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培养研究生最好的25所大学出炉!所有人都为第16名鸣不平!苜蓿地

中国培养研究生最好的25所大学出炉!所有人都为第16名鸣不平!

距离2018年的高考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高考生们将会在这场考试中迎来自己人生的转折。近些年,我国高考人数每年大概保持在900万到950万人左右,录取率近年已经突破了75%,当然这其中有一半也就是360多万人最终都进入了专科学校。近年来,考研越来越成为热门的选择。一是由于大学本科毕业生规模的庞大,秋数量的众多,二是由于大量本科生的难就业。2018年的考研中,报名人数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200万人大关,考研人数突破新高。其实,我国大学中,只有几十所历史悠久,学科实力雄厚的大学拥有单独设置的研究生院。而这些研究生院内部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今天史育阁带领大家共同走进最好的25所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以上是最好的25所大学排名。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中科院大学研究生院是培养质量最高的大学。这其实是毫无疑问的。国科大每年培养8000位硕士毕业生,6000名博士生,本科生每年只招300人。国科大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有着悠久和雄厚的历史与实力。北大、浙大、清华分别位列234名,清华研究生培养不及浙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清华大学的学科门类相对单一,尤其到了博士点的阶段,清华基本上没有人文科学的博士点,而浙大在学科门类上是非常齐全的,基本上拥有了所有学科门类的博士点,尤其在社科类,还是相当强悍的。接下来的大学基本都是实力强劲的综合类大学,如复旦南大武大川大吉大中大山大等,这些大学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很不错的。中科大排名16位,让几乎所有人都鸣不平。中科大的工科实力完全可以进入全国前3,他之所以排到了16名,主要是因为招生数量太少。中科大向来不走扩招的路线,高精尖是其所追求的。所以虽然位列16,但在人们的心中,其地位可是很高的。人大虽然位列18,但需要说明的是,人大培养的硕士尤其是博士,清一色的都是人文社科学科的博士,由于不涉及理工科学科,人大的学科范围相对窄很多,但丝毫不影响他的学术实力和科研水平。关注史育阁,获取更多精彩大学、考研、高考相关精彩资讯!

大雪崩

最难考研的6所大学,考上就是“铁饭碗”,前途不可限量

为了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在自己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考验。得到一份铁饭碗或者是金饭碗的工作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所以在学习的期间不断的在进行深造和考试,希望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现在的大学生多了,想要脱颖而出,那么需要变得更加的优秀,很多的学生会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其中有6所最难考研的大学,但是考上就是“铁饭碗”,而且前途不可限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第一所: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自然是不用多说了,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双一流高校,历年来有多少人想要考进去,是国内很多人理想中的高等学府。可是有些时候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清华大学不仅十分的难考,要求的分数线很高,而且对于国内各个省份的招收人数也是有限制的,一般只有省内的前几名才能够顺利的考入清华大学。所以在考研上面,想要保研或者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也绝非易事,不仅难度大,而且名额有限。虽然是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若是成功的考过了,那么前途自然是无可限量的,会拥有一份“铁饭碗”工作,或者从事其它的高薪工作。第二所: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可能并没有清华北大,还有复旦大学等知名的高校那么出名,但是实力确实非常的强大的,是财经类大学中为数不多的211大学之一。其中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政治学,会计学,经济学都是国家二级重点建设的学科,在综合实力上面来说是很强大的。而且在考研的难度上面来说,竞争力也是非常的强,跨专业的考生多,想要考进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成功考进去了,会在金融,经济等学科方面有所造诣,在毕业后的发展也是很不错的。第三所: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也是一所综合实力都很强的大学之一,在中国大学排行榜里面也是遥遥领先的。南京大学发展至今有着许多的荣耀和称号,被誉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和科学发展的主要基地”,影响力可以说是很大的。考上南京大学的研究生,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上面也是有广阔的空间的,而且自我价值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就业以及前途上面自然是很好的了。第四所: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唯一所以省级命名的双一流高校,发展至今一直都是备受瞩目的,而且培养了很多的优秀人才。在今年的国内最好大学排行榜里位居第三名,可见实力是非常的雄厚的,不管是高考还是考研,想要顺利考进去都需要很强的实力。但是能够在浙江大学深造,对于未来的发展是极好的。第五所:上海交通大学说到国内最好的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也是毫不逊色的,并且是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的一所大学。考上这所大学毕业之后很可能就是“铁饭碗”工作,在就业上面很有竞争优势和发展的前途。对于考研来说难度也是很大的,但是毕业后普遍的工作和待遇都很不错。第六所:五道口金融学院最后一所就是五道口欧金融学院了,可能大家对于这所大学并不是很熟悉,五道口金融学院也是很有名气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生部,学术资源丰厚,加上清华大学的头衔,在出国的资源都很有优势。所以在对想要考入这里绝非易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不够成功考入后,那么未来的发展自然不用多说,会很有前途的。

