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知乎,近日,南京大学南园六舍研究生一一年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并留下遗言,疑因学业压力过大。图源知乎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小编的心里就像被人冷不丁戳了一下,心痛不已。但隔段时间就会听到类似消息,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两年,光南大就已经有好几位研究生选择这种方式离开我们:2020年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一名在读女博士,“可能因为学业的压力”,在仙林校区19栋坠楼身亡。2019年6月3日晚,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8级博士生段付谋疑因受到其导师吴小山的指责和科研进展的压力,当晚离开寝室后失联。直到6月12日,警方在镇江打捞到了他的尸体。9月19日 南大化院女博士从19栋18楼跳楼自杀。12月4日 南大生科院女硕士同样在19栋宿舍烧炭自杀。图源知乎悲剧事件有增无减不止南大,近年,研究生自杀事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范围内可说是有增无减,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遇到奇葩导师、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2019年12月26日,南京邮电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疑因不堪忍受导师三年来的谩骂、压榨、人格侮辱、不改论文、要求延毕,在实验室点燃溶剂自焚身亡。导师后被学校开除。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陈某在留下一封题为《狗血的研究生生涯》的遗书后,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19年6月,就读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中国籍博士生陈慧祥 (Huixiang Chen,音译) ,欲撤回其导师通过关系发表,有严重的学术问题的论文被拒,在留下遗书后,在工作的实验室自缢身亡。2019年2月,年仅26岁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博士在学校自杀,他的本科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果顺利的话,他将于今年六月份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在读博士生杨宝德于溺水自杀身亡。2018年5月,纽约大学医学院华裔女生Andrea Liu被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并且留有遗书。2018年4月,美国旧金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晓磊被前室友发现吞枪自杀。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博士唐晓琳在攻读生物学博士7年后,面对导师的刁难和毕业的遥遥无期,从金门大桥纵身一跃。研究生群体非正常死亡有增无减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研究生的压力有多大?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适性的问题,国内外都一样。Nature曾发表文章《Time to talk about why so many postgrads have poor mental health》,其中提到:研究生报告的抑郁和焦虑比例比一般人群高六倍。被调研的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Nature两年一度的针对博士群体的最新大调查显示:来自全球各地的6000余名博士生,七成博士对前途迷茫,36%自认有过心理疾病。机器之心也曾做过一项调研,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在这种强压下,有时候你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坚持。其实,在后台,也经常有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们自己读研期间的心路历程,不少人的叙述中,都带着点对读研期间压力的看法和见解。旖旎:博士毕业活着不止是心理的压力,身体的压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对象今年开学博三,工科博士三篇sci,看到科研人熬夜通宵闭门改论文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煎熬。eisoR:我现在就是那种夜夜失眠,依然很亢奋的状态…特别难受,我一定要撑下去,好好活着春晓:都是咬着牙孤单地坚持,坚持下来再回头看就是云卷云舒。今年硕士毕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国胜:每天在电脑前坐到肩部发麻脖子僵硬,我知道我在透支着我的健康。临近毕业经常光顾五点的早餐店,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因为自己后面有许多人的支持!Riemann:此刻坐在设备旁边监控示数 读了文章 鼻子一酸 三个月没有休息了 希望自己也可以按期毕业yo yo:很真实,经历过的人都明白。上个月组里来了个大学生,暑期实习,那有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因为一点新奇的事物,一点好吃的事物就感觉开心,幸福的样子,真的羡慕极了,曾经的我也如此,而今却少有了,太多的难以名状,太多的无奈与忧愁,让我们渐渐失去了真心的笑容,变得沉闷,变得不想自己。曾经对科研壮志满满,现在只求按时毕业,一次次降低标准背后是失望,是无奈。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只能挺着,努力活着。看完之后,心里满满是心酸。“感谢还活着的自己”竟成了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研究生何以走至结束生命的地步曾经跟很多研究生交流过,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很多博士生都曾想过要退学。研究生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原因主要有几个:1)当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利益诉求冲突时带来的学业压力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他/她也无法毕业。换导师很少有人成功,因为一个学院的导师既不愿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师,也对要求换导师的研究生保持怀疑态度。这些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现实是,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如果无法毕业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可能无形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跟身边的朋友讲,他们很难有同理心,除了一声叹息也帮不上忙,跟父母讲,父母没有说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总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读博路上“过载”多给自己几个选择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愧疚、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无处排解的心理压力、职场压力……这其中的每一个,都像一座大山,压在胸口,让我们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当我们压力过大快超过承受能力时,多和好友、和同学、和导师深入沟通,也可以给自己放个假,甚至可以考虑除了科研以外的退路。对于奇葩导师,我们还可以选择留证据,曝光等多种方式“斗争”……一位全球Top 10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分享了自己面对重压和抑郁时的做法,他说:“这里列出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是我(有意地或不知不觉地)做了的,它们改善我的情况。”我买了一个闹钟。这让我不再用手机作为闹钟,也让我不再陷在早晨起不来的困境中。我把手机上所有社交媒体应用都卸载了。这让我减少了阅读令人沮丧的新闻,不再浪费时间不停地刷新社交网站。相反,我开始在手机上阅读电子书。我开始健康饮食。戒掉了暴饮暴食,恢复健康的体重后,感觉良好了,也锻炼身体,睡眠质量也好多了。顺便说一下,我每天吃的最美味的东西是早上的谷物,这是起床的另一个激励因素,因为我期待早餐。我意识到我的朋友也是“骗子”。博士生很多患有“骗子综合症”,尤其是当事情进展不顺的时候。我给“骗子”下的定义是“努力工作,可能很多时候都失败了,但假装成功了,所以没人知道”。我意识到,我认识的每一个人可能至少在某些时候都是这样的,这有助于缓解我的焦虑。我挑了几位有价值的人,让他们认为我是个白痴。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类人的意见我并不在意。就是那些我认为是混蛋或白痴的人,我不可能改变他们的观点,也不再在意他们对我的看法。但我挑选了几个人,故意问一些我需要回答的最基本、最愚蠢的问题。这样做很痛苦,但一旦完成了,我就会在心里耸耸肩,说:“嗯,秘密已经泄露了,他知道我是个笨蛋。”令人惊讶的是,每个人都非常友好和乐于助人,通过这几个人的帮助,我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他们没有一个人因为我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而侮辱我。我给自己一个任务,就是定期与我的导师联系。我向我的导师建议,至少每周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交谈,这样我就必须至少在约定的时间与他交谈,而且不能有任何退缩。这有助于利用我的思维,强迫自己每周都有小小的自我提升,有助于分散压力,所以我不再感到恐慌。读博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甚至有人说,如今,读博已经变成了“赌博”。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ate School)公布的数据显示,约1/4的美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在入学的头3年选择退学。对于读博“过载”的同学,Science推荐了一个直接了当的选择《It’s OK to quit your Ph.D.》。文中,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的Mario Muredda分享了他的经历:Muredda说他在读博8年后,“我一无所有地离开”。虽然当时作出退学的决定十分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Muredda现在是纽约市一家医疗保健传播机构的首席执行官。回顾过去,他认为,博士退学是在他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退学并不就意味着退缩,对很多人来时,其实,退学比强留更需要勇气。但它确实可以成为我们的选项之一,选择退学,并不就意味着人生失败。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出了问题就选择逃避,如果读博一直让自己处于“过载”状态,就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论是读博之路,抑或其他路上,生命永远不是选项。所以,面对压力,小伙伴们一定要及时调整心态,如果自己解决不了,一定要:生命只有一次,千万珍惜。来源:硕博一线
