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2020年12月4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烧炭自杀。2021年3月13日,南大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男研究生跳楼。2021年4月8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跳楼。在短短半年内,这已经是南大第四起研究生自杀事件了,引发网友热议。谈起南大,很多人对它的了解是来自于轰动全国的“南大碎尸案”。1996年,年仅19岁的刁爱青在校期间被残忍杀害,并被碎尸2000多块,凶手为消灭作案痕迹,将其尸体加热至煮熟,抛尸地点达八个以上,可是25年过去了,凶手仍未被找到。就在近日,碎尸案受害者家属决定正式起诉南京大学。1996年1月10日,刁爱青失踪当天,因其室友违规使用电器,南大宿舍管理老师滥用教育惩戒权“株连”责罚刁爱青,使其情绪不佳离开宿舍,最后惨遭杀害。当晚,刁爱青夜不归宿,作为管理方南京大学理应及时发现并告知家长,但实际上直到10日后,1月19日,警方发现刁爱青尸体,南大才通知刁爱青父母,客观上导致该案错过了最佳的侦破时机。受害者家属律师认为南京大学在校园管理上存在安全隐患,并在学生管理上存在重大过错。南京大学作为中国综合实力前10的高校,考研进入南京大学每年都是无数考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这些好不容易进入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却选择了轻生,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国外一份研究生报告提到:研究生报告的抑郁和焦虑比例比一般人群高六倍。被调研的研究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机器之心也曾做过一项调研,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学校也应该建立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站,不能把科研和论文作为考核就业要求的唯一条件。作为高校应该给所有在校学生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在校学生减压。研究生自杀悲剧反复重演我们究竟能做点什么?根据作者@程岑东 曾对相关事件给出如下改善的方法。基于个人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科研经验,提出以下四种可供参考的方法:1)提高科研团队的信息透明度。一个科研团队学生如何评价导师、研究生们多久毕业、科研工作量和非科研的杂事比例情况,类似上述的信息都将影响导师的招生,能够促进导师切实为学生考虑,让优秀的研究生按期毕业。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选择导师的准研究生会向在读研究生咨询其导师情况,但得到的答案可能并不准确,因为他们面临被导师知道背后讲了“坏话”的风险。国外有一个导师评价网,学生可以在该网站看到其它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国内也有人在推动这个事情,但影响非常有限。2)学校完善研究生申诉机制。当研究生认为自己遭遇不公时,能够向学校合理有效地表达诉求,学校也能展开有效地调查,协商解决矛盾。比如,当已发表几篇优秀论文的博士生申请毕业遭遇到导师拖延,学院能够通过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能够代替导师签字。3)降低研究生换导师、博转硕的难度。如果说学院层面能够在机制和舆论上做到,研究生申请换导师、博转硕不会受到太多非议和诘难,研究生与导师发生利益冲突也有退路,不至于走到结束生命那一步。4)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在南京邮电大学意外身亡的微博话题中,表示自己受到导师不公义对待的研究生不在少数,但他们多半都表现出无力感。关注研究生的求学经历、师生关系,在研究生表达诉求时就积极响应,依赖于家人、学校、社会和媒体的共同努力。由此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于导师、研究生都是有利的事情,也是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不二法门。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或是他人的时候,就要第一时间尝试去自我改变,比如:暂时降低对自己的期待感、和周围人倾诉、找专业人士咨询等,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你会发现前路终将光明。
文/研言教育研究生自杀,本就是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当这些接连在自己身边发生时。半年内,南京大学连续4个研究生自杀,看着这些生命在身边逝去,令人痛心!南大,为什么又是南大?上个月的一个周六,我从睡梦中醒来,听到宿舍楼下有哭喊声,我便到窗前探望。南京大学汉口路的大门边,停着几辆警车、救护车,还有一群人、一群保安将马路堵得水泄不通,伴随着哭喊声。我意识到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很快,一名研究生自杀的消息在同学间传开,该生是前一天晚上在宿舍跳的楼,第二天家长来学校讨要说法。我亲眼看到,学生家长被堵在学校门外,哭得撕心裂肺。满地的黄纸随着风飘得七零八落,警车、救护车的警示灯不停地闪烁。至于为什么要自杀,无外乎导师压迫,压力过大。此事也仅在网上掀起了一丝波澜,并不能改变什么,一切终将归于平静。大约一两周后,李总理来到南京大学视察,“南京大学走在中国高校的最前列”音犹在耳,不少同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两周后,一个小道消息又一次传来,南大又有个跳楼。刚开始,我是不信的。距离上一个学生自杀也不过一个月不到,怎么会接二连三地发生?后来消息被证实,事情发生在仙林校区19舍,这同一栋楼半年内自杀了三起。简直匪夷所思,闻所未闻!算起来,半年来,南京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已有4起,两年来,已不少于6起。20209月19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轻生;2020年12月4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烧炭自杀;2021年3月13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男研究生跳楼;2021年4月8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跳楼轻生。现在我倒庆幸当初放弃了在南大读博的机会。连续4条生命在身边逝去,令人痛心!最令人痛心的是,领导和导师的冷漠,甚至将责任反推给学生!南大!为什么又是南大?有些叫兽,人面兽心,善恶到头终有报,我劝你们好自为之!
