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研究生因“非全日制”学历,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两次教师招聘时,均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统招双证”的毕业生因为一个“非”字境地尴尬。教育部多番力挺,企业仍然不了解不敢招,非全日制毕业生被误解得多深?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频被拒今年,首届三年制“非全”研究生走出校园,因为学历求职被拒令他们十分头疼。华中师范大学的王艺参加校招并签下三方,某通信公司由于不接受非全日制学历跟她提出了解约。王艺怎么都想不通,平时一样上课、写论文、答辩,怎么到了求职就不一样了?今年毕业的“非全”研究生范盈也有同样疑问,校方统一培养“非全”和全日制,作为调剂生她的分数还很高,然而毕业证上的那个“非”字,让她无缘某学校的面试。实际上,“非全”研究生被区别对待并无依据,早在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已出台新政,要求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被误读的“非全”研究生教育部认可“非全”研究生,但不少用人单位却始终区别对待,“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一刀切的招聘要求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究其原因,一是用人单位不了解相关政策,将非全理解成以往的函授、成人教育及单证研究生;二是不敢招,担忧“非全”研究生的手续不完备,影响正常签约,浪费招聘名额。企业冷眼相看,社会舆论对“非全”也并不宽容,“拿钱买证”“学历水”“上了几个月学”不绝于耳。“非全”研究生实在被误解地太深,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到底有什么区别?一图对比——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不用考试就能上≠双证不全事实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统一考试、统一入学,培养标准和师资力量也相同,二者主要区别不是含金量高低,而是学习方式安排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再带着有色眼镜歧视“非全日制”研究生,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多地发声要求一视同仁针对“非全”研究生遭遇就业歧视一事,多地发声表态:(向上滑动查看)2019年8月7日,北京市民政局在招聘要求中删掉了全日制的限定。2019年9月10日,山东淄博市人社局招聘中提出,统考的“非全”研究生也在招聘之列。2019年11月11日,江苏南京人社局公告,招聘对象含应届非全日制研究生。2020年5月26日,河南商丘市委回复网友表示,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已允许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2020年7月7日,福建省信访局称,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一视同仁。2020年8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发布的研究生校招指南中,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在发布就业信息时包含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歧视性招聘信息。人们心中的偏见就像一座大山消除“非全日制”学历歧视的路还很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监制丨陆毅制片人丨张奇斌策划丨张媛 温焌意编辑丨赵羽祺视觉丨李雪莹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 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 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
近期,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自己是2017年后的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该网友表示,国家在今年的2月14日就下文《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经过这么长时间还是无法正视统招非全日制学历,不能保证统招非全日制的就业,略感心寒。多所学校通知,用人单位不得对求职者有“歧视”针对这一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已有多所高校在组织校园招聘会过程中为“非全”研究生发声。8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发布针对研究生的“用人单位2020年秋季线下校园招聘指南”,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在发布就业信息时包含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歧视性招聘信息。针对“非全”研究生遭遇就业歧视一事,多地发声表态:2019年8月7日,北京市民政局在招聘要求中删掉了全日制的限定。2019年11月11日,江苏南京人社局公告,招聘对象含应届非全日制研究生。2020年5月26日,河南商丘市委回复网友表示,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已允许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很多人认为,在如今绝大多数高校“严进严出”的培养方式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考试、教学质量、论文答辩、毕业派遣资格、报到证发放等各方面均与全日制研究生要求和标准都差不多,那可以理解为两种毕业生是具备同样高的培养质量,那就不应该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差别,特别是给就业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2017年教育部推研究生改革,不少学校非全招生都是应届生,像会计专硕这种竞争比极大的专业甚至非全都不好调剂。17改革后的非全,和以前的在职完全是两码事。很多人不愿意去了解,张口就来就开喷就完事??各位在这还学术呢,就这还能把一楼点赞点到第一??呵呵,笑了请先了解清楚2017年统招的非全日制与在职研究生有什么不同,那一届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同样的考试,课程要求一样,导师也一样,毕业也需要取得毕业证与硕士证双证。毕业时也没说非全日制要求降低点,没有,同样的要求,论文也必须达到70页以上,我想说,他们那点差了,那点不一样了。其实,很多人先工作后考研,是因为大学毕业了,家庭需要他们去挣钱养家糊口,已经没有时间供他们去考研读研了。等他们终于省吃俭用,挣足了钱,才终于能去报读研究生。但同时也不能扔掉养家糊口的唯一饭碗,所以,只能报读在职研究生。所以,这个群体实际上内心很向学,也很不容易。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1.比学术。这几年非全要求很高,博士非全和全日制更是一样的入学考试和毕业要求,学术差的也毕不了业,学术能力咋样,比学习成绩、比论文、比代表作,为什么要比培养方式?2.比能力。非全很多本科毕业就找到很好工作,工作经验也有,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全日制要高吧?3.