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楠 通讯员 李明鲜走进许晓明的办公室,让人不禁被满屋的书籍所吸引。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民族艺术》的主编、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许晓明常说,在求学和为人方面,她要做一辈子的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把阶梯必须依靠在大地上。”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许晓明每年都要花上大量时间,深入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调查。有一次,她背着15公斤的背包走了十几小时的山路,深入田林县的偏远山村进行调研,一路艰辛,直至调研结束,她才发现一个脚趾甲不知何时被石头撞伤脱落。对此,她泰然处之。有付出才有收获。近年来,许晓明多次承担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壮族三月三”研讨会等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工作,她还曾负责原国家文化部节日志“壮族三月三”课题,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出版《壮族歌圩》《布洛陀史诗》等一批合作专著,发表多篇民族文化艺术研究论文。2014年9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许晓明出任《民族艺术》主编。为了稳定稿源,她常常给作者写邮件沟通,直到深夜。《民族艺术》每年投稿量3000多篇,每期用稿约20篇30多万字。许晓明和编辑一起通读来稿,并在选稿后与作者商量修改。近两年,顺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民族艺术》开辟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匠与工匠精神》《艺术与乡村建设》等新栏目,在学界获得较高评价。作为一名双核心期刊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期刊主编,许晓明难免会遇到一些诱惑,但她保持清正廉洁,坚持学术独立,严格按学术标准用稿,拒绝人情稿、关系稿。有一次,一名投稿作者从微信上发了6000元钱的红包给她,她不仅没有收取,还及时报告上级党组。在她的带动、影响下,《民族艺术》编辑部人人自律,这份刊物也被业内人士赞誉为“学术界的一股清流”。
#学术粤博# 过年宅家,适合搞一波学术创作(二)——《艺术与民俗》征稿啦!#春节168小时#牛开丰稔景!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艺术与民俗》(Journal of Art and Folklore)刊物面向研究者征集优秀学术研究文章。本刊物以聚焦艺术及博物馆陈列设计,厚植民俗文化,助推艺术研究和民俗研究为宗旨,围绕民俗研究热点,策划年画、皮影、民族服饰等民俗文物专题。年度重点选题:1. 民俗学研究与田野调查2. 民俗文物研究及其方法论3. 海外中国民俗文物调查研究4. 图像人类学研究5. 艺术人类学研究6. 海外华人华侨文化遗产研究7. 展览形式设计8. 展览策展解析9. 美术考古10. 工艺美术11. 艺术史论《艺术与民俗》(Journal of Arts and Folklore),刊号CN44-Q1116,由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本刊立足广东、辐射全国,以聚焦艺术及设计,厚植民俗文化,助推艺术设计研究和民俗研究为宗旨。主要刊登艺术史、现当代艺术理论、艺术与图像、艺术考古以及博物馆陈列设计、民俗研究、民俗文物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栏目包括:艺术研究、陈列设计、民俗研究、民俗文物、书评与信息等。1.本刊只刊载首发作品,谢绝一稿多投。2.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鼓励利用新资料、新方法进行学术研究。3.来稿请提供作者信息,包括姓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请注明基金项目及编号。4.来稿务请遵循学术规范,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文字、标点等规范。5.稿件正文为5号宋体,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并提供对应的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注释采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著作的注释内容依次为:作者、书名、卷册、出版者、出版年份、页码,期刊的注释内容依次为: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份、期数;图片请提供300dpi以上的清晰大图;图、表请注明名称、来源。6.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文字处理。7.本刊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可另投他刊。稿件请发送至电子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写作投稿副业优选超市】获取。8.稿件一经刊发即付稿酬。同时本刊有权利用网络媒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艺术与民俗》编辑部2020年1月
