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小白怎么发艺术类核心期刊?经验帖来了!(附核心期刊目录)自作自受

科研小白怎么发艺术类核心期刊?经验帖来了!(附核心期刊目录)

不论是在哪个求学阶段,「论文」可以说是对自己科研成功做一个展示。尤其是在读研期间,毕竟“研究生”与“本科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研究生是以研究实验、得出成果为主。除此之外,高质量的「论文」也可以作为以后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一个敲门砖,身边有不少同学因为这个原因没有申请到自己中意的院校。这...听起来就很心疼~一篇论文从选题,定框架,写作,不断修改,再到发表,不仅考验一个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样也在不断对其叙述能力和逻辑能力提高要求。无论现代社会的发展怎么影响研究生的定位,但这些基础的能力一定不会被忽视。我是一名艺术生,走美术艺考上的大学,本科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以应届的身份考研到一所理工科211院校。本科和研究生都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此之前没有在任何级别期刊发表论文的经验,有的只是多份实习经历。研一到研二期间,一共在3家公司实习过,有创业公司、互联网公司和广告公司。所以,我算是一名特别合格的科研小白了~研二上半学期,为了能抽出大把时间打磨毕业论文,我辞掉了在广告公司的实习工作,每天泡在图书馆完善论文框架,深入研究总结。我不喜欢待在宿舍,这地方特别容易让人产生惰性。导师的工作室我也仅仅是每周去1-2次,有针对性的和导师沟通上周进度及本周计划。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选择在图书馆,挑一张靠窗大桌子,看着窗外热情活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我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感觉。毕业论文是自己定的选题,导师也表示赞同,毕竟是结合了在校、实习期间的个人工作内容,积累了大量的创作案例。当论文大框架基本确认后,为了能尽快将论文核心点提炼出,导师建议可以针对性地写一篇6000-8000字的小论文,尝试在核心期刊发表。听到这个消息我是很受鼓舞的,这一方面说明个人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作为科研小白的我,特别希望自己的产出有个更好的展示平台。综合对比后,我选择了T5级别(学校内部的期刊分级)的一家中文核心期刊,并查阅期刊官网认真了解稿件要求。接着,在导师的引导下,我调整论文结构,充实实践案例,在三星期左右的时间内赶出了初稿,期间保持和导师每周1-2次的碰面频率。反复修整提纲、改稿的过程是枯燥的,很多时候就是强迫自己能有产出。终于,4月底我完成了小论文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并尝试了第一次投稿,导师一作,我二作。需要注意的是,我没有找代发,导师也建议我自己登陆期刊网站进行投稿。官网注册、编辑个人信息、按要求上传稿件,接着就是耐心等待了。大概过了3周我收到了初审反馈,感觉还不错,没有拒稿的意思。我按照编辑老师的审稿意见做了针对性修改,加强了部分章节的理论深度,并于2周后再次投递修改稿。又过了3周,收到了二审通知,编辑老师建议充实案例部分,并提到“修改后可以发表”,这一刻我是特别开心的。鼓足干劲,再次上传修改稿,最终在4周左右的时间,拿到了三审通知,审稿意见一栏只有两个字:“采用”学业生涯的第一篇核心期刊终于有结果了!接下来就是按照要求进行汇款了,当时拿到编辑部稿件录用通知看到版面费的价格,坦白讲我是有点慌张,6000元。当时个人的生活费应该每月不超2000元,算上各种补助,要一次性拿这么多还是有点困难...没想到,导师主动提出承担所有费用,而我要做的就是请她吃一碗羊肉泡馍~ 当时特别意外,并十分感激。现在想起来,我都依然很感谢我的导师给我的所有教导,三年以来,像母亲一样体贴学生~至此,我从科研小白到发表第一篇中文核心的路程就告一段落了,为自己作出的努力感到开心,也为导师的辛勤辅导心怀感激。我想有了这次经历,自己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将会走的更有目标性。自己的这些经历不算出彩,但也会给大家一些启发,选对期刊、做好选题、充实内容,就一定能写出自己最满意的文章!最后,福利时间来了在校期间我通过多渠道了解整理了以下艺术类核心期刊目录按影响力进行排列仅供参考~「第一层次」文艺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第二层次」艺术百家美术研究装饰美术观察「第三层次」电影艺术民族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中国电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工程设计学报包装工程戏剧戏剧艺术新美术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当代传播#论文#

