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成立 5位院士担任院长爱之涡

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成立 5位院士担任院长

中国江苏网讯 12月28日,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由陈骏院士、贾承造院士、邹志刚院士、周成虎院士和沈树忠院士担任院长,致力于建成我国自然资源领域重要的智库、理论库与技术库,瞄准自然资源领域的世界难题和国家需求,建设面向地球资源科学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研平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司长高平分别致辞。江苏省科协主席、南京大学陈骏院士介绍了研究院的组建情况和建设愿景。贾承造院士和邹志刚院士分别做了油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专题报告。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为新型跨学科交叉研究院,从事自然资源理论探索、技术研发和政策研究。研究院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环境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等学院参与组建。研究院设置学术咨询委员会、产业顾问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其中,学术咨询委员会聘请著名地球科学家安芷生院士为主任委员,傅伯杰院士和刘丛强院士为副主任委员,十余位院士专家担任学术委员。研究院首批将建设6个研究中心,分别为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水科学研究中心、国土空间优化与管制研究中心、环境资源与风险研究中心、湿地与滩涂研究中心。据悉,研究院下一步将在战略性矿产资源,城市矿产资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自然资源大数据等领域组织队伍组建新的研究中心,针对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产业重大瓶颈问题,探索前沿基础原始创新,开展若干重大示范应用。研究院还将围绕“世界难题、中国问题和江苏课题”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与政府和企业互动,积极探索政产学研高质量合作新模式,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作用。参加大会的还有国务院参事、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基宏,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建云,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王汝成,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濮励杰以及中国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绿地控股集团公司、江苏金霞矿业有限公司的相关领导、南京大学师生代表等。通讯员 齐琦 记者 杨频萍

委蛇

林安宁已任南大现代生物研究院院长,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微信公号“南京大学人才招聘”9月24日发布的《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全球学术人才招聘》披露,曾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二十余年的林安宁教授已出任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院长。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7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公示》称,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并表决通过,拟增列林安宁教授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具备在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资格。公开资料显示,林安宁教授1990年获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起任芝加哥大学Ben May癌症生物学系终身教授。林安宁教授作为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对IkB激酶复合物(IKK)和JNK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近二十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利用c-Jun N-terminal protein kinase (JNK)和IkB kinase(IKK)/NF-kB等分子探针来研究决定信号转导网络的可塑性(plasticity)和特异性(specificity)的分子机制,其研究成果对揭示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的异常如何导致疾病,以及癌症、心脏病、炎症、免疫紊乱等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迄今,已在Nature, Cell, Science, Molecular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80余篇研究论文,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简称“现代生物院”(Institute of Modern Biology, Nanjing University;IMB),成立于2020年7月,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现代生物院聚焦于创新型生物医学前沿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开拓性、系统性的科学探索,致力成为拥有一批国际公认学术权威和“学者型研究环境”的国际一流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往也

中科院老牌院所人才凋零,南京大学挖墙脚,沈树忠院士加盟南大!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人才凋零中科院老牌院所逐步衰败早在2004年左右,中科院的副院长施尔畏就直言,中科院个地方院所之间的发展差距非常大,尤其是一些中科院地院合作建立的新所,聚集人才管理工作非常的高效,反而一些老牌科学院所存在大量的问题,发展停滞,项目技术落后,特别是人才队伍的退化特别严重,其中经济落后地区的科研所更是如此,时间过去十多年,就连很多发达地区的院所也出现人才退化,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李四光院士曾经带领的团队逐步老化,随着老一辈科研学者的去世和年龄增大,这些老牌院所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现象,就连自己的非资深院士也近期被同城的南京大学挖走。沈树忠院士的出走,打击非常大 资深和非资深院士的区别目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官网上显示只有4名院士,如果除去已经全职去南京大学的沈树忠院士后,剩下的3名院士都算是资深院士了,资深院士和非资深院士的差距非常大,资深院士代表中年龄大于80岁的院士,这些院士已经基本失去了科研能力,属于曾经辉煌的代表,而非资深院士还处于科研工作期,从官网4名院士来看,被南京大学挖走的沈树忠院士1961年出生,属于非资深院士,而陈旭院士1936年,戎嘉余院士1941年,周志炎院士1933年。沈树忠院士一走,基本上宣告了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院士断档。南京大学慰问新进院士沈树忠 南京大学的院士团进行补充南京大学新闻“面对南京大学领导的慰问,沈树忠表示,自己于11月初加入南大以来,感受到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氛围,受到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会尽快把科研方向、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等工作全面开展起来。”2018年对于南京大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难过的一年,首先在全国各地名校CNS主刊大爆发的时候,自己零斩获,而且南京大学多名资深院士去世,南京大学需要沈树忠院士这样的人才补充,根据网络披露的消息,南京大学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最近还从其他单位引进两名杰青,全国高校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强,高校分化越来越严重,2017年的学科评定已经引发了南京大学的重视,高校如学习知识,不进则退!单选|南京大学最近几年退步了吗?没有退步,只是别人进步太快了没退步,学科评定不公平不好说,南京大学底蕴深厚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李侗