微信公号“南京大学人才招聘”9月24日发布的《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全球学术人才招聘》披露,曾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二十余年的林安宁教授已出任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院长。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7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公示》称,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并表决通过,拟增列林安宁教授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具备在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资格。公开资料显示,林安宁教授1990年获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起任芝加哥大学Ben May癌症生物学系终身教授。林安宁教授作为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对IkB激酶复合物(IKK)和JNK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近二十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利用c-Jun N-terminal protein kinase (JNK)和IkB kinase(IKK)/NF-kB等分子探针来研究决定信号转导网络的可塑性(plasticity)和特异性(specificity)的分子机制,其研究成果对揭示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的异常如何导致疾病,以及癌症、心脏病、炎症、免疫紊乱等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迄今,已在Nature, Cell, Science, Molecular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80余篇研究论文,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简称“现代生物院”(Institute of Modern Biology, Nanjing University;IMB),成立于2020年7月,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现代生物院聚焦于创新型生物医学前沿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开拓性、系统性的科学探索,致力成为拥有一批国际公认学术权威和“学者型研究环境”的国际一流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前言:毕业了,对于很多应届生来说,究竟选择大公司就业还是小公司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横亘在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人在职场,活得累,主要原因,一是太认真,二是太想要。欲望和诱惑,迷乱了你我的心,挣扎在追求与放弃之间,纠结在取舍与得失之间。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不论男女都怕入错行。在小编看来,比较offer无非就是2种情况。一种是大厂之间的比较;另一种就是垃圾公司之间的比较。对于很多互联网人来说,“有的选”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但大公司、小公司、国企到底怎么选,那就真让人抓狂了。鱼和熊掌都辣么棒,舍弃谁都让人觉得好痛心,有木有?在互联网职场论坛,一位职场人发帖求助到。lz女生,算法岗,这两个offer真的纠结了很久,马上要签了,求建议。腾讯,base北京,pkg 42w。组内氛围好,加班不严重,没有户口,干几年肯定得跳槽离开北京。某运营商研究院,户口比较稳,基本工资很低,加上各种福利估计到手20w左右?升职涨薪被动;国企氛围没有活力。我是南方人,比较犹豫的是这几个点:1、北京户口带来的具体福利到底如何?值得放弃高薪吗?2、在运营商呆久了,还能跳出去吗?运营商和银行的技术岗哪个平台更好…3、如果先留腾讯,以后社招去南方城市的国企容易吗?(考虑到结婚、生育等等)而且听说国企社招是没有编制的?家里可以支持北京首付。只是我觉得没必要,本来早就要签腾讯了,但家人强烈希望我拿户口留北京,我才纠结了这么久…南方那么多城市,会比北京资源差很多吗?选择困难症哭了…这样的求助也是瞬间引起了网友的围观与议论,我们先来看看网友们都是怎么说。有网友说到。最理想的情况,有个男朋友,一个拿户口,一个进互联网拿高工资,好多同学都是这么定居北京的。当年公司给京户,自己主动放弃未要,offer在当年属于sp。原因:家里没钱,北京房子肯定买不起,拿户口违约金10万,户口对自己没有用,对子女才有用,自己只要有社保和公积金基本就够了,目前在某二线城市定居。结合自己的条件做选择吧。也有网友认为。建议腾讯待两年,然后跳槽到广深,或者继续互联网或者国企考公等,家庭一般的现在已经不适合留北京了,确实有点晚了,何必去做韭菜,深圳环境好,车牌也可以拍,北京没有车牌难道天天挤公交地铁通勤一个多小时吗,生活本可以不用这么拥挤。也有网友建议。必须户口,后面可以跳出来,错过应届这个机会,户口就很难拿了,周末刚跟一个老乡聊天,他40岁北京工作了16年才刚刚赶在孩子上初中前积分落户,有了孩子你就知道户口多么重要了。看你家庭情况,30万买个户口很划算了。另外,研究院平台还是不错的,能提升多少能力完全取决于个人。高薪的工作机会后面很多,待满两年就跳,不选户口留北京干嘛?这还用思考么?也有网友反驳到。户口就小孩上学有用,但是你买不起一千多万的海淀学区房,还不如在二线省会让孩子上个好学校。而且杭州上海深圳啥的虽然不如北京,但是也不会造成你事业滑坡的。况且世界这么大,说不定过几年跳google去国外定居了呢。南方人选什么北京。留北京的还是北方居多。也有网友表示不可理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表示不理解户口到底有啥用?我真的从小到大没感受出特殊福利……可能也就是为了子女教育这块算是优势吧。虽然很多人让你拿户口,但是我觉得除非你非留北京不可,否则因为户口牺牲职业前期的成长不太值,而且以后级别上去了,深圳上海比北京友好很多。也有网友说到。作为曾经运营商员工回答一下,去拿户口,六个月就会办下来,然后再去互联网公司,身边好几个都是这样。互联网压力会比较大,做好心理准备。曾经我觉得银行公务员的人是闲鱼,被我司宣称1075实际几近996的工作安排折磨了半年,现在我想做一条咸鱼。人生有很多维度,如果工作占据了所有的生活,你连提升自己的时间都没有。也有网友分析到。这些劝研究院的到底是缺心眼还是真的坏?先不说腾讯知名度认可度吊打运营商十条街都不止,也不提腾讯一跳的涨幅运营商10年都追不上。我就问两句,腾讯多出来的20万是不是钱,是不是真金白银?能拿腾讯的算法肯定对技术也有追求,运营商有什么技术。听我的,去腾讯,至于户口,你这么优秀的妹子,有户口的男朋友随便找好吧。为什么要强调户口,研究院更多是图个稳定。拿户口一般都得要个三五年的时间,算法应该就是研究生毕业二十四五了,过个三五年这年纪对于女生毫无优势,何况还是从不怎么被认可的地方出来,如果拿了户口就应该研究院安心待着。也有网友给出自己的建议。为了自己就腾讯,钱多生活品质高,但是加班可能会多点。为了下一代就选户口,国企稳定,加班少,找个差不多的老公,两人在北京买房问题不大。实际上很多人年纪大了,30多数接近40的时候都开始偏向为了下一代而活。自己考虑好吧。看了网友这么多回复,笔者最后也总结几句,帮大家分析一下。单纯从两份offer薪资来看,腾讯PKG42w已经达到sp甚至是ssp的标准了,月薪大概可以达到税前2w左右,加上5w签字费,10w股票得分2-4年拿完,签字费是一锤子买卖,股票是个一锤子但又绑定几年的收益,跟研究院到手20w的offer差距并没有一眼看上去那么大,但未来的涨薪幅度就不好说了。这两份offer难选择的重点是该职场人根本没有考虑好在哪个城市扎根,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城市的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它就如同一个容器,决定着你未来能走多远。笔者对于选择offer已经建议过很多次了,在选择offer一定要最先选择城市。选择城市比选择一份工作更为重要。就像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层,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的标签。就选城市而言,大部分人只能降维选择,升维选择的机会很小。所以在考虑两份offer之前,先做好未来的生活规划。在城市做好选择之后,除了考虑公司的情况之外,还要考虑到个人的规划问题。公司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这个公司的岗位与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相匹配?当你有几个offer的时候,你可以看看哪个岗位是更适合自己的。当然,任何一种选择都非完美,也会有风险。具体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清楚哪一个方面是对你自己最重要的,心中一定要有一把尺子,衡量之。当然,在大的方向有了选择以后,剩下的就不太好说了,其余业务、语言自己是否感兴趣,和领导聊的投不投机,妹子或帅哥多不多,Offer上有没有超过明显的薪资差别,职级高低,距离远近,等等。如果都差不多,那就看自己的喜好。
作者 | 青暮“那些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在这个知乎问题下,阿里技术副总裁贾扬清从科研的意义出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青年推动科研,科研使人年轻。”他是这届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的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回顾这次做评审的经历,他说道:身边有如此多优秀的年轻人,在还没有到30岁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崭露头角,成为领域的专家,并且在带领着同样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们推动前沿的科研。30岁的博导,想想就感到压力。另外,他还提醒我们,除了计算机,还有很多其他领域是值得关注的,科研是非常广阔的,要将视野放开。关于“科研使人年轻”,贾扬清提到了一位好奇心旺盛的教授,是他以前在伯克利上学时的老师。作为一名二战犹太人的幸存者,到今天一直都在科研一线耕耘,每次碰到的时候都会问“最近有啥新的科研新闻?”,特别开心,特别有好奇心。老太太今年87岁了,桃李满天下,祝她永远健康。因为科研,所以不老的教授Ruzena Bajcsy最后,针对“那些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这个问题本身,贾扬清表示,这个问题其实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在问,现在的科研年轻人的生活水平如何。实际上,现在的科研年轻人并不好过。1收入和时间:两样好处都不占不只是普通院校,连北大、清华等条件看似优渥的一些青年科学家也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2018年7月5日,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向11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青年科学家问了一个问题:“回国后,到底是什么东西限制了你们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投入到前沿的、自由的、甚至是冒险的研究里去?”