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的新政引争议博士研究生的补助要增加了,在特殊的疫情季本来是一条非常令人感到温暖的政策,然而却因为南京大学的差异化对待引发在校博士生的抱怨,同样是博士生,而给博士提升助学金标准提升的范围是从2020级博士新生开始,而2020级之前的老博士们还是延续曾经学校助学金400元的旧标准,而且在2020级之前也没有规定博导们为博士生们发的助研费用最低1000元的标准,大部分南京大学的博导们为博士们开出的助研津贴为800元。因此面对这类差异化对待的政策,令南京大学的博士老肉们对于萌新博士们的高津贴眼红不已,毕竟新进实验室的萌新们都需要实验室的博士老肉们亲自带着做实验,总让人感觉萌新们是老板,博士老肉们成为廉价的打工仔!读博的研究生并不富裕目前在高校读博的研究生们其实并不富裕,面对已经工作多年赚钱的同学,博士生们最怕各种交际的份子钱,而且很多博士家庭的收入并不高,正是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好的工作出路才攻读博士学位,很多博士不仅不能从家庭中获得太多的帮助,甚至还需要拿出博士生津贴来为务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补贴家用,更主要的是博士毕业需要发表论文,为了急于毕业,很多博士都为了能加急发表论文而缴纳高昂的期刊杂志版面费,因此看似不足1000元的差距,但是一年下来对于一名家庭困难的博士生来说,那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这也是为何南京大学博士老肉们会在网络中吐槽自己母校的原因:“南京大学没落是有原因的!”学校这样差异化对待博士生,让很多博士生感受不到学校的人文关爱,没有被平等对待,令目前在读的博士老肉们感到无比的失落,甚至感受到学校的一丝冷漠。同岗不同酬式的临时工博士其实在科研实验室中,师兄师姐级别的博士生对于实验室的贡献最大,他们不仅充当萌新博士生们半个导师的重任,同时也是实验室出成果的主力,如果这条新政是从2020级博士毕业生开始执行,那么大家都不会说什么,毕竟面临光荣离开实验室的博士师兄师姐们应该有所嘉奖,而且面临发表期刊论文,各种版面费和求职社交等费用支出也远比博士新生们花费要多很多,然而政策却是从2020级博士新生开始实行,让博士老肉们体现感受到社会的残酷性,甚至有一种实验室中国同岗不同酬式的临时工的感觉。因此南京大学面对学生的吐槽时,希望可以弥补政策的差异化,甚至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弥补,例如疫情原因,外国留学生不来上课,可以削减留学生补助,来安抚南京大学博士老肉们受伤的心灵!
每年南京大学主动退学的博士有很多南京大学虽然在2017年学科评估中表现不佳,但是依靠传统的理科强势,在2019年自然指数全球高校榜中高居第七,成为全国科研自然指数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最近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对206名博士研究生和98名硕士研究生做出退学的警告,其实只要了解南京大学的网友,都知道南京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博士生选择主动退学,一方面是受不了科研项目组的高强度实验压力,另一方面是南京大学对博士研究生的高要求!没有高的要求,也不会有自然指数高居全球第七的数据支撑!从南京大学抢人的华科大正是因为南京大学对博士毕业生的高要求,因此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会被用人单位所盯梢,例如2011年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的博士毕业生祝雪丰,直接被中国另一所老牌985高校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鸟巢培养计划收入囊中,在华科入职后,就被送到美国进行深造,华中科技大学也受益匪浅,目前华中科技大学的物理学院已经跃升至全国并列第7。2019年连续三个月在国际物理顶刊发表论文三篇,2019年这位华中科技大学从南京大学挖来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祝雪丰副教授,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顶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顶刊PRL,2019年4月12日一篇科研杂志顶刊《science》,充分显示出南京大学物理学科的强大,当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最辉煌时期,院士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不是高学历掉价,而是博士学位含金量不同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中流行读书无用论,很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成为各种笑谈,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高学历严重掉价,其实从山东省的一场招聘会看出,博士研究生的待遇高达80~120万元,还有170万左右的安家费,说明并不是高学历再掉价,而是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不同,虽然名校的博士生毕业率低,但是高标准严格的淘汰制度,保证了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可用之才,如果每一所高校都能严格把控毕业标准,那么网络中也不会有那么多关于博士毕业生的笑谈!当然目前国内的博士毕业生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存在导师的问题!高校中看似忙碌的研究生们,其实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效率,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含金量!
