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调查|有一种研究生叫“非全”仇连环

调查|有一种研究生叫“非全”

“非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拿钱买学历?” 近日,伴随着考研的临近和秋招,社会上因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受到学历歧视而引发的激烈讨论进一步扩大了焦虑。不同的行业、公司、学校、专业都有不同的情况和立场,这场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之辩始终争执不下。新潮记者聚焦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非全日制专硕研究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求职状况,比较与全日制研究生有何异同,以求起到以微知著之效。异同——全与非全1培养方案篇首先通过查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的最新版本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验方案(非全日制)》,并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试行)》做对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验方案(非全日制))经对比,发现南大新传对于非全日制专硕和全日制专硕的培养方案几乎一致,仅有的两处差异为标黄处:1.培养方式中,全日制学分要求是36分,其中32分是课程学分,4分是实习学分;而非全日制课程学分要求是32分,没有关于实习的学分要求。2.课程体系中,开设的具体课程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式(除了学分差别之外)、学制与中期考核制度、毕业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完全一致。为了更详细深入地了解南大新传非全日制专硕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全日制有何异同,新潮记者采访了南大新传非全日制专硕同学,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政策规定篇1.人事档案:非全日制同学的人事档案不由学校接收。2.学费:全日制专硕每年10000元,非全日制专硕每年20000元。3.住宿:原则上学校不为非全日制专硕分配宿舍。南大新传2018级非全日制同学晓婉说:“招生的时候明文规定非全日制是不提供住宿的,但是后来发现南大其他学院的非全日制同学却有宿舍,才知道是由于学校还有空的宿舍,可以申请。本来我们没指望学校提供住宿,但是看到其他学院有,大家就觉得不公平,联名向学院提出申请,后来学院统一向学校申请,批下来了一年的住宿,但由于学校扩招,宿舍越来越紧张,因此我们第二年还是要搬出去,现在应该已经申请不到了。其实,关于住宿,学校给批是情分,不批也是本分。”2017级非全日制同学雨涵说:“虽然可以申请住宿,但是非全日制班里30个同学,一多半都是有工作的,所以不住在学校,他们要么有自己的家,要么在外面租房住。”4.奖学金:非全日制不享受奖学金。5.每月助研补贴:非全日制不享受每月助研补贴。6.助教岗及其他岗位:非全日制没有资格申请校园助教岗和其他岗位及其补贴。2018级非全日制同学梦琪上学期经过一位学姐的内部推荐当了一门课的助教,但当时她们对于此项规定并不了解,到学期末审批的时候学院说是不符合规定的,也拿不到助教的补贴,最后是该门课的任课老师听说后自掏腰包给她发了助教补贴。梦琪总结道:“凡是和领钱有关的,都没有非全日制的事。因为是默认非全日制同学有工作和收入的。”7.评奖评优:非全日制不享受评奖评优。8.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毕业时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一样拥有毕业证和学位证,但会标注授课方式为非全日制。学习生活篇除了明文规定的政策导致的客观差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非全日制专硕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如何呢?这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一种是未就业而在校学习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方面:雨涵是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她表示,“我认为相比很多周末上课的非全日制的同学,还是全日制的学生学得更系统,毕竟慢工出细活嘛。而且由于周末时间有限,还是全日制的课程会更丰富一点。”晓婉则是暂时没有找工作,留在校园里与全日制一起上课,她表示,“因为在职的非全同学只有周末能上课,尽管周末两天要上一天半的课,容量很大,但课程周期还是需要三个学期,毕竟全日制专硕和非全日制专硕对于课程学分的要求都是32分,如果前面选的课不够,可能会上到第四个学期。相比之下,全日制专硕绝大多数在前两个学期就可以修满32学分。”同时,晓婉还透露学院的课程没有严格的壁垒,因此对于她这种在校的非全日制同学是非常便利的:“有的课是全日制特有,有的是非全特有,但大多数课程都是一样的。另外课程可以交叉上,不管是学硕和专硕之间,还是全日制和非全之间,只要征求任课老师的同意,按时交作业,老师同意给学分,所有课都是开放的,只不过自己的必修课必须要上。“所以我也是在研一就修满了学分,第一年除了硬性条件的差别,没有感觉我和全日制同学有任何差别和影响,该上的课都上了,该参加的活动都参加了,比如读书会,该交的作业都交了,老师也都很照顾。”谈到学院和老师对于非全日制同学的要求,雨涵说,“要求和全日制是完全一致,甚至更高一些。因为很多非全的同学都有工作,老师不再把我们仅仅看作学生,更是拿一个相对更成熟的新闻工作者或者媒体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还是非常严格的。”实习方面:梦琪认为非全日制在实习中没有什么差别:“实习一般不会标明只要全日制,加上简历上会直接写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且用人单位基本不会问是非全还是全日制,但是秋招时会有区别。”就业招聘方面:通过对几位南大新传非全日制同学的采访,发现非全日制在就业中的劣势确实有所展现。晓婉说:“我在给西南某省国税局投简历的时候,他们打回了我的资料,要求我标明授课方式,最后还是审核不通过。后来给西南某市事业单位投简历的时候,我的资料迟迟审核不通过,要求我确认是不是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是算作2020届的应届毕业生,是不是可以正常派遣,我联系了学院老师,确认之后资料才通过。”她还表示在她身边也有很多南大新传非全日制同学就业时受到区别对待的例子:比如在刚刚过去的秋招中,某同学在应聘江苏某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时,被HR打电话告知往年是收非全日制的,但是今年由于全日制应聘者特别多,所以直接不考虑非全日制。梦琪说,“有的互联网大厂还是挺宽松的,只写要求2020届应届毕业生。但也有公司会标明只要全日制研究生,建议还是不要报,毕竟就算面试成功以后签约,肯定也是违约。尤其是国企会更明显,基本上都会要求全日制。”她还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国企的面试,它来宣讲,我就投了简历。我在基本资料填写了非全日制,然后我就以为他已经明确的知道我是非全日制这件事了。但当到了面试的最后一步,在要签合同的时候,我发现签约书上写的是要求全日制研究生,然后我就跟他说我是非全日制,而且个人信息单上我写得清清楚楚。面试的人就蒙了,他就说,那就之后再联系吧,然后这件事儿就黄了。就感觉还是挺不公平的吧。”为了解用人单位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态度,新潮记者在南京大学秋季就业双选会上采访了部分公司的招聘人员,发现不同公司对于非全日制的态度不同,但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全日制一等”的看法的确存在。