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南哲动态|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哲学学术创新论坛 “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顺利举办离道以善

南哲动态|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哲学学术创新论坛 “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顺利举办

为更好地服务我省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深入推动研究生学术交流,由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承办的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哲学学术创新论坛于2019年11月28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2019年9月组建论坛筹备委员会以来,论坛共收到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28所高校、党校(其中江苏省内11所、江苏省外17所)的116位研究生的积极投稿。经过论文评选委员会的严格筛选,最终78位优秀研究生作为省内外代表受邀参会。上午八点三十分,论坛开幕式隆重举行。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教授主持,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刘俊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恒教授分别致辞,向与会研究生简要地介绍了举办本次论坛的目的和意义,并就学术创新的内涵与重要性向同学们进行了清晰的讲解与阐释。在大会主题报告阶段,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做了题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首先,张教授通过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逻辑和实践上都走向终结的观点。其次,主要介绍了70年代之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三种思潮:后马克思思潮、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再次,重点解读了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等相关文本的内涵、非物质劳动的实质等理论问题,并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个最新方向:法兰克福学派著作的重新译介、法国激进理论研究和意大利批判理论研究。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张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研究方法的自觉、数字劳动等问题,并鼓励同学们深刻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研究生代表主题报告部分,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六位博士研究生,围绕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正义思想、实践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与齐泽克的政治主体等问题向大会作报告;来自南京大学、扬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和江苏大学的六位硕士研究生,围绕马克思的商品观、休闲异化思想和机器思想、“伍德命题”、数字异化理论等问题向大会作报告,引起了与会研究生的共鸣与思考。下午一点三十分,论坛分四组进行分会场发言: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问题研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研究;三、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四、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每场分论坛都分为发言和讨论两个阶段,发言人从不同的专业和角度对分议题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各组代表积极地提问并参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之后,大会还安排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交流。论坛的最后环节中,唐正东教授等专家给获得本次论坛优秀论文奖的研究生进行了颁奖。经过评选委员会专家的认真审议及评选,本次论坛共评选出优秀论文特等奖5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本次研究生哲学学术创新论坛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旨在通过搭建全省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来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展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风采,进而通过加深省内外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省内哲学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联动与共建,为我省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文/章衎 图/刘扬

风之舞

南哲新闻|哲学作为志业——记2019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暨师生见面会

哲学作为一种志业,对于研究生而言意味着什么?面对志业的召唤,如何迅速进入“研究态”?2019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暨师生见面会用这些,给研究生新同学们带来严肃的开学第一课。9月12日下午,新生入学教育在庄严雄浑的校歌中拉开序幕。哲学系党委书记周爱群老师致辞,向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同学们即将开展的研究生生涯,周书记代表哲学系党委给出了三个嘱咐:其一,要严守法纪,不触碰红线,约束言行,理性思考;其二,要专注学业,重视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多与师长同学进行交流;其三,要热爱生活,在学习工作之余也要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随后周书记为同学们讲解了南大校史与哲学系系史,以刘伯明、汤用彤、宗白华、孙叔平等南哲前贤的求真精神、朴茂学风激励新同学继往开来、探索创新。以哲学为志业,投身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探索,同样离不开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支持与保障。来自研究生院思想教育与管理办公室的周玥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研究生院的部门与工作,为同学们新一阶段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指引。哲学系副主任王恒教授以“哲学作为志业,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哲学作为真诚智识的探究及其与宗教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了新生教育。哲学何以成为志业?王恒老师指出,当作为主体的个体真实感受到哲学的召唤,当哲学学术成为个体发自内心的选择,而非学霸式的升学惯性或为了延长职业选择时间: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哲学将成为一种志业,你将真正沉下心开始做事情,进入到与基本问题、与前贤和同道的对话之中,进入到哲学本身的目的性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学者投入到作为志业的哲学,就好比委身于哲学,学者身体之在场就是其志业所在之处。当我们把哲学作为一项基本的事业,当我们声称哲学与我们精神世界的耕耘、建构相关联时,我们必须:哲学何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奠基?基于这种奠基,我们需要,哲学家们(或者哲学学者们)何以能够与公共事务相联结(例如,一位鲁汶大学的现象学学者每周都会受邀在当地地方电视台做电视评论)?王老师指出,哲学要为精神世界奠基,对哲学(因而也就是对以此为志业的学者们)提出两点要求:严格与真诚。1)严格并不是一种量化上的精确,它意味着逻辑自明,定义清晰,其推理严格遵循程序;意味着对任何前提都加以研究与批评,不将任何未被反思的前提拿来当作信条。哲学反思是对前提的反思与探究,通过这种反思而将我们知识与信念所依托的平台、基底显现出来。思考总是有前提,但是哲学要求认识这些前提的范围、领域,充分领会其局限。就其自身而言,哲学就是批判的、反教条的。2)作为对前提的反思,哲学使自身成为一种真诚的智识探究。一方面如同阿伦特“平庸的恶”所揭示的,它要求超越我们不加反思、直接接受的日常性;另一方面,当我们声称信仰时,我们就必须,我们所谓的“精神世界”是否是真诚地、自由地引发出来的?我们有什么是真正属于灵魂的东西吗?所谓“信从诚出”,表明信仰源于对“真”的诚心正意的探究与领会,而不是虚无的心理寄托。由是,哲学将真正成为一种志业,它将使我们心安理得地投身于学问之途;它将使我们联结为一体,共同地、相伴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实现哲学自身的目的性,实现我们的完满。随后的师生见面会上,各专业老师们以谆谆之教诲,呼应了哲学作为志业的发问。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首先致辞,以南哲学术共同体为旨归,提出两点期许:其一,要对哲学这个事业充满热情。2020年我们将迎来南哲一百周年纪念。百年历程,奠基于一代代南哲人的热忱与投入。同样,这一份热情也将引导我们开创更美好的未来,直达我们最终的目标。其二,要对我们的共同体充满感情。哲学系以情化人、以德树人,同样我们也要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来爱护这个哲学系,爱护我们的共同体,爱护她的声誉。我们每一个人做一件事情,都意味着学术共同体的在场。在未来的时间里,要树立起这种主体意识,把自己当作南哲大家庭的一员。唐老师说,看到在座各位坚定自信的脸庞,我坚信南京大学哲学系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面对志业的召唤,如何迅速进入“研究态”?逻辑学专业张建军教授提出,研究生作为学生与学者拥有双重身份,研究生就是一份工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将自身从职业选择的焦灼中纾解出来,将自身放置于“研究态”之中。伟大的哲学家,如哥德尔,他的博士论文、讲师论文就是在相当于我们研究生的阶段完成的,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就南哲而言,许多老师的成就也是凭借研究生时代的论文奠定的,如赖永海老师的代表作《中国佛性论》。那么“研究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有问题意识(what, why, how)与学术史意识(when, where, who),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更高阶段。研究生的双重身份要求做到学研并重乃至以研为主、以学为辅。学术研究,实际上是人类当前工作中最不受异化的工作,是最能发挥人类本质力量的工作。在这里你可以做大将军统帅千军万马、利用思想资源解决问题,可以做大律师为具体的观念进行辩护,可以做大法官来裁决争执,可以做大侦探来发现真相,还可以做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去发掘细节与线索。最后,张老师期望同学们能够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克服生活的碎片化,紧张有序地做好研究生工作。宗教学专业徐小跃教授强调,要名副其实地做到“研究”二字,其一需要研究兴趣的培养,聚焦研究问题,找到研究的方法。道者,一达即为道。它要求明晰的目标与正确的方法。其二,要严守期限,在规定的时限内把该完成的任务都完成,不得拖延。义者,人之正路也。“义”明确了道路的界限,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要坚决断绝。严守期限,就是该做的;既然选择了做研究这条道,就应该遵循它的规范。出席的老师们纷纷表达了对新同学的欢迎,并从自己求学治学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建议。中国哲学专业赖永海教授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上哲学,喜欢上哲学系,祝愿大家在哲学系生活愉快。犹太以色列研究所宋立宏教授强调了及时写作、随时练笔的重要性。外国哲学专业张荣教授提醒同学们注重效率,抓紧时间、不拖延,是对自己的负责与珍重。东方哲学与宗教专业殷曼楟老师建议同学们养成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在信息碎片化、人工智能来袭的时代,愈发需要通过广博的阅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信息参照系、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筛选与判断机制,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自身的理性与判断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孙乐强教授强调了道路与方向的重要性;科学哲学专业周理乾老师强调不忘学术初心,不要让学术沦为工具与手段。哲学作为志业,意味着理性以负责任的方式展开精神的探索。2019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与师生见面会上同学们所遭遇的与叮嘱,为这条探索之途铺就了导引之径。(向右滑动查看师生见面会图集)组稿 | 刘雨轩 王振袭图片 | 伍宇昊编辑 | 刘雨轩