杨泉

文化为根,创新为魂,“十三行汉诗”诞生七周年纪啦

2020年12月27日上午,由深圳市南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深圳市南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十三行汉诗诞生7周年纪念展”在深圳鹏宝轩隆重举行。中国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家泗先生,深圳市文联原执行副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创会会长杨宏海教授,深圳大学文学院系党委书记,著名文化学者吴俊忠教授,《中国报道》深圳外宣基地主任邸瀚先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南方郭兰英”的何穗生女士,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月麟先生,深圳学人书画联谊会秘书长陈建先生,以及次活动主办、协办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相关领域专家及艺术家,深圳大学部分师生近200人参加开幕式。作为十三行汉诗的创始人,黄永健博士既是这次活动的策划者,又是主持人,还是讲解员,他身兼数职,忙碌而充实,把一个开幕式硬是创新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联欢会,资深的学术理论研究,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超前的文化创新意识,让他成为文化产业的掌门人,实在让人折服。十三行汉诗走过整整7个年头。他有太多学生,诗兄,文友,弟子,粉丝,拥有多个创作基地,追随者过万,创作者几十万。人们追随十三行汉诗的脚步,影响早已遍及海内外……去年,他亲自带领近20个学生,不远万里,越过重洋,游学比利时,交流学术经验,宣扬十三行汉诗,这一举动引起很多欧洲学者的关注,也得到很多国外学术机构的认同。黄永健,深圳大学教授,艺术学博士,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他长期从事艺术学理论、诗学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及美学理论研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文化艺术研究》、《民族艺术研究》、《诗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60多篇。专著《艺术文化学》入选“艺术学教育丛书”、《艺术文化学导论》入选十二五艺术设计类国家规划教材,《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入选“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六辑)”,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为当代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创始人。他的这次十三行汉诗书画展得到杨宏海教授的大力支持!在主题致辞环节,杨宏海教授对十三行汉诗的创新形式和文化内涵做深入阐述和中肯评价,认为这种形式的诗歌是对中国诗歌的一种创新,一大突破,一种超越传统的雅俗共赏。深圳大学吴俊忠教授更是对十三行汉诗有一个精准的评价,他认为十三行汉诗有三个特点:一、艺术形式创新。不循旧规,不落俗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歌形式。二、富有诗意,更加抒情,更能言志。言简意赅,妙笔生輝。三、面向大众,通俗易懂。更易传播,更接地气。适合与文化产业嫁接。深圳学人书画联谊会秘书长陈健先生更是代表深圳大学著名学者魏达志表达对十三行汉诗的热爱之情和对此次活动的良好祝愿。发言嘉宾不仅对十三行汉诗有中肯全面的评价,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充满期待与祝福。开幕式上,不仅有诗歌学术交流,还有十三行汉诗的即兴朗诵,期间,穿插客家文化交流协会的客家舞蹈,客家山歌,东方艺术团的肚皮舞,汉剧,洞箫,古筝,可谓精彩纷呈,形式多样,传统与现代文化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给观众带来美好与视觉感受与文化熏陶。其实这次也是南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年会,带着对纪念展的祝愿,带着对新年的憧憬,在充满诗意和酒意的氛围中,余兴未尽时,又一次联欢起来,大家载歌载舞,举杯祝愿,京剧,快报,流行曲,红歌,川剧,客家山歌对唱,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特别是女高音歌唱家何瑞生献上一曲杨宏海作词的客家山歌,深情而悠远,更是把联欢推向高潮,真的是现场一片喜洋洋,年味也就更浓了。最后,杨宏海教授,何瑞生老师还在现场教会了一首客家山歌,活动在吴俊忠教授的总结发言中,完美落下帷幕。当天参加活动的深圳十三行汉诗诗人曾广初发来在现场创作十三行汉诗,表示由衷的喜悦和祝贺。参观鹏宝轩艺术馆十三行汉诗诞生七周年纪念展感言文 曾广初独一类别一格另外风味领骚宝国文林新苗圃长势贯长河兴至当场起舞又听竹板山歌东成西就连通处却是心灵透彻磨诗画展十三行七周年届唱还和!