近年来,学术学风越来越不严谨,博士生轻生的消息也是屡见不鲜。很多网友对此也是非常纳闷,寒窗苦读几十年书,现在马上就要看到曙光,而你却在这时候选择倒下,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这样的事情是让人很不解的。在国内就有这么一所高校,一年内4名硕博生选择了轻生,它就是国内顶尖的985、211双一流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博士生轻生率也是最高的。总的来说,南京大学算不上国内最顶级的985高校,但是也是中央直属的高校,不仅办学历史悠久,而且还是国家首批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金字塔、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所高校,一年之内发生了四起博士生轻生事件,这不禁让人毛骨悚然。2020年9月19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轻生。2020年12月4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烧炭自杀。2021年3月13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男研究生跳楼。2021年4月8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轻生跳楼。短短九个月就发生了四起这样的博士生轻生的悲剧事件,其中三女一男,三个女的都是来自于南京大学的仙林校区。这对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学子来说,多少都有点恐惧感了吧。这样的事件,背后的压力到底是来自什么呢?普通人都知道死亡的恐惧感,他们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应该是更懂得死亡的恐惧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道理谁不懂?那为什么这些读了二十几年书的研究生、博士生会在即将迎来自己人生辉煌的时候,而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也许他们会面临学术论文、科研结果和毕业之后找工作的种种压力。但是其中最让人深思的就是科研和论文的相关问题。如今就业的压力竞争只会越来越大,毕竟现在本科毕业选择再接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看看每年增加的考研人数就可以看得出来。以前吃香的研究生一个人就能吃到几个大西瓜,现在的研究生就是几个人分一个大西瓜。但是作为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多少都会有点优势吧。他们作为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是获得我国的最高学历。但是前提是能毕业,才算是真正的解脱。因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科研论文并不是嚼舌根就能完成的。还有导师对于自己的压力,各种理由阻止你毕业,背后就是把你当成免费的劳动力。现在有研究报道显示,80%的研究生都会多多少少地患有抑郁症。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那么生死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由了。而且当自己跟父母诉苦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说: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在坚持一下,等毕业了,不就能找到轻松的工作了吗?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是多少家长躲避事情的理由。我相信压垮骆驼的是每一根稻草。压力得不到释放,这样类似的悲剧就更容易产生。所以学校的心理辅导就很有必要,而不是一种摆设了。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健康的心理更重要。否则你考上重点大学,最后人没了,到头来不是一场空吗?最后总结,对于南京大学一年四次这样类似的悲剧,学生自身或许存在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学校在管理方面有问题。在同一个校区,轻生三个人,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那么大家对于南京大学,一年四次的悲剧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
做教育是我的本行,哪怕不赚钱我也想着做教育。2021年4月8日南京大学19栋又跳楼一位女博士,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这已经是发生的第四起博士自杀事件了第一起2020年9月19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第二起2020年12月4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烧炭自杀。第三起2021年3月13日,南大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男研究生跳楼。第四起2021年4月8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跳楼。 我想很多人当听到跳楼的人是一位博士生的时候都不敢相信,一位具有高学历博士生,为何要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呢?究竟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她做出如此悲观的选择呢?博士自杀究竟是何原因?博士生的压力,往往会比其他人的压力来源更广,更大。这种压力可能就是:1.你考上研之前,对考上后抱有太大幻想,而当你真正来了之后,发现一切都没自己想象的那么好,那种落差感很致命。2.你原本以为自己很优秀了,但来到这个圈子,却发现你的同学都比你优秀,你会很有挫败感。3.毕业难,心仪的工作难找。4.年龄大了,看本科同学都工作落实,开着小车,喝着奶茶,步入婚姻。而你定居的城市不确定,工作不确定,没有对象。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家庭经济能力没那么强的孩子,读博需要花很多时间,而且收入并不高,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一毕业以后就30岁了,马上面临着买房、结婚等需要很大经济支出的事情,这都是压力。尤其是基础学科的博士,真得考虑一下家里的经济实力,要不然这博士读的会非常纠结。 为何说考博容易毕业难?其实考博并不容易,这不是一般的竞争,大家都是研究生毕业。是高手之间的较量。读博也难,毕业更难。几乎所有的硕士研究生因为博士难毕业便放弃了读博,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但又是事实。而之所以博士难毕业,是因为想顺利、及时的毕业,需要你在三年期间能够拿出过硬的科研成果,需要你发表足够完美的学术论文,需要你能够有极大的创新成果,需要你能够在自己所研究领域内有最新的认识。 博士生毕业最关键的三个方面1.毕业论文因为娱乐圈的造假事件,掀起了硕博论文质量的改革大幕,现在对于博士论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提高科研的深度、创新度,“查重率”一降再降,更严格的甚至降到了8%以下,本来博士就不容易按时毕业,要求高了就更不容易了!2.