及时爱

南哲学子|张博:突破自我,勇敢试错

毕业季专访|南哲学子人物介绍张博:曾任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会实践部部长,南京大学2018年度优秀研究生,2020年度优秀毕业生,曾获研究生英才一等奖学金。研究生期间,曾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研修营”活动,赴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哲学系交流访学以及赴日本北海道情报大学参加“樱花科技”项目。从2018年12月开始,于拜腾汽车智能汽车体验设计部实习,并在研二暑假,前往戴姆勒中国研发中心智能互联部人机交互组暑期实习。秋招期间,拿到东风日产移动互联产品研发、中兴MKT-商务、TCL用户研究工程师、广汽蔚来智能互联产品经理的offer,最终选择东风日产。将自身兴趣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瞄准车联网新兴领域,在交互设计和用户研究方面不断深耕,持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跨专业求职,有过迷茫,也有许多挫折,通过研究生期间的高含金量实习和实用技能学习,在秋招中斩获心仪offer。Q&AQ:欢迎学长参与本期的南哲毕业季分享!首先请学长介绍一下自己入职的领域。传统的汽车它还是相当于一个代步工具嘛,而车联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将车辆连入网络,使得我们与汽车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智能。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他还需要通过手机进行导航,或者用手机来播放音乐,很多事情都需要依赖手机进行;但是通过车联网,把互联网带入到汽车里,就可以帮助摆脱手机,驾驶员或者乘客就可以直接在车内从车载端打开一些应用,比如网易云音乐、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这些原本是手机端的app。比如我之前曾去实习过的拜腾,它推出的概念车在驾驶副驾驶前方搭载了超大的共享屏幕,算是一个比较超前的设计,它把驾驶员显示屏、中控等等连成一块屏幕,驾驶控制、娱乐控制这些都包含在内。入职后我的工作主要还是围绕产品设计领域里的用户研究,还会涉及交互设计方面的内容。今后车内人机智能交互程度会越来越高;车联网产品研发以用户为中心,会更紧贴用户体验。Q:为什么会跨专业进入到这个领域?对行业前景有什么看法?我自己的兴趣确实占很大一部分原因,从小就对汽车特别感兴趣,也一直在关注各个品牌各个汽车的发展和动态。但正是由于车联网的兴起,让我能够进入到汽车设计这样一个行业;毕竟由于专业限制,假设现在的汽车还停留在比如5年前的发展态势,或者说是传统的汽车设计制造,那我即使进入了与汽车相关的行业,能做的可能也只是HR、市场、销售这类工作。现在的汽车正处于革命的阶段,在互联技术向各个领域迅速渗透的流行态势下,它给我提供了一个进入车联网、人机交互设计领域的机会。Q:可以说,互联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行业分工下专业对口的限制被突破,让人才流动起来、联通起来。不过毕竟相对于哲学专业,人机交互、车联网是一个不同的领域;在跨领域的过程中学长遇到了哪些障碍和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因为我们是纯人文专业嘛,实践的东西、技能性的东西确实是比较匮乏的,跨领域的求职遇到蛮多困难。我觉得很大的一个困难,其实是来自于别人对你的不信任,或者说,当别人看到你专业的时候会去质疑你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毕竟这是HR或者部门领导必须考量的。所以关键就是自己的能力能够说服人。起初我跨到车联网这个领域做交互设计和用户研究,是真的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之前凭兴趣对汽车的了解,在真正深入到这个领域的时候,其实不过是皮毛。且不说行业相关的内容,比如专业术语这些;就是小到做PPT这种实用技能,原来觉得自己做PPT好像还行,但还是会各种被骂。起步很难,克服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我很感激在拜腾实习时遇到的同事们,愿意给我学习和试错的机会,帮我纠正问题。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试错,就会不断进步。大概到6月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相较于刚去实习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求职过程中的专业限制,主要还是体现在面试之前的筛选环节,会卡得比较严,有可能简历就通不过;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内推的手段来避免。后面如果能到面试这个阶段,就我的经历来说,只要能够向面试官展示出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学历专业不是一个限制要素,一般大家都还是愿意给你一个机会的。突破专业壁垒,保持不断学习,就是唯一的秘诀。对于人文专业的同学,在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之后,就要立刻开始锻炼相关的技能、积累实操的经验。Q:你觉得哲学的专业背景在跨领域过程中有没有发挥到什么作用?我从大一进入哲学系以来就有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位老师说,哲学系的作用其实是无用之大用;当时我觉得这句话挺空泛的;但在工作和求职中还是慢慢感受到,哲学训练给我一个最大的帮助,就是逻辑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吧。这不像Java、Python或者交互设计这种比较实用的技能,但是你有这种能力,在你去学习一个新的东西、尝试一个全新的领域、甚至就只是在做最基本的工作的时候,都是有帮助的。Q:学长在研究生期间是怎样做未来行动规划的?是怎么把握实习、交流方面重要时间节点的?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坚定的人吧,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第一学年,我就已经确认了自己未来不会走学术道路,所以基本上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研一和研二上完成课业、修足学分;因为仍然还是在学校里的,可以说是有比较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和职业发展。到研二上快结束的时候因为朋友的关系得知了拜腾招实习生的消息,通过这个契机就去进入了拜腾,做交互设计用户研究的实习生。通过这一次实习,对这个领域、这个行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研二的暑假,因为有了在拜腾的实习经历,我又在戴姆勒中国研发中心找到了一份实习,一直到秋招,后面就直接无缝对接参加秋招了。我秉持的原则就是:找工作一定要趁早不趁晚,秋招一定要尽早参加不要推,有内推机会一定要抓住,简历一定要尽早准备。Q: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同学抱怨自己找的实习没有实际含金量,浪费时间的同时还不能学到东西。学长在求职前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实习经验;请分享一下,如何选择一份好的实习,如何将实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我觉得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选择的公司和要进入的部门。现在的实习机会很多时候往往是通过内推,有学长学姐已经在那里做过实习,然后来找接班的人。其实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一方面是获得实习机会的几率会更大一些,另一方面是你可以提前去跟学长学姐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从而帮助自己决定是否要选择这份实习。找到一份好的实习,我觉得其实是要靠运气的;很多时候job description写着能让你学习新的技能、有大佬带你,但是实际的工作可能并不是这样。所以如果不能内推的话,可能确实就要看运气了。如果你发现那份实习是真的不太适合,那可以提早一些结束,不要在那上面浪费太多的时间。如果说你觉得自己找到的是一份真的很有帮助、含金量很高的实习的话,那就要坚持下来,多学多做。比如我在拜腾的实习从18年12月份一直做到了19年将近6月底,因为我确实能够从这份实习中学到很多东西。Q:在疫情影响下,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在求职心态、道路选择甚至面试技巧等方面,学长有什么建议吗?人生漫漫,求职其实是一种常态,要把它当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觉得首先就是要保持心态的平和,要做好受挫或者是迎接失败的准备。毕竟现在的压力确实很大,一个岗位可能有几千人或者上万人去竞争,要脱颖而出确实还是要看造化的,所以接受失败是必须做到的准备。其次就是要学会减压,找到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减压的方式,比如健身,帮助分散心态上的压力,避免心态崩溃。找一个非常supportive的小伙伴聊天倾诉,也是很好的选择。我非常感谢女朋友的陪伴、鼓励和支持,让我的效率变得更高、事半功倍。关于面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说废话,坦诚发言。结构化面试中的常见问题可以做好事先准备,针对不同部门的面试,做准备时的侧重点应该也是不一样。在面试中如何做到得体表达,也可以提前演练一下。还有就是,可以提前看一些面试案例,做些思维训练。我面试的时候HR问过我一个案例,印象挺深刻的,就是给我两分钟的时间来计算一下今天中国有多少人戴了领带。Q:学长还有什么想要分享给大家的?我认识很多人文社科的同学,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领域其实都是完全不同的。专业虽然会对你形成很重要的影响,但是未来怎么发展还是要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循着兴趣接受新的领域,愿不愿意在这个领域深耕,愿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我觉得这个是最关键的。很多人会因为专业的问题而犹豫,我这个专业到底行不行、适不适合?我觉得唯一的答案就是勇敢去尝试,把自己的兴趣结合进去,勇敢地试错,遇到困难就一步一步去解决。另外就是,求职有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运气的,没有进入某个公司、没有拿到某个岗位的offer,并不能说明你不优秀,可能只是因为那个岗位恰好不适合你,所以心态一定要摆正,坦然接受失利。最后,我希望学弟学妹们在自己的求职路上能够一帆风顺,顺利斩获自己心仪的offer。采访/刘雨轩供图/张博编辑/刘骁奔

利用

考研“难度最小”的5个专业,更容易考入名校,网友:太纠结

随着近几年的“考研热”持续升温,每年的考研人数也是越来越多,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增大,考研难度也是越来越大。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人数是238万人,比往年增加了37万。考研的主力军为本科二批、本科三批的学生,考研的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比如说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但是实际上有一些专业比较冷门,非常容易考上,想要考上名校的考生可以考虑这些专业,不过也正因为冷们,很多网友都表示很纠结。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考研难度最小的5个专业。一、哲学哲学恐怕是考研难度最小的专业了,像管理学和文学这种专业,一般国家线都是340到345之间,而像哲学这种专业往年考研初试国家线都在280到285左右,哲学报考的考生非常少,由于专业就业面有限,而且理论性强,很多考生都不会选择报考,所以,想要报考哲学专业的考研学子,面临的竞争力就会小很多。不过拥有哲学专业的学校实力是非常强悍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很多名校都开有哲学硕士点。二、教育学教育学也相对比较好考,也是少数考研不考数学的专业之一,教育学近年来的就业前景也比较好,跨考考研难度也不大,对于考研又不想考数学的考生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18年教育学的国家线是320分,一般来说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以从事教师和行政工作为主,目前设有教育学专业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辽宁大学等。三、农学很多同学对农学有一定误解,认为农学就是从事农作,实际上是非常狭隘的。农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涉及经济,还有环境,作物,畜牧生产,工程。农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科学,实际上农学发展前景非常好,农业乃民生之本,其中的学科类别还包括作物学,园艺学,林业,科学技术史等,分支非常多,就作物学这个专业来说就有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延边大学等就设立了,设立其他分支的学校就更多了,农学的考研国家线比哲学还低,2018年考研初试农学的国家线是255,比较容易考!四、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物馆学主要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和特征的一门科学,考古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而考古学及博物馆主要是研究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学,以后的就业面一般是博物馆,研究所等,这门学科属于历史学门类的考古学科的分支,目前设立的院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但是专业学位中有一门专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与其相似,设立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大家也可以考虑这个专业。五、历史学前面讲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就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历史学门类的学科类别主要就有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就中国史这门专业而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都有设立,历史学的门类的国家线一般在315左右,报考的人比较少,选择院校也比较多,比较容易考!以上五个专业都有一点冷门,但是是考研难度最小的五个专业了,想要跨考的考生或者想要考上名校的考生,可以考虑一下,最后祝大家考研顺利!