他们的回答让王立铭感到吃惊,他们的痛点并不在缺少研究经费,而是“安家在一线城市导致的生活压力”。王立铭表示,过大的经济压力和科学研究会出现冲突,“如果你每天走进实验室,跟学生聊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这个月房贷怎么还,或者小孩去哪里上小学,这个本质上是无法甩开负担去做前沿的、冒险的研究的。”高校和研究院经常能拿到几千万甚至十几亿的研究经费,但这其中并不包含人员经费。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在2016年就曾向《人民日报》诉说道:“为啥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建设大科学装置,却没有配套的人员管理、薪资发放机制?” “过去10年,我所在高校的年轻科学家的薪酬几乎没有改变。”苏州大学研究机器人的李教授说道。李教授表示自己身上的经济压力并不大,但这是因为他还为企业工作,“对于工程技术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单位工资可能只是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析全国各地共48099名科学家的数据后发现,自2013年上一轮调查以来,科研工作者的不满情绪有所增加。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承认,经济负担是科研人员压力的主要来源。科学家表示,与其他职业相比,他们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香港《南华早报》2018年11月26日的报道显示,与其他职业相比,中国科学家工作时间更长,但收入更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科研工作者平均年收入为90985元,比2012年增长23%;同期民营企业员工薪酬增幅为50%。数据显示,中国科学家每周工作50个小时,比法定最高工作时长多10小时。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曾经发起“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有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参与。调查结果表明,青年科学家每周工作时间60小时以上的占30.86%,50~60小时的占32.74%,40~50小时的占27.39%,小于或等于40个小时的仅占9.01%。此外,青年科学家年龄越大,每周工作时间越长。比如,70后青年科研人员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占65.79%,而90后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占44.44%。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导致该群体普遍锻炼时间少,健康状况欠佳。工作时间长的一大原因是中国科研工作者背负沉重负担,源于高度依赖发表学术论文的评价系统激发的工作量。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分析中,近半数受访科研工作者同意“科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而90%以上的受访科研工作者承认,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目标是“晋升职称”。在国内,社会生活成本急剧增加,但科学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资历、留学经历、头衔都是决定待遇的重要因素。面向优秀人才的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头衔,可以起到正面鞭策作用,但是倾斜过度则会带来收入待遇的不平等。留学回国的科学家能得到丰厚的报酬,但是本土科学家却困扰于过度劳累以及薪酬过低。某高校向杰出青年科学家提供不少于45万元的年薪,但未纳入人才计划的研究人员年薪仅为20万元。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职业选择的一般考虑都是“要么多挣钱,要么图轻松”,而从上述情况看来,青年科学家两样都不占。学术圈内经常有很多开玩笑似的吐槽,“读博穷三代,科研毁一生。”“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未来无法取代的? 研究生,他们的劳动力太廉价了!”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的高材生可以在企业找到高薪的工作,但对于热爱科研的人而言,倾向于实际应用和市场导向的企业环境可能不会让他们满意,“如果高校收入尚可,我还是想回去做科研。”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多少科研青年的心声。2年龄:延毕只是第一道坎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收入尚且放在一边,毕业才是真正的心头痛。我国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在33.17岁左右,博士生的延毕率高达39.68%,且女性博士延毕率略高于男性博士。一般来说,如果顺利毕业的话,博士的平均年龄应该是29岁左右,看来顺利毕业的博士生并不在多数。而延毕的主要原因,就是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未达到毕业要求。绝大多数高校都对博士生科研成果有明确要求,比如:以一作身份在重要期刊发表两篇论文、两篇SCI论文、两篇北大核心、3篇南大核心等等。尽管已有大学出台新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水平的唯一标准,但真正践行的仍是极少数高校。延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拿到博士学位时,年龄偏大,这为后面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不少麻烦。很多博士为了进心仪的高校,还要从事博士后工作。不过近年来,我国博士后申请对年龄有了新的限制,要求35周岁以下,甚至是32周岁以下。 即使是选择直接应聘高校教职的博士,也面临着年龄限制。目前本科二本以上高校讲师普遍只招35岁以下的博士、博后,甚至有些学校引进副教授,都要求不超过35岁。拿到教职之后,申请项目经费时,年龄又成了一个问题。以青年科学基金为例,科研资助项目申请难度逐年增加,但年龄限制却始终没有放松,男性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女性年龄不得超过40周岁。2019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总体获批率约为17.90%,其中数理科学部平均获批率最高,达到29.89%;而医学科学部青年基金项目申请的竞争最为激烈,5年平均获批率仅有16.75%。加入年龄限制原意是为了让青年科学家避免和学术大牛同台竞争,没想到反而增大了他们的压力。加上项目经历被看作是评职称的重要参考,青年科学家身上的压力就更大了。3竞争:数量、数量、数量除了收入少、工作时间长,其实青年科学家最大的压力来源是竞争。在中国青年报社调研的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中,有46.15%的人认为最大的压力在于科研项目和基金的竞争,其次是职称评审、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科研成果的研发。在科研之外,他们有66.7%的时间花在申报经费上。最后,仅有22.14%的人认为科研经费是充足的。每年的7月都是青年科学家最焦虑的月份,因为这时距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的公布,只有大约一个月了。这种焦虑不难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难度是真的高。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出的官方数据,2018年,基金委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型项目21万余项,全年共计资助项目4.4万余项,资助率约为20.77%。也就是说,在2018年的自科基金评审中,共有大约16.6万个“本子”落选。根据统计数据,在2009年-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量从9.7万项增长到了24万项,并且其资助量总体上也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申请量。所以,落选的项目数量和比例是逐年增长的。在自科基金评审结果公布前夕,很多科学家都会到学术论坛上“祈福”、“散金币”,还有很多人彻夜难眠,并不禁自嘲“一把年纪的我,感觉自己很好笑。”他们对自科基金如此执迷,皆因“拥有一个国家级项目”对职称评定的重要性。在目前的大环境下,部分高校讲师职称是无编制的,合同期一到,非升即走,所以很多教师拼了命也要评上副高级职称,这样其事业才算安稳下来。而拥有自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的经历,已成为很多高校评选副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现实的残酷在于,每年都会有80%的项目得不到资助,但职称评定指标并不会因此妥协。人才项目虽然多,但竞争过程遵循马太效应,一个项目错过了,就很可能再也追不上去,眼睁睁看着他人平步青云。由于现在学校排名、学科评估以及人才评价都非常看重数量,包括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经费数量、人才头衔数量等等,并且必须在指定年限内,这使得现在的青年科学家面临短跑式的竞争。短跑式的竞争带来的,是科研心态的短视,这对于原创性基础研究、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以及长期积累科研规划都是非常不利的。更糟糕的是,真正有能力的科学家还可能因为短期内出不了成果而遭到逆淘汰。目前来看,青年科学家身上的竞争压力丝毫不会有缓和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SCI论文数量和NS等顶级期刊发文数量稳步上升。截至2017年,中国SCI论文连续9年世界第二,高校占比80%以上。中国发表 SCI 论文 36.1 万篇,占世界总量的 18.6%,比上年提升1.5 个百分点。我国已连续第九年排世界第 2 位。美国排名第一位,论文数量为52.4 万篇,占世界份额的 27.0%。这些成果与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截至2017年,中国高校专任教师总人数为165万人,科研机构人员3.2万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近90万。从业人数的激增使学术界“供过于求”,早已不是90年代初学术人才“青黄不接”的形势。以自科基金中的青年项目为例,2001年,青年项目的申请数量仅有3441项,而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至8.6万。近三年平均增速9.41%,资助率也已经连续4年持续下跌。论文与项目是职称评定中的两大指标。项目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但却越来越“不值钱”。2019年,华东地区某211高校正高级职称的评定标准已经与2014年尚在实行的华东某985高校正高级职称的评定标准基本持平,甚至还要更高。而在未来,博士研究生的规模毫无疑问将继续扩大。这也意味着,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自SCI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后,逐渐被推上了“神位”,科研领域某些人员过度追求SCI相关指标,导致“SCI至上”或“唯SCI论”现象的产生。