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 笔试面试第一却被刷下来,就因为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草上飞

“ 笔试面试第一却被刷下来,就因为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父则不祥

2018报考在职研究生,可选的学校和专业有哪些?

报读在职研究生,你有哪些专业可以选,有哪些学校可以报,今天小编带大家看一下这个棘手的问题。依旧是老规矩,根据两种不同的报考方式来看。同等学力申硕招生专业:主要为学硕,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还有3个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招生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中科院心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小编只列举了一部分,具体的大家可以在学位网(www.cdgdc.e.cn)查询。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专业:主要为专硕,学硕还很少。我国目前有40个专业硕士:金融、应用心理、口腔医学、应用统计、翻译、公共卫生、税务、新闻与传播、护理、国际商务、出版、药学、保险、文物与博物馆、中药学、资产评估、建筑学、军事、审计、工程、工商管理、法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社会工作、农业推广、会计、警务、兽医、旅游管理、教育、风景园林、图书情报、体育、林业、工程管理、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艺术、中医,但并不是每一个专业都有非全日制的招生,也不是每所学校都有招生。招生学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江苏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小编只列举了一部分,具体的大家可以在:研招网(http://yz.chsi.com.cn/)查询。了解清楚在职研能报的学校和专业之后,那大家就可根据个人职业发展、学费、地域和兴趣爱好等综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了

绿茵下

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老伴儿

2021工程硕士有哪些适合报考的院校

工程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ME)属于专业硕士学位的一种,是工程类专业学位,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硕士学位的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也是很多人考研的选择,那么工程硕士有哪些适合报考的院校呢?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吧!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于上海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硕士相关专业都不错,工程硕士的报考条件有: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包括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已获得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工作业绩较为突出者。2、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北京交通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旨在培养一批掌握市场经济和企业运作的一般规律,适应各种规模的项目并且能够有效管理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复合型、开拓性高级项目管理领军人才。北京交通大学的工程硕士学制为三年,师资力量雄厚,适合报考。3、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全日制最多不超过5年,非全日制最多不超过6年,修完规定学分,允许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后,可授予学位与毕业证书。可采用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两种方法,基本以周末学习为主。考研难度不大,适合报考。4、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南京理工大学的工程硕士学制为三年,学费一年3万,在职研究生主要是在周末上课,南京理工大学的校区很大,而且学习氛围很好,在这里就读研究生真的能够学到很多东西,适合同学们报考哦!5、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NJUPT)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在职研究生(工百程硕士)学费:30000元/人(包含课程学习度和论文答辩两阶问段费用),南京邮电大学的工程硕士相关专业都是很不错的,因为南京邮电大学是属于工科类院校,所以会比较重视培养工科人才上,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类专业是最好的,工程硕士的学习内容和培养方式也是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的特色学科来培养的,很适合报考哦!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出来的同学,正是T型人才的典范,他们懂技术,又懂得管理,恰好适合社会所需。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总之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哦!如果有关于工程硕士考研的相关问题都可以来咨询付老师哦!2021备考工程硕士私信:考研

日取其半

“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读研没用”:到底要不要读研?

