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次重点企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签字仪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举行。研究生院、计算机学院与六家高新技术企业签署了委托培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本次参与签署的重点企业代表有: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颖、江苏鸿信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东华、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吕游、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薛长书、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薛忠、驭势科技南京AI研究院副院长王利明等。至此与我校签订此类协议的企业达到九家。南航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启钱对出席本次签约活动的企业领导表示热忱欢迎。他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是依托企业培养的,这既体现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渴望,历年来南航计算机学院培养的人才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希望通过此次合作,进一步加强高校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缩小高校与企业间的鸿沟,促进企业从单纯用人向“用培并举”转变,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对委托培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他们表示,南航是一所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大学,对与南航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非常期待,感谢学校和学院对企业的信任。前期校企双方已有比较坚实的合作基础,希望通过此次人才培养合作,不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下,针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探索了一种新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平台,让学生在入学之前通过双选,与企业达成初步的就业意向;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建立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培养机制,在学生就业前,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校外实习,真正实现针对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此次签约活动,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一次初尝试,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扬子晚报网5月2日讯(记者 杨甜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日前发布公告,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及《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结合南航实际情况,发布学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和有关说明。南航在公告中表示,单考、少民、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的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线要求将陆续公布。学校复试预计安排在5月中下旬进行。复试时间、形式及要求等内容,将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进行安排,并通过南航研究生院官网、各招生学院网站及时对外发布,请考生密切关注,安心备考,耐心等待后续通知。符合教育部相关政策,且享受研究生招生加分政策后达到各学院专业复试分数线的考生请于5月10日前电话联系南航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并提前准备好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通过后准予参加复试,联系电话:025-84892487。【来源:扬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南航和南理工一样,都是属于工信部。2012年工信部、中国民航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航空宇航学院是南航最大的一个学院,南航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排名前四。航空学院有三个专业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的二级学科。飞设、直升机和人机和环境工程。现在国内航空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量大,而它的专业又非常专,其他专业根本不具备可替代性,就业委实可以用无忧来形容,各大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军科院和航空公司,都是薪水高、地位高、技术高的“三高”好地方。之前有和几个南航的一院同学交流过,南航的飞设学硕有很多都是招的本校的人。飞行器设计专业统招人数还是很多的,今年统招人数65人,对比去年少了6人,分数上看也是正常热门理科的难度,和17考研相比复试线,最低分,均分都30分左右的下降。相比较这个专业和以后的就业情况,难度不是特别大,推荐报考。直升机工程去年没有招生,今年招生了3个人。人机和环境工程统招人数每年都是10几个人变化不大。这两个专业和飞设专业难度相似,也可以考虑的专业。南航的力学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五个二级学科专业。除了工程力学以外其他几个专业招生人数都是个位数。力学这个专业考研不是很热门,总体来看南航的难度偏大。航空宇航学院土木工程的学硕二级学科专业也是蛮多的,但是招生人数很少,具体的数据大家可以参考表格,由于招生人数比较少,而且考南航的同学实力还是比较强的,难度较大不推荐报考。对于特别想考南航的航空宇航学院,但能力又不是很强的同学,可以考虑下航空工程的专硕、和建筑与土木的专硕,从往届情况反馈这几个专业的报名人数不是很多,竞争相对不是很激烈。能动学院能动院也是南航历史悠久的一个学院。其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属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体系,考研难度和航空学院的那三个专业差不多,也是推荐报考的专业。车辆工程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在省内也算是比较好的。学硕招生人数都是7个人,从收分看的话不算太高,对比南理工要低10来分,但是也要参考两个学校的专业课难度。专硕招生人数倒是蛮多的,但是收分比较高,和学硕比主要体现在考试的难度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有三个专业招生,两个学硕一个专硕,学硕专业代码0807开头。考研难度和南理工,河海差不多,这三个学校综合实力也差不多,选择这三个学校的同学比较多,具体怎么选看大家的喜好了,都是省内的认知度很高的学校。计算机学院南航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是很不错的。在省内计算机专业南大处在一个无可撼动的地位,接下来就是东大、南航和南理工,从专业综合实力上来看差不多,但是东大毕竟是985考研的竞争要大很多。南航是比较平均,各个专业在省内排名都是前列,但是没有太突出的专业。南航的计算机专业对比东大和南理工难度要小点。而且计算机学院的调剂名额很多,南航的这些专业的优质生源不是充足。对于第一志愿的考生来说是个比较好的机会。具体的专业考研情况大家多对比几个学校。还有一点顺便提下,南航的非全不要选择,分数太高,比全日制高很多。机电学院南航的机械工程类专业是省内最好的,排名第一,全国也能排在十几位,也是所有非985的211里最好的。其中机械自动化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但是这些机械类的专业是南航最难考的专业,总体收分都高的吓人,比航空学院的专业都要难考,但是的确牛!18考研的热度比17年要下降点,但是对19考研的同学也不是什么好消息,南航的专业今年竞争不激烈,明年就会激烈点。这个小趋势还是有点明显的。机电院的这些专业考研的难度都比较大,能考上机械专业的基本上都有考985 的实力了,但是如果以后想在江苏发展的同学也没办法 ,要么考东大,要么考南航,毕竟就业保护每个地方都有,你要是考个不是很出名的985的机械,还不如考南航好。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和工程是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控制科学和工程有五个二级学科招生,但是这里的表格放不下了。就选三个最热门的专业。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双控,这专业研研在分析每个学校的时候只要有,就会提一嘴的,因为考这个专业的同学太多了。