为响应国务院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互联网医院,为皮肤病复诊患者足不出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2020年3月试运行至今,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超过10万人次,最高日服务超过700人次,实现日均服务约500人次的稳步运行。

通于万物

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在宁成立 国内190家机构加盟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孙骏 童棹凡)12月3日至6日,中国皮肤病学发展大会暨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在南京召开,全国190家机构及“一带一路”沿线5国6家机构加入专科联盟。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承办。在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中国麻风博物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揭牌。包括7名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控制局、医政医管局、科技教育司、江苏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前任、现任与候任主任委员、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现任主任委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领军人物,与来自皮肤病与性病学科领域内医疗、教育、研究、防治第一线的代表600余人出席现场会议。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是在2019年成立的“全国皮肤性病专科联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由国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医疗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医疗机构组成,至今有遍布国内的医疗机构19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本、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巴西等5国6家医疗机构(其中印度2家)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党委书记林彤表示,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通过定期开展会诊、培训、研讨等多形式学术活动,合作开展临床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也将承担起“国家队”的责任,打造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皮肤病学医疗合作网络,促进皮肤病学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执行副院所长陆前进认为:“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专科联盟的成立能帮助各基层医院补足其在疑难病治疗上的不足。希望全国自上而下的皮肤专科医生,能够通过专科联盟,做到医技上统一的高水平、同质化。”“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在线诊疗服务,以常见病为主,而专科联盟更侧重危重、疑难皮肤病的诊疗。”中国CDC性病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主任顾恒介绍,皮肤病种类总达近3000种,各医疗机构在疑难、少见皮肤病的诊治能力上具有一定差距。通过专科联盟,可为治疗上有困难的患者提供专家会诊、转诊等帮助,让患者不受地域限制,接受更合适的治疗。【来源:中国江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坝头

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在江苏南京成立

新华网南京12月6日电(记者邱冰清)近日,中国皮肤病学发展大会暨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皮肤病与性病学科领域内医疗、教育、研究、防治第一线的代表600余人出席现场会议。会议立“聚焦皮肤健康,协同创新发展”为纲,深入深化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我国皮肤病与性病学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除了国际皮肤科学青年学者“紫金论坛”外,会议现场先后为“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中国麻风博物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互联网医院”揭牌。据悉,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是在2019年成立的“全国皮肤性病专科联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由国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医疗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医疗机构组成。国内医疗机构19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本、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巴西等5国6家医疗机构加入该联盟。该联盟将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疑难罕见皮肤病会诊中心、感染性皮肤病分子诊断中心,通过定期开展会诊、培训、研讨等多形式学术活动,合作开展临床研究,打造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皮肤病学医疗合作网络,促进皮肤病学发展。中国麻风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科研楼内,设10个主题展区,陈展实物300余件,立面图文资料300余件,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麻风专题博物馆。该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承办,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协办。(完)【来源:新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卡夫卡