从2018年辞职考研算起,我将用4年时间去攻读南大物理系硕士,这其中的时间、金钱成本如何,未来的路怎么走都是大问题。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重新审视当初自己的决定。曾经,我以为把分数考好一切都不是问题,但是进入大学后我感到无所适从,处处脱节。经过艰难的适应后,我开始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深切地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但我还是不够想得长远。当时我只是想要迫切地想提升学历,至于以后的路我还没考虑清楚。经过卓绝的努力,我考入了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但我发现,一切都与我想的不一样,如学生之于导师纯粹就是员工之于老板、独自面对庞大的课题无从下手以致焦虑万分。如果没有十足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包括做人、做事),如果将来不打算读博进高校任教,我并不推荐攻读凝聚态物理硕士。正是由于类似的种种原因,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不读博。我将从正反两面阐述自己为什么不读博。读博能带来什么对于凝聚态物理这个理科专业,如果读博只有走高校任教这条路,那么我将考虑高校任教能带来什么。攻读博士:身体、心理的双重压力读了研后,我需要每天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屏幕,空闲时间还会看手机,每天都感到眼睛、脊椎很累。由于学习、生活的压力,精神时常处于焦虑的状态。硕士尚且如此,何况需要攻读四年难度极大的博士。我并不适合读博,我已经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做人做事的能力欠缺。很难想象,以我的性格和体格,读完博士会是怎样。2.高校任教:自由还是束缚?在高校任教的好处是,时间自由且体面,留在象牙塔内和有朝气的年轻人打交道,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但现实真的如此吗。考察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会发现普遍面临较大的压力:科研经费难觅,职称晋升拥堵,教学评估难测,生活压力大等。虽然时间自由,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十分模糊,工作对生活的浸润无孔不入,作息时间不固定,从而走向了自我剥削。以我的性格,我不想自我剥削也不想剥削学生,即便进了高校也难有作为。不读博会怎么样我认为自己更适合进事业单位,而不是读博进高校。不读博我能更好地准备工作,较小的心理压力,更快地实现经济独立,更早成家立业。不读博可以考虑的有:定向选调(竞争“小”、前景“好”、不枉名校背景、稳定)、公务员(期望有个钱多事少的岗位)、国企事业单位、银行、高中教师、企业、培训机构。说实话,读研究生是对人很大的考验,能读完南大的研究生,那么还有什么事做不了、做不好呢?接下来需要重点考查定向选调生的工作内容、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并且积极为之备考。后续会跟进。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中,又出了一个新规定,见下图第6点,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科普论文并公开发表于相关媒体平台,阅读量超过1万次,就能申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个时代,可以说是自媒体时代,大家都在用手机看新闻,也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新闻。不论是上班、下班,还是在等公交车的间隙,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新闻。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关注过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都是一些专业领域性的行家运营的,大多数都是教授、博士、研究生群体在撰写里面的自媒体文章,深入浅出,受到社会大众的好评。但是,要达到一万次阅读量,还是比较困难的。通常只有一个热点新闻的深度分析,或者一个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才能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和点击去仔细阅读。此次,南京大学出台的这一新规定,也说明在自媒体平台发表文章的行为已经受到国家重视,特别是能在自媒体发表高质量的观点和评论文章,可以等同于发表SCI论文,也已经获得名校领导层认可。