比付出。很多非全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习,根本没有闲暇和周末,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反过来看看全日制,花前月下的,睡到中午的,打游戏的,晃晃悠悠的,自己没点数吗?在学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就多吗?我看未必。4.比成绩。公务员或一些正规单位招聘,是要考试选拔的,你学习时间投入多,学习能力强,看笔试、面试成绩呀,用你的实力而不是靠排挤非全日制来成全自己!教育部等五部委今年都发文不得歧视非全日制,为什么一些省市公务员招考还在光明正大歧视?那些觉得非全日制应该歧视的,说白了,就是在寻求弱者保护,你既然觉得非全不行,那你怕什么?大家觉得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有差别么?一视同仁,大家能接受吗?欢迎下方评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导读:一名资深考研培训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考研的变化比较明显,但每年考研的考试科目、考试大纲、招生人数也都有变化,这已是常态,考生不必慌张。这些变化体现了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路,也就是专业硕士设置变化较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提升。”记 者丨王峰编 辑丨李博距离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已不足百天,各高校陆续公布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感觉今年的变化挺大的,两门专业课科目都变了。”准备报考清华大学的学生李晗(化名)说。清华大学9月中旬公布了不含招生人数的招生专业目录。“比往年提前了大约一个月,这是因为今年的考试科目变化比较大,为了方便考生提前准备。”清华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0年考研将于9月24日至27日进行预报名,10月10日至31日进行网上报名。“我估计到时候会有不少考生考虑更换学校。”李晗说。考生感觉到的变化还体现在招生人数上。2019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90万人,已连续5年增长。但为数不少的考生都感觉自己报考的专业在“缩招”,吴小莉(化名)今年准备报考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今年该院的招生名额为131人,比去年减少27人。“缩招”只是考生的错觉,事实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未缩减甚至小幅上涨,造成错觉的原因是研究生招生结构正在改变。目前,部分高校专业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比例在提高,学术硕士的招生名额有所下降。一名资深考研培训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考研的变化比较明显,但每年考研的考试科目、考试大纲、招生人数也都有变化,这已是常态,考生不必慌张。这些变化体现了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路,也就是专业硕士设置变化较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提升。”2020年考研因何变化按照惯例清华大学在每年10月公布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今年的目录提前公布后,考生们发现,一些专业的考试科目变化很大。上述资深考研培训行业人士介绍,这首先与专业硕士改革有关。“很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设置比以前更频繁,但专硕与学硕分类考试还不成熟,很多专业还是采取同样的考试方式。”专业硕士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培养研究型人才。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为例,既招收建筑学的学术硕士,授予工学学位,也招收(全日制)建筑学硕士,授予专业学位。2019年考研时,两个专业的专业课考试科目还不同。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学术硕士的专业课科目考试为建筑历史、中国传统建筑与文物保护设计;(全日制)建筑学硕士的专业课科目则为建筑学基础、建筑设计。2020年,两个专业的专业课科目考试统一改为后者。上述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非专业课变得跟往年的考试科目、范围完全不一样,否则考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大多数调整只是考试重点的变化,不会影响考生整体的备考思路。现在距离2020年考研只剩不到100天,考生还是应该按部就班复习,以提高效率、刷题提分为主。”他还介绍,今年考研变化较大的原因还与部分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提高有关。非全日制研究生招收了大量往届本科毕业生,但与全日制研究生采取同样的招生办法,所以考试难度、科目也要相应调整。教育部2016年重新界定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各高校从2017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取消。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近年来,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正在增加。以南京大学为例,2019年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从2018年的3840人陡增至6122人,录取人数从1154人小幅增长至1365人。2020年计划招生规模约1400人,可见竞争之激烈。张晴(化名)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负责品牌工作的中层,她打算今年报考清华大学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这个项目在每个周六上课。但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之前,她需要先提交自荐和推荐材料接受筛选。由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大大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全部为专业硕士,但学费标准大大高于全日制的专业硕士,当然更高于学术硕士。比如北京大学的应用统计硕士,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总额为6万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总额为18.8万元。推荐免试比例不超50%专业硕士改革对考生的直接影响还体现在招生人数和推荐免试比例的变化上。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统计,由于社会各界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可度提高,2019年报考专业学位硕士考生的比例已超过了学术型硕士。湖北省2019年学术硕士报考人数不足6万,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则超过8万。