呵护地球皮肤 微生物既是受益者又是主力军

今年的12月5日是第七个世界土壤日,主题为“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众所周知,土壤犹如地球的皮肤,这里可谓微生物的“大本营”,每克土壤中的微生物数以亿计、种类数以万计,细菌、古菌、真菌、病毒以千姿百态的生存方式与人类共生。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土壤面临多重压力,导致其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威胁。未来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学者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不当施肥令土壤越来越“瘦”土壤养分是否丰富、作物产量高不高,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而土壤中的众多有益微生物,是土壤健康的“隐形卫士”,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助益了作物产量提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团队从2015年起在安徽蒙城的小麦试验田进行土壤试验,近日他们刊发研究指出,在对土壤样品中的细菌、真菌、线虫等各类土壤微生物的统计中发现,“土壤中的关键微生物菌群,如固氮菌、解磷菌、光合菌等,能够增强土壤中碳、氮、磷、硫等养分元素的循环,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抑制潜在植物病原菌,从而提高小麦产量”。褚海燕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土壤“卫兵”有时也会受到敌人的干扰,土壤酸化就是其头号天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酸碱度显著相关,这种现象在北极、长白山、华北麦田土壤都得到过验证。化肥的过量施用会造成土壤酸化,进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褚海燕在研究中发现,在砂姜黑土上长期单独施用化肥导致土壤pH值下降1.5个单位,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植物潜在致病菌的丰度。而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添加牛粪后,pH值恢复到7左右的正常水平。“牛粪有一定的碱性,与化肥一起施用,可以中和土壤酸度。同时,牛粪具有很高的养分含量,在土壤酸碱度平衡时,能让土壤微生物群落更稳定,作物产量也更高。”褚海燕说,保护土壤中关键菌群的多样性,有望达到减肥增产的效果。土壤提供了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家园。由于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环境条件和季节变化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土壤微生物在种类、数量和分布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水田和旱田中的土壤微生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冯有智介绍,水田中的微生物以厌氧微生物为主,例如产甲烷古菌;旱田则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例如芽孢杆菌和真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瑞蕊曾经在江苏常熟的水田进行试验,她发现:“如果旱地和水田都长时间不施化肥,旱地的歉收程度会比水田更严重,这主要因为水田和旱地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存在差异,水田中的微生物有助于累积有机质,保持土壤肥力,所以旱地比水田更依赖于化肥。”“一窝蜂”式保护不可取一直以来,土壤微生物被认为是土壤养分的转化器、污染物的净化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器,而人类活动的加剧,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出现了明显下降。如何为土壤微生物营造一个美好的家?褚海燕认为,首先要针对现实状况,因地制宜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施用绿肥,或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替代化肥等;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则可通过维持地上植物多样性,提高输入到土壤中的有机物数量与多样性,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不仅包括有益微生物,还包括许多有害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既要考虑覆盖所有有益微生物,也不能盲目放任有害微生物。”褚海燕说,应加强土壤微生物的有益性甄别,防止“一窝蜂”式保护给有害微生物带来可乘之机。尽管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土壤中到底存在多少种生物、多样的生物群落彼此有何关联等基本问题,尚未得出明确结论。褚海燕等学者认为,保护和利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可尝试建设原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褚海燕告诉记者:“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差异显著,生态系统丰富,相关部门已在南北热量梯度样带、东西降水梯度样带上,布设长期生态定位监测站和采样点,为未来开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将有用的微生物资源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来加以利用,仍然是当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搭建微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推进微生物分离培养新技术,可以为充分开发、利用已知土壤微生物资源,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将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发挥到实处。”褚海燕说。来源:科技日报

合成人

呵护地球皮肤,“地下王国”正上演一场攻防战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土壤犹如地球的皮肤,地球上至少有1/4 的生物蕴藏于土壤中,这里可谓微生物的“大本营”,每克土壤中的微生物数以亿计 ,种类数以万计 。细菌、古菌、真菌、病毒以千姿百态的生存方式与人类共生。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土壤面临多重压力,导致其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威胁。12月5日,世界土壤日来临,今年的主题为“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未来如何保护和利用土壤生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学者指出,不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保护林地以及减少草地的过度放牧,建设原位土壤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开发利用土壤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供图部分土壤菌群堪称土壤健康隐形卫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土壤养分、作物产量高不高,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而土壤中的众多有益微生物,是保卫土壤健康的隐形卫士,他们的存在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团队从2015年起在安徽蒙城的小麦试验田进行土壤试验,近日他们刊发研究指出,在对土壤样品中的细菌、真菌、线虫等各类土壤生物的统计中发现,“土壤中的关键微生物菌群,如固氮菌、解磷菌、光合菌等,能够增强土壤中碳、氮、磷、硫等养分元素的循环,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抑制潜在植物病原菌,从而提高小麦产量。”不过, 这些土壤“卫兵”有时也会受到敌人的干扰,这便是土壤酸化。褚海燕研究团队发现,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酸碱度显著相关,这在北极、长白山、华北麦田土壤都发现这种现象。过量化肥的施用会造成土壤酸化,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褚海燕在研究中发现,在砂姜黑土上长期单独施用化肥导致土壤pH值下降1.5个单位,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植物潜在致病菌的丰度。而在化肥的基础上添加牛粪后,pH值恢复到7左右。“牛粪养分含量高,同时有碱性,与化肥一起施用,可以中和土壤酸度。土壤酸碱度平衡时,土壤微生物群落更稳定,作物产量也越高。”褚海燕说,这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指导,保护土壤中关键菌群的多样性,或能达到减肥增产的效果。土壤提供了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家园。各类微生物可以在土壤中生存发展,但由于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环境条件和季节变化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土壤微生物在种类、数量和分布上也会受到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地方土壤微生物也不一样。例如,珠穆朗玛峰的土壤中就存在耐高寒等各种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特种兵”。此外,水田和旱田中的土壤微生物组成也存在差异。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冯有智介绍,水田中的微生物以厌氧微生物为主,例如产甲烷古菌;旱田则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例如芽孢杆菌和真菌。“我们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过广西龙脊古梯田自元末明初以来630年间产甲烷古菌群落的演替规律,发现在中世纪小冰川期、太平天国起义和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影响下,导致气温骤降,水田变旱田,撂荒等。而产甲烷古菌是厌氧微生物,水田变旱田后,它的群落结构变化,多样性减少。”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瑞蕊也曾经在江苏常熟的水田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如果旱地和水田都长时间不施化肥,旱地的歉收程度会比水田更严重,这主要因为水田和旱地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存在差异,导致旱地比水田更依赖于化肥,同时水田中的微生物有助于累积有机质,保持土壤肥力。”搭建微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前景可期土壤生物被认为是土壤养分的转化器、污染物的净化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器,而人类活动的加剧,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加剧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如何为土壤生物营造一个美好的家?褚海燕认为,首先要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施用绿肥或覆盖作物种植、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替代化肥等。同时可以控制病虫害,缓解因农药大量使用对土壤生物产生的伤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则可通过维持地上植物多样性,提高输入到土壤中的有机物数量与多样性,为土壤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其次,他认为,要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的使用,保护林地及减少草地的过度放牧等。“土壤生物群落不仅包括有益生物, 还包括许多有害生物。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既要考虑不漏掉一种有益生物,也要考虑不能盲目放任有害生物。在保护或促进某种生物时,要考虑该生物的长期变化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褚海燕说。尽管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 但人类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了解还很有限,土壤中到底存在多少种生物、多样的生物群落发挥怎样的生态功能等基本问题,尚无法明确回答。褚海燕等学者认为,未来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可尝试建设原位土壤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差异显著,生态系统丰富,相关部门已在南北热量梯度样带、东西降水梯度样带上,布设长期生态定位监测站和采样点,为未来开展土壤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其次,要开发利用土壤生物资源。土壤生物作为农业生产、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核心生物资源之一,以其丰富的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在应对粮食、能源、生态与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并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高地。“目前,将有用的微生物资源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来,仍然是当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未来搭建微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 以及推进微生物分离培养新技术,可以为充分开发、利用已知土壤生物资源,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将土壤生物的功能发挥到实处。”褚海燕说。编辑:张爽审核:管晶晶