参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条件,也不再仅仅局限在发表多少篇专业性、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参评各类奖学金,不能仅仅限制在课程成绩、学术论文、专利这几个硬性条件,而且还要拓展更多可能的参评渠道,比如这次南京大学的公众号发文超过1万次阅读量的条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虽然在公众号发文,也能体现一个研究生的学术见解和写作水平,但是必须严格对公众号的文章进行把控和防止刷流量。比如,有的研究生,为了得到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每年3万元),去网络上抄袭一些高流量的文章(洗稿),或者找专业写手代写,或者刷流量等,给评审过程人为制造了不公平和评审难度,这样的行为应该列为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严厉处罚措施。因此,这个新规虽然好,但是实施过程必须比学术论文更加严格审查,毕竟学术论文都是经过行业内专家认可才能正式发表的,而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只要有手机和网络,谁都能发表,有时候通过洗稿的文章,自媒体的系统也检测不出来抄袭行为。所以,这个政策更加考验一所高校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平性。当然,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也深知在自媒体发表的文章都是公开的,所有人都能看到,一旦造假或者抄袭,是很容易被发现和被举报的,还可能连学位和毕业证书都赌进去,这样就非常得不偿失了。
最近考研正在火热进行中,距离考试也只剩下不到两个月了,相信各位考生应该都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能不能进入梦想的学校,想必心里都有些把握了。而去年成功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现在入学差不多一个月。不知道接触科研一个月的新研究生们,对硕士阶段的学习,是个什么样的看法?还有没有继续深造的想法?华五中的南大,最近在官网上发出公告,敦促该校的206位博士和96位硕士,要在毕业期满之前,完成毕业答辩。如果无法按时答辩,按照国家的规定,就只能中止他们的学业,没完成学业那肯定是不能发证的。拼尽全力在几百万人中突围,考上了华五的硕士和博士,如果最后落得“肄业”的结果,实在是可惜了。一般来说,硕士阶段的学习,大致在三年左右,可以申请延期一年。博士阶段的学习,一般是三年或者四年,最长可以延期到八年,时间给的还是挺宽裕的,不过从学习年限上,也能看出博士学习的巨大难度。博士毕业难,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能三年内顺利毕业的博士,实在是不多。纵然考上博士的学生都很优秀,可在毕业的高要求下,也只能黯然申请延期,甚至有时候延期到八年,很多人也无法顺利毕业,像上面这206位博士一样,被学校发公告敦促毕业。今年考研的人数肯定超过三百万了,按录取率来说,大多数人都是炮灰。按学校来说,南大绝对是金字塔尖的存在,能考上南大的研究生或者是博士,不管是什么专业,毕业之后都能找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不管做什么行业,起点就要高很多,比如去当公务员,都可以考“选调生”,起步都要高一个级别。考上南大却不能毕业,那损失就太惨重了,可以说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博士不能毕业,还浪费了八年的时间。仔细思考科研是一条很沉重的道路,实话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名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后能有更高的起点,可在完成学业的时候,对他们的要求也要更高。很多人在考上硕士和博士之后,都非常的痛苦,各方面的压力交织,得抑郁症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延期”有时候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有的博士生就说了,在博士阶段熬了七八年,勉强能够毕业,拿了一个博士学位,拿了一个不错的offer,大家觉得很光鲜。只有自己才明白,这几年磨灭了多少信念,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压力,毕业之后自己的心已经老了。现在考研这么火热,研究生的毕业难度还不算大,很多人虽然觉得不适合,咬咬牙还是能勉强毕业的。可随着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硕士学历也不是很稀奇了,很多人又萌生考博士的想法。可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就不是咬咬牙能解决问题的,如果自己不是那块料,熬八年都毕不了业。科研不是一个兴趣,而是一份要求极高的工作,能适应的人真的不多。考上名校的博士就万事大吉?或许对很多人来说,“quit”并不是一个很差的选择,浪费时间在无尽的痛苦上,还不如当断则断。像南大还有很多学校,每年都会发公告,要求学生尽快毕业。去年的公告一般来说,能不能适应科研,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能看出来了,不是对这个真的有兴趣,还是尽量不要去考博士了。研究生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叫“直博”,一般你选择直博,你的老板会很开心,可这个选项一定要慎重,因为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一旦无法完成学业,就连硕士的证书都没有了。