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第七届金陵国际肝胆胰外科高峰论坛在宁举行民也

第七届金陵国际肝胆胰外科高峰论坛在宁举行

12月19日上午,第七届金陵国际肝胆胰外科高峰论坛暨2020江苏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中大论坛肝胆胰中心分论坛在南京启幕。此次大会由江苏省抗癌协会、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办,江苏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胰中心、东南大学肝胆外科研究所、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胆道外科学组和腹腔镜外科学组共同承办。来自省内外的肝胆胰诊治相关领域的专家、代表,通过学术报告、手术演示等多种形式,研讨肝胆胰疾病外科治疗新理念、新技术、新进展。12月19日上午8点,大会开幕式正式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全志伟教授、中部战区总医院卢绮萍教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及姜小清教授、西部战区总医院汤礼军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洪德飞教授、中华外科杂志社编辑部李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进教授、中大医院党委书记郭小明教授等专家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中大医院肝胆胰中心副主任程张军教授主持,大会主席、中大医院肝胆胰中心主任周家华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全志伟教授,中大医院党委书记郭小明教授,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据介绍,自2014年来,金陵国际肝胆胰外科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内容涵盖了肝脏、胆道、胰腺疾病外科治疗的最新理论、前沿技术和肝胆胰疑难手术示教。此次论坛邀请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围绕肝胆胰外科疾病的诊治进展和基础研究进行专题报告,展示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和最新成果,并为肝胆胰外科同道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助力提高基层医院肝胆胰疾病的处理能力,共同推动肝胆胰外科的规范发展。【来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天趣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转移性肝癌专业委员会落户南京

中国江苏网11月21日讯(通讯员 符爱东 杨闵怡 记者 郭蓓)21日上午,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转移性肝癌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和南京市江宁区副区长伏进进共同为其揭牌,这标志着该专业委员会正式落户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左)江宁医院党委书记丁政教授(中)以及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江宁医院特聘专家杨家和教授(右)共同为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转移性肝癌专业委员会落户南京市江宁医院揭牌。蒋林昊摄据悉,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转移性肝癌专业委员会由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江宁医院特聘专家杨家和教授担任主委,旨在推动转移性肝癌治疗的科学研究和临床经验交流,提升我国转移性肝癌的诊治水平。江宁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胰病区主任陈信浩介绍,杨家和教授加盟南京市江宁医院以来,已在该院开展上百例肝胆相关复杂疑难手术。该院肝胆胰外科尤其在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中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院通过引进知名专家坐诊,加强学科合作交流,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患者慕名前来就医,区域内的知名度显著提升。揭牌仪式后,陈孝平院士与该院肝胆胰外科专家陈信浩及其手术团队联手为一名高龄十二指肠肿瘤患者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现场演示他独创的陈氏胰肠吻合技术。陈孝平重点演示并讲解了陈氏胰肠吻合术的技巧及要点,现场观摩专家称赞称其是“刀尖上的舞者”。该技术新颖独特,易于推广,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这也是该患者从黑龙江哈尔滨慕名来求医的重要原因。据了解,陈氏胰肠吻合技术为陈孝平院士所创制,最早于1995年提出。此缝合技术关键点在于贯穿胰腺的前后层,从胰腺的实质完全把它缝透缝穿。这点和过去的胰肠吻合的缝合方法不同。前后缝穿之后,它就像一根木桩一样把线牢牢地固定在胰腺上面,这样吻合的质量就非常牢靠,不会滑脱。陈孝平院士对此技术已经改进两次,目前技术已成熟开展。此技术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间断缝合,一针一针缝。另一种方法是连续缝,一根线一直缝到底,整个缝合下来就一根线。江宁医院党委书记丁政教授介绍,医院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快人才引进,建设重点科室和专科,探索和研究重点病种的诊疗手段。随着该专业委员会在医院的落地生根,各地各类专家的频繁交流学习,必将推动医研水平的提高,普惠更多患者。

不达

“刀尖舞者”汤琪云:我庆幸自己从医的选择

中国江苏网4月20日南京讯 (记者华诚 通讯员何雨田 薛冰艳)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时针指向下午1点30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内镜中心手术室外,汤琪云教授就着一杯热茶,啃着一根凉透的玉米——刚刚做完上午六台手术,走出手术室休息并补充一下能量,后面还有一批外地病人等着她。这是她的工作常态,据不完全统计,汤琪云每年工作量是“做1500例消化内镜手术、接诊3000人的门诊病人、管500例流水病人”,难怪她被冠以“铁人”,患者送上“神镜天使”的美誉。三十年如一日:把内镜变成了“另一把手术刀”1988年,大学毕业后的汤琪云被分配到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七年后,她又如愿考回母校攻读消化专业研究生,再回来时“升格”为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一名副主任医师。2003年她举家南迁至省会南京,成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教授门下攻读普外科的博士研究生,兼修消化外科与消化内科,领悟内镜微创手术的精髓,与消化内镜结下不解之缘。“当时做胃肠镜,强体力消耗连续三个月后,突然有了种顿悟感。不以为苦,反而爱上它了。”汤琪云口中的这份热爱有目共睹:不论是超声内镜还是放大精查,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还是小肠镜,汤琪云都能操作得出神入化,游刃有余,以至几乎所有“大场面”,同行觉得风险大、不敢触碰的“禁区”,她艺高、胆大、心细,化险为夷。消化内镜在她手中已从诊断工具逐渐成为“另一把手术刀”,切除厚度精确到毫米到十几厘米食管全周早癌等的内镜手术,她从最初的四五个小时,到现在只需十五分钟至一个小时就行云流水般完成了。2020年8月,45岁的马女士慕名从外省来到南京找到汤琪云,她上腹部有一个5CM的肿块累及贲门,瘤体巨大,靠近大血管,内镜手术难度和危险系数极大,手术并发症风险极高。之前医生认为除了切除贲门外别无它法,术后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汤琪云充分评估后决定用内镜手术去解决患者问题,她细心、耐心、精准操作,终获成功,保全了贲门,保护了患者消化道的完整性,完成了内科医生无法触及的腹腔领域巨大良性肿瘤的治疗。回溯汤琪云的从医路,正是她敢闯敢拼的性格,把无数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正如她对医学的认识和诠释那般,“医学的前进就是不断‘扛’起,不断挑战‘不可能’的渐进过程”。专注神经内分泌肿瘤:多部门合作开一条新路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相对少见的肿瘤,全身皆可发病,胃肠道内发病率更高,占据了大半。近10年来,国内每年发病人数在9.5万人,因为肿瘤体积小、定位广泛、检测技术复杂,患者又零散分布在不同专科,临床医生在诊疗时往往以点带面、以偏盖全地去诊治,极易导致误诊和漏诊。2014年,汤琪云赴英国皇家自由医院伦敦大学医学院胃肠中心访学,中心的Martyn Caplin教授正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创始人。她发现,这家中心围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色诊疗十分完善,相关科室皆成体系发展。归国后的汤琪云全身心专注这片处女地,数年如一日,全方位推动着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规范化诊治。2018年是汤琪云开拓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之路的“大年”。这一年,深谙“这种肿瘤治疗需要消化科、肿瘤科、外科、内分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等至少7个以上学科通力合作”的汤琪云,在院领导鼎力支持下,牵头挂牌成立了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这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专病中心。同年,汤琪云带领团队翻译并出版了Martyn Caplin教授的《胃肠胰和胸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手册》,这是国内第一本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的工具书,填补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译著的空白,在患者群体和医护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后,汤琪云为了搭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网络,促进跨院多学科诊治模式的推广,又在江苏省内多家大中型医院建立了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的分中心。苏南分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北分中心(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苏中分中心(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淮海分中心(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多中心挂牌并联动,将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特色诊治研究推向纵深。2018-2019年,汤琪云又牵头成立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和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2019年5月成立江苏省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所,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强大助力,显著推动省内乃至国内多家医院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水平。数年耕耘,收获颇丰。从临床来看,中心年诊治400例以上神经内分泌肿瘤新患者,大多数来自外省。病种除在胃肠道、阑尾、胰腺、肝胆、肺等常部位,还包含纵膈、子宫、椎管、鼻咽、肾上腺等罕见部位,还诊治多发性内分泌瘤MEN-1、MEN-2等罕见遗传综合征。现如今,再说“神经内分泌肿瘤”,国内医学界大咖会条件反射式地提到汤琪云和她领衔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团队。最牵挂的还是病人:他们的笑颜是最好的奖励每次见到汤琪云,她总是一副“脚踩风火轮”的状态,用她的话说,她现在是“走到哪里忙到哪里”:每周一和周三上午坐诊消化门诊,下午坐诊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门诊,周二全天和周四上午内镜手术日,一天工作10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遇到复杂手术,常常站着连续4、5个小时,“常常忙得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汤琪云笑言。“站在手术台前或穿梭于病床间不知不觉就是一天,稍空一些,坐到办公桌前喝口水,习惯性拿起医科书或到电脑上查一些资料,等我回到家,我就累成了一滩泥,浑身瘫软在沙发上,什么也做不了了。”汤琪云这样形容她的一天。到了周末,她又马不停蹄前往各地参加学术交流,到基层医院会诊,服务基层百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年无休。除了看病,汤琪云还要讲学。她在研讨会上讲,在大小论坛上讲,在多家国家及省市级媒体上讲,不厌其烦。她也牵头召开国内、国际不同规模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会议,为相关专科的医护人员普及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知识。2020年11月,首届全国神经内分泌肿瘤高峰论坛(南京)暨金陵国际神经内分泌肿瘤论坛成功召开,数十位国内外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在会上传经送宝。2021年3月,第八届诺华神经内分泌肿瘤论坛召开,汤琪云担任南京分会场主席。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媒体记者采访时常问她。“病人来了,我就得给他们认真看,仔细看,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和期待。”“我很欣慰解决了患者的病痛,被病人需要的存在感也是我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持久的动力,支撑着我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在她的门诊,每位患者都希望她能为自己做内镜手术,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找到你我就放心了”;在内镜室,每位麻醉苏醒的病人睁开眼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她,即使已被推出手术室也要回来作揖表示感谢……医者仁心,她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的病人,“看到他们病愈出院的笑颜,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刻”。领着团队共成长:为了学科发展,我毫无保留作为学科带头人,汤琪云对团队有着长远的布局和规划,对每一位年轻医生的个人发展都有明确的思路和建议。她说,“我要多培养年轻人,并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做好学科发展和人才团队的建设,病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优质医学资源,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年轻医生做内镜手术时,汤琪云亲自或委托其他专家从旁指导,待到能独立操作时,她也会到场坐镇并把关,如今,科室年轻医生都能独挡一面,汤琪云说,“培养年轻人,我义不容辞,毫无保留,全力以赴”。2020年4月,老年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田野遇到一个棘手难题。他随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在参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中碰到一个特殊病患,61岁的患者因长期气管插管,发生高位食管气管瘘,只有通过内镜实施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才能有一线生机。接到田野的求助电话,汤琪云每天组织科室骨干医生与前线的田野等医生讨论,反复演练,最终设计出详细的手术步骤。通过前后方联动,田野成功完成武汉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食管支架置入术。初春的雨中,她又一次脚步匆匆地走在前往内镜中心的路上,她笑着说:我们跑起来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诊疗特色还等着我们去打造呢!这位身形娇小、却在手术中占据绝对C位的医生,凭借着卓越的内镜技术与对患者的一腔热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诊治消化道早癌、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及炎症性肠病(IBD)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着。正如她大年初一值班时发在朋友圈的新年心愿:“牛年抬头振作拓荒牛,俯首甘为孺子牛,勤恳愿做老黄牛,专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内镜治疗,为患者服务!”

