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专出身的我,为了评职称考了在职研究生,为什么现在还是评不了玲音

大专出身的我,为了评职称考了在职研究生,为什么现在还是评不了

“当初上学那会儿不懂事,最后勉强考了个大专,出来工作发现学历还是很重要的,别的不说,你就是评个职称,学历高的都比学历低的早好些年。”易过网的客户张工如是说。张工这番话是后来与我们闲聊说的,来咨询的时候报的学历是硕士,从事的工程管理,问能不能评中级职称。南京地区评中级职称需要满足怎样的学历条件?硕士毕业满3年/ 博士毕业当年可以初定中级;中专毕业满11年/ 专科毕业满7年 / 本科毕业满5年可以评审中级职称;文科学历则要求中专毕业满12年/ 专科毕业满9年 / 本科毕业满7年 / 研究生毕业满4年 / 博士毕业满1年才能评审中级。张工研究生学历,工作也有些年头了,我们原以为可以帮他直接初定中级,他却告诉我们,他自己之前早就试着初定过了,不行,没通过。我们检查了他之前的申报信息和材料,发现问题出在申报专业上。张工的研究生学历是工商管理专业,文科的,报工程管理的职称不对口,自然通不过。南京地区文科专业虽然现在也能评职称,但是初定仍旧是没有资格的,只能参加评审,而且年限上比理科学历要求更高。张工文科研究生学历,评中级职称工作年限倒也满足,但他还有一个问题,他没有评助工。要是往年,跳过助工直接评中级是可以的,但今年南京职称评审要求严格,必须有助工才能评中级,我们只能建议张工2020年先去评个助工。“大专出身的我,为了评职称考了在职研究生,为什么现在还是评不了?”听了我们的解释,张工却觉得十分委屈,就是为了评职称方便才去考的研究生,现在又说研究生学历不管事,还得从助工开始评,这谁能接受?难道事情就没有转圜的余地?我们通过与张工的详细沟通,还真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原来张工除了工商管理的研究生,还有10年拿的专科前学历,房屋建筑工程专业的。当时已经是11月半,我们赶在月底初定职称申报之前,用专科学历给张工申报了初定助工,次月成功通过,接下来就可以准备明年的中级职称申报材料了。虽然尚未跨年,2020年职称评审的材料准备其实早已开始,很多工程师朋友都已经安排了论文。大家在评职称时出了在论文、业绩上下功夫,也要注意学历专业等条件,别像张工一样在这些问题上出了岔子。对职称评审有疑问的朋友可以私信我们,我们会尽力帮你解决问题~(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怏怏不乐

在职双证研究生-工程管理硕士(MEM)华东地区院校分析

在职双证研究生-工程管理硕士(MEM)华东地区院校分析随着现代工程出现了规模巨大、决策流程复杂、涉及技术种类众多、组织结构庞大、历时漫长、参与人员众多等趋势。工程管理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得工程管理人员在现代工程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的理解,如市场、会计、组织行为、商业道德、法律及金融等,接下来必尚考研分析一下非全工程管理硕士华东地区院校考研情况。1、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学科,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MEM的培养方式为在职培养方式:利用周末集中学习,满足在职人员学习和提高的需要;采取课堂学习、学术交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上课地点——上海市浦东大道2600号,上海海事大学港湾校区(东校区)。外地班就近上课。第一年课程学习可根据需要安排住宿(地址在上海海事大学港湾校区)。非全日制MEM学制一般为2.5年,学费标准 8.8W/人2、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MEM包括以下四个特色方向:大数据工程与商务智能、金融信息工程、企业工程管理决策和房地产工程管理。学制为2.5年。培养过程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二个环节。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为1.5年,实习实践教学(含专业实践、企业实习和论文工作等)时间为1年。总学费128000元,按学年进行缴费。3、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工程管理涉及国内外工程建设、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和房地产领域的项目决策、项目投资与融资、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经营管理等活动。学制3年。学费总计60000元人民币(分三年缴纳)。4、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位于淮南市,是安徽省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特别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工程管理在职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学制3年,可适当延长)内,根据学校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该校在职研究生学费标准均为每生每学年8000元,非全MEM招生人数多。5、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的多科性财经大学。学校于1959年5月始建于安徽省合肥市,时名为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迁址安徽省蚌埠市。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在职研究生学制2.5年,学费8000元/年。需要报考该院校的同学需要关注MEM的报考条件。6、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2013年成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非全MEM的学制为3年,学费为12000元/年。如果在职考生们有关于考研择校或者择专业的问题,都可以来私信我!