加富二等

呵护地球皮肤,微生物既是受益者又是主力军

来源:科技日报万物有科学今年的12月5日是第七个世界土壤日,主题为“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众所周知,土壤犹如地球的皮肤,这里可谓微生物的“大本营”,每克土壤中的微生物数以亿计、种类数以万计,细菌、古菌、真菌、病毒以千姿百态的生存方式与人类共生。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土壤面临多重压力,导致其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威胁。未来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学者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不当施肥令土壤越来越“瘦”土壤养分是否丰富、作物产量高不高,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而土壤中的众多有益微生物,是土壤健康的“隐形卫士”,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助益了作物产量提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团队从2015年起在安徽蒙城的小麦试验田进行土壤试验,近日他们刊发研究指出,在对土壤样品中的细菌、真菌、线虫等各类土壤微生物的统计中发现,“土壤中的关键微生物菌群,如固氮菌、解磷菌、光合菌等,能够增强土壤中碳、氮、磷、硫等养分元素的循环,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抑制潜在植物病原菌,从而提高小麦产量”。褚海燕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土壤“卫兵”有时也会受到敌人的干扰,土壤酸化就是其头号天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酸碱度显著相关,这种现象在北极、长白山、华北麦田土壤都得到过验证。化肥的过量施用会造成土壤酸化,进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褚海燕在研究中发现,在砂姜黑土上长期单独施用化肥导致土壤pH值下降1.5个单位,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植物潜在致病菌的丰度。而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添加牛粪后,pH值恢复到7左右的正常水平。“牛粪有一定的碱性,与化肥一起施用,可以中和土壤酸度。同时,牛粪具有很高的养分含量,在土壤酸碱度平衡时,能让土壤微生物群落更稳定,作物产量也更高。”褚海燕说,保护土壤中关键菌群的多样性,有望达到减肥增产的效果。土壤提供了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家园。由于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环境条件和季节变化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土壤微生物在种类、数量和分布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水田和旱田中的土壤微生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冯有智介绍,水田中的微生物以厌氧微生物为主,例如产甲烷古菌;旱田则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例如芽孢杆菌和真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瑞蕊曾经在江苏常熟的水田进行试验,她发现:“如果旱地和水田都长时间不施化肥,旱地的歉收程度会比水田更严重,这主要因为水田和旱地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存在差异,水田中的微生物有助于累积有机质,保持土壤肥力,所以旱地比水田更依赖于化肥。”“一窝蜂”式保护不可取一直以来,土壤微生物被认为是土壤养分的转化器、污染物的净化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器,而人类活动的加剧,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出现了明显下降。如何为土壤微生物营造一个美好的家?褚海燕认为,首先要针对现实状况,因地制宜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施用绿肥,或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替代化肥等;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则可通过维持地上植物多样性,提高输入到土壤中的有机物数量与多样性,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不仅包括有益微生物,还包括许多有害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既要考虑覆盖所有有益微生物,也不能盲目放任有害微生物。”褚海燕说,应加强土壤微生物的有益性甄别,防止“一窝蜂”式保护给有害微生物带来可乘之机。尽管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土壤中到底存在多少种生物、多样的生物群落彼此有何关联等基本问题,尚未得出明确结论。褚海燕等学者认为,保护和利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可尝试建设原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褚海燕告诉记者:“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差异显著,生态系统丰富,相关部门已在南北热量梯度样带、东西降水梯度样带上,布设长期生态定位监测站和采样点,为未来开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将有用的微生物资源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来加以利用,仍然是当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搭建微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推进微生物分离培养新技术,可以为充分开发、利用已知土壤微生物资源,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将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发挥到实处。”褚海燕说。责任编辑:李学平

