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12月6日消息 中国皮肤病学发展大会暨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成立大会3日至6日在南京召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领军人物,与来自皮肤病与性病学科领域内医疗、教育、研究、防治第一线的代表600余人出席现场会议。会议推出的国际皮肤科学青年学者“紫金论坛”,分别由国内皮肤病与性病学科领域中的知名学术大咖们主持,参与论坛的专家则以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青年研究委员会本届与往届委员为主,登上讲坛的国内外15名青年才俊就皮肤病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研究展开论说,思想交锋、观点碰撞,卓有建树的皮肤病与性病学科的认识,充分展示了青年是事业的未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在致辞时表示,“科学济人道”是百年协和的老校训,“知肤助健康”是医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皮毛非事小,识读学问大。“我们要立潮头、担大任、攀高峰,乘科技大举进步之风,迎势而上,努力创新,攻坚克难,由表及里,面皮着手、微观着眼,破皮肤病学科之沉疴痼疾,立皮肤科学协同之大旗,启皮肤科学发展之远航,为医为国为民谋人道福祉,集贤集智集知求科学正途。”开幕式上,“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中国麻风博物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互联网医院”先后揭牌。据了解,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由国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医疗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医疗机构组成,至今有遍布国内的医疗机构19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本、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巴西等5国6家医疗机构(其中印度2家)加入。联盟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疑难罕见皮肤病会诊中心、感染性皮肤病分子诊断中心,通过定期开展会诊、培训、研讨等多形式学术活动,合作开展临床研究,打造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皮肤病学医疗合作网络,促进皮肤病学发展。中国麻风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科研楼内,设10个主题展区,陈展实物300余件,立面图文资料300余件,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麻风专题博物馆。2016年6月国家卫计委批复,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筹建该馆。历经调研论证、史料征集、人物访谈,筹建实施,2019年10月该馆布展到位,试运行至今,已接待过数十批次国内外过各类人员的参观访问。为响应国务院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互联网医院,为皮肤病复诊患者足不出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2020年3月试运行至今,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超过10万人次,最高日服务超过700人次,实现日均服务约500人次的稳步运行。
新华网南京12月6日电(记者邱冰清)近日,中国皮肤病学发展大会暨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皮肤病与性病学科领域内医疗、教育、研究、防治第一线的代表600余人出席现场会议。会议立“聚焦皮肤健康,协同创新发展”为纲,深入深化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我国皮肤病与性病学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除了国际皮肤科学青年学者“紫金论坛”外,会议现场先后为“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中国麻风博物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互联网医院”揭牌。据悉,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是在2019年成立的“全国皮肤性病专科联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由国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医疗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医疗机构组成。国内医疗机构19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本、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巴西等5国6家医疗机构加入该联盟。该联盟将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疑难罕见皮肤病会诊中心、感染性皮肤病分子诊断中心,通过定期开展会诊、培训、研讨等多形式学术活动,合作开展临床研究,打造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皮肤病学医疗合作网络,促进皮肤病学发展。中国麻风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科研楼内,设10个主题展区,陈展实物300余件,立面图文资料300余件,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麻风专题博物馆。该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承办,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协办。(完)【来源:新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高校专业那些事※为您分析、分享、解惑首先,关于南京14所的信息保证不泄密,一切资料来源于公开信息首先关于南京14所上班怎么样,我觉得需要几个方面来回答:14所历史14所实力怎么才能进入14所,需要什么专业,什么大学最好待遇如何14所历史南京这个地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地方很多单位都是根正苗红,但是南京的很多单位都带有民国特色,必经是民国首都,国内第二个叫“京”的地方。比如南京炮兵学院,就是起源于民国的汤山炮校,原名:中/央陆军炮兵专科学校:是中国国/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兵种学校.同样14所也是这样。14所前身是中/华/民/国/国/防部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最早只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来成立军/委批准组建军事无线电电子研究院,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这个部门后来在历史上的名字叫第四机械工业部十院、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以现在14所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对外称号: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这个集团大家都知道,属于十大军/工集团,有几十个研究所,都是搞电子的。