我国科研领域没有与时俱进地优化和合理限制SCI这个客观量化工具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在最近揭晓的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中,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获得了“生命科学奖”。王振义教授表示,他为现在的科研年轻人感到担忧,“我们的标准是看论文,不看他的实际工作能力。年轻的人才为了论文而工作,发表了高级别的论文就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样是做不出工作来的。”然而如果没有人才头衔,收入会很低,发论文、做项目有奖励,不少年轻的科学家认为,这也是无奈之举。还有人甚至专心做校外兼职项目,把高校职位当作副业。而且,青年科学家所处的年龄阶段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包括工作压力、职称压力和家庭压力,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们都算是新手,要全部兼顾真的很困难。他们还表示,非常羡慕老科学家的状态,可以专注、心无杂念地做研究。但是,明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才是做研究的黄金时间,难道真的要等到年华老去,才能享受单纯的科研吗?Nature曾经发起一项对青年科学家的调查,根据3400份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青年科学家对学术界的工作仍有强烈的偏好。然而,也有超过60%的受访者称,他们很可能会去企业找工作。其实,科研本质上也是淘汰率非常高的职业,在竞争激烈的当下,青年科学家被迫开始思考自己选择做科研的源动力。4出路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到“要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说明国家政策已经开始重视青年教师的低水平薪酬和科研评价压力问题。此外,近年来,政府和企业也频频联手,推出“科学探索奖”、“达摩院青橙奖”等奖项,给予一批青年科学家大力支持。当然,相较于对少数人才的奖励,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能否被普及化,人才待遇能否得到改善,才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今年3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指出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局限性:1)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而非评价系统,不能把SCI论文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2)SCI论文的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情况,而不能对应于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但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3)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如果SCI论文数量不再成为科研人员的“KPI”,青年科学家又该怎么展现自己的学术实力?近日,科技部召开中青年科学家发展座谈会,旨在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学家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会上一个热议的问题就是: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之后,评价标准如何定向?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指出,破“四唯”的关键在于政府机构减少对学术评价的干预,因为外行人的评价难免限于单纯看数据,评价科学家应该让小同行去做,也就是让真正懂行的人去评价。无论如何,在新一代科研年轻人身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关于科研年轻人的生活状况,贾扬清指出,中国社会过去是实用主义占优,小时候比分数,长大了比工资。但随着经济发展,我们越来越需要一些多元化的评判方式。在与年轻几岁的后辈们相处的过程中,贾扬清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正呈现出这样的多样性,比以前的人更不在意社会评判,而更在意自己的爱好和职业理想。他还提到,做科研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实用主义者很难走这条路,“在这条路上,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的追求,对于知识的追求的满足感。参加青橙奖的评选,我感受到的是,每一位我遇到的年轻专家身上都闪耀着自信的光,闪耀着知识的光。”青橙奖的获奖者将会获得达摩院的资源支持,贾扬清也亲自表态:“我羡慕他们,也祝福他们。作为同龄人,我希望我能够在工程的道路上做得更多,在科研的同行需要AI和大数据平台,需要大规模计算能力的时候,能帮他们一臂之力。”参考资料:https://www.hu.com/question/420083383http://www.shifenzi.com/news/multiple/4503.htmlhttps://m.huanqiu.com/article/9CaKrnKfgEBhttps://www.cingta.com/detail/2286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7-05/31/c_1121059693.htmhttps://www.hu.com/question/2141333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726788https://zhuanlan.hu.com/p/8818097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7180https://zhuanlan.hu.com/p/14853255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9/445310.shtm[赠书福利]在AI科技评论9月11日推文“《柏拉图与技术呆子》:探讨人类与技术的创造性伙伴关系”留言区留言,谈一谈你对本书的相关看法、期待等。AI 科技评论将会在留言区选出5名读者,每人送出《柏拉图与技术呆子》一本。活动规则:1. 在留言区留言,留言点赞最高且留言质量较高的前 5 位读者将获得赠书。获得赠书的读者请联系 AI 科技评论客服(aitechreview)。2. 留言内容和留言质量会有筛选,例如“选我上去”等内容将不会被筛选,亦不会中奖。3. 本活动时间为2020年9月11日 - 2020年9月18日(23:00),活动推送内仅允许中奖一次。EMNLP 9月16日出录用结果了!
本文来源:募格课堂作者:胡萝卜近日,南京大学化学院发布了一条诚恳的求助广告,诚邀各种用人单位帮忙解决就业。在知乎上引发热议。高校呼吁企业帮助学生就业并不是什么大新闻,只是化学院的本硕博毕业生比例接近1:1:1的问题吸引了很多眼球。就业困难使得化学专业的同学一再通过继续深造来延缓就业但是最后还是没能躲过来自社会的暴击。让大家不禁担忧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的前途。一直以来,生化环材方向一直饱受嘲讽,口诛笔伐随处可见,在这里我就不想再就此发表过多的评论了。其实,在我看来,学习计算机的和学习生化环材的都是一类人,这类专业的同学大部分来自于普通家庭,大家谁都没指望走什么终南捷径一步登天。同样都是高等教育平民,大家都不容易,若是家里有几套学区房也不会去能顶着35岁辞退的风险享受996福报。区别只是学习计算机的遇见了个好时代,而生化化材则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错不在学生。因此我并不主张大家对生化环材的兄弟冷嘲热讽,毕竟学计算机的人最初也不是因为自己多么有前瞻性。话说回来,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学科不会在未来十年变成天坑呢。我不是什么企业老板,在这次事件中没有能力帮助南京大学安排毕业生就业。本文只能通过对生化环材的尴尬处境的分析,和大家探讨一下研究生应该注重修炼一些什么技能来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全世界的生化环材都不创造价值吗?显然不是,只是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比较落后。生物公司,化学公司,农化公司,材料公司,我们都没有类似与华为这样的能值得美国打压的选手。以化学为例,2019年收入前十的化学公司是:利安德巴塞尔,林德,陶氏,巴斯夫,杜邦,信越化学,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空气化工产品公司,三井化学,艺康,没有一家属于中国。销售前五十里面中国大陆只有两家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可以看出,我国在相关产业上比较落后。那么生化环材是个什么样的产业呢,我想可以用两句话概括:高附加价值,低发展速度。首先说高附加值,我国目前被卡脖子的技术中比如有:光刻机,芯片,航空发动机,触觉传感器,真空蒸镀机,航空钢材等等,这些都是工艺材料不如人造成的,我国每年自然也要花费不菲从国外采购相关器械和材料。至于低发展速度,这个更有目共睹了,物理早在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逐步走向理论化了。众所周知,大学里面除了数学系之外,需要选修数学相关课程学分最多的就是物理系。生化环材的数学水平恐怕都要排到经管的后面了,这类学科目前还处在“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探索阶段,物质之间的逻辑网络尚未打通,很多发现都依托于人力穷举。曹则贤教授就曾指出材料科学需要先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但是今天的中国高校并没有满足这一培养要求,本科就直接开设材料专业。因此,学科无罪,错在培养模式,学生也是受害者。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让这些低发展速度行业的从业人员很难平心静气进行探索性研究。在产业上,以大家都关心的牛奶为例。自三鹿事件后,一直以来新生儿父母比较喜欢购买价格不菲的国外奶粉。北欧牧场执行标准是一毫升牛奶中细菌数低于五万,但是实际生产中往往能达到低于三万,接近了巴氏消毒之后的安全保准。技术的根源是三四百年的畜牧业传统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当年我国牛奶行业对标欧洲标准,于是企业直接来了三聚氰胺。现在标准降下来了,结果每毫升菌落数回到了两百万。业界疲弱导致学术界少了一个引导方向,因此这类专业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需要对标政府的评价体系,整个学科搞成了论文流水线。制度,科目设置,研究生培养,毕业要求,自然基金的申请侧重,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这一切一切论文主义太严重。碳纳米管,石墨烯,钙钛矿轮番上阵,神经网络调参加持,能发出去论文就能拿到奖励自然也就懒得做费力不讨好的技术研究了。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国重启高等教育面临师资匮乏的局面,九十年代末我们又搞了高校扩招,这两剂猛药给广大的生化环材学子提供了很多留校任教的机会。直到最近几年,人口增长放缓,高校岗位逐渐饱和。当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拿着不错的薪水向互联网大厂分流时,生化环材无路可退的尴尬局面逐渐显露,也就变成了知乎上的四大天坑。