其名为窃

收藏的成功,关键是收藏品的品级和珍稀的程度有多高

收藏古董艺术品,不但要体现它们的品相和珍稀度,关键还要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材质稀少珍贵和历史文化价值,在确保真、精、稀的前提下,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具备是衡量是否收藏投资的必要的标准。古代玉雕刻玉暧佩饰收藏者们最关键是有没有具备辨别真假文物古玩的眼力和正确的收藏观?如果具备了,就会抓住历史机遇,成为一个合格而成功的收藏家。如果只是凭着一股热情和投资发财的梦想,不去认真的了解学习收藏的复杂性和巨大的难度,盲目的进到这个江湖里只会撞得头波血流。真正的收藏成功是要经历很多磨难和多个修炼阶段的专业学习,没有那个成功的收藏大家是随随便便就达到一定高度的。古代玉雕刻各种各样玉佩饰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之传承的文物古董艺术品收藏它们,起码是对祖先们历史遗物的尊重,并且通过收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通过研究和论证,可以让我们正确的矫正历史错乱,领略曾经的历史原貌,品味它们的古老工艺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古代玉雕刻花形佩饰最后还要把收藏成果分享展示给社会,并要获得认可和社会的好评。这就算真正的成功了。高手行家毕竟这些年在血腥江湖古玩市场上摸爬滚打练就一身独到武功成为了资深大行家藏家,是收藏领域非常难得的人才,如果通过他们的眼力和智慧,热衷文化事业并积极投身文物艺术品的企业家们合作,收藏一定级别和一定规模的精品,也是间接的保护了古代艺术,否则这些高品级的文物艺术品有可能就会流失到国外。所以入对圈子找靠谱的人真诚之合作,是我们明天拥有国际著名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希望。收藏的成功关键是收藏品的品级和珍稀的程度有多高。古玉艺术品文化传播家传古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每天分享促进传播古玉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交流古玉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真的喜欢古代文物喜欢收藏,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那就百度关注家传古玉说传承,谢谢您的点赞收藏和转发欢迎大家加入中华玉文化交流传递!