老王现在40岁了,本科研究生都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他毕业那时,研究生还非常稀少,非常吃香。他毕业后就进了上海某汽车行业的大公司担任技术专员。那时候公司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不仅解决户口,还提供购房补贴,子女教育问题也给你解决,每年还享有最少4万的津贴补助。现在老王一家人已经在上海买了两套房,衣食无忧。什么中年危机、失业危机在他身上通通不存在。去年,他把自己的女儿也送到了国外读书。我曾经问他:“读研有用吗?”他说:“如果当初不读研,现在可能也不会拥有这一切。当然,我不是鼓吹大家都要去读研,不过读研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一种人生的捷径。”老王还给我讲了另外一件事。“我一个本科同学,当初本打算和我一起考研的,后面得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工作机会,就放弃考研去工作了。他是属于那种特别能混的人,能跟所有人,特别是领导打好关系,他虽然没有读研,但是处事能力高于大部分研究生,所以晋升什么的也快,混得也很不错。”“但让我有一点不舒服的就是,之前同学聚会,我俩提到当初准备一起考研的事,他直接打断我说:‘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读研没用。’这一点倒是让我挺唏嘘的。”同样混得不错的人,有人告诉你读研很重要,有人告诉你读研没用。大部分人给的建议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不具有普适性。特别是对于已经在工作的人来说,一定要考虑清楚:读一个在职研是否对你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帮助大吗?职业千千万,不是每种职业都适合去读研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读研的。你适合读在职研吗?如果你从事的职业,对于从业人员有更高的学历或知识文化水平要求,比如教育、事业单位、金融、法律等,这些行业招聘时首先都会有较高的学历要求,其次在面对职位晋升、评职称时,高学历也是一个必备项。这时候,你读一个在职研对你今后的发展,帮助就会比较大。如果你现在将来都会一直从事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且自己的技术能力又比较达标,那你可以选择先不提升学历,继续积累自己的技术能力,也能混得不错。但是,有些技术行业也是需要不断地接收学习到前沿的理论知识的,多读书也没坏处,或者以后大家也会转岗转行业,拥有一个好的学历也是很有帮助的。说完了职业需求,我们再来看看个人情况。读在职研可以免试入学,先读后考,虽然免去了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你还是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读研。很多人迫于工作的压力,经常996甚至是007,生活已经被工作所占据,这样的情况自然是没办法还去读研的。其次就是,很多人下班后会想刷剧、刷抖音甚至是干躺着,唯独没有想到学习。先不说学习能力,很多人都缺乏基本的自控力和意志力。每年都有同学虽然成功进入了在职研课程班,但最后由于自己的时间问题或者是自律问题选择放弃读研。人生中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而我认为后者要比前者大很多倍。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没有人可以无往不利,与其花时间去徘徊犹豫,不如先选一条路走下去。只工作也好,还是一边工作一边读研也好,选好了就坚持下去,每个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暴脾气

考研三战失败后,愧对家人,未来该何去何从?是工作还是再考?

考研三战失败,愧对家人,未来何去何从?工作还是再考?考研结束不久,就有考生给小水留言,称自己是辞职考研的,由于疫情关系,进不了图书馆复习,在外面租房看书。但由于自己没有自制力,大部分的时间都被自己玩没了,考研结束就已经知道自己考不上了!但是家人却不这么觉得,父母觉得他这次花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复习,肯定这次没问题了,还鼓励他继续努力。殊不知,父母的一个鼓励的电话让他陷入了崩溃,觉得自己愧对父母,深深自责!类似的考生很多,二战或三战考研失败,情绪崩溃,变得开始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主要是考研失败带给考生的压力,无形中放大,一旦没有处理好,考生的未来堪忧!考研二战、三战失败后,不要去否定自己,这些选择不比读研差!小水在网上看到有位三战考研的同学发了一个发泄的帖子,一直在否定自己。这位考生本科是南京理工大学,今年是第三次参加研究生考试,但是复习了十个多月之后,考研的结果却非常不理想!按照他估分的结果,数学满分150分可能连60分都不够,那想读研的可能几乎落空。他觉得别人复习两个月,数学都比他考得好,觉得自己是不是很失败,深深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当时他在本科的时候,成绩很一般,选择考研的时候却因为没有好好努力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二战考研得了308分却不想调剂到二区读研,希望三战能达成所愿,但却事与愿违。对于之后的出路,这位考生没有什么好头绪,是继续考研,还是工作,也没有想清楚。而父母那边总觉得愧疚,不知道如何面对,慢慢把自己陷入了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的窘境!对于这位考生的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想必很多考研失败的同学都曾经历过。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考研失败带给他们的压力太大,暂时想不通,产生了自暴自弃,甚至是否定自己的情况。只要适当开解,想清楚自己未来需要走的路,其实也没什么。考研虽然重要,但考生未来的路不一定非选择考研不可。而且在考研三战失败的情况下,考生压力太大,在三战失败的强压下再去准备考研显然不太明智。考生应该适当调整心态,好好放松一下,然后想想以后自己适合走哪条路。01、直接就业,凭借能力赢得未来比如这位考生,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是这个211大学的光环,他直接去工作的话都够用。随便找个工作,都碾压大部分本科生,其实不考研也可以的,本科出身就很不错。而吃了考研的苦,觉得自身不适合考研的话,那么就业的时候可能就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找工作的时候,考生也会更明白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凭借自身的能力赢得未来!02、考公务员、事业编制等,握紧铁饭碗除了考研之外,像考公务员、事业编制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一旦考生,就是铁饭碗,工作和待遇都很不错。很多考生在读研之后,拿着研究生学历也来考公,这很普遍。所以,不读研,选择的路也有很多,考生不要困在一地。就算考生不愿意选择这些道路,非要再继续考研,那也得分析之前考研失败的具体原因。而当下最应该关注的是自身的情绪和内心真实想法,没有必要觉得对父母愧疚,父母也是爱护自己的孩子的,只要坦然面对,父母也会理解的。就算考研失败,也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道坎坷,迈过去也就没什么了,不要过于看重!有很多考研失败的同学,后来工作之后,吃了不少苦,才回头发现读研是那么让人羡慕。有了机会之后,他们还会再考,无论是选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是在职研究生,针对他们自身的需求,达成自己所愿,也是不错的结果!#加油考研人#如果你二战考研失败,主要原因是自己缺考一门,而缺考的原因是考试当天睡过头了,你会对父母坦白吗?如果在此情况下,你打算三战,但父母坚决反对,你会如何处理呢?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2021研究生考试结束后,为何有人不惜熬夜进行估分?触犯这些考研大忌,考生很容易考砸,但每年都有考生中招!考研时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事,会被误认为你在作弊,考生要警惕!

