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南京大学主动退学的博士有很多南京大学虽然在2017年学科评估中表现不佳,但是依靠传统的理科强势,在2019年自然指数全球高校榜中高居第七,成为全国科研自然指数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最近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对206名博士研究生和98名硕士研究生做出退学的警告,其实只要了解南京大学的网友,都知道南京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博士生选择主动退学,一方面是受不了科研项目组的高强度实验压力,另一方面是南京大学对博士研究生的高要求!没有高的要求,也不会有自然指数高居全球第七的数据支撑!从南京大学抢人的华科大正是因为南京大学对博士毕业生的高要求,因此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会被用人单位所盯梢,例如2011年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的博士毕业生祝雪丰,直接被中国另一所老牌985高校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鸟巢培养计划收入囊中,在华科入职后,就被送到美国进行深造,华中科技大学也受益匪浅,目前华中科技大学的物理学院已经跃升至全国并列第7。2019年连续三个月在国际物理顶刊发表论文三篇,2019年这位华中科技大学从南京大学挖来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祝雪丰副教授,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顶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顶刊PRL,2019年4月12日一篇科研杂志顶刊《science》,充分显示出南京大学物理学科的强大,当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最辉煌时期,院士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不是高学历掉价,而是博士学位含金量不同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中流行读书无用论,很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成为各种笑谈,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高学历严重掉价,其实从山东省的一场招聘会看出,博士研究生的待遇高达80~120万元,还有170万左右的安家费,说明并不是高学历再掉价,而是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不同,虽然名校的博士生毕业率低,但是高标准严格的淘汰制度,保证了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可用之才,如果每一所高校都能严格把控毕业标准,那么网络中也不会有那么多关于博士毕业生的笑谈!当然目前国内的博士毕业生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存在导师的问题!高校中看似忙碌的研究生们,其实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效率,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含金量!
南大博士自杀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它是以一个个体事件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但是,这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诸如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保护自己的尊严?如何寻找合适的社会资源来帮助自己?怎样避免这类悲惨的事件?一个个体在世界上,首先应该学会的保护自己的生存,所谓生存权至高无上。生存权包含基本的生命权,也包含和生命有着重大相关的尊严等权益。每个人都有权力维护自己的生命权,也有权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有权力维护自己的健康。南大博士自杀事件是一个悲惨的事件,逝者已逝,后人必须反思,不然,悲惨的事件还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复发。对于这个事件的反思可以分为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管理的角度,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改善某些诟病,维护好大家合法的权益。这个本文不再赘述,由其它专业人士发表意见。另一个就是从个体的角度,看看如何从微观层面保护好个体的合法权益,至少维护好个体最基本的生命权。人命关天,兹事体大!每一个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南大博士(包括类似情境下的人们)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才可以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呢?