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可谓史上最惨烈的一年。由于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均不理想,2019年考研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85万的惊人数字,但最终录取人数:不到70万。于是很多2019年的考研人都经历了这样的心理波动:从最初查到分数的欣喜若狂到后来的平静,最后无缘复试的无奈。调剂成了大批考研人的唯一退路。随着高校的考研调试窗口陆续开放,仅有的希望似乎也要破灭了——由于2019年考研初试分数普遍偏高,调剂的同学里出现诸多高分考生。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的研友,初试考取了401分的好成绩。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分数可以调剂一个不错的大学,没想到今年考研调剂激烈到,申请宁夏大学被拒了。兰州大学这样的985,进入其调剂范围的,本科无一不是985、211的生源。211工程高校大都爆满,要求调剂标准基本都是211工程高校起步,同时分数也远超国家线。甚至一些热门高校为了筛选,将英语初试分数提升到了60分,标准也是一提再提。以广西大学为例,虽然是一所211工程高校,但这所高校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是太高,但2019年的考研调剂,这所大学却成为了热门。广西师范大学知名度也仅限于省内,但今年调剂也是爆满,原因就是申请调剂人数暴增至2万人,而去年仅仅为7千。以往那些被大家一志愿低估的内蒙古大学、青海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今年也全部翻身做了主人,调剂门槛也是越定越高。作为热门专业的法学,基本没调剂名额。一旦选择了接受调剂,就意味着本科到硕士是一个学校层次的悬崖式下跌。@陆路 普通二本&二战两次考研,陆路都非常谨慎,选择了五院四系中的华东政法大学,地理位置不错,而报考难度和招录比都比其他学校好的多。2018年的一战,陆路其实已经做好了放弃的准备。一是因为自己学习能力一般,本科院校只是一个双非二本,目标跨度太大心里不稳;二是把精力都贯注在了司法考试上,从司考结束后的十月才开始考研,这个时间几乎等于宣判了死刑。两手抓成功的故事毕竟只存在于少数经验贴中。“两次考,分数都是刚擦b区线。真的,二战真不一定就比一战好,二战没啥提高的一大把!”“去年因为已经做好了二战的准备,想着就试试水呗,就没有全心全意,出了分数一看挂了,也没觉得太难过。结果!这就是为我今年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当时就直接想着二战呗,都根本没了解调剂的情况,谁知道竞争这么激烈啊。”走到调剂这一步,陆路全是懊悔的神色,懊悔没有再奋力一点,懊悔去年没了解好调剂情况,轻视了调剂的竞争激烈程度。这个我还是有所耳闻的,微博上很多人都在吐槽自己被压分了,我安慰他道:“大概你也有被压分吧。”“我也觉得自己被压了点分。但是其实也没多亏,调剂的还有400+的大神呢,我这种咸鱼也不算吃了多大亏。分数出来的时候还没那么难过,到被调剂的时候被踢来踢去才真的感到难过了。”“调剂信息,越搜越绝望。且不说A区了,很多340、350的同学都往b区挤,比如云南大学,广西大学之类的,其中很多都是本科985、211的同学。你说说,我这个双非二本居然还有脸偷懒,居然还想捡漏,简直他妈的做梦。”“甚至于什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内蒙古电子科技大学还有一些很偏远地区的二本院校都爆满了!今年真的是饥不择食了,往年很多学校压根都招不满的,今年竟然这么多优质的生源摆在面前求爷爷叫奶奶的让你挑。我被调剂不上也是该。”这个结果现在是开玩笑式的说出来的,那些心酸都已经自己消化了吧。陆路不愿意从一个双非二本又去一个双非二本了。考研是为什么?无非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啊。调剂的结果根本就毫无帮助啊,有什么意思呢?花费三年的时间。仔细算算,如果被调剂到了一个野鸡大学,其实出来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大概率的最好出路无非是考个公务员。那为何不本科去考呢?公务员是熬资历的,现在去考了,三年后都升了一次职了,总比在一个野鸡大学再耗三年强吧。陆路已经没有时间再懊悔这次二战的失利了,赶紧投入公考是下一阶段的主心骨任务。调剂?算了吧,既然和最初目标南辕北辙,何必再去挤一个不知名研究生的学历。@孙博 五院四系&一战孙博的本科出身真的是相当好的,自己成绩也是相当可以的。虽然达不到保研的标准,也绝对属于中流向上了。和同学们一样,选择了法考和考研两手抓,报考的本校宪行。一路上还有师兄指点,自我感觉还不错。成绩出来整个人懵了。败北。没过线。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否调剂成了眼前的首要问题。孙博听了很多调剂指导。