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博士生毕业前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应的学术论文,许多高校老师评选职称也是要求论文作为支撑,博士生和高校老师越来越多,而核心期刊数量有限,相应的,发表文章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学术论文也成为阻碍博士毕业的一条拦路虎。3.导师关系导师作为博士的带头领路人,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利,如果没有导师的允许,或许永远也不能毕业,所以要和导师处好关系,保持好沟通。如果遇到的导师很自私,只是想办法剥削学生,也是没有办法,如果不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也是毕不了业的。在我看来,博士能否毕业,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起码占到了90%的因素。甚至可以断言说,自杀的博士,有一大半原因,出在了他们的导师身上。所以说,读博的人,不仅要智商高,情商也要高,最重要的,还是要命好,找到了一个好的导师。有了好导师,也许别的博士还在听他们的导师说什么要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的时候,你只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身体,不轻言放弃,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其实来大多数能读博士的人都已经足够优秀了。当感觉到自己或许达不到预期的标准的时候,不妨适当的降低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期望,这时或许能发现很多的意外惊喜。认怂,早早放弃,是姜老师吃了很多亏以后,才领悟到打开幸福生活之门的一把钥匙。早早看到自己的平凡,或许才是通往伟大的途径。
#情感#01微博上有一个话题,1.5亿的阅读量,1.1万人参与了讨论。但因为某些原因,我猜你一定没有看过。可是它,已然成了4万南大学子,彼此间心照不宣的那块伤疤。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学生公寓。2020年9月19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2020年12月4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研三女生烧炭自杀。2021年4月8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研一女生跳楼。短短半年时间,3名青春正好的女孩,选择从这栋楼离开,跟这个她们还未来得及好好认识的世界,说了Byebye。如果算上今年3月份,在鼓楼校区离世的另一名研究生,已是半年内南大第4起学生自杀事件。网上甚至有南大的孩子,呼吁19栋改紧改名,说风水真的不好。当然无关风水。一位目睹了学姐跳楼的南大同学,在网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去年那位博士学姐跳楼后的景象我亲眼目睹了,脆弱的我受到了心灵撞击。后来又有位研三的学姐在宿舍烧炭自杀,整个宿舍楼浓烟滚滚,电梯里也烟味呛人。今天早上又有位女生跳楼。可能是科研压力太大了吧,毕业难,找工作难,内卷现象很严重,一个赛一个的努力。”今年3月份离世的那位南大男生,也曾在朋友圈留下遗言:“至于我的死因要想知道,可能就是在于不该读研,来到这里的每一天都不快乐,弄丢了很多东西。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勇气,失去了乐观,失去了学习能力,失去了爱人。”“希望来世,不再为人”。02这些年,大学生自杀的新闻,甚至已经常见到算不上新闻。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自杀死亡在中国,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率又是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每一个有人自杀的地方,背后都站着更多想自杀而不得的人。每一次爆出此类事件,都有人不理解:都考上大学了,考上研究生了,甚至考上博士了,明晃晃的前程近在眼前,为啥还会想不通呢?退一万步讲,这个书我不念了,我退学,依然比大多数连大学都没读过的同龄人强吧?难道退学比自杀还难吗?南大女研究生跳楼后,一位曾经研三退学的网友,讲出了自己的经历。退学后,既没有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又没有同龄人的工作经验,校招不带你玩,社招瞧不上你,简历都没人收。好不容易面试了,人家断定你这个人肯定有问题。即使没问题,那么学习的压力都扛不住,凭啥相信你能扛住工作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挤过高考和考研两座独木桥的人,无疑都曾是亲朋好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家人,朋友,亲戚,几乎所有人都不太可能理解你。中国人,向来能理解失败者的一贯失败,却不能理解成功者的一次失足。就像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黯然退场的刘翔,至今仍背负着骂名。有人做了一项调查,在校大学生眼中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就业压力、面对社会前途未卜的压力、离校后与大学恋人分合未卜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家庭压力。就如同一位南大学子,在纪念跳楼的学妹时,所写的那样:我们的一生都是在爬楼梯,你站在台阶上,有人仰望你,也有人俯视你。道理都懂,可是我自己也做不到跟自己和解。想起作家梁晓声说过的一个故事。某年,梁晓声在一所大学举办讲座,提问时间里一位男生说:“如果30岁以前,最迟35岁以前,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梁晓声问:“那什么是不平凡呢?”“要有一定社会地位,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或者掌握一定的权力……”为什么这些年,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在成功和失败之间,不被允许有第三种人生。03作家刘继荣,有一篇短文,曾经被选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短文写的是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有个奇怪的绰号:23号。因为女儿的班里有50个人,可每次考试,她都是第23名。一年中秋节,亲友相聚,大人们让孩子都说说各自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4岁半的女孩,都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自然赢得满堂喝彩。唯独23号,全程都在替身边的弟弟妹妹们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催着她也说说,23号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大人们出于礼貌地表示赞许,可显然都不满意这个回答。