窦娥冤

南京大学被选为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7月,南京大学入选教育部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这是对南京大学近年来不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学校今后工作的新要求。 南京大学(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总结南京大学自2013年以来在博士生教育改革中探索并形成的“四三三”博士生培养新模式、相应的操作机制和举措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以期为国内兄弟高校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参考和借鉴。一、改革命题和背景正如著名教育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任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著作《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中写到的:大学像其他人类社会组织一样,处在特定时代总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在外。我们认为:中国大学的发展不仅是立足于本土,还要有立足于世界的视野。在这样一个前提和基础上,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自然而然会面临一些基本命题,如: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发展之道,等等。大学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既要服务所处环境的发展需求,即“科教兴国”,也要依托所在的发展环境,即“国兴科教”,两者是互相补充的。 十八大以来,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基于对一系列重要文件和讲话精神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属性和特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多重社会责任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企业非创新主体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等等。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式跟西方高校有着显著差异,需要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举措。那么,中国大学如何找到一个系统性破茧而出的办法,从而走出一条可操作的道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性另一方面就是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转型,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关键点上转型升级。其中,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刘延东同志在近四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均强调我国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刘延东指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质量的重点和难点。要推动改革创新,清除“痛点”、打通“堵点”,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没有严格的执行,提高质量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任务可凝练成12个字:模式改革、提高质量、从严要求。二、南京大学的目标和挑战鉴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南京大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可见”的人才培养架构。学校秉承“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型、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突出绩效,确立了以下改革思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在已有博士生培养平台和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面向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新时期博士生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南京大学面向全校推行博士生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是在文、理、工、医30个院系共4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进行,涉及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在内的1000多名博士生导师以及5200多名在校博士生。同时,这次改革也是在需要体现学校统一的模式观、院系具体落实的特色化、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以及学校资源相对有限等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改革。总体来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就是要在上述约束条件下实现改革的高标准和真实效,以达到最优化目标,即:优化的生源优化的培养过程优化的结果良好的、可操作的动力机制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则面临着3个方面的挑战:1. 体系性难题如何凝练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系统性特点和关键要素,使“顶层设计”为建立博士生培养新模式与质量保障监督体系奠定统一的构架及实践基础?如何在学校整体改革模式下实现各院系、学科的个性化实施?如何体现南京大学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互动,从而避免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孤岛式”推进?2. 节点难题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设计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淘汰机制,从而精准发力并严格执行力度和相关举措,在所有院系和学科实施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原创交叉怎么设计,进而支持和激励博士生开展高水平、原创性的科研探索;以人为本怎么设计,以充分考虑博士生、导师的利益和诉求,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3. 运行机制难题如何建立校(院系)的协同与操作机制,确保统一的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保障监督体系能够在全校实现院系、学科的个性化落地;如何理顺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机制并发挥其杠杆作用;如何提高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规模化成效,从而保证整个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规模化推进落到实处。以上三个方面是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需要直视和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改革的成败。具体措施与创新围绕上述三个方面难题,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逐一清除和打通改革过程的“难点”和“痛点”,摸索出一整套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第一,针对模式设计难题,学校顶层谋划,设计了“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见图1),为全校面向全过程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性框架和指导。“四三三”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博士生培养过程分为预选、硕士、博士、弹性延长等四个阶段,实施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三种奖助激励,落实招生入口优化、过程严格把关、毕业出口弹性设计的三个环节质量控制,完善制度设计、机制运转、措施落实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 图1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 第二,针对个性化实施难题,通过采取“利益机制+推动机制”互动的操作方式,实现了全校所有院系个性化方案的落地。2013年,学校在前期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改革指导文件,院系则结合学科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自愿参加改革的院系,由学校统一组织专家评审和论证,成熟一个实施一个,避免了以往“统一布置”后的“执行走样”。同时,只有参加改革的院系才可以分享改革后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即所属学科、学生都可以享受改革中的资源再分配以及奖助激励等。2013年改革启动后,首批就有24个院系参与改革、制定相应方案并实施;2014年,余下的6个院系(含学科、院系调整新成立的院系)也全部参加了博士生教育改革。第三,针对体系互动难题设计了南京大学本、硕、博培养一体化架构。构建了从本科生培养(“三三制”)到硕士生培养(“二三三”硕士生教育改革)再到博士生培养(“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风格一致、上下贯通、有机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提供南京大学学生最好的、系统化的教育和培养,既体现了高校回归人才培养本源的初衷,也避免了单纯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孤岛式”推进。第四,针对淘汰机制难题制定了特色化的严格考核与分流退出机制,为提升博士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了关键支撑。学校规定所有博士生在入学一年后都必须参加本年级的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如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的可作暂缓通过处理。