有的人把现在的“考研热”、“博士热”,称为“逃避式”的深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贴切的称呼。有的时候深造并不会带来更多的提升,这已经有太多的例子了,早日进入社会面对挑战,才是应该做的事情。当然如果真的有兴趣,从研究生的学习证明,自己非常适合搞科研,轻易就能适应科研的环境,能轻松从故纸堆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线索,那肯定是要读博的。对个人来说,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从开始备考,到收到深圳大学的拟录取消息、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考博之路漫长而艰难。不同于考硕士研究生,认准了一个学校,有参考书目可供复习、有考友互相激励,考博更像是一个人的战争,曾几何时,我像是进入了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参考书目,没有考友,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张灯结彩”,“奋笔疾书”。如今要谈考博经验,我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坚持。在谈详细的经验之前,先说一说我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绩,目的是让大家在报考的过程中都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我在读研期间发表了正规的(不收费)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一篇CSSCI期刊,主持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一项,拿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学校一等学业奖学金两次,学业成绩排名在文学院为第一名。一、熟悉博士招生流程,选好合适自己的学校考博的第一步,就是熟悉考博流程,选好学校,考博不同于考研,在学校选择和报考上不受限制,如果你愿意,可以报考很多所学校。这也造成了前文我所说的很容易进入“无物之阵”,目标是不固定的,时常会感到无从下手,以至于茫然失措,也凸显了选学校的重要性。我从去年6月份就开始选学校,找到校友会高校排名,基本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博士点的都集中在全国100强,我一个个进入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网,了解往年的招生与导师信息。这一关是枯燥的,要面对无数招生简章与数据,我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一些学校的招生政策,一遍遍对比、分析,最终淘汰那些不适合我报考的学校,再进行筛选。所谓适合,总是相对而言,在考博前,我请教过往年考博成功的师兄,他建议我尽可能的多报学校,东边不亮西边亮,而且要拉开层次,上中下三档都要有,实际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国内的博士招生,大多数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招考,一种是申请考核制,就现在的实际情形来看,申请考核制是一种趋势。也就意味着导师掌握着更多的选择权,但也有很多学校的申请考核制跟普通招考没有大的区别,审核的过程中只是审核一些最常规的材料,没有怎么筛选考生,然后组织进行笔试面试。有的学校申请考核是实实在在的淘汰制,会量化很多标准,比入审核时考生发表的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质量,会有细化的加分制,在第一关就淘汰没有优势的考生。因此,了解各个学校的招生政策很重要。由于我的英语成绩不好,硕士考研的时候就是栽在英语上,读研期间也始终没能过了英语六级,所以考博选学校的时候英语成了我重点考虑的对象。有很多学校申请考核需要考生通过英语六级,比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大、浙江大学,最终对于这些学校我只能眼睁睁地放弃,所以说英语很重要,选“合适”自己的学校更重要。经过无数次的熬夜,我决定先从最早组织招生考试且不需要英语六级的学校开始,我先报了清华大学、深圳大学,清华是九月份出审核结果,我在家一直待到了九月份,当时家人对我还抱有希望,无奈最终没有进入复试,进入复试的是清华本校的一名研究生。我带着失落与羞愧回到了学校,紧接着我报的第二个学校是深圳大学,它在12月底组织考试,也是采取申请考核制。在学校经过漫长的复习,我收到了深大复试的通知,于此同时,我又报了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大,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二、备考:一场漫长的战役选好了学校,其次就是联系导师,联系导师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在每年的8、9月份刚好,最好要对导师有所了解,比如要看一两本导师的专著。我在联系导师的时候基本都是给导师写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表达想要报考的意愿,剩下的就是等待老师的回复。在征得老师的同意之后,才可以确定报考这个学校,因为有很多导师心目中已经有心仪的学生,如果他不建议报考,就不用在这所学校上花费精力了。