14所实力14所可以说中电里面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个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制造科研开发的老大。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8人。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自己培养研究所。自己可以培养研究所的研究所很多,不过近些年很多都不合格被撤销资质。怎么进入14所工作14所现在招聘基本是以博士为主,少量硕士,本科不要。如果你电磁场,通讯,计算机方面的985博士,14所欢迎您。当然14所作为国内顶级研究所,很挑剔,喜欢c9院校,军工院校(包括两电)一般的985不入他的法眼。14所作为电子类研究所,最喜欢西电,成电,基本里面职工60%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其他基本是哈工大,南理工,南航,西工大等居多,也有不少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毕业生。还有第一条路,就是报考14所的研究生。14所也收推免生,对于国家"985工程"院校的推免生,录取后将一次性给予10000-20000元不等的入学奖励金。另外对于第一志愿国家"985工程"院校应届考生,录取后将一次性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入学奖励金。有钱就是好。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企业类研究所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基本如果不在14所工作,毕业证含金量就打打折扣。现在硕士估计留所难度也比较大。每年南京14所都需要调剂,招不满。14所最需要人才就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计算机。这三个专业是主力,其他都是辅助性专业大学学什么专业呢?电子工程,电子科技,通信,计算机,软件。尤其需要懂这个电磁场。这门课学的可是很痛苦。我要说的是,大学本科的电磁场其实很简单,等到研究所,更需要更深的。比如高级电磁场,计算电磁学等,天线等。雷达,信号处理等,哪才叫一个不容易。待遇很多人关心待遇,14所外面传闻待遇很好,其他一个所,不同部门,不但科室,甚至一个办公室待遇差异都不小。和bat没法比待遇应该在研究所里面算不错的,但是你想发家致富,估计那是做梦。国企里面待遇好的都是领导,不是领导,待遇不会多好。另外研究所的特点是,出差多,加班多。能让你一出去几个月,加班多,一周七天让你每天搞到半夜。军/工/行业献身国家,那不是一句空话。任何行业都不容易,加班,出差是军/工单位的常态。很多北京上海的军工单位,里面的员工基本没享受过大城市的繁华.老铁们,看到这里点个关注,点个赞呗
中国气象报记者孙啸报道10月8日,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发展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江苏省副省长费高云、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出席成立大会。创新研究院是由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联合建设的科研型事业机构,该机构将按照国际水准、国家站位、江苏特色的总体定位,重点开展气象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气象应用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工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救灾等重大部署提供科技支撑。费高云表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福祉密切相关,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创新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加速气象科技成果在江苏的落地转化,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更大支撑。宇如聪表示,成立创新研究院能够充分发挥南京气象人才和气象资源优势。将创新研究院打造成气象科技体制改革特区、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是将气象现代化建设与江苏高水平创新省份建设、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的创新举措,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气象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根据合作协议,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共同推动创新研究院建设发展,将其建设成为学科特色明显、研究队伍精干、运行管理高效、体制机制创新的现代研究机构,构建气象科技研发中心和气象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基地。
2019年12月8日,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与业内领先的区块链硬核技术企业续科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共建区块链与边缘计算实验室达成战略合作。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助理、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院长武斌,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薛云志,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吕东成,区块链与边缘计算实验室主要成员龚健、方建等出席签约仪式。此次签约成立的区块链与边缘计算实验室,将以下一代区块链技术与边缘计算技术研究为重点,通过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解决区块链技术与边缘计算场景的各种挑战,为民生经济、金融科技、城市智能化等多个场景赋能区块链与边缘计算技术。“研究院正在制定‘十四五’战略规划,强化原始创新,增加源头供给,推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加强与市场和行业的紧密结合,着力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推动重大成果产出。”武斌院长表示,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在近期上升为国家战略,双方将在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在区块链与边缘计算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共同推进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据悉,实验室成立后双方还将联合成立区块链与边缘计算领域产业化公司。续科天下作为全球领先的硬核分布式账本和数据隐私技术服务商,拥有一支中美两国顶尖技术专家领衔组成的国际化研发团队及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在今后的战略合作中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区块链与边缘计算实验室在产学研等多方面的合作。(文章来源:海外网)