首先,学会运用合法的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权益。被人侵害还有自卫权呢?其次,如果自身力量不够,还可以看看周围是否有社会支持系统?社工专业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发展起来的,其他诸如律师、心理咨询师、各类仲裁机构等等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支持系统。简单地说,这个也可以被看作是呼救系统。遇到困难了,那就要呼救!第三,如果前面什么都失效了,还有最后一个求助手段:危机干预系统。可以拨打相关电话进行求助。一般来讲,一步步去做,总会有一个可以帮助到你。但愿此事不再有
南京大学的新政引争议博士研究生的补助要增加了,在特殊的疫情季本来是一条非常令人感到温暖的政策,然而却因为南京大学的差异化对待引发在校博士生的抱怨,同样是博士生,而给博士提升助学金标准提升的范围是从2020级博士新生开始,而2020级之前的老博士们还是延续曾经学校助学金400元的旧标准,而且在2020级之前也没有规定博导们为博士生们发的助研费用最低1000元的标准,大部分南京大学的博导们为博士们开出的助研津贴为800元。因此面对这类差异化对待的政策,令南京大学的博士老肉们对于萌新博士们的高津贴眼红不已,毕竟新进实验室的萌新们都需要实验室的博士老肉们亲自带着做实验,总让人感觉萌新们是老板,博士老肉们成为廉价的打工仔!读博的研究生并不富裕目前在高校读博的研究生们其实并不富裕,面对已经工作多年赚钱的同学,博士生们最怕各种交际的份子钱,而且很多博士家庭的收入并不高,正是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好的工作出路才攻读博士学位,很多博士不仅不能从家庭中获得太多的帮助,甚至还需要拿出博士生津贴来为务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补贴家用,更主要的是博士毕业需要发表论文,为了急于毕业,很多博士都为了能加急发表论文而缴纳高昂的期刊杂志版面费,因此看似不足1000元的差距,但是一年下来对于一名家庭困难的博士生来说,那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这也是为何南京大学博士老肉们会在网络中吐槽自己母校的原因:“南京大学没落是有原因的!”学校这样差异化对待博士生,让很多博士生感受不到学校的人文关爱,没有被平等对待,令目前在读的博士老肉们感到无比的失落,甚至感受到学校的一丝冷漠。同岗不同酬式的临时工博士其实在科研实验室中,师兄师姐级别的博士生对于实验室的贡献最大,他们不仅充当萌新博士生们半个导师的重任,同时也是实验室出成果的主力,如果这条新政是从2020级博士毕业生开始执行,那么大家都不会说什么,毕竟面临光荣离开实验室的博士师兄师姐们应该有所嘉奖,而且面临发表期刊论文,各种版面费和求职社交等费用支出也远比博士新生们花费要多很多,然而政策却是从2020级博士新生开始实行,让博士老肉们体现感受到社会的残酷性,甚至有一种实验室中国同岗不同酬式的临时工的感觉。因此南京大学面对学生的吐槽时,希望可以弥补政策的差异化,甚至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弥补,例如疫情原因,外国留学生不来上课,可以削减留学生补助,来安抚南京大学博士老肉们受伤的心灵!
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生来你家就什么都不缺,期待和现实的落差会让一部分人走进死胡同,希望大家都想开点。9月20日,小编了解到,19日晚上10点左右,江苏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有学生坠楼,据了解,死者为一名女博士,昨晚,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来到事发地点进行悼念活动。现场网友称:发生坠楼的世界,大概是19日晚上十点多发生的事儿,警察取证时,“人就在草里躺着”,直到凌晨快两点才把尸体抬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官方消息公布这名博士具体是什么原因选择了自杀。然而一则发布在知乎的评论显示,“中期考核过了的,今年是她的博士第四年,导师抢了她作品。导师在组内针对她,她导师是个女的,很抠”。但目前该匿名回答已经被删除。对于这件事,有网友表示:我看到的时候,丝毫没有感到震惊,这些事已经见怪不怪了,看到的有,听说的有,身边也有,自己也特别特别理解,甚至有时候自己也会冒出奇奇怪怪的想法被自己强行压下去。以前是个乐观积极的人,但是逐渐认识到了人生艰难,众生皆苦,以及自己的秉性低劣,一切都没有原以为的那么好,好像世界都暗了下来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我很感激也极其幸运在读研期间遇到一位好导师,可是我们是不是要反问,如此悲剧为什么不止一次发生,要知道在南大这种学校读博的人往往是全家的希望,不到走投无路,怎会如此惨淡。