禅定

南哲学科|南京大学逻辑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根据张建军教授在“全国逻辑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讨会”(2018年5月19日,中山大学)上的报告修订增补而成,发表于《逻辑学研究》2018年第4A期。通讯作者:顿新国。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著名学者刘伯明、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胡世华、何兆清、王宪钧、陈康、倪青元、殷海光等曾在原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及其前身)和金陵大学哲学系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数学系莫绍揆等著名数理逻辑专家也长期关心与支持哲学系逻辑学科的发展。1960年南京大学恢复哲学专业不久即设立了逻辑学教研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2年获得逻辑学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南京大学逻辑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以本专业为主体设立“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2011、2017年作为哲学一级学科分学科先后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从事逻辑教学工作的有郁慕镛、李廉、李志才、郑毓信、吕植壮、王义、张建军、蔡仲、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袁永锋。亦曾聘请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专家开设长短期逻辑课程。自逻辑学位点设立以来,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中已有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活跃于学术界,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以较强的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拟在简要回顾南京大学哲学系之前身的逻辑教学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南大逻辑教学的发展状况,并据此谈谈我们对我国逻辑教学现状及前景的一些认识与思考。1 国立中央大学及其前身的逻辑教学1952 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原国立中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合并,仍名南京大学迄今。原中央大学哲学系与金陵大学哲学系,都属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之前身。因而,南大前身的逻辑教学发展史需做两校分述。国立中央大学由1902 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不久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1914 年建成现代大学体制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先后易名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年)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和南京大学(1949年)。早在南高师建设之初,哲学学科就作为文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20年的学科改革中,哲学成为新设的文理科中单独的一个系,与国文系、英文系等七系并列。在东南大学时期,哲学系成为文科中的一个独立的系;在第四中山大学期间,哲学被设立为一个独立的学院。在中央大学时期,哲学院改为一个系隶属于文学院,并且以这种形式保持到南京大学成立。自南高师哲学系于 1920 年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南高师的国文科,还是在之后各个时期哲学系或者哲学院,逻辑学都是其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哲学系成立之前的1917年,逻辑学课程就已设立为南高师国文科的基本课程,主要授课老师即为之后担任哲学系首任系主任的刘伯明。据南高师1917年国文专修科的课程表记载,在国文专修科所有17门课程中,逻辑学(当时亦称“论理学”“理则学”等)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是哲学类课程的五门之一。在南高师、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类课程数量不断增多、体系也愈加全面,但逻辑学始终是哲学类课程中的基本课程,其中“基础论理学”是所有哲学系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程。逻辑学类的课程也逐渐增多,相继增加了“数理逻辑”“逻辑派别”“高级论理学”“高等理则学”“西方论理学史”“西方论理学之派别”“数理哲学”“因明学”等逻辑类课程。在当时中国整体的大学教育发展状况大背景下,南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的逻辑学教学体系,是内容相对丰富且比较完备的。根据南京大学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在南高师和东南大学早期,逻辑学教学由刘伯明主持。刘伯明是中国现代哲学和现代教育的先驱。1911年,刘伯明赴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博士。回国后曾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南高师、东南大学文理科主任、副校长、代理校长等职。刘伯明精通英文,通晓法文、德文,兼习希腊文、梵文。1920年,杜威访华并在南高师讲学,刘伯明担任杜威的翻译,译文信达流畅,听众欣服。除翻译了杜威在南高师的《试验论理学》等三大演讲之外,刘伯明还翻译了杜威的《思维术》一书。刘伯明开设的逻辑学课程对宣传逻辑与科学精神、启迪民智有重要的意义。在刘伯明 1923年英年早逝之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负责逻辑学教学的专职教师主要是何兆清,长期讲授“逻辑(论理、理则)学”“高等逻辑(论理、理则)学”“数理逻辑”“逻辑派别”“数理哲学”等系列课程。何兆清在中国现代逻辑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1年,年仅14岁的何兆清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深造。大学毕业后留校执教,期间赴法国里昂大学哲学系学习。1926年,何兆清获硕士学位回国任教,1927年起主要承担中央大学(及1949年后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教学与研究工作,兼及哲学其他领域,直至 1952 年院系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教师。他积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编著出版了《论理学大纲》、《逻辑学讲史》、《科学思想概论》等若干重要著作,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另从多方信息汇总,其他从事逻辑学教学的教师先后有汤用彤(“逻辑(理则)学”),熊十力(“因明学”)、唐君毅(“理则学甲”)、余敷顺(“理则学”)、马炳文(“论理学甲、乙”)、胡世华(“数理逻辑”)、牟宗三(“高等逻辑”,根据这门课程所使用的自编教材《逻辑典范》可知,本课程以逻辑哲学为主要内容)、陈康(“数理逻辑”)等。其中,胡世华于 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1940 年间在奥地利、德国、法国、瑞士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在德国明斯特大学(Westflische Wilhelms-Universitt Münster)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系在著名逻辑学家肖尔兹(H. Scholz)和柯特(K. Kothe)指导下完成。回国后不久于1943-1946年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胡世华在中央大学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中央大学哲学系逻辑教学与研究的水平,而且为他成为新中国数理逻辑与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打下了重要基础。以下为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举例:I.刘伯明讲授“论理学”(南高师-东大时期)课程讲义:本学程讲义本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科主任德艾氏(J. Dewey,即杜威)所著之How We Think。其书中多有创见发前哲所未发,其主旨曰Instrumentalism(译云利器主义),旧谓思想者解决疑难问题之利器也,其书极适于师范之用,讲演时常旁及他书如德氏之Studies in Experimental Logic),施勒尔(F. C. S. Schiller)之Formal Logic,其意旨皆相同也。课程大纲:思维意义;练思之必要;教员及学科与练思之间的关系;名学与心学;思维真诠;外箍(外延)与内箍(内涵);判决;意义;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经验思维与科学思维;动作与练思之关系;语言文字与练思之关系;观察与知识对于练思之关系;教授与练思之关系。II.何兆清讲授“初级论理学”(1927年度上学期)课程信息:一学期三学分,每周三小时,每年一次。教学大纲:本学程专研究形式论理学,其内容为:(1)论理学之意义及其与心理学社会学之关系;(2)真理标准之研究及思想律之讨论;(3)直觉之知与推论之知;(4)概念论;(5)判断论;(6)推理论,内分三部:A.演绎推理,包含三段论法与演绎法之分析;B.归纳法;C.生物技能适应之推论;(7)结论。III.何兆清讲授“高级论理学”(又称“思想方法论”,1927年度下学期)课程信息:一学期三学分,每周三小时,间年一次。教学大纲:本学程须曾修初级论理学者方得选修,形式论理学系研究正确思想之普遍法则。本学程即分论各科学之方法要目:(1)科学概论;(2)科学方法之意义;(3)科学分类;(4)数学方法;(5)自然科学之方法;(6)生物学之方法;(7)社会科学之方法;(8)结论。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西方逻辑的传入,我国学界广泛开展了东西方逻辑思想比较研究,这在中央大学哲学系长期开设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佛学研究课程中都有所体现,并凝结出许多重要成果。其代表人物如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他们在中国与东方哲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从事逻辑教学都具有密切关联。同时,逻辑教学也为中央大学哲学系形成“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汤用彤语)的建设性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2 金陵大学的逻辑教学金陵大学于1910年由汇文书院和育宏书院发展而来。在1921年时仅设文科,数理学科附设在文科。在1914年的文科改组中,分设语言学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和宗教学系,而哲学作为一个科目最开始设在社会学系之中,此后分设国文、英文、历史、哲学等系。1930年金陵大学成立文、理、农三个学院以及与这三院并立的中国文化研究所。从此,金陵大学直属的教学科研机构一直保持了这“三院一所”的格局,而哲学系设于文学院之中。1940年金陵大学合并哲学、心理、教育系等成立哲学心理学系,设于文学院之中。1950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金陵大学的哲学心理学系分设为哲学系和教育系。1951年,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合并,组成新金陵大学,直到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金陵大学哲学系的逻辑学类课程虽然没有中央大学哲学系齐全,但长期开设。根据相关史料,金陵大学开设的逻辑学类课程主要有:论理学、思想方法论、论理学问题、论理学派别、数学逻辑、高等逻辑等。刘伯明在 1915 年留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在任教于金陵大学的两年中即开设了逻辑课程。根据章开沅、余光中、萧焜焘等许多金大毕业生回忆,长期担任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的倪青原(亦为留美哲学博士)非常重视逻辑教学,亦亲自任教逻辑课程。根据多方信息综合,在现存金大哲学系 1928-1949 教师名录(包括专任与兼任)中,肯定在金大开设过逻辑课程的还有牟宗三、王宪钧、殷福生(即殷海光)、萧焜焘等。根据金陵大学民国三十年秋季(1941 年)的选课指导书,除公共必修学程外,哲学组必修学程共计56至60学分。其中逻辑学课程如下:I.思想方法论学分:5学分。课程简介:研究反省思维之基本原则及其应用,说明科学方法之重要步骤及其根据,并授以浅近之逻辑。教材:Dewey: How we think; Cunningham: Textbook of Logic。II.论理学问题学分:3学分。课程简介:以研究逻辑之基本原理及重要学说为宗旨,对于名词命题三段论法、归纳法等作详细之讨论,以求了解逻辑之功用,并指陈旧式逻辑之缺点,介绍新近学说之概要。III.论理学之派别学分:3学分。课程简介:研究亚里士多德及以后所发生之论理学说与派别,比较其异同及对于学术之影响。IV.论理学学分与学时:第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每周两个课时,共4个学分。课程性质:哲学心理系哲学组必修科目。说明:本院一年级学生共同必修,其学分列入公共必修科目中计算。V.数学逻辑学分与学时:安排在第四学年,一个学期,每周三课时,共3学分。课程性质:哲学心理系哲学组必修科目。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金陵大学哲学系史料不如中央大学哲学系齐全,但如下两个实例可以呈现金陵大学逻辑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对后来南京大学逻辑教学事业的深刻影响。