前识

王强:火焰与海水的融合纠结

火焰与海水的融合纠结——王强美术作品赏析文/李长英王强的作品不容易进入,特别对于整体的理解,除非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超常的心灵领悟与绘画语言解读能力。而即便进入,依然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与茫然不解。王强的作品有着令人难以索解的不同风格。看他的画展、看他的画册都会发现这一点。一边是云雾浮动,山势高远,飞瀑流响,镜泊盈然,一派风雅出尘之境;一边是风急云乱,脉象纷杂,松木僵立、山寒水滞,俨然败落颓圮之态。一边是温润的情致,柔和的笔触,清新的气势和空灵的形式;一边是苦涩的体验,阴冷的视境,刺耳的音符和扰人不安的效果。一边是理想的境地,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蜿径通幽,笔墨点染之处充满愉悦之情,山川田园皆有勃发之意;一边则是冷酷的现实,狂乱的笔触,怪异的造型,咄咄逼人的形象,把堕落、腐败、阴险、狡诈、放任、颓废、无可奈何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愈益感到精神的失落和道德的无助……真真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遗失的家园》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艺术观念抑或是审美理想可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可以在二者之间游移和兼而有之。王强无疑选择了后者,并力求在更高的层面上使二者完美统一,以拓展出更为宽泛的创作途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只要知识分子把独立的立场与人格带入美术创作之间,就必定在感受生活变异、接受新的信息的同时,寻觅到一些切中现实的文化图像和符号,因此,现代美术也不可避免地被多重隐喻和暗示的色彩涂抹。 当“上帝死去”之后,失去终极照拂、承诺的心灵需要寻找世俗世界里的信托,在正义与公平的极度匮乏中,有着社会良心的画家在主题的表达上自然既有理想的追求也有尖锐的批评。王强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在揣摩理想境地、追索精神寄托的同时,也从中寻找抒发内心感受的契机,将自己不安的内在形象转化为可视的物质形象,以此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观点看法。他的《畅游山水系列》何等流畅,山石多以粗线略勾轮廓,烟云流涌,山石明灭,层次丰富,构图冼炼,设色少而淡,笔简意不简,笔墨洒脱而姿态开张,精工中可见奇崛之气,绵密里含苍茫格调。他的《山水小品》取景巧妙,构思别致,或扁舟虬枝,或山麓板桥,或疏林小屋……笔法简疏而厚腴,用笔轻俏而丰满,雅淡中见浑厚,沉着中显清新,坚凝中含秀润,水墨表现干净利落,气韵内蕴丰饶庄雅。但《遗失的家园》却是另一番风景在这一系列作品创作中,画家打破了具有三度效果的物象,从形式看多视点的同时表现,实际上否定了视点的传统意义,增加了时间这一概念,也就必然忽略物体的本来模样而展示他的深层意义……物体逼真的因素大大减弱了,变形致人心情不安的现状,不仅让人看到可视现实的崩溃,也让人看到了不可视现实——理想意识的分裂……危机时代赋予画家的焦虑、不安、无奈、复杂、恐惧与愤怒的心理状态全部予以表现,作品的灵魂也藉以产生。画家的观点很明确;既然社会中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缺乏正常的关系,再现可视现实,就必然陷入粉饰和走向肤浅。于是,他不时做出创造性的探索和尝试。《满载的家园》只有病态的执迷,没有深远的追求;只有好看悦目的图形,没有坚实充溢的底气;只有色彩,没有灵魂;只有市场,没有责任,这是许多画家的真实境况,也是美术界普遍情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美术要承担时代变异的推动作用,需要的突破实在太多了。而最难突破的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暗示、文化的宿命和途径的锁定。从这一角度分析,王强探索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作品的含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热烈的追求,一面是苦涩的感受,这便是王强作品的整体含义。《卧游山林间》作品赏析《独立山林储五岳》《青山无墨》《山贵静幽》《山水诀》《山空烟木净无尘》《去往云心几重闲》《太行山上听秋声》《太行山宽烟霞淡》艺术履历论文发表:论文作品先后发表在《文艺研究》、《文艺评论》、《艺术评论》、《民族艺术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山东文学》、《艺术教育》、《上海艺术家》、《美术界》、《艺海》、《设计艺术研究》等期刊;曾在山东工艺美院美术馆举办个人水墨展览;国画作品曾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省展;参加21世纪第一届中国新实力青年美术家邀请展等。