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南京大学博士生最长学制8年),最多可参加3次资格考核,如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每次资格考核各院系均必须有不低于15%的学生暂缓通过,而优秀率则不得高于15%。暂缓通过的博士生根据学习安排,可加入到后面任何一个年级的博士生中进行资格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博士生才可以进行论文开题及后续学位论文的撰写。第五,针对原创交叉难题,培养过程中设立了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弹性延长阶段则推出了优秀博士生能力提升计划,致力于提升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学校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就设立了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旨在加强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创新研究,鼓励自由探索,重点支持研究生跨一级学科联合申请创新项目。优秀博士研究生能力提升计划则是在2012年正式启动的,针对已经达到或超过毕业条件而又自愿在校继续开展学术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此举意在激励优秀学生潜心研究,为获得更具有挑战性、质量更高的学术成果创造条件,更加突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六,针对以人为本难题,建立了常态化的博士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相应的“暂缓通过”博士生的帮扶机制。学校定期召开博士生、博士生导师、院系分管领导座谈会,根据师生建议并结合博士资格考核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考核方案。各院系在资格考核方案中进一步规范考核流程,明确针对“暂缓通过”博士生的具体帮扶措施。同时,学校每年开展面向全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现状问卷调查,及时掌握改革过程中博士生群体的科研、生活现状及关注的问题,较为客观地掌握博士生对改革后的资格考核及奖助政策的反应,从而保证改革对博士生的压力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这一系列难题的突破,解决了当前国内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关键环节难贯通、培养模式难融合、规模化实施难推进”等顽症,形成了一套面向培养全过程的“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模式,通过理顺博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打通质量控制关键环节的“堵点”,实现了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将全过程培养的教育理念落实为人才全面成长的教育实效;关键环节和机制的创新:贯通完善了入口优化、过程把关、出口弹性的全链条式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运行机制(见图2);规模化实施与管理创新:构建形成了基于资源统筹、弹性分配原则的校院改革互动新机制(见图3)。图2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 图3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实施成效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4年多来,围绕质量核心环节,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第一,严格的中期考核和分流退出机制在全校真正落地通过对博士生保持适当的压力,并把压力转变成动力,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图4 2014-2016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执行情况资格考核的核心就是严格控制质量关。相应的,增加压力的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帮扶和利益诉求机制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进而达到博士生资格考核的真正目的:不是“淘汰”,而是“促优”。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在参加第一次资格考核时结果是“暂缓通过”,而参加第二次考核时其结果已提升为“优秀”。第二,以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契机,深化和促进了博士生导师制度改革博士生导师的工作动力与分类指导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提升,切实将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首先,通过“四三三”培养模式改革,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可细分为五类:即未过关的学生、合格的学生、优秀的学生、拔尖的学生和弹性的学生等。导师最清楚所指导的博士生中谁最优秀、谁存在问题,“四三三”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导师对博士生进行分类指导,提高投入的针对性; 其次,导师指导博士生的频次和时间均有明显的增加。学校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导师在课题科研和实践项目中的指导比例由2015年的60%提高到2016年的71.4%;再次,学校适时对博导评聘制度加以改革,不再关注博导本身的头衔,而是关注其基本资格、岗位资格、招生能力和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更好地与博士生教育改革配合起来,推动博士生导师将更多的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到招收优秀学生与培养高质量学生上,投入到提升自身的指导水平与科研活力上。第三,全面、有效地提升了南京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首先,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博士生在学科群一流期刊发表论文由2010年的10篇增加到2015年的65篇;又如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博士生周平在国内率先发现了第一颗磁星,实现了我国脉冲星研究领域零的突破。其次,博士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2016年软件学院多位博士生在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FS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位列当年度全球高校第一。又如有数十位博士生在历年的云计算应用大赛、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数据挖掘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内外大赛上获得冠军或者特等奖。再次,有力地支撑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南京大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NI)排行从2013年全球43位上升到2017年全球12位;2016年,南京大学ESI排名中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1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以2014~2016年物理学院、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等三个学院的博士生发表的学科顶级论文数为例,博士生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为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5 2014~2016年南京大学部分院系博体会与思考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在学校创新体系战略下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本源的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入、不断完善、内涵提升的改革。简单地说,通过此次改革,南京大学给予了在校博士生选择性发展的路径和差异性起步的平台。学校通过对博士生的特色化培养,促进了博士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了统一改革模式观下博士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多样性成功。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不断的循环演进和调整。南京大学在前期博士生教育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改革主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分流淘汰、科教融合、课程改革为改革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改革深入推进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招生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国际合作、导师队伍、投入资助等环节在“四三三”博士生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在宏观层面将进一步夯实两个基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元质量评价机制,和基于综合资源配置的校、院系、学科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博士生培养模式,使得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在提升动力(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提升质量(核心素养、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和支撑发展(个人发展、学科发展、学校发展)上更上一个新台阶。国际上公认的大学发展模式有德国模式(如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美国模式(如19世纪起哈佛、耶鲁等高校创新性地开拓了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处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大学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探索和创新,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高校实际、体现中国大学发展特色的“中国模式”