高考招生季,南京大学遭遇堵门2019年高考招生季,各大高校的招生宣讲团前往各地进行招募优秀生源,然而著名学府南京大学却遭遇难题,一名自杀博士的家属堵在了南京大学的校门口,引发自杀博士家属堵门拉横幅的原因,主要是家属希望得到一个孩子自杀的真相,因为家属从警方领会孩子的遗物,其中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内没有任何的信息,警方给出的解释是手机被人捡走后,已经格式化使用了,而笔记本中为何也没有任何的信息,警方并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因此家属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最后校方和家属见面商谈后,17万的抚恤金才让博士家属接受调节协议。从记者对家属的采访来看,南京大学跳江自杀的博士段某和2019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杀的博士刘某一样,他们都是从小的学霸,同样选择硕博连读!闵乃本:做科研要经得住坐冷板凳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曾经大师云集南京大学自杀博士段某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被保送至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提到南京大学的物理学院,小编就感到非常的遗憾,曾经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咖云集,实力甚至超越北京大学,然而随着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老一批院士的逝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实力也变弱,从2017年南京大学学科评估的成绩就可以看出来,顶尖的A+学科仅剩下三门冷门学科,2018年随着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闵乃本院士的去世,未来历史留给南京大学的家底已经所剩无几,曾经撑起中国物理学半壁江山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需要新鲜的血液。然而2019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再次发生博士自杀事件,只能感叹南京大学似乎时运不佳。当年闵乃本院士做了19年冷板凳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不仅是南京大学的博士生,每一位科研学子和教授都应该领悟其中的内涵!硕博连读就是深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硕博连读建议的文章,由于身边太多硕博连读最后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的例子,因此基本不建议那些对科研没兴趣,缺乏韧性的学子选择硕博连读,因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下,硕博连读就是深坑。南京大学自杀博士相比中科大自杀博士,中科大自杀的博士从小更是各种的学霸,然而选择了硕博连读却最后选择绝路。其实很多人对与科研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学习好的人,一定做科研就可以成功,其实科研需要一定的天赋和运气,尤其是在顶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那是非常的难。就像目前高校本科生一样,名校的本科生觉得大学比高中学习压力还大,而一些普通高校的学生却认为大学是天堂,平时逃课睡觉,考试前突击就可以考高分。如果像要博士学历,那么远离名校,因为名校的博士需要创新的科研思维,学习好的学子并不一定就适合有自己的科研创新思维。因此中科大自杀博士的家属们,根本不相信从小各种的学霸,结果研究生居然没有一篇SCI论文,还要被毕业延期!中国社会对于高学历的追求已经常态化,认为只要上学就可以顺利毕业,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条路适不适合自己,科研枯燥乏味,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好,请不要轻易尝试,如果是想要翟式博士帽,那么请远离名校
9月19日晚上南京大学某女博士从18楼跳下当场死亡,没有一丁点多余的动作,当有学生发现时她已经躺在了草丛里,这是对这个世界有多绝望啊!第二天很多学生知道了此事后都自发来到事发地点悼念,也许是为这位女博士的离去而感到遗憾,也许是在为自己的学业压力而默默祈祷,逝者安息。据南大的某学生讲,这位女博士今年是读博第四年了,相当于已经是延期了,她的博导也是一位女性,好像和该女博士相处得并不融洽,曾经还因为论文的问题闹过矛盾。具体是什么原因还不得而知,但目前我国博士所面临的困境却是有目共睹的,搞科研有时候比赌博还风险大,延期率高达45%,当同龄人都成家立业时博士生还在领着一个月几千块的补助,所以很多博士生都调侃说:没钱就别读博。南京大学13级博士生看到此新闻后发帖称:真的很痛心,作为同行的我,看到这位女博士跳楼的消息心里感到莫名的酸楚和惋惜,我当年也是延期毕业的,那一年学校停发补助,经济压力很大,时常因为焦虑而睡不着觉,有句形容女博士的话:白天愁课题,晚上愁嫁人,早上眼一睁就是无休无止的课题压力,在如今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如果博士没有像样的科研成果甚至还不如一名硕士。最后他提醒想读博的学弟学妹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读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博士头顶的光环或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也许读博不适合你。