大喜事

路演实录丨6位智慧医疗创业者 探路医疗新变革

作者 | 孟亚娜编辑 | 魏佳7月16日,由寻找创客联合北京基金小镇、新浪财经共同主办,桐乡市世界互联网大会承办工作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54家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发起的“寻找创客2020年度路演”公益评选活动举行了“智慧医疗专场”。此前,“寻找创客2020年度路演”已举行在线教育、新消费、医疗、企业服务、人工智能、硬科技、金融科技、智慧医疗共计8个专场,吸引1033家创业企业、291家投资机构报名,累计99个项目参与,88家创业企业与370余家投资机构实现了有效对接。此次路演聚焦智慧医疗,经过主办方层层筛选,最终,臻泰智能、中智达信、华鑫通科技、 微康生物、蔚峰健康、汇先医药共6个优质项目参与路演,并和投资人评委深度交流。本场的评委阵容包括:中网投投研部总经理汪存富、北京基金小镇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CFO钟钟、桐乡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陈立伟、达晨财智主管合伙人傅仲宏、三江资本合伙人庞力、金通资本董事长田劲、华山资本合伙人刘明豫、约印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熊水柔、祥峰投资执行董事刘天然、汉能投资集团医疗健康负责人刘鹏程、软银中国高级投资经理郑懿、华创资本副总裁吴文涛、信中利高级投资经理皮恩浩、山水创投副总经理宋晓飞、山水创投副总经理郭永芳 。以下是本场路演实录:臻泰智能臻泰智能总经理王浩冲项目简介:臻泰智能是一家脑控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公司。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创运动视觉诱发脑控康复技术,可实现“感知+控制”的双向闭环神经刺激,覆盖患者早、中、晚全周期康复阶段。核心竞争力:通过脑机接口康复系统,实现意念控制康复训练,并通过全周期脑电特征量化评估康复训练效果,针对性设计康复训练策略,有效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治疗效果。发展阶段/融资金额:Pre-A轮/1500万运营现状:截至2020年6月,公司有2篇发明专利已授权,2篇发明专利申请中,2篇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1篇外观专利已授权,4个商标19个类别(文字及图片商标)注册申请已受理;已生产样机三台,分别在三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用,合作供应商20余家,入驻美敦力及默克医疗创新加速器;主产品在型式检验阶段,公司2020年主要通过科研项目合作以及对外技术服务等形式实现营收,预计2022年主产品量产上市。上下滑动阅读项目卡片— 评委问答 —金通资本董事长田劲:产品现在有没有已经定型可以批量生产的,还是现在仍然处于收集信息、梳理需求、总结功能的阶段?臻泰智能总经理王浩冲:医疗器械上我们有四个大的阶段,立项策划、设计开发、型式检验、临床注册。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立项策划这个阶段,设计开发也在稳步推进中,最新的样机已经定型,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一些测试,现在到了型式检验的阶段。下半年,我们计划开始报送陕西省的检验院做安全性评估,明年开展注册临床,预计1-2年完成医疗器械注册。另外,我们还有两款产品也已经到了设计开发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也开始报注册。信中利高级投资经理皮恩浩:一些脑卒中的术后康复患者,可能会做开颅手术,但术后1-3个月作为黄金康复期,脑袋上会有一些伤口,从产品推广来说,是否会对患者的依从性以及采集生物电有所干扰?臻泰智能总经理王浩冲:在临床上碰到的患者脑损伤的状态千差万别,有一些重度脑损伤的患者手术面积确实比较大,但首先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脑电本身只是一个脑电极的采集设备,电极是通过生物相容性检测的,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第二点,我们采集的脑电信号会覆盖全脑区域,基本上80%的患者,没有严重的认知或精神障碍,都能使用到我们的系统。目前,我们的系统已经在医院开展了早期患者的科研性临床试用。第三,对于脑电信号,我们采集的是头皮脑电,我们的脑电特征也有对应的诱发范式,会准确稳定的产生,脑部手术的影响并不大,我们也对这类患者开展过一些测试。汉能投资集团医疗健康负责人刘鹏程:对于目前整个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和医生在实施康复过程当中效果提升,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臻泰智能总经理王浩冲:首先,现有的康复器械大多比较枯燥或者被动,而患者在后期需要进行至少三个月的这种重复训练。在我们临床使用场景中,从医生、家属以及患者的反馈和VR系统的使用来看,我们的产品能够让患者神经中枢参与到训练闭环中,对患者主观能动性以及认知参与度具有显效的提升。我们拿一个患者在半年时间内做了对比,他的整个大脑的清醒状态,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第二点,从疗效比较上看,使用目前医学上公认的量表比较,认知运动平衡肌张力有显著提升,把它转化成功能性的语言,就是四大功能,首先是认知功能、涉及到空间感知能力等,其次是运动功能,涉及到肢体的幅度以及精准度;第三是肢体触觉的感知恢复;第四是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精神状态的恢复。我们的系统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康复系统,让患者从心理层面,认知层面,感觉层面,运动层面,整体进行提升。中智达信中智达信创始人&董事长&CEO杨斌项目简介:中智达信是一家多瑞克智能外科协同平台。多瑞克智能外科协同平台在动态、实时围手术期数据库基础上,实现多模态异源异构信息的结构化融合;构建包括诸多标准诊疗规范在内的知识图谱,实现高准确度因果推理;以高水平外科平台智能化改造为突破口,覆盖术前、术中和术后关键节点与核心场景,建成了以原生化、低转移成本、高速迭代为特征的软硬件平台。核心竞争力:平台通过开放接口导出数据可便捷接入世面上主流的外科信息分析工具,构建富有活力的应用生态体系;通过深度嵌合权威医学指南、规范与共识,以高速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引擎赋能外科诊疗;通过高可靠性、自学习以及预先风险控制的系统能力,让外科更加安全高效,让患者利益最大化,实现外科加速向标准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变迁。发展阶段/融资金额:A轮/1800万运营现状:已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301全军肝胆研究所肝胆胰外科,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外科,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落地应用,效果得到专家及院方认可;今年内超过10+家医院在落地进行中,商业化第一年可完成40+家医院过亿营收。上下滑动阅读项目卡片— 评委问答 —观摩嘉宾:手术辅助的模型是怎么训练成功的呢?中智达信创始人&董事长&CEO杨斌:我们会把知识库和一些自控平台本地化,通过本地化,在手术的过程中,无论是交接班、决策都会有智能化提醒。我们会将每次结果作为导向,不断地进行智能学习改进。软银中国高级投资经理郑懿:不同科室的应用场区别还是很大的,产品是否适用于所有科室?医疗信息化中比较重要的是销售确认,销售确认的原则是怎样的?中智达信创始人&董事长&CEO杨斌:我们的系统基础平台软硬件是一样的,但是随着专科应用不同,我们会搭载不同的手术规划软件(包括第三方),手术方案推荐及智能质控系统,甚至手术机器人,专科数据库搭建,及科研数据研究挖掘等,针对,骨科、神外,心外,泌外等不同专科做针对性的应用解决方案。关于销售确认原则,我们首先针对医院的专科应用,做出对应的系统解决方案,我们的模式是,基础平台十专科应用及后续的数据应用开发,首先卖的是标准化的产品,从签定合同到交付完成三个月内,后续再根据医院的应用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或科研,大数据挖掘等,费用根据难易程度另行收费。华鑫通科技华鑫通科技总经理何平项目简介:四川华鑫通科技是一家研发高端数字医疗器械的企业,旗下的产品为icares数字化移动监测设备,icares致力于解决COVID-19以及心血管病人、呼吸系统病人的远程监测和云端管理,icares连续动态监测、收集、存储、传输患者的血压、血氧、心电、脉率、灌注指数、温度等生命体征,可以广泛运用于医院床头、居家监测、康养机构,减少医护的接触,帮助提高管理COVID-19患者的分诊和临床监督、筛查和预警;为患者提供远程的高品质的医疗增值服务。icares瞄准国外成熟产品血氧监测金标准美国设备厂商masimo公司,在美国COVID-19期间masimo、caretaker和克利夫兰大学医院合作用于远程连续动态监测患者、云端管理,筛查和预警,提高了管理预防新冠流行的能力。核心竞争力:icares的目标用户是国内基数最大的心血管病人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尤其以数字化系统服务于心血管/呼吸系统患者的预警、传染病的筛查和疑似病例的监测,精准的连续动态监测有助于将潜在的不良事件发生之前呈现出来微妙的迹象,快速的通知医生和患者,帮助患者的分诊和临床监督。icraes最大的优势是监测精度对标国外高端设备Masimo、Caretaker的连续动态监测,云平台数据管理和高品质的华西医疗增值服务,瞄准国外成熟产品、使用场景,市场空间巨大,进口占比高,附加值高。发展阶段/融资金额:Pre-A轮运营现状:完成对标国际金精准的无创连续动态监测算法,高度集成、在智慧化医院改造中进行国外高端医疗产品的替代,已经和华西、重庆医科大学、国药、碧桂园、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建立合作,融资解决拿证、实验室提升优化、小批量量产。上下滑动阅读项目卡片— 评委问答 —华山资本合伙人刘明豫 :就销售策略来讲,目前主要是和国药平台的合作,产品进入销售阶段,最早落地会是在2B端吗?销售的预期如何?华鑫通科技总经理何平:我们的产品是对标Masimo的设备,进入医院一方面是智慧医院的改造需要高端数字化的便携式设备,另一方面为了产品进入C端做很好地铺垫,随着医改的进行,和国药合作从而进入医院。