南航的这个专业去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比南理工大很多,达到了东大的难度,其实从专业的实力来说也是和东大差不多,比南理工略好,但是排名也就差个几名,怎么选择看大家自己了。但是18考研难度下降了很多,19的同学要做好艰苦作战的准备,而且南航很多同学考本校,这个就很坑了,基本竞争不过,没有一点实力的同学不要碰。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专业南航的就要弱点了,这个专业南理工很强。去年南航竞争激烈,今年南理工竞争激烈,19考研的话还是推荐大家考南理工去,毕竟南理工的这个专业导师项目资源比较多。南航的导航、制导控制专业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但是考研的难度很大,从17年的数据看分数都快爆了,均分405分。有这个能力的同学都可以考虑上交、浙大了。18年的考研难度倒是比较正常,和南理工差不多。但是南理工这个专业招生人数太少。人文社科学院南航的人文社科专业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收分普遍都比较高,看的有点吓人。比如说法学,专业优势又不是很强,还不如考华政,其他的专业也是这样,比如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这些,虽然这些专业是不考数学的,考研难度小点,但是均分390分就有点恐怖了,这些专业可以对比下其他学校。会有更好的选择的,南航的不是很推荐考。★校园生活南航的生活还是很好的,就是妹子比较少。毕竟是南(男)航,有诗云:一朝误入此门中,从此红尘了无缘。南航的伙食号称江苏省最好,如果你不这么认为,你去别的学校吃一顿就知道了。研研就住在南航明故宫校区旁边,吃南航饭也是日常之一,当然南航伙食确实不错而且便宜。南航的校园也很漂亮,校园环境优美,指的是南航本部,对面就是明故宫,交通方便,去市中心就三站地铁。★航天理想南航不断加强与总参谋部、总装备部、各军兵种、各军工集团公司和民航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和港台地区的50多所高校及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服务航空航天民航、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型办学新格局。因此,有志向投身于参与国家航空航天建设事业的同学,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同学,报考南航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专业优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属于理工类院校,偏向于理工科高科技研发与创新,同时涉及航空航天领域多为交叉性学科,涉及学科范围广泛,招生专业中,对专业科目要求多是多选项,如080100力学,考察专业课811普通物理,815理论力学,816材料力学,三选其一,因此,在报考南航各个专业的时候,优先考虑好自己将来的科研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科目,当然也要考虑自己实际的专业情况。其他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招生人数不多,但竞争压力不小,除非是对南航情有独钟的考生,可以考虑一下这类专业,如行政管理,翻译,社会工作等等。★竞争压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势学科专业竞争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涉及到航空方向专业,还有如机械/电气/电子/光学/导航等专业报考人数居多,考生以江苏省内工科专业考生及周边省市考生,整体难度体现在专业课上,希望报考南航的同学认真对待专业课。南航的各个专业也提供高分学姐学长专业课一对一的辅导,感觉专业课备考存在问题或者想考120+以上的分数的同学可以找研研了解哦。高分在校学姐学长刚刚经历过考研,对专业命题规律、考试范围和重难点的把控非常到位尤其是应试技巧方面,远远超出老师的有效性,而且性价比最高。你找专业课老师辅导,第一人家不会给你辅导,因为参与专业课命题的老师辅导是违法的。第二即使你通过找关系找到了导师给你辅导,一节课没有3000元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综合来看还是高分学姐学长专业课辅导是最有效最实惠的。
日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布了该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及《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将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和有关说明公布如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说明:1.单考、少民、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的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线要求将陆续公布。2.我校复试预计安排在5月中下旬进行。复试时间、形式及要求等内容,将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进行安排,并通过我校研究生院官网、各招生学院网站及时对外发布,请考生密切关注,安心备考,耐心等待后续通知。3.符合教育部相关政策,且享受研究生招生加分政策后达到各学院专业复试分数线的考生请于5月10日前电话联系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并提前准备好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通过后准予参加复试。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出品 | 晓南晓航工作室 素材来源 | 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 | 王伟、赵燕喃、彭丽 值班编辑 | 任翊宁详细公告请参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布了2020级新生大数据。其中有4896位本科生,4689位研究生。年龄最大的,博士和硕士各有以为60后,哈哈!厉害,佩服!60后是不是也50-60岁了,终身学习啊!上边的数据,大家可以自行阅读。我们主要看一下学科专业等内容。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比例(4896位本科生,4689位研究生)快接近1:1了,所以不考研真不行啊!当然了,有部分研究生是非全日制的(硕士非全日制633人,博士非全日制10人)。学术型博士录取最多的5个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85人)、机械工程(78人)、力学(75人)、材料科学与工程(48人)、管理科学与工程(41人)学术型硕士录取最多的5个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72人)、机械工程(193人)、力学(109人)、材料科学与工程(103人)、电气工程(99人)也就是说,对于南航来讲,这些上述的学科的研究生招生录取人数较多,本校保研的分布概率应该也会大体跟这个一致。我们看下图的学科评估排名,相应的这些学科的排名都不差!哈哈!重点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力学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导航制导与控制南航的录取分数高,主要是专业相对热门,航空航天类的专业,相应的机械设计制造、飞行器设计制造、自动控制、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领域都较强的师资力量;另外就是江苏南京的地理位置和就业机会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一所特点鲜明的211行业院校,其专业也有很明显的行业痕迹。特别是是航空航天类的专业,考研/保研也不容易。高考分数性价比这个东西很难说,高考录取时是一个认识,等到大三、大四看保研率的时候又是一个认识,等到毕业找工作又是一个认识。当然,不管怎样,选准方向,持续的努力是必须的!当然在南京读大学,还是很好的!高校资源也多,也许你想考东南的研究生!哈哈!加油!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一则题为《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鄂尔多斯致歉:组织者不了解通知》的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看到相关报道时,201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王璇特别有感触。王璇回忆,由于学制是两年,2018年下半年,北师大心理学院一些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已开始找工作。“当时有不少学生反映,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只招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面十分窄。”王璇说,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还发了一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性质的说明》,解释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同。