南京大学成立自然资源研究院:“豪华配置”5位院士任院长

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佘治骏 摄中新网南京12月28日电(记者 申冉 通讯员 齐琦)28日,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成立。据悉,该研究院由五位院士级的著名学科专家担任院长,致力于建成中国自然资源领域重要的智库、理论库与技术库,解决自然资源领域的世界级难题和呼应国家需求,建设面向地球资源科学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汇聚一流人才的综合性科研平台。五位中科院院士接受院长的聘书。 佘治骏 摄据介绍,研究院为新型跨学科交叉研究院,将从事自然资源理论探索、技术研发和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该研究院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环境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等学院参与组建。研究院邀请了地质学专家陈骏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专家贾承造院士、环境能源材料学专家邹志刚院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专家周成虎院士和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家沈树忠院士五位中科院院士担任院长。研究院还设置了学术咨询委员会、产业顾问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其中,学术咨询委员会特聘著名地球科学家安芷生院士为主任委员,傅伯杰院士和刘丛强院士为副主任委员,十余位院士专家担任学术委员。在“豪华”的学术配置下,研究院首批将建设6个研究中心,分别为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水科学研究中心、国土空间优化与管制研究中心、环境资源与风险研究中心、湿地与滩涂研究中心。据悉,研究院下一步将在战略性矿产资源,城市矿产资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自然资源大数据等领域组织队伍组建新的研究中心,针对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产业重大瓶颈问题,探索前沿基础原始创新,开展若干重大示范应用。研究院还将围绕“世界难题、中国问题和江苏课题”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与政府和企业互动,积极探索政产学研高质量合作新模式。(完)

法相

马鞍山南大研究院备案为2020年度马鞍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

日前,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南大孵化器)被马鞍山科学技术局备案为2020年度马鞍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南大孵化器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构筑涵盖研发、中试、产业化导入等全面的研究、工程试验基地。备案为马鞍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后,南大孵化器将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加快成果转化,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在抓硬件平台建设的同时,南大孵化器也将积极提高孵化服务水平,为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郑蒲港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源:郑蒲港新区政府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爱如初

痛惜:南大一研究生留下遗言跳楼自杀!研究生该如何排解压力?