为之

12345!新时代南大研究生教育要这么做

12月18日,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在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抓牢“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主线,为构建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新体系接续奋斗,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出席并讲话,会议由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主持。胡金波表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建设“第一个南大”的重要内容。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回顾成绩、总结经验,分析挑战、研判机遇,研究任务、部署举措,全面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水平,为建设“第一个南大”奠定坚实基础。他指出,推进新时代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立足培养具有南大品格的时代新人这“一个根本”;强化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提升的“两个硬核”;促进教书与育人、因需培养与因材施教、继承与创新“三个融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个服务”,办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让时代点赞、让社会称道的研究生教育;把好认识、方向、质量、机制、评价的“五个关口”。他勉励全校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九个第一”、推进“双一流”建设,紧扣“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这两大核心任务,全方位推进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为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胡金波讲话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洪流充分肯定了南京大学始终走在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前列的魄力与担当,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各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的“南大作用”。在阐述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与思路的基础上,他对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希望与要求,要高点定位、高标谋划,强化担当、主动作为,扎实推进、有效落实,打造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南大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南大标准”,树立服务江苏发展的“南大高度”。洪流讲话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处长郝彤亮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方位,强调在成就与短板并存、影响和差距同在、缺位和错位交织的新形势下,要充分把握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线,构建“由一到多、由量到质、由外而内”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他肯定,南京大学已经出台一系列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文件,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期待南京大学继续深化改革,狠抓落实,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导师管理机制,创造出高标识度的新时代中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南大经验”。郝彤亮讲话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王振林以《为构建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新体系接续奋斗》为题做报告。展示了新时代以来我校“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对新时代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新要求新使命作出思考与回应,指出下一阶段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大思政育人协同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融入国家战略,提升研究生招生对服务国家需求的贴合度;凸显特色优势,提高培养体系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新需求的满足度;回归教育本原,丰富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和多元化程度。他号召广大师生以建设“第一个南大”为奋斗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力拼搏。王振林讲话在院系代表发言中,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高方介绍了学院依托党建优势,探索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机制的经验举措;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孙建军对研究生“三全”质量保障体系与制度创新建设做经验分享;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黄奇介绍了学院以培养研究型领军人才为定位的国家实验室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及成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金飚兵重点阐释了学院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的人才培养举措;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建萍则分享了培养具有学科交叉创新能力、扎根中国环保改革实践的环境类研究生心得。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指出,本次会议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解读了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部署要求,回顾了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齐心协力谋划“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为今后的探索与发展明确了目标方向、理清了思路重点。他要求全校师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形成合力,共同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杨忠讲话江苏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南京大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院系、部处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与会。来源:南京大学

舍之则仰

南京大学硕士抱怨:我堂堂华五高校硕士,薪资却跟哈工程一样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更好地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毕竟今天是个唯学历至上的时代,因为现在的招聘会卡很多门槛,他们只招收985,211等,或者某些HR会依据学校的好坏定薪资,虽说现在国家取消了985,211的叫法,但是社会依旧对其比较认同。我们今天来说说关于“学历定薪”这件事,近日一名南京大学硕士应届生,拿到了心仪互联网大厂的offer,薪资待遇方面也比较满意,按理说应该非常高兴。但没高兴几天,他发现自己的薪资水平,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某名硕士生工资是一模一样的。楼主非常生气,觉得被欺骗了,因为当时参加面试时,公司HR明确说了,薪资水平是根据学校等级不同来划分的。楼主表示不满,“我堂堂一名华五高校的硕士竟然要跟某一个211硕士一个价格”,楼主想要涨薪,HR却推卸责任,让他去部门经理谈。随即有网友回怼道,心态还是放平一点吧!现在很多大的或好点的公司,如果你本科不是211,不管你硕士/博土是哪个学校(即便是985),根本就直接不要,让这些人又怎么想?又怎么心态平衡?你现在总算还有好的单位要你。何况南大硕士真的就每个人都一定比哈工程硕士能力强?!现实社会中,有时候学会心态平衡也是一种能力!笔者非常认同网友的观点,这个社会不是绝对公平的,况且南大是综合性大学,哈工程是几乎很单纯的工科,固然南大的名气比哈工程大的多,但就工程领域,南大保证比哈工程强吗?要知道哈工程的核科学与技术,哈工程B+,全国第三,南大在哪里? 而且,哈工程搞的分别是军舰(如航母、核潜艇)、导弹制导(特别是舰载、水下发射)、和武器级的核技术、核动力,全是硬核型 。就非学校强势学科的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哈工程都还能拿到B+。哈工程排名低,跟开设的专业少、学生少也有关系,目前本科一年也就招4000人左右。虽然学历不代表一个人的水平和素质,但是整体来说,越知名的高校,优秀学生的比率越高。但是到了职场以后,一个人发展怎么样,就不能在靠学历了,完全依靠一个人的能力。你怎么看南京大学硕士抱怨,欢迎留言评论。