目前,在智慧医院的改造中,国药也在寻找相关的设备,国内一些设备大厂也想进入,但产品能否达到金标准是进入的关键。1、智慧医院改造,国药在未来会采购了几千台,主要是在华西和省医院用于普通病床检测。2、在连续动态血压监测替代美国ABP,icares去替代现在三甲医院使用的ABP(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医院采用租用,然后和医院进行分成,合作价格大概为140元,要比现在医院提供给消费者的价格低100元左右。金通资本董事长田劲:公司设备从外形体积、价格到远程在线的特征,均游离在医院专用品和个人消费品之间,公司在C端方面的商业模式目前是怎样的?如何让被检测的患者和医院产生链接?华鑫通科技总经理何平:icares不是游离于医院和个人消费市场之间,而是针对医院端和C端的采用不同的产品,型号和外观都不一样,对于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在医院端要更有优势。在医院端iCares解决了在ICU使用传统多参数监护仪时,患者身体不能移动,即使是轻微的移动也会导致大量误报的痛点,据统计上述产生的误报率在70%以上;在个人消费市场,iCares解决了现有测量数据不准确,无法连续动态监测;目前市场上传统家用检测不是连续动态监测,两者有着巨大地差别,大量的手环、低端检测产品充斥在市场,而高端的国外仪器价格昂贵,无法在国内普及,美国的Caretaker进入国内的价格会在12万人民币一套。icares定位于二类医疗设备,在精准检测基础之上,在医院端将监测数据提供给医生护士平台,向医护和患者提供随时可以查询的进度更新,提供智能化的护理管理、预警分析、临床决策;在华西开展课题研究,将icares数字化的精准监测用于心外心内的患者监测;通过临床验证的严肃的诊疗手段运用于C端,根据医生建模的数据分析,形成健康报告提供给用户,帮助用户提升管理健康,将复杂的大量院外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个人的、可操作性的建议来为患者服务,呈现健康监测数字化管理,简单易懂,数字化的疗法也更便宜,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成本;美国和以色列已经有很多公司利用先进的技术去改变医疗保健并将精力放在病人身上。对于C端用户采用会员制,目前我们的会员收费,分为普通和高端两个档,分别是30元和50元每月收费。我们暂时还不做在线问诊,会给予一些基本建议。会员患者,每周都会接收到健康报告,根据监测的数据不断完善建模。微康生物微康生物总经理助理彭琨项目简介: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创流动捕获微流控POCT诊断平台。专注于体外诊断行业(IVD)即时检测(POCT)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核心竞争力:此次参赛项目微流控精准iPOCT诊断平台,系公司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结合时间荧光分辨技术、均相流动捕获技术、纳米材料喷墨冷冻干燥技术、多色荧光纳米材料改造技术等前沿技术,研发出的国内首个流动捕获型微流控芯片以及配套的芯片检测仪。发展阶段/融资金额:天使轮/1200万运营现状:2月初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验科合作成功开发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特异性的N抗原、S抗原、新冠特异性表位抗原;目前拥有微流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流动捕获微流控、碟式微流控、分子诊断一体式微流控、家用电化学微流控快速诊断五大产品线,当前产品主要应用于常见感染疾病、传染疾病的精准定量检测;预计9月即可获得3个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申报证。在2021年初获得8-10个产品的注册证;公司已于成都市建成了2000㎡的研发产中心,3000㎡GMP净化现代生产基地,配备先进的研发和生产设备,可满足高品质的微流控快速诊断试剂400万人份/年和仪器3000台/年的大批量产需求。目前已在工厂完成9个项目约30万人份的生产;公司已经与多家代理商签约近两百家二级医院的代理权,合同金额近千万元。待产品拿到注册证后就可以快速铺开。上下滑动阅读项目卡片— 评委问答 —信中利高级投资经理皮恩浩: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产品的核心的技术是怎样解决了传统的微流控问题?微康生物总经理助理彭琨:我们的均相流动捕获技术,让整个的反应体系从传统微流控芯片常见的非均相反应体系,变成了均相反应体系,在反应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的进行反应、捕捉抗原,提高检测精准度。信中利高级投资经理皮恩浩:在成本控制上做了哪些比较好的优化?微康生物总经理助理彭琨:我们的芯片注塑成本不到一元。而目前国内外的微流控芯片因为技术限制,有太多极小的微结构,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良品率低,有些甚至需要在国外生产,每个芯片注塑的成本是10-12元。而我们通过独有的纳米材料喷墨冷冻干燥技术,创立了一条新的技术路径,使得芯片本身不需要太过细微的微结构,却能获得更好的检测性能;芯片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大大提高,有效降低了成本,这是国内外竞品学不会的。其次是芯片和试剂结合的成本,成都微康生物的微流控芯片只需要将纳米冻干球放入芯片即可。而传统固相芯片需要复杂的蛋白偶联过程;液态试剂芯片则会涉及到液体封装漏液等问题,均会导致结合成本比较高,同时也会影响良品率和批间差。 除此之外还有抗原抗体的使用量,我们的芯片抗原抗体使用量与传统的国内外微流控相比,节省了1/3;比层析产品节省约1/2。这源于我们的纳米材料喷墨冷冻干燥技术,对抗原抗体使用更加高效,浪费极少。当然还有良品率的问题,综合以上的原因,我们的芯片生产良品率可以做到95%-99%,而传统的固相芯片和液体试剂芯片的良品率约在50%左右。蔚峰健康蔚峰健康创始人&CEO邓明礼项目简介:上海蔚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通过公司TPA服务,连接医生端、患者端、药品端、保险端,打造“医-患-药-险”服务闭环。核心竞争力:秉承“保险不贵、看病不难、吃药免费”的理念;以“让保险更简单,让生活更健康”为使命,推进“保险+医疗”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结合的综合保障服务模式,让看病更简单,健康有保障。发展阶段/融资金额:未披露运营现状:目前已经完成产品设计、药品清单、特药清单、精算核算;保险产品申报资源、公估资源、经纪公司牌照资源全部准备完毕;药企药房合作方式及协议准备完毕;产品手册、理赔流程、客服流程及手册全部准备完毕。上下滑动阅读项目卡片— 评委问答 —观摩嘉宾:中药品险这一部分的险品设计和药品的处方、用户的数据,数据是怎么积累的?这些药品、药店和药方之间的合作是什么关系?蔚峰健康创始人&CEO邓明礼:我们现在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通过合作的药店,第二个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处方和处方药的流转。我们会跟药企会单独签一些合作协议。三江资本合伙人庞力:现在的这些保险产品是由自己来进行精算的吗?蔚峰健康创始人&CEO邓明礼:目前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缺少医疗数据,我们公司提供相关产品精算和报价。我们有一些渠道能拿到相关的数据,设计好保险产品后会交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代替出单,再保险公司兜底。汇先医药汇先医药产品负责人李永项目简介:汇先医药基于微流控技术,首次将物理筛选和免疫特异性筛选结合,研发出了串并联式万道多层微流控特异性筛选芯片,识别并分离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同时,在立体多层微流控芯片上结合了高特异性的多种抗体,对CTC上蛋白标志物进行检测。核心竞争力:拥有多项独家芯片高分子表面处理工艺,保护循环肿瘤细胞的同时减少非特异性吸附,提高细胞捕获率及特异性。通过高分子酶裂解,溶断高分子释放活性循环肿瘤细胞,确保开展下游细胞鉴定该技术将捕获效率进一步提升,可进行后续检测如PCR、二代测序、单细胞测序等。该检测系统可以为癌症患者提供一种无创的液体活检技术,可分析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并分析肿瘤标志物,为患者诊疗提供科学依据,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应用在癌症全程管理中。发展阶段/融资金额:天使轮/数千万人民币运营现状:目前,汇先医药已构建起一个专业的集科研、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团队;上市产品有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仪器和试剂盒,可用于检测常见实体肿瘤、预测患者治疗疗效、预后、复发风险,指导用药。目前已经跟医院临床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产品销售到第三方医学检验所。销售目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研产品有病原体检测产品,可检测分析10-60个靶点(最多扩展到200个),能够检测细菌、病毒、真菌、肺支肺衣、寄生虫和AMR基因等,配套的仪器设备也在开发中。上下滑动阅读项目卡片— 评委问答 —观摩嘉宾:现在设备的拿证情况如何?汇先医药产品负责人李永:目前,我们是有一类证的,二类证正在报,预计今年9月份左右能够拿下。我们所配套的试剂耗材,都是有一类的备案证的。此外,还有一系列感染线的产品正准备报三类证,目前在做临床前的验证。寻找创客“寻找创客”大赛是一项大型公益评选活动。自2015年启动以来,累计吸引了9000多个创业项目参赛,从中筛选出800多个项目参与了51场年度路演,近百家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业界专家学者组成的278位评委现场打分,先后有147个创业项目入围决赛,累积最终选出50个项目获颁“年度创客”称号。他们中间已经有多家成长为独角兽或成功上市,成为创新经济的主力军和风向标。▼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本文