但据王璇了解,2018年之后毕业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仍会遇到因“非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不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但情况仍待进一步改观。北京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李韵目前正在关注招聘信息,她说,“比较委屈的点在于,我们经过系统化严格培养出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硕,最终却因为‘非全日制’被挡在招聘的第1道关卡外,在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招聘中不被认可。”近期,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很多招聘单位明确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中,诸如落户优惠、人才补贴、就业岗位等也只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世今生”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词进行准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相应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上述通知明确,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关于“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中的“原有规定”,2017年教育部还曾作出过解释。关于单证研究生,其中提到,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从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学位、无学历,俗称单证研究生。此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还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此前的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属于双证研究生范畴;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前后两届研究生迥异的求职境遇但实际求职中,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境况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鲜明反差。“2016年我们专业招的还是全日制硕士,2017年起招的都是非全日制,我能明显感觉到2016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比2017级的好。”李韵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专业,2016级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现在在高校工作,部分还是教学岗;而2017级毕业生里,绝大多数人都遇到在招聘第一关就因“非全日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明显不如2016级的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然而,李韵没有感觉到求职境遇有明显改善。“很多次,初看网上某条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很符合条件,点进去才发现要求学历为全日制。”李韵向澎湃新闻发来多条这类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些是招聘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的,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但无一例外都要求学历须为全日制。“有人一听‘非全’就觉得很水,怀疑是不是边工作边去买了个文凭,但我们学校真的对我们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很严格地进行培养的。”李韵有些委屈地说道,求职时,明明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却因学历为“非全日制”被卡,而同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更容易得到认可,这让人很难受。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确实跟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要少些,而导师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可能也相较少于全日制研究生。”苏州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苏铭对澎湃新闻说道。但苏铭认为,即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应该在招聘的前置环节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设置障碍,至少应该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收缩2017年3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称:政策(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的各方面规定)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换句话说,《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可能一度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研究生招生。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已呈缩减趋势。《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称: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其中如,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仅计划招生1800人。报告还称,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如何破解“同等法律地位”难获同等机会问题?同属“统招双证”、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处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些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存在非全日制却是统招统分、且双证齐全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提到非全日制就会被质疑含金量。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用人单位会更多参考人社部的政策,但据有些招聘单位称,‘人社部没有发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同等法律地位这类文件’。”李韵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落款显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属于发文的五部门之一。但从近日有关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的话题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误解。“虽然不应该歧视,可是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话,我读全日制干嘛?”“因为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的成人专科和本科太水。”“非全有多水自己不知道?”这类评论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的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报道还称,从生源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总体上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了非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她的了解,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前就有工作、有工作经验,一般不存在就业被歧视或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澎湃新闻还注意到,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该规定中提到,“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如果面向在职人员招生且实行培养之后定向就业,那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对此,熊丙奇分析指出,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遭歧视的问题。