的确,读博就像是去大海上的一座孤岛荒野求生,如果你有足够的求生技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也许野外探险对你来说是一种享受,但在缺乏能力的情况下荒野求生无异于慢性自杀,其中所要面对的压力和孤独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也许在这种情况下南大的老师没人敢发言的,但可喜的是还是有一名南大的教授站了出来,他开头直接道出自己的看法:女博士坠楼背后是高校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的缺失,而且更令人担心的是,当下的教育机制或许正在抹杀学生们的人生选择权,很多研究生从一开始就是被裹挟着前行。虽然大部分导师对自己的学生还是很关心的,不管是学业还是生活,都是以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些都是导师自发的良知和师德,并没有制度的导向,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其实对学生身心的关注是很不足的,这就像让当官的靠自觉做一名清官一样可笑,不是人性本恶,而是没人能逃脱利益的诱惑。这位教授还提出我国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导向上过度强调了学术的重要性,而不是全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研究生被培养成学术机器,甚至是论文机器,在各种硬性指标的压力下,他们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社交范围变得越来越窄,心理变得更加闭塞,一旦心理出现问题无人可倾诉,进而陷入苦闷和自我怀疑的死循环中。南京大学博士生即使拿不到博士学位,也比很多同龄人要优秀,然而她在前行的过程中逐渐走入死胡同,这才是这件事最大的悲剧所在,我们努力读书明明是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但这反而束缚住了一些不懂变通的人,他们本科即使选错了专业也是将错就错,读研即使选错了导师也是不敢吭声,读博遇到了瓶颈也是死磕到底,这样的“执著”也许并不值得鼓励。每个人身后都是一个家庭,都有爱你和你爱的人,纵使前路有再多的磕磕绊绊,也不至于让你无路可走,人生本来就没有固定活法,不要给自己添加太多额外的条条框框,希望看到此文章的人长舒一口气大笑一声,人生短短几个秋,这都算什么屁事儿。
近日以来,南大博士跳楼上了热搜,悲剧的背后引发人们的思考:为何选择轻生。研究生跳楼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几乎每年都有博士或者硕士跳楼。而这里面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毕业的压力:博士们相对年龄不小了。有些地方招考博士,年龄限35岁以下。有些博士已经结婚生子,他们要尽快毕业,找到工作,然后养家糊口。设身处地想想,这一般人是受不了的,所以,不能轻易怪研究生心理脆弱。科研的压力有些大学规定,博士毕业必须要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国内的核心期刊那么少,不能满足没给我博士的要求了。幸而有些高校出台政策,在公众号发表文章,阅读量在10万以上,也可以抵一篇核心。这相对还是比较人性化管理的。有些博士课题会陷入一种僵局。这不仅是掉头发的损失,身心俱疲,更是会产生精神危机,容易走向极端。导师的压力不知何时,那种古代亦师亦友的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了。师生关系被网友们调侃,把导师称“老板”,不过这也道出了部分实情。那就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导师的权力是很大的。导师不签字,是绝对不能毕业的。有时候,有些博士还是受到各种骚扰。尤其是女生会受到性骚扰等。当然,男生也有这种情况。高校对师德师风有问题的导师处理结果公布不及时,模棱两可。这样,会导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群,在社会上关注度高,他们的非正常死亡,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如此看来,关注研究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我们倡导一种轻松和谐的科研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关爱研究生群体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科研环境中做贡献。关于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您还知道哪些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哈。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水平的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上的压力和人身自己的压力真的有时候压制我们喘不过来气,随着2020年来袭的疫情,我们的压力也是更大,冷静了四个月的休息,现在也是立马开始忙碌。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事情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方式去面对,毕竟我们人是活的,世界是静止的,我们要有强大的内心去面对任何不顺心的事情,要相信总有一天都会美好,心灵鸡汤我们谁都会,只是情绪上头真的无法解决。