大八卦

胰腺癌早期不痛不痒?医生提醒:出现“1黄1白1痛”,尽早就医

在很多人眼里,得了癌王——胰腺癌,生命就进入倒计时,然而,这位孙伯却创造了生命奇迹。孙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意人,今年53岁,原本一家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可突如其来的疾病,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孙伯得的病叫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肿瘤已经侵犯胰腺,包围了胰腺周边血管,无法手术。当地医生预测,孙伯活不过半年。家人并没有跟孙伯说他得的是什么病,只是悄悄在背后为他准备后事。随着病情的发展,孙伯的身体渐渐出现了症状,先是腹痛,再是黄疸,医生为孙伯“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通过化疗、放疗,三个月后,肿瘤居然意外地缩小了。“可以准备手术了!”医生说,家属仿佛看到了生机。果然,手术很成功,孙伯的可见肿瘤已被切除,术后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补充化疗。当孙伯出院时,已经超过了医生预测的半年生存期。现在已经是孙伯确诊胰腺癌的第5年,他严格按医生的方案来调理、复查,至今都没有复发过。他的主治医生说,孙伯是一个“生命奇迹”。江苏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副主任蒋奎荣教授介绍,胰腺癌是一种凶险的消化道肿瘤,恶性程度很高,它的特点可以用“三高三低”来概括:发病率增高、复发转移率高、死亡率;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胰腺癌病例9.5万,死亡人数却达到了8.5万。对比30年前,即使医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5年生存率也仅仅从4%增加到8%-9%。“对付胰腺癌,还是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蒋奎荣教授说。跟其他的肿瘤不同的是,胰腺癌早期症状很不明显,很多患者在确诊时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身体没有特别难受,为什么会是胰腺癌晚期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腔镜外科主任医师孙铁为介绍,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如果出现以下“一黄、一白、一痛”,要引起警惕。一黄:随着胰头部肿瘤增大,肿瘤会压迫胆管,使胆汁排出不畅,进而引起黄疸,就像“橘子人”一样。李博士说,这种情况最先表现在眼睛和皮肤上,继而还会出现全身发痒、大便颜色变浅、小便颜色加深的症状。一白:由于胆汁排出不畅,小便还会变成酱油色,大便变白。一痛:主要指的是腹痛。在早期,仅表现为轻度的腹部胀痛、隐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胰腺的位置靠近腹腔神经丛,这一区域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经,所以会引起疼痛,牵涉范围比较广,可能从上腹部一直到背部。孙铁为教授解释说,临床上胰腺癌的确诊时大多属于晚期,这跟胰腺位置隐秘有很大的关系,从解剖上可以了解到,胰腺位置紧贴在胃的后方,位于脊柱的前方,隐藏的位置比较深,普通的体检难以发现胰腺病变。所以,如果无故出现上述三个症状,可以通过查肿瘤指标C119、CEA和胰腺CT来筛查。第一,多吃柑橘类水果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社会与健康研究所对9万名研究对象做了17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多吃柑、桔、橙、柚四种柑橘类水果,对降低胰腺癌发病率效果最明显。研究人员认为,食用水果之所以能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是因为柑橘类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第二,选择性的“闭嘴”俄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表示,大约30%的癌症病例与抽烟、喝酒、饮食不健康及缺乏锻炼有关。预防胰腺癌,一定要纠正饮食。首先饮食均衡。主食以谷类、甘薯等粗粮为主,同时增加纤维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必要的矿物质,每天吃适量的水果和蔬菜。其次要避免吃油炸、腌制和霉变的食物。如发霉的水果蔬菜、烧烤类的食物、加工肉类、熏鱼、熏肉及咸菜等食物。最后还要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在烹饪菜品时,要采用合理的烹调方法。如煮、炖、熬、蒸、溜、等方法,不要用油煎、炸、爆炒等方法。第三,戒烟少酒国外有学者做了一个观察性研究,发现与白人相比,黑人男性嗜酒者及女性中度饮酒者胰腺癌的发生率都较高。吸烟也是公认的致癌物,长期大量吸烟也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生率,可能原因是吸烟增加血脂水平,促发胰腺癌。第四,预防或及时治疗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目前认为,某些慢性胰腺炎也是一种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而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尤其是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突然出现血糖过高的人群。所以,出现这两类疾病一定要早做治疗。专家提醒说,有慢性胰腺炎病史、新发糖尿病患者,长期出现腹部不适、消瘦、黄疸等症状的人群都属于胰腺癌高危人群,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院做增强CT检查,排查 胰腺癌。胰腺癌虽然恶性程度高,但早期发现,还是有治愈的希望。参考资料:[1]《预防杂志总结:发现胰腺癌的几个信号》.人民网.2018-05-18[2]《多吃柑橘类水果,预防胰腺癌》.生命时报.2019年02月23日[3]《胰腺癌症状不明显发现多中晚期》.新晚报.2019年11月10日[4]《世界胰腺癌日,五类人警惕“癌中之王”》.南京晨报.2019年11月22日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三畏