某科技公司招聘人员表示:“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视同仁,相同的标准,不存在区别对待。”某文创公司招聘人员则表示:“非全日制我们可能只能给他提供实习合同。因为非全日制属于在职的那种,含金量感觉还是不如全日制。如果是同样条件的研究生,还是会优先考虑全日制。”另一家制药公司招聘人员也表态相比于非全日制,“我们还是更倾向于优先录取全日制学生。”被问及为何优先录取全日制研究生,她说“全日制学生的学习还是会更全面和深入,因为毕竟非全日制只是利用周末来上课。但是研究生本来就很优秀,比本科生更有优势,我们更不否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很多同学也很优秀,我们也不是唯学历论,说到底还是看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选择与心声2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的问题饱受争议,那么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非全日制,对于这些争议他们又有什么心声?雨涵——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7级非全日制专硕:“我的情况有些特殊,2006年本科毕业,在江苏某媒体单位工作。也就是说我是在工作了11年之后才读的研究生。选择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初衷,并不是出于工作、职场、职位上的那种功利的考虑,而是希望给自己充充电,能通过接触学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更扎实一些,来解决自己的能力恐慌。从工作的客观情况来看,我的时间正好又可以安排得开。总之完全是一种自我的精神追求。”谈到近日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困境,雨涵说:“我是先步入工作的,没有遇到过非全日制求职上的困境,但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研究生人数也多,用人单位可选择的余地很大,在他们有足够多的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很多单位的观念里会觉得全日制的学生更好一些。”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的争论,雨涵说:“我自己是非全,我也很认可非全同学的优秀。但客观来讲,就像高考的筛选一样,有人被调剂到第二志愿,非全的同学里的确有人是没考上全日制被调剂过来的,这已经是他们的第二选择。争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到底是不是有同样的含金量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用人单位有自己筛选员工的标准,想要什么样的人,他们拥有自主权。而真正需要改变的现状是,社会上很多人和公司对非全日制的概念还没有弄清楚、没有正确的认知。他们对非全日制的同学存在误解和刻板印象,用惯性思维觉得非全日制就是在职人员混个学历,但其实都是统考,课程学分、毕业要求也一样,没有这么大的差别。推进整体观念的平等更重要,社会要慢慢去证明非全日制不是混学历,让标准真正统一化——那就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都是研究生。”晓婉——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8级非全日制专硕:“本科毕业后,我在西南地区某省级电视台工作了四年,工作和收入虽然稳定,但感觉工作上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生活状态也不是自己想要的未来的样子,于是辞职考研,报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是差了几分被调剂过来的。因为每年的情况都不一样,17年招收的人少,如果我早考一年可能连调剂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晚考一年,(因为扩招)我就考上全日制了,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当时也没有想到会没考上(全日制),在调剂非全的时候肯定也是纠结过的,但是考虑到毕竟是985,师资力量也很好,所以我就来了。”晓婉认为,造成当今非全日制研究生受到区别对待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她总结说:“第一,之前的在职研究生的余温还在,人们对于非全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是花钱买学历的印象。但是不同的是,之前的在职研究生是申请制的,是单证,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2016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后,非全日制研究生列入国家统考,和全日制研究生统一划线,同样的毕业要求,毕业后有双证,和全日制法律效力一样。虽然有些人分低一点,但是依然不乏高分考生,也有同学能考到390分的高分,但就是报非全,因为他们有工作,报考非全本身就是自身的选择。这么多人质疑非全凭什么和全日制一样,不要问我们凭什么,而要去问教育部凭什么。第二,由于媒体的放大作用,让非全日制成为了风口浪尖,很多本就对非全日制有歧视的公司借机踩非全一脚。第三,不乏有些学校的非全日制办学质量的确不够好,而为了借非全日制高昂的学费敛财。第四,也有部分学生问题,有些学生可能抱着期待进入到非全,进来之后发现很多待遇不一样,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有些自暴自弃,不像全日制同学有冲劲,给外界造成了不好的印象。第五,与行业有关,不同性质的行业对非全日制的介意程度是不同的。第六,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引入和推广中,效果不是很好。香港也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授课方式不一样,学历、学位、认可度都是一样的。内地毕竟刚刚开始没几年,就像专硕刚推行的时候也有争论,现在也渐渐好起来了。非全未来的认可度会更好还是更差,我持中立态度,毕竟新事物是要经过检验的,要看国家和市场能不能处理好。总之,行业、个人能力、社会观念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一起,造成了现在的局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标签给不少同学带来了学历焦虑,小婉没有这么悲观,她说:“我现在是既乐观又很佛的状态,说到非全日制身份带来的焦虑,有的话也就是春招秋招这段时间,但是不光是我焦虑,所有应届生都很焦虑,不光非全焦虑,全日制同学也很焦虑。但一旦过了这个坎,非全日制的学历对我就没有任何影响了,只是现在这个坎我还没有跨过去而已,但是总会跨过去的。”晓婉的同班同学梦琪认为,为了改善非全日制的困境,“首先,国家应该加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的认同;其次,应该限制关于高校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名额;企业应该通过社会的曝光,以及积极接受国家的政策引导;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多方共同努力来让非全日制研究生获得认可,这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小婉、雨涵、梦琪系化名)采写 | 张义岩 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研究生美编 | 黄 雯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图片 | 来源网络责编 | 王嘉怡 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

