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昆山校地合作持续升温,今年预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200项!梁祝恨

昆山校地合作持续升温,今年预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200项!

今年以来,昆山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升温。从相关部门获悉,今年昆山市预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200项,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40项,新建合作平台载体5个以上。3月31日,位于陆家镇的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沈学础院士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共建院士工作站,为太阳能光伏支架跟踪系统及软硬部件提供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安全性能、整机性能检测和产品开发验证。不仅是陆家镇,连日来,昆山市各区镇主动走出去,再度掀起产学研合作热潮。3月14日,石墨烯轻量化研究院、西班牙长三角技术转移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昆山开发区技术转移分中心、昆山工研院夸克工业控制与物联网研究院等13个校地企重大创新平台揭牌。3月20日,昆山高新区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建设研究中心与生产基地一体的液态金属项目,创新成果将应用于空天设备热管理、电子产品热管理、高性能光电器件热管理等领域。3月24日,诺克汽车、正工模具等企业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通了花桥与上海高校协同创新的“高速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一批创新成果迅速“发酵”。在日前公布的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中,南京大学、南大昆山创新研究院与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高效低成本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企业的‘产用’正在与院所的‘学研’深度融合。”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两年,昆山市累计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767场,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302项。深化产学研合作,是汇聚创新资源的源头活水。今年,我市将立足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功能性平台;更好发挥工研院技术转移核心平台作用,加大与国内知名高校、“国字号”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力争在成建制引进科研院所方面取得突破。

采菽

昆山高新区2个项目分获省科学技术奖一、三等奖

近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名单,由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参与的“高效低成本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由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顺序式波长色散X荧光光谱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奖项目和企业数量全市第一。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4月,是南京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昆山基地。2012年,被列入“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重大创新载体项目”,获得资助建设。设有院士工作站、国家双创领军人才工作站、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基地、南京大学学生创业就业基地等人才平台。研究院目前共承担72项纵横向科技项目,总经费资助达到9190万元。累计申请专利174项,累计授权102项,其中发明授权34项。已成功孵化、培育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目前我国氢能的开发与利用基础薄弱,核心材料长期依赖进口,技术标准、检测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实施“高效低成本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及应用”项目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制氢材料与装备原始创新,首次实现户外高效稳定太阳能分解天然海水制氢的技术突破;该项目攻克燃料电池低铂催化剂和膜电极制造技术“卡脖子”难题,使我国燃料电池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推动了燃料电池产品认证规则的制定,建成首个国家级燃料电池检测服务平台,填补该领域空白。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下设8个全资子公司及4个控股子公司,是分析测试仪器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是X荧光光谱分析行业的国内龙头企业。公司核心产品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拥有的核心技术、产品种类、产品性能及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均名列前茅。公司目前主持参与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共计97项,拥有各项专利470项,其中发明专利98项。顺序式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波谱仪器结构复杂,技术开发难度大,价格昂贵,以往只能依赖进口。“顺序式波长色散X荧光光谱仪”是一种重要的科研仪器,具有元素分析精度高,检测速度快,制样方法简单,能主、次、痕量多元素同时测定,广泛应用于环保、科研和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项目申请国内专利33项,授权25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完成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8项,企业标准8项。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国内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将带动我国环保、材料、玻璃、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下阶段,昆山高新区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着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向南方