按照往年惯例,调剂有些类似自主招生,一看本科学校,二看英语等级,三看有没有过法考。孙博感到十分庆幸,自己把法考过了,免受了许多调剂时的歧视。当时还是信心满满的,毕竟,自己除了分数不高(何况,和其他学校的很多人比,也不算低了),其他条件全部满足,于是信心满满填了不少学校的预调剂。预调剂期间停止后,复试名单就出来了。“你敢信吗,江南大学、南师大、南航、兰大这些学校,我全部没选上!甚至于,南京理工大学,理工院校,我给他们招生办打了电话,对方问了一下我的情况,我说我是五院四系的法学本科,一志愿本校宪行,351分,过法考过六级,请问有调剂去的希望吗?招生办老师回答,你们学校是34所自主划线院校吗?我回答不是。”“对方很有姿态地说——哦,那就不好意思了,我们学校只招收34所自主划线院校的毕业生。我后来登陆他们学校的调剂系统,里面的申请信息中的毕业院校选项,并没有我的本科院校的选择。”“后来我才知道,之所以之前那些学校我都没选上,很大原因在于我不是34所自主划线院校,我不是985大学毕业生,我报考的院校也不是985。理所当然被排除在外了。”我提出反对意见:“但是无论是名声还是生源,我们高于绝大多数985了吧。”“那也没办法啊。人家就是卡985,这能咋办呢?我也觉得无辜啊。”孙博想想都觉得自己冤。“也有个别学校的拒绝原因在于不允许跨专业调剂,比如兰州大学。虽然教育部规定,学术硕士可以调剂到专业硕士之中,但是这些大学还是不接受跨专业调剂,很多大学的接受调剂专业里也没有宪行。我都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报考法硕,每个大学的接受调剂里面都有法硕。当时不愿意考法硕嫌它是专硕,谁知道调剂时还很好用。”孙博感觉调剂要凉凉。不久后山东大学公布了调剂公告,孙博感觉自己的希望再次燃起。山东大学不仅是985院校,而且法学实力还不错。往年调剂成功的师兄师姐很多,因为山大很重视学生的出身,很欢迎本科是名校的考生申请调剂。校区地理位置也很好,在美丽的青岛和威海。然而再次落榜。原因在于,那几天教育部公布了一个文件,关于做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工作的通知,强调今年各大高校在进行调剂工作时,不得考虑除分数以外的与考试成绩无关的因素。这说的很明显了,就是必须按照成绩接受调剂考生。所以山大今年不看考生本科毕业院校,他们只卡分数线。前面一堆400等着调剂,哪轮得到一个350的?在这条政策的引导下,今年很多双非毕业生的调剂之路走的十分顺利,他们拼死拼活、背水一战了一年,最后刷出的成绩甩开了很多名校本科的学生。孙博是真的觉得自己太倒霉了吧?什么破事都让自己摊上了?接下来孙博的调剂之路一直在填报系统、打电话、发邮件之间进行,太难了,真的太难了。本科名校在今年貌似毫无用处。今年都是拿总分划线的。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总分必须超过370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也要求总分达到368分才可申请法律硕士调剂,不管你一志愿是不是法硕;某些双非院校如上海师范大学等,调剂标准也是总分至少365以上,还不一定能不能排到你。分数在任何时候都是硬实力,管你本科北大还是北大青鸟,没分就免谈!3月25日,国家正式调剂系统开通。正式系统只让填三个申请,每一个申请都只能填完以后锁定36个小时不准更改。经过几天的思考,孙博在调剂系统开通后的三个名额里,填了三个211的理工类学校。最开始对理工院校无感,但是现在为了毕业时能有学校接收,哪里中的几率大就去哪里,没胆量也没资本再挑拣了。当天晚上孙博紧张的快哭了。如果这一夜手机没有任何消息,没有学校搭理你,那就game over了。在房间里写了许多鬼画符在草稿本上,已经开始规划二战的日程。孙博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天晚上自己书桌上那个橘色小台灯的微弱的光。就在小台灯边守着手机不敢动。凌晨一点,其中一所还不错的学校发来了复试通知。那一夜根本没睡着。那一夜只收到了这一个大学的复试通知。打开他们的调剂公告,孙博心又凉了。考试时间是收到复试通知后的第三天。也就是说只有两天的时间,准备政审材料、复试材料、以及他们的很奇葩的笔试科目——一门很偏的法。两天不到的时间,这么多东西,还要去报道,复试的内容也一无所知。但是孙博还是不想放弃。万一呢?狗屎运要是踩到了,就有学上了啊,就不用二战了啊。谁想再遭一年罪啊,再吃一年苦,再来一年早出晚归、朝七晚十的日子啊?回忆2018年那段在自习室从早坐到晚的日子,满脸爆痘的日子,根本不想回首。就这样吧,裸面就裸面,反正这场调剂的心理战已经快要承受不住了。这段日子的失眠有多难受只有自己知道。熬过了考研的煎熬,谁能想到调剂竟然能煎熬成这样呢?真不是滋味。感觉自己是坨烂包菜,被人挑挑拣拣的踢来踢去,这种挫败感空前未有,整个人的自信心溃不成军的崩盘。这种感觉拜托这辈子都不要再来一次了。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故事。“我有一个朋友,一战清华,上线了复试被刷,调剂到华北电力大学,不甘心,不愿意去。二战清华同专业,考得不如第一次好,调剂到了中国海洋大学,也没去。现在在深圳打拼,我让她写一下当初调剂的经历,她拒绝了我。她说,我到现在都没释怀,一辈子也没法忘记,我写不出来那些我的眼泪和心酸。”考研调剂,伴随着严重的自我怀疑,超级大的心理压力,漫长且煎熬的等待。跌宕起伏的心情,夜里翻来覆去的难以入眠,定着闹钟爬起来看调剂系统有哪些学校更新了。希望所有考研人都能做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避开这些折磨和痛苦。但是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希望你是。