受命于地

信火相传|研究生小白必听之——学长姐经验交流会

化整为零,一切重新开始。刚刚度过美好的大学四年时光,曾经的学习、竞赛、组织、社团等等,大家早已轻车熟路,随便就能跟大三大四的学弟学妹侃上半天大山,传授“经验之谈”。But,新的阶段里,从“学习者”到“研究僧”,你可能还是一头雾水…论文怎么写?科研怎么做?如何评优拿国奖、参与交流出国访学走上学术巅峰?看这里:l 这里有发表多篇中文核心《情报学报》、外文SCI/SSCI的国奖大神;l 有出国联培,拿到国家公派CSC奖学金赴美学习的科研大佬;l 有学生工作突出,拥有多项实习经历的优秀学生干部;l 有就业导向、公务员备考的“未来干部”。科研、出国、学生工作、就业方向、公务员备考经验...... 你确定不来康康??11月27日晚,19:00信息管理学院410报告厅欢迎各位的到来。嘉 宾 介 绍01【司文峰】16级情报学博士博士入学后,以一作发表CSSCI收录期刊论文6篇,署名著作两部,录用CSWIM(南京)、PACIS(日本)等会议论文3篇,曾主持南京大学研究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获得国家奖学金、英才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荣誉,2018-2019赴伊利诺伊香槟分校ISCHOOL(美)联培一年,目前有3篇英文论文投稿或预备投稿中。02【龚凯乐】17级情报学博士2015年考入南大信管情报学专业,并在2017年硕博连读,在2018-2019年间获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联合培养。目前,已在《Scientometrics》等SCI、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在ISSI 2019上发表Poster1篇,在中文一流期刊《情报学报》上发表论文3篇,在《图书情报工作》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担任SSCI期刊《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的审稿人。此外,还曾担任南京大学研究生委员会委员、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党员之家副主任、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等职务,获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信息管理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全国情报学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二、三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南京大学英才一等奖学金等奖励荣誉。03【单轸】17级图书馆学硕士单轸,江苏泰州人。2017年考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一名图书馆学的学硕,主修课程: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信息分析、python数据分析、网络分析研究。2017-2018年获得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新华报业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校级优秀共青团员。2018-2019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一等奖。2020年应届毕业生。04【朱宁】17级图书情报硕士朱宁,男,中共党员,曾任南大信管研究生会负责人,曾于地平线、腾讯、字节跳动实习,秋招获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携程等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offer。05【王祯祯】17级出版硕士担任班长,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党支部组织委员。曾获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南京大学郑钢菁英奖学金,南京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曾在百度、新华社、市级机关、基层街道等实习常会由衷佩服那些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怎么做、对未来规划清晰的人,而多数现实是:We are just common person。那么,你真的很需要这一场分享会。撰稿 | 学科部 陈芳图源 | 网络/受邀嘉宾排版 | 宣传部 郭潇瑾

极道饭

南京大学应届毕业生,年薪18万!网友:是真的吗?

话说近日,南京大学网站公布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中,提及了一组数字,着实令人感到惊讶。南京大学2020届被调查毕业生中,平均薪酬为17.83万元/年。其中,本科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4.92万元/年,中位数为12.9万元/年;硕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8.28万元/年,中位数为15万元/年;博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8.7万元/年,中位数为15.8万元/年。从这组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还是蛮高的,平均年薪接近18万元。核算到每一月的月薪,将近1.5万元一个月,这对于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说,无疑,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而且,你细细研究上面这一组数字,还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博士毕业生的年薪,比硕士毕业生的年薪要高一些,硕士毕业生的年薪,比本科毕业生的年薪,要高更多,从数据上看,薪酬的多少,基本与学历呈现出正相关。也就是说:学历越高,年薪越高。对于南京大学发布的2020届毕业生薪酬水平,网友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有网友直言:看来,读书还是有用的,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多么重要啊,至少比咱搬砖强多了,搬砖一天累死累活,一年到头,勉强糊口。也有老的南大毕业生,看到数字后,表示很受伤,因为现在的应届毕业生薪酬,竟然比我们毕业五年的老南大人,薪酬还高,心里确实有点过意不去。不过,也有网友对此表示怀疑:是真的吗?这数字准确吗?是不是过分美化了?南京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薪酬,有这么高吗?关于这个问题,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和理解。我认为,这个薪酬报告,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过于相信,为什么?因为统计的东西,肯定存在样本差异,不能完全用统计的东西,来衡量某个个体。再说,南京大学这份报告,采集样本的对象,是南京大学2020届被调查毕业生,有效样本仅为3709个,而南京大学2020届共有8161名毕业生。计算一下 ,你会发现,被调查的对象,占南大2020届毕业生总数的50%都不到。其次,这次调查的数据来源,为毕业生自己填写的,并非是单位报表上的工资数据,所以,这个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商榷。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高的学历,对于提高工资收入,肯定是有一定帮助的!今日话题:对于上述现象,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我是:学习充电,更多教育见闻,欢迎关注我。#挥手寒暄2020#

阿米尔

那么多「南大」,究竟谁才是最正宗的南大?