00:10今晚,南京上演了一场特殊的新年联欢会台下,他们是 海归创业者,是 科技企业家舞台上,他们居然“变身”舞者、演唱家……今年,南京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主抓手,大力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为创新名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今晚,南京市举办了200家新型研发机构2019新年联欢会,以“我的南京、创新有我”为主题,全面展现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果及一线科技工作者风采。此次活动由市“两落地一融合”推进办公室联合市科委等单位主办,市广播电视集团承办。与传统研发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里?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张全兴说,新型研发机构将高校的科教资源、地方政府、开发区等多方力量联合起来,比单一的老师带学生更快速地转化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科研是为了产业,这就要去企业转化,变成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发展。今晚,还签约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项目截至目前,南京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突破200家现场还签约了10个新型研发机构项目并为32家年度绩效评估获奖的新型研发机构颁发了证书去年11月份以来,全市已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92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境外专家在内的1170名高层次专家来宁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其中诺奖得主3人、院士55人、境外专家234人。此次项目签约后,南京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将超200家。一年来,新型研发机构给南京带来新增投资29.8亿元,孵化引进企业811家。南京有哪些很牛的新型研发机构?“石墨烯之父”、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和诺奖得主康斯坦丁,带着一流团队到南京组建石墨烯研究院,这是两位诺奖得主在英国以外成立的唯一研究院,现已在石墨烯技术产业化上取得重要突破。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世界计算机领域顶尖科学家、图灵奖唯一华裔得主、清华大学姚期智院士,年过七旬首次创业就选择南京,成立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其团队仅半年时间就孵化引进了12个项目,并促成世界级的交叉智能前沿峰会在南京成功举办。剑桥大学在南京创建了建校800年来唯一在境外以学校冠名的“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将在5年内引入至少20个顶尖科研团队,集聚上百名一流人才来南京创新创业。……这批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深挖科教资源,培育科技产业和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打造出一条充满活力、更具竞争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生态链。11月初,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构建创新之城——中国创新城市TOP10的启示》研究报告发布,南京创新总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130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江苏省南京市着力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上榜。南京支持创新发展的背后南京云集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平台,是创新基因的“富矿”。近年来,南京充分发掘创新动能,围绕创新抓发展,围绕创新争一流,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近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已取得初步成果,新的城市总规提出,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愿景是“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去年9月底,南京启动“两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工程,作为建设创新名城的具体抓手。出台创新名城建设实施意见,形成“1号文件+45个配套细则”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既有真金白银的扶持,也有体制机制的创新,更有不少是南京独有独创。树立客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站在企业视角,制订出台了《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拿出50亿元专门做初创期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一规模在全国同类城市都处于前列。对在南京新注册成立天使投资、创投企业,将给予最高1500万元奖励;对投资南京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将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以此促进各类风创投机构加速向南京集聚。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下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权限,实行财政资金“拨改投”,将165项审批权限依法赋予15个高新园区,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活力。……越来越多国内外顶级创新资源布局南京新型研发机构呈现出旺盛生命力重点阅读推荐一图读懂!江苏市县机构改革这么改!刚刚,供水恢复,隧道通车!关于被淹的赔偿……这碗南京皮肚面,诞生于1963年南京启用新版交通信号灯,这样开车才不被扣分!52名江苏省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