在决定报考院校的时候,除了考虑报录比之外,还有考虑一些院校招生的“潜规则”,俗称“黑幕”。如果不知道这些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的一些“潜规则”,或许对于辛辛苦苦一整年努力备考的考生而言,可能是致命的。实际上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复试都是很公平的,但是确实存在一小部分院校“歧视双非”“不保护一志愿”“专业课压分严重”等情况,其中还不乏一些名校。一、宁夏大学作为西部211高校,它的文学院今年疯狂压分,甚至直接将一志愿考生的专业课初试成绩压分压到了个位数。它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也很明显,那就是不想录取一志愿考生,想把名额留给来自双一流院校的高分调剂生。其实这样的操作在一些B区院校里面并不少见,只不过这次宁夏大学文学院的操作太过与赤裸裸了一些。二、南京理工大学南理是不怎么压分的,但它倾向于接收本校生和优质调剂生源。因为南理工是具有“优质生源调剂专项计划”的院校,简言之就是不太保护一志愿考生,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是参与了这个计划。另外,考这所学校的同学大多实力不差,复试高分扎堆比较严重,很容易沦为炮灰。三、广西大学现在的调剂名校,调剂生源巨多无比,尤其是优质调剂生源越来越多,以至于学校难免就不再倾向于非常保护一志愿了,毕竟调剂过来的生源要更好。这夸张的调剂分数四、云南大学云大堪称调剂的小清华,疯狂压第一志愿专业课分数,为了给那些优质生源留位置,尤其是那种小众专业,类似资产评估专硕,每年都空出来专门为了接受985、211调剂生。如果你已经确定好了报考院校,它也恰好在上述这份名单之中?那么你可以慎重去考虑一下是否报考。如果是因为好考而报,那建议换学校。如果你的实力足够支持你进复试,那么坚定报考信念,不要听信这些传言,一定也可以!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 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 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好,这里是考研刺客联盟!21届考研预报名即将开始,现在同学们基本都已经确定好自己的目标院校了!很多人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所以同学们在选择目标院校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有以下几类“前科”的学校,一定要慎选!1、歧视本科院校;2、不保护一志愿;3、压分严重;4、复试录取比例低;5、复试时间晚,不给调剂留机会。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了那些压分严重的高校,首当其冲的就是宁夏大学!据说宁夏大学文学院为招“高质量”(985、211和双一流院校高分学生)调剂生,对第一志愿考生初试成绩进行l额严重地“压分”,导致了不少考生专业课成绩大打折扣,甚至还出现了个位数的成绩。除了宁夏大学,根据网评及各方消息,以下这些大学也有压分现象↓↓↓华中师范大学的文学、学科语文、计算机华南师范的大学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天津师范大学的历史、教育学西南大学的英美文学、自然地理、教育学广西大学的公共管理、电气首都师范大学的美术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法学云南大学的法学、历史南京理工大学的自动化山西大学的中国史内蒙古大学的中国史安徽大学的文学福州大学的机械浙江工商大学的金融专硕扬州大学的医学中南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海洋大学的电子信息北京工业大学的计算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考研界有个“水旱区”的说法!旱区指阅卷严格,甚至压分;水区则相对阅卷较松。一般重点高校越多,经济发展越好,生源越火爆的地区,阅卷越严格,由于生源多,为了筛选更优质的生源,录取更优秀的人才,很多学校就容易出现压分的情况。以此类推,重点高校少,经济发展一般,生源不充足的地区,能够录满招生计划人数都不容易,也就不可能出现压分的问题了!根据网评及多年经验总结,以下为考研压分的“水旱区”划分!(以上数据根据网评总结,一切以院校实际情况为准!)高校为什么要压分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录取到更好的生源。有些985/211院校歧视本科双非院校,调剂也只愿意录取985/211的考生。所以通过压分的方式只给统招几个名额,留给保送或调剂大量的名额,来录取他们认为更优质的生源。但是这样做的院校肯定是少数,这样的情况也肯定是极个别,但是考生们在选择院校专业时也一定要慎重。打听好你的目标院校有没有这样的情况,避免因为学校的各种操作,让自己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我是考研盟主,助你考研路上畅通无阻