猪肝移植猴体存活已长达16天 突破国际最长存活时间记录

华商报讯(记者魏光敬 通讯员李洁)6月13日,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牵头,联合杭州启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共同参与的多基因编辑猪-恒河猴异种肝、心、肾器官移植临床前研究顺利实施。研究团队首次在国际上使用PERV敲除的13个基因修饰猪作为供体,将一个供体猪的肝、心、肾分别移植给3只恒河猴受体。目前,移植肝和受体猴已存活16天,为猪-猴辅助性肝移植国际最长存活时间。西京医院组织专家团队实施手术该项目由西京医院肝胆外科窦科峰教授和陶开山主任牵头,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实验外科等17个科室共同协作完成。异种器官移植存在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凝血功能障碍和物种间交叉感染等4大主要问题。为推进项目开展,西京医院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由肝胆外科窦科峰教授担任组长,肝胆外科陶开山主任、心血管外科俞世强教授、泌尿外科秦卫军主任、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董海龙主任、实验外科李纪鹏主任担任副组长。供体猪由杭州启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其基因编辑人源化程度高,首次实现了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敲除、联合3种主要异种抗原敲除以及9种基因人源化改造,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后PERV病毒交叉感染和超急性排斥反应问题,降低了异种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凝血功能紊乱等问题,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受体恒河猴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其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同源性达94%,生理指标与人类接近。移植肝和受体已存活16天破世界纪录6月13日8点30分,手术正式开始。由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董海龙主任、路志红副主任、陈敏教授等实施麻醉。由陶开山主任、刘金成主任、杨诏旭副主任等切取1个基因编辑供体猪的肝、心、肾,为 3只恒河猴受体同时实施肝脏、心脏和肾脏移植。肝脏移植采用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由肝胆外科陶开山主任、窦科峰教授、岳树强教授、王琳教授、杨雁灵教授、杨诏旭副教授等主刀完成。心脏移植采用腹腔异位心脏移植,由心血管外科刘金成主任、程亮副教授等主刀完成。肾脏移植采用受体自身双肾切除后原位肾移植,由泌尿外科秦卫军主任、张更副教授等主刀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恢复血流后3个移植脏器颜色红润,质地柔然,血运良好:移植肝很快有金黄色的胆汁从胆管流出;移植心脏即刻复跳,搏动规律有力;移植肾脏亦可见尿液从输尿管中流出。术后,心脏移植受体猴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最终存活7天。肾脏移植受体猴因出现室颤,存活1天。目前,检查显示移植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血流供应正常;肝功能、凝血系统和血常规指标基本正常;生命体征正常。移植肝和受体已存活16天,为猪-猴辅助性肝移植国际最长存活时间。猪不是普通的猪 猴是普通的猴6月29日上午11时,记者在专家的带领下,经过消毒后进入实验室内参观。肝受体猴躺在手术室床上,进入睡眠状态,医护人员通过各种检测仪器,反映出它身体各方面体征态良好。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主任陶开山介绍,本次研究首次在国际上使用PERV敲除的13个基因修饰猪作为供体,同时观察肝、心、肾3种器官异种移植后移植物功能和受体存活状态,突破了猪-猴辅助性肝移植国际最长存活时间记录,为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记者:为什么选择的是猪?这些是猪是不是普通的猪?陶开山:国际公认基因编辑猪是最佳供体。有几个显著特点,猪的生理、生化与人相似;易于基因改造;培育、繁殖周期短;随时获得、数量不限。【来源:华商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张汤

医者汤琪云率领团队痛击神经内分泌肿瘤又两年

中国江苏网2月4日南京讯 (记者华诚)许多患者慕名找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汤琪云医生,是冲着“神镜天使”而来,小小内镜在她手里收放自如,出神出化,30多年诊治的病患超过10万例。其实2014年,她从英国皇家自由医院伦敦大学医学院胃肠中心访问归来,就把目光聚焦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上,那里的特色诊疗技术在国际上起步早,其卓越中心的Martyn Caplin教授就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创始人。归国后的汤琪云全身心专注这片处女地,数年如一日,推动着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做医学的布道者什么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放在两年前,大咖级医生未必能顺溜念出这个名词。江苏省人民医院汤琪云教授十分有心,每次授课开始先设一个问题,“知道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吗?”“知——道!”“他就死于胰岛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台下一片“噢”声。“这其实已不是罕见病,近10年来,国内每年发病人数在9.5万人,一来因为肿瘤体积小、定位广泛、检测技术复杂,二来患者零散分布在不同专科,医务人员往往从自身专科出发,以点带面、以偏盖全地去诊治,导致误诊和漏诊。这种肿瘤的治疗需要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外科、内分泌科、病理科、影像医学科、核医学科等学科通力合作,规范治疗流程。”汤琪云从英国皇家自由医院学成归来,就成了虔诚的医学布道者,不厌其烦,研讨会上讲,大小论坛上讲,听讲的不仅有康复中的肿瘤患者,也有相关科室的医生。现如今,再说“神经内分泌肿瘤”,国内医学界大咖条件反射式的提到汤琪云和她领衔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的团队。做领衔的实践者万里之行始于足下。2018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正式挂牌,这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专病中心。同年,汤琪云带领团队翻译并出版了Martyn Caplin教授的《胃肠胰和胸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手册》,这是国内第一本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的工具书,在患者群体和医护群体中产生广泛而正面的影响。2018年至2019年,汤琪云先后牵头成立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和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推动省内乃至国内多家医院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水平。她像一只不知疲倦的春蚕。在江苏省内多家大中型医院建立了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的分中心,苏南分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北分中心(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苏中分中心(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淮海分中心(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先后挂牌,搭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网络,促进跨院多学科诊治模式的推广。同时,在多家国家及省市级媒体上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科普,针对患者进行宣教,对相关专科的医护人员做该病种的规范化诊疗的培训。牵头召开国内、国际不同规模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会议,为相关专科的医护人员普及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知识。该中心专门开设了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门诊,建立了专病病房,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诊疗服务。同时完善多学科会诊制度,为疑难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提供更为规范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做健康的守望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该中心成立2年来,从临床来看,陆续诊治63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新患者, 其中45%的患者来自安徽、浙江、山东、新疆,辽宁,福建等省份。病种除在胃肠道、阑尾、胰腺、肝胆、肺等常部位,还包含纵膈、子宫、椎管、鼻咽、肾上腺等罕见部位,还诊治MEN-1、MEN-2等罕见遗传综合征。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9家分中心,围绕神经内分泌肿瘤开展多种临床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各大分中心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发表5分以上的临床研究论文2篇,以及中华级临床相关论文3篇。在基础研究方面,发表SCI论文数十篇,其中10分以上的高影响力SCI论文2篇,5分以上的SCI论文6篇。中华级杂志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10篇。获得国家级及省市级基金项目资助十余项。2019年5月成立了江苏省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所,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助力。2020年11月成功召开首届全国神经内分泌肿瘤高峰论坛(南京)暨金陵国际神经内分泌肿瘤论坛,数十位国内外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在会上传经送宝。目前,该中心临床试验项目正处于积极筹备中,2021年开始实施,基础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中心预期2021年收治病人数目将超1200人,我们继续扩建分中心,加强与各分中心的临床及科研合作,让全国各地的患者都能到到优质诊治。”“人类与肿瘤的战斗从未停歇,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也可能是没有尽头的战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和我的团队,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早诊早治,从而让更多因疾病而动荡、恐惧的生命得以平静、幸福。”汤琪云呷了一口水,目光智慧而柔和。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的窗外灯火阑珊。

