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丝栏目|研究生教育以各省教育厅为组织单位,江苏省和广东省抽查了所在省份全部高校的2019年毕业硕士论文,包括学硕和专硕论文,结果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国内外知名高校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被抽检到的硕士毕业论文不合格率偏高。先看看江苏省所在地高校硕士毕业论文抽检情况,学硕和专硕论文被分开列表。很明显看出,一批“985”和“211”高校的学硕论文抽检不合格率高于江苏全省高校平均水平的1.57%。而在这些高校之中,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和江南大学显得特别抢眼,不合格率的篇数居高。专硕论文同样如此,一批名校的不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59%。其中,中国药科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7所高校显得有点刺眼。再来看看广东省所在地的高校,情况如下:被评定为问题较多的8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布情况是这样的:中山大学有2篇不合格,汕头大学也有2篇不合格,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各有1篇不合格,另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有1篇论文不合格。包括这些公布的高校在内,全国高校硕士毕业论文的不合格有共同特点。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无论是学硕毕业论文还是专硕毕业论文,也不仅仅是江苏省和广东省的这些高校硕士毕业论文,全国大部分高校的硕士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是相同的。其一,缺乏创新性,硕士论文被盲审专家判定为“一般”或“差”的学位论文专家评语中多见“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研究课题陈旧,甚至同一导师的研究生研究课题和研究思路十分相近,换汤不换药。很多实验思路和研究方法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重复而来的。不用多解释,研究生的研究思路被禁锢,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更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其二,论文深度不够,学生和指导教师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太短。低分学位论文普遍存在基础理论不够坚实宽广、知识不够系统深入、工作量不足等问题。具体而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熟练与掌握度不够、论文结构不严谨、论文写作逻辑简单、缺乏对工作整体的把握与系统的对比。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研究结论不可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证不全面。文献综述所占篇幅过多,论文正文研究内容较少,工作量不足。参考文献的数量不足,近十年或近五年的参考文献较少,外文文献较少,文献综述撰写水平较低等。其三,论文写作的格式不规范,尤其是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低分学位论文普遍存在论文条理不清楚、文字表述过于粗糙和烦冗、图表格式不规范甚至错误、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诸多问题。学生在引用他人的著作时,为降低重复率,打乱原有句子结构,导致词不达意。这些问题反映了作者缺乏专业的科研训练能力,学术态度不端正的问题。那么,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三大原因是主要原因:培养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和监控体系,对硕士学位论文缺乏过程管理、专业训练以及考核评价;指导教师未能足够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不够全面细致;学生科研态度不够端正,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毫无疑问,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全程深入认真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对学位论文的选题、创新性、写作规范和工作量等进行严格把关,对延期毕业者、在职攻读学位者等应加强指导和审核。其实,解决硕士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不合格的问题,这也不难。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主要包括政府、社会以及自我评估等,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缺少系统的评价方法。可以在政府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设立非官方性评估机构,提高大学的自律能力,提高中介机构的评估与监督水平,实现多主体的全方位评估,加深评估的深度与广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外部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陈述,在实践中缺乏影响力和约束力。因此,冷丝认为,我国应尽快制定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法规和政策。
论文,是科研成果的发表途径。科研成果水平有高下。最直观的展现就是能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目前,为了便于评价论文的高低,国家相关单位会对刊物进行测评,给刊物制定排名等级。好的刊物就会被纳入北京大学的核心目录或者是南大的核心目录。Cssci期刊目录整体公正,部分名不副实南京大学的核心目录现在是多数学校比较认可的一个评价目录,是受教育部委托制定的一个期刊测评机构制作的目录。核心的力量这个目录中的多数期刊水平非常好,学界都非常认可的。上面发的论文呢,也是水平较高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论文,我们很多人看过之后,也感觉水平平平,并不是一定非常的出众。所以,这就是我们对南大核心目录有意见的一个重要地方。核心意味着是水平高的一个体现。但水平一般的论文也可以发表在上面那我们感觉就对这的排行排名产生了质疑。在学界往往流传着一些刊物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不丢失,会到南京大学做公关工作。发文难,发文不公平,导致青年科研人员积极性下降学术往往需要积累。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那些教授和拥有明显的高级科研人员水平较好。而且在交流过程,也掌握了很多的学术资源,发文也会相对的容易些。科研有不公平的现象因为有研究基础,期刊也会对他们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对于他们的科研水平的把握更准确,便会主动地跟他们约稿,这样的情况下期刊优先考虑发那些已经得到水平验证的老教授们、专家学者们的论文。