退已

学术头条:新冠冷链条件下存活3周,长期食用代糖可能患心血管疾病,数字时代使青壮年记忆力减退

国外研究显示:冷链条件下新冠病毒可存活3周 水平无明显差异针对冷链传播风险,近期来自新加坡和爱尔兰的一项研究也给出了支持性的结果:在4°C及-20°C的条件下放置21天(3周)后,添加到鸡肉、三文鱼、猪肉里新冠病毒仍有传染性。而且,不论有没有食物,培养后回收的新冠病毒传染水平观察不到显著差异。报告:新冠感染致死率在高收入国家超1%伦敦帝国理工学院COVID-19应对小组的一份新报告指出,新冠感染致死率在高收入国家约为1%,但在人口较年轻的低收入国家要低得多。报告显示:在高收入国家,估计总感染病死率(IFR)为1.15%(95%预测区间0.78-1.79)。在低收入国家,估计总体IFR为0.23%(95%预测区间为0.14-0.42)。科学家试用脑电波破译新冠神经症状 或可作为新生物标志物新冠病毒造成的神经症状很难解释。为了探究其中的机理,两位神经学家现已对研究进行了回顾,综合了过去取得的一些数据,并使用脑电图来测量。患者的脑电图扫描显示了大脑活动的一系列异常,这种损害可能是由于全身炎症引起的,因为身体产生了免疫反应,或者如果心脏和肺部虚弱,流向大脑的血液可能减少。长期食用代糖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本周一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SCC)上发布的一篇研究通讯显示,与饮用含糖饮料相似,引用代糖饮料也可能带来心血管疾病隐患。研究发现,不论是经常摄入含糖饮料还是代糖饮料,心血管疾病的首次发病率风险都要比不喝糖类饮料的高:相比不喝饮料的人,经常喝含糖饮料(平均每天摄入185毫升) 的受试者有20%的几率更可能患上心血管类疾病,而经常喝代糖饮料的人(平均每天摄入176毫升)有32%的几率更可能患病。惊人发现:在人类胚胎中使用CRISPR可能致使整条染色体消失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们描述了用CRISPR编辑人类胚胎基因后出现的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结果:它可能致使整条染色体消失。科学家希望,这些警示性的发现能够阻止这项重要技术的过早临床应用,但也可以指导负责任的研究,以实现其最终安全有效的使用。在更小的范围内研究量子纠缠当两个原子的距离小于衍射极限(diffraction limit)时,原子会产生相互作用,出现多种量子力学行为。但由于光学显微镜的限制,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这些原子的相互作用十分困难。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能将原子的距离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这项研究将允许在更精细的范围内,研究原子的旋转及其产生的量子纠缠行为。胼胝体发育不良或能促进大脑的可塑性胼胝体是连接大脑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结构。据一项《大脑皮层》上的研究,科学家利用核磁共振扫描了20名8~17岁胼胝体发育不全症患者的大脑,发现他们脑半球间的功能性脑区能够出现与健康大脑相当一致的神经活动,意味着这些脑区可以相互沟通。这可能是由于本应连接脑半球间的神经纤维如Probst束,会在各半球内卷曲起来,且数量比健康大脑更多,而半球内的连接加强使信号能够通过新通路在各脑区间交流,弥补了半球间神经纤维的缺失,体现了大脑的可塑性。新型人造皮肤功能与天然皮肤无异人体皮肤处于“张力平衡”(traction-force balance)状态有助于保持内部结构强度,但由于皮肤的复杂性,目前较难研究其内部的张力分布。近日,在《通讯生物学》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开发出了新型人造皮肤(HSE),通过固定在培养容器中并控制皮肤的收缩程度,重现了人类皮肤中的“张力平衡”。数字时代使青壮年记忆力减退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同时使用多种形式的数字媒体,也就是媒体多任务,或对青壮年的记忆力具有负面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频繁的媒体多任务操作与注意力分散和遗忘增加显著有关。最小冰立方的新结构冰的结晶过程非常迅速且难以控制,因此精确解析微冰结构和形成机制仍是一个科学难题。近期,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中,中国科学家利用自主研制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装置,测定了中性水分子八聚体(H2O)8的红外光谱,得出了冰的光谱特征。这一实验结果由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发的TGMin程序结合高精度的量子化学理论方法进行了验证。Science:帝王鲑迁徙时间仅取决于一小段DNA差异一项新的遗传分析表明,帝王鲑(Oncorhynchus tshawytscha)的迁徙时间完全取决于其基因组中一小段DNA的差异。这项新发现于10月29日在《科学》(Science)发表,这意味着在像美国克拉马斯河(Klamath River)这样的流域内,在不同时间迁徙的帝王鲑都属于同一个种群。“节俭”细菌靠空气中物质繁殖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Savage、以色列雷霍沃特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Ron Milo的研究团队让大肠杆菌菌株只在人工高水平的二氧化碳中生长。为了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研究人员添加了一组20个基因,这些基因编码了硫杆菌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作者研究表明,“借来”的基因可帮助大肠杆菌在地球大气中相对温和的二氧化碳水平上生存。地球磁尾磁场重联由电子动力学触发证据找到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的中科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陆全明、王荣生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卢三博士和其他多家欧美科研机构,在地球磁尾磁场重联触发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结合MMS(磁层多尺度卫星)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发现了地球磁尾磁场重联由电子动力学触发的证据。相关结果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小行星贝努在175万年前才靠近地球在一项新的《自然》研究中,科学家根据由OSIRIS-REx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照片中,近地小行星贝努上的撞击痕迹判断,尽管贝努在几亿年前就形成了,但它在最近才进入了地球的周边范围。利用新开发的计算方式,科学家能从这些撞击痕迹中得出贝努受到撞击的频率、撞击物的体积、速度和能量。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判断贝努在175万年前才进入了地球周边区域。Science:古人与犬一起迁徙10月3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利用DNA证据,解释了大约11000年前上个冰河时代末期狗和人类之间的迁徙伙伴关系。目前,人类和狗的早期关系的面貌正变得越来越清晰。为了了解古代狩猎采集社会与早期犬类之间的联系,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来自27个物种的古代犬类遗骸的基因组。