雷军说过:聪明的人、勤奋的人,这世界上多了去了,这是成功的前置条件,有这些不保证你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大家与其在相互的嘲讽中虚度时光,不如一起探讨一下未来的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未雨绸缪多做准备。我不否认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有价值,只是对人类社会来说,漫无目的不分主次的探索是低效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当下做的科研应该能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启迪人们的思想,提升文明的高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正向循环。因此我们的自身价值的修炼应该关注社会发展,先搞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再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不是和过去的学叔学长所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主张相悖了?我认为两种主张并无对错,都适应所处的时代。从南方讲话到本世纪的前十年,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读书的确一直都能改变命运,只不过区别于过去,现在需要名校加强专业。在过去,专业的限制不大,因为当时国家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从事低端制造的劳动人口推动。拥有学历的人不多,自然也不会对大家的专业挑挑拣拣,也就让过去的老师兄有了这样的错觉。知乎用户主体都是在高等教育圈,于是大家容易把看到的世界理解为中国。但事实上,我国本科率5%,专科率12%。但是现在环境开始变化了,我们国家逐渐在调整产能。不要忘了,21世纪的中叶我们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承诺的兑现大概还有三十年,改革开放前四十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后三十年,何处发力是我们广大高等教育平民应该关心的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思考,也是解决大家今后就业问题的关键。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别想自己该怎么做能不失业多挣钱,而是想社会需要我怎么做才能高速发展。从这个角度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要做一个发达国家,就不能再靠低端产业,需要有高科技附加值产业。换句话说,今天的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要比过去更加严格了,它需要我们毕业之后可以投身高科技附加值产业的生产。而在以前,国家经济增长靠流水线农民工的时候高等教育人口学什么并不太重要,可以任由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金灿荣教授在香港大学的演讲时曾经说过,我们的人口红利还能吃最后十年,然后就是工程师红利。换句话说,高等教育平民要在之后的十年中逐渐替换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感受到一些压力甚至痛苦,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其实过去的农民工兄弟也承担了很多,比如金教授就指出,在八九十年代,珠三角的工人平均每年要损失四到五万根手指头。只不过过去他们不上网,也没有知乎所以大家不知道而已。作为新引擎,生化环材如何能够在社会上寻得一席之地。还是之前的观点,这个专业没有过错,错误的是主导这个专业发展的决策人。大家看程序猿大把大把赚钞票其实他们也承担很大的压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这种变化极快但潜力巨大的领域,然而这些行业都是资本的绞肉机,要么你有一个巨大的单一市场,要么你有强力的政府主导,否则前期投入差之毫厘,后期回报就谬以千里。所以这个行业不确定性太高,现在做到前面的也就中美两家。欧洲和韩日由于市场分散以及体量太小,没有足以支撑这种竞争力的基础,所以最终没办法在一次又一次的赌博中始终留在牌桌。这个行业虽然有高达三四十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但由于技术迭代速度太快,不确定性过高。当前的主流编程语言也许十年后就成为小众,渠道产品优势也最多保持五年。在这种没有真正可靠的积累的情况下,即使是行业领袖的危机感也非常强,依然只能选择把员工压榨到极致。这也是之前中国程序员虽然工资超欧赶美却不得不996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于计算机行业,生化环材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有条件去做出真正可靠的积累。之前提到的我国被卡住脖子的例子各个都是生产工艺问题。还是回到之前说的点,相比于物理基的学科,它们有一个强大的工具-数学,所以可以沿着逻辑线进行全面推进式的发展,因为这一切的事物符合完美逻辑。这类学科早已完成了规范化发展,由研究者进行科研。就像卢瑟福,查德威克,劳伦斯,他们的研究都是基于粒子对撞的探索性实验,用李永乐的话就是搞些粒子挨个对撞。但是区别与冷冻电镜解析蛋白质,这些人能够对探索得到的现象能够基于数学进行归一化理论解释。但是化学基的生化环材目前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在这些学科里,经验的积累就非常重要,做好了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行业。我曾经在一部影视作品里看过这样一个片段,红军长官带领部队在泥泞的沼泽中穿行,旁边的人问他这样能不能甩开国民党的追兵。他说我也不知道,不过如果他们想追我们,也只能靠这两条腿了。日本的互联网行业基本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对应韩日外包的大连软件园最近几年也明显比四川的天府软件园差很多。但是在生化环材领域,一个高GDP的中国目前还并没有超越日本。韩日贸易战,日本能卡住对手的半导体材料;富山化学工业公司研发出了治疗新冠肺炎的“法匹拉尾”;至于诺贝尔生理医学,化学方面的奖项,日本更是不乏得主甩开中国一大截。这是一个难以通过资本优势短期翻盘的领域。如果生化环材的兄弟真的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困扰程序员的35岁红线根本与你无缘,因为在这个低增速的领域,你安身立命靠的是经验。知识会很快更新,但是经验不会。你说你不信,我给你举个例子,医学生。这个专业的朋友直到博士都需要大量背书,数理功底也并不深厚,这个专业的博士看上去有点像授课型学位。但是众所周知,学医不是天坑。医学的发展其实也很慢,很多研究也只能通过尝试去慢慢探索。比如青霉素,这可能是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进步之一了,它直接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对细菌感染给了个通解。那么大家都知道,这一发现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同样是没有数理加持的摸索型领域,为什么医学没有把自己搞成天坑。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医学虽然也进步缓慢,但是一直是朝着解决真正的问题的方向前进的。而生化环材由于产品并不给人吃没什么责任,根本不用害怕被患者家属的榔头敲打,所以大家可以异想天开随便搞点东西掺和一下就能make it great again。这种所谓“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思维模式最终把这些学科带进了天坑。那么既然如此,面对即将到来的工程师红利,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个社会成为一个有效引擎呢?首先我认为要成为发达国家,我国不可能接受在这一大片领域始终受制于人,所以生化环材一定不会一直是天坑。那么这就需要大家真正打好数理基础,把自己变成一个懂得归纳探索的科研人员,而不是不断重复试错的劳动力。社会瞬息万变,谁都不清楚未来十年二十年什么东西会大火,但是当风口出现的时候,一个有扎实数理功底的人显然比一个沉迷于刷试管的人更有可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其次就是个人认为定向选调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家不要太看重博士学历,觉得去当公务员很亏。如果学历真的越高越好那发达国家早就全民皆兵了,但是相反他们自己空出了大量的位置给国际留学生。截止2019年我国有110家全球500强企业,但是他们只有8%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而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之前,在这饱和的市场里我们和发达国家的竞争将会越来越白热化。而定向选调对广大学子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次只问学历不问专业的历史窗口了。就算不谈个人得失,如果政府中能进入一定数量的高学历人才,生化环材也不会那么容易忽悠政府经费而把自己搞成今天这个样子。定向选调,利国利民。生化环材的博士没有错,也不该承受这些偏见和嘲讽。若说真要谴责,就去谴责那些为了一己私利玩烂了一个学科的人吧。拿到帽子拍屁股走人,管他身后洪水滔天,只留下后人去收拾这一地鸡毛。
是否考研,是大多数20岁出头的年轻人,面临的第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2017-2018年,每四个报名研究生考试的人中,有三个都以失败告终。你考研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才能走出考研失败、考研失败,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办……181条关于“考研失败”的知乎提问渗透了这个四分之三群体的焦虑、低迷与无助。新潮采访了三位2019年考研失败的年轻人,看他们在这段经历之后又该如何前行。一林孟雪 专业:法学 结果:复试失败后调剂“在接到电话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招生办的录取通知。”林孟雪本校第一志愿录取失败后,有另一所外地优秀高校向她抛出了调剂复试的橄榄枝。今年九月,她就会离开南京,去往另一个城市。而她的经历,在众多考研党中,也算一波三折的了。时光返回到本校考研复试结果出来的那一天,林孟雪仍然觉得难以相信。初试较高的分数,曾让她在准备复试的日子里比多人更多了一分清闲,却也让最终结果成为她的当头一棒。去年九月是她刚开始着手准备考研的日子,那时候南京的夏天还并未完全消退,她也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在翻滚的热浪里每日早早奔向逸夫楼。一切在她眼里都来得及。图片来源:Pexel至于为什么选择考研这条路,林孟雪直言逃避工作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最重要的其实是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想要什么。“或许再学两年,就能探求到自己未来究竟想做什么了。我其实有点后悔这四年没有仔细去考虑过这件事情。”她这样说道。与其他考研学子相比,她或许更加从容乐观,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初试她也取得了高分。在查询到初试成绩后,她自己也很惊讶,更多了一份信心。对于考研,林孟雪其实是“一条路走到黑”,她既没有参与任何招聘活动,也没有丝毫出国的念头。“或许两手准备更保险,但那时候的我一心觉得:只要我认真准备,就一定能考上,没想到.......”说这话的时候,她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复试的时候, 林孟雪放得很轻松,因为初试的高分已经让她半只脚踏入研究生院的门槛。