撰文 ▏王慧编辑 ▏肖泊缺少完备、丰富的理论,公益行业能否行稳致远?202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宣布,不再开设教育学(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辅修专业。消息传出,一片惋惜声中,一个问题又被重新提出——公益慈善是否应该在本科设立专业?围绕于此的争论仍在继续。但如果在本科阶段开设公益慈善专业,公益慈善领域现有的理论基础以及科研、教育师资,又是否足够支撑公益慈善学科体系的构建?即使不考虑公益慈善教育,公益行业近几年在诸如商业与公益的关系、公益市场化等话题上的争论,也在呼唤公益慈善理论体系的搭建。1998年,清华大学NGO研究所设立,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公益研究的发端。《社会创新家》总结发现,20多年中,高校公益研究机构大致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少数几位学者发起公益研究所,到汶川地震后公益研究院渐次成立,再到近年青年学者涌现、活跃。可以说,目前的高校公益慈善研究,已然生机勃勃。其中的学者,一方面埋头学术,致力于完善公益慈善理论体系;一方面发挥所在机构的智库功能,为行业发展、政府决策与立法建言献策,积极提供智力支持。1起点2015年,多家高校研究机构紧锣密鼓地为《慈善法》(草案)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一年后,《慈善法》正式实施。虽然相关条款仍有待改进,但多年呼吁终于落地,于行业,终究是“里程碑”式的进步。多版民间草案中,“北大清华版”因内容相对全面,成为《慈善法》草案制定的有力参考。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以及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都是这一版草案的主要推动者。北大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由魏定仁、陈金罗在1998年发起成立。前者是北大法学院教授,后者曾任民政部司长,参与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前辈的前瞻性眼光,给金锦萍参与推动非营利组织立法埋下了伏笔。当时还以民商法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她,可能不会想到,之后十余年,自己都会将“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视为使命。为博士论文选题的契机,让金锦萍发现了非营利组织立法领域的空白,此后,她便沿着这个方向,一发不可收。金锦萍2005年,金锦萍出版《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的专著。次年,她又与在北大法学院任教的葛云松等人,合作出版了《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基本问题》以及《外国非营利组织法译汇》。追溯起来,这些早期研究成果,无疑是《慈善法》得以出台的必要基础。十几年来,在社会法这一法学相对边缘领域,金锦萍不断深耕。她也因此被称为“社会法领域研究第一人”。北大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成立同年,38岁的王名在清华大学成立了NGO研究所。此时距离王名从名古屋大学博士毕业,刚刚过去一年。依托这一研究所,王名最初的研究方向,是中国NGO与社团改革。2002年,王名出版《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介绍了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历史,以及管理的各个方面。此后,王名的研究工作更多地向公民社会、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深入。2015年,在民政部和清华大学的共同推动下,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升级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该院两位副院长,邓国胜和贾西津,一直以来在公益行业被视为“中生代”学者代表,邓国胜主要研究领域为NGO、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绩效评估与能力建设;贾西津则长于公共伦理、公民社会与治理的研究。政府的参与进一步明确了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的定位:致力于公益慈善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国家级智库。既能拓宽社会力量话语权,又能撬动政府改革,王名找到了一块绝佳空间。王名事实上,在王名和金锦萍之前,另一位学者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对公益慈善研究显示出了浓厚兴趣,他就是长王名6岁、主要研究慈善史的周秋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秋光立足湖南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民国湖南慈善家熊希龄,并逐步拓展和加深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研究。1998年夏,慈善力量参与南方抗洪救灾,引发了人们对慈善发挥作用的思考。周秋光撰文《关于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在《求索》杂志发表。文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慈善史,阐释“慈善”的概念、定位等内容。周秋光进入21世纪,周秋光继续沿着慈善史方向,研究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并出版了《中国慈善事业简史》。这本著作也被视为国内慈善史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2011年,周秋光推动发起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就在《中国慈善事业简史》书稿付梓的2005年,曾就读于应用数学系、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康晓光彻底调转人生方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任公共管理学院任教授,并在两年后创立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对于这一转变,康晓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理由。在“希望工程”覆盖全国家喻户晓时,康晓光曾窥见了第三部门对“中国整个社会管理和统治结构”的影响,对于康晓光来说,第三部门是作为学者的他为中国社会寻找未来的一个入口。康晓光以“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和“政治文化”为研究方向,康晓光丰富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研究角度。其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博弈研究》《君子社会》等学术专著。康晓光本人担任多个基金会理事,依托学术成果,他可以直接地依托研究成果,为非营利组织的实践提供指导。2矩阵形成2008年汶川地震后,公益慈善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催生了国内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机构的初步繁荣。早期最引人关注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以及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2010年,在汶川地震救灾中名声大噪的壹基金,和王振耀推动成立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相关介绍中,这是首家由大学与公益组织联合发起的,专门从事公益理论研究、公益人才培养与公益政策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根据目前已知的资料,它也是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机构中,第一家“研究院”级别的机构。