忠也

重磅|民大入围北京市高精尖三学科大揭秘!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了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共有53所高校的99个学科入选。我校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3个学科成功入选。啥是“高精尖”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是北京市“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力争经过两至三个周期建设(每个周期5年),推动北京高校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结构,促进学科间进一步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国际或国内一流的优势特色学科以及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世界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民大成绩喜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是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学校进一步整合特色和优势学科资源、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我校主要领导挂帅、团队共同努力、各个单位全力配合的基础上,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3个学科成功入选,成绩喜人!为啥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3个学科能够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城市民族学聚焦大都市发展中的民族问题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城市民族学聚焦北京等大都市的民族关系、流动人口、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产业等问题,依托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和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形成交叉学科。近些年来,面向北京市的城市民族工作,中央民族大学师生已经承担、开展了多项课题和项目研究,如“在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研究”“在京少数民族餐饮业发展状况研究”等,对北京市城市民族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信息城市民族学学科建设,一方面将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特别是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需求,同时通过学科交叉、整合资源,将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带动北京高校相关学科发展。民族艺术学助力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北京肩负着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特殊使命。首都高校声乐交流音乐会《奔腾》剧照北京国际时装周美术学院服装系“Channel黎”毕业汇报展自上世纪 50 年代创办艺术系以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学科以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艺术、培养民族艺术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和首都建设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有特色、综合素质全面、有较高实践与理论研究能力的民族艺术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与特殊障碍群体音乐融合活动汇报音乐会大型歌舞史诗《复兴之路》北京市地铁6号线公共空间艺术品实景图6号线:《燕京八景》7号线:《人间“梦”话》7号线:《和谐共荣》7号线:《广渠记忆》14号线昌平站:《古韵流长》14号线昌平城关站:《绿色昌平》民族艺术学建设将实现音乐、舞蹈、美术三个艺术实践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交叉,深度嫁接、融合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资源,依托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不断凝练学科方向,逐步建立起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民族艺术学,建成民族艺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信息、展演高地。迎接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演出“锦绣中华 魅力民大”项目使民族歌舞成为中国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名片赴韩国参加第二十届中韩美术交流展和颁奖大会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健康北京”事业“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学科,属于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将质谱成像技术与代谢组学相结合旨在发展新兴的原位代谢组学交叉学科领域及新的生长点。空气动力辅助离子源(AFAI)(a) 技术原理示意图;(b)装置实物照片无需切割的整体动物体内药物分析AFAI-MSI 新方法高灵敏、高覆盖的代谢物分析AFAI-MSI 新方法立足国际前沿,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建设,旨在发展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学科体系及其基于新型质谱成像技术的原位代谢组学交叉学科领域及新的学科生长点;并经过两至三个周期建设,使其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国内一流且发挥引领作用的前沿学科体系。全面、系统、完整的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平台与研究体系高覆盖靶向代谢组LC-MS/MS 定量分析方,实现血浆中1324 个代谢物的定性分析和1015 个代谢物的相对定量分析。整合北京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及临床医院等优势资源,推进和拓展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在精准医学、疾病生物标志物、药物研发、民族医药等领域的交叉与应用途径和在临床诊疗中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从而为北京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健康北京”事业提供服务。食管癌患者的术后组织样品H&E染色和质谱成像结果基于质谱成像技术的原位代谢组学方法发现与肺癌病理诊断相关的原位标志物,可实现癌症的分子分型及分子分期。基于代谢物的原位质谱成像与统计学分析发现食管癌组织中异常变化的代谢通路。