【期刊简介】《艺术大观》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艺术类、文艺人文类、艺术品类大型文化期刊。国内刊号 CN12-1462/J1 国际刊号 ISSN 2096-0905。【主要栏目】1.民族艺术研究 2.音乐艺术研究 3.舞台艺术研究 4.艺术设计研究5.艺术评论研究 6.艺术教育研究 7.文化艺术研究 8.建筑艺术研究【投稿须知】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层次清晰、未曾公开发表,请用电子邮件(WORD文档)的格式投稿,所投稿件文责自负。2.论文格式: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省份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标题以20字以内为宜,中文内容摘要(150字符-300字符为宜),关键词(3-5组为宜)。3.来稿论文如为获奖论文,基金资助项目,请提供基金项目名称、项目编号。4.文稿篇幅一般不超过20000字符,一个版面2000字符。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5.文章中所用的计量单位,须采用国际标准。文中注释、文后参考文献编排体例等请参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6.编辑部对拟采用稿件有删改权(或退请作者按专家审稿意见进行修改),不同意者须在稿件上予以说明,不作说明的则视为同意。
故纸温暖,刊香百年前 言一刊一世界,一报一浮生。一本本期刊,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人间百态,也呈现出期刊装帧设计的历史演变。民国时期的期刊设计、装帧工艺,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倾向,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形成了这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在这过程中,由于鲁迅、丰子恺、陈之佛、张光宇等艺术大家加入到期刊装帧设计的队伍中,使得民国的期刊设计风格又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征。“期刊强国”为了给全国期刊工作者提供工作参考,推动我国当代期刊装帧设计水平提高,特举办《故纸温暖——老期刊封面展》,同时邀请了王绘、吴余青、张大鲁、吴轶博、徐媛、李宏达六位专家对25本民国期刊封面做了点评,分析其视觉艺术,探讨其文化内涵。1【新世界】《新世界》杂志,1916年12月4日创刊于上海。该刊为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出版发行,是上海最早的游乐场报纸。期刊内容侧重小品文、连载小说、剧目评论、名伶逸闻等。封面以石版印刷呈现,设计者用油棒绘制主版与两个“暗红色”副版套合印刷。画面内容为“勇士执鞭策马奔腾,一轮红日初升起”,寓意积极乐观,呈现出喜庆祥和、积极昂扬之意,体现出期刊设计者对该刊的定位。其刊名为浅色竖排楷体,题签者为民国著名实业家卢作孚。期刊封面整体简洁,寓意鲜明,呈现出一片蓬勃之势。2【电影月报】《电影月报》1928年4月1日创刊于上海,六合影片营业公司负责出版发行。主要刊载介绍引进国外电影制作的成功经验为主。该期封面有明显比亚兹莱风格的痕迹。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田汉极力推崇英国画家比亚兹莱的插图作品,手绘线描装饰手法,夸大了女性的群摆,涂以色渐给人以视觉冲击感。画面居中“双手合十”星光熠熠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刊物对时尚的理解和追求。封面底部“电影月报”四个字为衡山书写,字体灵巧生动,大气磅礴。版面对称,层次鲜明。3【新地】新地月刊社出版发行的《新地》于1930年在上海创刊。其内容主要刊载学术论语、文艺作品及社会文化类作品。封面以四面出血的木刻作品为底图,墨绿为主色调。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位女性从翠叶从中起身,左手抚额,右手弄发,呈现出柔美温柔之感。唐人于良史有诗云“揽菊月在手,弄香花满衣”,封面充分表现了民国伊始,女性解放后的从容之态。期刊刊载的内容与封面和谐一致,绿色有蓬勃希望之感。刊名美术字体位居封面正中,醒目生动,与期刊所倡导之启蒙之主旨思想相得益彰。4【群众】《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后辗转香港出版。该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其主要内容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团结和教育人民。本期封面采用三色凸版印刷,左半部分为蓝底反白字,刊名题签采用了毛泽东题词的“群众”二字,字体生动飘逸。封面右半部分罗列当期期刊目录,字体为红色。期刊整体设计,鲜明简洁,期刊信息一目了然,与党政类周刊内容相得益彰。5【农学】《农学月刊》是1935年农学月刊社在北平创办发行的月刊。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论著、研究、特载、译述,期刊还刊载当下国际、国内农事要闻。本期封面设计蓝绿套色为主体,上半部分底色为浅绿色,加深字体呈现墨绿,为期刊名繁体字“农学”二字,周边有绿色橄榄枝呼应,整体呈现出对称之美。封面题字下方为“卷数”“期刊数”,封面下半部分方格以内为期刊目录,封面底部为出版发行机构以及日期,无衬线体英文字体对照厚重的“农学”二字,整体装帧呈现端庄、易识别、整洁之美。点评专家王绘,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美术馆》杂志副主编。李宏达,浙江师范大学哲学硕士,曾创办书虫教育公司,现入职于江苏凤凰出版社。6【红玫瑰】《红玫瑰》创刊于1924年7月,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刊物。从期刊名称和封面设计可以看出杂志雅俗共赏。本期封面三要素呈三行式横向排列,期刊名称、插图和出版发行公司。封面主要图形元素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水彩手绘仕女图,仕女着装代表着当时的审美潮流,她手捧玫瑰正欣赏着。期刊名称为西神所书写的隶书,方扁,但撇捺生动俏丽有动感,同时选择了红色,红色为中国人喜欢的喜庆吉祥之色,彰显可爱之意。字体排列仍然是从右到左的形式,说明当时的阅读习惯还未完全改变。版面整体感觉简洁、朴素而典雅。7【进步】《进步》创刊于1911年,主要内容是传播科学技术新知识。其封面设计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学习西方平面设计方式,有了中英文混排,英文从左至右,中文从上至下,能看出设计处于转型期,封面天空云彩衬托书法楷体的“进步”二字,古人云:“楷法欲如快马入阵”,活脱而有气势,且字形端正,也表明其办刊的态度:积极认真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整体色彩选用的绿色,绿色代表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8【自由谭】《自由谭》创刊于1938年9月,是宣传抗日必胜,揭露日寇暴行的刊物。