学校:南京理工大学地区:江苏省属性:211工程院校,工科类标签:国防七子虽然本期更新的这所学校,时常纵横各大考研院校“黑名单”,但耐不住大家的呼声真的很高呀。所以,我得更新本期咱们更新南京理工,就是之前打算更新但是被浙大插队的那所学校。“211”、“双一流”、“国防七子”都是使它熠熠生辉的头衔,在南京一众双一流名校中也能脱颖而出,稳占一席之地,比之前咱们更新过的南农存在感高了不少(当然很大程度上还是学校类型不同造成的)。软科最新排名36名;拥有一个A+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一个A-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以及众多实力在线的工科类专业;如果想读经管,那它也有非常nice的地理位置,管理学实力尚可,经济学实力欠佳,但经管类首选地区,所以南理工也是值得考虑的对象。OK,夸完了!下面咱们来细细说说它这些年纵横“黑名单”的原因。首先,根据大多数同学反映的情况来看,南京理工大学是不怎么压分的,但是它倾向于接收本校生和优质调剂生源。为了证实这一点,我随机对比了几个学院今年的一志愿复试名单和最终拟录取名单,我只能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是有这个情况。不过还好,也不是所有的学院、所有的专业都这样,只能说有一部分专业是这样的。比如今年日语语言文学的复试线是355分一志愿进入复试的是这两位同学但最后一志愿录取的仅有初试成绩401分的那位同学,383的那位同学没有被录取。那她会不会是自己放弃了呢?emmmm,下面是今年主动放弃研究生资格的考生名单,名单中没有她......然后接收了4名高分调剂考生,人人都是400分左右的初试成绩噢!其次,南京理工也是具有“优质生源调剂专项计划”的院校,也就是不太保护一志愿考生。另外,考这所学校的同学大多实力不差,复试高分扎堆比较严重,很容易沦为炮灰。随手打开一份今年的一志愿复试名单,确实如此↓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这样,主要是南理工的工科类专业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硕类专业的录取分数其实不是非常高,但难度反而更大。最后,2020年有好几个专业都临时换了专业课。最让人难受的是它是在七月份才发布的公告,一些准备得早的小伙伴五六月就已经开始专业课的复习了,所以......令人窒息!总之,这些操作阻绝的是基础一般的大多数,而那些实力很强的小部分,受到的影响其实很小。就......不愧是“学霸的盛宴”!但不管如何,考研本身就是一场“以分数论成败”的修行,如果初试成绩足够高,排名也很靠前,就算是有优质生源调剂专硕计划,对这类同学的影响也是很小的。我们能做的不是埋怨学校为什么要出这些操作,而是好好备考、提升自己的实力。毕竟,人家也有一个加分项就是不怎么压分呀!下面,是今天的重点!注:表中数据针对的均为一志愿普通全日制统考生,不含非全及各专项计划考生。本期换换口味,先说经管类。一、经济学南京理工目前没有开设理论经济学,仅开设了应用经济学,以二级学科招生,目前开设并招生的二级学科有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劳动经济学这四个。经济类专硕目前有开设金融和国际商务。学硕四个二级学科专业课均为827经济学原理,偏重微观部分。参考书就咱们大学学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属于初级经济学教材,所以难度不会太大。南理工的经济学没什么实力,是那种比较边缘化的专业,如果不是因为学校本身不错,加上地理位置优势,生源会更加感人。另外,要问为什么进复试的考生人数这么少,如果一个专业连续几年都只招2-3人,想来绝大多数小伙伴都是不敢报考的。金融专硕肯定不用说,录取分数很高就对了,毕竟四大“雷区”专业。这两年南理工的金融专硕录取平均分都达到了380+;同样的,它的复试分数线也是最高的。这个专业现在好点的学校情况基本上都是这样,能推荐的学校很少,中等211及以上档次的院校几乎没有很好考的。国际商务的情况相比金融专硕稍微好一点。至少从录取分数上来说,比金融稍微低一点。不过19年的时候有接收高分调剂,一共接收了5名调剂生源,这五名调剂录取考生的初试成绩均高于一志愿考生,他们一志愿报考的是浙大、复旦、人大这样的院校,招收优质调剂生源实锤!!!学硕我真的很不建议大家报考。