比较之下,那些青年科研人员就会面临很大的发文难度。尤其很多学校和单位都会对青年教师和博士生有科研考核。博士生一般发两篇cssci(也就是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多半博士生没有办法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在cssci核心目录期刊上能够发表论文的人。再就是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是高校之中科研单位之中重要的科研力量,是未来的科研主力。但发文难,使得他们科研积极性会被抑制。不公平的期刊发表状况和低效率的期刊审稿等问题也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科研就是生产力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生活也因为论文减少,或者论文难以及时发表,没办法提职称,没有办法提待遇。他们会过得非常的清贫。科研往往是科研人员的生产力体现没有生产力,没有产品那样学校。单位可能就会有理由不给予相应的待遇。代写代发论文而且发文难的情况下,很多人还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去谋利很多核心期刊会在市场上出售发文名额,这就是说明市场已经开始对科研这一块儿市场进行商品开发进行合作。代写论文代发论文在社会上已经是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话题,这就说明这样的考核和发文问题很严重。期刊论文数量在减少,原因就是为了排名科研人口在增多,国家扩招研究生,这是大战略。这意味着发文难度越来越大,期刊数量是一定的,而科研人员在增多,那科研产出也就增多,而科研产出没有办法面向市场期刊就是市场没有面向市场那就是废物,那就废品。你看,为什么会控制呢?这主要是为了保证科研水平的严谨性宁缺毋滥。当然好东西都是稀缺的,不可能让人人都可唾手可得。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从2010年开始到今年2020年。ccr的论文发文数量直线下降,减少了近50%,这是为什么呢?cssci15年发文数量变化图据行内人士分析,这应该是期刊们却为排名,刷数据,减少篇目数量,拉长论文篇幅。这样以来,一个刊物一年发文的数量就会非常小。如果有人转引有学界认可的话,那么它的分子就会增大而在分子增大的情况下,分母减小,对于他的比率,提升是极为有限的,因为期刊能够掌控的就是他的发生数量,而不是转引量。转引是学界的一个动态的认可。数量越多越好,但这不是期刊说了算的!他们要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一个问题就是发文数量,所以我们说,2010年到现在发生数量出现直线下降,或许未来越来越严重。这是我们排名出现之后,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变的可能还有考核机制当然,我们相信cssci目录制定单位的公正公平。但是,必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南京大学期刊考评中心应改变考评标准,期刊数量和质量要有比例,不能只看比率,不管数量。为国科研发论文,就应该跟国家发展,文化发展,学术发展大趋势和基本方略一致!
原标题:南大教授论文“蒸发”:数据删得掉,学术脸面捡不回科学精神论场写论文也好,写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课,老师都会讲: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经不在了,你的名字连着你曾经写过的文章还留在报纸上、杂志上、书上。正因为如此,我们尊重自己笔下的每一行文字,每一篇文章。然而,日前发生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百余篇之前发表的论文莫名被撤事件刷新了我们的认知。30多岁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女教授梁莹,在过去的学术生涯中发表近130篇论文,那些所谓的论文,却早已经被删掉或者查不到。而这些文章被撤掉缘于梁莹自己要求,因为被发现抄袭、一稿多投等问题,那些文章已经不是她的荣耀,而是她的罪证,所以它们变成了“看不见的文字”。这件事让我们知道,原来文字也是可以凭空消失的,原来那些曾经带来荣誉、帽子、位子的抄袭行为是可以用一句“早年的错误”一笔勾销的。这些“早年的错误”打了谁的脸?当年那么多学术大咖看不出梁莹高产的论文几斤几两;事后不断被举报的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却如石沉大海;多名学生证实梁莹上课玩手机、早退、缺课,管理部门却视而不见,是谁在背后一再支持她申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各种荣誉?梁莹是文字的践踏者,是学术规则的破坏者,那些容许、鼓励她的人们扮演了什么角色?学者不尊重自己的论文,不曾对笔下的文字负责,不曾对文字的阅读者负责,论文只是他们上位的“数据”,所以这些数据不需要时,被大刀阔斧地删掉也就不足为奇。科研工作者不尊重科研,没人想要创新、没人想要探索,科研只是他们的“工具”,所以这工具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随时调整方向、更改结论。这样的状况如果成为大多数,那会是多么可怕。就像梁莹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你这样查,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说的没错。梁莹事件自然是一个特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不是偶然。一个梁莹暴露一个学校的校风问题,更是整个学界存在的学风问题。这“早年的错误”若是不了了之,伤了谁的心?抄袭、垃圾文章成了著名学府的敲门砖,知名教授的垫脚石,这让那些诚实做学问、扎实写论文的人情何以堪?试想,如果没有早年间的那么多“论文”,这位老师如何能进入南京大学任教,如何能获得那么多奖项,又如何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如果这条道路被广泛认可,以后是否会有大量年轻学者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本报评论员)科学家们谈论科学精神时一直强调要对“不好的”动刀子,让它们无处遁形,才是对“好的”最大的鼓励和尊重。如今看来,这条原则对整个学界同样适用——只有淘汰那些违背学术原则捞取功名的人,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才有出头之日。来源:科技日报