汤武以来

15个国家级研究生院分成三个档次,你的母校属于什么等级?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策划|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国内目前有62个国家级研究生院,具体来源为2011年以前国家批准设立的56个研究生院,另有6个国家级科学院的研究生院,比如中科院研究生院和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根据国内四大高校排行榜提供的数据,综合各个方面的数据和要素,国内15个研究生院出于领先地位,再根据培养质量、培养规模、就业去向、研究生论文发表、学科排名等进行细致划分,15个研究生院又可以分成三个档次。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档次:国科大、清华、北大;第二档次: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南大、中科大;档次三:中山、武大、华科、吉大、哈工大、东南大学、同济大学。这15个处于第一个档位的研究生院,其中来自北京和上海的有7个,基本占据一半的数量,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有4个,其余4个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地区经济实力与教育实力总是密切相关,在近几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省、市、自治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内陆和西北地区,尽管这几年我国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扶持力度加大,这种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差距鸿沟是巨大的。同济大学从1991年开始,扩招速度明显加速,仅2003年一年的招生数就是1991年的9倍之多。除了1994年增长速度较快,接近20%的水平外,其他年份相对平稳。由此可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质不是单位年度扩招幅度的激增,而是累积持续规模的扩招。连续较大幅度的扩招,导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迅速膨胀,在2000年以后,连续四年都以25%的速度增长,使研究生教育规模扩招了近3倍。充足的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学资源包括师资、经费、教学活动场所、实验器材、教学设备、科研项目等众多方面。科研经费投入对研究生教育相当重要,科研经费是进行科研的基本保障,然而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人数不断增多,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跟不上人数激增的比率,致使人均经费短缺,这样也就直接影响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包含导师质量的高低。导师个人水平与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人认为导师与研究生比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上来看,导师质量并不比之前导师的质量差。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给学生的指导工作是否到位?在很多学校,一名导师要指导三四十名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一年连导师的面都见不到几次,更别谈指导了。出现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师资力量欠缺,资源不够所导致。东南大学扩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如果处理好扩招与导师培养的矛盾,充分利用好各个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扩招并不会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处于国家教育体系的塔尖部位,是高端人才的最主要培养途径。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研究生教育成果斐然,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相比,与国际先进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机制不能有效适应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管办评分离”的需要。因此,近几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时引入业界专家评价,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评价方法。总之,研究生培养和质量评价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应当得到全社会的监督。附录 56所国家级大学研究生院56所高校研究生院名单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一鳞一爪

一系六院士,连续多年全国排名第一,南京大学的这个专业这么牛?

一个大学有一个院士坐镇,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本科大学了,绝大多数“双非”大学都没有院士。而有院士坐镇的那个系,肯定就是这个大学的王牌专业,能够吸引大量的考生报考,在研究生和博士培养阶段,都占据不小的优势。不过教授易得而院士难寻,全国的院士都是有数的,大学里的都集中在知名大学中,普通院校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比如南京大学的这个专业,一个专业有六名院士,连续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被评为全国第一,常年称霸国内本专业。在业界有着很广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实力非凡,这个专业就是南京大学地质系,也就是现在的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六名院士亮眼南大地质系一直都很强,本来是五位院士坐镇,分别是:陈骏院士、陈颙院士、王德滋院士、薛禹群院士和许志琴院士。这五位院士里,还有一位是女院士。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都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且他们的研究领域基本覆盖了地质的主流研究方向,这就更加的难能可贵了。图片截自该学院官网那第六位院士呢?南京大学最近又新引进了一位院士,就是新来的沈树忠院士,他的到来又给南大注入了新的力量。让南大的地质系实力更加的强大,而且今年南大貌似还有教授能够评上院士,实力是相当的强横。南大地质系连续四轮学科评估位列第一,而南大地质系还在不断地发展。报考地质专业需要慎重不过地质专业要慎重一些,因为地质专业比较特殊,就业的方向也相对比较窄,毕业之后找工作相对较难。而且即使找到了工作,地质类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你将来十几年肯定都是相当的辛苦的,需要不断地到野外去,去各种各样艰苦的地方考察,去收集各种各样的地质信息,跋涉在人烟罕至的地方。也不是说所有的工作都是如此,只是目前地质专业的主流工作都需要这样,哪怕是教授也需要去野外考察。不过一个行业总是有着优秀的人,而他们往往可以活得很好,对考上南大的学生们来说,完全可以选择地质专业,毕竟这是南大的王牌专业,而且也是国内最好的地质专业。即便是以地质命名的中国地质大学,实际上也不是南大地质系的对手。研究生和博士生除了出国,也就是南大的地质系最好了。南大作为我们国家排名前五的大学,除了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之外,还有很多很优秀的专业。南京大学地质系为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那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对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言虽教