专硕可以考虑,毕竟都是很热门很热门的专业,想要好考也不太可能,只能说专硕的招生和录取情况比较稳定。二、管理学南理工管理学的实力相比经济学会稍微好一些,有一个B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两个C+学科。这一点倒和南农的情况比较像,南农的经济学也不太行,但管理学出奇的好:农林经济管理全国第二;公共管理全国前十,排在它前后的都是一众一流“985”院校。管理学各专业的录取分数都非常高。管理科学与工程近两年的录取平均分均达到了390+,这是所有管理学专业中录取分数最高的一个。其他的专业这两年的录取平均分基本上也都在370+。整体上录取分数是非常高没错了。今年少数专业有小幅扩招。比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专业今年差不多扩招了一半。当然,并不影响它的录取分数一如既往的高。另外,尽管会计学和技术经济及管理这两年招生都非常少,但录取的都是一志愿。不过想来绝大多数小伙伴也是不敢报考的。全日制的专硕目前有开设会计、图书情报、工程管理,其中工程管理的招生非常非常少,最新的统考招生计划仅有5人,在机械学院招生,这里不多说,主要说说会计和图书情报。两个专硕的录取分数都很高,且是稳定的高。近两年会计专硕和图书情报专硕的录取平均分都在230+,这对于考199管联考的专业来说,算是录取分数非常高的。两个专硕的复试比很高。当然这也是考199管联考的专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学校一般都会更看重复试,所以会把分数线划得比较低,让更多的人进入复试。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入复试的人数会比较多,所以复试刷人比例也会很高。像之前我们也有提到过西财的会计专硕,复试刷人比例可以达到10:1。一般来说图书情报是相对会计专硕来说好考很多的专硕,但是南理工的图书情报并不好考,难度和会计持平。如果想要考图书情报,南理工不太推荐,可以看看其他院校。如果想考会计专硕,我只能......为你加油理工类院校,肯定是绕不开分析工科类专业的。本期咱们主要更新几个学科实力排名靠前的专业,比如化工、机械、计算机等专业,以及南理工的王牌专业兵器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A+)这个专业我们还是第一次提到,在之前的所有文章里面,它都几乎没有出现过。开设兵器科学与技术的院校比较少,我们熟知的院校有北理工、南理工、南航、西北工业等,其他的大多是研究院、研究所,以及像陆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这样类型的院校。这其中,学科实力最强的是北理工和南理工,在最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这两所学校的兵器科学与技术都是A+档,也是针对这个专业唯二的两所A+级院校。南理工的这个专业是按照二级学科招生。目前开设并招生的二级学科有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以及自设专业智能武器技术与工程。1.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目前是在机械学院和能动学院均有开设,但初试考试科目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招生情况也有较大差异。录取分数并不高,但绝不代表好考。今年两个学院的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复试线都是遵循的工学照顾专业的国家线,分数线并不高,平均分也仅有三百出头,但并不意味好考。根据今年的一志愿复试名单公布的考生初试成绩来看,专业课最高分仅有113分,最低分是70分,专业课还是很有难度的。能动学院的招生一直都非常少。能动学院的这个专业专业课也是两门选考,加上这个学院近两年统考招生都仅有2人,难度还是蛮大的。2.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目前是在三个院系开设,各学院考研情况汇总如下:三个学院的初试专业课均为选考,但选考科目各不相同。另外,整体上各学院录取人数都不是很多,但复试刷人也较少。录取分数不高,但难度其实不小。3.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这个专业目前仅在机械学院开设,根据招生计划来看,应该是南理工兵器科学与技术下面招生最多的二级学科了。不得不说,这个二级学科招生人数算是目前最多的。不过,分数线也是挺高的。4.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目前仅在化工学院开设,根据录取情况来看,这是南理工兵器科学与技术下面录取分数最高的二级学科了。其他二级学科的录取平均分基本上维持在300-310左右,但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这两年的平均分都相当高,去年平均分达到了345,今年平均分331。