萧焜焘是金陵大学哲学系1945年届毕业生,其在王宪钧指导下撰写的毕业论文《真值涵蕴与严格涵蕴》,在战时重庆华西坝五大学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协和大学) 毕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萧焜焘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讲授“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数理逻辑”等课程,翻译了卡尔纳普的《语义学引论》,并编写了《逻辑学讲义》。后期成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哲学著名学者。晚年回顾其学术生涯时,萧焜焘一再强调,他早年跟随倪青原、牟宗三等学习逻辑学,特别是在王宪钧指导下撰写逻辑学毕业论文,以及此后留校从事几年逻辑教学与研究,对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萧焜焘也长期担任江苏省逻辑学会顾问,为推动逻辑事业在江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初,金岳霖的高足、时任《中央日报》主笔的殷海光,接替了牟宗三在金大的逻辑学课程。他的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很快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同时,他受到金大师生的深刻影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认识发生了急剧转变(这种转变史称“殷海光之谜”),在《中央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产生了广泛影响。1949年到台湾大学任教后,他运用逻辑工具在逻辑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上颇多建树,成为海内外学界公认的一代思想家,也成为我国学界系统阐述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第一人。据殷海光的学生林毓生回忆:作为纯学术研究的逻辑,本是中性,并不涉及价值问题,本身也没有任何政治意涵。逻辑学的学术研究与他的政治立场也无必然的关联。但殷海光却把逻辑讲成使头脑不受专制散布的愚昧与虚伪所蒙骗的利器。他讲课时,非常有条理,庄严而不拘谨,在词锋犀利的分析中,夹带着道德的热情和对中国与世界的关怀。而殷海光自己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总结道,其运思和为学分析到底层,是受这三个条件的主导:第一,现代逻辑的工作者所说的逻辑。第二,自休谟以降的经验论者所说的经验以及美国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实用之结合。第三,必要时辅之以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价值观念。但是,价值泛滥会使人头脑不清,并且可能形成人间的灾害。所以,在作价值判断时必须谨严地约束自己。这三个条件对运思和为学的主导作用,在其著作中处处可以看出来。鉴于殷海光与南大哲学系的历史渊源和其杰出贡献,自 1996 年起由殷海光入室弟子刘福增发起,殷海光的学生群体在南大本科生和硕士生中设立“殷海光逻辑奖学金”,至2013年共颁发15届(郁慕镛、郑毓信教授获得“殷海光逻辑奖教金”),有力推动了南大逻辑教学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3 南京大学时期的逻辑教学发展及展望1952 年院系调整后,因为原从事逻辑教学的教师悉数调出南京大学,系统的逻辑教学被中断,但逻辑相关研究仍有所持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过程中,孙叔平等学者吸取五六十年代逻辑大讨论的有益成果,坚持“形式逻辑规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律”的正确观点,致力于阐述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互补互益的科学思维方式,因而能够将基本的逻辑理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之中;二是南京大学数学系莫绍揆等一直坚持开展数理逻辑研究,并取得了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成果,莫绍揆本人还积极参加哲学界开展的逻辑大讨论,介绍现代逻辑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南京大学逻辑教学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60年哲学专业恢复建设,专业负责人夏基松、林仁栋等都非常重视逻辑教学在哲学专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一开始就将形式逻辑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林仁栋亲自担任形式逻辑课程的主讲教师,并安排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到校的郁慕镛担任助教并主要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此后多年郁慕镛坚持在哲学系及其他文科院系开设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课程,并在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使逻辑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与好评,为南大逻辑教学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国学界开启了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南京大学逻辑教学与研究也逐步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数学系数理逻辑专业建立了本硕博教学体系,在全国学界影响广泛。在数理逻辑专业帮助下,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之初,南大哲学系于1980-1981年承办了中国逻辑学会主持的“数理逻辑教师进修班”共两个学期,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逻辑教师参加,郁慕镛担任班主任,莫绍揆、郑毓信等担任教师;进修班不仅培养了一批现代逻辑教学骨干,而且也研讨了逻辑基础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对推动我国逻辑教学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南大哲学学科逻辑教学的发展。哲学系先后调入了李廉(1979年)、李志才(1983年)专门从事逻辑教学研究,并于1982年获得了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一批逻辑及相关专业人才,相继选留吕植壮、王义两位青年教师,1995 年引进张建军到系任教。80、90年代除继续在哲学系及一些文科院系开设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课程外,李廉、李志才面向哲学系或全校开设了辩证逻辑选修课,郁慕镛开设科学逻辑选修课,科技哲学专业郑毓信亦长期开设现代逻辑选修课,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 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南大逻辑教学与研究获得较大发展,相继引进杜国平(2000)、王克喜(2002)、潘天群(2003)、顿新国(2009)、张力锋(2015)、袁永锋(2015)等多位教师,科技哲学专业蔡仲、陶孝云等也曾从事逻辑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逻辑专业团队年富力强、成果丰硕,被学界公认为我国逻辑学教学研究的重镇之一。下面分别从逻辑通识课程教学、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逻辑专业研究生教学、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四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所承担的逻辑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及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前瞻。3.1 逻辑通识课程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对通识教育认识的逐步提高,关于逻辑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业已逐步达成共识。南京大学有重视本科生的逻辑通识教育的传统,许多文科院系长期聘请哲学系逻辑教师讲授逻辑基础知识。1994 年,学校设立“大文科公共基础课”(首席教授课程)——“逻辑学导论”。首批首席教授课程共十门,动态管理,逻辑学课程一直设置到 2012 年本科教学全面改制。首席教授1994-1999年由郁慕镛担任,2000-2012年由张建军担任,按岗位要求承担三分之二以上课程;课程采取周3学时大班授课与课后作业训练相结合模式,聘请多位研究生助教全程参与。课程基本理念以在现代逻辑观念指导下讲授传统逻辑知识与方法为主,分为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科学方法论、非形式论证逻辑三大部分,以演绎逻辑为主,后二者为辅,实际上具有“通识课程”的性质,学生达万余人接受了基本的逻辑思维与方法训练。在此期间,逻辑教师还开设了“逻辑与科学方法基础”,“逻辑与论辩”等全校素质教育课。南京大学于2012年进行了“三三制”本科全面教学改革,大力加强了通识教育的力度。逻辑学首席教授课程转化为通识课“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基本授课理念不变,强化方法论视角);本课程在最近学校开展的“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中评为前30门“百层次”优质课程之一,拟争取进入即将评估的“十”层次(全校十门重点建设)课程。逻辑教师开设的其他通识类课程有:“逻辑与语言表达”、“逻辑与论辩”、“博弈论与社会科学方法”、“哲学践行”(新生研讨课)、“走近‘逻先生’:逻辑的社会功能”(DIY 课程)等。同时,我们也积极支持与帮助各院系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逻辑教育与训练活动。我们强化逻辑通识教育基于如下认识:国家强调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为逻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逻辑通识教育和逻辑思维素质教育本身,没有也不应采取单一模式,而应当充分鼓励与倡导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侧重点,充分鼓励与倡导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但这并不排除学界就大学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层面逻辑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展开全面深入研讨,以达成基本共识。南大逻辑通识教育贯穿了如下基本方针:I.应体现演绎逻辑本位和现代逻辑观念;II.应承继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传统,体现逻辑的科学方法论功能;III.应承继亚里士多德《论辩篇》传统,体现逻辑在人类日常思维和实际论辩中的作用;IV.应以培育逻辑精神和系统性反思能力为根本宗旨。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逻辑通识教育所应具备的体系与功能。当然,在逻辑通识课程教学中,还有一个如何处理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知识与方法的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现代逻辑观念指导下,在通识教育中讲授并讲好传统逻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须知,正是西方中世纪后期大学普遍开设的传统逻辑课程,奠定了后来的“赛先生”与“德先生”所体现的理性精神的基石,这在西方学界已达成了基本共识。经过数十年发展,西方学界在逻辑通识教育中并没有抛弃传统逻辑,只是在现代逻辑研究成果指导下将之讲得更为精确,作为逻辑方法与逻辑精神的“入门之径”,同时也注重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这是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的。上述方针及据此制定的教学体系,也与我们所持有的逻辑观念紧密相关。我们赞同与坚持一种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认为任何关于“求真”“讲理”的规律与方法的探求均可进入“大逻辑”视域,并视条件在通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亦坚持居于基础层级的经典演绎逻辑乃逻辑之本的认识,认为舍此就谈不上逻辑通识教育。逻辑通识课程和逻辑思维素质教育,均应把经典演绎逻辑的知识与方法的教育摆在首位,尽管在教学体系与方法上可依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我们赞同吸收“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用于逻辑通识课程和相关素质教育之中,但不赞同把“非形式逻辑”与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对立起来“另起炉灶”。这基于我们的如下认识:所谓非形式逻辑并不是与形式逻辑(演绎与归纳)处于择代或竞争关系的逻辑基本理论,而是与科学逻辑类似的一种逻辑应用理论。其所研究的应是逻辑因素在日常论证各环节的作用机理,以及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其研究诉求,是要系统把握逻辑因素在日常非形式论证以及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应用机制。非形式逻辑毕竟是“逻辑”的应用理论,不能混同于“论辩术”与“修辞术”。