联系好导师,剩下的就是一心备考,对于文学类专业的考生而言,我一直认为所谓“备考”并没有确切的世间起始点,我本科所读过的书,研究生期间研读的理论,都形塑着现在的我,我的思想、观念,是一步步形成的,在时间上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因此,对于考博而言,功在平时。面对应试,我还是悉心为自己准备了几本认真研读的书,其实也是通用的专业教材,比如钱理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此外还看了相关的文艺学、古代文学、西方文学史的书。因为是兴趣所在,读起来也津津有味,这期间也看了我感兴趣的小说,“杂七杂八”的书,不一而足。对于考博备考而言,不能轻视基础教材,要再回过头来研读教材,跟考研时相比,依然会有很多知识盲点和收获。对于英语成绩不好的人,英语的复习至关重要,要不断地刷题,背作文,背口语模版,由于我对英语始终不感兴趣,在英语上吃了大亏。备考过程漫长而艰辛,看着身边同学工作有了着落,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畏惧,万一自己没考上,到头来又该怎么面对家人和自己?加上今年疫情的原因,所有学校都推迟了招生进程,战线拉得更长,又要面对硕士毕业的问题,因此,坚定的内心很重要,要不断的安慰自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生活就是不断地闯关,要一关一关的过,一步难,一步佳。三、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笔试、面试2019年的12月底,我去深圳大学参加复试,深大博士招生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是大综合,中国语言文学里的专业都会考到,我平时看的书比较多,且杂,在笔试时我感觉还不错,考题我都比较熟悉,一直奋笔疾书到最后一刻。但英语再次成了我的拦路虎,英语考了英译汉,阅读、写作,感觉每一项都很糟糕。第二天出了面试结果,我进入了面试,面试那天有七八个老师,文学院所有博士生导师都去了,还有文学院的院长,我进去之后,我报考的导师让我介绍一下自己。自我介绍很重要,要事先准备好,掌握主导权。我报考的导师人很好,很和蔼,从我的自我介绍里引申出几个专业问题,诸如让我谈谈周作人的人性观与沈从文的人性观有哪些不同,我答得还算不错,语言组织的比较流畅。后来坐在导师旁边的一位文艺学老师,看到我的简历中有提到萨特的《恶心》,就问我怎么看待萨特在《恶心》中传达出的哲学观,我讲了挺长一段时间,老师们面带微笑,气氛挺好。接着就是英语口试,老师提了一个很长的问题(浓缩起来就是谈一谈你读过的一本西方学术著作),当时气氛一度尴尬,我没听懂问题,老师重复了几遍我才明白,磕磕绊绊说了几句,最后面试结束。过了几天出了录取结果,深大文学院第一轮招生的名额很少,就四个人,我落选了,当时内心沮丧到了极点,一度怀疑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9月的时候,我带着清华复试落选的消息灰溜溜地从家里返回学校,2020年1月初,我又带着深大落选的消息颓唐地从学校返回家中。随即而来的是席卷全国的新冠疫情,我被禁足家中。屋漏偏逢连夜雨,我们家单元楼出现一例确诊病例,在家中关了整整一个月。这段时间,我没法安心复习,家里有两个小外甥每天吵吵闹闹,加上要修改硕士毕业论文,我的日子异常艰难,甚至动摇过、放弃过,我查找往年考公、考编的信息,想给自己多一条路。最终,在四月初,我收到了深圳大学第二轮补录取的消息,深大在第一轮录取之后,教育部会有具体的招生名额,学校各个学院的招生名额也会有调整,因此又补录了三四个。我当时异常兴奋,因为确实打心眼里喜欢深大,喜欢它秀美的环境,导师人也超级好,而且给博士生的奖助学金很多。我当时已经定下了读深大的决定。后来我又陆陆续续收到了上海师大,南京师大,首都师大,陕西师大,暨南大学、广西师大的复试消息,这些学校我都一一拒绝了,给报考的导师写了一封致歉信,报考的导师都很大度,表示理解。唯有南大,我想打算试一试,因为它没有英语笔试、口试。南大的竞争异常激烈,笔试在六月中旬,线上,在这之间,因为情感上想去读深大,加上毕业论文需要完善,基本上没有准备南大的复试,也没有怎么看书。笔试那天状态还不错,题目五选一,我选择了第一题“十七年文学与前后一段时期文学之间的联系”。两个小时的考试,我的手在键盘上基本没停止,洋洋洒洒写了大概有四千多字,这段时期的文学我相对比较了解,所以能表述的话也很多。不久,出了笔试成绩,跟我竞争同一个导师的考友中,我笔试第一名,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紧接着是面试,时间安排在7月6号,正好跟我硕士论文答辩同一天,同一时段,当时挺担心,恰好南大那边我面试排在第一,我跟硕士导师说明情况,他让我安心面试,面试之后再参加答辩。面试也是线上,第一个就是我,当时南大那边设备可能没调好,声音比较小,我报考的导师坐在了设备前,提高了声音问我问题,我面试表现得不是很好,语言组织不流畅,有磕绊的地方。最终我的总成绩在同一导师的考友中排第三,我释然了,以为彻底与南大无缘,放榜那天,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我惊喜万分,后来我翻看了往年的数据,我报的导师往年经常招2到3人,我,入选了。回顾自己的考博之路,从研一开始就决心考博,所以认真对待每一篇课程论文,写好之后反复修改,在经过一次次的投稿、拒稿的“磨难”后,它们终于都被录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都有各异的风景,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并通过行动赋予它价值。迎风奔跑,逆光飞翔。来源:freekaobo.com 作者:天涯倦客