最近,江苏传来一位女博士跳楼自杀的事件,这真的有些让我们揪心,很多网友都说:博士哪里来的压力?该有怎样的压力?生而为人,压力与工作年龄无关。这位博士的跳楼自杀疑似被导师针对,现在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进行调查,女博士的跳楼时间是晚上的十点左右,地点是江苏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事情发生的时候轰动了附近的人群,有人看到以后也是立马联系警方,警方接到报案以后也是立马深夜出警,女博士的尸体抬走是凌晨两点多,博士跳楼以后,同学群的聊天记录也是直接曝光,有一位学员表示这位女博士是遭遇到了严重的学业打击,至于目前这个说法还没有得到证实。这位女博士是理工科,理工科是最不好毕业的,如果在理工科遇到一个很不好的导师那对于毕业而言也是压力山大,现在很多的博士后都目前还有很多没有毕业,多数都是因为学业问题,有网友表示今年是这位女博士的第四年,当时抢了她一作,而且导师在组内针对她,而且这个女导师是非常的抠的,对于这一个评论,现在已经被删除,具体的原因尚未可知。截止到现在,都是传言与同学口中,至于女博士真正的跳楼自杀原因还没有得到准确的信息,现在警方已经开启调查,具体的准确结果还是需要等到官方信息发布为准,无论经历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要相信,总会有雾霾消散的一天,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一个人能够考上大学,这就是接下来能够成功地走向社会、步入成熟的关键时刻。大学,是一个人从学生到社会人,是一个孩子成长为社会栋梁的充分条件。虽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成才之路,不过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是最明智的选择。虽然如此说可能有点浅显,可实际上,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来说,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以后成立家庭养育孩子等生活时,将会更加的轻松、更加容易地走上成功、享受幸福。可是近日,却是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让人为之心痛和遗憾的事情,而且好巧不巧,今年的事情多半都发生在南京,还都是大学生。先回顾一下前几个月发生在南京的两件事情,一个是一位面临毕业的大四女生只身前往青海省的无人区,最终证实遇到了野兽不幸失去了生命;一位南京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被男友骗到了西南边陲,然后其男友与他人联手将这位女大学生给杀害。而最近发生的事件,一则是南师大的一位男生在宿舍死亡,而另外一个,则是网传南京大学的一位在读女博士,同样是在宿舍楼,坠亡。一个南京大学这样顶尖名校的学生,读到了博士,最后竟然是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就这样白白地小三。最为重要的,父母亲含辛茹苦养育、教导,无条件地供应孩子,最后却是换来了这个结果,这着实是足够令这个家庭完全地崩溃。说这个家庭因此被完全破坏,这个也可以说是丝毫也不夸张。生命,真的无法从头再来对于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实际上,哪怕是你没有受到过任何高等的教育,也不耽误你快快乐乐地享受每一天的生命时光;哪怕你已经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科学或者自然这样的顶尖杂志隔三差五能够看到你的署名一作论文,也不至于活得比所有人都快乐。这里并非是说人类追求知识不好,而是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要明白知识是被人所用,实际上说一句很现实的话,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离开父母亲所做的任何事、和任何人的接触,实际上都是为了我们的以后而着想、而建造。你有知心朋友,是因为你有社交的需求,所以每一次的见面和聊天等,这同样是在利用你们之间的友谊,来满足个人的社交需求;你想要求知读大学,同样是一样的问题,你是为了满足自己在社会上生活的充分条件,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保障;你想要努力地做成某个项目,哪怕不是看中回报和薪酬的本身,实际上还是还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事业心和能力。凡此种种,我们所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活下去。或者,让自己处于一个更完美的状态中活下去。所以说到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活下去,无论是幸福、满足,还是美日的奔波只是为了一日三餐。人一旦步入极端,似乎生命看得很淡,可能眼中只是仅仅只是绝望和黑暗了。可是,人的生命仅仅只有一次,我们所谓的前程和努力,在生命面前真的一文不值。否则的话,强大如秦王这样的顶尖强者,也不至于在长生、方士上下功夫了。否则的话,那些成功家财万贯、亿万富翁们,所谓社会上的顶尖成功人士,也不至于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渐渐地服老,甚至于觉得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止是生命,还有构成生命的时间、时光。生命最重要,高于一切!否则的话,在今年疫情爆发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至于让社会处于停摆的状态,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来共同抵御危害我们健康、我们生命安全的疫情了。