调查显示气候科学家“最爱”坐飞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研究人员决定,不坐飞机或减少飞行从而减少他们的碳足迹。但一项分析表明,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相比,气候研究人员的旅行和飞行次数还是更多。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日的《全球环境变化》上,研究人员调查了来自59个国家、不同学科的1400多名科学家,以了解他们飞行的频率和原因。研究人员发现锂离子电池“短寿”潜在因素锂和钠是高活性金属,这使得它们的单质形式难以研究。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于奕与合作者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成像过程中生成每一种元素的纯形态。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于奕与合作者用电子束轰击含有锂或钠的化合物,确定微量的氧使金属表面氧化了。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晚稻品种“叁优一号”亩产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种植的早稻品种亩产为619.06公斤。这意味着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深圳科创条例施行 激励科研人员创新《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1日起施行,这是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结合深圳实际,该条例做出不少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条例以立法形式固定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比例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资金“活水”。2020年度“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启动2020年度“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目前已正式启动,诚请两院院士推荐候选新闻。同时诚请广大科技人员、新闻工作者积极推荐。评选范围限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在国内外媒体公开报道的中国、世界科学技术重大进展的新闻。英国启动升级的MAST核聚变反应堆经过7年的重建,英国兆安球形托卡马克(MAST)升级核聚变反应堆于10月30日正式启动,MAST升级由之前的“甜甜圈”升级为“带核苹果”的形状,增强了反应堆的稳定性。这次升级的建造共耗费55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4.8亿元),将为未来建造更多的聚变反应堆提供实际经验。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11月1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三峡工程日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根据验收结论,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工程质量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总体优良,运行持续保持良好状态,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对海瑞塔·拉克斯基金会捐赠超10万美元美国海瑞塔·拉克斯基金会(Henrietta Lacks Foundation)10月29日宣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向该组织捐赠了超过10万美元的捐款,以纪念这位黑人女性对医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HHMI 没有公布具体捐款数额,只称数额“达到六位数”。日本报告境内发现 H5N8 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据新华社东京报道,10月30日,日本环境省宣布在野鸟粪便中发现H5N8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于10月24日采集了北海道的野鸟粪便样品并进行了检测,于30日确认内含 H5N8 型禽流感病毒。消息称华为计划建造不使用美国技术的芯片制造工厂11月2日消息,华为正计划在上海建造不使用美国技术的芯片制造工厂。了解该项目的知情人士称,华为没有制造芯片的经验,该厂将由合作伙伴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运营。知情人士称,预计该厂将从低端的45纳米起步。华为计划在2021年底之前制造用于“物联网”设备的28纳米芯片,在2022年底之前生产用于5G电信设备的20纳米芯片。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召开10月31日,第十二届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暨全球华人化工者学会(GACCE)2020年度年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约100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围绕材料化学工程、传质与分离、工业催化、煤化工、新能源化工等主题,他们进行研讨与交流。四位院士加盟 2020北航全球科创大赛启动11月1日,2020北航全球科创大赛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李椿萱、王华明,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林剑华,北航党委副书记程波以及来自海淀区有关部门,各兄弟院校,大赛合作政府、知名企业家、校友投资、孵化合作机构、优秀创业项目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仪式。北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举办10月31日,以“人工智能: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变革”为主题的第18届北京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功举办。两界学会代表、清华大学师生和新闻媒体代表等200余人现场和线上参加了本次论坛。跨界共赢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10月31日,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廖红,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捷出席会议并致辞。海南大学实施“木兰学者奖励计划” 资深教师获百万元重奖海南大学1日在儋州举办“木兰学者奖励计划”颁奖仪式,首批获奖的5名教授共获得400万元。“木兰学者奖励计划”是由大卫集团·海南大卫投资有限公司于2019年捐资海南大学设立的人才专项奖励,将累计捐赠5000万元,重奖为全校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九一一