伯利恒

浅谈艺术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艺术活动中直觉拥有重要地位

科学研究中的直觉活动与艺术创作、艺术研究中的直觉活动相比,不论是性质,还是作用方式,都有所不同。直觉在艺术活动中占有持续的、主导的、决定性的地位。艺术活动中直觉的重要地位,给艺术研究带来与其它学术研究很不相同的特点。这一点,决定了艺术研究中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必然带着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可能存在一种艺术学方法论。当我读完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时,发现它与我对笔法演变的论述有某种相似之处。当然,赛维并没有明显地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科学结论,但一接触论文,便使人感到现代气息扑面而来。科学方法和现代思维技巧融化在字里行间。他致力于确定建筑形式中的主导因素—内部空间果断地排除非主流形式的干扰,努力寻求主导因素在历史中的“自然进程”。这同我的思路不谋而合。我很兴奋。不仅为最初的论文同另一领域看来毫不相干的论著在更高层次上的默契而欣慰。我从这种类比中发现了更重要的收获。《建筑空间论》所使用的,是一种什么方法呢?观察方法?历史方法?还是形式化方法?都是,都不是。它可能是一种对研究艺术形式规律极有用处的新方法。这里没有必要对这一方法进行详尽的讨论。我只是想,它已经证明了这样一点:艺术学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理论。方法总是从具体学科中生长起来的。现代科学方法从自然科学中发芽、抽穗、成熟。谁能说,从艺术这块广表、丰饶的土地上,不会结出一批方法论的果实呢?于是我想到艺术理论的本质,想到它在理性活动中所具有的意义,想到它在人类整个精神活动中所占据的特殊位置。如果我们在这个直觉与理智的交点上,暂时离开对具体理论的论述,而对众多的艺术理论作一次俯瞰,对研究者的才能构成和研究动机,对理论产生的心理过程,对艺术理论所包含的特殊的方法论意义,都上升到某一层次作一番考察或许能对艺术理论的本质、理论成果的鉴定、艺术理论发展的规律和趋向,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对这些问题的研讨,构成艺术学的元理论。这是一些超越艺术理论之上的理论。在现代艺术理论面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长足进展的挑战时,艺术学元理论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现代人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他们凭借科学方法自觉地,也经常是成功地做到了“站在巨人的肩头上”。他们并不幻想对世界作出终极的解释,但是却希望在自己的理论中审查前人所贡献的一切,包容前人理论中一切仍有意义的思想,希望在选择自己道路的时候,充分利用以往的全部教训。因此,在逻辑科学之上有元逻辑,在数学之上有元数学,在一切理论之上都有元理论。这种高一个台阶地考察,使他们比较容易摆脱历史遗留的偏见而比以往所有理论家都处于更为优越的地位。他们对于科学方法自身,也是这样。科学方法论是对一切科学成就的高一层次的反思。然而现代人并不满足。他们既使用科学方法,又常常上升到比这些方法更高的位置。各种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都了然于胸。他们始终目光炯炯,信心满怀,随时准备超越这个时代理智和直觉所到达的极限。解传统的线是有很深的造诣和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立品格。它是传统文化与民族审美意识的结晶,学中国画的人要学书法,要懂金石,都是为了研究线,一幅画上有很好的线,相当于一座建筑用了很好的材料。西洋画善于纵深塑造,人们可以感受三度空间光色的变化,而中国画却不能在白纸上用毛笔画出象列维坦那样的风景,象伦勃朗那样的人物,它在构图上趋向于横竖的发展能画出范宽和张择端的画面,画面的取物造型、神韵气势都是通过线的变化去完成,如果我们疏忽在笔墨上下功夫,我们的画就会失去艺术的魅力。现在我们已逐步重视了线和造型基础的结合,但是在观察方法上,还没有摆脱固定视角距离的写生方法。我们已经注意到默写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明确必须用线的勾勒摄取记忆中的形象,还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默识心记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因此我们的造型基础训练,还不能做到和国画在观察方法及表现方法上的一致性,还不能有意识地培养主宰自然物象的能力,还不能引导学生掌握自由地运用线取象概括的能力。线的造型,本能地带有概括、夸张和变形的因素。真正地强调了线的功能,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求形似与任意变形两种极端,都是脑子里缺乏透彻的形象记忆所造成的。可以想象,如果在脑子里有着某人具体的特征与势态,应物象形与夸张变化,就有了客观的依据,画家就能做到“熟视而默识,一得佳思,亟运笔墨”。“线”也就能发挥其表现的力量了。从造型基础的学习过程来看,一般都是从静到动,但是默写的教学,应该在一开始就结合在课程中,即使是画最不动的对象,亦要求学生多依仗记忆要求设想对象会即刻走开去的打算,我认为记忆画应提到国画基础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它在培养记忆物象的主要特征,丰富形象的素材,培养心画的习惯,在突破空间与时间上对学习的限制,都是很有好处的。加以专业技法和记忆的结合,它在改造和提高国画系学生素质上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独奏者