见王不拜

「了不起的她」“刀尖舞者”汤琪云:从医是我一生中最庆幸的选择

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点击>>初春时节,南京的天气乍暖还寒。时针指向下午的13点30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内镜中心手术室外休息区,汤琪云教授一手握着茶杯喝水,一手将1根已经凉透的玉米一口一口的啃着——当天上午的六台手术终于做完了,接下来的时间,她还要留给外地的病人。“铁人”“技高齐云 德厚如山”是患者、同事对汤琪云教授的评价,也是她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据医院不完全统计,汤琪云每年的工作量是“做1500例消化内镜手术、接诊3000人左右的门诊病人、管500例流水病人”。“从医是我一生中最庆幸的选择”,走近汤琪云的工作环境和现实生活,才知道这位淡定从容、举重若轻的内镜专家缘何拥有众多铁杆“粉丝”,又为何被送上“神镜天使”的美誉。“三十年磨一剑”:她把内镜变为“另一把手术刀”“做医生是一份充满挑战的工作,完全符合我的性格”,回溯汤琪云的从医之路,不难看出,正是这敢闯敢拼的性格把无数个“不可能”变为“可能”。1988年,大学毕业后的她被分配到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一干就是七年。然而,扎实的一线工作却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我判断肝炎和结核病患者会越来越少,趁年轻,我想去追求更大更高的舞台”。说干就干,1995年,汤琪云如愿考回母校攻读消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故乡盐城,成为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一名副主任医师。2003年,汤琪云的事业发展蓝图又出现了新的拐点。这次她举家南迁,为拓宽医学视野,她成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教授门下攻读普外科的博士研究生,兼修消化外科与消化内科,领悟内镜微创手术的精髓,命运般地与消化内镜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来很简单,当时做胃肠镜,强体力消耗连续三个月后,突然觉得顿悟了,自己的操作如同行云流水,不以为苦,反而有种享受的感觉,至此就爱上它了。”汤琪云口中的这份热爱有目共睹:不论是超声内镜还是放大精查,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还是小肠镜,汤琪云都能操作得出神入化,游刃有余,以至几乎所有“大场面”,所有同行觉得风险大、不敢触碰的“禁区”,到了她这里,都能“化险为夷”。娴熟的内镜技术加持下,面对“不可能”的挑战,汤琪云总是迎难而上,“医学的前进就是不断‘扛’起,不断挑战‘不可能’的渐进过程”。可贵的是,汤琪云还在技术上不断“尝新”,她勇于打破固有模式,深信“只要能让患者获益,就值得去探索和研究”。2020年8月,45岁的马女士因上腹部有一个5CM的肿块且累及贲门,当地医院除了切除贲门别无他法,马女士因此慕名找到汤琪云求诊。经腹部CT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瘤体不仅巨大,而且靠近大血管,内镜手术的难度和危险系数极大,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极高。望着患者期待的眼神,她满足了患者的心愿,充分评估后决定行内镜手术,以“超级微创”的优势尽量解决患者的问题。她细心、耐心、精准操作,终获成功,保全了贲门,保护了患者消化道的完整性,完成内科医生无法触及的腹腔领域巨大良性肿瘤的治疗,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如同术前一样不受影响。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据统计,30多年来,汤琪云内镜诊治逾10万患者,被他们尊称为“神镜天使”,送她的锦旗上书“刀尖上的舞者”,的确,在汤琪云手中,消化内镜已从诊断工具逐渐成为“另一把手术刀”,从切除厚度精确到毫米的病灶到病变范围达十几厘米如食管全周早癌等的内镜手术,她从最初的四五个小时,到现在只需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就能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不仅出血少、创伤小,“一锅端”的切除方式也可彻底清除消化道早期肿瘤,堪称将内镜做到了极致。聚焦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国际视野开拓“中国之路”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相对少见的肿瘤,虽全身皆可发病,但胃肠道内发病率更高,占据了大半。近10年来,国内每年发病人数在9.5万人,可因为肿瘤体积小、定位广泛、检测技术复杂,患者又零散分布在不同专科,大部分临床医生在诊疗时往往以点带面、以偏盖全地去诊治,极易导致误诊和漏诊。2014年,汤琪云赴英国皇家自由医院伦敦大学医学院胃肠中心访学,该中心的Martyn Caplin教授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创始人,在研修学习过程中,汤琪云发现,中心围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色诊疗十分完善,相关学科皆成体系发展,心想:凭什么国外做得那么好,而国内业界所知甚少?江苏省人民医院也是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也有可匹配的高平台、强资源!下定决心,归国后的汤琪云全身心专注这片处女地,数年如一日,全方位推动着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规范化诊治。2018年是汤琪云开拓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之路的“大年”。这一年,深谙“这种肿瘤治疗需要消化科、肿瘤科、外科、内分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等至少7个以上的学科通力合作”的汤琪云,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挂牌成立了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这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专病中心。同年,汤琪云带领团队翻译并出版了50万字的外文译著——Martyn Caplin教授的《胃肠胰和胸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手册》,这是国内第一本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的工具书,填补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译著的空白,在患者群体和医护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后,汤琪云为了搭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网络,促进跨院多学科诊治模式的推广,又在江苏省内多家大中型医院建立了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的分中心,一时间,苏南分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北分中心(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苏中分中心(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淮海分中心(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多中心联动,将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特色诊治研究推向纵深。2018-2019年,汤琪云又牵头成立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和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19年5月成立江苏省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所,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强大助力,显著推动省内乃至国内多家医院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水平。自学成归来,汤琪云就成了虔诚的医学布道者,她在研讨会上讲,在大小论坛上讲,在多家国家及省市级媒体上讲,不厌其烦。她也牵头召开国内、国际不同规模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会议,为相关专科的医护人员普及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知识。2020年11月,首届全国神经内分泌肿瘤高峰论坛(南京)暨金陵国际神经内分泌肿瘤论坛成功召开,数十位国内外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在会上传经送宝。2021年3月,“诺华神经内分泌肿瘤论坛”全国北上广、江苏等八城连线线上及线下会议盛况空前的召开,汤琪云担任南京分会场主席,会后,她在朋友圈感慨:“一天的头脑风暴,上下午全程线下主持和串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新希望,医者终生学习,人在途中......”两年多的耕耘,收获颇丰。从临床来看,中心年诊治400例以上神经内分泌肿瘤新患者,大多数来自外地,辐射到除西藏外我国所有的省份。病种除在胃肠道、阑尾、胰腺、肝胆、肺等常见部位,还包含纵膈、子宫、椎管、鼻咽、肾上腺等罕见部位,还诊治多发性内分泌瘤MEN-1、MEN-2等罕见遗传综合征。现如今,再说“神经内分泌肿瘤”,国内医学界大咖会条件反射式地提到汤琪云和她领衔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团队。最牵挂的还是病人:患者的笑颜,是最有力的“强心针”每次见到汤琪云,她总是一副“脚踩风火轮”的状态,用她的话说,她现在是“走到哪里忙到哪里”:每周一和周三上午坐诊消化门诊,下午坐诊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门诊,周二全天和周四上午内镜手术日,一天工作10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遇到复杂手术,常常站着连续4、5个小时,“长年下来,常常忙得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汤琪云笑言。尽管每周的正常工作已经非常劳累,尽管时不时听见汤琪云将“劳碌命、太累了”挂在嘴边,但她仍然门诊一个接一个,已经排满的内镜也会因为患者的一句“核酸已经做了”而心软加号,牺牲休息时间继续做,到了周末,她又马不停蹄前往全国各地讲学,学术交流,到基层医院会诊,服务基层百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年无休。对汤琪云而言,时间就是最大的敌人。“就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站在手术台前或穿梭于病床间不知不觉就是一天,稍空一些,坐到办公桌前喝口水,习惯性拿起医科书或到电脑上查一些资料,等我回到家,我就累成了一滩泥,浑身瘫软在沙发上,什么也做不了了。”汤琪云这样形容她的一天。那为什么还在坚持?“大概是追求完美、感受到被病人需要吧,病人来了,我就得给他们认真看,仔细看,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和期待”。在外出会诊期间,曾有一位海安的病人给汤琪云留下了深刻印象。患者是一位高龄胃巨大间质瘤患者,汤琪云为其做了一场“血雨腥风”的肿瘤内镜切除手术,一直做到晚上十一点,做完后她一直守着病人,直至第二天病情稳定了才离开。“到了第二年复查时,我已经不记得她了,但这位老人竟然在得知复查结果一切都好的时候和她丈夫同时给我深深鞠了一躬,我都没有反应过来,但那个情景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我很欣慰解决了患者的病痛”。她幽默诙谐地说“被病人需要的存在感”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持久的动力,支撑着她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病人的感谢就是汤琪云工作的最大动力。在她的门诊,每位患者都希望她能为自己做内镜手术,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找到你我就放心了”;在内镜室,每位麻醉苏醒的病人睁开眼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她,即使已被推出手术室也要回来作揖表示感谢......医者仁心,她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的病人,“看到他们病愈出院的笑颜,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科和人才发展了,病人才有希望“我希望多看一个病人,多为一个病人解除痛苦,但病人终究是看不完的,我就想多培养年轻人,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做好学科发展和人才团队的建设,病人才有希望。”“作为学科带头人,汤主任对我们团队有着长远的布局和规划,对每一位年轻医生的个人发展都有明确思路”,团队的朱国琴副主任医师表示,在内镜手术的学习过程中,从一开始,汤主任便会亲自或委托其他专家从旁指导,待到可以独立操作时,她又会到场坐镇把关,“一直到我们做成功了她才会离开,同时要求我们对病人的手术过程进行汇报总结。她对每一个医生的培养都是这样。”如今,科室的年轻医生都逐渐能够独挡一面,而这离不开汤琪云一以贯之的扶持和严格要求。2020年4月,随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参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的老年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田野遇到了一个棘手难题。61岁的患者李女士因长期气管插管,发生高位食管气管瘘,只有通过内镜实施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才能有一线生机。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未有此先例,田野心里也没底。“不置入支架封堵食管气管瘘口,恢复消化道和呼吸道各自的完整性,患者就没有生存机会,之前医护人员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功亏一篑,我们不能辜负患者及其家属对我们的信任!”接到田野从武汉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来的电话,汤琪云当即表示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救治患者,她几乎每天组织科室骨干医生与前线的田野等医生讨论,反复演练,最终设计出详细的手术步骤,手术当天,在医疗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刘云副院长的统一指挥下,前后方联动,田野在密切接触患者、冒着被强传染上新冠肺炎的风险情况下,奋不顾身,沉着镇静,成功完成武汉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食管支架置入术。谈及成功心得,田野说,正是多年汤琪云教授指导下的工作训练,使得他操作内镜时可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即使复杂手术,也很有信心。“作为一名医生,培养年轻人,我毫无保留。”今年是辛丑牛年。大年初一值班的汤琪云在朋友圈中写到:“牛年抬头振作拓荒牛,俯首甘为孺子牛,勤恳愿做老黄牛,专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内镜治疗,为患者服务!”是的,这位看似温婉柔弱、却在手术中占据绝对C位的医生,正凭借着卓越的内镜技术与对患者的一腔热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诊治消化道早癌、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及炎症性肠病(IBD)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着。初春的雨中,她又一次脚步匆匆地走在前往内镜中心的路上,像是永不疲倦似的,又像是在走向未来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特色诊疗的康庄大道,她笑着说:我们跑起来吧!来源:江苏省人民医院编辑:曹宏萍校对:周序审核:李志宏总编:陆艾涢点击进入“江苏女性”网手机端【了不起的她】崔锦江:用光疗愈伤痛,点亮人文关怀【最美巾帼人物】兰红娟:打造东南村的“田园牧歌”