说起读博,似乎每个博士生都有一肚子苦水。后学君今天给大家分享《青年参考》报的一份博士群像,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士的百态生活~我其实是个“报销学”博士在北京一所985高校攻读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的戚清源,是他家乡的高考“榜眼”,本科期间就已经在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南大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一路顺利地保硕、保博,导师也是国内该领域的执牛耳者,在旁人眼中,他可谓是“学霸无双”。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但实际情况有点儿不一样。戚清源说,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来读文献、跑模型或写论文,而是“折腾报销”。他的导师同时接了好几个科研项目,还经常举行各类学术研讨会,每个项目都需要大量发票,这些繁琐的任务落在了戚清源身上。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从本科上来的学术型博士就我一个,师弟也指望不上。一次被抓差,以后(任务)都是你的。”他抱怨道。报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远超想象。戚清源挖空心思搜寻发票,几乎每天都要跑几趟学校财务处,比去图书馆的次数还多,有时师兄师姐们的报销事务也要他代劳。“(报销)总得有人干啊。”他说。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戚清源表示,他只有在出国交流的那一年才有时间好好读书。付出不会没有回报黄琛是比戚清源高一届的学长,专业是政治学,也是这所重点高校本硕博连读的高材生。他的导师“腕级”更大,是该领域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的作者。黄琛对《青年参考》报表示,这本书也有他和其他同门的贡献。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导师给框架,我们负责写,我负责两章。整本教材十余章,大半出自师门诸位弟子的手,导师亲自撰写了导论、第一章和结论部分,润色了学生们的稿件。(我们所写的内容)基本就是根据(导师)上课时的笔记改的。”教材出版后,作者一栏只写了导师的名字,不过在序言的最后,导师写明了哪些人为本书的写作“付出了努力”,包括谁具体负责了哪一章。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付出不会没有回报。黄琛的同门师弟王光宇对《青年参考》报表示,他去年能够顺利硕士毕业,完全得益于导师的鼎力相助。学院规定每名学术型硕士必须在C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要么是第一作者,要么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很多博士生为了C刊发文痛苦到夜不能寐,何况是学制只有两年的硕士生?这道硬性要求几乎成了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王光宇表示,他拼命写出一篇论文,投了两家刊物都石沉大海。“杂志审稿期要3个月,不录用也不会通知你,还不能一稿多投。”眼看毕业在即,他只能向导师求助,结果当天下午就传来了好消息。导师一作、他二作,论文刊登在3月的一本C扩(扩展版核心期刊)上,王光宇得以顺利毕业。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大家基本都是跟着导师发文章,要不然根本发不出来。”他对《青年参考》说。虽然平时帮忙筹备会议、搜集资料这样的琐事没少做,但王光宇觉得自己遇到了好导师,已经很幸运了。找工作,博士有优势“是肯定的”求职难是博士们经常抱怨的问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英国只有3.5%的理科博士获得了永久性学术职位。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为何博士毕业生总感到工作机会不足?英国剑桥研究人员职业发展机构Vitae首席执行官克莱尔·维尼表示:大多数博士毕业生想留校从事研究工作,但不是所有研究工作都在大学内部,还有一些在私人企业的研发部门,所以博士生会觉得岗位紧缺。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维尼认为,大学对博士生就业的情况要开诚布公,让学生意识到,除了专业知识外,他们还需要发展其他能力,如企业家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等。“除了关注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我们还应该关注他们自身的情况。”维尼说。《青年参考》采访的几名没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毕业生,他们均对这一观点深以为然。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你所学的专业并不会严格限制你的工作。”黄琛和戚清源的同届校友曾斌对《青年参考》说。虽然专业是国际政治,学术能力丝毫不差,但曾斌挤出时间自学了注册会计师课程,拿下了CPA证书。博士毕业后,曾斌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干得风生水起。他表示,想从事什么领域、选择什么工作都是个人自由。如今转行的情况很普遍,现在在哪个领域,不代表以后会一辈子被“困”在那里。