她以为自己可以安心准备毕业论文了,却没想到好不容易等来的最终结果却是这样。“在接到电话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招生办的录取通知。”虽然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但她很快调整好了心态,消化掉或者说暂时遗忘掉这个难以接受的事实,马上把心思投入到多家留学中介之间。本来以她的初试成绩可以调剂到很好的高校研究院,但由于录取结果出来的时间得过于晚,很多高校的调剂名额已满,在考研网站上找了几天后她决定选择出国留学。“语言太难了,要不是情况是这样,我真的不想出国。”那是那时候她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抱怨虽然有,但她也依然马不停蹄地联系着各家中介,咨询留学各校的学长学姐,以及在网上查询各种出国信息。那是三月底,对于留学党来说,申请时日已经不多了。而美国地区的高校申请通道甚至早已关闭,香港高校再准备文书也来不及了,于是她的选择只有英国。跑了几家中介,最终交了中介费,也报了雅思考试。她本以为自己会难过好一阵子,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放下了,毕竟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要是消沉下去就真的没有学上了”。即使出国申请的时间很紧张、调剂名额少之又少,她也没有想过再考一年。时间是很宝贵的,而且考研也并不是必经之路。一切都是未知的,路一定会被走出来。而凭借四年本科学习,在相关行业也难以求得更好的发展。就在林孟雪按计划准备雅思考试的时候,一次偶然的网页浏览让她有了另一个机会。一所外地高校放出了一个调剂名额,报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提交了申请。几天后,该校打电话通知她参与调剂复试。“就当去尝试一下吧,我的水平或许达不到人家的录取要求。再或许,我能考上呢,出国真的压力太大了。”抱着这样的心态,她从容地踏上了高铁。图片来源:Unsplash没有想到,考试结束的第二天,在宾馆里的她接到电话,被告知复试通过,招生办让她在两个小时内做出选择。出国压力无疑是很大的,而且出于专业原因,国外的教学体系和国内的市场环境不匹配,征求了各方意见,再三斟酌后的她选择了留在国内。至此,一切尘埃落定。一棵本应该结出苹果的树,最终结出了葡萄,但对于树来说,这没什么,更重要的是未来自己的枝条能生长到多远的远方。“年轻人的努力你想象不到,明年考研的学妹早早就来咨询我了。而我觉得,心态是最重要的。”是的,从容和乐观从未离开她,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里。今年九月,林孟雪将去往新的学校继续深造,她还有很多时间继续思考未来。二丁文柯 专业:信管 结果:复试失败后就业“确实考研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考完研再就业,就业机会会少很多,公司数量、岗位什么的,春招没有秋招好是肯定的。而且最关键的是要承受心理压力,毕竟在南大,考研彻底结束的时间点上,你会发现大部分人早就尘埃落定了,可能结果还不错那种。”无论是从外界条件还是自我心理的角度来看,考研失败都会给丁文柯带来不小的压力。南京大学春季招聘会大四上,大多数本科生就会走向秋招和研究生考试这两个不同的道路。大三是一个人生的分叉路口,到底是考研还是就业,这一年注定无法兼顾。大三考虑未来职业的时候,丁文柯就意识到自己喜欢产品岗位,并且倾向去BAT、字节跳动、网易等互联网行业顶尖大厂。为了弥补技能、实习经历的缺乏,丁文柯设想通过考取研究生,再挣得三年时间为就业做准备。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和产品职业相关度较高,以及跨专业考试难度较大,她最终选择考本专业研究生。大三下学期,丁文柯就决定考研,她的正式复习却是在大四前的那个暑假(7月中旬左右)才开始。在备考的过程中,即使会有较大的压力,她也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压力无法排解时,丁文柯的建议是多和父母朋友聊聊天:“考研复习需要一个人的静心准备,尽管复习过程很封闭,但人的心却不是封闭的。如果一段时间压力过大,自己找找为什么压力大,为什么焦躁,找到源头,从源头缓解。”图片来源:Unsplash从今年二月份开始,考研初试、复试的结果相继公布,丁文柯近半年的准备像是竹篮打水,考研失败与就业的压力接踵而至。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出分当天丁文柯发起高烧,浑浑噩噩睡了一天,查成绩都是中途醒来查完又睡,等整个人缓过来时“已经过了悲伤的点了”。对她来说,最难过的不是出分数而是考试结束的那天。一门试卷没能做完,出考场时,丁文柯眼泪都快出来了,看着考场门口拥挤的陌生人群,她觉得丢脸又憋了回去。也许是因为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考研结果出来后,心情调整对她来讲要比一般人快很多。考研结果带来的影响是一系列的。研究生这条道路被封堵之后,她马不停蹄地开始修改简历找工作。三月底,丁文柯纠结了半个月,还是撕毁了之前保底签的三方协议,她开始参加线下的校内招聘会,也从班级群里搜集线上招聘信息。春招时,丁文柯一共向7家企业投递了消息,面试了4家,最终选择了上海云励的南京分公司,并于5月份进入公司实习。图片来源:Unsplash开始了实习,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假期,丁文柯不得不更改毕业旅行计划——两天的短途旅行替代了与室友相约的云南之旅。为了弥补这段遗憾,她想攒攒年假,四个女孩一起去泰国看看。回忆整个备考过程,丁文柯最后悔的一点是,自我放弃太早。初试结果出来,分数不高,加上今年院里名额比往年少,他认定自己进不了复试。然而天意弄人,三月份,丁文柯的名字出现在了复试名单上。三个月没有翻开过书本的她进入复试考场时“整个考试状态都不对”,最终也与研究生名额失之交臂。后悔考研吗?丁文柯答到:“时间只有一份,考研与实习本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下定决心考研的时候就没有错失机会这个说法了。如果非要说遗憾,那就只剩‘如果当时不.....’这种说法,就比如说如果当时不准备考研,花同样的时间去实习,说不定可以找到更好的互联网产品职位,但这种想法就没什么意义了。而且你会想,考研考上的名额有那么几百万个还是几十万个,你怎么就不能是其中一个呢?”三章铭 专业:大气 结果:初试单科未过线,后调剂章铭为了匹配人才市场所需的硕士文凭选择了考研,总分虽然不错,专业单科却未能过线,目前等待复试调剂结果。章铭大二时看到了大气科学学院的就业白皮书,半成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选择了深造,剩下的大多选择了与大气专业无关的工作。“大气本科很难在本专业找到理想的工作,相比之下,许多专业外的工作薪资高、待遇好,大家基本上就业要么做销售,要么干人事,这让我觉得极其容易被取代”,章铭说。和辅导员进一步沟通后,他便安排起了考研计划。在考研方向上,他依然选择了大气:“高考后选择专业时,我对大气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偏向,但是后来学着学着,对这个学科,也不能说热爱吧,至少是会产生成就感的。和其它工科专业不同,大气的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融汇到日常生活中。下雨天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刚学的流体力学,将知识很快的运用起来的时刻、发现自己做的天气预报和实际吻合的时刻,都是很令人激动的。”但是由于本身的专业课任务也很重,章铭的复习也是断断续续。一直到大三下学期结束六月份开始,他才正式进入复习阶段。大四开学后,章铭在课上“插了个眼睛”,让同学帮忙签到通知作业;对于毕设,学院的条件相对宽松,开题报告到十二月份才截止,这些让他有了为考研全力以赴的机会。图片来源:Unsplash确定考研之后,章铭并没有花心思在寻找工作等后路上:“身边有个同学复习到一半拿到了厦门空管的offer。在我们专业,厦门空管的薪资待遇基本是金字塔塔尖的那一层。不过我的规划从始至终都没受影响。”章铭的计划很明确,每天到院系的考研复习室,逼着自己在桌前坐一整天。截止研究生考试开始,他已经复习了4遍数学、3遍专业课,政治肖四也背了6遍。初试分数出来后,章铭仅差3分,单科未能过线,未能进入复试。“当时正和几个朋友在家里煮火锅,我涮着火锅查着分,突然一下就一口都吃不下去了。我什么都没做,饭也没吃,觉也睡不着,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就躺着毫无意义地刷着视频。”开学后,章铭在父母的劝说下,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三月初于宁波参与面试时,他发现内心还是想读研的。“面试前还摇摆不定,面试时发现还是不甘心,于是随便回答了几个问题,买了当天的车票和宁波特产就回去了。”图片来源:Hippopx回校不久,辅导员告诉章铭澳门还有调剂的机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提交了申请:“心情倒是没多大变化,因为除了南大,都是下下签。”接到对方学校面试通知时,他并没有太意外:“面试前没啥感觉,倒是很想吃东西,到珠海已经是晚上八点了,买了一个火龙果,一串一斤左右的葡萄,一份套餐四个菜,一份辣子鸡炒饭,一瓶宝矿力,全吃光了。然后把自我介绍背了一遍又睡了。”前期的准备较为充分,调剂面试时,章铭感觉还不错。目前他已被澳方学校以全额奖录取。“如果可以,还是拿到保研吧。这段经历,深深觉得,其实只要自己好好准备,大一大二好好学,是有能力拿到保研名额的,即使你大一大二没读研的打算。”章铭说到。事实上,在等待面试的过程中,章铭已经暗暗做好了二战的打算。他坦言:“如果没面上,我还是要准备二战。我身边有很多找到高薪工作的同学,也不乏继续三战的朋友。我想说的是,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你身边有些朋友也许遥遥领先于你,有些朋友也许落后于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他们有他们的,你有你自己的,耐心一点。不要让任何人扰乱你的时间表。”(以上人名皆为化名)撰稿 | 孙龙珠 南京大学18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赵玥 南京大学16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林臻同 南京大学16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美编 | 丁浸哲 南京大学18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责编 | 陈瑾 南京大学16级信息管理学院本科生