这所研究院的成立,在行业内引起极高关注。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占了两个“第一家”的头衔。王振耀2010年,曾在汶川地震一线组织救灾的王振耀,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民政部救灾救济司)任上辞职,出任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这一年,王振耀56岁。政府官员投身民间公益,外界难免诸多解读,一段时间内,媒体报道里,王振耀被冠以“辞职司长”的名号。以王振耀自己的解释,他原本只计划“当个教授”,但了解研究院的定位后,觉得这是一件“必须投入很多心力”去做的事。“中国公益需要提升的方面太多。比如说建立系统的研究网络,调整公益研究的方式......这也是我担任民政部官员期间一直在呼吁的。”作为研究院中的先行者,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没有仅仅埋首于学术研究,而是通过多种形式,推动行业建设。成立后不久,它接连推出“京师公益讲堂”“中国基金会领导人高级研修班”“中国传媒从业者公益慈善研修班”等项目。当时,这成为不少人深度了解公益的窗口。两年后,该研究院更名为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曾设想在硕士阶段开展公益慈善方向的学历教育,这一构想后来演化成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学院的合作。双方于2013年联合开办EMP(国际慈善管理)项目。2015年,同样由王振耀担任院长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成立。该项目并入其中。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成立次年,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也紧随其后开办。二者一北一南,成为当时国内高校公益慈善研究重镇。如今,后者虽然已经关闭,但它运作期间的活跃,对其他高校公益研究机构的成立,或多或少有着启发作用。而且,它留下的成果,也有着独特的行业价值。担任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的,是时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教授的朱健刚。目前,朱健刚担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健刚在朱健刚的主持下,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翻译了《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这本书根据学者朱友渔1912年提交给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译出。相关介绍中,它是首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传统及其精神的著作。除了翻译作品,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也成立了公益慈善数据档案馆。在建馆札记中,朱健刚介绍,“希望以此记录各类社会组织的哀荣生灭,留铸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曲折轨迹,进而支持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同时为更多公益组织的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提供平台。”与早期的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相似,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也开展了一系列行业活动。论坛、沙龙、分享会.....轮番举办,相关话题包括台湾社企、社区基金会、社会工作、公益传播......而且,它也曾尝试开展硕士阶段的公益慈善教育,即开设民族学专业(公益慈善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研修班,招生对象为公益组织、政府、企业、媒体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两家研究院的公益慈善教育都没有在本机构得到延续,但同期,另外三所同样秉持这一愿景的高校机构已经在酝酿。2010年,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暨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成立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这所同样由基金会推动成立的研究机构,背后关系着中国基金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2009年,63岁的曹德旺提出捐赠股权设立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基金会不曾有过的捐赠形式。申请引起了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的关注。历经两年多努力,“中国股权第一捐”宣告成功。曹德旺受聘南京大学名誉董事长自称为“学院”而非“研究院”,体现了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在公益教育上的偏重。依托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它将作为河仁慈善基金会的专门教育研究机构。目前,除了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与博士点下增设公益慈善研究方向,河仁社会慈善学院还在社会工作本科阶段增设了公益慈善专业课程。如今已停办的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辅修专业,开办于河仁社会慈善学院成立的两年后,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北师大珠海分校、基金会中心网合作发起。据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超过60%在公益行业就业。纵然在实际数量上并不大,这一成果却已经得到行业一定程度的认可。即使停办,其办学经验还可以由行业继续学习、实践。稍晚于两所学校,2014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与泰国正大集团、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合作,设立公益慈善管理学院,并于当年9月招收首届中国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学院成立的背后,是学校与泰国正大集团的战略合作。自2014年始,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学生,由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南京工业大学和泰国正大集团联合培养。同年,泰国正大集团向南京工业大学捐赠2.011亿元。从专业设置来看,该学院也偏重对“专业型”公益人才的培养。据《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其毕业生中,同样有超过60%的人在公益行业就业。