我们在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是:从实际论证的评估说明逻辑因素在论证中的作用机理,从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的区分说明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在实际论证中的相互作用机理,吸取非形式逻辑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阐明在实际思维与论辩中澄清概念、揭示预设、辨别谬误、驳斥诡辩等方面的途径与方法,从中表明自觉的逻辑意识和逻辑素养对于形成理性化思维方式及非形式论辩与辨谬能力的基础价值。在逻辑通识课程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澄清在学界与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错误认识:演绎逻辑只训练人们如何从已知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从而使逻辑训练成为人们循规蹈矩、维护既有信条的工具,其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非批判性思维相容,与解放思想、探求新知的批判性思维背道而驰。这种认识严重地扭曲了演绎推理的本性。演绎逻辑所揭示的演绎推理的有效-保真推出关系,其所依据的是推理的形式结构而非推理的内容;有效推理前提到结论的“形式保真性”,同时也意味着结论到前提的“形式保假性”,即基于有效演绎推理,若其推出的结论明显为假,则其前提至少一假,从而构成对前提的强力质疑。如果说批判性思维要致力于对既有思维结果的检讨与评判,那么有效演绎推理就构成其最重要的“杠杆”。演绎逻辑非但不是封闭心灵、维护教条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促进心灵开放、质疑教条的最有力的工具,是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基本“硬件”。演绎思维绝不是批判性思维和思维创新的桎梏,而是这两者的必要根基。我们认为,逻辑通识教育的结果,应凝结在学生对“逻辑精神”的体认与把握之中。我们把所谓“逻辑精神”概括为“一求四讲”(求真、讲理、讲规则、讲条件、讲系统),其核心是“讲理”,也就是“尊重合理推理与论证”。这与以“合理怀疑、合理置信”即理性反思为特征的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主流诉求是一致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入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使学生在体认中华传统文化之优长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我们逻辑思维传统薄弱的根本缺陷及其导致的反逻辑两极后果:经学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交替泛滥,这种根本的文化缺陷必须通过逻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而得以解决。以此激发学生掌握逻辑工具、树立逻辑精神的学习热情。我们在强化大学生逻辑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在探索非逻辑专业研究生的逻辑教育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除个别专业外(如数学与理工科相关专业,还可举出哲学专业的分析哲学方向、语言学中的语言逻辑方向等),我国大多数专业的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逻辑基础教育,而且40年来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软肋,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事业的命运。即使哲学系的非逻辑专业研究生教学,尽管南京大学和一些兄弟单位做了一些探索,但都未能取得大的成效。实际上,这对逻辑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鉴于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认为,逻辑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推动这一局面的改变上有所作为:一是要加强逻辑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充分体现现代逻辑的重要功能,体现各专业研究生学逻辑、用逻辑的重要价值。南大逻辑学科近来大力推动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也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一种努力。二是应乘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之机,积极推动逻辑基础知识与方法列入招生准入科目,这不但有利于本科逻辑教学的发展,而且可为研究生逻辑教育的改观打下一个新的基础。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并改进非逻辑专业研究生的逻辑教育工作。鉴于本科阶段逻辑教育薄弱甚至阙如的现实,应尽可能采取措施“亡羊补牢”;同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与需要,探索加强非逻辑专业研究生逻辑学习与训练的方式与途径,以求能够使之逐步得以改观。3.2 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如前所述,基于深厚的逻辑传统,新时期南大哲学专业教学一直重视逻辑基础的学习与训练。其中形式逻辑(普通逻辑)一直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并陆续开设现代逻辑、科学逻辑、辩证逻辑等选修课。随着我国哲学界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密切,关于逻辑教学在哲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已逐步在全国学界达成了共识。作为在这一点上起步较早的高校之一,经过多年积累,在南京大学哲学本科专业于1995年进行的课程体系全面改革中,以“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为指导思想,形成如下逻辑课程体系(该体系持续到2017年):(1)专业平台课“逻辑学导论”(郁慕镛、张建军先后主讲);(2)专业核心课程“现代逻辑基础”,进行一阶逻辑的系统学习与训练(先后担任主讲教师的有张建军、杜国平、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3)专业提高课程“哲学逻辑”,以模态逻辑讲授为主(杜国平、顿新国先后主讲),2012年以“国际化课程”建设为契机改设为中英双语教学课程(曾聘请台湾学者王文方主讲三学年);(4)专业选修课程:“归纳逻辑与决策”(潘天群主讲),“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王克喜主讲)、“当代逻辑科学前沿动态”(张建军等逻辑学科教授合开)等。我们在逻辑教学改革中主要坚持了两个基本点:一是强化逻辑基础训练。我们遵循王宪钧教授早年提出的关于逻辑基础课程“上下两篇”的思想,上篇在现代逻辑观念的指导下讲好传统逻辑,先后采用的教材是《形式逻辑纲要》(郁慕镛主编)和《逻辑学导论》(“逻辑教育家”柯匹的著名教材),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下篇则进行现代经典逻辑的系统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逻辑基本知识与方法。二是开阔学生逻辑视域。通过上述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对现代逻辑的重要功用与发展态势有所把握,形成基础逻辑、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比较完整的逻辑观。2017 开始,南大实行大类招生,第一学年人文类学科(含文、史、哲、外、新闻)不分专业授课,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为平台课(仍属逻辑学导论性质,注入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视角)。总结以前教学经验以及逻辑通识课增加的原因,二年级之后哲学专业课程调整为:(1)专业核心课程“现代逻辑”。(2)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需要开设,已设课程有“模态认识论”“形式知识论”“非形式逻辑”“公孙龙子研究”等。(3)选修通识类逻辑课程多门。我们认为,经几十年发展,哲学专业逻辑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尚需在如下方面努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与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教学的互动问题。逻辑作为工具性学科,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理应发挥重要的功用。但现在的实际状况是,目前其他哲学学科的教学中很少使用现代逻辑观念、成果与方法分析研究问题,从而难以形成有利于现代逻辑学习与训练的浓厚氛围。我们通过与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二是与数学、计算机、心理学、中文、外文等专业的逻辑教学交叉互动问题。这一点如果做好,可谓相得益彰。我们拟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从逻辑教学先进国家的经验看,若能在上述两方面真正解决问题,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的氛围能得到更大提升。3.3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1982年南大逻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先后担任硕士生导师的有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张力锋。2001年招收科学逻辑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先后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张建军、潘天群、王克喜、顿新国、张力锋。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110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其中上世纪80年代12人, 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学位50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1人(含香港留学生1人)。另有博士后出站8人,在站1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成绩获得学界充分肯定,金岳霖学术基金会2010年颁发“第五届金岳霖学术奖”,该届专门奖励改革开放以来逻辑学专业学位论文,共评出各等级优秀硕士论文奖12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4篇;其中南京大学逻辑专业获得优秀硕士论文奖5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篇。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逻辑学及相关领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我们在逻辑学专业硕士点设立之初,即支持并贯彻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思想,并逐步明确了“现代化”基本理念,将之作为研究生培育的指针。我们认为,逻辑学专业教学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将现代经典(一阶)逻辑和(狭义)模态逻辑这两大经典理论以及集合论基础理论的学习与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从事逻辑学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标志是使学生能够对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有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对基础逻辑、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有相对全面而又有所侧重的把握;第三个标志是学生能够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过学术史的把握走到当代学科前沿,能够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树的工作,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也就是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在第一方面,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首先突出强调现代逻辑基础的严整的学习与训练,这主要通过贯通一年级全年的“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现代逻辑基础)和“哲学逻辑研究”两门课程实现;其中除一阶逻辑与狭义(真势)模态逻辑的基本训练外,也努力使学生了解数理逻辑“四论”特别是公理化集合论和非经典逻辑学科群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现代逻辑功底和相对完整的现代逻辑观念。在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也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须继续强化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及集合论的学习与训练,并根据生源实际落实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其中特别强调了逻辑语义学的学习与训练。第二方面,在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培养中,我们首先通过“逻辑与哲学”(2018年更名为“逻辑、语言与认知”)、“西方逻辑史暨原著选读”和“中国逻辑史暨原著选读”课程教学,服务于这一诉求;继而,通过多门选修课程使学生更多了解“大逻辑观”视域中的逻辑学科各个分支,从而依据导师专长和学生志趣选择研究方向。