残花泪

2020法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是什么?适合什么人报考?

法学在职研究生一直都是深受同学们关注和青睐,现在,正在招生,那么,2020法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是什么呢?适合什么人报考呢? 2020法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法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为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申硕是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之一,可以免试入学,先学习后考试,先参加研修班学习再去参加申硕考试,毕业时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同学们选择好院校,提交报名材料给院校,等待院校审核通过就可以入学学习,在2-3年的时间修满学分,参加结业考试,获得结业证书。满足本科有学士学位及以上学历的同学,参加申硕考试,考试通过再去提交论文完成答辩,答辩通过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了。2020法学在职研究生适合什么人报考?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难度小,通过率高,所以比较适合那些专业基础较差,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上班族。以上就是小编为同学们整理的2020法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以及适合人群。目前,法学在职研究生正在招生中,想要报考的同学,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招生详细信息或者预约报名!另外,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2020南京在职研究生考试科目有哪些?2020厦门在职研究生怎么读?

坛坛罐罐

2020在职研究生考试科目和考试分数线

在职研究生成为在职人士进修的重要方式之一。现在,在职研究生正在招生,很多同学想要了解一下在职研究生考试科目和考试分数线情况,下面,小编为同学们解答一下:在职研究生有同等学力申硕、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中外合作办学硕士3大招生方式,招生方式不同,考试科目和考试分数线也不同。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科目和考试分数线考试科目:综合和外语两门。综合:所报考专业知识的综合;外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同学们结合自身情况任选其一。考试分数线:每年固定不变,每科100分,考生达到60分即可通过考试。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科目和考试分数线初试考试科目:一般包括英语、政治、综合科目和专业课。复试考试科目:院校自行组织,主要是考核同学们的综合能力。考试分数线:初试成绩每年都有所不同,需要达到当年的国家线和院校线。复试成绩分数线:没有明确规定,不同院校,规定不同。 中外合作办学硕士考试科目和考试分数线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免统考,无需参加统考考试。但是要参加入学考试,考试是院校自定,主要是以面试为主,不同院校,考核标准不同。以上就是小编为同学们整理的在职研究生考试科目和考试分数线情况。目前,2020在职研究生正在招生,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招生详细信息或者预约报名!另外,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2020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修班在南京有招生吗?专科学历可以报考华北电力大学在职研究生吗?

不纯于德

“ 笔试面试第一却被刷下来,就因为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 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 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