推进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

艺术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化的理论阐发中国艺术经验,是艺术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艺术学研究者的职责和使命。艺术学迎来发展新阶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看来,中国艺术学目前可以说是处于新的起步阶段,如今的情况与民国时期的草创阶段已然大不相同,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个学科的新领域。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艺术学理论沿着两条路径交织发展。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夏燕靖介绍称,一条是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学术史路径,另一条是遵循学科体制建构起来的艺术学学科发展路径。在这一时期,艺术学理论实现了两个基本转变:一是开辟和扩大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范畴,构建起研究的新范式;二是艺术学学科建设获得重大进展,相关理论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以当代艺术理论为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李心峰告诉记者,我们在当代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一系列的概念、命题,如艺术生产要遵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倡导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代艺术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话语。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话语在中国当代的继承与发展,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理论话语体系。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学需要正视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方面的挑战。河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院院长陈宗花表示,随着我国的发展,大量新的时代命题不断涌现,使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构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艺术学在理论与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尚待加强。比如,如何厘清作为独立门类的“艺术学”与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的关系。由此可见,中国艺术学需要再出发。辩证看待西方理论事实上,中国艺术学的发展从西方汲取了很多营养,在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如何处理中国艺术学与西方艺术学的关系,也是艺术学领域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刘悦笛认为,要在中西艺术学之间实现视界融合,必须处理好中西双方艺术理论的关系。我们要努力站到全球艺术学前沿,这样产生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才是最前沿的。陈宗花表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充分自信上,同时要广泛借鉴国外在美学、艺术学、具体艺术门类理论体系建构方面的有益经验,并由不同学者进行多维度、多方案的尝试。要站在世界的、人类的、合乎艺术规律的、学术的、科学的基点上,审慎思考问题,在世界化与民族化关系的问题上切忌臆想妄断。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及学科在吸收外来艺术理论的过程中,获得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夏燕靖表示,这期间也出现多种问题,比如,引入的理论框架大多依附于西方学术范式,我国本土艺术理论概念只能照搬西方。在他看来,应在融会贯通、善发深思、议论纵横、多有突破的基础上,提升中国艺术学的理论自信。立足中国现实土壤三大体系建设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当今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受访学者表示,最关键的是要立足中国当下的现实土壤,立足中国的人文社会实践,从中国的人文社会实践中提炼概括中国的理论和学术,从中国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李心峰表示,从话语体系建设来说,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从传统的概念、术语、范畴中,寻找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阐释今天的人文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些话语元素。第二,立足于近现代、现当代人文社会实践的实际。必须认识到,在中国现实土壤里产生的命题、学说等,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元素。“从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艺术学理论有着不同层次和维度,理应根据其研究对象来确定适合自身阐述的学术话语方式。” 夏燕靖认为,对西方艺术理论,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如对当代艺术的研究或批评,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较大,单纯依靠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批评话语及表述方式很难扭转这种局面。因此,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将西学话语化为我用。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代中国艺术学发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明显存在着不少短板。陈宗花认为,中国艺术学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以下理论与实践难题:进入新时代后,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如何完成新的范式转换;门类艺术学如何实现向一般艺术学的跨越;如何廓清“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美学的学科边界;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等。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2日总第191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汉江湾