从南大化院1:1:1的本硕博毕业生比例 谈研究生如何降低可替代性

本文来源:募格课堂作者:胡萝卜近日,南京大学化学院发布了一条诚恳的求助广告,诚邀各种用人单位帮忙解决就业。在知乎上引发热议。高校呼吁企业帮助学生就业并不是什么大新闻,只是化学院的本硕博毕业生比例接近1:1:1的问题吸引了很多眼球。就业困难使得化学专业的同学一再通过继续深造来延缓就业但是最后还是没能躲过来自社会的暴击。让大家不禁担忧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的前途。一直以来,生化环材方向一直饱受嘲讽,口诛笔伐随处可见,在这里我就不想再就此发表过多的评论了。其实,在我看来,学习计算机的和学习生化环材的都是一类人,这类专业的同学大部分来自于普通家庭,大家谁都没指望走什么终南捷径一步登天。同样都是高等教育平民,大家都不容易,若是家里有几套学区房也不会去能顶着35岁辞退的风险享受996福报。区别只是学习计算机的遇见了个好时代,而生化化材则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错不在学生。因此我并不主张大家对生化环材的兄弟冷嘲热讽,毕竟学计算机的人最初也不是因为自己多么有前瞻性。话说回来,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学科不会在未来十年变成天坑呢。我不是什么企业老板,在这次事件中没有能力帮助南京大学安排毕业生就业。本文只能通过对生化环材的尴尬处境的分析,和大家探讨一下研究生应该注重修炼一些什么技能来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全世界的生化环材都不创造价值吗?显然不是,只是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比较落后。生物公司,化学公司,农化公司,材料公司,我们都没有类似与华为这样的能值得美国打压的选手。以化学为例,2019年收入前十的化学公司是:利安德巴塞尔,林德,陶氏,巴斯夫,杜邦,信越化学,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空气化工产品公司,三井化学,艺康,没有一家属于中国。销售前五十里面中国大陆只有两家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可以看出,我国在相关产业上比较落后。那么生化环材是个什么样的产业呢,我想可以用两句话概括:高附加价值,低发展速度。首先说高附加值,我国目前被卡脖子的技术中比如有:光刻机,芯片,航空发动机,触觉传感器,真空蒸镀机,航空钢材等等,这些都是工艺材料不如人造成的,我国每年自然也要花费不菲从国外采购相关器械和材料。至于低发展速度,这个更有目共睹了,物理早在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逐步走向理论化了。众所周知,大学里面除了数学系之外,需要选修数学相关课程学分最多的就是物理系。生化环材的数学水平恐怕都要排到经管的后面了,这类学科目前还处在“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探索阶段,物质之间的逻辑网络尚未打通,很多发现都依托于人力穷举。曹则贤教授就曾指出材料科学需要先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但是今天的中国高校并没有满足这一培养要求,本科就直接开设材料专业。因此,学科无罪,错在培养模式,学生也是受害者。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让这些低发展速度行业的从业人员很难平心静气进行探索性研究。在产业上,以大家都关心的牛奶为例。自三鹿事件后,一直以来新生儿父母比较喜欢购买价格不菲的国外奶粉。北欧牧场执行标准是一毫升牛奶中细菌数低于五万,但是实际生产中往往能达到低于三万,接近了巴氏消毒之后的安全保准。技术的根源是三四百年的畜牧业传统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当年我国牛奶行业对标欧洲标准,于是企业直接来了三聚氰胺。现在标准降下来了,结果每毫升菌落数回到了两百万。业界疲弱导致学术界少了一个引导方向,因此这类专业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需要对标政府的评价体系,整个学科搞成了论文流水线。制度,科目设置,研究生培养,毕业要求,自然基金的申请侧重,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这一切一切论文主义太严重。碳纳米管,石墨烯,钙钛矿轮番上阵,神经网络调参加持,能发出去论文就能拿到奖励自然也就懒得做费力不讨好的技术研究了。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国重启高等教育面临师资匮乏的局面,九十年代末我们又搞了高校扩招,这两剂猛药给广大的生化环材学子提供了很多留校任教的机会。直到最近几年,人口增长放缓,高校岗位逐渐饱和。当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拿着不错的薪水向互联网大厂分流时,生化环材无路可退的尴尬局面逐渐显露,也就变成了知乎上的四大天坑。雷军说过:聪明的人、勤奋的人,这世界上多了去了,这是成功的前置条件,有这些不保证你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大家与其在相互的嘲讽中虚度时光,不如一起探讨一下未来的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未雨绸缪多做准备。我不否认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有价值,只是对人类社会来说,漫无目的不分主次的探索是低效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当下做的科研应该能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启迪人们的思想,提升文明的高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正向循环。因此我们的自身价值的修炼应该关注社会发展,先搞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再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不是和过去的学叔学长所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主张相悖了?我认为两种主张并无对错,都适应所处的时代。从南方讲话到本世纪的前十年,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读书的确一直都能改变命运,只不过区别于过去,现在需要名校加强专业。在过去,专业的限制不大,因为当时国家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从事低端制造的劳动人口推动。拥有学历的人不多,自然也不会对大家的专业挑挑拣拣,也就让过去的老师兄有了这样的错觉。知乎用户主体都是在高等教育圈,于是大家容易把看到的世界理解为中国。但事实上,我国本科率5%,专科率12%。但是现在环境开始变化了,我们国家逐渐在调整产能。不要忘了,21世纪的中叶我们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承诺的兑现大概还有三十年,改革开放前四十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后三十年,何处发力是我们广大高等教育平民应该关心的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思考,也是解决大家今后就业问题的关键。