87岁院士为科技成果转化鼓与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剑平)11月24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地区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集训营”上最大的亮点是,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龚昌德亲自吆喝和促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龚院士长期从事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的研究,是我国学术思想活跃和有影响力的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在超导理论、低维物理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领域,都有若干富于创新精神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和重视。龚院士在主旨报告中说,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主要以引进成套设备和培训工人生产为主,在改进生产工艺方面做得不是太好,自己企业主导提出的创新就更少。产学研之间的合作虽“各就各位”,但各方之间仍缺少一种高效的链接。“集训营”“小班化”的产学研对接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这次科技成果转化“集训营”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指导,嘉兴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龚昌德院士领衔团队参加。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4名专家学者,与长三角地区新材料行业、企业64名老总或技术总监,进行两天“沉浸”式、全方位“一对一”对接。嘉兴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吴根军介绍,前期通过该市科协系统的认真排摸和仔细甄别,此次“集训营”共汇集新材料科技成果53项,企业需求47项,主要目标任务是解决一批制约全市新材料产业升级的技术难题,努力促成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浙江丰林染整有限公司是一家沙发面料供应商,迫切希望通过提升中水回用率,实现绿色生产。“集训营”上,浙江师范大学的多通道废水回用技术,吸引了企业总经理王自元的“目光”。“现在回用率达到50%以上,多渠道废水回用技术非常适合企业。”王自元希望通过此次对接,使企业的中水回用率再提升25个百分点。设在平湖的浙江华庆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嘉兴市科协牵线搭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院士“结对”,并组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现在,双方共同研发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技术,在甘肃的微生物尾菜处理项目,每天处理能力达到2000吨,希望携手更多的专家学者,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经过前期的充分对接和现场交流,本期科技成果转化“集训营”期间,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丰林染整有限公司等5家校企现场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约。另有6家校(院)企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图为: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昌德吆喝和促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剑平 摄)图二、图三: 龚昌德院士与参加“集训营”的企业“一对一”和“小班化”对接、交流。(刘大明 供图)(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白与黑

探索·收获!《自然》聚焦南京大学邹志刚院士团队

昨日小南推文美美美美美!最是那一抹“南大紫”的邂逅......探索·收获!化学化工学院蒋锡群课题组提出克服肿瘤光动力治疗乏氧问题的新方法近日,Nature主刊出版“聚焦中国清洁能源”(Spotlight in Clean Energy in China)特刊,重点展示了我国在降低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特刊以“运筹帷幄,‘加油’未来”(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为题,重点报道了中科院院士邹志刚带领的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团队在清洁能源制氢、氢能高效利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进展。《自然》报道邹志刚院士团队在近期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时,特别提到,在“能源资源方面,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已成为当前国际国内重大前沿科学探索之一,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和技术、抢占世界新能源领域的至高点、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低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秉承“开发清洁能源,创造绿色未来”的理念,邹志刚院士带领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积极发挥在光催化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以及光电功能材料研究方面的优势,承担重大的科研任务,促进原创性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高科技成果。完成了太阳能-氢能转换从“0”到“1”的技术突破,实现了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部件的全面国产化,突破了新型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大面积最高效率的制造与认证。创建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致力于高效氢能利用、下一代太阳能电池、资源化利用与环境净化以及智能市政等多研发中试平台的构建。建立了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检测检验中心,是目前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首家具有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测试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检测平台。《自然》报道邹志刚院士团队邹志刚院士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催化还原CO2研究,并率先实现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将CO2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甲烷等碳氢化合物。基于这些成果,邹志刚与中国航天集团强强联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实现密闭空间的废弃资源原位再生,大大降低载人空间站、载人深空飞船的物资供应需求。而且可利用火星等大气环境中丰富的二氧化碳和水原位资源生产氧气和燃料,实现人类在其它行星的地外生存,支撑可承受、可持续的载人深空探索任务。该成果将有力支撑载人航天发展,并期待在未来载人深空探索发挥重要作用。团队负责人邹志刚现任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与环境材料的设计理论、核心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原创性的成果。在一流国际期刊发表SCI科学论文660余篇,他引30000余次,连续6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连续2年获评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称号。获中国发明专利90余项、美国专利1项、日本专利2项,50余项发明专利已成功进行产业化转化,技术转让费达1亿6千万元。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大学特别奖,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据悉,Nature聚焦专栏是自然出版集团展示科研领域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平台,向全球科研工作者、高科技产业从业者展示城市形象、院校科研成果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其纸质刊和网络版同步发行,并在Nature.com,Naturejobs.com,NatureAsia.com,NatureChina.com等平台同时发布。附:Nature报道正文网页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0-00339-x扫码访问南京大学新闻网,开启更多精彩~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责编:丁丁点关注、点在看,谢谢您的陪伴。尊重原创,从我做起,如需转发转载,请联系南小微噢。引用请注明出处,请勿做任何形式的删改噢。【来源:南京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优木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落户高新区