据知乎,近日,南京大学南园六舍研究生一一年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并留下遗言,疑因学业压力过大。图源知乎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小编的心里就像被人冷不丁戳了一下,心痛不已。但隔段时间就会听到类似消息,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两年,光南大就已经有好几位研究生选择这种方式离开我们:2020年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一名在读女博士,“可能因为学业的压力”,在仙林校区19栋坠楼身亡。2019年6月3日晚,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8级博士生段付谋疑因受到其导师吴小山的指责和科研进展的压力,当晚离开寝室后失联。直到6月12日,警方在镇江打捞到了他的尸体。9月19日 南大化院女博士从19栋18楼跳楼自杀。12月4日 南大生科院女硕士同样在19栋宿舍烧炭自杀。图源知乎悲剧事件有增无减不止南大,近年,研究生自杀事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范围内可说是有增无减,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遇到奇葩导师、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2019年12月26日,南京邮电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疑因不堪忍受导师三年来的谩骂、压榨、人格侮辱、不改论文、要求延毕,在实验室点燃溶剂自焚身亡。导师后被学校开除。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陈某在留下一封题为《狗血的研究生生涯》的遗书后,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19年6月,就读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中国籍博士生陈慧祥 (Huixiang Chen,音译) ,欲撤回其导师通过关系发表,有严重的学术问题的论文被拒,在留下遗书后,在工作的实验室自缢身亡。2019年2月,年仅26岁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博士在学校自杀,他的本科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果顺利的话,他将于今年六月份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在读博士生杨宝德于溺水自杀身亡。2018年5月,纽约大学医学院华裔女生Andrea Liu被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并且留有遗书。2018年4月,美国旧金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晓磊被前室友发现吞枪自杀。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博士唐晓琳在攻读生物学博士7年后,面对导师的刁难和毕业的遥遥无期,从金门大桥纵身一跃。研究生群体非正常死亡有增无减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研究生的压力有多大?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适性的问题,国内外都一样。Nature曾发表文章《Time to talk about why so many postgrads have poor mental health》,其中提到:研究生报告的抑郁和焦虑比例比一般人群高六倍。被调研的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Nature两年一度的针对博士群体的最新大调查显示:来自全球各地的6000余名博士生,七成博士对前途迷茫,36%自认有过心理疾病。机器之心也曾做过一项调研,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在这种强压下,有时候你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坚持。其实,在后台,也经常有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们自己读研期间的心路历程,不少人的叙述中,都带着点对读研期间压力的看法和见解。旖旎:博士毕业活着不止是心理的压力,身体的压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对象今年开学博三,工科博士三篇sci,看到科研人熬夜通宵闭门改论文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煎熬。eisoR:我现在就是那种夜夜失眠,依然很亢奋的状态…特别难受,我一定要撑下去,好好活着春晓:都是咬着牙孤单地坚持,坚持下来再回头看就是云卷云舒。今年硕士毕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国胜:每天在电脑前坐到肩部发麻脖子僵硬,我知道我在透支着我的健康。临近毕业经常光顾五点的早餐店,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因为自己后面有许多人的支持!Riemann:此刻坐在设备旁边监控示数 读了文章 鼻子一酸 三个月没有休息了 希望自己也可以按期毕业yo yo:很真实,经历过的人都明白。上个月组里来了个大学生,暑期实习,那有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因为一点新奇的事物,一点好吃的事物就感觉开心,幸福的样子,真的羡慕极了,曾经的我也如此,而今却少有了,太多的难以名状,太多的无奈与忧愁,让我们渐渐失去了真心的笑容,变得沉闷,变得不想自己。曾经对科研壮志满满,现在只求按时毕业,一次次降低标准背后是失望,是无奈。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只能挺着,努力活着。看完之后,心里满满是心酸。“感谢还活着的自己”竟成了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研究生何以走至结束生命的地步曾经跟很多研究生交流过,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很多博士生都曾想过要退学。研究生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原因主要有几个:1)当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利益诉求冲突时带来的学业压力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他/她也无法毕业。换导师很少有人成功,因为一个学院的导师既不愿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师,也对要求换导师的研究生保持怀疑态度。这些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现实是,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如果无法毕业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可能无形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跟身边的朋友讲,他们很难有同理心,除了一声叹息也帮不上忙,跟父母讲,父母没有说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总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读博路上“过载”多给自己几个选择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愧疚、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无处排解的心理压力、职场压力……这其中的每一个,都像一座大山,压在胸口,让我们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当我们压力过大快超过承受能力时,多和好友、和同学、和导师深入沟通,也可以给自己放个假,甚至可以考虑除了科研以外的退路。对于奇葩导师,我们还可以选择留证据,曝光等多种方式“斗争”……一位全球Top 10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分享了自己面对重压和抑郁时的做法,他说:“这里列出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是我(有意地或不知不觉地)做了的,它们改善我的情况。”我买了一个闹钟。这让我不再用手机作为闹钟,也让我不再陷在早晨起不来的困境中。我把手机上所有社交媒体应用都卸载了。这让我减少了阅读令人沮丧的新闻,不再浪费时间不停地刷新社交网站。相反,我开始在手机上阅读电子书。我开始健康饮食。戒掉了暴饮暴食,恢复健康的体重后,感觉良好了,也锻炼身体,睡眠质量也好多了。顺便说一下,我每天吃的最美味的东西是早上的谷物,这是起床的另一个激励因素,因为我期待早餐。我意识到我的朋友也是“骗子”。博士生很多患有“骗子综合症”,尤其是当事情进展不顺的时候。我给“骗子”下的定义是“努力工作,可能很多时候都失败了,但假装成功了,所以没人知道”。我意识到,我认识的每一个人可能至少在某些时候都是这样的,这有助于缓解我的焦虑。我挑了几位有价值的人,让他们认为我是个白痴。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类人的意见我并不在意。就是那些我认为是混蛋或白痴的人,我不可能改变他们的观点,也不再在意他们对我的看法。但我挑选了几个人,故意问一些我需要回答的最基本、最愚蠢的问题。这样做很痛苦,但一旦完成了,我就会在心里耸耸肩,说:“嗯,秘密已经泄露了,他知道我是个笨蛋。”令人惊讶的是,每个人都非常友好和乐于助人,通过这几个人的帮助,我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他们没有一个人因为我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而侮辱我。我给自己一个任务,就是定期与我的导师联系。我向我的导师建议,至少每周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交谈,这样我就必须至少在约定的时间与他交谈,而且不能有任何退缩。这有助于利用我的思维,强迫自己每周都有小小的自我提升,有助于分散压力,所以我不再感到恐慌。读博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甚至有人说,如今,读博已经变成了“赌博”。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ate School)公布的数据显示,约1/4的美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在入学的头3年选择退学。对于读博“过载”的同学,Science推荐了一个直接了当的选择《It’s OK to quit your Ph.D.》。文中,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的Mario Muredda分享了他的经历:Muredda说他在读博8年后,“我一无所有地离开”。虽然当时作出退学的决定十分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Muredda现在是纽约市一家医疗保健传播机构的首席执行官。回顾过去,他认为,博士退学是在他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退学并不就意味着退缩,对很多人来时,其实,退学比强留更需要勇气。但它确实可以成为我们的选项之一,选择退学,并不就意味着人生失败。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出了问题就选择逃避,如果读博一直让自己处于“过载”状态,就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论是读博之路,抑或其他路上,生命永远不是选项。所以,面对压力,小伙伴们一定要及时调整心态,如果自己解决不了,一定要:生命只有一次,千万珍惜。来源:硕博一线