怀表

2020考研难度或将增大,想成功读研,这五大新变化考生应提前注意

2020考研难度或将增大,想成功读研,这五大新变化考生应提前注意2019年考研已经落下帷幕,如今各大高校已经在陆续发放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读研的虽然令人艳羡,考研落榜的人数却超过200万。这些落榜的考生有可能还会选择二战考研。相比于之前的考研情况,2019年考研新增了很多变化,2020考研的同学一定要注意。2020考研的同学注意:掌握这些应对考研五大新变化的方法,读研就稳了!每年考研都会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很多学校和专业也会改变自己的招生方式。如果你按照之前的老经验去准备考研的话,显然会非常的吃亏,甚至考研的结果与研究生无缘。小水有幸参加了2019年的研究生考试,比较了往年考研的情况,确实有一些考生容易忽略的点。2019年考研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没有经历过考研的人不容易知道。从考研初试和复试的情况来看,2020年考研的难度或将增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考生应提前针对性的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读研!01、报考人数越来越多,专业复试线虚高2019年考研的人数高达290万,是近五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而2020年考研人数预计会突破300万。从今年考研初试的情况来看,考研初试的高分很多,这就导致专业复试线虚高,特别是考研热门院校的专业复试线高达390分以上。应对方法:虽然个别院校增加了研究生录取名额,但是总的来说,研究生录取的比例是固定的,在人数增加的考研党面前,落榜生还是很多。如果想成功读研,考生应该了解2019年考研的热门学校和冷门学校,尽量避免报考专业复试线虚高的学校。要知道,很多学校因为上线考生不足,复试线只是国家线,甚至接受调剂生,如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02、推免生比例增加,特别是985名校对于考研来说,每个学校的专业拟录取名额大都是固定的,近几年推免生的比例逐年增加,相对来说,统招生的名额逐渐减少,特别是985名校。很多985大学推免生占了绝大多数,统招名额只有一两个,所以考研考进985大学的概率更低了。应对方法:考生在考研报考学校之前,应该提前了解学校的招生情况,最好可以查到2019年该校研究生的录取名单。如果能够获得推免资格固然不错,免去了考研的麻烦。如果不能获得推免读研的资格,建议考生选择推免比例少的985大学,这样考上的概率大一些。像985大学里的顶尖学校,如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这样的学校很多热门专业招生名额也不多,实力不行的考生慎重报考!03、学硕研究生难度增加,专硕研究生招生名额增多近几年专硕研究生难度越来越高,很多大学在招生研究生时采取宁缺毋滥的方式,哪怕你初试考了很高的分数,也不能避免被刷的危险。而专硕研究生报考的越来越多,也因为很多学校新开了很专硕的研究生专业。应对方法:一般来说,学硕研究生相对难考,专硕研究生相对容易。考生应该自查自己的情况,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生类型。对于专硕研究生来说,报考新开设的专业读研最容易!对于最近流传的专硕变成三年,考生不要轻信,因为具体的官方消息没有出来,大家可以等待九月份的招生简章出来之后,谣言就不攻自破了!04、考研流程出现新改变,新增录入指纹,资格审查变难2019年考研在正式报名的时候采取了指纹录入的方法,来防止考生作弊。在考生考研资格审查方法也变得越来越严格。考生在正式报名的时候录入指纹,在正式考研的当天,考场监考老师还会进行指纹的验证。2019年考研是第一年实行,之后应该会当做考研报名的一个必须的流程,这个主要是防止替考和作弊。而开考的考场也会列出往年因为考研作弊的名单,这些都是会被禁考,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考生在考研的时候一定不要作弊!05、考研内容改变,专业课考察方式更新奇更灵活从今年的专业课考题来看,很多学校的专业课内容出现了改革,专业课考察的方式更为新奇和灵活。网传的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压分的情况,其实是考研内容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得按照往年备考的同学考的分非常低。而学校没有改革考研内容的学校,考生往往考出了很高的分。这就导致改革考试内容的学校上线人数很少,需要调剂生,而没改革的学校上线人数多,复试线虚高,这是一个反常现象。应对方法:考生可以按照之前的考研内容准备,但是也要注意考研内容会发生变化。考生要在九月底或十月初的时候查询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一旦考研内容发现变化即使做一些调整。如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最近三年部分专业的专业课考试内容一直在变,考生应提前注意!当然,考研人数的增多,往届生考研也越来越多,对于在职考研的同学来说,他们最好的选择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而更多的人在考研调剂的时候也选择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这样可以边工作边读研,也能拿到双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你觉得2020考研的变化只有以上五点吗?你觉得怎么准备考研才能顺利读研呢?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三极

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若弃名利

调查|有一种研究生叫“非全”