这几个专业,包括招生非常少的自设专业智能武器技术与工程,都建议大家慎重选择。一是本身难度大,上岸不容易;二是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很少,调剂难度非常大。化学工程与技术(A-)化学工程与技术目前也是以二级学科招生,开设并招生的专业有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以及自设专业爆炸化学及应用。除生物化工在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开设外,其余二级学科均在化工学院开设。此外,这几个二级学科中,生物化工、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爆炸化学及应用的统考招生是非常少的,今年录取最多的生物化工都仅招收了7人。招生最多的是应用化学,近两年的考研情况汇总如下:录取分数......蛮高的。今年的复试线相比去年又上涨了许多,直接划到了330+,所以平均分上360+也就不奇怪了。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平均分上360+,难度算是比较大的。今年的复试刷人比例也不低。进入复试57人,最后拟录取34人,复试刷掉了23人,刷掉了接近一半的人。机械工程(B+)机械工程目前招生的二级学科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以及自设专业工业工程。各二级学科近两年考研情况汇总如下:招生人数较多的是机自和机电这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近两年招生能达到30+,在学硕里面来说招生确实算不上少了。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这两个二级学科招生会相对少一些。录取分数今年有所回落。19年这几个二级学科的录取分数都是非常高的,像车辆工程的平均分就已经达到了370,录取分数较低的机械电子工程平均分也达到了340+。今年各专业的录取分数都有所回落,不论专业课难度,单从录取分数上来看,也算是都处于正常的分数区间。当然,专业课也确实有难度,今年这几个专业初试专业课相同,专业课最高分132,但上130+的仅此一人,总共录取的这131人中,专业课两位数的就占了70人。整体上难度比较大。控制科学与工程(B+)南理工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个一级学科下目前开设并招生的二级学科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及导航、制导与控制这五个。开设院系很多。这几个二级学科并非都在自动化学院开设,像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瞬态物理重点实验室以及先进发射协同创新中心均有开设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专业。但整体上后两个院系招生都非常少,各专业也就1-2人,甚至零录取。除了个别专业,其余二级学科招生都比较少。目前招生最多的主要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这个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以及导航、制导与控制这两个专业招生就非常少,今年实际录取也都只有个位数,像导航、制导与控制这个专业今年一志愿仅录取了2人。这里给大家汇总一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这两个招生稍微多一点的专业的考研情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南理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开设的二级学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自设专业智能计算与系统这几个。其中,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这两个二级学科招生都非常少,今年两个专业的统考计划均仅有一人,计算机系统结构最后拟录取1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没有录取任何人。下面是招生较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自设专业智能计算与系统这两个专业的考研情况汇总:19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招收高分调剂,一共录取了7人,调剂录取考生最低分347。名单如下:南理工的工科类专业基本上是以二级学科招生,大多数二级学科的统考招生名额都非常少。这样比起来,上期更新的合工大确实友好了不少。另外,学硕专业的录取分数看起来不高,但有专业课难度比较大的缘故。最后总结一下,整体上这所学校的难度不小,大家尽量客观的根据自身实力决定要不要报考。本次更新的专业不多,如果大家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专业,可以在【考研顶呱呱】留言告诉呱喵~#南京理工大学#