慎独

南京大学和江北新区共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研究院

01:131月12日,南京大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落地江北新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出席签约仪式。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位于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是由南京大学和江北新区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机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引领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的升级,提升南京市和江北新区医疗健康领域的行业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研究院将通过5年的建设,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学科体系,在结构生物学、精准医学和新药研发三个子领域分别提出原创性理论与技术,解决若干重大基本问题,转化优秀科研成果,孵化基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的企业。 市领导罗群、徐曙海、蒋跃建,有关区(园区)和部门负责同志,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教授代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拓展阅读当前,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成熟,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然而现有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 “人工智能生物学”(AI Biology)这一科学概念,致力于真正将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结构生物学、精准医学和新药研发等领域的研究,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的原创性突破。目前,相关研究课题已经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立项,并得到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响应和支持。研究院的建立将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平台保障,有助于高效整合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智力资源以及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领域的雄厚基础,快速推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突破与新技术应用转化,为南京市和江北新区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丁目

南大300名硕士、博士被敦促毕业,研究生并不适合所有人

最近考研正在火热进行中,距离考试也只剩下不到两个月了,相信各位考生应该都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能不能进入梦想的学校,想必心里都有些把握了。而去年成功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现在入学差不多一个月。不知道接触科研一个月的新研究生们,对硕士阶段的学习,是个什么样的看法?还有没有继续深造的想法?华五中的南大,最近在官网上发出公告,敦促该校的206位博士和96位硕士,要在毕业期满之前,完成毕业答辩。如果无法按时答辩,按照国家的规定,就只能中止他们的学业,没完成学业那肯定是不能发证的。拼尽全力在几百万人中突围,考上了华五的硕士和博士,如果最后落得“肄业”的结果,实在是可惜了。一般来说,硕士阶段的学习,大致在三年左右,可以申请延期一年。博士阶段的学习,一般是三年或者四年,最长可以延期到八年,时间给的还是挺宽裕的,不过从学习年限上,也能看出博士学习的巨大难度。博士毕业难,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能三年内顺利毕业的博士,实在是不多。纵然考上博士的学生都很优秀,可在毕业的高要求下,也只能黯然申请延期,甚至有时候延期到八年,很多人也无法顺利毕业,像上面这206位博士一样,被学校发公告敦促毕业。今年考研的人数肯定超过三百万了,按录取率来说,大多数人都是炮灰。按学校来说,南大绝对是金字塔尖的存在,能考上南大的研究生或者是博士,不管是什么专业,毕业之后都能找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不管做什么行业,起点就要高很多,比如去当公务员,都可以考“选调生”,起步都要高一个级别。考上南大却不能毕业,那损失就太惨重了,可以说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博士不能毕业,还浪费了八年的时间。仔细思考科研是一条很沉重的道路,实话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名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后能有更高的起点,可在完成学业的时候,对他们的要求也要更高。很多人在考上硕士和博士之后,都非常的痛苦,各方面的压力交织,得抑郁症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延期”有时候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有的博士生就说了,在博士阶段熬了七八年,勉强能够毕业,拿了一个博士学位,拿了一个不错的offer,大家觉得很光鲜。只有自己才明白,这几年磨灭了多少信念,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压力,毕业之后自己的心已经老了。现在考研这么火热,研究生的毕业难度还不算大,很多人虽然觉得不适合,咬咬牙还是能勉强毕业的。可随着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硕士学历也不是很稀奇了,很多人又萌生考博士的想法。可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就不是咬咬牙能解决问题的,如果自己不是那块料,熬八年都毕不了业。科研不是一个兴趣,而是一份要求极高的工作,能适应的人真的不多。考上名校的博士就万事大吉?或许对很多人来说,“quit”并不是一个很差的选择,浪费时间在无尽的痛苦上,还不如当断则断。像南大还有很多学校,每年都会发公告,要求学生尽快毕业。去年的公告一般来说,能不能适应科研,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能看出来了,不是对这个真的有兴趣,还是尽量不要去考博士了。研究生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叫“直博”,一般你选择直博,你的老板会很开心,可这个选项一定要慎重,因为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一旦无法完成学业,就连硕士的证书都没有了。有的人把现在的“考研热”、“博士热”,称为“逃避式”的深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贴切的称呼。有的时候深造并不会带来更多的提升,这已经有太多的例子了,早日进入社会面对挑战,才是应该做的事情。当然如果真的有兴趣,从研究生的学习证明,自己非常适合搞科研,轻易就能适应科研的环境,能轻松从故纸堆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线索,那肯定是要读博的。对个人来说,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南京大学三年引进顶尖人才25位,发力扭转“人才流失”印象

