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万人报名考研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何休

201万人报名考研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

图为北京,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 马海燕)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24日至26日举行。今年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考试,比去年增加24万人。2017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导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江苏、北京、辽宁、黑龙江、江西等地报考人数增幅分别达到24.8%、20.8%、20.2%、18.6%、18.5%。今年9月14日,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对外公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2月1日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原来的只颁发学位证书改为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今次考试是在职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后的首次考试,多地非全日制报名人数超过10%。同时,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难度整体呈下降趋势。1998年报录比为4.8:1,2015年报录比只有2.9:1。图为江苏省南京市,在南京林业大学考点,考生开始进入考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20年来,受经济、就业等因素影响,中国考研报名增长率只在2008年、2014年、2015年出现负增长。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就业压力依然是考研的首要原因。中国教育在线信息采集系统对43万人次考生的调查显示,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原因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是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影响较大,可以提高就业薪酬满意度。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湖北、广东等名校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依然是考生报考的热门地区。2017年报考北京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为28.9万人(不含推荐免试生),比2016年增加18.9%。(完)

白箱

“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读研没用”:到底要不要读研?

老王现在40岁了,本科研究生都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他毕业那时,研究生还非常稀少,非常吃香。他毕业后就进了上海某汽车行业的大公司担任技术专员。那时候公司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不仅解决户口,还提供购房补贴,子女教育问题也给你解决,每年还享有最少4万的津贴补助。现在老王一家人已经在上海买了两套房,衣食无忧。什么中年危机、失业危机在他身上通通不存在。去年,他把自己的女儿也送到了国外读书。我曾经问他:“读研有用吗?”他说:“如果当初不读研,现在可能也不会拥有这一切。当然,我不是鼓吹大家都要去读研,不过读研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一种人生的捷径。”老王还给我讲了另外一件事。“我一个本科同学,当初本打算和我一起考研的,后面得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工作机会,就放弃考研去工作了。他是属于那种特别能混的人,能跟所有人,特别是领导打好关系,他虽然没有读研,但是处事能力高于大部分研究生,所以晋升什么的也快,混得也很不错。”“但让我有一点不舒服的就是,之前同学聚会,我俩提到当初准备一起考研的事,他直接打断我说:‘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读研没用。’这一点倒是让我挺唏嘘的。”同样混得不错的人,有人告诉你读研很重要,有人告诉你读研没用。大部分人给的建议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不具有普适性。特别是对于已经在工作的人来说,一定要考虑清楚:读一个在职研是否对你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帮助大吗?职业千千万,不是每种职业都适合去读研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读研的。你适合读在职研吗?如果你从事的职业,对于从业人员有更高的学历或知识文化水平要求,比如教育、事业单位、金融、法律等,这些行业招聘时首先都会有较高的学历要求,其次在面对职位晋升、评职称时,高学历也是一个必备项。这时候,你读一个在职研对你今后的发展,帮助就会比较大。如果你现在将来都会一直从事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且自己的技术能力又比较达标,那你可以选择先不提升学历,继续积累自己的技术能力,也能混得不错。但是,有些技术行业也是需要不断地接收学习到前沿的理论知识的,多读书也没坏处,或者以后大家也会转岗转行业,拥有一个好的学历也是很有帮助的。说完了职业需求,我们再来看看个人情况。读在职研可以免试入学,先读后考,虽然免去了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你还是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读研。很多人迫于工作的压力,经常996甚至是007,生活已经被工作所占据,这样的情况自然是没办法还去读研的。其次就是,很多人下班后会想刷剧、刷抖音甚至是干躺着,唯独没有想到学习。先不说学习能力,很多人都缺乏基本的自控力和意志力。每年都有同学虽然成功进入了在职研课程班,但最后由于自己的时间问题或者是自律问题选择放弃读研。人生中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而我认为后者要比前者大很多倍。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没有人可以无往不利,与其花时间去徘徊犹豫,不如先选一条路走下去。只工作也好,还是一边工作一边读研也好,选好了就坚持下去,每个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敬老床