胡不仕乎

教育部公认的八所“理工”大学,个个都是实力牛校,值得报考!

在职考研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选择院校,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绝大多数人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本科院系的背景出身,小编今天推荐8所理工类大学,可以说个个都是实力牛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创立于1940年,学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在英国QS教育集团公布的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居世界第389名、亚洲第76名、中国大陆第17名。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依山傍海,办学条件优良。已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42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326.8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5.8万余种。学校现有运动场馆面积21.3万平方米。同时,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校园网络体系。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占地面积约405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三个校区,五山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校园内湖光山色、绿树繁花,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广州国际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创新城,与广州大学城隔岸相望。三个校区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有着115年的悠久办学历史,由原太原工业大学和原山西矿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81个本科专业,123个硕士点(一级学科31个),51个博士点(一级学科10个),1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工程学、材料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设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性、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10个,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四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计划”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5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452人,博士、硕士生17224人,留学生1310人。成都理工大学其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1个学科(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以上的8所理工类大学,大家都可以报考,实力还是比较强的。有没有你想考的?

白之恋

南京理工大学排名前五的专业有哪些呢?考上了该如何选择专业呢?

【一、南京理工大学简介】:南京理工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71年,太原机械学院轻武器专业调入;1978年,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炮专业调入;198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高校;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获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12年, 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 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二、南京理工大学院系与专业简介】:据南京理工大学官网显示,学校共设有学校设有学校设有15个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覆盖38个本科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其中工程硕士涵盖26个工程领域;具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授予权;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以及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三、南京理工大学专业推荐】:1、推荐指数排名第一: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专业以“光电信息工程”知识教学为特色,使学生具有宽广而坚实的光学、电子学、激光技术、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软件设计、光电信息处理、光纤通信、图像处理等光电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光电信息采集、发送、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及相关系统和器件的分析研究、开发设计基本能力。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推荐指数排名第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导电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体系。对电、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的基础及应用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承担过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所等科研项目。培养的人才所涉及的工业部门包括:信息和电子行业、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医用材料、化工、轻工、建材等。本专业对应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材料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3、推荐指数排名第三: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向专业建设的渗透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的转化,构建了一套培育系统设计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网络控制以及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特色鲜明。建设有多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双语教学课程、省级自动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培养和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推荐指数排名第四:电子信息工程;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设施先进,师资精良。本专业在原雷达专业基础上演变而来,以雷达这一综合电子系统为背景,加强学生电子系统知识的学习,以适应现代电子系统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学在秉承哈军工的严谨、规范、踏实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具有着浓厚的信息时代特征。5、推荐指数排名第五:通信工程;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本专业以加强学生“通信系统”知识教学为特色,使学生具有较宽广的无线通信系统、数字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6、推荐指数排名第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推荐指数排名第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8、推荐指数排名第八:武器系统与工程;9、推荐指数排名第九:兵器类;10、推荐指数排名第十:武器发射工程;依次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知识产权、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下一期给大家讲解中央财经大学,敬请期待!