于是又紧接着她的第二志愿。“我的第二志愿,是想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次期中考试后,这位母亲接到了23号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班主任,还说了另外一件事。一件他从教30年,都从未遇到过的怪事。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23号本人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23号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写得最多的,还是乐观幽默。最后,班主任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母亲挂断电话,对23号开起了玩笑:女儿啊,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23号,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成功和失败之间,应该允许第三种人生。成功的英雄,失败的俘虏,其实都是少数。坐在路边鼓掌的大多数,才是第三种人生。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有句台词:谁小时候不觉得自己将是金灿灿的一生呢?但残酷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迎接的将是平凡的一生。听起来很残酷是不是?但人生就是如此:这世间90%的人是普通人,只有9%的人能小成,还有最后1%的人能大成。我们中的大多数,注定平凡。可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善良,如果有能力养家糊口,如果有意愿温良贤淑,成为一个平淡却幸福的普通人,又有何不好?04其实前些天,中科院的一位博士,也上了热搜。因为博士毕业论文里的一封致谢信。“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作者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他12岁时就离家出走。父亲脚不沾家,即便重病之时,都是他自己一人前往医院。可17岁时,父亲永远地走了,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同年,照顾了他17年,相依为命的婆婆,也离世了。这个世界上,他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伴,一条养了很多年的名叫小花的老狗,也不知所终。“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人情冷暖,生离死别,或许还能够扛过来,真正可怕的是贫穷,会让人失去希望和斗志。因为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他在致谢信里写的那样:“身处命运的旋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所幸,都没有。2017年,这封信的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顺利毕业,同年入职腾讯,担任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我相信,比起南京大学选择轻生的那4个孩子,黄国平走过的路一定更远,吃过的苦也一定更多。可是黄国平只说了句: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实际上,活着本身是不需要理由的,死才需要。人这一生,除了生死,皆是擦伤。再苦难的岁月,熬过去,余生就都是赚的。最后,想送你一句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写过的话: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或许早早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通往伟大的途径。
即使这个世界没有花,你依旧可以选择为它芬芳。大家好,这里是羊驼舍,今天想借一个有点沉重的新闻,和读研的学弟学妹聊一聊“压力”这个话题,你最近有压力吗?你是怎样缓解自己的压力的?压力大的时候,你也有抱怨过这个世界吗?01.悲剧事件,只增不减前段时间被大家说的很多的“南大19栋”,相信你或多或少的都听过这个事情:2020年9月19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2020年12月4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研三女生烧炭自杀。2021年3月13日,南大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研一男生跳楼。2021年4月8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研一女生跳楼。短短半年时间,已经第四起了。近几年,高学历的压力以及带来的精神问题频频进入大家的视野,其实不止国内,国外也是。甚至在2018年,Nature发表过一篇文章《Time to talk about why so many postgrads have poor mental health》:其中提到:研究的抑郁和焦虑比例比一般人群高六倍。被调研的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看到这个令人害怕的数字,不禁让人觉得,其实在这种压力下,能够开心正常的“活着”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了~02.你的压力来源于哪里?科研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抱着一腔热血踏入科研的大门,希望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对有所成就,但却发现事情不是像想象中那样的,日复一日的研究活动得不到满足感,对研究逐渐失去了兴趣。周围优秀的人的对比压力:原本以为和大家一起进入科研的殿堂,大家都是一样的,却发现,原来以为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是假象,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挫败感由此而生。科研与生活双重压力:同龄的朋友已结婚生子,买车买房,而自己却连毕业都觉得遥遥无期,每个月领着补助只够自己的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难以平衡。来自导师的压力:很多研究生都会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而这个老板是掌握了自己能否毕业的“生杀大权”。其实大多数的导师还是很好的,但是每个导师也都有自己的脾气,或许是让你做很多琐碎的事情,或许是你每次的论文汇报都被批评,再或者是压着你不让你毕业,这也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03.那,我该怎么办?去找人倾诉排解:如果压力很大第一一定是去和别人沟通,告诉别人你的想法,家人或者同学都可以。