封面设计大胆地采用了蓝黄对比色,使主题突出,“自由谭”取自颜真卿的书法,凝重大气,端正庄严,颇有民族气概。封面插画采用了版画形式,艺术性强,将抗战军人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也充分表达了该刊的宗旨:抗战必胜。文字阅读方式仍然是中国人习惯的从右至左,从上到下的阅读方式,彰显其中国文化特色。9隐藏【齐鲁学报】《齐鲁学报》创刊于1941年1月。该刊封面设计选用是古代的画像砖图形为插图元素,刊物名也选用的是篆书,表明了该期刊的定位:注重学术理论和考据,主要刊登史学和国学学术文章。封面色彩简洁,黑色字体和浅蓝灰色配置,严肃而正式,与期刊定位完全吻合。10【特写】《特写》杂志创刊于1936年3月,属于综合性画刊,其内容丰富,有漫画、诗歌、散文和摄影等。本期封面以插画为主,插画受到西方构成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几何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相结合,人物造型西方化。刊物名使用了设计的美术字体,色彩使用了红蓝两套色,封面整体感觉体现了杂志的定位。点评专家吴余青,博士,《湖南包装》杂志常务副主编,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1【农业推广】1933年出版的《农业推广》杂志主要内容是传播农业技术新知识。本期封面采用了生动自然的套色蚀刻版画的工艺形式,行草书法题写的刊名,配合流行的仿宋印刷体,直观地体现出期刊的内容和功能定位,带有民国时期浓郁的时代特征,从中也可以窥探到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建设的发展样貌。12【良友战事画刊】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媒体迅速激发出巨大能量,利用图片反映战争、反映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反映侵略者对无辜百姓犯下的罪行。《良友》画报,在战事爆发几天后以“号外”形式出版《良友战事画刊》。号外封面以即时照片为主要视觉中心,配合以稳定的红色刊头,形成强烈的视觉力量感。你看这张封面,头戴钢盔,手持刺刀的战士,英勇而警惕,使得读者近距离地感受战争,感受图片的力量。13【新认识】《新认识》杂志创刊于1936年,是主要为了探讨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认识时局的变化和动向的进步刊物。本期封面设计明显受到西方版式设计中网格式结构的影响,期刊名称由厚重的变体美黑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采用当时由鲁迅等进步人士极力倡导的木刻版画的艺术形式形成视觉重心,重要文章的标题信息以竖排的固定版式分列排列,混合了中西式融合的结构逻辑,营造出思想进步的作者们放眼看世界的精神面貌。14【新民】这本名为《新民》的刊物,以具有三维空间的建筑物图形和翻开的书籍形态构成画面主体,单纯的黑白色调为主要基调,引出轻松愉快的刊名美术字设计,营造出不同于以往的摩登面貌,从其整体的设计构思也显现出对传统旧文化反思和冲击。15【万象】1941年7月,陈蝶衣主编的《万象》杂志创刊,该刊打破了孤岛文坛的沉寂,成为上海沦陷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作为综合性通俗刊物,它与纯文学性期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商业性”,所以刊物的定位是“广泛化、趣味化,避免单调和沉闷”,也正是由于这点形成了它兼容并蓄的风格。传统隶书字体的刊名搭配等线体文字信息,在传统意味的云水瑞兽的装饰纹样的衬托下,将彼时的文人趣味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情趣所表达的是那个时代的时尚,也是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精神食粮,提供着使人们回避现实的虚幻营养。点评专家张大鲁,《湖南包装》杂志副主编,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6【《中华》画报】《中华》画报是一本综合性刊物,该刊涉及时事、新闻、体育、生活等内容。本期封面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月份牌广告画手法,以现实世界的视觉消费中心——柔美女性为主体,配以中国传统的雕梁画柱,体现了那个精致时代的审美需求。版面采用了中英文混排的方式,“中华”两个字使用在传统汉字基础上运用变形手法设计的美术字,与画中女性的柔美融为一体,西文横排于上,衬线体与无衬线体混合使用,体现出了当时美术设计界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思潮。17【华安】《华安》刊物封面设计受到西方构成主义与装饰主义手法的影响,主体图形采取了几何形态的抽象化处理。简洁的构图、大面积的留白使版面空间得到释放,将目录置于封面的思考,具有突破性,体现出封面设计不再仅仅针对画面展开,而是更多地考虑到版面元素之间的空间营造,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期刊名称采用了粗壮有力的宋黑体原型,加以边框装饰,庄严而正式。18【新声】《新声》本期封面以插图为主体,采取象征性的图案化处理方式。虽以传统线描为加以表现,但主体人物与器物的造型手法居于抽象与写实之间,两者的比例关系经过设计者主观处理后显得别有新意,已经具有了西方表现主义风格的痕迹。期刊名称的设计别具一格,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增加了笔画的波动感,像受到少女演奏乐曲的影响出现声波振动一般,乐曲之音呼之欲出。19【新语林】《新语林》是由民国上海光华书局出版的文艺期刊,撰稿者均为当时国内一流的知名作家。整个封面色彩素雅沉静,与刊物的文学气质十分匹配。刊物名选用清秀的书法字体体现刊物内涵,配以遒劲有力的木刻版画加以表现,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文艺作品中西合璧、吐故纳新的思潮脉搏。20【儿童故事】《儿童故事》是民国时期专为少年儿童兴办的期刊,每期封面均选用独树一帜的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为底图。