3月16日,南京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宁签署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双方将在促进本科教育、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办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为苏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名城’建设要依托‘名校’,‘名校’发展也离不开‘名城’,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必将起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在讲话中表示。他希望合作双方以此次协议签约为新起点,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多重叠加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人才优势,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层次,瞄准新兴前沿方向,为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新引擎、增添新动力。“南京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启苏州校区建设,是南京大学调整发展布局、拓展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也是南京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江苏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在讲话中指出,南京大学将以今天正式签约为新的起点,认真履行签约内容,切实承担协议责任,特别是抓紧成立苏州校区建设领导班子,扎实做好苏州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切实推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成为苏州文化教育的闪亮名片、城校合作的时代标杆。“南京大学面对开放、复杂、竞争的环境,迫切需要在开放办学、区域互动中谋求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为高等教育从‘象牙塔式’办学走向协同式、互动式办学贡献‘南大智慧’”,吕建在讲话中表示,学校正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与区域国家创新发展主动关联、同向发力、正向聚合,着力构建内外互动、智慧关联的新格局,努力实现“双一流”建设与省市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虎丘区委书记、区长吴新明对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全面战略合作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介绍。据了解,为加快落实合作项目,南京大学与苏州市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将以协议签订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工作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吕建与李亚平代表双方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在苏州设立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采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产业发展”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一个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新型特色研究生院、一流的国际学院和一批一流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为一体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拟选址在苏州高新区,总体规划面积约2000亩。——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整体搬迁至苏州高新区,将在现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苏州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在2021年9月开始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第一批招生。——新校区将积极联合国际名校,引进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在若干专业开展本科生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多种形式国际化人才培养。——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西区)将在新校区落成,成为苏州地区人才培养的新高地。研究生院将聚焦信息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环境、地球资源等高精尖领域的研究生培养。研究生院还将与苏州产业人力资源充分融合扩大导师队伍,创新融合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并探索与国外大学实现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在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苏州总院的统一规划、领导下,建设一批一流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与产业化,促进苏州产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重点开展信息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能源、光电技术、生态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领域的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企业引进与孵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大学将和英国KCL教育集团等世界一流大学在浦口校区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汇聚国际一流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共建新的国际化增长极,助力南京江北新区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南京大学与苏州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校地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吕建表示。苏州一直是南京大学最重要的生源基地,南大每年录取的苏州学生人数都超过江苏本科生录取总数的12%。2003年成立的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异地研究生院,已连续招收13届学生,是苏州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苏州也是南京大学校友创新创业的乐土,每年都有大量的南大校友落户苏州创新创业。南京大学还与苏州市各级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了若干合作平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在苏州成立的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打造了国内首家、目前唯一具备燃料电池产品国家级检测资质的实验室。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所孕育的科研成果荣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南京大学继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后再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新突破。由南京大学的科学家发起并主导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首个卓越研究中心也将落户苏州。仪式由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主持。出席仪式的还有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侃桢,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翔,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俞杏楠,苏州市副市长曹后灵,苏州市政府秘书长周伟,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薛海林,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鸿健,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王志林、邹亚军、王振林、张峻峰等以及南京大学相关单位负责人、苏州地区校地合作平台代表以及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的代表。(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道之过也