为培养学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的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外文使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注重对学生搜集梳理研究资料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我们通过“当代逻辑科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尽快把握学科的“真问题”加以思考与研究;另结合各位导师研究专长开设“当代逻辑哲学专题”、“数理逻辑专题”、“哲学逻辑专题”、“科学逻辑与博弈逻辑专题研究”、“比较逻辑史”等研究性课程,课程内容依据各届学生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以利于学生研究工作的展开。第三方面,我们在研究生培育中始终强调“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前沿意识”,强调获得适应专业特点的研究能力和专题学术史把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懂得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在学术史梳理和学术探讨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把握逻辑专业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严格的分析方法。我们把“分析方法”概括为如下“32 字指针”:“澄清概念、分辨层面;清理矛盾、可能;揭示预设、辨析共识;合理推导、严格求证”。在确定研究选题后,要求学生一定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要“竭泽而渔”,全面把握;二是在导师指导下精研核心文献,以使自己的研究站到学界最新成就的制高点上,在史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学术新见,把相关研究真正推向前进。我们始终注意在研究生教学中将当代学科前沿动态、本学科学术积累与学生志趣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结合,实施个性化培养。我们也特别注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与学科长期的学术积累相结合,同时致力于学科已有成果新的解题功能的挖掘,使学生研究选题与学科积累之间既有连续性又有开拓性,注意论文间的关联与互动,从而既能发挥学术积累的整体效应,形成学科特色,又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深度交流,确保论文的质量。我们认为,考察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代化发展的程度,还有两个重要的“交流”指标:一要看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交流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发挥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二是鉴于当代逻辑学科的前沿问题中有许多跨学科交叉性研究课题,故亦应把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发挥,作为研究生培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维度。我们一直注意尽可能创造条件,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访问讲学(开设课程或短期系列讲座),举办系列学术论坛,着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近年利用“985 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项目,鼓励并组织学生申请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及国际长短期学术访问,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南京大学优良的学科条件,积极申报跨学科研究生科研项目和参加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且致力于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加强与校内相关学科(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数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在研究生培养上的合作。毋庸讳言,就南京大学乃至我国高校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总体培养现状而言,其“现代化”程度总体上仍是“初级”的。要实现高级的“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则需以全面实现逻辑研究的现代化为前提。后者的标志首先是系列研究成果真正立于国际学术之林。同时,在研究方式上也需要做根本性的转变。考察逻辑教育与研究先进国家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导向”的多学科、多视角合力攻关研究已成为当代研究的主旋律,而我们这里的学科壁垒和研究方向壁垒依然森严,这是亟待改变的。即使就国际学界现有学科建制来说,亦尚未建立起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 70 年代起所倡导的与数、理、化、天、地、生相并列的逻辑学科建制,因而也有在现有学科框架下逻辑发展的“数学方向”与“哲学方向”分工的问题:前者主要在数学专业完成,后者主要在哲学专业完成,二者在一些应用领域(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等横断科学、大科学领域)共同起作用,但二者在发展的基础需求、模式上有所不同的,因而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模式上也会有所不同,这都是需要我们在充分把握国际学界发展现状与趋向、吸取先进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加以研讨的。我们认为,面对当前学科建制中学科壁垒仍然森严的现实,可采取如下发展方略:在哲学学科、数学学科和计算机等学科分别优先发展其哲学方向、数学方向和相关学科应用方向,从而获得各学科认同;同时通过各种跨学科平台加强各方向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着力加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平台建设取得了许多可喜进展,积累了成功经验。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正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建设经验,继续努力打造这样的平台。3.4 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与传播鉴于逻辑的学科性质及其重要功用,逻辑事业的发展需要走向社会,在社会服务中发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如果我们认识到,建设以“赛先生”和“德先生”为标志的现代化国家,使社会得到理性化和谐发展,没有“逻先生”做根基与支柱是不可能的,那么,逻辑教育就不能限于高等学校,而必须着力推进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逻辑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所在。因此,南大哲学系逻辑学科一直把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逻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逻辑学会工作和推进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与传播工作两个方面。就我国国情而言,逻辑学会不仅是学术团体,而且是推进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的重要平台。南大逻辑学科教师在建设与发展中国逻辑学会和江苏省逻辑学会的工作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1)南大哲学系不仅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之初即承办了中国逻辑学会主持的“数理逻辑教师进修班”,而且一直积极参加中国逻辑学会及其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多层次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2)鉴于逻辑学科缺少发表园地,1984年主持江苏省逻辑学会创办的《逻辑科学》期刊(内部发行)。该刊发行至1991年共出刊42期,作为当时唯一的逻辑专业学术期刊,发表了全国学者大量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许多教学研究经验交流,在我国逻辑教育与传播史上起了重要作用。(3)2006年承办中国逻辑学会与江苏省逻辑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与学术会议”(首届于2002年在台湾大学举办),这是在中国大陆举办的第一次两岸四地逻辑学术交流大会,被学界誉为“中国逻辑发展史上的空前盛会”,有力推动了中华逻辑事业的发展及两岸四地逻辑交流的兴盛,同时也积极促成了两岸逻辑大会保持逻辑教学经验交流的良好传统。此会迄今已在两岸及香港举办至八届,南大逻辑学科都是积极推动者与参与者。(4)把省市逻辑学会办成推进多层次逻辑教育与传播的重要阵地。自1980年主持创建江苏省逻辑学会以来,南大逻辑学科一直在引领学会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办会方针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弘扬江苏省逻辑发展的厚重传统,注重省市两级学会的建设,利用各种条件指导与帮助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团体逻辑教育和普及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主办的“逻辑应用系列论坛”影响广泛,在江苏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功能。江苏省逻辑学会也因此于201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联系统先进学会。在推进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与传播工作方面,南大哲学系逻辑学科团队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推进我国大学生逻辑教育工作。除了前述南大本身的逻辑教学的影响效应,我们也积极参加了“马工程”逻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张建军被聘为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杜国平、王克喜、顿新国被聘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吸收国际逻辑学教育的它山之石,我们翻译出版了在国际上发行量最大的大学逻辑基础教材——柯匹著《逻辑学导论》作为“国外经典哲学教材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出版第11版译本,2014年出版第13版译本,两版共重印20余次;继而我们又主持翻译了国际发行量最大的现代逻辑基础教材——卡哈尼著《逻辑与哲学:现代逻辑导论》,同样列入“国外经典哲学教材丛书”于2016年推出,以作为推进国内现代逻辑基础教学的参考;我们致力于总结南大逻辑教学改革的经验,在全国和海峡两岸逻辑大会上做多次大会交流,均取得预期效应。(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逻辑学主考工作及其他助学工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逻辑学科目是发挥逻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前期逻辑学科教师都积极参加了相关助学辅导工作。2005年南大接手全国“普通逻辑”自学考试主考单位之后,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主考教师,杜国平、王克喜、王义、顿新国、张力锋等先后参与命题工作。我们认真研究了以往命题中的经验积累,特别在适应自学考试特点的“适度”性的把握上做了反复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杜国平主编的新编《普通逻辑》自考教材受到考生欢迎,该书也被评为中国逻辑学会优秀科普成果奖。近年来,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类专业学位考试相继列入了逻辑分析型试题,这是推进全社会学逻辑、用逻辑之风尚的难得机会。故本学科支持多位老师参与了相关命题或辅导工作,并积极推动了有关工作的改进与发展。(3)支持基础教育中的逻辑教育工作。加强基础教育中逻辑思维训练,是推进社会理性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这种认识,2004年我们抓住教育部新课改契机投标高中实验选修教材《科学思维常识》(张建军、王习胜主编)。中标后又根据教育部专家委员会要求数易其稿,在2005年投入使用。至今已出5版共35次印刷。在2017 年颁布的新课标中,这门课程改名为《逻辑与思维》并被列为“选择性必选”课程,标志着我国中学逻辑教育走进了新的阶段。我们还积极参加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举办的多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支持和推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并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在我们主持的江苏省逻辑学会有关活动中也一直关注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效。经过多年发展,逻辑在基础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步形成为社会共识,全社会学逻辑用逻辑的热情不断高涨,我们将秉持南大逻辑学科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继续为此不懈努力。编辑 | 刘雨轩