当然如果不是很想让自己很亲近的人知道自己的压力而担心的话,学校的心理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适当降低自己的预期:如果最开始你的目标是我要为科研献身做出贡献,那现在就换成我有一点点突破就就有进步,就会很开心了;如果你的目标是发很多篇文章,那就先告诉自己一步一步来,先满足毕业条件再努力往前行走;如果你感觉还是很累,那就告诉自己,你已经很优秀啦~还有很多关心你的人,不妨先做个最开心的自己。学会忽视别人:要记住,你真的很优秀!人无完人,那些你认为很优秀的同学,一定也有一些地方是你比他更优秀的。学会忽视别人的眼光,忽视别人带给你的过多的压力。退学并不丢人:如果真的有一天,你觉得很累很累,那么我想说,其实人生并非只有科研一条道路。不要再认为读研读博是学习,试着去把它看成一种工作去对待,在工作中感觉没有动力或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时我们可以换工作,那么同理,对待科研也一样,给自己多几个选择。Science杂志也曾经发布过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非常的简洁明了,也是我想告诉大家的:It’s OK to quit your Ph.D.04.总结生命只有一次,千万珍惜。最后,如果你最近很累的话不妨留言给我们~如果你不想说出来,也可以直接留言:羊驼学长我想要一个抱抱。吉茄会亲自一个个回复,给你一个抱抱的表情~
据知乎,近日,南京大学南园六舍研究生一一年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并留下遗言,疑因学业压力过大。图源知乎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小编的心里就像被人冷不丁戳了一下,心痛不已。但隔段时间就会听到类似消息,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两年,光南大就已经有好几位研究生选择这种方式离开我们:2020年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一名在读女博士,“可能因为学业的压力”,在仙林校区19栋坠楼身亡。2019年6月3日晚,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8级博士生段付谋疑因受到其导师吴小山的指责和科研进展的压力,当晚离开寝室后失联。直到6月12日,警方在镇江打捞到了他的尸体。9月19日 南大化院女博士从19栋18楼跳楼自杀。12月4日 南大生科院女硕士同样在19栋宿舍烧炭自杀。图源知乎悲剧事件有增无减不止南大,近年,研究生自杀事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范围内可说是有增无减,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遇到奇葩导师、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2019年12月26日,南京邮电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疑因不堪忍受导师三年来的谩骂、压榨、人格侮辱、不改论文、要求延毕,在实验室点燃溶剂自焚身亡。导师后被学校开除。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陈某在留下一封题为《狗血的研究生生涯》的遗书后,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19年6月,就读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中国籍博士生陈慧祥 (Huixiang Chen,音译) ,欲撤回其导师通过关系发表,有严重的学术问题的论文被拒,在留下遗书后,在工作的实验室自缢身亡。2019年2月,年仅26岁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博士在学校自杀,他的本科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果顺利的话,他将于今年六月份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在读博士生杨宝德于溺水自杀身亡。2018年5月,纽约大学医学院华裔女生Andrea Liu被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并且留有遗书。2018年4月,美国旧金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晓磊被前室友发现吞枪自杀。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博士唐晓琳在攻读生物学博士7年后,面对导师的刁难和毕业的遥遥无期,从金门大桥纵身一跃。研究生群体非正常死亡有增无减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研究生的压力有多大?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适性的问题,国内外都一样。Nature曾发表文章《Time to talk about why so many postgrads have poor mental health》,其中提到:研究生报告的抑郁和焦虑比例比一般人群高六倍。被调研的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Nature两年一度的针对博士群体的最新大调查显示:来自全球各地的6000余名博士生,七成博士对前途迷茫,36%自认有过心理疾病。机器之心也曾做过一项调研,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在这种强压下,有时候你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坚持。其实,在后台,也经常有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们自己读研期间的心路历程,不少人的叙述中,都带着点对读研期间压力的看法和见解。旖旎:博士毕业活着不止是心理的压力,身体的压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对象今年开学博三,工科博士三篇sci,看到科研人熬夜通宵闭门改论文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煎熬。eisoR:我现在就是那种夜夜失眠,依然很亢奋的状态…特别难受,我一定要撑下去,好好活着春晓:都是咬着牙孤单地坚持,坚持下来再回头看就是云卷云舒。今年硕士毕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国胜:每天在电脑前坐到肩部发麻脖子僵硬,我知道我在透支着我的健康。临近毕业经常光顾五点的早餐店,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因为自己后面有许多人的支持!Riemann:此刻坐在设备旁边监控示数 读了文章 鼻子一酸 三个月没有休息了 希望自己也可以按期毕业yo yo:很真实,经历过的人都明白。上个月组里来了个大学生,暑期实习,那有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因为一点新奇的事物,一点好吃的事物就感觉开心,幸福的样子,真的羡慕极了,曾经的我也如此,而今却少有了,太多的难以名状,太多的无奈与忧愁,让我们渐渐失去了真心的笑容,变得沉闷,变得不想自己。曾经对科研壮志满满,现在只求按时毕业,一次次降低标准背后是失望,是无奈。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只能挺着,努力活着。看完之后,心里满满是心酸。