杨颖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发展趋势。她以教育领域举例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还较低。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有利于在职教师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眼下讨论正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问题,杨颖秀和熊丙奇都认为,用人单位应按政策规定,给予均等机会。熊丙奇还指出,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文中王璇、李韵、苏铭为化名)来源:澎湃新闻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近日,澎湃新闻一则题为《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鄂尔多斯致歉:组织者不了解通知》的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看到相关报道时,201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王璇特别有感触。王璇回忆,由于学制是两年,2018年下半年,北师大心理学院一些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已开始找工作。“当时有不少学生反映,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只招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面十分窄。”王璇说,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还发了一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性质的说明》,解释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同。但据王璇了解,2018年之后毕业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仍会遇到因“非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不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但情况仍待进一步改观。北京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李韵目前正在关注招聘信息,她说,“比较委屈的点在于,我们经过系统化严格培养出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硕,最终却因为‘非全日制’被挡在招聘的第1道关卡外,在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招聘中不被认可。”近期,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很多招聘单位明确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中,诸如落户优惠、人才补贴、就业岗位等也只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世今生”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词进行准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相应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上述通知明确,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关于“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中的“原有规定”,2017年教育部还曾作出过解释。关于单证研究生,其中提到,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从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学位、无学历,俗称单证研究生。此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还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此前的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属于双证研究生范畴;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前后两届研究生迥异的求职境遇但实际求职中,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境况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鲜明反差。“2016年我们专业招的还是全日制硕士,2017年起招的都是非全日制,我能明显感觉到2016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比2017级的好。”李韵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专业,2016级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现在在高校工作,部分还是教学岗;而2017级毕业生里,绝大多数人都遇到在招聘第一关就因“非全日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明显不如2016级的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然而,李韵没有感觉到求职境遇有明显改善。“很多次,初看网上某条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很符合条件,点进去才发现要求学历为全日制。”李韵向澎湃新闻发来多条这类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些是招聘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的,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但无一例外都要求学历须为全日制。“有人一听‘非全’就觉得很水,怀疑是不是边工作边去买了个文凭,但我们学校真的对我们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很严格地进行培养的。”李韵有些委屈地说道,求职时,明明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却因学历为“非全日制”被卡,而同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更容易得到认可,这让人很难受。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确实跟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要少些,而导师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可能也相较少于全日制研究生。”苏州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苏铭对澎湃新闻说道。但苏铭认为,即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应该在招聘的前置环节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设置障碍,至少应该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收缩2017年3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称:政策(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的各方面规定)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换句话说,《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可能一度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研究生招生。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已呈缩减趋势。《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称: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其中如,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仅计划招生1800人。报告还称,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如何破解“同等法律地位”难获同等机会问题?同属“统招双证”、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处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些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存在非全日制却是统招统分、且双证齐全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提到非全日制就会被质疑含金量。