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在北京某中央部委工作的尚同喜对《青年参考》表示,他很庆幸自己读了博士。他的本科学校不算太好,虽然硕士考入了北京某985高校,但竞争依然激烈,幸运的是,这一切全部在读博阶段烟消云散。“211博士”的头衔很耀眼,在导师推荐下,尚同喜以中美富布莱特学者的身份前往哈佛大学交换学习了一年。去年毕业后,他考上了公务员,一切都顺风顺水。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博士找工作肯定比硕士容易。”尚同喜告诉《青年参考》。体制内的人也更认这个。这里本来就有好多校友,一提你的导师是谁,大家都认识,有优势是肯定的。只要摆正定位、调整心态,博士生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总会有回报。严格的学术训练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积累和更广阔的视野,无论是在研究岗位还是其他工作中都能为其带来优势。—THE END—本文来源于《青年参考报》文 / 见习记者 袁野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前段时间一则新闻,一位南京大学的博士段付谋,在6月3日离开学校失联以后,杳无音讯。即便失踪当天,还导师吴小山一起参加了同门毕业生的谢师宴。谢师宴上的段付谋,谈吐正常,没有丝毫异常。然而,确实失联了。在经历了漫长等待的苦苦煎熬,虽然家人内心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然而,在12日,还是最不愿见到的结果。镇江发现了段付谋的尸体。类似新闻,已不是第一次,但愿是最后一次。新闻一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博士难毕业,学生压力太大造成的。根据段付谋的家人所说,出事前,段付谋确实跟母亲表示过毕业压力太大,母亲劝他放弃,但段付谋坚持读完。与母亲的对话,发生在母亲节前。至于段付谋读博的真实状态,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本人曾跟老师请假,希望“离群独居一段时间”。所以,博士毕业压力肯定是有的。具体是否是博士毕业导致的这场悲剧,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学校学生回忆,段付谋导师曾经批评段付谋,直言“你这文章再怎么写也是小文章”(博士需要发论文,有些学校要求一定级别的小论文才可以毕业,老师的“小文章”意思是论文水平不高)。课题组的其他学生,也受到老师的长期批评。然而,也有学生表示段付谋的导师人挺好,要求学生好好做科研,只要努力,老师会努力安排一切,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做实验。所以,这位老师应该也是一位学术上严谨的老师(说实话,这种老师挺好的,至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学生还提到,这位老师也不是不放人毕业的导师。虽然没有联系上这位导师,对于段付谋,毕竟斯人已逝,也不好再评论什么。但是,有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同学说过,他一位师兄博士毕业前,把写好的论文打印出来送给导师。他师兄站在导师旁边,导师看一页,只要不满意,直接撕掉。结果,给老师的时候是一本论文;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不到一半。更可气的是,这位老师最后直接把论文丢到窗户外面去了。这位师兄自己捡回来,只能加班好好修改。一连几周都在加班做实验、补数据,完善论文。说实话,这位老师学术上确实厉害,年纪轻轻就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而且,这位老师最自己也非常严格,否则不会取得这么大成就。上学时,一位女老师,学术水平相当厉害,当时已经是院士。这位女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程度,是让学生看到都会不好意思不好好努力。门下的每个学生都卯足了劲干活,看文献、查资料,即便如此,女老师还是各种挑剔。但是,这位老师门下的学生,毕业之后确实水平了得,招聘单位青睐有加。说这么多,想说的是遇到要求严格的老师并非坏事,反而应该庆幸。只要不是人品有问题,为了学生学业好的老师,越严格越好。这种要求,到毕业之后才能体会到,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受益终生。从严师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严师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未来的你,一定会非常感激这位老师,很多人都会用“恩师”二字来形容这样的老师,不是没有原因的。博士既然是最高学历,并非是轻松可以拿下。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人做得不艰辛。但是,当感到痛苦的时候,才是你真正成长的时候,应该感激这种痛苦,而不是选择逃避。博士毕业虽不易,但生命更可贵!这是给打算读博士或者正在读博士的建议!小伙伴们,你们同意吗?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南京大学可以超越清华的重要原因2019年南京大学自然指数高居全球高校第七,全国高校NO.1,对于这样的科研成绩令无数人感到震惊,毕竟在学科评估和综合高校排名中,南京大学最近几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已经沦为了华东五校的吊车尾,然而一份亮眼的自然指数令南京大学再次成为网络热议焦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南京大学可以成为中国高校的NO.1?