“感谢还活着的自己”竟成了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研究生何以走至结束生命的地步曾经跟很多研究生交流过,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很多博士生都曾想过要退学。研究生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原因主要有几个:1)当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利益诉求冲突时带来的学业压力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他/她也无法毕业。换导师很少有人成功,因为一个学院的导师既不愿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师,也对要求换导师的研究生保持怀疑态度。这些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现实是,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如果无法毕业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可能无形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跟身边的朋友讲,他们很难有同理心,除了一声叹息也帮不上忙,跟父母讲,父母没有说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总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读博路上“过载”多给自己几个选择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愧疚、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无处排解的心理压力、职场压力……这其中的每一个,都像一座大山,压在胸口,让我们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当我们压力过大快超过承受能力时,多和好友、和同学、和导师深入沟通,也可以给自己放个假,甚至可以考虑除了科研以外的退路。对于奇葩导师,我们还可以选择留证据,曝光等多种方式“斗争”……一位全球Top 10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分享了自己面对重压和抑郁时的做法,他说:“这里列出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是我(有意地或不知不觉地)做了的,它们改善我的情况。”我买了一个闹钟。这让我不再用手机作为闹钟,也让我不再陷在早晨起不来的困境中。我把手机上所有社交媒体应用都卸载了。这让我减少了阅读令人沮丧的新闻,不再浪费时间不停地刷新社交网站。相反,我开始在手机上阅读电子书。我开始健康饮食。戒掉了暴饮暴食,恢复健康的体重后,感觉良好了,也锻炼身体,睡眠质量也好多了。顺便说一下,我每天吃的最美味的东西是早上的谷物,这是起床的另一个激励因素,因为我期待早餐。我意识到我的朋友也是“骗子”。博士生很多患有“骗子综合症”,尤其是当事情进展不顺的时候。我给“骗子”下的定义是“努力工作,可能很多时候都失败了,但假装成功了,所以没人知道”。我意识到,我认识的每一个人可能至少在某些时候都是这样的,这有助于缓解我的焦虑。我挑了几位有价值的人,让他们认为我是个白痴。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类人的意见我并不在意。就是那些我认为是混蛋或白痴的人,我不可能改变他们的观点,也不再在意他们对我的看法。但我挑选了几个人,故意问一些我需要回答的最基本、最愚蠢的问题。这样做很痛苦,但一旦完成了,我就会在心里耸耸肩,说:“嗯,秘密已经泄露了,他知道我是个笨蛋。”令人惊讶的是,每个人都非常友好和乐于助人,通过这几个人的帮助,我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他们没有一个人因为我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而侮辱我。我给自己一个任务,就是定期与我的导师联系。我向我的导师建议,至少每周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交谈,这样我就必须至少在约定的时间与他交谈,而且不能有任何退缩。这有助于利用我的思维,强迫自己每周都有小小的自我提升,有助于分散压力,所以我不再感到恐慌。读博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甚至有人说,如今,读博已经变成了“赌博”。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ate School)公布的数据显示,约1/4的美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在入学的头3年选择退学。对于读博“过载”的同学,Science推荐了一个直接了当的选择《It’s OK to quit your Ph.D.》。文中,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的Mario Muredda分享了他的经历:Muredda说他在读博8年后,“我一无所有地离开”。虽然当时作出退学的决定十分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Muredda现在是纽约市一家医疗保健传播机构的首席执行官。回顾过去,他认为,博士退学是在他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退学并不就意味着退缩,对很多人来时,其实,退学比强留更需要勇气。但它确实可以成为我们的选项之一,选择退学,并不就意味着人生失败。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出了问题就选择逃避,如果读博一直让自己处于“过载”状态,就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论是读博之路,抑或其他路上,生命永远不是选项。所以,面对压力,小伙伴们一定要及时调整心态,如果自己解决不了,一定要:生命只有一次,千万珍惜。来源:硕博一线
自《读书改变命运》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读书》,最终实现了阶级跃升,真正改变了全家的命运。但是,近年来这种说法却显露出一种“疯了”的感觉,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开始在把“读书”当成“事业”而陷入一个误区。父母一个劲儿希望孩子能继续读书,从小学到大学。仿佛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学到更多知识让自己变得更有用,而是仅仅为了考试,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很多学生也在常年的读书过程中,忘却了读书的本来意义,似乎读研考博,就是唯一目标。然而,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学习和生活环境都会不同,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也和之前求学期间的师生关系,相处模式都有本质的不同,将会面临更复杂的学习环境,更大的学习压力。不知何时才能跟上考研,读博,最后或许会走上一条“不归路”。作为国内一流的985大学,南京大学常年位居全国高校TOP5。