这一时期,从地域分布来看,南方高校的公益慈善研究机构显示出了活力。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都成立了公益慈善研究院。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也升级为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将目光移回北京,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成立后,次年,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在校友李晓波的资金支持下,也升级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北京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机构的整体发展也趋于细化。比如,清华大学除了公益慈善研究院,还开设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三者有所联系却又各自独立;北京师范大学除了建立中国公益研究院,还成立了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国际NGO与基金会研究中心、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南北相望,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机构的矩阵初步形成,整体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3回应新态势2016年之后,“公益市场化”这一话题引起关注。徐永光《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一书的出版,点燃了行业的争论。行业新趋势无疑会引导学术的研究方向。针对“公益市场化”之争,康晓光撰写《义利之辨:基于人性的关于公益与商业关系的理论思考》一文,摘要中提到,“本文试图从‘公益中心主义’出发......厘清公益与商业关系,主张公益不能化约为商业,公益有其不可替代的人性和制度基础。”“商业”与“公益”的关系究竟如何,对有着商学、经济学背景的学者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2006年,一篇名为《在我国由政府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建议》在《经济日报》的内参上刊登。如今看来,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推动社会企业发展,建立具有高度公信力和绩效水平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培养和壮大政府转型的同盟军”,不可谓不超前。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客座副教授的赵萌。当时,他正在牛津大学赛义德商学院攻读组织与战略博士学位。赛义德商学院开设的“斯科尔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使赵萌较早接触到了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的概念。2014年回中国任教后,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精神成为赵萌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赵萌除了赵萌,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朱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也都是兼具经济学背景,横跨商业与公益两界研究的学者代表。“公益市场化”掀起话题讨论后,他们也共同在为学术研究、行业发声以及教学培训而奔走。翻看三位学者的履历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海外留学经历。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对社会企业这一形态有更包容的心态。但事实上,在“公益市场化”引发争论之前,国内已经有一位本土学者开始研究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社会创新概念。她就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袁瑞军。袁瑞军徐永光曾评价:“学界的袁瑞军教授......她对中国和全球社会企业的发展研究得很透,是中国学界社会企业研究第一人。”2005年,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成立,其前身是1998年成立的中国社会团体研究所。也许就是在这里,原本以政治学为研究方向的袁瑞军,逐步接触第三部门。根据公开资料,至少在2013年,袁瑞军就已经开始了对社会企业的研究。当时,她主要研究的内容有社会企业的概念、理论、案例,中国大学开设社会企业课程和建学位的情况,以及社会企业的相关研究,如公益创投、道德慈善、福利企业、合作社等。近几年,越来越多社会企业涌现,袁瑞军也在继续推进对社会企业认证标准、影响力测评的研究,以支持社会企业落地。对社会企业的研究热潮扩散,间接促成了相关研究机构的成立。2017年成立的电子科大慈善与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就提出,研究重点为战略性慈善、影响力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创新与社会创业等方面。上海交大、北师大珠海分校、华北电力大学也都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外援”,孟加拉国银行家、经济学家尤努斯及其团队也参与发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尤努斯社会事业与微型金融研究中心,以及郑州大学尤努斯社会企业中心,主要研究方向都与社会企业、微型金融相关。赵萌担任前者的联合主任。除了“公益市场化”这一主题,国内公益慈善事业呈现愈发丰富的形态。其背后,是经济、社会结构、技术多重变化下的影响。康晓光2018年初发布的报告《超慈善——中国慈善新时代的特征及其由来》,更为系统地阐释了近十年中国大陆慈善领域发生的“一簇新现象”:慈善组织构成多样、慈善内涵日益多元、慈善方法与工具愈加丰富......广泛而深入的跨界与融合使原有界限被打破。报告中,康晓光将当今中国总体慈善形态命名为“超慈善”。新形态,愈加将公益慈善事业学术研究引向细化与多元。4新生力量助力“百花齐放”而支持多元化学术研究的,无疑是“人”的壮大。立足高校,第一代公益慈善研究学者开拓,中生代接续,多年积累,如今已然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针对本科公益教育的必要性、实现路径,行业内仍有争议。除了上文提到的河仁社会慈善学院,以及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院,华东师大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研究院、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等机构也仍在实践先行的路上。相较之下,硕博阶段的公益人才培养空间、成效更大。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摇篮”。王名曾介绍,“慈善学历教育越往后走,必要性越大。我们的博士生、博士后,不少进入到了公益领域,并且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我做了一下统计,发现我们已经培养了近100名博士后,离开慈善领域的很少,极个别的会到政府、企业去工作。”