中北大学可以考研去南理工吗?难度吗?网友:定位非常正确,非常不错的选择!选择考研学校一是要找专业相关度比较高的院校,二是要找排名相对靠前的高校,这样的考研选择,对于未来的发展最为有利。一、专业相关度比较高中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同为“兵工七子”,很多专业的相关度非常高,选择南京理工大学,可以让你能选到不错的专业。南京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二、学校实力层次跨了一个大的台阶在近年来国内高校排名机构中,中北大学排名显然不如人意,在专业排名机构中已经到了170名,而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已经到了国内40名左右。你选择南京理工大学,显然是经过了很多的思考的,如果凭借努力考进南京理工大学,这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成功,意味着你走进了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大学。当然这样的高校排名差距,也意味着考研并不轻松,你有很长的路要走。三、南京理工大学科研经费充足在2016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统计发布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南京理工大学科研经费达到了高校25名,总额11.56亿元,科研人员人均经费达到52.93万元。对于在南京理工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经费充足更能鼓舞人心的了。选择从中北大学跳跃到南京理工大学,是个非常有勇气的选择,希望你能够披荆斩棘,一句成功!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和上级主管部门工作部署,我校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考生和涉考教师健康,采取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复试时间安排在5月中下旬,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看我校后续发布的通知。确认复试科目5月7日-5月9日考生上网确认复试科目、联系电话及通讯地址等信息。提交审核材料考生须上网上传以下电子材料,具体时间及方式见后续通知。其中材料1-7扫描成PDF文件上传。1、考生诚信复试承诺书(系统内下载打印,本人手写签名);2、本人准考证;3、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正反面;4、应届生须提供学生证原件;往届生须提供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5、学生在校历年学习成绩单;6、反映其综合素质能力与水平的各类证明材料复印件(符合加分政策的需带证明材料);7、“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须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原件;8、考生本人宣读复试诚信承诺书的视频。缴纳复试费考生参加复试前,必须登陆网络支付平台缴纳复试费(80元/生)。未缴纳复试费者不得参加复试;已缴纳者如因本人原因未参加复试,不予退费。复试设备及环境为保证远程复试顺利进行,考生须在5月13日前准备好参加远程复试所需设备及复试环境,复试前按学院通知要求进行测试。1、1台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配有摄像头、麦克风和音箱;1部智能手机。2、良好稳定的网络,建议有线网络、Wi-Fi、4G中至少准备2种。3、选择独立、封闭、安静、明亮的复试房间,可视范围内不得放置学校和报考学院要求以外的物品,关闭与复试无关的电子设备。除考生本人外,复试全程不能有其他人在房内或进入房间,不能有其他说话声音。复试准备用品1、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2、报考学院要求准备的考试用品。注意事项1、所有考生须认真阅读教育部《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和报考学院发布的相关招考信息,诚信复试。2、考生在复试过程中如发现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即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取消录取资格,记入《考生考试诚信档案》。入学后3个月内,我校将根据教育部要求,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3、复试前按要求安装调试好设备。考生端两台设备开启摄像头,电脑摄像头对准考生本人,手机摄像头从考生后方成45°拍摄。要保证考生考试屏幕能清晰地被复试专家组看到。见附图:4、考生面试时正对摄像头保持坐姿端正。双手和头部完全呈现在复试专家可见画面中。不化浓妆,不戴饰品,头发不得遮挡面部,露出双耳。5、考生提前测试设备和网络。需保证设备电量充足,网络连接正常。设备调试完成后,关闭移动设备中可能影响面试的应用程序。来源:南京理工大学 南理工研招