“非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拿钱买学历?” 近日,伴随着考研的临近和秋招,社会上因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受到学历歧视而引发的激烈讨论进一步扩大了焦虑。不同的行业、公司、学校、专业都有不同的情况和立场,这场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之辩始终争执不下。新潮记者聚焦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非全日制专硕研究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求职状况,比较与全日制研究生有何异同,以求起到以微知著之效。异同——全与非全1培养方案篇首先通过查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的最新版本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验方案(非全日制)》,并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试行)》做对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验方案(非全日制))经对比,发现南大新传对于非全日制专硕和全日制专硕的培养方案几乎一致,仅有的两处差异为标黄处:1.培养方式中,全日制学分要求是36分,其中32分是课程学分,4分是实习学分;而非全日制课程学分要求是32分,没有关于实习的学分要求。2.课程体系中,开设的具体课程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式(除了学分差别之外)、学制与中期考核制度、毕业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完全一致。为了更详细深入地了解南大新传非全日制专硕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全日制有何异同,新潮记者采访了南大新传非全日制专硕同学,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政策规定篇1.人事档案:非全日制同学的人事档案不由学校接收。2.学费:全日制专硕每年10000元,非全日制专硕每年20000元。3.住宿:原则上学校不为非全日制专硕分配宿舍。南大新传2018级非全日制同学晓婉说:“招生的时候明文规定非全日制是不提供住宿的,但是后来发现南大其他学院的非全日制同学却有宿舍,才知道是由于学校还有空的宿舍,可以申请。本来我们没指望学校提供住宿,但是看到其他学院有,大家就觉得不公平,联名向学院提出申请,后来学院统一向学校申请,批下来了一年的住宿,但由于学校扩招,宿舍越来越紧张,因此我们第二年还是要搬出去,现在应该已经申请不到了。其实,关于住宿,学校给批是情分,不批也是本分。”2017级非全日制同学雨涵说:“虽然可以申请住宿,但是非全日制班里30个同学,一多半都是有工作的,所以不住在学校,他们要么有自己的家,要么在外面租房住。”4.奖学金:非全日制不享受奖学金。5.每月助研补贴:非全日制不享受每月助研补贴。6.助教岗及其他岗位:非全日制没有资格申请校园助教岗和其他岗位及其补贴。2018级非全日制同学梦琪上学期经过一位学姐的内部推荐当了一门课的助教,但当时她们对于此项规定并不了解,到学期末审批的时候学院说是不符合规定的,也拿不到助教的补贴,最后是该门课的任课老师听说后自掏腰包给她发了助教补贴。梦琪总结道:“凡是和领钱有关的,都没有非全日制的事。因为是默认非全日制同学有工作和收入的。”7.评奖评优:非全日制不享受评奖评优。8.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毕业时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一样拥有毕业证和学位证,但会标注授课方式为非全日制。学习生活篇除了明文规定的政策导致的客观差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非全日制专硕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如何呢?这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一种是未就业而在校学习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方面:雨涵是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她表示,“我认为相比很多周末上课的非全日制的同学,还是全日制的学生学得更系统,毕竟慢工出细活嘛。而且由于周末时间有限,还是全日制的课程会更丰富一点。”晓婉则是暂时没有找工作,留在校园里与全日制一起上课,她表示,“因为在职的非全同学只有周末能上课,尽管周末两天要上一天半的课,容量很大,但课程周期还是需要三个学期,毕竟全日制专硕和非全日制专硕对于课程学分的要求都是32分,如果前面选的课不够,可能会上到第四个学期。相比之下,全日制专硕绝大多数在前两个学期就可以修满32学分。”同时,晓婉还透露学院的课程没有严格的壁垒,因此对于她这种在校的非全日制同学是非常便利的:“有的课是全日制特有,有的是非全特有,但大多数课程都是一样的。另外课程可以交叉上,不管是学硕和专硕之间,还是全日制和非全之间,只要征求任课老师的同意,按时交作业,老师同意给学分,所有课都是开放的,只不过自己的必修课必须要上。“所以我也是在研一就修满了学分,第一年除了硬性条件的差别,没有感觉我和全日制同学有任何差别和影响,该上的课都上了,该参加的活动都参加了,比如读书会,该交的作业都交了,老师也都很照顾。”谈到学院和老师对于非全日制同学的要求,雨涵说,“要求和全日制是完全一致,甚至更高一些。因为很多非全的同学都有工作,老师不再把我们仅仅看作学生,更是拿一个相对更成熟的新闻工作者或者媒体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还是非常严格的。”实习方面:梦琪认为非全日制在实习中没有什么差别:“实习一般不会标明只要全日制,加上简历上会直接写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且用人单位基本不会问是非全还是全日制,但是秋招时会有区别。”就业招聘方面:通过对几位南大新传非全日制同学的采访,发现非全日制在就业中的劣势确实有所展现。晓婉说:“我在给西南某省国税局投简历的时候,他们打回了我的资料,要求我标明授课方式,最后还是审核不通过。后来给西南某市事业单位投简历的时候,我的资料迟迟审核不通过,要求我确认是不是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是算作2020届的应届毕业生,是不是可以正常派遣,我联系了学院老师,确认之后资料才通过。”她还表示在她身边也有很多南大新传非全日制同学就业时受到区别对待的例子:比如在刚刚过去的秋招中,某同学在应聘江苏某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时,被HR打电话告知往年是收非全日制的,但是今年由于全日制应聘者特别多,所以直接不考虑非全日制。梦琪说,“有的互联网大厂还是挺宽松的,只写要求2020届应届毕业生。但也有公司会标明只要全日制研究生,建议还是不要报,毕竟就算面试成功以后签约,肯定也是违约。尤其是国企会更明显,基本上都会要求全日制。”她还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国企的面试,它来宣讲,我就投了简历。我在基本资料填写了非全日制,然后我就以为他已经明确的知道我是非全日制这件事了。但当到了面试的最后一步,在要签合同的时候,我发现签约书上写的是要求全日制研究生,然后我就跟他说我是非全日制,而且个人信息单上我写得清清楚楚。面试的人就蒙了,他就说,那就之后再联系吧,然后这件事儿就黄了。就感觉还是挺不公平的吧。”为了解用人单位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态度,新潮记者在南京大学秋季就业双选会上采访了部分公司的招聘人员,发现不同公司对于非全日制的态度不同,但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全日制一等”的看法的确存在。