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南京大学,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本期推送,就让我们通过一组权威榜单来了解南京大学的真正实力吧——2019年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大学排行榜2019年4月18日,优客工场、全球INS大会研究院联合对外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大学排行榜",这是连续第三年发布该榜单。南京大学在榜单中位列第6位。2019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2019年5月2日,2019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cation)亚洲大学排名正式发布。南京大学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6位,亚洲大学排名第18位。2019世界大学人文艺术专业排名2019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19世界大学人文艺术专业排名,中国有2所大学上榜学术引用150强,分别为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中,南京大学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一。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9年8月16日,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揭晓。2019年度共有34家单位获得45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南京大学获得3项,位列全国并列第二位。2019年度共有来自196家单位的600位申请人入围国家优青,资助强度为120-130万元/项。南京大学共有21人,位列全国第三位。泰晤士2020世界大学排名2019年9月1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2020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南京大学排名世界高校第144位,中国内地高校第6位。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cation,THE)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该排名每年更新一次,为全世界最好的1000余所大学排列名次。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2019年10月22日,USNews发布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共有223所高校入围,其中内地高校188所。南京大学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6位。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是美国权威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于2014年10月28日首次发布的根据大学的学术水平、国际声誉等十项指标得出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并称为四大世界大学排名。201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生产力状况(高校)2019年11月24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发布了"201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生产力状况(高校)",南京大学位列全国第3。从各高校的人均发文量来看,南京大学以人均1.55篇/年度1719篇,位居榜首。从各高校活跃指数来看,南京大学以0.94,位居高校活跃度榜首。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创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基于CSSCI、CBKCI等原创数据,尝试通过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人口、成果规模、学者活跃度、合作程度等学术生产力状况进行多维度、结构性的统计分析,为全面把握和综合评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提供基础的评估数据。自然指数排名2019年11月,自然指数网站发布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18.8.1—2019.7.31)。南京大学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全球排名第7。自然指数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目前已成为评价科研机构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自然指数主要对前一年各科研机构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进行计算和统计。82种来源期刊分为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学四类。CSRankings全球计算机科学学术机构排行榜2019年12月,全球权威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排名榜CSRankings对全世界计算机科学机构的排名进行了更新。在AI综合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居国内第5位,全球排名第11;在"人工智能"子类排名中,南京大学进入全球第3位。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子类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国内第3位,全球18位。CSRankings是业内较为权威的全球计算机科学学术机构排行榜,由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Emery Berger教授发起,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透明且有意义的排名体系。不同于依赖于社会名誉和师生调查的传统排名机制,CSRankings相对透明,完全基于论文发表指标,通过衡量学术机构成员在计算机科学顶级学术会议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打分。2019自然指数-材料科学2019年12月12日出版的《自然》增刊 "2019自然指数-材料科学"聚焦全球科研机构在材料学领域的高质量科研产出情况。南京大学位列"2019自然指数"材料学高质量产出科研机构全球第二位。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2019年12月27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正式公布《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最新发布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1200强、2020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20中国双一流大学排名和2020中国各类型最好大学排名等榜单。南京大学位居2020中国大学排名第5位。艾瑞深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是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大学评价咨询研究机构。自2003年起,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连续18年发布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国一流学科排名、中国一流专业排名和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名等榜单。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大学评价领先品牌,是目前中国大学评价体系最为系统全面、评价指标与参评高校数量最多的大学排名,已成为每年全国高考、考研考生与外国来华留学生填报志愿挑选大学和学科专业的权威参考指南。泰晤士2020年国际化大学排名2020年1月28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2020年国际化大学排名,中国内地共有13所高校上榜,南京大学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泰晤士高等教育在2020年国际化大学排名中的数据主要来自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的"国际视野"支柱。该数据考虑了大学在国际学生、国际教员、国际合著和国际声誉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分别占25%的权重。入围的大学不仅国际学生和国际教师所占比例大,在学术研究上也与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密切合作,并且拥有强大的全球声誉。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20年3月4日,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了第十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南京大学3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0,其中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总上榜学科数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5位。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横跨5大学科群和48个学科,评估了全球83个国家地区的1368所高校的13138个大学学科。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由学术声誉(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对该学科的专业评价和认可度)、雇主声誉(该学科毕业生在全球顶尖用人单位的评价和认可度)、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该学科近5年在Scopus数据库中的篇均引用)和H指数(该学科的高被引指数)四项指标组成。当前,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新的百年篇章。全体南大人将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气神和朴茂平实的工作作风,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为把南京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来源:南京大学
海河教育园区就在家门口,如何让企业严丝合缝,与高校院所资源对接,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率先在津南大地落地生根,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几年时间里,津南区既下苦功更使巧工,通过深挖治理富矿,让科研创新花结出经济发展果。2015年,南开大学石墨烯及材料的研发团队,带着科研的种子入驻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成立了普兰纳米公司。到2018年三年时间里,企业收获满堂彩,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普兰纳米公司销售总监徐飞龙说:“公司发展之初,有梦想无资源,津南区给予了我们五年免租金的场地,获得了国家高新、国家科小、天津市战略型新型产业领军企业等资质,获得了总共近200万的资金支持。”无独有偶,南大研究院里的奥为环保公司的掌舵人黄磊也同样是津南引智引才政策的受益者。黄磊说:“19年的3月份的时候就获得了购房补贴5万元以及交通补贴500块钱,对于我们这些在津南创业,在津南准备生根发芽的人来说,是一剂强心剂。”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紧邻海河教育园这一人才宝库。津南区以爱才的诚意、聚才的良方,激发起改革起步创新发展新活力。从本区的产业布局来考虑,围绕如何引进海教园师生就业创业,如何发展人力资源产业,如何与高校深度合作,如何通过政府、市场两个手段把海教园人才引进留住。2014年以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先后在津南区域内成立产业研究院或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载体,转化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引进了一批创新人才。