不久前的11月9日,南京大学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举行仪式,聘任她为南大苏州校区特聘教授。也是在这次仪式上,南京大学宣布了徐祖信院士加盟南大的消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访发现,近年来,在“人才流失”的议论声中,南京大学默默地“大手笔”延揽了数量可观的顶级学者。除了徐祖信院士之外,加盟南大的还有中科院院士沈树忠、杨经绥。另外,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鲍惠铭、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技术部主任储中明、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林安宁、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姜正瑞等22位顶尖领军人才也相继“转会”南大。在这些学术大咖的“撬动”下,38名青年人才纷纷加盟。这份引才数据,乍听起来让人感到有些惊讶。对此,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刘公祥解释到,高校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南大学术大咖有流出,也有引入,只是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对引进的人才宣传得很少,给公众留下了“人才流失”的刻板印象,甚至还屡次引发了舆论风波,以致至今影响仍未消失。“我们对比发现,其实还是引进的多,流失的少。”刘公祥表示,尽管如此,南大作为一流学府,人才流出往往更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重量级学者“大规模”离职?其实是刻板印象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坐落在金陵城的南京大学,最为“高光”的时刻在民国时期,其前身是原中央大学,在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榜中,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位居亚洲第1名。南京大学鼓楼校区1952年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的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被分拆出去,保留文、理学院,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成为以文理见长的高校。新世纪之交,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开始了外延扩张式的“并校风”,其中尤以浙江大学为典型,1998年将省内3所高校归为己有,合并成一所规模庞大的新“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则没有在那股风潮中合并其他高校。近年来,随着高校竞争日趋激烈,南大在华东五校(复旦、上海交大、南大、浙大、中科大)中的“江湖地位”颇有波动。2017年底出炉的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让南大陷入了不小的舆论风波。在这次评估中,南大一些传统优势学科未拿到A+。对此,有观察人士认为,这与重量级学者离职不无关系。学术大咖“转会”国内其他高校,会带走一些隐形的学术资源。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刘公祥表示,上一轮学科评估不理想与人才流失可能有一定关系,但南大的学术大咖流失其实远远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严重。通过调研比较,刘公祥发现,南大引进的人才要比流出的多,但人才流出现象更容易引发舆论关注,再加上流失的人才多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更为公众所熟知,而理科引入的人才、普通民众的感知度不够高,因此给公众留下“重量级学者大规模离职”的刻板印象。做大“第一资源”针对学科评估结果中反映的问题,南京大学党委常委会决定,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召开相关学科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处、院长、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共同参加的不同层级的学科分析会议,并将2018年1月联席会议寒假工作研讨的主题聚焦学科建设,分析针对这次评估中出现的问题逐个剖析原因,查找学科建设、办学思路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短板。南京大学党委常委会认为,要结合科学发展实际,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对标最领先的前沿学科,彻底扭转一流学科建设的不利局面。到底该怎么做?南京大学意识到,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建设一流学科,必须“遇事想一流人才”、“谋事问一流人才”、“干事靠一流人才”、“成事强一流人才”。南京大学仙林校区2018年,随着新任党委书记胡金波、新任校长吕建的相继到任,他们围绕人才“第一资源”谋划和作出一系列的战略思考和重大决策。专任教师队伍人数和规模偏小,是南大与同梯队兄弟高校相比最突出的制约因素。数据显示,南京大学专任教师只有2100多人,在华东五校中列倒数第二,与前三名相差1000人以上。“以次优地位争得最优资源、以较小规模取得较大贡献”,胡金波认为,南大必须用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破解上述难题,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吸引过来、合理使用起来。“一流人才支撑一流学科、一流师资队伍支撑一流南大建设。当前,我校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渴求人才、更加重视人才、更能成就人才。因此,必须开阔思路,发掘各类人才,着力做‘大’第一资源。”胡金波说。在当年11月份,南京大学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沈树忠。