本月这些知名专家坐诊泰州市中医院 开诊时间表请收好!

2021年1月,泰州市中医院将邀请上海长征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等医院知名专家坐诊,为泰州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以下列出的是1月16日至1月30日坐诊的专家,需要提醒的是,各专家开诊时间不同,建议市民提前咨询、预约,预约电话:0523-86611938,具体信息可关注“泰州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记者 徐瑶 通讯员 秦后权)专家简介朱国琴(消化内科)坐诊时间:1月16日(周六)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医技二楼内镜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老年消化专业临床和科研工作10余年,擅长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老年性肝损害、胆胰疾病、炎症性肠病等,尤其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3项,参编著作3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吴余乐(皮肤科)坐诊时间:1月16日(周六)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门诊三楼皮肤科门诊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美容主诊医师、副主任医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从事皮肤病临床工作30余年, 其中皮肤外科整形12年,激光美容20年,积累了丰富的美容皮肤病的临床诊疗经验,解决许多美容难题,如敏感性皮肤、皮肤老化、皮肤粗糙、皮肤皱纹、皮肤松弛;各种色素增生类疾病,尤其是黄褐斑、色素沉着;血管类疾病,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少类疾病,如白癜风;皮肤瘢痕,特别是痘印、痤疮凹陷性瘢痕;各种胎记的激光治疗;注射美容,如除皱、瘦脸、填充等。刘智勇(泌尿外科)坐诊时间:1月29日(周五)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门诊四楼泌尿外科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后,现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女性泌尿外科学学组副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泌尿外科学会尿控学组委员。临床研究领域:男性不育症(例如男性无精子症、精索静脉曲张等)的诊断和治疗;男性血精的诊断和微创手术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化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性治疗;前列腺肥大的微创手术治疗;尿道损伤、尿道狭窄等尿道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阴茎癌、睾丸肿瘤的手术治疗和化、放疗;男性外生殖器整形手术,例如阴茎畸形、尿道下裂、隐匿型阴茎、阴茎短小畸形、包茎与包皮过长等手术;男性性功能障碍,比如男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黄生富(放疗科)坐诊时间:1月16日(周六)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门诊二楼西侧放疗科门诊江苏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精通鼻咽癌、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特别擅长头颈部肿瘤的影像诊断及放射治疗。长期坚持对所治病例追踪随访,在各种恶性肿瘤精确诊断、综合治疗、个体化放疗和放疗并发症及后遗症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中华系列收录5篇。获得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等荣誉。陈小宁(耳鼻咽喉科)坐诊时间:1月21日(周四)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门诊三楼耳鼻咽喉科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师从著名中医干祖望教授,擅长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耳鸣耳聋、嗓音病、慢性咽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口腔黏膜病等疑难疾病,并能熟练开展耳鼻咽喉科各类手术。对小儿鼾症(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或慢性炎症)的中医药治疗及手术治疗有较深造诣。韩天雄(中医内科)坐诊时间:1月23日(周六)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门诊四楼名医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博士,副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海派中医颜氏内科第四代传人。现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心病分会、亚健康分会和学术流派委员会常委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年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在中医治疗脾胃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技术专长。汤琪云(消化内科)坐诊时间:1月23日(周六)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医技二楼内镜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老年消化科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六大人才高峰”学术人才和“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第一批江苏“卫生拔尖人才”。从事本专业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5余年,擅长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消化道早癌、炎症性肠病、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脏疾病的诊治。长期从事内镜操作,熟练掌握胃镜、超声内镜、肠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等操作技术,对内镜下各种疾病的诊断及其特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韩新民(儿科)坐诊时间:1月24日(周日)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门诊一楼儿科(韩新民工作室)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中医院儿科负责人,原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儿童多动症协作组组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多个杂志编委。从事儿科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主要研究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及呼吸系统疾病,擅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许建荣(影像科)坐诊时间:1月28日(周四)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医技二楼东侧疑难影像诊断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业务上主攻腹部影像、MRI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分子影像,尤其在心血管壁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淋巴管成像和分子影像、泌尿道MRI新技术和临床应用、肝手术影像分析、风湿病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临床探索工作。张国成(皮肤科)坐诊时间:1月28日(周四)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门诊三楼皮肤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原副院(所)长,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皮肤病、整形美容及修复外科工作,擅长皮肤外科疑难病的诊治,皮肤良性、恶性肿瘤及疤痕疙瘩的手术治疗,重睑(双眼皮)、除皱、去眼袋等美容外科手术及面部瘫痪及各种畸形的修复等。田野(脾胃病科)坐诊时间:1月30日(周六)上午坐诊地点:泰州市中医院东院医技二楼内镜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学博士、消化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曾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日本东京关东病医院、日本国立癌病中心研修内镜下早癌早诊早治。累计完成胃肠镜检查及各种内镜下诊疗操作如APC、EMR、食管扩张、金属支架置入术等8000余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常规开展代表内镜技术的三级、四级手术,发表SCI论文5篇,主译内镜著作3本。