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用人单位会更多参考人社部的政策,但据有些招聘单位称,‘人社部没有发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同等法律地位这类文件’。”李韵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落款显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属于发文的五部门之一。但从近日有关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的话题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误解。“虽然不应该歧视,可是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话,我读全日制干嘛?”“因为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的成人专科和本科太水。”“非全有多水自己不知道?”这类评论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的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报道还称,从生源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总体上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了非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她的了解,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前就有工作、有工作经验,一般不存在就业被歧视或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澎湃新闻还注意到,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该规定中提到,“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如果面向在职人员招生且实行培养之后定向就业,那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对此,熊丙奇分析指出,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遭歧视的问题。杨颖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发展趋势。她以教育领域举例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还较低。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有利于在职教师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眼下讨论正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问题,杨颖秀和熊丙奇都认为,用人单位应按政策规定,给予均等机会。熊丙奇还指出,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
3月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届硕士研究生线上答辩正式拉开帷幕,截至3月29日,全校15个学院2360名硕士研究生完成了学位论文线上答辩,线上答辩率达到95.8%。在一个个硕士研究生相继按期毕业的背后,是研究生院和各学院为确保答辩质量“不打折”、答辩流程保顺畅所作出的努力。今天,大家一起跟随晓航回到答辩现场看看吧。积极应对,精心筹备为了确保研究生毕业不延期,2月初,研究生院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通知》。围绕研究生院的通知,各学院积极响应,制定相关方案,落实具体要求,确保答辩工作有序开展。民航学院针对答辩专家,尤其是校外专家,做到了“三个提前”:即比往年现场答辩方式更提前发送答辩电子资料、提前征求答辩软件使用需求、提前告知答辩流程,让专家全面掌握答辩毕业生的论文、PPT、评阅意见和修改情况。针对答辩学生,做到了“两个了解”,充分了解其论文修改情况、了解其在线答辩设备使用情况,安排院、系、课题组等多次组织网络预演与预答辩,确保不因设备、网络等外部因素干扰学生的正常发挥和答辩效果。经济与管理学院制定了《2020 年春季学期疫情期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办法》,明确组织要求,规范答辩流程;考虑到线上视频答辩区别于传统线下答辩的特殊性,学院还专门制订了《2020 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评审答辩秘书工作手册》,针对答辩前期准备、答辩过程要求以及后期材料提交进行了明确说明。航天学院制作了《航天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线上答辩工作安排表》、《航天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秘书工作职责》、《航天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答辩后材料提交注意事项》、《航天学院答辩费用报销流程》等,建立了多个线上交流群,解决师生网络答辩过程中的问题。过程监督,严把质量线上答辩严格按照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要求和流程进行。各学院及时制作了答辩公告,对答辩相关信息予以公布,接受来自各方的质量监督。自动化学院院长江驹教授在听取答辩工作准备情况汇报时,反复要求“咬定‘质量’不放松,立根终在‘质量’中”,任何时刻任何形式下都不能丝毫放松或降低学位论文的要求和质量,并强调这是国家赋予我们教书育人的职责,要不忘使命,守住初心。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扩大了院级层面组织公开答辩的比例,首次推行对评审得分排名后40%的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公开答辩。对于每场答辩,各学院答辩秘书都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对关键画面截屏保留,并与答辩记录一并留存,实现了整个答辩过程可回溯、可复查。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学院的答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组成员、教学办人员等也多次随机进入线上答辩会议,抽查答辩情况,对答辩过程和质量进行监督。多地联动,各显特色在电脑、手机、平板屏幕前汇聚起的“会议室”中相见重逢,严肃而有序的答辩过程,也充满了暖暖的人情味与“仪式感”。虽然身处战“疫”核心区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教授仍作为答辩主席主持了本次学院非常时期下的“非常”答辩。航空学院341名答辩的硕士生中,包含4名留学硕士生,其中两名来自法国,两名来自尼泊尔,分别在自己的家乡和学校宿舍中,完成了线上答辩。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组织的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公开答辩中,远在加拿大的校研究生院督导组成员曾庆生教授,与祖国相隔12个小时的时差。尽管整个答辩都是在他所在地区的深夜进行的,他仍全程参与了长达7个半小时的答辩和讨论。能源与动力学院车辆系3组在现场宣读答辩结果后,答辩委员会对每一位通过答辩的同学进行了“云祝贺”,并与答辩学生“合影留念”。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庆祝自己离“社会人”又近了一步。机电学院的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更是别出心裁,采用腾讯会议作为答辩主场的同时,在哔哩哔哩上进行了外场直播,既增加了互动环节,也为师弟师妹们分享了宝贵的经验。腾讯会议答辩主场统一使用答辩横幅虚拟背景墙,营造了正式庄严的答辩氛围。B站直播外场,方便研一研二同学和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学习观摩,有的还邀请家人见证自己的毕业答辩,给专业严肃的场合增添了一抹温情色彩。截至3月底,我校2020届硕士研究生线上答辩工作圆满完成。研究生院等部门也将以此为契机,探索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新模式,优化相关管理与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对由于疫情影响论文进度、仍需修改或其他原因暂未参加本次线上答辩的研究生,学校和学院也会在正式开学后为其组织线下或线上答辩,并视实际情况增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确保论文质量不降低,学生毕业不延期。随着返校日期的日益临近,顺利完成论文答辩的同学们,也将会在南航校园迎来一个不一样的“毕业季”,晓南也期待与大家再次相遇,祝大家一路平安!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品 | 晓南晓航工作室 素材来源 | 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 | 王伟、赵燕喃、彭丽 值班编辑 | 杨猛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 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 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