学院聚集了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青年,外人看来,能在南京大学读书,已是家喻户晓,是全家的骄傲。如果还能在南大读硕读博,那就更光明磊落了,更是一件好事情,是给父母们一个“长脸”。但是,我们只看到了光鲜亮丽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一切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在拼命读书,考上了一所所号大学之后,孩子的心理变化,才是更加需要关注的,南京大学这所全国一流的985高校,在过去的半年时间内,就有四位天之骄子的“硕博”在校园内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博士于2020年9月来到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从校园内的19栋宿舍楼跳下;或许抑郁情绪是会传染的,在女博士跳楼后的不久,同一栋楼内又一名年轻漂亮的女硕士在宿舍内烧炭自杀;时间再一次流逝,在最近的三个月内,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的宿舍楼上,一个被同学老师都认为是“阳光向上”的男硕士,从高高的宿舍楼上一跃而下;2021年4月初,又是在第19栋宿舍楼上,一名女学生选择了纵身跳下来结束生命。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尤其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小孩能考上南京大学的研究生,那是自己一生的福气,自己有了面子,家里也风光了,将来还有大好前程在等,怎么可能“寻短见”呢?在此,需要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研究生”背后的故事!小编认为:读书虽然似乎也是为了上学,但和读大学的本科完全不一样。读书因为有科研实验,为了获得实验数据,常常得日夜待在实验室里工作,学业方面,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出现了“导师”,导师设立的本意是用来指导研究生学习更好的科研手段和掌握更多的科研知识,而如今,“导师”却成了大多数研究生心中的一座沉甸甸的大山;而且,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本科生毕业难度并不大。但研究生发表能让自己毕业的学术论文却是相当不容易的。另外研究生还面临着经济上、情感上和就业上的压力。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36%的研究生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61%存在焦虑问题。博士生更加容易有抑郁、焦虑的倾向。所以经常听到新闻都是硕士生、博士生“自杀”也很能说明问题,相比来说,本科生因为压力大来选择自杀的事情却鲜有耳闻,在其背后,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家长们,孩子们,选择考研的道路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勿盲目跟从。如果真的下定决心要读研,那么,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了解,大致了解以后的学习道路,做好心理建设。结语: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正确认识情绪,接纳负面情绪,允许情绪的表达,通过锻炼、聊天、听音乐等方法来化解或释放负面情绪。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强求或强迫自己一定要如何如何,要学会正视和接受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个事实。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导师沟通,导师由于与学生的接触很多,除了可以指导科研,在疏通心理方面,也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最终,当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的时候,记得找专业人士,不要把自己“锁”在心里。最终,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提升”之路,不要再在“读研考博”的路上“死磕”了。
本文整理自猛犸新闻·东方今报、募格学术此前报道等9月20日,多个网络平台上传出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有学生坠楼,其系南京大学在读女博士。9月20日晚,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来到事发地点进行悼念活动。图源:微博对于是否真有其事,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进行了核实。新闻报道,据住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的一名学生王华(化名)介绍,确实看到昨天(19日)晚上有一名学生坠楼。“她住在18层,是一名博士生。”该学生表示,当天晚上,他看到了尸体。王华称,这大概是19日晚上十点多发生的事儿,警察取证时,“人就在草里躺着”,直到凌晨快两点才把尸体抬走。而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另一位同学向记者表示,自己当天晚上只看到了警察和救护车,其他消息也是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该名学生是什么原因坠楼?记者询问了多名学生,都表示不太清楚。但在知乎热搜提问“如何看待南京大学 2020 年 9 月 19 日晚 19 栋宿舍女生跳楼事件?”下,有疑似相关知情人士的回答称“可能因为学业的压力”。网上还有同学称,今年是她博士第四年,但导师抢了她的一作。不过,没有相关采访证实,所以真实性存疑。图源:截图自知乎回答悲剧事件频发谁来关心研究生压力?近年来,有关博士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或者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科研人的压力有多大?在机器之心的一项调研里,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Nature曾发过一篇文表明,比利时Flanders的一些PhD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在这种强压下,有时候你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坚持。其实,在后台,也经常有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们自己读研期间的心路历程,不少人的叙述中,都带着点对读研期间压力的看法和见解。旖旎:博士毕业活着不止是心理的压力,身体的压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对象今年开学博三,工科博士三篇sci,看到科研人熬夜通宵闭门改论文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煎熬。eisoR:我现在就是那种夜夜失眠,依然很亢奋的状态…特别难受,我一定要撑下去,好好活着春晓:都是咬着牙孤单地坚持,坚持下来再回头看就是云卷云舒。