与此同时,团队成员王向东、樊隽轩等顶尖领军人才纷纷加盟。沈树忠告诉澎湃新闻,后来,他还将目光投向海外多所高校,广揽人才,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其团队推进协助下,2019年5月,南京大学全职引进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Norman MacLeod教授。2020年,又全职引进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鲍惠铭领衔的高水平研究团队。近五年引入人才比流失人才多142人三年来,人才是“第一资源”,已成为南大上下的共识。在“人才强校”战略的引领下,南大把2019年定为“第一资源”开发年,2020年定为“第一资源”开发奋进年。学校层面不仅发动各学科带头人与院系领导,“走出去”通过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举行招聘宣讲,而且连续举办多届“青年学者前沿论坛”,邀请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来校参观交流。抓住各种时机引才之举,可见南大有多么求贤若渴。根据南京大学微信公号披露,10月28日举行的第六届南京大学“青年学者前沿论坛”上,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亲自出马向青年学者伸出“橄榄枝”。他说,希望青年学者通过论坛走进南大、认识南大、爱上南大、腾飞于南大,携手为创建“第一个南大”而共同奋斗。要是招聘急缺人才,南大还全年开放“绿色通道”,为他们快速评定职称、入职提供方便。根据南大人力资源处披露的数据,近三年该校通过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引进人才近百人。仅2020年,就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技术部主任储中明,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林安宁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鲍惠铭。更早之前,还引入中科院院士杨经绥,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陈增兵,原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龙亿涛等等。在人文社科方面,近三年加入的则有:原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姜正瑞,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夏倩芳,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朱庆育等多位重量级学者。澎湃新闻从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获悉,近三年,该校引进院士或顶尖领军人才25位,青年人才38位,在结构上文理科相对比较均衡。综合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南大流出的人才为13人,引入人才为155人,人才流入趋势明显。不仅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发挥好为了尽量解决学者的后顾之忧,南京大学通过实施新一轮的“登峰人才支持计划”,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据刘公祥介绍,今年下半年,南大就曾斥2.5亿巨资从海外引进一位领军人才,其中5000万元用来该名人才个人实验室建设,2亿元用于组建科研院所及后期研究人员的科研启动经费。另外,他还可享受人才住房、安家费、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生活配套保障。薪酬只是引才、留才的条件之一,一流的学者更看重的是高校能否为其施展学术抱负、事业发展提供理想的体制、平台、学术氛围等。据中科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沈树忠透露,他加盟南京大学,主要原因是南京大学地层古生物学科有基础,并有地球化学、沉积学、矿物学、气候学、计算机等优势学科,可为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拓宽研究方向,为开展学科交叉提供支撑。2019年7月,沈树忠荣获地层学国际最高金奖(ICS Medal),成为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2020年1月,沈树忠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寒武纪至早三叠世高分辨率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论文,这被称为是地球科学与数据科学相结合的一项突破。无独有偶,林安宁加盟南大,虽怀有故乡和母校双重情结,但最吸引他的同样是南大提供的平台。在加盟南大之前,他是芝加哥大学Ben May 癌症生物学系终身教授,有志于将人工智能引入到生物学研究,聚焦计算机模拟和生物人工智能,并给这一学科的发展带来革命性改变。实现以上目标,林安宁认为,靠自己单打独斗是做不到的。林安宁说,恰好南大的人工智能、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颇有优势,同时他此前又和南大的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以及鼓楼医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加之,学校支持他打破编制的束缚,率先实行“准聘长聘教授制度”,令其毅然辞去美国的终身教职,回国出任南大新组建的现代生物研究院院长。正是因为各类高层人才的加速流入,让南大走出了一条教师队伍整体“以小博大”的路子,该校人才流失严重的刻板印象也似乎有所改观。据了解,通过提升“人才密度”“学术浓度”,南大各类国家级人才数量、国家级重大科技奖、教学奖获奖数量等重要指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领军人才数(两院院士、长江特聘、杰青)占专任教师比为13.4%、青年人才数占专任教师比为12.3%,均位居全国第四,在华东五校中排名第二。(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修女传