苗医生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圆满举行

2021年1月19日,苗邦集团(草本科技祛痘品牌“苗医生”母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中国药科大学会议室举行。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书记张仕英、药学院副院长尹莉芳、项目负责人刘建平教授、药学实验中心吕慧侠教授、张文丽副教授、宋文婷老师、苗邦集团董事长李继国等一行出席了签约仪式并共同见证了“解决问题皮肤联合实验室项目”揭牌时刻。发展历史自2013年品牌诞生以来,苗医生与浙江大学、贵州民族医药研究院、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等产品科研教学机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更适合东方人的痘肌修护产品。秉承“草本科技祛痘”的理念,提供针对性的问题皮肤修护方案和陪伴式的肌肤管家服务,帮助国人应对问题肌肤。2015年苗医生品牌宣传片登上CCTV;2018-2019年苗医生登上全国高铁杂志广告;2020年携手华夏航空打造“苗医生”品牌专机陪亿万旅客美丽出发。苗医生拥有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等多项专利,先后获得“中国著名品牌”、“中国3.15诚信品牌”,“消费者信得过品牌”等荣誉。 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坚持“学术第一、师生为本、共生共赢”的理念,培养造就药界英才。在本次联合实验室项目中,苗邦集团将借助中国药科大学在药学研究领域多年来的相关经验与科研成果,并将其融入到苗医生的产品研发全环节之中,以更加严谨的态度的投入到苗医生品牌的产品研发理念中,并以贴心的服务带给用户更好的产品体验。 品牌理念苗医生使用天然草本护肤产品,结合“一肌一方,量肤定制”的服务体系,帮助国人应对肌肤问题。在祛痘方法上采用草本新科技祛痘,通过与多所专业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研究天然卓效的护肤专利配方;并独创“清调补固”的特色美肤系统,激活肌肤自我新生能力,深度解决肌肤问题,从根源上让肌肤恢复水润、健康、强韧、光泽。品牌创新“清调补固”护肤理念苗医生草本科技祛痘以“清调补固”核心护肤理念为指导,从根源上呵护问题肌。“清”:采用专业的方法将堵塞物顺着毛孔生长的方向导出,配合专业的仪器清除毛孔堆积堵塞物,保持毛孔通透,让皮肤自由呼吸,为肌肤打造健康肌底。“调”:以前沿科技萃取草本之力,结合科技仪器调和肌肤菌落生态,增强血液循环及自愈能力,让肌肤处于自健康状态。“补”:为肌肤增加有益的营养,输送营养成分至皮肤所需之处。定向、定点、定量养护肌肤受损细胞,焕发肌肤健康活力。 强强联手 一起守护美丽苗邦集团董事长、苗医生品牌创始人李继国在揭牌仪式上指出提升产品质量,让产品更加安全有效,是苗医生对品质不变的追求。院企合作是推动苗医生产品升级转化的有效的途径,进一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苗邦集团将全力支持产学研发,让院企合作早日结出硕果,不忘初心,践行使命,把责任和情感融入产品与服务中,回报消费者,同时将校企合作做实、做强、做大,实现企业、高校的共赢共享。苗邦集团和中国药科大学通过此次“解决问题皮肤联合实验室项目”的合作,能够有效推进祛痘行业技术研发工作的不断进步,为苗医生品牌的下一步发展夯实基础。未来,苗医生还将继续携手中国药科大学,共同探索更多的产品升级思路,开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好兆头