我国高校众多,很多高校也都会有自己的简称,但是这样就很尴尬了,学校全称不会撞名,简称就很容易了。比如湖大这个名字,简称湖大的高校有两所,湖南大学和湖北大学,很多网友说湖北大学实力差远了,配不上湖大这个简称,可湖北大学也是没办法啊,难道让我叫北大吗【宝宝心里苦】当然今天的主角是南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昌大学、南通大学。这四所高校都可以简称南大,不过南昌大学自觉争不过上面两位老兄,好像开始简称昌大了。南通大学就更不用说了,还是先占好“通大”这个简称吧,但是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这两所谁才能称南大呢?你说比地理位置吧,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天津,好像差不多,比后台吧,都是教育部直属的985,211双一流A类高校。比历史吧,南开大学源自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对,你没听错,就是那个抗战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合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京大学则源自于国立中央大学,这个民国时期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比校区和面积吧,南开大学占地445.19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2.5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7.96万平方米。南京大学有四个校区,仙林规划4610亩,浦口校区3500亩,鼓楼校区780亩和苏州校区,好吧这把南京大学赢了。咱再来看看学科规模,南开大学有有本科专业92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南京大学有本科专业8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看看师资力量,南开有专任教师216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22人、硕士生导师770人,教授864人、副教授84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3人、青年学者1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3人、青年拔尖人才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8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6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17人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杰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2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2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60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7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8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6个。南京大学师资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在国际或他国当选院士13人次(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1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0人、“青年长江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13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91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98人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6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4人,“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08人。科研机构南开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1个、备案研究中心6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天津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天津市高校智库4个,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南京大学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工程)实验室12个,江苏省工程中心10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1个。再看看校色,南开大学的校色为南开紫,又名青莲紫。由于青莲紫体 现了南开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格和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南京大学校徽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紫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南大紫。【看到这里,小编真的忍住不要吐槽一句,你们怎么啥都能撞到一起呢】综上,小编是比不出来谁能叫南大了,各位读者朋友,你们决定吧。

高桂

刚刚: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公布!

刚刚,南京大学公布了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线!一起来看看吧!南京大学2021硕士研究生复试线一,学术学位二、专业学位三,专项计划四,说明有关优惠照顾条件(如果符合多项条件,不重复、不累加,按照最高项分数享受),须在我校基本分数线公布一周内(3月23日前)将相关证明材料扫描件发至南京大学研招办邮箱(njuyzb@nju.e.cn)。(1)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2)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现役退役,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纳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招录的,不再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3)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4)纳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执行该计划的分数线。(5)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工作单位和户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就业单位为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原则上总分降分不超过10分。(6)招生院系可在学校公布的复试基本分数线基础上,结合生源及招生计划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请考生关注各学院发布的复试方案。有关复试录取工作安排将另行通知,请考生关注研究生院和各院(系、所)官网通知。- end-内容来自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办!