由于期刊定位面向儿童,而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一贯以童趣与诗意并存著称,恰与先生所提倡的装帧之美“不仅求形式美感,又要能够表达书籍的内容意义,以致内容意义的象征”吻合。整个版面遵循了丰子恺先生画作中“以水墨线条为本质的前提下,融会西方的速写形式,涉笔成趣”的特点,期刊名称、期号的设计皆与画面的线条感统一于一体,整个版面有谐趣,亦有诗意。点评专家吴轶博,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主创成员。21【时代漫画】《时代漫画》创刊于1934年的上海,鲁少飞主编。该刊它汇集了那个时代知名的漫画家,鲁少飞、张光宇、张正宇、张乐平、叶浅予、华君武、黄苗子、丰子恺、丁聪等,可谓是中国漫画大师的摇篮。《时代漫画》针砭时弊,关注民生,推动抗战,漫画家的画笔从老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糜烂,描绘到底层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从时事政局延申到新思想、新思潮。《时漫》创刊号封面,刊名字体与图形由张光宇设计。从“时代漫画”四个字体,可以窥见民国时期字体美学的倾向。张光宇的中文字体设计吸纳了西文字体设计的方法,中文笔画由几何直线与曲线构成,布白均匀,个别笔画提炼为点,局部笔画或拉长或缩短,打破了字型原本的平衡结构,呈现出独特精练的图形化字体特征。难得的是,在民国时期的刊物中,少有刊名中英文混排,英文字体特征与中文字型匹配度极高,在设计过程中,张光宇关照了中西文字彼此的字型。其英文“Modern Sketch”字体很独特,可见其在英文字型的选择与设计上的慎重态度,同时做了很多西文字体的研究工作。最引人瞩目的是封面图形,它好似一位高举矛和盾的骑士,时刻准备着要投入到战斗中去。这位骑士是由钢笔、铅笔、毛笔、墨水瓶、橡皮、三角板、直尺、纸张拼合而成,在骑士的胸前有一颗红心。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民国政府腐败高压的统治之下,漫画家们用纸和笔武装自己,《时代漫画》就是战场,他们用诙谐多样的创意去唤醒和激励受压迫的人们。主编鲁少飞在创刊号的末尾留下了补白:“这一期封面的图案,以后用作我们的标识,表明‘威武不屈’的意思。”22【儿童杂志】《儿童杂志》创办于1931年6月15日,由上海儿童书局出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版本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主编陈之佛,胡叔异。1936年6月改版后,主编为徐晋、陈伯吹、蒋蘅、陈士辛。其刊物主要发表儿童文学,图文并茂,为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辟有小说、童话、寓言、剧本、文化科学常识、歌曲和儿童习作等栏目。本期《儿童杂志》高级国花号封面。从封面设计中可以感受到“国花”的朵朵绽放与花团锦簇。图案为简约的四方连续,花朵形态饱满而可爱。刊名字体的设计风格简练、稚拙,设计者有意将笔画调整成为孩童习字的幼稚状态,尤其是“儿”字,下半部分的歪曲显得出乎意料,俏皮而有趣。23【京戏杂志】《京戏杂志》创刊于1935年,1936年停刊,共发行了12期。其发行的年代,正值印刷技术在国内日趋成熟,插图和摄影也得以发展,使得《京戏杂志》成为了图文混排的精美期刊。本期封面整体设计风格受到了德国、俄国、荷兰现代主义设计浪潮的影响,构图呈现简洁理性的构成形式,主次分明。书法艺术、传统的戏曲形象架构在西方构成主义风格的版式中,展现出民国时期独有的兼容并蓄的、中西包容的设计美学。24【万象】张光宇、叶灵凤主编的《万象》于1934年创刊,只发行了3期。张光宇一直对《万象》念念不忘,直到1958年创办了《装饰》,使其成为了《万象》的延续,历经23载,他的心愿才最终得以实现。本期封面是张光宇设计的“森罗万象”,这个设计现在看来依然没有过时。其刊名字体堪称民国时期字体设计的典范,笔画粗壮有力,注重体积感。整体具有篆书的风韵,又有传统装饰图案的意象。刊名字型保持了辨识度,形成了具有民族化特征的字体设计风格。封面插图的主题是“包罗万象”,张光宇将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装饰画风格。张光宇和当时许许多多的民国设计者们,不断地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图案转化为时代的视觉语言。《万象》的封面,无论是字体还是插图,都是张光宇在表现民族风格、融合中西方设计语言上的成功探索。25【东方杂志】《东方杂志》于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终刊于1948年12月,共44卷819期。该刊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综合性期刊。近代著名学者徐珂、孟森、钱智修、胡愈之等人先后任主编。《东方杂志》本期封面由陈之佛设计,他秉承办刊思想,站在国际视野上,将古希腊、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等东方文化,融合西方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图案表现方法。装帧设计吸纳采用了新艺术运动风格,整幅画面充斥了蔓延交错的卷草纹,植物的茎叶纵横缠绕疏密得当,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刊名为仿宋字体,隽秀而硬朗。字体与柔美流动的线条形成了刚柔相济、中西融合的表现方式。点评专家徐媛,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原文转自:期刊强国