从自然指数的分数进行分析,自然指数是指四大基础学科82份顶级科技期刊为数据依据,主要凸显高校科研的精度,虽然南京大学在2019年之前,连续三年没有CNS主刊论文发表,但是CNS小子刊数量众多,很多重大基础科研周期很长,2019年坚持自我的南京大学,迎来了CNS主刊论文的大爆发。而且相对于清华大学面对教育部严查博士毕业论文,竟然降低博士毕业生标准,南京大学的做法更加的硬核,不会降低博士生毕业标准,南京大学校长两会发言:真正的人才培养不是学位大量颁发,博士生应该进行分流,因此每年主动从南京大学退学的博士生数量非常多!从18名到1.4万人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能很好的表达,从恢复高考后的首批18名博士毕业生,中国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含金量越来越低,2019年清华大学官网的数据显示,在读博士研究生已经达到14203人,这样的庞大的数据令人震惊,对比美国高校,小而精的加州理工学院,全校学生不足2500人,规模大一些的普林斯顿大学2018年研究生的规模为2946人,一所清华大学的仅仅在校博士生的规模远超几所美国名校在校人数之和,这样的博士扩招速度堪称“中国速度”,因此在教育部加强对博士毕业生论文检查的时候,清华大学不再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做法引发网络众议!毕竟清华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博士研究生最能体现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毕竟有大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博士生,有大师的高校才能称为名校!南京大学的做法很正确南京大学校长在两会上的发言和颜宁的看法出奇的一致:“大学的双一流建设目标,是对真正人才的考量,而不是规模化的学位大量颁发,学历证书的颁发应该根据学术水平和科研价值严格发放。”中国所谓三年制的博士学制令无数高校教授吐槽,快餐制的三年博士培养机制根本达不到严格的毕业要求,因此博士毕业生延期率非常高,博士延期意味着没有奖学金,因此中国高校的博士生为了毕业不延期,往往都会选择短、平、快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因此才会有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全球第一,但是论文质量堪忧的现状,2018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被挪威科学家实名举报十多篇科研论文涉嫌抄袭,造成清华大学大量撤稿论文,面对超过1.4万的在读博士生,清华大学应该有自己的标杆,就像南京大学一样,对不适合做科研的博士生进行分流!毕竟每一张发放的清华博士毕业证都代表着中国最高学府的水平!别再让南京大学成为领头羊,对比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清华大学不应该用规模数据来证明高校实力!
2019年10月11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对外发布关于敦促即将学习期满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 2016级硕士研究生尽快答辩的通知。通知称“现有206位2012级博士研究生、98位2016级硕士研究生尚未答辩,请同学们抓紧时间于期满前通过答辩、顺利毕业,并请相互转告。”根据南京大学的官方简介,我们知道南京大学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6496人,按照每年人数相同,按照3年计算,那么一年招生的人数大致为2000人。根据《南京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第一、二款规定“(一)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取得学籍后,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8年。对于未能在第9学年9月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取得学籍后,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4年。对于未能在第5学年9月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结合上述通知,我们知道2012级博士研究生至少有10%(2012年的招生人数应该少于2000人,当前部分专业为4年制,甚至更长)的学生已经读博8年了,即将面临被退学的风险。在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提出,延期博士,需合理分流。因为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从年限上来看,三年博士最长八年毕不了业。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发布过2019年已有1000多人硕博研究生被退学的文章。参见:过去半年,我们关注到的高校退学公告,当前硕博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关于这个话题有什么建议?欢迎大家就不能按期毕业的博士如何合理分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