贼喊捉贼

南京大学发布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让唱衰南大的都好好看看

由于这两年南京大学被其他高校挖角比较严重,再加上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学科评估结果又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导致网上唱衰南京大学的声音特别明显,今天我们就用就业质量数据来看看,南京大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南大在社会上受认可程度有多高。南京大学 2018 届实际共有 7970 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98.33%。本科毕业生 3047 人,就业率为 97.83%;硕士研究生3892 人,就业率为 98.51%;博士研究生 1031 人,就业率为 99.13%(就业率数据截至2018年11月30日)。男女生的比例为1.05:1,这个比例比较合理。生源地:从本科毕业生的生源地来看,本科毕业生来自江苏的最多(占 34.89%),其次是安徽(占 3.84%)和湖北(占 3.68%)。 2018 届本科毕业生的生源地来看,有 22 个省份的学生规模超过 50 人。出国出境:南京大学 2018 届毕业生中 QS 世界大学排名(2019)前 100 名高校(不含大陆高校)深造的人数为 584 人,占所有出国出境毕业生的 72.64%;QS 世界大学排名(2019)前 50 名高校(不含大陆高校)深造的人数为 438 人,占所有出国出境毕业生的 54.48%。就业行业分布: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南京大学 2018 届毕业生分布较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分别达到 978 人(19.05%)、851 人(16.58%)、708 人(13.79%)、520 人(10.13%)、495(9.64%)。就业单位性质:从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分布来看,南京大学 2018 届毕业生就业前三类单位分别为民营企业 1232 人(24.00%)、国有企业 1135 人(22.11%)和三资企业 829人(16.15%)。就业区域分布:南京大学 2018 届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 4516 人,占 87.98%;在中部地区就业 339 人,占 6.60%;在西部地区就业 278 人,占 5.42%。分学历层次来看,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87.87%、90.61%、78.22%。南京大学 2018 届毕业生在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和北京市就业的最多,分别达到 2569 人(50.05%)、749 人(14.59%)、387 人(7.54%)、345人(6.72%)和 257 人(5.01%)。毕业生在江浙沪、广东、北京五地就业的学生人数占总体的 83.91%。南京大学 2018 届毕业生中去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为80.23%;去地级市就业的比例为 16.91%;去县级市及县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86%。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81.21%、80.45%、78.22%。具体就业单位:南京大学在《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2018)上榜企业中就业人数为 887 人;《财富》中国五百强排行榜(2018)上榜企业中就业人数为 389 人;中国民企五百强就业人数为 58 人。毕业生薪酬:调查数据显示,南京大学 2018 届被调查者中,本科毕业生薪酬均值为 13.91万元/年,中位数为 11 万元/年;硕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 14.39 万元/年,中位数为13 万元/年;博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 16.23 万元/年,中位数为 15 万元/年。总体而言,博士生的薪酬水平大于硕士生,硕士生的薪酬水平又大于本科生。未就业情况分析:南京大学暂不就业率(拟国内升学、拟出国等)为 0.54%,待就业率为 1.13%。因部分本科生拟升学和拟出国,暂不就业率相对较高(1.05%)。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状况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正在求职中、未拿到毕业证或学位证以及已确定单位准备签订协议。其中正在求职中的比例是 60.8%,未拿到毕业证或学位证的比例是 23.7%,已确定单位准备签订就业协议的比例是 20.6%,可见目前未就业学生的主要状况是正在求职中。可以看出来,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就业的单位质量很好,而且毕业生的待遇也是很高的,那是不是所有院系的就业率都这么高呢?在本科毕业生中,政府管理学院的就业率较低,仅有86.36%。硕士生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就业率是较低的,仅有85.72%。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最低的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就业率都有93.94%。这样看来,南京大学的毕业生真的很幸运,只有极少的专业就业率较低的,但也是在85%以上的。还有很多专业的就业率在100%,这样看来,就业对于南京大学的毕业生来说是so easy。注:图片来源于网络,数据源自《南京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夜碎

“索命”的读研之路,顶尖985南京大学,半年内4位“硕博”自杀

自《读书改变命运》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读书》,最终实现了阶级跃升,真正改变了全家的命运。但是,近年来这种说法却显露出一种“疯了”的感觉,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开始在把“读书”当成“事业”而陷入一个误区。父母一个劲儿希望孩子能继续读书,从小学到大学。仿佛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学到更多知识让自己变得更有用,而是仅仅为了考试,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很多学生也在常年的读书过程中,忘却了读书的本来意义,似乎读研考博,就是唯一目标。然而,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学习和生活环境都会不同,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也和之前求学期间的师生关系,相处模式都有本质的不同,将会面临更复杂的学习环境,更大的学习压力。不知何时才能跟上考研,读博,最后或许会走上一条“不归路”。作为国内一流的985大学,南京大学常年位居全国高校TOP5。学院聚集了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青年,外人看来,能在南京大学读书,已是家喻户晓,是全家的骄傲。如果还能在南大读硕读博,那就更光明磊落了,更是一件好事情,是给父母们一个“长脸”。但是,我们只看到了光鲜亮丽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一切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在拼命读书,考上了一所所号大学之后,孩子的心理变化,才是更加需要关注的,南京大学这所全国一流的985高校,在过去的半年时间内,就有四位天之骄子的“硕博”在校园内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博士于2020年9月来到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从校园内的19栋宿舍楼跳下;或许抑郁情绪是会传染的,在女博士跳楼后的不久,同一栋楼内又一名年轻漂亮的女硕士在宿舍内烧炭自杀;时间再一次流逝,在最近的三个月内,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的宿舍楼上,一个被同学老师都认为是“阳光向上”的男硕士,从高高的宿舍楼上一跃而下;2021年4月初,又是在第19栋宿舍楼上,一名女学生选择了纵身跳下来结束生命。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尤其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小孩能考上南京大学的研究生,那是自己一生的福气,自己有了面子,家里也风光了,将来还有大好前程在等,怎么可能“寻短见”呢?在此,需要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研究生”背后的故事!小编认为:读书虽然似乎也是为了上学,但和读大学的本科完全不一样。读书因为有科研实验,为了获得实验数据,常常得日夜待在实验室里工作,学业方面,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出现了“导师”,导师设立的本意是用来指导研究生学习更好的科研手段和掌握更多的科研知识,而如今,“导师”却成了大多数研究生心中的一座沉甸甸的大山;而且,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本科生毕业难度并不大。但研究生发表能让自己毕业的学术论文却是相当不容易的。另外研究生还面临着经济上、情感上和就业上的压力。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36%的研究生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61%存在焦虑问题。博士生更加容易有抑郁、焦虑的倾向。所以经常听到新闻都是硕士生、博士生“自杀”也很能说明问题,相比来说,本科生因为压力大来选择自杀的事情却鲜有耳闻,在其背后,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家长们,孩子们,选择考研的道路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勿盲目跟从。如果真的下定决心要读研,那么,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了解,大致了解以后的学习道路,做好心理建设。结语: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正确认识情绪,接纳负面情绪,允许情绪的表达,通过锻炼、聊天、听音乐等方法来化解或释放负面情绪。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强求或强迫自己一定要如何如何,要学会正视和接受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个事实。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导师沟通,导师由于与学生的接触很多,除了可以指导科研,在疏通心理方面,也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最终,当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的时候,记得找专业人士,不要把自己“锁”在心里。最终,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提升”之路,不要再在“读研考博”的路上“死磕”了。