某科技公司招聘人员表示:“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视同仁,相同的标准,不存在区别对待。”某文创公司招聘人员则表示:“非全日制我们可能只能给他提供实习合同。因为非全日制属于在职的那种,含金量感觉还是不如全日制。如果是同样条件的研究生,还是会优先考虑全日制。”另一家制药公司招聘人员也表态相比于非全日制,“我们还是更倾向于优先录取全日制学生。”被问及为何优先录取全日制研究生,她说“全日制学生的学习还是会更全面和深入,因为毕竟非全日制只是利用周末来上课。但是研究生本来就很优秀,比本科生更有优势,我们更不否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很多同学也很优秀,我们也不是唯学历论,说到底还是看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选择与心声2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的问题饱受争议,那么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非全日制,对于这些争议他们又有什么心声?雨涵——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7级非全日制专硕:“我的情况有些特殊,2006年本科毕业,在江苏某媒体单位工作。也就是说我是在工作了11年之后才读的研究生。选择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初衷,并不是出于工作、职场、职位上的那种功利的考虑,而是希望给自己充充电,能通过接触学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更扎实一些,来解决自己的能力恐慌。从工作的客观情况来看,我的时间正好又可以安排得开。总之完全是一种自我的精神追求。”谈到近日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困境,雨涵说:“我是先步入工作的,没有遇到过非全日制求职上的困境,但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研究生人数也多,用人单位可选择的余地很大,在他们有足够多的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很多单位的观念里会觉得全日制的学生更好一些。”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的争论,雨涵说:“我自己是非全,我也很认可非全同学的优秀。但客观来讲,就像高考的筛选一样,有人被调剂到第二志愿,非全的同学里的确有人是没考上全日制被调剂过来的,这已经是他们的第二选择。争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到底是不是有同样的含金量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用人单位有自己筛选员工的标准,想要什么样的人,他们拥有自主权。而真正需要改变的现状是,社会上很多人和公司对非全日制的概念还没有弄清楚、没有正确的认知。他们对非全日制的同学存在误解和刻板印象,用惯性思维觉得非全日制就是在职人员混个学历,但其实都是统考,课程学分、毕业要求也一样,没有这么大的差别。推进整体观念的平等更重要,社会要慢慢去证明非全日制不是混学历,让标准真正统一化——那就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都是研究生。”晓婉——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8级非全日制专硕:“本科毕业后,我在西南地区某省级电视台工作了四年,工作和收入虽然稳定,但感觉工作上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生活状态也不是自己想要的未来的样子,于是辞职考研,报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是差了几分被调剂过来的。因为每年的情况都不一样,17年招收的人少,如果我早考一年可能连调剂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晚考一年,(因为扩招)我就考上全日制了,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当时也没有想到会没考上(全日制),在调剂非全的时候肯定也是纠结过的,但是考虑到毕竟是985,师资力量也很好,所以我就来了。”晓婉认为,造成当今非全日制研究生受到区别对待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她总结说:“第一,之前的在职研究生的余温还在,人们对于非全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是花钱买学历的印象。但是不同的是,之前的在职研究生是申请制的,是单证,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2016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后,非全日制研究生列入国家统考,和全日制研究生统一划线,同样的毕业要求,毕业后有双证,和全日制法律效力一样。虽然有些人分低一点,但是依然不乏高分考生,也有同学能考到390分的高分,但就是报非全,因为他们有工作,报考非全本身就是自身的选择。这么多人质疑非全凭什么和全日制一样,不要问我们凭什么,而要去问教育部凭什么。第二,由于媒体的放大作用,让非全日制成为了风口浪尖,很多本就对非全日制有歧视的公司借机踩非全一脚。第三,不乏有些学校的非全日制办学质量的确不够好,而为了借非全日制高昂的学费敛财。第四,也有部分学生问题,有些学生可能抱着期待进入到非全,进来之后发现很多待遇不一样,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有些自暴自弃,不像全日制同学有冲劲,给外界造成了不好的印象。第五,与行业有关,不同性质的行业对非全日制的介意程度是不同的。第六,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引入和推广中,效果不是很好。香港也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授课方式不一样,学历、学位、认可度都是一样的。内地毕竟刚刚开始没几年,就像专硕刚推行的时候也有争论,现在也渐渐好起来了。非全未来的认可度会更好还是更差,我持中立态度,毕竟新事物是要经过检验的,要看国家和市场能不能处理好。总之,行业、个人能力、社会观念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一起,造成了现在的局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标签给不少同学带来了学历焦虑,小婉没有这么悲观,她说:“我现在是既乐观又很佛的状态,说到非全日制身份带来的焦虑,有的话也就是春招秋招这段时间,但是不光是我焦虑,所有应届生都很焦虑,不光非全焦虑,全日制同学也很焦虑。但一旦过了这个坎,非全日制的学历对我就没有任何影响了,只是现在这个坎我还没有跨过去而已,但是总会跨过去的。”晓婉的同班同学梦琪认为,为了改善非全日制的困境,“首先,国家应该加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的认同;其次,应该限制关于高校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名额;企业应该通过社会的曝光,以及积极接受国家的政策引导;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多方共同努力来让非全日制研究生获得认可,这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小婉、雨涵、梦琪系化名)采写 | 张义岩 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研究生美编 | 黄 雯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图片 | 来源网络责编 | 王嘉怡 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