10月24日有媒体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百余篇之前发表的论文莫名被撤。今天下午,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官方说明,称针对媒体的报道,目前校方已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 图/微博@南京大学梁莹,今年39岁,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其公开履历显示,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据媒体报道,梁莹多年来著述颇丰,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但在过去几年里,梁莹主动将她的这些论文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删除。△ 据媒体报道, 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的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被“消失”的论文,甚至包括其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而这些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有媒体记者比对论文发现,这些论文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媒体还报道,有南大学子反映梁莹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常常早退、上课念课件、吃零食、玩手机、缺课、让学生帮做私活等情况。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证实,已经对梁莹事件开始调查核实,“会彻查”。据南大社会学院官网的公示信息,下个月,11月10日至11月18日,梁莹教授还将赴美国波士顿参加美国第七十年老年病学年会会议,随行人员包括社会学博士王磊、夏梦凡。梁莹是应美国鲍林格林州立大学陈一唯教授的邀请参加上述学术年会的。公示信息称,梁莹教授一行此次赴美交流产生的相关费用由梁莹教授纵向科研课题经费承担。详细报道请关注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编辑 / 噗噗综合:交汇点、澎湃新闻;微博@南京大学
江苏省是我国高校数量非常多的一个省份,好大学也比较多,其高等教育实力在全国各省市当中仅次于北京、上海。现在,江苏省拥有11所211大学,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还是我国实力很强的重点985高校。“双一流”评选中,江苏又有4所非211高校进入“国家队”。另外,江苏的一些非211非“双一流”高校实力也不容小觑。最近,江苏省2018年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那么,江苏各高校表现如何呢?哪些大学表现比较出色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南大、东大谁更强?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排名第一名、第二名,但东南大学的优秀论文数量跟南京大学相差并不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同根同源,其中南京大学被认为是顶尖985高校,实力要比东南大学强很多。根据这几年发布的大学排名,南京大学一般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7名左右,而东南大学一般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20名左右。但是,近些年来,南京大学的发展开始变慢,一些优秀人才外流,而东南大学的发展却相对较快。“双一流”评选中,东南大学有多达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8名,只比南京大学少4个,这说明东南大学跟南京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二、苏州大学领跑211高校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除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外,就要数苏州大学表现最好了。苏州大学近些年来引进了很多优秀人才,发展很快,学校的很多数据、指标都超过了江苏省另外几所211,比如苏州大学的自然指数排名、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学者入选次数、ESI综合排名等。苏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学科、理学学科、医学学科比较强,学校的软件工程、设计学都被评为A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一流学科”。另外,苏州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数学、语言类学科实力也很强。三、江苏大学、扬州大学表现出色江苏大学、扬州大学都是非211大学,但是,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这两所大学排名很高,并且超过了一些211高校。江苏大学位于江苏镇江,前身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所以学校的农业工程学科非常强。根据最新学科评估结果,江苏大学的农业工程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学校的这个学科非常有可能入选下一轮“双一流”。扬州大学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学校最强的学科却是农学类学科。2017年,扬州大学的一个农学类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所以,扬州大学的农学类学科也非常有希望入选下一轮“双一流”。除了农学外,扬州大学的文学类学科、历史学、医学也很不错。你对上面的排名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发表不同观点。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高校信息。
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原题:南大教授论文“蒸发”:数据删得掉,学术脸面捡不回科学精神论场写论文也好,写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课,老师都会讲: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经不在了,你的名字连着你曾经写过的文章还留在报纸上、杂志上、书上。正因为如此,我们尊重自己笔下的每一行文字,每一篇文章。然而,日前发生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百余篇之前发表的论文莫名被撤事件刷新了我们的认知。30多岁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女教授梁莹,在过去的学术生涯中发表近130篇论文,那些所谓的论文,却早已经被删掉或者查不到。而这些文章被撤掉缘于梁莹自己要求,因为被发现抄袭、一稿多投等问题,那些文章已经不是她的荣耀,而是她的罪证,所以它们变成了“看不见的文字”。这件事让我们知道,原来文字也是可以凭空消失的,原来那些曾经带来荣誉、帽子、位子的抄袭行为是可以用一句“早年的错误”一笔勾销的。这些“早年的错误”打了谁的脸?当年那么多学术大咖看不出梁莹高产的论文几斤几两;事后不断被举报的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却如石沉大海;多名学生证实梁莹上课玩手机、早退、缺课,管理部门却视而不见,是谁在背后一再支持她申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各种荣誉?梁莹是文字的践踏者,是学术规则的破坏者,那些容许、鼓励她的人们扮演了什么角色?学者不尊重自己的论文,不曾对笔下的文字负责,不曾对文字的阅读者负责,论文只是他们上位的“数据”,所以这些数据不需要时,被大刀阔斧地删掉也就不足为奇。