爱恨调

南京大学被选为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7月,南京大学入选教育部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这是对南京大学近年来不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学校今后工作的新要求。 南京大学(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总结南京大学自2013年以来在博士生教育改革中探索并形成的“四三三”博士生培养新模式、相应的操作机制和举措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以期为国内兄弟高校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参考和借鉴。一、改革命题和背景正如著名教育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任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著作《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中写到的:大学像其他人类社会组织一样,处在特定时代总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在外。我们认为:中国大学的发展不仅是立足于本土,还要有立足于世界的视野。在这样一个前提和基础上,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自然而然会面临一些基本命题,如: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发展之道,等等。大学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既要服务所处环境的发展需求,即“科教兴国”,也要依托所在的发展环境,即“国兴科教”,两者是互相补充的。 十八大以来,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基于对一系列重要文件和讲话精神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属性和特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多重社会责任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企业非创新主体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等等。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式跟西方高校有着显著差异,需要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举措。那么,中国大学如何找到一个系统性破茧而出的办法,从而走出一条可操作的道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性另一方面就是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转型,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关键点上转型升级。其中,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刘延东同志在近四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均强调我国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刘延东指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质量的重点和难点。要推动改革创新,清除“痛点”、打通“堵点”,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没有严格的执行,提高质量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任务可凝练成12个字:模式改革、提高质量、从严要求。二、南京大学的目标和挑战鉴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南京大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可见”的人才培养架构。学校秉承“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型、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突出绩效,确立了以下改革思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在已有博士生培养平台和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面向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新时期博士生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南京大学面向全校推行博士生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是在文、理、工、医30个院系共4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进行,涉及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在内的1000多名博士生导师以及5200多名在校博士生。同时,这次改革也是在需要体现学校统一的模式观、院系具体落实的特色化、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以及学校资源相对有限等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改革。总体来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就是要在上述约束条件下实现改革的高标准和真实效,以达到最优化目标,即:优化的生源优化的培养过程优化的结果良好的、可操作的动力机制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则面临着3个方面的挑战:1. 体系性难题如何凝练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系统性特点和关键要素,使“顶层设计”为建立博士生培养新模式与质量保障监督体系奠定统一的构架及实践基础?如何在学校整体改革模式下实现各院系、学科的个性化实施?如何体现南京大学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互动,从而避免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孤岛式”推进?2. 节点难题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设计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淘汰机制,从而精准发力并严格执行力度和相关举措,在所有院系和学科实施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原创交叉怎么设计,进而支持和激励博士生开展高水平、原创性的科研探索;以人为本怎么设计,以充分考虑博士生、导师的利益和诉求,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3. 运行机制难题如何建立校(院系)的协同与操作机制,确保统一的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保障监督体系能够在全校实现院系、学科的个性化落地;如何理顺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机制并发挥其杠杆作用;如何提高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规模化成效,从而保证整个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规模化推进落到实处。以上三个方面是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需要直视和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改革的成败。具体措施与创新围绕上述三个方面难题,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逐一清除和打通改革过程的“难点”和“痛点”,摸索出一整套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第一,针对模式设计难题,学校顶层谋划,设计了“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见图1),为全校面向全过程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性框架和指导。“四三三”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博士生培养过程分为预选、硕士、博士、弹性延长等四个阶段,实施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三种奖助激励,落实招生入口优化、过程严格把关、毕业出口弹性设计的三个环节质量控制,完善制度设计、机制运转、措施落实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 图1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 第二,针对个性化实施难题,通过采取“利益机制+推动机制”互动的操作方式,实现了全校所有院系个性化方案的落地。2013年,学校在前期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改革指导文件,院系则结合学科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自愿参加改革的院系,由学校统一组织专家评审和论证,成熟一个实施一个,避免了以往“统一布置”后的“执行走样”。同时,只有参加改革的院系才可以分享改革后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即所属学科、学生都可以享受改革中的资源再分配以及奖助激励等。2013年改革启动后,首批就有24个院系参与改革、制定相应方案并实施;2014年,余下的6个院系(含学科、院系调整新成立的院系)也全部参加了博士生教育改革。第三,针对体系互动难题设计了南京大学本、硕、博培养一体化架构。构建了从本科生培养(“三三制”)到硕士生培养(“二三三”硕士生教育改革)再到博士生培养(“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风格一致、上下贯通、有机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提供南京大学学生最好的、系统化的教育和培养,既体现了高校回归人才培养本源的初衷,也避免了单纯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孤岛式”推进。第四,针对淘汰机制难题制定了特色化的严格考核与分流退出机制,为提升博士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了关键支撑。学校规定所有博士生在入学一年后都必须参加本年级的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如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的可作暂缓通过处理。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南京大学博士生最长学制8年),最多可参加3次资格考核,如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每次资格考核各院系均必须有不低于15%的学生暂缓通过,而优秀率则不得高于15%。暂缓通过的博士生根据学习安排,可加入到后面任何一个年级的博士生中进行资格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博士生才可以进行论文开题及后续学位论文的撰写。第五,针对原创交叉难题,培养过程中设立了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弹性延长阶段则推出了优秀博士生能力提升计划,致力于提升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学校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就设立了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旨在加强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创新研究,鼓励自由探索,重点支持研究生跨一级学科联合申请创新项目。优秀博士研究生能力提升计划则是在2012年正式启动的,针对已经达到或超过毕业条件而又自愿在校继续开展学术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此举意在激励优秀学生潜心研究,为获得更具有挑战性、质量更高的学术成果创造条件,更加突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六,针对以人为本难题,建立了常态化的博士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相应的“暂缓通过”博士生的帮扶机制。学校定期召开博士生、博士生导师、院系分管领导座谈会,根据师生建议并结合博士资格考核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考核方案。各院系在资格考核方案中进一步规范考核流程,明确针对“暂缓通过”博士生的具体帮扶措施。同时,学校每年开展面向全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现状问卷调查,及时掌握改革过程中博士生群体的科研、生活现状及关注的问题,较为客观地掌握博士生对改革后的资格考核及奖助政策的反应,从而保证改革对博士生的压力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这一系列难题的突破,解决了当前国内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关键环节难贯通、培养模式难融合、规模化实施难推进”等顽症,形成了一套面向培养全过程的“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模式,通过理顺博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打通质量控制关键环节的“堵点”,实现了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将全过程培养的教育理念落实为人才全面成长的教育实效;关键环节和机制的创新:贯通完善了入口优化、过程把关、出口弹性的全链条式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运行机制(见图2);规模化实施与管理创新:构建形成了基于资源统筹、弹性分配原则的校院改革互动新机制(见图3)。图2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 图3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实施成效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4年多来,围绕质量核心环节,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第一,严格的中期考核和分流退出机制在全校真正落地通过对博士生保持适当的压力,并把压力转变成动力,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图4 2014-2016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执行情况资格考核的核心就是严格控制质量关。相应的,增加压力的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帮扶和利益诉求机制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进而达到博士生资格考核的真正目的:不是“淘汰”,而是“促优”。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在参加第一次资格考核时结果是“暂缓通过”,而参加第二次考核时其结果已提升为“优秀”。第二,以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契机,深化和促进了博士生导师制度改革博士生导师的工作动力与分类指导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提升,切实将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首先,通过“四三三”培养模式改革,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可细分为五类:即未过关的学生、合格的学生、优秀的学生、拔尖的学生和弹性的学生等。导师最清楚所指导的博士生中谁最优秀、谁存在问题,“四三三”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导师对博士生进行分类指导,提高投入的针对性; 其次,导师指导博士生的频次和时间均有明显的增加。学校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导师在课题科研和实践项目中的指导比例由2015年的60%提高到2016年的71.4%;再次,学校适时对博导评聘制度加以改革,不再关注博导本身的头衔,而是关注其基本资格、岗位资格、招生能力和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更好地与博士生教育改革配合起来,推动博士生导师将更多的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到招收优秀学生与培养高质量学生上,投入到提升自身的指导水平与科研活力上。第三,全面、有效地提升了南京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首先,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博士生在学科群一流期刊发表论文由2010年的10篇增加到2015年的65篇;又如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博士生周平在国内率先发现了第一颗磁星,实现了我国脉冲星研究领域零的突破。其次,博士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2016年软件学院多位博士生在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FS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位列当年度全球高校第一。又如有数十位博士生在历年的云计算应用大赛、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数据挖掘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内外大赛上获得冠军或者特等奖。再次,有力地支撑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南京大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NI)排行从2013年全球43位上升到2017年全球12位;2016年,南京大学ESI排名中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1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以2014~2016年物理学院、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等三个学院的博士生发表的学科顶级论文数为例,博士生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为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5 2014~2016年南京大学部分院系博体会与思考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在学校创新体系战略下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本源的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入、不断完善、内涵提升的改革。简单地说,通过此次改革,南京大学给予了在校博士生选择性发展的路径和差异性起步的平台。学校通过对博士生的特色化培养,促进了博士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了统一改革模式观下博士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多样性成功。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不断的循环演进和调整。南京大学在前期博士生教育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改革主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分流淘汰、科教融合、课程改革为改革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改革深入推进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招生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国际合作、导师队伍、投入资助等环节在“四三三”博士生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在宏观层面将进一步夯实两个基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元质量评价机制,和基于综合资源配置的校、院系、学科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博士生培养模式,使得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在提升动力(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提升质量(核心素养、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和支撑发展(个人发展、学科发展、学校发展)上更上一个新台阶。国际上公认的大学发展模式有德国模式(如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美国模式(如19世纪起哈佛、耶鲁等高校创新性地开拓了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处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大学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探索和创新,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高校实际、体现中国大学发展特色的“中国模式”