地下城

特写|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扬弃

报考研究生时,这些因素需要重点关注!

其实要说考研要考虑的因素,那是很多的,但是下面这三条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因素一:工作城市所谓工作的城市,就是学员毕业以后在哪里进行工作。一般来说工作的地点无非是三处,一是读研所在的城市,二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次之则是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或者地级市,或者县区。当然如果三者重合是最好的。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并非如此,所以只能要求两个重合,那就是读研所在的城市和所想要工作的城市一样,因此在读研时就要选择好相应的城市。而值得大家选择的,无非就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强省省会,例如:南京、杭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因素二:院校实力院校的实力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因素,当然对于多数人来说自己去调查相关学校的实力究竟如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更多的还是看该院校是否属于985工程,或者211工程,或者双一流院校,有了这些身份的加持,则该校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虽然这些院校实力强、知名度高,但是竞争也是十分激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选择报考,除非实力特别强,否则不建议大家报考。那么对于这些人员来说,如何选择了?可以根据该校相关专业是否足够强大,如十分强大则可以优先考虑。因素三:专业前景选择专业时,无非是两种,一是选择与自己本科阶段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二是选择其他类型的专业。选择前者有利于通过考试,减轻复习的压力。而跨专业报考,则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而在这两个之中,更建议通过兴趣爱好选择,因为一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而兴趣爱好则有利于坚持学习。其实无论以哪个因素考虑,都不能忽视其他因素所起的作用,因此大家要综合各个因素合理的进行选择。其实还有一个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自身的实力,如果自己的实力强大,那么可以任意选择,正是因为自身的实力无法进行自由的选择,因此需要综合考量。考研即将来临,这四点不知,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