多地发声要求一视同仁 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误解得太深

近日,一研究生因“非全日制”学历,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两次教师招聘时,均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统招双证”的毕业生因为一个“非”字境地尴尬。教育部多番力挺,企业仍然不了解不敢招,非全日制毕业生被误解得多深?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频被拒今年,首届三年制“非全”研究生走出校园,因为学历求职被拒令他们十分头疼。华中师范大学的王艺参加校招并签下三方,某通信公司由于不接受非全日制学历跟她提出了解约。王艺怎么都想不通,平时一样上课、写论文、答辩,怎么到了求职就不一样了?今年毕业的“非全”研究生范盈也有同样疑问,校方统一培养“非全”和全日制,作为调剂生她的分数还很高,然而毕业证上的那个“非”字,让她无缘某学校的面试。实际上,“非全”研究生被区别对待并无依据,早在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已出台新政,要求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被误读的“非全”研究生教育部认可“非全”研究生,但不少用人单位却始终区别对待,“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一刀切的招聘要求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究其原因,一是用人单位不了解相关政策,将非全理解成以往的函授、成人教育及单证研究生;二是不敢招,担忧“非全”研究生的手续不完备,影响正常签约,浪费招聘名额。企业冷眼相看,社会舆论对“非全”也并不宽容,“拿钱买证”“学历水”“上了几个月学”不绝于耳。“非全”研究生实在被误解地太深,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到底有什么区别?一图对比——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不用考试就能上≠双证不全事实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统一考试、统一入学,培养标准和师资力量也相同,二者主要区别不是含金量高低,而是学习方式安排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再带着有色眼镜歧视“非全日制”研究生,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多地发声要求一视同仁针对“非全”研究生遭遇就业歧视一事,多地发声表态:(向上滑动查看)2019年8月7日,北京市民政局在招聘要求中删掉了全日制的限定。2019年9月10日,山东淄博市人社局招聘中提出,统考的“非全”研究生也在招聘之列。2019年11月11日,江苏南京人社局公告,招聘对象含应届非全日制研究生。2020年5月26日,河南商丘市委回复网友表示,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已允许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2020年7月7日,福建省信访局称,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一视同仁。2020年8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发布的研究生校招指南中,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在发布就业信息时包含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歧视性招聘信息。人们心中的偏见就像一座大山消除“非全日制”学历歧视的路还很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监制丨陆毅制片人丨张奇斌策划丨张媛 温焌意编辑丨赵羽祺视觉丨李雪莹

马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上海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汇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三校学科资源,经过六十多年发展,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设有新闻系、传播系、视听传播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四个系,建立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首批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仅有的同时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一级重点学科的学院之一。在教育部开展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蝉联第一或评为“A+”。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新闻学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单位,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1986年10月,重新组建于1999年11月,2000年9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11个研究所,分别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舆论研究所、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公共传播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新闻伦理与传媒法律研究所、现代广告研究所、网络舆情研究所、未来传播研究所、媒体技术研究所和媒介心理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及媒介经济学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上海培养三个专业,分别为:新闻学、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欢迎从事市场营销、品牌策划、广告公关、广播电视、新媒体运营、传媒经营、文化产业管理、出版发行等行业的同学报读!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37人。学院拥有方汉奇、郑兴东等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泰斗级奠基人和开创者,也拥有郭庆光、杨保军、蔡雯、胡百精、周勇、刘海龙等一批著名学者及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称号与荣誉获得者,形成了既成熟又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和学术团队。学 制: 2年学习方式:每月集中安排一个周末,连续三到四天时间授课:周四、五(18:30-21:30)周六、日(9:00-17:00)报名/上课地址:上海市南京东路800号新一百大厦17层

采菽

“ 笔试面试第一却被刷下来,就因为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 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 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

理不可睹

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相济

招生:2019年上海地区在职研究生招生详情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在职研究生教育。到2019年,仍然会有诸多院校在上海地区招收在职研究生,为了方便更多人的报考,就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2019年上海地区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据了解,在2019年,上海地区主要的招生形式有同等学力申硕、高级研修班和中外合作办学,由于19年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已经结束,所以就不再进行介绍。另外那三种形式也是很不错的,同样是有诸多院校在招生,而且招生专业还不少。上海地区在职研究生招生1、同等学力申硕招生在上海地区以同等学力进行招生的院校非常多,主要是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南昌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等。这些院校都是在国内比较知名的,报考这些院校还可以满足一些人的名校情结。一般情况下,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即可报名学习,可以免试入学。这些院校开设的专业也是很多的,主要是有:心理学、教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哲学、艺术设计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机械工程、社会学、土木工程、新闻学、音乐与舞蹈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美术学、美学等等。2、高级研修班招生目前,在上海地区以高级研修进行招生的院校主要是有两所,分别是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虽然院校不多,但是这两所院校开设的招生专业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是有心理学、工商管理、金融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国语言文学等等。3、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有国内院校招生,还有很多的国外院校进行招生,在上海地区也是如此。以此形式进行招生的院校很多,主要是有:中国人民大学、马来西亚亚洲城市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比利时联合商学院、美国西顿大学、EU商学院、美国加州浸会大学、欧洲高校联盟等等,都是知名度比较高的院校。这些院校开设的专业以工商管理(MBA)为主,基本上没所院校都是招生,有的院校还有开设有企业管理或者理学,不过都没有MBA的热度高,但都是值得报考的。

鹤无双

特写|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桔梗

南京非全研究生申请租房补贴被驳回!网友:我应该是个假硕士!