昆山高新区打造“最强大脑”集聚区

在9月20日举行的江苏昆山高新区首场“高质量发展科创沙龙”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走上讲台,瞄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怎样突破困局,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支招”。“高质量发展科创沙龙”告一段落,院士、专家与昆山高新区的合作还在持续深化,凝聚起科创之城的“最强大脑”。截至目前,昆山高新区引育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54名,阎锡蕴、周成虎等10个院士项目落户。更重要的是,从“产业集聚人才”到“人才引领产业”,昆山高新区正将院士集聚优势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胜势。院士经济提升“含新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带着项目来到昆山高新区,仅用半个小时就办好股权变更手续,加入并领衔阿米华晟公司。但凡人才,最大的愿望是有所成就,这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去年1月,以阎锡蕴院士为“头雁”的昆山新蕴达科技有限公司在昆山高新区注册成立,从事铁蛋白纳米药物载体相关药物的研发及生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我与昆山的结缘始于2017年。”阎锡蕴说,特别是了解到昆山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运用和产业化发展,“十年磨一剑”,从零开始打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这让她深受触动。很快,他们便决定来昆山高新区创业,圆自己的一个梦想。选择在昆山高新区投资创业,阎锡蕴看上的是昆山“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更让她感到惊讶的是,生物医药产业园引进张礼和院士、陈新滋院士,以及梁子才教授、盛泽林博士等10名国家级人才,承担2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张礼和院士认为,推动“最强大脑”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把科研进展高水平转化为规模化的产业优势,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大家在昆山共同做的事情。引来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撑起一片产业,院士经济为昆山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昆山高新区通过放大“院士效应”,吸引瑞博生物、泽璟制药等8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扎根,推动形成小核酸、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服务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100多个新药品种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院士来了,带动产业“含新量”不断跃升。江苏省科技厅最新公布的全省50家高新区(含国家级、省级)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排名中,昆山高新区名列第七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60.6%、63.6%,分别高于昆山全市16个和15.5个百分点。用好“高端智囊”,扩大人才科创“半径”前不久,一场特殊的“相亲会”在昆山工研院举行。来自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新材料领域的院士、专家,与15家企业面对面开展交流,重点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协同创新是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途径,旨在引导企业“少走弯路”。昆山捷安特轻合金有限公司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金属合金物理技术研究所合作,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还使镁合金材料变得更硬更轻。据昆山捷安特轻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季冰介绍,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企业聘请了多位院士专家做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在技术创新上有了很大突破。场内,企业与院士“攀亲”,推动科技成果从“象牙塔”走进“生产线”;场外,昆山高新区通过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扩大人才科创“半径”。今年9月9日,来自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的9位院士齐聚昆山高新区,共同见证“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启动,该研究院将通过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行动,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科学院与昆山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科技合作联系。昆山高新区借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高端“智囊团”、广泛“朋友圈”,同时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对接昆山“祖冲之自主可控攻关计划”,重点落实“卡脖子”技术需求16个。思路清则行稳致远,重点明则事半功倍。昆山高新区搭台引来智力资源为企业“把脉”,以产业化思维推进科技创新,“前端”与大院大所无缝对接、“中间”面向全球开展技术攻关、“后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昆山高新区已柔性引进张礼和、金亚秋等院士,成为企业的“常驻专家”。让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加快“才富”转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昆山高新区早已深刻意识到院士、专家专业知识精湛、学术造诣深厚,科学视角宽广、国际视野开阔,对世界科技前沿有着深刻了解,对未来发展趋势有着敏锐判断。而如何将“院士才富”转化为“发展财富”“社会财富”,昆山高新区一直在探索。“政产学研平台建在地方,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服务产业。”正如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院长邹志刚所说,借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和科研实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各地推进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如何让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依托南京大学在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昆山的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为主导,开展技术转移、协同开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了多主题、跨专业、开放式、立体化的综合研发格局。“原始创新成果,只有成功转化为变革性技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邹志刚看来,“产业化”是他们与昆山高新区共同的追求,而且两者配合得愈加默契。9月12日,位于南京大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的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公司揭牌,校地企三方合作,提速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和应用推广。面向未来,昆山高新区正张开双臂,拥抱一批又一批科研“巨星”,院士、专家及其团队在这片热土上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开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苏报驻昆山首席记者朱新国苏报通讯员许嘉