今年硕士毕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国胜:每天在电脑前坐到肩部发麻脖子僵硬,我知道我在透支着我的健康。临近毕业经常光顾五点的早餐店,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因为自己后面有许多人的支持!Riemann:此刻坐在设备旁边监控示数 读了文章 鼻子一酸 三个月没有休息了 希望自己也可以按期毕业yo yo:很真实,经历过的人都明白。上个月组里来了个大学生,暑期实习,那有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因为一点新奇的事物,一点好吃的事物就感觉开心,幸福的样子,真的羡慕极了,曾经的我也如此,而今却少有了,太多的难以名状,太多的无奈与忧愁,让我们渐渐失去了真心的笑容,变得沉闷,变得不想自己。曾经对科研壮志满满,现在只求按时毕业,一次次降低标准背后是失望,是无奈。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只能挺着,努力活着。看完之后,心里满满是心酸。“感谢还活着的自己”竟成了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研究生何以走至结束生命的地步曾经跟很多研究生交流过,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很多博士生都曾想过要退学。研究生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我所能想到的原因有这几个:1)当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利益诉求冲突时带来的学业压力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他/她也无法毕业。换导师很少有人成功,因为一个学院的导师既不愿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师,也对要求换导师的研究生保持怀疑态度。这些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现实是,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如果无法毕业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可能无形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跟身边的朋友讲,他们很难有同理心,除了一声叹息也帮不上忙,跟父母讲,父母没有说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总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方法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惭愧、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适的心理疏导。这些恐怕是科研人产生心理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其实以前,Science曾发了篇官方“劝退”文《读博压力大,不如退学吧…》里面提到了一个例子: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的Mario Muredda在他读博的第5年失去了动力。他的第一个学年都花在“证明我们认为的转基因小鼠其实并不是转基因的”。而他的第二个项目与实验室其他人正在进行的工作完全不同,这使他感到不合群。这两件事使Muredda失去了读博的动力,并且丧失了做科研的好奇心。但是,Muredda当时依旧认为,“你必须获得学位,你必须获得学位。”他的部分动机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不想让父母失望。结果,Muredda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承认自己无法完成学位,最后还是正式退学了。读博8年后,“我一无所有地离开”,Muredda说。当时,作出退学的决定是痛苦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Muredda现在是纽约市一家医疗保健传播机构的首席执行官。回顾过去,他认为,博士退学是在他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出了问题就退缩,而是指在心理压力过大快超过承受能力时,可以和导师与同学深入沟通,可以给自己放个假,甚至可以考虑除了科研以外的退路。毕竟,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再或者,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疏解自己的压力。比如:1. 不是超强度的有氧运动(外出散步,瑜伽,慢跑或适度运动)。绝对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和拥有“工作/生活是值得”的感觉,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牺牲研究/求职等的时间,但可以提高研究/求职效率,最后事半功倍的结果其实是一样的。2. 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但与那些温和地支持你而不是专横命令你的人保持联系)。试着不要总想着要一个人呆着。3.做一个有意识的努力,每晚睡足够的时间(熬夜做实验、写论文以及回复审稿意见最好偶尔为之)。4.如果你能负担得起的话,可以找找心理医生。5.找到一些(或几件)独立于学术界的工作(哪怕是写写网文)。6.旅行。学会休息,适当的疏解自己的压力,是格外重要的,毕竟“科研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都说人是一座山,山上一直有树在长,你把树砍下来卖柴,假如一周连砍七天,那么尽管你暂时产量上去了,但没几年你这座山就废了。所以要劳逸结合,砍五天让树长两天。希望可以少看到这种令人心痛的消息,大家要照顾好自己。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大学。主要是由三个校区:鼓楼校区、仙林校区、浦口校区。南京大学历史悠久,曾经是亚洲排名第一的高校。所以,如果有机会到南大就学,一定要了解它的历史,感受传承的气息。2019年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注:这是基本复试线,而每年的实际录取分数线会根据实际情况,个别院系的复试分数线会高于基本线。录取的分数线,每一年基本上是有变化的,一般都是分数线涨一年,在降一年。但是降低分数的比例不是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多参考历年的分数线,充分了解具体的情况和规律,不可盲目自信觉得自己一定能上研究生。如果成绩比较靠后,比如成绩压线、高于往年成绩5-10分、或者低于往年成绩,这就需要提前做好调剂和复试的两手准备,一旦出现问题不能进入复试,那就需要你赶快联系之前物色好的院校,申请调剂。千万不要抱着捡漏的心态,觉得今年会有“馅饼”可以吃,坐等扩招。每年有这样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到最后调剂的最佳时间错过了。只能二战或者放弃考研开始找工作,白白的浪费了学习的好机会。感谢大家的支持!可以留言,加关注私信我,给各位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