科研工作者不尊重科研,没人想要创新、没人想要探索,科研只是他们的“工具”,所以这工具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随时调整方向、更改结论。这样的状况如果成为大多数,那会是多么可怕。就像梁莹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你这样查,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说的没错。梁莹事件自然是一个特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不是偶然。一个梁莹暴露一个学校的校风问题,更是整个学界存在的学风问题。这“早年的错误”若是不了了之,伤了谁的心?抄袭、垃圾文章成了著名学府的敲门砖,知名教授的垫脚石,这让那些诚实做学问、扎实写论文的人情何以堪?试想,如果没有早年间的那么多“论文”,这位老师如何能进入南京大学任教,如何能获得那么多奖项,又如何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如果这条道路被广泛认可,以后是否会有大量年轻学者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本报评论员)科学家们谈论科学精神时一直强调要对“不好的”动刀子,让它们无处遁形,才是对“好的”最大的鼓励和尊重。如今看来,这条原则对整个学界同样适用——只有淘汰那些违背学术原则捞取功名的人,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才有出头之日。
博士正常学习年限为3/4年,硕士正常学习年限为2/3年,不过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硕士基本上都能够毕业,博士在正常年限内毕业还是有比较大的压力,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博士延期毕业的情况。10月11日,南京大学网站发布了《关于敦促即将学习期满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 2016级硕士研究生尽快答辩的通知 》,南京大学有206位2012级博士研究生、98位2016级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完成答辩,督促其尽快完成答辩,否则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对于全日制博士,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对于未能在第9学年9月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对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对于未能在第5学年9月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根据2019年9月公布了消息,南京大学就有一位2011级的博士没有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答辩,被退学处理。追溯到去年,2018年10月,南京大学也曾发布督促2011级博士、2015级硕士完成论文的公告,当时有175位2011级博士研究生、107位2015级硕士研究生尚未答辩,最终结果只有1名博士没有完成答辩,被退学。
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的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206位博士研究生、98位硕士研究生被南京大学校方督促按期答辩。南京大学官网截图10月11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其官网对前述300余位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期满前通过答辩、顺利毕业一事进行通知。根据《南京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取得学籍后,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分别为8年、4年。对于未能在第9学年和第5学年9月份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记者注意到,2018年10月和今年3月,该院就分别督促175位2011级博士研究生、107位2015级硕士研究生;161位2011级博士研究生、94位2015级硕士研究生进行期满前答辩。督促之下,今年9月,该院发布消息,对环境学院一名未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的2011级博士研究生下发拟予以退学处理的告知书。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近年来,关于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的信号已多次发出。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通知第三条指出,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在此背景下,多所高校“动真格”,仅2019年以来就有多所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今年3月,广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公告,称由于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该校对72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72名研究生中,有5名博士生,67名硕士生。同月,合肥工业大学发布公告,将对本校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公布的名单中,被退学处理的原因包含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且未经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西南交通大学也对“超出最长学习年限且未提出结业申请”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含留学生)和2014级硕士研究生(含留学生),拟按学校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退学处理。7月,贵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决定书显示,44名研究生未能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被予以退学;西南政法大学9月发布的公示显示,研究生院拟对14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研究生“严出”的趋势下,如何正向高效的执行相关政策,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对此呼吁,延期博士需合理分流。“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前述《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也指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通知还提及,培养单位要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