金秀礼 男、回族、祖籍河南卢氏,1952年生于甘肃平凉。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穆斯林书画摄影协会理事、平凉市摄影家协会顾问、陇东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平凉市民族艺术研究会会长。本人兴趣广泛,爱好摄影、书法、楹联、诗词等,长期从事企业的宣传工作,作品经常在省市及电力行业等报刊和民族刊物发表并获奖。被平凉市文联和平凉市摄影家协会评选为全市 “摄影十佳”。书法、摄影作品先后入选甘肃省第十六届、第十七届摄影艺术展、并在甘肃第十七届摄影艺术展中获银奖,在全国回族书画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华能甘肃能源开发公司书画展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作品先后入选全国回族书画作品集、甘肃省少数民族书画摄影集、《夕阳红·中国老年书法作品选集》、《中国书画名家名作典藏》、《第二届中国画圣吴道子书画节暨第六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展》作品集、《中华杯全国新北京新奥运书画大展》作品集、《中国大博览》、《民族魂·中国摄影艺术》大型画册、《陇东明珠·平凉》中国邮票精品珍藏册,《夕阳红·中国书画名作精品宝典》、首届《神舟杯》中国书画大展赛作品集、《吉祥草原》海内外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第二届《中华杯》全国新北京新奥运书画作品集并在多项大展赛中分获金、银奖。2008年赴沙特麦加朝觐, 用相机如实记录拍摄了世界穆斯林在沙特麦加的朝觐盛况, 先后在甘肃平凉、华亭等地以“借鉴异国风情 构建和谐社会” 为主题举办纪实摄影展, 并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编辑出版《心灵的净化》---金秀礼麦加之行纪实摄影作品集, 受到文化领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该作品集已分别被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等文化部门收藏。(张耀忠)
王红川王红川生长于内蒙古包头,她钟情于草原文化,是一个真诚的草原民族民间美术传统的守望者。王红川是一个扎根于草原,从草原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的优秀艺术家,尤其在剪纸艺术创作方面,她开拓性的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曾在许多剪纸展览中缕缕获奖。在学术研究方面,多年来她坚持对蒙古族民间美术的田野研究,不断深入草原牧区生活,在蒙古族民俗与民间美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在高校非遗与民间美术教育传承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成为学院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她在学院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概论”“民间剪纸文化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课程,同时开始招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法两个硕士研究生方向,并建立起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任所长。2007年王红川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包头,她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化的民间文化工作中,以扎实的工作热情和专业有效的社会服务实践,成为地方民间文化工作的领军人物,她开始兼任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剪纸学会副主席等社团职务,担负起地方民间文化发展的使命与责任。王红川为地方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推广与出版付注了大量的心血,正是因为热爱草原这片土地,王红川才有此真诚的情怀,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尽一己之力。王红川作品《平安果》王红川对草原文化的研究从民间美术入手,不断拓展到更宽的文化遗产领域,她开始关注民族区域文化生态视野中的民族文化遗产。近年来在专业刊物上她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和出版了著作,如获包头市“五个一工程入选奖”的专著《草原剪花人刘静兰》。王红川还参与了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完成了其中蒙古族剪纸调查的子项目,目前正在完成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包头卷》的撰写工作。王红川作品《跨马驱疫》剪纸艺术创作是红川艺术创作的主要语言方式,她同时也进行中国画与装饰艺术的创作。早在1991年王红川创作的剪纸作品《看新娘》被中国民协选送参加了“中日友好剪纸展”,后续的时间里王红川不断有新的剪纸作品创作出来,她开始不断在全国各类剪纸展览上获奖,在剪纸界红川以剪纸新秀、剪纸艺术家等被相关报纸刊物介绍。进入新世纪,王红川的剪纸艺术语言在色彩与造型方面都在不断趋于成熟,她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王红川作品《鹿鸣春回》王红川的剪纸语言丰富多样,她的剪纸语言叙事观念与手法是随表现的主题变化的,她更像作曲家一样,面对不同的主题内容,有选择的变换使用不同的调式。王红川新近创作的抗疫剪纸作品,用丰富的剪纸艺术表现形式在剪纸语言叙事上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艺术表现,表达了抗疫必胜的决心和信心,王红川创作了自己抗疫主题的剪纸变奏曲。图随歌走,像随心转,王红川的剪纸艺术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叙事观念和语言,她的剪纸艺术生长在草原蒙汉文化交融的土壤之上,我们看到了王红川剪纸中农耕文化花草剪纸传统的底蕴,也看到了其隐含的游牧文化中野性的活力和淳情的原始。纵观王红川整体的剪纸创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剪纸语言驾驭和互为互动的从容与热情,也看到了她对剪纸文化研究的执着与坚守,应该说王红川是一个有剪纸天赋与艺术才华的艺术家,她创造了草原上蒙汉文化传统继承发展的一个成功的剪纸个案,个案背后是一部草原上生活里的剪纸故事,其实红川和剪纸的缘分开始于童年,在家中奶奶、姥姥和妈妈两代人的剪纸和女红手艺熏陶,她三、四岁就开始迷恋上剪刀和剪纸,上小学时的红川已经把林曦明的《怎样铰剪纸》临摹的很熟练了,剪纸从童年伴随着她成长,剪纸使她经历了许多,如今剪纸已经成为她的一种日常生活。剪纸是王红川的生活,她在生活中守望着草原,也守望着自己的初心。(乔晓光)