2014年以来,共引进孵化企业近170家,培育集聚了新兴产业,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 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5亿元,完成税收300余万元。成立企业研发机构十余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余项。引才用才不仅框架在科研型上,我区还将技能人才的再打造作为引智的前奏。以宏远电器公司为代表,我区已经有30余家企业成立了见习基地,除了为本单位技工提供实战经验外,还能为海教园学生架起学校和社会间的桥梁。天津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戴裕崴表示:“我们共建了企业和学校的校内的实训基地。学生们除了在宏远电器实习以外,我们还和他们的技术人员一起参与了为企业的服务,我们通过与宏远电器的合作,使我们专业的学生,缩短了从学校到社会到社会的距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在经济大潮中走在前列。引智海校园的道路中,津南区不断推进产品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产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阿里云创新中心是我区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其中涉及新零售、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领域,40多家企业中,半数来自天津大学。这样一些科技型企业选择津南,不仅仅是因为阿里云的品牌非常的突出,更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津南区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总经理陈新龙表示:“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的时候,它其实比较优势是非常的重要。津南有特别好的这种政策环境,有特别好的服务环境,有特别好的这种营商环境。这些优秀的这些创业人才何必东南飞呢,都飞到我们津南这片创业的沃土,创业的高地上来!”如果将政策招商看作是千金买马骨,引得群贤至的生动写照,那么讲好津南故事便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最好佐证。创业者们纷纷表示:“津南目前的宏伟的发展态势,使得我们这些有梦想的人很希望与津南区携手共筑梦想,津南拿我们当自家人如此的贴心,我们愿意在这里奋斗青春,期待将来留在这里。”天大、南大、中德三所大学的研究院是我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器,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是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他们的引智效果仍在持续发酵着。今天走在雅润路上,西侧是海河教育园区,东侧是我区的海棠众创大街,这将是我区引智的加速器,成为十几万智力对话津南的通道,未来津南与海教园的合作,将向这条雅润路一样不断深邃,满眼繁华!来源:津南区融媒体中心
苏州是非常发达的地区,但是,相比于南京来说,苏州境内却没有很多高质量的大学,继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之后,东南大学也设立了东南大学苏州校区,苏州市目前拥有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和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等名校或名校分校。东南大学校门据小编所知,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已经敲定,规划中的苏州校区是怎么样的呢?其实,东南大学牵手苏州不是最近才开始的!早在2005年,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就已经正式成立了,自此,拉开了苏州跟东南大学合作的开端,2018年底,苏州研究院正式转设成了“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签约仪式现场2021年2月5日,苏州和东南大学签约共建了东南大学苏州校区,自此,东南大学苏州校区规模化发展有了初步建设的模型,东南大学苏州校区迎来更广阔的办学空间和办学机遇。一直以来,东南大学苏州校区都在招研究生,以2020级为例,该校区共有10个研究生招生专业,据悉,先进材料与制造、纳米技术是该校2021年拟新增招生的专业,根据东南大学的相关规划,到十四五末,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将有4000~4500人的规模。那么,为什么南大、东大都要去苏州建校区呢?原因一:苏州需要此前,小编也简述了苏州地区高教的贫瘠现状,为了改变现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去苏州建大学理所应当。原因二:学校发展需要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都是“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建设高校,为了加强“双一流”建设,实现奋斗目标,苏州校区都是强有力的支点。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历史悠久,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苏州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但是一直以来,缺乏名牌高等院校资源,始终是苏州的发展之“痛”,也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苏州夜景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市始终将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持续引进科研院所和国内名牌高校。早在2004年,苏州就引进C9名校西安交大建设苏州研究院。此后数年间,苏州又先后引进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著名院校。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早在2012年就建设了苏州校区,成为最早招收本科的名校。近年来,苏州更是频频发力,先后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和厦门大学苏州研究院,并传出中科大国际校区落地苏州的消息。作为江苏省高校的领头羊,与苏州颇具渊源的南京大学,也选择到苏州“开疆破土”。2019年3月,南京大学与苏州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项目正式落地。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签约仪式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南京大学,落户苏州以期续写辉煌。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中央副部级建制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大学先后入选首批211工程和985程,并位列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此外,南京大学还位列中国九校联盟C9和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南京大学校园一景南京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并历经两江师范学堂等办学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正式更名为南京大学。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运动中,南京大学被拆分的分崩离析,仅保留文理学院成为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领导层决策失误,导致南大错过高校合并大潮。受制于学校规模过小,学科设置偏向基础学科,加之江苏对南大经费支持不足,内斗严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学校发展非常缓慢。在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南大优势学科物理化学等成绩不佳,也成为南大发展不佳的缩影。在此期间,南京大学高端人才频频出走,院士增选工作也是惨不忍睹,导致唱衰南大之声不绝。南京大学校园一景在此情形之下,南京大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发力新工科、医学学科等新兴学科建设。以期弯道超车,实现学校理工交融的办学新格局。而苏州制造业实力雄厚,位居全国制造业前三,对于南京大学工科产学研工作益处多多。在此情形之下,双方一拍即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项目上马。南大老校长与苏州古城渊源颇深,百年南大与苏州再续前缘有何意义?其实南京大学与苏州颇具渊源,可以追溯到40年前的1981年。当时全国大力发展工业,苏州园林也因此被破坏得非常严重,苏州古城岌岌可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经过调研,为保护苏州古城奔走呼号。在他的努力之下,苏州入选了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南大匡亚明教授成为苏州古城的护城功臣,“一人一城”的佳话也久久流传。南京大学校园一景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落地,使南京大学与苏州再续前缘。那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落地,对于双方而言有何重要意义呢?南京大学落地苏州,将以新工科、医学学科为主,重点打造与苏州产业相关的化生医药等五大学科群,设置新能源与新材料学院等十大学院。对于南大优化学科设置,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苏州地方经济意义重大。此外,南大金陵学院整体迁入苏州校区,原浦口校区将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合作共建联合医学院。南京大学校园一景对于苏州市而言,能吸引南京大学这种著名院校落户,不仅会为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还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安家落户,为城市发展积累优质人才。此外,南京大学作为江苏省领头羊高校,与苏州互动互荣,必将赋予苏州独有气质。 这既关系到南京大学内涵式发展、也是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结语百年南大,立足江苏。作为江苏省高校的领头羊,C9名校南京大学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南大发力新工科和医学等学校学科,探究内涵式发展的新道路。如今,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落地,更是成为老校长“一人一城”佳话的传承。百年名校南京大学与历史名城苏州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值得让人期待。对此,你是什么看法?祝愿南京大学发展得越来越好!南京大学校园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