她16岁考上南大,25岁博士毕业,是南大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导,经过10多年努力,魏嘉和团队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14%。从医12年零投诉,她还经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申请基金。醉心科研,只为当病人找到她时,能说一句 " 还有点办法 " 。南大医学院最年轻博导,16 岁考上南大 25 岁博士毕业近日,第 24 届 "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入围个人及集体名单公布,江苏魏嘉入围个人名单。生于 1983 年,5岁上小学,16岁考进南大,25岁博士毕业,在别人眼里,魏嘉是妥妥的 " 学霸"。她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研究所副所长,也是南京大学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对此她却特别谦虚。她说," 我就是比别人上学早。"魏嘉的丈夫史冬泉也是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两人1999 年一起进入南京大学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均在鼓楼医院工作,是鼓楼医院有名的学霸夫妻。学霸夫妻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同为医生,他们相互理解,相互鼓励。魏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除了上班时,其他碎片化的时间会抽空做临床研究,回家工作也是常态。" 经过 10 多年努力,我们目前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 14%。" 她还研发了肿瘤疫苗、细胞治疗新技术,参与创立肿瘤患者 " 三元联动 " 安宁疗护新模式,创建青年肿瘤专家学术沙龙和 " 与癌争锋夏令营 " 公益项目,为医生和医学生提供培训。12 年 "0" 投诉,长效沟通建立起医患间的信任因为肿瘤学科有太多的空白和未知,需要有好奇心的人去探索,魏嘉在南大读书时候就决定选择肿瘤科。肿瘤科是离死亡很近的科室。魏嘉每年为 8000 余名肿瘤患者服务,从医 12 年零投诉。" 不仅是我,其实我们整个科室都是‘ 0 ’投诉。" 魏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在肿瘤科体现得特别显著,"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肿瘤病人。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用药,还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 魏嘉说,病人病情的变化、心理变化,包括家属的一些想法,都是治疗过程中要关注的,所以平时科室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聊病情、治疗计划 …… 解除他们的顾虑,长效沟通建立起医患间的信任。包括后面如果没有办法做任何治疗了,她们还有一个专门的安宁疗护团队,帮助病人和家属更好地去面对这一刻。有个前辈告诉魏嘉," 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 ",尤其是肿瘤科,因为你无法承受你的朋友离去。这句话让魏嘉印象很深刻," 其实工作上所谓‘无力感’的这种刺激,会不断转化为我们做临床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尽管说不要跟病人成为朋友,但是魏嘉又会经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申请基金。从医生涯里,一个叫心心(化名)的女孩让魏嘉印象深刻,20 多岁,胃癌晚期,却总是以笑容面对病痛。她将美好的期盼融进了苦涩的药和冰冷的治疗仪器里,带着对生命的期盼,努力地活着。魏嘉告诉记者,以心心刚到医院时候的情况来看,存活时间不超过一年。" 但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即便其他医院都说没有办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丝。中间我们一直在尝试各种新的药物办法,她一直支持了三年多时间。由于经济困难负担很重,我们帮她在医院申请了两次救助基金,还发起了两次公益筹款。"魏嘉告诉记者,半个多月前,心心去世了。她的母亲还来医院看魏嘉,表示感谢,并拿来了心心没有吃完的药,说要送给其他需要的人。医疗技术是有局限性的,看着朝气蓬勃的生命走向陨落,是肿瘤科医生习以为常的事。2017 年,在儿子出生没多久时,魏嘉得到了一个出国进修的机会。她带着会错过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的遗憾远赴国外,只为当病人找到她时,自己能说 " 还有点办法 "。来源|现代快报美编|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