大事情

肝胆昆仑试飞人

ARJ21-700飞机进行溅水试验。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供图舰载机起飞助理是世界公认最危险的职业之一,飞机起降时,沈意距离它只有几米远。“成功也想过,失败也想过。”作为“党员先锋队”成员,能力卓越的沈意自请执行舰载机舰上首飞试验任务,他说:“关键时刻就得做好顶梁柱,飞机总得试验出来。”-------------------------------------------------上午的下班号声响起,航空工业试飞中心科研区大门打开,身穿蓝色短袖工装的员工骑着自行车、电动车、小摩托车,像水滴一样从各个角落出现,汇集成河流涌出半军事化管理的科研区,分流到阎良的大街小巷。西安市的阎良区被称为“中国航空城”。这里聚集了航空工业试飞中心、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航空工业飞机强度研究所等大型航空企事业单位。就职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数万名职工占到阎良城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上下班时,单位附近的马路要临时封闭15分钟以便疏散。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实践中将大家凝聚起来传承和发扬“航空报国”精神,长期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命题。以航空工业试飞中心为例,这个命题他们已经探索了59年,并且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方法。老军工单位凝聚人才的“魔力”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辖的成员单位之一。它创建于1959年,是我国唯一承担军用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和民机适航审定试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普通人耳熟能详的航母舰载机歼15、“胖妞”运输机运20、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支线飞机ARJ21等都在此进行飞行试验。这个科研机构里最为核心的人员有三类:试飞员、试飞工程师、综合保障人员。如何凝聚这些人才,这个老军工单位有自己的“魔力”,第一个关键方法当数传承“航空报国”精神。这些人才又可以分为两种,在阎良土生土长的职工后代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阎良人。新试飞员蒋丹丹就是后者,也是最能检验老军工单位“魔力”的一类人。蒋丹丹今年29岁,是试飞中心最年轻的试飞员之一,也是目前航空工业集团培养的唯一一名商用运输机女试飞员。她完全是个小姑娘模样,皮肤白皙,高扎马尾,爱说爱笑。不过,这可不是个一般的小姑娘。2012年到2015年,蒋丹丹不仅完成了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课程和论文,还拿下了中国民航培训学院的20多门理论课、飞行实践课,并且获得了民航驾照。而后通过试飞中心更深入的十几门课程培训,在2017年正式成为试飞中心的一名试飞员。如果说飞行员是“天之骄子”,像蒋丹丹这样的试飞员就是骄子中的精英。如果没有来到阎良,她大概会像研究生同学一样钻进时髦的大城市,做一名率性的程序员,而阎良是个朴素保守的小城,几万人穿同样的工装,试飞中心对进入科研区的人员着装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或者,她也有机会像民航培训学院的同学一样进入民航公司,会在朋友圈分享全球各地的美食和美景,而阎良是个没有新鲜事的小城,“上班的同事也是你的邻居”“吃饭的时候旁边桌谈论的人你也认识”。但蒋丹丹并不觉得遗憾,她用“纯粹”来形容这里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是和“美好”挂钩的。试飞中心有不少人一家三代都在这儿工作。爷爷奶奶1959年端着搪瓷脸盆给飞机加油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孙辈这里,所以 “这儿的年轻人对飞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能吃苦、敢担当” 。蒋丹丹很快被这种“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航空报国”精神感染,觉得大家的“一腔热血”特别豪壮。有时半夜醒来,她还能听见飞机发动机轰鸣的声音,那代表科研人员在加班进行相关科研工作,蒋丹丹感激地说:“你知道这么多人在守护着你的飞机,就特别安心!”事实上,精神的力量可能比蒋丹丹所体会的更大些。在她还没去过的更艰苦的地方,“航空报国”精神所渲染出的情怀和理想,支撑着一代代人在恶劣环境中完成了高难度的飞行试验任务。在中国的西北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常年起落试验飞机,试飞人把这个外场基地称为“西线”,有数百人坚守在那儿。前不久刚刚结束轮岗的 “西线”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连帅对那里的荒凉、干燥、低温和寂寥印象深刻。“西线”气温长时间处于零下20摄氏度左右;异常干燥,男同志8月还要用护肤霜;最繁华的地方是一个菜市场,5分钟就能走到头,但大家叫它“王府井”。人到了那里生活都困难,如何提起干劲儿?搞技术出身的连帅嘿嘿一笑说:“老军工嘛,其实发不了多少钱,我们主要是靠‘航空报国’的精神。”连帅说,那片戈壁滩上支着一条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深植党员的“顶梁柱”基因在忠诚于祖国和奉献于航空事业的试飞人中,有一个被甄选出的更加优秀的群体——中国共产党党员。试飞中心党建部部长李宁说:“我们试飞中心的党建工作经过59年的实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别人还真不一定能学走,因为试飞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基因。”李宁所说的基因是一个老军工单位骨子里流淌的“党对业务和政治方向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对党的忠诚”。这些试飞人认为,党组织之所以对大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一支支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在重点型号试飞一线攻坚克难的“党员先锋队”所体现的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科研试飞持续呈现出新型号集中、任务周期紧、技术难度大、试飞风险高、多项目并行任务重、试飞地点分散的特点。试飞中心党委坚持以“党员先锋队”作为基层一线推动单位改革发展、传承“航空报国”精神和试飞文化的党建工作平台和载体。目前,有32支党员先锋队活跃在型号试飞、综合保障等各个领域,突破了一大批关键试飞技术和基础支撑技术,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在“脸盆加油”的年代,是党员带头把自己家的搪瓷脸盆贡献出来加油,到现在,依旧是党员最先在危险的时刻站出来,在困难的时候顶上去。还记得2012年的“航母style”吗?试飞中心机务部副主任沈意作为歼15航母首飞的起飞助理,是做出“下蹲屈身,凌空一指”动作的第一人。单这一个手势就经历了上百次迭代,整个舰载机的保障和起降流程的创新,背后更是凝结着试飞中心机务保障团队3年的心血。而能够作为第一人站上航母的飞行甲板,需要莫大的勇气。舰载机起飞助理是世界公认最危险的职业之一,飞机起降时,沈意距离它只有几米远。“成功也想过,失败也想过。”作为“党员先锋队”成员,能力出众的沈意自请执行舰载机舰上首飞试验任务,他说:“关键时刻就得做好‘顶梁柱’。飞机总得试验出来。”“顶梁柱”虽听起来光荣,但执行的往往都是无比艰巨的任务。还记得运20首次载人空运试验吗?试飞中心在科研一线的1000多名党员,除出差在外的,全部报了名。最终,登机参与试验的人员中有四分之三都是党员。测试所党总支书记孙科记得,那天大雪刚停,周围白茫茫一片。尽管他对飞机制造团队、试飞员、测试团队、地面保障团队都充满信心,但还是跟副书记说:“这次我先上,你在家留守。万一……咱们的事业还有人。”彼时,测试所的“党员先锋队”刚打破我国试飞测试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研制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化测试系统。在党员队伍里,有些人做惯了“顶梁柱”,就离不开自己的岗位了。能想象从飞机迫降中死里逃生的人如今还在试飞一线坚守吗?几年前,试飞员单龙飞驾驶某型机突发险情,他以过硬的素质成功处置,紧急迫降成功,但本人两截腰椎骨折。他手术苏醒后第一句话便问:“我还能不能飞?”经过几年治疗和休养,现在他又穿上了飞行服重返蓝天,在接受采访当天还完成了两个试飞科目。曾经有前辈跟他说:“飞行员是一种职业,试飞员是一种事业。”他很信奉这句话。单龙飞说,自己的偶像是试飞中心副主任、特级试飞员赵鹏。当了20多年试飞员的赵鹏试飞过35型飞机,其中不少是别人不敢飞的高难度科目,比如“最小离地速度”。飞行试验的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检测飞机的实际性能,因此,试飞员也总在挑战自身和飞机的极限,寻找自身与飞机的能力临界点。这正是飞行试验工作危险的地方。而测试飞机“最小离地速度”的试验是险之又险。试飞时机尾需要擦地数秒,飞机身后火花四溅,远处看像是擦出了一条火龙。这个被称为“刮胡刀”的科目分寸极难把握,一不小心机尾就会折断。据说,全世界大约只有20支团队能够完成这个试验,赵鹏的团队就是其中一个。如此看来,“顶梁柱”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做的。创新军工科研院所党建思路试飞中心党员的“顶梁柱”作用之所以能够得到发挥,一部分归功于传统,还有一部分则要归功于创新。试飞中心党委是用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模式搞党建。试飞员、试飞工程师、综合保障人员,是完成飞行试验的三类核心人群,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理工专业出身,他们注重“逻辑”,讲究“流程”,对“数字”敏感。而对于传统党群工作中描述性的话语体系,他们则有些不好接受。这时,一群理工科党群工作者,走上党群工作岗位,架起了科研和党建的沟通桥梁,走出了一条具有试飞特色的党建工作之路。包括从事党群工作的孙科和连帅,也是机载测试专业的工程师。从最基础的发展党员说起。试飞中心党建部门绘制了一张“党员发展工作流程卡”,上面用表格的形式简明的标记出了30项发展党员的工作流程,以及每一步骤需要完成的时间、负责人和所需材料。目标和路径一目了然,非常符合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成为党员后,大家便被纳入一个长效化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和管控机制。举例来说,试飞中心党委组织党员参与“双争”:即争做推动改革发展先锋,争做优秀党务工作者;要求基层党组织开展“双评”:即党总支/支部达标评价、民主评议党员,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委会对评选出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此外,试飞中心党委还打造了标准化的党建工作实施操作规范。他们依据党章党规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有关制度,梳理近60年的党建工作经验,编制形成了8项党建标准,并且根据需要定期更新。这些标准与每年更新的《党支部/支部工作手册》一起,成为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的操作规范。比如针对“西线”等外场试飞工作的特点,编制了《外场试飞党支部管理规定》,对外场党支部设立条件、程序、书记的选派、党支部的职责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曾轮岗过“西线”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的连帅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针对“西线”的特点,他们的党支部中还特别设置了保密委员、生活委员等,专门解决大家的生活和思想问题。尽管外场试飞基地条件有限,但是党组织的思想总能以各种形式传到那里。连帅说,他们有“三送”:一送党员学习资料和报纸,以便大家思想不掉队;二送党课,“每年本场评选出的优秀党课会到我们这里再讲一遍”;三送考核,试飞中心会将职称评定、技能评定等考核的考场送到戈壁滩上,让大家在外工作不耽误进步。当然,他们也送文艺节目和物资,最近才送过去一批阎良特产的甜瓜。在试飞中心党建人心里,党建工作自然首先强调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将“关注民生、服务职工”作为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以在阎良本场工作的测试所党总支书记孙科为例,他提出了“一会一事”的做法。“一会”指开好党小组会,把棘手的问题摆在台面上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比如在任务紧张的时候谁先休假的问题,他就让大家一一把休假的事由说出来,“大家一起排个优先级”,“要给女儿过生日的势必会让给去医院看护母亲的人”。“一事”指为大家做一件暖心的小事。比如他在调研时发现科研人员为了给测试设备加温每天都要凌晨三四点起床,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寒风前往戈壁滩,为的只是过去按一下开关。回来后,他就组织几个人研制出了一套设备远程加温控制系统,解决了大家在不得不早起的痛点。孙科认为:“把点滴的小事做好,党组织才有存在感和感召力。”而连帅在工作环境恶劣、枯燥的“西线”,甚至更具备服务精神。为了给艰苦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他组织大家包饺子、烧烤、搞自助小火锅,还办过两场“最美外场”朋友圈摄影大赛。鼓励大家拍摄风景照片,先由党支部进行初评,筛选一部分照片之后再制作成电子相册发布在朋友圈里,让大家投票评选。“没想到大家积极性还挺高,有的型号总师拍了之后不会发原图,我们教了一天终于教会了!”连帅笑着说。党群工作给他带来的成就感,不亚于做科研工作。孙科、连帅他们所做的这些努力,也都会被量化成数字,纳入基层党总支/支部达标考核。为了适应理科思维的评价机制,试飞中心党委运用KPI绩效评价模式,梳理了多项考核指标。记者看到,今年的考核表上95%的区域都被数字占据着。新修订的党章规定,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对此,试飞中心党委的理解是,应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注重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科研试飞业务,始终依靠党员骨干推动单位发展,履行航空报国使命。“试飞铺就通天路”,试飞人都知道这句话。成立至今,试飞中心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上百种飞机及发动机的国家级鉴定试飞和适航审定试飞任务,为推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及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党的建设工作将继续引航,带领试飞人飞出一条更广阔的“通天之路”。