南大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首批研究生将于2020年秋季入学

新华网南京10月21日电(庞雪汀)10月20日,南京大学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和江苏教育名师发展研究中心在南大仙林校区成立。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首批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物理)硕士招生工作将于近期开始,首批研究生将在2020年秋季入学。据了解,江苏已有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为中小学输送高层次人才。南京大学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揭牌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留美归来后参与创建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任南高师教务主任(教学校长)和东南大学教育科首任科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南京大学率先在高水平综合大学中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举办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就是要继承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培养“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像南大这样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师范生占到了96%,而硕士比例仅为3.1%,其中普通高中教师硕士比率为9.82%。这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初中教师高达45.5%的硕士比例,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任友群说,“今天南大的探索非常有意义。希望南大抓住历史机遇,以最优质的生源,培养出具有最踏实科研功底的优秀教师,让他们成为富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理事长、陶行知曾孙陶侃用三个“正”字高度评价了南大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他说:“成立南大陶行知学院,名正言顺、根正苗红、正当其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事业起始于南京,更与南大有着深厚渊源,希望南大培养出的‘学而不厌’的‘大先生’,能够培养出更多‘学而不厌’的学生。”成立仪式期间,与会的大学校长、知名学者和中学校长共同参加了“行知教育峰会”,就如何构建“大学——政府——中小学——科研机构”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综合型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独特性,综和型大学多院系、多学科如何培养教师,如何寻找学科教学专业硕士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平衡点等议题进行了对话。新时代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学校长座谈会也同期举行。

白桦树

南大东大2021强基计划公布 来看招生官详细解读!