“青海学者”马成俊。在青海学界有这样一位学者,坚守学术的良心,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辛,面对浮华世界不为所动,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研究。经年累月,成就斐然。他就是“青海学者”——马成俊。现任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主任,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1月12日下午,在青海民族大学的弘毅楼四楼小会议室里,5位今年刚入校的民族学专业研一学生正在向导师马成俊汇报读书心得,“听了各位同学的汇报和体会,我觉得,你们对于阅读已经找到门路,但是我发现你们读书太凌乱,读书要系统地去读一本书,这样才可以很好地形成体系……”马成俊一一点评。马成俊1985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不论是在中文系工作,还是在民族研究所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任职,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讲台。初进大学校门,学生们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哪儿入手,马成俊常常在课余饭后,与同学们促膝长谈,教他们如何读书,教他们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当同学们向他请教问题的时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释,并把自己的藏书借给学生阅读。”一位学生说在教学中,马成俊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时学习前沿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策划了一系列适合青年特点、寓教于乐的活动以及各类创新活动。为了上好每一门课程,他常常是夜以继日地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翻阅大量的相关学术文献,用来充实教案。学生在马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天天成长。曾经的学生和现在的同事张海云说,“上课的时候,马老师总是侃侃而谈,信手拈来,引经据典,纵横捭阖,这些都得益于他阅读大量的中外学术文献……”张海云说。走进马成俊的书房,让人立刻想到“汗牛充栋”这个词。书房的两面墙的书柜、办公桌,甚至柜顶和窗台上密密麻麻装满了书籍。“白天忙完工作,晚上从8时到凌晨1时在书房看书、学习,这已成为多年的习惯……做研究、查资料、有些生僻的,图书馆也找不着,只能买。每年要投入1万多元购买各种学术类图书,我的私人藏书成了学生和年轻教师共享的文化资源。”马成俊说。“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只有勤学勤问,才会有学问。”正是基于对于学问的孜孜以求,马成俊用勤勉、努力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1985年刚留校时,他就致力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教学,他利用每个寒暑假,到青海民族地区采风问俗,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到青海花儿,从民间神话到传说故事,一个人一个人地采访,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逐渐丰富了自己对青海民间文化的知识的积累。1986年,他带领一个班的学生,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帮助完成三套集成的收集整理任务。1987年暑期,他带领学生,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走村访户,帮助县文化馆完成了撒拉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的收集整理任务。1999年,他主编的《循化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出版,这本书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县”的理念,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2000年,马成俊带领课题组到同仁县进行调查,撰写了40余万字的学术论著《神秘的热贡文化》,2003年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首次将深藏于藏传佛教寺院的民间艺术和村落乡间的民族文化全面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时掀起了国内外热贡文化艺术研究的热潮。后来,这本富有创新的著作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随后,他又帮助同仁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和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等单位撰写“申遗”文本,使得热贡艺术在获得了国家级“非遗”保护代表作之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青海省获得的第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马成俊被聘任为学校首批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培养藏区特殊人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出谋划策。