2019年2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完善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科教融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一些学校推出了新的专业硕士,比如北京大学今年增招了电子与信息、机械专业的专业硕士。南京大学今年学术硕士招生专业有148个,专业硕士招生类别则有28个,甚至出现多个院系招收同一专业的专业硕士,比如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工智能学院都招收电子信息硕士。“由于强调应用性,专业硕士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竞争力可能还不输给学术硕士。”李晗说。报考专业硕士的考生增加,一定程度上还因为学术硕士的推免比例比较高,竞争更为激烈。按照教育部规定,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但这是相对学校整体而言,学校内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类型的推免比例各不相同。南京大学2020年全日制招生规模约4000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2200人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1800人左右;全校拟接收推免生约2000人。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南京大学近几年招生录取情况发现,南京大学研究生录取比例保持稳定,2015年为22.3%,2019年为20.7%。而近年来南京大学推免比例则逐年提高,2015年为27.68%,2019年已上升至47.44%,个别年份甚至突破了50%。其中,学术硕士的推免比例要高于专业硕士。以南京大学商学院为例,该学院招收国际贸易学的学术硕士,也招收国际商务的专业硕士。两个专业横向比较,2019年,国际贸易学的推免比为60%,国际商务则为30%;两个专业纵向分析,国际贸易学2015年的推免比为24%,5年来持续提高,国际商务2015年的推免比为33.33%,5年里呈倒U形曲线,2019年回落至30%。另外值得考生注意的是,基础学科的推免率往往较高。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配备顶尖的师资,致力于推动中国问题交叉学科研究。2020年拟招收28名中国学硕士研究生,其中推免生23人,其中的哲学与宗教、文学与文化、历史与考古三个基础学科方向,招收的全是推免生。一些尖端前沿领域的基础学科同样推免率很高。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今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35人,其中推免28人。相对而言,应用型学科的统考名额较多。比如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拟招生588人,推免生为140人;新闻与传播学院拟招生62人,推免生仅为25人。李晗也准备报考专业硕士,在他看来,学术硕士的推免比例只会越来越高,他们的出路应该更多是读博,因此更需要本科阶段就打好基础,并且有名校背景。进入100天考研倒计时的李晗白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教室里,冲刺阶段他已把复习重点转向思想政治理论和英语两门公共科。早上进入教室前,他会听上一会儿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开始“考研党”的体验:“电话开始躲,就待在角落。”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据扬子晚报消息,2月14日,南京市政府在公布了修订后的《南京市积分落户实施办法》房产、年龄、婚姻、落户区域等加分政策都有变化。据悉,3月1日起南京施行新积分落户办法。在当前竞相发展的大潮中,各城市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纷纷出台积分落户政策,2018年的上半年风起云涌的“城市人才争夺战”,不少城市接连出台优惠政策,纷纷将手中的“橄榄枝”狂摇,冀希望能在人才争斗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去年3月份,南京推出外地高校生到南京面试可领1000元补贴, 40岁以内本科生直接落户,并且可申请3年住房补贴。按照南京最新的落户政策,现在的指标及分值表如下:……在职研究生含金量 到底怎么样什么都是相对的,相对于全日制,肯定认可度不高。但是,不管怎样都是硕士文凭。如果你本身有个很好平台,自身能力也强,有个硕士文凭,不是更好,如果你各个方面都不如意,只是想通过考个在职能改变现状,可能没那么容易。在职研究生没有毕业证,只有学位证,也就是说毕业后学历没有发生变化,还是本科,只是学位变成了硕士。而且不能以研究生的身份报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用这个找工作用人单位也基本不承认。通常说的研究生指的是全日制的普通硕士,不是在职研究生!此次发布的细则中,在“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学位”这一项中,并没有对获得途径做出限制。在职研究生虽然是以“非全日制”形式学习,但根据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因此,通过在职研究生获得的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在积分落户方面也是能发挥同等作用的。我们的人才争夺战,表面上是争夺人才,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因素,户籍制度,购房政策,教育资源,医疗待遇,城市福利等,但说句实在话,名校毕业生对城市的贡献,也许还不如小学毕业的清洁工的贡献大,一些所谓的“海归”,也许不过是花钱买的野鸡文凭和抄袭来的荣誉,一些拥有绿卡的国内掘金者,也许不过是掩人耳目的“皇帝新装”。站在2019年,去回顾和盘点2018年各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一年,轰轰烈烈的人才、人口争夺战,到底谁是大赢家,以及未来会怎么发展。
南京在职研究生可通过免试入学的同等学力申硕方式,或先考后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方式报考。这两种方式对不同学历报考者要求也是不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一、专科学历:同等学力申硕:专科生无毕业年限要求,审核通过可入校学习课程,但不能申硕。非全日制研究生:专科毕业2年及以上可报考。二、本科学历:同等学力申硕:本科学历无毕业年限可免试入学,本科学位满三年可申硕。非全日制研究生:本科学历毕业就可以报考,有无学位均可。想要报考南京在职研究生,但不知道有哪些学校、专业可以报考?可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简章。三、硕士、博士学位:同等学力申硕:硕士生、博士生两个学位的条件一样,毕业就可以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一样,毕业就可以报考。注意:1、非全日制研究生:若报考MBA、MPA、MEM等管理类专硕,需满足专科毕业5年,本科毕业3年,硕士、博士毕业2年可报考。2、同等学力申硕: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必须本科有学位,且不可跨专业报考,还要有《规培证》。