近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相继公布,强基计划实施第二年,今年从报名填报到志愿录取,政策变化比较大。两校招生官为考生做出了专业解读。考生需提前确定入围专业强基计划是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而设立的试点项目。"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是强基计划选拔的主要定位。首先,高考前填报志愿,需要考生先明确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志向。其次,报名时根据自己兴趣和条件选择1-3个专业。在入围阶段,根据高考成绩和志愿确定入围专业。南京大学招办主任李浩解释说:“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实现分类选拔。按照考生入围专业,分专业组进行数理探究、化生综合、阅读表达三类不同的笔试。这样才能对有天赋的学生进行精准考核。”此外,今年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将入围比例提高到了6倍,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考生参与到高校选拔中。这两所高校都将视情况在高考后,增加志愿确认环节。为减少考生报考的盲目性和投机性,考生限报一所高校。李浩告诉记者:“一方面,考生可以在认真估分后,决定是否参加报考学校的后续选拔,提高选拔的效能。另一方面,这也是考生检验自己是否拥有报考志向的试金石,是一次生动的诚信教育。所以,还是去年我对考生的建议:选择强基要真爱,确认志向要坚持。”多维度全面培养本硕博专业人才和去年一样,南大强基招生专业有8个,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实施本硕博衔接,实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东南大学2021年招生专业有哲学、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共4个,本科三年级结束后,结合考核情况与个人志愿,对于学业优秀的学生单独组织学籍转段,按照当年研究生招生录取有关工作程序,直接转入培养方案确定的硕士或博士相关专业继续培养。东南大学招办副主任张涌介绍说:“从去年强基计划学生的反馈来说,他们觉得还是有压力的,对他们的培养方案来说是不同于普通班的学生的培养方案,也是高于普通班的培养方案,这是一个来自于学习上的压力。”东南大学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独立的培养方案,单独编班组织教学,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施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与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的“三制五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能够更好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张涌说:“在我们的培养方案当中,其实也会衔接我们学校像信息电子、材料、网络安全等优势的工科的一些资源,去完善我们的培养的方案,同时也为我们的强基计划的学生设计了一整套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方案,同时也会给他们提供学校最优质最完善的资源和政策,全力去保障他们能够成长为我们目前所设计的想要成为的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人才。”相关链接:4月6日,南京大学发布了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2021年,南京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共有8个,分别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4月10-30日,考生可登录南大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284)按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最终录取名单将于7月5日公布。据悉,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优秀的考生。第二类为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中阶段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任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及以上奖项。所在省份设置的招生专业中,第一类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专业兴趣填报不超过3个专业志愿。第二类考生只能在符合报名条件的竞赛科目所在专业组中填报1个专业,未设置对应专业组招生计划的不得报考(多填或未按要求填写的志愿无效)。填报志愿提交后不得修改。考生须于高考后,6月20日前通过报名系统下载诚信考试承诺书,并对报考志愿进行确认。逾期未完成确认的,视为放弃报考资格。记者了解到,第一类考生的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须达到所在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省份单独划定的相应分数线,下同)。南大将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依据考生高考成绩和所在省份各专业计划数的6倍,分别确定各专业入围南大考核的考生名单(对于同分考生,报考理科类专业的依次按照数学、语文、外语单科成绩排序,报考文科类专业的依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排序),并公示各专业入围标准。对于第二类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可入围,并按填报志愿确定入围专业。考生可于6月27日登录报名系统查询入围结果。南大将依据第一、二类考生“高考成绩(折算成100分)×85%+南大考核成绩(折算成100分)×15%”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录取。最终录取名单将于7月5日公布。4月6日,东南大学发布了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2021年,东南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共有4个,分别为哲学、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4月8日至30日考生可登录东南大学强基计划报名系统,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东南大学强基计划报名系统网址: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286。东南大学将于7月5日前公布录取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据了解,申请报名东南大学的考生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达到生源所在地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高考综合改革和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单独划定的相应分数线)上理科60分(含)、文科40分(含)、综合改革30分(含)。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中阶段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任一学科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及以上奖项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高考综合改革和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单独划定的相应分数线),可破格进入入围名单。东南大学对于第一类考生,根据相关省份强基计划的招生名额,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依据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分专业顺序确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当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依次比较高考成绩、高校考核综合能力测试成绩进行录取。若仍然相同,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依次比较语文、英语(外语)、数学成绩,报考理科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英语(外语)成绩。对于第二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该省市同科类所有第一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予以录取。综合成绩折算办法:综合成绩=高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85%+高校考核综合能力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15%。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每晚18:30江苏卫视频道《江苏新时空》栏目。或者下载荔枝新闻、我苏APP。(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史斌燕 王尧 通讯员/李浩 张涌 张力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