世界艺术学科排行榜,北大清华南大名列国内前三,东南大学第十名

文|冷丝栏目|丝说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学科排行榜上,人文艺术类学科有许多国际顶尖级高校上榜。我国没有高校能够进入全球排名前20名单,北京大学排名成绩最好,排名世界第23名。国内前三名高校还有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校内建筑群以工科见长的东南大学排名国内第十名,这个成绩值得关注。泰晤士高等教育所指的人文艺术学科其实就是我国的艺术学学科,整体上看,我国高校排名成绩一般。我国共有17所高校进入榜单,4所高校跻身全球百强。上榜的17所大学中,我国内地高校有10所,我国香港特区高校有5所,我国台湾地区有2所高校入选。北京大学全球排名第23名,我国香港大学排名第29名,清华大学排名第50名,我国香港中文大学排名第64名,这4所大学都跻身全球高校艺术类学科百强。国内上榜的10高校除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外,我国内地十强高校有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在人们的心目中,东南大学并不具有很强的人文艺术类学科,这其实是一个错觉,东南大学建设有专门的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与同城的南京大学的学科水平不相上下,在国内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泰晤士高等教育艺术学排名调整了评价方法,世界前10强高校来自于英美。本次泰晤士排名,人文艺术学科排名的评估指标均采用了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前景和企业经费5项指标。同时,泰晤士高等教育根据人文艺术学科的特点,也调整了各指标的占比。变动最明显的是论文引用指标,在人文艺术学科专业排名中占比降低了一半,占比仅为15%。泰晤士高等教育将研究指标所占比重提升至37.6%,提升7.6%。教学指标占比提升了7.4%,占比为37.4%,国际前景和企业经费指标同以前一样。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本次排名中名列第一,麻省理工学院位列第二名,英国牛津大学位列第三名,剑桥大学位居第四位,美国哈佛大学仅位居第五名。世界10强大学全部来自英美。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名列第六位,美国还有4所大学上榜:耶鲁大学排名第七位,芝加哥大学排名第八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位列第九位,普林斯顿大学名列第十位。我国暂无高校能够进入世界前十强,表现最好的是北京大学,世界排名第23位。国内艺术学科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我国艺术类院校无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艺术学科排行榜上,我国国内艺术院校都无缘榜单,包括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这样的国内最好艺术院校,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东南大学图书馆从总体来看,艺术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其成果的主要标志是研究论文和著作。目前,我国还没有任何一所独立的专业艺术院校进入全球ESI前1%。而在进入“社会科学总论”全球ESI前1%的综合性大学中,艺术学科发表的论文对本校的贡献都非常小。因此,如果以世界通用的三大索引或者ESI学科排名来衡量艺术学科是否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目前看来,我国艺术院校距离还非常遥远。也就是说,我国任何一所独立的专业艺术院校,包括一些已经设立了同艺术相近的文理科专业的独立艺术院校,要进入ESI的前1%,或者大幅提高“社会科学总论”在全球ESI前1%的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学科成果贡献比例,都显得十分困难。东南大学新校区说白了,我国的艺术学科在国际上基本没有发言权。我国艺术学科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思维来定位中国艺术研究的“世界一流”问题呢?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内地学者普遍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可能也有人认为,中国的艺术研究学科实力不需要用国际化来证明,对中国艺术的研究应该就用中文来进行文本阐述,因为三大索引中收录的英文以外语种的期刊数量本来就很少。这个说法看似有一定道理,但目前三大索引已经被大部分欧美国家以及亚洲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采用,甚至一些欧美非英语国家的高校和学术机构更重视以英文发表的科研成果。那么,我国艺术学科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思维来定位中国艺术研究的“世界一流”问题呢?比如,我们可以坚持认为中国艺术研究的中心就在中国,可以很容易建设成、甚至已经具有了中国艺术研究的世界一流学科。同济大学校园“冷丝说人文教育”发现,国内艺术学科在国际上排名尴尬,一时间恐怕还难以有好的解决办法。我国内地高校艺术学科研究者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出于民族自尊心的考虑,他们非常希望中国艺术研究能够尽早融入世界学术界的主流;另一方面,国内大量艺术学科的研究者需要依靠阅读翻译文献来了解国际学术界在中国艺术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而国内同世界学术界对话和沟通的平台非常缺乏。

老聃之役

投稿时的作者简介,您写对了吗?

作者 作者投稿时,附上作者简介有助于编辑对作者的了解,有些报刊杂志直接要求作者投稿时附上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中不乏简明扼要、行文规范者,但以作协会员开头或简介接近千字文者确实不少。 那么,作者简介应该怎么写?基本要素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不写),某省某市(县)人(籍贯),现职称(职务),何年何月毕业于何校何专业,最高学历,现主要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方向。少数民族 基本要素是相对的,根据对象各有侧重。例如,文学创作者应侧重于写出创作简历(成果),属于作协会员的,作协会员的位置一般在职业身份后或简介正文文末位置,因为其属于不发工资、不享受待遇的社团性“空头衔”。字数上,一般不超过200字。 作者简介例一: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 例二:阎连科,男,1958年生于河南嵩县,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最后一名女知青》、《风雅颂》、《受活》,小说集《和平寓言》、《乡里故事》、《阎连科文集》5卷等。曾先后获第一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投稿时的作者简介您写对了吗?欢迎留言交流。

断肠花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开题

课题总负责人孙萍教授介绍情况 高凯 摄中新网北京8月19日(记者高凯)记者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获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日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题。富连成社创办于1904年,前期称“喜连成”。富连成是京剧教育史上公认的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科班。44年来,富连成科班共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近800多名京剧学生,其中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筱翠花)、马富禄、谭富英、茹富蕙、裘盛戎、叶盛兰、叶盛章、萧盛萱、孙盛武、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江世玉、迟世恭、艾世菊、谭元寿、茹元俊、冀韵兰、夏韵龙、叶庆先等均为京剧名家。他们中不少人又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孙萍教授主持,孙萍表示,富连成研究是一项长久的、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常研常新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的开展,将为我国当代戏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启迪,为戏曲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创新指明方向。从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来看,该项目的开展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精髓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据介绍,该项目包括历史文献研究、演剧史研究、教育模式研究、戏曲剧本研究、表演艺术研究五个子课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