火弗能热

5年新增国家及省科学技术奖24项,昆山协同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在日前发布的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高效低成本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得益于这一技术,位于昆山高新区的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持续加快产业化进程,并重点围绕燃料电池低铂催化剂、膜电极、电堆等关键材料及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以及技术检测服务。“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产出大户,但很多成果被锁在柜子里,无法走向市场。”南大昆山创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透露。如何让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南大昆山创新研究院依托南京大学在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为主导,广泛开展技术转移、协同开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形成跨专业、开放式、立体化、持续性的创新研发格局。以桑莱特新能源公司为例,通过加快光催化规模制氢、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等多项关键技术的应用于产业,该公司产值年均增长近200%。“建强人才链,聚合创新链,拉长产业链。”近年来,昆山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五年新增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21项,协同创新结出累累硕果。其中,承担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1517项,争取上级资助经费8.16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较“十二五”末期新增0.75个百分点,提高到3.7%。创新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智力支持是最大的支持。浙大昆山创新中心积极探索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形成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才产互融”的良好局面。孵化于此的曼德克光电成长为专注于高速公路路况光电检测仪器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是源于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从‘教授带研究生搞研发’转变为‘教授带本地团队搞研发’,企业组建起稳定的研发队伍。”据介绍,尝到协同创新甜头的曼德克光电,投入1000多万元与浙大共建光电环境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将技术成果植入产业一线。“协同创新就是让研发成果满足社会需求,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才最终产生价值。”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昆山建立与知名高校院所长效产学研合作机制,过去五年累计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767场,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302项。创新源头高端要素的集聚,使创新驱动发展有了更大的底气和依托。接下来,昆山将创新更多共建模式,加快促进引进院所与地方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科研+产业+资本”的创新生态体系。

不暇

汉河集团牵手南京大学加速布局氢能产业

氢能源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其低碳和零碳能源备受国际关注,蕴育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氢能源产业的发展将有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发展氢能,加强交流沟通,实现强强联合,10月28日,青岛汉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在汉河集团会议厅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开展相关合作。据悉,汉河集团将与桑莱特公司在燃料电池膜电极的设计、研发、测试等方面进行合作,南大昆山研究院发挥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部件检验检测方面的优势,与汉河集团和桑莱特公司建立长期的检测业务往来。未来,还将推动在山东地区建立南京大学氢能源研究院、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检测中心等。汉河集团是青岛发展氢能产业的主力军之一。氢燃料电池生产和研发是汉河集团重要新兴产业板块,核心技术团队在氢能技术和燃料电池系统领域中积累了二十多年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的开发经验。产品可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也可作为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以及新能源发电储能。目前,汉河集团已在平度规划建设氢能生产基地,生产包括应急电源车等在内的氢能备用电源。(责任编辑:张倩影)【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来源: 和讯网

子也

从“成果导向型”转向“需求主导型” 昆山攻克330项关键核心技术

前不久,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晶圆级先进封装项目投产,达产后,年新增传感器高可靠性晶圆级集成电路先进封装能力36万片、年新增产值10亿元。据介绍,项目顺利投产得益于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开展“12英寸圆片级高密度硅基扇出型封装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加快了封装成套工艺研发步伐。在昆山,尝到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甜头的并非只有“华天科技”。2019年,昆山启动实施祖冲之攻关计划,鼓励企业运用“揭榜挂帅”“难题招标”等形式,联合大院大所开展科研项目攻关。两年来,我市已滚动发布1673项技术需求,累计实施攻关项目330项,总投入达60.67亿元。与此同时,我市还创新实施“千企千校产业科创合作万里行”活动,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767场,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302项。“企业的‘产用’正在与院所的‘学研’深度融合。”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华伟表示,推进产学研合作,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实际应用,关键技术的突破要以形成核心的产品或者技术为抓手。随着祖冲之攻关计划的深入实施,昆山校企技术合作的广度不断拓展,产业创新的浓度持续提升。在刚刚公布的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当中,南京大学、南大昆山创新研究院与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高效低成本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另有金发科技、世名科技、天瑞仪器等企业参与的3个项目获奖。“通过探索开展以‘揭榜挂帅’为主的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技术引进模式由‘成果导向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昆山构建起以‘合同为纽带、研发为核心、项目为抓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技术攻关供需双方在技术路线、产业方案等方面沟通不畅、信息不够对称,技术合作难以长久和稳定。为此,我市采用企业公开征标,面向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滚动发布技术需求、征集解决方案,通过强强联合,真正让企业技术需求与院所有效供给实现“无缝对接”。技术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截至去年底,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7%,过去五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保持在10%左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专业资本构建创新共同体,持续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集群。