今日的百度热榜话题中,南京非全研究生申请租房补贴被驳回登上了热榜第一名!其实这种因为学历学制受到社会歧视的情况一直有。只是现在关注的人多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受歧视#百度热榜整个事件经过如下:,一名今年从南京某理工类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应届生申请“高校毕业生住房租赁补贴”时,在当地人社局发布的文件中看到“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在补贴对象内,于是提交了申请,然而当申请被拒绝之后却发现,当地人社局发布的最新文件却将“非全日制研究生”从补贴对象中删除了。值班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人社部门的确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补贴申请对象,然而不久后被财政部门驳回了。可以看出,人社部门是支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但是被财政部门驳回!不知道是财政缺钱还是非全鄙视?补贴首先我们要了解下什么是“非全研究生”?其实说全了应该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是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教育部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解释如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也就是全日制和非日制最大的区别是,全日制就是脱产,光学习。非全日制就是该上班上班,定期去上课。非全日制研究生当然他们所获得的证书也是不一样的。教育部的要求如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所在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的毕业证书上要写明“非全日制”。这也是社会上区分两者的最常用方法。研究生为什么会有非全日制学历的歧视:歧视链的存在鄙视链在每个行业都存在,在学校方面就有:985瞧不起211,211瞧不起省属大学,省属大学瞧不起地方学院,地方学院瞧不起私立大学等等。既得利益者都会对自己所处的利益群体进行维护。所以全日制学历的鄙视非全日制的也是社会心理。毕竟全日制的学生要花费数年时间呆在学校进行高强度的学习,而非全日制形式则一边工作,一边周末学习。如果待遇一样,全日制的学生肯定觉着不公平。学生企业不缺人为什么企业会拒绝非全日制学历的学生呢?如果能招到博士生就不会招硕士,能招到硕士就不会要本科。企业必然是利益最大化的,花一样的钱,获得的收益越高越好。所以,不着急用人,或者全日制毕业生有很多,何必招非全日制的呢!企业曾经的在职研究生太水曾经的在职硕士的培养方式基本上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造成了大量“混学历”的现象,以至于形成的社会印象就是。非全日制的学历都是花钱挂出来的。其实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起,统一组织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录取,坚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非全日制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强调不同学制的学历要公平对待,但是社会偏见会依旧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文件上要求的平等不等于人心目中的平等,消除这些社会歧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有网友评论说:辛辛苦苦考上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努力学习,殚精竭虑地写论文。最后被认为是“挂”出来的学历。我真的上了一个假硕士!哭晕!你觉着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是否应该公平对待?如果你招人,一个全日制,一个非全日制,你会招收哪一个?欢迎留言讨论!

片山

2018年报考免联考在职硕士的流程是什么?

随着本科学历的贬值,国家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大部分的职场人士来说,边工作边学习准备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是不太现实的,国内联考的难度我们都知道,每年的通过率平均不足三成,那么为了升职加薪、高管任命、出国留学等,我们又不得不拿到国内承认的硕士学位,这时大部分都把目光转向了免联考MBA的这种形式,对于免联考的这种形式,新与成商学院李老师来为大家讲解一下18年的报考流程。一、择校。(择校是报免联考mba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选对院校,才能拿到国内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 免联考MBA目前在国内日趋的火热,无需参加入学考试,是大部分职场人士选择它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么对于免联考的mba院校,我们选择看重的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看在咱们国内是否有备案,国内是否承认。举例:亚洲城市大学 在中国教育部官网有备案,涉外监管信息网可查询,早在11年马来西亚政府与中国政府就签订了关于该院校的学历学位互认协定。 所以选择读免联考mba择校很重要,一定要选好院校。二、择校后,准备提交资质审核表到该院校。免联考mba虽然无须参加入学考试,但是却是需要通过院校的资质审核的,对报考学员的资质审核也是极其严格的,只有通过了报考院校的资质审核,才具备报名的资格。三、提交报名资料即可 目前在国内免联考MBA的院校还是比较多的,性价比比较高的有亚洲城市大学,该院校的校本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是马来西亚唯一一所具有国际招生资质的高校,在中国教育部官网有备案,涉外监管信息网可查询,早在2011年马来西亚政府就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该所院校的学历学位互认协定,该院校在中国是完全被认可的,对于内地的学生,也是采取的内地在职学习,mba工商管理硕士学制是一年半,通过上课修学分和毕业论文答辩两项来考核,通过即可获得院校直接授予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新与成商学院作为该院校在内地的正规授权教学中心,主要负责内地的招生工作和上课服务,目前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均开设了教学点,以方便内地学生能够就近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