王名的学生中,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助理蓝煜昕,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潮,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健等,都在公益慈善学术研究中比较活跃。从王名的统计或许可以估算,高校培养出的青年公益研究学者已达到数百名。这些青年学者普遍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研究方向也更为前沿,包括慈善信托、慈善文化、区块链慈善等。据《社会创新家》了解,青年学者中,不少人有着海外留学经历,例如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后、现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的沈永东,硕博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的王筱昀,利物浦大学法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的李德建,日本同志社大学政策科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的俞祖成等。另外,北师大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章高荣、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董强、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吕鑫、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谢晓霞等,也都是年轻一代中出色的学者。除了相关专业出身的青年学者,公益慈善研究也在吸引着“跨学科”的青年学者。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罗俊便是其中之一。读博期间,罗俊师从经济学者汪丁丁和叶航,两位导师借助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研究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偏好。受其影响,罗俊开始关注慈善捐赠领域,后续主持多个慈善捐赠相关课题。罗俊与初代学者面临的环境不同,行业发展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相关基金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支持。敦和基金会的“竹林计划”就专门资助青年慈善学人的研究。可以看到,一方面,公益慈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一定基础。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大约2016年,机构共出版公益慈善(社会组织)相关专著100多种,发表论文700余篇。扩展到全国高校公益研究机构,成果只会更为丰硕。另一方面,青年学者的壮大使公益慈善研究呈“百花齐放”之势。如今,行业或许有更充分的理由,去期待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理论体系以及学科体系的构建。END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仲兆祥最近格外忙碌,他创办的公司新上马一条膜生产线,接下来还要张罗新风投资金的引入。仲兆祥的公司就是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孵化出的众多公司中的其中一间。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依托南京工业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通过“一所两制、统一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起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平台和桥梁,目前已经衍生、孵化30多家企业,成为膜科学领域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平台。“一所两制”,打通高校科研成果到市场最后一公里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瞄准全省最强的研究所展开合作,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其中一个合作对象。中心副主任兼研究院公司总经理郭百涛告诉记者,当时,中心和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所最大的创新是‘一所两制’。”郭百涛说,“一所”,就是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两制”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校运行机制和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前者负责基础原创成果产出,比如专利、高水平文章,后者则负责二次开发和转移转化,包括技术升值和孵化衍生公司。中心和公司有一部分人是互相兼职的,主要是拥有原创成果的教授们。比如,中心有什么成果,第一时间就能传递到公司,进行专业的产业化评估,如果合适,由公司招募团队进行产业化操作,可以买断专利,也可以知识产权入股公司。本月,新组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正式揭牌,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新研究所70%股份归人才团队,进一步调动了人才团队的积极性。同时,组建了两个各5000万元的膜产业投资基金(分别投校内、校外),已通过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备案,服务膜行业初创企业的科技人员。30多家膜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近100亿元按照“一所两制”模式,研究所已衍生、孵化了包括久朗高科、力波水兴务、久盈膜科技、佳乐净膜科技等30多家“膜公司”。其中,三分之二为中心成果直接产业化,另外三分之一则是看中了膜产业链慕名而来。仲兆祥教授的基于膜分离材料的超高效PM2.5捕捉技术已经通过公司评估。这一技术通过核心材料开发,可以将PM2.5剔除率提高到99.99%,项目进入产业化通道,主打产品是基于膜技术的空气净化材料与装备。“我挑了10个人组建研发团队,负责成套技术和材料开发,其他的就由公司负责。”仲兆祥说。按照“一所两制”模式,仲兆祥的团队只负责核心技术开发,其余日常管理、市场推广、成立产业化公司包括签合同都交由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张罗。郭百涛告诉记者,仲兆祥的产业化公司2015年成立,去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目前在浦口开发区建立了一条规模化膜生产线,开发区还免费提供了3000平方米的厂房。浙大副教授黄小军则是慕名而来,成立了南京佳乐净膜科技有限公司。“看了很多城市,最后选择了南京。我单枪匹马,只带来了家用净水器膜材料技术,研究所帮着引入了两轮投资,超过1000万元,前期运营团队相关成员也是他们推荐的。目前公司销售额一年已经近3000万元。”首批产业化公司的久吾高科已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陶瓷膜产品供应商之一,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九天高科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分子筛膜的龙头企业。