……至今马成俊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民族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了《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中国婚俗文化》、《青海民间文化新探》、《守望远逝的精神家园》《影像记忆:20世纪三十年代的撒拉族社会》《撒拉族史料汇编》等数十本有关民族文化、社会、历史研究方面的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保护和弘扬青海的优秀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撒拉族历史、文化等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撒拉学”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马成俊时时刻刻关心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关注民族地区的热点问题,并把这些作为人生理想。如探讨“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问题研究”,“青海省当前伊斯兰教热点问题研究”;为海东市五县一区的农村小学想尽办法捐助200多台电脑设备并精心设计学习教材,精心组织农村小学教师做电脑辅助教学的培训;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而进行田野调查的工作等等,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作者:赵静 来源:青海日报
2020年12月26日,平凉市民族艺术研究会2020工作总结会召开。平凉市民族艺术研究会秘书长苏晓辉主持总结会,平凉市民族艺术研究会会长金秀礼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平凉市民族艺术研究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共筑中国梦,同谱和谐曲”为主旋律,牢记习近平主席对文艺工作者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指示精神,深入工厂、街道、民族社区和贫困乡村,在为群众提供中华文化艺术展示、交流之同时,注重挖掘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通过培训示范、学习参观、笔会交流、参赛展览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为普及提高群众文明素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民族文化事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全市文化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强民族团结、保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平凉少数民族群众发挥民族文化特长,在书法、绘画、武术、工艺制作、“花儿”演唱、剪纸、刺绣等方面,人才不断涌现,目前,全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手工艺、民族体育等人才已达近千人。崆峒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人才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全省第一家由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清真寺志《平凉西寺志》的主编李树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少数民族作家丁天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协会会员邸广平;《平凉日报》“中国地市报名牌专栏”“半瓶子”的作者秦玉龙等等。2004年8月,“平凉回族书画作品展览”在区文化馆举行,丁仁杰、者存贵、刘耀魁、丁培兴、金秀礼等5位回族书画家集体亮相,引起省内外媒体的关注。《甘肃穆斯林》杂志设专栏推出5人作品介绍。丁仁杰、金秀礼、苏晓辉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级书画展。丁仁杰参加的全国“20世纪中国书画篆刻展”、中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举办的“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画展”、“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世界华人书画展”、2008年法中建交44周年首届“和谐金星奖”书画大赛等,均获金奖。阿文书法可以说是回族书画艺术中的奇葩,马益平、马石头、舍俊有、于金学、黄金广、苏晓辉的阿文书法,深受广大回族群众的喜爱。平凉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于2013年6月申请注册,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成立,是一个涵盖六县一区,由广大书画、摄影、剪纸、音乐及文学艺术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民间社团组织。聘请张明石先生,杨德义哈吉为名誉会长,并赠送民研会副会长,著名书法家张宪平先生书法作品为杨德义哈吉,杨富宽顾问,锁玉辉顾问赠送书画作品。(文/图:张耀忠 )
田野调查10月12日,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赵书峰率其民族音乐硕士研究生徐倩、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王爱红副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杨声军等,在江永籍的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唐德雄老师和江永县政协主任蒋建辉陪同下,到江永县源口瑶族乡清溪村参观调研,赵书峰教授一行此次调研的主题是江永“四大民瑶”的传统乐舞文化。田万载老师为赵书峰一行介绍了清溪瑶博物馆馆藏文物文献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详细介绍了瑶族长鼓舞等乐器的来历,长鼓舞的表现形式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田万载作为江永县瑶族长鼓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还现场表演了一小段长鼓舞。