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正式揭牌!

2020年12月23日上午,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承办,江苏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和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协办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会暨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南京大学安中楼210报告厅顺利举行。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出席并发表致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理事长孙志军做了专题报告。会议由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主持。领导致辞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首先对本次大会的与会嘉宾进行了逐一介绍,并表达了诚挚的欢迎。杨忠代表南京大学党委行政和全校师生,热烈祝贺孙志军同志成为南大兼职教授,并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对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提出三点希望:建好六个研究中心、搭好三个创新平台、落实六大重点任务。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在发言中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根本遵循,以及当前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希望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可以聚焦文化产业领域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为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探索。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安同良在发言中表示,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是长三角文化产业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研究院要发出最强“江苏声音”和“南大声音”,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聘书&揭牌 杨忠副书记颁发孙志军同志南京大学兼职教授聘书。孙志军理事长和杨忠副书记为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揭牌。专题报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理事长孙志军表示,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的意义重大,并期待研究院做出突出成就。随后做了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国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的专题报告。报告分为三部分:充分认识繁荣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文化产业的中国认识及发展历程、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外,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松,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波、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孙鸿雁,中宣部文改办处长林长森,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黄韫慧,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郑江淮,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电集团、凤凰集团、江苏有线、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文投集团、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毅达资本等相关领导,以及江苏各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精彩荐读太上头了!NJUers戏精上身,图书馆奇妙夜笑cry我校中心组联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重磅!南京大学国际合作突破推进大会召开来源:文创研习社 编辑:曹玥 责编:佘静 【来源:南京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