每年有3~4百万的学生考研,其中民办高校的学生占了很多,通俗点讲他们就是所谓的三本生。三本学生考研很难,因为他们的本科和公办高校的学生比没有任何优势,甚至很多研究生院校歧视三本高校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本学生就不能考生名校研究生,甚至是985高校的研究生。每年都有三本学霸考上985、211的研究生,甚至还有清北的研究生。这些人在高中阶段少了一点努力,但步入大学之后,他们一改高中的学习态度,转而奋起直追,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三本学生能考上985、211的研究生,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很多这类学生就读于985/211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其中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考上母体985大学的研究生。其中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考研率非常高,2020面大概有400人考上研究生,当中考上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的学生占比很高,甚至还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谢宇航,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交通工程专业,2020年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很多人会说:就算是考上了清华大学,将来也是个垫底。但小编想说:他能通过清华大学的层层筛选,足以说明其实力肯定不差,因为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竞争非常大。其次,该生能考上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也说明其基础不差,虽然说成贤学院是民办高校,但观察东南大学的招生分数线可知:成贤学院招生分数线在国内很多地区比当地公办二本招生线还要高。所以说;不要瞧不起三本,很可能你还考不上!韦青青,本科就于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20年考上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如果说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分数线很高,那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招生分数线真没有太大亮点。虽然说文科类专业没有理科难度大,但能从一个普通三本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确实是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张霁,本科武昌理工学院,后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选华为天才上年计划。虽然不是考清北的研究生,但是其从三本高校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这绝对是逆袭。也许又有人说:三本考上名校博士的大有人在,这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他入选了华为天才计划,这可不是一般人就能上,好多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没有选上,足以说明这位三本生的厉害!虽然说三本学生考上985/211的研究生很难,但现实是大有人在。虽然说三本学生的高中基础不是太好,但能考生研究生就说明他们大学付出了很多,相比于在大学混了4年的名校学生,这些三本学生确实不差!。加油三本生,你们将来不比任何人差,你们输掉的的只是以前。关注小编,带给你最好的教育信息,做优秀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