接着,田万载介绍了清溪瑶的山歌、哭嫁、坐歌堂、坐花席等瑶族民风民俗、婚俗的保护承传情况。田万载告诉赵书峰教授,“山歌是四大民瑶瑶胞表达对家乡热爱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对家乡环境的地名编成山歌唱颂:千里来龙苏木岌,五龙上水天鹅塘......有的是表达生产生活随季节变化的山歌:正月锣鼓叮当,二月挖地种姜,三月下秧播种,四月插田扯秧,五月消除稗草,六月稻米飘香......也有诉说瑶民生活贫困的山歌:唱条歌,儿解宽心,昨日无米到如今,三十文钱量斤米,回来播出半斤糖,罐子煮饭放桌上,劝起爷娘眼泪出,泪眼汪汪我劝您。”清溪瑶的妇女瑶胞们还现场唱起了山歌、歌堂歌等,这些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听得如痴如醉……01:26清溪瑶胞妇女为专家们演唱《瑶族敬酒歌》何为坐花席?这种习俗与坐歌堂有何区别?教授学者们纷纷提问。田老师回答,“古时瑶族男女的婚嫁,一般先定亲。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同意后择吉日。先天由男方托媒人拿四个蛋子通知女方,称为‘下定蛋’,然后选择吉日过礼,将男方礼物(含礼金,衣物,猪肉等)交送女方,确定嫁娶佳期,到时女方先天晚上要坐歌堂、哭嫁,辞别祖宗,家人婚嫁当天为正日,中午是正餐,下午4-5时哭嫁下楼,上轿,上轿前在轿门口亲人敬酒辞行,谓之“饱杯”,然后进轿由四人抬轿至男方门口停下,鼓手吹打,唱《佳期诗》,伴郎杀鸡敬神,由男方待娘牵引下轿,入家门后拜堂成亲,晚上‘坐花席’、‘闹洞房’。‘坐花席’是婚宴席散后举行的茶宴,在互动活动中吟诵古诗,《佳期诗》就是著名的坐花席诗歌,展现欢快祥和、文明有序、文雅的闹洞房景象。也就是说,坐歌堂是在瑶族女方家举行的婚俗,歌堂歌没有唱本,靠妇女间口口相传,反映瑶族妇女在古时地位低下;而‘坐花席’则是在瑶族男方家举行的婚俗,《佳期诗》以书面的形式记载下来流传,反映清溪瑶古代男性的地位及受教育程度高。所以说,清溪瑶婚俗‘哭嫁’、‘坐歌堂’极具文化历史价值,是口头文学的一部“诗经”;《佳期诗》则是一部‘伦理道德、忠孝仁义’的乡土教材。”赵书峰教授称,在清溪瑶博物馆看到这么多珍稀罕见的“非遗文化”资料,收获多多。在瑶胞的歌声的感染下,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王爱红副教授也即兴来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随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声军也来一首瑶族《花瑶情歌》。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王爱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赵书峰,清溪瑶田济如,清溪瑶退休老师田万载,江永县唐德雄老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声军,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徐倩(从左至右)本次调研活动结束时,赵书峰教授说,“这次到湖南江永县源口瑶族乡清溪瑶族村考察四大“民瑶”传统乐舞文化,清溪瑶之行硕果累累,通过历史文献与古镇历史记忆真切感受清溪瑶召安归化的历史。前排左起:罗三妹,蒋菊珠,蒋淑云,田菊仙。(清溪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排左起:王爱红副教授,研究生杨声军,赵书峰教授,田万载老师,唐德雄老师,研究生徐倩。赵书峰简介赵书峰,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河北社会科学年鉴2015年度学术人物,曾获第十二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评委会特别提名奖,现任《歌海》杂志编委。赵书峰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民族艺术》《中国音乐》《人民音乐》等刊物发文近70篇。曾在日本神奈川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海南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从事多场学术讲座。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2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李哲)近日,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有28项获准立项,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世武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ZD27)项目获得资助,这是云南省高校首个获得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据了解,“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项目以中国境内56个民族及其祖先呈现出的多民族艺术交融现象及其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社会心理功能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搜集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方法展开“基础理论研究”“历史实证研究”“当代实践研究”相互融通的系统研究工作;由李世武教授牵头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朱浒副教授、内蒙古大学冯文开教授、浙江音乐学院秦序教授、广西民族大学龚丽娟教授等研究人员承担了课题的重要研究任务。该重大招标项目的获得体现了学校民族学学科厚重的研究实力,为民族学学科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提供了方向,也为学校彰显特色、立足区位优势建成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做了有力支撑。此前,李世武教授在《世界民族》《世界宗教文化》《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