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别想自己该怎么做能不失业多挣钱,而是想社会需要我怎么做才能高速发展。从这个角度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要做一个发达国家,就不能再靠低端产业,需要有高科技附加值产业。换句话说,今天的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要比过去更加严格了,它需要我们毕业之后可以投身高科技附加值产业的生产。而在以前,国家经济增长靠流水线农民工的时候高等教育人口学什么并不太重要,可以任由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金灿荣教授在香港大学的演讲时曾经说过,我们的人口红利还能吃最后十年,然后就是工程师红利。换句话说,高等教育平民要在之后的十年中逐渐替换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感受到一些压力甚至痛苦,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其实过去的农民工兄弟也承担了很多,比如金教授就指出,在八九十年代,珠三角的工人平均每年要损失四到五万根手指头。只不过过去他们不上网,也没有知乎所以大家不知道而已。作为新引擎,生化环材如何能够在社会上寻得一席之地。还是之前的观点,这个专业没有过错,错误的是主导这个专业发展的决策人。大家看程序猿大把大把赚钞票其实他们也承担很大的压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这种变化极快但潜力巨大的领域,然而这些行业都是资本的绞肉机,要么你有一个巨大的单一市场,要么你有强力的政府主导,否则前期投入差之毫厘,后期回报就谬以千里。所以这个行业不确定性太高,现在做到前面的也就中美两家。欧洲和韩日由于市场分散以及体量太小,没有足以支撑这种竞争力的基础,所以最终没办法在一次又一次的赌博中始终留在牌桌。这个行业虽然有高达三四十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但由于技术迭代速度太快,不确定性过高。当前的主流编程语言也许十年后就成为小众,渠道产品优势也最多保持五年。在这种没有真正可靠的积累的情况下,即使是行业领袖的危机感也非常强,依然只能选择把员工压榨到极致。这也是之前中国程序员虽然工资超欧赶美却不得不996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于计算机行业,生化环材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有条件去做出真正可靠的积累。之前提到的我国被卡住脖子的例子各个都是生产工艺问题。还是回到之前说的点,相比于物理基的学科,它们有一个强大的工具-数学,所以可以沿着逻辑线进行全面推进式的发展,因为这一切的事物符合完美逻辑。这类学科早已完成了规范化发展,由研究者进行科研。就像卢瑟福,查德威克,劳伦斯,他们的研究都是基于粒子对撞的探索性实验,用李永乐的话就是搞些粒子挨个对撞。但是区别与冷冻电镜解析蛋白质,这些人能够对探索得到的现象能够基于数学进行归一化理论解释。但是化学基的生化环材目前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在这些学科里,经验的积累就非常重要,做好了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行业。我曾经在一部影视作品里看过这样一个片段,红军长官带领部队在泥泞的沼泽中穿行,旁边的人问他这样能不能甩开国民党的追兵。他说我也不知道,不过如果他们想追我们,也只能靠这两条腿了。日本的互联网行业基本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对应韩日外包的大连软件园最近几年也明显比四川的天府软件园差很多。但是在生化环材领域,一个高GDP的中国目前还并没有超越日本。韩日贸易战,日本能卡住对手的半导体材料;富山化学工业公司研发出了治疗新冠肺炎的“法匹拉尾”;至于诺贝尔生理医学,化学方面的奖项,日本更是不乏得主甩开中国一大截。这是一个难以通过资本优势短期翻盘的领域。如果生化环材的兄弟真的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困扰程序员的35岁红线根本与你无缘,因为在这个低增速的领域,你安身立命靠的是经验。知识会很快更新,但是经验不会。你说你不信,我给你举个例子,医学生。这个专业的朋友直到博士都需要大量背书,数理功底也并不深厚,这个专业的博士看上去有点像授课型学位。但是众所周知,学医不是天坑。医学的发展其实也很慢,很多研究也只能通过尝试去慢慢探索。比如青霉素,这可能是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进步之一了,它直接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对细菌感染给了个通解。那么大家都知道,这一发现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同样是没有数理加持的摸索型领域,为什么医学没有把自己搞成天坑。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医学虽然也进步缓慢,但是一直是朝着解决真正的问题的方向前进的。而生化环材由于产品并不给人吃没什么责任,根本不用害怕被患者家属的榔头敲打,所以大家可以异想天开随便搞点东西掺和一下就能make it great again。这种所谓“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思维模式最终把这些学科带进了天坑。那么既然如此,面对即将到来的工程师红利,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个社会成为一个有效引擎呢?首先我认为要成为发达国家,我国不可能接受在这一大片领域始终受制于人,所以生化环材一定不会一直是天坑。那么这就需要大家真正打好数理基础,把自己变成一个懂得归纳探索的科研人员,而不是不断重复试错的劳动力。社会瞬息万变,谁都不清楚未来十年二十年什么东西会大火,但是当风口出现的时候,一个有扎实数理功底的人显然比一个沉迷于刷试管的人更有可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其次就是个人认为定向选调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家不要太看重博士学历,觉得去当公务员很亏。如果学历真的越高越好那发达国家早就全民皆兵了,但是相反他们自己空出了大量的位置给国际留学生。截止2019年我国有110家全球500强企业,但是他们只有8%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而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之前,在这饱和的市场里我们和发达国家的竞争将会越来越白热化。而定向选调对广大学子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次只问学历不问专业的历史窗口了。就算不谈个人得失,如果政府中能进入一定数量的高学历人才,生化环材也不会那么容易忽悠政府经费而把自己搞成今天这个样子。定向选调,利国利民。生化环材的博士没有错,也不该承受这些偏见和嘲讽。若说真要谴责,就去谴责那些为了一己私利玩烂了一个学科的人吧。拿到帽子拍屁股走人,管他身后洪水滔天,只留下后人去收拾这一地鸡毛。