老虎连

赞!郑有炓院士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南大另获12奖项

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结果近日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郑有炓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此外,南京大学共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第一完成单位)、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省政府关于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决定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教授贲德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郑有炓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院士简介】郑有炓,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大田县,1953-1957年就读南京大学,57年毕业于我国首届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1984年被受国家委派参加首批中美凝聚态物理合作研究计划(1984-86)。自1957年至今一直在南京大学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教学科研工作,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成果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9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共10项。郑有炓院士在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上,带领团队做出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贡献:倡导并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带领团队突破了一系列氮化镓生长关键技术,实现我国氮化物半导体生长设备零的突破,首次研制出GaN基微波异质结构器件材料并与中电55所合作研制出我国首支GaN基微波功率器件,实现国内第一块2吋氮化镓自支撑衬底,发展了氮化镓LED新技术,引领了紫外探测与成像技术, 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研究及产业跻身于国际前列,为我省固态照明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锗硅异质结构研究先行者,发明快速辐射加热超低压CVD原子级外延方法,制备出高质量锗硅应变层超晶格量子阱异质结构材料,创新研制出第一支高响应度锗硅红外探测器和国内第一支锗硅异质结晶体管;作为硅纳米结构及器件研究的开拓者,发明精准定位硅纳米线制备新方法,研制出超细沟道纳米点MOSFET,以科技创新支撑摩尔定律下信息器件的持续发展。郑有炓院士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上兢兢业业,身先示范,立德树人,培养造就了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包括6位长江特聘教授、8位国家杰青、6位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以及2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1个科技部创新团队,获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他不忘初心、坚韧不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年过八旬依然奋战科教第一线,致力指导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为我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科研攻关再闯新路、再求突破、再攀高峰。2020年度,全省共有271个项目被授予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45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152项。我校有12项成果荣获奖项,其中,邹志刚教授牵头项目“高效低成本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及应用”,陆延青教授牵头项目“光纤传感与监测系统关键器件基础研究”、李满春教授牵头项目“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决策支持”与潘丙才教授牵头项目“基于目标污染物特性适配的深度水处理方法创新与应用”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2020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有丁爱军、周德荣、蒋自强、江飞;获得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的有陈振宇、赵志宏、都有为、张豹山、任华、孟祥康、顾坚、郑建明、金玉、吴稚伟、邢峥、李尔广。我校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名单高效低成本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邹志刚、周勇、罗文俊、黄林、姚颖方、吴聪萍、文贵华、杨小贞、陈佳、贺丹丹、陈芳光纤传感与监测系统关键器件基础研究完成单位:南京大学主要完成人:陆延青、徐飞、陈锦辉、寇君龙、胡伟、王磊、邱孙杰、郑必才、陈烨、严少诚、葛士军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决策支持完成单位:南京大学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要完成人:李满春、李明巨、杜培军、刘昱君、周琛、占文凤、张浩、李飞雪、陶旸、蒲英霞、刘波基于目标污染物特性适配的深度水处理方法创新与应用完成单位:南京大学主要完成人:潘丙才、单超、花铭、张孝林、张延扬、蒋珍茂、徐喆、杨文澜、万顺利扫码查看全部获奖名单:精彩荐读来源:科技处、省政府网站、往期推送编辑:丁丁、刘婷婷责编:佘静【来源:南京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