大喜事

特写|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共相

研究生补助太少,读研还要向家里要钱?!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建议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奖助标准:默默期待代表的提议能早日成为现实···论待遇,研究生满意度如何?日前,一项来自全国各地的1663名研究生参与调查的研究生问卷结果显示,223人每月补贴在0-500元区间,占比13.42%;359人每月补贴在500-1000元区间,占比21.66%;450人每月补贴在1000-2000元区间,占比27.14%;452人每月补贴在2000-3000元区间,占比27.26%;148人每月补贴在3000-4000元区间,占比8.97%;每月补贴在4000-5000元区间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较低。上图来源于《知识分子》仅有11.13%的学生表示补贴金额能够满足日常使用,88.87%的学生表示补贴并不能满足日常开销。上图来源于《知识分子》研究生的收支选项,都有啥?先说支出,一般包含学费、住宿、生活费,给大家粗略的算一笔账:学费:学硕学费一般为8000/年,专硕学费大多数为1-2W/年(有的联合培养的专硕学费甚一年至好几万,更有MBA研究生20W+的学费),具体看学校;住宿费:一般在800-1200元/年之间,按均值1000元/年来计算。生活费:①伙食费:读研期间经常要写论文做实验什么的,除去吃饭,咖啡饮料少不了,太累了要吃顿好的安慰下自己,当然还要养生吃点水果什么的,伙食费不下1000块;②日常购物:洗化用品,女生化妆品,衣服等等这些花费,根据大家不同的消费标准,平均下来怎么也得500;③社交费:跟大学差不多,日常跟导师吃个饭,同门师兄师姐们请客吃饭,如果还有男女朋友的话,花费可能再多一些,平均下来,一个月得500往上吧;当然还可能会有其他比如旅游、学习、考驾照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这样算下来,读研一个月的生活费至少要2000,一年下来最少最少的花费也要:8000+800+(1000+500+500)*12=32800!三万两千八,对于脱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真的还要问家里要钱吗?再来看收入:随着国家取消了公费读研这一政策,相应也增加了奖助政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的基本生活支出。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一般学校的奖助学金6000或者8000。这一部分钱是国家给的,任何人不能截留。(注意:在职研究生不享受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奖学金分两种,一是国家奖学金,另一种是学校的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是由国家财政发放的,学业奖学金是学校发放的。评选规则也是不一样的,国家奖学金覆盖面儿比较少,金额为两万元,主要是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国家奖学金,对于大部分同学来无缘。学业奖学金在不同大学校里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覆盖面较大,学业奖学金的评选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综合测评比较复杂。不同的学校学业奖学金的金额也是不同的。研究生补助:一种是学校发的,另一种是导师发的。学校补助通常各校有统一规定;但是导师补助差别就比较大了,也存在不给补助的老师。“三助”岗位津贴:高等学校利用教育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研究生“三助”津贴标准由高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国家助学贷款“原则上,研究生助学贷款以校园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每学年贷款金额不超过12000元。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届毕业研究生赴基层就业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的条件、程序及相关规定,与本专科毕业生基本相同。研究生补偿代偿金额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研究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的条件、程序及相关规定,与本专科生基本相同。研究生补偿代偿或学费减免金额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来自研究生的声音:@兔小仙:穷穷的研究生 飘过 支持研究生助学金涨到1w把学费住宿费冲抵了就好@science:别说勤工俭学,老板什么活动都不让你参加,除了实验,其他都不给你做!