内热溲膏

特辑|2020,南哲人来啦!

WELCOME TO 20202020年,恰逢南哲建系100周年。来看看南哲师生对新的一年都有什么期许吧!2020,南哲人来啦!PART 1 - 师长寄语 系主任 王恒老师新年来临,衷心祝愿南京大学哲学系全体师生员工、历届系友、所有的南哲人,吉祥如意!健康幸福!2020年对于南哲人是一个喜庆的年份,南京大学哲学系迎来百年华诞。承继三江师范学堂、1914年创办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0年建成文理科,下设哲学系在内的八个系,文理科主任刘伯明兼任哲学系主任。之后历经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众多的学术大师在此执教,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见证并参与了国家民族的伟大变迁。今年,我们将举办百年系庆。真诚欢迎历届系友回到母校母系,参加庆典,回顾过往,畅叙情谊,交流思想,探究学术,展望未来,共创历史佳话。系党委书记 周爱群老师2020年啦~祝愿哲学系的每一位师生、系友:吃嘛嘛香,不发胖,更健康!善于爬坡过坎,结果都顺利!有臭味相投的好朋友,分担烦恼、分享快乐!2020年,南哲建系100周年的美好一年,每一位南哲人都健康!顺利!有进步!有成绩!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 林德宏老师又一个新年来到了——2020年。时间的每一秒都是新的,每一天,每一年,也都是新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也是。我也是。我黑发早已变成白发,也算是旧貌换新颜,不妨自认为有了新风采。动作已日趋缓慢,但心里流淌的还是新的血液。衣食起居,按部就班,但不断提醒自己,老也可出新,要思想常新,快乐常新,每天都有新的期盼。盼望读新书,学到新知识。旧书也可长读长新,旧的知识也可有新的理解。盼望遇到新问题,引发新想法。老问题也可有新解。祖国有新面貌,新气象,我们也应有新生活,新成绩。新,即生命。新,不能靠等待和赠予,要自己发现,自己创造。创新是生命的真谛。行行要创新,人人能创新,年年都创新。我们每天都有新鲜的生命。这是我1985年画的,看起来还有点新。推出旧画,盼能给你带来一个新的微笑。这也是一种推陈出新吧。本科生辅导员 白瑞老师岁末年初,总是不免回望过去、期盼未来,2019年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在这一年中有悲伤更有快乐,有踌躇更有坚定,有失去更有收获,有遗憾更有幸运,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丰富的生活。新的一年已经张开双臂拥抱大家,希望同学们不追悔已经过去的日子,而是期待还未到来的时光,学业精进,生活可爱!也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事事顺意!2020新年快乐,相信一切美好正在发生!硕士生辅导员 郭明姬老师祝愿敬爱的师长们,新的一年健康幸福,事业顺遂。祝福亲爱的我南小朋友们,新的一年学业进步,心想事成。作为南哲的研究生辅导员,哈哈,尤为期待我们的研究生大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低年级的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中年级的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高年级的把规划铺得再长远一些。愿你们今朝努力,来日欣喜;愿你们旦夕前行,不负韶华!中国哲学专业助理研究员、博士生辅导员 邵佳德老师南京大学及其前身有着悠久的哲学及宗教学研究传统,历史上大师辈出、成果丰硕。建国后,1977年南京大学恢复哲学系,2000年成立宗教学系,迄今为止,是一代代南哲人的精神家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一年的开始也是南哲新百年的开始,祝愿南哲百尺竿头、永为南国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副教授、外籍教师Kaan KangalFor the New Year, I wish students, colleagues and friends strength at work, happiness for their families and beloved ones, and courage for their ambitions.外国哲学专业助理研究员 刘鑫老师大家好,我是刘鑫,2019年9月中旬正式入职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来到这里之后,我有不少前所未有的体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带给我的惊喜和感动。说三件最近发生的事情吧:12月29日夜,一个学生突然发来微信让我出去看星星,说那晚的星空特别美;得知我所在的位置看不到之后,她就打字告诉我星空如何耀眼。——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加反思就愈会感到敬仰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一个学生在大四毕业之际,还能仰望星空,我很欣慰,说明这里保护了她的天真,敬仰和敬畏。12月30日晨,一个学生图文并茂地告诉我:老师,我看到了太阳光,善的理念——我开心的不仅是柏拉图的‘太阳喻’没有白学,更在于她对于光明和善的渴望。12月31日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个学生上来满脸笑容的抱住我,当我跟她解释因为生病不能发声,她瞬间泪奔,我只能无言的安慰她——多年来,我始终认同洪堡的大学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他人有理解,有尊重,有同情,有帮助。无论是学问还是做人,这半年间学生给我了莫大的感动和震撼,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我以我的方式默默记录着。各位我认识不认识的同学们,我很荣幸认识你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让你们在校其间感受到温暖,离开之时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祝大家新年快乐,喜乐安康!PART 2 - 同学心愿18级本科生贰拾一:来来往往,廿廿不忘,与智同行,回声绕梁,祝哲学系的所有老师同学们新的一年:一帆风顺顺心意,小康到临临万窗! 梅與櫻:热闹是我的。我有欧哲史伦理学和马哲复习。而你们什么都没有。新年快乐~夕雨:吹雪点梅开,把酒流光醉。莫道芳华去不回,翘首春江水。游龙舞雩:流年花渐落,青丝未成霜虽是笼中雀,可见天上月故人入我梦,追忆清如烟世事似荒诞,不扰自觉人看过纸中天地、笔下春秋本道无需有希望,仍有一句人间值得,可善待之2020,光阴之旅,可常念:世道可负我,我不负世道,自有时来天地皆同力。愿你心如花木,向阳而生,四季如春“遇事不决,可问春风”噗嗤:祝各位都能趋向自己的‘隐徳来希’!pulu:那就祝老师科研顺利,硕博发文顺利,本科考试顺利 16、17级本科生17-周易参同契:希望2020能和南哲遇到的他继续在一起 17-真值表:希望亲眼见证南哲百年,希望祖国丰饶富强,希望新的一年老师手下留情多给点同情分17-谁的辩证法:希望明年依然可以无忧无虑快乐搞哲。16-八斗:希望自己新的一年可以学业上更加精进,生活一切顺利,情感生活不留遗憾,朋友家人幸福安康。16-沉迷猫片的某只喵:新的一年,将迎来百年南哲,我愿自己从南哲的本科生顺利成长为研究生,期待阅读更多好书,进一步明确思索探寻之路;愿我所关心的人和事物都越来越好!输18、19级硕士生19-8-502:8-502祝南哲百岁不老,青春常在;愿南哲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19-一九七:寒假作业太难了;我一定要征服它!18硕:许愿年年都有头发可以脱许愿易老师年年都有论文写许愿写论文度数不加深许愿大家都平平安安,开开心心o(≧v≦)o 整理 / 刘雨轩、杨铭燕编辑 / 张雨婷

赫克托

毕业季|“南”说再见(二)

“南”说再见(二)02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风里的鼓楼,火里的凤凰,激扬文字的昨天,你是一支美丽的歌谣唱了许多遍,灯下的背影,清晨的书声,青春不老的容颜。毕业快乐啊,亲爱的学长学姐们。记得南大,故事开始的地方;离别横幅,随风飘扬;回望一起走过的时光,相顾无言,惟愿一生有你,亲爱的南哲,后会有期。奋斗的青春总是留有遗憾,但遗憾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是谁的鼻子酸了,是谁模糊了眼眶,不愿说出口的毕业季终究还是会来“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铭记日晷刻下的精彩,许诺拼搏是最坚强的离开。那片紫光从此存胸怀,向你约定把我的眼泪变成星海。我要成为你的骄傲,我要拥抱新的生活。你永远激励着我,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无论一帆风顺,还是面对险阻,我们都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南大人,以后无论身处何时,人在何方,南大都将成为我们一生的骄傲。再见,南大。愿我归来,已经长成让你骄傲的模样。2019届哲学系本科毕业生合影2019届哲学系硕士毕业生合影2019届哲学系博士毕业生合影文|乔卉楠美编|宣传部内容来源| 南大哲学系研究生会