大突破

好消息!肝胆胰肿瘤精准诊疗国家队即将落户深大总医院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彭敏劼记者9月14日从深圳大学总医院获悉:该院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肝胆胰肿瘤精准诊疗国家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樊嘉院士肝胆胰精准诊疗团队,旨在为深圳市民乃至华南地区病患的肝胆胰脾相关疾病提供最优质医疗资源。深大总医院肝胆外科李晓武教授团队将与樊嘉院士团队合作,建立大湾区肝胆胰肿瘤精准诊疗中心,为市民提供“肝胆胰早癌筛查、晚期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个体化治疗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的肝胆胰肿瘤的精准诊疗”优质服务。据悉,樊嘉院士三名工程团队启动仪式将于9月20日举行。强强联合,他们来自全国最大的肝癌中心深大总医院肝胆外科团队骨干源自有“肝胆外科黄埔军校”的第三军医大学重庆西南医院;科室由原国家重点专科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科室副主任、博导李晓武教授领衔,今年又再次引进国内著名肝移植及肝胆胰肿瘤外科专家西南医院刘祥德教授担任科室副主任。肝胆外科牵头建设的器官移植中心是深大总医院三大骨干学科之一,并且与卡尔森国际肿瘤中心合作建成肝胆胰肿瘤中心实验室,团队自2018年开科以来,已先后完成各类复杂开放及腹腔镜下肝胆胰肿瘤手术及复杂肝胆结石手术,并开展成熟介入及肿瘤射频微创治疗,得到广大市民认可。深大总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内最大的肝癌中心,全国专科排名第二。樊嘉院士所在的肝外科是全国肿瘤学重点学科、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肝脏肿瘤学重点学科、复旦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肿瘤项目依托单位。樊嘉院士此次三名工程引进团队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樊嘉院士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担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主任。2008年和2012年以第一完成人身份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大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多篇国际著名杂志《Cancer Research》编委、是柳叶刀等著名杂志审稿人。三名工程专家组由5名国内享有盛名的肝胆胰肿瘤专家构成:包括史颖弘教授(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副主任)、楼文晖教授(中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高强教授(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施国明教授(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和杨欣荣教授(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建立早期预测模型,扭转晚期肝癌“不可治”樊嘉院士创新团队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手术业务量及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其首创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同时樊嘉院士团队提出肝癌肝移植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早诊早治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其早癌预测试剂盒已成功投产,使得早期肝癌预测变为可能。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晓武介绍,未来5年,双方将在临床、教学、科研三方面强强联合,深入合作。通过樊嘉院士团队引进及指导,大力推进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学科建设和发展、全面帮助深圳市民众群众实现高危人群的早筛早查和肝胆胰肿瘤早诊早治;为中晚期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提供最优个体化方案、显著延长生存期;在肝胆胰肿瘤的诊疗、预后和康复阶段应用人工智能让患者可从治疗中获得最大化收益。在院士团队指导下,深大总医院肝胆外科三名工程团队,将着力于三个专业方向的共同发展,建成适合社区和医院相结合的肝胆胰肿瘤早筛早查诊治流程,完善肝胆胰肿瘤系统化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先进和优质的服务,提升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肝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