而且每个月想办法扣钱@L+Z:请问科研补助在哪里,表示没有看到。还有一年6000简直不能再少啊,尤其是做科研的,哪里来时间勤工俭学,研一课都没上完,课题就开始了,大田+盆栽+实验室,还要上课,请问时间在哪里?@JOY:辽宁师范大学!新生奖学金只覆盖60%,还只有2000。学业奖学金,就那么几个人,完全看导师心情,导师评价标准又不同!导师补助没见过!每个月600的补助还经常拖欠!(网友个人评论,仅供参考)@李团长:每月600,无心科研,每日带家教,有时候送外卖,双手拿起科研,便无力生活,父母年事已高,家住农村,实在不愿意向父母伸手。最怕听到同学朋友结婚,份子钱就是半个月的补贴。从14年到18年,什么都在涨价,唯有补助很稳定。@魏:甘肃农业大学,,我们每个月100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同学校的研究生待遇差别巨大。或者更直接点表达:学校的层次不同,研究生待遇会有明显区别,有人“捉襟见肘”,有人“富得流油”:@墨客文香:到研究生补助,中科院系统是全国最高的,不服来辩!中科院学费全免,住宿费有的所也会报销。每月补助不低于1500元~@Stacey:南方科技大学了解下!硕士5w/yr;博士10w/yr,不算各种奖金,助学金@同济大学:硕士大多数人学业奖学金8000,正好抵学费,助学金学硕研一800每月,研二研三每月1000,专硕始终为每月600。@z:我西南石油学硕专硕1200,博士3500,欢迎报考@大葱:南京理工大学,学硕助学金6000,助研费2000,共8000抵学费。奖学金新生100%覆盖,分8000,6000和2000。二,三年级80%覆盖。二年级分10000,8000和6000三等,三年级分5000,4000,3000三等。@魂淡:火锅省双一流A类,国奖是部分学生的,不多说。一等、二等学业奖学金等额学费,最高限额12000,学费超过12000部分自理,三等学业奖学金半额学费,无学业奖学金学费自理。同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包含国家助学金(600/月)每月1300,二等每月800,三等每月700,无奖学金的每月600。助教这些都是极少数学生能够拿到。@JSLiu:苏州大学,学硕助学金6000,助研费2000,共8000抵学费。奖学金100%覆盖,分四个等级,特等12000,一等8000,二等5000和三等3000,只是特等一等的比例比较小~大多数二等三等@冯: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硕,专硕),国家助学金6000/年;学业奖学金:一等12000/年(20%),二等10000/年(30%),三等80000/年(50%)@百目明白:重庆邮电大学 ,硕士研究生:每个月六百,发十个月。奖学金70%覆盖,12000一等,8000二等,4000三等,三助岗位300一个月,发十个月。实验室团队另算,有的有有的没有助学金没了解过,不知道。博士听说原则上一年至少有十万收入(学校有补贴)历来,对于研究生补贴多少这件事就争论不断,有人说:当前研究生待遇(生活补助或津贴),确实是非常低,这是客观事实。钱,物质,待遇,对于年轻人当然重要。他们看重这些是应该的、自然的,可以理解的。而且做研究,本身就是很辛苦、乏味的事情,如果得不到应有的物质保障,怎么能要求每个人都安于现状呢?另一拨人说:待遇真的很重要吗?导师们希望的是真正喜欢科研、有追求、有理想、有奉献精神、有头脑的学生。要是看看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条件,是不是会觉得汗颜呢?那么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呢?事实上,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待遇普遍较低,与国际知名院校等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从14年政策执行至今,已经几年过去了,但是硕士研究生补助一直没有上涨,对于现在消费水平来说,确实太低了,希望南邮校长在两会的提议能尽早成为现实。但从另一方面说,考研读研这个过程本就是一个机会投资的过程,我们投资的是我们最宝贵的三年光阴,以及相应的精力、学费等等,我们的回报是,有一个更高的平台,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公司,获得更高的薪资或者获得到更好的发展前途等等。既然选择读研,那么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学好专业知识是首位。只要你学习够努力、表现够出众,“挣钱”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实现在研究生期间实现“自给自足”基本上不成问题。小编最后想要跟正在备考的19考研er们说:很多学校的奖助体系跟你一志愿成绩挂钩,所以当你学习没动力的时候,想想现在努力的每一分,都是将来读研期间实实在在的money,也许瞬间就能量满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