道人不闻

南哲新闻|南京大学哲学系2020年度 “经典与前沿”暑期夏令营快览

7月16日7月16日上午,开营仪式在线上如期举行,系副主任孙乐强教授主持仪式,系主任王恒教授致辞。王主任对于同学们因疫情防控无法亲临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感到非常遗憾,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风貌,并讲述了南京大学的悠久历史。紧接着,王主任向同学们介绍了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渊源。南京大学哲学系前身为中央大学哲学系,创立于1920年;另一源头为民国时期另一哲学重镇金陵大学哲学系。在数十年的成长与发展中,刘伯明、汤用彤、宗白华、唐君毅、牟宗三等哲学大师及众多知名学者,都曾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以首任系主任刘伯明先生提出的“唯真是求”为系训,一代代南哲人在求真求实的学风下成长,磨砺出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朴茂的人格品性。我系教师胡福明先生在1978年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历史性重大影响,并直接成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优良的学术传统与求真求实的学风传承至今,共同塑造出南哲浓厚的学术氛围。最后,王主任表示,在百年校庆来临之际,期待更多优秀的同学加入南哲,传承南哲精神,书写未来新的篇章。接下来,为增进同学们对哲学系研究生整体状况的了解,研究生教务员刘瑶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哲学系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辅导员郭明姬老师介绍了哲学系研究生奖助体系与就业情况,数位优秀的研究生学长学姐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了在南哲学习与生活的点滴。16日下午,张异宾教授以“现代性文本学及其超越”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张老师指出,不同于本科阶段以知识性积累为主的学习方式,研究生阶段更强调完整的方法论训练,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打开一个文本,与哲学家发生遭遇。我们有可能经由一种方法论,从而透过文本、回到哲学家的原初语境吗?作者与文本总是一致的吗?文本本身所呈现的是哲学家真实的思想状态吗?张老师以现代文本学的发展为线索,以马克思、列宁、福柯、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文本为例,对公开发表文献、手稿与书信、笔记、拟文本、表演性文本、表现性文本、秘密文献等不同的文本类型及其特征展开阐述,串联起对于人文学科阅读方法的反思与探究。关于阅读,张老师进一步提示大家,哲学研究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是所有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突破人为划定的专业界限,在阅读中打开更广阔的学术视域。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深受启发,提出自己在学术阅读中的困惑,张异宾教授一一解答了同学的问题,师生间进行了热烈的交流。7月17日7月17日上午9时,线上师生志业交流会举行。来自哲学系各个二级学科的八位老师就本学科特色、学科历史、研究方向与成就等内容与营员们进行了介绍与分享。刘怀玉教授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进行了介绍。我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全国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当代中国,马哲学科覆盖领域广泛、积淀厚重;学科主要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孙伯鍨先生、刘林元先生、张异宾教授等皆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在学生培养方面,马哲学科的目标在于为中国哲学界培养新生力量,始终鼓励研究生同学参与学术研究工作,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机制把握学术前沿热点。李承贵教授代表中国哲学学科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我系中哲学科的过去是厚重且非凡的:民国时期大家辈出,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等先生皆是当下中哲研究者无法绕开的思想巨擘。中哲学科的当下也是蓬勃发展的:以赖永海先生为学科带头人,我们的学术队伍共有9位老师。学科研究以佛学为核心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也是中哲学科的研究特色。殷曼楟教授代表东方哲学与宗教学科进行了介绍。本专业提出了立足于本土性的文化观:从本土性到东方性再到世界性,通过交叉学科的视野与方法,以期清楚地认识自身与世界。本专业的研究特色之一是洪修平教授主持的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该团队与比利时根特大学以及俄罗斯、越南等地的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交流。另一特色是徐新教授带领的犹太和以色列研究:其主要方向为典籍与历史文化研究;在文化碰撞与文化认同这一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十分关注现实。本专业也涉及儒教与东方学哲学研究、印度佛教研究、东亚道教研究等方向。王恒教授代表外国哲学学科进行了介绍。我系的外国哲学团队小而精,顾肃老师主攻政治哲学;王恒老师主攻现象学和法国哲学;张荣老师主攻中世纪哲学和德国近现代哲学;胡星铭老师主攻分析哲学,研究聚焦在知识论、伦理学以及分析的中国哲学等领域;刘鑫老师主攻古希腊哲学。王老师表示,外国哲学学科期待着更多新鲜血液的涌入。顿新国教授对逻辑学专业进行了介绍。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对于人类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逻辑哲学,逻辑史,非形式论证与语言逻辑,逻辑与认知科学及人工智能的交互,逻辑与科学方法论,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等。在学术兼职、科研项目、获奖情况、论文发表等方面,南哲逻辑学专业均在国内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张晓东教授代表伦理学学科进行简要的介绍。张老师指出伦理学这门学科无论是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非常重要。南哲的伦理学团队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传承渊源。现有的伦理学团队十分敬业,研究方向多元。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等领域均有涉足。杨维中教授代表宗教学学科进行了介绍。从宗教学学科创设的历史来看,它与中国哲学、东方哲学与宗教这两个专业方向都是汇通的,因而从广义的宗教学学科来说,南哲的宗教研究以佛教研究和犹太研究为特色。此外,宗教学学科还有着中国民间宗教与思想研究以及无神论研究的传统,如王友三先生、徐小跃教授、陈林副教授都是这一方向的代表。杨老师接着介绍了宗教学学科独特的培养路径:以哲学思想带动历史与文献学研究,以思想为核心,以历史与文献为两翼。因循着这一方法,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子。戴建平副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南大科哲注重理论前沿的研究,追踪并参与海内外科学哲学最前沿的研究,如一般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实践哲学、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等等。另一方面也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运用科学技术哲学方法论来分析现实问题。下午2 : 30开展了线上中青年教师交流会,张力锋教授、方蔚林教授、蓝江教授、殷曼楟教授、刘鹏副教授、尚荣副教授、胡永辉副教授、韩玉胜副教授、刘鑫博士、代玉民博士参与了交流会,交流会由孙乐强教授主持,各位老师对同学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文献阅读方法、培养计划以及外语学习等方面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专业解答。各专业教师与营员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营员们就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了畅所欲言的提问,如研究生期间是否能够开始拉丁语、希腊语学习,哲学的研究方法;各位教师就自己的方向做出了切实而精彩的回答。7月18日7月18日19:00,孙乐强老师主持闭营仪式。孙老师祝愿大家学有所成,勇攀哲学思维的高峰。他引用孙正聿老师的话送给同学们:“哲学不是宗教,但它也能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它也能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但它也能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伦理,但它也能教人以向善。”哲学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但聆听这音乐的不是耳朵,而是心灵。最后,孙乐强老师宣布,南京大学哲学系2020年度“经典与前沿”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正式闭幕,希望大家有缘再见。文稿 | 丛艺伟 唐铱涵 张雨婷 编辑 | 肖越文

向北

南哲毕业季|研究生毕业代表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田笑楠,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进行发言。首先,请先允许我代表哲学系2020届全体毕业生再次向长期以来关心、教育和帮助过我们的各位领导、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回首求学南哲的时光,走进这里的那一刻,就让我充满惊喜和憧憬,曾经那些在书本里读到的老师们,现在面对面地为你讲课为你答疑,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身边还迎来了一群优秀的可爱同学们,从青涩到成熟,大家从天南地北汇聚,一同经历了美好的青春年华。三年场景在脑海中一一历数,从最初的将军山素拓,恩玲的迎新晚会,暑期的国学班,每年的世界哲学日,再到最近的毕业论文的洗礼,思绪万千,都是我们历久弥新的回忆。大家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却要各奔东西。今年的毕业季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我们终能一同赴约。大家也曾笑侃自己是近些年最难的毕业生,经历了最短的毕业季。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大家没法盛大相会,也可能没法相邀一场临行前的班级聚餐。但是,疫情有多么的肆虐无情,今天的典礼就有多么的来之不易。在此,请允许我再次代表哲学系2020届全体毕业生向院系以及毕业典礼的工作人员说一声,谢谢!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仲夏再次相遇,当面话一句珍重。我知道,大家还想约在春天里去告别北大楼,再吸一次桂花香,再踏一次金陵雪,再听一次南大的新年音乐会,再经历一次校庆现场奔走的520。平日断裂处的历史显现,让我们的毕业季注定不凡。疫情反射出世界的不同模样,三年的哲学学习也让我们能够持有一份更加成熟的人生视角。没有谁可以被偏见和身份概括,没有哪种病毒可以被傲慢和教条治愈,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世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提供了珍贵的抗疫经验。现在那些灿若星河的名字,也曾怀着同样心绪告别校园,在万千选择中放弃了外人眼中的最优解,走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如今奋斗在抗疫的第一线。愿我们一同把今夏的遗憾,都化作坚毅前行的勇气;感恩身边英雄的无私付出,愿大家带上这份不一样的毕业祝福,不负青春,逐梦前行。再见了,相互嫌弃的老同学!再见了,我们的授业恩师,希望不要记起我们回答不出问题的青葱场景!再见了,亲爱的、可爱的南哲!但实际上,大家都会在远方以另一种形式来想念您,而我也将继续以另一个身份,留在这里,来继续我与南哲的未来。大家不用感伤,我会以自己的方式来为大家转播“我南”的点点滴滴,五食堂的砂锅、清真的拉面、迎新晚会的节目,老师们的课堂,这些都和你永远有关,这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等你随时回来!所以,不说再见,但请保重身体,感谢师恩,感谢母系,翻开世界的下一页,我们更高处见!谢谢大家!供稿/田笑楠 编辑/王雨馨

法眼

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公告(一)

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公告(一)百年沧桑,砥砺奋进,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南京大学哲学系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坚持“惟真是求”的学风,吸引聚集、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爱智贤人和栋梁之才。在此,我们谨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南京大学哲学系建设发展的海内外系友、各界贤达致以诚挚谢意和崇高敬意!目前,“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筹备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我们热切期盼海内外系友提供讲义笔记、照片等相关实物资料及相关信息资讯等,协力共建南京大学哲学系系史馆。我系拟定于2020年9月起举办系列活动,并于10月18日在南京举办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百年庆典。恭请大家继续关注支持庆典的筹备工作。特此公告,敬祈周知。南京大学哲学系2020年5月11日附:系庆筹备工作联系人:李跃华老师电话:025-89683392邮箱:yuehuali@nju.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