近日关于研究生的话题不断,教育部和各大高校针对研究生教育也发布了系列政策及公告,从其中几项“大动作”可以看出,研究生招生将更偏向于专硕,未来研究生会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非全日制研究生将成为专业硕士的发展趋势!//////////1.明确导师职责此前人大代表提出了“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教育部也同意采纳。但同时教育部也对研究生导师的权益范围加大了限制。健全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将研究生在学期间及毕业后反馈评价、同行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职责考核情况科学合理地纳入导师评价体系;对导师行为提出七个“不得”: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得放纵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得侵犯研究生学术权益,不按实际贡献排序署名;不得讽刺、挖苦、辱骂研究生或有其他侮辱行为;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任何形式的不正当关系。解读:研究生导师权益的变化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深度,另一方面也对研究生的权益作出了明确的保障。相信今后类似于研究生被无故延期毕业甚至被导师当做免费劳动力的现象会减少很多。2.重点发展专硕事业教育部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示,优先新增国家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亟需领域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争取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解读:专硕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职业实践和应用的一种学位类型,而重点发展专硕则意味着今后在研究生培养中会重点偏向于专业领域或专门技术,类似于工程师、建筑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林业、艺术专业等专硕招生名额也会占据更高的比例。3.扩大推免以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近日国内高校陆续公布了2021年最新硕士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而其中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所名校取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全日制招生,引起了众多关注和讨论。南京大学——取消了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只招收非全日制30人。中国人民大学——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硕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统考仅接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解读:但其实从近两年开始,已经有多所院校取消了部分专业专硕全日制招生,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会计硕士(专硕)只招非全日制;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心理学专硕改为非全日制招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2019年会计专硕的所有方向都只招非全日制;西安交通大学的MPAcc(会计专硕)自2018年起不招收全日制统考研究生此外,南昌大学、长安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学校中,均有个别专业作出类似调整。专家对此提出:专硕本来就应该更多针对在职人员招生,专硕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且采用全日制方式培养,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是相偏离的。同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提出:从学校到学校,只是满足了学生对学历的需求,而不是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逐渐取消专硕的全日制招生培养方式才是回归到人才培养的规律。根据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变化可以看出,未来专硕会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而专硕也将逐渐取消面向全日制招生,未来也将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关于“非全”研究生遭遇就业歧视的问题,教育部也多次发文明确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而今年2月14日,教育部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各地及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更多高校和专业开始面向非全日制招生意味着在职人员将有更多学历提升的机会本科毕业学员更有同力申硕的机会免试入学、学制短、学费性价比高有读研计划的小伙伴安排起来!!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相关知识。忘记的同学可以回顾推送武大新传取消非全!“非全日制研究生”还值得读吗?对于非全日制,21考研的同学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选择,工作学习两不耽误;20考研的同学们也可以把非全日制作为调剂的选择之一,如果今年成绩不理想,调剂到非全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什么说非全日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呢?当然是有官方文件支撑的啦。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 、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了,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这个通知里强调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同等地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享受与全日制同等的就业和落户机会。以下是通知全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安厅(局)、国资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安局、国资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各中央企业,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为推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规范管理,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二、强化就业权益保护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三、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高等学校要加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指导信息,积极举办校园招聘活动,加强校园内招聘活动管理,发布招聘信息不得含有教育形式限制性条件。