30多家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近100亿元,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膜材料产业领域的产业集群。国际专家当顾问推动膜产业国际化30多家公司的组建,给整个膜产业发展带来了良性循环。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在浦口打造了江苏膜科技产业园,同时成立江苏膜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和膜工程设计院,为膜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战略和资金技术支持,打造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平台。南京工业大学范益群教授介绍,每周三下午,研究所的小型会议室里,孵化企业的老总、中心的教授们会人手一杯咖啡,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展开头脑风暴。研究所的微信群里,更是每天热热闹闹,无论是中心的教授,还是研究院公司的项目经理,在这里都可以零距离对接。为广泛延揽膜领域国内外领军人才及重大基础原创性成果,推进膜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研究所还聘请了意大利科学院膜技术中心主任德里奥利教授担任研究所高级顾问。在德里奥利的推动下,美国一家著名的膜公司也有意入驻产业园。记者毛庆 实习生 王舟
本报讯(通讯员徐伟 沈国伟 记者张希)江宁高新区“校地融合”又结新硕果——4月16日,江宁高新区与金陵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南京大数据研究院。该研究院将依托金陵科技学院提供的载体、人力、学科专业资源,依靠中科院电子所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和科技成果,搭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存储、计算、分析和可视化大数据技术教学科研平台。南京大数据研究院将建立一个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研究中心,围绕智能视听觉交叉技术、社交机器人、深度学习等方向开展研究,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建立大数据分析共享平台,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大数据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创新。根据规划,未来5年,研究院将完成50项项目研究,引进和培养50名大数据高端人才,培养1000名应用人才,孵化创业项目10个,打造国内知名的大数据研究创新平台。江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江宁高新区与金陵科技学院、中科院电子所三方共建南京大数据研究院,不仅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江宁乃至南京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研究水平,还能促进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和产业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南京市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开发园区之一,江宁高新区正积极贯彻落实市委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校地融合工作。目前,江宁高新区已先后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与金陵科技学院合作共建南京大数据研究院,累计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4家,市级1家。
近日,字节跳动宣布将在南京成立研发中心,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两年内南京研发中心会逐步搭建约30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吸纳人工智能研究员、算法工程师和产品研发工程师等各类优秀技术人才。9月中旬,字节跳动将在南京开展大规模的校园招聘活动,并前往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举办宣讲会,届时宣讲官会在现场讲解答疑,介绍字节跳动在南京的岗位需求并储备青年人才。此外,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还将开设人工智能研究院,结合南京高等院校的科研人才优势和公司海量数据、先进技术优势,共同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基础核心问题并积极探索产品应用转化,培育更多本地人工智能人才,同时促进南京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发展。字节跳动成立于2012年,旗下拥有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和Faceu激萌等十几款覆盖海内外的产品,是国内最早把人工智能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场景的科技公司,目前在国内日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月活跃用户数超8亿。字节跳动长期致力于在前沿核心技术领域投入,2016年组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引进原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原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李航等多位技术领袖,公司还在美国硅谷、西雅图等地开设了研发中心。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汇聚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此次落户南京是看重南京的人才优势和产业氛围。南京拥有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为代表的著名高校,在计算机领域都有深厚的学科积累,教学基础扎实,多年来培养了大量计算机人才,是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重镇。南京研发中心成立后,字节跳动将以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依托,继续深化开展与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产学合作项目,并积极与南京高校建立产学育人实习实践基地。字节跳动的主要优势在于拥有海量数据、丰富的AI应用场景以及顶尖的产业人才,将在联合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与高校的产学互动。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顶尖科学家将积极与高校分享产业前沿技术、数据及算力资源,支持学者和学生的研究及职业发展。未来,公司还将针对南京高校师生开放现有的导师计划、青年访问学者计划,以及战略型科研合作珠峰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