米兰达

南京大学研究生的我,为什么我不选择攻读博士

从2018年辞职考研算起,我将用4年时间去攻读南大物理系硕士,这其中的时间、金钱成本如何,未来的路怎么走都是大问题。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重新审视当初自己的决定。曾经,我以为把分数考好一切都不是问题,但是进入大学后我感到无所适从,处处脱节。经过艰难的适应后,我开始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深切地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但我还是不够想得长远。当时我只是想要迫切地想提升学历,至于以后的路我还没考虑清楚。经过卓绝的努力,我考入了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但我发现,一切都与我想的不一样,如学生之于导师纯粹就是员工之于老板、独自面对庞大的课题无从下手以致焦虑万分。如果没有十足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包括做人、做事),如果将来不打算读博进高校任教,我并不推荐攻读凝聚态物理硕士。正是由于类似的种种原因,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不读博。我将从正反两面阐述自己为什么不读博。读博能带来什么对于凝聚态物理这个理科专业,如果读博只有走高校任教这条路,那么我将考虑高校任教能带来什么。攻读博士:身体、心理的双重压力读了研后,我需要每天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屏幕,空闲时间还会看手机,每天都感到眼睛、脊椎很累。由于学习、生活的压力,精神时常处于焦虑的状态。硕士尚且如此,何况需要攻读四年难度极大的博士。我并不适合读博,我已经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做人做事的能力欠缺。很难想象,以我的性格和体格,读完博士会是怎样。2.高校任教:自由还是束缚?在高校任教的好处是,时间自由且体面,留在象牙塔内和有朝气的年轻人打交道,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但现实真的如此吗。考察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会发现普遍面临较大的压力:科研经费难觅,职称晋升拥堵,教学评估难测,生活压力大等。虽然时间自由,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十分模糊,工作对生活的浸润无孔不入,作息时间不固定,从而走向了自我剥削。以我的性格,我不想自我剥削也不想剥削学生,即便进了高校也难有作为。不读博会怎么样我认为自己更适合进事业单位,而不是读博进高校。不读博我能更好地准备工作,较小的心理压力,更快地实现经济独立,更早成家立业。不读博可以考虑的有:定向选调(竞争“小”、前景“好”、不枉名校背景、稳定)、公务员(期望有个钱多事少的岗位)、国企事业单位、银行、高中教师、企业、培训机构。说实话,读研究生是对人很大的考验,能读完南大的研究生,那么还有什么事做不了、做不好呢?接下来需要重点考查定向选调生的工作内容、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并且积极为之备考。后续会跟进。

食以刍叔

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5所高校考研分数线公布!你过线了吗?

经历了一年的艰苦奋战之后,今年2月份很多朋友终于等到了自己的考研成绩,经历了网络上大神们的高分成绩以及这一个多月的艰苦等待之后,终于迎来了国家线和34所自主划线院校的分数线公布。你过线了吗?目前这34所自主院校已经有二十多所高校公布考研分数线,其中包括了清华、北大等高校。今天小编整理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重庆大学这5所高校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复旦大学通过整理了10几所高校的分数线,小编发现哲学这个学科分数线在大部分高校今年都上涨了,比如浙大、山大等学校。今年的复旦大学也是这样,虽然只比去年增长了5分,但是在其它学校比如湖南大学,今年就上涨了60分,不知道又有多少考生因此希望破灭。复旦大学的金融专业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知名的,今年经济类分数线也比去年下降了一部分,学硕方面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则是两年原地踏步不动,部分专业如统计学、法学等分数线则是在今年上升了。今年的具体分数线如下图。初试成绩基本要求(非医学类):学士学位类要求专业学位类要求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医学类)这些就是今年复旦大学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成功上岸呢?重庆大学看到重庆大学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小编感觉自己的眼神非常不好使了,因为重庆大学的分数线和往常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很多专业和去年的分数线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有部分学科稍微有些变动,但基本上变动不大。其中法律学和社会关系等学科稍微有一定的增长,重点专业医学则是降低了20分,对于医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其具体分数线要求如下图:重庆大学是一所很好的高校,重庆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希望报考重庆大学的你能够顺利达成目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前几名的学校,但是令小编印象深刻的恐怕是从一些脱口秀如“今晚80后”等某些嘉宾,当然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的知名程度就不用提了。今年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分数线公布,小编观察了一下发现在学术学位上的初试成绩要求变化不大,部分专业没有发生变动,其他专业则是以5分的差距进行波动。在专业学位上,金融和统计专业则是有一部分提升,但是法律专业方面也是有了一部分的降低。具体分数要求如下: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学位上海交通大学专业学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将在4月份正式迎来开学,同时也发布了相关考研分数线。和其他高校一样,南大的哲学专业分数线升高,比去年升高了40分。同样的,相关金融专业除了工程管理学院的金融专业分数线降低,其他都要比去年升高。备受大家关注的医学和教育学,其中医学没有变化,教育学分数线则是比去年升高了一些。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有关复试录取工作安排将另行通知,请考生关注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各院(系、所)官网通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比于其它学校分数线的繁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是简单的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年的分数线部分专业如哲学、法学等专业分数线升高,而工程硕士、公学和理学分数线则是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最低复试分数要求,各院系可根据招生计划、生源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学科专业的复试资格线。因疫情因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年的复试相关工作将在教育部、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指导下妥善安排进行,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尚未确定复试时间、形式和其他要求,请考生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方网站,耐心等待后续有关通知。一场疫情将我们的所有生活节奏都打乱了,开学延期,考研成绩公布延期,各种考试延期。但是现在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不少省份陆续开学,一切又都回来了,复试也会在4月30号之后进行,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复习了。希望各位在复试中成功上岸,顺利考上理想大学。此前的10多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已经整理好了,欢迎大家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