对取得学籍并完成学业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毕业研究生,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按规定统一办理就业手续,定向就业的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需求,积极推送岗位信息,提供针对性职业指导,推荐适合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机会。各地要落实好就业创业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都能享受。四、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国家关于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指导用人单位完善招聘研究生的相关办法,为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五部门联合发文说明了国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问题的重视,这个文件就是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上保险,确保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的同等地位。可以想见,非全日制将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利好的选择。当然,非全日制学校的选择也不能随随便便,学姐综合考量之后为大家精心挑选了4所含金量高的学校作为新传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首选。华中科技大学招生目录:招生要求:从18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与传播方向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学费:11000元/人·年。没有国家助学金,但可申请院系其他奖学金,华科新闻学院单独出资为非全研究生设置了一到三等奖学金。学制:2年。推荐理由:华科非全日制研究生有许多都是校内调剂的。不论是导师这一块儿还是日常上课、活动等,在华科新传院,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没有任何区别!上平日班还是周末班,学院会在开学前让大家自己选。总而言之,选导师、导师带你做选题做项目写论文、上课、入党、参加活动这些都是没有区别的。(有一点:华科的公共课,非全是必须一起上周末班的。)中国传媒大学招生要求:我校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非脱产学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不解决住宿,无国家拨款的奖助学金。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非定向、定向)即为录取类别(非定向、定向),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报名结束后,报考类别将无法更改。具体说明如下:非定向就业研究生:可参加就业派遣,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考生必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档案未按规定时间转入我校者将无法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户口可自愿选择是否转入我校(如户口选择转入,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过期将无法转入)。定向就业研究生:不参加就业派遣,录取前须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派遣单位为定向就业协议书签署单位。考生人事档案、户口等不转入中国传媒大学。未按规定时间将签订完整的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我校者将无法办理入学报到手续。学制:3年学费:非全日制艺术硕士为28000元/学年。推荐理由:中传的非全是不要求一定要定向就业的,也就是说如果考研成绩不佳,可以选择调剂到非全,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起学习,是很好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招生要求:自2020级起,我院从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和推荐免试中选拔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根据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其中非全日制初试方式仅接受统考。我院自2020级开始招收从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中选拔的非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报考和录取阶段专业方向代码为02,方向名称为“智能传播”。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本项目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拥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在学期间不转档案和户口,不提供住宿。学生达到培养要求后将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与硕士学位证书。学习方式:非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生,教学安排以周末授课为主,工作日晚间授课为辅。不提供住宿。学费:3.5万元/生·学年。推荐理由:人大这个授课形式非常适合想要深造的职场人士,而且2020年刚刚开始招生,竞争会相对不那么激烈,如果职场人想要继续深造的话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南京大学招生要求: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不转户口、档案,不安排学生宿舍住宿,不享受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学费:2 万元/年。推荐理由:南大是很老牌的学校了,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也比较早,相比较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相对更低,而且招生人数多,相当划算。除了以上几所学校之外,如果想要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话,尽量还是在985、211学校中进行选择,因为这类学校的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含金量也比较高,在就业中更占优势。而且非全日制的录取分数往往会比全日制分数低不少,对很多职场人士来说是非常划算的选择。编辑|叶子学姐策划|叶子学姐主编|叶子学姐总编|墨墨学长【木铎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