「提醒」警惕!为给女友生日惊喜,小伙这样示爱,结果崩溃了

近日,一小伙为女友准备生日惊喜,将女友名字拼音写在手臂上,但当他撸起袖子那一刻却把女友吓坏了,手臂皮肤竟出现了溃烂......30岁的李楠(化名)正与女友热恋中。眼看女友的生日快到了,为了给她一个惊喜,李楠十天前在一家文身小店将女友名字的拼音缩写刻在了左臂上。可没过几天,文身处就出现了红斑、瘙痒、红肿的症状。前几天,李楠和朋友一起去泡了温泉。前天,女友过生日,他撸起袖子给女友展示自己的文身,不料却把女友吓了一跳,只见文身部位竟然破溃出水,长出密密麻麻的水泡很是吓人。见状,他这才急忙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就诊。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高英检查他的胳膊后,发现其手臂皮肤溃烂严重,长水泡的地方与画文身的轮廓一致,考虑他可能是对文身中的颜料过敏,诊断为接触性皮炎。在出现过敏症状后,患者又去泡温泉,导致皮肤感染加重。当心!除了文身,文身贴也可能致过敏这种文身贴,多是爸妈买给孩子的:文身贴,多是三无产品文身贴就是简单化的文身,只要把贴纸放在皮肤上,用水沾湿背面后取下,就能印在皮肤上,效果可以持续几天。包括小猪佩奇文身贴在内的很多廉价文身贴纸都是盗版三无产品,只有简单的使用说明,没有生产厂家,生产地址,也没有成分介绍。03:01视频来源:江苏公共新闻南京不少学校附近的文具店都有文身贴,每张价格3到5元。一位文具店老板介绍说:“这上面写了是无毒的,没问题,但是小宝宝你最好不给他弄,因为他可能会舔。”另一位老板表示:“文身贴没有毒,贴两天就洗掉了,又不会贴多久。”在一些小商品批发市场,各种图案的文身贴琳琅满目。“不管大人小孩都能贴,这个是正规厂家的尽管放心。”批发店老板拍着胸脯保证说。文身贴检出重金属铅和钴经过取样、称重、加入硝酸、微波消解、成分分析等步骤,结果终于出炉!江苏中谱检测有限公司检测员姚超分析说:“这三个样品我们均检出了重金属元素钴和铅,其中三号样品的钴含量是最大的,一号样品的铅含量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建议小朋友谨慎使用为好。”文身贴易致过敏,甚至可能慢性中毒由于文身贴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生纹饰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是空白。市场上销售的文身贴大多为没有厂名厂址的"三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文身贴使用的是一种"水转印"技术,其成分主要由油墨和胶水组成,其中铅、钴等重金属元素就隐藏在油墨中。将贴纸直接贴在皮肤上,当汗孔张开时,贴纸里的重金属就有可能渗入到皮肤中,引起皮肤过敏,引发红疹、瘙痒、水疱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肿痛甚至是糜烂。据媒体报道,一个杭州的小男孩把文身贴贴在了脸上和身上,结果半边脸差点"毁容"。专家建议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过敏与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姚煦表示:“很多患者会对这些重金属,比如钴,出现接触过敏,接触部位会出现皮疹。就算是洗掉了表面的那些油彩颜色,但如果长期反复地大面积贴,也会引起这种透皮的重金属吸入,引起中毒反应。”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尽量不使用文身贴,如果贴在皮肤上,应尽快用少量酒精擦洗掉。网友说:“社会人”还是引发了“社会问题”……来源:共青团中央,综合江苏新闻、武汉晚报(记者 武叶 通讯员 刘姗姗) 、学会应急(ID:xuehuiyingji)、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人民日报 等本期编辑:胡程远、杨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